第一篇:消债减负促进乡镇经济发展新跨越(xiexiebang推荐)
消债减负促进乡镇经济发展新跨越
消债减负促进乡镇经济发展新跨越
近年来,镇村债务已成为困扰我区乃至全省、全国各级政府的老大难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镇村债务问题既是一个具体的经济问题,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一方面,债务的形成与近年来我区农村公益事业蓬勃发展、区域经济持续增长、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相并存,是发展中的问题,最终也将通过发展来加以解决;另一方面,镇级财政包袱沉重,债台高筑,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在沉重的债务压力下,镇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跑资金应付“吃饭”、躲避债主逼债、打债务官司上,无力顾及其他日常工作和经济事业的发展。为保工资发放
和偿还债务,镇政府拆东墙、补西墙,挤占挪用专款,甚至向农民乱摊派、乱集资,党群、干群关系日趋紧张,已成为影响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农村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因此,化解镇村债务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严峻课题。
一、当前的债务现状
我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全区国土面积1151平方公里,辖12个镇,238个村。总人口47万元,其中农业人口38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81。2002年全区GDP实现172000万元,其中镇级GDP实现122000万元,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0元。2003年我区镇级地方财政收入2795万元,当年可用财力5608万元,财政供养人口5159人,人均可用财力10870元。(有关经济指标来源于2002年《纳溪统计年鉴》,财政指标来源于2002年财政决算报表)截止2003年8月份,我区镇、村两级累计负债17343万元,其中镇级15180万元,村级2163万元。每个镇平
均负债1445万元,最多的护国镇负债2964万元,最少的合面镇890万元(见附表)。镇级人均负债456元,最多的天仙镇人均负债721元,最少的合面镇235元。债务是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倍,是可用财力的倍。沉重的债务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危及到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影响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长期下去必将会使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望受到损害。(有关债务数据来源于2003年7月纳溪区财政局镇村债务统计报表)
二、债务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政策性兜底。突出反映在清理农村合作基金会上,政府前期没有介入,但最终资金收不回,贷款还不了,按国家政策规定将债务全部转嫁给同级政府承担。我区12个镇为此新增债务2789万元。
(二)完成达标升级任务。近几年,区以上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为加快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开展了名目
繁多的各种升级达标活动,如普九、三级路网建设、小康工作、科技示范镇、农电改造、计划生育等。在达标升级活动的推动下,各镇采取先建设后还帐、一年建设多年还帐等办法,主动或被动地盲目上项目、搞建设,不顾财力实际超前兴办公益事业,靠欠、挪、借、贷大量举债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仅“普九”一项我区各镇就新增负债3727万元,三级路网建设新增负债4115万元。
(三)发展经济。部分投资项目,在未考虑市场行情和进行可行性论证的情况下盲目上马,或者是“一窝风”,相同项目大家都上,结果导致项目失败,政府投资无法收回。在小城镇建设、交通建设和水利建设等公共事业的兴办上,未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建一个项目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落后,增加了经费支出,由于资金不足,不惜以高息向个人和民间贷款。据统计,我区因支持乡镇企业新增加的债务有
1467万元,集镇街道建设负债1921万元。修建办公楼负债1077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负债346万元。
(四)弥补财政收支缺口。主要是因镇财政无可安排财力而只能靠举债来实现的支出。其中补充机关经费667万元,其他应付未付款1310万元。
(五)行政管理体制不完善。从深层次分析,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对镇级领导缺乏约束机制。镇领导为了在任期内日子过得好一点,借债的积极性很高,还债的责任感不强,“只要能借到钱就是本事”的观念重,形成了“前任借钱,后任还债”的恶性循环。
三、化解债务的措施办法
根据我区实际,结合各地化解债务的经验,化解镇村债务要遵循“实事求是、自力更生、积极稳妥、大胆开拓”的原则,转变观念,创新机制,有效控制新债,消化旧债,在农村新型社会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过程中,彻底解决镇村债务问题。具体讲应分为清理锁定现有
债务、处理消化老债,防止发生新债三个步骤。
基本流程:清理锁定债务:
1、处理老债:⑴清收债权还债;⑵处置闲置资产偿债;⑶划转核销减债;⑷规范计息降债;⑸增收节支还债;⑹余额部分制定分年偿债计划。
2、新增债务:⑴建立新增债务区政府审查认定制度;⑵完善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实施债务终身追究制;⑶建立达标升级项目审定制度;⑷
消债减负促进乡镇经济发展新跨越
第二篇:消债减负促进乡镇经济发展新跨越
近年来,镇村债务已成为困扰我区乃至全省、全国各级政府的老大难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镇村债务问题既是一个具体的经济问题,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一方面,债务的形成与近年来我区农村公益事业蓬勃发展、区域经济持续增长、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相并存,是发展中的问题,最终也将通过发展来加以解决;另一方面,镇级财政包袱沉重,债台高筑,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在沉重的债务压力下,镇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跑资金应付“吃饭”、躲避债主逼债、打债务官司上,无力顾及其他日常工作和经济事业的发展。为保工资发放和偿还债务,镇政府拆东墙、补西墙,挤占挪用专款,甚至向农民乱摊派、乱集资,党群、干群关系日趋紧张,已成为影响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农村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因此,化解镇村债务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严峻课题。
一、当前的债务现状
我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全区国土面积1151平方公里,辖12个镇,238个村。总人口47万元,其中农业人口38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81。2002年全区GDp实现172000万元,其中镇级GDp实现122000万元,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0元。2003年我区镇级地方财政收入2795万元,当年可用财力5608万元,财政供养人口5159人,人均可用财力10870元。(有关经济指
第三篇:消债减负促进乡镇经济发展新跨越(本站推荐)
消债减负促进乡镇经济发展新跨越
近年来,镇村债务已成为困扰我区乃至全省、全国各级政府的老大难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镇村债务问题既是一个具体的经济问题,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一方面,债务的形成与近年来我区农村公益事业蓬勃发展、区域经济持续增长、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相并存,是发展中的问
题,最终也将通过发展来加以解决;另一方面,镇级财政包袱沉重,债台高筑,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在沉重的债务压力下,镇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跑资金应付“吃饭”、躲避债主逼债、打债务官司上,无力顾及其他日常工作和经济事业的发展。为保工资发放和偿还债务,镇政府拆东墙、补西墙,挤占挪用专款,甚至向农民乱摊派、乱集资,党群、干群关系日趋紧张,已成为影响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农村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因此,化解镇村债务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严峻课题。
一、当前的债务现状
我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全区国土面积1151平方公里,辖12个镇,238个村。总人口47万元,其中农业人口38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81。2002年全区GDP实现172000万元,其中镇级GDP实现122000万元,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0元。2003年我区镇级地方财政收入2795万元,当年可用财力5608万元,财政供养人口5159人,人均可用财力10870元。(有关经济指标来源于2002年《纳溪统计年鉴》,财政指标来源于2002年财政决算报表)截止2003年8月份,我区镇、村两级累计负债17343万元,其中镇级15180万元,村级2163万元。每个镇平均负债1445万元,最多的护国镇负债2964万元,最少的合面镇890万元(见附表)。镇级人均负债456元,最多的天仙镇人均负债721元,最少的合面镇235元。债务是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6.2倍,是可用财力的3.1倍。沉重的债务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危及到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影响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长期下去必将会使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望受到损害。(有关债务数据来源于2003年7月纳溪区财政局镇村债务统计报表)
二、债务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政策性兜底。突出反映在清理农村合作基金会上,政府前期没有介入,但最终资金收不回,贷款还不了,按国家政策规定将债务全部转嫁给同级政府承担。我区12个镇为此新增债务2789万元。
(二)完成达标升级任务。近几年,区以上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为加快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开展了名目繁多的各种升级达标活动,如普九、三级路网建设、小康工作、科技示范镇、农电改造、计划生育等。在达标升级活动的推动下,各镇采取先建设后还帐、一年建设多年还帐等办法,主动或被动地盲目上项目、搞建设,不顾财力实际超前兴办公益事业,靠欠、挪、借、贷大量举债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仅“普九”一项我区各镇就新增负债3727万元,三级路网建设新增负债4115万元。
(三)发展经济。部分投资项目,在未考虑市场行情和进行可行性论证的情况下盲目上马,或者是“一窝风”,相同项目大家都上,结果导致项目失败,政府投资无法收回。在小城镇建设、交通建设和水利建设等公共事业的兴办上,未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建一个项目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落后,增加了经费支出,由于资金不足,不惜以高息向个人和民间贷款。据统计,我区因支持乡镇企业新增加的债务有1467万元,集镇街道建设负债1921万元。修建办公楼负债1077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负债346万元。
(四)弥补财政收支缺口。主要是因镇财政无可安排财力而只能靠举债来实现的支出。其中补充机关经费667万元,其他应付未付款1310万元。
(五)行政管理体制不完善。从深层次分析,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对镇级领导缺乏约束机制。镇领导为了在任期内日子过得好一点,借债的积极性很高,还债的责任感不强,“只要能借到钱就是本事”的观念重,形成了“前任借钱,后任还债”的恶性循环。
三、化解债务的措施办法
根据我区实际,结合各地化解债务的经验,化解镇村债务要遵循“实事求是、自力更生、积极稳妥、大胆开拓”的原则,转变观念,创新机制,有效控制新债,消化旧债,在农村新型社会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过程中,彻底解决镇村债务问题。具体讲应分为清理锁定现有债务、处理消化老债,防止发生新债三个步骤。
基本流程:清理锁定债务:
1、处理老债:⑴清收债权还债;⑵处置闲置资产偿债;⑶划转核销减债;⑷规范计息降债;⑸增收节支还债;⑹余额部分制定分年偿债计划。
2、新增债务:⑴建立新增债务区政府审查认定制度;⑵完善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实施债务终身追究制;⑶建立达标升级项目审定制度;⑷建
立偿债资金保障制度;⑸建立政府担保抵押行为控管制度;⑹严禁借款开支公业务费,控制非生产性负债;⑺强化债务监督检查,严格实施还债目标考核制度。
(一)清理锁定债务
镇村债务形成情况错综复杂,必须进行全面彻底清理,为还债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由区政府牵头,区财政局组织实施,各镇组成“债权债务清理小组”,在财政局的指导下开展清理工作。在清理中,要具体做好以下三点:一是如实登记。按照直接债务和或有债务两大类型分别登记,明细到具体单位、每笔款项,对举债的时间、金额、利率、归还期限,以及原因或用途等,都要登记清楚,一项不漏。二是理顺关系。镇村债务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在清理登记的基础上,要按债务形成的历史原因,分部门、按债务性质进行归类,将不应由政府承担的债务剔除,明确债权债务关系,分清偿债责任。三是债务转换。政府债务由于以前是多部门操作而形成的。因此,同一个单位或同一个事项可能形成多项债权债务关系,甲欠乙,乙欠丙,丙欠甲,三角或多角债务关系普遍存在,债务清理后,由财政所统一管理,对三角或多角的债权债务进行冲消,应由个人或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按照规定相应转换债务关系。最后由区财政局逐笔复查核实,建立债权债务明细档案,锁定现有债务。
(二)多渠道、多形式清偿已锁定的老债
清偿老债,降低债务水平是镇政府及财政部门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只有把镇村债务降到正常水平,摆脱债务包袱,镇政府才能甩开膀子搞经济建设,财政经济工作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1、清收债权。按照“有钱收钱,无钱收物”的原则,与公安、检察、法院等司法部门密切配合,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的手段,依法追收单位和个人的借款,坚决查处逃避债务和清收欠款中发现的违法违纪行为;对有财政拨款的借款单位和为借款单位或个人提供担保的,在保证个人部分及时拨付的情况下由财政予以扣收。凡区、镇干部个人借款或提供担保借款未还清的,通过纪检、监察部门限期清收。特别是农村合作基金会借款要严格按照原有的追收规定执行,不得擅自改变,否则,将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结合农村税费改革的精神,税改后的农业税要全部收起来,税改前的农业税及提留统筹尾欠要造好册、建好帐,为将来清收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2、处置闲置资产。对镇政府的资产、村社集体资产、向政府借款无法偿还,按规定抵押给政府的企业资产以及闲置土地、林地、茶场等进行处置,并将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资产进行清理集中,能卖则卖、能抵就抵,该盘活的想办法盘活,所得收益主要用于还债。
3、划转核销。对以政府名义为企业直接提供担保形成的债务,与债权人协商,并履行相关手续后,明确由企业偿还,划转政府债务。对债权人已撤消或已放弃追偿债务的,依程序核销债务。年深日久的应付未付款按规定予以核销。对“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等债务,本着“谁受益,谁还钱”的原则,分摊偿还。
4、规范计息。与债权人协商,采取挂帐停息、降息还本、停息还本、先还后借等措施,尽量减少利息支出。
5、增收节支。各项预算收入要征足征齐,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对应征收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要一项不漏,足额收取。集镇和中心村建设产生的增值收益要部分用于还债,收取的各种附加、社会抚养费等应不低于30用于归还教育、交通和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建设等借款。优化支出结构,厉行节约,坚决杜绝铺张浪费。实施综合财政预算管理,统管各级各部门资金,统筹安排各项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通过会计集中核算,增强收支透明度,强化资金的监督管理。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财政财务管理措施集中财力,在保证政府正常运转的基础上,挤出资金化解镇村债务。今后每年各镇在2002年非生产性支出决算数的基础上压缩10-20的资金偿还。对资金来源未完全落实的基建项目,要停建、缓建。逐步形成开源节流的良性循环。
6、制定偿债计划。对于通过各种措施后仍无力偿还的债务余额,根据各镇财力状况制定分的偿还措施,严格执行。偿债资金的来源包括:财政预算安排、部门缴纳调剂金、发展经济创收(特别是集镇和中心村建设的增值收益)等,教育、计生、交通、农发等事业发展债务,政府、财政与各单位、各部门要分摊偿还。还债顺序遵循“先个人后集体、先农民后单位、先重点后一般、先零星后大额、先直接后间接”的原则。
(三)建立健全债务管理制度,控制新债
1、建立新增债务区政府审查认定制度。凡各镇修建、维修、购置和兴办公益事业等需举债来进行以及举新债还旧债的,必须实行报批制度,由区财政局初审后,报区政府审查认定。凡未经审定产生的新增债务,按照“谁决定谁负责、集体决定主要领导负责”的原则严肃处理。
2、完善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实施债务终身追究制。将债务变动情况列为镇领导离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对债务形成或损失无法说清,债权无法落实的,不得离任,并由相关部门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和经济责任。
3、建立达标升级项目审定制度。凡要求各镇达标升级的项目,必须在事前报区委、区政府审定,未经批准的不得开展,更不得要求各镇解决工作经费或奖励资金。各级各部门凡需承办开展的建设项目,必须事前将资金组成、建设规模及方案报经区政府批准,否则,计划、建环、交通等部门不得办理相关计划报批手续。
4、建立偿债资金保障制度。各镇应制定和落实可行措施,每年从地方财政增收留成中安排一定资金,从预算外收入中集中一定比例资金,从发展经济的收益中划出一部分资金,专项用于还债。
5、建立政府担保抵押行为控管制度。镇政府不得直接兴办企业,不得为企业、单位、个人借(贷)款(包括其他形式的筹资)提供担保和抵押。如确因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的需要由政府提供担保或抵押的,必须报区财政局初审,经区政府批准后才能实施。因社会事业发展需要由各镇提供担保和抵押的必须报区政府批准。
6、严禁借款用于公业务费的支出,切实控制非生产性负债的增加。各镇均应建立机关食堂,严格遵守“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各项规定,严格控制接待、会议等非生产性的支出。
7、强化债务监督检查,严格实施还债目标考核制度。区纪检、监察、财政、审计、农业等部门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债务专项检查,督促镇、村落实还债计划和严格控制新增债务。同时对上年债务管理情况实施考核:完成了债务考核任务的,由区政府给予化解债务金额1-5的奖励,其中30奖励有关人员,70用于还债;有违规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通报批评、债务总额5以内的处罚,同时在资金调度上给予相应制裁,组织、人事部门对镇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在当年的考核中不得评优、调动、提拨。
化解镇村债务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目标任务重,我们既不能用简单的经济手段去解决,又不能暂时搁浅绕道而过;既要防止在高涨的政治热情下“强力推进”,搞成数字游戏,又不能在复杂的债务里消极应付,使矛盾激化。为此,应成立强有力的领导小组,组织、纪检、监察、公、检、法、司、人事、财政、审计、农业、粮食、体改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各镇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减负就是增收,还债就是政绩”的观念,切实把化解镇村债务工作抓紧抓好,务必使此项工作收到实效。
第四篇:促进乡镇经济发展
加大改革力度 促进乡镇经济发展
乡镇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也是一个关键的层次,它集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于一身,处于沟通上下、联络城乡、总揽农村经济全局的地位。乡镇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是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加快小城镇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有着直接的带动作用。
一、发展乡镇经济的意义
(一)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这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农民增收困难不仅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而且严重制约农村购买力的提高,成为扩大内需的重大障碍。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这是农村工作的基本目标。如果农民不增收,农村不稳定,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就失去了前进和动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难以实现。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 乡镇经济是相对于城区经济,区别于县级主体经济而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张一体化新格局”。统筹城乡发展,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
(三)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我们从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与定位乡镇经济,强力推进乡镇经济发展,全方位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有乡镇经济强大了,才能更好的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解决民生,有效地推动新农村经济的加速发展。十六里河办事处充分利用济南近郊区位优势,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的内涵,切实做好“新”的文章,使新农村建设工作新在城市化进程加快上、新在两个文明双丰收上、新在民生改善上。
二、采取合理有效措施,促进乡镇经济发展 中国乡镇经济大致特征是行政负债,资源匮乏,集体经济脆弱,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等,经济以粗放为主,技术落后,没有形成规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乡镇经济并没有和城市经济一起实现高速增长,近几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这一现象较以前有所改善。但总的来说,我国乡镇建设发展还很不平衡,整体水平不高。要突破这些障碍,关键在于加快乡镇建设,调整产业布局,形成地方特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一)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夯实乡镇经济发展基础
特色产业的发展对于提高乡镇经济的经济实力和档次、转变乡镇经济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色产业的发展要立足于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采取多种方式,尽快打造乡镇经济发展的特色。
1、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工业的发展要走集约化、区域化发展思路,也就是走发展工业园区的发展思路。工业发展的集约化、区域化符合工业发展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既能够加快产业聚集,也有利于基础设施配套和项目服务,还可以节约利用土地、减少环境污染。因此,要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集约发展的原则,在中心镇和区位、资源、交通、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集中规划建设乡镇加工制造业基地工业园区,同时积极引导各类加工制造企业向基地集中。通过实施园区带动战略,使园区真正成为乡镇经济发展和 招商引资的良好载体和平台。
2、以招商引资为突破,破解乡镇特色经济发展的资金难题。发展乡镇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依托,而在资金的来源上,招商引资是有力的依托。招商引资要立足自身优势、创新思路、积极拓宽渠道。首先要围绕资源优势抓招商,发挥农村劳动力、农副产品、自然资源等优势,积极引进加工贸易、农产品深加工和资源开发项目,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其次是围绕特色产业抓招商,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再次是要抓住当前国内外产业加快转移的机遇,坚持围绕大项目抓招商,积极参与市场分工,发展配套经济,使乡镇经济在分工协作中发展壮大。最后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招商战略,召开招商引资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增加招商的时效性。十六里河办事处在认真做好分水岭片区招商引资工作,力争早日建成集商贸、居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明生态居住区。对领秀城内贵和购物、鲁能烧鹅仔等在谈项目,积极主动的进行接洽,力争尽快形成投资。
3、以民营经济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乡镇特色经济主力军的作用。民营经济是乡镇经济的主体和生力军,是其经济发展的活力与希望所在。在发展民营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抓环境、抓引进、抓培植、抓提高的方针,把市场主体定位于民营,壮大私营企业、培育个体大户,使民营经济成为加快发展乡镇经济的主力军。街道办事处以实际行动大力扶持民营企业。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在征用土地、供电供水、信贷协调、道路维修等方面,帮助民营企业解决生产发展中自身想办而办不到的事情,鼓励他们发展新兴产业,实施外向发展,壮大企业规模,培植更加雄厚的财源。
(二)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优化乡镇经济发展环境
加快城镇建设对于推动乡镇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坚持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第一,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搞好城镇的建设。第二,把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第三,积极探索城镇经营的路子。
城镇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十六里河管区,以推进城市化进程为切入点,认真抓好综合整治、重点建设,积极协调了鲁能领秀城、外海蝶泉山庄、省政协宿舍、三杯房地产 以及柏石峪新村建设等重点项目,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加大财源建设力度,引领高档餐饮、现代服务、金融网点、商务楼出租、机械运输等二、三产业发展,推动办事处的城市化建设。
(三)坚持城乡统筹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延伸乡镇经济发展腹地
乡镇经济的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因村制宜、规划先行、突出特色,立足于产业强村、科技兴村、生态建村三大支撑点,扎实推进、务求实效,不搞形象工程,按照“一村一品、强村富民”的发展思路,夯实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
1、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现代农业,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改善农业科研的创新环境,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提高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科技含量。
2、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同时扩大优质专用农产品、出口创汇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 生产规模。
3、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联系农民与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桥”,也是拉长产业链、实现农业外延增值的“路”。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4、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要富裕必须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外出务工农民的收入,而且可以增加在家务农农民对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占有量,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收入。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户籍制度、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搞好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劳动力市场,推动劳务经济的发展。
以十六里河为例,推进农村建设,主要体现在大涧管区和吴家管区。进一步加大劳动力培训和引导力度,加快 转移就业步伐,拓宽农民增收途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养殖、特色林果、特色种植等优质高效农业。劳动力转移方面,投资800万元,对瓦峪至石崮3.5公里道路进行改造;投资40万元,对大党路、吴家至瓦峪1.2公里道路进行了绿化整治,为外出就业人员和沿线群众提供了便利条件。办事处研究制定了专门的劳动力转移工作实施方案,借助“阳光大姐”等就业平台,大力强化务工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大了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引导和服务力度,现有在外务工人员7200多名,平均年收入1.5万元。区划调整以来,我街道共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7期,培训劳动力1200多人次,组织了5次招聘会,提供了140多个工作岗位。特色农业方面,着重巩固和提高养殖和林果优势。现有牛104头、生猪10147头、羊4172只、蛋鸡40万只、肉鸡1.6万只、鸽子1万只。投资3.3万元,在瓦峪、石崮、石匣村嫁接酸脆枣30000株,近300亩。投资32万元在石崮村种植核桃20000株,柿子2000株,退耕还果近200亩。同时,圆满完成了绕城高速绿色产业带建设,共栽树12万株。新农村建设方面,大力强化“精神文明一条街”和文明生态村建设,积极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协调投资10万元,安装文体设施40件,在东河、西河新建 了图书阅览室。花山峪村、西河村的水、电网整改工作顺利完成,根本上提升了村民生活水平。绿化了石崮、吴家、西仙、大西等村6.5公里新修公路,栽植各种树木2200多株。办事处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深化城乡体制改革,为乡镇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加快乡镇经济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的形成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要加快推进各项改革,为乡镇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大力推进有利于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经营制度改革。加快乡镇经济发展,必须搞活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向优势产业、重点区域集中。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政策,规范流转程序,加快流转速度,因地制宜地探索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经营制度改革方法。
2、推进以农村新型合作组织为重点的农村经营方式改革。围绕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生产合作型、加工合作型、销售合作型、科技服务型等不同类型的农村新型合作组织,逐步形成纵向相通、横向相联、产加销衔接、农工贸一体 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网络,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3、推进有利于劳动力转移的户籍制度改革。重点是消除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社会保障、劳动就业、计划生育、服役退伍、文化教育等福利差别,全面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为基本落户条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使进城务工农民在就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4、推进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建设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和地方金融机构在乡镇设立分支机构,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乡镇的信贷投放,鼓励发展农村信贷担保机构,积极培育小额信贷组织和资金互助组织。要探索设立投资基金,组建各类投资公司,逐步建立市场化的投融资体制。
总的来说,乡镇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乡镇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国民经济的整体壮大。要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乡镇干部的头脑,用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全面统筹协调乡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继续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推进乡镇经济发展的新跨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第五篇:奋力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新跨越[定稿]
奋力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新跨越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是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与沿海发达地区和周边先进省份相比,我们的差距很大。我们一定要发扬已有的成绩,不自满、不松懈、不停顿,把握新机遇、解决新问题,继续打基础,实现大发展,争取新跨越。
在新的起点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注意优化结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把“好”与“快”统一起来。二是正确处理内生型发展与外源型发展的关系。既要向内使劲,积极培育壮大各类市场主体,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形成内生型增长机制。又要善借外力,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在提高开放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正确处理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要牢固树立加快工业发展的观念,同时特别注意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相结合,尤其要注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四是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融资难、用地难、招工难等问题。对此,我们一方面要正视,另一方面要解放思想、拓宽思路,用改革的办法、开放的思路来解决。要改善信用环境,培育优势企业,积极争取银行支持,同时创新融资机制和手段,用市场的办法拓宽融资渠道,利用资本市场扩大资金来源,努力缓解资金难题。要坚持节流和开源并举,多方面增加土地供应,努力保障正常的用地需求。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加强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
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五支队伍的建设,使人才总量、结构、素质与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要持之以恒地改善发展环境,首先从省里抓起,从省直部门抓起。
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加强领导、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努力开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要着力提高领导和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转到主要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上来,把主要精力放在谋改革、促发展、抓落实上,放在为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上。要加强督促检查,确保省委、省政府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落到基层。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县乡干部扎根基层、艰苦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