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握学科本质 构建高品质课堂”系列教研会
“把握学科本质 构建高品质课堂” ——宁远小学教研会
课堂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主战场,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是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搭建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的平台,促进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5月5、6日上午,宁远小学开展“把握学科本质,构建高品质课堂”主题教研之以读为本,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性系列活动,学校领导及全体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教研活动分两天进行,分为班主任教研会和科任教研会。班主任教研会上,在“把握学科本质,构建高品质课堂”的大主题下,开展了“以读为本,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性”的系列教研活动。首先是张丽颖老师的语文教学观摩课《小鹿的减法》、虞大明老师的录像课《狼牙山五壮士》。之后,通过这两节课,班主任教师着重对课堂中如何有效指导朗读、如何有效的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课堂中是怎样体现师生“双主体”作用等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科任教研会上,两位年轻老师做了观摩课,许亚男老师的音乐课《春天的音乐会》,姜海云老师的英语课《Unit 10》。许亚男老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很快感染了学生,学生很快地进入到歌曲的意境中,把歌曲的重难点知识融入到游戏当中,让学生学的轻松、学的快乐,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歌唱情怀,姜海云老师秉承了她一贯的风格,大容量,快节奏。她对每个知识点都处理得非常细致,并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让在座的老师受益匪浅。活动结束后,老师们就课堂授课情况和对自己的启发进行了充分交流,潘校长对此次教研活动进行了评价和总结,并就下一步教研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次教研活动既搭建了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又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意识和教研水平,同时也必将推动学校教研活动持久、有效、健康发展。
第二篇:把握理念视界构建理想课堂
把握理念视界构建理想课堂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十中 吴作武
理想课堂的构建离不开教师主体的智慧引领,学生主体的亲历体验。但事实上,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理想课堂的构建过程如若缺少了蕴涵活力的内容资源,那么一切层面的教学行为便会因失去赖以依托的原始肢体而显得虚无苍白。理想的课堂需要有思想的支撑。“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因为教师的不同,因为教学材料的变化,教学也应该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在定式的基础上有变式,让课堂在丰富多样的呈现中展示其魅力。因此,理想的课堂要不拘一格,要富于个性和变化。理想的课堂应该充满教师的执教智慧,应该体现教师的引领能力,体现学生的发现和创造。理想的课堂要把握适度的火候,追求炉火纯青而无雕琢矫饰的境界。对此,笔者试图点明三大理念视界:
一、和谐的氛围:理想课堂的前提
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看,一个人在愉快、平静的时候,接受的信息最多,学习效果最好。我记得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陈国安老师在我校承办的“构筑理想课堂”主题研讨会上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要构建伙伴式的校园人际关系。课堂的人际关系,是校园人际关系的缩影,因此,要构建课堂伙伴式的人际关系,就必须着手于整个学校人际关系的改进。他倡导老师之间、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学习、相互磨砺,每一个教师都能借助教师集体的力量得到成长。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切磋。我想陈老师的这段话也充分说明了一点: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学习信息,而且在这种氛围中,教师能和学生共同成长。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打开电视机,我们就会看到许多电视节目是从主持人与观众或者听众聊天开始的,随着主持人的娓娓道来,一切便从交流开始,在轻松愉快的聊天中,心与心之间能够沟通了,距离感消失了。
曾有幸听过江苏省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吴金根的一节数学课。他来到我们张家港市一所小学借班上课,在上课之前的五分钟,他面带微笑走进教室,真正与学生接触。他上的内容是六年级的“分数与除法”,这种概念课与前面的知识联系比较紧密,换上我,一定会好好复习一下前面的旧知。可吴老师却不紧不慢地与学生聊了一下。
他问学生:“你们认识我吗?”“你知道我从什么地方来的,怎么知道的?”“我与你们是什么关系?”……
起先我也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后来终于明白他的设计之精巧。因为正是吴老师与学生这种无拘无束的距离,使学生一开始就看到一位陌生的老师,渐渐觉得老师很熟悉,最后感到老师是他们的大朋友。以至后来教师在课堂上淋漓尽致地发挥,不断地创设学习情景,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具,小组交流讨论学习,他们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到后来的课堂学习评价,早已看不出这是在借班上课,听课的老师为如此高超的教学艺术而惊叹,也真正领略了特级教师的风采。
由此看来,真正的上课,其实未必是认认真真,一板一眼地教授,应该像吴老师那样,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自由、活泼、平等的学习氛围,这样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事实也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最佳的学习效果,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都是来自于师生共同创造的融洽的关系。这样的课堂或许就是自然真实的课堂,是一种最自然状态下的课堂,教师的亲和力正是使学生愉快学习的前提。
新教育实验的现状是:在亲和度方面做得比较好。在这次课堂教学研讨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一点。
二、灵动的思维:理想课堂的内核
(一)恰当地情景,促进思维
袁金华老师曾经在《课堂教学论》里指出:课堂教学活动尽管有不同的结构模式和活动过程,但是大体都包括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运用教材知识等基本环节。在感知教材阶段,一般要通过初步的阅读,讲述、展示、观察、实际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丰富学生的表象。适当地创设情景,能调整学生在课堂参与的状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法,优化教学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
前些日子我读到詹明道老师在评特级教师徐斌的《一位数乘两位数》时说到:新课改提倡情景创设,通过情景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关注情景,使情景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徐老师在该课的新课学习时,复习阶段创设了大象带来的问题情景,出现的这些问题正是解决本课需要利用的已有的知识,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徐老师还穿插了许多精彩的故事、动画的课件等等,这些都是为促进学生的思维服务的。所以詹老师在评价时特别强调:他不是一味地创设情景,而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努力寻求新知的“生长点”来创设情景的。这些情景为沟通新旧之间之间的联系,提供了许多材料,少了几许花俏,多了一些平实。看来,真实、有效、适度的情景,使学生经历了数学化的学习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这也许可以说是提高参与度的要素之一吧。
(二)合理地预设,发展思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澜教授曾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是呀,理想的课堂中,教师合理的预设是不能缺少的。
数学论坛上曾经就“数学课要不要预习”进行过认真的探讨,一位网友曾这样说: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预习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师的精彩教学,但我们还是要注意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假如在学生预习时,出示引导性提纲;假如课堂变成学生交流自我习得某一知识时的体验;假如课堂变成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的质疑问难?假如课堂变成学生求异创新的舞台?......当前的课堂也许就是另外一种模样-----一个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学堂。说得很实在。
我知道课前合理地预设是针对教师而言的,教师通过钻研教材,备教材的同时,分析学情,借助于文本来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确定位置〉时,课的最后采用了特级教师找位置的游戏教学,让学生拿着电影票去找自己的位置,教学时,她满以为学生一定会说:我是根据几排几座来找的,那知道现在的孩子去电影院的机会不多,即使去,很多情况下也不是对号入座的,所以孩子在课堂上没有按照老师预设的那样,结果,那位老师很是难过,觉得自己的数学课上砸了„„
其实,我觉得出现这样的结果,是老师预设不够,在分析教材时,应该考虑到这种情况的出现。
另一个老师在上这样一课时,就考虑到这个问题,于是,他采用了另外一种提问的方法:假如电影院一定要对号入座,你怎样很快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呢?
看来,教会学生向文本学习,借助于文本发展自己的思维,是人进行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素质。
(三)自然地生成,创新思维
现代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知识的过程,而是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处理新的任务,建构新知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知识获取不应该是教师和文本的直接给予,而是应该在学生充分经历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在理想的课堂中,我们非常强调一个自由度的体现,它既是课堂呈现的一种氛围,他可以是心灵的自由状态,也可以是无拘无束的争论过程,也可以是情感的自由宣泄的过程,还可是环境。我想:这样的自由度对于学生自然地生成一些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曾经听过一节优秀青年教师的数学课:《七的乘法口诀》,在一系列生活场景图中,无论是笑容可拘的七仙女,还是生动有趣的转盘游戏、深受喜欢的孙悟空以及孩子们耳熟能详的七言古诗等,都紧扣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就给单调的乘法口诀溶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给枯燥的数学内容赋予鲜活的生命,让数学课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通过这些练习,学生的思维已经摆脱了7的乘法口诀的局限性,达到了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多维目标的整合与统一,可谓别具匠心。整个练习过程中,也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知情交融,教师和学生始终处于和谐、民主、欢快而又紧张的课堂氛围之中。课堂上,师生对口诀,快乐大转盘、猜一猜为什么“七七四十九,只能算一道乘法口诀”等等,交谈式、对话式、探讨式教学方式正挑战传统的封闭式、灌输式,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尤其是最后的听歌编题环节,既轻松有效地调节教学氛围,同时,巩固了7的乘法口诀,师生沉浸在欢快的学习氛围中,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零距离沟通。
在这样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吸纳了知识,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还真正达到师生互动生成新知识,教师已经将学生数学思维的的触角引向生活,引向社会大课堂!
看来,生成有预料之中的,也有预料之外的。贲老师在课堂教学时,也一定考虑到了许多学生容易生成的东西。
三、智慧的评价:理想课堂的基石
新课程实施以来,评价一直倍受关注。如何改革评价,如何找到适合新教育实验理想课堂的评价模式,我们正在努力尝试着。
朱市长在谈到理想课堂的三个要素中,提到了有效性这个关键词。事实上的确是这样,评价一个课堂,你无论怎么说,落实到最后还是它的有效性。有效性就包括做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对人情感的滋润,从知、情、意三个方面都可以进行有效的分析。
在窦桂梅老师的《火烧圆明园》一课中,课文的结束部分,在学生、教师、文本间经历了一番深刻的对话后,屏幕上出现了窦老师引入的圆明园毁灭的真实史料:如皇帝因为外国使者不行跪礼而斩来使,由此激怒了外国人,导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并且是大诗人龚自珍的儿子龚橙带路。火烧圆明园之后皇帝为了复仇反而损失了150万公顷的领土„„
看了这些词条,老师让学生进行思考: 现在,你的自豪、愤怒仅仅还停留在对外国人身上?由此引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怎么正确对待历史,怎么面对外国强敌?以此促进孩子反省、反思?很多孩子激动地说,都说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富国强民,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才能对付外来侵略者。在老师让孩子选择“皇帝、大臣、士兵、百姓”四个角色谈谈自己的体会时,有个孩子说:“我要当一个士兵,守侯在圆明园的周围,保卫它,留给大家一个沉甸甸的思考!”„„
都说语文是人学,是精神之根,此时此刻,在这种既广远又深沉的超越了教材的学习中,孩子们的灵魂不也得到了洗涤吗?这样智慧的评价,让我们感觉窦老师犹如一位向导,更是一位朋友,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孩子的激情,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孩子的智慧,伴着孩子们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
在教育在线上曾经阅读过《给朱永新教授的一封公开信》,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征服世界的将是这样一些人:开始的时候,他们试图找到理想中的乐园;最终,当他们无法找到的时候,就亲手创造了它”(乔治·肖伯纳)新教育的实践有别于学院派的研究、行政化的实验,反映出的是第三条道路:来自民间、来自基层的自发的教改。
我认为,现在进行的“构筑理想的课堂教学研讨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背景下的交流学习活动,符合了人们的现实需要。或许这样的实践探讨要远比理论的讲评来得实惠得多。
在《智慧背囊》里读到这样一个例子:有记者问奥运金牌得主刘易斯:你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了,你没有竞争的目标怎么办?刘易斯答:我下一步该做的是——粉碎自己。刘易斯真叫智慧。是的,仔细想想:你最好的朋友是你自己,你最大的敌人也是你自己。新教育实验绝不是很刻意地做给人家看,写教育随笔也好,开展读书活动也罢,在人气正旺的在线上,每天能与你竞争的只有你自己——你做得对自己苛刻些,你就会做得有张力些质感些;你做得马虎一些,你就只能乏味些平淡些,到最后也只能自欺欺人。所以我说,新教育实验,也要深刻记住:
实验本身最终会产生两种结果,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的实践、研究,我们看到实验的学校正在迅速扩大,实验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新教育实验参与的教
师也越来越多,也许很多人是抱着这样一种观望心态来的:边走边看,沿途看到美丽的风景又情不自禁地留下一些照片,也有人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的,感觉有了兴趣,也就把自己陪了进去。当我们看到新教育实验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时,我们也不妨时时给自己提个醒,赢——自——己——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综上所述,和谐的氛围-----理想课堂的前提;灵动的思维---理想课堂的内核;智慧的评价—理想课堂的基石。理想的课堂是一种教育视界,更是新教育实验的一种实践生活。
第三篇:准确把握学情_构建高效课堂
准确把握学情 构建高效课堂
“学情”不是什么时髦的新提法,从“以学定教”,到“备教材、备学生”,再到教科书上每组课文开头安排的“导语”,相信大家都不会觉得陌生。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个不同的学生就意味着一种不同的学情。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学生情况的更加复杂多元,关注学生、了解学情的方法也应当随着时代的进步相应有所变化。
著名的特级教师靳家彦曾经讲过:“顺应学情,是教育的生命线。”那么,什么是学情呢?学情有着很宽的外延,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思维状况,学生的认知状态和发展规律,学生状况、学生个性及其目前发展状态和发展前景,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最近发展区、低起点、学生感受、学生的成功感等,都是我们把握学情的切入点。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引导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学情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应敏锐地关注“学情”,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把握好教学方向,随时做出调整,也就是说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既要学会引导“到位”,达到“滞者导之使达,蒙者开之使明”的效果;又要善于放手,适时“让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我们在课堂上该如何准确把握学情,因学设教,让教学真实、有效、精彩,构建起高效课堂呢?
一、课前预测学情
课前预测“学情”指教师根据已掌握的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习惯、心理规律等宏观的、共性的、静态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一个预先推测。比如:学生对本课内容是否感兴趣?学生学习本课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可能会在哪些地方感到困惑?学生会对哪些内容理解不透彻?是否愿意按教师的设想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去交流?等等。然后,针对这些预测制订相应的应对措施或策略,以便对学情做出及时调整和引导。
例如,我执教《詹天佑》一课,课前预测到学生会对“取得京张铁路的修筑权,就能控制我国北部”产生疑问,他们也许会想:“我们现在不是有很多合资企业吗?不是很多大型工程也实行面向国际公开招标吗?怎么京张铁路就不能交给外国人修呢?”我还估计到学生不理解“人字形线路”。于是四处查找相关资料,巧妙设计教学流程,做好了充分准备。针对第一个问题,我把收集的相应资料提供给学生——当时,清王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即将土崩瓦解。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入中国,将中国当成了一块谁都可以任意宰割的肥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根据这些条约,谁拥有了铁路修筑权,就等于拥有了一系列的权利,他们可以在沿线推销他们的过剩商品,可以沿途架设电线,开办邮局,驻扎军队,逐步由经济上的控制过渡为军事上的控制。使那儿成为一个国中之国,成为他们可以为所欲为的天下。——学生立刻明白:这些帝国主义者都怀着不可告人的阴谋!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能把京张铁路的修筑权让外国人夺去吗?学生的疑惑得到了很好的解答,学得更带劲了。
针对第二个问题,我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楼梯、盘山公路入手,比较“人字形线路”与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在我的点拨下,明白了“人字形线路”和楼梯、盘山公路一样都是为了减缓坡度,不同之处是楼梯、盘山公路分别供人和汽车用,“人字形线路”供火车行驶——火车很长,不能像汽车那样轻而易举地转弯,所以修成“人字形”,从而便于火车掉头转弯。学生心中一下子豁然开朗。我想,如果课前没有对学情进行准确预测的话,我便不可能做出如此充分的准备,教学也就不可能取得这么好的效果。
布卢姆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老师要提升课堂教学艺术的层次,只有深入了解学情、用心解读学情、精于课前预设,让预设促生成,让生成促发展。在生成中绽放师生智慧之花,结出创造之果。
二、课中关注学情
学生群体的特征并不代表个体特性。每个班、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特点都是有差异的,而且很多时候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等特点。在课堂上,教师要时时刻刻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关注“学情”的基本策略有三种:
一是观察。观察,是老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考查学生或教育对象的一种方法。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听课理解情况及兴趣爱好会有不同表现:发现学生抓耳挠腮,眉头紧皱时就是向教师发出他已听不懂的信号;若学生躺在桌上,无精打采就是向老师发出他对这节课不感兴趣;若学生手舞足蹈,跃跃欲试就是向老师发出他对这节课兴趣昂然思维活跃。只要我们做有心人,许多珍贵的信息是可以通过观察获得的。我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赵州桥的什么特点?是从哪些方面知道的?用笔画出相关的句子。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能按照我的教学思路画出相关词句,而有些学生是无序的操作。我想,他待会汇报时肯定也不能按照我的教学设计进行下去。果然,汇报时,学生居然说到了赵州桥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而这个特点应在充分理解赵州桥的雄伟、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深刻理解创举的内涵。于是我没有慌张,因势利导提出了一个问题“赵州桥还有哪些特点?”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有序的轨道上。
二是倾听。指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朗读、发言、讨论、争辩,从中捕捉各方面的信息,看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是否透彻、观点是否正确。比如有位教师执教《鲸》这一课,一位同学讲到鲸和鱼的区别时说:“鲸用肺呼吸,别的鱼用腮呼吸。”老师迅速做出反应,让这位同学再说一遍,看能不能自己改正刚才答案里的错误。学生立刻醒悟过来,说:“鲸用肺呼吸,鱼用腮呼吸。“老师又追问:“为什么要把„别的‟去掉?”学生回答说:“后面说„别的鱼‟,意思就是承认鲸是鱼的一种了。”这位老师就是通过倾听,及时而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一“稍纵即逝”的“动态学情”。
三是分析。指对自己看到的现象、听到的声音和捕捉到的信息加以综合思考,分析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找出其根本原因,以便做出调整。例如,我在教学《难忘的启蒙》一课时,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话——“为什么我们播下的种子不会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呢?”——的理解产生了分歧:一部分学生认为这是反问句,另一部分却认为这个句子是疑问句。后面这部分学生的理解是:现在,老师播下的种子难在学生身上开花结果,说明现在的学生难教,作者在追问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很显然,这些学生的理解是错误的,那他们错在哪里呢?
我迅速进行思考,找到了症结——这部分同学脱离了语言环境,在孤立地理解这个句子。问题找到了,解决起来就好办多了。我让这部分同学把它和前面两句话结合起来理解,同学们便恍然大悟了,而且明白了“既然”在这儿发挥的作用。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就学情迅速进行判断分析,是让教学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保证。
三、及时调整学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地变动。”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转瞬即逝的学情,善于分析处理学情。学生已经领会的,教师不必再纠缠;学生的理解有误,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帮助和引导。教师要根据课堂的生成实际,不断调整,展开教学。
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学情,宏观地看,可以分为两类,即积极的学情和消极的学情。积极的学情,我们要紧紧抓住,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促进学生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消极的学情,我们也不能疏忽,如果不加以转化,它将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严重影响课堂效率,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调整学情的基本策略而言,可以分为以下两条:
一是对积极的学情予以充分肯定。对学生在课堂上良好的表现、积极的态度、机智的答问、主动的问难、新颖的思路给以一个满意的微笑、一束鼓励的目光、一个赞许的手势、一句夸奖在语言、一片欣赏的掌声,这些都会给学生无穷的鼓舞,促使学生学习更加投入,同时为全班同学树立正面的榜样。比如,在一节《圆明园的毁灭》的公开课上,一位学生指出文中有一个病句,老师不慌不忙,示意他把话说完,学生说:“„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这句话不完整。”果真如此吗?后经师生共同讨论,认定这句“话”的确是个病句——它根本就不完整,并提出了几种修改方案:①将原句改为: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无所不有。②将原句改为:既有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也有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③将句子前的句号改为冒号。最后,老师说:“这位同学敢于独立思考,不迷信书本,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教室顿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二是对消极的学情加以巧妙化解。对学生在课堂上无心的错误、欠佳的表现给以巧妙的提示、贴心的安慰、真诚的期待、极大的宽容,以幽默、委婉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引和疏导,以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比如,一位老师执教《草虫的村落》一文,在师生都进入了课文情境,想像、讨论充满智慧的草虫的村落里还有哪些分工时,一个学生说:“里面有小偷!”全班哄堂大笑,刚才营造的美好氛围被破坏殆尽。怎么办?是大声训斥,还是就学生的回答与他理论一番?前后两者,无论怎样都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而且得不偿失。这位老师却不假思索,幽默地回答他说:“那我告诉你,这里一定就有警察!”全班学生轻松地笑了,美妙的氛围重新回到了课堂上,而那位“出格”的学生的“面子”也得到了维护。这位老师的教育机智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总之,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为人师者,只有充分关注学情,依据学情,制定目标,组织教学,方能“长袖善舞”,使课堂生出最高的效率来。如若每堂语文课我们都能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的起点”,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落点”,把“生本”
理念体现在平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那我们或许就会成为极具幸福感的语文教师。
第四篇:把握六个维度构建和谐课堂
把握“六个维度” 构建和谐课堂 青冈县教师进修学校
张永年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确定了“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总体目标。明确指出:“总体目标的四个方面,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课程组织和教学活动中,应同时兼顾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是使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从实现整体目标的需要出发,从各方面目标与总体目标的联系中,把握总体目标结构系统的变化规律,有效的促进各方面目标健全和谐地实现与发展,从而形成小学生层递发展、优化开放的“宝塔式”总体目标的最佳结构。收到整体功能>部分功能+结构功能的最佳效果。为此,我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以下六个“维度”,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
一、抓联结点,以培养情感为先导,焕发主动性。
首先,建构和谐的数学课堂,必须抓住师生情感的联结点,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为先导,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小学生接受数学教育时的心理活动都伴随一定的情感并受其影响。皮亚杰认为:没有一个行为模式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心理学家赞科夫说:“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容的诱导,靠学生情绪状态而达到的。”情感是联系师生关系的纽带,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原动力,是 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思维、学法等内化与外化的“催化剂”。学生有了浓烈的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渐形成学习乐趣,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并逐步上升为学习数学的志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接受数学教育,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提高数学素质。所以说,培养积极地情感态度是构建和谐数学课堂的首要任务。没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学生的头脑就不会启机。课堂上,要特别切实把握好“情感态度”这一维度,要做到“情感经常培养”。它既是学生学习思考活动的点火器,又是推进器;既是风向标,又是定位仪。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因素是依附于一定的知识技能等的探究中的,是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组建认知结构的活动中实现的。因此,我们在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时,要努力把握“情”与“智”的最佳联结点,正确处理“情'与”智“的辨证关系,有效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以下三条做法可供借鉴:其一,是在引入新知始,创境激情。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即时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的有效手段。实践中,教师在教学中开始引入新知时,要根据”人材“灵活摄取”境材“,运用”演示法“、”悬念法“、”故事法“、”操作法“等多种手段,积极创设教学的最佳情境,有意造成学生认知矛盾的冲突,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其二,在引导探索中,启智动情。根据数学的知识与技能前后联系,循序渐进,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找准启发学生思维障碍的关节点,以唤起学生积极地目标探究意识,增加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探究动力。其三,在强化训练时,晓理定情。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组建新的认知结构后,要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用有趣味、有梯度的训练强化学生的认知。还要根据遗忘规律,及时给学生讲明强化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已组建的认知结构的道理和方法。学生懂得了及时反复强化巩固的道理,掌握了强化巩固的规律和方法,就会自觉不断地强化已组建的认知结构。学生在一次次巩固运用数学解决问题之后,尝到了学习数学的甜头,才会逐步形成学习数学的乐趣,并逐渐养成主动学习数学的习惯。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性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充分发挥学生身心潜力,处理好智力与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把教师的积极的外在影响和要求,内化为学生个性需求和个体的素质,使其成为一个主体主动地发展,真正成为一个接受素质教育的成功着“。智力不是成功的唯一因素,事业的成功还要取决于非智力因素,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经常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作为一个加强点,充分发挥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实现总体目标的主观能动作用。要运用”明理、导行、规矩“的一般方法,着力培养学生听(认真听、听清楚、听明白、有重点),看(认真看、看完整、看明白、有重点),想(主动想、想全面、想深刻、要灵活),说(敢于说、说完整、说明白、要简要),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记(认真记、及时记、反复记),做(书写认真、格式规范,操作认真,合乎要领),查(认真检查,及时发现),改(及时改正,不在重现),勤(勤奋学习,不懈进取)十种良好学习习惯。
在培养这些学习习惯时,要及时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给予表扬激励,对不良的习惯及时进行制止纠正,”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啊!
二、抓立脚点,以夯实双基为基准,强化基础性。
小学数学的显著特点是它的基础性。建构和谐的数学课堂,必须抓住”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个”立脚点“,以夯实”双基“为基准,强化基础性。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得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固,相应的技能越熟练,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我认为:无论理念如何变幻,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不能忘记”双基“的落实。所以说,落实”双基“是构建和谐数学课堂的基本任务。
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各知识技能目标之间的联系,正确处理各层次目标之间的关系。例如,”了解“(认识)”理解“"掌握”“运用”是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每一个较高层次的目标的实现都必须以上一层次的目标存在为前提,它是一个拾阶而上、循序渐进的过程。
了解(认识):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景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运用: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灵活运用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
第一,“认识”是学习数学知识的起点。在实施“认识”这一目标时,要把握以下两个要领:一是充分感知使学生认识;二是加强对比使学生识别。
第二,“理解”是学生数学知识的关键。在实施理解这一目标时,要从三个方面下工夫。其
一、重视认知过程,逐步抽象使学生认识特征;其
二、把握知识要点,突破学生理解的难点;其三,活用变式,加强比较和鉴别。
第三、“掌握”是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在实施“掌握”这一目标时,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注重在理解得透的基础上掌握准:二是在把握要点的基础上运用好。
第四,“应用”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在实施“应用”(从简单应用到综合应用)这一目标时,加强应用的指导。在指导学生简单应用时,要着重于运用的恰当、简捷:在指导学生综合应用时,要侧重于运用的全面、灵活。
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
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经验。
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理性认识。探索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时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基础知识要落实,技能要领掌握准。二是循序渐进,融会贯通,递式提高。在操作过程中要准确的把握“双基”目标的要求和实现目标的策略和方法。
如果我们很好地夯实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那就为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抓引发点,以活化思维为主线,贯穿发展性。
人们都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要说:思维是数学思考活动的引擎。如果引擎不好或者失灵,思考就会运行缓慢,头脑就会死机。所以说,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地发展是构建和谐数学课堂的核心任务。我们只有把握好了这个维度,才能更有效地启迪学生的心智,孕育学生潜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后劲。
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抓住活化思维这一引发点,以活化学生思维为主线,贯穿发展性。这是实现“数学思考”目标要求的基本保障。新课标把学生的数学思维分为“合理思维”“逻辑思维”两大方面。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要运用“示范、启发、引导、训练”的一般方法,通过动作、形象、具体、抽象等思维方式,努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由完整到合理,再到敏捷和灵活,进而到创新“ 的序列提高。我们要牢牢抓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这一主线,使其贯穿始终,为学生后继发展积淀潜能。
在具体操作时,我们要明确以下认识和做法是:
第一,”完整“是思维品质的基本要求。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完整的思维品质。一是在指导学生的操作时要完整、有序;二是在指导学生的观察、联想、比较等时要全面、深刻;三是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判断、推理、验证,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时,要按基本的逻辑思维的”格“(合乎逻辑思维法则)进行。
第二,”合理“是思维品质的进步要求。在促进学生达到这一要求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序的合理,二是简的适当。
第三,”敏捷“、”灵活“是思维品质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敏捷“这一思维品质培养时,要注意在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上要抓住要点,在对技能学习、操作上要把握要领,在对思考的策略选择上要求”佳“,在对问题的解决方法上要求”简“。在对学生进行”灵活“这一思维品质培养时,要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是在知识、技能的思考上求”变“,二是在知识、技能的运用上求”活“。
第四,”创新“是思维品质的最高要求。在对学生进行这一思维品质培养时,要努力创设创新思维之境,激发创新思维之情,启发创新思维之智,指导创新思维之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能把握好发展思维(数学思考)这个核心,就能有效的启迪学生的心智,积淀学生的潜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后劲,为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提供有力支柱。
四、抓着力点,以引导会学为目的,突出主体性。
布鲁纳认为,应该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小学数学教育的实质是小学生主体性的培育。”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主体内在的特性。只要学生在进行学习,其自主、能动、创造等特性就必然表现出来,作为一个具体生动的自我,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小学数学课堂应该适时引发这种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学会学习。所以说,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学习是构建和谐数学课堂的根本任务。它也必然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着力点。我们要抓住这个着力点,以引导学生会学为目的,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进行适时引导,这样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学法引导做保证,要真正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学中,要努力做到”学法适时引导“。一要、抓生长点,指导学法。教学中,要把握学生学习新知组建和完善认知结构的有利契机,抓住新知的生长点(新知与已知的区别点),适时指导学生完善和学习新知的方法。二要、抓联系点,迁移学法。教学中,要抓住新知与已知的联系点(既包括知识的联系,也包括认识结构的联系),引导学生迁移学法,学会新的知识,组建和完善新的认知结构。三要、抓延续点,拓展学法。学生学到一种新的学法后,教师不仅要及时使学生得以巩固,还要抓住新知向未知的延续点,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方法向未知的学习和探索拓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学法基础。
如果我们在很好的促进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向学法的掌握和运用的目标发展,那就为初步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构建和谐的小学数学课堂提供了又一可靠保证。
五、抓着眼点,以贯彻思想求高效,放眼教育性。
素质教育的一个首要特性是它的教育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从育人的高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育。”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决不单纯是数的计算、形的研究,贯穿始终的恰恰是数学思想方法“。学生要高效率地学会学习数学,必须以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会用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探索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以致解决其他问题。所以说,贯彻数学思想方法是构建和谐数学课堂的长远任务。史宁中教授指出:”'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演绎和归纳,这应当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主线,是最上位的思想。“数学思想方法有四大育人功能:一是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二是可以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三是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四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常用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应当有意识地进行贯彻,使学生逐步领会,并学习运用,为他们后继的发展和人生做好铺垫。
因此,我们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抓着眼点,以贯彻思想方法求高效,放眼教育性“这一长远维度。可以把”初步领会-尝试运用-初步建立“确定为的”贯彻数学思想方法“的序列目标。把”相机渗透,及时贯彻,指导运用。“做为实现目标的一般方法。
具体做法可以是:
一、反复渗透,给学生以熏陶;
二、及时点拨,启发学生领会;
三、指导运用,培养学生初步建立。
小学数学教育中,我们从育人的高度,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贯彻,初步建立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数学思想方法基础,就会为学生的后继发展奠定又一高层次的发展基础。
六、抓调控点,以评价激励为活门,发挥控制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还要抓住实现教学目标的调空点,以激励评价为活门,发挥控制性。要从学生的差异出发,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的变化,培养学生自我调空的内在机制,不断地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评价具有激励、调控和监测等功能。通过适时的学习评价,教师可以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调控教学。科学的评价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果评价不当,会适得其反。所以说,评价激励是构建和谐数学课堂的保障任务。因此,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实施以夯实基础、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养成良习、奠基人生为主要目的学习评价。评价要讲究方法,要善于运用”激励评价“、和”延迟评价“、”多值评价“等多种评价手段。
要始终把学生当作一个可能获得学习数学行为的自我判断的主体。抓住学生在接受数学教育过程中的调控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其学习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尽管限于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评价能力,其评价可能是稚嫩的、偏颇的。但是,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就一定能使学生的自我控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在学生达到某一学习目标后,我们从以学生为主评价目标出发,在各自评价信息交换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反思,发现问题,互相检查认证,促其自己或通过互相帮助来实现自我调整。
要根据小学生接受数学教育的心理特点,注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科学有效的监控和引导。以下做法可供参考:其
一、要调控学生把握学习目标的定位,其
二、要调控学生选择学习目标的方向,其
三、要调控学生探究学习目标的途径,其
四、要调控学生偏离学习目标的思维,其
五、要调控学生探究学习目标的方法,其
六、要调控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情感。教师的评价既要注意综合性,又注意差异性和针对性,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通过评价,引导学生不断地调控自己数学学习的行为,调整教师的数学教学行为,使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这是构建和谐课堂的重要保障。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很好地把握好以上六个”维度“,就能建构和谐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金字塔“。即:一个以培养情感为先导,以夯实”双基“为基础,以活化思维促发展,以引导会学为目的,以贯彻思想方法求高效,以评价激励为活门的健全和谐、层第发展、螺旋上升、和谐开放的小学数学课堂结构系统和操作系统。这是”使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上所很多是张永年本人的一管之见、一己之言,但愿不是一无可取、一出戏言.如有雷同,那是不期而至,纯属巧合,不胜荣幸; 如有认同,那是不期而遇,当属谋和,不胜感激; 如有苟同,那是不期修古,定属作合,不胜之至。
在此,热切期望我的抛砖引玉,能够一改故辙、一树百获。
青冈县教师进修学校
张永年
邮编:151600 电子信箱:hljzyn@126.com
手机:***
第五篇:把握学科特点,有效促进英语教学(教研)
把握学科特点,用媒体辅助教学 发挥自身优势,让快乐永驻课堂
周 建 君
英语学科,具有交际性、互动性的特点,尤其是会话教学,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借助多媒体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不仅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词汇教学也课以借助多媒体,通过图片展示,竞猜游戏,来学习、巩固。因此我在课堂上尽量采用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也在逐渐地摸索小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之路。
从上学期开始,我就在努力尝试为每节课设计制作教学课件,力求简单、实用。比如词汇教学,就准备好所有单词的图片,并自己为单词录制声音。让每个单词可结合图片逐个单独显示,当用鼠标点击英文或画面时,就自动发音。这个课件特别实用,我几乎每节词汇课都能用到,主要表现在
1、它可以用于导入:尤其是当学习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的单词时,如狮子、大象这些动物词汇,教师可以说,同学们,你们看,这时什么?你知道用英文怎么说吗?那就让它来教教你吧„„
2、它可以用于操练,当学生学完所有单词时,教师可以反复点击这些图片,让学生跟读,分角色操练,比一比看哪组说得好。可以个别上学生模仿,看谁说得最好。
3、这可以用于巩固练习。我把这些词汇图片做成一个可以快速滚动的影片,可以随时让它停止或继续滚动。在使用时,我让同学发指令,集体说“GO”,图片开始快速滚动,当学生说“STOP”时,滚动停止,看谁能快速说出这个单词。因为图片滚动速度很快,而且这个完全是随机的,谁都无法预知下一个单词是什么,所以每到这时,同学们的兴趣相当的浓厚,纷纷举手来抢读。我观察到即使是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同学,这时候也表现得非常积极,即使他们有时候说得不太准确,但我也决不责罚,只是给他纠正,并加以鼓励。
我还用它设计了猜猜看的游戏,找一名同学背向屏幕猜单词,还是由同学们集体发出指令,当画面停止时,请他猜是什么单词,给他三次机会,猜对给予奖励,猜错请他拼读一遍这个单词。我发现每到这个时候,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可高了,使整个课堂沉浸在愉快的氛围中。同时,我也为自己做的这个简单实用的小课件而感到很欣慰。
词汇教学还好,可每到会话教学时,我就犯难了。因为每节会话课都有一个情境,简单的图片难以表达会话内容,而且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要做一个复杂的动画,要花费很多精力,做一课、二课还可以,每节课都做,那是不可能的事。于是我就在网上展开了大搜索,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现在已下载到了目前这套小学英语3-6年教材的全部英语课件。这套课件是用flash制作,质量相当高,相当完美,动画效果好,声音清晰,解决了我会话教学的难题。但别人做得再好,自己不一定适用。我就根据自己设计的教学内容,把这些课件重新加工,修改,为我所用,感觉真的不错。
总之,我觉得在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积极利用现有的设施,充分把握教材特点,挖掘潜力,抓住教学内容,灵活机动,发挥和利用多媒体的特长,使之与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使用时,把握时机,加以运用;在使用后要及时分析,及时总结,不断改进,才会使多媒体课堂教学更加完善,更加实用。成为一种更先进,更有效的,学生老师都喜欢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