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考试复习总结
社区的概念: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
社区的特征:
社区是有一定地域范围的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社区是社会的缩影
由于社区是社会成员的生活基地,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活动是在本社区内进行的,他们以家庭为单位消费各种生活资料,解决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需求,以此建立多种社会人际关系,通过社区,共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因此,社区不仅包括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而且包括由这些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不仅包括人们的经济生活,而且还包括政治、文化生活;不仅包括一定的地域,而且还包括人们赖以进行社会活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总之,社会有机体的最基本的内容全部包括在社区的定义之中,社区就是一个社会实体。
2.社区是聚落的承载体
聚落是指各种形式的人类居住场所。它不仅是简单的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而且是与居住地相关的生产、生活设施和劳动用地的集合物。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是最早从生存、发展的需要出发的,寻求适合自己的居住场所和各种活动的基地,并逐渐由临时的、移动的向着固定的、永久的方向转化,形成了以多所房屋组成的居住地,即以聚落为主体的居住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恰恰说明了聚落是人类改造环境的产物。聚落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社交活动的处所,又是人类进行生产劳动的场所。我国的聚落形式有村落、集镇、县城和城市等,它们都是社区的承载体。正是这些承载体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类型结构的社区。3.社区是多功能的集合体
从组织学的角度来看,社区与目标和功能单一化的社会组织不同,它的功能是多重的。就我国城市社区的状况而言,社区具有以下几个功能:一是协管功能。社区是类行政组织,具有对城市基层社会的管理功能。社区组织是党和政府连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社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协助政府做好基层社会的工作,维护社区的治安、调节民间纠纷、办理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保持基层社会的稳定。二是民主自治功能。社区是群众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行之有效的载体。所谓的民主自治,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人民群众的依法自治,社区是承接政府剥离出来的社会事务的载体,是推进“政企、政社、政事”分离,实现“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动力。三是监督功能。社区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主要场所,居民作为某一社区的正式成员,在本社区范围内享有参与社区管理、选举人民代表、选举社区工作者的权利。社区自治组织是代表群众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组织机构。社区是扩大基层民主、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的载体。四是文化功能。我国的基层社区担负着发展教育事业、组织开展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组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功能。社区文化是基层社会对群众寓管理和教育于服务之中的最好形式,是凝聚人心的工程,因此,文化功能也就是凝聚力功能。五是场域功能。社区的场域功能,为人们求学求知、发明创造、成家立业、结亲访友等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提供了机会和舞台。
4.社区是可持续发展的
确切地说,自从有了农业,形成了村落,就有了社区。社区最早形成的形式是农村。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农村社区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城市社区。城市社区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其内部结构、社会性质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这些变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进入现代化社会以后,社区的发展随着先进生产力的进步而步入良性的运行阶段,所以说,社区是可持续发展的。
社区的基本构成要素应包括:
一个社区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
1.人群 一定数量的人群是社区的主体,也是构成社区的第一要素。
2.地域 地域是社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构成社区的重要条件。
3.生活服务设施 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不仅是社区人群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联系社区人群的纽带。
4.文化背景及生活方式 相对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是社区人群相互关联的基础。
5.生活制度及管理机构 相应的生活制度和管理机构是维持社区秩序的基本保障,是构成“大集体”的必要条件。社区功能
一、政治功能
1.社区居民享有选举权、监督权,通过其选举、监督行为参与社会政治生活。
2.社区自治组织是代表群众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组织机构,是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建设的载体。
3.社区管理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的依法自治管理。社区自治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实现“小政府,大社会”政府改革目标的主要标志。
二、文化功能 1.社区文娱功能
即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2.社区体育功能
即利用社区体育设施,吸引群众积极参与全民健身运动。3.社区教育功能
即利用社区内的各类教育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形式的教育服务。
三、维系功能 1.心理维系功能
指生活在社区的人们,因共同的生活方式、信仰、背景、利益,而具有一种地缘上的归属感和心理文化上的认同感。2.社会维系功能
指社区作为联系社会的桥梁,可以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将社区居民组织起来,统一、协调社区成员的行为及思想,保持社区乃至社会的稳定。
四、服务功能
社区的服务功能是指社区通过基础性保障和福利性保障,来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状况,目前应当重点培育和完善的社区功能有以下几种:
1、管理功能:管理生活在社区的人群的社会生活事务。
2、服务功能:为社区居民和单位提供社会化服务。
3、保障功能:救助和保护社区内质弱势群体。
4、教育功能:提高社区成员的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
5、安全稳定功能: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保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社区结构的组成
一、社区结构的基本内涵
社区结构指的是社区内各要素的内部及其相互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或构成方式。社区是一个由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系统。经济要素、政治要素和文化要素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自身具有一定的结构,互相之间也形成一定的结构,从而形成不同的社区类型。
社区结构的分类
(一)社区经济结构
社区的经济结构,包括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是社区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系统,制约着其他方面的发展。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职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交换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区经济的空间分布结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构成都是分析社区经济结构的主要内容。
(二)社区政治结构
社区的政治结构指社区居民在政治活动中形成的关系,反映社区居民的利益和地位的分化。一定的社区政治结构与社区经济结构相适应,主要表现为阶级与阶层的结构,各种政治组织、政党之间的关系,社区权力结构和政治制度结构等。
(三)社区文化结构
社区的文化结构是多层次的,成分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社区内存在的各种伦理道德、价值观、宗教信仰等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社区内的语言、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各种文化载体或设施、机构等。此外,还可从社区的人口构成,即自然构成和社会构成来分析社区结构,例如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民族和信仰构成、知识结构、群体结构和组织结构等。
三、社区结构的功能
社区结构中的成分各自承担一定的社区功能,彼此间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社区既是这些成分相互作用构成的地域共同体,又是它们与外界更大社会系统保持联系的重要场所。虽然社区结构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整体的相对稳定,但各成分内部及彼此之间也会出现失调和冲突,直至演变为结构重组。对社区结构的分析是当代社区研究的重要趋势。
现代社会的结构是由三大组织体系(三大板块)构成的:
1、政府组织
2、企业组织
3、社区等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组成的公民社会组织。
一、社区的分类
(一)按社区功能分
1.经济社区:经济活动集中,经济功能明显的社区。
2.政治社区:省、市、县等各种行政区域领导、管理中心的所在地。3.文化社区:高等院校、科研、文化艺术单位比较集中的社区。4.军事社区:以军事目的为中心所形成的社区。
5.特殊社区:除基本功能以外的以其他特殊功能为主的社区。
(二)按社区的空间分 1.法定社区:即地方行政区。2.自然社区:即聚落。
3.专能社区:人们从事某些专门活动而形成的一定地域空间上的聚集地。
(三)按社区内部组织形式分
1.整体社区: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基本上具备了人类社会生活所包括的主要方面,并能解决大多数居民主要需要的比较完整的社区,如一个城市,一个独立的村落。
2.局部社区:整体社区的一部分,如一个街区。
(四)按社区规模分
1.巨大型社区(上百万人口)。2.大型社区(几十万到百万人口)。3.中型社区(十万到几十万)。4.小型社区(一万到十万)。5.微型社区(一万以下)。
(五)按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时间要素分 1.传统社区。2.发展中社区。3.现代社区。
(六)按多元标准分(经济结构、人口密度、人口规模等)1.乡村社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口为主的、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社区。
2.城市社区:在特定区域内,由从事非农业生产劳动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社区。
3.集镇社区: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居民主要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人口达到一定规模的社区。
(七)按其他标准划分
按社区的地理环境划分:平原社区、山区社区、牧区社区。按社区发展的历史划分:流动性社区、半固定型社区、永久型社区。
二、社区的基本类型
(一)乡村社区 1.乡村社区的定义和特征
乡村社区是指生活在某一特定地区的一群人,以农业生产为主,根据血缘和地缘关系结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乡村社区的特征:地域依赖性强;人口密度较低;经济活动简单;家庭发挥多种重要作用;乡村文化具有较多的地方色彩,村民的心理趋于保守型和情感型。2.乡村社区的类型
(1)按乡村社区的聚落形态来分,乡村的分布有两个基本类型,即集村和散村。
(2)按经济活动的性质分类,可以把乡村社区分为农村、山村、牧村和渔村等。
(3)依据乡村社区人口规模进行分类,可以把乡村社区分为大村、中村、小村。
(4)依据行政组织关系分类,可以把乡村社区分为自然村和行政村。3.乡村社区的变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社区与外界的联系日益增多,乡村社区在三个领域正在发生着变化:第一,地方自主权下降;第二,地方单位的服务区与自然社区的一致性程度发生变化,社区外的服务区在扩大;第三,对社区心理认同感的变化,个人对当地越来越缺乏认同。
(二)集镇社区 1.集镇社区的定义和类型
集镇社区泛指各种规模不及城市大,但具有城市性质的、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型居民点,也称为小城镇。
集镇有多种多样的形态,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将它们划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1)按照行政级别和规模划分,可以把集镇分为区级镇、乡级镇、村镇等三种类型。(2)根据集镇的主要功能可以把集镇分为以下类型,分别是行政镇、商业镇、工矿镇、交通镇、旅游镇、卫星镇等。
2.集镇社区的特征
集镇社区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它的融合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集镇社区中既有从事农业劳动的农业人口,也有从事非农产业的非农业人口,还有同时从事两种活动的兼业人口。
第二,集镇社区的经济结构往往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兼而有之,而且各行业之间的比例相差不大。
第三,集镇社区的文化较多体现了城乡两种文化的交融,既有地处农村地区所特有的“乡土文化”,也有从城市接受的城市文化。第四,从生活方式来看,集镇社区既表现出明显的城市生活方式的特点,又具有农村生活方式的特征。3.小城镇社区
小城镇社区是在集镇社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指在地域上相对集中的、建筑物已连成片的小城镇的建成区,小城镇因乡镇工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而具有特色。首先,由于工业的注入,小城镇内部的区位组织发生了变化。其次,城乡结合型的人口结构成为其主要人口特征。最后,形成了以工为主的多层次职业结构。
(三)城市社区 1.城市社区的定义和特征
城市社区是一个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人口密度高、高度专业分工、社会流动大、异质性高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城市社区的特征:高密度、大规模的人口集中;人口异质化程度较高;城市社区的空间领域,形成了物质外貌、社会群体、人文生态环境不 社区的分类及基本类型
社区是多种多样的。社区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根据社区的生产力水平高低,可以划分为发达社区、不发达社区;根据社区所发挥的主要社会功能,可以划分为居住社区、商业社区、工业社区、政治社区等;根据社区的地理环境,又可以分成平原社区、山区社区、岛屿社区等类型。尽管社区分类多样,但最基本的划分方法,就是把社区分为乡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社区的基本任务和职能
根据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居民委员会的基本职能和任务是:
①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②办理本居住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③调解民间纠纷;
④协助维护社会治安;
⑤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其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项工作;
⑥向人民政府或者其它的派出机关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社区的工作制度
居民委员会协调会制度
(1)每月20日居委主任主持召开由党支部、居委会成员、社工站成员、物业代表参加的协调会。
居民委员会选举公投
(2)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有关文件。
(3)总结上月工作情况和布置下月工作。
(4)反馈居民中的意见和建议。
听证会制度
在决定小区内重大事件前,居委会召集居民或居民代表举行听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实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会议由居委主任主持。
其他制度
评议会制度
每年二次,分别于6月份和12月份下旬召开。
居民来访制度
每月二天,分别于15日、30日上午9:00~11:00由居委会成员值班,其余时间有社工成员值班,接待居民来访,并做好接待记录,做到每件事有接待、有落实、有结果。
居委会报告工作制度
居委会每年召开两次居民代表大会,专题汇报居委工作情况,商讨下半年的工作要点。
居民委员会图章保管使用制度
居委会的图章保管,原则上由居委会保管使用。严格使用手续,建立登记制度。
社区含义
(1)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那里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
(2)社区是一个特定地区内的人口集团
(3)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纽带是共同语言、风俗和文化,由此产生共同的结合感和归属感,(4)每一社区都有共同的活动场所和活动中心,(5)每一社区都有自己的组织和制度,(6)每一社区都有它特有的自然条件或生态环境
社区工作的含义及目标
一、社区工作的含义
社区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区工作是指在社区内开展的以提高社区福利、促进社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因此,任何人或组织,包括政府、政党、各种社团以及企业等,只要是在社区内从事的活动和服务,都可视为社区工作。
狭义的社区工作则是社区社会工作的简称,特指专业社会机构及社会工作者关于社区工作的理论、方法、技能及其应用过程。为此,社区工作主要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工作对象或服务对象,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旨在确定社区的问题与需求,发掘社区资源,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宴现自助,互助和社区自治,化解社区矛盾和社区冲突,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从而促进社区服务质量、福利水平的提高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二、社区工作的目标
社区工作的目标可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美国学者罗斯曼将总体目标分为“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
任务目标,就是解决一些特定的社会同鹿,包括完成某些具体的任务,达成一些社会福利的目标,满足社区需要,如修桥补路,帮教解困,安置无家可归者等,这些工作是具体实在的。
过程目标,是为完成任务目标面开展的盛要工作,包括建立社区内不同群体的合作关系,挖掘并培养社区领袖参与社区事务,使他们加深对社区及居民的了解,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信心和技巧等。
现阶段我国社区的工作目标 1.发掘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要。
2.发挥居民潜瞻,挖掘并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3.协调社区服务,提高服务效率。
4.促进居民参与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升居民的社区意识。5.培养居民互助、互济的美德,增强社区的凝聚力。6.追求居民权利和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以调整和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
社区工作的特征和模式
1、以整个社区为服务对象
2、采取宏观的角度分析问题
3、运用社区的工作手法 社区工作的内容 社区组织 社区建设 社区服务 社区建设的含义
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也是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的过程,还是我国社会基层组织结构重组和社会资源整合的过程。
社区建设的原则
以人为本,服务于民
扩大民主,社区自由
资源整合,共驻共建
责权统一,管理有序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社区建设的目标
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社区建设实现的条件
1、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和健康发展,是实现社区建设基本目标的前提和条件。
2、党和政府的领导,是实现社区建设基本目标的有力保证。
3、强化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服务,解决社区问题,是实现社区建设基本目标的关键。
4、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是实现社区建设基本目标的方法和手段。社区建设的内容
1.社区服务,开展面向社区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的生活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便民利民服务和面向属地单位的社会化服务。
2..社区卫生 包括社区的公共卫生,医疗保健和计划生育等 3.社区治安 包括社区的治安保卫、民事调解等。4.社区环境 包括绿化、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等。
5.社区文化 包括各种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教育等,以及其他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6.社区组织 包括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社区中介组织的建设。社区委员会
社区委员会概述
是居民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建设、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和城市基层政权的重要基础,也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之一。
社区居民委员会主要职责任务是:
(1)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2)制定社区建设计划和社区管理制度,并提交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审议,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3)调解民间纠纷;
(4)协助维护社会治安,组织评选安全文明小区、安全文明楼院等;(5)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前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项工作;
(6)与业主委员会、辖区单位等加强沟通和联系。组织、协调社区成员开展便民得民服务,组织志愿者服务队伍,为社区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和社会困难户等特殊群体提供义务服务和低偿服务,抓好社区卫生、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等社区工作,实现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
(7)向人民政府或者其它的有关部门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8)定期向社区居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和评议。
社区管理
什么是社区管理?
所谓社区管理,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社会基层政权组织与社区居民、住区单位等,为维护社区整体利益、推进社区全方位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社区的各项事务进行有效调控的过程。
社区管理遵循什么原则?
系统性、综合性、统一性、实践性、民主集中制、自主性、客观性、具体性、发展性、规划性。
相关法律
4、相关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一号)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1989年12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1990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杨尚昆1989年12月26日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居民委员会的建设,由城市居民群众依法办理群众自己的事情,促进城市基层社会主义民主和城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对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居民委员会协助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开展工作。
第三条居民委员会的任务:
(一)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二)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的公益事业;
(三)调解民间纠纷;
(四)协助维护社会治安;
(五)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项工作;
(六)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第四条居民委员会应当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可以兴办有关的服务事业。
居民委员会管理本居民委员会的财产,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侵犯居民委员会的财产所有权。
第五条多民族居住地区的居民委员会,应当教育居民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加强民族团结。
第六条居民委员会根据居民居住状况,按照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一般在一百户至七百户的范围内设立。
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
居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规模调整,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决定。
第七条居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五至九人组成。多民族居住地区,居民委员会中应当有人数较少的民族的成员。
第八条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本居住地区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或者由每户派代表选举产生;根据居民意见,也可以由每个居民小组选举代表二至三人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其成员可以连选连任。
年满十八周岁的本居住地区居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按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第九条居民会议由十八周岁以上的居民组成。
居民会议可以由全体十八周岁以上居民或者每户派代表参加,也可以由每个居民小组选举代表二至三人参加。
居民会议必须有全体十八周岁以上的居民、户的代表或者居民小组选举的代表的过半数出席,才能举行。会议的决定,由出席人的过半数通过。
第十条居民委员会向居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居民会议由居民委员会召集和主持。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十八周岁以上的居民、五分之一以上的户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居民小组提议,应当召集居民会议。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要问题,居民委员会必须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
居民会议有权撤换和补选居民委员会成员。
第十一条居民委员会决定问题,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居民委员会进行工作,应当采取民主的方法,不得强迫命令。
第十二条居民委员会成员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办事公道,热心为居民服务。
第十三条居民委员会根据需要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成员可以兼任下属的委员会的成员。居民较少的居民委员会可以不设下属的委员会,由居民委员会的成员分工负责有关工作。
第十四条居民委员会可以分设若干居民小组,小组长由居民小组推选。
第十五条居民公约由居民会议讨论制定,报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备案,由居民委员会监督执行。居民应当遵守居民会议的决议和居民公约。
居民公约的内容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
第十六条居民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公益事业所需的费用,经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可以根据自愿原则向居民筹集,也可以向本居住地区的受益单位筹集,但是必须经受益单位同意;收支帐目应当及时公布,接受居民监督。
第十七条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来源,居民委员会成员的生活补贴费的范围、标准和来源,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规定并拨付;经居民会议同意,可以从居民委员会的经济收入中给予适当补助。
居民委员会的办公用房,由当地人民政府统筹解决。
第十八条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编入居民小组,居民委员会应当对他们进行监督和教育。
第十九条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组织,不参加所在地的居民委员会,但是应当支持所在地的居民委员会的工作。所在地的居民委员会讨论同这些单位有关的问题,需要他们参加会议时,他们应当派代表参加,并且遵守居民委员会的有关决定和居民公约。
前款所列单位的职工及家属、军人及随军家属,参加居住地区的居民委员会;其家属聚居区可以单独成立家属委员会,承担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在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和本单位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家属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家属委员会成员的生活补贴费、办公用房,由所属单位解决。
第二十条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居民委员会或者它的下属委员会协助进行的工作,应当经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同意并统一安排。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可以对居民委员会有关的下属委员会进行业务指导。
第二十一条本法适用于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所在地设立的居民委员会。
第二十二条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本法制定实施办法。
第二十三条本法自1990年1月1日起施行。1954年12月3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同时废止。
第二篇:微生物学考试复习总结
微生物:一大群种类各异、独立生活的生物,常以单C或群体形式存在。微小生物统称。原核:细菌和古菌;真核:真菌(酵母、霉菌和蕈菌),单细胞的藻类,原生动物等;病毒 微生物特点:
1.体型微小但比表面积大: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它们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2.作为独立组织出现:单独的微生物细胞能实现生命过程,如生长、能量代谢、繁殖 3.比动植物结构简单,但作用重大
4.代谢强度高:以细胞能利用的形式储存能量,代谢强度比高等生物大几千到几万倍 5.存在范围广,无处不在,间接说明其生命力、繁殖力强
微生物奠基人:胡克(首次描述微生物)、列文虎克(首次看见描述细菌,显微镜)、科恩(发现芽孢杆菌属,奠定细菌学基础,发现细菌的内生孢子)
巴斯特和柯赫与两个问题(生物是自然产生吗?传染性疾病的本质是什么?)
巴斯特:反对自然发生学说:腐败品上的微生物来自空气,不断落到物体上并在适宜条件下生长。巴斯德曲颈瓶实验。免疫学——预防接种;发现并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巴斯德消毒法
柯赫:柯赫定律、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发现了霍乱的病原菌、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流动蒸汽灭菌、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
柯赫定律:验证特殊类型的细菌能引起特有疾病
1.可以病原微生物应存在于所用病例中,而健康动物中没有 2.可疑微生物可以离开动物体在纯培养中生长
3.来自可疑微生物纯培养的细胞应可以引起健康动物的疾病
4.应可以重新分离到病原生物并且与开始分离到的原有微生物相同
光学显微镜:类型:明视野、相差(不许染色即可较容易观察生活状态细胞)、暗视野(分辨率好、观察生物运动、鞭毛)、荧光(复杂环境、临床诊断)。放大倍数:目镜10×,物镜10×40×100×;放大1000×时,刚好观察直径0,2µm物体
简单染色步骤:细胞悬液干燥制备法。制片-干燥-固定-染色-水洗-干燥-镜检
1、制备涂片:将样本用悬浮液在载玻片上涂一薄层,空气中干燥
2、热固定和染色:通过火焰热固定;染料涂在玻片上浸泡1-2min,冲洗几遍、干燥(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酒精脱色、番红复染)
3、显微镜检术:用高倍镜或油镜观察细菌干染色样本
染色观察的原因:提高视野显微镜检术的对比效果,在明视野更加清晰观察到细胞。应用染料带有正电荷,能牢固结合带负电的细胞成分。碱性染料有亚甲蓝、结晶紫、番红
革兰氏染色:鉴别染色,染色后把细菌分成两大类:革兰氏阳性菌-紫色、革兰氏阴性菌-红色 革兰氏染色原理:两类细菌的C壁结构不同,从而导致乙醇使革兰氏阴性菌脱色而阳性菌不脱色 革兰氏染色步骤:
1、用结晶紫染色热固定的涂片1min,全部细胞为紫色
2、加入碘液1min,全部细胞仍为紫色
3、用乙醇脱色约20s,G+为紫色,G-为无色
4、用番红复染1-2min,G+为紫色,G-为红色
细菌大小:少数巨大:硫化能无机自养菌或蓝细菌;多数很小:加速代谢和生长、更多可利用面积、快速发育更大群落、容易突变更快适应环境
C膜结构:磷脂双分子层(暗区疏水区脂肪酸区,亮区亲水区磷酸甘油区)+膜蛋白+膜增强剂(真核固醇、原核类何帕烷)功能:
1、渗透性屏障:组织渗漏,具有运输营养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2、蛋白质附着点:参与运输、生物能学和趋化性的许多蛋白质的位点;
3、能量守恒:产能位点和质子动力 膜转运系统三种类型:简单转运(质子动力能量驱动)基团转位(被转运底物的化学修饰通过磷酸化驱动)ABC系统(周质结合蛋白参与,能力来自ATP)C壁功能:抵抗膨压,维持细胞形状和硬度
肽聚糖:一个围绕细胞的一个接一个的肽聚糖链形成的片层结构,由聚糖链形成的片层与氨基酸形成的四肽交联联结起来。支撑胞壁,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
革兰氏阳性菌C壁:单层结构、厚;通过肽桥交联;肽聚糖90%,存在少量磷壁酸;大多数有赖氨酸无DAP;特有的化学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 革兰氏阴性菌C壁:多层结构、复杂;氨基与羧基通过肽键交联;肽聚糖10%,大部分外膜层组成;有DAP;肽聚糖骨架阴阳菌中都相同(葡萄糖胺和胞壁酸的交替重复)革兰氏阴性菌另外一层壁:外膜,第二个脂双分子层,脂多糖层
古生菌C壁:一些由假肽聚糖: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塔罗糖胺糖醛酸交替重复而成;β-1,3-糖苷键取代真肽聚糖的β-1,4-糖苷键;一些由多糖、糖蛋白组成;最普遍所有类结晶表面层S层(由蛋白质或糖蛋白组成)抵抗溶菌酶和青霉素作用(因为无肽聚糖)。古生物菌和真核生物C壁中无糖N-乙酸胞壁酸和氨基酸二氨基庚二酸(DAP)原生质体: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处理或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培养而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而形成的仅由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形、对渗透压变化敏感的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细菌失去了C壁。在一定条件下,溶菌酶消化肽聚糖,但水不能进入C裂解不发生,形成原生质体,若把在蔗糖溶液中稳定的原生质体放入水中会立即裂解。支原体、古生菌热原体属无C壁也能生存
鞭毛:一条又细又长的菌体附器,一端着生在细胞上、一端游离;螺旋形;鞭毛蛋白的结构、和鞭毛旋转方向决定鞭毛形状及波长。周生(慢而稳定直线运动)、极生(旋转冲撞)、丛生 趋性(taxs):原核生物在自然界中常遇到物理或化学梯度,细胞的进化意味着通过朝向或背向信号分子对这些梯度做出反应,这种反应取决与该物质是有利还是有害的,这种有方向性的运动称为.糖被的特点:
(1)主要成分是多糖、多肽或蛋白质,尤以多糖居多。经特殊的荚膜染色,特别是负染色(又称背景染色)后可在光学显微镜清楚地观察到它的存在。
(2)产生糖被,其菌落特征及血清学反应是是细菌分类鉴定的指标之一。(3)荚膜等并非细菌细胞生活的必要结构,但它对细菌在环境中的生存有利。(4)细菌糖被与人类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有密切的关系。
储藏物:由不同化学成分累积而成的不溶性沉淀颗粒,贮藏营养物。C.N.P源类、磁小体、硫小体 芽孢(内生孢子endospore):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芽孢产生机理:形成:由一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小酸溶性芽孢蛋白SASP)催化一系列反应,使之从湿润的代谢营养细胞转向相对干燥的代谢不活泼而有极端抗性的内生孢子。芽孢杆菌属、梭菌属产生。萌发:激活、萌发、生长。成熟的内生孢子转变成营养细胞,高度折光性的内生孢子折光性丧失,长出新的营养细胞。
芽孢的耐热机制:渗透调节皮层学说
1、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
2、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产生极高的渗透压夺取芽孢核心的水分,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
3、核心部分的细胞质高度失水、浓缩,使其具极强的耐热性。放线菌:具有菌丝、以孢子进行繁殖、高G+C mol%(63-78%)、革兰氏染色阳性的一类原核微生物,属于真细菌范畴。一类个体形态较复杂的类群,包括了杆状、只产生简单分枝和既有分枝菌丝又产生孢子的种类,能产生多种抗生素。
菌丝按形态和功能可分为三种: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营养菌丝匍匐生长于培养基内,吸收水分和营养;营养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伸向空间形成气生菌丝;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其上可分化出形成孢子的菌丝,即孢子丝;孢子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就形成孢子。分布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1、放线菌常以孢子或菌丝状态极其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土壤中最多,特殊的泥腥味。
2、能产生大量的、种类繁多的抗生素(其中90%由链霉菌产生)
3、用于生产维生素、酶制剂;在甾体转化、石油脱蜡、烃类发酵、污水处理等方面也有应用
4、少数寄生型放线菌可引起人、动物(皮肤、脑、肺和脚部)、植物(马铃薯和甜菜)的疾病。蓝细菌(蓝藻):分布广泛,是一类含有叶绿素a、能以水作为供氢体和电子供体、通过产氧型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同化CO2为有机物质的光合细菌。原核,无叶绿体,70S核糖体,细胞壁中有肽聚糖(对溶菌酶敏感)
静息孢子:某些丝状蓝细菌的营养C能分化形成大而厚壁的休眠细胞。真菌特点:
1、具有细胞核,进行有丝分裂;
2、细胞质中含有线粒体但没有叶绿体,不进行光合作用,无根、茎、叶的分化;
3、以产生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二种形式进行繁殖;
4、营养方式为化能有机营养(异养)、好氧;
5、不运动(仅少数种类的游动孢子有1-2根鞭毛);
6、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大小悬殊,细胞结构多样; 酵母菌:5个特征
1)个体一般以单细胞状态存在;3)能发酵糖类而产能;4)细胞壁常含甘露聚糖;
2)以芽殖、裂殖或无性孢子的形式来进行无性繁殖,有些可产生子囊孢子进行有性繁殖。5)喜在含糖较高、酸性的水生环境中生长;
酵母菌C壁结构:从外到内:磷酸化甘露聚糖-甘露聚糖-蛋白质-葡聚糖-质膜
酵母菌生殖方式:无性:芽殖、裂殖、无性孢子;有性:以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式进行
霉菌:丝状真菌总称。无性:分生、游动、孢囊、厚垣、节孢子;有性:接合、卵、子囊、担孢子 微生物营养六要素: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水分
培养基类型:成分不同:天然、合成培养基;物理状态:固体、半固体、液体培养基 基础培养基:含有一般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基本营养物质的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
加富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特殊营养物质制成的一类营养丰富的培养基,特殊营养物包括血液、血清、酵母浸膏、动植物组织液等
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特殊的化学物质,某些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生长后能产生某种代谢产物,而这种代谢产物可以与培养基中的特殊物质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性变化。选择培养基:根据不同种类微生物的营养需求或对某种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的特殊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所需要微生物的生长。常用的灭菌方法:高压蒸汽灭菌、高温干热灭菌、过滤除菌、巴氏杀菌法、辐射灭菌
菌落(colony):单个(或聚集在一起的一团)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成为对该微生物进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纯培养:只含有一种微生物的培养物。
富集培养:使某些特性微生物生长或待分离的微生物生长更快
如何实现纯培养:器皿和接种用具灭菌;培养基灭菌;接种过程严格无菌操作
生长:生物个体物质有规律地、不可逆增加,导致个体体积扩大的生物学过程。逐步发生量变过程 繁殖:生物个体生长到一定阶段,通过特定方式产生新的生命个体,即引起生命个体数量增加的生物学过程。产生新的生命个体的质变过程
生长曲线:细菌接种到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定时取样测定细胞数量,以培养时间为横座标,以菌数为纵座标作图,得到的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
1.延迟期:将少量菌种接入新鲜培养基后,在开始一段时间内菌数不立即增加,或增加很少,生长速度接近于零。特点:分裂迟缓、形态变大、内含物增加、合成代谢活跃、抵抗力弱。原因:与菌种的遗传性、菌龄、接种量以及培养基成分等因素有关,新环境缺乏相应的酶。缩短方法:改变遗传特性;对数期做种;接种前后培养基相差小;适当扩大接种量
2.指数生长期:以最大的速率生长和分裂,细菌数量呈对数增加,细菌内各成分按比例有规律地增加,表现为平衡生长。特点:
1、代谢旺盛、生长迅速、代时稳定。
2、细菌个体形态、化学组成和生理特性等均较一致。
3、繁殖速度易受温度影响;作用:研究微生物基本代谢的良好材料;生产上用作种子,使微生物发酵的迟缓期缩短
3.稳定期:由于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和pH等环境变化,逐步不适宜于细菌生长,导致生长速率降低直至零(即细菌分裂增加的数量等于细菌死亡数)。此时培养液中活细菌数最高并维持稳定。特点:
1、细胞重要分化调节阶段。
2、建立自然感受态。
3、储存糖原等细胞质内含物,芽孢杆菌形成芽孢等。
4、积累代谢产物重要阶段,某些放线菌抗生素大量形成时期。
5、生产上常通过补充营养物质(补料)或取走代谢产物、调节pH、调节温度、对好氧菌增加通气、搅拌或振荡等措施延长稳定期,以获得更多的菌体物质或积累更多代谢产物。
4.衰亡期:
1、细菌代谢活性降低。
2、细胞呈现多种形态,有时产生畸形,细胞大小悬殊。
3、细菌衰老并出现自溶,产生或释放出一些产物,如氨基酸、转化酶、外肽酶或抗生素等。
总细胞计数:在显微镜下直接计算样品的细胞总数,样品干燥固定;液体样品。液体样品需要用特殊的计数小室,就是在玻璃载片上刻一个已知面积的小方格。步骤:加样品(盖载间距1/50mm,25个大23正方格,总S1mm,总V0.02mm)-显微镜观察(计算一个大正方形中细胞数12个C,先计算几个的总再平均值)-转化计算(计算样品每ml中数目:12个C*25个正方形*50*103)缺点:不分死活;看不到小C且有丢失;不是精确计算;不染色要用相差显微镜;不使用低浓度悬浮液;固定运动细胞
活菌OR平板OR菌落计数:确定样品中能够在适宜的琼脂培养基上生成菌落的细胞数。假定一个活C产生一个菌落,以获得的菌落生成单位数来表示结果。涂布平板法:把浓度适当不大于0.1ml的稀释菌液用无菌涂棒涂在琼脂平板表面,然后培养至出现菌落计算菌落数。倾注平板法:用移液管吸取0.1-1ml稀释培养液加入无菌平皿,加入无菌熔化琼脂培养基轻轻旋转使之混匀,培养计算表面、深层所有菌落数。
同步培养:使群体中的细胞处于比较一致的,生长发育均处于同一阶段上,即大多数细胞能同时进行生长或分裂的培养方法。研究在单个细胞上难以研究的生理与遗传特性。连续培养:在微生物的整个培养期间,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恒定的比生长速率生长并能维持生长下去的一种培养方法。培养过程中不断的补充营养物质和以同样的速率移出培养物是实现微生物连续培养的实质。
温度:最低(膜冻结、运输慢);最适(最快速度);最高(蛋白质变性、C膜解体、热溶解)
最适pH:外部5-9;内部6-8;缓冲液KH2PO4 氧:好氧、厌氧、兼性好氧、微好氧、耐氧 灭菌(Sterilization):杀死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抑制(Inhibition):生长停止,但不死亡。死亡(Death):生长能力不可逆丧失 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霉腐微生物在食品等物质上的生长 消毒(Disinfection):杀死或灭活病原微生物(营养体细胞)。化疗(Chemotherapy):杀死或抑制宿主体内的病原微生物
石碳酸(在临床上最早使用的消毒剂)系数:指在一定时间内被试药剂能杀死全部供试菌的最高稀释度和达到同效的石碳酸的最高稀释度的比率。一般规定处理时间为10分钟,供试菌为Salmonella typhi(伤寒沙门氏菌)。
化学物质的抗微生物能力的测定:液体培养法(最低抑制浓度实验)、平板培养法(抑菌圈试验)最低抑制浓度MIC:抑制微生物生长所需抗微生物剂的最小量。
确定MIC方法:在一系列含有培养基的试管中加入一系列浓度递增的抗生素并接种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是微生物不能生长的最低浓度就是MIC。不是固定值;试管稀释法。
磺胺:特异性抑制细菌生长,磺胺类药物被微生物吸收后取代对氨基苯甲酸,干扰叶酸的合成、抑制了转甲基反应进而抑制核酸合成。微生物自体合成叶酸所以磺胺只对细菌细胞起作用。对氨基苯磺酰胺是最简单的磺胺类药物,它是细菌合成叶酸的前体-对氨基苯甲酸的结构类似物。
抗生素:由某些生物合成或半合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或衍生物,它们在很低浓度时就能抑制或杀死它种生物的生命活动。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青霉素、氨基类、四环素类
抗生素的主要作用目标是核糖体、C壁、C膜及DNA复制转录系统。抑制细胞壁合成、破坏细胞膜、抑制基本代谢、抑制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
病毒结构:核酸外包裹壳体构成核衣壳,有些动物病毒及噬菌体有包膜(脂蛋白膜)壳体:是由大量的同一的壳体蛋白单体分子自动装配而成的 壳体结构:双对称结构:螺旋对称壳体&二十面体对称壳体
四种结构:裸露的二十面体毒粒;裸露的螺旋毒粒;有包膜的二十面体毒粒;有包膜的螺旋毒粒; 噬菌斑形成单位:当病毒粒子开始感染平板上的宿主细胞层或菌苔时,会出现清亮的裂解圈,据推测每个噬菌斑是由一个病毒粒子的复制引起的
包涵体:在病毒感染寄主细胞时,对被感染细胞进行染色,则可观察到细胞内有明显区别的大小不等的颗粒状结构体。
一步生长曲线: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感染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病毒特征性的繁殖曲线。一个细胞群体中病毒复制一个循环的结果。隐蔽期、成熟期、裂解期
病毒复制周期:
1、附着吸附:病毒粒子吸附至敏感宿主细胞表面;
2、侵入注射:病毒粒子或其核酸进入细胞;
3、合成核酸和蛋白质:早期合成核酸和蛋白质;晚期合成衣壳结构蛋白;
4、装配和包装:衣壳粒以及核酸和衣壳的装配(囊膜);
5、裂解释放
烈性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能在细胞内正常复制并最终杀死细胞,形成裂解循环。
温和噬菌体或称溶源性噬菌体:许多DNA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不能完成复制循环,噬菌体基因组长期存在于宿主细胞内,没有成熟噬菌体产生。溶源转变:原噬菌体引起的溶源性细菌除免疫性外其他表形改变。细胞表面性质的改变和致病性转变 卫星病毒:寄生于与之无关的辅助病毒的基因产物中(如壳体中)的病毒。类病毒:能导致多种植物病害的小环状单链RNA。
朊病毒:一种细胞外形式不含有核酸的具有感染性的蛋白质侵染颗粒
进化时钟标准:该大分子:广泛分布于所研究的群体中;在每种生物中功能相同;可以进行正确的排位,以鉴定同源序列区和非同源序列区;序列变化率应当与测得的进化距离相一致。发生过多序列变化的分子不能用于进化关系的测定工作,这样会导致共同序列区的最终消失。
小核糖体亚单位RNA(16S rRNA,18S rRNA)(1)具有重要且恒定的生理功能(2)普遍存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而且在系统发育上具有适当的保守性(3)分子量大小适中,在细胞中含量大(约占细胞中RNA的90%)(4)高度保守、中度保守和高度变化的序列区域,适用于进化距离不同的各类生物亲缘关系的研究。荧光原位杂交FISH:用适当试剂处理过的C的C膜具有通透性并能使探针/荧光染料混合物通过iuo,探针与RNA中的rRNA直接杂交后,C变得带有荧光并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三域生物的结构特征:细胞壁;脂类;RNA聚合酶;蛋白质合成;其他。见P465图 微生物种的概念:该群体能自然地异种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与其他种生殖隔离。微生物相互作用:共生、互生、捕食、寄生、竞争、拮抗
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物因微生物生化作用使之无机化或气体化所消耗的水中溶解氧的总数量 化学需氧量COD:水样在一定条件下以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量为指标,折算成每升水样被全部氧化后需要氧的总数量。
活性污泥:由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各种生物金属氢氧化物等无机物所形成的污泥状絮凝物,优有良好的吸附、絮凝、生物氧化和生物合成性能。
第三篇:计算机网络考试复习总结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提供最重要的两功能:连通性,共享。
网络由若干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链路组成,网络中的节点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或路由器。
网络把很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而因特网把很多网络连在一起。
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第二阶段: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
第三阶段:逐渐形成了多层次ISP结构的因特网。ISP是因特网服务的提供者。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可划分为两大类:客户服务方式(C/S方式)和对等方式(P2P方式)
路由器是用来转发分组的,即进行分组交换的。
电路交换特点: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地从源点直达终点,好像在一个管道中传送。
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分组交换:单个分组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几种不同的网络: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个人区域网PAN。带宽:指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
吞吐量: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
时延:指数据(一个报文或分组,甚至比特)从网络(或链路)的一段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
发送时延:主机或路由器发送数据帧所需要的时间。
传播时延: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的距离需要花费的时间。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
OSI/RM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refereence model)
为进行网络中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称为网络协议。三要素:语法,语义,同步。
协议的两种不同形式:1.使用便于人来阅读和理解的文字描述。2.使用让计算机能够理解的程序代码。
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称为网络的体系结构。体系结构是抽象的,而实现则是具体的,是真正的在运行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OSI的七层协议:7.应用层,6.表示层,5.会话层,4.运输层,3.网络层,2.数据链路层,1.物理层。
TCP/IP的四层协议:应用层(各种应用层协议如TELNET,FTP,SMTP等)、运输层(TCP,UDP)、网际层、网络接口层
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实体: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或多个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但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第二章:
物理层任务: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过程特性。
通信方式:单向通信,双向交替通信,双向同时通信。来自信源的信号常称为基带信号。信噪比(dB)=10log10(S/N)(dB)
当S/N=10时,信噪比等于10dB,当S/N=1000时,信噪比等于30dB。香农公式:C=W log2(1+ S/N)(b/s)W为信道的带宽(以Hz为单位),S为信道内所传信号的平均功率,N为信道内部的高斯噪声功率。
复用是通信技术中的基本概念。最基本的复用是频分复用FDM和时分复用TDM。ADSL是非对称数字用户线。第三章:
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信道有点对点信道,广播信道两种类型。
链路:从一个结点到相邻结点的一段物理线路,而中间没有任何其他的交换结点。
数据链路:当需要在一条线路上传送数据时,除了必须有一条物理线路外,还需一些必要的通信协议来控制这些数据的传输,若把这些协议的硬件和软件加到链路上,就构成了数据链路。
帧: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数据单元。
封装成帧:在一段数据前后分别添加首部和尾部,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帧。PPP协议:用户计算机和ISP进行通信时所使用的数据链路层协议。计算机与外界局域网的连接是通过通信适配器,又称“网卡” 以太网采用的协调方法是使用一种特殊的协议CSMA/CD,它是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的缩写(有碰撞就停止,否则就发送)。
在局域网中,硬件地址又称物理地址或MAC地址(因为这种地址用在MAC帧中)。MAC帧格式两种标准:一种是DIX Ethernet V2标准,另一种是IEEE的802.3标准。网桥的好处:1.过滤通信量,增大吞吐量。2.扩大了物理范围,3.提高了可靠性,4.可互连不同物理层、不同MAC子层和不同速率。第四章:
与IP协议配套使用的四个协议:地址解析协议(ARP),逆地址解析协议(RARP),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网际组管理协议(IGMP)。物理层使用的中间设备是转发器,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中间设备叫网桥或桥接器,网络层使用的中间设备是路由器,在网络层以上使用的中间设备叫网关。用网关连接两个不兼容的系统需要在高层进行协议的转换。
IP地址的编址方法经历三个阶段:分类的IP地址,子网的划分,构成超网。一个IP地址在整个因特网范围内是唯一的。IP地址::={<网络号>,<主机号>}其中::=表示“定义为”。
A,B,C类地址都是单播地址(一对一通信)
A,B,C类地址的主机号字段分别为3个,2个,1个字节长。
从层次角度看,物理地址是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使用的地址,而IP地址是网络层和以上各层使用的地址,是一种逻辑地址。
IP地址放在IP数据报的首部,而硬件地址则放在MAC帧的首部,在网络层和网络层以上使用的是IP地址,而数据链路层及以下的使用的是硬件地址。地址解析协议ARP和逆地址解析协议RARP协议的作用 IP地址(32位)——>ARP——物理地址(48位)物理地址——>RARP——IP地址
A类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是255.0.0.0或0xFF000000 B类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是255.255.0.0或0xFFFF0000 C类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是255.255.255.0或0xFFFFFF00 ICMP允许主机或路由器报告差错情况和提供有关异常情况的报告,ICMP是因特网的标准协议,是IP层的协议。路由信息协议RIP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距离路由器算法(必考)(下一跳)第五章:
通信的真正断点并不是主机而是主机中的进程。
网络层是位主机之间提供逻辑通信,而运输层为应用进程之间提供端到端的逻辑通信。运输层两种不同的协议,面向连接的TCP和无连接的UDP。
当运输层采用面向连接的TCP协议时,尽管下面的网络是不可靠的,但这种逻辑通信信道就相当于一条双工的可靠信道。但当运输层采用无连接的UDP协议时,这种逻辑通信信道是一条不可靠信道。
TCP/IP运输层两个主要协议:用户数据报协议UDP,传输控制协议TCP TCP提供面向连接的服务。
UDP的主要特点:是无连接的,使用尽最大努力交付,面向报文的,没有拥塞控制,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交互通信,首部开销少(只有8个字节,比TCP的20个字节的首部要短)。
IP数据报的检验和只检验IP数据报的首部,但UDP的检验是把首部和数据部分一起都检验。TCP的特点:面向连接的运输层协议,每条TCP连接只能有两个端点,提供可靠交付的服务,提供全双工通信,面向字节流。
TCP连接的端点叫套接字或插口,套接字 socket=(IP地址:端口号)每一天TCP连接唯一地被通信两端的两个端点(即两个套接字)所确定。TCP连接::=(socket1,socket2)={{IP1:port1},{IP2:port2}} TCP是面向连接的协议,运输连接就有三个阶段:连接建立,数据传送,连接释放。三次握手 第六章:
域名系统DNS是因特网使用的命名系统,用来把便于人们使用的机器名字转换为IP地址。把待解析的域名放在DNS请求报文中,以UDP用户数据报方式给本地域名服务器。
NFS允许应用进程打开一个远地文件,并能在该文件的某一个特定的位置上开始读写数据。TELNET是一个简单的远程终端协议。
网络虚拟终端NVT(Network Virtual Terminal)万维网使用统一资源符URL{<协议>://<主机>:<端口>/<路径>},超文本传送协议HTTP(面向事物的应用层协议),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简单网路管理协议SNMP可实现统计、配置、测试等功能。
SNMP的网络管理由三个部分组成:SNMP本身,管理信息结构SMI,管理信息库MIB.管理信息结构SMI功能: 被管对象应该怎样命名;用来存储被管对象的数据类型有哪些种;在网路上传送的管理数据应如何编码。
管理信息库MIB:管理信息指在因特网的网关架中被管对象的集合,被管对象必须维持可供管理程序读写的若干控制和状态信息。这些被管对象构成了一个虚拟的信息存储器,然后而被称作管理信息库MIB。第九章
无线局域网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可分为两大类:有固定基础设施的,无固定基础设施的。
CSMA/CD协议已成功应用于使用有线连接的局域网。
无线个人区域网WPAN,以个人为中心来使用的无线人个区域网,它实际是个低功率、小范围、低速率和低价格的电缆替代技术。无线城域网WMAN,许多情况下,可代替现有宽带接入,因此他有时称为无限本地环路。第十章
下一代国际协议IPv6(Ipng)主要变换:
更大的地址空间(IPv6把地址从IPv4的32位增大到4倍,即128位)。扩展的地址层次结构 灵活的首部格式 允许协议继续扩充
支持即插即用(自动配置)支持资源的预分配
IPv6首部改为8字节对齐。
第四篇:UML考试复习总结
1, 统一建模语言(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简称UML,是一种通用的可视建模语言,用于说明、可视化、构造并文档化软件系统的体系结构.2, 控制软件复杂度的方法:
1)分解,对复杂问题进行分解,然后分别解决各个子问题。
2)抽象,指抽取系统中的基本特性而忽略非基本的特性,以便更充分地注意与当前目标有关的方面。
3)模块化,指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自顶向下逐层把系统划分成若干模块的过程,并遵循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
4)信息隐藏,即封装,指把模块内的实现细节与外界隔离,用户只需知道模块的功能,而不需了解模块的内部细节。3,视图
1)用例视图。
作用:描述系统的功能需求,找出用例和执行者;描述使用的图:用例图和活动图。2)逻辑视图。
作用:描述如何实现系统内部的功能 ;
描述使用的图:类图和对象图、状态图、顺序图、合作图和活动图。3)构件视图。
作用:描述系统代码构件组织和实现模块,及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 ; 描述使用的图:构件图。4)进程视图。
作用:描述系统的并发性,并处理这些线程间的通信和同步 ;
描述使用的图:状态图、顺序图、合作图、活动图、构件图和配置图。5)配置视图。
作用:描述系统的物理设备配置,如计算机、硬件设备以及它们相互间的连接 ; 描述使用的图:配置图。4,基本概念
1)用例是对一个活动者(actor)使用系统的一项功能时所进行的交互过程的一个文字描述序列,是系统、子系统或类和外部的参与者(actor)交互的动作序列的说明,包括可选的动作序列和会出现异常的动作序列。
2)参与者(actor)是指系统以外的、需要使用系统或系统交互的东西,包括人、设备、外部系统等。
3)用例图(use case diagram)以图解的形式概括了系统中的不同参与者和用例,并显示了哪些参与者能够参与哪些用例。
4)类图(Class diagram)是显示了模型的静态结构,特别是模型中存在的类、类的内部结构以及它们与其他类的关系等。5)类间关系
(1)关联(association)是模型元素间的一种语义联系,它是对具有共同的结构特性、行为特性、关系和语义的链(link)的描述。一个关联可以有两个或多个关联端(association end),每个关联端连接到一个类。
(2)聚集和组合:聚集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关联。聚集表示类之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聚集关系的实力是传递的,反对称的。组合表示的也是类之间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但组合关系中的整体与部分具有同样的生存周期。
(3)泛化关系:泛化定义了一般元素和特殊元素之间的分类关系,类和类之间的泛化关系就是类与类之间的继承关系。
(4)依赖关系:假设有两个元素X和Y,如果修改了X元素的定义可能会导致两一个元素Y的定义的修改,则称元素Y依赖于元素X。6)接口类:只有方法没有属性,且所有方法只有声明没有实现的类。7)边界类控制类和实体类的画法
8)对象图表示一组对象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对象图是系统的详细状态在某一时刻的快照,常用于表示复杂的类图的一个实例。9)包就像一个“容器”,可用于组织模型中的相关元素。
10)包之间可以存在依赖关系,但这种依赖关系没有传递性。11)对包的命名有两种方式,即简单包名和路径包名。
12)构件是系统中遵从一组接口且提供其实现的物理的、可替换的部分。
13)构件图则显示一组构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编译、链接或执行时构件之间的依赖关系。
14)部署图也成为配置图、实施图,可以用来显示系统中计算节点的拓扑结构和通信路径与节点上运行的软构件等。15)交互图,是用来描述对象之间以及对象与参与者之间协作关系以及动态协作关系以及协作过程中行为次序的图形文档。
16)交互图包括顺序图和协作图两种形式。顺序图着重描述对象按时间顺序的消息交换,协作图着重描述系统成分如何协同工作。
17)顺序图也称时序图,是显示对象之间交互的图,这些对象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顺序图是二维模型,在顺序图中水平方向为对象维,沿水平方向排列的是参与交互的对象;顺序图中垂直方向为时间维,沿垂直向下方向按时间递增顺序列出各对象所发出和接受的消息。18)顺序图中的消息
(1)调用消息:调用消息的发送者把控制传递给消息的接收者,然后停止活动,等待消息接收者放弃或返回控制。
(2)异步消息:异步消息的发送者通过消息把信号传递该消息的接收者,然后继续自己的活动,不等待接收者返回消息或控制。
(3)返回消息:返回消息表示从过程调用返回。
(4)阻止消息和超时消息:阻止消息是指消息发送者发出消息给接收者,如果接收者无法立即接收消息,则发送者放弃这个消息。超时消息是指消息发送者发出消息给接收者并按指定时间等待。如果接收者无法在指定时间内接收消息,则发送者放弃这个消息。19)协作图是用于描述系统的行为是如何由系统的成分协作实现的图,协作图中包括的建模元素有对象、消息、链等。
20)状态图(statechart diagram)主要用于描述一个对象在其生存期间的动态行为,表现一个对象所经历的状态序列,引起状态转移的事件(event),以及因状态转移而伴随的动作(action)。21)活动(activity)表示的是某流程中任务的执行,它可以表示算法过程中语句的执行。22)状态图可以表现一个对象在生存期的行为、所经历的状态序列、引起状态转移的事件以及因状态转移引起的动作。活动图用来表示完成一个操作所需要的活动,或者是一个用例实例的活动。实际也是一种流程图,描述活动的序列,即系统由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的控制流。
23)泳道(swimlane)是活动图中的区域划分,根据每个活动的职责对所有活动进行划分,每个泳道代表一个责任区。泳道和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泳道关心的是其代表的职责,一个泳道可能由一个类实现,也可能由多个类实现。
第五篇:UML考试复习总结
1.在系统模型中为什么要使用多种UML图?
回答:任何系统都有多种风险承担人.每种UML图都提供了用于一种或几种风险承担人对话的视图。
2.那种UML 图给出了系统的静态视图?
回答:下列UML 图提供了系统的静态视图:类图、对象图、构建图 和 部署图。
3.哪种UML 图提供了系统的动态视图(也就是说,描述系统随时间所经历的变化)?
回答: 下列UML 图提供了系统的动态视图:用例图、状态图、顺序图、活动图 和 协作图。
1.什么是对象?
回答: 对象是一个类的实例。
2.对象之间如何协同工作?
回答:对象通过相互发送消息协同工作。
3.多重性说明了什么?
回答: 多重性说明了一个类的多少个对象能够与另一个类的对象发生关联。
4.两个对象之间能够以多种方式关联吗?
回答:可以。例如两个人之间既可以形成朋友关系也可以形成同事关系。
1.如何用UML 表示类?
回答:用一个矩形框来表示一个类。类名位于矩形框的中央,接近框的顶部。
2.类图中可以指明哪些信息?
回答:可以指明类的属性,操作。
3.什么是约束?
回答:约束是类图应该遵循的一个或一组规则,它用一个花括号括起来的文本表示。
4.为什么要对类图标注附加的注释。
回答:可以为类图增加注释,增加一些在属性、操作或职责中没有指明的信息。例如,可以用它来指明一个包含更多信息的文档。
1.多重性怎么表示?
回答:在关联线的一端可以指明多少个远端对象可以和近端多少个对象发生关联。
2.如何发现类之间的继承关系?
回答:在初始模型的类列表中,找出两个或多个具有相同属性和操作的类。其中的一个类可能就是其他类的父亲,或者
可以为这些类新建一个父类。
3.什么是抽象类?
回答:抽象类用做继承层次中的基类,但是它不产生实例对象。
4.限定符有哪些作用?
回答:限定符的作用是将一对多关联化解为一对一关联。
1.聚集和组成之间有什么区别?
回答: 组成和聚集都是整体类和部分之间的整体-部分关联.在聚集中, 部分可能属于多个整体.在组成中, 部分职能属于一个整体.2.什么叫实现?实现和继承有何相似之处?两者又有何不同之处?
回答:实现是类和它的接口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成是类实现了它的接口。实现和继承的类似之处在于类可以使用它的接口中的操作也可以操作也可以
从父类中继承操作。两者的不同之处是类不能使用它的接口中的属性但可以继承父类的属性。(?)
3.写出3种可见性层次的名称,并描述每一种可见性的含义?
如果一个类的属性或操作具有public 可见性,在另一个类中可以使用这个类的属性或操作。
如果一个类的属性或操作具有protected 可见性,那么这个类的子类或者其他的子孙可以使用这个类中的属性或操作。
如果一个类的属性或操作具有private 可见性,那么只有拥有它的属性和操作的类才能使用它们。
接口中的操作都具有公用可见性。
1.发起一个用例的外部实体被称为什么?
回答:发起用例的外部实体被称为参与者actor。
2.包含用例是什么含义?
回答:“包含一个用例”的含义是一个用例中某个场景中的一些步骤和另一个用例中某个场景中的一些步骤是相同的。
所以可以不列出用例的所有场景,而只是指明它所包含的用例就可以了。
3.扩展用例是什么含义?
回答:“扩展”一个用例是指在这个用例中增加步骤。这样可以产生一个新的用例。
4.用例和场景是同一个概念吗?
回答:不是。用例是一组场景的集合。
1.举出可视化表示用例的两个优点。
回答:有了可视化表示的用例,就可以(1)将这种图形化的表示给用户,可从用户那里得到更多的相关信息。
(2)可以将这些图与其他类型的图结合起来。
2.说明如何可视化描述本章中学到的用例之间的两种关系:泛化和分组。举出需要对用例分组的两种情况。
在泛化关系中,一个用例继承了另一个用例的含义和行为。分组时将一组用例组织成为一个包。
3.类和用例之间有什么类似之处?又有哪些差异?
回答:相同点:两者都是结构元素。两者都有继承关系。
不同点:类由属性和操作组成。用例由场景组成,每个场景又由一个步骤序列组成。类提供了系统的部分静态视图,用例提供了系统动态的行为视图。
类描述的是系统的内部构成,而用例说明的是从外部看到的系统。
1.状态图在哪些重要方面与类图、对象图或者用例图有所不同?
回答:状态图只是对一个对象的状态建模。类图、对象图或者用例图对一个系统或者至少是一部分建模。
2.给出下列术语的定义:转移、事件和动作。
转移是从一个状态变化到另一个状态。事件是引起一个转移的某件事情的发生。动作是一个可执行的计算,它能引起一个状态变化。
3.什么是无触发器转移?
回答:无触发器转移是由于状态内的活动发生而引起的,不是因为对一个事件的响应而引起的。
4.顺序子状态和并发子状态有什么区别?
子状态是状态内的状态。顺序子状态一个接一个地顺序出现。而并发子状态同时出现。
5.什么是伪状态?请举例说明。
回答:伪状态是没有状态变量和状态内活动的状态。初始状态、终止状态 和 历史状态 都是伪状态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