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综治工作载体 推动社会治理纵深发展(缩减版)

时间:2019-05-13 17:48: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新综治工作载体 推动社会治理纵深发展(缩减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新综治工作载体 推动社会治理纵深发展(缩减版)》。

第一篇:创新综治工作载体 推动社会治理纵深发展(缩减版)

创新综治工作载体

推动社会治理纵深发展

谷里镇综治中心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谷里镇党委书记 林晓晖(2017年6月3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镇综治中心建设及工作开展情况简要汇报如下,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强化组织建设

我镇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大安全”总体要求,以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经费保障为前提,以人员整合、职能融合为核心,以信息化、数据化、阵地化建设为重点,推动综治中心实现一体化运作、实体化运行、为群众提供“一站式”、“一条龙”的优质高效服务,把综治中心建设成为社会矛盾的“化解器”、沟通群众的“连心桥”、党委政府的“减压阀”、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我镇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综治中心主任,政法委书记和派出所长为副主任,相关场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组织机构,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具体抓,各村(社区)、各单位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搭建工作平台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为方便群众来访,调处矛盾纠纷,我镇在整合资源、加强部门协作、制度建设、运作规范化程度、切实为群众解决问题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充分认识到综治中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搞好综治中心建设作为党委政府工

作的重中之重,亲自部署、亲自督促落实。

(二)健全制度、规范流程。我镇综治中心以为民服务、方便群众为重点,科学设置中心各个功能,突出司法所的法律援助和司法调解功能,结合综治、信访、劳动等部门资源,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

(三)资源整合、齐抓共管。我镇在中心建设上高规格建立“中心”领导架构、高标准配备“中心”工作人员、高效率整合“中心”工作资源,整合各部门资源,提高中心人员综合管理能力、化解调处矛盾纠纷能力,宣传发动群众协调能力,依法管理社会事务能力,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能力,实现了集中办公,真正发挥中心的管理作用。

三、创新工作方式

(一)防控体系健全,治安联防到位。一是加强人防队伍建设,进一步充实综治队伍,为各村聘任1名村警,1名法律顾问和5名禁毒专干,调解委员会7个35人,街道治安巡逻队2个16人,为村级治安防控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基层综治队伍的工作水平。二是强化技防建设,不断完善“天网”工程建设。投资30多万元,建立视频管理指挥平台,在集镇区域、重点地段、重要场所安装高清摄像头20余个,全方位无死角进行24小时监控。

(二)资源多元共享,矛盾纠纷联调。一是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和多元调处化解机制,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实行县、镇、村三级矛盾纠纷网络联动调处,并运用法治政府门户网站、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加大矛盾纠纷网上受理比重,最大限度将矛盾

吸附在基层,化解在当地。二是健全综治信访中心接访制度,每天对来访群众进行登记和调处,把来访群众当成自己的家人对待,让群众感受到家的温暖,进一步减少了调处难度。三是坚持“抓小抓早”的原则化解矛盾。按照“预测走在排查前,排查走在调解前,调解走在激化前”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各村(社区)村民自治管理协会等团体作用,做到问题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掌握调解和稳控的主动权。

(三)突出专项整治,维护社会稳定。一是数据引领,实现资源共享应用。开展“黔西县社会创新管理平台”信息录入工程,对我镇8000多户3万余人的各类基础信息进行采集录入,动态掌握人、地、物、事、组织等基础信息,提高了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二是智能手环,实现精准管理。充分运用大数据思维,分批次免费为我镇特殊人群和阳光少年佩戴智能手环,对手环进行精确定位,有效推动了我镇社区戒毒和帮扶安置工作,也实时掌握辖区阳光少年的动向。三是亮剑行动,实现长治久安。充分利用网格工作室、校园警务室、网上平台、天网工程等各种媒介,公布线索举报电话,开展义务治安巡逻,严防犯罪人员落脚藏身,不漏管、不失控,切实做到精准管控。

我镇虽然在综治中心建设上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与上级部门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不断加强联系服务群众能力,继续深化综治中心各项工作,奋力推动谷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最后,祝各位领导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第二篇:坚持以社会管理为载体 推进综治工作创新发展

坚持以社会管理为载体 推进综治工作创新发展
努力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发布时间: 2011-04-20 14:17:36 【我要纠错】 【字体:大 默认 小】 【打印】 【关闭】

临夏州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综治委主任 韩季安 自199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 定》、1991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 颁布以来,临夏州积极适应新时期、新阶段社会政治稳定的新形势、新 特点,解放思想,更新理念,锐意改革,创新发展。坚持总揽维护社会 和谐稳定这个核心,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为中心,强化社会矛盾化解、严打整治、社会管理创新、防控体系建设、基层平安创建、公正廉洁执 法六项任务措施,社会治安综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巩固了全州政治 安定、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保障促进了临夏州经济社会持

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主要成效 严格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体系。从 1991年开始,逐级制定综治工作责任,并不断加以实施、完善,制定配 套考核制度和办法,层层有责任,各级有压力,一级向一级负责,把责 任制完成情况同领导的政绩考核直接挂勾,严格兑现奖罚,提高责任制 实施效果,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根据社会治安实际,把目标管理 职责和综治“打、防、建、管、教、改”六个方面任务具体量化,层层分 解,逐级签订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使责任书的签订达到纵向到底,横 向到边,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乡(镇)综治维稳中心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基层基础工作平台全面建 立。全州130个乡(镇、办)按要求建立了综治委,所有乡(镇、办)都建立综治维稳中心,按规定要求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建立了强有力 的综治维稳工作网络。健全村居综治领导小组1049个,占88%;有综治 室的村978个,占83.7%;村居配备综治人员2533人,建立综治维稳领 导小组的单位有850个,占单位总数98.1%,配备专兼综治工作人员1596 人。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基层稳定方面,发挥了第一道防线的重要作 用。重大社会矛盾化解实现新突破,促进了安定团结。五年来,共排查 出各类矛盾纠纷23867件,已调处解决22999件,调解成功率为96%。重点整治工作取得新成果,有效解决了治安突出问题。社会治安重 点整治工作,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奖励。广大

人民群众对治安状况的满意度普遍提高,增强了参与维护社会治安的积 极性。实施源头治理,基本遏制了毒品犯罪。2010年,东乡县,

康乐县禁 毒重点整治工作因成绩突出,受到省上表彰,东乡县达板镇、那勒寺镇、广河县祁家集镇、三甲集镇,康乐县虎关乡禁毒重点整治工作取得明显 成效,同时受到省上表彰。政法队伍主力军作用大大增强,见义勇为蔚然成风。特别是在舟曲 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全州消防官兵、州市交警迅速赶赴灾区,抢险 救灾,展示了临夏公安的良好精神风采。公安机关有53个集体、277名 同志先后立功受奖。自2006年以来,州县(市)共表彰奖励见义勇为先 进个人31名,对莲花码头“11·26”客车落水事故中涌现出的见义勇为群 体、东乡县河滩镇小庄小学学生周玉明在黄河东干码头抢救两名同学的 先进事迹及时推荐到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进行了表彰奖励。基层平安创建成果丰硕,树立了平安临夏新形象。全州平安乡(镇)98个,占75.4%;平安村居730个,占61.3%;平安单位736个,平安医 院58个,平安学校652个,平安宗教场所2853个,平安家庭13316个,分别占总数的71.4 %、75.9%、45.8%、84.6%、39.3%。多层次多渠道投入,建立综治保障机制。州、县两级将综治经费列 入财政预算,州级按不低于0.3元,县(市)按人均不低于0.5元的标准把 综治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县级财政对乡镇(街道)综治专项经费 的补助每年不低于1万元,对村(社区)的综治工作经费由县、乡财政给予 适当补助,同时,动员社会力量,落实解决群防群治队伍待遇等问题,

确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主要做法和启示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主要做法和启示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政法综治维稳工作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的治 本工程。州委、州政府牢固树立了“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 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的指导思想,坚持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一手 抓政法综治维稳工作。临夏州与八县(市)、该州综治成员单位,每年分别签订责任书,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政法部门和基层单位,检查调研,指导 工作。去年年底,州委配齐了综治、维稳、法院、检察、公安、司法和 信访部门县级领导干部54人,今年,又调整充实了政法、综治、公安、信访部门县级领导干部11人。州、县(市)两级综治委、维稳小组都建 立了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综治维稳工作的实绩档案,制定了社会 风险评估实施意见和具体办法。注重解决重大社会矛盾,提高维护社会稳定能力。针对新旧矛盾碰 头叠加的形势和情况,先后组织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集中排查调处矛 盾纠纷”、“县(市)委书记大接访”、“信访积案化解年”、“集中

中清理执 行积案”、“重大社会矛盾积案化解年”、“清理化解涉法涉诉信访积案” 等活动,有效排查化解了一大批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矛盾和问题。州委、州政府提出了紧盯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抓作风等“五个紧盯”的 要求,把重大社会矛盾疏导化解和防范控制群体性事件作为每年的首要 任务,加大疏导化解工作。坚持不懈地组织开展严打斗争,保持了社会治安大局的持续稳定。

2010年,全州共立各类刑事案件同比提高35.5%,破获同比提高23.5%。坚持校警互动,加强学校幼儿园及周边校园安保工作。深入排查影 响学校幼儿园安全的各类隐患和问题,加强重点人员管控,加强学校幼 儿园及周边安全保卫。加强安保力量,健全安保机构,落实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安保工作第一责任,组织民警在学生上学、放学时段加强治 安巡逻,预防减少涉校案件的发生。通过加强学校幼儿园安保工作,今 年,学校周边及侵害师生安全的案件比上年下降25.7%。建立八支治安防范队伍,建成八大监控技防系统。一是加强八支防 范力量建设,全面提升防控能力。二是建立八大监控技防系统,提升技 防的科技含量。目前,技防建设覆盖区域实现了控制得住、打击有利、案件下降的可喜局面。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综治 工作的根本保证。二是严格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是做好综治工作的重 要手段。三是注重解决重大社会矛盾是综治工作永恒的主题。四是深入 开展“严打”斗争是确保社会治安明显进步的首要环节。五是深入开展禁 毒斗争是解决社会治安突出问题的重中之重。六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积极推进司法改革是改善执法环境的重要基础。七是开展社会治安综合 治理是解决抬安问题的根本出路。八是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加强 队伍建设是做好综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重点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开展禁毒重点整 治,树立临夏新形象;打防控贯通互动,确保社会治安大局平稳;大力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集中破解社会管理难题;全面提升打击整治防范效 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第三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中共XX市委组织部

基层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领导核心、化解矛盾纠纷的中坚力量、维护社会稳定的首道防线、应对突发事件的坚强堡垒和凝聚各方力量的重要纽带。为进一步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社会治理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社会治理活力,我们围绕基层党组织如何推进社会治理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和细致思考。

一、XX市基层党组织现状

XX市共有各级党组织884个,其中党委48个,党总支20个,党支部816个。共有党员24585名,其中,男19595名,占79.7%,女4990名,占20.3%。在全市党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6868名,占27.9%;高中(中专)有7201名,占29.3%;初中及以下的有10516名,占42.8%。35岁以下的5513名,占22.4%。

(一)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情况

XX市各级党组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党内民主建设不断深化,建立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议制度,全面推进党务公开、“公推直选”,坚持落实“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进一步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二是村(社区)干部发挥出 不可替代的作用,基层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在组织建设、发展经济、安全稳定、征地拆迁、计生服务、农业发展、环境整治、精神文明等领域作出重要贡献。三是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有效加强,加大对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管理、教育、培训力度,实行从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招考乡镇公务员制度,建立了村干部离任补助、村干部参加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提高村(社区)干部基本报酬和办公经费标准。四是扎实推进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重点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突出抓好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全市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覆盖率均已达80%。五是切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今年来,全市发展党员176人,建起了覆盖全市的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建立了多支党员志愿队和党员服务队,切实发挥党员模范作用。

(二)基层党组织服务社会治理的潜在优势

全市202个村(社区)两委班子完成了换届选举后,村干部年龄年龄结构有所改善,知识文化水平有较大提升,服务社会治理意识不断强化。由“特殊党费”援建的村级阵地已全面投入使用,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已成为集党员活动、村民议事、咨询信息、便民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阵地,服务群众的能力有效增强。在各村社区建立服务平台,党员干部参与群众相关事务的办理,深化推行上门办公制、错时工作制、服务承诺制等系列为民服务制度,确保一般事务 2 有人办,专业事务有人懂;每周定期组织党员干部深入村组一线,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问题。通过上党课、民主生活、廉政教育专题会等多形式强化党员思想教育;村干部把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作为一项基本任务来抓,千方百计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建立村级后备干部档案,选好苗子、重点培养,加大党员积极分子发展培训工作。

二、基层党组织推动社会治理的主要做法

XX市以解决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健全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社会治理。

(一)具体做法

创新组织设置,构建社会治理的网络体系。主动适应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变化,创新组织管理和设置模式,以“横到边、纵到底、无缝隙、全覆盖、立体化”为目标,夯实社会治理组织基础,让基层组织体系覆盖社会治理及其创新的全过程。推行“支部+协会”、“支部+公司”、“支部+基地”、“支部+合作社”等设置模式,切实加强了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引领,更好地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兴趣相投”的原则,以企业移交社会化管理党员、下岗失业党员、复转军人党员、未就业大学生党员、外地流入党员为重点,建立楼栋党支部、灵活就业人员党支部、离退休党支部、流动党支部等,3 对流动党员实行“双管”、下岗职工党员实行“托管”、离退休党员实行“直管”、在职党员实行“协管”,确保了党员管理不脱节、作用发挥好;加大“两新”组织中党组织的创建力度,发挥好“两新”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做到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巩固一个、带动一批,切实加大党的组织覆盖面。通过组织创新,构建起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治理网格化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健全制度建设,提供社会治理的制度保障。社会治理,机制是关键、制度是保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决不能止于“硬件”,更要优化“软件”。健全责任机制,推行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专项述职、专题研究、专门部署和“一岗双责”等制度,切实督促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真正把基层党建工作重视起来;健全服务机制,推广第一书记“1+1”制度,党员、村(居)民代表联系户制度,基层干部撰写“民情日记”制度,镇村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度等,不断提升基层组织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健全基层党组织议事制度,不断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重大政策专家咨询制度、公示制度、公开征求意见制度,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健全党内监督机制,推进以村干部述职述廉,进一步健全村务、政务、党务公开制度,促进村级民主政治的不断深入;健全村组干部管理的激励机制,重点通过让利于基层的方式,让村干部充分感受到在村工作既有工作压力,又有盼头和想头,能安心在村 4 工作。

强化队伍建设,夯实社会治理的人才支撑。实施“添活力工程”,加强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采取“三推两选一培”的方式培养选拔基层后备干部;实行采取公开招考、组织考察等形式招录基层工作人员,并作为后备干部加以培养;建立村后备干部信息库;加大对基层后备干部的组织推荐和上岗使用力度。实施“强能力工程”,提升基层党组织干部能力素质,举办全市性培训班,组织到发达地区学习考察;选派基层干部到市机关或发达地区挂职;举办“支书讲堂”交流推广先进工作经验,建立基层干部培训基地。实施“增动力工程”,激发基层党组织干部工作积极性,建立基本报酬与业绩奖励报酬相结合的补贴保障制度;建立基层组织“两委”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加大从优秀党组织书记中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街道)事业编制人员工作力度。实施“提魄力工程”,创新基层组织班子成员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基层党组织书记工作目标公开承诺制度;建立健全岗位责任考核办法;建立对基层组织班子成员“双检双述双评”定期考核制度;评选表彰优秀基层党支部书记。

加强阵地建设,建立社会治理的平台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了大厅开放式办公,将民政、计划生育、农村合作医疗、国土资源管理等12大类38项服务事项,全部纳入村级便民服务室,确定专人办理,建立了《首问责任制》等12项服务制度,进一步拓展了服务功能,实现“群众动嘴、5 干部跑腿”的转变;加强基层组织活动平台建设,积极整合资源,配套完善了教育培训室、学习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功能区,建立健全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管理,积极向所有党员、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党建知识、党员教育培训服务和党员纳新、关系接转、流动党员管理、困难党员群众帮扶等基本服务,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真正成为联系党员的桥梁和纽带、服务党员的重要窗口,资源共享、服务共建的工作平台;积极打造基层组织干部活动中心,针对无职党员发挥作用缺乏平台的现状,结合每位无职党员的专长,积极推行设岗定责制,为其量身定做岗位,让无职党员有位而为,推行了村干部轮流坐班制度,确定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文书和大学生村官等村“两委”班子成员中推行轮流坐班办公,并向全村村民公布了坐班人员时间表和坐班干部联系电话,方便了群众办事。

(二)积累的经验

基层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组织基础、领导核心、直接力量和重要纽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社会治理的着力点。抓班子、带队伍,是强化社会治理的力量保证。拓宽选任渠道,加强教育培训,锻造党组织书记党性修养、道德品质,增强服务群众、引领发展、协调利益关系、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先锋队和生力军。

抓基层、打基础,是强化社会治理的组织保障。创新组织设置,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形成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城乡 6 党组织体系和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体系。强化基层党组织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排忧解难功能,使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抓重点、拓领域,是破解管理瓶颈的重要路径。实施党建品牌创建工程,精心打造农村“富民党建”、社区“和谐党建”、企业“活力党建”和机关“效能党建”品牌,在农村、社区、机关、企业等领域中形成一批看有形象、学有榜样、说有经验的党建典型,增强了创新社会治理的活力。

抓载体、搭平台,是激发社会治理的内在动力。抓好重点行业及窗口单位破解发展难题,及时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引导基层党组织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激发出社会治理的内在动力。

(三)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影响的原因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社会治理中作用发挥,主要有以下方面:

对社会治理工作认识还不到位。一些党组织认为只要抓好经济工作就行,无需顾及社会治理工作;个别基层党组织找不准社会治理的切入点,党建和社会治理“两张皮”现象比较突出,党建工作与社会治理工作结合不紧密。

党员干部服务社会治理的能力亟待加强。随着群众利益诉 7 求的多样化和社会矛盾的复杂化,给当前做好群众工作带来严峻挑战,群众的公共参与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在逐步增强,这些都要求基层党员干部不断提高应对复杂矛盾、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进行社会治理的基层力量亟待加强。基层党组织资源整合不够,基本处于“单兵作战”状态,整体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城乡之间、社区与单位的“城乡互联、共驻共建”缺乏制度性保障,导致资源的闲置和资源匮乏的矛盾;急需建立一支职业化、规范化、知识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专业管理人才十分紧缺。

三、党组织有效服务社会治理的思考与建议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动力和源泉在基层。应努力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优势和服务优势,全面提高XX市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

(一)党组织助推社会治理的途径探索

以基层组织管理体系创新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注重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在面上完善一张网络,构建“全面覆盖、无缝衔接”的社会治理组织体系。依托区域化大党建格局,坚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整体联动”原则,从横向来说,形成了与市工商局、市国土局等职能部门的源头管理协作机制,与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工商联等人民团体的党群联 8 动机制,与行业协会、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枢纽的区域联动机制;从纵向来说,形成了以各街镇为主体的区域化、网格化管理模式,完善基层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责任四级网络建设,全力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层管理新格局,确保基层管理实现全覆盖,努力把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社会治理资源。

以基层组织服务机制创新推动社会治理服务创新。注重整合资源、拓展功能,在线上提升一个中心,打造“上下贯通、贴心贴身”的基层组织管理服务综合平台。依托“网络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系”制度,实行干部包片、包村、包组的工作方法,提供党员干部“上门式”服务;构建县(市)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建成社区服务大厅,将服务延伸到村、辐射到户,实现群众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推行“一站式”服务;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方法,对不同社会群体提供不同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把服务民生服务群众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内容,将群众关心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安全等服务逐项梳理出来,提供“菜单式”服务。

以基层组织阵地创新推动社会治理载体创新。注重发动群众、自我管理,在点上巩固一批阵地,把基层组织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的品质生活共同体。推进基层组织管理工作标准化,对社区(村委会)统一硬件配套标准,统一社区场所设置,统一管理服务措施,着力解决新型基层管理脱节、服 9 务缺失的突出问题;推进基层管理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基层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能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组织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推动基层组织管理服务长效化,实施“走门串户、联系群众”制度,深入开展“支书进家门、组织作承诺、党员见行动”活动,发放“党群干群连心卡”,记好“民情日记”,将基层管理服务常态化、长效化。

(二)党组织助推社会治理的具体构想

坚持党委领导,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推进社会治理全员化参与。坚持党委领导,完善社会治理格局,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充分发挥好党委在社会治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引导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志愿者团体等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协同作用;发挥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作用,扩大基层民主,依法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健全群众参与机制;强化源头治理,做到关口前移,把街道、社区作为源头治理的前沿,综合协调和引导各部门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地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为社会治理奠定坚实基础。

建强基层队伍,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加强教育培养,重视在学习中提高干部、在实践中锻炼干 10 部,教育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选拔任用,打破陈旧的用人观念和做法,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基层干部,选拔到领导班子中来;真情关怀爱护,在工作上要多体谅支持基层干部,在生活上要多关心照顾基层干部,在舆论上要大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关注、支持基层工作的浓厚氛围,增强广大基层干部的荣誉感、自豪感和干事创业的热情;抓好监督管理。对少数基层干部已经存在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早打招呼,及时提醒,认真帮助,严加督促。要结合农村实际和基层干部的特点,认真研究选拔优秀村干部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和担任乡镇领导的问题、村干部报酬待遇落实以及正常增长机制的问题和村干部的社会保障问题。

密切联系群众,培育良好社会心态,推进社会治理常态化服务。建立健全党员干部联系基层制度,实行“干部包村包户”,每位领导负责联系一名致富能手,挂钩一户困难户,帮助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定期开展民情走访、民意征询、驻点办公等活动;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定期开展接访下访、民情恳谈、蹲点调研等活动,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让“为人民服务”成为一种理念、11 一种常态,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

狠抓基本保障,改善基层组织条件,夯实社会治理物质化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基层设施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地改善各级组织的办公条件和基层干部的生活条件,让基层组织有地方办公,让基层干部有心思工作,让基层群众有条件办事;搭建基层组织活动平台,坚持“因地制宜、功能完善、适度超前”,将村级组织办公场所、党员活动、科技培训、医疗防疫和村民议事等硬件资源整合起来,把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成“议事中心”、“培训中心”、“服务中心”、“信息中心”,建设成凝聚党员、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加大基层组织建设投入,把人力、物力、财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让群众在基层就能把事办好,让各种矛盾纠纷能在基层得到解决。

第四篇: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与推动检察业务工作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与推动检察业务工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的任务,要求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在新形势和任务面前,检察机关作为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是政法机关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入学习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动检察业务工作、发挥检察监督职能促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

一、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新要求

党和国家在社会治理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时代和实践发展对社会治理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相比之下,我们的社会治理还跟不上这种要求,必须创新社会治理方式,转变政府与社会、公民之间的关系。

一是从传统的社会管理转向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治理。本次全会提出的“治理”与过去所熟悉的“管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代表着我们党在社会建设理念上的重大转变。相对于社会管理,社会治理更强调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更强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道德手段、宣传教育手段的作用。治理更为强调主体的多元参与,此次全会提出的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等内容就是主体多元性的集中体现。这标志着我党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执政理念,要求从传统的自上而下管控为特点的“管理”理念,转变为一种强调国家与社会合作共治的“治理”理念;从单向、强制、刚性的运作模式变为复合、合作、包容的运作模式。

二是社会治理立足点更加趋向人民群众。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等。这些要求突出了人民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了社会治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把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治理的突破口,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治理新局面。

二、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与推动检察业务工作之间的联系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必须要按照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总要求,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有效促进了检察业务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同时,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对社会治理活动负有监督职责,既是创新的参与者和监督者,又是推进创新的力量。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推动检察业务工作全面发展进步。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加强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有机结合必须以依法治国为前提,积极营造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的法治环境。为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职能作用,适应社会治理方式变化,检察工作机制需要改变,需要创新,需要突出法律监督的宪政角色,切实承担起检察机关应有的职能作用。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促使检察机关坚持以 “党的领导、立足职能、执法为民”为工作原则,切实转变监督理念、转变工作方式和转变工作作风;以推进内部改革与改善外部衔接为重点,创新执法办案机制;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着立点,创新群众工作机制。检察机关为适应和参与到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积极改变和创新检察业务工作,加强检察环节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积极参与对校园周边、城中村等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整治;修订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规定,实行专人办理、社会调查、合适成年人到场、附条件不起诉、犯罪记录封存等制度;推动有关社会组织和企业为涉嫌轻微犯罪的外来流动人员提供帮教、心理矫正和劳动技能培训,平等保护其诉讼权利。

检察业务工作的发展能够积极推动社会治理创新。首先,检察机关作为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在通过履行监督职能解决社会纠纷矛盾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体群众比照法定标准预测自身行为以及主动追诉犯罪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其次,检察机关有相对广泛的法律监督权,公诉部门可以对刑事审判活动进行监督,侦查监督部门可以对侦查活动进行监督,监所监察部门可以对刑罚执行活动以及刑事强制措施进行监督,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可以对民事行政审判活动及其执行活动进行监督,反贪、反渎职侵权部门和职务犯罪预防部门还可以对行政执法活动进行监督,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相对于被监督对象而言是具有一定法律强制力的外部监督,有利于规范被监督机关的内部管理,完善和创新其治理社会的体制机制,根据省市院的部署,我院在积极探索督促履行职责工作,深入开展县内重大工程项目与“小产权房”中的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督促有关机关和部门履行社会治理职能,效果良好。最后,检察机关通过及组织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和开展预防咨询、警示教育、行贿档案查询等手段推动社会法治化进程。综上所述,检察机关属于广义的社会管理主体,其执法办案活动是广义的社会管理活动,同时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对部分社会治理活动负有监督职责,既是创新的主体,又是推进创新的力量。推动检察业务工作的发展对于维护宪法和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促进公正司法和依法行政,推动法治化社会治理方式的形成,具有其独特的促进作用。

三 积极推动检察业务工作,促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检察机关虽然并不直接承担社会治理责任,但检察机关有责任加强社会治理方式的研究创新,主动应对社会治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和加强检察业务工作,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率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同时增强与其他社会治理参与者的协调互动,主动而不盲动,补位而不越位,形成齐抓共管、协调运转的治理合力,积极促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和公众参与、居民自治”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加强政治建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一是必须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要深刻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是最大的讲政治。党的领导是检察机关正确行使检察权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是检察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和政治保障,是检察机关必须始终遵循的政治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在思想上澄清模糊认识,切实增强党的观念,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政治观点、法学观点的影响,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检察工作中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必须旗帜鲜明地同干扰破坏党的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为作斗争,把确保国家安全特别是政治安全、政权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实际行动捍卫党的领导,捍卫社会主义政权,捍卫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是认真履行批捕、起诉等检察职责,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治理方式创新,抓基础、抓源头、抓根本,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履行检察职责的基本要求,是检察机关肩负的重要政治任务。当前,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治理方式创新面临许多新问题。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着力防范和化解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必须依法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积极参与对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的集中整治;依法惩治侵害农民权益、危害农业生产、影响农村发展稳定的刑事犯罪;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工作机制、社会矛盾化解机制;促进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促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

深化检察改革、增强司法公信力,搭建法治平台 一是深化检察改革推动检察工作创新发展。要根据中央、高检院的统一部署,牢牢把握检察改革正确方向,加强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以新型检察院建设为抓手,推动检察改革与工作机制创新。加快推进涉法涉诉信访改革;深化检察环节司法公开,完善办案信息查询系统,建立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向社会公开制度,增强司法公开的主动性、及时性;抓好“检察官办案责任制试点”、“深化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两项项任务的落实;深入推进诉讼监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体系化”、“执法办案工作转变模式、转型发展”、“检察机关组织体系建设”和基本办案组织等重点改革,进一步加强强基础、壮实力、激活力,通过切实深化检察改革、履行检察职能,为社会治理方式创新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二是积极开展检察业务工作,切实履行检察职能,增强司法公信力。执法办案是检察机关促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一要严厉打击影响社会治理的各类严重刑事犯罪,积极查办和预防社会治理领域的职务犯罪,突出查处发生在社会治理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预防部门要对职务犯罪易发多发领域和行业系统制度上、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建议,充分发挥预防工作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作用,着力营造清正廉洁的社会治理环境。二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维护公平正义。积极探索诉讼监督“四化”,规范诉讼法律监督,全面加强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法律监督。积极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工作,着力加强对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等问题的监督。坚决监督纠正执法不严、放纵犯罪,以及动用刑事手段插手经济纠纷、刑讯逼供等执法违法、侵犯人权的问题。加强对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体罚虐待被监管人等问题的监督,巩固和完善纠防超期羁押长效机制。促进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三是做到“保护”与“打击”并重,要特别注意对各类市场主体的平等保护,在执法办案过程中要严格区分法律政策界限,严格区分市场经济活动中罪与非罪的界限;并切实加强商业贿赂治理和预防工作,促进形成公平竞争、诚实守信、依法经营的市场环境。

创新群众工作方法、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服务人民群众

群众工作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性、根本性、经常性工作,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是检察机关促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的重要内容。在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新形势下,要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具有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只有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服务水平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要求。基层检察机关处在化解社会矛盾的第一线,应在日常办案及接待来访群众工作中,不断总结新经验、进行新思考、做出新概括,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要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在实践的基础上升华对检察机关群众工作规律的认识,用以指导群众工作实践,推动群众工作创新发展。

一是加强群众意识。意识决定行动,只有广大检察干警从思想上认识到群众工作的重要性,真正树立“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意识,才能真正做好群众工作。新形势下要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教育,使检察人员牢固树立和自觉实践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理念。增强为民服务的能力,加大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职务犯罪的查办力度,着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主动深入到群众中去,做群众的知心朋友,把群众当做自己的亲人,把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作为检察工作的重中之重,时刻关注大众民生,想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忧,解群众之所难,真正将职务犯罪侦查工作落实到老百姓切身利益上,真正的为老百姓做实事,真切的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二是着力维护群众利益。从方便群众反映问题出发,完善受理、分流、办理、答复群众信访和举报的工作流程和规范,深化涉检信访排查、积案化解、涉检信访终结工作等制度体系;健全群众权益保障机制,以推进平安建设为抓手,严厉打击侵犯人民群众利益的各类违法犯罪;加强对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的平等司法保护;切实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以及被宣告适用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人员等特殊人群的监督管理和服务。努力营造安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第五篇:创建搭建服务载体 创新推动科普发展

创建搭建服务载体 创新推动科普发展

近年来,舞钢市市人民在舞钢市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市为载体,积极开展各项科普活动,认真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全面落实《科普法》,提高了全市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科普网络

1、抓领导,强责任。舞钢市高度重视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市工作,把实施《科普法》、《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和科普创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计划,与经济工作同安排部署、同督促检查、同考核奖惩,切实加强了对创建工作的领导。一是强化领导。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舞钢市创建科普示范市工作领导小组”和“舞钢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市直相关单位和各乡镇、街道都建立了相应机构,加强了创建工作的领导与协调。二是专题研究。先后召开专题会议10次、协调会5次,安排部署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市工作任务。先后6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和创建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听取汇报,研究创建工作和《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情况,及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向中国科协递交了《关于申报全国科普示范市的报告》。三是明确任务。市委、市政府

范户为辐射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科普组织网络。

3、抓创先,树典型。在创建工作中,市科协联合市委组织部积极开展以创建促党建,抓创先,树典型。制定了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争创标准,要求各部门、各单位积极发现、培育科普先进典型。几年来,各单位积极组织开展“讲、比、建”活动,涌现了一批科普先进集体和个人。市委、市政府先后命名了8个科普示范乡、镇,160个科普示范村(社区)、12个科普示范农技协、6个示范学(协)会、3个示范企业科协、6所科普教育示范学校(其中地级4所,省级2所)、7个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20个科普示范基地、23个科普示范先进集体、60名先进个人、科技示范户1040户。创先工作起到了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的作用,极大推动了基层组织建设。

4、抓投入,夯基础。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市不断加大科普经费的投入,各乡镇和市级相关部门也相应加大了科普投入。市科协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2011年已搬迁到市委政府新建综合办公大楼办公,更换了文柜桌凳,添制了电脑、传真机、照相机、摄像机,配备了科普宣传车,城区主要公众场所修建高标准不锈钢永久性科普画廊246处。2007年以来,结合全市创卫工作,我市加大科普投入,每年投入上千万元,在每个乡镇和部分行政村、社区修建了科普活动广场、科普文化大院,修建了科普画廊和大型电子科普显示屏,安装了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设备,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了舞钢市文化活动中心。全市5个街道和8个乡镇都建有科普活动室、科普画廊、科普宣传栏,以健康教育为载体,全面提高公众素质。目前,全

份,送科技下乡126次,向农民赠送各种技术资料14万份、科技书籍23种12.16万本(册),接受咨询17.87万人次,开展专家免费义诊18030人次,展出科普挂图8210张次,展示科技展板653张次;参加活动的科普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科普志愿者共12236人次,受益群众累计达20.23万人次。

2、开展科普政策法规宣传。通过举办科普专题讲座,利用科普画廊、科普专栏、板报等全面宣传《科普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等政策法规,重点宣传农业、畜牧、卫生、计划生育、未成年人科普教育、反邪教等有关科普知识,做到科普画廊常换常新,每年都在4期以上。中国科协、省科协赠送的科普宣传挂图,我们及时送到基层单位,定期检查使用情况。市科协也为乡镇订了中国科协主编的《科普画廊宣传资料》80份,每月一期,无偿赠送,充实了宣传内容。

3、开展反邪教宣传活动。着力抓好“崇尚科学文明,反对邪教迷信”宣传工作,认真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组织10个组深入农村作专题报告,播放宣传片,发放《反邪教警示教育宣讲提纲》10000余份,《崇尚科学文明、反对邪教迷信》3.2万份,展出中国科协编印的反邪教系列挂图,组织8万多人参加反邪教知识竞赛,组织开展“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和“远离毒品,珍爱生命”万人签名活动,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委防范办、市教育局、市文联在全市举办“崇尚科学,反对邪教,构建和谐社会”征文书画大赛。市科协联合市委防范办投资3万多元编印了《抵制邪教》科普书籍1万本赠送干部群众,市干部教育培训目标任务》,将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培训内容同步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总体目标中,并抓好日常督促指导和年终考核。二是创新学习形式。通过举办大讲堂、报告会等科普活动,发放科普读物,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介绍现代科技知识及发展趋势,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组织公务员参与科普活动。三是在报刊、电台、电视台、报告会等形式开展学习和培训。几年来,我们共邀请省、平顶山市委党校和清华大学等院校的专家教授,为我市党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报告》、《环境艺术与城市建设》等专题培训和科普报告场60多场次,听课的公务员累计达5万人次,其中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就达7000多人次,为促进全市机关干部提高科学素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加强农民科普教育培训。成立了“百名科技专家服务团”,印制10万张专家服务名片,为搞好农民的科普教育培训提供良好保障。一是市科协、市科技局、市农业局、市畜牧局等涉农部门结合农时,深入乡镇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二是充分利用市党校、市农广校的作用,积极开展农村党员干部和科技示范户的实用技术培训。三是各乡镇利用项目实施和科普示范基地,围绕新技术、新品种、新农具的推广,开展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在190个行政村建立了远程教育教学点,定期向群众开展技术培训。市农业、财政、人劳、妇联等部门通过阳光工程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妇女创业就业培训等方式,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2009年以来,共

学文化素质。鼓励职工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活动。四是加强对劳动者科技教育培训的宏观管理。为实现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我市制定了《就业再就业培训方案》和《阳光培训计划》,依托舞阳钢铁公司技校、舞钢市职业中专,开设培训工种40多个,(学校场面)解决了城镇劳动人员培训难、工种不全等问题。2007年以来,我市共开展培训60多期,培训1万多人次,就业率达96%;创业培训1.1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3000多人次,培训农民工1.2万人次。通过以上措施,使90%以上的街道、社区干部接受了科技培训和科普教育,80%以上的城镇从业人员接受了在岗培训、继续教育,城镇失业人员接受了劳动预备制培训、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及务工培训,提高了科学素质,掌握了生产技能。市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有力的推动了舞钢四城联创工作,树立了舞钢“中原明珠”的好形象。

4、加强未成年人科学教育培训。一是积极实施青少年素质教育工程。针对学生特点,在全市187所中小学校(园、教学点)开设了科学课程。在26所中小学校配置了先进的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在123所农村小学、13所中学、27个农村教学点,配有远程教育网络,受益师生达3.5万余人。(教室画面镜头)二是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提高科学实践和科技创新能力。2006—2009年,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了四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每年收到的中小学生科幻画、科幻作文、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科技论文、科学实践活动等各类参赛作品都在1000件以上,部分作品受到国家、省市表彰,其中我市庙街 的提高。以上工作的开展,极大地推动了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培养了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实践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质。

四、狠抓创建载体,促进经济发展

近年来,舞钢市紧紧抓住全市“实现城乡一体,打造中原明珠”的战略机遇,狠抓创建载体,充分发挥部门优势,积极动员全市科技工作者,组织市级学、协会和各级科技推广普及单位、团体,采取典型引路方式,大力开展科技普及推广活动,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加速了产业化经营速度,提高了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具体表现在: 一是促进我市土地流转工作的全面发展。农民素质的提高,我市涌现了70多个依靠科技的种植大户。目前我市已完成土地流转10万亩,种植作物由原来单一的粮食种植转变为多种种植,其中水稻、中药材等种植已形成产业;二是推动舞钢市旅游产业链条的发展。我市农业的发展,催生了5个农业观光园的诞生,20家农家乐,极大地推动了我市旅游产业链条的发展;三是推动农村专业技术组织发展,已成立草莓种植、农机、养鸡、养猪和食用菌种植、果树种植等专业技术合作组织24个,增强特色产业发展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四是企业依靠科技长足进展,中加公司三期工程开工、舞阳钢铁公司三期工程立项、银龙集团龙山工业园的蓬勃发展、海明集团产品走出国门等,展现了舞钢新兴工业城市的潜力和风姿。五是推动我市招商引资工作大发展。通过创建工作,我市公众整体科学素质不断提高,为我市招商引资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自2009年以来,我市

经济的发展,带来人民生活的提高,舞钢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实现了逐年增长。2009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00多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108个市市中排第13位,连续4年进入河南省综合经济实力前20强。

创建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了全市人民的科学文明素质,助推了舞钢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先后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中国冶铁文化之都、中国最佳休闲养生城市、中国最具竞争力绿色生态城市、中国最具投资竞争力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河南省首批对外开放重点县市、扩权县市和城乡一体化试点市。

当然在创建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个别单位认识不足,意识不强,行动迟缓等,这些将成为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和不竭的动力。

总之,按照中国科协创建标准,我市创建工作,和省及平顶山市科协的精心指导下,取得了明显成效,广大干部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全市上下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科普工作步入了群众化、社会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发展轨道。我们坚信,有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有各级科协的正确指导,舞钢科普事业一定会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下载创新综治工作载体 推动社会治理纵深发展(缩减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新综治工作载体 推动社会治理纵深发展(缩减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综治工作社会管理创新

    浅谈综治工作社会管理创新 2011-07-19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进入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腾飞期,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创新工作载体共促和谐发展(平安综治、和谐促进汇报材料)

    创新工作载体共促和谐发展XX镇位于安吉县西北部,东北与XX镇交界,东南与XX镇接壤,西南毗连XX镇,南接XX乡,行政区域面积达94平方公里,是XX县西北地区的中心城镇。我们根据中央和省、......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关于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作用的调研 长宁区政协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以下简称中央)精神,对接中共上海市委(以下简称市委)今年1号......

    谈如何推动控申工作创新发展

    控告申诉检察工作涉及信访、举报、刑事申诉复查、刑事赔偿(国家赔偿)等方面,业务范围宽,法律监督任务重,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的责任大。那么,如何思考推进控申工作创新发展......

    创新工作理念推动和谐发展[推荐]

    创新工作理念推动和谐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转型升级、和谐发展的关键时期,信访工作任务将会更加艰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既要解决改革发展......

    加强机关党建工作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加强机关党建工作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阅读:1 次 时间:2011-6-16贾丹凤市直机关党工委作为市直机关党建工作的牵头部门,担负着组织、落实上级党委和市委部署的党建工作任务的重要......

    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为载体 推动水利信息工作创新发展

    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为载体 推动水利信息工作创新发展汕头市水务局水利是民生之基、经济之本,是最重要的社会民生热点问题之一。围绕水利改革发展大局,进一步加强业务理论......

    创新理念推动监狱工作跨越式发展

    ——对广东省监狱信息化与基层基础建设的感想创新理念推动监狱工作跨越式发展2010年9月14日到2010年9月16日,我参加了在广州召开的中国监狱学会2010年度监狱信息化和基层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