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洪水镇山城村脱贫致富路径的几点思考
对洪水镇山城村脱贫致富路径的几点思考
按照县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总体安排部署,5月28日至29日,我们通过进村入户访谈、召开群众代表座谈会等方式,对山城村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山城村共有村民小组16个,767户,2670人。全村有草地1.2万亩,退耕还林地6000亩,山旱地1653亩,水浇地380亩,人均退耕还林地2.2亩、耕地0.76亩(其中水浇地0.14亩)。2011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763元,贫困线以下人口2136人,占总人口的80%,其中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的特困户183户。从收入构成看,全村长年外出打工的600多人,占总劳力的55%,劳务收入占总收入的60%左右;有专业养殖户33户,零散养殖户150户,养殖业收入占总收入的20%左右;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助等政策性收入占总收入的10%左右;种植业等其他收入不足总收入的10%。
二、致贫原因分析
一是农业生产环境严酷,发展空间有限。山城村三面环山,海拔2600米左右,年降水量不到150毫米,蒸发量高达2400毫米以上。全村83%的耕地为坡旱地或二阴旱地,土地总体贫瘠。极少的水浇地多为漏沙地、板结地和砂砾地,土层薄,保蓄能力差。加之干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靠天吃饭现象十分突出,以小麦为例,丰水年亩均产量200公斤左右,而干旱年基本颗粒无收,丰年温饱、灾年返贫现象相当普遍。
二是机械化应用程度低,生产成本高。该村绝大多数耕地坡度大于25度,加之土地联产承包时采用肥瘠搭配的方法包田到户,地块多人为分割、插花,基本无法进行机械化耕作。目前,仍然沿用传统的方式生产,作业时间较长,农业生产效率极为低下,这也是今年有近一半耕地撂荒、约三分之一家庭弃耕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
三是经营结构单一,生产方式粗放。由于气候等因素的制约,该村主要的农作物有小麦、大麦、豆类、油菜等,广种薄收,管理粗放,丰水年景亩均纯收入200元左右,遇干旱等自然灾害则入不敷出。全村草地资源尽管丰富,但由于与肃南县大泉沟村经常发生草场纠纷,加之考虑对退耕还林地苗木的管护,养殖户割草饲畜、集中圈养,劳动成本大,养殖效益不明显。同时,受制于地理位置,全村从事加工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的农户少,增收渠道较窄。四是基础设施薄弱,公共设施滞后。长期以来,山城村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山城河虽穿村而过,但枯水年根本无法保障正常灌溉。山上居住的部分群众出行、用水极为不便。村委会办公设备、活动器材不配套、不齐全,无党员活动室,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党支部处在“工作任务重、账上没资金、仓里无实物”的尴尬境地。
五是农民受教育程度整体较低,思想观念落后。由于历史条件制约,全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全村劳动力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30人,占0.25 %;初中文化程度150人,占12.5%;小学文化程度、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1020人,占85%。受思想观念的影响,区域内劳动力不仅受教育程度低于全县平均水平,而且农民就业培训覆盖率比较低,技能型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需要,外出务工人员多从事苦力型行业。大多数农民思想观念陈旧,对脱贫致富懒思考、怕困难、怕担风险;有些农民想致富,但受多重因素制约,又难以找到合适的致富门路。村干部平均年龄50岁,缺乏懂经营、会管理、能闯市场、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带头人。
三、对策及建议
1.抢抓政策机遇,实施整体搬迁工程。山城村自然环境严酷,住房差、出行难、增收难,部分群众有言:“人家农业生产条件已经迈进了二十一世纪,我们还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找不到有效增收渠道的情况下,与全县周边农村的差距越拉越大。座谈中,我们了解到该村80%的群众有整体搬迁的强烈愿望,建议借助国家建立生态补偿试验区和实施新十年扶贫开发攻坚的历史机遇,实施整体搬迁,以期彻底改变贫困现状。
2.立足项目支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突出以项目带动收入,以项目支撑发展。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三农”和民生投入的机遇,特别是上调扶贫标准、扩大扶贫政策覆盖范围、加大扶贫投入的机遇,争取把山城村列入省市扶贫计划,在扶贫政策和项目资金上给予倾斜,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危旧房改造,支持发展特色产业。顺应建设高原生态文明县需要,积极争取退耕还林还草计划,扩大退耕还林还草面积。
3.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加快增收脱贫步伐。按照村有一项特色产业、户有一座种养棚圈、人有一项致富技能的扶贫开发思路,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和特色,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脱贫增收的主要渠道,大力培养劳务输出带头人,加强劳务市场对接,努力拓展劳务基地,不断提高劳务成建制输出比重,争取把山城村建成整村成建制劳务输出典型。充分发挥生态基础好、农产品绿色无污染的优势,巩固现有养殖成果,紧盯城市“肉架子”,大力发展设施牛羊养殖,扶持今年新建的80座养殖大棚尽快投产增收,为全村群众树立增收样板,动员老人和妇女在家搞微型养殖,同时尝试饲养野猪、藏獒、狐狸等。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力度,紧盯城市“饭桌子”,大力发展双孢菇、青稞、豌豆等特色产业,培育绿色无公害特色农产品,提升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引进大黄、板蓝根等中药材示范种植,不断扩宽增收渠道,带动当地农民群众依托安全优质农产品产业脱贫致富。
4.挖掘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山城村依山傍水,自然风光优美,距离村庄3公里的石门一带青松蔽日、奇峰峭壁、野果遍地,自然风光独特,景色不亚于海潮湖。要充分利用距离县城较近的区位优势,加快以旅游观光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宣传促销力度,着力打造集旅游观光、生态休闲、体育娱乐等于一体的避暑度假旅游区,吸纳劳动力就业,培植农民新的增收点。
5.强化智力扶贫,全力提高农民素质。按照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思路,根据山城村劳动力的技能现状和市场需求,积极争取和实施扶贫培训和科技扶贫项目,以实用技术、劳务技能培训为重点,采取集中培训、常规教育和综合服务“三位一体”抓培训的办法,切实做好不同层次农民培训与教育引导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围绕做大做强劳务输出,结合“双联”行动,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下乡,重点开展个人技能培训、转岗就业培训、回乡创业培训、产业开发实用技术培训,增加劳务技术含金量,提高脱贫致富能力。立足当地气候特点,开展高山反季节蔬菜种植、畜牧养殖、双孢菇种植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拓宽致富路径。坚持典型带动,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年轻人进程务工、经商,发展二三产业,开辟新的就业和增收门路。
6.围绕班子建设,提高致富带富能力。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加强村级两委班子和党员培训,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使其懂经营、会管理、能致富。全方位挖掘人才,及时在退伍军人、务工经商人员、致富能人、回乡青年学生和返乡创业人员中培养选拔政治素质高、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充实到农村“两委”班子中来,充分发挥他们头脑活、路子广、办法多的优势,带领群众共同发家致富。
7.加强农村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增强农民抵抗风险能力。
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将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大力宣传“新农保”政策,动员居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从根本上解决养老之忧。同时,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农民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从根本上解决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等后顾之忧。
第二篇:民乐县洪水镇山城村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章程 程
民乐县洪水镇山城村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
章
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鼓励发展群众自我服务组织的精神,结合本村实际,特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本合作社名称为民乐县洪水镇山城村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本合作社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为主体,按照自愿、自主、互利的原则成立。
第三条:成立本合作社的目的是积极探索和完善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的新机制,缓解贫困户贷款难、资金短缺问题,提高村民自我积累、互助互济、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和谐合作社会建设。
第四条:本合作社的宗旨是资金自聚、责任自担,自我服务、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第五条:本合作社坚持入股自主,退股自愿的原则。农户自有资金入股满一年后可以退出。
第六条:本合作社依法开展资金互助活动,接受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县民政局、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班子的指导、监督和审计。
第二章 成员
第七条:凡遵守本章程,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本村村民,向合作社提交申请书,缴纳互助资金,经审查批准,核发持股证(会员证),即可成为本合作社成员。
第八条:成员的权利
1、有权参加本合作社成员大会及活动,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有申请使用互助资金的权利
3、享有入股分红的权利;
4、为其他成员申请互助资金提供担保的权利;
5、享有本合作社提供的各种服务。第九条:成员的义务
1、遵守本章程和其他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成员大会的决议;
2、维护本合作社的利益,保护本合作社的共同财产;
3、严格履行与本合作社签订的合同。
第十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经全体成员会议教育无效,经多数成员表决同意予以除名,并办理退出手续。被除名成员的入股资金在满规定年终决算后两个月内退还个人出资部分。本合作社经营盈余,分给其应得红利,本合作社经营亏损,扣除其应承担的亏损份额,政府配股和赠股部分不得退还。
1、不遵守本章程;
2、不履行成员义务;
3、三次不参加本合作社组织的活动;
1、依据章程制订各项规章制度;
2、组织全体成员执行章程和规章制度:
3、负责借款的发放和回收;
4、负责互助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5、负责与互助合作社的上级主管部门和村委会的联系和协调;
6、定期向(镇)镇政府、县财政局、扶贫办报告工作,提交财务报表;
7、定期向成员大会和监事会报告互助资金管理运行情况。第十七条:监事会是互助合作社的内部监督机构,由三名互助合作社成员组成,经全体成员选举产生。
第十八条:监事会的职责
1、监督理事会执行互助合作社章程和规章制度:
2、监督借款的发放和回收;
3、接受成员的投诉,并与理事会协商提出解决的办法。第四章 互助资金运行
第十九条:本互助合作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和《会计法规》建立财务制度。
第二十条:本互助合作社资金来源
1、成员股金;
2、财政扶持资金;
3、接受的捐赠和其它资金来源。
第二十一条:互助合作社的股金为村民入股、政府赠股、配股。第二十二条:享受政府赠股、配股应符合下列条件:
第三十条:借款到期不还者,日收取借款总额3‰的滞纳金。第三十一条:收益分配顺序:
1、预留借款风险准备金;
2、支付非人工的运行成本;
3、支付理事会成员的误工补贴。
4、成员分红,参照信用合作社存款利息标准,一年以上按定期付息,一年以下按活期付息。
第三十二条:本互助合作社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报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县民政局、镇政府审定后办理终止手续。
1、成员少于10人,无法开展活动;
2、股金亏损三分之一以上,不能经营的;
3、经营活动消亡。
第三十三条:本互助合作社决定解散时,应由县扶贫办、财政局、审计局、民政局、镇政府和互助合作社成员代表组成清查小组,对本互助合作社的资产和债权、债务进行清理。在确定解散后,互助合作社应在30天内向成员和合作社会公告,并制定清偿方案报成员大会批准,本互助合作社共有资产按下列顺序清偿:
1、支付清算费用;
2、支付所欠职员劳动补贴;
3、抵偿债务;
4、将剩余财产在成员中进行分配。
第三十四条:本章程自会员大会通过、互助合作社获准登记之日起执行。
第三篇:对教师专业成长路径的思考
对教师专业成长路径的思考
宁国中学 陈光辉
成立名师工作室就是要培养师德高尚,教育理念先进,专业素养厚实,教学视野开阔,教研能力出众的优秀教师。作为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就应该做一个有激情有信仰的教师,做有教育思想的教师,做有教育智慧的老师,做有个性魅力的教师,做一个有较高人生境界的老师。要提升做教育工作的境界,做学问的境界,做人的境界。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职业规划之后,接下来就要解决专业成长的路径。名师工作室培养高端教师的路径有哪些呢?
1、开展“名师好课堂”活动。开展这项活动直接目的是探索高端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路径;终极目的是由名师资源带动全体教师的培养,通过所有教师的成长反哺课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最终服务学生。作为高端教师,他的课堂一定是“省时高效轻负担”的,他的课堂一定受到学生欢迎,得到同行认可的;他的课堂一定是有创意的,教学形式活泼多样的;他的课堂应该是一堂发现之旅,师生共同参入学习,碰撞智慧,享受学习的快乐;当然这样的课堂也追求适当的安静,给学生思考、沉淀的时间。
“名师好课堂”操作模式可分三种:一是展示模式,通过名师“好课”的教学示范展示引发教师深度参与和互动。二是评课模式,工作室的成员都带上自己的“好课”参与“好课堂”评议活动。三是评秀模式,就是各成员学校将“好课”作为重要指标来推出评选名师。显然,作为名师工作室这一载体,更侧重于前两种模式。
2、开展课题研究。开展课题研究既是工作室开展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成为高端教师,提升教研能力的路径;还是在教育教
学理论的指导下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重要抓手。工作室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成为各自申报课题的主持人。通过主持课题,熟悉教育科研的过程方法,取得有效高层次的科研成果,组建自己的团队,带动更多的教师走上教学教研并重的专业成长之路。
3、开展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略)
4、通过专业发展共同体活动相互促进。本工作室策划、成立以来,通过阅读朱永新的《我的教育理想》等教育专著、撰写读书心得;制订学员规划,明确专业成长的目标方向;相互交流开展课题研究的进展,分享教科研的经验方法;参入“名师好课堂”活动,共同探讨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按片到各校轮流举办活动,加强了跨学科的学习与交流;关注学科间联系,提高教学设计教育科研与实施能力。通过建立工作室的QQ群,上传文件、下载资料、资源共享。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的主页、宣传幅射、影响更多的教师。
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是实实在在,一步一脚印走过来的;相信这样的活动坚持下去,工作室的成员在专业发展上一定能取得显著进步。
第四篇:关于镇村综合改革的思考
关于镇村综合改革的思考
(问题:主要是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趋势下,当前镇村两级尤其是乡镇一级在机构设置、职能定位、经济发展、财税管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组织建设等体制机制方面的现状,在镇村综合改革中的探索和经验,存在的问题,相关意见建议。请在22日前提供
省委农工部农村处)
1、机构设置:目前乡镇虽按规定进行设置各办公室,但乡镇工作千头万绪,各项工作交叉现象较多,不能专编专岗,专人专职。从职责权方面混淆处理较多,且行政和事业单位也没有完全从体制(实际)中划分,各自承担相应职责,势必影响工作的开展。
乡镇机构改革不只是乡镇政府自身的问题,还涉及到上级政府的改革,必须是上下结合,上有县、市体制改革,下有镇村治理结构的变革。还要根据乡镇的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框定政府职责,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机构和岗位设置,建立精干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职能定位:乡镇由社会管理者转变为公共服务者的目标虽明确,但基层政府实际承担的角色有偏差,政府并未实际从职能中转变过来,仍像“大管家”一样处理各项社会事务,与公共服务者的定位尚有很大距离。
建议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改革的核心,力争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解决职能交叉、理顺部门关系、明确强化责任方面抓出成效。全面梳理政府部门行政职能,构建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3、社会管理:政府公信力是当前基层政权的一大困惑,也是当前执法难问题、执法不到位、干群关系紧张的一大焦点,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要素。基层政府社会管理资金缺口大。由于基层政府财权和事权严重不对等,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需要财政负担的金额不断增加,资金缺口较大,财政支付压力逐年加大,其中乡镇一级的地方财政支付压力尤其巨大。
4、公共服务: 在现行体制中,上级机关制定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并加以具体化和数字化后,以指标和任务的形式分派给各个下级行政组织,并以这些指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评价、考核的主要依据都和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挂钩,承受着来自上级行政机关的巨大压力。现行体制下镇政府较浓的行政管理色彩,较弱的服务色彩致使其对农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农民需求。
作为直接面对农民的基层政府,理应把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能和改革目标,无论是机构设置、组织形式的调整,还是管理机制、运作机制的改变,都要有利于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同时要改革现行政府问责体制,增强基层政府农村公共服务动力。
5、组织建设:镇村管理,人是最关键要素。镇村班子队伍强弱,工作积极性能否提高,是否留得住有用人才,不能简单的以党性、奉献标准理解,而应因时因地,从考核上、政治和经济待遇上下功夫。
目前村(居)每年仅有4万元的转移支付,而平均年支出却达到了30万元左右。村(居)委会干部都已经脱离生产,一般来说年平均工资福利达3万元以上才能保证村(居)工作对村级干部的吸引力,但实际情况却很难达到这个标准。就这两年,在村(居)任职多年的干部因为收入过低放弃了村(居)的工作外出打工的事例连续发生。村级干部岗位出现空缺,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人补上,只能将其工作任务分摊,不利于整个系统的运作与办公的效率。
婺源县XX镇人民政府
201 年 月
日
第五篇: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考
对苏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考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关系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关乎着广大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根本。因此切实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我们各级干部必须要坚定信念,开拓创新,因地制宜、完善机制,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一、乌兰哈达苏木村级集体经济的现状
到乌兰哈达苏木工作后,我切身感受到:贫困地区要发展村集体经济确实很难。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资金人才短缺是很重要的发展制约因素。为了实现年底集体经济“清零”的目标,乡村两级干部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到今年八月底,10个嘎查村中7个嘎查村已有集体经济项目启动,其中已开始运营,年收入超过5万元的项目有3个,其他项目预计10月底前有望全部实现运营。剩余3个嘎查村正在积极招商引资,盘活存量,年底可基本实现“清零”的目标。
二、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村级集体经济落后的原因较多,原因既有外部的,又有内部的,既有近期的,又有远期的。
1、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观念弱化,信心不足
一是思想认识不足。部分乡村领导片面认为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没必要,也没办法。在实践中未能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展氛围不浓;二是发展意愿不强。村干部客观上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愿不强。认为市场经济主要是鼓励农民创业创新闯市场,发展民营经济,没有必要化心思再去发展集体经济,“经营成功了—成果是集体的;经营失败了—群众要埋怨,债务难化解”,不愿意去冒风险,思想上有压力和阻力;三是发展信心不足。部分村干部认为村级集体经济基础差、底子薄、缺资源、无资金,无路可走,缺乏创业的精神,缺乏一种知难而上的勇气和决心;四是考核激励不够。村干部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主导力量。但对村干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求有余、激励不足,现实中往往出现短期行为。
2、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少,缺少科学规划,发展动力不足
近年来的“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工程”存在项目少、缺少规划、盲目投入等现象。一是行政村多数在千方百计规划和包装农业和农村建设项目,争取相关部门政策支持。在实现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求得部分劳务盈余,补充村级运转经费的不足。二是村干部或者部分村民急于求成、见成效,盲目开展建设,未对项目的建设成本、运营成本、收益周期等进行估算,未对项目布局、流程等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造成项目建设成本高、收益低。三是开展的项目未做详细的市场调研,不能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产品的档次、品质过低,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3、运营模式落后,缺乏先进的运营模式
一是村级集体经济项目的经营模式还停留在简单的“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和“农户承包”的模式,规模较小,缺乏主观能动性,更多的是被动发展,与市场脱节,抗风险能力也较低;二是有的村干部为降低风险,将集体资产简单处理,一次性收取承包费或出让费,导致集体资源利用率低,村级集体经济缺乏可持续收入。
4、集体资产管理不完善,缺乏制度保障
一是个别村集体经济的合同签订不够规范,发包费、租金回收不力,造成集体虽有经济收入,但收入太低,有个别承包者长期拖欠承包费。二是个别村委会只考虑当前,只为了完成任务而已,对长远发展考虑不够。三是集体经济组织的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运作不规范、监管不到位。“资产有人监管、账目有人审批、问题有人过问、困难有人解决”的常态化机制尚未建立。
三、提高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的举措
1、选优配强,解放思想,夯实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 建设一支优秀的村级干部队伍,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一是注重培养选拔敢于担当的干部。要注重把农民中思想政治素质好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将党员中的致富能手培养、选拔成村干部,注重村干部的年轻化、知识化,将一批有经营头脑、有管理能力、有奉献精神的年轻同志充实到村两委班子里,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二是注重培训教育。围绕提高农村干部政策理论、经营管理、金融法律、技术服务等水平,发挥街道党校、农村干部远程教育等载体,更新村干部的知识结构,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的水平。三是注重考核激励。完善村干部工作业绩和收益挂钩制度,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村干部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在一定时期内村级班子建设和村级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充分调动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2、立足长远,科学规划,提高集体经济项目的质量 一是按照市场需求,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的主导产品,一个乡镇拥有一个附加值高、上下游产业链比较完整的优势产业;二是在项目建设上,预先规划,提前布局。要因地制宜,立足实际,突出地方特色选准项目。确保项目落地见效,运转规范。
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拓宽集体经济发展的空间 一是依托区位、交通、资源等比较优势,因情制宜,因村制宜,按照“镇抓产业、村抓特色”的思路,“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集中发展一批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项目。推行“农业+电商,+旅游,+文化,+养生”,拉长产业链,提升产业链,让集体和农民有更多的收入;二是围绕瓜菜、畜牧、后旗红等支柱产业,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大力发展和提升“农家乐”、“牧家游”旅游,推出一批果蔬采摘、休闲体验、民俗度假等形式的旅游项目,多方拓宽收入渠道;四是积极走出去吸引部分客商来兴业办厂,把劳动力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稳定脱贫。
4、深化改革,创新思路,增强集体经济发展的动力 一是发展合作经济。要积极鼓励、引导村级组织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支部+龙头企业+基地”等形式,开展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服务,获得集体收入;二是给特殊政策。对贫困村要在政策上给予特殊厚爱,要在盘活农村闲置农房、土地整理方面给予特殊政策,要采取财政注资办法等方式发展村集体经济;三是要优化经营方式,改变主要依靠集体自有资金求发展的方式。创新经营管理体制,推进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促进项目高效运作持续发展。
5、加大扶持,政策支持,保证集体经济发展的稳定 一是在财政投入上,市政府要设立村级经济发展专项扶持基金,对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开展建设的经济项目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经贴息或专项补助的方式给予必要支持;二是在土地政策上,完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制度。对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明确归所在村集体所有,获取的建设用地折抵指标部分留于村集体,用于发展集体物业经济;三是在金融政策上,市财政要加大对农信担保公司的注资,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经营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实行优惠利率,促进项目及早落地。
6、科学管理,完善机制,促进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是进一步完善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严格规定集体资金的使用方向和原则,搞好民主理财,严格控制各种非生产性开支,管好用好集体资金;二是建立健全村集体经济积累机制。对村集体经济收入进行规范管理,实行集体经济收入分配比例和分配总量控制,防止分净吃光,培植集体经济的发展后劲;三是加强村级债权债务防控。坚决遏制村级债务的增加和蔓延,积极稳妥地清理化解村级债务,严格防范发生新增债务;四是要细化考核,加强督查指导。加强正向激励,进一步压实村主职干部的责任,始终绷紧发展集体经济这根弦;五是村务公开要透明。要加大公开的真实性,增强公开的透明度。要提高村民对村务公开的认识,实施有效监督。组织、民政、农经等部门要经常深入基层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核实。特别是在重大投资决策和建设项目上,必须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提高村务公开的透明度。
发展集体经济是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重要保障,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才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