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普查和抽样调查于教学反思
关于“普查和抽样调查”教学的几点反思
大冯家学校:孙志艳
“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及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组初中第四次会议期间,课题组安排了四节观摩课,其中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张韬老师所做的“抽样调查”一节课带给我许多启迪与思考.本文结合这节课的几个片段和笔者自己关于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自己的想法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同行指正.
反思1 :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可见,学生良好的认知基础将是教师最可利用的宝贵资源,是高效率学习活动的关键.
首先我们看这节课的引入过程.上课伊始,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的问题情境:
一天,爸爸叫儿子去买一盒火柴.临出门前,爸爸嘱咐儿子要买能划燃的火柴.儿子拿着钱出门了,过了好一会儿,儿子才回到家.
“火柴能划燃吗?”爸爸问.
“都能划燃.”
“你这么肯定?”
儿子递过一盒划过的火柴,兴奋地说:“我每根都试过啦.”
然后,教师提出了下面三个问题:
问题1:儿子采用了什么调查方式?
问题2: 你认为儿子采用的方法合适吗?为什么?
问题3: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
学生对上述三个问题作出如下回答:
问题1:采用了全面调查的方式.
问题2:不合适,因为所有的火柴都划光了,这个调查没有意义了.
问题3:可以选择一些火柴划一下.
虽然上述问题情境有夸张的成分,但通过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学生很容易明白,在某些调查中,全面调查方法并不可行,从而体会抽样调查方法的必要性.从课堂上学生的实际反应情况来看,学生对抽样调查的必要性的认同没有认知上的困难,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地思考并参与问题解答的过程,而其能够很顺利地回答以上问题.由此可见,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数学的角度审视这些经验,使之升华为新的数学知识,而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笔者曾经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简单抽样调查的经验.93%的学生凭现有的生活经验足以举出不适合用全面调查的例子,包括总体很大或抽样具有破坏性的;56.4%的学生具备了简单抽样调查的经验,并能说出1至2种抽样的方式,比如,在有些问题中,样本的选择要考虑到性别、年龄、成绩等方面的差异.
上述调查结果再一次说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够激活大多数学生的已有经验,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已有的认知经验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反思2:让学生亲自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抽样调查方法是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的产物,学生能否真正理解抽样的必要性和样本的代表性、统计结果的不确定性,将影响其对统计思想的理解.而要学生真正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的科学性,就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搜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全过程.
在本节课上,教师试图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比如,教师通过大屏幕出示这样的问题:
例1.北京市第166中学共有2093名学生,要想了解全校学生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你准备用什么调查方法解决?
问题2:在这个调查过程中我们应做哪些事?
问题3:在调查流程中确定样本容量很重要,请大家讨论一下,调查多少名同学比较合适?你考虑了哪些因素?
问题4: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选取这些同学比较好? 问题5:我们能否设计一个抽样调查的流程?
问题6:你能概括出简单随机抽样的定义吗? 【分析与建议】教师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循序渐进式的问题,让学生利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再次体会利用调查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流程,同时体会、领悟抽样调查中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随机的思想等.但从现场的反应看,学生对问题1-4的回答很顺利,问题5、6学生回答时遇到的困难较大,没有学生能够归纳出较为完整的流程、归纳出较为严谨的定义,最后教师用大屏幕展示了抽样调查的基本流程:
为什么学生能顺利地操作抽样调查的具体步骤,但对于提炼流程、概括定义却举步维艰?除了抽象、归纳、概括、总结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水平外,这节课学生没有得到亲自实践的机会是否也有关系?归根结底,统计不应该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如果学生没有亲自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他对于统计的核心思想──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的理解就难以深入,甚至是怀疑的.对于抽样的必要性和样本的代表性的理解,样本代表性的随机原则和适量原则的体会,都不免流于表面. 为了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针对学生喜欢的电视节目的问题,笔者曾经尝试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抽样调查.在课上,让每组选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本组抽样的方法、抽取的样本的数量、搜集到的数据,以及根据数据做出的判断.紧接着,教师展示全面调查的结果(由于我校人数较少,因此在课前针对该问题做了全面调查).各组对比数据、判断原因.某一次试讲时有两组未完成作业,在课堂上现场做抽样调查,由于抽样的方式不同(一组按学号随机抽取样本,另一组抽取的样本中女生比例远远大于男生),前者得到数据后估计的总体情况与全面调查的结果基本吻合,而后者的调查结果与全面调查的结果出入较大.我及时地抓住了这一时机,利用这个资源,组织学生分析其原因.学生针对前者到底是不是简单随机抽样,这样抽取的样本与全面调查的结果吻合到底是巧合还是必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经历了这一过程后,学生对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样本的代表性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此外,由于学生亲自经历了搜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全过程,因此,让学生归纳抽样调查的操作流程和定义就水到渠成了.
反思3:选取学生熟悉的实例
在课堂上,教师给出了这样一个资料:在1936年美国总统选举前,一份颇有名气的杂志的工作人员做了一次民意测验,调查Alf London 和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中谁将当选下一届总统.为了了解公众意向,调查者通过电话簿和车辆登记簿上的名单给一大批人发了调查表,通过分析收回的调查表,显示Alf London非常受欢迎.于是此杂志预测Alf London将在选举中获胜.
实际选举结果正好相反,最后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在选举中获胜.其数据如下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文中在调查时进行的抽样是简单随机抽样吗?
教师试图通过这个材料说明样本的选取因素考虑不周会得到与总体相差甚远的估计,进而让学生再一次体会样本代表性的重要性.但从现场的反应来看,由于有一部分学生不了解,或者说没有意识到,在30年代的美国,只有部分中产阶级才有能力拥有电话与汽车,因此,背景知识成为干扰了这部分学生做出正确判断.笔者建议教师不妨选取学生熟悉的身边实例,避免不必要的干扰因素,例如,对例1进一步展开讨论,为什么选取初一年级学生或选取女生作为样本不合适.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 新课程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倡导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根据这一教学理念,我们作为教师的必须要重视发现学生的学习起点,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在这个起点上来设计教学过程,使每位学生主动投入到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中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时的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第二篇:普查与抽样调查教学反思
普查与抽样调查教学反思
反思一:普查与抽样调查>教学反思
1.在引课过程中,由于区域差异,不是所有地区的学生都能对人口普查有所了解,此时就可以换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进行普查与抽样调查的概念讲解;也可以从身边的事例处入手,如可先调查学生所在班级带眼镜的人数,再统计本年级带眼镜的学生人数,进而到全校,全地区,全国,递进式的的展开问题的引入,得出我们想要的结论.2.相信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课前小组合作社会调查、课堂展示讲解,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更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以便指导今后的教学.课堂上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通过运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3.在小组讨论之前,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教师应对小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中注意的问题及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反思二:普查与抽样调查教学反思
优点是:
1.课堂教学与现实中的人口普查相结合,可以激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参与讨论学习交流的积极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社会工作引入课堂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爱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可用的,体现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2.有关人口普查的数据,事先让学生进行调查、了解、搜集相关数据。能够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之中,体现了教与学的相互结合。
不足是:
1.课堂教学的引入我认为可以这样来进行:教师事先设计好学生家庭调查表4张,让4名组长担当班级普查员对全班学生分组进行调查,然后将调查结果汇总公布。引出普查——为一特定目的(七九班每个家庭平均数有多少人)而对所有考察对象(七九班每个学生)作的全面调查叫做普查;进而引出抽样调查——为一特定目的(全校学生每个家庭平均数有多少人)而对部分考察对象(七九班每个学生)作的全面调查叫做抽样普查;最后再引出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
2.课本上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都有现成的概念,学生很容易找到,关键是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与甄别应用,所以课堂教学时应把重点放在这些方面。
反思三:普查与抽样调查教学反思
《普查与抽样调查》,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亲自实践、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理性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整堂课学生的表现看到,这节课基本上实现了以上目标。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感受较好:
一、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观察到普查与抽样调查的概念。
二、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类型的题目,发散学生的思维。这节课感到遗憾的是有些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这样他们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理解不透彻,不能更好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第三篇:普查和抽样调查教案
普查和抽样调查教案
普查和抽样调查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实例使学生了解调查的两种方式:普查与抽样调查,理解总体、样本的容量的概念,了解它们与调查之间的关系,面对比较简单的问题,能合理选择使用哪种调查方式。
2、通过对一些问题的分析,让学生掌握统计中相关概念,并在实际问题的思考中,认识到抽样调查的必要性,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总体、个体、样本、概念以及理解与调查之间的关系,对调查的两种方式的联系和区别。
课前预习
1、为一特定目的而对所有考察对象所作的全面调查叫做
2、为一特定目的而对部分考察对象所作的调查叫做
3、我们将所考察的对象的 叫做总体,把组成总体的 叫做
个体,从总体中所抽取的 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 叫做样本的容量。
4、在下列调查中,分别采用哪种调查方法。1)我国每五年对全国1%的人口进行一次普查。2)为了了解七(5)班同学的视力情况,对全班同学进行视力检测。
探索新知
1、抽样调查要注意什么?
2、某省有7万名学生参加初中毕业考试,要想了解这7万名学生的数学成绩,从中抽取了100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这个问题中
总体是
样本是
个体是
例题教学
例1 在下列问题中为了得到数据是采用普查还是抽样调查
1)为了买校服,了解每个学生衣服的尺寸。2)某养鱼专业户为了了解鱼塘中鱼的平均质量。3)商检人员在某超市检查出售的饮料的合格率 4)某班拟组织一次春游活动,为了确定春游的地点,向全班同学进行调查。
例2 说明在下列问题中,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各是什么? 1)为了了解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从中抽取10只试验。2)为了考察某公园一年中每天进园的人数,在其中的30天里对进园人数进行统计。
课堂检测 姓名:(一)细心选一选
1、下列调查中,采用了“抽样调查”方式的是()A、为了了解某次考试试卷的质量,对全班所有学生的试卷进行分析
B、调查某一品牌5万袋包装鲜奶是否符合卫生标准 C、调查我国所有城市中哪些是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 D、了解全班学生100米短跑的成绩
2、下列调查方式中,采用了“普查”方式的是()A、调查某品牌电视机的市场占有率 B、调查某电视连续剧在全国的收视率
C、调查七年级一班的男女同学的比例 D、调查某型号炮弹的射程
3、为了了解某产品促销广告中所称中奖率的真实性,某人买了100件该商品,调查其中奖率,在这个调查中,总体是()A、某产品 B、某人买的100件商品
C、某产品促销广告中所称的中奖率 D、10件商品的中奖率(二)认真填一填
4、为了了解一批炮弹的杀伤力,选取100发进行实弹射击实验。
1)在这个问题中:该问题中总体是 2)样本是;样本的容量是 3)个体是
课后巩固
1、请指出下列调查哪些适合做普查,哪些适合作抽样调查?(1)我国的所有动物园里还有多少只老虎?(2)北京市的一个中学生一年的零花钱平均是多少?(3)要了解一箱葡萄的味道如何?
2、下列调查中哪些是用普查方式,哪些是用抽样调查的方式来收集数据的?(1)为了了解一锅汤的味道,小明盛了一小碗汤来品尝味道。
(2)为了了解这学期光明中学的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在光明中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全部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调查。
3、每天你是如何醒来的?某校有4000名学生,从不同班级不同层次抽取了400名学生进行调查,下表是这400名学生早晨起床方式的统计表:
起床方式 人数 别人叫醒 172 闹钟 88 自己醒来 64 其它 76 回答下列问题:
该问题中总体是
样本是;样本的容量是
个体是
估计全校学生中自己醒来的人数为 人。
4、有一则广告称“有80%的人使用本公司的产品”你听了这则广告后有何想法?
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学案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3
更多初一数学教案请关注
第四篇:6.2普查和抽样调查教学设计
普查与抽样调查说课稿
一、说学生
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经历了一些数据收集的过程,获得了一些数据收集与处理的活动经验;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二、说教材
对于数据收集的方法,学生尚多是凭借一些生活的经验,对此缺乏一种理性的思考.为此,本节将介绍数据收集的两种常用方法-----普查和抽样调查,并希望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确两种方式的特点,从而能够具体情境的要求中选用适当的调查方式.此外,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教学中首先要求素材本身的真实性,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其次要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大家的合作精神;最后要注意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三、教学目标
1.经历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
2.了解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应用,并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解决有关现实问题.3.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领会抽样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4.能根据具体情境设计适当的抽样调查方案.5.进一步发展统计意识.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准备;第二环节:情境引入,理解概念;第三环节:调查方式的选择合作学习;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课堂反馈练习第六环节:布置作业.第一环节:课前准备
活动内容:社会调查(提前一天布置)以4人合作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活动: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情况,进一步了解人口的区域构成,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民族构成等.活动目的:通过这个活动,希望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人口普查知识,为了下一环节的研究进行铺垫.第二环节:情境引入,理解概念(以4人合作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妈妈:“孩子,再帮妈妈买鸡蛋去”;
妈妈:“这次注意点,上次你买的鸡蛋有好几个是坏的.”妈妈:„„„
孩子:“妈妈,这次的鸡蛋全是好的,我每个都打开看过了”,妈妈:“啊!”
在这个故事中,体现了数据收集调查的两种方式:普查与抽样调查.定义:为了特定目的对全部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叫做普查.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第三环节:1调查方式的选择(个人独立完成后,小组汇总,讨论,最后派代表进行总结回答.)
活动目的: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研究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活动效果: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学生自己对问题的研究,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大样本一定能保证调查结论准确吗小组交流.活动目的: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让学生明确在收集数据过程中要注意代表性、广泛性.活动效果:通过几个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对抽样调查样本选取的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四环节:课堂小结(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归纳)1.基本概念:
(1)调查、普查、抽样调查.(2)总体、个体、样本.2.何时采用普查、何时采用抽样调查,各有什么优缺点?
3.当总体中的个体数目较多时,为了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可采用抽样调查.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还要注意关注样本的大小.活动目的: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及课前的社会调查,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鼓励)活动效果: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知道了根据研究问题的实际需要来选择数据调查的方式,在同学们互相介绍讲解过程中,使大家学到了知识.第五环节:课堂反馈练习
活动目的:检测学生本节课掌握知识点的情况,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六、教学反思
1.在引课过程中,由于区域差异,不是所有地区的学生都能对人口普查有所了解,此时就可以换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进行普查与抽样调查的概念讲解;也可以从身边的事例处入手,如可先调查学生所在班级带眼镜的人数,再统计本年级带眼镜的学生人数,进而到全校,全地区,全国,递进式的的展开问题的引入,得出我们想要的结论.2.相信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课前小组合作社会调查、课堂展示讲解,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更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以便指导今后的教学.课堂上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通过运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3.在小组讨论之前,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教师应对小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中注意的问题及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
第五篇:抽样调查教学反思
抽样调查教学反思
端氏中学 王丽敏
抽样调查是数据收集的一种方法.抽样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要求,按照随机原则,从若干个体组成的事物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观察,用所得到的数据特征来推断总体数据特征,其中蕴涵了重要的统计思想—样本估计总体
抽样的必要性在于:一是由于总体包含的个体数目往往很多,甚至无限,不可能一一考察;二是有些调查实验带有破坏性,不可能进行全面调查.在教学中要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抽样的必要性
统计活动中的几个环节是: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运用,其中数据的收集是其他环节的基础,数据的收集活动中也充满了统计的思想.数据收集常用的方法有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其中抽样调查是统计中运用最广泛的调查,因此抽样调查是统计中一个最重要的概念
学生能否真正理解抽样的必要性和样本的代表性,统计结果的不确定性,将影响其对统计思想的理解.通过上述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实例的分析,理解抽样的必要性和样本的代表性,体会样本代表性的随机原则和适量原则,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一、目标和目标解析 教学目标:
1.了解抽样调查及相关概念;
2.理解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和样本的代表性,理解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3.初步体会统计思维和确定性思维的差异性;
4.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目标解析:
1.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是抽样调查,能通过实例解释什么是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了解样本与总体的关系;
2.能在不同的情景中选择适当的调查方式,体会样本对总体的估计的准确程度的影响;
3.本节课主要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随机思想以及统计结果的不确定性;
4.统计学的应用非常的广泛,通过大量身边的事例学生体会统计学在工农业、环保等行业的广泛应用.二、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1.课前需要全班同学统计一周自己家丢弃的垃圾袋的个数,为课堂提供数据支持;
2.教师下载或自遍程序,程序实现如下功能:能记录存储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相应的结果.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体会抽样调查的必要性
一天,爸爸叫儿子去买一盒火柴.临出门前,爸爸嘱咐儿子要买能划燃的火柴.儿子拿着钱出门了,过了好一会儿,儿子才回到家.“火柴能划燃吗?”爸爸问.“都能划燃.”
“你这么肯定?”
儿子递过一盒划过的火柴,兴奋地说:“我每根都试过啦.”
问题1:儿子采用了什么调查方式?
问题2: 你认为儿子采用的方法合适吗?为什么?
问题3: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笑话,使学生明白全面调查方法在某些调查中并不可行,体会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同时第一次体会抽样调查的统计思想和样本的代表性.(二)归纳共性,抽象抽样调查的定义:
问题4:下面的调查用什么样的调查方法比较合适?
1.了解学生对“北京奥运”的喜爱程度?
2.面对金融危机,如何了解全国人民对中国经济复苏充满信心的程度?
3.要想知道一大锅汤的味道,该怎么办呢?
4.某队要考察一批炮弹的杀伤范围,我们应该采用什么调查方法? 5.你还能举出一个运用这种调查方法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 通过大量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从总体很大甚至是无限总体或抽样的破坏性两个方面理解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同时为归纳、概括抽样调查的共性提供大量的事件.问题5: 上述调查都用了一种相同的方法,请用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方法?
抽样调查: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这种调查方法叫做抽样调查.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被抽取的那些个体组成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思考、抽象、概括抽样调查的有关概念,加深对抽样调查内涵的理解,培养他们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第二次体会抽样调查的统计思想.
(三)分析比较,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的特点
问题6:你认为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各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吗?
[设计意图] 通过把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进行优劣对比,让学生体会抽样调查的优越性和存在的合理性,同时会结合具体的情景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四)深入情景,体会抽样调查的方法思想
例1.北京市第166中学共有2093名学生,要想了解全校学生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7:你准备用什么调查方法解决?
问题8:在这个调查过程中我们应做哪些事?
问题9:在调查流程中确定样本容量很重要,请大家讨论一下,调查多少名同学比较合适?你考虑了哪些因素?
问题10: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选取这些同学比较好?
问题11:我们能否设计一个抽样调查的流程?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实例,利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再一次体会利用调查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流程,同时体会、领悟抽样调查中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随机的思想等.问题12: 你能概括出简单随机抽样的定义吗?
简单随机抽样定义:抽取样本的过程中,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像这样的抽样方法是一种简单的随机抽样.资料:在1936年美国总统选举前,一份颇有名气的杂志的工作人员做了一次民意测验,调查Alf London 和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中谁将当选下一届总统.为了了解公众意向,调查者通过电话簿和车辆登记簿上的名单给一大批人发了调查表,通过分析收回的调查表,显示Alf London非常受欢迎.于是此杂志预测Alf London将在选举中获胜.实际选举结果正好相反,最后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在选举中获胜.其数据如下:
问题13:文中在调查时进行的抽样是简单随机抽样吗?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个材料,说明样本的选取因素考虑不周会得到与总体相差甚远的估计,让学生体会样本代表性的重要性.(五)设计活动,经历抽样调查的全过程
例2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一周以来你们家里扔弃的垃圾袋的个数是多少,同时思考几个问题:
问题14:估计一下平均一周内我们班同学家庭扔弃的垃圾袋的总面积是多少?
问题15:以我们班统计的垃圾袋数据为166中学学生家庭丢弃垃圾袋的样本,估计咱们全校初中部所有学生家庭一周扔弃的垃圾袋的总面积;
问题16:估算我校初中部操场面积;
问题17:估算我校所有学生家庭一周扔弃的垃圾袋能够将操场铺到几层?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统计活动,体会简单随机抽样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
生环保意识,养成共建北京美好家园需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好习惯,同时第四次体会抽样调查的统计思想.
(六)归纳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1.请问什么是抽样调查?
2.抽样调查的统计思想是什么?
3.这节课你有什么感想与其他同学分享吗?
[设计意图] 通过几个问题的小结,归纳出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核心思想和方法,同时
分享学生成功的喜悦,了解学生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六、目标检测设计
1.要调查某校初三学生周日的睡眠时间,选取调查对象最合适的是()
A、选取一个班级的学生
B、选取50名男生
C、选取50名女生
D、随机选取50名初三学生
2.下面的调查,不适合抽样调查的是()
A.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的收视率
B.全国人口普查
C.一批炮弹的杀伤力情况
D.了解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
3.在火车的站台上,有200袋黄豆将装上火车运出北京,袋子的大小都一样,随机选取10袋的重量分别为(单位: 斤): 196、198、199、200、197、198、196、196、200、198,估计这200袋黄豆的总重量为_______________.4.166中某某同学为了调查北京市初中生人数, 他对自己所在的东城区人口和东城区初中生人数作了调查:东城区人口约62.5万, 初中生人数约16500人.北京常住人口1633万人,为此他推断全市初中生人数为43.1万.但市教育局提供的全市初中生人数约30.6万, 与估计数据有很大偏差.请你用所学的统计知识, 找出其中错误的原因______________.
5.谈谈你对抽样调查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题1主要考查学生对抽样方法的合理性的理解;题2主要考查学生对抽样调查适用性的理解;题3主要考查学生对抽样调查中样本估计总体思想的理解及简单数字计算能力;题4则从更深的层次上考查抽样调查中样本估计总体思想及样本的代表性;题5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节课核心概念掌握的情况.
四、教学反思
1.对统计思想的理解
学生以往的学习内容中,多是以确定性为主的数学,虽然在前一阶段学习了统计图表、用全面调查收集数据,并对统计活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抽样调查中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随机思想以及统计结果的不确定性,这些思想和内容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已有的经验与本节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之间还存在质的差异,学生要从确定性的数学认知过度到不确定性的数学认知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学习的的知识造成负迁移,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困难是:对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对统计结果的不确定性产生怀疑,对统计的科学性有质疑,对样本的随机性不理解等.2.对样本容量n的确定
样本容量n的确定是抽样调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实施抽样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样本容量过大, 会使调查成本增大, 难以体现抽样调查的优越性,样本容量过小, 又会使样本的代表性降低, 对总体的估计可能误差过大.因此, 解决抽样设计中的样本容量问题至关重要.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 影响样本容量的因素主要包括置信和允许误差.简言之, 置信度是对抽样估计可靠性的度量, 允许误差是指事先要求与一定的置信概率相对应的误差的最大范围, 它是对抽样估计的精确度提出的要求.由此可知样本容量n的取值不是随意任取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样本容量的确定结果可能是五花八门,分歧较大.
在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样本容量可以简单的计算调查成本,估计调查实施难度,学生通过成本核算结果、实施难度进行比较后,对样本容量的确定达成共识,也可以鼓励学生思考在高新科技支持下与传统方法支持下样本容量确定过程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