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月全域城镇化—汤丹镇
汤丹镇在全域城镇化建设中加强党组织建设和党员管理工作的情况报告
在本月全域城镇化建设中,汤丹镇主要以抓好创先争优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工作为载体,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树立良好工作作风,为加快推进和提升全域城镇化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健全长效机制,提高党建工作水平。汤丹镇紧密围绕中兴工作,构建创先争优长效机制,确保创先争优活动长效化,以推动党建工作创新为重要契机,统筹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分类指导,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树立先进典型形象,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促进党群共建要求,不断提高创先争优活动综合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公平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形成广大党员同志积极进取、奋勇争先的良好格局和精神风貌。
二、开展民主测评,深化创先争优活动。汤丹镇通过民主评议,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对活动的推进方式和成效的评价意见,增强创先争优活动信心,明确工作思路和方向,引导党员认真查找、纠正在思想、作风、工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树立党员队伍整体形象,激励党员充分发挥在各自岗位上的先锋模范作用,推进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交流活动经验,总结创先争优成果。汤丹镇各党(总)支部和广大党员紧紧围绕“优美汤丹、和谐汤丹、富裕汤丹”发展目标,总结交流创先争优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运用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更好地推进各项工作、促进和谐稳定,做好服务群众工作。强化责任意识,立足本职岗位,扎实开拓创新,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巩固和扩大创先争优成果,为建设和谐幸福新汤丹而继续努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中共昆明市东川区汤丹镇委员会
2012年9月16日
第二篇:“全域城镇化”有关探索与概念解析
“全域城镇化”有关探索与概念解析
摘 要:我国总体进入了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镇化也进入了由外延扩张进入内涵提升的关键阶段,全域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成为各地探索实施新型城镇化路径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从国内外理论实践探索,全域城镇化概念解析,实施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全域城镇化的实施有所裨益。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全域城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径逐渐成为各界共识。全域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中高级形式,是新型城镇化战略与地方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一种具体形式。在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由外延扩张进入内涵提升的关键阶段,加强全域城镇化的研究探索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范式,对于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有关全域城镇化理念和实践的分析探索,对全域城镇化的概念进行了分析界定,并提出了实现全域城镇化的实施保障措施。
1.国内全域城镇化有关理论和实践探索
城镇化是当前的热点问题,也是焦点问题。近期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全域城镇化”正是新型城镇化战略与地方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一种具体形式。
“全域城镇化”在部分地区也被称为“全域城市化”,以发达地区的特大城市为主,如宁波、成都、大连、重庆以及近来的青岛,其中以大连最为典型,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也最为丰富。大连市委党校教授宫希魁(2009)认为,“全域城市化既有质的规定性,也有量的规定性。‘质的规定性’就是在大连市行政辖区内,经过一定时段的社会发展、市场扩张、自然演进和政府推动过程,逐步实现全地域按照一般通行的城市标准、制度框架、人文理念运行;而‘量的规定性’则是指全域城市化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演进过程。在量的规定性上,有存量和增量之分。存量是指已经城市化的部分,比如主城区、先导区、下辖市县及中心镇政府所在地、新兴工业园区及居民生活区。在这些区域内,尽管还存在着城市化程度和水平上的较大差别,但在质的规定性上已经实现了城市化。增量是指那些还没有具备城市资质的区域经过一系列的改造、发展和演进过程,具备了城市要素的主要构件,可以不再把它们看作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而应该按照一般城市规则加以管理运作并纳入城市序列”。
推行“全域城镇化”的地区,则以强中心地区或县级行政单元为主,如云南昆明、辽宁部分县市,其中昆明的全域城镇化最具影响,将其界定为“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加、扩大的一种历史进程,其实质是在市域层面进行全域谋划、全域布局,把整个市域城乡按照城镇化发展方向和要求来建设,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2.全域城镇化概念解析
“全域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高级形式。传统城镇化的核心是城镇,以资源和要素向城镇地区的单向聚集为基本特征;而全域城镇化则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以全域为基础统筹配置资源要素,使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安全高效的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一种历史进程。
从内涵上看,全域城镇化并不是要用城镇取代乡村,而是要最大程度上发挥各自优势,使城镇与乡村各司其职,相得益彰。全域城镇化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四化”,即景观特质的差异化、要素流动的平等化、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公共服务的同质化。“景观特质的差异化”是指全域城镇化过程中应尊重乡村地区和城镇的景观差异、人文差异,最大程度的保留乡村传统文化积淀,保护乡村特有的生态人文景观和空间肌理;“要素流动的平等化”则是要求在城乡间建立平等的要素交换平台和交换机制,保证人口和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则要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最大程度的发挥资源潜能;“公共服务的同质化”要求乡村地区居民与城市居民平等享受现代安全高效的公共服务,城乡间应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3.实现全域城镇化的保障措施
3.1 强化全域城镇化的空间支撑
空间是一切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载体。全域城镇化应建立在对市域空间资源的合理调配的基础之上。应科学研判市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发展潜力空间分布特征,并据此对市域空间利用格局进行统筹安排,将市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适度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并针对每类区域特点,因地制宜的提出人口、产业发展策略。应进一步梳理市域城乡居民点体系,明确中心城区、中心镇、一般镇以及新型农村社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有效提升中心城区和外围各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引导人口向城乡社区有序集聚,产业向园区有机集中。
3.2 夯实全域城镇化的产业基础
产业现代化是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实现全域城镇化的根本动力。应以新型工业化为基本导向,大力推进煤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能源、食品医药、轻纺等传统支柱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实施人才倍增计划,着力打造区域创新基地;应充分利用本地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和特有的人文生态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完善内外物流体系,做大做强商贸物流业,并加快培育金融保险、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研发设计和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引导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关联发展。应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健全农业科技网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同时加大对农村居民的技术培训投入,促进冗余的农业就业人口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
3.3 优化全域城镇化的服务供给
城乡公共服务的平等高效供给是全域城镇化的核心内容。应以城乡社区为基础,加快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养老设施、大型超市等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向乡村地区覆盖,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热力燃气等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地区延伸,重点突出两圈(社区公共服务圈和镇区公共服务圈),完善两型(公益型、经营型),着力构建安全、高效、便捷,覆盖城乡的现代服务网络。中心城区应重点增强区域级和市级公共服务的综合承载能力;乡村地区重点培育以乡村社区服务中心为基础、以小城镇为核心的乡村公共服务圈。公益型公共服务供给应强化政府主导,增强后续保障能力建设;经营型公共服务供给应积极向乡村地区普及,重点完善城乡市场体系,保障农村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安全、高效供给。
3.4 完善全域城镇化的机制保障
从人口、土地、投资、财政、管理等方面建立完善的政策机制,有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保障全域城镇化的有序实施。
参考文献
[1] 赵龙、李敏.昆明市全域城镇化建设的初探[C].2009-2010昆明市社会科学院成果选集,2011.[2] 鲍家伟.城镇化推进中的土地文章――云南省嵩明县全域城镇化调查[J].中国土地,2011(4).[3] 王倩文、张闯.全域城镇化背景下中心镇建设分析――以大连市普兰店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5).[4] 刘正海.昆明市全域城镇化发展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3.[5] 任文菡、柳宾.全域统筹视角下的青岛市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6] 周斌.全域组团城镇化: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路径探究――基于对成都市新都区三河街道发展模式的思考[C].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2013.[7] 方佳军.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全力打造全域城市化的国家中心城市主城核心区[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2(5).
第三篇:昆明市大力推进全域城镇化建设
昆明市大力推进全域城镇化建设
当前,昆明市正进入工业化加速、信息化升级、城镇化提升、市场化转型、国际化拓展的关键时期,发展首位度、经济集中度、产业支撑度和社会集聚度优势进一步凸现,已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的核心地区。提出并加快昆明全域城镇化建设,是在准确把握我市城镇化发展阶段和现实状况的基础上,遵循国内外城镇化的普遍规律和趋势走向,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既是加快现代新昆明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长期战略。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城镇化率达到63%,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市和城镇为核心的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城镇发展体系,已进入城镇化发展中级阶段,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带动、拉动和支撑全域城镇化的经济社会基础不断得到夯实。
2010年7月,市委工作会议作出了推进和提升全域城镇化建设的重大部署,坚持以当前的规划、指导长远的建设,全盘考虑、全面谋划、全域布局,把整个市域城乡按照城镇化发展方向和要求来建设,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全市各级按照“一板块一步城市化、二板块城乡一体化、三板块城乡统筹,三个板块协调推进”的要求,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城镇体系为载体,以基础设施为支撑,以产业发展为驱动,大力实施主城品质提升、县城规模扩张、新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四大行动”,着力探索具有时代特征、昆明特色,城乡融合、和谐发展的全域城镇化道路。
2010年10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域城镇化建设工作(扩大)会议,标志着我市全域城镇化建设工作正式启动。近半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围绕规划编制、土地整治、试点推进等重点工作,认真安排,积极推进,全域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反映在以下5个方面:
一是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全面开展。成立了规划全覆盖工作领导小组,市县两级规委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全域城镇化建设规划全覆盖工作。目前,全市乡镇总体规划基本完成,覆盖率达到96%;村庄布点规划完成率达52.6%;2251个村庄完成规划编制,完成率达21.9%,形成了规划逐步向村级覆盖,城镇综合规划体系不断完善的局面。
二是全域城镇化试点建设有序推进。在全域城镇化建设中,实行“县区为主、市审方案、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运作机制。全市14个县(市)区、3个国家级开发(度假)区、阳宗海风景名胜区、倘甸产业园区和骄子山旅游开发区各选择1个共19个试点,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整体推进。试点工作中,要求做到“四个有”:即有一套科学规划、有一个项目整合及资金运作平台、有一套相应的政策措施、每年有一个新亮点。目前,试点建设已从“选试点、定方案、批规划”向“抓开工、促进度、见成效”转变。试点建设涉及的农村居民全部转为城镇居民后,可将全市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
三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初见成效。目前,全市已批准并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5个,正在积极探索土地周转指标在市域范围内流转。同时,积极推进土地综合整治,2010年共计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29个,其-34-
第四篇:昆明市全域城镇化问题的探析
昆明市全域城镇化问题的探析
赵俊臣
在中共昆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昆明市全域城镇化正加速推进,取得了突出成就。但是农村小城镇化的推进速度不快,已经影响到全域城镇化的大局,建议引起高度重视。
一、昆明市全域城镇化正加速推进,取得了突出成就
2010 年 7 月中共昆明市委工作会议作出提升全域城镇化建设的重大部署以来,市委成立了“市全域城镇化建设工作委员会及办公室”,市级各部门各县市区坚持全面谋划、全域布局,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着力探索具有昆明特色的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路子。目前,全域城镇化建设总体进展稳步有序,全市城镇化率已达64%。取得的成绩与经验有下列几点:
(一)科学规划先行
市级规划强化从战略层面研究城镇定位和空间布局,按照“重点保护、限制开发和优化开发”功能区要求,明确并实施 1 个主城、4 个辅城(安宁、嵩明、宜良、富民)、4个次级城市(石林、寻甸、东川、禄劝)和 19 片重点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构筑 “中心城市——二级城市——三级城镇(市)——重点镇——一般镇”五级现代城镇体系,最大限度聚集核心区带动力,形成阶梯层次带状带动力。
(二)政策支持有力
针对全域城镇化建设试点出台了 13 个市级配套政策;明确了市级财政每年从缴入市级国库的土地出让收入中提取 4%,专项用于全域城镇化建设工作。此外,在新型社区建设、城乡就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方面,加强研究,强化措施,努力实现城乡一体的无缝对接。
(三)放宽户籍控制
进一步放宽城镇居民准入条件和迁移限制,实现农村居民到乡镇“零门槛”落户,构建农村居民转户的绿色通道。同时,对附着在现有户籍上的城市建设、人口与计划生育、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社区管理等城乡差别政策进行调整,逐步缩小城乡差异,让进城的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同城同权利,同城同待遇,在城镇落户定居下来,变成市民。
(四)推进三重三置换
通过农地重整、村镇重建、要素重组,以宅基地、承包地及农村集体资产的用益物权置换城镇产权住房、社会保障和和股份合作社股权,从而盘活农民的资产、农村的资源,促进产权、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和流转,破解城镇化建设中的投融资和土地等难题,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村人口向中心镇和新社区集中、公共服务向建成区集中。
(五)试点推进顺利
目前,全市 19 个全域城镇化试点已有 17 个开工建设,试点拆旧区面积达 47859 亩,建新区面积达 17914 亩,投资估算 400 亿元以上。试点建成后,将盘活土地资源近3 万亩,实现近20 万农村居民集中居住。
二、昆明市农村城镇化推进不快的表现
在以现有城市城镇和试点区为代表的全域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同时,远离城市城镇的农村主要是不临交通主道的乡镇的城镇化推进不快,成为了影响全域城镇化的“短板”。
(一)全域城镇化的多种解释需要统一
昆明市要实现的全域城镇化,目前尚未一个权威的概念阐释,更缺少一套具体化的指标
体系,实践中人们的理解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有的认为,按照字面理解,所谓全域城镇化就是市域内全部实现了城镇化,不存在空白死角。另有的认为,所谓全域城镇化的实质是市域内的农民从农民身份转变成为市民。还有的认为,将全部乡村变成城镇、将全部农民变成市民是不切实际的,准确的提法是让农民实际上享受与市民一样的福利待遇。由于认识不统一,实践中分管全域城镇化的有关部门的工作重心,没有更多的放在广大的乡村如何城乡一体化,没有更多的放在市域内的农民怎样从农民身份转变成市民,没有更多的放在农民实际上享受与市民一样的福利待遇上,而是对于早已城镇化的城区和县城投入了不少的精力,被称作关注锦上添花。在此,我们不但没有任何反对昆明主城区和县城的进一步发展、继续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的意思,而且希望它们继续发展的更好;我们的建议是,广大的乡村和农民是弱势群体,需要更有力的部门和更有力的措施为他们谋划利益,才能最终消除城乡二元差距。
(二)农村城镇化规划需要根据新要求认真组织修改
截至目前,昆明市远离城市城镇的农村特别是不临交通主道的乡村的城镇化的规划,大都是前些年编制,具有范围小、标准低、排斥农民市民化等特征,急需根据全域城镇化的新要求认真组织修改,有的需要重新编制。
例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雪山乡位于禄劝县城东北部,距昆明233公里,离县城193公里,是该县边远、贫困的一个山区乡,目前有2825户、11802人(其中少数民族1732人),集镇人口1531人,城镇化率12.97%,按照市里规定三板块城镇化率40%计算应该有4721人转入城镇。目前乡政府所在地原有的集镇规划面积仅有 0.75平方公里,由于规划年代久远,适应不了小集镇的发展要求,该乡“十二五”规划决定把集镇规划区面积扩大到 1.0平方公里,详细性规划 0.3平方公里,要求2012 年完成集乡镇农贸市场建设,面积 2000平方米;2013 年完成乡集镇排污管网建设,管网全长 5 公里;完成乡集镇牲畜交易市场建设,面积 2000平方米;2014 年底完成全长 2.5 公里、宽 30 米集镇环城路段;2015 年底将建成沿环城路建集镇商业街。显然,雪山乡政府所在地的集镇规划按照现有条件而作,是实事求是的,但是,用全域城镇化的要求看,集镇的面积、人口、基础设施等,都离城镇化相距甚远,需要新的规划。
至于不少集镇目前普遍存在的有镇无街、有路不平、有水不净,自然环境恶化的问题,建议尽快提上议事日程,加以解决。
(三)前些年乡镇改街道后需要尽快落实实质内容
2009年下半年,昆明市主城四区所辖的乡镇改为街道办事处,乡镇长变成街道办事处主任,农民一律变成居民,政府希望此次撤乡改设街道办不是简单地改名称,而是体制、机制、管理方式、思想观念的大转变。但是,由于配套的政策措施没有跟上,多数乡改街道办事处的仅仅是换了个牌子,农民并未得到较多的实惠:一是医疗,多数仍是新农合的办法;二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仍然不可能享受,不可能像城里人一样让孩子去上更好的学校,就算挤进去了,还要交一大笔择校费;三是在街道办事处范围内,都没有像样的大医院,只能在小医院里接受医疗服务;四是街道绿化、卫生管网、路灯照明、消防、安全保卫等都没有像城里的社区居民委员会有专门的部门管理,还需要自己筹钱建设,有的筹不到钱只好不建设。
(四)已决策的农民转市民的成本需要具体落实
市里已决策到 2015 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 70%以上;未来 10 年,昆明将有近120万农村人口转变为市民,进入城镇生活。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10》指出,今后20年,中国需要解决4亿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按照每人平均10万元计算,每年需要投入2万亿元。按此推算,昆明市未来 10 年将有近120 万农村人口转变为市民,约需1200亿元。这样庞大的数字,需要市、县、乡、个人各投入的数量,特别是各级分担的可能性与可操作性需要认真研究与具体落实。
据市全域办测算,按照转户后享有的城市养老、医疗、失业、低保、社会援助等5项可以明确测算的类别来统计,昆明市农转城每转一个人财政投入大约在1850元。而这笔钱并非由昆明市单独承担,中央和省承担75%,市县两级大概承担25%。其他如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由于数据缺乏,暂未测算,尚未纳入成本计算中。
(五)指派的带动需要有实际的内容,市里已决定,支持国家级开发区拓展发展空间,以委托管理方式,分别把呈贡区马金铺乡委托高新区、呈贡区洛羊镇和官渡区阿拉乡委托经开区、呈贡区大渔乡委托度假区实体化管理,以满足开发区发展空间需求,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征地、拆迁等重点难点问题。与此同时,实施园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设立市级园区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引导各园区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每年投入不低于100亿元建设资金,加快道路、给排水、供电、环保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园区土地收储及征地拆迁工作,努力从根本上解决项目等土地、等基础设施的老大难问题。
就实际效果看,得益最大的是托管者,因为他们获得了非常宝贵的发展的土地空间。与此同时,被托管的当地农村农民的需要有具体实际的内容。
(六)警惕有可能重复其他省市区曾出现的重大问题
昆明市在推进全域城镇化进程中既定的政策之一,是推进三重三置换三区联动,突破城镇化建设瓶颈。“三重三置换”即通过农地重整、村镇重建、要素重组,以宅基地、承包地及农村集体资产的用益物权置换城镇产权住房、社会保障和股份合作社股权,从而盘活农民的资产、农村的资源,促进产权、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和流转,破解城镇化建设中的投融资和土地等难题,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村人口向中心镇和新社区集中、公共服务向建成区集中。
根据国内其他省市区的实践,要特别注意并村、置换中强迫农民进城上楼的问题,尤其是在土地出让制度中的出让金制度不规范,产生对农民的强迫与掠夺,造成大量的贪污腐败现象,要给予高度重视。
三、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的若干理论问题
(一)把全域城镇化上升为全域城市化
易宪容认为,应该把“城镇化”更推进一步,把“城镇化”改变为“城市化”。这一观点是有道理的。因为城镇化中的“镇”字与传统的“乡镇企业”的“镇”联系在一起,仅仅是广大的农民走出一小步而不是一大步,即没有让农民从农村真正走入城市,而是停留在与农村不远的乡镇,仍带有某种歧视的味道。只有“城市化”才能把传统的农村与城市二元经济结构得以调整及融合,让农民真正进入城市。
实践中,农民工进城有的到大城市,有的到小城市,又得到小城镇,这既有政府引导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市场选择,相当多的人都在自愿适应选择过程中已各得其所。政府一方面应该尊重农民的自愿,另一方面当然应该对此进行服务。
(二)把农村城市化作为全域城镇化的关键点
大家取得的共识是,全域城市化的关键点在农村。目前,昆明的主城区早就是“赛欧洲”的城市,县城城区以及乡镇政府所在地也早就是城镇了,不存在城镇化的问题,需要城镇化城市化的,是那些广大的乡村。
著名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或“木桶定律”,又称“短板理论”。作为“短板”的广大的乡村没有城镇化,广大的农民没有实际享受市民待遇,就全域城市化的全局
来看,全域城镇化城市化也就不能算是实现。
(三)以新型城镇化代替传统城镇化
目前国内专家已经达成共识,传统城镇化难以为继,迫切要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城市发展质量,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所谓传统城镇化,是以经济发展为目标,以工业化为主线,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土地为主要内容,以外延扩张为特点,以外部需求为牵引,以物质资本大量消耗作驱动力,是高成本、低收益的城镇化。这种城镇化带来很大的问题,集中表现在:要素结构失衡、空间失衡、产业结构失衡和大城市病的爆发等。新型城镇化模式是以现代化为发展目标,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以市场运作为主导,以内外需为牵引,以创新要素为驱动,以内涵增长为重点,以适度聚集为原则,“三化”互动,实现低成本、高收益,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融合。城镇化并不是要消灭农村,而是要考虑城乡怎么一体化,城乡怎么协调发展,城乡二元结构怎么解决,农村怎样繁荣、农民怎样富裕起来。不能为城镇化而城镇化,不能搞土地城镇化、城镇楼房化,而更应注重人口的城镇化、可持续的城镇化、生态的城镇化。
因此,新型的城镇化当然要考虑城镇化率,但是并不过分追求特别高的城镇化率,由此反而鼓励有的富裕阶层到农村居住,到城市城镇郊区的山区半山区居住。
(四)新型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齐头并进
国际上发达国家与地区的现代化表明,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一对统一体,新型城镇化就意味着它的周边农村的农业现代化。没有农业现代化,单纯的城镇化就是割裂的城乡二元体,是不可持续的,是要遭到人民群众反对的。
为此,我们在制定全域城镇化战略时,一定要把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一起谋划设计。针对我国国情,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使农民可以耕作更多的土地,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率。特别是通过农业机械化、规模经营,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把大部分农民转移出来,离开农业,离开农村,变成城市居民;剩下的农村人口可以很好地进行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
(五)把农民进城转为市民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之一
不少学者认为,在十二五期间,将有超过5,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成为城市人口,这将有效释放巨大内需潜力。仅按每人住房投资10万元计算,5,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成为城市人口就可以拉动5万亿元的房地产投资。因此,未来中国城市化将成为经济转型及增长的关键。但是这些内需还仅是潜在的,而这种潜在住房内需要释放出来,就得对未来中国城市化要有清楚界定,要对当前中国住房市场政策进入重大的调整。如果住房市场不能够转型为一个消费为主导的市场,如果住房市场赚钱功能不去除,那么这种住房消费需求是无法释放出来的。比如,当前已经在城市的中低收人居民都没有能力进入住房市场,那么刚进入城市农民居民的购买住房的能力更是望尘莫及了。
(六)农村城镇化应考虑农村空壳的现象
许多学者指出,在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和农业现代化、规模化过程中,农民大规模进城后必然使不少乡村人口减少,而当村庄人口少到一定程度时就将形成村庄“空壳化”,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公共设施出现无人使用的浪费问题。这是我们制定全域城镇化战略和规划时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
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财政体制上最大的挑战是怎么样让公共服务跟着人走。现在的城镇化使我们变成一个动态的社会,再按照这种静态的人口分布来设计体制就不相适应,就会出现人与公共服务相脱节。因此,中央财政改革应更多向中西部倾斜,向农村倾斜;省市级财政应更多向农村倾斜,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要考虑人口的迁移。否则农村搞了很多公共设施建设,却出现空壳村的现象,使用率很低,浪费非常大。
四、建议省、中央尽快出台的若干具体操作办法
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市一级全域城市化中的有些问题尚需要省、中央政策予以解决。一是改变纵向行政架构。我国现在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纵向行政架构管理模式,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这种治理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城镇化的公共治理结构最重要的是赋予市更大的自主权,除了直辖市外,不要再分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县级市,应实行平行政策。二是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改善政府资金的管理,提高透明度,加强社会公众的监督,以此杜绝腐败;同时,大刀阔斧地改革土地出让制度,是地方政府走出土地财政的陷阱,作为补偿,设立房产税,代替土地出让金收入。
三是建议中央今后新出台城市公共服务政策原则上不应该再跟户籍挂钩。例如农民工随迁子女异地高考问题,需要尽快解决。2012年9月16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披露了异地高考的三大准入条件:家长工作稳定有房上保险、学生要在迁入所在地就读以及城市发展需要这个行业群体。这三个条件比较苛刻,尤其第三个条件,会制造新的门槛和不公平。既然随迁子女的父母能够在城市用工,就说明他们已经被城市所需要。如果高考政策“放开”,不仅能够有利于社会人员流动,也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平均化,当然,还会有利于各地民办学校的招生。
参考文献
1.仇和:在昆明市全域城镇化推进工作会暨市全域城镇化建设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10月13日)。
2.张祖林详解“昆明全域城镇化”,新华网云南频道2011年08月18日。
3.刘正海(昆明市全域城镇化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昆明市全域城镇化建设的模式和路径,百度文库2011-7-19。
4.市委农办、市全域办:昆明市推进全域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做法、措施、路径,百度文库2011-10-27。
5.昆明市大力推进全域城镇化建设,百度文库2011-4-22。
6.张蕾:昆明全域城镇化:喜看“考卷”变画卷,昆明信息港2011-11-12。
7.和向红等:引导“农民进城”加速城镇化建设,香港文汇报2012-6-13。
8.记者观察:“农转城”需要重视户籍背后的东西,云南信息港2012-6-12。
9.易宪容:未来中国城市化的愿景,中国改革论坛 2012-10-02。
10.甘露、马振涛: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体制机制创新,中国改革论坛2012-9-24。
作者单位: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第五篇:全域城镇化: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创新实践
全域城镇化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创新实践
——对山东青州的调查与思考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又好又快地推进城镇化既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近年来,山东省青州市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全域城镇化的新路子。2008年与2005年相比,青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40亿元增长到26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818元,增长40.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023元,增长51.7%;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位居全国前列。青州市的实践证明,全域城镇化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县域发展理念创新:全域城镇化战略的提出
近年来,青州市准确把握自身的发展优势,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战略,努力实现科学发展。
青州市区位优势突出。青州市处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三区交汇点,地理位置优越,周围大中城市辐射带动效应明显,具有巨大发展潜力。近年来,按照国家总体发展布局,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目标,山东省先后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这为青州市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青州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厚。青州为古九州之一,曾作为山东境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1400多年,人文资源积淀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保护和发掘古城灿烂的历史文化元素,并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能够为青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历史文化支撑。
基于对自身发展优势的准确把握,青州市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提出并实施了县域区划范围内的全域城镇化战略。这一战略的主要内容是:跳出县域看县域,自觉置身于国家和全省发展战略格局之中,依据所处地区主体功能区定位,把整个县域当作一个城市来打造;按城市功能和产业发展需要划分若干功能区,通过功能区建设,推进城乡有机融合,实现产业集群崛起和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持续提升城镇化水平,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按照这一发展战略,青州市将历史、园林、文化、旅游、休闲等多种元素全方位融入县域发展,大力推进“三名一强”(文化名城、旅游名市、生态名市和经济强市)生态文明新青州建设;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全域城镇化的整个过程,努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旅游休闲功能区”和服务基地。在中心城市建设方面,按照保留“古”字、突出“青”字、搞活“水”字的要求,形成“白墙灰瓦、绿树青石”的城市风格;在产业功能区建设方面,重点发展现代高科技、花卉、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产业,通过产业集群崛起带动各功能区的城镇化;在周边农村建设方面,按照农业发展园区化、农村管理社区化、农民生活城镇化的思路,通过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逐步实现农村居民生活达到城镇水平。
以城市建设带动城乡全面发展:全域城镇化的实现途径
青州市在推进全域城镇化过程中,着力构建“一城五区”城市发展基本框架,以中心城区建设为龙头,以东部东方花都生态城、西部经济发展区、南部文化产业园区、北部高端产业发展区、西南部生态旅游片区为支撑,以产业特色突出的小城镇为基础,以功能齐全的农村社区为依托,以便捷通达的道路体系为连接,建立区域资源优化配置机制,科学构建全域城镇化空间布局。在产业布局上,坚持突出优势、错位发展,做大做强机械加工、冶炼建材等主导产业和旅游休闲、现代物流、花卉苗木等优势产业,避免与周边县市区产业布局趋同,形成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强大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集群。
青州市围绕全域城镇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布局,探索了“整体化布局、片区化介入、组团化发展、项目化推进、市场化运作”的全域城镇化推进模式。整体化布局,即围绕建设“三名一强”生态文明新青州总体目标,把整个县域作为一个城市来打造。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整体规划、整体部署,并以城市建设为引擎,把各种资源整合转化为又好又快发展的优势和能量,以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劲推动力。片区化介入,即立足辖区内空间布局和功能区分,根据区域发展特色和产业支撑,形成旅游、农业、物流和工业等若干片区,使特色资源集群发展,以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组团式发展,即在界定发展片区后,在每个片区内成立管委会,形成一个个组团,各组团就近集聚要素、整合资源,在发展过程中产生集聚和辐射作用,以带动相关产业和领域共同发展。项目化推进,即把发展战略细化为项目加以落实,策划一批对长远发展具有较强支撑带动作用的公益、文化、旅游和物流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推进,带动片区产业发展。市场化运作,即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探索行政主导的市场化运作和多元化投资机制,成立城市建设投资开发公司,对具有商业价值的土地、文化、旅游等要素资源实施资本化运作,打破城市建设单纯依靠财政投入的局面。
创新体制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全域城镇化的动力与保障
为顺利推进全域城镇化,青州市坚持“党委、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方针,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和凝聚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一方面,在全域城镇化发展战略决策和执行的整个过程、各个环节,都坚持党委、政府主导;另一方面,在进行广泛社会动员的过程中,创新体制机制,将党委、政府推进全域城镇化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首先,探索建立“书记市长抓总,常委包片,副市长管线,人大政协领导靠点,市镇村上下联动”的领导体制,形成了全市各个层级联动态势。其次,打破条块分割,成立若干工程指挥部和项目团队,指挥部建立党支部,采取指挥部、党支部、项目部“三位一体”运作模式,每个项目独立运作、封闭运行。第三,成立“人民办事中心”,进驻职能部门70多个,纳入各类行政审批及涉及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服务事项506项,基本实现“进一个门,办一切事”。第四,成立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和国库集中收付中心,全市153个市直单位所有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管理,杜绝私设“小金库”问题。第五,在督查机制上,成立市委、市政府督查局,对重大决策、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重要事项实施全程跟踪督查,保证各项工作全面落实。
启示与思考
全域城镇化是在县域层面推进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创新实践。我国幅员辽阔,农村人口众多、发展相对落后,推进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任务艰巨而繁重。青州市的实践为推进农村城镇化、现代化找到了一条新路子。按照这一思路,区域发展应以中心城市为支撑。对于县域来讲就是以县城为支撑,对于全国和省区市来讲就是以具有战略意义的特大型和大型城市为支撑,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农村现代化并不意味着所有农村都要变成城镇,但要围绕中心城市进行整体规划、整体布局、整体安排。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农村现代化也不意味着将农民都转移集聚到城市,但其生产生活最终要达到城市居民水平,这符合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基本规律。
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农村现代化必须以战略思维来谋划地区发展布局。实践证明,能不能以战略思维来审视地区发展并作出正确决策,直接关系地区城镇化、现代化水平。“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四类主体功能区概念,把全国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各地在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城镇化、现代化过程中,必须按照这一战略部署,自觉置身于国家发展大格局,着眼于与上一层次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相对接,科学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战略,既突出优势、重点突破,又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在此基础上对本区域进行产业功能区划分,并通过功能区产业集聚带动当地和周边地区实现城镇化、现代化。同时,还必须结合这一发展战略,创新工作推进模式,积极探索符合当地群众认识水平、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工作机制,确保区域城镇化战略的顺利实施。这也是青州市的实践所取得的重要经验之一。
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农村现代化亟需造就一支干事创业、群众公认的基层干部队伍。“郡县治,天下安”。无论是制定发展战略还是动员社会力量推进发展,都需要一支具有战略眼光、干事创业、群众公认的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好这样一支基层干部队伍,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和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前提,也是当前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在这方面,青州市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