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音乐课堂散发卓越的光彩
让音乐课堂散发“卓越”的光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卓越课堂一路走来,历经了无数个日月,历经风雨彩虹、成功与失败;凝聚了多少教育家、改革家以及奋战在教育第一线教师的智慧结晶,撒下多少教育工作者辛勤的汗水。卓越——意为超出一般,非常优秀。卓越课堂是师生的“乐土”,是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理想境界,是我们无限的向往和追求。卓越课堂崇尚的是立德树人、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模式呈现为多元化、开放化、包容化;它彻底打破教学旧框框,实现课堂教学程序的“翻转”,以先学后教、多学少教、精讲多练等为主要特征;强调学生在做中学、自学悟学、同伴互助,学中探究的新型教学方式;卓越课堂使师生从“苦教”、“苦学”中解放出来,共同创造“幸福”的教、“轻松”的学的教育生活。小学音乐教育长期以来滞留在传授音乐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等形式的低效能教育模式上;尤其是以往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中,教师过多地分析音乐中的要素、曲式、结构等特点,教学过程忽视了审美的主体——学生。教师如痴如醉在讲堂上讲解、板书,学生在音乐一遍又一遍的播放中昏然欲睡。不是音乐不美不能吸引孩子们,而是陈旧的教学模式压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此的教学模式无法达到音乐教育的审美目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让学生在音乐课堂里自主地学习,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角”地位,而教师真正从“包办”、“勤奋”中退隐出来甘当“导”师角色。长期以来,我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结合我校的教育科研课题:卓越课堂《一二五》式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小学音乐这一学科特点,我在教学中做了诸多尝试,希望能获得卓越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于音乐学科的教学规律和特点。
一、恰如其分地“导”。课堂教学中“导入”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它好比是交给学生进入“知识乐园”的金钥匙。如何在此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并由此引出新课呢?课例
一、小学六年级音乐欣赏教学——《船工号子》。在“导”这个环节,我将事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中的教学结构组织图,在极短的时间内向孩子们展现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的开课方式是根据小学高段的学生年龄特点所设计的;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一开始就了解所要学习的东西,做到一目了然、心中有数,对于他们即将投入艺术实践活动是十分重要的。接下来,我交代了班级各组学习竞争的游戏方式:“众舸竞翔,飞跃川江”,这项活动使孩子们摩肩擦掌、跃跃欲试。学习激励游戏“众舸竞翔,飞跃川江”的命名,我经过深思熟虑:本课的教学内容《船工号子》是表现船工们与川江的险阻、激流、暗滩、漩涡顽强搏斗,最终战胜川江的经过,歌曲展示和赞颂了劳动者坚强不屈、乐观向上、勇于进取的崇高品格。所以我设想,如果将孩子们的学习竞争机制和歌曲内容中的川江、行船联系在一起,他们会更能体验到本课所要倡导的精神。于是我在事先制作的课件中,以学生的每一组为单位给每艘小船逐一编号,在接下来的每一项学习活动中进行竞争与评比,看最后代表着小组的哪一艘小船最先到达终点,哪一组的学生在本次学习活动中取得优胜。这样的激励机制无疑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同样会使每一组的孩子们为达成目标共同配合、齐心合力、努力进取。开课前“恰如其分、处心积虑”地“导”,好似“一枝红杏出墙来”,会让孩子们满怀希望地联想到“满院关不住的春色”,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到“院”中去欣赏和探求。正如一位名人说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短短几分钟的“导”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和将要进行的各项学习活动,还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实践活动做好铺垫。
二、主观能动地“学”。卓越课堂提倡以更高效能、非凡的课堂效益,和更科学、省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丰硕的收获。“促情生智、情智共生”,学生在德育、美育,情商、智商等诸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得以长足发展;所以,使学生的自“能”学习、自“会”学习,自“乐”学习,在学习中自觉、主动探索学习的新方法,与同伴合作、交流、探讨,学会协作配合达成学习目标;使学生真正明白学习是每个人自己的任务,在学习活动中‘当家作主’。我们要在“学”这一时段让孩子们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探索、创新,勇于竞争、勤于展示、积极评价等一系列学习的好方法、好途径。如果说语文和数学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多写多算,长于积累的自学能力,那么音乐学科则更注重在交流、探求、演示、创编等活动中,磨练学生的意志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对音乐艺术的兴趣和爱好。“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学习音乐和学习语言、计算的区别在于:联想和想象是音乐教学必须具备的‘血肉和脉络’,实践和创新则是整个课堂不可缺少的‘骨骼和神经’。所以卓越课堂的教学模式运用于音乐学科必须更加灵活而巧妙,尤其是在“导——学——教——练——测”这五个教学环节中的“学”这一部分。欣赏教学《船工号子》一课中,学生初步感知阶段中就包括:聆听、思考、交流、演示等步骤。学生需要内化的知识包括:
(一)、什么是《船工号子》?
(二)、辨别《船工号子》正确的演唱形式。
(三)、“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在劳动中的作用是什么?其中,《船工号子》的概念由孩子们课前预习所获得,并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分享。当教学进行到:辨别、判断《船工号子》正确的演唱形式时,我让孩子们独立思考并举手抢答。当学生完全理解这些知识之后,鼓励他们老师、同学配合演示“一领众和”的演唱方式,深切体验劳动号子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感染力。如何让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自我学习的探索者、组织者、交流者、思想者?让他们真正地意识到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而自我才是学习实践活动的主宰?在《船工号子》课例的第二部分:深入理解和学习中,学生再次聆听歌曲,师生交流、讨论歌词含义,抓住精炼、典型的歌词,例如:穿恶浪,踏险滩,船工一身都是胆;闯漩涡,迎激流,水飞千里船似箭。乘风破浪,奔大海,行船哪怕路途难。深刻理解旧时代船工艰辛的工作和生活,由此感悟出船工们为了达到目的地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我按学生资质和家庭教育的不同程度给他们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给歌曲分段,并依据每段不同的旋律、节奏和力度分析概括出每段的情绪,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哼唱,深入体验歌曲。我观察到几乎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地参与小组合作,并在交流和探讨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做好笔记。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做就是最好的学习。只有鼓励每一个孩子参与艺术实践,才能树立孩子们对学习的信心(尤其是学习成绩最差的孩子),只有在‘做中学’才能彰显和突兀出孩子们的智慧和才华;毋庸置疑,艺术实践能激发出孩子们艺术灵感和与众不同的艺术创新能力,因为,一旦孩子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思想上的束缚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各种感官和能力才能得以发挥;尤其是音乐这样的情感类学科,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学习音乐艺术的动力和源泉。所以,主观能动地“学”对于音乐卓越课堂是至关重要的。
三、简明扼要地“精教”。要想使音乐课堂散发卓越的魅力,我们必须根据音乐学科本身的教学特点“量体裁衣”,将“情智共生、卓越课堂”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理解透彻,将“导、学、教、练”的卓越课堂教学模式灵活运用与音乐课堂教学之中。前面我们提到,卓越课堂倡导先学后教、多学少教的教学原则,学生在课堂40分钟内聆听、关注老师的讲授,约合不超过十分钟,在教的过程之中,始终以问题导学、质疑探究为主要教学方式。教师事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进行分类,(一)、对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四、富有探究性地“练”。卓越课堂的“导、学、教、练”四个部分在有的学科可以分得很明显,但在音乐学科的教学中不适宜分得太开;教学进行中常常表现为学后开练、边学边练,学练相济、以练促学。以教学《船工号子》为例,在指导学生“练”这一环节,我抓住歌曲中最精彩、最有特点的乐段——《见滩号子》实施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挖掘其中的音乐规律和创作手法,并思考和体验这样的创作方法在歌曲中会起到什么作用;不仅如此,通过反复地聆听和讨论,还辨别出这段歌曲演唱形式上的变化,那就是:川剧戏曲表演中的“说唱”艺术。在学习活动中,我始终如一地鼓励着孩子们善于发现、勇于探究。教会他们仔细观察、发现问题,不仅会解决问题、还要懂得为什么会这样,所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教会了学生正确而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起来才能真正开心和顺心,教师也才能教得快乐和幸福,卓越课堂才能散发出她的魅力和光彩。
第二篇:让酒店个性化服务散发光彩
让酒店个性化服务散发光彩
酒店服务员是酒店品牌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如何提高酒店服务员个性化服务水平,让个性化服务在经营活动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呢?
一、酒店服务定位在高起点。应根据酒店的规模安排素质较高的酒店服务人员,在服务工作中要严格执行酒店切实可行的服务规范,每个服务细节都要有严格标准,并把个性化服务贯穿在整个服务过程中,比如恒8连锁酒店就对酒店服务员有很高的要求,定期会进行培训和测评,力保让顾客享受到优质的服务。酒店的个性化服务是根据酒店的经营特点,在工作实践中客人反馈的大量事例中逐渐总结出来的。在推行个性化服务工作中,要求经营者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不能流于形式,这样,酒店服务个性化才能健康发展。
二、潜心研究客人消费心理。个性化服务的关键是要了解不同客人在用餐过程中的不同需求。
三、强化酒店服务员的服务意识。在全面提高员工素质的同时,让员工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在酒店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强化服务意识绝不仅限于酒店服务员,全体员工都要认识到礼貌待客是酒店服务的核心,是赢得客源的重要因素。服务人员要用心做好服务工作,学会观察和分析客人,了解客人的喜好和忌讳,以满足客人意识的需求。
四、提高灵活服务技巧。要求酒店服务员不仅要掌握各项服务技能,而且要善于根据不同客人的需求灵活掌握好各种礼节,如问候礼节、称呼礼节、迎送礼节、仪表礼节等等。
五、酒店的设备设施要利于不同用餐客人的需求。一些个性化服务搞得好的酒店,利用微机建立客人用餐档案,详细记录了客人身份、性别、年龄、用餐口味特点、生日等等,还有的企业建立了常客登记表,记录客人用餐需求特点,并制定出优惠打折的办法。当酒店在经营中有新创举或到客人生日及时与客人联系,送去祝福,告知客人为之准备的礼品和企业新添菜点信息等,都会酒店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三篇:让幼儿成长档案散发光彩
第十二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让幼儿成长档案散发光彩
——浅谈幼儿成长档案创建中的误区与调整策略
重庆市云阳县实验幼儿园 张瑾 电话:***
论文类别:学前教育
摘要:本文针对它在幼儿园实践中存在的创建目的不明确、内容不全面、主体缺乏多元与个体特色、档案的使用率低等问题根据自己的看法谈谈几个容易出现的误区以及解决策略。
关键词:幼儿成长档案;创建;误区;策略
这几年,我和同事们一起制作了幼儿的成长档案,有很好的收效,在对大家的匠心与智慧以及所付出的时间与精力惊叹、感佩的同时,也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误区。在本文中,笔者将面对一些明显的误区进行说明,以期对创建幼儿成长档案实践工作有所裨益。
一、创建幼儿成长档案的存在的误区剖析
(一)制作过程“批量式”生产。
在制作的过程中,总容易走入“批量式”生产的误区,因为图“高效”、“便捷”,引入模板式进行填充。究其原因,主要是许多教师对于它的创建目的认识有误。例如有教师认为做成长记录袋是为了收集、记录、存放幼儿的作品;有的认为是为了增加家园联系,使家长更加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还有其他种种不同的想法。
(二)实践操作“一手包办”。
创建之初教师能遵循“让幼儿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这一理念为起点,着手创建幼儿成长档案,可实践操作时,多数却是“一手包办”,幼儿参与度不高。究其原因是教师顾虑太多,不敢放手让幼儿参与,一怕制作粗糙,二怕损坏作品,三怕影响整体美观。因而幼儿缺乏参与权、选择权和决策权。
(三)家长参与“昙花一现”。开初教师在创建档案的过程中一般还会重视家长的参与,但是犹如昙花一现,消退很快。其原因一是担心家长水平参差不齐影响整个工作的质量和进度;二是家长对自己的身份认识不够,觉得这些工作应当由老师来完成,自己只是“打下手”;三是家长以工作繁忙为由,对档案工作开展缺少支持。
(四)档案内容“孤影形单”。
在类型上存在展示型居多,描述、评估型较少的状况。内容上的问题更为突出:绝大多数的成长档案中缺乏有关幼儿的学习日志、文字纪录、录音带和录像带的记录等内容。而且收录的幼儿作品,也千篇一律多为幼儿美工方面的作品,缺乏其他方面能力的作品成果展示。比如:幼儿的口述记录、教师的叙述性报告、家长的评价等。甚至有全班成长档案收录的美工方面的作品完全相同的情况。
(五)个人档案“千篇一律”。
幼儿成长档案能较多地反映幼儿活动的实际表现及成品,折射出幼儿有形的成就,可实际操作时,却变相的成了教师的记录本,幼儿的作品集,没有体现档案材料的价值性,材料呈现笼统,价值性体现不够,幼儿作品内容单一,缺乏个体差异,千篇一律演化成了班级档案。
(六)成长档案“束之高阁”。
幼儿成长档案的创建不仅仅是一种“档案”,它既是幼儿美丽的留影,也是对幼儿科学的评价,还为家长全面了解幼儿的优势弱势提供了方便。然而档案制成以后,多数把它作为一项“成果”、“艺术品”进行欣赏,没有发挥它的全面作用。
二、粗议对幼儿成长档案存在问题的调整策略
(一)明确实质,追求特色。
有些幼儿园教师之所以在成长档案中出现某些偏差,主要是因为目的性不明确。就幼儿评价来说,创建成长记录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有关资料的收集,不是为了收集而收集,而是为了评价而收集。通过收集幼儿作品、活动记录、评价记录等丰富而有用的信息,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是为了给幼儿提供有针对性的发展与改进的建议,从而促进教师更好地改进教学,满足幼儿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幼儿的个性特点,不图省事,反对模式填充,追求特色,全面反映幼儿的特殊 2 个性。
(二)激发兴趣,自我创建。
成长档案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幼儿自我创建的过程。因此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给他们一块自我展示的舞台,去展示和感悟他们成长历程中的点点滴滴。不要对幼儿的自我评估和自我反省能力提出怀疑,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幼儿的这方面能力会随年龄增长而有较大的提高。
1.创建档案前,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引导幼儿了解“什么是成长档案?”“它对自己有什么帮助?”教师可以随机引导,让幼儿在自由讨论中和老师的引导下知道成长档案是属于幼儿自己的档案,它能把自己平时的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记录下来,从中回顾和发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
2.教师是幼儿的引导者,合作者和支持者。中大班幼儿可以通过区域活动参与档案的设计,能力强的幼儿可以用绘画的方式自己设计板块,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以与他人合作完成设计过程,然后让他们用语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分别记录他们各自的创意,然后进行整理和编排。小班幼儿可以通过亲子合作的方式参与档案设计,既确保了档案的美观性又为今后的动态评价埋下了伏笔。
3.教师应当把握时机提供适宜的“支架”给幼儿,有利于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教师只有给予幼儿一次次的实践操作机会,才能使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与材料的接触,不断地积累经验,一次次从失败走向成功。
(三)转变观念,引导参与。
教师是幼儿成长档案最直接的操作者,同时也扮演着“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的重要角色,而成长档案中很大一部分需要家长的配合才能完成,教师必须做好这个“引导者。
1.在创建档案初期,向家长介绍档案,如在学期初的家长会上,让家长了解什么是“成长档案”及怎样协助教师将“档案”做得更好。让家长知道它是家园联系实实在在的平台,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在园和在家的活动情况。
2.教师利用多种形式指导家长评价幼儿的作品或行为表现,如在家长活动中,以某一作品或事件为例,家长们相互交流自己的评价或处理反应,然后教师在总结时指出家长做得比较优秀和做得欠妥的地方。通过引导家长相互学习,提高参与水平。
3.教师在档案版面的设计时邀请家长参与,如宝宝趣事、育儿心得等版面请家长自主设计,教师协助整理、编排,并开辟班级新闻、亲子阅读、家长阅览等版面,当家长打开档案就能看到教师对自己设计的肯定和采纳,一定会爱不释手。
4.用电话、便条等形式与工作较忙的家长作个别交流,告诉他:关注孩子是一件不可忽视的小事,每天花5-10分钟来和宝宝作沟通,和老师做交流,会有不菲的收获。
(四)全面收集,丰富内容。
成长记录必须重视内容的全面性,它是通过收录各种有价值的材料来全面反映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过程的。因此要求尽可能多的提供各种资料或信息,以便于教师参考。实践中很多教师往往把幼儿的图画、美工作品作为最基本、最普遍的评价依据。殊不知只有在收集了其他类型的内容,如学习日志、幼儿的口述记录、教师的观察记录、叙述性报告、照片、录音带与录象带等后,成长记录才会更丰富、更有用,成长记录评价才会更有效。成长记录收集的内容应覆盖幼儿在身体、认知、言语、情感及社会能力等多个发展领域,其具体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主要有:1.作品样本:既可以是用纸笔方式呈现的绘画,书写的算术或能力的练习及家长、教师整理的记录等,有条件的也可以是活动的照片、录音或录像等其他形式的作品。2.观察记录:观察是实施幼儿发展评价的主要手段。3.各种测验与调查的结果。
(五)突出差异,富有个性。
每个幼儿的成长档案都是独一无二的,是幼儿个体成长过程的记录,是他们一生的财富。因此,我们在制作成长档案时要突出幼儿的个别差异。
1.在整理个人信息等个性化资料时,要使成长档案在内容、版面设计和表现方式等方面更具个性化特征。
2.为每个幼儿做一些个性化的记录,可以是幼儿的逸事趣闻,也可以是富有个性特点的童言稚语,还可以是对个体的观察记录。
3.教师个人的力量的有限的,但群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幼儿作品,可以是静态的照片、动态的影像资料、平面的绘画和立体的手工作品等,使档案作品丰富且突显个人特点。
4.教师从语言发展、社会认知、艺术活动、操作技能等方面捕捉幼儿的典型 4 表现,以此为教育的契机加以把握。如爸爸记录了在日常生活中刘渊小朋友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非常强,能把爸爸和教师的话原本地复述过来,故建议爸爸多给刘渊听故事,并试着复述故事。一段时间后,刘渊真的把故事讲得好极啦,成了班上的故事王。
(六)正确运用,物有所值。
1.教师可以通过幼儿成长档案,全面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惯、思维特点、特长爱好、性格、能力以及弱点等,从而掌握幼儿发展状况,这样有利于教师进行分析与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2.幼儿成长档案主要是幼儿自己参与提供的各种“文献材料”,其中有幼儿基本信息,照片,作品,点滴进步记录、奖状以及老师的评价结果等。这是孩子们生活活动和学习本领的全方位展示,每一个孩子的生活点滴都可以在成长档案里找到痕迹。
3.定期让幼儿把“幼儿成长档案”带回家进行交流,让每个家长更能清楚自己孩子在哪方面比较优势,哪方面比较弱势,这样每位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到更加有的放矢,且可经常与老师沟通,针对幼儿的个性进行特别教育。
4.成长档案是成长历程的积累,是每个幼儿成长经历的写照,也是对每个小朋友成长轨迹的一个完整记录。孩子的成长历程对他们自己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做父母的要和孩子一起做成长记录,等孩子慢慢长大,随手翻阅这些档案,就会唤醒他们的儿时的记忆,重拾童年五彩的梦,培养孩子正确对待生活的态度。
第四篇:让课堂散发生长的气息
一、印象——独特的讲课方式
在所有的报告中,只有他的讲座最特别。没有演示文稿,打开手提,大屏幕上出现一个空白文档,李教授一边讲述,一边灵巧地在键盘上敲打出课题,然后,一个个关键词句,便随着他的讲述和手指的敲打,不断出现在大屏幕上,牢牢吸引着听课者的目光,融讲、写、记为一体。手脑并用,有张有弛,显得从容不迫,更显出现代专家的务实的精神和高超的能力和水平。
他引用大量的教育案例及教育小故事,从日常教育生活中的细节入手,对各个观点作了详尽的理论阐述和实践分析,令人易于接受。报告中那信手拈来的大量详实的资料,不经意中流露出的深厚的理论功底,其理性的分析,鲜明的观点,丰厚的底蕴、严谨的思路,务实的作风等等,无不让人为之折服。尤其是他那胸怀祖国的情怀更是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听报告的老师。虽然报告已经结束了,可余音袅袅,很多细节,似乎还在脑海中回放,忍不住咀嚼着、回味着。
李政涛教授认为我们的课要上成家常课,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公开课相当于宴会大餐,而家常课则是家常菜,宴会大餐我们偶而吃一顿还行,吃多了就会生病,还是吃家常菜的好。公开课虽最能垂练人,但家常课最养人。家常课是最真实的课,虽有缺撼,但有发展的空间。我们在成长的同时学生也在成长,那么课堂就有生长的气息了。所以我们的课堂要看看学生走出课堂和走进课堂在知识、技能、方法、能力、习惯上是否有变化,如果有变化,那么这就是到理想的课堂,师生共同生长的课堂。
二、讲课的详细观点如下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对于什么是‚有效教学‛?李政涛教授讲了以下四个观点:
1、抓住一个关键字:‚实‛
李政涛博导是叶澜教授的学生,他首先阐述了叶澜教授的‚五实‛:
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可供参考的基本要求,即可以去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1)、‚扎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对于学生来说,至少要学到东西,再进一步锻炼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不是图热闹的课。
(2)、‚充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效率的课。一是看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二是看效率的高低。效率高的课,才称得上是充实的课,有内容的课。
(3)、‚丰实‛ ——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
(4)、‚平实‛——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要淡化公开课,多上研讨课,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5)、‚真实‛——做到了以上几点,这种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未经过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有缺憾,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
2、理解一个关键词:‚有效‛
(1)、理解‚三效‛。一是‚有效益,就是能够达到教学目标;二是‚有效果‛,就是学生能够发展;三是‚有效率‛,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2)、理解‚八效‛。
一是‚全效‛,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明星学生;
二是‚广效‛,视野要宽广;
三是‚远效‛,成效能持续长远;
四是‚深效‛,深度解读教材和学生;深到哪里去?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例,好些教师将文中的‚绅士‛一词浅表地解释为‚让女士先上救身船‛。其实不然。轮船即将沉没,但乐队仍在演奏,方寸丝毫不乱;船长完全可以活下来,但他选择以身殉‚船‛;即使逃,也逃得像个绅士,无论何种境地,保持从容不迫、镇定自如,不至于六神无主、惊惶失措;无论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依然勇敢履行承担职责,不放弃责任。这才叫绅士。这篇教材所蕴含的‚职责和责任的担当、承担责任的习惯‛这方面的教育价值,却被教师的浅层解读给遮蔽了。
五是‚强效‛,关注兴趣和需要;如,一位新教师10分钟时间,让一个不喜欢语文的班级,爱上了语文。他是这样做的。上课伊始,教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射‛字,请同学读,学生读‚she‛时,老师说不念‚she‛,学生很惊异。(为什么有些课堂上学生很疲沓,同未让学生产生惊异之感是有关系的,教师要善于把熟悉的陌生化--惊异,从而产生兴趣和需要)老师娓娓道来:‚射--从字形看,一寸的身子。就是矮,这个字就念ai。‛学生更惊异了。教师又板书‚矮‛字,并在矮字中间画上一条线使之分成左右两个部分,并解释说:‚矢‛就是箭,‚委‛是派出的意思,把箭派出去是什么意思?学生说是‚射‛。教师说--对了。学生异常兴奋,感到汉字真有意思,教师趁热打铁,又举例进一步表现汉字的魅力和美。让孩子们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强效的最高境界:老师一句话,影响学生一生。速算大师史丰收回忆自己怎么会走上研究算法的这条路上时,说过:小学时的一次数学课,在学完乘法后,他问老师:乘法为什么要从右往左算,能不能从左往右算呢?老师说,那你试试看。正是这句话,让史丰收一发而不可收,从此与研究算法结缘。
六是‚准效‛,准确解读教材和学生;
七是‚速效‛,直接对准目标;
八是‚奇效‛,能化腐朽为神奇。例子
一、语文课上,教师正范读一篇表现父子之情的文章,爸爸如何如何,当教师正声情并茂地喊出‚爸爸‛时,一学生在座位‚唉‛了一声,教室里哄堂大笑。教师顿了一下,并没有瞪这个孩子,却说道:这个同学在听老师朗读的时候,进入了角色,带着情感。我们明天上课前,我们就花5分钟请他介绍一下他是如何能够这样投入的,并请他读给我们听听。这位同学当天晚上在家‚备课‛到了11时半。
李镇西老师曾讲过一个故事。年轻的周老师问同学们--世界上有著名的四大宫殿,是哪四个?学生不知道,有一个学生说故宫,其他都不知道,这时一个男孩子故意装坏,说还有‚子宫‛,学生哄堂大笑,这个男生知道自己闯了祸,很紧张。看周老师怎么处理--她走到学生面前,摸着他的脑袋说:‚你说得对。理由是--因为子宫的确是人类最伟大的宫殿。同学们,周老师,包括所有的人,都是在这伟大的宫殿里孕育,谈到她,不能用轻率的口吻,要充满对妈妈的尊敬。当然,这节课谈的是建筑上的宫殿,你的问题,留在生物课上讨论。‛周老师化解了一触即发的冲突,而且不经意间给孩子们上了关于生命关于母爱的教育。
3、思考三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1)、教什么?如何确定教学内容,有两种方式:一是对照课程标准,二是对照学生发展需要。这里,要掌握‚三个原则‛:一是,学生已经会的和懂的不教,只教不会不懂的;二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能读懂的,不教,教如果你不教学生学不会的,或者教了之后会更有进步和发展的;三是,你现在教了,学生也不会也不懂的,不教。
(2)、怎么教?要结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状况。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方法。很多教师听名师的课后东施效颦,效果并不理想。这就要思考到底从名师那里学什么。当然要学技巧方法,但不能只学技法,要学思想、观点、精神。某种意义上,它比技法更重要,它能出方法,有什么思想就会有什么方法。名师如参天大树,树会开花结实,技巧如花和实,醒目、易得,但从别人那里摘来的花,很快就会枯萎腐败,因缺了思想的根。学名师,就要善于‚嫁接‛思想的根,而不只是摘花摘果。三学成长历程。没有谁天生就是名师。名师也遭遇过困难、障碍,看他是如何走出来的。如于漪老师,70岁时还讲过:‚与其说我一辈子做语文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这就是名师的品格!如今80岁了,还每年发表文章。在《岁月如歌》这本书中,她回顾了自己在语文能力方面的成长历程,这本书也可看作是其职业生涯的自传。
说到语言,教师要有三种语言的敏感。一是对学科语言的敏感性;要能让学生在走出课堂后,用你的学科语言方式来表达;二是对学生语言的敏感。学生语言有错漏时,要及时纠正;有亮点、特长时,要积极鼓励,放大。如一次在常州听课,一男孩多次发言,内容说得很不错,但表达时‚那个‛‚那个‛不断;教师在评价时,只是关注了孩子说话的内容,对其表达时的口头禅只字不提。试想,教师不指出,不纠正,也许孩子会‚那个‛一辈子。三是对教师语言的敏感。如听名师上课,要关注语言,培养倾听能力。
参加各种会议,也要带着学习的心态,倾听的姿态,就能学到很多东西,如听别人表达时的视角,怎么表达才能打动听众,说服别人。当然含包括对自己语言的敏感。我的语言风格、优点、毛病。于漪老师在《用语言‚粘‛住学生》中讲述了自己锤炼语言的历程:初上讲台,感觉自己的语言苍白、贫乏,口头禅多,普通话不准,就下决心锤炼。于是每天上班边走边想,上课开始讲什么,转折处如何过渡……下班后坐在公交车上一一回放,并思考如何改进、重建,如何让语言更生动、传神。几年后,一张嘴,就‚粘‛住了学生。
(3)、教到什么程度?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校、本班实际,确定教到什么程度。
(4)、必须明确‚五个点‛。这‚五个点‛是:知识训练点,能力培养点,方法习得点,习惯养成点,考试关注点。
(二)、应该建立怎样的‚有效教学观‛?
报告中,李政涛教授谈了自己的‚有效教学观‛。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简要诠释。
1、什么是好课?
一是看学生,看学生变化了没有?发展了没有?
二是看教育效果的持久性,走进课堂与走出课堂是否一个样?
三是看有无生长感。要想使教学具有生长感,要找到‚三个点‛:找到‚挑战点‛,给学生一种挑战;找到突破点,突破难点和障碍点;找到提升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不生长‛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被生长‛的课堂是僵化的,‚自生长‛的课堂是绿色的课堂,‚共生长‛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有温度没有深度,我们可以称之为‚滑冰课‛,只是‚滑行‛而已。
二是有活动没有学习,没把活动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
著名特级教师武凤霞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但要深沉,学生不能在文字中浮光掠影,要在思索中前行;不是在言说别人的思想,一定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看一看,能感受到躬身前行的姿态,听一听,能体悟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三)、如何让课堂充满生长气息?
1、课堂生长的前提。一是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二是基于学生立场,认真解读学生。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例如:学生已有什么?学生缺什么?困难和障碍是什么?差异是什么?三是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2、生长的方式
(1)、开放的生长。什么是开放?一是从教师向学生开放,把课堂放给学生,时间放给学生,空间放给学生,权力放给学生,课堂向每个学生开放。二是由唯一性向可能性、选择性、多样性开放。三是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向体验和经验开放
(2)、扎实的生长。一是扎实在于清晰,目标清晰,思路清晰,方法清晰,学生清晰,指令和要求清晰。二是扎实在于细致,比如有效的小组合作包括以下四步:从两两合作开始,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组际互动。三是扎实在于生成,从点状生成到整体生成,从个体生成到全体生成,从浅层生成到深层生存,从错误生成到有益生成。四是扎实在于停顿。五是扎实在于持续。六是扎实在于运用。七是扎实在于及时反馈。八是扎实在于写练。
(3)、优美的生长。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课堂,呈现的应该不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里‘拔节’的声音。‛
(4)、温暖的生长。让课堂充满温暖的气息。
最后李博导送给我们一句话: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转赠给大家:栽培自己,不一定要靠别人,每天都努力着,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着生长的气息,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栽培。
第五篇:感悟语言魅力 散发迷人光彩
感悟语言魅力 散发迷人光彩
众所周知,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缺少了语言的课堂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课堂如果缺乏必要的咬文嚼字,教学就会因缺乏关键点的开掘与深挖而显得浅薄,语文的味道也就势必会被冲淡和稀释。朱熹说过:“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
语,细细咀嚼,慢慢品味,方能使学生领略到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朴归真,充满浓浓书香。
一、抓住细节 读中品味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本色 的品味”。事实上,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如选自《水浒传》的《景阳冈》就是一篇值得学生品读的佳作。施耐庵用他的一枝生花妙笔,细腻地刻划了武松这个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我就让学生紧紧抓住武松的言行来品味其勇武机敏的鲜明特点。文中“武松打虎”这一段写得尤为精彩,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的来势汹汹和武松“一闪,又一闪,再一闪”的沉着机智以及武松打虎时的竭尽全力都要在反复品读中去体会,这样才能感受到名著的魅力,领略到大家风范,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传神。
再如《钱学森》这篇课文通篇以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杰出的爱国科学家钱学森的形象。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对内容的感知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就会觉得这篇课文平淡无奇。但若是能通过品读语言文字,零距离地与课文对话,就一定能走近科学家,并感受到本课语言独特的美。在教学时,我与学生一起紧紧地抓住能体现钱学森杰出才华的三处地方和表现钱学森爱国情怀的几处内心活动进行深入研读,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伟大科学家钱学森的形象深深
留在学生的心中,还使学生从平淡、朴实的语言中品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培养了自己的语感。
二、潜心会文 推敲揣摩
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会文,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孩子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要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体味,推敲,对语言意蕴进行深入的探究,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敏锐感悟能力。
如选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草船借箭》一文中,“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这一部分内容是通过一段人物对话表现出来的,廖廖几句就表现出人物鲜明的特点。为了使同学们深刻认识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个人物,我先让学生读读这段对话,说说周瑜、诸葛亮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然后再通过细细品读,揣摩周瑜的每一“问”用意何在?而诸葛亮的每一答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在研读每一问一答中,透过语言文字,发现了周瑜表面客客气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从中,学生更体会到了通过传神的语言描写,也能塑造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样的潜心会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品读,对语言的感知
不再是浅尝辄止,学生的语言得到了积累,理解文章的能力也进一步加强了,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三、多元探读 激活思维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学生的探究朗读能力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
如我在教《詹天佑》这篇课文第4段“勘测线路”时,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受詹天佑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以及那颗强烈的爱国心,然后就指导学生进行深入地读书,通过范读设境、想象移情、多元解读等多种探究朗读形式来读出詹天佑的令人感动之处,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淀学生的语言。如“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时说的话”就采用了设置情境的方式来进行多元朗读:在施工委员会上,詹天佑面对着所有的铁路建设者,慷慨激昂地勉励工作人员“———”;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粗心,施工质量不是很高,语重心长地勉励工作人员“———”;极个别工程人员因为条件艰苦,消极怠工,严肃而恳切地勉励工作人员“———”。而“詹天佑不怕
重重困难,勘测线路”这一部分则通过想像情境,交流画面的形式来表达心中的那份感动。如引导学生想象“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深夜灯下,伏案绘图”等这些画面来身临其境地读,体会詹天佑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詹天佑的内心活动”这部分则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元解读:如果强调这是中国人修的第一条铁路,怎么读?如果强调詹天佑的坚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决心,该怎么读?如果强调修不好铁路的后果,那又该怎么读?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揣摩,明白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关键在于是否能表现出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学生的每一次朗读,无不体现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无不渗透着学生强烈的情感。这样的多元探读,使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增强了,使学生的语言思维更活跃、更深刻了。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语文课就应该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引领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得到人文的关怀,受到语言的熏陶,努力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相信,这样以“品读语言”为核心的语文课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都沉浸在“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说”、“会说”、“能说”,使我们的语文课真正散发出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