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翻译作业
一、翻译是对外交往的桥梁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最重要的交流思想的媒介。今天,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游离于世界之外,可以不与外界接触。但世界上约有230个国家和地区,近两千个民族,三四千种语言。世界上约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口使用近100种语言,其中,有13种语言使用人数超过5500万。说汉语的人数最多,达12亿,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其次是英语,使用人数约3亿。再次是俄语、西班牙语、印地语和法语。这么多国家和民族,说这么多不同的语言,要进行交往谈何容易?当然,有些国家和民族的语言相同。如:世界上约有60来个国家和地区讲英语,40多个国家讲法语。语言相同的国家和民族可以直接进行交流。但语言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要进交往、交流,就需借助于翻译。所以,翻译是国际交往的桥梁。
二、翻译工作是外事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工业、农业、教育、文化、科技、体育、艺术等各行各业,在科技迅速发展和各国互相依赖程序日益加深的今天,越来越需要进行交流和交往,越来越需要了解他国的情况,借鉴他国的经验和技术。但这些行业毕竟还可以在本国内部独立存在,自行发展。对这些行业来说,翻译只在对外交往中起辅助作用。然而,翻译在外交工作方面则不仅仅是起辅助作用。周恩来总理说:“外交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处理国家间的关系。”外交是通过会谈、会议、谈判等方式处理国家关系、解决国际争端和问题。与外国政府官员进行口头或书面对话,是外交的主要手段。如果两国官员语言相通,就可以直接对话。但如果语言不通,则必须经过翻译。所以,翻译在外交工作中起着双向转换语言、消除语言障碍、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是外交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一定意义上说,译员是领导人在外事活动中的“嘴巴”和“耳朵”。没有嘴巴,说不通;没有耳朵,听不懂。没有翻译,两国领导人无法交谈。用手比划,可以表达简单意向,但不能交换看法、想法。所以,对于不懂外语的领导人来说,翻译是必不可少的。少了,就办不了外交。
1949年1月31日,北平解放的当天,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作为斯大林的特使抵达中国,苏联汉学家叶夫根尼?柯瓦廖夫一句也译不出来,米高扬很生气,对柯说:“我真想捶你一顿。”幸好,有中国译员在场,给译了下来。否则,即使有再重要的信息,也不能互相通报。有再重要的问题,双方也无法讨论。
翻译水平的高低、翻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外事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外交对话的效果。在我国外交翻译史上,曾经发生过因翻译不出或翻译失误而影响外事的情况。如50年代初,某国国王逝世,该国外长照会我驻该国大使:“我悲痛地通知阁下……”我译员错译为:“我荣幸地通知阁下……”而在我方复照时,又将“我沉痛地接到您的通知”,译为“我荣幸得接到通知……”为此,该国向我提出意见。又如1957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机场迎接中东某国政府代表团来华访问,从北京某大学临时借来一位阿拉伯文教授当译员。译员因一时紧张,听不懂外宾的讲话。外宾改用英文,他也听不懂,翻译不出来,出现冷场。礼宾司同志不得不临时找一位英语翻译上场。如果外宾不懂英语,或现场没有英语翻译,周总理就无法与外宾进行交谈。还比如,几年前我国申办奥运会期间曾接待过一个奥委会代表团。我有关部门的领导人向对方详细通报了我方的各种有利条件以及准备工作后说:“现在,有戏没戏就看你们了。”有同志把“戏”译为“show”,这句话就成了:Whether there is a show or not is up to you.显然把“戏”直译了。“戏”在这里的实际含义是,“申办是否成功,取决于奥委会了”。可见,翻译水平的高低确实直接影响到外交工作的效果。
在外交谈判等正式外交活动中,国家领导人使用本国语言讲话,通过翻译进行交流和沟通,是国际社会公认和普遍的做法。即使有些外语讲得很好的国家领导人,在私下交谈时可能使用外语,但在会谈、会见或在宴会、招待会等正式场合上发表讲话时,一般使用本国语言。这首先是为了保持国家的尊严和体面。例如,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并联合蒋介石政权搞“美蒋共同防守”台湾等,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于1950年8月正式向联合国提出“美国侵略台湾案”,而美国则提出了“中共侵略朝鲜案”的反提案。11月,伍修权大使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安理会会议,并作了长篇演说。随后,台湾代表用英语作了发言。他的话音刚落,伍修就举手要求发言,对他的论点一一进行了批驳,然后提出:“诸位先生,我怀疑这个发言的人是不是中国人,因为伟大的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的语言他都不会用。”这使得那位代表非常尴尬。汉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台湾代表不用汉语用英语,显然是不合适的。这一例子从反面说明外交场合用本国语言的重要性。其次,对于绝大多数领导人来说,母语好于外语。用本国语言讲话,不仅容易准确表达,1翻译史教学的必要性:
翻译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习翻译史可以了解翻译活动起初的必要性和成因;2了解翻译在我国的发展史和译学流派的演变史,有助于梳理译学理论的框架和思辨思路;3了解我国译介学的目的:文化交流或经济交流。
4翻译史成为译学建设的一门课程,翻译只有实践,理论被语言学左右,所以 独立为一门科学就要追踪溯源。
5翻译史、翻译理论、翻译实践是现代翻译学的3大支柱。
我国的翻译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打开这一翻译史册,我们可以看到翻译高潮迭起,翻译家难以计数,翻译理论博大精深。了解这一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继承我们的先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加深入认识和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简单说来,中国的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汉代--秦时期;
二、隋-唐-宋时期;
三、明清时期; 四、五四时期;
五、新中国成立至今。
一、汉代-符秦时期
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诸侯国家相互之间交往就出现了翻译,如楚国王子去越国时就求助过翻译。当然这种翻译还谈不上是语际翻译。中国真正称得上语际翻译的活动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那时有个名叫伊存的人到中国来口传一些简单的佛经经句。到了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八四年),佛经翻译就正式开始了。译者安世高(An Shigao prince)是安息(即波斯)人,他翻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后来月支人支娄迦谶(又叫娄迦谶)来到了中国,他翻译了十多部佛经。支娄迦谶译笔生硬,基本上是字对字、句对句地翻译,中国读者不易看懂。中国翻译界现在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支娄迦谶有个学生叫支亮,支亮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是当时翻译佛经非常有名的译者。与“三支”同时从事佛经翻译的还有竺法护。他也是月支人,是当时的佛经翻译名家,总共译了一百七十五部佛经,对佛经在中国的流传贡献不小。竺法护和“三支”一道被人称作月之派。不过,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业。
到了符秦时代,佛经翻译活动就组织有序了。当时主要的组织者是释道安。在他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开始了大规模的佛经翻译。由于释道安本人不懂梵文,惟恐译文失真,因此他主张严格的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译。当时的佛经《鞞婆沙》就是按此方法从梵文译成汉语的。为了把握好译文的质量,释道安在此期间请来了著名的翻译家天竺(即印度)人鸠摩罗什。鸠氏考证了以前的佛经翻译,批评了翻译的风格,检讨了翻译的方法。他主张意译,纠正了过去音译的弱点,提倡译者署名,以示负责。他翻译了三百多卷佛经文献,如《金刚经》、《法华经》、《十二门论》、《中观论》、《维摩经》等。其译文神情并茂、妙趣盎然,堪称当时的上乘之译作,至今仍被视为我国文学翻译的奠基石。到了南北朝时期,梁武帝特聘印度佛教学者真谛(Paramartha,499-569)到中国来翻译佛经。真谛在华期间共翻译了四十九部经书,其中尤以《摄大乘论》的翻译响誉华夏,对中国佛教思想影响较大。
二、隋-唐-宋时代
从隋代(公元五九0年)到唐代,这段时间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时期。隋代历史较短,译者和译作都很少。比较有名的翻译家有释彦琮(俗姓李,赵郡柏人)。他是译经史上第一位中国僧人。一生翻译了佛经23部100余卷。彦琮在他撰写的《辨证论》中总结翻译经验,提出了作好佛经翻译的八项条件:1)诚心受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诚心热爱佛法,立志帮助别人,不怕费时长久);2)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品行端正,忠实可信,不惹旁人讥疑);3)荃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闇滞(博览经典,通达义旨。不存在暗昧疑难的问题);4)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涉猎中国经史,兼擅文学,不要过于疏拙);5)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度量宽和,虚心求益,不可武断固执);6)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深爱道术,淡于名利,不想出风头);7)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精通梵文,熟悉正确的翻译方法,不失梵文所载的义理);8)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兼通中训诂之学,不使译本文字欠准确)。彦琮还说,“八者备矣,方是得人”。这八条说的是译者的修养问题,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在彦琮以后,出现了我国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俗称三藏法师)。他和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华夏三大翻译家。玄奘在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六二八年)从长安出发去印度取经,十七年后才回国。他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主持了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组织最为健全的译场,在十九年间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共一三三五卷。玄奘不仅将梵文译成汉语,而且还将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是第一个将汉语著作向外国人介绍的中国人。玄奘所主持的译场在组织方面更为健全。据《宋高僧传》记载,唐代的翻译职司多至11种:1)译主,为全场主脑,精通梵文,深广佛理。遇有疑难,能判断解决;2)证义,为译主的助手,凡已译的意义与梵文有和差殊,均由他和译主商讨;3)证文,或称证梵本,译主诵梵文时,由他注意原文有无讹误;4)度语,根据梵文文字音改记成汉字,又称书字;5)笔受,把录下来的梵文字音译成汉文;6)缀文,整理译文,使之符合汉语习惯;7)参译,既校勘原文是否有误,又用译文回证原文有无歧异;8)刊定,因中外文体不同,故每行每节须去其芜冗重复;9)润文,从修辞上对译文加以润饰;10)梵呗,译文完成后,用梵文读音的法子来念唱,看音调是否协调,便于僧侣诵读;11)监护大使,钦命大臣监阅译经。玄奘在翻译理论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翻译实践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标准,意即“忠实”“通顺”,直到今天仍有指导意义。他还在翻译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翻译技巧。
据印度学者柏乐天和我国学者张建木的研究结果显示,玄奘运用了下列翻译技巧: 1)补充法(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增词法);2)省略法(即我们现在常说的减词法);3)变位法(即根据需要调整句序或词序);4)分合法(大致与现在所说分译法和合译法相同);5)译名假借法(即用另一种译名来改译常用的专门术语);6)代词还原法(即把原来的代名词译成代名词所代的名词)。这些技巧对今天的翻译实践同样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与玄奘同时的还有失义难陀、义净、一行、不空等译者,也都译了许多佛经。唐末无人赴印度求经,佛经翻译事业逐渐衰微。
到了宋代,佛经翻译已远不如唐初的极盛时期。在北宋的乾德开宝年间,宋太祖曾派人西去求经,印度也派名僧东来华夏传法。宋太祖也曾在开封的太平兴国寺内兴修了译经院,专事佛经翻译。虽译场组织极其完备,译经种数几乎接近唐代,但质量却不如唐代。当时有名的僧侣译者主要有天息、法护等人。在翻译理论方面颇有贡献的要数赞宁(俗姓高,今浙江德清人)。他曾归纳了以往译经的各种情况,提出了解决翻译过程中各类矛盾的六种办法。这是对我国唐代翻译理论的继续和发展,是我国翻译论库中的宝贵财富。到了南宋,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佛经翻译已是寥寥无几,史书的记载中无一例翻译。在其后的元代,统治者曾下昭拔合恩巴、管主八等人翻译佛经,但译作只有十几部,翻译理论方面的探讨更是无从谈起。翻译事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三、明清时代
在明代的二百多年历史中,佛经翻译呈现一片衰落的局面。佛经译者只有智光等一、二人,译了几部经书。但到了明代万历年间直至清朝“新学”时期,我国出现了以徐光启、林纾(琴南)、严复(又陵)等为代表的介绍西欧各国科学、文学、哲学的翻译家。明代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测量法义》等书。清代的林纾(1852.11.8-1924.10.9)和他的合作者以口述笔记的方式翻译了一百八十四种西方文学作品,达一千万字以上。所译小说中最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遗事》(La Dame aux Camelias)、《黑奴呼天录》(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述》(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等。林纾本人不懂外文,因而他的译作删减、遗漏、随意添加之处甚多。但是林纾的翻译对于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学作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严复(1954.1.18-1921.10.27)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他从光绪二十四年到宣统三年(公元1898-1911)这三十年间翻译了不少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T。H。Huxley)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A。Smith)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孟德斯鸠(C.L.S.Montesquieu)的《法意》(L'esprit des Lois)、斯宾塞尔(H。Spencer)的《群学肆言》(On Liberty)、甄克思(E。Jenks)的《社会通诠》(A History of Politics)等。严复每译一书,都有一定的目的和意义,常借西方著名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著作表达自己的思想。他译书往往加上许多按语,发挥自己的见解。
严复“曾经查过汉晋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鲁迅《二心集》),在参照古代佛经翻译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在《天演论》(公元一八九八年出版)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有人因此认为严复偏重于“达”,把“信”、“达”相互对立起来。事实上,严复曾紧接着解释道:“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所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这说明严复并没有把“信”、“达”割裂开来,他主张的“信”是“意义不倍(背)本文”,“达”是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尽译文语言的能事以求原意明显,为“达”也是为“信”,两者是统一的。但严复对“雅”的解释今天看来是不足取的。他的“雅”是指脱离原文而片面追求译文本身的古雅。他认为只有译文本身采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实际上即所谓上等的文言文,才算登大雅之堂。严复自己在翻译实践中所遵循的也是“与其伤雅,毋宁失真”,因而译文不但艰深难懂,又不忠实于原文,类似改编。有人说严复用一个“雅”字打消了“信”和“达”,这个批评不是没有根据的。不过从积极的一面来看,严复重视译文文字润饰这一点却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尽管严复对“信、达、雅”翻译标准的解释因时代的限制而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许多年来,该标准始终没有被我国翻译界所废弃,原因在于:这三个字的提法简明扼要,又有层次主次突出;三者之中,信和达二者之中,信犹为重要。因此有些翻译工作者仍然沿用着三个字作为当今的翻译标准,但旧瓶装新瓶,已赋予新的内容和要求。例如,他们认为“雅”已不在是严复所指的“尔雅”和“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而是指“保存原作的风格”问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严复出版《天演论》前数年,《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于公元一八九四年在他写的《拟投翻译书院议》中已发挥了他所认为的“善译”的见解。马建忠的“善译”标准包括三大要求:第一、译者先要对两种语言素有研究,熟知彼此的异同;第二、弄清原文的意义、精神和语气,把它传达出来;第三、译文和原文毫无出入,“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这些要求是很高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他本人专研究语法而没有搞翻译的工作,因此他对“善译”的见解,被后人忽略了。四、五四时期
“五四”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五四”以前的最显著的表现是以严复、林纾等为代表翻译了一系列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和文学作品。“五四”以后,我国翻译事业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共产党宣言》的译文就发表在“五四”时期。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东西方各国优秀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和苏联的作品,开始由我国近代翻译史上卓越的先驱者鲁迅、瞿秋白等前辈介绍进来。
鲁迅是翻译工作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他和瞿秋白两人关于翻译问题的通讯,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应遵循的基本翻译原则。他译过许多俄国和苏联的优秀文学作品,如《毁灭》、《死魂灵》等。他和瞿秋白通过翻译实践,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鲁迅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着原文的风资。”鲁迅竭力反对当时那种“牛头不对马嘴”、“削鼻剜眼”的胡译,乱译,他针对有人所谓“与其顺而不信”而提出了“宁信而不顺”这一原则。当然,鲁迅这条原则有“矫枉必须过正”的意味,但与借此作挡箭牌的“硬译”、“死译”实无共同之处。鲁迅主张直译,是为了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保持原作的风貌,这于借直译作挡箭牌的“死译”也是丝毫无共同之处的。他们二人对待翻译工作的态度都十分严肃,至今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林语堂1932年写的《论翻译》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该文提出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这样一个三种标准,与严氏的“译事三难”大体上正相比符。
矛盾先生于1954年8月18日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对于一般翻译的最低限度的要求,至少应该是明白畅达的译文,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这是鲁迅的精神,但是为了译文的提高,却应当发挥鲁迅所说的“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这一方面。
矛盾在题为《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的报告(1954)中指出“”也就是说,翻译要兼顾忠实和通顺。
五、新中国成立至今
一九四九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翻译事业也得到了解放。从那时起,翻译工作在党的领导下,一直是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断迅速发展,取得巨大成绩,在翻译理论方面也日益充实完善。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翻译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工作,逐步取代了抢译、乱译和重复浪费的现象;
(二)翻译作品质量大大提高,逐渐克服了粗枝大叶、不负责的风气;
(三)翻译工作者为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开展了批评于自我批评,逐渐消除了过去各种不良现象和无人过问的状况;
(四)翻译工作者不仅肩负者外译汉的任务;
(五)对翻译标准的认识日趋统一,有效的推动了我国的翻译工作。特别是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我国广大翻译工作者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通过认真的辛勤的翻译劳动,介绍和交流先进科技知识、优秀文艺作品以及民族文化,为我国四个现代化和世界和平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严复的翻译理论
收稿日期:200518 作者简介:冯立新(19700202(2005)0204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几道。1866 年,他考入福州船政学堂,1877 年被
派往英国留学,学习海军。留学期间,他广泛涉猎了亚当·斯密、约翰·穆勒、孟德斯鸠、达尔文、赫
胥黎等人的经济、法律理论、进化论和逻辑学等新学说新思想,参观过英国议会、法院等制度设施, 深入地了解了西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严复所处时代正是中国处于生死存亡的时期,启蒙与救
亡是中国近代两大主题。为挽救危亡的中国,他大量翻译了西方著作。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极大
影响,被人誉为“译界泰斗”[1 ]和“能熔中西为一冶”的第一人[2 ]1561。他较为系统地提出了“信、达、雅”之翻译标准,对中国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
1895 年,严复开始翻译赫胥黎的著作《进化论与伦理学》,并取名《天演论》。他在《天演论》的
“译例言”中说“: 译事三难:信、达、雅”。他引用孔子的话“, 修辞立诚”“, 辞达而已”“, 言之无文,行
之不远”,并指出,信、达、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2 ]1322。此翻
译思想一出,即备受推崇,甚至被奉作翻译的“金科玉律”。
首先,信是翻译之前提和基础。
所谓“信”是指要忠实于原文。翻译的过程是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 文的过程,而译者正是沟通原作与译作之间的桥梁。基于对原作忠实的原则,翻译有从属性的一
面,即在翻译时译文无论是思想内容、感情色彩,还是风格韵味都必须忠实于原作,这是翻译的前
提和基础。如果译作在思想内容、表达方式、感情色彩与原作相去甚远,那就是不“信”了。正如钱
钟书说的那样,翻译者无权改变原作的内容,也只能运用翻译的技巧,以稍稍自由的手法,来彻底
表达原意,而构成正确的翻译。译者只能在原作作者通过原作所给定的范围内进行再创造,包括
原作的内容、风格、文体等。只有翻译时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忠实于原文,才能达到翻译的“与原文
最接近的功能等值”的效果。作为译者首先要有较强的理论素养,能正确理解原作。只有理解原
作,才能再现原作,这是“信”的基础。能做到这一点,严复认为“求其信已大难矣”。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2 期(第4 卷)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2 2005(Vol.4)翻译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在两种语言符号系统之间寻求相同的意义,将其中一种语言符号所表 达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符号表达出来。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看,它是在寻求两种不同语言符号之间 的同义和等值,这是最基本的“信”。任何原作不仅存在表面的意思,还有用文字所表达出来的隐
藏于文本之中的深层内涵,作为译者也要将这些信息传递给读者,对读者做到诚实不欺,这是更深
一个层次的“信”。这是严复所说的“,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2 ]1321。如果仅仅是
忠实于文本表面意思,但不能流畅地表达原作深层意思“,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2 ]1321。其次“, 达”是翻译之目的。
严复所说的“达”,不是指我们在翻译中的表达清楚,语言通畅,是“达旨”(达意)的“达”,也就
是表达原文的宗旨,即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有学者曾对严复的“达”作过中肯的评价,严氏所谓
“达旨”,所谓“发挥”,一般理解为意译,实际上是编纂,完全超出了翻译的范围[3 ]。从理论上讲,翻译是一个信息转换和传递的过程,目的在于用译入语以最接近、最自然的方式 从意义和风格两方面再现原文信息。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其语言文字表达必然不同,一个
良好的译作必然是在本土中寻求最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原作意思。严复认为,中西语言文化有较大
差别“, 西文句中名物字,多随举随释,如中文之旁支,后乃遥接前文,足意成句。故西文句法,少者
二三字,多者数百十言”[2 ]1321。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则要对原文形式作一些必要的调整,否则就会出
现一些令人费解的词语。“故词句之间,时有所亻真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2 ]1321。只有对一些
词句进行“删削取径”,才能做到语言通顺。
通过对句法调整,使语言通顺是做到“达”的基础。“达”的更高层面是要表达原作的深层蕴
意,这需要译者能对原作“取明深义”。所以这要求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然
互备。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2 ]1321。也就是说译者要对原作宗旨
有深刻的领会,再以另一种符号表达出来。这与塞莱斯科维奇教授对翻译目的与手段关系之间的
论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是将翻译作为交际结果进行研究的。翻译首先是人类的交际行
为。在自然的交际活动中,语言主要是起工具的作用。因此我们强调,翻译的对象应该是信息内
容,是意义,而不是语言。我觉得译者或译员都是画家,而不是摄影师。绘画是借助画家的看法, 从要表现的现实中提炼与现实相当的意义和信息,翻译亦然,是要透过语言层次,深入到言语层
面,理解文本或篇章的意义,以恰当的形式加以表达。”[4 ] 最后“, 雅”是翻译之语体选择。
“雅”就是要注意修辞,富有文采。雅本于《论语·述而》“, 子所雅言《, 诗》《、书》执礼,皆雅言
也”。雅言就是诸夏的话,也就是当时的官方语。《尔雅·序》题下疏曰:“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
而取正也”。严复认为“,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如果用方言而不用雅言,由于其受地域制约,则会
“行之不远”。他认为要做到“雅”,对语体选择是汉以前的字法句法。“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
不仅期以行远耳。实则精理微言, 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 则求达 难”[2 ]1322。严复认为“, 雅”是在信和达的基础上尽可能追求译文语言本身的古朴典雅,以求传达原
文的“精理微言”。
翻译首要的是叙述清楚、读来流畅、遣词造句有文采,使读者阅读后能得到极大的享受,这是 翻译的最大成功。为达到“雅”,严复对翻译中的文体十分注意,他总是喜爱用中国古文表达出来。
严复为何选择以前的语体呢,这与他对中西语言文字的理解有关系。严复认为,西方国家“文白合
一”,是“语言合之文字”[5 ]。西方国家近世文章和以前相比,在思想和学术方面有所进步,但在感
情表达上并没多大进步。中国古今文体差异较大,在古文学中,词汇丰富,表现手法多样,而且符 合优美的标准。“今夫文字语言之所以为优美者,以_______其名辞富有,著之手口,有以导达要妙精深之
华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第2 期
理想,状写美丽奇异之物态耳。如刘勰云: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梅圣俞云:含不尽之意, 见于言外,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又如沈隐候云:相如工为形似之言,二班长于情理之说”。他认
为,在对“情”和“状”的表达上,古文远非白话文可比,“诗之善述情者,无若杜子美之《北征》;能状
物者,无若韩吏部之《南山》。设用白话,则高者不过《水浒》、《红楼》;下者将同戏曲中簧皮之脚
本。”[5 ]同时,严复对中国古文的推崇与他受到晚清桐城派的影响有关,他对桐城派的古文家吴汝
纶十分尊重,认为他“既湛旧学,又乐闻新知”“,平生风义兼师友,天下英雄惟使君”,所以他的译作
多有桐城遗风[2 ]1550。用古文译出来的作品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韵味,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
严译《天演论》:“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
想二千年前⋯⋯”鲁迅先生认为,在严译名著中,“最好懂的自然是《天演论》,桐城气十足,连字的
平仄也都留心,摇头幌脑的读起来,真是音调铿锵,使人不自觉其头晕。这一点竟感动了桐城派老
头子吴汝纶,不禁说是‘足与周秦诸子相上下’了”[6 ]。鲁迅先生也觉得写得很好,竟一口气就将它 读完。
二
严复提出“信、达、雅”之翻译标准,距今已经100 多年了。在这一百多年时间里,对“信、达、雅”的阐释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其评判也是毁誉参
半,莫衷一是。傅斯年认为“, 严几道先生译的书中《, 天演论》和《法意》最糟⋯⋯这都是因为他不
曾对原作者负责任,他只对自己负责任。”[7 ]胡适则认为严复“能勉强做到一个达字”[8 ]。周笃宝则
认为,如果说严氏的翻译思想有不妥之处,皆失之于“雅”[9 ]。而郭延礼则认为严复所译著作中,于
信、达、雅的标准未能全部实现[10 ]。
作为近代会通中西的第一人,严复在其翻译实践中确实并没有完全做到“信、达、雅”,这与他 的翻译动机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很大的关系。首先从翻译动机来看,严复的翻译西方著作是围绕
“开民智”来进行的。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国势日弱,出现了“千古未有之变局”,渐受西方列强凌辱
而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危亡之中国,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学习
西方首要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于是在战后出现了翻译西方军事技术的热潮。甲午一役 的失败,使严复认识到治国之本,不在科学技术“,则是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其
中则“又以民智为最急也”[11 ]。只有大量翻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对国民进行启蒙,开启民智才能
做到自强保种。所以严复在翻译时一边是原作,另一边则是自己所加的按语。他翻译时,也不完
全是根据忠实原作的“信”的标准来进行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就是“, 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
挥,实非正法”[2 ]1321。也就是说严复采用意译加按语的方式,为超越西学文本进行现实文化阐释打
开了空间。严复的翻译不是一个纯粹的翻译,强烈的现实关怀和为我所用的文化阐释,导致了严
复对西学原著解读的合理偏差。西学文本的中国式解读很快就引起国人的关注,使“自强保种”成
为时代的最强音,这达到了严复开启民智,救亡图存的目的。
从社会现实来看,尽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学习西方的热潮,但中国守旧势力不可小视。要不要向先进的西方学习,学习哪些东西,新旧思想观念发生了激烈冲突。在学习西方问题上,顽
固守旧派人士强烈反对,理学大师倭仁认为,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
在技艺。尽管后来洋务派大量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但由于传统守旧势力的强大,他们也不得不将
学习西学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即“以中国伦常名教为本原,辅以诸国富强之术”[12 ]。如何使国人
尤其是中国的士大夫能接受来自西洋的思想,则必须对原有文本进行创造性转换,使之成为本土
形式。“如果翻译在特定多元系统中处于次要地位,译者寻求能够使译作为接受文化所接纳,不惜
第二篇:翻译作业
1.Truth is tough.It will not break,like a bubble,at a touch;you kick it about all day like a football,and it will be round and full at evening.
2.Knowledge is a comfortable and necessary retreat and shelter for us in an advanced age;and if we do not plant it while young.it will give us no shade when We grow old.
3.Gathering facts,confirming them,suggesting theories,testing them,and organizing findings——this is all work of science.
4.Her dark hair waved untidy across her broad forehead,her face was short,her upper lip short,showing a glint of teeth,her brows were straight and dark,her lashes long and dark,her nose straight.
5.发达国家有四大优势:
一、先进的技术;
二、先进的管理经验;
三、资金雄厚;
四、人才丰富。
6.我们非常感谢你们的盛情款待,感谢你们在业务洽谈中给予的密切合作。
7.他把一生贡献给了教育事业。
.
8.该地区出现粮食紧缺的现象。
第三篇:翻译作业
1.孔子学院是中国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国际影响的提升,世界各地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孔子学院的设立也顺应了这一潮流。孔子学院的宗旨是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中外友好关系,促进多元文化发展,构建和谐世界。截至2013年年底,全球已建立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分布在120个国家和地区。孔子学院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和加强中外友谊与合作的桥梁。
2.黄金周制度是国家用来鼓励大众在长假期间出行、旅游、消费的一种方式。1999年,中国政府颁布法律,将春节、“五一”“十一”的休息时间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接,形成7天的长假,从此出现黄金周。黄金周制度的出现,是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国内经济,促进国内旅游而采取的举措。闲暇时间的增多,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与此同时,百姓的消费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用于餐饮、购物、旅游、健身、娱乐等的消费与以前相比大幅度增加。黄金周最初设立的初衷是通过长假促进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不过,黄金周也带来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和旅游景区负荷过大等。2008年,中国政府把7天的“五一”假期缩短为三天。
3.丝绸之路是公元前2世纪开始出现的一条联系中国和欧亚大陆的贸易通道。由于这条古老的商路最开始以丝绸贸易为主,故称丝绸之路。这条商路也是连接古代中华文明和其他欧亚国家文明的重要纽带。正是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才得以传遍各地。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由此走向世界,欧洲也通过丝绸之路向中国出口各种商品,满足中国市场的需要。作为国际贸易的通道和文化交流的桥梁,丝绸之路有效地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并对中西方贸易、社会经济发展乃至文明的进程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4.中国的四大名著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部小说是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的历史风云。《水浒传》讲述了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故事。《西游记》是一部神话题材小说,讲述唐僧师徒四人历尽艰险西天取经的故事。《红楼梦》则通过一个家族的兴衰生动地描写了18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活。四大名著中,《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四大名著都曾经过改编被搬上舞台或银幕。同时,四大名著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
第四篇:翻译作业
三、英汉互译练习
(二)(Homework)在“非洲文化官员代表团”岳阳欢迎仪式上的致辞 岳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隋国庆 2010-10-2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非常高兴能在美丽的洞庭湖畔岳阳楼下,迎接来自非洲国家的文化界友人和文化部、省文化厅的领导。相隔千万里,我们相聚在一起,这是中华文化的魅力,岳阳历史文化的魅力。为此,我谨代表530多万岳阳人民,对各位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
五千年文明历史,千万里锦绣河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然造化的垂青。岳阳地处湘北门户,襟带万里长江,怀抱浩瀚洞庭,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文人兴会之地。先后被国家批准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岳阳楼闻名中外,君山岛风光绮丽,汨罗江文化久远,秀美的山水与深厚的湖湘文化交相辉映,使岳阳成为洞庭湖畔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来自非洲大陆的文化界朋友,会聚岳阳,感受湖湘文化,必将共同架构起中非文化交流的桥梁,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更广泛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面对未来,让我们携起手来,在扩大共识、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为全人类的幸福美好生活而共同努力。
最后,祝各位朋友身体健康!祝“非洲文化官员代表团”考察活动取得圆满成功!Speech for Welcoming the African Cultural Delegation to Yueyang Sui Guoqing Oct.21, 2010 Honorable leaders, guests, ladies and gentlemen: In the golden October, the harvest season with beautiful scenes, I am very glad to greet the distinguished guests from African Cultural Circle, China’s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Hunan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Culture at Yueyang Tower on the beautiful Dongting Lake.Although we are far apart, now we have gathered here for the charm of our China’s culture and the charm of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Yueyang.Hereby, on behalf of 5.3 million Yueyang citizens, I would like to extend my warm welcome and sincere respect.We are very proud of the 5,000 years civilized history, vast rivers and beautiful mountains.Yueyang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of Hunan Province.It is well-known as “the Door of Northern Hunan”.It is close to the Yangtze River and embraces Dongting Lake.In the ancient times, Yueyang was always a gathering place for writers and scholars, and a bustling market for merchants.It has been listed successively as one of the first opening citi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national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ity, national tourism city, national sanitary city and national garden city.Yueyang Tower is very famous at home and abroad, Junshan Islet is famous for its beautiful scenery and so is the Miluo River for its profound culture.The beautiful natural scenery echoes with the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making Yueyang become a shining pearl on Dongting Lake.Today, friends from African cultural circle come to Yueyang and experience the Huxiang Culture.It will build a bridge between China and Africa, and develop more extensive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On the basis of promoting consensus and mutual benefits, let’s join our hands for the happiness of mankind in the future.To conclude, I hope that everybody will have good health, and wish African Cultural Delegation’s visiting successful!
总 经 理 致 辞
尊敬的宾客:
感谢您选择南湖宾馆,我谨代表全体员工热忱欢迎您的光临!并祝您旅居愉快!
南湖宾馆座落在素有“东方日内瓦”之称的南湖西岸,是一座新型的园林式绿色生态宾馆,是接待与经营型四星级旅游饭店。三面环水,岛国风情。青山绿水与别墅裙楼相依相伴,都市繁华与田园风光相融相合,诗情画意,如临仙境。凭窗远眺,云霞与沙鸥齐飞,碧水共长天一色,湖风习习扑面,小鸟啾啾啼鸣,让您在喧嚣的城市中,找回大自然那份少有的恬静与惬意,您完全可以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完美统一。无论早晚,不管它静静染红天际的是朝霞还是落日,不管它悄悄涌入窗棂的是花香还是书香,请您放松心弦,尽情享受它的甜美,无论春秋,无论冬夏,“南湖”都是您舒适而温馨的家。
能为您提供优质周到的服务是我们的荣幸。如有需要效劳的地方,欢迎您致电本人或大堂副理(分机电话:8868)!
总经理 xxx
谨
承
上周翻译练习参考译文 职业习惯笑话
(一)妻子和丈夫一起回家,妻子一进门就把门关上。丈夫一边敲门一边喊:“开门,开门,我还没进去,真是的!”做公共汽车售票员的妻子说:“吵啥吵?坐下一趟吧!”
Jokes About Occupational Habits(1)
A woman was coming back home with her husband.The moment she was inside, the wife, a bus conductor, quickly shut the door.Banging at the door, the man shouted,“Open up!Open up!I‟m still outside.Really, you…”
“Don‟t make such a row!Take the next bus!”
职业习惯笑话
(二)某局张局长突然接到加急电报。
电文是:母亲去世,父亲病危,望速归。阅毕,张局长痛不欲生,边哭边在电报回单上签字。邮递员接过回单一看,竟是“同意”二字。
Jokes About Occupational Habits(2)
Bureau Chief Zhang suddenly received an extra-urgent telegram: mother dead father ill come back quickly.After reading the message, Zhang was beside himself with grief.Tears streaming down his face, the chief signed the receipt.The postman took it over and saw that there was only one word“Approved”.职业习惯笑话
(三)一个游客乘出租车出游。半路上他拍拍司机的肩膀,想问一件事,没想到吓得司机“哇哇”乱叫。
“啊,对不起,没想到会吓着你。“他抱歉道。
“没关系,小小误会。”司机道,“我今天刚开出租车,过去我一直是开灵柩车的。”
Jokes About Occupational Habits(3)
A traveler was sightseeing in a taxi.On the way he patted the driver on the shoulder to make some inquiry.Unexpectedly, the latter started to scream.“Oh, sorry, I didn‟t know I might scare you,” the passenger said apologetically.“It‟s all right.A small misunderstanding,” the driver responded.“This is my first day of driving a taxi.I used to drive a hearse.”
本周翻译练习内容:
„Frank Brown has made it.‟
Frank Brown Dear Editor, After graduation from Searcy High School in 1976 as valedictorian, I began my undergraduate training at Harding College.Lacking the financial resources, I worked three jobs and commuted to college from my parents, home northwest of Searcy.We did not have a telephone at that time and had just recently gotten running water into the house from the well nearby.My car was an old two hundred dollar Cutlass that I would repair to keep the needed transportation;travel during the winter was often with chains on the icy roads.February 1977 was remarkable for the icy weather near and around Searcy.I would often spend nights sleeping in the Science building at Harding College because I could not afford any other place to lodge and the drive to my home was often too dangerous due to the weather conditions or the impassable mud roads.The struggle to keep up with my education, to work, and to find a place to sleep was never burdensome.My father had never learned to read nor write but he worked to give his children that one chance to succeed through a good education;I was not going to let my parents down after the sacrifices that they had made over the years.There was a day in February 1977 that the local radio told of a large approaching ice storm that would put even more ice on the roads than was already present.A decision had to be made for me to miss many classes or try to drive into Searcy and find a place to stay.I had my old cutlass, ten dollars and a set of chains.Of course, my parents were worried that I would be driving the icy roads and going down Four-Mile Hill.They were also aware that I could not call them as there was no telephone at our home.My mother asked me that once I made it to Searcy, to stop by the radio station and ask Pat Shourd to have an announcement made over the radio that I had made it safely to Searcy.I do not remember much about that two hour drive to Searcy but I do remember stopping at the radio station and timidly asking mother‟s friend to perform this request.She told me that she would do her best and I left.As I started my car towards Harding College listening to the radio, I heard the announcement while driving down Race Street , “Frank Brown has made it.”
Before I made it to the Science building at Harding, I had heard the announcement three times.How many times it was repeated, I never knew, but I did know that my parents slept better that night knowing that the Searcy community had taken care of me.That night, I slept on an old couch at the back of the science building but I did not mind for I never missed a single class.I stayed in Searcy for the next few weeks till the ice melted and the dirt roads were travelable again.There is much that I do not recall from the winter of 1977 but this story has always filled my heart with joy;I have always been impressed by how a few people can make a difference in the lives of others.Thirty years have now passed but I still give thanks to all of those people around Searcy for so much assistance during an icy winter in 1977.湖南理工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座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岳阳市,校园三面环湖,山水相映,自然环境优势明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学院历史可追溯到1906年美国人创办的湖滨大学,是当时外国人在湖南创办的最早的三所大学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历经变迁。经教育部批准,1999年3月,当时的岳阳大学、岳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岳阳教育学院合并为岳阳师范学院。2003年2月更名为湖南理工学院。2006年11月,高标准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评定等级为良好。
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果,积淀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几代学院人传承湖湘文化精髓与先进文化思想,践行“至善穷理”校训和“三个为本”办学理念,坚持实施“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治校方略,逐步形成了“严谨、和谐、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
上周翻译练习讲解
Fall came on with a softness, so that Brian didn‟t realize what was in store—a hard-spined north woods winter—until it was near too late.He had never thought he would be here this long.After the plane crash that marooned him in the wilderness he had lived day by day for fifty-four days, until he had found the survival pack in the plane.Then another thirty-five days through the northern summer, somehow living the same day-to-day pattern he had started just after the crash.The side of the shelter was still far from airtight but about this Brian knew exactly what to do.He had spent one whole day watching a family of beaver mix mud and stick to make a watertight dam.He spent three hours bringing up double armfuls of fresh mud from the lake to pack into the low wall with sticks and leaves.When he was done he covered it with another layer of brush to protect the mud and when it dried by nightfall he had a truly weathertight shelter.He still had to seal the door but that night he sat with a fire warming the inside of his home and knew that as long as he had wood—and he was living in the middle of a forest—he would stay warm no matter what kind of weather came.He slept so soundly that the bear could have come in again and torn the place apart and he would not have known it.译文一
秋天,悄无声息地来了,但布莱恩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有自己即将面对的北方针叶林的冬天。等他有所感觉时,差点儿就来不及了。
他从没有想过自己会在这儿待这么久。飞机的坠落把他抛弃在这荒野丛林中,他度日如年地挨过了54天,才在飞机上找到了救生包。接下来,在不知不觉中又有35个北方夏日溜走了。而他呢,只能这样日复一日,得过且过着。
棚屋的侧面,还远远没有厚实到密不透风的程度,但是对付这个,布莱恩很清楚应该怎么做。他曾经花了整整一个白天的时间观察河狸将泥和树枝混合制成了不透水的水坝,于是他花了三个钟头从湖边运来新鲜的泥土,混合了树枝和树叶,塞进矮墙中。砌完墙后,他又覆上另外一层灌木,来保护泥土。黄昏前,泥土风干了,他便有了一个真正能放风挡雨的棚屋了。他还需要封上门。不过那天晚上,他坐在火堆旁,整个小屋暖融融的,他知道只要他有木柴——况且他又住在森林里,不会缺少木柴的——无论遇到多么糟糕的天气,他都能扛得住。他睡得如此香甜,以至于就是熊再度光临,将这个地方扯个稀烂,他也不会有所感觉的。
译文二
秋天,悄悄来临。布莱恩即将在北方针叶林地度过冬天,而他还有意识到储存了什么食物。等他有所察觉时,差点儿就来不及了。
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困在这里那么久。飞机把他摔落在这荒野丛林中,在他找到救生包前,他艰难地度过了54天。接下来,又有35个北方夏日在不知不觉中溜走了。而他呢,还是跟在飞机失事后一样过着日复一日的生活。棚屋的侧面,还远远没有厚实到密不透风的程度,但是对付这个,布莱恩很清楚应该怎么做。他曾经花了整整一个白天的时间观察河狸将泥和树枝混合制成了不透水的水坝,于是他花了三个钟头从湖边运来新鲜的泥土,混合了树枝和树叶,塞进矮墙中。砌完墙后,他又覆上另外一层灌木,来保护泥土。黄昏前,泥土风干了,他便有了一个真正能放风挡雨的棚屋了。他还需要封上门。不过那天晚上,他坐在火堆旁,整个小屋暖融融的,他知道只要有木柴——他现在住在森林里,不会缺少木柴的——无论遇到多么糟糕的天气,他都能顶得住。他睡得十分香甜,即使熊再度光顾,将这个地方扯个稀巴烂,他也不会知道的。
本周翻译练习
黔驴技穷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When the Guizhou Donkey Has Exhausted Its Tricks
There were no donkeys in Guizhou until someone officious took one there by boat;but finding no use for it he set it loose in the hills.A tiger who saw this monstrous looking beast thought it must be divine.It first surveyed the donkey from under cover, then ventured a little nearer, still keeping a respectful distance however.One day the donkey brayed.The tigher took fright and fled for fear of being bitten, in utter terror.But it came back for another look, and decided this creature was not so formidable after all.Then growing used to the braying it drew nearer, though it still dared not to attack.Coming nearer still, it began to take liberties, shoving, jostling, and charging roughly, till the donkey lost its temper and kicked out.“So that‟s all it can do!” thought the tiger jubilantly.Then it leapt on the donkey and sank its teeth into it, severing its throat and devouring it before going on its way.师说——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
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窗
钱钟书 文 申雨平译
原文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但是,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所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没有人进来出去。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人和大自然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须再到外面去找。
Random Thoughts on the Window(Excerpt)
It is spring again and the window can be left open as often as one would like.As spring comes in through the windows, so people—unable to bear staying inside any longer—go outdoors.The spring outside, however, is much too cheap, for the sun shines on everything, and so does not seem as bright as that which shoots into the darkness of the house.Outside the sun-slothed breeze blows everywhere, but it is not so lively as that which stirs the gloominess inside the house.Even the chirping of the birds sounds so thin and broken that the quietness of the house is needed to set it off.It seems that spring was always meant to be put behind a windowpane for show, just like a picture in a frame.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becomes clear that the door has a different significance from the window.Of course, doors were made for people to pass through;but a window can also sometimes serve as an entrance or as an exit, and is used as such by thieves and by lovers in novels.In fact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 between a door and a window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m being either entrances or exits.When it comes to the admiration of spring, it could be put this way: a door makes it possible for one to go out, whereas a window makes it possible for one not to have to.A window helps to pull down the parti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It leads breezes and sunlight in, and keeps part of the spring in the house.It allows one to sit and enjoy the spring in peace, and makes it unnecessary to go looking for it outside
本周的翻译练习
特别的东西不要珍藏
多年前我跟悉尼的一位同学谈话。那时他 太太刚去世不久,他告诉我说,他在整理他太太的东西的时候,发现了一条丝质的围巾,那是它们去纽约旅游时,在一家名牌店买的,那是一条雅致、漂亮的名牌围巾,高昂的价格卷标还挂在上面,他太太一直舍不得用,她想等一个特殊的日子才用。
讲到这里,他停住了。我也没接话,好一会后他说:“再也不要把好东西留到特别的日子才用,你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特别的日子!”
以后,每当我想到这几句话时,我常会把手边的杂事放下,找一本小说,打开音响,躺在沙发上,抓住一些自己的时间。我会从落地窗欣赏淡水河的景色,不去管玻璃上的灰尘,我会拉着太太到外面去吃饭,不管家里的菜饭该怎么处理。生活应当是我们珍惜的一种经验,而不是要捱过去的日子。
我曾经将这段话与一位女士分享,后来见面时,她告诉我她现在已不像从前那样,把美丽的瓷器放在酒柜里了。以前她也以为要留待特别的日子才拿出来用,后来发现那一天从未到来。“将来”、“总有一天”已经不存在于她的字典里了。如果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有什么得意的事,她现在就要听到,就要看到。
我们常想跟老朋友聚一聚,但总是说“找机会”。我们常想拥抱一下已经长大的小孩,但总是等适当的时机。我们常想写封信给另外一半,表达一下浓郁的情意,或甚至想让他指导你很佩服他,但总是告诉自己不急。其实每天早上我们睁开眼睛时,都要告诉自己这是特别的一天。每一天,每一分钟都是那么可贵。
第五篇:翻译作业
公司简介
ABC货物运输代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1月。ABC货运凭借香港同仁与世界各大航空公司,船公司的长期良好合作及世界各地办事处和代理的全力配合下,提供极具竞争力的国际空运、国际海运、多式联运、包机、租船、进口、大型工程项目、展览品及私人行李运输代理服务。
ABC货运业务始于中东非洲线空运,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公司整合香港,广州,深圳,澳门四大机场的优势,配合拖车接驳,空运网络覆盖中东、非洲、南美、澳洲、欧洲、东南亚等世界各大国际机场;与CX,EK,EY,SV,QR,UL,GA,TK,ET,BA,AM,CA,CZ等航空公司签有代理协议,部分航班我司拥有独家固定仓位。
ABC货运在立足空运市场的同时,不忘对海运渠道的开发,目前我们与COSCO,MAERSK,APL,UASC,EVERGREEN,PIL,YML,等世界各大船公司保持密切的合作,中东、非洲、南美线优势明显。ABC货运成立之初就制定了“以人为本”,巩固核心业务,持续完善网络和产业链布局,扩大业务规模,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的发展战略,立志打造“诚信、高效、经济、安全”的服务团队,以“货主至上,服务第一”为宗旨,与各界新老客户共存共荣,共同发展。
公司的愿景:员工得发展,把公司建设成为国内货代行业诚信楷模,国际具有竞争力的现代综合物流服务商。
我们的优势及个性化,差异化产品服务:
*国际空运(DUBAI,RIYADH,JEDDAH,LAGOS等固定大仓位),国际海运 *文件,单证制作及大使馆加签
*专人服务;组建一对一团队服务
*仓库称重量,量体积配载服务
*重新包装服务
*货物后加工服务(比如加印MADE IN CHINA)
*订做包装纸箱服务
*代付国内运费,代付小额货款
*为国外客户提供订单生产进度跟进服务
*邀请及国外客户来广州接待等商务服务
*外国客户在中国招工,请翻译服务
*协助外商在中国投资开公司服务
*商业信息服务
*驻厂24小时物流服务
*私人物品,行李运输,国际搬家服务
*大型工程项目物流
*国际会展,展览品物流
*通信及IT产品物流
*包机,租船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