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悟

时间:2019-05-13 02:02: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悟》。

第一篇:论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悟

小学语文 教学论文

谈谈阅读教学中的感悟

天长市张铺小学 江春 二0一0年十月十六

谈谈阅读教学中的感悟

张铺小学:江 春 阅读教学中的“积累、运用、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的教学流程,特别是“感悟”。所谓“感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要达到这个境界,“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在我的眼里,感是悟的前提,二者不能割裂,相辅相成,是有机的统一。

一、在朗读中感悟

朗读是理解课文,进入课文深处的重要途径,因此,朗读对小学生来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学习任务,如何培养学生朗读时的语感,则又是提高朗读水平的关键所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朗读时普遍存在拿腔拿调或没有感情的现象。课堂上因为有老师的示范,学生还能读出感情来,可课后一旦没有了老师的指导,很多学生仍会逐字逐句的读,甚至常出现读错的现象,顿时没了感情,这些问题归根到底都是缺少语感所造成的。我认为要使学生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应当先从“整体感悟,抓住核心”,再辐射到重点语句,进行“指导朗读,形成语感”。

1、整体感悟,抓住核心。

怎样正确快速的把握课文内容呢?一般可先导入课题,继而激发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谈读后感受,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并抓住课文的核心内容情感是作者创作的原动力,也是作品的生命力,教师

要有捕捉文中“情感焦点”的本领,挖掘语言的情感因素,深刻领会情感的产生的始因以及情感蕴含的思想内容。如《天游峰的扫路人》:“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通过对这句话的理解,感悟出作者对老人的敬佩之情。弄清了文章蕴涵的情感,也就感悟了作者为何不写天游峰,而写一位普普通通的扫路人。

2、指导朗读,形成语感

要读好课文,重点词句的指导不容忽视,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学会找重点词句,再让他们感受读,你认为该怎么读好这些词语或句子,有自己的方法,再全班交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说说你为什么要这么读,为什么这些词语要强调等等,这样学生先是对课文有了理解,他们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融入朗读中去,指导起来就更有效果了。感由情生,情由辞发,在朗读上不必要讲究符号的技巧,只要是学生发自内心的阅读就行。

指导朗读要以真情拨动学生的心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朗读的作用很大,理解课文的唯一手段就是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最重要的手段。语文能力是讲出来的吗?不是!语文能力是读出来的,是学出来的。朗读是学生内化语言最直接的通道,是教师培养学生语感最重要的方法。”

于老师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他率先垂范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朗读时声音哽咽,让听者潸然泪下,学生与听课者均被其深情并茂、情真意切的朗读深深打动。全场爆发出持久的掌声。请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教学片断:

师:谢谢同学们,有同学问我:“于老师,你怎么会读得这么好?有什么秘诀吗?”我说:“有!”我首先在备课时把课文反复读好多遍,朗读的时候,要留给听者思考的时间,留给人想象的空间。过去有人把读书叫“煮书”,人们为什么把读书叫“煮书”?把书读熟了,才能读出味道来,读书要用心读,一边朗读,一边思考,一边想象,眼前似乎出现一幅幅画面。我刚才朗读的时候,想到了我的父母亲,只可惜他们都去世了,而我却从来没有抱过我的母亲,这样的机会我永远错失了,因此我朗读时会动真情,那病人仿佛就是我的母亲,我就站在病人的床前,请你们用心读,朗读不一定声音高,该高的时候高,该低的时候低,无论高低快慢,朗读都要有变化,有了变化就成了艺术。请每位同学用心读、自己读。

全班学生人人动情地朗读全文。

师:这次同学们朗读全文的感受真的不一样。你们读得非常正确、流畅,读出了自己的感受,把课文读好了,让人陶醉,让人感动。(台下听课老师掌声雷动。)

于老师的朗读指导水到渠成,师生用真情朗读,用心灵沟通,让文字焕发出活力,充满着真挚的情感。

当然小学生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我们要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如:激疑促读、个别检查读、教师范读、看图读文、创设情景读、男女赛读、同桌互读、表演朗读等,力求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意识到自己酿的蜜最甜,力求作用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感素养的形成、人文精神的养成。正如新课标提出的“要

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二、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怎样帮助学生体会文章深层的含义,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自己的体会代替学生的感悟、体验。其实,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点往往在个别重点词句上表现出来。抓住重点词句品析课文,是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方法之一,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从中找出重点词句,做到边读、边想、边画,把自己体会到的批注在旁边,这样就可以揣摩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在阅读教学中,如果不断对学生进行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的训练,学生就能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体会,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就更深入、透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例如在《沉香救母》这篇课文中,通过围绕课文主人公沉香了解救母亲的志愿和决心这个中心,组织学生找出课文中有关的材料,从而引导学生懂得一个人生道理,体现了文道结合,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在《沉香救母》中抓住“孝心”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词句“救母心切”、“奔去”、“翻过了”、“ 跨过了”、“饥了采几只”、“渴了捧几口”、“一个个血泡”、“一道道血痕”、“一点儿也不在乎”等词语体会沉香为了救母亲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精神,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从学生的朗读中也能感受到学生对课文真正地理解了。

又如《桂花雨》一文中,以作者的“摇花乐”为重点,找出“乐” 的句子,其中一位学生找出“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总是问母亲:‘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呀?'"并从中体会到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学生读的方式有所不同,有同学把“妈”这字读得很长,认为作者在撒娇,有的同学把这字读得短,认为作者太焦急了,还有的同学把这字读得高而长,认为作者是在埋怨妈妈。

由此可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才能在朗读中传情达意。

三、在想象中感悟升华

对课文的感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所以对语言文字的评价,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大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独特的见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在学生感悟了课文之后,教师可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写话、表演等方面的训练。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还应培养学生对课文优美形象、深刻意蕴、丰富情感的欣赏能力,通过欣赏,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净化。

例如在教学《珍珠鸟》这篇课文第14自然段时,我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边想象鸟儿伏眠于作者肩头的情景,边配乐朗读。在《爱的罗曼史》这首袅袅的乐声里,孩子们陶醉地读着,情不自禁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教师适时推波助澜:“在作者眼里,珍珠鸟太可爱了。

小鸟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这多像一幅画啊,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学生的灵感被激发起来,有的说叫“爱”,有的说叫“亲近的情意”,还有的说叫“信赖”,教师于是用“你是个有爱心的孩子”“你像个诗人”“你像个哲学家”等充满欣赏和赞美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意。

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也能做到努力挖掘文本的空白,引导学生去想象,但忽视了情感的升华,忽视了挖掘学生的想象空间,更忽视了由说过渡到写的片断训练,因此我们在教学应注意。

在教学《金子》一文时,教师为了让学生用心去体会彼得培育花苗的不容易,课间出示了彼得种花付出努力的四个画面:

1、暴风雨来临时;

2、夕阳西下时;

3、天刚蒙蒙亮时;

4、烈日当空时。出示这些画面是先逐图一一放大出现,教师同时简洁地描述彼得劳动的情景,接着把四幅图放在一个平面一齐出示。学生欣赏完美丽的画面,教师趁势布置了想象练笔的要求:“尝试选择一幅画面,想象彼得种花的情景,写一个片断。”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巡视,还不忘提示:“想到多少就写多少,哪怕只有一句,老师认为都是有价值的。”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抓住文本提供的想象空间,精心设计了四幅画面,填补了语言文字的话外音、弦外意。通过学生自主选择画面。发挥想象,从而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的深处,和文本进行对话,和作者、文本中的人物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另外,有效的语文教学就应落实听说读写训练。针对学生对写作有畏难情绪的现状,教师及时

地给予人文关怀——“能写多少就写多少”,这可谓是一颗定心丸,这种不经意的人文关怀是学生扬起自信风帆的不竭动力,也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感悟的内容形象地跳跃在笔尖。

总之,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而感悟能力不是短期就能提高的,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做到以生为本,在教学中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在每天的阅读训练中,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就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第二篇:教学反思论文-让学生在反思中感悟

让学生在反思中感悟

院桥镇中心小学

【案例描述】“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练习课”教学片断

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表面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做一个不带盖的立方体铁盒,棱长15厘米,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发现有许多学生写成:15×15×6=1350(平方厘米)。显然,他们是受了有盖的立方体表面积公式的影响。而受这样的影响,很大程度上缘于学生解题时不良的思维习惯与模仿、记忆式学习方式。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是这样做的:

先把错误的解题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认真地读题,想想看这样做对吗?如果错了,你认为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起初,有的学生不以为然,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解法是错误的。这当中有几个学生不断地嚷着“错了!错了!”就使得他们的眉头先皱在一起,再渐渐舒展开来。有一位学生很快地站起来说:“老师,我们把无盖的立方体当成有盖的立方体来算了。”显然,这位学生属于“上当者”。另一位学生连忙站起来说:“我是受了立方体的表面积公式的影响,没有看清要求就套用公式计算。” 其他学生听了频频点头。我赶紧抓住机会,让学生区别有盖的立方体与无盖的立方体之间的不同,以便让学生更好的认识立方体的表面积。有的学生认为:“他们都是求立方体表面积,不同的是这道题是不带盖的立方体。”有的学生认为:“这道题立方体少了一个面,我们还要减去立方体一个面的面积,算式是15×15×6-15×15=11250(平方厘米)。”还有的学生想出了更简单的方法:15×15×5=11250(平方厘米)。知道了无盖的立方体只有五个面。我接着请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和自己的解法进行反思,这两种方法哪一种好?有的学生认为方法一好容易记,跟立方体表面积公式统一起来,得出无盖的立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棱长×棱长。还有的学生认为方法二好,算时步骤少,简便,得出无盖的立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5。这位学生一语中的,其它学生听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看来,学生更加理解了表面积的概念。我并没有因此满足,接着让学生思考这道题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1说:“以后做题时,一定要认真读题,把题目意思看清楚。”学生2说:“不能因为课上教了什么,做作业时就不动脑筋地照课上学的去做。” „„ 学生们一个个若有所悟。这么深奥的道理在几分钟之内学生就体验到了,这令我欣喜无比。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苦口婆心的要求学生认真读题,可收效甚微,而经学生自己感悟得到的体会,必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反思】

在上述案例中,学生解题发生错误后,教师没有包办分析错题,而是在留足充裕讨论时间的基础上,让学生反思错误形成的原因及由此得到的启示,取得了很好的 教学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要靠自己的领悟,而领悟又要靠不断反思才能达到。哲学家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反思是一项重要的思维活动,是数学学习的动力;反思是一种自我评价,是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让学生学会反思,对自己的判断与活动甚至是语言表达进行思考并加以证实,能使学生真正深入到数学活动中,真正抓住数学思维的内在实质,为他们的后继学习积淀经验与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给学生提供学习反思的机会,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反思。如何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感悟,我是这样做的:

1、在布置学习任务时引导学生反思,在反思中类比、迁移、体验反思的优势

在提出学习任务时,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在记忆中搜索、反思以前所学的类似的内容、类似的情境、类似的方法,从而猜想本课内容的探究方法。如在学习了“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后,引发学生回忆:“刚才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的?”“这对你以后的学习有什么帮助?”这一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以后遇到新图形时,可以把它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解决。让学生在回顾中迁移,在反思中猜想,轻而易举地就能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反思的优势所在,乐于在今后的学习中反思,有利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

2、在自学探究活动时引导学生反思,在反思中矫正偏差,品尝反思带来的喜悦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利用学习错误,及时引发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而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对已形成的认识从另一个角度,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深入认识,这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如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刚学了立方体表面积公式,对我出示的这道题目学生不假思索地就运用公式,由于是普遍式的错误,我刚开始并没有否定这种方法是错的,而是引导学生讨论,通过反思,排除了这一错误的结论,并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学生在反思中矫正了偏差,使探索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体验了因不断反思而带来的成功的喜悦,使他们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了反思。

3、在交流总结时引导学生反思,在反思中“提炼”方法,学会学习,感受反思带来的好处

在数学活动结束后交流总结时,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结论的合理性,让学生在反思中“提炼”方法,学会学习。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充分发现自己思维过程的环境,孩子们在这种细腻的交流和共享中得以不断打开自己的思维,反思自己的思维、调整自己的思维。事实上,学生不仅仅是被反思的对象,而且是反思的主要收益者。在反思中自我评估,自我修改,从而反思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自己又是如何学习的。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当学生得出结论后,我设置了个人(小组)反思“四步 曲”,第一步是“这样做合理吗?”,引导学生反思所获结论的合理性;第二步是“还有更简捷的方法吗?”,引导学生反思、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最佳方法;第三步是“解题过程有没有漏洞?”,让学生回顾与分析探索的过程,从中总结经验;第四步是 “这道题的解题方法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以探索新命题。这样的反思不仅能巩固知识,减少解题的错误,更重要的是发展思维,培养探索能力,引发再创造。

4、在应用练习时引导学生反思错误造成的原因,在反思中纠正不良的解题习惯,享受反思带来的成果

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很多错误,并非是方法不当,或是知识没掌握,而是因为某些不良习惯造成的。如计算时把数字或符号抄错,计算小数乘除加减时忘了点小数点等。这些错误,即使教师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叮嘱,往往还是照错不误,这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学生的思维批判性差,反思意识薄弱,反思能力低。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可以在作业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答题时,想一想“我这样做对了吗?”“这是不是最好的办法?”等;订正时,多想想“我这道题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做错?”“以前是不是也犯过同样的错误?以后怎样避免再犯同样的错?”„„建立错题登记本,抄出错题原型,写上经反思得出的错题原因及订正方法,每过一段时间对错题进行再反思。通过作业过程的反思,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质量,使学生尝到反思的“甜头”。使孩子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学习活动,提高了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因此激发了学习的内在动机。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用内心的体验与创造来学习数学。反思是一种内省行为,它必须由学生亲身的体验方能进行。因此,让学生学会反思,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举措。

第三篇:论文:读中感悟的重要性

—————以读促悟出真知—————

钦州市第三十六小学 王小玲

【内容摘要】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读书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的精华,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

【关键词】

以读促悟 读中悟情 读中悟境 读中悟意 读中悟法

语文教学应该是以“读”为主,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理解,在阅读中感受,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体。语文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接触到除教科书以外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及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新《课标》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通过读,表情达意地再现作品的内容,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普通话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一、导读,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指导朗读,不是生硬的要求学生读得高些、重些、慢些等等,而是让学生用心去读,读出感悟,受到感染。读,也是理解“在读中 1 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样,不仅指导了学生的朗读,同时以读促思,帮助学生理解了句子意思,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思路是最重要的,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透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因此,学习一篇文章,首要的任务是让学生自由地读,整体感悟文章的线索,领悟作者的情感。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的怀疑、研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获胜的信心。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二、读通,扫除预设重难点

在备课时,老师首先要通读课文,且不止一遍、两遍,在这一过程中,分析哪些内容学生比较熟悉,哪些句子学生容易读通,而哪些内容学生会比较陌生,哪些句子学生不容易读通。学生可能感到陌生的内容和不容易读通的句子便是读通课文的难点。把这些内容和句子画出来,作为教学时的重点和难点,采取有效方法予以突破。如《凡卡》一课篇幅较长,内容和形式比较复杂。读一遍课文大约需要4分多钟。如何让学生尽快读通呢?首先,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的大概内容。理出文章围绕凡卡“准备写信——写信——寄信”进行叙述的思路。其次,让学生交流,文中哪些内容不容易读,学生马上会说,人物的名字太拗口,不好读。老师再次让学生默读课文,要求画出文章中不容易读好的人名,快速读好。由于教师对课文 2 中的难点比较清楚,在教学中安排有突破难点的环节,扫清了障碍,所以,学生比较顺利读通了这篇长课文。

三、熟读,真正读懂课文内容

阅读的一个重要的作用是为写作积累素材。由于小学生的读书能力有限,很难做到读一遍文章就可以读准确,因此,在读通课文之后,必须趁热打铁把文章读熟,真正读懂课文内容,才能不至于很快遗忘。根据心理学中有关记忆规律的原则:及时的复习是克服遗忘的最好方法。而且,扫除文字障碍之后,多读几遍达到能够熟练地朗读,做到一字不错,可以保证在以后能准确运用。在这一环节中还可以鼓励学生摘抄文章中的好词佳句,扩大自己写作词汇的积累,以备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在读中体味文章的精文妙理,体味作者的深思妙笔,达到古人所说的“文章读以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真正陶醉其中,从而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培养自己爱美的情趣。

四、读透,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

学生阅读一篇新课文时,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的教学即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其调查欲望,鼓励学生提问,独立调查,用以往成功的经验增强学生的调查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哪吒闹海》一文,首先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想想什么是主要的,很快学生手举起来了,提出了疑问,再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把不理解的句子单独抽出来,说说想法,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共同讨论,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再次阅读。当学生的手举起来时,老师请学生第三次细读课文,并想想这些不理解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解 3 决掉。因为老师给了学生阅读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小组讨论非常激烈,气氛相当活跃,参与积极性很高。

五、品读,让学生在赏析中回味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定的课文,包括了情感真挚的美文、入情入理的哲文等,需要学生自主进行欣赏,这不仅能让学生感受世界的美、语言的精粹,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学功底,更能使学生获得性格和精神上的净化,如《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意思是每逢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亲人,先引导学生在重复阅读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感受,再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来确定音调和情感,大声朗读课文,让他们成为一个真正的自主掌握学习的人。为了渲染气氛,我特地为课文配上音乐,第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景象,播放悲伤的音乐。这样学生更能感受到思念家人时的那种悲痛与无奈的心情。而第二、三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的具体内容,配以平缓的音乐;最后一个自然段,是王维写诗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再次用悲伤舒缓的音乐,这样使学生更好的对文章进行感受。音乐感染着学生的情感,他们很快进入了王维的情感世界,极富感情地朗读课文,直到结束时还有许多学生沉浸在王维思念亲人的悲伤情感中,甚至有人在偷偷擦眼泪。这是感动的泪水,是读者和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的结果。

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通过读,既能使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又能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第四篇:小记者课教学感悟论文

2012年,在语文教研组的筹办下,我校开设了小记者兴趣班,笔者承担了七、八年级两个兴趣班的教学任务,该兴趣班重在培养学生的新闻阅读能力与写作技巧,从写作方法入手,了解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办报及摄影的基本知识,为学生多方面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之所以负责小记者班的教学,并主动提出承担这个班的教学任务,一是自己对于新闻写作有一定的兴趣,想积极参加本组交给的各项任务,锻炼自身,二是想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为学校的德育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两年的兴趣课教学让我感触颇多,正是有了如此丰富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才让更多的孩子有了认识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

一、组建小组,让班级开满兴趣之花

学期伊始,笔者就着手组建七、八年级小记者队伍。小记者班的学员全部来自于各班自己上报的兴趣课名单,由此可见,绝大部分报名参加小记者班的同学是有兴趣学习的,人员构成包括初一和初二年级学生,组建之初就告知学生他们将会是学校新闻战线上的新骨干,他们将成为采编校园新闻,尤其是班级新闻的主力,这让每一个小记者兴趣班的学生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并增强了其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活动预备,让学生走进兴趣之门

首先,兴趣课活动开始前,笔者认真研读了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闻教材《当代新闻采访写作》,并制订了一份教学计划,希望学生能学到丰富的知识并实践运用。但在第一次活动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特点之后,笔者发现原来的教学计划内容涉及太多,过于空洞,很难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重点。接着,本人又重新制订了一份更符合学生实际、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把讲与练相结合,使之更加符合小记者教学的特点,计划制订之后,便开始认真地备课和授课。当然,课程之初,()理论知识较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免会产生厌烦,所以在每次活动中,我都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提高,逐渐了解新闻报道的概念、新闻采访的程序、新闻写作的方法等。

三、多种形式,让新闻融入兴趣生活

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教学,深入学生中间,瞄准热点问题,让学生时时感受新闻,处处议论新闻。小记者班的创建是要为德育服务的,它应该成为全校学生先进思想的代表,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强有力的助推器。因此我的工作重点除了教会学生一般的采访、调查、新闻写作的方法,更重要的就是带领小记者们走入同学、老师和校领导之中,了解学生中的热点问题,调查和分析同学们、老师们的看法,并通过调查分析为同学们提供参考建议,促成良好舆论导向的形成。比如,本人将小记者分为若干个记者小组,通过采访任课教师、班主任、同学,让他们更加亲近校园、亲近师长、亲近同学。我们小记者班通过学生来教育学生,尽量做到“润物细无声”般不露痕迹的效果,我想这样的德育教育的方式应该是值得我们追求的。

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训练形式单一。小记者写作能力的训练:(1)力度不够;(2)形式单一;(3)缺乏深入的指导。由于每周只有一节课,主要是布置一次采编的作业,然后在下一次上课的时候进行指导更正,间隔时间长,指导效果差,观看相关视频资料的机会也很少,没有体现出教学递进性。

2.地点受到限制。小记者班应该适当开展室外的采风活动或者社会实践体验活动,但考虑学生的安全,开展类似的活动较少,对于新闻采访的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

3.缺乏校外专业指导和培训。校园兴趣课作为一项长期的课程设置,它应该体现一定的专业性质,因此学校应当考虑适当引入校外优质人才资源,比如,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专业人士来校指导或直接授课,小记者班当然也需要这样的专业指导。如果授课教师能够接受一些适当的专业培训,对小记者班今后的教育教学的展开,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新闻采访工作对我来说不算陌生,大学期间,笔者也在学校党委宣传部下设的记者团担任记者,承担过很多采访任务,有一定的采访、写稿能力,但是,初中生的授课,绝不能沿用大学时所学的内容,必须符合中学学生的兴趣和“口味”,所以,今后,不论谁承担小记者兴趣课的教学,都一定要加强新闻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和修养,争取在今后的教学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第五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感悟生活

感悟生活,书写生活——浅谈学生写作“回归生活”能力的养成

【摘要】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都保持了作文试题的一个写作基本思路,即“分析材料——联系现实——感悟生活——归纳观点”。试题要求考生具有“联系实际”、“盘点生活”的能力与智慧,能够在生活中感悟材料、拓展思路,从而写出有思想、有内涵、独具特色的文章,呈现写作者的文字能力和思维深度。而我们的学生不是不具备盘点生活的能力,而是不知道怎样将自己熟悉的生活和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盘点书写在眼前这张作文纸上。让写作回归生活,作文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感悟生活、思考生活、盘点生活的能力。

【关键词】主动引导 回归生活 感悟生活 书写生活

所谓“只闻古人语,不见今世情”,这是对学生喜欢在作文中堆砌古典文学方面的材料,作文内容脱离现实生活,不关注现实生活,不表现现实生活等这类情况的总体评价。这种现象在考场作文中尤为鲜明而集中。如何让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并在自己的文章中展现自己盘点生活的能力,成了教师在作文教学时思考重点问题。

其实,当我们的学生在写自己心爱的日记的时候,在编写自己班级或年级的报纸、刊物的时候,在出板报的时候,当周记内容随意的时候……学生的文章、那些文字是可爱的,充满灵性的,情感真挚且书写生活的。可是,当他们正襟危坐开始写作文的时候,那些文字却往往充斥着古人华美的诗词歌赋,一遍遍重复着李白、陶渊明和司马迁等古人的事例,填塞着一段段似曾相识的抒情文段,不厌其烦的详细讲述着牛顿、爱迪生和居里夫人的故事……看着这样的文章让人感到一种无话可说、或者不是如何说的尴尬。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

是的,到底是什么使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丧失了那些可爱的文字、那些亲切的情怀、那种充沛的情感、那一颗颗敏感的心?文章本应展现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现实世界的感悟,可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生活中众多鲜活的人和事,为什么总也走不进学生的视野,一进入考场,那些生活似乎便被屏蔽在头脑之外?从2007年的“细雨闲花”开始,越来越多的考场作文在论据的使用上深陷入古人和古文之中,事例的陈旧和事例扎堆已经不再是个别问题,文章体现出的是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况,学生似乎正在失去“盘点生活”的能力。

作为考场作文试题,近几年高考常用的“材料+评议”的试题形式,无一不在为考生提供着多种思维角度,启发考生的多元思维,在鼓励考生写作的独创性同时,又尊重着每个考生不同的“着力 点”,让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每个人都可以找到符合自己写作特点的角度进行写作。而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都保持了作文试题的一个写作基本思路,即“分析材料——联系现实——感悟生活——归纳观点”。试题要求考生具有“联系实际”、“盘点生活”的能力与智慧,能够在生活中感悟材料、拓展思路,从而写出有思想、有内涵、独具特色的文章,呈现写作者的文字能力和思维深度。而我们的学生不是不具备盘点生活的能力,而是不知道怎样将自己熟悉的生活和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盘点书写在眼前这张作文纸上。让写作回归生活,作文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感悟生活、思考生活、盘点生活的能力。

如何才能让学生达到这种能力呢?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分析情况、分别指导

由于学生写作水平和能力各不相同,作文呈现出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对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情况分别加以指导。

(一)古典情怀

学生中,特别是文科班的学生或者一些情感细腻的女生,他们一般来说会比较容易被拥有浪漫情致的古典诗词和诗词背后的感伤情怀所打动,特别偏爱那些浪漫感伤的古诗词并进而了解作者的轶事(如李煜的生平、遭际)。他们在阅读作品和平时写作、乃至说话的时候,比较喜欢引用和交流这些诗词歌赋,在写考场作文时也不例外,而且常常因为太喜欢某个作品或作家,将文章写成了作家传记或者诗词赏析,从而形成作文偏题、跑题的情况。

这类学生由于阅读量比较大而且情感丰富、感受力强,所以写作的问题不再文笔上,也不在对题意的理解把握上,而是在于阅读视角过于单一,由自我个性来选择阅读的类型,让书来迎合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比较局限于某一方面,阅读视野不够开阔,对生活的感悟不够丰富。对于这类学生,教师的阅读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在课上,可以通过文本及作家讲解来指导学生阅读,并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视野。课下,可以通过给书目、给文章等方式来要求学生阅读必读读物,从而慢慢改变学生单一的选书眼光,拓宽学生的阅读领域。这些学生由于感悟力比较强,所以一旦接触新的文本和篇章,很快便会有感怀、有心得,进入到新的图书天地中。随着阅读领域的不断拓展,书写并抒发个人感悟的需求增加,在写作时便能够新旧并驭,从而改变事例泥古的状况。

(二)积累有限

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材料积累丰厚的学生,阅读量比较大的学生,他 们的文章中出现事例陈旧和事例扎堆的情况一般来说比较少见。而那些文学功底比较薄弱,材料积累不够丰厚,又对书籍没有特别喜好的学生,他们在写作的时候,事例老旧、论据与观点不和等情况比较常见。

在这些学生笔下,牛顿、居里、爱迪生、爱因斯坦、李白、司马迁、屈原、陶渊明等是他们常写且爱写的对象。在这些事例里,有的是他们从小写到大的,如居里、牛顿等,这些事例由于使用频繁早已烂熟于胸,所以好写也就常写。而在课本中频频出现或者老师在讲课时特别强调或特别偏好的那些作家事迹,如李白、陶渊明、苏轼等,因为他们被介绍频率高、事件丰富又好记忆,于是也成为了论据的首选。这种情况往往导致一个老师所教的学生,他们文中的论据类似甚至连人物事迹的选取点和评论语言都相类。但是,由于积累的论据较少,且对于所写人物事迹的了解不够具体和翔实,仅靠自己听课的一点记忆与模糊的感知,所以在实际写作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论据与论点不合的情况,或者是现人物与事迹张冠李戴。

针对这种情况,帮助学生积累论据是关键。途径有二:

其一,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书来阅读,培养兴趣进而拓展阅读视野,在阅读中积累材料,在阅读中提高写作水平。

其二,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教师指导学生深入研读相关的书籍,把有限的积累做深做透,真正深入作家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内涵,体悟生平遭逢中的生命感怀,进而丰富自我,体验生命,感怀生活,提升眼界和写作水平。

(三)剪裁不当

在行文时,有的学生喜欢一个又一个的叠加事例,有的学生会在举例论证时采用叙述抒情的方式来大段的书写事例,有的学生则喜好大量引用诗词歌赋或者名人名言等。这类文章整体体现出的是学生对文章的剪裁不当,文中例与理的比例失衡,学生行文时忘记了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以致文章呈现本末倒置,甚或出现文体不明、文章偏题的情况。

具体分析一下,这类问题的出现与应对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其一,逻辑分析能力较弱。当学生的分析说理能力较弱时,他往往会采用避重就轻的方式来解决,也就是,用事例代替说理。学生似乎认为“事实胜于雄辩”,通篇是“例子+结论”,每段都是“事例材料+由此可见”。学生不是不知道应该分析、阐述、重逻辑,只不过是不知道该如何分析、分析什么。这类学生平时课上一般不爱回答问题或讨论问题,一旦被问到也会很容易的以一句“不知道” 敷衍过去,他们在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方面能力较弱,且畏于改变。

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课上通过“提问——回答”这一简单又有效的方式,从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开始,指导学生在平时就重视对问题的分析探究。一旦看到学生有畏难或退缩的情况出现,要及时鼓励和引导,通过训练表达来培养思维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进行段落写作。写一篇文章可能比较困难,但是如果要求学生写一段有事例有分析的文字,学生会因为篇幅短小而乐于写作。而且,段落写作规定内容不规定字数,学生在写作时更能专心于写下的内容,而不是时时操心够不够800字。但是,文章其实正是由这一个个段落构成的,累段成篇,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分析能力。而修改一个个小段落要比修改问题满篇的文章容易的多,所以学生在教师点评完之后,会很快修改完毕,并再次找老师批改,“回炉”速度快,这就更利于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提高写作水平。

其二,学生是对某一方面的内容过于感兴趣,太过喜欢以致难以割舍,从而导致文章写作重心转移,论据反客为主成为文章的主角,导致文章偏离中心而成为人物传记或诗词鉴赏。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在课上写作训练时加强针对性指导。这样便于教师时时掌握学生写作动态,提醒并加以点拨,让学生时时牢记中心是统帅且要围绕中心剪材料,并让这一观念在动笔写作时就浮现脑海中,从而实现从强制执行到自觉体验的过程。

其三,满篇都是诗词歌赋,美则美矣,然而却光顾着美意朦胧的语句却而且文章扎进故纸堆,两耳不闻现今事,没有体现出一个高中生对现实应有的关注度和敏锐的观察力。

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认为古香古色、之乎者也就是好文章,而背诵的诗词歌赋可以随时结合作家事例添加到作文其中,以增加文章语言的文采,从而弥补自身语言贫乏的不足。因此,学生行文好用诗词,堆砌诗词,乱用诗词。

这一问题要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方面,它体现出学生意识到了语言的重要性,只不过对于“文采”的理解过于片面,以为引用美文,或者大量使用修辞就是好文章。对于这一点,要鼓励并支持关注语言,使我们的行文语用典雅而充满情致。同时,也要通过范文展示与点评,让学生知晓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语言追求,目标对了,也就有法可循了;另一方面,要及时遏制住学生盲目追求语言华美的势头,要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和高考范文,明确写作目的与评价标准,了解文章应展示思想的深度而非罗列辞藻,从而将学生对语言过度锤炼、过分打磨的能力,及时转移到对思想高度的重视与展示上。

(四)调整态度

有的学生一遇到老师留的作文,一遇到考场作文,那些充满性灵的文字便被排除在作文纸之外。而这类学生,是把作文作业、考场作文看得太重了,太过严肃了,甚至太过神圣了,以致认为自己平时所想所写都太不入流了,都登不上“作文纸”这个大雅之堂。端着架子写作文,架子太沉,笔太重,头脑带着紧箍咒,作文写得太累,老师看的太累。作文渐渐的与学生真正的所想、所感、所好有了距离,作文内容高于了生活,却也脱离了生活,那些文字没有了生活情感的依托,变得淡然寡味了。

这类学生一般来说比较又思想,同时文笔不错,只不过一到正式场合便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忘记了自己平时的感怀,一门心思要写“大作”。教师要把指导重心放在调整他们的写作态度上,即调整写作态度、放松紧张心理。教师要帮助学生放松心理,时时提示作文就是展示自己的所想所感,要让他们知道作文是展示自己思想的舞台,不是条条框框的八股文,让他们像平时那样放松的写作。

二、灵活教法、主动引导

虽然上述情况各不相同,解决的方式方法似各有异,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书写生活。

除了上述的一些方法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多种教法来主动引导学生养成盘点生活的能力。如课前演讲、周记和辩论赛等。

课前演讲形式灵活,内容多样,学生喜欢讲且乐于边讲边析,甚至是边讲边和下面不同的声音论辩。可见,课前演讲是一块非常有效的写作训练基地。教师可针对学生写作中反映出的脱离生活的问题,规定演讲内容。如,演讲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事与理。事,包括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班级问题、生活中的人和事;理,包括评论自己宣讲内容,阐述自己对此的看法和见解,展示他人的评论并加以分析,阐述自己褒贬喜恶的原因等。通过这种训练方式,学生逐步将目光转入自己熟悉的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并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在积累素材方面,学生能够将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实事新闻逐步纳入到素材积累范畴,扩展了积累面,开阔了视野。同时,学生在日常的阅读中能够开始个性化的思考,并对他人评论展开分析,体现出个性化阅读特征。

结合演讲内容和引发的不同观点的争论,教师还可以用课上讨论的方式来引发学生分析探究的兴趣,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材料进行类比分析,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同时,采用写周记的形式,让学生选择一周演讲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进行写作。由于学生是自主选题,这样就能够充分阐发自己的观点,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因为学生是在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充分阐发自己的观点与态度便自然成文,这也让学生于不知不觉间便明确了记录思想、阐发问题即是写作的观念,从而调整心态放松写作。

此外,这类写作训练不应过分强调字数,防止学生因字数问题而凑字的盲目写作。观点和分析最重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必苛求字数。还要注意写作的及时性,抓住学生的灵感闪现、精彩语段,有必要的话布置成当堂写作练习,防止布置成作业后回家写作的懈怠,保证学生课上研讨探究的兴奋点及时成为写作的灵感源泉。

而对于争议较大的话题,可以布置成辩论题,找单独的课时来展开辩论。分析辩题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寻找论据能够开阔视野,增加积淀,辩论稿的写作是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展现,而论辩本身就是一个展示语言的舞台,一个思想的交锋前线,一场头脑风暴的呈现。用辩论赛的形式,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眼界,开拓学生关注生活的广度,加深学生思考生活的深度,同时有助于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培养。

“演讲——写作——辩论赛”,这一系列的训练目标就是要让学生知道,真正的生活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所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不应仅仅限于古人的风花雪月、悲欢离合,不应只关注华美的词藻、惯用的事例,现实生活往往更加贴近人心,更加鲜活而生动,生活远比我们的视野更为广阔,比我们的文本更加丰富多彩。以此入文,文章更具现实指导意义,更能体现自己作为社会人对现实的审视角度与随之体现出的思考力度。

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盘点生活,这是写作能力的训练,更是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涉及到观念的转变。关注生活从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开始,思考生活要从现象到本质,盘点生活要渗入自己的感悟与思索。作文是个舞台,老师是教练,学生才是真正的舞者。“教无定式,学无定法”,让我们共同关注作文教学,积极探究教法,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舞动绚丽青春吧!

参考资料: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出版集团·杂志社 2.《课外阅读》(高中卷)华夏出版社2009.1 3.《2007年全国各省高考优秀作文报告》(《课堂内外》高中版 增刊)课堂内外杂志社 2007年专辑

下载论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文》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学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摘要:作文作为语文学科中一项综合性的练习内容,是学生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占......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几点感悟(范文)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由于近几年的中考政策,初中生物不参加中考,学生一致认为生物为副科,学不学无所谓,学不好更不重要,因此,初中生物的课堂组织与管理就成为生物教师一个迫......

    体育教学中的一些感悟

    体育教学中的一些感悟 2013-2014年度 潘彦明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踏上体育教学岗位,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就肩负着神圣、光荣而艰巨的职责。在为期......

    识字教学中的感悟

    识字教学中的感悟 《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是阅读写作的基础。就是说识字是阅读的必要的前提条件。识字是为了阅读和作文,是为了理解和运用语言。因此,识字教学显得尤为......

    反思中教学 感悟中成长

    反思中教学,感悟中成长 在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验启动过程中,我已连续参与了二轮高一学年的教学课程改革,作为青年教师的我,在此过程中深刻地了解和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体会到了只......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感悟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语言 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后,“体验”“感悟”出现频率飙升,在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领域更是如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政治课教学中的感悟[精选合集]

    政治课教学中的感悟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现行的班级教学制度,班级中学生的素质是不均匀的,教学要求......

    技工学校教学中的几点感悟(精选)

    技工学校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摘 要:在技工学校从教多年,我感觉到技工学校不论是学生的素质还是教学的环境和义务教育学校都有很大不同,所以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切入点也就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