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日记11月23日上交

时间:2019-05-13 02:36: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明清日记11月23日上交》,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明清日记11月23日上交》。

第一篇:明清日记11月23日上交

民情日记

二0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星期四

学会赏识孩子的优点

俗话说:“孩子是夸出来的。”这话一点不假。做老师的、做家长都深有体会。有时候我们对待孩子,要“昧着良心说好话”。初听这句话,觉得有些偏激,细细想想,如果出于爱,出于从心底里的赏识,夸到他“灿烂发光”,确实能改变孩子,甚至孩子能影响到他的一生。

我班有几个同学活泼好动,是班上有名的调皮大王,上课的时候总爱东张西望,手不停地在位底摸索。老师讲课的时候,还沉浸在课外活动之中,面对你的提问,由于他没有认真听讲,总是答非所问,引来一片哈哈大笑。

课余的时候,我也参与到孩子们之中,和孩子们一块玩耍、一块聊天。说起班级之最,我把周围的几个孩子大大夸赞了一番,给他们每个人都“量身定做”了几个“之最”,务必让他们满怀信心地去学习。看到那几个调皮的学生,我灵机一动,夸他是班里的“力量之最”,天真可爱,热爱劳动,而且乐于助人。

第二天的课上,有位同学,第一次没让老师在课堂上点他的名字,这是多么了不起的进步!下课的铃声响了,我兴奋地对大家说:“今天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们班的一位同学听得特别认真,而且……”话音未落,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我们知道他是谁”我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了他流露出异样的惊喜。

孩子毕竟是孩子,从此以后,我发现他上课专心的时间长了,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日益高涨,而且布置的作业很及时地做,这是个不小的进步。他的点滴进步让我倍感欣喜,我常常把我的发现告诉他,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进步,萌发了上进的愿望。

实践证明,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孩子需要激励,每个孩子都需要得到老师的关爱和赞赏,一个问题生也不例外,作为老师不能用放大镜审视孩子的缺点,相反要用放大镜赏识孩子的优点,教师只有循循善诱,善于用激励的语言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每个孩子都会乘着理想的风帆走向成功的彼岸。才能使孩子乘着理想风帆使向成功的彼岸。

学校签字(章):

****年**月**日

第二篇:上交材料

教学反思

单位:第三教学部科目:教师:时间:

正 文

2013年1月

标 题

标题

正文

备课组计划

第三教学部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

单位:第三教学部 科目: 教师:

时间:2013年1月

标题

正文

备课组总结

第三教学部数学备课组工作总结

单位:第三教学部 科目: 教师:

时间:2013年1月

标题

正文

外出总结

单位:第三教学部科目:教师:时间:

正 文

2013年1月

标 题

标题

正文

公开课总结

单位:第三教学部科目:教师:时间:

正 文

2013年1月

标 题

标题

正文

经验交流

单位:第三教学部科目:教师:时间:

正 文

2013年1月

标 题

标题

正文

课题总结

单位:第三教学部科目:教师:时间:

正 文

2013年1月

标 题

标题

正文

岗位练兵计划

单位:第三教学部科目:教师:时间:

正 文

2013年1月

标 题

标题

正文

岗位练兵总结

单位:第三教学部科目:教师:时间:

正 文

2013年1月

标 题

标题

正文

高三迎考方案

单位:第三教学部科目:教师:时间:

正 文

2013年1月

标 题

标题

正文

第三篇:2018上交材料

2017-2018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五四班

王店镇中心小学

周小平

2017-2018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五年级二班现有学生53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但自主探讨能力不高。也有一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还有一部分比较认真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只能掌握一些基础知识,稍稍拐个弯就不知所措。本学期重点还是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一位学生都在数学学习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

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三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2.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学的轻松快乐,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的效率。

3.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作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

4.加大培优辅差的力度,以激励表扬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竞争,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作业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 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单元 教学内容 备注 1 3.5-3.6 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1课时 观察物体2课时

因数与倍数 因数与倍数

练习课 2、5倍数的特征 2 3.9-3.13 3的倍数的特征

练习课

质数与合数

奇数与偶数的特征

整理复习3.16 单元检测 单元检测 3.17-3.20 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

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4 3.23-3.27 练习课

体积与体积单位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容积和容积单位 5 3.30-4.3 整理与复习

实践活动课 探索图形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分数的产生及意义 6 4.7-4.10 单元检测

分数与除法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应用

真分数与假分数 4.13-4.17 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练习课

分数的基本性质

最大公因数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应用 8 4.20-4.24 约分

约分(练习课)

最小公倍数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

通分 4.27-4.30 期中考试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练习课)10 5.4-5.8 整理和复习

单元检测 单元检测

图形的运动 旋转

旋转(练习课)5.11-5.15 描述图形的运动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练习课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练习课 5.18-5.22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混合运算的应用

练习课

实践活动课 打电话 5.24-5.29 单元检测 单元检测

折线统计图 单式折线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数学广角-找次品 找次品 14 6.1 总复习练习课 6.2-6.5 因数与倍数

分数6.8-6.12

图形与几何 统计 6.15-6.19 专项复习17 6.23-6.6.26 期末复习

第四篇:明清农业

华中师范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本科毕业生论文

论文题目:浅论明清农业

所在院校: 郧阳师专

指导老师: 魏英

准考证号: 0***

名: 刘永旭

业: 历史教育

专业类型:

独立本科段(助学班)

2012年12月14日

摘要:明清时期人口增加迫使土地利用大力发展,人们开始出现了与山争田与水争田的局面。土地的深入利用导致了新物种的引进从而从而客观上引起了耕作技术的发展,改良土壤、推进新品种使农作物迅速普及和发展

关键词:土地利用

新物种

蚕桑

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的进一步发展

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土地利用进一步发展,开垦山地、围水造田仍是明清时期土地利用的重要途径并且范围不断扩大。主要区域已由原来的长江下游发展到长江中游,甚至于长江上游和陕西地区。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湖广一带的垸田,垸田的开发,使得两湖地区成了新的谷仓,以至于在明代中期以后就有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人们还加紧了对盐碱地、冷浸田、海涂、低产田等的改良和利用,著名的陇中砂田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陇中地区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无霜期短,气温偏低,温差很大,水源不足,而地下水含碱成分高,对作物生长十分不利。砂田即是在这种自然条件下的特殊产物。砂田是先将土地深耕,施足底肥,耙平、墩实,然后在土面上铺上厚达六至十二厘米不等的砂石,通过砂石的增温、保墒、保土和压碱等综合性能,来取到增产的效果,这是明清时期改造低产田的一项重大发明。

土地利用的进一步发展还促进了桑基鱼塘的形成。所谓桑基鱼塘,其办法是将低洼地挖深变成水塘,挖出的泥堆放在水塘的四周为地基,基和塘的比例为六比四,六分为基,四分为塘,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桑叶用来喂蚕,蚕屎用以饲鱼,而鱼塘中的塘泥又取上来作桑树的肥料。通过这样的循环利用,取得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在明朝中叶江苏常熟地区即已出现。以后很快就在地势低洼的太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推广开来。其形式多样,除典型的桑基鱼塘以外,还有的是以农副产品养猪,以猪粪肥田;有的是以青草、桑叶养羊,以羊粪壅桑,还有的是以鱼养桑,以桑养蚕,以蚕养鱼。(2)新品种的引进 明清时期,土地利用进一步发展甘蔗、玉米有很大的关系。甘薯和玉米等原产于美洲。自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后,传到了欧洲,先后传到了中国。

①甘薯最初是从福建和广东两省传入中国的,具体说来又有几条不同的路线。一是明万历年间,从国外引种到漳州,由漳州传到泉州,再由泉州传到福建莆田地区,这条路线以漳州最早;一是明万历十一年至十二年,有人把甘薯由海上传到了晋江,第二年在泉州推广,这条件路线以泉州为最早;一是明万历二十一年,福建长乐商人从菲律宾引种甘薯到家乡,次年由福建巡抚加以推广,这条路线以福州为最早。大致在福建从吕宋引种甘薯的同时,广东也从越南引进这一作物,东莞人陈益于万历十年从越南把薯种带回到东莞。甘薯引进后,首先在闽粤部分地区得到推广,十七世纪初,甘薯由福建引种到了长江流域,到十八世纪前期,长江流域许多省都已有甘薯栽培,出现了“高山海泊无不种之,闽、浙贫民以此为粮之半”的局面。与此同时,甘薯也开始传到了北方黄河流域地区。

②玉米的引进可能要更加早一些,明嘉靖三十九年,甘肃《平凉府志》中就有关于“番麦”的记载,就其对番麦所作的植物学形态的描述,可知番麦即玉米,证明至迟到十六世纪中期,玉米已传入到中国。从玉米栽培的最早记载出自甘肃平凉来看,玉米可能是从中亚沿古丝绸之路引进到中国的。十六世纪七十年代,杭州人田艺蘅在《留青日札》中也认为:“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以其曾经进御,故名御麦”。同时,他还记载:“吾乡传得此种,多有种之者”。说明当时杭州已有玉米栽培。但当时玉米的种植并不普遍,主要分布在山区。大致到十九世纪以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玉米种植不仅继续向山区,而且也向平原地区扩展了。

③一般认为花生原产南美巴西,但也有人依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浙江吴兴与江西修水先后出土的植物籽粒,主张中国古已有之,是原产地之一的说法。但花生的广泛种植确在明清时期,且极有可能是明清时期传进来的。十八世纪中期《三农记》记述:“落花生尤甘,皆易生物,可种也。”就其有关生物学性状及经济特征叙述较为详尽的,书中就其叶、花、根的形态都有所记叙,并以“角插土中成荚”来概括说明,花开胚珠受精,子房柄随即向下伸长,发育为荚果的过程。按“荚”是指延伸的子房柄;“角”指子房和发育的荚果。从而对落花生这一名称的由来也已提示。在指出花生的多种用途及经济价值时,强调其可充油料,而花生已成油料作物则始见于本书,从它说当时湖田沙土已普遍种植,又可推知花生已是主要的油料作物。

④马铃薯也是明清传入的新作物之一。传入之后各地叫法不同,有称洋芋、阳芋,也有称马铃薯、山药蛋。阳芋,绿茎青叶,叶大小,疏密,长园形状不一。根多白须,下结园实。压其茎,则根实繁如番薯。茎长则柔弱如蔓,盖即黄独也。疗饥救荒,贫民之储。秋时根肥连缀,味似芋而甘,似薯而淡。羹霍煨灼,无不宜之。叶味如碗豆苗,按酒侑食,清滑隽永。开花紫五角,间亦青纹,中擎红的绿蕊一缕,亦复楚楚。山西种之为田,俗呼山药蛋,尤硕大,花色白。闻经南山氓,种植尤繁富者,岁收数百石云。”马铃薯传入中国的确切时间和路径待考,一般认为是多次多途径的。

从甘薯、玉米等新作物的传入和推广中可以看出,新作物对于山地和海涂的利用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山地和海涂的利用,使得人口对于原有土地的压力又有所减轻,这就为明清以后,人口的激增创造了条件。另有一种传入的作物为烟草。明代中叶,烟草自菲律宾传入中国,“烟草”的传入和甘薯、玉米等不同,它不仅损害了吸食者的健康,同时侵占了大量的良田。明崇祯年间,已有不少人以吸烟为乐,一些种植粮食的农田也改种烟草了。但烟草的传入对后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是产生重大的影响。

(3)耕作栽培技术的完善

①耕地: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栽培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完善。从《知本提纲》中可以看出北方旱地耕作形成了浅-深-浅耕作法,《知本提纲》指出:“初耕宜浅,破皮掩草;次耕浙深,见泥除根;转耕勿动生土,濒耖毋留纤草”。这段话是对浅-深-浅耕作法的概括。转耕就是,地耕三次:初次浅,次耕深,三耕返而同于初耕。或地耕五次:初次浅,次耕渐深,三耕更深,四耕返而同于二耕,五耕返而同于初耕。和北方深浅搭配的耕作方法不同,明清时期,南方水田耕作中深耕得到提倡,深耕的深度通常在八、九寸,有的甚至达到二尺余,为此出现了套耕的耕作方法,深耕多选择在冬至之前的晴天进行,以起到冻土晒垡的作用。适应南方旱地作物的需要,针对南方许多地方地下水位高,且又多雨的特点,开沟作畦,已成为一项很重要的技术措施。

②肥料:明清时期,对于肥料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肥料的种类和积制方法也得到了发展,主要的肥料有养猪、养羊积肥、熏土、泥肥、饼肥、骨灰和灰粉、绿肥等,在肥料的加工方面,出现了煮粪和粪丹,煮粪是将粪在锅里煮熟,粪丹则是配制混合肥料。明清时期,施肥的方法也有所改进,《沈氏农书》上说:“盖田上生活,百凡容易,只有接力一壅,须相其时候,察其颜色,为农家最要紧机关。”如水稻追肥,“须在处暑后,苗作胎时,在苗色正黄之时,如苗色不黄,断不可下接力;倒底不黄,到底不可下也。”提出了著名的看苗施肥技术。清代杨双山、郑世铎则提出了“施肥三宜”,即根据时宜、土宜和物宜来施用不同的肥料。

清时期耕作栽培技术的要数“亲田法”它综合了区田法和代田法的某些特点,即在大块土地选出小块土地进行人力和物力的顷斜投资,以夺取小块土地的隐产高产,以后逐年轮换,还可以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明清时期,棉花和甘薯的栽培管理技术得到了完善。棉花在宋末元初传入到中原地区以后,到明代业已成为主要的衣着原料,与此同时,棉花的栽培管理技术也日臻完善,徐光启总结出了棉花丰产的“十六字诀”,即“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甘薯从明代中期传入到中国以后,人们很快就发明了甘薯的无性繁殖技术,解决了甘薯藏种越冬的问题,还出现了多种的育苗和扦插方式,使甘薯栽培在其传入之后,很快就趋于成熟,这也它得以普及的原因之一。(4)蚕桑的发展

明清时期蚕桑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日益繁荣起来。①桑树桑树品种有明显的增加和栽培技术的进步。而当时各地所拥有的桑树品种数要远远超出16个。在栽培方面,宋元时期重视“科斫”之后,明清时期非常注重桑树树型的养成。宋元以前,大多是高干桑或乔木桑,明以后,高干或中干的拳桑养成逐渐流行,后来更有低干桑的出现。据《蚕桑辑要》的记载,所谓拳桑就是栽植后的第二年正月,在离地二尺高处剪去苗梢,留两个芽,秋后长成两个枝条。第二年正月,又在这两枝条的一尺多高处剪去,并各留二个芽,其余的芽都抹去。以后每年如法剪留。至第五或第六年,在枝条基部连枝带叶剪伐养蚕,经过数年在这一部位的剪伐,便成拳式。一株桑树上可养成8—10个拳。拳桑的养成具有省工、便于采摘、和保证雨天能有干叶饲蚕这样一些好处。所以在明清嘉湖地区颇为流行。明清时期还将科斫用于枯桑的更新,“将己枯之树,离地六七寸截去,而留其老桩,以肥土堆积其上,俟明春另发嫩条,养成低桑,亦一善法也。”“低桑之放叶较早,于采小叶者最宜”。为了提高桑叶的产量,明清时期十分注重桑园施肥,尤其是提倡“谢桑肥”。《沈氏农书》指出:“剪桑毕,再浇人粪,谓之‘谢桑’。浇一钱,多一钱之叶,毫不亏本,落得好桑。谢桑尤是紧要工夫,切不可因循。”杭嘉湖地区用做桑肥的主要是河泥,“桑不兴,少河泥”,所以“萳泥第一要紧事。”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明清时期注意到桑蟥和癃桑的防治。癃桑是病毒引起的桑病,为害严重,因此《沈氏农书》指出:“设有癃桑,即翻去之,不可爱惜,使其缠染,皆缘剪时刀上传过。《沈氏农书》中提到,防治桑蟥着重在于刮桑蟥卵块,不使遗漏,以免后患无穷。凡桑一癃,再无医法,断不可留者。”

②养蚕技术的发展。明清时期,在浴蚕方面采取了添加石灰、盐卤和高温水浴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消毒,还可以起到留强去弱,选择良种,促进蚕卵孵化的作用。明代在养蚕方面的重大成就就是认识了杂交优势。《天工开物·乃服》:“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一异也。”所谓早雄配晚雌,就是指用一化性的雄蛾与二化性的雌蛾杂交,通过人工选择培育出新的良种。该书还记载:“若将白雄配黄雌,则其嗣变成褐茧。”书中还指出:“又一种不忌泥涂叶者,名为贱蚕,得丝偏多。”所谓“贱蚕”是指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抗逆性强的品种。蚕种优化,使得扩大养蚕规模,明清时期,浙江湖州一带,为了节省蚕筐,往往在大眠之后,把蚕放在地上饲养,叫做“放地蚕”。放地蚕时,要建蚕仓,“择室之明亮者,打扫洁净,以坚厚土砖散置其中,使布叶者有立脚处,仓边用厚木板围好(小土砖亦可),再以稻草截作寸许乾,匀铺地面(以不露地面为度),而以蚕匀铺其上,不宜过密,亦不宜过稀,过疏则费叶,过密则老得不齐。” 明清时期还创造了花簇和方格簇。花簇是广东特制的一种排湿结茧工具,以适应广东气候高温多湿,养蚕批次多,批量大的需要。方格簇则出现在太湖地区,它对于控制上簇密度,减少双宫、黄斑、紫印等屑茧,提高蚕茧质量有重要的作用。但这种方格簇需要较高的经济条件,未能得到很好的普及。

明清时期,为了提高蚕丝的质量,还对缫丝的方法进行了改进。是有“出口干”和“出水干”的出现。所谓“出口干”,就是当熟蚕吐丝结茧时,保持适当的温度环境,使则吐出的丝一见空气就能迅速干燥。“出水干”就是使刚从煮茧锅中缫出的生丝能迅速干燥。当时采用的方法就是用炭火加温。

公元1368年,经过元末大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政权明清农业在宋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有了进一步深入的发展。农业是农业社会中最基本的生产部门,同时也是农业社会的经济基础。农业的兴衰是农业社会中经济兴衰的直接标志。本着这种认识,作者认为考察清代的农业成就,对于了解清代的经济发展是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中国农业全书》 《沈氏农书》

致谢词: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魏老师。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查阅资料,设计草案的确定和修改,中期检查,后期详细设计,装配草图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我的设计较为复杂烦琐,但是魏老师仍然细心地纠正图纸中的错误。除了敬佩魏老师的专业水平外,他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第五篇:明清文化史专题

关于“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的一些理解

尽管有所耳闻清代之时中国文化以一种近乎神圣的形象流入欧洲大陆,但在听到老师对这段历史的详细讲述时,在看到了歌德、伏尔泰等关于中国文化近乎夸张式的记述时,我还是不得不表示十分震惊。作为明清文化史的一部分,这一段历史却更像是欧洲人的历史,故而并未怎么出现在历史教材里,也并未被太多国人关注。然而其对于中国制度、道德、社会等众多方面的高度赞扬及其带给我们的冲击感却着实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西方人会在个时期如此看待中国、如此夸张甚至近乎荒诞的赞美?

1. 儒家文化的影响

从这个时期西方的记述资料中不难看出,孔子及其推崇的,以“克己复礼、人性本善、仁者爱人”等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成为西方人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儒家文化深入中国社会之深,使得后者的政治制度、国家机器、处世之道、社会风气等众多方面都与前者相互融合、密不可分。这使得儒家文化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缩影,与之形影不离,也致使关注东方的欧洲人不得不对其表示极大兴趣。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便是儒家文化与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太过于不同,使得其以一种极具新鲜感的存在方式给欧洲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甚至使欧洲人认为,这才是建立社会应当参考的价值标准,也是最完美的价值标准。

然而究竟为什么在欧洲人眼中,儒家文化有着如此大的魅力呢?以下仅从两个方面谈一下我个人的而理解。

1)宗教

中华民族这一庞大的群体作为世界上少有的无宗教信仰的民族是在世界大背景下显得格外另类的,这一现象也是被基督教的支脉深入渗透的欧洲人无法理解的:一个没有宗教作为信仰核心的社会究竟靠什么支撑着不可或缺的价值标准和意识形态呢?明清时期,儒家文化多多少少的发挥了一些宗教在其他社会体系之中的作用,深入了中国的制度及人民日常生活。这样一种思想的完全浸透在欧洲人眼里便几乎成为了一种信仰,正如欧洲人对耶稣的信仰一般。然而与宗教信仰不同的是,中国人所“信奉”的孔子并不是如耶稣一般的神,而是纯粹的凡人。而这样的一个凡人的影响力竟能达到如此之大,欧洲人的讶异与慨叹也便不难理解了。

此外,由于欧洲随宗教信仰而来的教会制度的腐败现象以及其他种种漏洞都给欧洲社会的进步发展带来了相当程度的阻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儒家思想所推崇的相处之道作为一种社会道德价值标准就显得格外完美,其推崇的克己复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观也似乎远远强于教权凌驾于皇权之上而带来的弊端。这就更像是一群关注社会的人在努力的尝试学习“先进”,尝试寻找改变现状的有效途径。

2)等级

“在远东有一个与罗马同样古老的帝国,现在依然存在,人口和整个欧洲一样,没有世袭贵族及教会特权,由天赐的皇权通过官僚机构来统治。”

从欧洲人关于中国的赞美中不难看出,他们对于中国的政治制度是格外认可的。然而在今天的历史教材在评判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时,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度却总是批判大于赞扬。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不可否认,今天人们对孔子的儒家思想进行客观评析的时候,也要指出其“克己复礼”思想的封建保守型。我们认为孔子所强调的礼制、等级观念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然而当时的欧洲正处于教会的统治之下,像伏尔泰一样的大资产阶级清楚的意识到教会统治给欧洲社会带来的弊端故而渴望中国一样的君主制度。似乎中国这样的等级相对于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教权统治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是当时的社会背景把欧洲人对于中国的崇拜变得理所应当,把中国古代的层级分明的官僚体制、甚至包括今天被我们一再否定的科举选拔制变成了时欧洲人眼中的一剂良药。

2. 西方发展的需要

从欧洲历史记载看来,我们不难发现其关于中国的记述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符实的。这种差别除了其关于古代中国的不完全了解外也有一定的人为成分。

“18世纪的耶稣会士们不仅毫不犹豫地在汉文文献中加入了一些原文根本不存在的词,还毫无愧色地从中国历史或神话中删去可能会危及他们希望树立的形象的所有具体内容。一名耶稣会士如此陷入迷途,居然写到孔夫子又叫仲尼,‘尼’意指‘丘’,因为其母前往一座山丘起到某尊神灵以求子。”1

这样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可以看出,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对于中国的夸大抑或歪曲的宣扬是有意为自己所欲表达的思想服务的。作为遥远东方的古老国度,中国为太少的欧洲人所了解。人们往往信于流传的关于中国的文字讲述、信于有学问的教士关于中国的宣扬。统治者欲要规范国家的道德礼数,便歌颂中国的礼法制度;革命者欲要推翻教皇的黑暗统治,便赞扬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他们希望通过意识形态的引导来教化大众,希望通过对古老中国的描绘为自己的论述观点奠定坚实的基础。3. 文化之间的隔膜

《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安田朴著 商务印书馆 2000年

然而那个时期的欧洲人真的了解中国吗?他们是用什么样的方式了解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社会的呢?我们先从“中国热”学者伏尔泰说起。

“正如他自己所讲和当时人们所说的那样,伏尔泰从未到过中国,但他曾会见过‘20多名从事过这种旅行的人’,而且还自认为‘阅读过所有讲述过该国的作者们的著作’„„这难道就可以说如此熟悉情况的伏尔泰始终都是尽最大可能了解情况了吗?绝非如此。”2

可以看出,尽管对中国有着极大的热情,但对汉字只字不识、又没有亲自到达过中国的伏尔泰所认知的中国也不过是第二手资料甚至是经更多的媒介转述的信息堆砌而成的而已。

我们再将视线转向欧洲同时代的其他关于中国的记述。

当我们看到布歇所做的《皇帝御宴图》中“中国皇帝”在有椰子树装饰的花园里办“Party”,当我们看到意大利版画中中国官吏的小脚,我们可以发现,欧洲人对于中国的描绘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自己对于本文化的认识并加以适当的想象。他们并不是描绘他们所见到的中国,而更多的是描绘他们想象中的中国而已。正式因为不了解,因为并未深入中国的文化体系,所以他们只看到了等级的森严,忽视了许多官员的腐败,只看到了皇权专制、等级分明的规整,看到了科举制度对于知识分子选拔的公正,却忽视了封建传统相当大的对人的局限性。别人的东西往往都是最好的,自己的问题往往都是最多的。当他们试图弥补本社会的漏洞时,就把学习的榜样定格在了遥远而神秘的东方。

4.总结与思考

综上所述,欧洲人关于古代中国夸张式的描述主要缘于中国对于儒家思想的信仰与其关于耶稣基督的信仰的极大不同,缘于其个人的需要,也缘于他们对中国的不了解。这些因素复杂的融合致使中国变成了当时欧洲人眼中的完美国度。他们纷纷将聚光灯打在了这片平凡的土地上,使之熠熠生辉。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对于实物的认识与定位。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对于陌生事物所下的定论是不准确的。这种认识基于我们已有的意识形态,受到我们主观偏见的导向,甚至基于我们的来自陌生感的猜想。尽管人们无时无刻地不在受着社会软强迫的影响,但尽量的客观也是我们最大程度地获取真实认识的有效途径。过去的欧洲人不了解中国,今天的欧洲人也未必了解中国。那么今天的中国人,今天的我们,了解欧洲吗?

《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安田朴著 商务印书馆 2000年

下载明清日记11月23日上交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明清日记11月23日上交.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明清名词解释

    1.台阁体: 台阁主要指明初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体”是以当时馆阁 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题材上“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

    明清诗歌精选(本站推荐)

    关于明清的诗歌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明清时期的诗歌,欢迎大家赏读! 刘基(1311-1375)水龙吟鸡鸣风雨潇潇,侧身天地无刘表。啼鹃迸泪,落花飘恨,断魂飞绕。月暗云霄,星沈......

    明清建筑

    亚太经济时报《新楼市》周刊 明清建筑 即将消失在地平线上的夕阳 明清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总体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官式建筑由于斗拱比例缩小,......

    元明清名句

    元明清名句 dìyěnǐbùfēnhǎodǎihãwãidìtiānyěnǐcuîkānxiányúwǎnɡzuîtiān 1.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yuánɡuānhànqīnɡdîuãy......

    明清文学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元杂剧作品,取材于唐传奇的是( ) A.《赵氏孤儿》 B.《张生煮海》 C.《墙头马上》 D.《柳毅传书》 2.《陈州粜米》是(......

    名词解释题明清

    名词解释题 1.《郁离子》:《郁离子》是刘基寓言体散文的代表,内容深奥复杂,风格以讥刺讽喻为主。徐一夔说:“郁离子何?离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固曰《郁......

    明清艺术设计总结

    清代设计艺术 建筑131 屠成 201304110120 在清朝三百年的统治期间,古代设计各个方面都有较大发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代设计的繁荣时期,不论是陶瓷、织绣、漆器还是家......

    明清瓷器鉴定

    明清瓷器鉴定我国瓷器烧造,历史之悠久,品种之繁多,器型之丰富,技艺之精湛,风格之独特,世所罕见,明清瓷器鉴定。瓷器的基本属性,在当时是实用与美观相结合,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