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原理 打印(共5篇)

时间:2019-05-13 02:15: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程与教学原理 打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程与教学原理 打印》。

第一篇:课程与教学原理 打印

课程与教学论

一、名词解释

1.发现学习: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如转换、组合、领悟等)而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

2.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生活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强调儿童在课程中的地位、经验的价值、生活的重要性,强调学生通过系列活动去学习、去体验生活,从而获得直接经验和锻炼能力。

3.隐形课程:又称正规课程、公开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

4.泰勒原理:1949年,泰勒撰写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被后人称为“泰勒原理”。

5.课程计划: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它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所制定的有关课程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6.忠实取向:课程实施过程就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基本特征主要集中体现在对课程、课程知识、教师角色性质的认识方面。

7.课程资源:广义上是指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上是指学校层面形成课程的各种因素,主要指学校所具有的人、财、物。

8.个体内差异评价:一种把每个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个体的有关侧面相互进行比较,从而得到评价结论的评价类型。

10.范例教学:根据好的,特别清楚的、典型的事例进行教学与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并把科学的系统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统一起来,从而形成了以“范例”为主要突破口的“范例教学模式”。

11.暗示教学模式:运用暗示手段激发个人心理潜力,提供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由宝加利亚心理治疗医生G·洛扎诺夫提出的。

12.启发性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人格。

13.系统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要按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发展的心理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思想、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不断提高。

14.量力性原则:也叫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程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15.特朗普制: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创立。它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一起,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

17.复式教学: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把两个以上的年级编在同一个教室里,由同一个教师在一节课中分别交替进行的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经验主义的课程主张 ⑴课程目的。经验主义立足于“教育即生活”,良好的教育目的应该具备如下特征:①必须要考虑到受教育者特定的个人固有活动和需要;②必须能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活动;③必须不是一种抽象的和终极的目的。⑵课程内容:以经验论为基础。⑶课程实施:知识必须是通过积极主动的活动得来的,必须与经验结合在一起。⑷课程评价:建立在其价值观基础上。2.学术中心课程理论的基本主张 ①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中推动学生的认知发展。②课程内容:布鲁纳认为每一门学科中都存在着某些“广泛和强有力适应性的观念”,这些观念形成着学科的结构体系,它们不仅能解释这门学科中某些特定的客观事物,而且能规律地反映出这门学科中一般的客观事物。③课程内容的组织:“螺旋式”组织。布鲁纳提出课程内容组织的两个原则,一是把学科的普遍的和强有力的观念态度作为课程的中心,二是将教材分解为不同水平使之与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起来。④课程实施:发现学习和探究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探索解决问题的方略,学会活用和有效组织信息,并养成灵活而执着地追求态度,从而使他们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

3.分科课程的优缺点 ⑴优点:①便于让学生掌握系统的间接经验;②便于教师的教学;③便于教学测量。⑵缺点:①割裂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②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③不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④不利于教师之间的合作。4.综合课程的优缺点 ⑴优点:①目标的整体性;②内容的跨学科性;③实施方式的灵活性;④学科门类的简约性。⑵缺点:①师资素质的限制;②教材的制约;③综合课程不可能像分科课程那样让学生深入到各学科进行系统学习。

5.教育目标的筛选原则:泰勒认为对大量庞杂的目标进行筛选需要两个“筛子”,第一个是“学校信奉的教育和社会哲学”,也就是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学校的教育目标当然要与此一致;第二个是“学习心理学所提示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准则”,也就是说,学校的教育目标应当根据学习心理学可能达到的标准。

6.教育目标的二维表述:泰勒提出关于目标表述的主张—“最为有效的陈述目标形式,是以重要的措辞来表述: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按照这一表述方式,可以将每一教育目标分解为内容和行为两个方面,既指出学生应当达到的行为,运用这种行为的领域和内容,又将这两个方面的相互对应关系清晰的表达出来。7.课程结构的表现方式 ①描述性方式:以文字语言表述课程类型和具体科目及其各自在学校课程体系所拥有的地位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所表述的课程结构主要明确各种类型的课程和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拥有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基于这种方式的课程结构一般表现为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②数量化方式:对各种课程类型和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拥有的地位进行数量化表达的方式。包括数字表达式、时间表达式、分值表达式等具体形式。③应用性方式:课程实施过程中将课程类型和具体科目展示出来的一种方式,在这种方式中隐含了前述两项要素各自的比重关系。这种方式一般表现为课程表,而课程表又具体分为班级课程表、层次课程表和学校总体课程表。

8.课程评价的主要类型:①以评价主体的不同为依据,可将课程评价分为他评价与自评价;②依据评价标准的不同,课程评价又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与个体内差异评价;③依据评价所起的主要作用的不同,课程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9.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 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对课程的制约:①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制约着课程的设置;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制约着课程目标的设计;③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制约着教材的编制。⑵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对课程的制约:学生发展水平制约课程的总体水准和各科教材的广度、深度与难度。10.掌握学习的教学策略:①注重对学习过程的控制;②注重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激励作用;③注重利用反馈信息修正或补充教学;④提倡为掌握而教,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⑤给学生提供成功的学习经验。11.当代教学模式的共同特征:①情感与认知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②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③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要求提高;④充分发挥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⑤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学生一跃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则由权威的地位变成引导者和指导者。

12.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直观手段的选用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各科教学的特点;②直观教具的选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③运用直观手段,要与教师适当的讲解相配合;④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⑤教师要合理考虑使用直观教具的数量、时间和地点。

13.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①端正教育思想,健全教育体制,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②按国家统一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并结合学习实际可能来教学;③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差别性的教学;④采取有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⑤热情关怀差生。

14.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③时间、内容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内容和方法;④由于以“课”为活动单位,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材内容人为地割裂以适应“课”的要求;⑤教学面向全班学生,步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这也是班级授课最易遭受批评的缺陷。

15.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特征:①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已成为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②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与教学实验紧密结合;③以系统整体的观点研究教学方法理论;④注重发挥教学方法在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非认知因素中的作用;⑤把研究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

三、论述题

1.分析课程定义的有代表性的观点及其产生分歧的原因:⑴有代表性的观点 ①课程即学问和学科。我我国古代的课程有“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欧洲中世纪的课程有“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学”七艺,都是强调学问的分科课程。按照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教授费尼克斯的观点,学问知识是课程的唯一源泉。批评:这一定义不完全。在学校中,学生除了从学问和学科课程中学的知识外,还可以通过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学到更为广泛的知识。另外,把课程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把学生的学习生活局限于课堂这一狭小的空间,容易导致学生生活单调枯燥、缺乏生气。②课程即预定的教学计划。美国课程论专家比彻姆认为:“课程是书面文件,可包含许多成分,但它基本上是学生注册入学于某所学校期间受教育的计划。”批评:第一,把课程计划作为目的,恰恰忽视了这些计划的真正意义—为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服务;第二,课程体系中不应忽视那些计划外的内容;第三,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课程计划是课程实施的方案。把课程计划等同与课程,混淆了课程与教学的概念,缩小了课程的外延,导致课程研究的狭窄化。③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这一定义在北美课程理论中有较大影响,博比特、加涅、约翰逊等人认为,课程应该直接关注预期的学习或结果,把重点从目标转向手段。这就要求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实现制定一套有结构、有序列的教学目标或学习结果,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达到这些目的服务的。批评:有人提出,制定目标与实施目标的差距,应该成为课程研究的焦点。另外,把焦点放在预期的学习结果上,会忽略非预期的学习结果。④课程即学习经验。从其渊源上来看,这种定义是由杜威在20世纪提出的。基本思想是: 只有个体亲身的经历才是学习,课程就是让受教育者体验各种各样的经历。批评:美国课程专家坦纳夫妇经验课程的如下缺憾:未能指出何种经验应由学校或其他机构提供;可能排除了系统化的知识;即使在教师的指导下,也可能包含好的和不好的经验;未指出经验所要达到的结果,似乎以学习经验为目标。⑵课程定义岐见的原因分析 ①时代背景:20世纪初,经济繁荣,课程专家把重点放在个人经验上(杜威的经验课程);50年代的美苏战争,又把知识作为课程的重点(结构主义课程论);70年代经济繁荣,课程专家又把重点放在个人经验上,制定了各式各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计划(经验主义、人本主义课程论)。澳大利亚课程论专家史密斯与洛瓦特作出这样的结论,每一种课程定义都能反映其历史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背景。②课程取向:由于人们的哲学思想、价值观、方法论、文化背景以及对个体的心理发展等方面问题认识上的差异,导致对课程的不同看法,这些看法就形成了所谓的课程取向。不管课程的研究者和实施者是否有意识地认识自己的课程取向,都会在课程的界定或理解中表现出与其课程取向一致的观点。③定义层次:不同的课程定义,有时是指不同层次上起作用的课程。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认为,课程自上而下,从理论到实践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 ⑴区别:①课程内容上的不同。学科课程是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根据各学科的逻辑顺序和身心发展的顺序组成学科,是以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活动课程的内容是融合于各种实践活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学生通过各种动态的活动以直接经验的形式实现对现实生活文化的吸收、综合、运用和创造。②学习方式的不同。学科课程把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书本知识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活动课程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活动性,表现为学生实际动手、实际操作、亲身体验。③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学科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组织形式,小组教学和个别授课只是偶尔的辅助形式;活动课程是以各种活动为组织形式,主要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④评价的不同。学科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主要以教师为评价主体,并重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主要方式是考试;活动课程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可以是活动课的老师、其他同学、自己,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学者,评价强调的是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可以多样交叉。⑵联系:①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两种课程都是以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为根本任务。②内容的互补性。两者学科的结合使理论性与应用性、分化与综合等多种知识形式融合为一个整体,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③教学方式的相互促进。从教的角度,学科课程的教学可以吸收活动教学的思想,引如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从学的角度,通过活动课程的活动与实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学科课程所学的知识,同时能促进学生广泛应用学科知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活动课程所获得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以及有关现实生活的知识,为学科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前提准备,为学生理解学科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打下了认识上的基础。

4.课程实施:一.课程实施的基本趋向 ㈠忠实取向:1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就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2.忠实取向的基本特征主要集中体现在对课程、课程知识、教师角色性质的认识方面。他们认为,课程的涵义是指的一种计划,一些具体的东西,教师能够实施、评价,并且通过评价来确定预定的目标是否已经完成。课程实施的涵义就是教师在实践中执行课程计划或课程方案的过程。忠实取向视野中的课程知识是由课程专家创造、选择并提供的,教师即课程专家所制定的教学计划的忠实执行者,是课程的“消费者”。3.忠实取向把课程变革视为从制定课程变革计划到实施计划、从课程变革计划的制定者到计划的实施者之间单向的线性过程,强调课程变革决策者和计划制定者对课程实施者的有效控制。因此,这种取向在本质上是受“技术理性”支配的。㈡相互适应取向:1.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

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2.课程包括有计划的内容、学校和社区中由各种情境因素构成的谱系。课程实施包括变革方案在目的方法上的调整,参与者在需要、兴趣和技能方面的变化,以及组织的适应。课程知识是广大、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方面,教师所创造的课程知识与专家所创造的课程知识同等重要。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师是主动的、积极的“消费者”。3.由于相互适应取向把课程变革视为课程变革计划与具体实践情境之间的交互作用过程,强调课程变革决策者、计划制定者与课程实施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对变革意义的一致性解释,强调课程变革的过程性和复杂性。因此,该取向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论”支配的。㈢课程创生取向:1.该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2.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并且是教师与学生实际体验到的经验,这种课程的性质就是地道的经验课程。课程知识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连同其学生成为建构积极的教育经验的主体。3.课程创生取向把课程变革、课程实施视为具体实践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创造和开发自己课程的过程,视为教师与学生个性成长和完善的过程,强调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变革中的主体性、创造性,强调个性自由与解放。

二.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㈠课程实施的文化背景:1.已形成的价值取向,常常作为一种惯性作用人的行为;2.对课程改革所持的态度对课程实施起着直接的作用;3.学校及社区的历史文化是课程实施的历史限定因素。㈡课程实施的主体:1.教师是影响课程实施的核心和关键;2.课程实施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出现正面的、合意的变化,而学生是造成这些变化的主角;3校长是成功的课程变革与课程实施的主要保证人。㈢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影响课程实施的一个因素。包括两方面1.新课程计划的和谐性与相对优越性;2.课程计划的可传播性与可操作性。㈣课程决策者与实施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课程的实施与三方面密切相关,课程决策者、教育学者和来自实践教育中的教师。要使这三方都成为课程实施的主体,明确整个课程实施的原因、过程、目的和结果,自始至终地参与课程实施,共同提高实施的效率。㈤课程实施的管理与评价:教育行政部门,尤其是地方当局对待教育发展的态度和方法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难度和水平。对课程实施的评价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又一个重要因素。㈥课程资源:1.课程资源为课程实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2.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也受制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以及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㈦课程实施的理论基础:课程论发展状况、心理学研究的进展、教学论研究成果等,对课程实施产生着很大影响。课程实施的理论研究越丰富、越客观,课程实施的科学性就越高。5.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⑴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①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在教学中,坚持以间接经验为主,可以减少认识过程的盲目性,节省时间和精力,有效避免人类认识历史过程的偶然性,从而大大提高了认识效率;使学生尽快获得大量的文化科学知识,为深入广泛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有利条件。②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教学中必须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结合起来,要在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③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特点:依据教科书的传统,从已知到未知,日积月累、逐步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教师传授间接经验的过程及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整理已知、探索未知、形成技能技巧,也可以是运用已知进行推理分析、得出结论、验证与深化理解新知、形成技能技巧,还可以是预习教材、分析并理解教材、形成技能技巧等。⑵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 ①具有统一性:首先,掌握知识的过程和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共存于教学过程;其次,掌握知识的过程与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是相互渗透的。②具有差异性:掌握知识是依据知识本身的系统性,结合学生思维发展程度、接受能力,使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由表及里地掌握知识的过程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过程。两者共存于同一教学过程,但是,同一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不同侧面并不是完全同步发展,往往出现“智高徳劣”或“智低徳优”的现象。⑶掌握知识与提供能力的关系 ①掌握知识和提供能力密切联系。掌握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基础,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得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固,相应的技能越熟练,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同时,能力发展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能力越发展,知识掌握得越好。②掌握知识与提供能力之间的区别。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认识所做的概括,是客观规律在头脑中的反映,具有量的规定性;能力是心理过程的个别特点,它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保证活动胜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的综合,是获取经验的心理发展水平。③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学生的学习活动对能力发展的影响不仅起促进作用,有的还对发展起阻碍乃至抑制作用。⑷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①智力因素是认识活动的操作系统,非智力因素是认知活动的动力系统。操作系统主要承担对各种知识技能的加工和处理工作,如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巩固习得的知识技能等。动力系统表现为对待学习的态度,对学习过程起着始动、定向、维持、调节的作用。学习活动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活动。②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互相制约中得到形成和发展。一方面,智力因素制约着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智力因素活动是非智力因素活动的基础,非智力因素也是经过智力因素活动的过程培养的;另一方面,非智力因素也制约着智力因素的发展,如一个人对学习的责任感、坚持性、自信心和自制力等性格属性会支持他刻苦顽强地学习,从而也在就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获得应有的提高。③非智力因素可以对智力因素起着两种不同的作用。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发展起着调节和推动的积极作用,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发展起着干扰或妨碍的消极作用。⑸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①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在教与学的矛盾关系中,教师的教是主要方面,支配着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起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动、学习方式方法,以及学习获得的知识信息和能力等等,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接受、吸收来自外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教育的影响主要来自教师。②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容忽视。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习到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学生的“学” 是核心,只有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得以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才有可能。③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偏废。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才会产生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也就越强。反之,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必然落空。

6.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发展趋势: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㈠班级小型化:班额小有利于集体讨论,师生相互交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利用教室的空间,在课堂上为孩子提供动手活动的机会,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㈡提倡选科制:采用这种组织形式的目的,是使教学符合学生及家长的需要、愿望和学生的学习准备。㈢小队教学:基本特点是两个以上的教师一起工作,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工作。二.教学组织形式发展的趋势 ㈠教学组织形式趋向灵活多样化。吸收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点,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以此来开展教学工作,在实践中是适应培养新型人才的一条有效的改革思路。㈡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最大限度地发挥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尽可能的缩小难以因材施教的缺陷,教学单位的合理性是一个重要条件。㈢教学组织形式的时空制约性越来越小。借助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和多样化的信息载体,在个别教学的基础上把不同地域的学习者在同一目标上结合成为一个集体,使教学组织形式大大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达到了快速、多渠道传播和信息容量大的效果。

7.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一.教学方法的选择 ㈠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1.依据教学目的。要选择与教学目的相适应、能够实现教育目的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起着导向作用的应是具体的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不同学科性质的教材,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不仅是因为不同学科内容本身所特有的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特点,而且还因为学生在掌握这些学科内容时的心理过程的差别。3.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受到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学生所具有的基础知识条件的制约。4.依据教师的特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考虑到教师自身的素养和条件,要取决于教师对各种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水平。㈡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各种教学方法的最优组合,正是体现在各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中教师所应有的准确性和灵活性上。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学活动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二.教学方法的运用 ㈠运用教学方法要树立完整的观点。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教师必须坚持完整的观点,注意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有机配合,充分发挥教学方法体系的整体性功能。㈡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的能动主体的能动作用。㈢要善于综合的、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课程与教学原理参考书目

《课程与教学原理》参考书目

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年版。(J.S.Bruner,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1963.)

美)维尔斯曼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年版。(W.Wiersma,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1995.)

(日)日本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1982 年),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年中文修订版。

(美)韦拉维尔等著、邓赐平等译:《认知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Cognitive Development,2001)

美)鲍里奇等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

(美)奥恩斯坦等著、柯森主译:《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第三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

(美)派纳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科学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Curriculum Discourses, 1995.)

(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年版。

(美)斯特弗等著、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1995.)

钟启泉著:《现代课程论》(新版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张华著:《经验课程论》(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周勇著:《教育空间中的话语冲突与悲剧》,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

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年版

第三篇:《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课程复习提纲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复习提纲

2010年12月

一、教学设计概述

1、教学设计的定义是什么?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2、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3、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哪些?

4、教学设计应用在哪些领域?试举例说明。

二、学习者特征与教学目标分析

1、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内涵是什么?教学中通常需要分析学习者的哪些特征?

2、教学目标分类的代表性理论有哪些?

3、教学目标如何设计?

4、举例说明如何表述教学目标?

三、网络学习环境设计

1、网络学习环境的内涵是什么?

2、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什么?举例说明。

3、试述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方法。

四、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资源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2、WebQuest和专题学习网站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3、如何设计学习资源?试举例说明。

五、教学模式与策略设计

1、什么是教学模式?什么是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什么?

2、自主学习策略有哪些?协作学习策略有哪些?

3、选择一种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教学模式,试用案例加以说明。

4、活动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学习活动设计时都有哪些内容?

4、什么是协作知识建构?试以一典型例子,说明应用协作知识建构进行网络教学设计的方法。

六、教学评价设计

1、教学评价的概念是什么?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2、教学评价的类型有哪些?

3、教学评价的取向有哪些?

4、教学评价的方法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七、教学设计前沿与发展

1、绩效的含义是什么?试述以绩效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方法。

2、教学设计的未来如何,走向何方?谈谈你的看法。

第四篇:【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总体设计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总体设计

课程名称: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课程编码: 051071 适用专业: 电气自动化技术 学时数:84 其中:理论教学学时:

54课内实训学时:30 制定人:

审核人: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一)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二、教学设计

(二)学习效果评价

(一)学习基础分析

四、其他

(二)学习目标

(一)参考教材、讲义、设备、网络等教学

(三)教学内容(含作业设计)资源

(四)教学方法

(二)其它需要说明事项

三、考核与评价

机电工程系 2008年8月18日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2.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3.课程编码:051071

4.学时:84学时(理论教学54学时,课内实训30学时)

5.适应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电力系统设备及自动化方向专业

二、教学设计

(一)学习基础分析

高等数学、物理基础知识;

已经掌握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低压电气设备、电机拖动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相关内容与技能。

(二)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学会使用MCS-51单片机。

2.理解并掌握MCS-51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和原理。3.熟练使用MCS-51单片机的指令。4.掌握MCS-51单片机的中断和定时系统。5.熟悉MCS-51单片机的系统扩展原理及方法。

6.能熟练的应用MCS-51单片机指令编写简单的单片机程序。7.能跟据控制要求设计单片机控制系统,进行系统软硬件调试。8.熟悉MCS-51单片机的开发环境。

(三)教学内容(含作业设计)

模块一:公共基础模块

教学内容

●微型计算机基础; ●单片机概述; ●计算机的数制与编码;

实训与作业设计

●微型计算机的组成; ●单片机的主要特点; ●数制及其转换;

●作业1:通过搜集各种资料简述你所了解的微型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作业2:与同学们讨论:同一般的微型计算机相比,单片机具有哪些主要特点?应用在哪里?

模块二:基本技能模块

教学内容

●MCS-51系列单片机的引脚及其功能; ●单片机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 ●单片机中央处理单元; ●单片机存储器配置; ●单片机输入/输出端口; ●单片机时钟电路与时序; ●单片机的工作方式;

●MCS-51系列单片机指令系统概述; ●数据传送指令; ●算术运算类指令; ●逻辑运算及移位指令; ●控制转移指令; ●位操作指令;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模块三:综合技能模块

教学内容

●MCS-51系列单片机的中断系统概述; ●中断控制方式; ●定时器及定时控制; ●单片机的系统扩展结构; ●程序存储器的扩展; ●数据存储器的扩展;

●程序存储器及数据存储器的扩展; ●并行I/O口的扩展; ●键盘输入接口; ●LED显示器及接口技术; ●A/D转换器接口及应用; ●D/A转换器接口及应用; ●同步通信与异步通信; ●串行口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串行口的工作方式和应用;

实训与作业设计

●单片机的引脚及功能用法; ●程序存储器(ROM)的功能及用法; ●数据存储器(RAM)的功能及用法; ●P0、P1、P2、P3各个端口的功能及用法; ●时钟电路及时钟信号的产生; ●基本时序特点; ●复位及复位电路;

●程序执行方式和掉电保护方式; ●MCS-51单片机的指令格式; ●单片机的几种基本寻址方式; ●单片机指令的种类; ●顺序程序设计; ●循环程序设计; ●子程序设计;

●作业1:编制乘法口诀表的查表程序。●作业2:编制延时1S的程序。

实训与作业设计

●MCS-51系列单片机中断源的中断标志; ●定时器的4种工作方式; ●MCS-51系列单片机的总线结构; ●典型扩展电路介绍; ●程序存储器扩展方法; ●数据存储器扩展方法; ●按键输入的抖动现象;

●LED显示器与单片机的接口技术; ●逐次逼近法A/D转换器的工作原理; ●D/A转换器的基本概念;

●作业1:扩展一片16KB程序存储器2764; ●作业2:扩展一片8KB数据存储器6264; ●作业3:利用单片机和LED接口进行动态显示;●作业4:利用单片机和键盘接口输入数据; ●作业5:进行A/D转换采集模拟量; ●作业6:进行D/A转换输出控制量;

模块四:基本技能训练模块

教学内容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抗干扰;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软硬件调试;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日常维护与检查;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常见故障及处理;

实训与作业设计

●熟悉单片机开发软件Keil的用法; ●熟悉单片机仿真软件Proteus的用法; ●作业1:在Proteus软件中设计简单流水灯电路,并仿真;

●作业2:调试几个复杂程序,记录调试过程; ●作业3:讨论单片机控制系统常见故障的原因;

模块五:工程设计应用模块

教学内容

●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的一般方法;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环境安装方法;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硬件设计;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软件设计;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低功耗设计; ●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加密技术;

实训与作业设计

●了解单片机在工业控制领域中的应用案例 ●作业1:讨论如何进行系统需求分析

●作业2:讨论如何根据需求进行硬件选型完成硬件设计;

●作业3:讨论如何根据硬件下系统进行软件控制程序的设计;

(四)教学方法

1.专题研讨、课堂互动交流;

2.学生以任务为驱动进行自学,教师进行讲解点评; 3.在设备和生产现场进行现场教学、实际动手操作; 4.通过讲解各种实物、挂图、以及工程图纸加深理论认识; 5.采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学习;

6.教师指导学生在实训室进行单片机系统的接线、安装、调试; 7.安排适当的参观实习,理论联系实际;

(五)教学进程 序号 2 3 4 5 公共基础模块 基本技能模块 综合技能模块 基本技能训练模块 工程设计应用模块

合计(84)

注:课时分配在具体实施时可做适当调整。内

学时(84)讲授 18 16 6 6 54

实训 18 6 2 2 30 3

三、考核与评价

(一)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序号 2 3 4 5 6平时成绩 考核项目

平时考勤 课堂活动表现 课外作业 课外小论文 实训室和现场表现 考试成绩(闭卷)合计

分值 15 15 15 15 30 100

赋分办法

缺课一次扣2分,上不封顶,可出现负分

分6等:15、12、9、6、3、0 分6等:15、12、9、6、3、0 分6等:15、12、9、6、3、0 分6等:15、12、9、6、3、0

卷面分

总成绩=平时成绩×0.7+考试成绩×0.3

(二)学习效果评价

评价具体内容包括:

1.平时考勤:强制要求学生遵守纪律、按时出勤、保证足够的学习时间,这是学习效果的基本要件。另外贯穿于课程始终的考勤也是对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遵守纪律、遵守规则的好习惯,否则将会为此付出代价,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力和竞争力。

2.课堂活动表现:包括课堂互动是否积极参与、发言、向老师提问,能否正确回答老师问题等。考核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思考、团结协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

3.课外作业:课外作业是检查和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老师在评价每次作业时不仅要进行对错考核,更要考核、检查、培养学生完成作业的认真态度。使学生能按照工程技术文件的标准完成一个图文并茂的技术文件(作业)。这个潜移默化作用使学生形成的良好习惯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4.实训室表现:在实训室面对实物时的表现最能培养和检验学生的运行、维护检修、安装调试等技能。表现包括两个方面:老师的讲解示范过程和学生自己实训操作过程。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勤做纪录、积极参与、勇于动手、团结协作、吃苦耐劳。

5.考试成绩:考试成绩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总结性考核。由于试卷书面考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对于该门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随着实训条件的改善相关政策的创新最终达到以操作取代考试。

四、其他

(一)参考教材、讲义、设备、网络等教学资源

1.参考书目

[1]任益芳.单片机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江力.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陈桂友.单片机应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4]刘守义.单片机应用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5]吴金戍.8051单片机实践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6]李群芳.单片机原理、接口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李广第.单片机基础.[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8]胡汉才.单片机原理及系统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9] 曹巧媛.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7.[10] Proteus软件使用手册 2.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挂图 ●MCS-51单片机 ●万用表 3.网络

利用http://www.xiexiebang.com/网站,输入关键词“MCS-51单片机”即可搜索并进入到单片机的生产、经销公司网站,了解不同单片机产品和技术发展;用关键词“单片机控制系统”搜索可进入专业组建单片机控制系统的公司网站,可以了解最前沿的单片机应用技术。

(二)其它需要说明事项

1.通过这几年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不论在教学理念上、教学手段上还是教学所需的设备上,基本已具备了开展“项目教学”方式的条件。为保证取得预期的效果,还需解决以下问题:

(1)更新及完成本课程的其他相关教学设备。(2)尽量安排小班教学,每课程学生不超过30人。

(3)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切实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和学生分组操作训练互动,学生提问与教师解答、指导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教、学、做的过程中,认识单片机与控制理论的结合,同时应该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

(5)在教学过程中,要应用教学录像、多媒体、投影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的了解单片机控制系统对于整个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控制作用。

5(6)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本专业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贴近工作现场。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

2.编制依据

(1)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开发的步骤及对单片机系统安装检修、维护工作岗位对知识、技能、态度的需求调研;

(2)《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标准。3.编制人员

执笔人: 审核人:

4.编制时间2008年7月20日

完成时间:2008年8月18日

第五篇:《化工原理》课程信息与描述

个人整理精品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

《化工原理》(上)课程信息与描述

课程名称:化工原理(上)

学分数: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专业必修课

专业选修课

课程边界描述:

本课程是《食品工厂设计》、《食品加工原理》、《食品工艺学》课

程的前置课程;

本课程的前置课程:《物理化学》、《工程制图》。

课程重要知识点描述:

主题模块描

重要知识点

对应的能力培养

序号

流体流动

流体静力学基本

学会

静力学方程式和实际

方程式的应用

流体计算应用

连续性方程、柏

掌握柏努利方程式中各项

努利方程的物理

能量的意义,学会管路中各

意义

项互相转换

流动阻力计算

能够计算直管和弯管阻力

损失的问题

简单管路计算和

分支和汇合管路的阻力和

流量测量

能量换算和设计原理;掌握

流量测量基本设备与原理

离心泵的结构、学会液体输送设备(往复

工作原理、主要

泵、旋转泵、齿轮泵等)和

性能参数和特性

气体压缩与输送设备

曲线

离心泵的选型、能够正确选型流体输送设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

案例教学

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

案例教学

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

/

个人整理精品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

安装及操作

备及正确操作

非均相物系

颗粒沉降的基本

掌握沉降速度的定义和计的分离

原理与公式

算方法,会计算颗粒沉降速

沉降设备的工作

掌握降尘室、沉降槽及旋风

原理、生产能力

分离器的物理结构和基本

及主要性能

设计方法

颗粒过滤基本方

掌握颗粒过滤方程的推导

程与过滤常数

与应用,掌握恒压过滤的计

算、过滤常数的测定

过滤操作设备原

掌握常用过滤设备(板框压

理和选型

滤机和转筒真空过滤机等)的构造和恒压过滤方式的设计计算



课堂讲授

案例教学

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

传热

傅立叶定律及导

掌握一维热传导的基本方

课堂讲授

热系数

程原理、推导与应用,掌握

导热系数的物理意义

导热速率方程式

掌握单层平壁、多层平壁、案例教学

单层圆筒壁及多层圆筒壁的热传导公式推导与应用

牛顿冷却定律及

掌握传热的三种基本方式

课堂讲授

对流传热系数

及特点,工业上的换热方

法,掌握冷却定律公式与传

热系数

式,传热量(热

负荷)、平均温度



学会总传热速率方程式和

课堂讲授总传热系数的计算,并用平

均温度差法进行传热计算

传热总系数的计

会换热器的能量衡算,对流

课堂讲授算与换热器的结

传热系数的影响因素及其

构型式和强化传

准数关联式,掌握强化传热

热的途径

途径

/

下载课程与教学原理 打印(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程与教学原理 打印(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调查原理与心得课程心得

    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课程心得 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信息社会。要正确认识并科学管理现代社会,离不开对社会信息准确及时的收集和处理。社会调查作为一种收集和处理社会......

    课程教学的基础原理

    (一)课程教学的基础原理:泰勒原理 美国课程学者拉尔夫•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一书中指出,开发任何课程与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1.学校应......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总结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总结 系、教研室:化生系化学与化工教研室 任课教师: 学期: 2007年秋季 授课专业、班级:生物化工2006级 审阅人: 1.课程描述(课程性质、学时、考核方式) 《化......

    学前教育原理课程

    学前教育原理课程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学前教育的功能是由(A) A结构所决定的B价值所决定的C目的所决定的D社会期望所决定的 2、 从作用层次来看,学前教育功能可分为B A个体......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总结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总结 两部分内容组成:数据库的理论知识、SQL Sever 2000的使用 数据库的理论知识包括三篇,第1篇:基础篇;第2篇:设计篇;第3篇:系统篇,三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基......

    《建筑原理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精选合集)

    专业选修课(基础限选课5) 《建筑原理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多种空间生成方法,具备空间尺度意识,掌握空间构成原理、构成要素与多种空间类型与形......

    PLC原理与应用课程小结

    《PLC原理及应用》课程小结 陈圣涛安徽铜陵职业技术学院 一、《PLC原理及应用》内容简介 《PLC原理及应用》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通常在工科院校都会开设。......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统设必修课,4学分,72学时,其中实验36学时,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