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握学科本质和研究学生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课题
把握学科本质和研究学生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课题
——读《我这样教数学》有感
武汉市七一中学
李君
喜欢看书的我,上个学期其实看了很多书,唯独这一本《我这样教数学》的书是我在书店就一口气站着不知疲倦地读完,并且坚持买回来又读过多次的,如果不写点东西记录下这美好的感觉,会是件遗憾的事。
在汉口铁中交流,我收获了两个幸福:
一、不当班主任,好悠闲。
二、接送女儿上幼儿园,好温馨。在这两个幸福的背后,我却受到了双重打击,发现自己既不是一个好老师又不是一个好妈妈。
以前长期当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方面逐渐总结了一点心得,和学生关系不错,反正学生喜欢,虽然自己的平时的数学课也没怎么特别研究,但是不管怎么上课,学生都特别认真。也不知道是学生怕我还是喜欢数学课,我提的要求,学生都照办;我布置的任务,学生都完成;教学效果还行。到了铁中,失去了班主任的学科优势以后,在课堂过程和教学效果上,我经常很受伤。
再说5岁的女儿,在家辅导了个把月,还出经常出3+4=8的错误!给她讲解10以内的单数双数这个内容时,我准备了两三天查阅了很多资料还制作了教具。她好不容易理解到了,双数就是成双成对的就像可以玩跷跷板的两个小朋友,单数就是还多了一个人没有跷跷板很孤单。在拿到扑克牌给他练习的时候,1到5的数字没有问题,我随手抽了一张10点问她是单数还是双数,她说是双数,我特别高兴,追问她理由的时候,她说:“因为扑克牌上有两个10呀,他们可以玩跷跷板!”(完全不考虑10上面有10个红桃心)当我又抽出9点问她是单数还是双数时,她说是单数,我特别高兴,追问她理由的时候,她说:“因为扑克牌上有一个9一个6他们不一样!”我晕!我这两三天的努力都白费了!
难道我只能利用自己的班主任权威才能教书吗?难道我连一个这么听话的女儿都不会教了吗?
华应龙老师的这本书《我这样教数学》给了我所有的答案!这本书一共12个课例,每个课例从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评析四个方面阐述了怎么去上好课。虽然华老师是小学数学老师,但是对初中、高中数学老师的启迪很是重大的。我们自己懂一个东西和自己能让学生懂一个东西之间有好多的路要走!
这本书里面的12个课例里面,我感受最大的是第7个课例《 “孙子定理”教学实例》,虽然新的课程标准中要求要注重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在对数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材可以在适当的地方插入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知识,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但是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结合还是很单薄,数学史知识仅作为“阅读材料”是一种冰冷的美丽,没有和实际的数学教育融为一体,激发出学生火热的思考。对于小学教育我是外行,我印象中小学好像没有这个内容,觉得孙子定理属于一次同余式对于中学生都难度很大,如何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上去实践这个内容?华老师的这节课上得真精彩!(这里就不细枚举,已经用红笔圈阅)数学教育中存在这样的悖论:每个人都承认数学的作用非常大,但是人们很难直观地体验、感受数学的思想与思维价值。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和体验到数学的美丽,孙子定理是初等数论的重要内容,我第一次正是接触是在大学的数论课上,直接一个冰冷的数字问题出来,让后推导出很多定理,然后例题,然后习题,再然后我就学会了,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什么喜悦惊奇自豪的任何情感。而现在再去做数论的题目时很多都忘记了,需要重拾课本。这样的容易遗忘是因为从没有被深刻的记忆过。忘记了知识什么都没有剩下,这样的学习对我而言有什么收获呢?所以,我的课堂给学生又有什么收获呢?为什么有的题目讲过一遍两遍三遍他们都那么认真的学认真的听,还是会错会扣分呢?可能是学生上课提不起兴趣,由于数学比较抽象,我们怕学生感觉教学枯燥,由于孩子比较感性,我们担心学生无法接受理性的数学,因而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努力和企图,美其名曰“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试图运用音乐、美术、小品、电子技术等包装出全新的数学课,太多五彩缤纷、雕虫小技、画蛇添足这本身就是对数学吸引力缺乏自信的表现。数学本身能否吸引学生呢?能否吸引每一个学生?甚至吸引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这么难度的一个教学内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目标?而华老师的这一节课巧妙的让学生经历了“好奇”“质疑”,在很难转化的地方把学生胃口调到了最高处,华老师才抛出“祖传秘方”,既避开了学生知识上的不足,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还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中国古人的聪明与智慧。这种吸引是数学本质的吸引!
我们新的课程标准下,各个学校都一直在积极行动并逐渐摸索出针对自己学校情况进行课堂创新改革。我有幸既在汉铁初中实践“诱思导学,互赏同成”的课堂模式也随时关注与学习七一中学的“四四五”生态课堂模式,我觉得不管是铁中的“导学探究、合作释疑、展评互赏、诱思启导、自主反馈”还是七一的“导疑、引探、释疑、启思、精炼”都特别适合理科课堂教学,特别是数学的课堂教学。在第一个环节“导学探究”和“导疑”中都重点在导入这里要做足功夫,这个导入是数学意义上的导,数学本质上的引。精准的把握学科本质,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仅仅比学生会做题?(有的老师还不一定做得过学生)作为数学老师的我们仅仅比学生先学数学知识吗?(很多时候不都是后来者居上吗?)怎样把抽象的数学以学生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同时又使其保持数学本身的本质?这些都是我们每一个初中数学教育者应该考虑的问题,应该追求的境界。在江岸大教育背景下的今天,教育联盟也凸显出它的重要作用,我们七一的林校长在铁中的那场《践行两个模式,促进教师成长》讲座中谈到的杨熹老师上光的复习课中的引入部分——四枪拍案惊奇,想一下,这样的课程设计,怎么会让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呢?怎么能让学生忘得掉呢?就算许多年后忘记了物理知识,也会记得那节课的快乐。
理科的学习都是想通的,我们会听到学生说怕数学听不懂物理,很少听到学生怕语文,听不懂语文。这个可能是数学这个学科本身出了问题,语文教学更多的是给了学生想象感悟和表达自我的空间,数学教学研究更多地是在抽象趋同和重复操练。文科的答案往往是开放的新鲜的,而数学的习题往往是封闭的、熟悉的机械重复的,数学教学追求的那种“熟能生巧”滋生出了“熟能生厌”“熟能生笨”。特别是权威型教师的出现会让学生更加苦不堪言。
当我的铁中初一学生出现“∵a=b∴a+c=b+c的理由是天平原理”时,我们不能责怪孩子没有认真听讲,不能说明他们笨。因为几乎每个数学老师在“等式的基本性质”这个课堂教学时都会这么自然地使用内比“天平原理”。可是我的铁中平行班的学生不是我七一中学的学生。而且,我的女儿是5岁孩子的水平也不是我所熟悉的初中生的水平。研究教育对象,用适合他们的方式与顺序呈现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尤其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在教学中把“生活中的数学”贯穿于整套教材中,把生活中的素材转化为数学问题呈现于学生面前,迎合了生的学习心理需要,令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华老师的《孙子定理》这节课就是基于人之天性的教学设计,高水平好奇心的激发,好奇心有不同的层次、水平,是仅仅满足于学生感官、直觉上的愉悦,还是引导学生心灵深处探究的愿望?显然后者才是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本质动力所在。而对于我的女儿,单数双数的教学很简单,1、3、5、7、9是单数;2、4、6、8、10是双数,把这个当儿歌唱,唱着唱着就记住了。儿童歌曲《数鸭子》中的歌词:门前池塘下游来一群鸭,我们都来数一数,2、4、6、7、8。她们不需要逻辑推理,只需要无意义的记忆。而且儿童的记忆是惊人的好,一个她们根本都不懂什么意思是什么文字组成的唐诗都能很快的速度背下来!所以如何用适合教育对象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又不影响数学的本质,是对我们中小学数学教育者的一个很大的挑战。
华应龙老师的这本书给我很多启迪,也许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去学会找到自己的位置,一个非班主任的学科教师、一个5岁孩子的母亲、一个耕耘的农业从业者。我们七一中学的生态教育、生态课堂、生态德育的中心词语——生态,我自己心中也要有一个生态田地,像华老师那样:学做一个农民,像一个农民那样不误农时,要像农民那样调整作息,像农民那样因地制宜,像农民那样耐心等待,“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科学地管理,智慧地耕耘,幸福地收获„„
第二篇:把握数学本质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把握数学本质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小学数学教学实际上就是数学概念的教学,无论是代数领域、空间与图形领域,还是统计领域,均是如此。所以如何帮助学生科学、深入地理解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已有诸多研究,“把握概念的本质是有效教学的根本”,这是新课程提出的观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就必须照顾到小孩子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诸如:借助直观教具、科学合理的活动,引领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经历学习的过程。这一点,笔者在教学中有真切体会:数学定义不等于数学概念。当我们的教学是“教定义”时,其教学过程必然是模仿、记忆与强化训练。只有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必要性,充分感知和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才能抽象概括、把握知识的本质、把握知识间的本质联系,进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能逐步达到“概念性水平”、“方法性水平”与“主体性水平”。
一、课题简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数学课堂中,多维目标、生活化、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堂生成……成为热点词语和话题,我们的课堂日益呈现新变化、新气象。然而有效课堂教学必然是由以上多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和谐生态系统。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对教师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教学行为的评价,是教学价值的表现,也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所谓有效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主要考察活动结果和预期目标的吻合度;有效率则是重点考虑活动结果与活动投入的比例关系;而有效益则是有效性最高体现,是在保证效果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系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它起着形成和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作用,其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发展。只有提高了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才能保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提高课堂练习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练习有有效与无效之分。有效练习主要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包括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中练习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对教学中练习功能的审视,探寻提高练习有效性的途径和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实现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学科教学研究。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在练习活动中学生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步的,练习活动能有效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2、“数学化”理论
“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活动是学生“数学化”的根本途径。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
3、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就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设计与实施是教学目的达成的重要保障,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
三、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帮助教师自觉、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从数学本质出发进行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设计与实施,从而全面提升教学能力,达到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2、通过课题研究,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在和谐、高效的课堂中进行知识与能力体系的建构。
3、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团队的研究意识和能力,打造和谐、合作、进取的教研文化。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认真学习有效教学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等一些相关理论或文件精神,摘录对课题研究有借鉴和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供学习和研究借鉴,做好资料的收集和存档工作。
2、案例分析法: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典型事例描述出来,并对其加以分析从中寻找练习研究进展的突破口。
3、经验总结法:认真撰写心得体会,www.xiexiebang.com教学反思,整理出各类型课的有效练习设计、组织实施和科学讲评策略。
“技能的背后是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和认知技能,只有当思维活动参与其中,技能才可能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学习能力。技能的背后是以理解相关的“核心概念”为支撑点的。在教学“倒数”时,笔者有深切的体会:先让学生观察乘积是“1”的一组算式,找到两个乘数之间的特点;再让学生列举出大量的同类算式,然后回答:“什么样的两个数乘积是1?”这样就把倒数的本质特征寓于学生大量感知的基础上,继而揭示倒数概念已经水到渠成。这里倒数的概念是自然生成的结果,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并且,在发现倒数本质的过程中,对于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已于不知不觉中渗透其中,再无需教师的讲授。其实,计算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也要把计算技能背后的“核心概念”作为理解算理的重要基础。这一点,在高年级的数学教材中,有着非常充分的体现。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打造厚重的小学数学课堂”,这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的追求目标,也是我一贯秉承的课堂教学理念。分类与集合思想、模式化与函数思想、有限与无限、数形结合等等,这些数学思想既体现了数学的博大精深,又展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真正要义,应该是小学数学教师的永恒追求。
第三篇:小学教师培训材料:英语学科学科本质、教育价值、教学方法研究
小学教师培训材料:英语学科学科本质、教育价值、教学方法研究
一.关于英语学科本质的认识
(一)英语学科本质
1.工具性:英语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交际就是运用语言去做事情,去完成有实际目的的任务。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主要有运用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兴趣动机、自信意识、合作精神、祖国意识、国际视野)和学习策略(认识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五个方面。语言技能脱离不了语言知识,语言知识是文化意识的反映,文化意识建立在情感态度之上,情感态度影响着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又制约着语言技能的发展。其关系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3.交际性: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充分肯定英语的工具性与知识性之外,阐明了外语教学的性质,是为了“建立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学素质,培养大量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并在不同程度上通晓一些外国语的人材”。这就把外语从单纯的工具性学科上升到以为交际而运用语言的交际工具性为主并兼有传授语言知识、文化生活背景知识,以开阔眼界的思想性以及提高文化素质和培养智力的发展性的综合体。
(二)英语与母语的区别
1.语言特征及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教师应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感谢、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录象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
2.词汇、句法方面,英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别。例如: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英语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而汉语正好相反,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
3.文化层面,包括生活习惯、习俗、思维方式等的不同。生活习惯方面:在英国谈正事或工作的时候最好直接切入主题,拐弯抹角会被视为浪费时间,英国
人说“No”的时候,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而中国人有时是表示客气,并非真正地拒绝。社交方面:中国学生对英国人的印象可能是礼貌却冷淡。通常英国人不喜欢过于亲热,觉得这样肤浅而且不真诚,太多的热情和关注会让他们感到奇怪和不自在,所以和他们建立友谊要花些时间。
(三)英语教育与教学的关系
1.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2.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应加强语言文化导入,重视文化之间的差异。
3.英语教育的立意高于英语教学,英语教育既源于教学实践,又高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实践。它主张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更多的人文教育,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关注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英语应用能力的发展,比传统的英语教学要求更高。
二.英语学科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价值
(一)初中英语学科对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价值
1.初步具备英语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
2.能在听或阅读中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获取准确信息。
3.能就比较广泛的话题同他人(包括英语国家人士)进行初步交流。
4.能用英语描述和表达个人意见,同他人交流思想感情。
5.能在阅读中运用阅读策略获取所需的信息。
6.能写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作文。
(二)初中英语学科对学生态度情感发展的价值
1.具有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意识并乐于实践。
2.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3.能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4.具有较强的接受外来文化的意识,了解中外文化的基本差异。
(三)英语学科对学生成长的价值
1.新课标指出: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形成运用英语的技能,而且要磨练学生的意志,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考试,升学,找工作的需要。找工作,英语水平也已成为面试的重要考核项。
3.如果要出国学习或定居,一定要学好英语,还要通过英语的语言考试。
4.开阔视野,纵横网络,寻找知识信息,跟上时代需要。现在的信息时代决定了必须掌握英语这门通用语,才能赶上知识信息更新的步伐。
5.不论现实还是虚拟空间,可以和外籍人士进行交流。
6.娱乐需要:外语歌,外语片,外文书,外语节目,了解外国文化,感受掌握另一门语言的学习乐趣。
7.只有自己学好了英语,才有经验有资格有能力为他人学好英语提供帮助。
三.英语学科教学方法探讨
(一)口语教学法
1.抓好语音教学,让每个学生敢说愿说。
要想学好英语,首先必须过好语音关。语音教学的基础是音标教学,学好音标是学好英语的前提。对于中学低年级的学生,集中进行国际音标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英语48个音素的发音,并能进行简单音节的拼读,鼓励他们敢于开口模仿,多听多说,做到会读、会拼。掌握了正确的发音方法,不等于会说一口漂亮的英语,还得注意发音技巧,如连读、不完全爆破、句子重音和语调等。教师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朗读。学生有了扎实的基础,他们在课堂上就敢说愿说。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
师生的直接交流主要体现在课堂上。因此,课堂上师生的互相交流活动,决定着教学效率的高低。根据所学内容的难易度,教师可以使用短文朗读、情景对话、回答问题、话题表达等方式。在大多数的课堂上,恰如其分地采用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参加的一些笑话、游戏、谜语、竞猜等活动,既活跃课堂,又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
3.创设真实有效的课外交际活动。
课外活动是巩固课堂学习的重要手段。根据英语是一门工具性强的学科特点,在课外创设真实有效的交际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①课外组织兴趣小组。②创办英语角。③定期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教师用英语讲故事、组织做游戏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在轻松愉悦中提高口语能力。
4.倡导学生的“问题意识”,驱使学生积极思维,解决问题。
问题意识就是学习者在认识活动过程中,常常会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会产生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能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鼓励他们积极思维,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5.采取积极有效的多种评价方式。
教师的评价与学生在口语课中的某些问题行为有直接关系。在组织口语教学活动中,应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注重采用多种评价形式:①既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注重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②横向评价和纵向评价相结合。对各个学生进行横向评价,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评价,对那些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采用肯定的评价,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6.运用远教资源,拓宽学生视野,创设口语交际情景。
远教资源为我们学生学习英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通过图文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地展示学生不熟悉的信息化、时尚化的教学内容,帮助学
生获得感性认识,拓宽视野,增长知识,为学生学习语言创设真实情景,使学生在活动中有话可说。
(二)单词教学法
1.音标教学法。
记忆单词是学生学英语的一个薄弱环节,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最高效率地记住所学的词汇。音标教学法就是从音标入手,培养拼读能力,做到能见词读音,听音拼词,见词明义。从音节入手,通过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复杂的单词划分音节后变成简单的单词,通过对音节的剖析,教会学生学会独立划分音节的方法,再根据音节记忆单词。学生掌握音节划分这种方法后,再长再难记的单词也迎刃而解,同时能牢记。
2.实物情感教学法。
教师可上网下载图片和声音制作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不仅能使学生记住单词,同时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图片情景教学法。
教师可通过图片的展示来教学单词,用视觉刺激来强化记忆单词,同时设计情景让学生操练,学生便很容易掌握他们的用法。
4.构词联想教学法。
构词联想教学法指的是在词汇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利用“联想”这一手段,达到学习、复习、记忆词汇的目的;同时也拓宽相关知识的广度,开掘其深度,进而提高实际运用词汇的能力。这是用来提高课堂效益,对学生传授完整知识,形成知识体系的一个最佳方法。对单词进行联想时可采用比较联想、近邻联想、情景联想、趣味联想和语音联想等方法。
(三)课文教学法
1.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应就其内容提出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预测其中的内容。
2.对影响理解课文的关键词语进行重点讲解。
3.学生默读课文,用眼扫视,逐句阅读,用脑思考,根据上下文猜测个别非关键性词的意思,抓住文段大意,验证自己的预测,对读前的问题做出回答,并思考新的问题。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简明扼要地分析语言现象,讲解文段中新的语法结构。
5.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熟悉细节,掌握全部内容。
6.当学生完全理解课文后,放录音让学生模仿朗读,要求他们带着感情、绘声绘色地朗读,进一步体会语篇中的涵义,同时提高语音语调水平。
7.围绕课文开展各种形式的口、笔头交际性活动,如复述、讨论、摘要、角色扮演、采访、调查、写报告等。
这样的课文教学法达到了两个目的:①利用课文的语言材料,学习其中的语言点,达到能运用的目的。②在学生掌握语言点的基础上,逐步跳出语言点的圈子,能使用语言进行信息交流,培养阅读能力。
(四)语法教学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是必要的。语法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发现语言规则和应用语言规则的过程。语法教学就是从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感受语言规律,总结语言规律,再运用语言规律的过程。这种具体的语言实践和语言规律应用行为就必须有特意创设的教学情境,使语法的教学能轻松愉悦地进行,收到潜移默化地学会语法规则、灵活自如地运用语法规则的双重效果。
2.以旧引新,对比归纳。
英语教学中,一句话有时能有几种不同的表达法。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创设语境来引出新知识的教学,再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归纳和练习,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了新的语法点,而且还有效地巩固了已学过的知识。
3.强化口、笔练习,调动积极性。
重视语法知识的教学并不意味着忽略对学生的口头表达的培养。对于语法点的练习,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进行笔头练习,往往课堂气氛较沉闷,不易于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容易厌学。除精心设计情境,使学生在师生的交流中感知、了解语言规则外,教师课堂上的练习形式应以口头练习为主、笔头练习为辅,家庭作业则应以笔头练习为主,以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
4.加强循环,巩固成果。
反复是最好的老师,克服遗忘最好的办法是有效复习。教师在教学法中反复再现所教过的知识,帮助学生回想,再次理解记忆是不能少的。英语中的每个语法点是相对独立的,但其中的大多数可归纳为某个语法项目之中,如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等同属于时态这一语法项目。围绕这一特征,就能将语法知识点进行有机的、阶段性、循环性的反复教学。
(五)阅读教学法
1.使用词典、语法工具书等进行独立阅读。
2.阅读生词率不超过3%的文段,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把握文段的中心思想和主要事实。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
3.把握好所读材料的主要逻辑线索、时间和空间顺序。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阅读时间。
4.根据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态度和观点。要注意找出主题句,利用主题句来查找有关信息。
5.根据己知的事实推断出文段未直接写出的意思。
(六)写作教学法
1.经过酝酿和收集资料,确定要写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集思广益,共同提供写作的素材。
2.理清思路,拟定提纲,增强文章的逻辑性。教师作为指导者,鼓励学生积极地思维,并帮助学生挖掘各种有用的信息。
3.起草。学生将讨论中获得的信息,构思草拟成稿。初稿本身也是个构思过程,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尽量放开去写。教师要精心观察学生的写作活动,随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现场指导。
4.修改润色。教师应鼓励学生反复修改作文,修改本身就是提高作文质量的一个有效环节。修改后的文章不仅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还使他们的自信心大大增强。
5.定稿并誊清。学生的语言知识得以巩固,写作技巧也随之增强。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课题研究计划(精选)
网络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课题阶段实施计划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 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就信息技术与高年级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作一些初步的研究。计划实施时间:2008.6
计划实施措施: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发现,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及时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应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所以我准备这学期在教学中插入幻灯片课件、录像等手段,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兴趣。
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当前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现在的课堂,存在着模式化、教条化、静态化、单一化的弊端。课堂教学狭窄、单
一、沉闷、杂乱,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师缺少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由此而产生学生知识静化、思维滞化、能力弱化的现象。我想利用计算机可以制造一些启发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有必要去合作、探究的意愿。同时能使学生交流、小组讨论与“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网络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课题阶段实施计划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特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教学方向发展。在这种大环境下,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所以,这学期我准备在高年级的应用题、统计以及个性化练习方面利用网络做些试验。计划实施时间:2009.2
计划实施措施:
一.积极参与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理论培训。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理念、目标、体系、方法等方面的学习和指导,逐步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基本方法、评价体系等。
二.参加专题讲座、参与式培训、集体备课、说课评课、案例设计、观摩课、课例分析等系列教研活动,在领导的具体帮助、指导下进行本课题研究。
三、发展学生思维。
小学高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点,数学知识抽象性的特点与小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解答应用题的关键之一是“审题”,运用多媒体课件,我想一方面可以通过“变色”、“闪烁”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注意,寻找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可借助媒体,整理摘录相对应的条件与问题,创设按题意配制的活动场景,绘制线段图,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启迪思维。
四、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认识,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可能,每个学生通过这种个性化的练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认识主体的地位。
网络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课题阶段实施计划
作为一门小学主要学科数学,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的确没有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难怪学起来有点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此身为数学老师也不得不苦思瞑索,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往往是美中不足,事与愿违。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数学改革带来一片生机,值得数学教师积极推广。为此,这学期我准备收集、整理一些网络多媒体在数学课上的应用方式方面做以研究。
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的系列各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计划实施时间:2009.9
计划实施措施:
本学期,课题研究进入第三阶段,我们总结反思上一阶段课题活动情况,并在交流时借鉴其他课题组的一些优秀经验,我们保留了一些好的做法,改进了之前一些不足,拟定本学期以下课题实验研究的一、积极创建校网络学习资源库。
除了教师自己制作课件以及上网收集以外,我想通过课前学生搜集资料、形成观点、学生自己制作课件,课堂学生分组展示课件。信
息技术起到信息搜索、资源筛选和整理、交流展示的作用,这是目前网络教室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展示成果的常见方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二、积极探讨、试验网络数学课的课堂教学模式。1、2、3、情景导入阶段 解决问题阶段 成果的交流和表达阶段
三、提高教师、学生的网络素养及电脑操作水平。
四、积极参加网络数学课展示。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研究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教育发展的趋势已由以前的一本书、一支粉笔发展为当今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是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如何有机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科教学已成当前数学教师急需研究的课题。
2.我校现已有局域网、计算机网络教室及多媒体教室。物理学科的《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研究三年了,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中,使现代化教学手段真正为教学服务,具有现实意义,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①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通过认识形成认识结构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即要重视主体的已有经验和内在动机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主体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其对学习材料的体验和金质奖独立思考,自行去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各种情景,让学生去发现、探索,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索取”过程,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探索、猜测、发现的积极性,如数学课中图形的认识、数学规律的发现等。
②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环境的创设,并以“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为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信息技术为教学创设真实的情景,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协作提供可能性,例如:通过在计算机中对图形的主体展示,以及色线的插入可提高学生对主体图形的认识,又如平移、旋转在计算机中的展示对学生探索特征有很大的启示,又有利于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三、研究内容与目标
(一)研究内容:1.探讨信息技术教育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2.建构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数学教学模式,3.探索在信息技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和有效途径。
(二)教育发展目标
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②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和创新精神,③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④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⑤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和组织教学的能力以及教科研的能力。
四、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采用行动研究法,使研究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让研究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每个教师即是行动者又是研究者,制定方案、实施教学,观察评价、反思改进、写出整合案例。
(二)研究步骤
①每个教师对前年教学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研究,写出改进方法。
②以校内研究课的研究形式进行阶段性研究成果检验。
③与课题组内其他教师进行研究交流。
(三)总结阶段
① 收集课题组成员整合案例,编成册。
②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
五、课题研究成效
这个课题在我校已有三年的研究。通过两年实践,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改善了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提供给学生共享学习的平台,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两年中我觉得我们课题组共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
1、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
在研究中发挥和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作用,通过多媒体演示手段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一年我们将研究重点放在几何教学中,图形的演示以及分解,图形的平移,以及旋转中。在这些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交流”的平台,帮助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2、探索网络环境下新型的数学教学模式
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展示学习情况,提供学生间的交流,以及同学间的使用关系,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参与研究,在教学中总结摸索出一些教学课堂模式。
任务驱动
讨论学习心得
教师利用信息设置情景
学生提供
预习信息
总结学习内容
3、提高实验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实验教师通过校本培训、实践、反思感悟,树立了新的教学观。他们在本课题研究中拟定实验计划、实施方案,注重各种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也写出了许多课后反馈日记,教学心得体会、文章等。即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水平,也提高了教科研能力。
六、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与思考
①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关系。信息技术教学应是具有辅助功能,它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教学应是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只有把新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使整教学过程浑然一体,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②教师如何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的应用过程中,教师需精心设计方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教学素材,选择教学内容,付出更多的劳动。因此,在一堂课的把握中,教师还是起主导作用,在学生学习的组织中,在学生学习的时间掌握中,教师还是起主导作用。只有教师严格的把握好课堂中的节奏,才能使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