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起点推进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化进程的建议

时间:2019-05-13 11:25: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高起点推进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化进程的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高起点推进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化进程的建议》。

第一篇:关于高起点推进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化进程的建议

关于高起点推进沿海经济带

全域城镇化进程的建议

辽宁沿海经济带由6个市、17个县和县级市、255个镇组成,所辖的陆域面积5.65万平方公里,有人口1800多万。城市人口在1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及大中小城市16座,其余是不足1万-10万的小城镇。城市和小城镇密度分别为2.73座/万km和43.59座/万km,城镇密度合计为46.32座/万km,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多年来,城镇在辽宁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沿海经济带所辖城镇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机遇。在全省城市化率已达63%,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前提下,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化进程恰逢其时。为此,我们建议:

一、坚持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面对日益突出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在高起点上推进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化进程中,应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科学编制沿海经济带园区、产业、城镇、土地等相关规划,合理安排建设项目的时序和布局,以有效的资源供应来保障城镇产业发展的资源需求;应用和推广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技术,加大对存量土地资源的挖潜力度,提高对淡水、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此同时,222

积极开拓资源利用的新领域,如城镇各项建设尽量利用这一区域数量较大的未利用地和存量建设用地,重化工业的生产用水更多使用海水,积极开展尾矿再利用,以及适度提高国外矿产、能源资源的利用比重等。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化要遵循循环经济理念,企业层面要积极开展变废为宝的实践,治理废水并重复利用,回收利用高炉煤气等;开发园区要合理编制产业规划,形成产业链的闭合链,如将矿渣和粉煤灰用于水泥生产,以及不向海洋设排污口等;城镇层面要加强各类规划的战略环评工作,如规划环评确定的生态效益目标要实现零排放,以及生态城乡一体化等。另外,还要努力克服资源环境对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化发展的约束,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自觉行为。强化土地、生态等专项规划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整体控制作用;科学设计和不断完善土地、环保、投资、产业、财税、金融等政策,促进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产业的合理布局和结构优化。

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化体系结构为了促进全域城镇化形成和最大限度发挥城镇对沿海经济带发展的带动作用,应努力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以中小城市为骨干、以小城镇为基础的、不同规模等级城镇有序发展的多层次城镇体系。结合相关资料和实地调研我们认为,沿海经济带要强化大城市辐射作用,增加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数量,提高小城镇质量,而且在具体城镇发展上要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大城市仍然是沿海经济带全域城

镇化发展的重点,但应该鼓励探索存量挖潜的发展模式,不能继续片面追求增量扩张,而且大城市作为区域核心的角色要明确,要通过自身的发展带动其他城镇或整个区域的发展。中等城市数量上的不足已成为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化体系结构的主要缺点之一,今后应大力发展。在目前沿海经济带的县级市当中,除瓦房店市以外,其它均为人口不足20万小城市,应将其中的庄河市、凤城市、盖州市、大石桥市等目前人口已近20万的小城市尽快发展成为中等城市。小城市数量不足也使得沿海经济带的全域城镇化体系结构的塔基不稳,随着上述几个小城市升格为中等城市,增加小城市数量也成为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应将具有一定基础的县城发展为小城市。目前,沿海经济带上的小城镇数量不少,但集聚人口、产业的能力尚且不足,因此要抓住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有利时机,在推进乡镇合并的同时,择优发展重点中心镇,并注重突出各自特色,避免发生千镇一面的现象。

三、重视民生类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城乡形态和功能

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化,不仅是城市空间拓展的过程,也是

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过程。高起点推进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化进程,重点是要将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发展要素向农村流动。着眼强化城乡设施衔接、互补,加强农村道路、水、电、通信、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投入,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沿海经济带要从提高和完善城镇综合功能的角度,进一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尤其是民

生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先发展供水、供气和公共交通,搞好城镇道路交通、绿化、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改善城镇生产和生活环境,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功能,增强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对人口和产业的吸纳与承载能力。此外,还应密切关注城镇公共安全工程建设,防止或减少自然灾害和社会公害。为促进各类民生设施建设,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同时注重整合财政资金,提高投入效益;整合各级各部门人力、物力、资金,形成合力,提高工作成效;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和社会资本,积极投入到一体化建设,提高社会共识和参与度;引导资金、土地、科技、人才、管理、市场等发展要素流入农村。

四、深化与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化进程相适应的各项改革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迁移制度,放宽迁入城市农民准入

条件,实施有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落户制度。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村居民进城购买住房。凡是自愿放弃集体土地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到城镇购买商品房定居的农村居民,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和经济奖励。改革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农村资产资本化,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土地收益分配新机制,切实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鼓励村级集体资产进行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实行折股量化、股随人转。在各级政府做好规划主导、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前提下,使沿海经济带实现产业向生态工业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集约化经营集中、农民向中小城市集中。在产业向工业园区

集中过程中,坚持以高端、高效、低碳、节能、环保经济产业为发展之路。在土地向规模集约化经营集中过程中,引进市场机制,尊重农民的意愿,保障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促进农业企业及农业合作社发展。合理规划都市型农业产业集聚区、高效绿色生态农业园区。在农民向中小城市集中过程中,注重多村整合的新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就近就地实现城乡一体化。让农民住在环境优美、舒适敞亮、生活便利的社区中。同时享有同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农民腾退出的宅基地,经过整治后,可以复耕,部分可以经营,其收益全部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以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篇: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十二五”规划提出,“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准确把握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精神实质,需要更加注重构建城镇化战略布局,更加注重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更加注重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加注重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互促互进机制的形成。

一、我国城镇化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城镇化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有设市城市655个,其中特大城市122个(人口超过400万的超大城市13个)、大城市118个、中等城市151个、小城市264个;建制镇19234个。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0年的47.5%,年均提高0.93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已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城市化平均水平,长期存在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开始扭转。

我国城镇化进程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一是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离土不离乡”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形式,这一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65个百分点,打破了城镇化水平长期徘徊乃至逆向发展的坚冰。二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10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依托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吸纳农民工流动就业,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形式,这一时期城镇化率年

均提高1.25个百分点,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最快、转移农村人口最多的时期。三是自“十二五”规划起的未来20年。这一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将出现新趋势,城市群、城市圈和小城镇将成为吸纳农村人口的重要两极。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一些具有区位和产业优势的地区,已逐步形成相对集中的城市群、城市圈,如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不足4%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国18%的人口,实现了全国40%的国内生产总值。这些地区以及其他大城市群周边地区,将是今后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地区,城镇化水平将有一个量和质的同步提高。另一极是小城镇。目前小城镇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45%以上,小城镇企业创造的税收占全国地方税收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人口、产业和财政聚集效应正在逐步显现,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小城镇将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极。

上述三个阶段中,前两个阶段约30年时间,主要是通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为工业化提供廉价劳动力,工业化带动了城镇化。正在进行中的第三个阶段,约20年时间,则是要通过城镇化解决农村人口的市民化问题。可以说,前两个阶段是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第三个阶段,则是转向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第三阶段是攻坚阶段,涉及的多是体制、机制问题,比前两个阶段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但如果政策对头,效果会更加明显。我国用50多年时间,走过国外需要百年才能完成的城镇化历程,将在中国历史上写下彪炳青史的一页。

二、“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超出预期,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引

擎,这是有目共睹的,但增长质量不高的问题同时存在。

主要表现为:一是一些一线和中心城市的宜居、生态功能退化。由于人口规模快速膨胀,人口聚集过于集中,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增长不同步,交通、住房、公共服务不堪重负。有些城市的水、电、气、热、煤等供应常年紧张运行,资源承载能力逼近极限,城市的生态功能弱化。二是城市建设规划稳定性差。一些城市功能定位不清,同构性竞争导致重复建设。一些城市规划修编占地过多,用地扩张和耗费资源过度,集约化程度低。三是公共服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不少农村人口进城后的居住、生活条件较差,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这部分人群基本集中在城乡结合部,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出现缺口,一部分成为城市的边缘群体。四是社会管理滞后。面对庞大的流动人口,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对策,基础管理工作薄弱。

“十二五”时期的城镇化发展,要认真总结过去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妥善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大城市规模扩张与提高增长质量的关系,更加注重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我国的一线城市和中心城市,要坚决遏制城市发展中的“马太效应”,不能再走“摊大饼”式的外延扩张和人口无序增长的发展道路,而要重视内涵式增长,在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提高城市化质量上狠下功夫。大城市发展应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要着力提高单位土地的人口承载能力及集约化水平。二是处理好大城市发展与中小城市、小城镇建设的关系,更加注重推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是联结农村和大城市的桥梁纽带,在城镇化

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担负着双重职责。大城市应加快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把高新科技、优质高等教育、先进文化、医疗卫生、金融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高端制造业等作为发展重点,其他产业则可有步骤地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应抓住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科学、均衡布局并聚集产业,构建发展平台。三是处理好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更加注重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互进机制的形成。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建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的新型城乡关系,使广大人民共享城镇化成果。要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步提升城镇和乡村现代化水平。防止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忽视新农村建设,使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加强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管理,保护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不以牺牲农业、农村和农民利益为代价推动城镇化。

三、“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要解决好五个问题

一是认识问题。城镇化过程既要遵循规律,顺应发展,又要统筹协调,量力而行,在财力可承受、群众可接受、发展可持续的前提下积极推动。要警惕形式上的“城镇化”,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或县改市、市改区,在产业未发展,农村人口住所、职业、社会保障等都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将农民统计为市民,单纯追求所谓的“高城镇化率”,这种不反映经济社会实际发展真实水平的城镇化,没有实际意义;要警惕用高负债支撑城镇化,防止寅吃卯粮,透支未来,急于求成;要警惕“贪大求洋”式的城镇化,一切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多搞实惠有用、群众欢迎的东西,少搞哗众取宠的东西。

二是规划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应按照城乡统筹、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的原则,编制城乡融合、相互衔接、全域覆盖的总体规划,同步推动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规划向农村延伸,改变过去城乡规划各自为政的二元格局。应维护规划的稳定性和权威性,未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调整,就是对经过中期评估或经济社会状况发生重大变化而确需调整规划的,也必须符合法定程序,维护规划的稳定性。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包括人大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三是户籍制度问题。城镇化意味着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相应社会管理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进城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发生变化,相应的户籍、住房、教育及社会保障制度等配套改革就需要跟进。“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目前,全国已有十多个省(市)出台以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划分、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正逐步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职业(生活来源)为户口准入条件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籍划分,只是打破二元户籍制度的第一步,关键是要把户籍制度与相关福利制度逐步分离,逐步弱化或取消依附在户籍上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保等方面的福利待遇差异。这种分离,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迈的步子可以大一些,在特大城市,由于城市容量等因素制约,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

倾向。

四是小城镇管理体制问题。对于人口多、经济总量大的重点镇,要研究解决其“责大权小”的问题,积极探索“强镇扩权”,理顺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效率。可考虑向重点镇下放行政执法权限,把公安、交管、环保等部门行政执法权及必要的行政许可权下放,提高其社会管理的控制力和执行力;推进镇级财政体制改革,研究按实际人口规模确定财政分配关系,减轻重点镇在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上的财政压力;根据城镇集中居住的常住人口及财政收入规模,解决其机构设臵、公共服务队伍人员编制等问题。

五是资金问题。推进城镇化进程,不仅需要增加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还要加大对进城人口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的支出,资金需求量大,这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更为突出。“十二五”时期,要认真研究解决中小城市、小城镇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在继续调整公共财政分配格局的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城镇化建设。探索市政公用事业投资体制改革,实行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要高度重视城镇化的债务负担问题,发展目标要明确,速度要适度,步伐要稳妥,使城镇化走上持续、健康、协调、均衡发展的道路。

第三篇:昆明市大力推进全域城镇化建设

昆明市大力推进全域城镇化建设

当前,昆明市正进入工业化加速、信息化升级、城镇化提升、市场化转型、国际化拓展的关键时期,发展首位度、经济集中度、产业支撑度和社会集聚度优势进一步凸现,已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的核心地区。提出并加快昆明全域城镇化建设,是在准确把握我市城镇化发展阶段和现实状况的基础上,遵循国内外城镇化的普遍规律和趋势走向,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既是加快现代新昆明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长期战略。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城镇化率达到63%,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市和城镇为核心的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城镇发展体系,已进入城镇化发展中级阶段,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带动、拉动和支撑全域城镇化的经济社会基础不断得到夯实。

2010年7月,市委工作会议作出了推进和提升全域城镇化建设的重大部署,坚持以当前的规划、指导长远的建设,全盘考虑、全面谋划、全域布局,把整个市域城乡按照城镇化发展方向和要求来建设,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全市各级按照“一板块一步城市化、二板块城乡一体化、三板块城乡统筹,三个板块协调推进”的要求,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城镇体系为载体,以基础设施为支撑,以产业发展为驱动,大力实施主城品质提升、县城规模扩张、新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四大行动”,着力探索具有时代特征、昆明特色,城乡融合、和谐发展的全域城镇化道路。

2010年10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域城镇化建设工作(扩大)会议,标志着我市全域城镇化建设工作正式启动。近半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围绕规划编制、土地整治、试点推进等重点工作,认真安排,积极推进,全域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反映在以下5个方面:

一是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全面开展。成立了规划全覆盖工作领导小组,市县两级规委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全域城镇化建设规划全覆盖工作。目前,全市乡镇总体规划基本完成,覆盖率达到96%;村庄布点规划完成率达52.6%;2251个村庄完成规划编制,完成率达21.9%,形成了规划逐步向村级覆盖,城镇综合规划体系不断完善的局面。

二是全域城镇化试点建设有序推进。在全域城镇化建设中,实行“县区为主、市审方案、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运作机制。全市14个县(市)区、3个国家级开发(度假)区、阳宗海风景名胜区、倘甸产业园区和骄子山旅游开发区各选择1个共19个试点,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整体推进。试点工作中,要求做到“四个有”:即有一套科学规划、有一个项目整合及资金运作平台、有一套相应的政策措施、每年有一个新亮点。目前,试点建设已从“选试点、定方案、批规划”向“抓开工、促进度、见成效”转变。试点建设涉及的农村居民全部转为城镇居民后,可将全市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

三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初见成效。目前,全市已批准并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5个,正在积极探索土地周转指标在市域范围内流转。同时,积极推进土地综合整治,2010年共计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29个,其-34-

第四篇:加快推进珙县城镇化进程的思考与建议

加快推进珙县城镇化进程的思考与建议

珙县政府副县长王正元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县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黄金发展期。在新形势下,抢抓发展机遇,突破制约因素,明确发展思路,对加快推进我县城镇化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珙县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我县城镇化实现程度为41%,比2005年的33.2%提高7.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56个百分点,比2009年的39.1%提高1.9个百分点,说明了我县城镇化进程在不断加快。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低了5.6个百分点,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为明显,总体处于中级发展阶段。

(二)城镇化区域差异较大,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我县各乡镇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从全县来看,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呈现“主轴”城镇化较高,“两翼”城镇化较低,宜威公路沿线乡镇发展迅速,其余乡镇相对滞后的局面,从近年统计的数据对比来看,区域差异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近年来,我县城市建设发展很快,基础设施状况也得到明显好转,但和发达地区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如教育设施、环境状况及防灾减灾等都不能适应未来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要求。从目前看,就已经出现了城镇道路拥挤,水、电、气供应不足等现象,这些都将会影响和制约我县城镇化的发展。

二、珙县城镇化进程的制约因素

(一)思想制约。在实际工作中,对城镇化和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深,没有正确把握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创新意识欠缺,发展紧迫感不强。有的乡镇在经营城镇拓宽资金渠道方面,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资金瓶颈尚未完全突破。引导农民进城镇创业的方法、措施不多,力度不大。部分乡镇仍然存在用钱靠财政、建设靠政府的思想意识。

(二)规划制约。大多数乡镇规划滞后,无法满足建设的需要,且现有的规划缺乏科学性、前瞻性和连续性。规划的滞后导致建设的无序进行,区域功能繁杂,个别乡镇的部分街道还没有配套相应的排水、排污、路灯等设施,存在一定程度的脏乱差现象。

(三)地域制约。在地域空间的分布上,乡镇分布不均衡,在城镇化发展目标上缺乏明确的区域分工,城市主导功能定位不清,产业结构趋同,在发展中缺乏协调和沟通,在资源配置、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造成重复和浪费,难以集中有限的财力加快城镇发展,又相互削弱辐射能力。一些乡镇,由于历史的行政区划等原因,管理范围过大,造成管理多层次、多环节、低效率的矛盾较为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镇生产和生活方式对农村的渗透,也制约了本来就不强的城镇辐射功能的发挥。

(四)政策制约。阻碍城镇化的各种政策性障碍没有彻底消除,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到实处,支持城镇建设的政策措施严重滞后。国家实行严格的土地政策使我县城镇建设缺乏空间,招商引资、发展工业项目等因土地问题常常被搁浅。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等尚未完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县城乡统筹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三、加快推进珙县城镇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形成强大工作合力。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城镇化进程重要意义的认识,审时度势,抢抓机遇,以发展的理念、创新的精神、只争朝夕的热情,加快城镇化进程。一是加强领导,整合力量,进一步理顺城镇化建设管理体制,充实和完善城镇化建设管理机构。二是建立健全城镇化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结合我县实际,建立切实可行的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目标管理体系,为城镇化建设营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三是加大对城镇发展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指导,重视和帮助引进城镇化建设的急需人才,创造条件稳定和留住现有人才。

(二)产业支撑,提高城镇经济实力。产业是支撑小城镇发展的基础。产业发展是特色城镇建设保持强大动力和活力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产业发展作支撑,就是“无源之水”,就是空壳城镇。一是大力发展园区经济。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要求,以优惠条件引导推动产业关联度高的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形成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簇群化发展的新型工业格局,不断增强工业园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培育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主导产业。根据各乡镇的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推进特色产业建设,培育和发展区域经济品牌。比如孝儿镇和底洞镇,要着力发展工业和商贸产业,建设成为工业发达、商贸活跃、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经济强镇;上罗镇和洛表镇,要以旅游和商贸为依托,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配套产业,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山川秀丽的生态重镇。三是充分发挥现有优势,集中做大能源、建材、化工、林业、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推进产业集聚和布局优化。要着眼于未来产业竞争的需要,积极培育发展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扶持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比较优势、对财政增收和农民增收带动

效应大、对长远发展有重要支撑作用的产业项目,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四是着力发展城镇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加快发展金融、房地产、社区服务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以物流和矿产服务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以商贸为代表的民生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以仓储、邮电通信等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不断壮大城镇的经济实力,增强城镇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以产业的发展带动城镇的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三)科学规划,构建合理城镇体系。规划是城镇化建设的前提,是指导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根本依据,推进城镇化进程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一是转变规划理念。要从注重拓展地域空间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树立区域整体协调、分类调控、特色突出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规划理念,优化资源配置,注重发挥优势和突出特色,处理好生产、生活、休闲、交通四大要素关系,做到有机衔接和协调。二是优化空间布局。按照优化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的要求,统筹规划城乡功能布局、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形成城乡一体、以城带乡、以镇带村的城镇化体系。三是加快重点城镇发展。要充分发挥巡场、珙泉组团的枢纽作用,强化中心功能,以商贸流通、金融、文体旅游、房地产业为重点,努力构建宜宾二级中心城镇。四是加快“特色城镇化”建设。要按照“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思路,依托各乡镇不同的区位优势、资源状况和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一批工矿型、商贸服务型、农产品加工型、交通枢纽型、旅游观光型等各有侧重的特色小城镇。

(四)夯实基础,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城镇化,要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城镇管理,不断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城镇管理。要创新管理模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城镇社会综

合治理,尤其要搞好城乡结合部的管理,逐步建立起法制化、社会化和民主化的新型城镇管理体制。重视城镇综合防灾,不断完善城镇防灾、防洪、抗震、消防等公共安全设施,建立健全各类预警、预报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城镇服务功能。要在科学规划、统筹考虑的基础上,加强城镇的交通、水电、通讯、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提高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做好房地产开发、旧城改造,大力度推进城镇化工作,壮大城镇规模与品位。

(五)政策保障,增强城镇发展活力。一是深化土地使用与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城镇发展的土地置换和调整机制,创新土地使用和流转方式,通过土地流转,一方面可以把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经营,避免土地浪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农民工脱离土地。二是创新城建投融资体制和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方式。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放开城建基础设施建设的准入限制,积极推进投融资主体多元化,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城建投资体制和城市建设新格局。三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放宽落户条件,加快配套政策跟进,加快城镇居民转移步伐。四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六)城乡统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处理好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两轮驱动”、良性互动,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着力

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逐步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改善村容村貌。

第五篇:推进“全域城市化”的几点建议

推进“全域城市化”的几点建议

大连日报2010-12-31 07:28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全域城市化战略的决策和部署,提高认识,拓展思路,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上来。日前,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党校联合举办了市管领导干部和处级领导干部“全域城市化”专题研讨班。通过十天的理论研讨,学员们对于实施全域城市化战略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增强了我市各级领导干部加快全域城市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科学布局,规划先行

从国内外发展实践来看,全域城市化并不存在固定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城市区域在经济基础、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决定了不同条件的城市化建设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模式。但是全域城市化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必然遵循一些共同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对我市全域城市化建设具有指导借鉴作用。因此,我市在加快全域城市化建设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

首先,全域城市化进程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科学布局、规划先行的理念。全市相关单位,应在认真调研、反复论证、合理评估的基础上,紧紧抓住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机遇,进一步明确我市功能定位和各区市县的资源、产业、区位等优势特点,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做到全域谋划、全域布局。

其次,全域城市化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发展和改造过程,在推进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要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办事,这也是全域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保证。各区域、各行业,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分清轻重缓急。上级政府切忌推行不合实际的“一刀切”,各区市县也要谨防“东施效颦”,盲目模仿照搬,重复建设。

第三,加强规划监管力度。任何一项规划,如果离开有效监管和科学实施,必然流为纸上谈兵。因此,必须强化规划监管,依法保障规划实施。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修改,以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市委、市政府要根据各地区、各部门的职能分工,把全域城市化各项规划拆解纳入到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要求中去,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得力、监管有效,要把评估监管结果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

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学员们认为,大连在加快全域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坚持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道路。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全域城市化,以增量调整为主线,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质就是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市在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新型工业化道路在重视传统产业发展的同时,应该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进一步调整信息产业结构,始终把信息产业作为我市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推动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二,实施“服务业优先”战略。全域城市化必然导致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如何有效促进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创造就业岗位的主渠道作用。

第三,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质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应该是人口、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基础上的社会和谐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肩负着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在全域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的老路,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充分考虑到我市人均资源短缺的现状,努力做到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

学员们普遍认为,基础设施建设是全域城市化的关键步骤,这是缩小城乡差别、破解二元结构、提升城乡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既要新建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又要重视现有设施的更新改造。要重点解决城市水、电、气、热等制约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的关键性问题。城市应该建立健全轨道交通、快速干道等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基于这类项目建设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结合我市发展现状与趋势,认真搞好科学规划很有必要。

全域城市化进程中还要加快实施城镇化战略,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城市还较薄弱,要从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道路、供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构筑城乡一体化交通网络,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开创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四、切实保护农民权益

在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中,伴随着城市用地需求的日益扩大,农地征用进程的不断加快,切实保障土地资源有效利用、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必须妥善解决的重大问题。特别是目前未能形成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机制,被征地农民的补偿标准偏低,大大增加了农民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担忧。因此,在当前城乡统筹发展已成共识,且体制改革初见成效的背景下,政府工作的重点应着重考虑解决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三个方面:

首先,解决农民住房问题。要积极通过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农村住房改造推进全域城市化建设,有效解决困难农民住房问题,切实制止农村违章建房,违背农民意愿强拆强建、圈占农村集体土地和宅基地的行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对在城镇或城市买房的农村人口实行政策性倾斜和补贴,充分考虑到农村人口的经济承受能力和消费观念。在动回迁方面对农民的房屋及其附着按合理标准予以补偿。在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量化后确保其能享受到应有的经济权益。

其次,帮助农民就业。我市过去传统的就业制度,其实是城镇就业制度,农村劳动力一直游离在政府就业制度之外,要么从事农业,要么劳务输出作为城镇就业的补充,从而形成城乡就业二元格局。为此,必须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政策统一,就业服务共享,就业机会均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再就业。而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给进城农民提供充分的就业培训机会,提高其生产技能,扩大就业空间和领域。

再次,保障农民生活。全域城市化意味着进城农民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靠地养老模式不复存在。因此,在农民转非进城以后,必须具体解决其养老、医疗等后顾之忧,将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建立最低生活保障。从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进城农民只有在住房、就业、医疗、社保等方面享有与市民同等待遇,才能真正填平横亘在农民和市民之间不公平的“保障鸿沟”。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大连要加快全域城市化进程,还面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市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居住空间、生活空间和产业空间的不断扩大,各种资源的需求和环境保护压力将大大增加。特别是今年“7·16”漏油事件对我市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在海洋生物、渔业养殖和捕捞等方面引发的次生环境灾害,必须使我们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谨防在全域城市化进程中,石化、装备、机械制造等产业进一步污染恶化我市周边海域环境。这既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长远利

益,绝不能够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眼前的经济利益。

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市在引进外资过程中,只注重发展地区经济,忽略了引进项目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很多污染严重的企业进入大连。虽然表面上看,增加了经济收入,提供了就业岗位,但是却牺牲了环境,加剧了生态资源与人类之间的矛盾。我市今后应该更加注重招商引资的质量,提升招商引资的标准,真正实现从“招商引资”到“挑商选资”的转变,重点引进利于产业优化升级、附加值高、污染小的项目。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体现。

当前我市正在开展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也为大连实现全域城市化战略提供了最佳契机。在全域城市化进程中,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都要始终坚持从最基础的生态建设抓起,树立环保优先理念,真正把大连建设成为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宜居城市。

(市委党校《全域城市化专题研讨班》指导组 孙军执笔)

下载关于高起点推进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化进程的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高起点推进沿海经济带全域城镇化进程的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0517)东阿县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

    东阿县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本报讯2011年是东阿县城镇建设加速发展之年。年初,东阿县住建局对县委、县政府谋划安排的城市建设项目分解为46项主要工作事项,明确了牵头领导、主要......

    关于推进盘县城镇化进程的思考

    关于推进盘县城镇化进程的思考张忠阳〔内容摘要〕 本文分析了盘县城关镇化的现状、特点及加快城镇化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提了推进盘县城镇化的对策建议。〔关 键 词〕 推进盘县......

    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坡头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市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以打造休闲、宜居、旅游、生态的中心城区为目标,以招商引资为动力......

    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几点做法.doc(上报)

    **县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几点做法近年来,**县以建设“生态文化园林城市”为目标,把推进城镇化进程作为塑造**形象、提高承载能力、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来抓,按照“城镇做靓、......

    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坡头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市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以打造休闲、宜居、旅游、生态的中心城区为目标,以招商引资为动力......

    坚持科学发展 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坚持科学发展 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宜宾县政府副县长 罗平城镇化是现代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在新的历史时期,宜宾县要实现跨越式......

    推进城镇化进程政策法律问题调研报告

    最近随市政协“推进城镇化进程”课题组视察走访了几个县(市)区,对我市推进城镇化进程几个有关政策法律的问题,进行调研探讨。现将情况汇报如下:一、对推进城镇化进程几个有关政策......

    塑造城镇风貌特色 推进城镇化进程

    塑造城镇风貌特色 推进城镇化进程2006-05-31 19:07文章来源:河北商务编辑部文章类型:转载内容分类:新闻一、塑造城镇风貌特色是城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在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