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20试论民俗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试论民俗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涪陵城区第六小学校 袁卓
[摘要]民俗艺术品种繁多、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她是艺术花园里盛开的一朵奇葩,她带着泥土的芬芳、以朴素的姿态,深受各民族人民的喜爱而世代相传。地域的差异决定了文化的多元性和独特性,地域间广泛的文化传承与交流则促进了艺术的融合,同时为我们的美术教育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广阔的创造空间,引导学生关注民俗艺术的生存状态、关注民俗艺术在美术创作中的独特作用,使民俗艺术在孩子们的兴趣中沐浴、在孩子们的作品中徜徉。[关键词] 民俗艺术 美术教学 作用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话说明了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民俗。地域的差异决定了文化的多元性和独特性,而地域间广泛的文化传承与交流则促进了艺术的融合,这样就为我们的美术教育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广阔的创造空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一些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陕北春节习俗中的民间艺术:转九曲、燎火塔、皮影戏、面花等蕴涵了古老而深厚文化底蕴,充满了鲜活野性的生命风采;还有南方苗族刺绣她好似一部穿再身上的神话史书;蒙古长调以及那些遍及各地的诸多民间木版年画产地、多姿多彩的民间玩具、民间陶瓷、民间印染等,民俗艺术丰富了艺术之内涵,拓展了艺术之外延,在民间生生不息、世代流传。
一、民俗艺术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民俗在我国古书《礼记》中说:“礼从宜,事从俗”。查文献资料;“民俗”是由“俗”──“风俗”(习俗、民风)──“民俗”这样一个过程演变而来的。就民俗艺术本身来说,可以理解为:“民间艺术”、“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文艺”、“民众艺术”“民间技艺”等,民俗艺术属于民艺学的范畴,民艺的分类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艺术性的;二是民俗性的;三是生活性的。张道一先生曾在《美术长短录》一书中从艺术学的角度,依据作品的性质、多寡与主次作了分类,他们分别是:
1、年画花纸(包括在春节张贴的喜庆故事画、吉祥寓意画、风俗画和用木版印刷的彩色墙纸、喜庆包装纸等);
2、门神纸马(包括在春节张贴大门上的门神,居室房门上的吉祥画和民间各类木版神像、祖师像等);
3、剪纸皮影(包括剪纸的窗花、喜花、门笺、鞋花、枕顶花和各路皮影);
4、陶瓷器皿(包括各地的瓷器、陶器、沙器和砖陶等用品);
5、雕刻彩塑(包括木雕、砖雕、石雕和泥塑、面塑等);
6、印染织绣(包括蓝印花布、和刺绣、桃花、织锦等);
7、编结扎制(包括竹编、柳编和花灯、风筝和纸扎等);
8、儿童玩具(包括泥、陶、竹、木、布、纸等材料所制作的各种玩具);
9、其他(以上八中不能概括,而很有艺术特色者。)
校本课程的开发很大意义上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培养了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我欣喜地发现:学生对身边熟悉的事物充满着更为深厚的感情,民俗艺术与美术教学有机融合使我们的课堂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和生机,师生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受。将博大精深的民俗艺术与当代美术教学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营造一种有和谐韵律的、生态式平衡发展的美术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快乐成长,所以笔者试着走进活态的民俗艺术并将其精髓与新课标所倡导的开发课程资源等有关新理念相结合,探索有益于我校学生快乐成长的、新型的美术教育,从而使学生的美术作品更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更加贴近孩子们的生活。
二、美术新课程与民俗艺术的契合
新课程在课程资源方面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这是当代教师必备的素养,艺术教师要与课程一起成长,就要对《纲要》及《艺术教育规程》、《艺术课程标准》有正确的认识与理解,琢磨如何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中所蕴涵的民俗艺术与美术课程进行合理渗透、有机融合,探索构建和谐而具有特色的美术教育之新路。
我国最新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对美术的课程性质和价值作出了明确的阐释:“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价值体现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其中说到“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这里的传承与交流实际上就包含了对全民族的、各地民俗的优秀艺术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之意。《标准》的阶段目标具体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进行了描述。人教版新教材一、二、三年级课程设计其中就包括了以上四个领域:如《繁忙的交通》、《办年货》、《有趣的鞋》、《团包手工》、《会滚的玩具》等课程都与本地民俗艺术息息相关。同时,这样的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着直接联系,是学生熟悉的,其所见所闻、耳濡目染的正是具有民俗特征的事物,依据他们的生活体验,在学生的作品中不乏民俗文化、民俗艺术的影子。学生作品的创新不是没有任何依据的空穴来风,创新的根本还在于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物以及亲身的感受中先学会由此及彼的联想、进而转化为自由的想象这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此时的教师就应该主动地、有选择地真实展现本地区的民俗艺术图片资料、影像资料,使学生从课堂教学中获取这样一种信息:生活中处处有艺术、艺术就来源于生活、艺术作品就是对生活的提炼和表现。
四、民俗艺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一)本地民俗艺术极其现状
涪陵是秦代巴郡枳县,加之巴国先主陵墓多在此地,作为巴国遗址,在这片温暖而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质朴而聪慧的人们,在不同文化间的交互作用的情况下,我们传承并发扬了诸多颇为丰厚的本地民俗艺术。
落户涪陵的涪陵师院美术学院,早年就成立了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研究所,现该所所长——土家族美术学院讲师、艺术设计教研室主任、主攻艺术设计及民族民间美术的余继平老师负责专项研究乌江流域的民族民间美术,这为我们研究将本地民俗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的融合,提供了有利的支撑。得益于这样的条件和优势,使我们对于家乡的民俗艺术有了更加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在民俗艺术的生存和发展并不太乐观的今天,我们家乡涪陵的民俗艺术却占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里有今年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久富盛名的白鹤梁石刻,梁上的石刻群荟萃了历代书法精品,成为我国仅有的一处水下碑林;这里还是中国的榨菜之乡,有着独特的榨菜文化;还有历史久远、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人文气息的周易园,是程朱理学的发祥地其原名为“点易洞”,这是一人工开凿的石洞,洞内有朱熹游此的题诗:“渺然方寸神明舍,天下经纶具此中,每向狂澜观不足,正如有本出无穷。”周易园中心景点的摩崖石刻上有黄庭坚、朱熹、陆游、王士祯等历代名人书法手迹80余幅。崖上有佛塔一座、佛龛若干,园中还有碧云亭、钩梁堂、致远亭、三畏斋、三仙楼、四贤堂、北岩书院等遗迹;我们保存了打糍粑、品咂酒、弹道琴、写楹联等民间习俗;释道隆《大觉禅师语录》有一首诗曰:“戏出一棚川杂剧,神头鬼面几多般;夜深灯火阑珊甚,应是无人笑倚栏。”讲就的是南宋时期四川、涪陵一带流行着戴假面表演的傩戏;这里的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纯朴的情感创作出古朴、纯厚、凝重、苍老的民间艺术品如:挑花、刺绣、剪纸、印染、雕刻、装饰等都展现了古朴纯厚的民俗美。当你目睹了这些取材传统,贴近自然,造型随意、简单概括,形象生动,色彩对比纯洁、明快,构图丰满对称均衡,材质朴素,把心灵、情感、魂魄及至整个生命注入作品中而形成的浓郁的乡土民间美术品的民间艺术,定会使你崇拜、敬仰,啧啧称赞,并为之探寻与追求;年画、竹帘画、蓝印花布、皮灯影、竹编、草编、扇画、雕刻、绘画和手工艺品中,营建出自然、细美、朴实、生动的艺术形象、色彩明度高,色调柔和,构图丰富的融融之美,高唱着民间美术愉悦的美感,使人 “一见倾心”!
多彩多姿的民间美术在上承巴蜀文化、下启荆楚文化的同时,饱含着自身的思想基础,历史文化背景和文化根源,民间艺术以淳深宏富、神奇动人的造型与审美,表现出源远流长的独特神韵,富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取向。她是巴人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在三峡艺术长廊中散发出浓郁的艺术芳香和显现出十分诱人的艺术魅力。这使我产生了对三峡民间艺术造型审美的感应心灵,并投入到了对民间艺术造型与审美的探索,激发了我的灵感,将民俗艺术与我们的美术教学相融合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民俗艺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中适用民俗艺术于课程中的内容占据了相当比重,尤其是在美术创作即造型·表现类课程中特别突出、其次是设计.·应用、综合·探索类课程与欣赏·评述类课程。《课标》建议“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因此,民俗艺术在美术教育中注定拥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1、民俗艺术为美术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如:1)在人教版十二册纸造型单元第17-20课中就可以结合我们本地的实际,如我们学校外面南门山周围老人们手工制作的小布“猴子”、婴儿鞋帽、以及春节特有的“舞龙”、“舞狮”中的龙头、狮子头等,它们是学生熟悉的形象,也是教师很容易收集到的教学资源,甚至还可以将食物及图片、影像带到课堂上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感受和触摸。2)人教版十二册《儿歌配画》一课,我和孩子们共同收集了大量的本地儿歌,如儿童游戏拍手儿歌:“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娃娃坐飞机;你拍二我拍
二、两个娃娃搬小凳;你拍三我拍三、三个娃娃爬雪山„„ ”还有孩子们的跳绳儿歌“„„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等,这些熟悉的儿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游戏的场景清晰地保存在他们的记忆中,只需信手拈来就能够让游戏的欢快场面跃然纸上,减轻了教师和学生的劳动强度更丰富了本课的教学资源,在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呈现蒸蒸日上态势的今天,我们利用网络的便利和它那海量的信息,为学生了解、应用本地的民间艺术提供相关的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使学生能够真实、直接便捷地了解到家乡的、全国的、世界的优秀民俗艺术,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从精美的民俗艺术作品中获得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2、民俗艺术为美术课程提供了独特的创作素材 如:1)人教版第十册《记忆画——家乡风情》一课,我应用本地民俗艺术从现象到知识再加上与相关网络资源的结合,为学生提供了相对完整的家乡的风土人情的生动材料,有的学生为我们有这样丰富的民俗文化感到十分自豪,有的学生则反应出了他们对家乡风情的重新审视,有的学生对老师讲解到的部分内容感到十分陌生和惊奇„„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学生对本课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他们产生了创作的激情与冲动,他们的创作出乎了我的意料:有表现易家坝广场上扭秧歌的、有表现清晨户外舞剑以及太极拳健身的、还有出来遛鸟的、更有表现乡下制作榨菜的情景、有学生还绘画出了白鹤梁石刻的局部、还有节日里放鞭炮玩龙舞狮等喜庆的热闹场面、最有意思的是居然有一位学生画出了乡村娶媳妇在自小院家摆酒席的复杂场景,还有学生画出了春游时孩子们在河边野炊的情景等众多精彩作品。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感到自己也受到了熏陶,对家乡的民俗风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人教版第七册《纸条穿编》一课中我把街上买来的塑料细绳编结的金鱼和民间艺人用新鲜的草编结的蚱蜢、蜻蜓个昆虫的工艺品展示给学生,学生就凭着儿童特有的创造精神,他们结合自己美术学习的经验竟然完成了立体的编结工艺品,如茶杯、挂饰鱼、蝴蝶等,突破了本课的难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用心去浇灌,每一位教师都会收获惊喜,引导学生关注民俗艺术的生存状态、关注民俗艺术在美术创作中的独特作用,使民俗艺术在孩子们的兴趣中沐浴、在孩子们的作品中徜徉。
3、民俗艺术为美术课程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记得就在今年暑假,我受教育学院相关部门的邀请为前来学习的黔江、秀山等地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们上教研课,课后,我们就美术课程资源了开发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一位教师就提到:现行的美术教材中有许多课程不便于操作,比如:制作浮雕吧,学生没有石膏,就连老师都找不到这样的东西,怎么操作?根据这样的疑问,我突然想到二年级美术教材中有用水果蔬菜来造型的课程,于是一经提醒,大家很快就联想到,在农村有这么多的蔬菜、水果,其中就有土豆、萝卜等容易找到且十分好雕刻成型的东西。再加上农村很多地方有烧香拜佛的习俗,自然就会有很多佛像以及菩萨等圆雕、还有老房子柱子下面就有石质浮雕当然更有很多的碑刻以及各种民间石磉墩雕刻艺术等,足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完成此类课程的操作。由此我想到:纸扎狮头、竹编与布艺相结合的春节“舞龙”;民间剪纸、雕花艺术;纳鞋底等民间刺绣艺术;民居建筑艺术;民间墓室雕刻艺术;民间窗花雕刻艺术;民间编结箩筐、鸡栏、钓鱼用竹兜、簸箕等民间竹编艺术;老式木床上那些精美的镂空木雕艺术、特色儿童玩具艺术等这样一些民俗艺术作品,为学生学习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适合纹样等知识,剪纸、泥塑、欣赏、工艺制作等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同时也为我们美术教师提供了研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民俗艺术的审美价值以及艺术渊源、研究民俗艺术如何人促进学生的创作、研究如何能够把民俗艺术服务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于精神需求等诸多课题的广阔空间。
美术课堂本身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在不断发展中逐步推进的活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对民俗艺术进行系统化研究,是我们创设良好的美术课堂教学氛围、继承和发扬本地区优秀民俗文化的有效形式,现代教学论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在每一步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动态的、发展的,它体现着教师的综合教学才能与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合作性。课程改革背景下,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抓住各种生成性动态因素,利用各地区优秀的民俗艺术使学生在丰富的文化情境和友好合作的气氛中去获得美术知识,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延续美和创造美。这验证了陶行知先生著名的“教育生活化”思想,民俗艺术是民间流传于今世的活的艺术史册,让我们共同关注民俗艺术的发展、吸收民俗艺术的精华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源于教师对对各种艺术现象的洞悉与思考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怀揣对生活的感恩、对生命的尊重、对教育的诚信,我们的美术作品将会呈现出“白花争妍”、“百家争鸣”一派繁荣景象。民俗艺术是艺术花园里盛开的一朵奇葩,她带着泥土的芬芳、以朴素的姿态,深受各民族人民的喜爱而世代相传!
本文参考文献:
《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研究课题组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艺术与创生—生态式艺术教育概论》,腾守尧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研究
(一)》,余继平主编,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2004年;
《美术长短论》,张道一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2年; 《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张紫晨著,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年;
《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肖川著,岳麓书社,2005年出版; 《新课程教师教育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与训练》,王文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第二篇: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21世纪是个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的发展与人们观念的更新促使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和深入,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表现方式为:教师课堂教学演示,学生上网浏览、搜寻素材进行绘画创作,或者采取另一种绘画形式——电脑绘画等。这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她以生动直观的形式,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们眼前展示了一幅诱人的前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电脑多媒体信息技术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一、运用信息技术使美术课堂趣味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又是视觉艺术,美术课的教材中大量的教学内容需要通过直观图片资料来进行,在教学中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以其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悦耳动听的声音来强烈地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
一节课的开始是由教师谱写的优美乐章的前奏。因此,美术课的教学可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新课内容,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促进其学习画画的兴趣。
例如在上想象课中我总是先播放些轻音乐,让学生乘着歌声的翅膀,到大森林去、到大海去、到遥远的太空去。在上《美丽的天空》这一课中,我便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一种奇妙的创作意境,播放动听的音乐,其中有风声、雨声,用来渲染气氛;再播放有太空世界的录像,接着加上老师的描述,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广阔的天空之中。这时,一幅幅太空世界想象画应运而生,有的画了自己乘坐在月亮婆婆的背上,欣赏着太空中稀奇古怪的东西;有的画了太空里美丽的学校、宫殿;有的画世界各国的宇宙飞船、火箭等漂浮在浩瀚的太空中;还有的画我们的宇航员正在探索这个无比神奇的太空世界。
信息技术媒体可真实地再现和模拟事物的情景,有声有色,画面、色彩、线条、声音从不同程度上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形成不同的兴奋点激发想象力,帮助学生开拓思路,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兴致勃勃地去思考、去学习。
二、运用信息技术使美术欣赏直观化
俗话说:生活是绘画创作无穷无尽的源泉,而现在却能“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美术欣赏,不仅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形声信息,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而且学生能多角度地进行分析、欣赏,电化教学为此创设了契机。
在没有使用电教媒体的情况下,上美术课的操作惯例是:展示若干张图图,便于学生观察和了解作画的步骤方法:老师分析并指导学生观察各部分的比例关系,给学生示范各步骤组合在一起的全过程;学生作画,老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实际上用于辅导学生的时间很少。而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后,老师能出示更多好看、又实用的图片,还能呈现音频、动画、视频、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我在实践中不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在绘画长廊漫步、在工艺博物馆徜徉、到世界名胜古迹遨游,不仅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如《乘上火车去画画》,通过录像给学生欣赏祖国各地风光、名胜古迹,让学生知道祖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再适当安排名人事迹、名胜典故、各地土特产等,利用信息技术使美术学科与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有机整合,让学生知识面变宽,趣味盎然,激发了学生的表现兴趣和欲望。
三、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传统的美术课采取的大都由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教学形式。如:“这是XX画的,这是XX类型的画”老师一般只能采取书本上的图片,学生学的枯燥无味,久而久之,这种方式就会让学生形成一种被动学习知识的习惯,对学习也会缺乏热情。而在美术学科中充分应用网络及各种多媒体资源,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学生不但能从教师那获取知识,还能从网络上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所需知识。通过这样的形式获取的知识,会让学生理解更深刻、记忆更深,这样既能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又能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手型的联想》一课,光看书上的几副图学生对手型的联想一知半解,而我们运用信息技术搜索大量的信息,影像,比如指影等影视片断„„此时,学生受图形,影像的变幻而内心激荡,开拓了学生单一的平铺手掌的联想思路,主动探索手型联想的动态有关事物进行创作。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带给大家的感受。课堂上采用,促使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激发学习热情。
四、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力、欣赏力
美术课的教学,欣赏占很大的比重,利用信息技术,美术欣赏课能更加精彩。当我们在欣赏经典著作时,鼠标一点,某个画家的代表作及生平介绍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学生身在课堂,却能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绘画长廊漫步,在想象空间飞翔,审美教育、欣赏能力寓于潜移默化之中。
当你欣赏建筑艺术,不但可以用惯用的视觉方法,欣赏世界各地的建筑,还能让建筑物动感地旋转起来,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比如:《立体构成》除了欣赏周边的建筑外形,也可以浏览建筑物的内部装饰、摆设。学生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
再如我们欣赏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图案时,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把自然界中所以的元素都收集起来,使学生在欣赏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
五、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俗话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由于学生的年龄、生理、环境等特点,使学生的生活视野受到一定的制约,所创作的主题缺少生命力,所表达的画面缺乏表现力。这一直是在美术教学中困扰着我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美术教学中,它能提供直观、生动、多彩的形象,如教一年级《乘上大船游世界》一课,由于生活环境及年龄的差异,学生对轮船方面的知识等于说是一张白纸,有的小朋友只是从电视上面见过,并没有见过真正的船,如何让学生全面的了解它们的造型特征?我们在教学时,可以事先发动学生去收集一些有关轮船的图片、录像片、网上去下载一些资料,教师积极地帮助学生去找寻相关的资料,在教学时通过相互展示,使得学生在不出课堂,不需要乘上大轮船情况下,也能在现代信息支持的环境下,直接接触世界上各种各样的船,启发学生想象祖国现代话建设蒸蒸日上,同世界各国交往与日俱增,水上交通日益繁忙的情景,想象自己乘着大船周游世界的美好情景。从而,为学生感受美、发现美提供了有效的信息资源,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信息化的平台。
六、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力、欣赏力
美术课的教学,欣赏占很大的比重,利用信息技术,美术欣赏课能更加精彩。当我们在欣赏经典著作时,鼠标一点,某个画家的代表作及生平介绍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学生身在课堂,却能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绘画长廊漫步,在想象空间飞翔,审美教育、欣赏能力寓于潜移默化之中。
当你欣赏建筑艺术,不但可以用惯用的视觉方法,欣赏世界各地的建筑,还能让建筑物动感地旋转起来,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比如:《立体构成》除了欣赏周边的建筑外形,也可以浏览建筑物的内部装饰、摆设。学生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
再如我们欣赏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图案时,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把自然界中所以的元素都收集起来,使学生在欣赏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
七、信息技术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特的艺术个性
《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独特的艺术个性。基于网络技术的课件更具有优势,它除了具有多媒体课件的优点外,还具有教师对学生的可控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等优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自主选择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在师生、生生、个体与集体之间进行多角度的交流。在开放的环境中,逐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评价信息的能力,也逐步发展了学生独特的艺术个性。
如教《迷彩服》,用powerpoint来制作课件。利用网络查出大自然中的各种素材,让学生通过欣赏得到启发与灵感。并且结合现实中的一些图案,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如何设计、选材为动物朋友们添画上美丽的迷彩服,如果不依靠网络,学生与老师收集到的资料是有限的,但是运用了网络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的作业效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依靠媒体,通过老师的指导,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准备了较多的图片供学生自由欣赏,让他们大胆发言,说说最喜欢或不喜欢的动物迷彩服,谈谈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建议。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把学习建立在学生自愿自主、独立欣赏、发表意见、提出见解上,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开放性、自主性,促进了学生对艺术品的欣赏评价能力,也对下一步学生自己设计积累了经验,逐步发展了艺术个性。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无疑给美术课程学习方式带来崭新的面貌,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的兴起,改变了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达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良好效果。给21世纪学校的美术教学吹来了春风,带来了便捷,让美术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树勋小学张晶研 《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第三篇:浅谈多媒体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低年级儿童思维发散性强、活泼好动、富于想象力,但经历浅、知识面窄。所以,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运用各种新颖的引课艺术,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乐学氛围,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激起求知的欲望,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探究创造。而电教媒体尤擅于将形、声、光、色、动、静融为一体,突破时空限制,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在在低年级美术课教学实践中,我适当地引入了电教媒体,创造了生动、活泼、愉悦、高效的课堂学习氛围,我觉得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有很大推动作用。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使用多种电教媒体,引领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
一节课的开始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学生学习新知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美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电教媒体,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会飞的玩具》一课开始,通过电脑动画,出示玩具欣赏,以“废旧材料”带同学们玩具店为主线,每个玩具的色彩艳丽,不同的玩具变化多样,配以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以及美的享受,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对课题有了很快的理解,创设了“会飞的玩具”的前提。当这一图片欣赏的导入,事实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脸上露出了惊异的笑容,有的瞪大了眼睛,他们都对美丽的图片发出由衷赞叹。电脑动画的运用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色彩构成绘制的情境之中,这时教者利用颗颗幼稚心灵的“愤悱”之情,将热切的情愫升华到理性,让学生由整体欣赏集中到“会飞玩具”这一局部审美之中,学生们看了议论纷纷,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看”中生趣,于是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由然而生,他们带着强烈地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其次,使用电教媒体,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掌握新知。
当美术教材中出现重点、难点,需要学生探索理解、主动掌握,而学生“启而不发”、“思维受阻”时,教师可借助电教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再现情境,把教材、教师所讲和学生思维融在一起,帮助学生使其受阻思维顺畅发展,达成对事物深刻理解、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理解效果的教学目标。如:在教学《春天》一课时,由于二年级学生经历浅,知识面窄,记忆力、观察力和审美能力都来够强,因此,对春天的认识也很浅显。如要让学生了解春天的自然特色,就得尽可能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探索、考察、参观、实践,除了我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观察.我依据本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用电脑制成大量的动画情景:春暖花开、柳树发芽、春种农忙、姹紫嫣红中„„当这些大自然的动画再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思维顿时豁然开朗,他们沉浸在春天美好的意境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加入娓娓动听的语言启迪,学生们在观看过程中,其思维产生丰富的联想,脑海中同时再现了春天的自然美景和生活趣事,从而解决了本课重点,突破了难点,并使学生在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愫的滋润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掌握了新知,开扩了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能力,为学生的绘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再次多媒体课件能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教学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教材的内容以及教学的环境等因素进行协调统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美术教学也同于其它学科一样,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学习美术是一种乐趣,并在这乐趣中学习掌握美术的基本能力。譬如说:我让学生画树,我先用课件出示不同造型的树木,让学生认识姿态各异的树木,以及树木的基本结构:主干、枝干、树叶,再让学生互相讨论,自己思考、自主创作,教师巡视辅导,对创作好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最后是运用电教媒体,升华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强化新知。作业展评、课堂小结,是巩固和强化新旧知识内在联系的重要过程,也是一节课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因此,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差异,遵循计划性、针对性、趣味性原则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的作业展评区和课堂小结,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出现,使他们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他们在完成创作后,将自己的作品放在自己的桌上或黑板上,予以展示,并结合电教媒体——实物投影仪的运用,对典型问题予以指出、分析、更正;对突出作品进行分析、点评、鼓励、表扬,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升华情境。
总之,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不断地优化电教媒体的组合,充分发挥其作用,并符合教材体系,就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并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又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兴趣,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的推进了现代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工作单位:珠固寄宿制小学
姓名:赵旭东
联系电话:***
第四篇:电教媒体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电教论文
电教媒体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工业园区中心小学
薛秀娟
电教媒体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薛秀娟
摘要: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运用各种新颖的引课艺术,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乐学氛围,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激起求知的欲望,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探究创造。而电教媒体尤擅于将形、声、光、色、动、静溶为一体,突破时空限制,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实践证明,在低年级美术课教学中,引入电教媒体,可创造生动、活泼、愉悦、高效地课堂学习氛围,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像一个更科学、与日俱增先进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电教媒体 美术教学 学生
正文: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儿童现代化教育已逐步成为儿童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计算机网络作为当今社会现代化技术的主流,已开始走进儿童美术教育这块新天地。低年级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富于想象力,但经历浅、知识面窄。所以,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运用各种新颖的引课艺术,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乐学氛围,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激起求知的欲望,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探究创造。而电教媒体尤擅于将形、声、光、色、动、静溶为一体,突破时空限制,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实践证明,在低年级美术课教学中,引入电教媒体,可创造生动、活泼、愉悦、高效地课堂学习氛围,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像一个更科学、与日俱增先进的方向发展。
一、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始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学生学习新知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美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电教媒体,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梦幻中的城堡》一课伊始,利用电脑动画,播放一段视频《拇指姑娘》,讲述了拇指姑娘来到了老奶奶的家里,老奶奶想为拇指姑娘建一座适合她居住的城堡,可是老奶奶不会做,所以就求助小朋友,让同学们帮忙解决难题,同学们都非常乐意帮忙。这样就引出了本课的课题《梦幻中的城堡》。接下来再播放一组城堡的图片,每张图片的图案色彩艳丽,不同的图片
变化多样,配以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以及美的享受,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让同学们能非常容易的找出城堡的特点。当这一图片欣赏的导入,事实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脸上露出了惊异的笑容,有的瞪大了眼睛,他们都对老师制作的美丽图片发出由衷赞叹。电脑动画的运用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色彩绘制的情境之中,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疑”中生趣,于是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由然而生,他们带着强烈地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一年级《小鸟的家》一课,在课的导入部分,先请学生听鸟叫的声音,再看鸟的画面,声、像结合,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并引出课题;再以一 组动画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动画中先出现小鸟的巢,接着在巢中接 连出现三只小鸟,然后鸟妈妈从远方飞回来,随着鸟妈妈把虫子喂到小鸟 的嘴中,学生们不由得开心地笑了。笑声过后,教师在计算机的屏幕上出 现了大量的生活中常见的鸟巢的图片,从学生熟悉的麻雀、家燕、喜鹊的 巢穴,概括常见的鸟巢的基本形,以圆形的和碗形的居多,再扩展到同样 是圆形、碗形巢穴的、其它生活在水塘边、悬崖上等不同环境的鸟的巢穴。在了解了生活中常见的鸟巢之后,再在屏幕上出现各种有趣的鸟巢,如: 灶鸟、园丁鸟、缝叶莺的巢穴,开阔学生的眼界,进而启发学生想象老师 没有介绍到的鸟的巢穴,还会有什么样的?留给学生以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形成学生的自我判断和自主决策,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创作一幅《小鸟的家》,使课内的知识向课外的知识有机地延伸、扩展。
二、运用电教媒体,再现情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掌握新知。
当美术教材中出现重点、难点,需要学生探索理解、主动掌握,而学生“启而不发”、“思维受阻”时,教师可借助电教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再现情境,把教材、教师所讲和学生思维融在一起,帮助学生使其受阻思维顺畅发展,达成对事物深刻理解、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理解效果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秋天》一课时,由于二年级学生经历浅,知识面窄,记忆力、观察力和审美能力都来够强,因此,对秋天的认识也很浅显。如要让学生了解秋天的自然特色,就得尽可能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探索、考察、参观、实践,但由于时间、地理条件的限制,这一梦想难以实现。为此,我依据本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用电脑制成大量的动画情景:秋叶飘落、秋果累累、秋收农忙、秋林漫步、秋菊丛中„„当这些大自然的秋景动画再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思维顿时豁然开朗,他们沉浸在秋天美好的意境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加入娓娓动听的语言启迪,学生们在观看过程中,其思维产生丰富的联想,脑海中同时再现了秋天的自然美景和生活趣事,从而解决了本课重点,突破了难点,并使学生在得
到美的熏陶和情愫的滋润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掌握了新知,开扩了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能力,为学生的绘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我在讲授色彩的基础知识时,制作课件时把第 11 册中的 《色彩的冷暖》 和第 12 册中的《色彩的强烈对比、柔和对比》两课合并在一起讲《色彩的 冷暖与对比》,达到了加大知识密度、增强知识的连贯性,增大信息量的效 果,显示了基于计算机基础上的美术教学的优势。本节课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力求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悟出所学知识点,而将色彩理论放在 学生感知之后。改变以往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全过 程中,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课的开始部分从红、黄、蓝、橙、紫、绿六种颜色入手,引导学生联想 自然界中的事物,谈对色彩感觉,初步认识冷、暖色以及冷、暖色的相对 性;再通过一些反映自然、生活、绘画的图片加大信息来源,让学生判断 冷色、暖色的画面; 然后再出色相环,使学生的认识与色彩理论结合起来。在学生认识冷暖色的基础上,引出对比的概念,通过色相的比较,找出哪 些色是强烈对比、哪些色是柔和对比,在学生认识强、弱对比的基础上,出一组图片供学生欣赏,让学生自己评议,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最后在学生操作时,设计两个层次的练习:一是在 线稿基础上的色彩练习,二是自己设计画稿并用色彩表现,练习由浅入深,给学生更多地独立思考问题与自我发展的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
三、运用电教媒体,演绎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巩固新知。
学生的创作热情源于美的启迪,也是通过绘画的形式达到巩固新知、发展思维、反馈信息的目的的一种训练过程,更是反映教学效果的主要环节。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乐胜的心理,运用电教媒体,演绎情境,进行启迪诱导,激起学生强烈创作欲,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并结合点、线、面教学,巡回辅导,因材施教,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南极企鹅》一课中,我剪辑一段企鹅动画片给学生们播放,并以激励的形式让学生欣赏企鹅电脑动画:由几个三角形、椭圆形、方形等基本形的缓慢移动组成了正面企鹅卡通形象。又变换几个不同姿态的卡通小企鹅,给企鹅配上围巾、小衣服等,添画冰川、小房子等背景,做不同背景变化,看到这么多可爱的小企鹅,学生中有的居然欢呼起来。了解同龄学生的绘画创作意图,并引导他们演绎情境角色,感受创作意境。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后,他们的创作激情被唤起、提高。此时,播放优美动听的配套音乐,并开始启迪、诱导,使学生们在所扮角色的引导下,开始自由驰骋于想象的王国之中,并进入创作的忘我境界。其作品结果显示,学生创作大胆果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魅力。
四、运用电教媒体,升华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强化新知。
作业展评、课堂小结,是巩固和强化新旧知识内在联系的重要过程,也是一节课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因此,我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差异,遵循计划性、针对性、趣味性原则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的作业展评区和课堂小结,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出现,使他们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他们在完成创作后,将自己的作品放在自己的桌上或黑板上,予以展示,并结合电教媒体——实物投影仪的运用,对典型问题予以指出、分析、更正;对突出作品进行分析、点评、鼓励、表扬,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升华情境。最后,小结本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统摄知识纲目,使整节课在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地欢声笑语中结束教学内容。
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首先要转变观念,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现代高素质人才。我们在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材,选择不同的教法,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同时也可以多种电教手段并用,优势互补,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总之,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不断地优化电教媒体的组合,充分发挥其作用,并符合教材体系,就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并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探求知识、培养智能,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想象能力、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具有十分巨大的作用。
作 者:薛秀娟
工作单位:工业园区中心小学 家庭住址:阿胶街水韵名邸 电 话:*** 邮 箱:465650792@qq.com
第五篇:饮食民俗-在旅游活动中作用
饮食民俗是指人类选择食物和饮料、加工制作的方法,以及食用方式等的风俗习惯。即民族食事活动中所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风俗习惯,也称饮食风俗、食俗。“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活动,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饮食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人们离不开饮食,它是生活所必需的。但旅游活动中,饮食对旅游者来说,不仅仅为了解决饥饿,多是有目的的尝一地、一国、一族的饮食风味。如到北京要吃全聚德的烤鸭,到延吉要吃朝鲜族的狗肉冷面和辣白菜,到日本要吃“寿司”(日本饭团)与生鱼片等等。品尝这些饮食,不仅是口感上的满足,还有对其烹饪技术、饮食器具、食品色形、进餐方式等的体验与欣赏。从而使感官和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即或是离开了旅游地,也会留下难久久忘的印象。
旅游可以使当地人以目的地的特色饮食为骄傲,当地人常常忘记就在其周围的东西的价值,只有通过游客的眼睛,他们才重新审视自身的饮食文化特色。充满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吸引着八方游客,带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又促进了饮食民俗文化的发展,并且增强了当地人的自豪感。
总之,饮食文化与旅游文化是分不开的,他们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是一个区域的特点与民俗风情的展示,同时也是对我们祖国美好河山与灿烂文化的一种发扬,一种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