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年会教学设计-四年级--刘玉丽
笔算除法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充分理解算理,熟练准确地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除法问题。
2.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探究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经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过程,体验迁移的思想方法。
3.通过独立探索及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以及感悟到数学探究的乐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动手实践和直观图等数学活动理解算理及“商的书写位置”和“前两位不够除时
要看前三位”等。
教学难点:准确熟练地进行试商,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模式:导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
梳理困惑 1.口算
60÷30=
40÷20=
90÷30=
320÷80=
240÷60=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90÷3=
42÷7=
56÷7=
96÷4=
3.学习例1(1)92÷30=
先估一估,用估算的方法来试商
思考:92里面有几个30,所以商几?
(2)独立思考,除数是两位数时,商应该写在哪一位?(3)竖式计算 强调商3的位置
从最高位除起,初到哪一位商就写到哪里? 板书竖式
完成做一做1,请4个学生板书 完成后集体订正
二、学习例2 怎样试商? 用估算的方法试商
想178里面有几个30,所以商几? 学生试着做一做 师讲解
说一说试商的方法 完成做一做2 学生板书 集体订正
3.师小结:比较92÷30,140÷30的竖式,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两位数除以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结果商都是一位数?初步感知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三.综合训练:
完成课后练习4、8、7、9
四、回顾全课 总结收获
结合学习目标,自己谈一谈这节课有什么新的收获!
第二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王玉会
《愚公移山》
王玉会
一、导 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许多困难?你是勇敢地克服它,还是畏惧逃避呢?
好,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名字叫《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故事,选自《列子 · 汤问》。这则寓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位年近九旬的老愚公毕力平险,移去两座大山的故事。故事的内容耐人寻味,令人深思,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很有启发意义。
二、整体感知
1、出示教学目标
2、请同学倾听课文朗读,注意语气停顿。
3、学生齐读课文,然后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强调对阴阳的解释。
三、深入思考
1、这篇课文一共写了几个人?我们把它列出来,大家一齐说,我来写。
(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人物表,同学们看,这个老愚公多大年纪了?(且:将近)
那么,这个智叟是个年轻人吗?(叟:老人)
那么,遗男呢(龀:小孩子换牙)
这么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让他去吗?(孀妻、遗男)
3、同学们,现在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五人:愚公、荷担者三夫、遗男)
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了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好,人物我们搞清楚了,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则故事写了一个什么事情?为什么要移山? 这事做起来难吗?其结果如何?我们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移山
方七百里,高万仞
移山———难——
五人,人数少
工具简陋
时间漫长
行程远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由此看来,移山的任务的确很艰巨,但越是艰巨,越能体现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
5、理解对比衬托的手法。让我们来看看这个人物表上出现的人物,看看他们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文章中有两个人物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看是谁呀?
愚公妻————智叟
请同学们读一下两人的话,我们来比较一下,看他们的语气、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是完全一样?
智叟说:“甚矣,汝之不慧!”
你太不聪明了!
他的妻子说了吗?
智叟和愚公妻是怎么称呼愚公的?
君 ———— 汝(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平辈之间)
尊敬
轻视、看不起
愚公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语含关心、担心。
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语含一种讽刺、挖苦的意味。连山上的一棵小草也不能动。
其妻———献疑
智叟————笑而止(讥笑、嘲笑/制止)
同学们看,我们本来还以为他们态度上差不多的,但仔细一分析比较,差别就明显了。
6、理解愚公形象。
对移山有拥护的,也有反对的,那么愚公的举动是不是很笨呢?
移山的目的明确、周密的计划、移山之利
(有远见、深谋远虑、为了子孙造福)
不笨!
愚公移山的决心 是对智叟的有力反驳
一学生读愚公语
智叟反应:亡以应
哑口无言
无言以对
理屈词穷
(全体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愚公移山的决心以及他的行动,说明他很聪明,正是他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天神害怕,天帝感动,移去了两座大山,面前出现了一条通衢大道。而智叟他自以为聪明,不干实事,实际上他才是真正的愚。
(全体学生齐读课文。)
7、寓意引申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年来宝贵精神财富。小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大到国家的建设,我们都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进步,国家才会健康发展。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愚公
深谋远虑、为子孙造福
不愚
{对比 衬托}
智叟
自以为聪明 不干实事
真愚
《愚公移山》教案
单位姓名
祁各庄中学 王玉会
第三篇:来到南极教学设计(刘玉梅)
来到南极
100以内数的认识
一、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与能力:通过数一数、摆一摆、估一估等活动,使学生在经历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数的概念。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2、过程与方法: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简单的估计和交流中,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培养数感。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新的数位“百位”,知道百与十的关系
教学难点:感受数的意义,初步建立数感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基础知识(学生互相交流)
上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说给同学听听。师简单的总结,然后大家一起做练习。2.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
2、自主练习第2题数数游戏,即一人说一个数,另一个人接着数,既可以正着数,也可以倒着数,还可以5个5个的数„„练习时,可先由教师与一位学生作示范,再让学生两人或多人一组做练习。
(练习时先让学生圈出10个,再自己独立地去估、数,然后交流自己估和数的方法和 结果。)
3、自主练习第5题估一估,说一说。
4、自主练习第6题猜数游戏。
练习时,教师可创设猜数游戏的氛围,与一名学生作示范,等学生明白活动规则后,再让同桌两人进行互相猜数游戏,使学生在体会数的大小的同时,初步掌握猜的策略,感受用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
(同位合作进行练习)
第四篇:《月亮的味道》教学设计 刘丽
《月亮的味道》教学设计
一(9)班 刘丽
一、作品分析
《月亮的味道》是一本由波兰作家麦克·格雷涅茨创作的著名图画书。这是一本非常简单的图画书,单看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就能猜出故事大概。故事本身浅显易懂,讲述了月亮和一群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同时,这又是一本充满童趣和智慧的图画书。
二、学生分析
我们的孩子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易分散,尤其是刚步入一年级,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是很难很难啊!
三、设计理念
这本书本身浅显易懂,又富有童趣,教师要做的就是满足孩子阅读期待,尊重孩子独特的阅读感受、理解和体验,帮助孩子深入解读细节,印证孩子产生阅读的惊喜与快乐。在听、看、想的过程中建立幼儿对阅读活动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想象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动物们齐心协力“尝”月亮的味道的有趣过程。
2.学说短句“××,你到我背上来,说不定我们够得到呢!”
3.感受合作的力量和分享的快乐。
五、教学流程:
一、揭题,引入美味
1.小朋友们,你们平时最喜欢吃什么食物?它是什么味道的? 2.师:你们表现真好,说了那么多好吃的东西,并且还知道它们的味道。但是你们知道月亮是什么味道吗?月亮是甜的,还是咸的?是苦的,还是辣的呢?
【设计意图】猜月亮的味道,是抓住孩子“喜欢吃”这个特点,激发孩子说的欲望,从而让孩子带着一丝悬念、一丝疑惑进入绘本的阅读。
3.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分享一本书,名字就叫《月亮的味道》。(1)观察封面: 从封面,你看到了什么?(圆月、长颈鹿、月牙),此外,还介绍了这本绘本的作者是瑞士的麦克·格雷涅茨,翻译者是漪然和彭懿,出版社是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观察封底:封面上圆圆的、微笑着的月亮为什么会变成封底苦恼的月牙了呢? 跟老师走进故事里去找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我们几乎所有的阅读都是从封面开始的。而对于绘本类图书而言,封面和封底更为重要,因为它承载着重要的信息。正如培利·诺德曼所说“封面是我们对书进行预测的重要来源”。因此,这里就从指导学生阅读封面展开教学。
二、品味月亮的味道
师:好了,我们的故事正式开始了,在一个宁静的夜晚,一轮皎洁的月亮挂在天空。
1.(课件出示图片)在这个美妙的夜晚,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有几双眼睛?这会是谁的眼睛呢?(从封面知道这些是小动物的眼睛)它们在看什么? 它们盯着月亮在想什么?
2.教师播放课件讲述“小海龟”段:月亮是什么味道呢?……有一天……去摸一摸月亮。
(1)(课件出示图片)小海龟如愿摸到月亮了吗?(2)爬到山顶,月亮近多了。可是,小海龟还是够不着。此时,小海龟会想些什么办法?(生各抒己见)
师:对呀,你们真聪明!遇到困难就找朋友来帮忙,以后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也要学会想办法。
3.(出示大象图片)海龟叫来了大象,“大象,你到我……够得着呢!”假如你是月亮,你会让它们够着吗?为什么?
4.师:“月亮想,……月亮轻轻往上一跳。”月亮也跟他们玩起游戏来了,这下子,可好玩了。大象还是够不着,它后来叫来了谁?出示(长颈鹿)大象说:“长颈鹿……月亮一看到长颈鹿……可还是够不着。”。
5.师:长颈鹿叫来了斑马,(出示图片)长颈鹿会对斑马说什么?(学生根据上文已有的经验,发表看法)
教师:月亮又是怎么做的呢?(教师讲述故事)
【设计意图】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猜测、想象故事情节,让孩子自主表达,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愿意说、想说、敢说的机会。而教师的完整讲述一方面是帮助孩子归纳、提炼了语言点,另一方面又为孩子进行完整讲述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6.(放出狮子的声音来)教师:哇,你听到什么了?(狮子)斑马请谁来了?它会怎样对狮子说?狮子给你的感觉是怎么样的?狮子够得着月亮的希望大不大?为什么?教师讲述故事(教师学生一起讲述这段内容)
7.出示狐狸图片,师:动物们还是够不着月亮,大家叫来了狐狸,“狐狸,你跳到我背上……够不着。” 8.师:只差一些了,离月亮近了,狐狸叫来了猴子,他们离月亮越来越近了,嗨,你发现动物是怎么叠得呀?(头的朝向不一样、动物越是上面的动物就越小)他们的眼神又是怎么样的?(看向月亮)猴子都能闻到月亮的味道了,可还是够不着。
9.猴子叫来了谁?(老鼠)
师:请你观察小老鼠,它没有长鼻子也没有长脖子,它很小,他小得可怜,月亮看到这只小老鼠,会怎么想呢?
师:月亮看着老鼠……已经玩累了……然后……(教师绘声绘色讲述故事)
师:你们觉得小老鼠可能够得着月亮吗?为什么?
三、感受合作和分享
1.(老师讲故事)“咔嚓……最好吃的东西。”小老鼠能吃到月亮是谁的功劳?它只是自己在吃吗?
2.你觉得月亮会是什么味道?大家为什么觉得这是它们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原来通过努力获得的东西,是最珍贵、最好的。)
3.(出示图片)“这天夜里,大家挤在一起睡着了。”小动物们是带着怎样的心情睡去的?(高兴、满足、成功的喜悦)
4.月亮的表情和形状发生了什么变化了?月亮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设计意图】要尊重孩子独特的阅读感受、理解和体验。这本书浅显易懂,孩子就能轻易地从中读出趣味来。这里教师要在与孩子共享乐趣的同时,应鼓励他们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里没有标准答案,全凭儿童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验,教师适时予以肯定即可。
四、拓展延伸
1.故事开始的时候,我们知道黑夜里有9双眼睛,数一数一起吃完月亮睡去的小动物有几只,另一只去哪了?
2.出示课件,教师讲故事:“一条小鱼……在我旁边呀。”现在你知道第九双眼睛是谁的了吧。
教师:奇怪了,为什么水中会有月亮呢?那倒映在水里的月亮是真实存在的吗?如果你是小鱼的朋友,你会用什么方法让小鱼明白这个道理呢?
3.故事讲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一本书的阅读结束了,但阅读从未停止。教师应借此向幼儿展示一个浪漫多彩的阅读世界,使幼儿形成浓厚的阅读兴趣,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五、好书推荐
这本书好玩吗?它不仅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同时也培养我们的想象能力,像这样的好书还有很多,老师在这里给你们推荐几本,相信从中你也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快乐!
六、教学反思 不足的地方:
1.不能够较好的引导幼儿去欣赏这个故事所要表达的一种情感。2.在语言组织,引导幼儿欣赏时语言太过于死板,灵活性不高。3.对于故事的欣赏少了师小结和幼儿表达的机会,这样使幼儿这是单纯的听故事,少了一定的语言交流机会。我要避免语言表达的局限性,得多给孩子表达,表现的机会,这样才能有与孩子互动的机会,与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空间。
第五篇: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赵玉东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学期14——15页。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际操作,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并运用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2.经理探索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的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3.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并理解数的奇偶性。
教学难点: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用具:小纸船、小纸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龙的传人》
师: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子叫长江,今年夏天老师有幸目睹了长江的风采,面对着滚滚长江水,思绪万千,不禁想起了古时以摆渡为生的人们,他们每天往返于长江两岸,同学们,让我们追随着古人的足迹,来到长江好吗?
现在长江上有一只小船(出示主题图)穿梭于南北两岸,小般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向南岸,不断往返,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学生跃跃欲试,猜测)
小船摆渡的次数与所在的位置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这其中蕴涵着怎样的奥秘呢?今天让我们在合作交流中共同研讨数的奇偶性。
二、猜想验证,认识奇偶性
师:大家猜一猜会是在哪边呢?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全班交流:
师:你认为摆渡11次后,船会在哪边?为什么? 生1:我认为船会在北岸。师:你怎么知道船在北岸的呢?
生1:船摆渡第一次在北岸,第二次在南岸,所以第11次在北岸。师:第一次在北岸,第二次在南岸,怎么第11次就是北岸了呢? 生1:我是数出来的。
师:同学们,拿出小纸船,两个人一组,以课桌为河做游戏,以南岸为起点,摆渡 11次后,结果怎样呢? 生:的确在北岸。
师:那如果摆渡100次你还可以数吗? 生沉默,教室安静了半分钟。
[评议:学生初次思考因为摆渡的次数少,所以有部分学生不会向更高的思维层次思考,而是用单纯数的方法来解决,但是有的学生就会提出质疑,为老师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的思维发展过渡。] 师:你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船摆渡100次在南岸还是北岸? 生:思考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研讨,看谁在最短时间内找到答案。(巡视指导)生1:用数的方法 生2:用列表方法
生3:用画示意图方法 师:引导学生汇报总结规律。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结论?
生
1、我发现小船摆渡奇数次北岸,偶数次在南岸。
生
2、我认为摆渡奇数次方向改变,摆渡偶数次方向不变。生3:我认为方向是否改变是针对开始的状态。
师:你是一个很细心的孩子,数学学习中很需要这种严谨的态度。
三、应用奇偶性解决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奇偶数的一些特性,现在要用这些特性解决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问题。
师:一个杯子杯口朝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翻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呢?翻动19次呢?说明理由。
生
1、翻动19次杯口朝下,因为杯子摆渡奇数次。生
2、翻动10次杯口朝上,因为杯子摆渡偶数次。师:你还能提出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吗?
生
1、数学书正面朝上,翻动一次正面朝下,翻动19次正面朝上还是朝下?
生
2、手心朝上,如果翻转一次手心朝下,翻动26次手心朝上还是朝下?
师:在生活中,同学们经常玩翻硬币的游戏,硬币开始正面朝上,如果翻动一次正面朝下,翻动18次呢? 生:正面朝上
师:如果教室灯是关着的,按一下开关灯打开,按27次灯是开着还是关着? 生:灯是关着的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节约用电啊。
四、探索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
师:同学们不仅帮助了老师,还从中发现了规律,同学们真棒。老师打算送你们一些礼物,同学们想要吗?那就要看你们的运气了。游戏规则如下:
用骰子掷一次得到一个点数,以A为起点,连续走两次,转到哪一格,那一格的奖品就归你,谁想上来参加?(奖品设在奇数格内)(学生进行活动,发现问题,无论怎样也无法得到礼物)师:如果继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 生:不能
师:是啊,刚才老师是利用数的奇偶性跟你们开了个玩笑,到底什么原因拿不到礼物呢?
生:(学生讨论分析原因):骰子始终在偶数区内,不管掷的是几,加起来总是偶数,不可能得到奖品。(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师:怎样修改游戏规则能得到奖品呢?(学生自由言论)生1:奖品设在偶数区内就能得到奖品。
生2:用骰子掷一次得到一个点数,以A以起点只走一次有可能得到奖品。
生3:每个格子内都设有奖品(比较调皮的孩子说)
师:是啊,这是老师在街上看到的一个骗局。他就是利用了数的奇偶性专门骗小孩子上当的,现在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说)师: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有怎样的规律呢? 生:汇报 奇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
5、深入体会,运用新知
师:不用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吗? 10389+2004 11387+131 268+1024 3721+2007 22280+102 38800-345 生:汇报
师:儿时的我们天真烂漫,每逢雨天,我们放学回家的路上一定会遇到许多的小水洼,如果我们每经过一处小水洼,都要脱鞋一次,过去后再穿一次请同学们考虑:当我们脱鞋和穿鞋的次数之和为奇数时,我们是在岸上还是在水中?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那些知识?有那些收获?
2、我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探索并掌握了数的奇偶性的规律,懂得了数学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希望同学们做学习的小主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六、板书设计
数的奇偶性 3 5…… 北 摆渡奇数次方向改变 2 4 6…… 南 摆渡偶数次方向不变 偶数-奇数=奇数 偶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