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SCM的协同新模式:协同计划、预测与补货CPFR
SCM的协同新模式:协同计划、预测与补货CPFR 【作者】 陈兵兵
一、协同计划、预测与补货CPFR的概念与起源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市场需求的快速多变都给企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企业在面对全球市场巨大商机的同时也面临着交货期需要不断缩短、成本需要不断降低,而质量和服务需要不断提高的巨大压力,这就要求企业应具备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作出科学预测和快速反应的能力,通过与供应链上业务伙伴进一步联盟与合作,整合资源,共享信息,以更加紧密的协同方式进行运作。
因此,人们在对供应链运作进一步优化的过程中,创建了协同计划、预测与补货的管理模式,通过基于Web的联合预测计划改进了连续补货的标准,使供应链伙伴能够利用Internet来共享预测、检测主要的变化、交换知识和协调解决分歧,最终双方取得一个共同的预测和补货计划来增加供应链的响应速度,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
协同计划、预测与补货CPFR(Collaborative Planning,Fore___casting and Replenishment)是一种面向供应链的新型合作伙伴的策略和管理模式,它应用一系列技术模型和处理手段,协同过程跨越了企业和整个供应链,提供了覆盖整个供应链的合作过程。它通过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商业信息来改善供需双方的伙伴关系,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改进计划和补货的过程和质量,最终达到提高供应链效率、减少库存和提高消费者满意程度的目的它既是一个概念,也是一个软件系统,即整个概念和模式是通过一套软件系统的运行来实现的。
二、CPFR的形成与VICS协会
CPFR最初的使命非常近似于在它之前出现的ECR、QR、CFAR和VMI所做的努力。它的雏形是协作、预测与补货CFAR(Collaborative Fore___casting and Replenishment)方式,1995年由零售业巨头Wal-Mart及其供应商Warner-Lambert(其中包括Manugistics,它后来被JDA软件公司收购)等5家公司所推动的开源合作项目,并成立了一个零售供应链工作组(Retail Supply and Demand Chain Working Group)开始合作研究和探索的,目的使改善零售商和供应商的伙伴关系,以达到改善预测准确度,降低成本和减少库存,发挥出供应链的全部效率的目的。
1996年,CFAR的试验结果汇报给了北美行业间商业标准化委员会VICS(The Voluntary Inter-industry Commerce Standards Association),它是一个自发的组织。VICS为此成立了专门委员会,着手建立CFAR的国际标准。在此过程中,CFAR被升级为CPFR,以强调规划(Planning)在协作流程中的重要作用。
自从VICS于1998年颁发CPFR指导手册(VICS Guidelines for CPFR)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超过300家公司在应用CPFR系统。2004年,VICS CPFR委员会对CPFR系统做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改动,除了对原有缺陷进行修订,还将创新(Innovations)纳入CPFR体系。
三、VICS卓越奖
图一:VICS 的CPFR
VICS每年都召开一次国际性的年会,评选出当年对CPFR应用以及在供应链管理其他方面作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并为其颁奖。例如VICS奖项有:供应商卓越奖、零售商卓越奖,VICS CPFR实现卓越奖,供应链卓越奖,第三方服务供应商卓越奖,第三方技术供应商卓越奖。
至2009年为止,VICS已经颁发了12界卓越奖。每年的年度评奖有些向好莱坞的评奖程序与仪式,要预先被提名,在宣布入围名单(会在相关媒体上公布),然后由VICS委员会投票进行评选并由董事,接下来是颁奖仪式。2009年的颁奖仪式于6月2日至5日是在美国的奥兰多举行,2009 VICS Collaborative Commerce Achievement Awards Finalists 2009 VICS协同商务成就奖入围决赛名单与胜出者为:
1.Retail Excellence 零售卓越
Dillard's Inc.胜出者
Lowe's Companies Wegman's Food Markets 2.Supply Side Excellence Dr.Pepper Snapple Group JD Williams JD Williams Whirlpool Corporation(惠而浦公司)胜出者
3.VICS CPFR® Implementation Excellence Defense Supply Center Richmond & Oklahoma City Air Logistics Richmond Rite Aid Corporation & Kimberly-Clark Corporation(Rite Aid和金佰利公司)胜出者
Safeway Inc.& Kraft Foods Safeway 4.Supply Chain Excellence 供应链杰出
Paper Island Safeway, Inc.Safeway 胜出者
VF Corporation 5.Best Third-Party Technology Provider 最佳第三方技术提供商
Cisco Systems, Inc.思科系统公司
DemandTec eBizprise, Inc.胜出者
6.Best Third-Party Service Provider 最佳第三方服务提供商
Edific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c.GENCO Supply Chain Solutions
Schneider National 施奈德 胜出者
7.Sustainability Excellence 可持续性卓越
Hewlett Packard 惠普
JB Hunt JB Hunt公司
Walmart Corporation 沃尔玛 胜出者
最后,还有一个罗杰米利肯终身成就奖Roger Milliken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是由Macy's Inc.的Vice Chairman,Tom Cole获得。
08年获奖的、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宝洁、百思买等公司。
四、CPFR与传统补货模式的区别及其特点
在传统的供应链运营中,供需双方是各自收集自己的数据,各做各的预测和计划,在这些业务过程中基本上是互不相干的;而在CPFR模式中,供需双方首先要确定合作协议,共享商业信息,以此进行预测和制定计划,为了确保预测的可靠性和精确性,还要对例外事件进行识别、判断和处理,最后建立对订单的预测和生成最终的订单。
在新型的CPFR运营中,所有这些业务过程都是由供需双方共同参与,协同进行的,因而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供应链的效率和响应速度,减少了库存、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同时也改善了业务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它将供应链运作建立在整个链条的价值基础之上,即将供应链上升为价值链的运作。
1.CPFR的指导性原则
运用好CPFR的指导性原则有3条: 具有面向价值链的业务联盟伙伴协议框架结构和以客户为中心的运作过程;
合作伙伴要共同负责建立一个单一的、共享的客户/消费者需求预测系统,这个系统驱动了整个价值链计划和业务活动;
合作伙伴均承诺共享预测并在消除供应过程约束上共担风险。
2.CPFR的主要特点有:
是基于互联网的企业对企业(B2B)的信息动态交流的工作流程。
可以在降低库存的同时提高客户服务和销售。
使交易双方制订统一的预测,并定期更新。
通过促成促销时间安排、库存信息等的交流改善了企业预测能力,从而缩短了交货期 并促成了预测系统与补货系统的集成
是一种优化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信息共享和计划协作伙伴关系的解决方案;
作为增加销售、降低成本的重要解决方案,CPFR在需求与计划复杂、交易伙伴必须加强协作的行业(如品牌产品分销/零售行业)中,发展非常迅速。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销售及订单履行周期不断缩短,交易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日益紧密,实施协同计划、预测与补货(CPFR)已经从企业的竞争优势逐步变为企业运营的必备要素。
五、CPFR的运行原理与步骤
CPFR的运行原理与步骤如图所示,共有9个运行步骤,分为3个阶段:计划阶段、预测阶段和补货阶段。其中,第1个计划阶段包括第1-2步,第2个预测阶段包括3-8步,第3个补货阶段是第9步。这9个步骤如下: 1.建立业务联盟伙伴协议框架结。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包括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等共同建立一个通用业务框架协议,包括合作的指南、目标、任务与职责、业务规则、绩效评测、保密协议和资源授权等内容。它是一个所有业务活动的总纲领。
2.共同制定业务计划。根据共同的发展战略,由合作各方共同基于共享的业务信息制定联合业务计划。合作伙伴首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战略,然后定义分类任务、目标和策略,并建立合作项目的管理细节(如订单最小批量、交货期、订单间隔和提前期等)。
3.生成销售预测。合作双方根据因果关系,利用零售商POS或其它有关预测数据与事件信息进行预测,由预测来驱动各自单独的和共同的业务,完成一个支持共同业务计划的销售预测创建。
4.识别和判断分布在销售预测约束之外的事件。每个事件是否为例外都需要依据在步骤1中得到一致认同的准则来进行判断。
5.合作处理销售预测中的例外事件。找出例外事件后,双方通过查询共享数据、采用各种交流方式协商、共同解决销售预测中的例外情况,并将产生的变化反馈给步骤3的 销售预测的创建。
6.生成订单预测。通过合并POS数据、因果关系信息与其它预测数据和库存策略,产生一个支持共享销售预测和共同业务计划的定单预测,提出分时段的实际需求数量,并通过产品及接收地点反映库存目标。订单预测周期内的短期部分用于产生订单,长期部分用于计划。
7.识别定单预测中的例外事件。根据在步骤1中已建立例外准则来识别和判断例外事件,如果是例外事件,到下一步去处理这些事件,否则转去步骤9生成订单。8.合作处理订单预测中的例外事件。找出例外事件后,双方通过查询共享数据、采用各种交流方式调查研究订单预测例外情况,经过协商、共同解决订单预测中的例外情况。并将产生的变化反馈给订单预测步骤6。
9.生成订单。将定单预测转变为已承诺的定单,定单生成可由生产厂或分销商根据自己的资源、能力和系统来完成。这样,就完成了补货工作。
上述9个步骤完成了从贸易伙伴框架结构的建立到产生订单和实现补货的CPFR全部过程。CPFR通过反复交换数据和业务情报改善了制定需求计划的能力,建立了一个企业间的价值链运行环境,得到了一个基于POS的消费者需求的单一的和共享的预测,来协同制造厂与零售商的供给业务,优化了供应链库存和改善了客户服务。
第二篇:构建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范文)
构建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
摘 要:本文结合生物学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定位,通过高校与社会共建产学研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教学与科研、生产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从而建立起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实践育人的新模式。关键词:实践育人;协同培养;新模式;生物学科;实践教学;双师型
今年,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要求加强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整合,加大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校所合作新机制建设,建立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学校办学规模相适应、数量足够、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平台,积极促进实践育人合作机制形成,开创社会各界共同支持的工作局面。为此,我们汇集高校和社会力量,整合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搭建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共享平台,构建教学与科研、生产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构建了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实践育人的新模式。
一、集成高校与社会力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共建校内教学实训基地。生产实习难是高校实践教学环节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如生物技术企业多为高新技术企业,对生产环境、技术要求较高,学生实习很难进入生产的核心部位,更不能实际操作训练。2003年开始,我们加强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1)争取国家和学校配套等经费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几年来,通过积极争取“985工程”、“211工程”、“中央财政采购”等项目资金1300多万元,重点从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产物的分离纯化技术、生物制剂技术和分析检测技术等方面建立了校内实训工艺路线。
(2)吸引企业和政府资金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建立开放共享的技术平台,吸引政府和企业资金及设备的投入,完善校内实训教学平台。现有实验室面积1200平方米,仪器设备1345台(10万元以上设备36台)。承担着本科生专业实验、认知实习、模拟生产实际训练、创新实验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科研成果的中试放大和样品的制备,高校师资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培训等任务。
2.共建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面向社会需求办学,是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建设的宗旨。因此,只有充分利用好高校、企业和政府资金、物质条件等多种社会资源参与办学,才能扩大办学空间,增强办学活力与实力。
(1)整合教学和科研实验室资源,搭建科研训练实习的平台。通过充分利用国家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开放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艾滋病疫苗工程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东北亚生物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
校内研究实验室(中心)和生命科学公共技术平台等优质教育资源,承担大学生创新实验和毕业论文任务。
(2)与企业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与企业共同建设联合实验室是促进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通过联合实验室可以把产学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年来已同敖东药业和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等8个企业和研究单位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与企业共同开发新产品,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形成双方互惠互利、良性循环的共赢局面。(3)与政府联合建立生物技术创新实践平台。积极争取政府支持,联合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平台。目前,已与省工信厅、市工信局和中医药管理局等联合建立创新实践平台,促进校企合作,扩大平台社会影响,推进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提高了平台水平和使用效率。
(4)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立野外实习和科研、生产实习基地。目前,已建立了3个药用动植物野外实习基地(长白山动植物实习基地、左家药用植物实习基地和查干湖湿地教学实习基地)和9个高新技术企业(院所)实习基地。本科生可进行动植物分类、药用植物鉴定、生态环境考察、生物技术产品开发和生产工艺过程学习以及毕业论文等实习教学。这些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管理层次与水平,为学生创新、创业和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二、采取培养和聘任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稳定的双师型队伍 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与水平,决定实践教学的水平,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有效地建立起实践教学队伍培养与聘任机制,才能提高实践育人的整体水平。
1.选派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培训。中心定期选派青年教师深入生产实习基地进行生物技术产品生产工艺培训,先后有32人次在企业生产一线培训。培训提高了青年教师生产实际操作的能力,丰富了教师生产实践的经验,提高了生产实践教学的能力与水平。
2.鼓励与支持教师承接企业项目。几年来,已有16人先后与企业合作开发应用项目18项,通过攻克生产技术难题,提高了应用创新技术水平和实践育人的本领。
3.聘任企业专家作为实践教学兼职教师。目前,已聘任多位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作为兼职实践教师,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联合指导实践教学,特别是指导实训与实习教学工作,补充和完善实践师资结构。这样一支较稳定的双师型队伍,不仅补充了实践教师缺乏问题,而且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实践教学能力。
三、构建与科研、生产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社会实际职业的对接度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重大课题。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人
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只有建立起与科研、生产衔接的科学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才能保证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社会实际职业相对接,才能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1.统筹设计实验、实训和实习技术路线。把实践教学环节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设计实验技术路线,加强专业、实训、实习等教学内容和技术路线的综合设计。例如“白细胞介素-18基因工程菌的构建、表达、分离纯化及性质表征”实验项目,基础实验以构建基因工程菌为重点,专业和实训实验以基因工程菌发酵产物表达及性质表征为重点,实习以生产工艺放大实践为重点。整个过程不仅使学生熟悉掌握了基因工程上游到下游整个科研与生产全过程,而且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术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注重专业实验和生产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根据生物学专业的特点,设立了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细胞工程4个与生产实际应用结合的专业综合大实验,使学生在实训基地完成专业实际操作训练,掌握生命科学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同时,创造性、自主性、责任心得到锻炼,团队协作精神得到培养,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3.加强教学与科研、生产结合的深度。不断引入学科前沿技术项目,同时加强学生自主创新实验项目开设,使教学、科研和生产互相渗透,相互贯通,逐级提高,实现了“学、研、产”的全方位对接,为学生提供了科研、生产和管理的实践舞台,把培养人才、完成科研和生产任务、为社会创造财富统一于一个过程之中。使学生
逐步接近和适应即将服务的社会环境,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适应性,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初步形成了集成高校与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协同实践育人的良好局面,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探索高校与社会协同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提升社会主动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我们相信,只要建立起完善的高校与社会互惠互利、双方共赢的长效机制,就能走出一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新路。
第三篇:团组织文化与企业文化协同
团组织文化建设和邮政企业组织文化建设的协同 泸州市邮政局团委 李智 摘要:本文是按团市委先进性建设要求在泸州市邮政系统开展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形成的。全文应用组织行为学的观点,从组织文化建设的角度,提出并阐述了团组织文化概念及其与邮政新型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在深入分析当前泸州邮政企业团组织工作存在问题基础上,结合泸州邮政企业发展的具体环境,论证了团组织文化建设在邮政企业新型文化构建中的重要性,从团组织文化建设与企业工作的关系、实行品牌化管理、扩大影响力、加强条块管理以及强化团组织自身建设等五个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团组织文化建设与邮政企业文化建设协同发展的解决途径。
关键字:组织文化
团组织
协同发展
团员先进性建设在团市委组织、领导下,已经在泸州市全面启动。这一活动是全党进行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背景下,由泸州市团市委率先发起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活动。这一活动以增强团员意识,提高团组织能力为中心,在学习教育、主题活动、制度建设、调查研究等四个方面开展活动。它的开展成为提高团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吸引力的挈机,是我市各级团组织近期一项重要工作,同时将对团组织建设带来深远的影响。在当前新经济环境不断变化,新经济组织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团员先进性建设活动将探寻适应新形势条件下的团组织运作方式和工作机制,这种新的机制的形成将在团组织文化建设中形成诸多新的文化元素,并通过不断积累、演化形成适应新形势下的新型组织文化。
(一)团组织文化的定义及与企业组织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无时无刻存在各种组织中,对一个社会而言,是社会文化,对企业而言,则是企业文化。具体讲,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Schein,1984),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任何企业文化构成中均存在许多具有个性特征的亚文化,这些亚文化因拥有不同的群体而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类似的是,企业团组织文化是在企业的具体环境条件下,通过团员青年成员间相互作用以及团组织在企业、与社会环境在实践活动中相互作用形成的,所有成员认同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在邮政企业中,应该注意到在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环境下,邮政企业发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但随着邮政企业参与市场程度深入,邮政系统从以前一个以我为主的封闭组织系统逐步向一个以市场为导向、让用户满意为标准的开放型组织系统演化,在这种企业进化过程中,一种与企业新的外在环境和内在条件相适应的新型企业文化正在形成,并与传统文化产生激烈的文化冲突。对团组织来说,同样面临着企业内部外部条件剧烈变化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在这种新的组织文化构建过程中,团组织自身文化如何定位,如何建设、如何发挥作用,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里我们必须要对新时期团组织文化的建设予以重新审视。理清团组织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从广义上讲,企业文化应该是企业内部各种亚文化及其关系的总和。团组织文化首先是企业文化的构成部分,但这不是内容上简单的交叉和概念上简单的重合。企业文化建设不能脱离社会文化的建设而独立存在。就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和企业文化自身讲,都离不开党组织的领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深刻的阐述了党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这一重要命题。在国有企业中,基层党组织始终起到政治核心作用,是先进文化的具体实践者,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企业党组织具有不可动摇的领导核心作用。共青团组织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团建工作是党建工作的重要部分。因此团组织文化应该具备先进文化的特征,是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它的建设应遵循党组织的要求,并在广大团员青年中起到正面引导和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这个角度出发,在企业文化的构建中,团组织文化应该是具有最积极、最基础、最模范、最先进的文化元素,它通过团组织的文化传播活动,不断沉淀、融合,成为企业文化基本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企业党建工作带动下,不断深入的整合到企业的各项工作中,并在一定程度主导着企业新型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成败。
(二)邮政企业团组织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2004年及2005年的团员先进性建设活动中,泸州邮政局团委组织开展了两次“找团员”活动,并以实地考察、座谈会、问卷调查、征询意见等方式进行了团情调研。调查表明,至2005年9月我局团委下设支部9个,各级团组织班子健全,设臵合理,团组织的工作在教育、管理、服务青年等职能中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全市邮政系统团员数为118人,其中男50人,女68人;18-22岁17人,22-28岁101人;在团员中,大学(大专)人数为47人,高中(中专)71人,无初中及以下人员。值得注意的是招聘工人数为98人,占全体团员人数的83%。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两个特点:一是团员流动性增大。招聘工团员比例较邮电分营时有大幅度提高,已经改变了原来正式工团员占主体的格局。在35岁以下青年中同样如此。二是除各区县局团支部外,市局团组织相对不稳定。这两年市局因机构调整、人员变动加速,市局团委书记更换2人,团委委员大幅度调整一次,市局直接管辖支部重新划分一次,支部书记同样频繁变动。综合调查情况,我们认为我局团组织工作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团组织活动面窄。在邮电分营前,以正式工为主体的团员青年群体对企业团组织有很高的认同感。分营后,随着企业控制人员增长,实行“零增长”,开展“减员增效”工作,使正式工团员青年逐年减少。而随着业务发展,招聘工则逐年增多。社会招聘工因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对邮政企业的认同感整体上低于正式职工。在团组织活动中,表现为团员意识淡薄,参与意识较低,参与团组织活动的内动力低于其参与社会其他活动。这直接影响了团组织工作在企业的影响力,团组织文化不能形成合力,使团组织在新型企业文化的构建中不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不能为企业文化的形成提供基础的文化积累。
(2)团干部队伍不稳定。团干部的高流动性直接影响团组织工作的开展,最重要的是团组织工作因缺乏连续性而无法形成一个长期遵循的思路,并影响相应工作机制的形成,从而不能形成团组织稳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 标准。应该说近年来我局团组织工作在市局党委的领导下,工作颇具成效。但一些支部因机构调整,人员变动,人员兼职过多这一客观原因造成部分团支部工作脱节,缺乏有效地管理和组织。
(3)团组织工作滞后与企业组织改革。邮电分营后,邮政企业在企业管理制度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先后进行了劳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财务制度的改革,在网络建设上积极引进新技术,2002年建成了邮政储蓄网、综合计算机网两个基础网络,在网络架构上加快了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使邮政摆脱了传统手工作业为主的原始作业状态,邮政现代化网络初具雏形。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大幅度增强,管理层管理幅度逐渐增大,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组织模式已经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扁平化的组织层次结构,各区县局原有的很多职能上移市局,市局对区县局的管理明显细化。在团组织的工作中,各区县局支部按属地管理接受当地团组织的管理,市局团委对其工作鲜有指导,重心仍放在市局各支部,而市局各团支部的在团员人数上仅占团员总数的18%,从客观上讲已经滞后于企业管理的要求,使市局团委的工作力度和效果受到很大限制。同时市局团委和区县局支部交流不足,在工作上缺乏一致性,与企业发展对组织机构的要求不相匹配。
(三)团组织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协同的重要性
以上问题的产生有着其深刻的客观和主观原因。在客观上,近年来泸州邮政为适应市场竞争和群众用邮的需要,积极进行企业制度化建设和改革;在主观上则是我们对企业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后,对团组织工作带来的影响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思考。如果这种局面不认真对待,及时解决,长此以往,就会使团组织工作陷入被动的局面。在企业新型文化的构建中,团组织因其工作的边缘化而不能形成自身的文化或是形成一种弱文化,其结果是团组织文化不能在邮政企业新型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2002年泸州邮政经过3年多的艰苦努力,实现了扭亏为盈,企业基本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即以发展为中心,建立城市、农村营销两个体系,深化用工、分配、财务三大体制的改革。到目前,泸州邮政正在步入企业发展的第二步战略,即逐步建立集约化的发展模式,调整资源配比方式,努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2-3年内实施“五个一千万”工程。在这种企业转型的大环境下,构建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成为在企业发展第二战略阶段重要的任务。这几年来,泸州邮政在文化建设的理念层面,制定了《泸州市邮政局企业文化释义》,提出了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等文化理念体系。在外部标志层面开始实施邮政形象工程、用户满意工程、优化网络工程,以“树邮政新风,创优质服务”为依托,以创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窗口三大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始有意识、有目的的实施邮政标准化建设,推行规范服务,扩展邮政网络服务广度和深度,建立现代化的网络,提高服务效率。但在起真正起核心作用文化的隐含假设层面上仍需要通过长期的积累和不断推进,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将企业价值观根植在员工的思想中,体现在员工的行为上。对于一个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的企业来讲,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的创建的任务非常艰巨。而在这一过程中,团组织文化建设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一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的受众面广。一种文化的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对该种文化持认同态度的群体规模。团组织文化的受众主体是团员青年,至2004年底我局35岁以下团员青年占企业总人数的52%,这部分人员富有活力,思想活跃,吸收新事物能力强。但这部分人员也存在思想结构复杂,易受社会上新生事物、新潮文化的影响,尤其是社会招聘工因历史、待遇的原因对邮政企业的归属感较正式工弱,个别人员甚至还有在邮政工作仅仅是为了打工赚钱的短期思维,因此参与企业各项活动内动力不强。二是文化的外部影响力。邮政企业文化的发展取向最终决定于社会对企业的要求,做为与千家万户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行业,邮政文化对被服务群体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外部的物理的形象标志的改善,更通过邮政的服务来感受邮政企业文化的浸染,从而形成邮政社会形象的感性认识。团组织文化的主体青年团员现阶段绝大部分集中在生产经营的第一线,营业前台、投递等窗口单位是用户了解邮政的窗口,也是邮政企业向社会传递邮政企业文化理念的桥梁,这一双向过程是通过一线人员的服务来实现的。因此团员青年的自身素质、服务行为的规范性、团队精神的强弱都是树立邮政良好社会形象的最重要的因素。三是文化的可塑性。团员青年受邮政传统文化的影响小,他们是最有可能吸收和创新新型的文化元素,在今后不久的时间里,他们中很大部分人将成为企业的管理者、决策者,他们价值取向将左右着未来邮政企业新型文化的发展方向。团员青年在自身岗位上以不同形式参与企业各个层面、各个方面的生活,作为个体而言他们是最富创新精神的个体,作为整体而言,他们可以依托团组织文化建设,在团组织正确的导向下,形成强大的新型文化的推动力量。在新旧文化的转换过程中,消除旧文化消极影响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和革新成本,青年团员相比较而言,更易通过积极吸收邮政传统文化中积极的内容,融合创新新的文化,形成新型企业文化的基础元素。
(四)团组织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协同的途径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认识到团组织文化的建设在邮政新型企业文化建设中将起到重要的现实作用。而目前我局团组织工作无论在覆盖面、工作组织力度、人员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不适应企业发展客观需要,从某种角度讲,团组织工作还有被弱化的可能。这种潜在的可能将对团组织文化建设的起到消极的影响,进而影响企业新型文化构建的进程甚至方向,这自然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相背离。在我们的调研中,许多团干部、团员都意识到团组织作为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应该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应该在青年团员中发挥一种积极的导向作用,如果团组织不能有效吸引广大团员青年参与,那么团组织文化建设将失去群众基础;如果团组织文化不具有独特、创新的文化元素,那么团组织文化在新型企业文化构建中将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如果团组织文化与企业主体文化取向相脱离,那么团组织文化将失去生存的土壤。因此,我们认为在加强企业团组织在基层的组织建设,巩固团组织在基层的优势这一基础上,加强团组织文化的建设,并与邮政企业新型文化构建协调发展,是国有企业中团组织凝聚广大团员青年,达成共识,形成合力,统一员工思想的基础,是新型企业文化构建的重要文化根基。
就邮政企业而言,针对以上调研中存在问题,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以实现:
(1)将团组织文化建设与企业的各项工作有机的结合。
企业文化是存在于企业工作的各个层面,并通过长期的积累沉淀而形成的。将团组织工作更深入地融入企业工作中,将为团组织文化建设提供最深厚的环境空间。我局在“青年文明号”创建中,坚持将各级“青年文明号”创建与“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窗口”三大创建活动相结合,把“青年文明号”创建纳入“三大创建”活动的整体规划中,不仅从根本上提高了各基层单位的创建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了“青年文明号”的创建水平和层次,而且丰富了“三大创建”活动的手段和形式,对我局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的形成起到不可或缺地促进作用。目前我局拥有全国青年文明号集体1个,市级青年文明号集体7 个,区县级青年文明号集体6个,已经形成了浓厚的创建氛围,并成为基层单位开展“三大创建”活动的最具体化的、最显形化的活动形式。由此可见,在保持团组织独立开展工作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的将团组织的活动,特别是一些具有影响力,主题鲜明,口号响亮的活动形式纳入企业党群、行政工作体系,加以有效管理,对团组织工作将是很大的推动,对团组织文化的建设是很大的促进。
当前我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指导思想是通过企业制度化建设来达到企业员工行为的规范,价值观的统一。在现阶段,企业制度化建设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项制度进行健全、创新、改革,对员工思想观念、行为模式有着很强的冲击力,甚至会造成组织文化的冲突。团组织文化建设就是要围绕企业制度的改革、创新,结合当前企业体制的改革,以团组织鲜明的工作特色,充分发挥团组织教育、服务等职能,深度调整自身工作模式,积极适应和促进企业工作的开展。在此基础上,结合邮政企业青年团员的生理、心理特点,动态的结合企业的需要,创造性的开展活动,要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基层,增强服务意识,主动为基层团员青年提供指导,要结合每个青年团员自身岗位需要和特点,量体裁衣地制定工作计划,采取青年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有组织、有步骤、有目的地将活动融入到企业的工作中,使团组织工作真正对员工思想、素质、工作有帮助,从而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紧密同行政职能部门联系,加强交流,建立联系制度,积极引导团员青年参与企业的各项工作,同时也赋予企业各项工作以团组织的文化色彩。(2)突出主题,创立品牌,以丰富的形式锻造团组织文化。
要实现团组织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协同,根本点在于要锻造团组织强文化特征。青年员工思维活跃、观念新颖,他们对团组织工作的参与度取决于团组织工作的形式、内容是否符合他们的要求,同样一种强组织文化更有可能吸引和影响他们,并使之认同。在团组织文化建设中,我们应坚持用“常新”的观点来开展活动。这种“常新”就要求团组织不断推陈出新,用时代的眼光,现代化的手段,创新的形式,甚至是新颖、时髦的操作方式来吸引青年团员的参与。在团组织文化建设中一方面要有主题意识,突出主题开展活动,使主体活动贴近青年团员,适应企业中心工作,有效地为企业文化建设服务。另一方面更要有品牌意识,要积极、主动在工作中创造团组织的“品牌”,并发挥品牌的载体功能开展活动。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自1994年“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在原邮电系统开展以来,经过分营后广泛地开展,随着青年文明号创建工作由窗口单位向内部服务单位的深入,“青年文明号”这一名称在邮政青年团员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在今年市局团委组织了一项相对“冷门”的活动——摄影比赛,通过团委的精心策划,开展向全体团员青年征集比赛“冠名”,征集比赛专用“标识图案”等活动,以青年们喜爱的、可以充分表现自我的网络投票方式开展评比,并以发布网络信息,设臵论坛,对比赛进程进行追踪报道等手段吸引团员青年的眼球,充分调动了团员青年的积极性,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仅投票评比期间登陆邮政企业网站人数就达到3万人次。比赛冠名“绿色光影”文字、标识随处可见,一时间成为邮政青年职工的谈论中的高频词。通过这些实际例子,可以看到结合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将团组织的活动实行品牌化运作,不仅可以激发团员青年的参与热情,更有助于团组织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扩大企业对团组织文化的认同,形成强的文化特征,反过来对新型企业文化的构建创造新的形式和开辟新的空间。(3)进一步扩大团组织工作的覆盖面,形成对团组织文化的最广泛地认同。
要努力将团组织文化成为根植于每个团员青年价值体系中。不能有效将尽可能多的团员青年纳入进来团组织的各项工作中来,那么团组织文化因其缺乏团员青年更广泛的认同,缺乏对团员青年更深刻的影响,就会成为只有少数人遵循的弱组织文化,这种弱势文化不但传播力弱、凝聚力差,而且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团组织在青年团员心中的位臵发生颠覆性的反转,从思想根源上对失去追寻团组织的动力,进而否定团组织对个人、对企业的作用,甚至对团组织是否代表着先进青年这一问题产生疑虑。目前泸州邮政面临着企业改制,机构重臵、制度改革等诸多问题,人员的“不稳定性”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在这种人员呈现“流动性”特征的情况下,要扩大团组织工作的覆盖面,各级团组织当务之急就是要形成适应团员青年流动的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团员青年登记制度、流动团员管理制度、人员信息沟通制度等强化人员管理的制度,建立与企业党政相关人事部门的定期联系制度,使各支部动态的把握团员青年的现状;创新工作思路,在全市邮政系统内建成团籍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团员组织关系和参加团的活动适当分离,将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端正的团员青年尽可能多的吸引到团组织的工作来。要认真研究当前招聘工占团员青年主体这一客观现象,摈弃原有那种“忽视”、或“轻视”招聘工的思想,尽可能的让他们的思想、行为在团组织文化中得到熏陶和锤炼,使之成为团组织文化构成中有益的重要群体。企业招聘人员虽然背景来源复杂,受非邮政企业文化影响较大,但正是这一特点,也使他们没有受到计划体制下传统邮政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更容易适应企业新型文化的发展,同时他们个体文化的外源性使他们更能为泸州邮政新型企业文化的构建带来新的元素。在我们的调查中,招聘工因工作本身较大的“不稳定性”,使大多数招聘工在客观上有更深入参与企业组织生活,并在其中实现自身价值,得到企业认可这种强烈意愿。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往往是企业各项工作中积极的参与者和政策忠实的执行者。随着企业改制的深入,邮政企业中招聘工和正式工界限逐步消失,现有招聘人员对团组织文化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对邮政企业新型文化的构建将产生更大的作用。
(4)认真摸索邮政企业团组织工作“条块”结合的平衡点,为团组织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致性提供必要条件。
由于组织结构设臵关系,邮政各区县局团组织按属地管理原则接受地方团组织的管理。长期以来,市局团委的工作限于市局现业支部,对各区县局团支部的工作缺乏统一的安排和有力的指导。具体体现在全市性大型的团组织活动开展较少,并且涉及经费、人员等因素在活动的开展中有一定难度。这使得做为同一系统,团组织工作显得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企业管理能力的增强,在客观上要求在组织结构上实行扁平化,在管理模式上实行集约化。在现在,企业一项制度的制定对区县局已经从以前间接的、渐进的影响转化为直接的、快速的产生效果。我局企业文化中原有的较为浓厚的地域色彩的区县局亚文化特征已经变得越来越不明显,取而代之的是统一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从外部看,邮政网点建设、网络能力、员工对外服务行为、对外营销方式等市县趋于同一;从内部看,内部管理方式、作业流程设计、内部员工工作行为等市县差距减小。在这种经营管理着力点下移的环境下,团组织工作必须尽快予以调整并与之适应。近两年来,我局团委曾做了一些尝试,先后开展了全市邮政系统团组织“创建学习型班组,争当学习型职工”读书活动、全市邮政青年志愿者集中行动、青年文明号经验交流、“绿色光影”网络摄影比赛等活动,在人员调配、资金安排上得到市局党政、各区县局的大力支持。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市局团委的号召力和组织力,各区县局、市局团支部认真组织,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与,在全局上下形成了合力,形成声势,很大程度上改善原来团组织工作“声音小、力度弱”的状况,扩大了团组织在企业工作中的影响。因此在现阶段,应该积极探索各区县局“条块”管理的最佳平衡点,建立动态的工作规划,一方面各区县局支部要按当地团组织的要求开展活动,另一方面市局团委要按企业党政要求要加强对各区县局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将“条块”的工作在各区县局团支部中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为企业发展、建设服务的组织合力。
(5)以团组织建设为根本,切实保证团组织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实施。加强企业中“党建带团建”工作,要在加强党组织建设的同时,同步要求团组织在组织设臵、工作要求上保持同步,从思想上带、组织上带、作风上带,有效推进了团组织建设。通过党组织的带动和支持,使团组织创造性的开展具有组织特色的活动,从而进一步改进团组织的工作内容和活动方式,真正把团组织建设成为生机勃勃,富有号召力,强大凝聚力的青年组织。要深入研究团组织建设与企业改革发展的关系,要针对当前邮政企业的具体问题,认真研究制定团组织的建设和团组织文化建设的战略规划,在组织人员流动性强的环境下,始终具有发展的统一思路和共同目标。把企业发展和团组织的发展结合起来,创新不断适应企业环境变化的组织动态运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团干部队伍的协管力度和对各类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彻底解决好团干部正常合理流动对团组织工作的影响。做好人才的培养,搞好“育优”、“争优”、“评优”、“推优”工作,建立与之相配套的青年人才库,从而建立、健全一套有利于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机制和输送机制,使团组织成为青年团员成长的共同平台。要坚持不懈地以制度建设为重心,以建立保持团员先进性长效机制为目标,大力加强各项工作制度、组织制度的建设,在团组织内部重点是确立和巩固学习教育制度、流动团员管理制度、团员考评制度、基层组织生活制度、“双推”工作制度和发展战略制度等;在团组织外部引入监督考评制度、满意度测评制度、工作沟通交流制度、意见征询制度、调查研究制度等,建立完备的团组织工作体系,形成团组织文化传播和发展的工作机制,从根本上实现增强团员意识、提高团组织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论三个代表》 作者 江泽民(2001年7月)
2、《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
3、《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决定》
4、《企业文化与领导风格的协同性实证研究》 作者 陈维武等
《管理世界》(2004年2期)
5、《企业文化与并购研究》 作者:程兆谦等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年9期)
6、《组织文化的管理》
作者
冯益兰等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4期)
7、《社会学(第十版)》 作者:戴维.波普诺(美)
(2001年)
8、《组织行为学(第十版)》
作者 :约翰.W.纽斯特罗姆(美)(2001年)
9、《企业文化与领导》 作者:爱德加.沙因(美)(1985年)
第四篇:高校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大盘点(本站推荐)
高校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大盘点
——煤炭资源化利用发电技术协同创新中心:8月1日,由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与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神华集团、东方电气、中材集团等4家国企联合组建的“煤炭资源化利用发电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北京举行了高峰论坛,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并讲话。
——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8月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创建的“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举行培育启动仪式。这也是首个由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育创建的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了启动仪式。
——食品安全与营养协同创新中心:8月10日,“食品安全与营养协同创新中心”签约揭牌仪式在南京农业大学举行。江苏省省长李学勇、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仪式并为中心揭牌,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以及雨润集团、青岛啤酒、茅台集团、伊利集团、光明乳业、完达山乳业、中粮集团、鲁花集团、渤海实业等共建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仪式。
——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中心:8月10日,“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在河海大学举行培育启动仪式。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等领导出席,河海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中国电力建设集团、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院院长、四川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共建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仪式。
——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8月12日,“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培育启动仪式。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原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院士、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等领导出席,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共建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仪式。
——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8月15日,由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联合鞍钢、宝钢、武钢、首钢等骨干钢铁企业和中国钢研科技集团、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上海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共同组建的“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北京举行培育启动仪式。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骆铁军、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朱继民、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殷瑞钰、左铁镛、张寿荣、翁宇庆以及中心各协同单位的代表出席了论坛。——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8月23日,“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高层论坛在北京交通大学隆重举行。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铁道部科技司副司长曾会欣作重要讲话。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以及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等轨道交通行业的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领导和代表、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
——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9月1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联合组建的“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高峰论坛暨协同创新中心”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中国科协副主席赵沁平等出席了签约仪式。——激光聚变科学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8月24日,“激光聚变科学与应用协同创新高峰论坛暨协同创新中心签约仪式”在上海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上海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共同签约,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等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广东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8月21日,广东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研讨会暨签约仪式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该中心由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以及广东省自动化研究所、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等科研机构或行业协会,联合东华机械等15家装备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或示范应用单位共同组建,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广东省教育厅、以及协同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有机发光显示协同创新中心:8月15日,“有机发光显示(OLED)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研讨会暨签约仪式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该中心由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大学、东南大学四所高校,联合创维集团、TCL集团、京东方、海信集团、昆山维信诺、天马微电子、上海微电子、广州新视界等企业共同组建,广东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上海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以及创维集团等企业的领导和代表出席了会议。
——中国四种常见恶性肿瘤个体化防治协同创新中心:8月15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复旦大学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联合创建的“中国四种常见恶性肿瘤个体化防治协同创新中心”举行合作协议签订仪式。
——玉米水稻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6月10日,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在京召开联合培育“玉米水稻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启动会,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农业部副部长李家洋以及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等领导出席启动仪式。
——金砖国家合作与全球治理协同创新中心:9月13日,由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共同组建的“金砖国家合作与全球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在复旦大学举行成立仪式,教育部部副部长李卫红出席仪式并致辞。
——先进航空装备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9月11日,由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牵头,中航工业沈阳所、动力所、沈飞、黎明、兴华电器及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等6家驻沈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先进航空装备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签订合作协议,中航工业董事长林左鸣出席签字仪式,并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杨凤田共同为协同创新中心揭牌。
——脑功能重塑协同创新中心:9月10日,由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第四军医大学共同参建的“脑功能重塑协同创新中心”在上海揭牌成立。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担任该中心科学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贺林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希灿担任中心科学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先进土木工程材料协同创新中心:9月11日,由东南大学牵头,联合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等八所高校和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共同组建的“先进土木工程材料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成立,副省长曹卫星和东南大学校长易红共同为中心揭牌。
——无线通信技术协同创新中心:8月28日,由东南大学牵头,联合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以及华为公司、中兴通讯、大唐电信等企业共同组建的“无线通信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东大无线谷签约揭牌。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出席并讲话。
——先进航空发动机2011协同创新中心:9月8日,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大学等共同组建的“先进航空发动机2011协同创新中心”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中共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傅华,中航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林左鸣,中航工业集团总经理谭瑞松,副总经理张新国、李方勇出席了签约仪式。
——资源化工绿色过程与产品协同创新中心:9月10日,由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共同组建的“资源化工绿色过程与产品协同创新中心”在京成立。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谢克昌院士等参加成立仪式。
——煤炭高效安全开发协同创新中心:9月9日,由中国矿业大学牵头,神华集团、河南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参与协同组建的“煤炭高效安全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召开成立大会,并进行理事会第一次工作会议。
——阿拉伯世界与中国内陆向西开放协同创新中心:9月11日,由宁夏大学牵头,苏丹扎伊姆·爱资哈尔大学、兰州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中东学会等单位共同组建的“阿拉伯世界与中国内陆向西开放协同创新中心”在宁夏大学揭牌成立。
——人工微结构与量子调控协同创新中心:9月10日,由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南京联合举行“人工微结构与量子调控协同创新中心”组建培育启动仪式,副省长曹卫星出席并讲话。
第五篇:协同OA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
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各种信息管理软件应运而生,分类众多,如ERP、SCM、CRM、HR、PDM、PLM、OA、WFM等等,形形色色的管理软件到底应该怎么区分,它们又具有哪些不同的应用价值呢。笔者认为以上信息系统从功能上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关心事务处理与业务流程管理的,如OA和WFM。一类是关注于业务处理过程的:如ERP关注于企业的业务记录过程;SCM是从供应链角度关注企业链上业务的处理过程;CRM是从客户关系角度关心企业与客户的交互过程记录;HR记录人力资源管理过程;PDM、PLM分别从产品数据管理的角度与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角度管理与产品相关的业务处理过程。
面对众多的应用系统,企业经营者应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分析企业业务需求是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还是客户关系管理为核心,是更关注于业务处理过程中的数据记录与分析,还是更关注于业务的流转,亦或是两者都非常需要。只有弄清自己的需求,以需求为导向,才能选择最适合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
事实上,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求的重点都会有所不同,越是发展到后期,越会发现单一的应用系统根本无法解决所有的管理需求,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在一个大型成熟的企业里面,存在多种应用系统的情况,集成这些各自为政的应用系统就成了大势所趋。如何集成呢,大量成功案例均说明,协同OA系统作为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基础,只有在协同OA支撑平台基础之上,才能构建起企业完整的、集成的信息系统应用平台。平台型OA的技术优势,向用户提供了一种最优的选择。平台型OA由于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集成性,以资源管理、业务表单、工作流等作为强大的支撑平台,拥有丰富的开发接口,容易将其他分散的企业业务系统整合起来,从而获得互动的、整体的效益。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以平台型OA系统为基础的高度集成应用将成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最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