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依托集团优势 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依托集团优势 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杭十五中教育集团—浙大附初 姚青山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锋芒十分明确地指向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及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学习方式及学习能力的变革根源在教师,教师专业成长的滞后是学校教育发展的瓶颈。依托集团优势,借助工会组织的助推作用,缩短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周期。
关键词:集团优势 教育工会 师德 内功 素质 专业成长
新的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挑战,而课堂是实施新课改的主阵地。作为课堂的总导演——教师理所当然地成为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践行者。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优质的教育资源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要。为缓解这一矛盾,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逐渐形成。但随之而来的是,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教师教学专业成长的滞后,使得“牛奶”被稀释,集团办学进入到了一个高原期。因此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不断通过各类活动及培训形式,如“领雁工程”、“名师工作室”、“城乡联盟体”等,促进教师教学专业的成长。但这种方式,对于每年教师队伍中不断涌现出的新人和急待引领的年轻教师,显得杯水车薪。如何能让更多的老师,在最短的时间里成长起来,成为学科的骨干,集团办学的规模优势,学校教育工会的积极参与,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让我们有了新的思考。
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教师教学专业成长设计
“国家发展希望在教育,办好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是今年教师节上,国务委员刘延东讲话的主题。在中国赶超世界的时候,教师对国家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教师是怎样学会教书的?这个问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费曼·纳姆赛指出:“学习教学应该被视为一个延续教师整个生涯的连续过程”。对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可初步设定为四个阶段:即经验与想象期、调试与更新期、精致与平稳期、倦怠与高原期。在教师专业成长的各个阶段,教师应对自己的成长过程,做好精心的规划。
1、经验与想象期
在经验与想象期,教师要从“学徒观察”到“自我想象”。我们的老师,都经历了不同的中学时代,在那里老师的各种教学方法,或多或少的在老师的头脑中留下印记。如有的是以讲授法为主,要求学生保持一种倾听状态;教材就是“圣经”,教和学都不能脱离教材;教学过程侧重于对教材的学习;老师经常向学生提出一些有预设的问题等等。在“自我想象”时,除了“学徒观察”的部分经验,在这一阶段中,年轻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当发现教学行为与自己的想象不一致时,开始新的教学设计的落实于尝试,但多数教师的教学想象,有其理想化的成分,所以在实践与尝试后要做出一定的调整。
2、调试与更新期
在调试与更新期,新教师的教学成长,经验与想象期是短暂的,随着教学实践的丰富以及介入学校文化的程度的加深,他们很快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适度的调试与更新,这种调试与更新是对现实的妥协,有的也包括在规范压力下的对自我的坚持。但成功的教育是发展有个性特长的教师,为他们的成长搭建飞翔的舞台。
“老革命”与“新问题”:2004年的秋季,我有幸接触到了浙江省的科学新教材,在全国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这本新教材却有不同的面目,首先:它的“空白艺术”让学生在看书时要学会选择相应的参考资料,否则,很难将一个问题有完整的理解。其次,年轻教师对它的理解更是“难识庐山真面目”。以2004年的版本为例,教材和教学参考均有很多错误,不先行进行错误校对,将会误人子弟。对于我们学校来说,“成绩优异”的老师,他们大多有丰富的经验,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都能恰到好处。几年下来,我也发现一些现象:一位课堂教学比较遵循新课程要求的老师,由于对“提升学生成绩不理想”而多次被谈话;“轻负高效”的老师,又很难得到他人的学习;年轻教师的成长有引领但缺少“放大效应”;校园文化的主流短时间内难以弘扬和光大。在遭遇种种尴尬境地之后,我暗暗告诫年轻的老师们,在迫于学校文化的压力和自身生存的需要,每位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做出许多调整,这种调整将产生两个后果: 是,教师的教学由“内容系统”向“形式系统”的精致化转移。在“内容系统”中涉及教师“教什么”的问题,要求教师完全掌握所任教学科的知识体系,能对整体教学流程进行合理的自我调控。“形式系统”则涉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新组合,涉及“怎么教”的问题,要求教师精熟各种教学策略,对教学对象要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每节课要有三到五个教学层次设计。
教学活动的“形式系统”精致化,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在教学设计更加合理,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教学技巧更为熟练,教学调控更加流畅等。年青教师的教学表现为:教学过程中不再是教材的复述,例题的选取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语言精练、幽默、准确;实验的准备充分、演示效果明显、成功率高,能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背景资料选择恰当、课件制作有利于学生的再学习;教学过程清晰、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课程框架完整;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等等。
在“精致与平稳期”中,教师的成长还离不开教师群体的力量,在这一力量中,年青教师借助师傅或同组教师的互动与交往,产生对自我教学的反思与认同。自我反思这一环节,是引导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一个教师的成长,要由两种因素促成反思: 与“自我”的张力之下,而随着教师教学专业的成熟,“自我”逐渐凸显;但教师的教学专业成长不能摆脱校园文化的影响,而应试教育的客观存在,必然导致教师教学专业成长的功利化特征,具体表现在教师对发展能够满足“教学竞争”需要的实用应试技能的高度关注。如何激活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自我反思”是条件,“校园文化”是依托,“情感投入”是催化剂,依托集团优势,引领教师教学专业成长是最终目的。
二、依托集团、修炼内功,为教师的教学专业成长领航
当今的中国教育,也进入到了一个非常时期,各地的课程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但课程改革的初衷是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在于各阶段的教育是否规范和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或许日本和韩国的教育对我们也是一种启示:在学校与日本宫琦中学和韩国东鹤中学交流的过程中,两件事对我深有启发。其一是:日本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注重基本功的落实,求实、求稳而不是求快。他们学生的剑术、乐器演练的都不是很精,但基本招式,却能体现出扎实的功底。其二是:韩国老师的管理,那里的老师要每三至五年地区交流,要求教师要有很好的适应能力,避免一个教案三十年的情况发生。如今的杭州,集团办学已初具规模,合理利用集团优势,引领教师教学专业成长是我们当前要考虑和实施的。
1、集团优势
集团化办学对于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具有一定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使得母体学校在漫长的办学历程中积累起来的文化底蕴、管理经验很快充实到新学校中去,带动了新学校快速平稳地持续发展。这种发展无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是对学校文化的构建都能带来直接的好处:一是扩展母体学校教师的发展空间,二是新教师的引进加速了整体的血液循环。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个体要不断地发展,要再提高,就需要更大的空间,而母体学校不论是从人员的结构还是学校本身提供给教师的发展空间来看都十分有限。集团化办学模式,恰好为母体学校的优秀教师提供了再发展的平台,借助新生力量,并以自身为核心,加大群体效力。调动整个集团的老师,让每位教师都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样,我们为教师搭建一个好的发展平台,把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利用杠杆的放大作用,让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很好的发挥。
在集团办学过程中,随着学校的扩大,教师不够,要加入新的力量,要吸收外来的老师,有新毕业的大学生、有外地的教师。他们的到来对现有的校园文化起到很好的创新作用。他们的观念、方法、绩效,不同人员的结合,不同地域的组合,为原有文化引入了新的元素,注入新的血液。集团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规范,是免疫力,当海纳百川后,没有出现文化背景的冲突,却激发了老师的工作热情,形成了比较好的教研氛围。这种氛围是大家建立起来能够接受的,在行为中能够表现出来的,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升华。依托集团办学的优势,加强校区间的多元互助,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加快了年青教师成长的步伐。
2、内功修炼
面对新课程的强力推进,面对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每所学校都不可能关起门来办学,都必须学会走入社会,学会整合资源,还要学会吸纳国外有创意的资源。在集团办学模式下,怎样的教师才能满足学生及社会的认同呢?
“世界上最好的系统是引向成功的”。决定教育系统优劣的正是教师,是教师的素质。所以,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结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教师的态度,教师在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因此,教师要满足社会发展与育人的需要,必须做到以下修炼:
(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现代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本质、责任以及特点要有深刻的理解。学习新的教师法,要认识到教师所从事的事业是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民族与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每个家庭的幸福与希望的重要事业,从而形成对事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在工作中做到以素质教育为本,把发展人的智力、开发人的个性、关注学生的课堂生命质量放在首位;努力寻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充实自己,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实现由“工匠型”教师向“专业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淡薄功利,全心全意地把知识、智慧、爱心全部奉献给学生。
(2)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集团办学的优势在于有优秀的母体,社会上每个职业都有特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教师的职业形象是他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时,在学校以及在社会中承担的职业作用和表现。由于教师的劳动特点是劳动者与劳动工具的统一,教师的自身形象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强烈的外在示范性与内在的感染性。教师是他做人的楷模,教师的仪表、教风、言谈举止和良好习惯,都是教师良好素质的外化,同时也是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素质的动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教师要热爱祖国;教师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要具备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教师要有高尚的情感,对学生要有博大无私、深沉久远的爱,会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在经济社会如此发达的今天,教师要甘于付出,勇于奉献,有良好的文明修养,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遵纪守法。只有这种良好的形象、规范的行为,才能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与形成,才能真正做到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集团办学模式下,工会组织活动的丰富,团队旗帜的适时引领,使教师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体验到职业的幸福与快乐,也塑造了教师
良好的职业形象。
(3)构建多元的知识网络
科学新课程是浙江省的教改亮点,教材编写的“空白艺术”让教师必须具有多元的知识结构。教育内容的社会化又是新课程计划的一个特点,新课程计划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劳技、人口、青春期、心理健康等教育,并渗透环境、交通、国防等教育。学科教学的整体化,是二十一世纪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在多学科对同一个学生施教的过程中,要求各科教师有互相配合的意识,应善于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与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这些都要求教师不能只掌握单一的学科知识,而要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教师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必须更多地学习和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现代教师不仅是实践者,而且要成为研究者,因此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教育哲理的形成、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方法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充分发挥出教师教书育人的功能,体现教育的完整性。
(4)拓展多向的教育交往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与学生、其他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中的教育力量进行多向的教育协调与交往。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必须具有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首先是对学生,独生子女的教育具有独特性。教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活动中来,就离不开与学生的沟通,必须建立“教师向学生学”、“教学相长”的平等关系。教师必须克服以学科为中心的个体工作意识,与其他教师相互合作,相互支持,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教师还要建立与家长合作和相互支持的关系、与社会有关机构中的人员的协作关系,这些都是形成教育合力和进行有效工作必不可少的。通过多向的教育交往,最终促进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形成最有效的教育模式。
(5)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条件,对一名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仅是教师自身健康生活的需要,而且在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的一些消极心理或心理障碍常常和某些教师不健康心理的影响有着直接关系,为此,教师在学生中间首先要注意保持乐观的心境,保持积极振奋的精神状态,不断追求事业心上的成就;其次,教师在学生面前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始终要将收获的喜悦送给学生;再有,教师要有宽容的心理、要能够容忍学生的无知,宽容学生的过错,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教师的素质是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稳定的必备的职业品质,是教师职业形象、育人知识与育人能力的综合反映。利用集团教师群体庞大的特点,借助工会组织的横向联系及活动空间,学会汲取他人的精华,丰富自己的内涵。
(6)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精神
以龙头学校为引领,实施集团化办学这一举措,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内的覆盖,引起了区域内教育资源整合、教育品牌扩张和学校教育在办学机制、学校管理、学校文化、教师发展等方面的变革。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起点地解决了区域内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课题,实现了基础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双赢。但教师团队的建设,从教师专业性质和专业化过程的特点来看,还应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精神,即敬业乐业精神、勤学进取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负责参与精神等,展示良好的外在形象。
3、为教师的教学专业成长领航
在一个社会里,教师是社会的导师。因而教师又素有“国师”和“全民之师”的称号。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社会生活关心参与,对社会现象评论批判,对社会理想的追求,会构成一种潜在的、巨大的、动态的社会变革力量。尤其是现代学校的社会功能日趋增强,教师与社会的联系也更加频繁,教育工会成为教师成长提供动力,这种力量越来越显得重要。
⑴ 文化引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校园应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使每一座墙都能说话。”确实如此,诗情画意般的学校,它的教育作用不仅仅是通过词语、说教起作用,而是立体的、多彩的、无声的。校园文化氛围衬托、浙大求实精神的承传、多年教学文化的积淀、良好行为习惯的延续、优秀教师思想情操的渗透,从各个层面、不同维度对集团的教师产生持久的、广远的、深刻的影响。集团内的校区,有的大气开放,有的精致和谐,有的人杰地灵。同在一个管理区域,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激励着不同教学追求教师的成长。
⑵ 活动引领
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途径和手段,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获得专业成长所需的新知,对原有经验赋予新的理解,增强了专业判断和行动能力。要让老师能最大限度地在课程改革中获得最快的成长,活动的开展将是必要的手段。这几年针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有意识的开展了下列活动:
a.读书活动,利用每年的读书节和工作之余读书,拓展教师的理论功底和专业视野,形成新的教育智慧,重塑自我。教师的成长需要反思,读书活动还能促进教学反思。因为反思本身需要理论支撑,需要思想资源。所以必须借助读书之风,营造书香校园,让教师在坚持不懈的、系统的读书中提升思想认识,引领专业的快速发展。
b.学术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英语节、班主任节等活动节日,激发教师的教学情感,激活教师创新意识,展现自我人生价值。抓住机遇、把握自我、主动参与。每年如期进行的各项
节日活动,为教师展示自我,搭建了舞台。活动的组织策划者,为教师的成长构筑了阶梯。教育工会利用教代会契机,广泛征求教师建议,组织、协调创建教师书吧,为教师的读书活动的延续,创造空间。
c.交流互动,集团学校的特点,就是每年有无数的交流活动。活动的初期,老师们感受身心疲惫,难于应付。转念思考,这不正是我们共同提高的机会吗?常言道:教学相长!相互的学习,将是更快的成长方式。无论是新到访者、还是再访者,都要有相应的交流预案。让首次到访者看到真功,让再访者看到新意,这就是成长。对于每次的到访者,还要有相应的互动与反馈,这更是一个双赢的结局。几年来的集团办学中,我们让每一次送教活动,即做为送教老师专业成长的机会,也使之成为心灵震撼的过程,让他们体验到地域的差异、校园文化的不同,同样的付出,却是不同的教育收获。
d.国际交往,每年的各种假日里,集团的优势更加显现,国际间的校际交流和外出学习考察,又给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契机。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学校的师生间的交流平台,为教师又拓宽了教育视野。走出国门看世界,我们的路在何方?中国的教师应该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在这一时刻,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相同年龄、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人的教育,又有着怎样的教育策略,对教师引发的思考,更是强烈和令人震撼的。
⑶专家引领
集团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让教师的成长优先于知识的更新速度。一位教育学者曾说:“仅仅拥有知识的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知识只是奠定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底气,而智慧却给教师带来灵气,一个有底气和灵气的教师在课堂上才会大气,才会表现出教育机智。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如果缺乏专家、名师的引领,教育理念的提升则会缓慢,难以在短期内做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近几年来,我们通过专家引领、名师指点的途径,引导教师朝着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前行。具体做法是:一方面,我们采取“请进来教”、“送出去学”、“实践中练”的方法,让一批骨干教师向专家名师学习,依托浙大资源和与文教区近邻的优势,每学年都进行“零距离接触”和“面对面的交流”,让他们现场去聆听专家的教诲、体验和感受名师的教学风范。组织骨干教师到外地观摩名师教学风采,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先后去上海靖安区进修学校学习、绍兴实验中学等地考察学习。还利用远程教育培训,让教师足不出户,就领略到专家的风采。让这些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课改的“领头羊”,从而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发挥本校名优教师的力量,建立名师工作室,师徒结对学习活动,建立全方位的教学指导网络,层层带教,使教师有一个成长的智力背景和支持系统,对他们进行“精雕细刻”的定向培养。专家的引领和名师的指点,我们的教师将很快走出了思想上的认识误区,提升了理念,拓展了视野,在不断的智慧交流中获得了专业成长。
⑷课题引领
叶澜教授曾说:“在学校中,没有教师的发展,难有学生的发展;没有教师的解放,难有学生的解放;没有教师的创造,难有学生的创造;没有教师的转型,难有学校的转型。”一个课题就像一个培训班,它促进教师迅速成长,会很快形成大批教科研群体。教师们研究着、工作着、感动着,认识提高,责任心增强,研究能力上升,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近几年里,集团的各个教研组,都有自己的各级课题。通过课题的研究,营造宽松的对话式研讨氛围,使得老师们在交流研讨中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思想不断产生碰撞。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灵感,拓宽了教师的视野,加快了对知识的积淀,每位参与的教师,在提升自己认识水平的同时,也体验到研究的幸福和专业成长的快乐。
课题开展的初期,多数老师还是被动的参与,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对课题研究不再有畏难情绪了,都深知科研是一种意识、一种态度、一种行动,是能力的提升。科研工作应渗透于所有教育教学环节,它仿佛是空气,我们随时在呼吸,此前却没有注意到它。每个课题组成员研究中都发觉自己通过研究开始有了变化,学会了在关注普遍现象的同时,深入挖掘隐藏在表象深处的本质的精华,在不断的探索中使自己逐渐的成长起来。
⑸校本研修
校本教研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研究于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是促进学校发展、引领教师成长的巨大动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学校的有力契机;是打造优质教育的基础。
基于问题研究,是我集团教研的特有方式,它使得人人有问题,人人会研究,研究有成效,对课题的申报,起到积累和同化作用。在校本研修的同时,每学年老师要上交两篇教学课例或教学案例,通过案例的撰写,使教师会积累课堂教学中的点滴闪光,为成长奠基。几年来,通过加强研究,不断反思,促进了教师的快速成长,已经探索出一条持续发展的校本研修之路,使校本教研充满活力,教师教学的专业成长有了质的飞跃。
纵观校园的发展历程,依托集团优势,把每位教师看成一个宏大的世界,关注每位教师,尊重每位教师,让他们体会到职业的自豪感和个体生命的尊严;给每位教师搭建适合自己特质的舞台,给他们足够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演绎;包容每位教师,善待他们,激励他们,使他们都能行走在通向卓越的路上,因为事业的大船要靠大家划桨推动前进,教师的成长要靠团队来打造。
2009-9-16
第二篇:发挥支教教师优势引领教师成长
发挥支教教师优势引领教师成长
为了发挥支教教师资源,引领我乡教师专业成长,11月18日,我校支教教师刘桂兰老师为全乡教师作了《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知识讲座。她的讲座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乡学困生进行分析和转化:一是对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平时表现为知识技能缺乏、不良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情感态度等全方位的分析;二是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分别从学生、教材、家庭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重点讲到学困生的转化途径,分别详细地从摸清成因、转化重点在课堂,课前补是课内转化的关键,巩固转化成果四个方面进行讲解。通过这次培训,全乡老师能够更多的了解学困生的成因,在今后的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做好转化工作。
第三篇:信息技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信息技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吉安县二中黄乾亮
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教育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字化社会生存发展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必须走成长与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相结合的成长之路,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捷径。信息时代,知识更多地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它从不同维度同时刺激人们的多种认知感官,使学习者更容易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宽了知识的获取渠道,丰富的学习资源,便捷的交互式平台,不受时空限制随意检索的知识流,为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构筑起丰富知识资源宝库。教师利用网络可以足不出户,随时依据自己的专业爱好,随意检索所需要的知识,达到饱有学识,内强文化素质的目的,有效解决了教师的工学矛盾问题。
第四篇:依托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依托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想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个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道路上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变化,给教育教学工作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教育科研的作用和魅力在中小学校日益凸现出来。可以说大部分学校开始意识到教育科研在学校改革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教育科研是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和提高教师综合素养的最有效途径。因此,我校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提高了教学效率,提高了教师素质,也提升了学校品位。从事于教育科研的教师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感到更充实更有价值。
一、正确认识教育科研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系
1、教育科研能在自己的场域内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专业成长是教师按照职业岗位需要,实现学科发展和教育专业发展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科知识的专业化,二是教育科学素养的专业化。教育科研是教师在学科知识专业化的基础上有效地提高教育科学素养的必然途径。一线教师有效的教学过程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更是在教学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走进学生心灵的过程,因此会遇到一些具体的教学问题或教学困惑,而从事科学研究的前提,就是要找到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正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起点。抓住这些问题,不断地反思和追问,有助于教师形成问题意识,进而形成课题意识。把日常教学中习以为常的问题,重新予以审视,从专业的角度用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这些问题。有了这样的问题意识之后,可以带动教师进一步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教师克服定势思维,有助于提高其反思能力。正是因为每一个拥有课题意识的教师在不断的学习和反思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我们教师主动学习,与外界优质资源良性互动,开展合作与自我反思,就会产生蕴含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充满教育智慧的教育行为,这些教育实践的成果主要是教育科研的收获。
但我们要提醒教师注意的是,教育科研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中有着自己切入的视角,既不能一刀切认为“教育科研万能”,也不能长叹“教育科研无能”,它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会因人而异,因校而异。
2、充分利用电教网络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快速成长
教育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的认识活动。传统的教育科研虽有很多活动,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只是局部少数人唱主角,对现象和问题的探究是肤浅的,不够深入的。电教网络的兴起,拓宽了教育科研的空间,弥补了区域科研活动的局限及不能突出教师个性化的问题。现代电教网络体系为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舞台。学校要求教师课前既要备教材,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电教设备仔细观摩教参配备的光碟等电子教材,学习借鉴这些名师的教学经验,并用之于实践。在教学过程提炼出的有效措施、方案、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体会、启示以及教学案例、教育叙事、课堂教学点评等教育教学实践等记录在自己的教学笔记中,在集体备课活动中让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点评和观点相互碰撞,使教师深受启发,对疑难问题豁然开朗,另外,教师还可在网络上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并尝试性发表自已的见解。互动平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了教师的思维品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也张扬了教师自己的个性。
3、教育科研是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乃至成为名师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改革以来,大部分教师已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重视教师科研素质的培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的进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美国创造教育的权威史密斯曾给创造性教师下了一个定义,创造型教师是对教育科学提供的知识的创造性发挥的教师。充分强调了教师对教育科学知识的创造性应用,不论是教师个人的成长还是一所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对教学教育的研究。教师通过平时的经验积累,到后来的理论提升,不但培养了创新素质,也使许多教师得到了发展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对策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教育科研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确实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但我校教育科研基础还相对薄弱,科研水平相对较低,理论含量不足,成果不太突出,因此准备从以下方面着手改进。
1、指导教师正确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对于教育科研工作,绝大多数教师从实践层面予以了重视和探究,但仍有部分教师的观念模糊,认识不清。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对教育科研予以科学认识,既不能把它放到过高的地位,让人够不着“桃子”,也不能随意贬低。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师参与来提升理论水平,促进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达到促进
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平时的工作中,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基础理论,围绕教学热点问题展开研讨,并创造机会让教师参与各种培训,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教育科研少走弯路,年轻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让他们走上讲台,交流自已的研究和成长经历,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高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鼓励教师多上研讨课,评议得失,反思对错,经常开展有效的研讨活动,让教育科研在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开花结果。
当然,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教育科研事不关己”或“谈研恐惧”,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教师对教研科研的定位不准确。教师存在的对科研工作的错误认识,会直接影响着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开展。针对这些问题,我校首先做的是改变教师的观念。学校通过科普知识讲座,外出参观学习,借鉴兄弟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成功经验,召开研讨会,聘请专家讲学等一系列的活动,使教师逐步摆脱对教科研工作恐惧或淡漠的心理,清醒地认识到科研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动力源泉,这样变要我研究为我要研究,最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2,加强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式,而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繁琐的生存任务,加上理论素养、研究条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限制,处在教育科研的劣势。然而,他们的优势在于他们是教育过程的当事人、教育活动的直接实践者——他们占有大量的教育教学第一线的第一手材料并需要加以总结和升华,他们面临着大量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而且责无旁贷地要加以解决。这样,使得教育科学研究成为可能。我校主研的课题《城乡结合部学校教师精神文化建设策略研究》获广安市教育局学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村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管理研究》获广安市第三届校本研究成果二等奖;我校主研的市级课题《新时期农村家校和谐教育机制实践研究》、《农村小学薄弱校点班主任工作创新实践研究》获2010市级立项并正在研究,主研的区级课题《以农村小学路队制建设提高学生法规素养的行动研究》获2011年区级立项并也正在研究之中,这些课题参与研究的一线教师共达二十多人,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对教师专业成长有下面几个显著的作用。
其一,课题研究能够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
课题研究的前提,是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有较为深刻和广泛地理解。当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时,他们必须大量的调查积累相关的资料。通过调查了解和搜集相关的材料,使得教师的学术视野得到不断地拓宽。
其二,课题研究能够提高教师的教育实践的质量,提升其专业品质。
对于教师来说,只有与教学实践密切联系的课题,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改变自己的教学品质的动力。因此,当学校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时,他所要解决的不再是“个”问题,而是 “类”问题,是具有代表性的 “类”问题。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他们就能够用专业的眼光看待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品质。
其三,课题研究有助于形成教师专业共同体。
从事一项课题研究的成员往往较多,并且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同心协力共同攻关,这样在研究过程就形成了较为紧密的专业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大家分享各自的信息,经验和成果,从而促进了教师团体的共同发展。
其四,课题研究能够增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当代伦理学对幸福的界定是:“幸福是人们在一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或意识到自己预定的目标和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的满足。”而将教育幸福释义为教师自我实现后得到的一种满足感,一种需要和欲望满足后的状态和心理体验。课题研究是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是获得职业认同的途径。因为,通过课题研究,可以从专业的角度,解决存在于教育中的问题,从而有助于教师获得职业认同,而教师职业认同,即职业自我形象与一系列教师认为他应该扮演的角色之间保持平衡。这种平衡,使得教师在研究中感受到职业带来的幸福。
3,建立研究型小组和科研网络,逐步完善教育科研管理体制学校是培养教师教育科研精神和能力的主要场所,因此,在我校科研管理中,一是把教师教育科研工作纳入到学校常规教学管理之中,逐渐形成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二是建立健全科研组织机构,完善三个层次的科研组织网络:一是决策层,校长、主管教学的业务副校长,负责教育科研工作的指挥;二是管理层,教育科研主任负责,布置教育科研的任务,组织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具体监督科研课题的实施情况,三是操作层,由课题组组长、任课教师组成,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研讨活动。形成网络的同时更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使教育科研工作产生联动机制。让教研科研成为教师一种自觉行为和自我意识,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并根据不同的教师个性特点建立学习研究型小组,对共同关心的理论热点问题组织学习讨论。教学与研究是共生互补的,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形成教研相长的良性循环。学校领导教师共同参与教育科研工作,确保学校和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引领教师成长
引领教师成长
1、为骨干教师展示才华搭建平台。
通过中考研讨会、示范课、教师论坛等多种形式为广大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如2008年3月19日和9月16号,在65中和阳光中学两次召开历史教研组长和九年级教师会。46中周泽龙老师、科大南区附中的王天健老师、48中的杨茹老师、南园中学的訾化木老师、包河中学的丁云发老师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中考复习的经验和体会。这些老师或是名校名师、或是中考成绩特别突出的老师,或是年轻教师中的佼佼者。这样场合的介绍,不仅对全区各校老师的教学具有借鉴启示作用,也能发挥主讲教师的积极性,对主讲教师是一个促进。
2、组建区级命题教师团队磨练教师。
参加今年期中、期末命题的老师有訾化木、唐荒春、丁云发、黄德凤、段立瑶、王玲、曹世友、李紫龙老师。这些教师中,既有长期参与命题经验丰富的教师,也有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每次命题前,我都要从命题的依据、命题的难度、试题的题型、题量等方面进行培训,尤其经常对年轻教师灌输“保密、科学、原创、打磨”的命题八字真经。但是教师成熟命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时需要经过不断反复。命题的过程不仅是试卷不断打磨成熟的过程,更是人与人交流、心与心沟通的过程。包河中学的丁云发老师对此感受颇深,“让我感动的是一次出模考试卷,由于第一次参与这样的活动不知道如何下手。是彭老师给我详细的指导:从试卷的形式、试题的设置、材料的选择等等。更让我想不到的是我出的每道试题他都认真而详细地做了校正和修改。让我感觉到彭老师不仅是在教我命题技巧更是在教我做人。”
3、定期举行区级观摩课促进教师不断成长。
2008年,我们先后由57中的徐莹老师、65中的李紫龙老师和48中的高凭鹰老师开设了三节区级公开课。有城区名校的教师,也有远郊薄弱学校的教师。上课的过程是对教师成长的一种推动,属于“任务驱动”型成长。我们不仅关注教师的上课,也非常重视教师的交流,每次上课后,都进行深入的课后评议工作,组织教师带着问题参加听课和评议,我们将以下三个问题列为每次听课的必备内容:本堂课有哪些可供你借鉴之处?你认为本堂课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由你上本节课你的教法是什么?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各种教法,都是一种探索,一种研究,一种交流。大家在交流中互动,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中迸发火花,在交流中成长成熟。
4、通过比赛发现人才,打造人才。
2008年合肥市举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比赛,来自全市含三县在内的22位老师参加角逐。我区57中徐京梅老师参加上课比赛,65中的李紫龙老师参加说课比赛。上课的程序大家都很熟悉,而说课的形式虽然常见于各种场合,但要参加比赛却要认真准备。我首先在工作室博客上发表了《如何说课》的文章,李老师在博客上留言:“要是再有一篇说课稿就更好了。”于是我又写了一篇说课稿发到博客上。比赛的头天下午李紫龙老师拿到说课课题,我让他在晚上把写好的说课稿发给我,我逐字逐句把关审读,针对他的说课稿,我提出了十几条修改建议,在电话里交流了40分钟,李老师非常敬业,家里没有电脑,更谈不上上网,于是夜间赶到学校,后来他跟我说,当晚,他在学校工作到凌晨3点钟才把说课稿修改成功。功夫不负有心人,李紫龙老师最终荣获合肥市说课大赛一等奖,作为一名刚刚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徐京梅老师经过自己的努力荣获合肥市课堂教学大赛二等奖。
5、借助工作室平台,开展师徒结对活动。
为发挥包河名师和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和带动作用,快速提升工作室学员的教学水平,加快年轻教师的成长速度,历史名师工作室5位成员和12名学员之间实行师徒结对,采用
一师多徒制。该工作室主张建立一种新型的师徒关系,这种新型的师徒关系是发现型的,师傅善于发现徒弟的长短,而后扬长避短;是互补型的,徒弟学习师傅驾轻就熟的教学技巧,师傅学习徒弟新的教学理念和运用自如的现代教学技术;是交流型的,师徒之间相互切磋、交流、研讨、争辩;是合作型的,师徒之间共同承担课题和教学任务,分工合作,共同提高。参加名师工作室的师徒结对活动让学员受益匪浅,48中的高凭鹰老师说:“在名师工作室,我拜唐荒春老师为师,唐老师给我了很多的指导,比如上公开课前,她发现课件和设计思路上存在很多问题,学生活动成分太少,课件制作单一,资料过多,内容有点深,我以前只是认为我把这课内容分析透彻就可以了,但是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没有把学生的兴趣放在重要地位。在唐老师的教导下,我对教案和设计思路都做了一定的修改,加入了不少学生活动。事实证明我这课最大亮点是关于文字狱的历史短剧,三个学生淋漓尽致的表演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在愉悦观赏的同时也掌握了历史知识,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我终于深深的感受到:历史课堂可以不是单一枯燥的知识讲授,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还可以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历史。感谢名师工作室,让我这个没有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在教学水平上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6、成立中考中心备课组,以研育师。
为切实做好九年级中考历史复习迎考工作,提高中考复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做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成立包河区中考历史中心备课组。将区有关学校中的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历史教师吸纳到研究小组中来,针对中考改革的特点,中考命题的趋势,中考考纲的特点和变化,重大热点问题和主干知识的结合等进行分工研究。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专题、出成果。备课组的任务是:研讨中考考纲、中考试题、《课程标准》,把握中考命题趋势;举行全区历史研讨会;交流中考复习经验;开设中考综合复习讲座;编制中考模拟试题。通过分工合作,认真备课,集体研讨,集体交流,教师们受益颇多。
7、对新招考教师和远郊教师进行业务培训。
2008年暑假,我们先后对2008年新招考教师、近三年新招考教师和远郊教师进行了培训。就“备课实务与新技能”、“如何上好活动课”、“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中考复习技巧”等多方面、多角度对老师们进行培训,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从后来老师们撰写的培训体会和教学设计看,教师的理念得到一次洗礼,教师们的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
8、开设名师工作室促进教师群体成长。
自2008年3月20日历史名师工作室开博以来,历史名师工作室从无到有,从一棵幼苗到长大成人,凝聚着工作室5名成员和12名学员以及包河区广大历史教师的心血。如今工作室已发表博客171篇,访问量已达14000余人次。
历史名师工作室的定位是要把工作室办成广大教师交流的平台、成长的空间,把工作室建成教师增长知识、提升能力和服务教学的园地,为此博客开设了教研动态、教学设计、课题研究、师徒结对、历史百科、学法指导、时政热帖、闲情雅趣、友情链接等17个栏目。通过工作室平台,让老师们感觉学习了很多,进步了很多。48中的高凭鹰老师说:“我在上校级公开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时,在名师工作室的博客上发现了世纪阳光中学王玲老师关于这课的教案,还有其他老师对它的点评。虽然和我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不同,但是给我很大的启发,我随后临时补充了新的资料,使我的教案更加充实和完善。”
历史名师工作室不单是5名成员和12名学员的工作室,更是全区所有历史教师交流的平台,是大家共同的家园。我们开展的系列活动在面向工作室的同时,也面向全区的历史教师。我们希望通过工作室平台,引导全区历史教师群体成长。
9、改变教研模式,开展网上交流和研讨。
我们主要通过工作室成员和学员上传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供大家交流。老师们积极性很高。现摘录合肥46中曹芳老师《三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的部分评论如下:“设计新颖,可资借鉴:结构清晰,知识传授到位;讲练结合,学生全程参与;目的明确,关注三维目标;
学科特色明显,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启示”一目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往往是中考拔高的地方。建议:教学目标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分写;三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标志和成果可以放在一张表格上,让学生比较,更加一目了然;图片要添加上来,这样大家看得更清晰些;工业革命的背景也应该略加分析”;“曹老师的课大气磅礴,挥洒淋漓。教学设计紧紧抓住复习课的特点,收缩自如,突出重难点。引导自然,达到师生相融的境界。善于利用身边事物作为旁证,水到渠成。工业革命影响是重点,也应该加以训练,从而真正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记得在48中听杨老师上的一节复习课: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你们两位老师的复习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同学们,究竟是什么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神奇呢?(答)工业革命”感觉答“科技”更符合材料和问题,呵呵!可以先答科技然后再引出促进科技突飞猛进的是工业革命。拙见啊!”“我初带毕业班,感觉复习课真不好上,缺少的就是曹老师这里的有针对性和效果的习题,过于注重老师的作用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能动性,曹老师的设计给予了很好的启示啊!”等。
10、开展专题集体备课是工作室培养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我们以工作室为主导,全区历史教师共同参与。上学期,我们主要针对九年级中考专题复习进行集体备课。我们实行的是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先后上传中考历史复习专题11篇,考试研究专题文章15篇。本学期我们确定的集体备课专题是各年级的教学设计和考试试题,目前已上传教学设计17篇,历史试题18套,考试研究文章18篇。每次的集体备课我们都具体落实到人,因为只有具体落实到人,才能真正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而参加集体备课教师的作品都要上传到博客上供大家浏览,任大家评论,老师们自然会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没有看家本领的也要模仿借鉴他人的长处,吸收别人的经验,这对老师也是一种促进,也是一个提高。
11、开展历史教师论坛,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为交流新课改成果,展示教师风采,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我们在48中组织开展了历史教师论坛活动。老师们就“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主题进行了深入地讨论和交流。48中唐荒春老师做了《走出新课改误区,构建有效性课堂》的主题发言,老师们积极性很高,纷纷就“有效的课堂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论坛时间是有限的,老师们意犹未尽,许多老师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发到名师工作室博客上,如合肥市57中学徐莹老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实效性阳光中学》,阳光中学王玲老师《充分利用历史教材,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烟墩中心学校聂新年老师《功夫在课外-----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南园学校訾化木老师《浅谈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铁四局中学曹世友老师《浅谈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合肥市第六十五中学李紫龙老师《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六十四中学朱长珍老师《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一点思考》,铁四局中学彭江龙老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
12、开展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科研兴校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特别是在新课改中发现的问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最值得大家探讨的。配合区、校做好有关课题的研究。如包河中学的金结平等老师参加了“以案例为载体的校本教学研究”的省级课题,并在全区开设了该项课题的研讨课;阳光中学的王玲老师参加了“自育自学”的省级课题研究,也在全区开设了该项课题的研讨课,这些研讨课均受到同行和专家的一致好评。结合我区历史教师的现状和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难点,按教育科研的规范和要求,开展研究,如“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积极支持鼓励教师个人申报有关课题的研究。如铁四局中学的彭江龙老师主持申报的安徽省教育科研课题《高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正在如火如荼的研究中。
13、积极参加省市教研活动提升教研水平。
2008年,本人参加合肥市高考命题小组,参与合肥市高考模考四套试卷的命题工作,并在合肥市高考模考二模质量分析会上对全市高三教师做专题讲座;暑假期间,受合肥学院的邀请参与合肥市暑假继续教育培训班的授课,就《备课实务与新技能》先后在工大附中和合肥学院对合肥市含三县教师进行培训,受到好评;受邀三次在全省高考研讨会上就高考复习和高考命题趋势做专题报告;参与省教科院组织的有关教研活动。
新课改的征程刚刚起步,我和我的同行们成长的脚步也将永不停息。在未来的课改浪潮中,我们还将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实践,以期实现不断的成功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