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十大核心概念的认识
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十大核心概念的认识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把课程内容分为4个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又提出了与内容有关的10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且对每一个核心概念都给出了较为明确的解释。
1、对数感的认识。数感是一种感悟,是对数量、对数量关系结果估计的感悟;数感的功能是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而形成数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让学生感受的到的,或者说能够在这方面有很好的感觉,需要在活动当中,逐渐的去积累,对数的这样一种认识。换句话说要积累相关的经验,所以这点,可能还需要老师在教学当中给予更多的关注。
2、对符号意识的认识。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来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就是用符号来表示,表示什么,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这是一层意思。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另外可以获得一个结论,获得结论具有一般性。
3、对空间观念的认识。空间观念是实物和图形之间的关系,是两个方向的关系,这就是说,通过实物,根据实物来抽象出几何图形,这是一个方向。另外一个就是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在这里边一个是抽象,一个是想象。
4、对几何直观的认识。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帮助学生建立几何直观时,第一要充分的发挥图形给带来的好处。第二,要让孩子养成一个画图的好习惯。第三,重视变换,让图形动起来,把握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第四,要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住些图形。
5、对数据分析观念认识。数据分析的观念是指: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搜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
6、对运算能力的认识。运算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进行正确的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应当淡化对运算的熟练程度的要求,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准确地得到运算结果,比运算的熟练程度更重要。应当重视学生是否理解了运算的道理,是否能准确地得出运算的结果,而不是单纯地看运算的速度。”
7、对推理能力的认识。首先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当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的外延包含了两个大方面,一个是合情推理,一个是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从已知的事实出发,按照一些确定的规则,然后进行逻辑的推理,进行证明和计算。换句话说,从思维形式的角度,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在几何的证明当中,实际上都是这样一种推理形式。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评论一些经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等这样一些形式,来进行推断,来获得一些可能性结论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和演绎推理不一样的是从特殊到一般这样一种推理,所以合情推理得到的结论,知道不一定是对的,通常可能称之为猜想、推测,是一个可能性结论。但是合情推理在数学整个发展过程当中,包括在学生学习数学和今后的未来的社会生产实践和生活当中,都是特别重要的。
8、对模型思想的认识。模型思想的建立,使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物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数学模型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然后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的形成模型的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数学有两件事情很重要,一件事情就是解决问题,所以要形成模型;另外一件事,要从实际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模型。一个是归纳的过程,一个是演绎的过程。
9、对应用意识的认识。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10、对创新意识的认识。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第二篇:读《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有感
读《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有感
揭阳市揭东县竞智中心小学
蔡雕杰
对比原《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能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与偏差作出大方向上的调整,在表达、描述方面更加准确、规范、客观,具有更强的条理性、系统性、科学性、指导性、可操作性,是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教研、教改的一盏明灯;也为教材编者提供明了宝贵的导向;更可以说是义务教育阶段从事数学教育工作者的精神财富。下面仅列举三大优点说明:
一、突出主体意识,富有人性化和时代特征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更突出“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理念。在《前言》部分无论对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等,还是对教材编写建议,都提出明确要求或做相应的修改。如将原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于学习习惯,明确指出使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对“课程目标”的修改,更突出新课标的人性化并使课程更有时代特征。再如强调教学活动应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基本策略,一个中心是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两个基本策略是指:提供有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新课标》多处做调整、修改、增删,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富有人性化和时代特征,实用价值高。
二、继承旧经验,增创新理念
在几年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新课标》对原课程目标进行了完善,在具体表述上做了修改,更加凸显了课程改革倡导的使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学会数学思考等。如明确提出“四基”,在我国传统优势“双基”和《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又如对于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在原来《标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将“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修改为“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增加“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 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再如,强调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三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四是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等等。这样,使过去教学中碰到的各种难题消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主体等因素的关系被处理好,提出的理念更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
三、消除教材编写弊端,促进教学有效开展
实验教材实施以来,教师们意见纷纷。如新教材忽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知识跨度大,螺旋式上升绝对化后,造成内容割裂,学生不能形成整体的概念;新教材比较仓促和粗糙,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出现错误和多处顺序问题,有些概念表述不严谨;例题与习题不协调,有的章节配的某些练习很难;情景和过程过多,每一问题都从生活情景出发,教学任务完不成,学生生活背景知识也不够。有些教材引课实例很难,很多时间没有花在学数学上;教材有绝对化的倾向;内容安排与课时安排不统一,课时比较紧;教材相应的东西不配套,不及时;多种教材分散造成混乱等等。
《新课标》提出了教材编写整体性的内涵:整体体现课程内容的核心,整体考虑知识之间的关联,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要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教材内容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按照《标准》要求,教材的编写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体现一定的弹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便于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创造性。这样为教材编写提供宝贵的导向,对教材的使用必能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建议方面:现在大多数地区,特别是农村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还是仅停留在书面考查(考试)上,出题方法、经验欠佳。另外实验教材缺乏与每课、每单元同步的相应实践应用、拓展创新的题材,学生在实践应用方面确实做不到,知识不能通过实践应用得以加深理解、牢固掌握,反而青黄不接,更不能谈上实践创新。所以需要有与教材配套并体现《新课标》理念而编写出来的《同步实践应用》,里面含有单元水平测评,供学校学习、使用。
第三篇: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十大核心概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10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分别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浅谈我对这些核心概念的认识:
一、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即能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现实,又能以数学的思维研究现实,能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
2、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符号感是人对符号的意义、符号的作用的理解,以及主动地使用符号的意识和习惯。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可以同时从两方面进行:
1、结合数学内容,及时教给学生一些数学符号;
2、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自己的独特符号。
三、空间观念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的基本要素
空间观念表现为对现实世界里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变化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与把握。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落到实处,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四、数据分析观念的发展与培养
数据分析是指: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搜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的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物、每次收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所以说,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数据分析观念是人对数据统计活动的体会与理解,是自觉应用统计方
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数据分析观念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发展小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可采用的方法:
1、组织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2、培养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信息的意识,读懂统计图表,并能与同伴交流。
五、大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是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应注意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选好题目;
2、明确活动目标;
3、强调自主性与交流的要求;
4、总结与评价。
六、注重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情境和过程中推出可能性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统计推理是合情推理的主要形式。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培养小学生的推理能力,应该做到以下两点:首先,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贯穿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其次,把推理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标准》的四个内容领域之中。
第四篇:学习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
学习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
高丽菊
凯里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数本2班 2010405090 摘要:本文是结合国内外数学教育的趋势,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标准后明确“数学教育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每一位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为进一步学习和走向社会打好知识、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基础。”明确提出“四基”是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目标。本文主要是于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后结合实际自己肤浅的体会与想法。
关键词:数学教育;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通过对中学数学教育专题选讲课程的学习,我深深感受到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着很大的不同,新课程标准无论是从理念上还是目标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在总结2001年新课程实施以来的经验,分析实验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来自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经过修订组几年的努力,对2001实验版进行修改而成的。结合国内外数学教育的趋势,进一步明确“数学教育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每一位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为进一步学习和走向社会打好知识、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基础。”明确提出“四基”是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目标。下面谈一下自己肤浅的体会与想法。
2011年修订版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保持原版的基本结构,对理念、目标、内容等做了一些重要的修订,力图更加体现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适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供依据。
一、修订版强调了数学的意义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性质(数学的定义、性质、价值以及教育价值);重新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的选材标准“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怎样编写教材提出了基本要求。给出数学的教学定位,将“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一条“教学活动”,整体上阐述数学教学活动的特征。表述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明确了对数学的学科要求、对学生的要求、对教师的要求、对学习评价和信息技术的支撑要求。
二、修订版明确提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目标;提出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完善了一些具体目标的描述:比如对于学习习惯,明确指出使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规范了课程目标的若干术语。并在学段目标中使用这些术语。
三、修订版梳理了10个重要的核心概念。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十个关键词,并给出具体描述,便于教师把握。
四、“课程内容”(原“内容标准”)的修改体现一线教师意见,更符合教学实际,便于教师掌握教学要求。我们从下面四个方面变化(仅初中部分就有30处变化),来感悟修订的合理性。如:
1.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及要求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用规定的课程目标术语,对某些课程目标的表述进行了修改。如“解决问题”变为“问题解决”。三维目标在数学上的四个方面作出了清晰文字说明,这些目标的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
2.从总体结构上看,“几何与图形”领域发生了一些变化,另外三个领域的结构基本没变。“几何与图形”结构的变化表现在:将实验稿中分四个方面对内容进行的要求(即“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改为从三个方面展开内容要求,即“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这三部分中的“图形的性质”基本上是整合了实验稿中的第一和第四部分而成,而其他两个部分与原来的两部分对应。3.四个领域中一些具体的内容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删除了一些条目,第二是新增了一些内容(包括必学和选学内容),第三是对相同内容的要求不同(包括程度上的不同以及要求的进一步细化),具体如下。(1)删除的内容
▲在“数与代数”领域,删除了一些内容,例如:
①对“大数”的认识与应用——“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与推断”
②对有效数字的要求——“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
③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要求——“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在“图形与几何”(实验稿为“空间与图形”)领域,删除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有: ①关于等腰梯形的相关要求 ②探索并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③关于影子、视点、视角、盲区等内容,以及对雪花曲线和莫比乌斯带等图形的欣赏等
④关于镜面对称的要求
▲“统计与概率”部分删除的内容 极差、频数折线图等内容(2)新增加的内容
▲“数与代数”中既有必学的内容,也有选学的内容 ①知道|a|的含义(这里a表示有理数)②最简二次根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
③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中增加了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
④能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 ⑤会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表达式
以上为增加的必学内容,此外,此次《标准》修改,还以标注“*”的方式,增加了选学内容,具体如下: *⑥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⑦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⑧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
▲在“几何与图形”领域中,增加的内容既有必学的内容,也有选学的内容。①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 ②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③会按照边长的关系和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④了解并证明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⑤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
⑥尺规作图: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已知一直角边和斜边作直角三角形;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作圆的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3)在要求上有变化的内容
4.在综合与实践领域,基本保持了实验稿的要求,如:要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等等。此外,还提出更为具体的要求,如:反思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形成报告或小论文,交流成果,总结参与数学活动的收获,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样使综合与实践的学习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总体看,2011年修订版课标,对编写与修订版一致的、高质量的教材,提供了依据、“标准”和呈现方式,也为一线教师把握教材、组织教学活动提供了可操作的“尺度”,也为学生各学段提供了不同层次的要求,使教材富于启发与思考,成为学生可读、理解、喜欢的学材,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兼顾了数学的系统性和学段衔接,有利于课堂教学改革,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实施。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前后知识联系紧密,某一新的知识点往往是前一部分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同时又是后一部分知识的基础。因此,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学习新知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又能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通过实物、教具、学具或者实际事例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另外,教材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都是教学重点。每单元、每小节、每课时也都有各自的重点。只有把重点知识放在突出的地位,引导学生思考、练习才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且还要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除了“双基”所要求的,基于“四基”的教学,在注重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演绎推理能力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基本数学思想是体现或应该体现于基础数学中的具有奠基性、总结性和最广泛的数学思想,它们含有传统数学思想的精华和现代数学思想的基本特征。通过数学思想的培养,数学的能力才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掌握数学思想,就是掌握数学的精髓。在确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过程、落实教学效果中,要有意识地体现数学思想方法,在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中,要有意识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在复习整理中,有针对性地画龙点睛,突出数学思想方法,适时地对某种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揭示概括和强化,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把握知识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而且可使学生逐步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精神实质。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使学生达到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情境和过程中推出可能性结论的推理。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教师在平常课堂教学中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会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例证;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学习新课标,就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新课改。教学方式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变了,认识这个变化,接受这个变化,适应这个变化,才能和学生一起实施教学的改革,共同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为了孩子一生的持续发展,我们将坚持不懈的将课改进行到底。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本人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学习方法、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就要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早日成为新课改中合格的、成熟的、优秀的数学教师。
参考文献:
1]崔玉良.新中国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研究[D].河北大学,2007.[2]房元霞,赵汝木.中学数学教师的素质结构及其对高师数学教育改革的启示[J].科技创新导报,2009,04:165-166 [3]王丽莹.对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2,19:23.
第五篇:新建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学习体会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学习体会
2011年国家教育部对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又作了修订:1.从“双基”到“四基”的变化。关注学生数学基本思想的领悟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2.从“两能”到“四能”的变化。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提“数学味的问题、数学化的问题”。对数学课程目标的行为动词进行细致分析,使我们目标意识更强,“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我们在使用教学目标用词时不是随意而为之,而是精准到位。3.十个核心概念内涵的解读。数学课程标准共提出了10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及创新意识。此次新增的“几何直观”表明:用图思考问题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纵观十个核心概念,我认为“空间观念”确实显得举足轻重。下面就结合实例,谈谈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1、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及 “小组合作学习”以及有关“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都是学生空间观念培养的典型教学模式,在这些模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以数学教材或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中心,通过对问题的研究来学习。这些模式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有明确的探究目标,掌握探究方法,敞开探究思路,思考探究问题,充分交流探究的内容;认真归纳、总结探究结果等,这些教学模式符合新修订的《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因此,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2、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需要基础 学生的空间知识应源于生活,丰富的现实生活是他们形成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教师应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去感知生活中的哪些东西(国旗、京剧脸谱、建筑物等)是轴对称的、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当然这里也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再如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包括图形位置的确定等,都必须让学生先通过观察、辨别、实验等去感知,再想象,培养其对几何图形的想象能力。这些基础性的东西,必须由教师指导,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形成一定的“经验”进而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再反过来利用图形想象所描述的事物,想象事物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描述图形运动、变化的规律,达到由依据描述画出图形的目的,达到空间观念的形成。
3、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需要科学的途径
形成和发展空间观念的途径是多样化的,例如:生活经验的回忆、事物的观察、动手操作、想象、描述和表达;再如:二维和三维的转换、展开与折叠、视图与投影都能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尽管多样,但都必须以经验为基础,通过探究性学习去亲身感知和体验实物与图形的现实意义,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4、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需要过程
空间观念的培养,核心的东西就是想象,想象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因此,空间观念应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比如在二维图形和三维图形转换过程中,实际上就是看见二维图形去想象它对应的三维图形,有了三维图形再去想象跟它相关的二维图形,等等。这些都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亲自动手探究,通过丰富的图形、符号感知以及对实物的抽象,再不断地类比和归纳最后形成经验,使空间观念在此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巩固。
5、空间观念的形成需要空间和氛围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很难形成学生的空间观念,那时的学生无需“想象”,只要死记做题的方法。实践告诉我们,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给他们创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氛围,让他们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去观察、思考、归纳、类比、猜测、变换等,例如:正方体的展开图,虽然都是由6个正方形组成的,但由于我们剪开的棱的相对位置不同,它的展开图画起来会有很多种。这一点教师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其亲自感知。只有这样,学生的空间观念才能得到更快的提高和发展。
总之,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中必须充分地留给学生感受体验的过程,而能实现这一过程的最佳教学模式就是“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因为它具有实现这一过程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