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革进行时】团场综合配套改革解读三:“四清”
【改革进行时】团场综合配套改革解读三:“四清”
摸清底数,掌握实情,是推进团场综合配套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扎实做好“四清”工作,真正摸清人员、土地、资产、债务底数,为推进改革打好底子、铺好路子。团场综合配套改革解读今天播出之三:“四清”“四清”即人员清、土地清、资产清和债务清,在工作中要全面摸清团场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从业人员、职工人数和财政供养人员;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政府性资产和生产经营性资产;政府性债务和生产经营性债务等情况。六师党委常委、副政委、组织部部长王淼说:“团场要实行机构改革,按照改革的要求,首先要把人搞清楚、捋清楚,再一个要把团场的资产搞清楚,最后就是把团场的债务搞清楚,把这些事情搞清楚以后才能为后面逐步的改革打好基础。”在做好此项工作中,各师、团要严格按照兵团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分步实施,为顺利推进团场改革打下坚实基础。王淼说:“兵团相关文件对人员如何分流、如何安置都讲得都很清楚,只要严格按照政策走就能办好。”来源/兵团新闻联播编辑/何晓花 责编/贺孜孜 监制/王志明
第二篇:关于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的体会
关于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的
心得体会
通过农投公司组织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深化改革的若干意见》(2017)3号文和师政委齐新平《敢于担当 务求必胜 坚决搞好团场综合配套改革整师推进试点工作》的报告及《六师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实施意见》和《第六师*****市关于深化团场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的学习,本人对兵团深化改革和六师作为深化团场综合配套改革整师推进的试点师市,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提高了认识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坚定了全面深化团场综合配套改革的信心,六师*****市通过改革激发活力,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产业,补齐民生短板,增强造血能力,以团场内部政企、政事、政资、政社分开为突破点,不断创新和完善团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出台的《第六师*****市党委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实施意见》,积极稳妥地推进团场的国资国企改革。按照“退、减、合、改、转”的思路,严格依法依规推进团场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将六师*****市打造成为兵团深化团场改革的工作的样板和标杆。
做为一名党员干部我将坚决贯彻落实兵团第七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师市党委的决策部署,在兵团党委推进团场改革指导组的具体指导下,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同心同德,全力配合好全面深化团场综合配套改革整师推进试点工作。现就我对*****管理改革提几点建议和想法。
一、*****公司应确定了未来5年的发展战略目标:即立足六师*****市,面向兵团,把**********集团打造成为兵团*****行业的旗舰,成为兵团*****行业的领航者。围绕打造兵团*****行业“旗舰”的战略目标,*****集团逐步稳健地从地方性*****运营商向兵团性综合*****服务商转变。
二、*****公司在企业管理应加强专业化管理:企业改制、政企分开、供排水一体化、科技进步、人才培养、运营优化、产销差控制等多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制约了以后的发展壮大。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市场开放、引入竞争的市场化改革,向传统*****的经营形式提出了挑战。
三、*****管理是资源管理:应该说*****行业是一个收益相对比较稳定的产业,因为水价不到位,公司经营收入只能满足日常基本运营,师市财政局批示公司对部分资产未提折旧,才产生微薄利润。通过两年努力,公司基本实现了管理专业化,服务社会化的目标。但价格市场化的目标还需要师市政府及各相关部门的支持。公司作为企业无力承担政府对供排水基础设施及公益设施建设的投入,工业园区供水水价的合理定价,对促进工业园区现有供、排水基础设施良性运行,减轻师市财政负担,促进企业节约用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弥补*****公司贷款建设费用的不足,使*****工业园区的水价逐步走上市场化,与周边地区供排水水价接轨。
四、*****公司对团场农业水管工作管理。统一的水资原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了水的利用率,使水得到合理利用;水量计量、水费收缴进一步规范化,公开透明,减少了水事纠纷;加强了灌区供水计划的执行力度,建立了严格的配水制度,节水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可有效提高职工的节水意识。
存在的问题有:
1.团场水管单位经济主要依靠引供水的水费差价收入,近几年,全师市灌溉面积的不断括大,农业生产用水逐年增加,水资源可开发量逐年减少,因此灌区水资源紧缺是制约农场经济社区发展的主要瓶颈。面对水紧缺形势,师市通过“500”西延干渠引水,新增水量有效缓解了农业发展与水紧缺矛盾,但新增水量价格高,引水成本增加,团场水管单位经济效益低。
2.农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水价不到位对水利工程加收折旧费用,而每年投入到工程维修费用中的资金较少,工程养护困难。因田间水利工程设施老化维修维护不到位,不配套,难于发挥效益。
3.由于经济效益差,水管人员工资待遇不高,老龄化严重,文化素质不高,主要工作时间4-10月间(7个月),无法建立起一套合理可行的水管效益考核办法,职工积极性不高,形成吃大锅饭的现象。
4.团场水管单位公益性岗位经费无投入,无法开展公益性工作,尤其水库管理中公益性岗位的设立没有,形成了重建不重管的局面。
6、由于灌区内供水需水量单位多,在引供水上只讲各自的经济效益,在引供水协调及水量认可上都出现了很多矛盾,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都不利。没有建立起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协调机制。
五、对团场水利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水利工作包括农业灌溉及防洪抗旱和生态用水等公益性工作。地方上水利部门都是事业单位,工资待遇福利待相对较高,而农场水管处(所)虽为事业单位,但是企业管理,同样的工作性质,但农场水管处(所)得不到国家对水管单位的政策补贴,再加上团场对水管部门重视不够,量化考核过于苛刻,很难完成对“事业性行业”进行“企业化考核”的目标;由于单位效益不高,再加上水管人员工资待遇是全农场农业生产类标准中最低,水管职工积极性不高,所以造成水管工作开展不力,管理水平提高缓慢。
综上,进一步加快水利体制改革步伐,完善水利系统统一管理的体制机制。这样在引、蓄、供水方面才能使水利工程发挥出最优最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能保证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大力推行*****一体化建设,深化水利工程体制改革;用好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用好公益性水利工程管护经费补助;加强基层水管单位机构、职能、人员编制和经费的落实管理,统筹推进基层防洪抗旱工作,提高水利工作者的各项待遇,增强干部职工责任意识,为师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篇:兵团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参加工作10年以来,一直就职于皮山农场,兵团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开始后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任皮山农场团改办副主任,在他的助力和推动下,皮山农场团场如期完成了综合配套改革任务。
牢记使命开拓进取
吴贞荣在业务上勤于钻研,始终以强烈的责任意识、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做好各项工作。他深知推进团场综合配套改革的重大意义,始终把提高思想认识放在首位。充分利用党政办公室收取文件的便利性,第一时间学习领会兵团、师市党委文件精神,随时随地都能看到他翻阅学习资料,在他手里的学习资料,都是翻皱的。通过不断学习,他成了大家眼中的“活政策”。
在学懂弄通政策的基础上,吴贞荣成了皮山农场党委推进团场综合配套改革的中坚力量,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在田间地头,他都能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处理意见。正因为他掌握政策多,把握到位。2017年来,由他亲自起草或参与起草的各类改革方案、请示报告、工作汇报等多达180余份。
甘于奉献忠于职守
改革是一场攻坚战,要敢于啃硬骨头。面对种种困难,吴贞荣没有退缩,一心扑在工作上,各项工作想在前、干在前,与团改办成员并肩作战,共克时艰,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一件困难、一件困难地去解决,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去化解,一项工作、一项工作地去推进,真正把兵团党委、师市党委及皮山农场党委改革决策部署执行到位,确保不走偏、不散光。
因为工作原因,吴贞荣平时与在农场连队工作的妻子卓莹聚少离多,甚至在妻子怀孕期间都未能担负起丈夫的责任。在长期到连队和田间地头蹲点调研回来后,皮肤晒的黝黑、身体更削廋了,卓莹每次脸上虽然会是笑着,但心里早已不是滋味,心疼着丈夫。卓莹希望他能每天都回到家吃一口热乎的饭,但每次都是把饭菜热了一遍又一遍,还是等不到他回家。妻子虽然有时候嘴上会埋怨他几句,但也是因为心疼他,还是会一如既往的在背后支持着他的工作。吴贞荣的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心系群众担当尽责
在国有农用地确权颁证工作中,吴贞荣面对职工土地面积不等、飞人飞地、土地碎片化等突出问题,坚持与同事一道,深入各连队共同开展精准测量,与连队“两委”坐在田埂上促膝交谈,认真地倾听职工群众意见建议。他经常列席旁听连队职工大会,就是想把职工群众的诉求、想法、意愿收集起来,为制定农场国有农用地确权承包实施方案提供思路,仅修改完善确权承包方案就达到28稿。为推动确权颁证工作,他向农场党委提出把1连作为试点,并几乎全程参与1连确权颁证工作,为在全场推开确权颁证工作积累了经验。
经过60多天的连续奋战,皮山农场如期完成了确权颁证工作。4003名职工签订了承包合同,3841名职工拿到了经营权证,原来2602名土地不足12亩的职工定额面积增加到了12亩。
在农场党委的领导下,在职工群众的支持下,通过他与同事的共同努力,聚焦组织优势和动员能力,以“四清、四分、三实名、一民主”为路径,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理清了皮山农场的“家底”,进一步理顺了长期以来运行不顺的体制机制,解决了众多历史遗留问题,各项重点改革任务如期完成。实现了“连队管理民主化、团办企业市场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团场职能行政化、人员编制实名化、人员分流多元化、集聚人口常态化、维稳力量专业化”目标。
为党尽忠、为民尽责,吴贞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兵团精神、老兵精神,用言行影响着别人,用热忱的心温暖着别人,用出色的业绩赢得大家的认可。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一名党员干部,推动改革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我的初心和使命。”
第四篇:幼儿园综合教案 圣诞进行时
圣诞进行时
活动设计思路:
圣诞节快到了,班级里的小宝宝们都纷纷带来了许多漂亮的圣诞饰品和圣诞树,装饰我们的教室,班级里充满了欢快的节日气氛。问及孩子:我们班的圣诞树漂亮吗?你还在哪里看见过圣诞树呀?“马路上有圣诞树的”;“商店里有圣诞树的”;“我家里也有圣诞树的”。孩子们的回答让我们不禁想到:虽然圣诞节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但是在上海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却随处可见高耸的圣诞树、欢快的圣诞驯鹿、满载礼物的圣诞雪橇和和蔼可亲的圣诞老人,走在大街上耳边也总能听到《铃儿响叮当》的圣诞乐曲,每到节日临近各大商场都会布置出丰富多彩的圣诞主题装置。而且《课程指南》中也提出了:要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及周边环境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让幼儿亲生体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何不带领幼儿走出教室,走出小区,走进多姿多彩的百货商店,去亲身感受那里热闹、欢快的节日气氛呢?
有了初步的设想,首先我们通过EMAIL广泛征求了家长的意见,在获得了家长的普遍认同之后,我们又召开家委会,与家长共同选择活动地点,商量活动流程及安全事项。很多家长纷纷出谋划策:天天妈妈主动联系车辆;婷婷爸爸客串圣诞老人;等等。在综合了路线及商场环境之后,我们最终选择了位于人民广场附近的“来富士广场”作为活动地点。为了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多次前往商场,就幼儿安全和活动流程等方面与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与沟通,并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
通过大家的努力和协作,我们的主题活动“圣诞进行时······”终于应运而生了。
活动设计与过程
活动目标:
1、通过参观来富士广场,让幼儿与家长、老师共同感受百货商店里热闹、欢快的节日(圣诞、新年)气氛。
2、体验集体 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布置圣诞树的礼物若干。
2、新年老人服装一套;圣诞礼物每人一份。
3、印有幼儿园、班级和幼儿姓名的胸卡每人一张。
4、大巴士一辆。
活动过程:
一、阳光旅程开始了
知道今天有外出活动,小宝宝们在家长的陪伴下都早早地来到幼儿园,吃完了点心和牛奶,老师给每个小宝宝都戴上一个胸卡。
9:30我们乘上了一辆大巴士,司机叔叔一按喇叭——“嘀嘀”,我们迎着阳光、带着笑容出发了。这是我们班级第一次集体外出活动,小宝宝们兴奋不已,一会儿趴在窗上看看外面的景色,一会儿又转过来和小伙伴说说笑笑,当我们的车子开上延安路高架的时候,我们的小阳阳忽然很紧张地指着窗外说:“阿婆,车车要飞起来了!”她的话让我们整车的人都忍不住放声大笑起来,天天妈妈感慨地说:“其实前几天已经带天天去过了,但今天和老师、小朋友一起去,感觉他特别开心,这也许就是集体活动的魅力吧!”大家开心得说着、笑着,没过多久我们的目的地——“来富士广场”就到了。
二、美丽的圣诞树林
一下车,小朋友们就发现了来富士广场门口一棵大大的金色的圣诞树。这棵圣诞树可真大、真漂亮呀!小宝宝们都开心的拍起手来。在旁边还有好几棵矮一些的圣诞树,组成了一个“圣诞树林”周围被许多彩色的礼盒、驯鹿包围着,可热闹了!虽然天气很冷,但是小宝宝好像全都忘记了,他们忍不住用手摸摸礼物盒,拍拍小驯鹿的身体,恨不得把这些礼物和圣诞树都搬回家去。聪聪指着一匹金色的小驯鹿说:“它的衣服真好看!”老师笑着摸摸他的头说:“对呀,新年到了,小驯鹿也穿上了漂亮的新年礼服。”
三、热情的经理叔叔
来富士广场的经理叔叔一早就等在门口,迎接我们的到来,还有很多保安叔叔也跟在后面,叔叔说他们专门来保护我们的。经理叔叔很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来福士广场的一些圣诞活动。细心的叔叔还注意到了我们小宝宝胸前戴的胸卡,当他听说我们是华东师大附属幼儿园小小班的小朋友时,叔叔翘起大拇指说:“听说文档仅供参考
你们都是乖宝宝,欢迎你们光临来富士广场,我代表这里的阿姨、叔叔祝我们华师大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圣诞快乐!新年快乐!
四、热闹的商场
一进大厅就看到一个半圆形的舞台,舞台上开了圣诞专卖店,全都是卖圣诞礼物的。小宝宝们情不自禁地奔向了那些礼物,为了让大家充分感受广场中的节日气氛,我们准备了十五分钟自由活动的时间,让家长带着自己的宝宝在商场大厅里逛一逛,看一看色彩缤纷的糖果和圣诞礼物。小宝宝们开心极了,这些礼物不能全买回家,那就拍张照留个纪念吧!
五、装饰圣诞树
看到商场里面那么多漂亮的圣诞树,我们的小宝宝们也都拿出了自己准备的小礼物,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在商场里找了一棵圣诞树,经过经理叔叔的同意,我们开始一起动手打扮起圣诞树来,小宝宝们你挂一个小星星,我贴一个蝴蝶结,爸爸妈妈和老师则在一旁耐心的指导,不一会儿功夫,一棵美丽的圣诞树就呈现在我们眼前。毛毛很得意地指着圣诞树说:“多漂亮的圣诞树呀!”相信有了我们这棵圣诞树装饰商场,一定会吸引更多的客人来这里的。
六、圣诞老人的礼物
当《铃儿响叮当》的音乐想起的时候,一个身穿红衣服,满脸白胡子的老爷爷一摇一摆的向我们走来,原来是圣诞老爷爷来了。小宝宝们刚才还围着圣诞树有说有笑的,一看到老爷爷头也不回的扑了过去,眼睛都直直地盯着老爷爷的大口袋,大口袋里装的是什么呢?当然是送给大家的新年礼物呀!每个小宝宝都拿到了自己喜欢的圣诞礼物。圣诞老爷爷说:“因为我们小宝宝很乖,很有爱心,把自己的小礼物拿出来装饰商店里的圣诞树,把商店打扮的更漂亮了,所以我也送给大家每人一份礼物,祝大家圣诞快乐!做一个充满爱心的好孩子!”
八、依依不舍的离别
圣诞老爷爷要走了,我们也该回家了。大家依依不舍地和商店里的叔叔、阿姨道别,我们在门口的圣诞树林前留下了合影,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难忘的圣诞节!文档仅供参考
爱护小手
活动目标:
1.知道爱护小手,不玩尖利的东西。
2.知道手划破后简单的处理和保护方法。
重点难点:知道哪些东西尖利不能玩
活动准备:手受伤的小熊玩具
活动过程:
1、出示小熊玩具,通过故事导入:“今天小熊在玩的时候可不小心了,弄伤了自己的手,它自己很疼,都快哭了!”
讨论:
(1)这个小熊的手怎么啦?(出血了)
(2)好好的小手怎么会出血呢?(被东西划破了)
(3)什么东西会把手划破?为什么?(玻璃片、针、铁钉、铁丝、剪刀等。因为这些东西很尖,很锋利。)
(4)启发幼儿回忆:自己的手有没有被划破过,手划破了有哪些不方便。
2、讨论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小手不受伤。(平时不玩剪刀、小刀、针、玻璃片、铁片等尖利的东西。)
小结:我们周围有很多东西,有的是很尖的,有的是很锋利的,如果我们去玩这些东西,就会把手划破,给自己带来危险和许多不方便。所以小朋友们不要去玩这些东西,以免我们的手受伤,影响我们的活动和生活。
3.讨论怎样保护、处理小熊(或自己)受了伤的手。
(1)如果手不小心被划破了,能不能用没有洗过的手去捂伤口?为什么?(不能,因为没有洗过的手有细菌,会使伤口感染、化脓。)
(2)手受伤了怎么办?(如果擦伤了皮,要先清洗伤口,然后涂上红药水或紫药水;严重的要找医生处理。)
(3)手包扎后还要注意哪些事项?(不能把伤手浸在水里,不能随便揭掉包布,要按时找老师、医生换药等。)
小结:如果我们的小手已经受了伤,就更要好好保护,这样才能使它快快恢复健康,为我们服务。
第五篇:高考改革试点进行时 综合素质测评遇尴尬[推荐]
高考改革试点进行时 综合素质测评遇尴尬
再有一个多月,火热的高考又将来临。而在作为第一批高考试点省份的上海和浙江,这种“传统”高考很快就会消失。
小林是上海一所首批示范性高中的高一学生,“学霸”级人物。对于刚好赶上的这次新高考改革,他不知道是福是祸,更多的是感到迷茫。“怎么选科才最好,综合素质怎么评,占比多少,目前都没有定论。”小林说,这种迷茫的情绪在同学中非常普遍。“科目选择上的确自由度更大了,但是我们的压力其实更大了。”
在改革试点地区上海和浙江,老师们和高校也面临挑战。吴老师是上海某重点高中的语文教师。他的很多同事都将子女送出国门,“教师子女留学比例高,这意味着搞教育的对中国的教育没有信心。”吴老师几年的经验是,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告别这种“唯分数论、过独木桥、所学非所用”的高考政策,负笈海外。
对于高考改革,吴老师毫不讳言:“再不改,高考就破产了。”问题是,现在的改法成效如何还难预知。
历经三年起草和数度搁置,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在当时的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用四个“最”字来形容改革力度:“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中最重要、最复杂的改革。”
《实施意见》规定的改革目标是,要在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在2017年全面推进,在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改革有诸多新举措。例如考试科目取消文理分科,实行“3+3”制、部分科目两次考试、高职院校单独考试;在评价机制上,强调“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试行“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制度;在招生方法上,试行“专业+高校”的志愿填报方式,并设“一档多投”、取消批次等方法。
在考试时间和频率的选择上,新高考将在外语考试中为学生提供两次考试的机会,浙江的试点方案一年安排两次学业水平考试、全科开考。
但是,谈及这份姗姗来迟的改革方案,业内人士透露,令很多教育界人士惋惜的是,原方案的“招考分离”内容还是在政策出台的最后时间被拿掉。之前的方案有更多锐意改革之举,却并未进入定稿。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看法类似,指出最后出台的文件和他看到过的版本“差别很大”。过去三年,杨东平作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组”专家,一直参与方案制定。
杨东平告诉财新记者,这次改革并非目标模式。“我个人认为到2020年我们也不可能确定一个目标模式,我们要继续关注和推进改革。”
试点方案改变了什么
被定为高考改革试点后,上海和浙江的高考改革方案正式向社会公布。在考试科目的选择上,新高考打破传统高校招生的“文理分科”,考试科目采取“3+3”制,即考生考试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数、外3科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高校则按照学科大类或专业发布选考科目范围。
在上海,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是在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历史、地理、政治中选择3门;浙江比上海多了一门信息技术。于是,在上海和浙江,考生将分别有20种和35种考试科目组合的选择。
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的初步摸底调查,拟选择“理化生”和”史地政“组合之外的学生,比例达到60%。“可见原有的考试制度束缚了大量学生。”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文东茅评价。
浙江高考改革在招生上具有高度选择性,也体现着平行录取的招考理念。可在统一高考招生、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三位一体”四类考试招生模式中自由选择;统一高考招生、单独考试招生将不分录取批次,实行按专业平行投档。
在浙江,一年将安排两次学业水平考试。学生可选择报考两次,选用一次成绩。
在上海,以往的“3+1”改为“3+3”,除外语之外各考试只能参加一次。等级性考试成绩在计入高考总分时,细化为A+、A、B+、B、B-、C+、C、C-、D+、D、E共11级。获得“A+”和“E”级别的学生人数分别被控制在总体的5%,其余每级分占10%。在计分上,A+为70分,E计40分,相邻两级之间的分差均为3分。由此,高考成绩总分满分变为660分。
多位专家表示,如何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计入高考总分,是个棘手的“技术难题”。语数外属于竞争性统考,而“+3”的自选科目是达标性考试。二者的分数意义不同,很难相加。
文东茅举例说,假设两名同学参加同一学业水平考试,一个考85分,一个86分,结果86分的同学被划为A等,85分划为B等。可是,当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再折合算入总成绩时,A、B两档的分差绝不止1分,甚至会有10分之多。而且,考85分和考100分,作为同一档,获得的折算分数可能一样。
文理分科被取消后,高校各专业的录取环节也发生变化。上海方案规定,在6门实行等级性考试的科目内,高校的学科大类或专业可提出不超过3门的选考科目范围。学生选择的“+3”科目中只要包含其中1门就可报考。没有提出选考要求的即无科目限制。
方案还指出,上海市将建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启用信息化平台。2017年起,推动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自主招生等环节中开始使用。
浙江和上海的改革都具有很好的历史基础。上海是全国首个通过国务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认定的省份。浙江已实施高考招生改革,“三位一体”开展多年。试点方案还对中学教学组织和管理提出了全新要求。“学校难免手忙脚乱,无的放矢。”吴老师说。
在走班制下,行政班和教学班需双轨并行,这带给学校组织和管理层面很大挑战。学生自主选课、分层走班和综合素质评价等对教师能力素质也提出新的要求。吴老师担心,一些学校师资本就薄弱,教学条件也有限,“组合多了,学校是否都能满足?如果某一科目只有一个学生选择,是否也要为他单独安排?”
浙江一位高中地理老师介绍,新方案下,学生数量确有减少,同时考试范围扩大,部分章节提升难度,但总体难度下降。
浙江方案为增加学生选择权,增加了选考科目次数。老师们认为,这样既影响到不同科目的开课顺序,也可能由于过密的考试安排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杨东平指出,针对浙江方案中一年两次考试的试题难度等值性、选考科目等级赋分区分度不够等问题,还需进行跟踪研究。
此外,考试安全也有新考验。新高考模式下,浙江一年要组织多次考试,这加大了抓考风考纪的压力和相关风险。再者,通过限制高校自主招生权、增加考试次数等举措规避高校自主招生权力寻租空间,也为改革增加了成本。
一位知情人透露,浙江这次的改革力度太大,牵涉面太广,而上海走得相对稳妥。“业内存在对浙江的担心,认为上海的改革更聪明一些。”
知情人指出,浙江和上海试点中,政府配套政策和举措亟待完善。高考改革目前仍由教育部门主导,并未形成多个职能部门协同推进的机制。同时,学校编制总数和教师结构都需要重新核定。同时,学校的校园建设和设备配置也需要确立新标准。然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已超过教育部门内部的能力范畴。顽强的应试文化
透过物理这一学科,则可以一窥此次高考改革的吊诡之处。长期形成的应试文化,正在新方案当中争取生存空间。
一位全程参与高考改革意见起草的人士曾对财新记者表达他的担心:一是外语等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后,他预计“相当一部分同学会无意义地重复考试”,增加考试负担。第二,打破文理分科后,“学生可能哪个科目容易拿分就选哪个,而非根据自己的兴趣”。
上述担心似乎正在成为事实。“学霸”小林告诉财新记者,他所在的理科实验班,大多数同学会在“+3”中必选物理。理由很简单,“物理面对的专业面最宽。”而上海另一所中学的小陈则首选地理,她的理由同样简单:“地理最容易拿分,而且高二就可以考掉了。”他们都告诉财新记者,既然外语可以考两次,同学们就一定会考两次,“只有这样才稳妥”。
根据浙江一所高中的摸底调查统计数据,选考科目报名人数从多到少依次是:物理、化学、历史、生物、地理、政治、信息技术。
虽然物理的专业选择面广,但也不是所有学生都选。有一种可能是,有的学校可能全校都不选物理。
浙江大学理工科专业的一位招生老师对于新高考后高中物理学科的命运感到担心。他介绍,选择考物理的,大都是成绩优秀的学生,“特别是在杭州三所最厉害的中学”。而一些升学成绩一般的县级超级中学,为了争取更高的考分,可能全校不考物理。据这位老师了解,有的高中已经开始这样做了,选择自己的优势科目,规避竞争大的科目,此举又称“弯道超车”。“只要家长不闹,谁管?已经不是义务教育了。”
选择物理科目的同学成绩最好。若考生不选择物理,便回避了这些在学业上最有竞争力的同学。所选科目不同,等级考试只是相对赋值。在这种评分制度下,原本成绩不是很突出的同学,如果选择相对容易考的科目,得A+或者A的几率更大,继而转换的分值也更高,“不考物理容易争取到高分”。
“如果批量的高中生不考物理,中学也不好好教物理,那么学生进入理工科大学,没法学。”这位老师对财新记者分析,受此影响最大的,并非顶尖高校,而是一些普通高校。因为害怕生源不足,不敢规定只收物理考生。“长此以往,怕是顶尖高校之外的考生,都没有学过物理。物理也可能变为竞赛课,不用教学了。”
一些学者对于学生选课自主权流于形式也很担心。文东茅指出,当可以自由选择科目时,学生表现出的往往是迷茫,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该如何选。
中国教育在线《2014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高考填报志愿时已有明确专业意向的考生只占15.6%。目前,针对高校各专业的权威性评估并没有跟上,无法为学生按照专业填报志愿提供清晰的、科学的参考。
文东茅呼吁,高中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使其了解自身优势,学会选择。在“专业+高校”的录取模式中,高中学校必须更全面地了解大学不同专业的人才评价机制,并以此指导学生课业安排。
社会上有人担心,认为试点可能引发新的教育公平问题。新方案突出学生的选择性,而家长的经济社会背景、文化程度、视野不同,所能给予孩子的指导和帮助也不同,弱势群体可能会在新方案中处于不利地位。薄弱学校亦如此。
新方案要求走班制,对师资和教学条件要求更高。如此种种,可能进一步放大弱势群体与优势群体在高考成绩和录取结果方面的差异。
尴尬综合素质测评
上述浙江大学招生老师说,新高考对于他们的招生影响不大。谈到综合素质测评,他直言“只是空谈”。在他看来,在当今中国,严格按照分数仍是杜绝腐败的最佳途径。“我们招生还是看分数。”
许多高中老师和同学也表示只会更加看重分数。吴老师告诉他的学生,无论怎么改,反正对于语数外这三科肯定更加重视,对于数学和语文的期待面更广。“在中国不谈分数,客观不实际。”
财新记者采访了不同学校的多位上海高一学生,他们普遍表示出迷茫,反映说综合素质测评并没有得到重视。小林说:“2017年具体的高考政策是什么,各科怎么考,综合素质占比具体多少,我们目前都不了解,网上也没有发布,问老师也说不清楚。”
小林认为,“在其他无从准备的时候,成绩还是重中之重。”特别对于上海学生来说,以往只考一科就行了,现在增加了两门的压力。小林说:“新高考政策无法摆脱中国社会的普遍问题:形式主义。”
小陈现在的压力更大了,“3+3”对她而言太突然。她介绍,在上海以往“3+1”的模式下,一些学校从初中起就不重视副科,如今增加了两门考试,她的地理和历史学起来就很吃力。“老师说很多内容都是你们初中该学的,可我们初中的时候就想着不考就不学了。”
此外,社会诚信制度不健全也增加了改革的成本和风险。普遍认为,综合素质评价的真实可信性目前难以保障,使其限于两难境地。倘若综合素质评价与招生录取硬挂钩,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腐败案的阴影犹在,人们担心新高考会滋生新腐败。
一位熟悉浙江和上海新高考试点情况的教育界专家指出,目前高校参与高考改革的主动性还不强,认为仅是招生部门的工作,而对调整生源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带来的挑战研究不够。
该专家还发现,高校目前对综合素质评价普遍持谨慎观望态度,高校与中学改革缺乏衔接。在社会诚信制度缺乏的背景下,为减轻社会负面评价,高校对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意愿不高。
杨东平认为,建立招生公信力的第一步,无疑是彻底的信息公开。“信息公开越彻底,腐败的空间便越小”。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则表示仅仅依靠行政问责也不可能彻底解决高校招生信息不公开的问题,核心仍是建立现代高校治理结构。
具体而言,学校实行大学理事会治理,理事会负责学校重大战略,保证学校办学符合公众的利益;校长则应进行公开遴选,由对理事会负责的校长遴选委员会按本校校长的任职标准来选拔,校长不享受所谓的行政级别,而是对理事会、师生负责。
“这一制度,就是明晰举办者、办学者、教育者、受教育者权责的制度,让学校回归到教育家治校,而不是行政治校。”熊丙奇说。
高校改革有待提速
2015年2月28日,浙江公布了2017年在浙招生高校的选考科目范围,涉及1368所高校,2.37万个专业。但是文东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高校反映高考改革“离我们还很远”。
上述熟悉试点情况的教育界专家则指出,高校对试点方案认识存在差异,对于招生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举措没有跟进。如在浙江方案中,对于按专业平行投档录取方式可能带来的录取分数“无底线”、学生转专业、基础性专业保护等问题缺乏有效应对举措。
另一方面,高校的专业和学科建设与改革明显滞后于高考改革。用高考改革来“倒逼”高校进行改革,尚有很长距离。此外,打通各级各类教育和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尚未建立,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广泛存在。
不过,对于一些冷门专业来说,“这将是一个生死攸关的时期。”文东茅指出,失去了“服从调剂”的保护,一些冷门专业普遍焦虑,担心将无法招到学生,使得专业不复存在。故此,浙江很多高校已经主动“走出去”招生。文东茅在调研中发现,浙江的许多高校“已经感到非常紧迫,他们的压力甚至大过高中”。
上海方案决定从2016年起合并本科第一、二批招生,并“探索学生多次选择、被多所高等学校录取的可行性”。浙江方案将实行“专业+学校”的志愿填报方式,录取不分批次、分大类实行专业平行志愿投档。
此模式下,考生拥有多选择权,高校及学科专业的质量和特色可能取代“高校名气”而成为考生入学选择的主要因素。试点方案将推动大学一年级不分专业,主要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定向的教学改革。也有望形成大学内部各个学科专业“争抢大一新生”的局面。
文东茅指出,如何培养出创新型、个性化的高级人才,是这一轮培养模式改革的主题。“与其说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如说是‘全身动’。”文东茅说,只有学生、教师、高中和高校都“动起来”,才能真正促进教育制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