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可行性及应用策略
摘 要:作为一种新型的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侧重于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个体的评价,评价更为公平、公正和全面,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国内外学校课程评价和课堂教学中。本文主要探讨了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可行性及应用策略建议。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表现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92-011 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可行性 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可行性
尽管表现性评价具有实施费时费力的明显不足,当前在我国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推广度、实施度及落实度都不尽人意。但事实上,简要来讲,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新课改的实施为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在《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于正处于身也发展关键期、迫切希望得到他人认同的初中生们,我们不能局限于单一方面的关注(如学业成绩),而应多角度关注、多方面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与长处,为学生指引正确的发展方向,促进师生及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标准》的“实施建议”版块给出了详细的评价建议,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即应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数学学习过程”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他,评价重心也转移至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而非最初的检验学习结果(即数学成绩)。根据表现性评价的特性,在完成实际任务时,随其具体内容的不同,其评价标准也会有一定的不同,并非一成不变、不可更改的。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多维性,能够较为全面的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评价不至于太过片面。同时表现性评价多采用激励性的评价结语,有利于消除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消极情绪,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自信。
1.2 当前教师培养模式为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当前,多数学校都会利用暑假期间对在校教师进行再培训。通过送种集中培训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掌握必备的教学技能,更新教育理念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们的综合素养。同时,随着校与校之间的交流、合作的不断加深,表现性评价的传播度与应用度正逐渐加大,这些都为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1.3 大众的认可为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给予实施便利
1.4 教材编制与考题设计为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充足条件
作为一口逻辑严密的自然学科,数学学习的目的不是定义、定理及运算规律的简单记忆,而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有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际生活应用题被编制于初中数学教材中,同时开放性试题在中考考题中的设计比例正日益增大,促使教师对于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讲解越来越多,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得到了不断提升,这些都为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充足条件。
表现性评价运用于初中数学课堂的几点策略
(1)认真研究学生的身也发展规律,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任务。同时,基于学生所处年级、所在学校的不同,在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必须重视这种差异性,依据所带班级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宜的任务。例如,对于初中生,教师可制定具有一定思维难度的任务,当然难度要适中,测量等侧重考察计算能力的简单任务为主。
(2)考虑到一些表现性任务往往较为耗时,无法很好地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因此,教师在设定表现性任务时,应尽量避免实施时间过长、参与人数过多的任务。良好掌握代数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感与符号意识。
这是一道有关不等式知识的拔高训练题,在学习完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相关知识和老师对于常见不等式证明方法的讲解之后,考察学生对于不等式证明方法的掌握情况。在初中数学不等式证明中,分析法、比较法、换原法、反证法等方法常被用于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中。本题具有一题多解的特性,能够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求解,对于考察学生对于不等式相关知识的掌握度、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十分有益。
(3)向学生讲解表现性评价的基本理论与大致实施流程,让学生对表现性评价体系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实施表现性评价之前,教师应向学生讲解表现性评价的基本理论与大致实施流程,让学生对表现性评价体系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这样在实施表现性评价时,学生能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一定深度的思维活动,真正体现其真实能力。
第二篇:表现性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表现性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除了有对原理方法的理解、技能的形成,更多的是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仅在教学结束后通过纸笔测验可以对从简单到复杂的多种学习任务进行测量,但对信息技术课非常重要的操作技能及与其他更高层次的信息素养相关学习结果的评价,纸笔测验难以胜任,而必须借助表现性评价。
一、表现性评价概述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是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兴起的一种评价方式。它是在学生学习完一定的知识后,通过让学生完成某一实际任务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表现性任务和对表现的评价。它的评价方式有别于传统的纸笔测验评价,是对学生能力行为进行直接的评价。
二、表现性评价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优点
信息技术课程注重评价的是学生的具体操作技能及把所掌握的技能运用到实际的问题解决中来,利用纸笔测验是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评价的,而必须借助于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运用于信息技术课程中具有以下的优点:
1.能评估传统纸笔测验无法评价的复杂学习结果和技能性学习目标;
目前,笔纸测验在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水平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而表现性评价通过设计恰当的真实性评价任务,能综合地考察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技能解决问题能力,能更客观地、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
2.能对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动作技能提供更自然、更直接和更完整的评价。
学生在完成表现性评价任务时,需要根据教师设计的任务进行分析、搜集和表达,而表现性评价可以记录这一过程并能自然的、及时的给予更完整的评价。
3.能通过明确学习和使学习更具意义性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表现性评价中,对预期的学习结果进行详细的界定,在确定了需要评价的表现性学习结果后,再对这些结果用操作性的术语进行更具体的界定。从而来明确学习的目标,使学习更具有意义。
4.鼓励学生将学习运用到现实生活情景中。
表现性评价强调在模拟真实或完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它反映的是问题解决与学习的真实面貌。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最终目的是要提
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自觉地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因此,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更利于鼓励学生将学习运用到现实生活情景中。
三、表现性评价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实施步骤
表现性评价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实施主要分为四步:确定表现性评价目标、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制定表现性评价标准、设计表现性评价等级。
(一)依据学习目标确定表现性评价目标
在教学设计中需要对预期的学习结果进行详细的界定,那么可以从中直接选择需要使用表现性评价的学习结果。据此对表现性的评价目标作出明确的规定。例如:如果要求学生经过文献查阅,选定某一名人或英雄人物进行研究,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和研究结果,制作一份关于该名人或英雄人物的多媒体演示文稿。则确定评价目标时,不仅应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进行评价,还应对作品中体现出的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小组合作情况甚至口头报告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依据表现性评价目标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
表现性评价要以真实世界的情境呈现来激发学生的实际表现,所以在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时,除了要明确采用何种评价形式、包括哪些评价内容,更重要的是如何创设问题的情境。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表现性评价形式可以有纸笔测试、识别型测验、结构化、模拟型、任务样本、拓展性研究性学习任务六种。一般情况下,纸笔型表现性评价强调对学生在模拟情景中应用知识技能的评价,区别于传统的纸笔测验。鉴别型测验包含真实程度不同的各类情境:最简单的可能仅仅要求学生识别某种工具、设备、软件并说明其功能;稍微复杂一点的可能是呈现给学生某个具体的操作任务,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工具、软件以及完成这个任务所需要的步骤;更复杂一点的可能是让学生识别或测试一个有问题的程序、软件,分析出问题及造成问题的原因。结构化的表现性评价是在标准的、有控制的条件下,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对同一系列的任务进行操作,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结构化的表现性评价多用于职业教育中对受训者某种操作的熟练程度进行评价,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只有少数对操作的熟练性、精确性有一定要求的教学内容适合采用这种评价方式。模拟型表现性评价力图使评价任务总体上或部分地与现实情境中的任务匹配。例如,在不具备上网条件或上网会导致很多负面影响时,教师设置虚拟的网络环境
并以此评价学生在互联网上进行各种操作或利用各种服务和功能的能力;在真实的设备非常昂贵或容易损伤时,要求学生在计算机模拟的各种虚拟现实环境中进行各种仿真性的操作等。(真实)任务样本要求学生完成要测量的完整真实任务中的代表性任务样本。真实任务样本包括完整的真实任务中最关键的部分,并要求在控制的条件下完成有关操作。例如,考察学生“利用某个已有数据库辅助学习,开展专题研究”的能力时,就应要求学生经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关键环节,包括就某个专题检索、甄别和筛选有价值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必要的排序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之间的关系发现规律或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利用数据支持或驳斥某种观点等。拓展性研究性学习任务是表现性评价最复杂的类型之一,拓展性研究性学习任务需要学生解决非结构性的现实问题,或制作独特的作品,或两者兼有的任务,其中涉及学业能力、交流技能和思维能力的结合。
评价的内容可根据课程标准、选用的教材及本校的条件而定,但要选择代表重要学习结果和信息技术课程核心概念的任务的内容。
问题情境创设时要注意:(1)科学性。设计的问题情境在文字表述上要清晰、明确,不能带有歧义,表述的内容要准确。(2)目的性。不同的评价目的,设计的问题情境要能完全吻合评价目的。(3)难易适当。设计的问题情境不能难度太大,也不能过于容易。只有难易适当,才能有利于评价目标的实现。(4)真实性。设计的问题情境应该是开放的、真实的,对于纸笔测试中出现的虚拟问题情境,也应尽可能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只有将评价置于实际的问题情境中,才能真正地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作学习、迁移的能力,这样的评价结果才是真实的。
(三)依据表现性评价目标制定表现性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教师进行评价的工具和依据。明确的评价标准能够使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保持客观性,减少主观性和盲目性。如果是多位教师对同一问题情境中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可以增加信度。对于学生而言,明确的评价标准可以使他们反省自己的学习,并为提高学习能力制定计划。可见,评价标准的制定至关重要。
为了使评价标准更为有效,在制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利用可观察的术语详细界定学生的预期表现,并对评价结果的使用进行
描述。
(2)将操作的观察维度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3)为过程或结果的评价提供清晰、明确的标准。
(4)尽量选择最相关、最真实的任务情境。
(5)当使用结构化的操作情境时,应提供清晰、全面的指导语。
(6)在观察、评价和记录被评价者的表现时应尽量客观。
(7)在各种情况下观察被评价者的表现并尽可能使用多种观察方法。
(8)在观察后要尽快做记录。
(9)使用清晰、相关和易于使用的评定方式。
(10)根据评价结果的使用目的选用合适的计分程序,例如,使用整体性评价来对表现和结果进行整体评定;用分析性计分为教学提供诊诊断信息。
(11)告知学生用以评价其表现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12)用其他成就证据来补充和检验表现性评价。
(四)设计评价等级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目标评价等级的确定首先要明确采用何种评价形式。评价形式不同,所设计的评价等级也应不同。如纸笔型表现性评价等级一般有标准答案,拓展性研究性学习任务则一般可分为优秀、良好、可接受、不合格等等级。
表现性评价通过学生外在的、可观察的行为或学业成果判断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运用,不仅为学生展示和证明自己在信息技术学科的进步提供了机会,也为信息技术教师真实地了解学生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而且,作为当今教育评价的潮流,它也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但是,表现性评价并非尽善尽美,也有诸如效度与信度低、花费时间长、过程烦琐等劣势,而且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也存在着设计技术不成熟等缺憾。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能用表现性评价替代其它一切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要配合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妥善灵活地运用它,最好能将其与传统的评价方法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建构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科学设计与有效实施》苗逢春
[2]《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第三篇:表现性评价在初中作文中的应用价值
表现性评价与初中作文教学
在教育评价领域,表现性评价最初只是一个与传统多项选择题目为代表的标准化测验相对立的术语,是以客观测验以外的一类以行动、作品、表演、展示、操作、写作、制作档案资料等更真实的表现来展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思维思考力、随机应变力、想象力创造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及学习成果与过程的测验。
表现性评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有助于测查高级思维能力。2.有助于测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问题的真实性与情境性。3.重视学生解决问题得出的结论,更重视评定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4.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潜力尽可能得到发展。
我们以往的作文方式是“匡正”式,也就是说教师在学生作文上写上几条概括性极强的评语,学生拿到评语后,只知道自己作文还不好,却不知道不好在哪里,因为他们不懂那些评语,更不知道如何修正自己的作文。
而运用表现性评价的作文训练则是整体推进式的作文训练,讲究的是事前有整体推进目标,也就是所谓的“作文表现性评价标准”,学生在习作整个过程中,随机对照标准去审核自己的写作,就会明确自己哪方面存在不足,又因为学生对评价标准中的每一条都有感性和理性的认知与理解,并且通过平素的写作实践,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评价标准,因此学生不但能对照标准,明白自己哪方面还不到位,也能知道如何去提高。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力求做到四点:
1、让学生想写,也就是在写作前要通过各种策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产生写作欲望和冲动。
2、引导学生有的写。也就是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情境,引导学生回味、联想、想像,通过观察、思考等,有事可写,有景可描,有情可发,有理可悟。
3、教会学生能写。就是教会学生用适当的表达方式、写作方法把自己的情思悟表达出来。
4、要给予适切评价,以促进写作能力提升。这一点是我自主加上的,我感觉,学生写作的过程,不仅是写的过程,更是自我评价,自我提升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评价的习惯,学会自主评价的方法,形成接受多元评价的良好心态,很是重要的
第四篇:表现性评价与初中作文教学
课程简介
表现性评价与初中作文教学
【课程简介】
表现性评价从 2000 年开始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但只停留在观点译介和理论探讨方面,鲜有学者关注如何将表现性评价与中学语文教学相结合,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与评价流程。本课程以“表现性评价与初中作文教学”的结合为核心内容,着力探讨如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嵌入”表现性评价,帮助学生了解优秀作文的评价标准,判断自身与标准存在的距离,并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渐“内化”标准,自觉“接近”标准,逐步提升写作水平。本课程旨在解决初中作文教学中表现性评价标准的确立以及具体的操作方式。课程目标如下:
1.了解表现性评价的一般特点及操作方式。
2.了解表现性评价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3.借助案例明确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初中作文教学流程。
【学习要求】
在学习过程中,学员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要注意实验校与本校实际情况的差异,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表现性评价的一般理论,即表现性评价的特点、基本原则、操作方式。
2.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标准的确定依据及评价维度。
3.准确理解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标准的分级表述。
4.明确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初中作文教学基本流程。
5.了解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6.深入思考如何立足于本校实际开展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初中作文教学实验。
专题讲座
表现性评价与初中作文教学
吴欣歆(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一、表现性评价的基本理论
(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
在教育评价领域,表现性评价最初只是一个与传统多项选择题目为代表的标准化测验相对立的术语,是以客观测验以外的一类以行动、作品、表演、展示、操作、写作、制作档案资料等更真实的表现来展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思维思考力、随机应变力、想象力创造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及学习成果与过程的测验。
表现性评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有助于测查高级思维能力。
2.有助于测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问题的真实性与情境性。
3.重视学生解决问题得出的结论,更重视评定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
4.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潜力尽可能得到发展。
(二)表现性评价兴起的现实背景
表现性评价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10 年我国汉代的取士制度,即通过考试与推荐来选拔各级官吏。它之所以重新引起国外教育评价与测量领域研究者的关注,是由于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各国教育界期望通过评价的革新来更好地选拔人才,与此同时,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来促进教学与学习质量的提高。国外学者认为表现性评价方式产生的三个基本原因是:
其一,知识的更新每三年成倍增加,要求学生们采用“记忆”的方式是极为愚蠢的。
其二,高级思维及问题解决过程常常非常复杂,要求多个步骤、多个问题解决这,要求跨时间、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要求补充一些校外工作。
其三,当前评价面临困境,即大部分的教育结果不能转化为客观纸笔测验题目的形式。
其实,表现性评价的出现表现出教育界对以选择题为代表的标准化测验的普遍不满。许多教育者认为,与常见的标准化测验形式相比,表现性评价而已更进一步地测量学生实现志向的能力,甚至可以作为解决当前教育问题的重要方式。
(三)课程嵌入式表现性评价
课程嵌入式表现性评价,又称课堂表现性评价,指的是以教师为评价主体,以学生日常学业表现为评价课题的表现性评价形式,其特点在于与所学课程内容匹配,风险性较低,属于校内评价的范畴。国外学者认为,只有通过经常的、有规律的课堂评价与反馈,学生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因此,许多研究者建议将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课堂教学工具。还有学者通过研究指出,在实施课程嵌入式表现性评价时,通过在自然背景对学习者的观察与资料积累,表现性评价的重点在学习过程;在实施后期,评价虽然也包括对学生成长的观察,但要越来越注意学习的产品。我们在这里探讨的就是课程嵌入式表现性评价。
(四)表现性评价的特点
根据学术界对表现性评价特点的界定,我认为表现性评价的主要特点有五个。
1.任务框架
表现性评价与学习任务紧密联系,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学习任务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学习任务之间联系紧密,形成系统的框架体系。表现性评价的目的即为整体推进学习任务的完成。
2.评价先行
基于表现性评价的作文教学,评价是带动学习任务前进的“火车头”,而非判定任务完成情况的“火车尾”。学生先明确写作的评价标准,在写作过程中主动向“标准”靠近,逐渐将评价标准内化为自身对写作的认识与理解。
3.标准自定
表现性评价标准是基于学习任务和学生情况制定的,情境特点较为突出。因此,依据同一个评价标准体系,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自定”充分体现出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性,体现出教师对写作教学的认识与理解。
4.主体多元
表现性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其他成员。评价主体多元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自身的写作情况,多方获得鼓励与支持。主体多元也有利于写作教学的多元互动和资源共享,扩大学生思考的广度,增加学生思考的深度。
5.自主修正
学生参与了评价过程,对自己的习作与评价标准的差异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发挥评价的完善、修正功能。评价过程对学生的自主修正起到了较好的启发和激励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养成主动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二、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为学生的写作营造良好的作文环境。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大,很多教师都是走进教室,在黑板上写一个题目,要求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教师批改,发回作文本,一次写作教学宣告结束。这样的写作教学,一是缺少序列性,二是缺少学生自主感受、修正的空间。另外,学生在写作前和写作过程中都没有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只是在完成写作任务后得到教师的几句评语,学生处于“被匡正”的状态,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助推力”。
这里所说的“作文环境”,不是指作文时的课堂气氛、课堂纪律、训练的状态,而是指学生在作文之前和作文之时这两个时段中,对作文的动机、欲望、冲动、兴奋,这是一种作文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是源于学生自身的。
良好的写作环境包括四个因素:
第一,学生想写,有写作的动机、欲望和冲动。
第二,学生有的写,教师帮助学生营造现实情境,引发学生的回味与联想,帮助学生在生活体验与作文题目之间建立起联系,第三,学生能写,教师帮助学生深化情感、思考与感悟,帮助学生找到与写作内容相适合的表达方法与写作方法。
如果教师能够从整体上设计写作教学的序列,每次作文教学都注意写作前的指导与写作后的点评,学生就能在良好的写作环境中整体提升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
三、表现性评价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表现性评价的最大作用就是帮助教师和学生明确标准。
首先,教师借助标准明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方向,借此设计写作任务,为学生寻找达到标准的路径。
其次,学生借助标准明确自己写作努力的方向,并在写作过程中努力实践。最后,师生通过评价明确学生现有水平,进而明确现有水平与标准的差异,共同制定计划,整体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
表现性评价并非独立于作文教学的“评价”,而是融入作文教学全过程的,是作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表现性评价的引领下,师生更容易明确方向,确定方法,了解差距,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学生的完善、修正更有路可循。
四、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标准的制定
评价标准的制定一般可以有“自上而下的演绎”和“自下而上的归纳”两种形式,如果采用两种形式得出的评价标准一致性较高,评价标准的信度就比较好。相比较而言,“自上而下的演绎”更多地体现着社会的要求,“自下而上的归纳”则更多地反映学生的需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规定了第四学段写作的阶段目标,学生的中考作文能够反映其写作水平及有待提高的角度。本方案结合《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表现确定评定标准,“自上而下的演绎”和“自下而上的归纳”相结合,既能反映学生的发展成长也能表现出他们各自的弱点,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评价标准的基本框架如下表所示:
评
价评价维度 项
目
写
作搜集列纲修改加工 过素材 起草
程
内容 表达 文面
对象
明确
视角详略写独特 得当 作书写美观 材料语句结格式规范 真实 生动 果 标点正确 发散词汇
合理 丰富
感悟
真切
每个评定维度又分为 3 — 0 四个分数等级。具体描述如下。
“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评价项目及评价维度描述
写作过程
搜集素材
3.能够根据写作目的和内容自觉搜集丰富的写作素材。
2.能够根据写作目的和内容自觉搜集写作素材。
1.能够在教师的要求下根据写作目的和内容搜集写作素材。
0.没有搜集写作素材。
列纲起草
3.能够根据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构思立意。
2.能够根据构思立意自觉列纲起草。
1.能够在教师的要求下列纲起草。
0.没有列纲起草的过程。
修改加工
3.已经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修改作文,做到文从字顺。
2.已经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能借助语感修改作文,做到文从字顺。
1.能够在教师指导下修改作文,借助语感修改作文,做到文从字顺。0.没有修改作文的过程。
写作成果
内容·对象明确
3.写作对象明确,能根据写作目的和对象选择恰当的写作内容。
2.写作对象明显,能根据写作目的和对象选择写作内容。
1.写作对象不明显,能根据写作目的选择写作内容。
0.选择写作内容时没有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内容·视角独特
3.能够选择独特的写作视角呈现写作内容。
2.能够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呈现写作内容。
1.有选择切入点的意识,但在行文中表现不明显。
0.没有选择切入点的意识。
内容·材料真实
3.写作内容真实具体,叙事有细节,描写景物特征明显。
2.写作内容真实,叙事清晰,描写角度明确。
1.写作内容比较真实,叙事完整,有描写。
0.写作内容不够真实,叙事不完整,没有描写。
内容·发散合理
3.合理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作内容丰富且发散合理。
2.合理运用联想和想象拓展写作内容
1.写作内容有所发散,但发散不够合理。
0.就事论事,写作内容没有发散。
内容·感悟真切
3.情感真挚,能够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切感悟。
2.情感真挚,能够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实感悟。
1.情感真实,能够借助别人的观点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0.情感不够真实,没有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
表达·详略得当
3.能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能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1.能显现出叙事的先后和详略,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0.写作顺序不合理、详略不得当,表达不清楚。
表达·语句生动
3.能根据表达对象和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情达意。
2.能根据表达对象和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语言准确、流畅。
1.能根据表达对象和中心选择表达方式,语言通顺。
0.不能根据表达对象和中心选择表达方式,语言不通顺。
表达·词汇丰富
3.词汇丰富,能够选择有表现力的词语。
2.词汇比较丰富,能够选择表达准确的词语。
1.词汇不够丰富,但用词准确。
0.词汇贫乏,词不达意。
文面·书写美观
3.文面整洁,汉字书写美观。
2.文面整洁,汉字书写规范。
1.文面不够整洁,汉字书写正确。
0.文面凌乱,汉字书写有错误。
文面·格式规范
3.标题位置正确,分段符合要求。
2.标题位置正确,能够准确分段。
1.标题位置不正确,段落划分不准确。
0.标题位置不正确,没有分段。
文面·标点正确
3.能够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借助标点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2.能够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能够有意识地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0.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
五、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初中作文教学流程
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方案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方式以他评为主,虽然评价结果客观、科学、全面,但不利于评价标准的内化。评价标准是外在于评价者并要求评价者接受的社会要求,这种接受过程在以他评的方式进行时,由于认知差距等因素的影响,接受的速度比较缓慢,评价标准内化的过程变长。而通过自评,可以通过评价实践加深领会评价标准,使评价标准变成自我接受的准则,加速评价标准的内化。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在保证评价结果客观的同时,对学生写作能力的促进作用也更加明显。另外,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方案的评价标准是在分析学生实际状况的基础上确定的,是一种期待性的评价标准,其意义主要在于借助评价标准的导向性,期待更合理、更有效的写作策略的出现,帮助学生的写作水平逐步提高,最终实现阶段目标。
评价过程是学生写作过程的一部分,与整个写作过程紧密联系。传统意义上的评价活动大都在写作后进行,延误了评价的最佳时机。评价应该是促进学生写作的动力,而不是“跟着车头走的车厢”,如果学生一开始脑子里就有评价的概念,他们就能够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在更高的层次上去思考、探讨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方案的评价流程如下。
(一)公布写作任务和评价标准。
(二)学生依据评价标准完成写作任务。
(三)作者本人、小组成员和教师三方共同完成“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报告单。
第五篇:表现性评价与初中作文教学
表现性评价与初中作文教学
一、表现性评价的基本理论
(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
在教育评价领域,表现性评价最初只是一个与传统多项选择题目为代表的标准化测验相对立的术语,是以客观测验以外的一类以行动、作品、表演、展示、操作、写作、制作档案资料等更真实的表现来展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思维思考力、随机应变力、想象力创造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及学习成果与过程的测验。
表现性评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有助于测查高级思维能力。
2.有助于测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问题的真实性与情境性。3.重视学生解决问题得出的结论,更重视评定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4.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潜力尽可能得到发展。
(二)表现性评价兴起的现实背景
表现性评价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10 年我国汉代的取士制度,即通过考试与推荐来选拔各级官吏。它之所以重新引起国外教育评价与测量领域研究者的关注,是由于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各国教育界期望通过评价的革新来更好地选拔人才,与此同时,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来促进教学与学习质量的提高。国外学者认为表现性评价方式产生的三个基本原因是:
其一,知识的更新每三年成倍增加,要求学生们采用“记忆”的方式是极为愚蠢的。
其二,高级思维及问题解决过程常常非常复杂,要求多个步骤、多个问题解决这,要求跨时间、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要求补充一些校外工作。
其三,当前评价面临困境,即大部分的教育结果不能转化为客观纸笔测验题目的形式。
其实,表现性评价的出现表现出教育界对以选择题为代表的标准化测验的普遍不满。许多教育者认为,与常见的标准化测验形式相比,表现性评价而已更进一步地测量学生实现志向的能力,甚至可以作为解决当前教育问题的重要方式。
(三)课程嵌入式表现性评价
课程嵌入式表现性评价,又称课堂表现性评价,指的是以教师为评价主体,以学生日常学业表现为评价课题的表现性评价形式,其特点在于与所学课程内容匹配,风险性较低,属于校内评价的范畴。国外学者认为,只有通过经常的、有规律的课堂评价与反馈,学生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因此,许多研究者建议将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课堂教学工具。还有学者通过研究指出,在实施课程嵌入式表现性评价时,通过在自然背景对学习者的观察与资料积累,表现性评价的重点在学习过程;在实施后期,评价虽然也包括对学生成长的观察,但要越来越注意学习的产品。我们在这里探讨的就是课程嵌入式表现性评价。
(四)表现性评价的特点
根据学术界对表现性评价特点的界定,我认为表现性评价的主要特点有五个。1.任务框架
表现性评价与学习任务紧密联系,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学习任务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学习任务之间联系紧密,形成系统的框架体系。表现性评价的目的即为整体推进学习任务的完成。2.评价先行
基于表现性评价的作文教学,评价是带动学习任务前进的“火车头”,而非判定任务完成情况的“火车尾”。学生先明确写作的评价标准,在写作过程中主动向“标准”靠近,逐渐将评价标准内化为自身对写作的认识与理解。3.标准自定
表现性评价标准是基于学习任务和学生情况制定的,情境特点较为突出。因此,依据同一个评价标准体系,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自定”充分体现出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性,体现出教师对写作教学的认识与理解。4.主体多元
表现性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其他成员。评价主体多元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自身的写作情况,多方获得鼓励与支持。主体多元也有利于写作教学的多元互动和资源共享,扩大学生思考的广度,增加学生思考的深度。5.自主修正
学生参与了评价过程,对自己的习作与评价标准的差异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发挥评价的完善、修正功能。评价过程对学生的自主修正起到了较好的启发和激励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养成主动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二、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为学生的写作营造良好的作文环境。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大,很多教师都是走进教室,在黑板上写一个题目,要求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教师批改,发回作文本,一次写作教学宣告结束。这样的写作教学,一是缺少序列性,二是缺少学生自主感受、修正的空间。另外,学生在写作前和写作过程中都没有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只是在完成写作任务后得到教师的几句评语,学生处于“被匡正”的状态,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助推力”。
这里所说的“作文环境”,不是指作文时的课堂气氛、课堂纪律、训练的状态,而是指学生在作文之前和作文之时这两个时段中,对作文的动机、欲望、冲动、兴奋,这是一种作文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是源于学生自身的。
良好的写作环境包括四个因素:
第一,学生想写,有写作的动机、欲望和冲动。第二,学生有的写,教师帮助学生营造现实情境,引发学生的回味与联想,帮助学生在生活体验与作文题目之间建立起联系,第三,学生能写,教师帮助学生深化情感、思考与感悟,帮助学生找到与写作内容相适合的表达方法与写作方法。
如果教师能够从整体上设计写作教学的序列,每次作文教学都注意写作前的指导与写作后的点评,学生就能在良好的写作环境中整体提升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
三、表现性评价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表现性评价的最大作用就是帮助教师和学生明确标准。
首先,教师借助标准明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方向,借此设计写作任务,为学生寻找达到标准的路径。
其次,学生借助标准明确自己写作努力的方向,并在写作过程中努力实践。
最后,师生通过评价明确学生现有水平,进而明确现有水平与标准的差异,共同制定计划,整体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
表现性评价并非独立于作文教学的“评价”,而是融入作文教学全过程的,是作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表现性评价的引领下,师生更容易明确方向,确定方法,了解差距,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学生的完善、修正更有路可循。
四、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标准的制定
评价标准的制定一般可以有“自上而下的演绎”和“自下而上的归纳”两种形式,如果采用两种形式得出的评价标准一致性较高,评价标准的信度就比较好。相比较而言,“自上而下的演绎”更多地体现着社会的要求,“自下而上的归纳”则更多地反映学生的需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规定了第四学段写作的阶段目标,学生的中考作文能够反映其写作水平及有待提高的角度。本方案结合《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表现确定评定标准,“自上而下的演绎”和“自下而上的归纳”相结合,既能反映学生的发展成长也能表现出他们各自的弱点,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评价标准的基本框架如下表所示:
评价项目
写作过程
搜集素材
内容 对象明确
视角独特
写作结果
材料真实 发散合理
评价维度
列纲起草 表达 详略得当 语句生动 词汇丰富
修改加工 文面 书写美观 格式规范 标点正确
感悟真切
每个评定维度又分为 3 — 0 四个分数等级。具体描述如下。
“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评价项目及评价维度描述
写作过程
搜集素材
3.能够根据写作目的和内容自觉搜集丰富的写作素材。2.能够根据写作目的和内容自觉搜集写作素材。
1.能够在教师的要求下根据写作目的和内容搜集写作素材。0.没有搜集写作素材。列纲起草
3.能够根据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构思立意。2.能够根据构思立意自觉列纲起草。1.能够在教师的要求下列纲起草。0.没有列纲起草的过程。修改加工
3.已经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修改作文,做到文从字顺。2.已经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能借助语感修改作文,做到文从字顺。1.能够在教师指导下修改作文,借助语感修改作文,做到文从字顺。0.没有修改作文的过程。
写作成果
内容·对象明确
3.写作对象明确,能根据写作目的和对象选择恰当的写作内容。2.写作对象明显,能根据写作目的和对象选择写作内容。1.写作对象不明显,能根据写作目的选择写作内容。0.选择写作内容时没有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内容·视角独特 3.能够选择独特的写作视角呈现写作内容。2.能够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呈现写作内容。1.有选择切入点的意识,但在行文中表现不明显。0.没有选择切入点的意识。内容·材料真实
3.写作内容真实具体,叙事有细节,描写景物特征明显。2.写作内容真实,叙事清晰,描写角度明确。1.写作内容比较真实,叙事完整,有描写。0.写作内容不够真实,叙事不完整,没有描写。内容·发散合理
3.合理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作内容丰富且发散合理。2.合理运用联想和想象拓展写作内容 1.写作内容有所发散,但发散不够合理。0.就事论事,写作内容没有发散。内容·感悟真切
3.情感真挚,能够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切感悟。2.情感真挚,能够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实感悟。
1.情感真实,能够借助别人的观点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0.情感不够真实,没有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表达·详略得当
3.能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2.能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1.能显现出叙事的先后和详略,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0.写作顺序不合理、详略不得当,表达不清楚。表达·语句生动
3.能根据表达对象和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情达意。2.能根据表达对象和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语言准确、流畅。1.能根据表达对象和中心选择表达方式,语言通顺。0.不能根据表达对象和中心选择表达方式,语言不通顺。表达·词汇丰富
3.词汇丰富,能够选择有表现力的词语。2.词汇比较丰富,能够选择表达准确的词语。1.词汇不够丰富,但用词准确。0.词汇贫乏,词不达意。文面·书写美观
3.文面整洁,汉字书写美观。2.文面整洁,汉字书写规范。1.文面不够整洁,汉字书写正确。0.文面凌乱,汉字书写有错误。文面·格式规范
3.标题位置正确,分段符合要求。2.标题位置正确,能够准确分段。1.标题位置不正确,段落划分不准确。0.标题位置不正确,没有分段。文面·标点正确
3.能够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借助标点增强语言的表现力。2.能够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1.能够有意识地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0.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
五、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初中作文教学流程
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方案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传统的评价方式以他评为主,虽然评价结果客观、科学、全面,但不利于评价标准的内化。评价标准是外在于评价者并要求评价者接受的社会要求,这种接受过程在以他评的方式进行时,由于认知差距等因素的影响,接受的速度比较缓慢,评价标准内化的过程变长。而通过自评,可以通过评价实践加深领会评价标准,使评价标准变成自我接受的准则,加速评价标准的内化。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在保证评价结果客观的同时,对学生写作能力的促进作用也更加明显。另外,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方案的评价标准是在分析学生实际状况的基础上确定的,是一种期待性的评价标准,其意义主要在于借助评价标准的导向性,期待更合理、更有效的写作策略的出现,帮助学生的写作水平逐步提高,最终实现阶段目标。
评价过程是学生写作过程的一部分,与整个写作过程紧密联系。传统意义上的评价活动大都在写作后进行,延误了评价的最佳时机。评价应该是促进学生写作的动力,而不是“跟着车头走的车厢”,如果学生一开始脑子里就有评价的概念,他们就能够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在更高的层次上去思考、探讨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方案的评价流程如下。
(一)公布写作任务和评价标准。
(二)学生依据评价标准完成写作任务。
(三)作者本人、小组成员和教师三方共同完成“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报告单。“初中作文表现性评价”报告单
评定项目
评定维度
作者评定 小组评定
老师评定
搜集素材
写作过程
列纲起草
修改加工
对象明确
视角独特
材料真实
内容
发散合理
感悟真切
对象明确
写作成果
详略得当
表达
语句生动
词汇丰富
书写美观
文面
格式规范
标点正确
注:评定分数在 3 — 0 之间,根据评价维度确定。
(四)整合报告单相关数据,返回评价结果报告单。“初中写作表现性评价”反馈报告单
评价项目
教师评价
学生评价
写作过程
写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