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目睹名校风采 引领专业成长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9月25日,在校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11位老师一起到人民小学参观学习半天,后又到树人小学参观学习两个半天。9月27日和28日又到重庆一中参加了作文教学观摩研讨会。虽然只是走马观花地进行参观,但名校的风采依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到一所学校,我们无不为她的辉煌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校园景色和优异的教学成果而啧啧称叹,当然也无不为学校师生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优厚的工作待遇而羡慕不已。下面将这几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向大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学校简介
重庆市人民小学,1945年创建于河北邯郸,原名晋冀鲁豫军区干部子弟校,随刘邓大军南下落户在重庆市上清寺。刘伯承元帅为学校命名并题写校训,邓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女士任首任校长,贺龙元帅任首任董事长。学校现为重庆市教委直属小学、重庆市首批示范学校。学校渝中校园区占地46亩,教学班53个;学前幼儿部占地9亩,教学班12个;与融侨地产集团联合创办的人民融侨小学,占地50亩,教学班20个;由沙区政府举办,发挥区建市管的体制优势、为大学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服务的大学城人民小学,占地50亩,设有36个教学班。全校共有师生近4000人,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规模较大的历史名校。树人小学为重庆市历史名校,创办于1938年,经过数代人的薪火相传、心血浇铸,身中国名校行列,2002年评为重庆市示范小学。近年来,学校获全国十佳标兵红旗大队、全国家长示范学校、全国特色红旗大队、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重庆市文明学校等20多项国家和市级殊荣。
二、走进学校
优美的育人环境让人赏心悦目(注重细节、彰显特色)
走进校园,绿树掩映、丹桂飘香,宽阔的塑胶操场加上周围的绿树红花,让人耳目一新,神清气爽。
校园里,处处彰显着浓浓的文化气息,校训碑、各种雕塑、摄影墙、教室外的文化走廊,处处展现学校“办学的特色”以及“所取得的一些丰硕的成果”。
人民小学校园里,读书的氛围也很浓厚。学生和老师都有他们各自读书学习的书屋,学生书屋色彩名丽,犹如童话中的梦幻王国,老师书屋则温馨浪漫,给人家一般的感觉。在这样的舒适惬意的环境中读书,有谁不喜欢呢?有谁会厌倦呢?楼梯间、走廊、窗台、门口到处都有书架,学校把书搬到了学生经过的各个角落,给孩子创设更多的读书机会,开放书苑,不限制孩子读书时间,让书真正流动了起来。让孩子们摸到书、看到书,爱读书,把资源放到离孩子最近的地方。这样才是真正读书,书多并不代表是书香校园,只有孩子真正读书了,书香才会溢满校园。班上每学期都要开展读书活动的比赛,教室里张贴有评比栏,孩子的习作老师整理编辑成书发放给学生,让学生有成功感,从而不畏惧写作,也更热爱读书。树人小学每一层教室外的过道都设置为文化墙:内容丰富多彩:有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节日墙”;有“科技走廊”;有“经典古诗词文化墙”等,让老师学生时时处处受到文化及情感的熏陶。班级文化建设也很有特色。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名字,班规、班训及奋斗目标和班级的照片。教室里的布置既规范又各有特色,最显眼的是前黑板右上角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针对孩子们的表现每节课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使其“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做出成效。每一个角落,每一个设施皆有情有义,都能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同呼吸共成长,使校园环境在动态管理中充分发挥着育人功能,不断激励师生努力和自信,用心打造着“适合孩子的教育”。
纵观名校的校园,弥漫情趣之美,诗意之美,文化之美,这就是教育、源于无痕处,根植于心灵中。参观学习让我深有体会,关注细节就是关注过程,只有过程的细致管理,才会有结果的完美无缺。在这些学校我看到了细节管理,在他们眼里学校的一草一木皆是教育资源,要用好这些资源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这就是教育。
三、走进课堂
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秘诀(小组合作
扎实高效)
这次我们一共听了11节课,6节作文课,1节口语交际课,1节语文园地课,1节台湾老师的科学课,2节阅读课。这次很幸运,语文课的每种课型我们都听到了。树人小学在变革课堂方式这方面做得特好,“小组合作”深入课堂,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老师教得轻松自如。《奇怪的石头》教学时,老师抛出一个问题:李四光看到这奇怪的大石头,心中产生了哪些疑问?别人是怎么回答他的疑问的?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这个问题,从中学习一问一答的这种对话的表达方式,然后在《导学案》上加以运用练习。台湾科学老师“小胖老师”的课生动有趣,寓教于乐,尤其是老师语言动作夸张,奖惩有法,学生兴趣盎然。
课堂上,让学生成为思维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教学过程有味道,有生命,让我们与之产生互动和共鸣,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四、走近老师
领导及老师的敬业精神让人油生敬意(善于研究
学者风范)
重庆市区的学校,家长要求高,学校要求严,老师们工作压力大,他们工作的的确确比我们辛苦、比我们累。为了发展,他们不得不加强学习,不学习就要落伍,正因为老师们的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所以学校拥有了一大批爱岗敬业、求实创新、专业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这次,我们有幸在树人小学认识了这样一群可亲可敬的老师。
9月25日下午,我们参与了“重庆市教科院2014立项项目现场研讨——走进树人小学”这样一个研讨活动。这个研讨活动是由重庆市教科院小语教研员张咏梅老师组建的一个教师成长联盟承办的,也叫“教师成长联盟促卓越教师成长——现场研讨”。他们研讨的内容是“交际语境下的绘本讲述”,活动分两项展开,一是“课堂展示”,二是“案例诊断”,由官海鸥老师执教《母鸡萝丝去散步》,由另一个与她结队的老师主持。在第二环节,评课部分,我们看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她们针对海鸥老师的这堂课展开了激烈的评议,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毫无保留的道出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目标达成的看法以及一些细节处理的建议,那种浓浓的学术研究氛围深深地感染着在座的每一位老师,让我也跟着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真是“羡慕、嫉妒、恨”!羡慕她们学识的渊博、学术的专业、羡慕她们学习研究的这种激情,恨自己的才疏学浅,不求上进。
其中,张咏梅老师讲道:“作为一名老师,一定要成为一名有思想的师者。” 思想从何而来?一是读经典,二是读他人,三是读自己。大多数老师都是凭着感觉和经验在教书,一定要走出感觉和经验,走进思想。思想如何表现?立言和立课,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个人素养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她推荐了一本书《先生》,可买来读一读。
接下来我再说说我们参与“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操作指南研讨会“的情况。
我们一共听了5节课,5个讲座。这次上课、讲座的都是些帅哥,其中有英俊潇洒的李斌老师,有德高望重、严肃而亲切的贾志敏老师,有全国“新作文研究”联盟盟主张祖庆老师,有风趣幽默、才思敏捷的何捷老师,有满腹才学、极有思想的管建刚老师。
我重点要说说管建刚老师的课“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管建刚老师多年前掀起了一场作文教学革命,现在可以说他又掀起了一场阅读教学的革命“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他的核心观点是:“指向写作”的阅读课,是将语文课堂里的学生看作专业的阅读者,而不是普通的阅读者。普通的阅读者只需要关注内容,专业的阅读者必然还会关注内容是怎么呈现出来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不是不要内容的理解,而是内容理解不再是教学最终目标。内容理解只是手段和过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写”的奥秘。一切理解性的输入,最终都要找到一个表达性输出。“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侧重的是“写”,“读”是为了更好地写、更好地理解写的奥秘所在。“指向写作”的阅读,不一定有当堂的写,写的一时的渗透、写的技法的领悟,更重要也更常见。他执教的课题是苏教版六年级的《水》,整个教学流程是:
一、整体把握课文结构
二、分清详写和略写
三、学“特写”
四、小结与训练
5天的学习参观感慨万千,仅激动不是目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乡之水,可借清源。如何借鉴别人的先进的课改理念,打造适合我们的高效课堂,是我们考察学习之后的工作重点。这次参观学习对我最大的触动就是:教师要学习、要研究,只有不断的学习研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第二篇:名师课堂风采 引领专业成长
名师课堂风采
引领专业成长
――参加“全国名师小学数学观摩活动”学习体会
华有称
2015年9月19至20日,“全国名师小学数学观摩活动”在南昌举行,我有幸参加了本次活动,为期两天的学习,名师专家精湛的课堂展示及精彩的知识讲座,让我耳目一新、感受颇深。他们对学生循循善诱的启发引导,缜密的思维,新颖的教学方式,超强的课堂应变能力,轻松快乐的数学课堂真实地诠释了数学课的魅力。他们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对孩子亲切和蔼的评价,让我充分领略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精彩,开阔的教学视野及超前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在此我对这次观摩学习谈一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什么是好课堂
“好课堂”一直是教学管理者所关注的,也是教师所争取的,更是学生所期盼的。通过认真聆听五位名师的课堂,我对“好课堂”有了一个清晰地认识。“好课堂”的标准在于它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平台,而且是构建和生成知识的过程。
名师的课堂,首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体现了真实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课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并且能够及时提出疑问并进行探究,在教师授时学生能认真听讲,该模仿就模仿,该独立思考就独立思考,该探索发现就探索发现,该小组讨论就小组讨论,该动手实践就动手实践,实效性很强。其次,教师创设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实现教学相长。
二、名师课堂给我的启示
在观摩学习中,通过认真倾听名师的课堂展示,让我学到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他们的课教学内容充实,设计新颖,教法灵活,课堂中教师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注重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赵震老师执教的《加法和乘法交换律》通过创设朝三暮四的故事情境,引入新知,课堂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老师真正的把课堂交给了学生,通过写一写、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了交换律的本质特征,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了知识。潘小明老师的《确定位置》教学中,注重了思维的过程,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逐步理解的过程中认识了确定位置的必要性,掌握了确定位置的方法,为今后学习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奠定了基础。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诙谐幽默的俞正强老师带来的一节充满着浓浓数学味的课《用字母表示数》,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课堂上,他只用一个信封,一盒普通的粉笔,在他用巧妙的设计和提问下,被赋予了神奇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踊跃参与活动的兴趣,引发了学生一次次的思考。在装粉笔,猜粉笔的数量,到讨论如何来表示粉笔的数量的过程中,学生逐渐领悟了在知道具体数据用数字来表示,不知道准确数据的时候,用字母来表示数,这是学生对字母表示数认识的一元水平。随后,让学生完成练习,只由简单的几个问题“学生今年几岁?”“老师今年几岁?”“学生有几根头发”“老师有几根头发”,让学生体会用不同字母来表示不同对象,这是学生对字母表示数认识的多元水平。最后设计这样的问题:会场上有a人?小朋友有35人,大人有多少人?引导学生领会对字母表示数的关系水平。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俞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知识,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思考得到。俞老师只在关键时刻引导,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耐心等待学生,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几位名师在课堂中不但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而且更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突破传统课堂的限制,给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自由宽松的环境,让我真正领悟到了他们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
三、专题讲座引领我成长
有幸近距离的聆听了几位名师的精彩讲座,真是目不暇接、异彩纷呈,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人久久难忘,让我们深深感觉到教学技艺无止境,教学创意无极限。使我们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理解。
俞正强老师通过借助课例《用字母表示数》开展的《学生懂了什么》的讲座中谈到,用有序数对描述平面物体的位置,是21世纪数学课程改革新内容。按照《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其教学目标主要不在于用“数对”找位置,而是要为日后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提供直观的认识。许多教科书和教学设计都停留在寻找第几排、第几行的位置之类的生活常识上,局限于用“有序数对”确定位置的操作层面。对于如何确定起点、如何在方格纸上标注两个不同方向的刻度、规定数对的顺序、揭示其几何学的价值等几何知识都避而不谈。
潘小明老师的讲座激情四溢,收放自如。他讲到数学课堂应该做到抓住“三个核心”即核心问题、核心知识和核心素养。何谓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基于课时核心知识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数学核心素养、引领课堂教学的情境性的问题。核心知识是指数学课时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运算定律、计算法则、计算公式等重点知识。核心素养是指能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和能力。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他深邃的教育眼光和渊博的知识及广博的见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唐彩斌老师在讲座中分享了大数据对数学教育的影响。他指出大数据去经验,让经验精准起来,有了数据可以做为参考标准,因材施教,促使每个学生发展成为最好的学生。在计算教学中,要减少低能的机械训练,加强一点高能训练,提出学生计算的合理性、灵活性。基于大数据诊断分析、同类问题再分析、基于微课再辅导、发展性评价、多做一些有益的尝试与探索、为不同的学生设不同的目标,让每个学生变成不一样等。
虽然只是短短两天的学习观摩,但专家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范在我的头脑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引发了我无尽的思考,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教育者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让我们在名师课堂的引领下,努力加强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第三篇:优秀教师风采引领成长
优秀教师风采引领成长
2011年10月26日至10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小学品德的教学观摩课活动。通过这次的学习,我领略了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对教材处理的各种方法,还感受了优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听完15位优秀教师的讲课后,感觉他们15个人身上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现将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一、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提供了发挥教学创造能力的平台,这15位教师都是在“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他们完全理解到教材只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工具、凭借与手段,因此他们都从教材出发,切实明确了教材的编排意图,依据实际,扩大教材的功能,广泛开发和利用其他形式的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比如,东泗的蔡达娟老师的课就是明确教材的意图,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去发现,没有用课本上的文字去说教,而是在了解教材意图之后,充分的利用学生们熟悉的实物和直观的图片材料,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而然的学到知识。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联系生活,激活兴趣
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就《品德与社会》课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这15位教师都将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极大地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和谐、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学生学得轻松,很容易就记住了知识结构。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品德课的教学务必要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课堂上设计的活动应该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深入到生活中,选择切合学生年龄实际的游戏等,然后通过各种游戏活动把生活带到课堂上,最后在课堂的交流与讨论中无形地培养起学习意识,可以最大的达到所要的教学目的。比如隆教的蓝秀敏老师执教的《朋友之间》,就是把孩子感兴趣的游戏“我演你猜”和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朋友》引入课堂,通过游戏中的生活表演,引出“朋友”一词,利用《朋友》这首歌将课堂推向高潮,使学生在有趣活跃的气氛下学到知识。还有颜厝中心的颜丽玉老师通过生动的游戏“给动物朋友找眼睛”,让一年级的小朋友们通过亲身体会,来加深对“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的认识。整堂课上,教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学习,师生互动气氛非常好,学生积极踊跃发言,教师适时引导,及时纠正学生的表达错误。颜丽玉老师的这堂课在我看来是成功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突破一个个难点,做出一系列精彩的回答,博得了听课老师不由自主的。
三、巧用多媒体,持续兴趣
把多媒体引入到课堂,克服了传统教学手段的某些弊端,改进了课堂教学的模式。它以直观形象、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化静为动之特点整合于教学。15位教师都是利用多媒体以具体的感觉、声感、色感等作用,使品德课教学更加直观、更为生动。在新的教学内容开始时,教师着力运用多媒体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自觉地进入接受教育的心理状态。并且有的教学内容是我们难以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得到的,教师以图像、影片片段、数据等形式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就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这样比起生硬的说教更是事半功倍了。比如榜山中心的许秀莲老师在《生活中的快乐》的教学中就运用了非常丰富精彩的多媒体材料,通过展示学生们收集的真实的快乐片段,让学生真切体会生活中简简单单的快乐;然后再通过播放一写边远山区同龄学生的艰苦生活,让学生体会快乐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学会感受体会生活中简单的快乐,这种感受可以是一张笑脸,一双迷人的眼睛,也可以是一句关于快乐的感受。
总之,品德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必须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让生活激发起孩子们学习品德这一门课的兴趣。同时借助多媒体的特殊作用,把实际生活中难以真实体验的某些情景、活动鲜活化,让孩子们在多媒体虚拟的情景中,较真切地感受生活,放眼世界,使品德的教学更加直观、更加生动,持续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最后再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感悟到的理念,运用到生活中。这样在兴趣这支指挥棒下,孩子们积极参与学习、亲身体验并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操上的陶冶,让品德课教学达到春雨润物,情景交融,文道一体,潜移默化之功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把自己学到的学以致用,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课堂教学水平。
第四篇:“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以不等式及其解集‛案例分析为例
道真自治县玉溪镇中心学校 胡军 道真自治县旧城中学 张帮洪 高亮亮 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教师,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也是教师,如何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健康成长,专家们众说纷纭,为了探索一条使青年教师有效成长之路,我们在实施贵州省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实验课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研究”过程中,做了一些探索。本文将以“引领”为出发点,用“不等式及其解集”课堂教学案例,就青年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案例分析,旨在抛砖引玉,期望各位同行不吝把引领青年教师成长的经验让大家分享。
课题: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目标
⑴了解不等式及解集的相关概念,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的过程,能够“列出不等式表示问题中的不等关系”,体会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⑵感受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经历探究不等式解与解集的不同意义的过程,会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到数轴上,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⑶通过对不等式、不等式解与解集的探究,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将它们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到数轴上。难点:正确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课堂教学活动实录及分析 一.创设情境
师:下列选项中能够组成三角形的是()
A 1 2 3;B 3 3 6;C 67;
D 3 4 5。
生:选D。师:为什么?生: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即 345。
师:利用教具与学生一起动手展示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并指出,组成一个三角形需三条边,这三条边的关系是: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图1中,有abc。
评析:教师用一个试题来引出不等式,由组成三角形的条件是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样一个不等关系,并用教具与学生一起动手展示,目的是让学生直观的认识现实中的不等关系。无非是想给学生说明是学习的需要才研究不等式关系的,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这一环节的处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引领:这里有两个疑问需要解决,一是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突出建摸思想,实际问题作为大背景。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存在的大量数量关系中从相等关系(已认知)到不等关系(待认知),从感性上感知学习不等式是是学习方程的发展,后续学习中解决现实生活中关于不等关系的实际问题的需要;二是三角形三边间的关系在八年级学习,知识点超前,这个情境的。
二.新课讲解
问题1:从2012年8月3日起高速公路假期免费让小汽车通行。现已知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23:20距离A高速公路收费站还有地50千米,要在24:00之前驶过A地高速公路收费站,问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2小时 32502
① 生:⑴汽车要在24:00之前驶过A地,所需时间应不到小时,即
3x32⑵从路程上看,汽车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则以这个速度行使小时的路程要超
32过50千米,即x50
②
3师:分析提示,设车速是xkm/h。又23:20到24:00还有40min,即上面的式子①,②用什么方法表示的? 生:“”或“”号连接的。
师(板书):用“”或“”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称为不等式。师:要求全班学生齐读两遍不等式的的概念。生:齐读。
评析:以上环节教师试图通过一个问题的两种考虑来引出不等式的概念,是从问题着手回到课本中来,在讲解过程中,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处理问题情境时,没有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除相等关系外还有大量的不等关系,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模型),它也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模型。在引入不等式的概念时,没有对不等式的概念的含义进一步的理解,而要求学生机械性的齐读两遍。
引领:《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数学活动中概念的建立提出的要求是‚抽象数 2 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因此,概念的建立不是简单的记忆和摸仿,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想、交流等数学活动的结果。教材中不等式的概念的建立过程是通过一个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表示有关的量,进一步依据不等关系列出含未知数的不等式(此时蕴涵了建模思想),然后类比等式(或方程)的定义,引出不等式的定义。关于不等式的定义,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用符号‘’或‘’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二是 ‚用符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也是不等式‛。定义中的核心词是用‚符号‛表示‚关系‛,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表示数量关系的符号主要有两种:一种运算符号(,-,,等),另一种是关系符号(,,,等)。而不等式的定义则是用符号‚‛、‚ ‛表示的是大小关系,和用符号‚‛表示的是不等关系。这些一个个单独的符号便组成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不等式。在这个过程中蕴涵了符号化、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对一个人的影响往往要大于具体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学中应在如何深入浅出地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传播方面不断探索。
2例1:式子30 x20 y6 3xx是不等式的是:
生:30 x20 y6。教师只是对学生答题结果的对错作出评价。
评析:此环节需要说明,在30,x20,y6不等式中,30不含字母(未知数),x20含有未知数x,本节课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
引领:注重类比,做好从方程到不等式的迁移 问题2:不等式2x50中的速度x应该满足什么条件呢? 3生:(通过思考)x75 师:为什么?
生:因为当x75时,汽车刚好到达收费站,所以要想在24:00以前通过收费站,速度就得大于75千米每小时。
师(板书):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评析:方程是讨论等量关系的数学工具,不等式是讨论不等关系的数学工具.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在认识方程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的方式接受新知识不等式,充分发挥学习心理学中正向迁移的积极作用,借助已有的对方程的认识,可以为进一步学习不等式提供一条合理的学习之路。但在解决问题2中,学生很快答出x75,课堂教学生成效果失真。
引领:首先要引导学生将不等式
22x50转化为方程x50,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33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很容易得到方程
2x50的解是x75,然后通过比较可得x应该3满足什么条件是x75,从而引出不等式的解的概念。
师:这样的值有多少个呢?能够举出具体的几个吗?
生:无数个,只要比75千米每小时大就可以咯;例如76;80;96...师(板书):使得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成立的所有未知数的值称为不等式的解集。师:与解方程类似,求出不等式解集的过程我们将它称为解不等式。
评析:在给出不等式的解的概念后,教师问‚这样的值有多少个呢?能够举出具体的几个吗?‛,学生答:‚无数个,只要比75千米每小时大就可以咯;例如76;80;96...‛,教师板书:‚使得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成立的所有未知数的值称为不等式的解集‛。好象不等式的解集概念一气哈成。
引领:不等式的解和解集是不等式中两个基本概念,这里有两层意义,一是‚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不等式的解‛,二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的解集。‛也就是说不等式的解集由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教材中在研究不等式的解集时,是在知道了不等式的解的概念后,让学生思考‚不等式
2x50不有其它解吗?如果有,3这些解应满足什么条件?‛这里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即不等式的解集是不等式的解的发展。
问题3:用什么方法能够更加直观的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如果有是什么方法? 生:有,数轴。因为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是一一对应的。
师 :回答的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样在数轴上表示出这个x75呢? 师:首先我们知道数轴的三要素有哪些? 生: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
师:板书画出图形:怎样在数轴上表示不等x75呢? 生:没有回答。
师:x75在数轴上表的数是75右边的所有数,如图所示。
师强调:在数轴上表示x75时,大于75的数在75的的右边,即图形表示方向向右,不等号“”表示不包括75这一点,用空心的圈表示。
师:x75时怎样在数轴上表示呢?
生:小75的数在75的的左边,即图形表示方向向左(如下图)
师总结:当取“”或“”时,中间的圈用空心的圈表示,而取等号时用实心圈表示。
评析:对问题3的解决处理上不当。首先是‚用什么方法‛上为什么学生很快想出是数轴而不其它呢?最后教师在总结时说出‚而取等号时用实心圈表示‛与本节内容无关,关于取等号的问题将在后面学习中出现,教学生成失真。
引领:首先给学生思考空间,让学生通过思考后自己得出结果;其次教师在作‚数轴上表示不等式解集‛的示范时,应注意让学生准确画图,将画图作为一项基本技能来处理,打好基础,对画图过程进行及时的归纳整理,并适量的练习,使得学生对画图基础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对基本技能达到一定的掌握程度,发展基本能力;还要注意渗透着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为后续知识(其他的不等式以及函数等)的学习提供方法。
三.练习巩固
1.不等式解集x1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生:因为大于1并且要包括等于的情况,所以选B。
评析: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对于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本课对B,D两种情况没有涉及,虽然学生能正确答出结果,但是此题超出本课知识范围,教师在理解教材上还需要加强。
引领:在没有深入研究教材的情况下,不要随意增加教学内容。2.用不等式表示:
⑴ a是正数;⑵ a是负数;⑶ a与5的和小于7;
⑷a与2的差大于1;⑸a的4倍大于8;⑹(6)a的一半小于3.(找两位同学上黑板来做,其他同学自己在下面完成)。答案:略。四.课堂总结(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完善): 师:请同学们回忆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生(讨论后回答):知道了不等式及其解集的意义;会在数轴上正确地表示出不等式的解集。引领:关于小结,教师应重点放在以下几点进行引导:
1.怎样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的过程,通过‚列出不等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体会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2.由于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与方程的相应部分类似,在不等式概念的建立、展开时注意引导学生类比方程、等式的学习方法来讨论不等式的相关知识,突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关注不等式的特点。
3.反思在由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时,需要以不等式的知识为载体,将符号化、模型化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和加强。
五.布置作业
1.必做题:P119页,习题9.1第1、2题。2.选做题:P120页,习题9.1第3题。课后反思
本课例是为了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而组织的一节课校际教研活动公开课,目的是通过一次典型的课例研究,使青年教师在活动中就教学中存在问题、疑惑得到经验丰富的教师群体的引领,提高自已的教学技能。
综观上述教学过程,笔者认为,有如下几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1.教学过程环节
本课教学环节分为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入新新课,在新课学习过程中通过3个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学习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的解和解集,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最后是巩固练习和小结。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启发诱导、实例探究、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揭示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以‚问题探索‛为基础,先‚引导发现‛,后‚讲评点拨‛,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与障碍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思维力,再加上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作为一位刚走上讲台的教师是难为可贵的。
教学设计是为教学过程作准备的,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一些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达到教师的预期。如导入环节的情境,解决问题2等环节还需作出改进。
2.教材的处理环节
‚不等到式及其解集‛是人教版(2012年版)教材七年级第九章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后来进一步表述事物关系量的新课题。教科书选用了一个具体行程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时间和路程两个不同角度考虑这个问题,然后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表示有关的量,并进一步依据不等关系列出含未知数的不等式,引出不等式的概念,然后学习不等式的解和解集等知识。在给出不等式的概念时,教师用只重视了‚用‚‛或‚‛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称为不等式‛这一定义而忽视了‚用符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也是不等式‛这一定义,在讲解表示不等关系的符号时增加了‚‛和‚‛这两种符号。因此,作为青年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十分重要。理解教材体现教者的本色,对教材内容按照教的视角进行重构。教师既要整体把握教材,又要从细微入手,还需要仔细推敲教材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幅图、每一道例题、每一个习题、每一个备注,只有反复推敲打磨,才能有效确定重难点。
本课教学分为五个环节,即创设情境、新课讲解、练习巩固、课堂小结、布置作业。4.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⑴数学建模的思想在前面章节(如方程)已有渗透,只不过本章的学习对象是不等式。教学时,需要以不等式的知识为载体,模型化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和加强。在这个思想指导下,让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的过程,能够‚列出不等式表示问题中的不等关系‛,体会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在此方面作了努力,但力度不够。如在解决问题1时,列出了不等式
502 和x32x50之后,没有进一步分析由相等到不等是为了解决问题的需要,让学生体会到现实3生活中的数量关系除相等关系外还有大量的不等关系,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模型),它也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模型。
⑵符号意识:符号是一种代码,是将客观的实体进行的简述,以符呈现,使问题变得简明额要。本节课是将表示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数学化,符号化。把表示不等到关系的量用大于和小于符号来呈现。教师在教学中对符号的意义没有真正理解,如对不等式的定义,在引入不等式的概念时,没有对定义中的‚符号‛含义进一步的理解。定义中的符号指‚‛、‚ ‛表示的是大小关系,‚‛表示的是不等关系。这些一个个单独的符号便组成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这里由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这个过程中蕴涵的符号化、模型化的思想。
⑶数形结合思想:将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使数与形有机结合。但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试图通过问题3来解决这一轴想的渗透,但是在解决问题3的过程中,没有实现教学的预期。
引领是‚发展‛基础上的一种顺势而为,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为青年教师搭建一个平台,点燃一支火把,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动力。学校层面的基层教研能够在活动过程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研究能力固然重要,但不能寄期望于通过每周或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解决教学中每位青年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教研的立足点应放在解决课堂教学中青年面归的困感,放在提高每个青年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技能上,以公开课或常态课为载体,通过典型课例分析的引领,使每次活动都能真正的解决一两个问题,从而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如果每位青年教师都能够通过每次活动获得一点收获,那么,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就指日可待。
此文已在《中小学数学》2014年第7期发表
第五篇:信息技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信息技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吉安县二中黄乾亮
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教育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字化社会生存发展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必须走成长与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相结合的成长之路,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捷径。信息时代,知识更多地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它从不同维度同时刺激人们的多种认知感官,使学习者更容易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宽了知识的获取渠道,丰富的学习资源,便捷的交互式平台,不受时空限制随意检索的知识流,为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构筑起丰富知识资源宝库。教师利用网络可以足不出户,随时依据自己的专业爱好,随意检索所需要的知识,达到饱有学识,内强文化素质的目的,有效解决了教师的工学矛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