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产业化理念推动生猪一县一业优化升级
以产业化理念推动生猪一县一业优化升级
作者:叶桂成
中共镇坪县委副书记 陈敬民
一、镇坪生猪一县一业建设的成果
一是全县生猪标准化圈舍建设验收合格面积三年年均增长270%,2009年新建标准化圈舍建设面积达61000平方米,较2006年新建的1200平方米增长了50倍(如下图)。
二是龙头企业生猪检疫屠宰数三年年均增长152%,2009年检疫屠宰量为45000头,较2006年检疫站屠宰数2800头增长15倍(如下图)。
三是生猪检疫屠宰企业工业总产值三年年均增长155%,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600万元,较2006年工业总产值400万元增长15.5倍(如下图)。
四是2009年镇坪县生猪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1.41%,比2006年的7.39%净增4.02%(如下图)。
以上四组数据充分表明,我县生猪产业已经跨越了产业发展的探索起步阶段,正在向产业优化升级阶段迈进。
二、探索起步阶段暴露的发展性问题
一是生猪养殖设施能力与良种繁育能力不配套、不协调、不同步的发展性问题。截止2010年上半年全县累计建成标准化圈舍15万平方米,按1/3圈舍饲养母猪,2/3圈舍饲养商品猪计算,全县商品猪标准化圈舍为10万平方米,按1.2平方米饲养1头商品猪,1年2栏计算,全县现有标准化育肥圈舍年满负荷商品猪饲养能力为16.7万头,而良种二元母猪存栏数仅为2510头,按每头母猪年产18头仔猪计算,全县良种仔猪生产能力为4.5万头左右,与圈舍需求能力相差12.2万头左右,良种二元母猪逆差为6800头左右。按照25万头商品猪目标进行静态测算,全县需适繁母猪1.4万头。
二是产业链不完善。从产业的组织形式看,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水平仍然很低下。从产业的经营方式看,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程度仍然很低下,产业稳定性严重不足。
三是标准化程度不高。生猪饲养圈舍存在粗制滥造现象,部分圈舍建设标准大打折扣。生猪饲养存在粗放管理现象,养殖成本居高不下,使利润空间大打折扣。猪肉食品开发深度和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龙头对基地的拉动力大打折扣。疫病防治标准化程度低下,仍处在传统地、被动地防治状态。
四是市场周期性波动问题。2007年至2010年四年时间出现了两次大的市场波动。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为一个市场高峰期,最低价格为6.5元/斤,最高价格为8.5元/斤,平均价格为7.5元/斤;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底为平稳下滑阶段,价格持续在6元至5.5元每斤左右;2009年至2010年上半年为市场低谷期,平均价格在4.5元左右;2010年下半年有所回升,目前全国平均价格已超过6.5元/斤。我们未能科学地把握和利用市场波动,仍然处在高峰进、低谷逃的恶性循环状态。
五是发展资金短缺。全县目前育肥圈舍年饲养能力为16.7万头,据推算每头猪包括仔猪在内的饲养成本为1050元,全县需流动资金总量为1.75亿元左右。流动资金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切实推动生猪一县一业优化升级
围绕建成25万头绿色商品猪基地县目标,坚持龙头引领、大户带动,适度规模、整体推进的发展路径,坚持行政推动、科技驱动、市场拉动的发展模式,以产业化理念研究解决产业探索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健全完善产业链条,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又好又快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一)进一步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生猪品种改良是生猪产业整体效益好坏的前置性内因条件,对生猪产业链的延伸扩展具有前置性决定性作用。一是奋力实现新建二元良种扩繁场的突破。按照1200头设计规模分两步走,第一步到2011年底,800头原种猪全面投产。按800头纯种母猪计算,每年产二元猪14400头,按二分之一的母猪计算,二元母猪为7200头,按70%的选育留种,年可培育优质二元母猪5040头,年可生产优质外三元仔猪90720头。第二步,按全部投产1200头计算,年可培育优质二元母猪7560头,年可生产优质外三元仔猪136080头。二是奋力实现外三元良种仔猪繁育场的突破。全县现有10个规模化外三元仔猪繁育场一手抓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提高良种质量,逐步实现品种优良化突破;一手抓规模扩张,发挥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优势,走滚动发展路子,逐步扩大规模,追求规模效益。与此同时,适时调整优化产业帮扶政策,进一步加大对规模良繁场的支持力度,培育发展一批新的规模化外三元仔猪繁育场,使规模化外三元仔猪繁育场成为全县良繁体系的主体构架。三是奋力实现自繁自育大户突破。自繁自育是实现养殖户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稳定性最大化的绝佳路径。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服务,奋力实现今年新发展5000头母猪的年度目标突破,力争2011年底全县自繁自育大户达到1000户以上,实现自繁自育大户集群突破。
(二)进一步加快龙头企业发展
一要做大做强现有企业。立足把镇坪腊肉公司建设成为我县首个过亿元的企业,围绕25万头商品猪基地县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勇当龙头、担当重任。渝康饲料公司完成5万吨技改项目后,要开足马力生产,尽快达产达效,并在2012年实行第二期10万吨技改扩能,力争通过两三年的努力,总产值突破一个亿。津元春公司要想方设法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开发销售市场,力争通过三五年的努力实现产值突破5000万元。二要解放思想引进企业。随着生猪养殖基地的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生猪资源优势日渐凸现。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千方百计开发策划包装推介大项目,寻求大型肉食品加工企业和优质资本进入镇坪生猪产业,既可以来镇坪投资肉食品深加工厂,也可以合作进行专业加工,还可以投入基地建设,投资兴办工业化良繁场、育 肥场等等,用大项目构建大产业。三要不断拉长产业链条。产业链中包含有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等多维度的概念,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隐藏着无穷商机。要大力培育种猪场、养殖场、饲料企业、兽药企业、经营商、肉食品加工企业、零售商等市场主体。将腊肉烘炕车间向乡村延伸,由龙头企业出资在10个乡镇各建一个标准化烘炕车间。要进行系列化加工,创办猪头、猪尾、猪脚、猪骨、猪肠、猪鬃、猪粪等等开发公司,促使产品加工增值。增加在安康、西安等地的销售网点,拓宽在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销售渠道,扩大镇坪猪肉产品的销售市场。
(三)进一步优化设施能力建设
我县生猪养殖设施建设按照25万头商品猪规划目标,共需要建设标准化圈舍24万平方米,其中良种繁育8万平方米,育肥圈舍16万平方米。截止今年6月底,全县圈舍总面积累计15万平方米,与规划的阶段性目标还差9万平方米。要坚持圈舍建设扶持政策不变,搞好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施工指导,千方百计实现今年6万平方米标准化圈舍建设的年度目标,使全县标准化圈舍总面积达到17.4万平方米,剩下的6.6万平方米标准化圈舍建设按照规划再通过1-2年努力完成可以完成。
(四)进一步提高产业科技含量
一是组织专家借鉴国内外先进生猪养殖和加工技术,编写符合镇坪实际的具有操作性的技术资料,大量印刷发送到每个养殖户和加工户的手中,为现有从事产业生产的人提供学习资料,实现全覆盖。二是引进专家举办技术培训班,分门别类、一个专题一个专题的进行培训、考试,确保乡镇干部、大户技术人员的培训率、合格率达到100%。当前应把全面培训各乡镇干部作为应急之举,促进干部由行政型向技术型干部转变,进而推动干部由“叫”群众干变为“教”群众干。三是建立培训长效机制。产业技术培训是一项滚动性的、不断升级的、长期的任务,必须改变零打碎敲式的行政性培训,整合组织、党校、教育、人劳、扶贫等各方的场地设施、师资力量、培训经费等资源,按照培训需要建设稳定的培训基地,建立科学的长效培训机制。四是鼓励支持各规模场家招聘专业人才实行以岗代培。五是积极研究建立就业激励政策,引导参加高考的学生填报畜牧专业,学成返乡参与生猪产业建设。六是在县职业中学开设生猪养殖课程,培养后续技术人才队伍。
(五)进一步拓展资本投入市场
产业规模化发展需要大规模的资本投入。一要培植优势资源吸引外部投资。当前已经有很多公司开始关注镇坪生猪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成都三旺公司设立了镇坪办事处,德国萨诺集团公司陕西杨凌分公司也进入镇坪开展合作调研,湖南省长沙市涡州经济助进会食品分会与美味佳公司合作正在谈判之中,北京大北农集团公司正在与渝康饲料公司协商合作事宜。必须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25万头绿色商品猪基地县,再向50万头、100万头发展,以大规模的绿色商品猪养殖基地吸引优质资本。二要依靠群众力量聚集民间资本。近几年生猪产业2个多亿的投资主要依靠群众,为拓展资本市场提供了新的思路。要进一步完善生猪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把重点逐步从设施能力建设向良繁体系、加工企业、市场销售等并重转变,吸引民间资本通过各种形式投入生猪产业。三要探索金融创新增加信贷资金。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创新金融新产品,引导信贷资金投入生猪产业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
(六)进一步提高专业合作社的合作能力
按照社会化服务的要求,选派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乡镇干部担任合作社社长助理,协办合作社,既解决现有合作社因无人管事、不会管事的问题,又将乡镇干部捆绑到生猪产业发展中,还节约了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成本。通过这种方式,整合现有合作社,力争每个乡镇发展一个真正能发挥作用的生猪养殖、购销、服务合作社,加速推进“公司+合作社+养殖户”产业合作模式的建立,通过合作社的运作,与企业之间签订协议,实行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增加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产业体系,降低产业风险。
第二篇:以数字化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以数字化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一环。这方面的工作,既包括打造新兴产业链,也包括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此,我们要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高度,深刻认识“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重要意义,并要抓住数字中国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快数字化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而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数字化能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供重要动能 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联系而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形态。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原材料、制成品、服务等多个环节,表现为供应链、产品链、需求链等形态,产业链的稳定和提升要求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高质量的产业升级作为支撑。传统产业包括除高新技术产业之外的众多工业行业。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化成为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动能。第一,数字化驱动我国传统制造业不断向中高端迈进,有助于推动传统产业链的升级。首先,数字化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加速了企业生产端与市场需求端的紧密连接,并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其次,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可促进制造业实现智能化生产,优化制造业的内部结构,助力传统制造业升级。目前,我国制造业内部结构正不断向高端装备制造、信息通信设备和智能制造调整,数字技术的利用不断提高制造业内部结构的科技含量,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第二,数字化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有助于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升级,重塑产业链并提升产业链水平。近年来,数字经济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效果明显,极大地带动了第三产业的产值增加。通过构建大数据分析平台,将数字技术与传统零售深度融合,促进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驱使各类生产要素在市场平台上自由流动,可大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数字技术的应用也使新兴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促使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为第三产业升级转型提供助推力。第三,数字化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并催生新业态,有助于提升产业链竞争力。数字技术通过重组现有生产要素,可催生新模式、新需求,如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此外,以数字经济为基础的信息通信、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促使清洁能源的使用量不断提升,能源结构趋于绿色化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和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极大地促进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了产业链竞争力。以数字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目前,以数字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尚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与问题。第一,传统产业数字基础设施薄弱,产品和技术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程度有待加深。对于大部分传统中小企业来说,受限于人力、资金等条件的约束,普遍数字化水平较低,缺乏良好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数字化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产品总体上处在产业链中低端,表现为初级产品多而最终产品少、工业产品多而服务产品少、中低端技术产品多而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少。第二,传统产业总体上看仍属于粗放式的发展,数字化赋能的产业链协作程度不高,制约着社会总体资源配置效率。我国传统产业拥有庞大的规模和雄厚的基础,创造了大部分的产值利税和就业机会,但普遍存在生产技术工艺和装备比较落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以及专业化水平低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对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也较大。第三,数字化人才供给不足,导致传统产业升级困难,产业链竞争力不强。我国传统制造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原因之一就是人才不足。传统产业无论是转型期的技术输出还是升级后的管理和维护,都需要大量的人才,人才匮乏成为传统企业向“智造”转型的难点之一,也是传统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障碍之一,影响着产业链竞争力的提升和产业链的稳定性。通过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的对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进一步加快数字化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多策并举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第一,加大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传统产业升级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构建良好的基础条件。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信息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应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积极构建大数据网络中心和互联网服务平台,提升数据分析处理的能力,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基于新一代通信技术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第二,促进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不断夯实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产业基础。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是我国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的主要方向。要不断深化数字技术在传统产业研发创新、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营销服务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企业实现生产制造与管理决策过程中的数字化转型。应积极构建数字化条件下的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提供雄厚的产业基础。第三,加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所需的人才队伍建设,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供人才保障。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企业应紧抓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发展的便利条件,重视数字化人才团队的建设,通过专业人才提升产品设计制造的数字化能力,提升产业链竞争力。有关部门也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引领作用,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深度合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数字技术高端人才的培育,为技术创新和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夯实人才基础。【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AJY007)研究成果】(作者单位: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商业大学基地)
第三篇:以产业化推动绿色建筑健康发展[模版]
以产业化推动绿色建筑健康发展“绿色建筑的全过程包括设计、规划、施工、运营和拆除,相比设计,绿色建筑在施工方面的投入较弱,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快绿色建筑建造过程产业化。”全国政协委员赖明在第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上发言时强调。建筑产业化标准
一定要与国际接轨
赖明认为,产业化是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抓手。在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建筑的质量是关键,尤其是绿色建筑一定是以人为本的建筑,其健康性、舒适性和安全性也是与质量密切相关的,因此质量是保证建筑产业化的前提。而近几年我国建筑产业化存在标准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的问题。
“我国具有较完善的建筑(设计、建造)标准,但是在建筑产业化标准上显然有所欠缺。”赖明说,“以建筑构配件为例,现阶段我国建筑构配件制作和现场拼装的标准还有待完善。”
赖明表示:“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建筑产业化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差距,目前有许多建筑企业都已走进海外市场,这些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是,我国建筑产业化与国际建筑产业化之间所存在的差距。尽管我国的建筑设计与建造水平已经与国际化接轨,但是在制定
建筑产业化标准上还没有足够的话语权。这就导致在海外的建筑企业必须套用外国的标准设计建筑,为达到标准,企业需要在事先设计好的建筑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达标后为方便施工又要按照国内建筑标准再设计一次,无形中增加了设计成本,因此我国建筑产业化一定要标准体系,而且要与国际接轨。”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
在赖明看来,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已经可与发达国家比肩,但是在绿色建筑技术的集成方面还有待提高。要想改善建筑的性能需要做好系统的、集成的技术,将单向技术之和的效力发挥到最大。怎样让单向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值得大家思考。
“做好绿色建筑技术的集成,首先应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我国存在较大的区域差距与城乡差距,要想缩短这种差距,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显得十分重要。以万科为例,万科是在借鉴日本的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设计出具有万科特色的住宅产业化体系,还有的企业参照北美的技术建立了符合国情的绿色建筑产业化体系。未来,绿色建筑技术应重点考虑如何集成单向技术,形成绿色建筑技术设计的产业化。”赖明说。
成熟的产业链
有助于推广建筑产业化
培育成熟的产业链有两个关键要素,既要有服务于施工现场的装备产业,又要培养建筑工人的专业技能。建筑产业化不仅要有生产建筑构配件的装备,还要有现场安装的装备。这些装备是保证实现建筑产业化和建筑品质的关键要素。“在瑞典,有些打孔业务是外包的,承揽外包业务的公司拥有各种先进的打孔装备,专门为施工现场提供打孔服务。由此可见,建筑产业化不仅能生产装备式的厨房、卫生间,而且要建设能在现场施工的装备产业。”赖明说。
另一方面,建筑产业化的发展对建筑工人的要求较高。赖明介绍,与外国相比,我国的建筑工人基本是“丢掉锄头拿起钻刀”的农民工,在技能上需要大幅提升,以上螺丝为例,德国的建筑工人在上完十字形的螺丝后,能呈现出一条水平线形态的整齐外观,而我国的建筑工人不仅需要技能培训,还需要严谨的工作态度。因为只有好的技术才能形成产业技术体系,而好的技术需要靠好的建筑工人来操作。不仅如此,赖明还指出,政府应重视建筑产业化发展,在推动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同时不断完善政策法规,让产业化充分发挥其优势。数据表明,采用产业化施工,建筑节能达80%以上,节省材料损耗达70%以上,并且建筑的平均使用寿命可延长43%—100%。据香港房屋署在15年内对473栋产业化住宅数据统计,采用产业化施工可降低建筑的后续维护费用95%左右。鉴于上述原因,政府应给予建筑产业化一定的优惠政策。他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联手加大对绿色
建筑产业化的推广力度。
第四篇: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农业结构调整基本情况
**县辖*乡、*镇、*个农场,总人口*万,其中农业人口*万,耕地面积*余万亩,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农林牧副业综合发展的农业大县。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县委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创造性地开展了各项工作,一些优质、高效农产品,尤其是棉花得到了迅猛发展,形成了规模优势,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稳步提高,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本文转载自本资料权属xiexiebang.com,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xiexiebang.com更多资料建立和逐步完善,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已明显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产品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二是农业结构单一,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不强。三是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增收困难。四是产品质量不高,效益低下。县委政府深入调查研究,面向市场,立足资源优势,结合实际,形成了“稳粮、增果、上蚕桑、优棉、强畜、壮龙头”的农业发展思路,以地区农业发展“三十字”方针为指导,围绕调优种植业、调大林果业、调强畜牧业、调快庭院经济和调壮农业龙头企业,下大力气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粮经比例进一步调整。在保障人均口粮不低于*公斤情况下,稳定粮食面积,增加经济作物面积。粮经比例由*年的1:1.25提高到**年的1:2.4。
——作物品种优化,单产提高,品质改善。淘汰次劣品种,推广优质高产品种,粮棉良种率达*,棉花由过去十来个品种减至目前一至二个品种,长绒棉为新海14号,细绒棉为中棉35号,**年单产分别为*公斤、*公斤,比**年分别增*公斤、*公斤。小麦以优质鲁麦23为主,单产达*公斤,比**年增*公斤。
——畜牧和林果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农业多元化发展格局形成。新植果园*万亩,种植牧草、青贮饲料***万亩,牲畜存栏*万头,出栏*万头,新增适龄母牛*头,养蚕*盒。
——小宗作物得到快速发展,特色产业初具雏形。水稻面积扩大到*万亩,蔬菜面积*亩,正播西甜瓜*万亩,复播西瓜*万亩,色素辣椒*亩,小茴香*亩。*瓜果系列、红提葡萄和*甜瓜市场影响日益扩大,产品供不应求。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新的突破。在扶持和发展原棉花龙头企业**,促进棉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同时,**年以来,新组建了**公司,通过“公司 基地 农户”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民,有效地促进了产业连动,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效益稳步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年,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较**年增*元,较**年增*元。预计**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元。
二、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农业进入新阶段,增强自身发展能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农业市场改革与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坚持了以下原则和方向。
1、不忽视粮食生产。近几年,粮食连续喜获丰收。粮食库存和农民存粮有明显增加,粮食总量上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但是从长远看,随着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在人增地减趋势不可逆转的背景下,现有的粮食生产能力和巨大的需求潜力相比还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在结构调整中不忽视粮食生产,保证粮食生产规模,保证总产,保证人均口粮,切实保护和稳步提高我县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2、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提高品牌意识,实现名牌战略,扩大经营规模,形成区域性特色经济,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3、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发展别具一格的县域特色经济。
4、坚持协调发展原则。调整农业结构,必经坚持农业各业之间,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满足社会全面需要。
5、在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业、林果业、庭院经济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
我们在农业结构调整,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稳粮。粮食生产坚持“平衡有余,优化品质,加工转化”的方针,稳定粮食面积,优化粮食结构,增加复播、套种指数,提高种粮效益。**年小麦种植*万亩,单产*公斤,总产达*万吨;正播玉米*万亩,套种黄豆*亩,复播玉米*万亩;正播水稻*亩,复播*亩;种植高梁、红薯等小杂粮*亩。
2、优棉。在棉花生产上,坚持棉花发展战略不动摇,继续调整优化内部结构。通过科技投入、精细管理,提高棉花的单产和品质。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了棉花品种结构,形成陆地棉、长绒棉、彩色棉共同发展格局。根据市场订单
第五篇: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范文
一、农业结构调整基本情况
**县辖*乡、*镇、*个农场,总人口*万,其中农业人口*万,耕地面积*余万亩,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农林牧副业综合发展的农业大县。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县委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创造性地开展了各项工作,一些优质、高效农产品,尤其是棉花得到了迅猛发展,形成了规模优势,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稳步提高,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本文转载自本资料权属xiexiebang.com,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xiexiebang.com更多资料建立和逐步完善,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已明显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产品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二是农业结构单一,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不强。三是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增收困难。四是产品质量不高,效益低下。
县委政府深入调查研究,面向市场,立足资源优势,结合实际,形成了 “稳粮、增果、上蚕桑、优棉、强畜、壮龙头”的农业发展思路,以地区农业发展“三十字”方针为指导,围绕调优种植业、调大林果业、调强畜牧业、调快庭院经济和调壮农业龙头企业,下大力气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粮经比例进一步调整。在保障人均口粮不低于*公斤情况下,稳定粮食面积,增加经济作物面积。粮经比例由*年的1:1.25提高到**年的1:2.4。
——作物品种优化,单产提高,品质改善。淘汰次劣品种,推广优质高产品种,粮棉良种率达*,棉花由过去十来个品种减至目前一至二个品种,长绒棉为新海14号,细绒棉为中棉35号,**年单产分别为*公斤、*公斤,比**年分别增*公斤、*公斤。小麦以优质鲁麦23为主,单产达*公斤,比**年增*公斤。
——畜牧和林果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农业多元化发展格局形成。新植果园*万亩,种植牧草、青贮饲料***万亩,牲畜存栏*万头,出栏*万头,新增适龄母牛*头,养蚕*盒。
——小宗作物得到快速发展,特色产业初具雏形。水稻面积扩大到*万亩,蔬菜面积*亩,正播西甜瓜*万亩,复播西瓜*万亩,色素辣椒*亩,小茴香*亩。*瓜果系列、红提葡萄和*甜瓜市场影响日益扩大,产品供不应求。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新的突破。在扶持和发展原棉花龙头企业**,促进棉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同时,**年以来,新组建了**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民,有效地促进了产业连动,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效益稳步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年,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较**年增*元,较**年增*元。预计**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元。
二、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农业进入新阶段,增强自身发展能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农业市场改革与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坚持了以下原则和方向。
1、不忽视粮食生产。近几年,粮食连续喜获丰收。粮食库存和农民存粮有明显增加,粮食总量上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但是从长远看,随着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在人增地减趋势不可逆转的背景下,现有的粮食生产能力和巨大的需求潜力相比还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在结构调整中不忽视粮食生产,保证粮食生产规模,保证总产,保证人均口粮,切实保护和稳步提高我县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2、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提高品牌意识,实现名牌战略,扩大经营规模,形成区域性特色经济,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3、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发展别具一格的县域特色经济。
4、坚持协调发展原则。调整农业结构,必经坚持农业各业之间,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满足社会全面需要。
5、在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业、林果业、庭院经济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
我们在农业结构调整,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稳粮。粮食生产坚持“平衡有余,优化品质,加工转化”的方针,稳定粮食面积,优化粮食结构,增加复播、套种指数,提高种粮效益。**年小麦种植*万亩,单产*公斤,总产达*万吨;正播玉米*万亩,套种黄豆*亩,复播玉米*万亩;正播水稻*亩,复播*亩;种植高梁、红薯等小杂粮*亩。
2、优棉。在棉花生产上,坚持棉花发展战略不动摇,继续调整优化内部结构。通过科技投入、精细管理,提高棉花的单产和品质。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了棉花品种结构,形成陆地棉、长绒棉、彩色棉共同发展格局。根据市场订单合理安排棉花品种布局和种植面积,以销定产。一是调减了长绒棉、彩棉面积,种植长绒棉*万亩,陆地棉*万亩,彩色棉*万亩,并严格按照合理规划、区域布局的原则进行种植。二是*万亩棉花全
部与农民签订了合同,实行订单生产。三是在放开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前提下,放抓并举,确保投入到位。四是大力推广高密度植棉技术,种植高密度*万亩。五是加强管理,力争细绒棉单产达*公斤,长绒棉单产达*公斤,彩棉单产达*公斤,努力提高棉花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促进棉花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产量型向效益型转变。
3、扩瓜菜和小宗作物。加大引种试种各类小宗经济作物力度,扩大种植面积,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一是种植双层拱棚瓜*万亩,正播西甜瓜*万亩。二是复播西瓜*万亩,其中无籽西瓜*亩。三是种植蔬菜*万亩,新建温室大棚*亩,无公害蔬菜示范*亩。四是根据订单种植色素辣椒*亩。五是种植小茴香*亩。
4、上蚕桑。以蚕桑基地建设为重点,以提高蚕茧单产和目的,大上蚕桑业。新栽桑树*亩,嫁接*亩,养蚕*盒,平均单产*公斤。
5、扩草强畜。加大畜牧业投入管理力度,加快畜牧业发展。一是紧紧围绕国家秸秆养畜示范县项目建设,大力开展“秸秆加工,暖圈改良,科学管理”四位一体示范养殖工程,提高秸秆利用率和科学养畜水平。二是进一步优化了畜群畜种结构。在畜种结构上坚持“牛羊并重,优先养牛”原则,巩固发展羊,加快发展牛,不断提高牛在牲畜总数的比例。牛以乳肉兼用的西门塔尔牛为主。绵羊以发展卡拉库尔羊为主,山羊以纯山羊改良为主。在畜群结构上把不断提高生产母畜比例作为加速畜群周转和扩大畜牧业生产的关键措施,注重良种畜的发展,提高养殖效益。完成黄牛冷配**头,劣质公牛去势**头,劣质公羊去势**万只,引进良种母牛**余头。三是大力抓好禽业的发展,鸡饲养量**万只,鸽饲养量**万只,特种养殖**只。四是大力发展种草业,种草**万亩,退耕还林套种苜蓿**万亩,种植青贮玉米**亩。五是制定了加快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多方筹集资金,增加畜牧业投入,扶持养殖大户。新规划养殖示范小区**处,新发展四位一体养殖示范户**户,养鸡大户**户,养鸽大户**户。六是加强对兽医服务质量的监督、牲畜的定点屠宰检疫和活畜产地检疫工作,家畜免疫防治达**万头(次)。
6、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果业,紧抓当前国家加大生态林建设力度,实施退耕还林的有利时机,加快了林果业发展。一是树立精品意识,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名、优、特、稀果品,重点发展香梨、石榴、葡萄、杏、薄皮核桃等名优品种。二是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之路,在定植新果园,改造、改良老果园,确定主栽品种上下功夫。三是加强了科技示范园建设,建成两个园艺高科技示范园。四是继续以农田林网建设为中心,加大防风固沙林带的建设,建立大型乔、灌、草、网相结合防护网带,改善生态环境。五是抓好五个基地续建工程(**万亩香梨基地,**万亩石榴基地,**万亩葡萄基地,**万亩反季节秋西瓜基地,**万亩蚕桑基地),完成新增**万亩香梨,**万亩石榴,**万亩其它林果计划。**年上半年,全县林果种植面积**万亩,退耕还林**万亩,修剪果园面积*万亩,改造低产果园**亩,新育果树苗**亩,嫁接**万亩。
7、调快庭院经济。一是做好庭院改造后续。二是引导好庭院蔬菜种植。三是做好葡萄长廊建设和管理工作。四是按一有七好标准发展庭院经济,加强庭院经济发展示范村、示范户的建设、指导和管理。
8、调壮龙头企业。把农民引向市场,促进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以市场为导向,抓好棉花主导产业,抓好棉花基地建设和科技推广,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完善经营机制。企业抓好订单农业,搞活农产品流通,采取“企业+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发展棉花生产、加工、销售龙头企业,逐步拉长棉花产业链,实现在当地加工增值。同时加快现有企业的改造力度,积极扶持培育新的龙头企业。扶优扶强**等农业龙头企业。
9、进一步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一是农口部门积极主动探索改进农业科技服务的方法和途径,大力抓好科技示范和推广应用,逐步健全科技推广体系,使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二是重视农机具技术改造,完善配套设施,使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三是农田水利建设中,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10、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以节水为主的防渗工程建设;二是大力推广高科技节水灌溉技术;三是抓好高标准平整土地工作;四是加快高质量的排渠规划和建设。仅**年,全县平整土地**亿亩,改造低产田**万亩,建成滴灌**亩,完成农田水利投资**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