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构语用型小学语文教材的思考与设想
建构“语用型”小学语文教材的思考与设想
刘仁增
摘 要:在我国现行小语教材中,“文选型”教材一统天下,所选文章往往独立成篇,又以人文思想或文本内容为单元主题,因而存在着语言训练目标不明,篇与篇之间联系不紧的“硬伤”,选文的“朦胧性”造成了人们对其作用和功能认识的宽泛模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实效和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语用型”教材试图以“语言能力发展”为主线,以语言能力点为单元主题,以“能级递进”为序列,注意选文和练习拟制,将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总目标具体落实到各个年级、各个单元中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从而突破“文选型”教材的“瓶颈”。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语用型”教材
一、构建“语用型”教材的背景探析
有人做过调查。但不管是什么样的调查,结果都是“学生不喜欢语文”,甚至可以说“很不喜欢”。这种“不喜欢”生出了语文教育的诸多尴尬,如外国留学生战胜众多中国学生夺得汉语言文字大赛冠军,2005年高考广东考生有一万多人古文翻译得零分,许多人写文章或说话用词不当、文气不顺、语句不通等。上述情况表明,目前国民普遍的语文素养跟21世纪这个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反差。这里就有一个滑稽而又令人深思的问题,在各学科当中,语文界的“大师”是最多的,各种各样的“模式”“结构”“方案”远比其他学科要多得多,那为什么学生还是不喜欢语文,语文教学依然低效甚至无效呢? 曹文轩教授一语概之:“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实际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这实际上是语文忽视工具性导致学生语言能力不足的表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教学使 1 用的“文选型”教材是“瓶颈”的事实是不容置疑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教材的尴尬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尴尬。
我国的语文教材向来以“文选型”为正宗,如果从昭明太子编《昭明文选》算起,“文选型”教材已经走过了1500多年的历史,时至今日,单一的“文选型”教科书独步天下,几乎成了近现代语文教材的唯一模式。语文阅读课本1500年的历史证明,文选型教材是有生命力的,但也愈发显现出不可忽视的“硬伤”。
“文选型”教材不管是从它对教学内容所作的规定,还是对教和学所作的操作性规定,都过于宽泛模糊,教师和学生对选文到底应发挥何种作用不甚清晰,这不符合教材的最基本要求。虽然编写者都明确了总体目标和分项目标,都形成了自己所谓独特的体系,但由于教材的主体是一篇篇独立完整、容量广博的课文,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与操作过程都从属或依赖于一篇篇课文中,因此,由编者煞费苦心建立起来的那些知识体系和训练系统还是被一篇篇课文肢解了。选文的“朦胧性”,实际上是将课程与教学内容留为“空白”。这从好的一面看,为优秀语文教师创造性地研制适宜的教学内容提供了最广阔的空间;但是在通常的情况下,却往往导致教师们在“教”的内容选择上随意而杂乱、错误乃至荒唐。所以,很多学生感到似乎什么都学了,却什么都没学好,学语文就像在原地上徘徊,无法感受到明显的进步,无法体验到获得明显收获的快乐,认为语文学不学无所谓。这些恐怕便是导致语文教育“少、慢、差、费”现象的症结所在吧!作为语言训练工具的语文教材,“文选型”教材果真就是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编写体例模式吗?对此,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机构的一位领导同志在有关报告中不仅提出了疑问,而且指出了可以取而代之的新体例。他说:“能否改变一下这种单一的模式?是否也可以考虑把编写语文教材的着眼点放在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上,大力加强语言实践活动,而课文知识则围绕为语言实践活动服务来编写。”
考察中国的语文课本,其实早有以语言写作为主线编写的先例。《古文观止》是一本国学入门书,编写体例以时代为经,以作家为纬,打破了过去文选一直在 分类上兜圈子的框框。它未按文体编排,但就其诸多评语来看,为学生提供写作的范本应是其编写的主要目的之一。夏丏尊、叶绍钧(圣陶)合编的《国文百八课》,采用文白混合编排,一个单元是一课,包括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个部分。文话是每课的中心,特意编写,是讲文章理法的教材,有系统性;文选是文话的例证,即所谓范文;文法或修辞即语法与修辞;习问是就文取例,根据需要设计的练习。编辑旨趣最重要的一点是想给国文科以科学性,一扫从来玄妙笼统的观念。而在国外,像美国纽约州的语文教科书,就是采取语言学习的体例模式编写的。据此,我们认为,从学生的认知心理的实际与语文教学规律出发,建立以学生语言能力发展为主线的“语用型”教材,是解决“文选型”教材弊端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构建“语用型”教材的初步设想
(一)框架:以学生的语言发展为编写主线,凸显语文学科特点
我们认为,语文教学不是混沌的庞然大物,而是一个可以分解的系统。语文教学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应当形成一个网络,有严密的组织,然后分解成各个阶段,各个年级,几个阶段的内容再分成课时,完成各自的教学目标。这是一个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立体系统。因此,科学编写教科书的核心问题是要科学有序地建构一套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框架和体系。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以“能力”为语文教学的主线,在读写训练和认识事物方面提出12种能力,并规定了各项能力训练的具体顺序和时间。同时,他还考虑到能力与能力之间的衔接:当一项能力的训练趋于完成阶段,就开始掌握另一项能力;新的、比较复杂的能力建立在比较简单的能力的牢固基础上。这样,教学过程就有了一个“科学的规划”。吴立岗、吴忠豪、蒋人杰在主编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语文教材(实验本)时,以语文学习习惯培养为主线,列出8项习惯,并为每项习惯规定了重点培养的起讫学期。那么,“语用型”小学语文教材以什么为主线,循序渐进中的“序”又是什么? 3 我们设想,总体上说,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旨归,以语言学习和发展作为教材编写的主线,建立以“训练系统”“能级递进”和“自学指导”为基本特征的新模式,充分体现出语文教学是一个立体系统的性质。具体地说,可以把语言能力分为“感知、积累—理解、揣摩—表达、运用”三个层次,让学生由初步感受上升到逐渐领悟,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由识记、背诵到理解、模仿和运用,这样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序列,从而形成前后制约的层进关系。第一学段以“感知、积累”为主,附带基本的句式运用训练,培养学生的识字解词造句能力和初步的语感、文感,为后面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感知语言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初步感受认识价值和语文审美价值。这一阶段以读一读、背一背为主要训练方式,加大朗读、吟诵的力度,从教材体制上改变重讲轻读的教法。第二学段以“理解、揣摩”为主,在前面大量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理解和感悟,促进语言的内化,建立良好的语言图式,并辅以构段训练。这一阶段要强化模仿,以读悟结合、说写结合为主要训练形式。第三学段以“表达、运用”为主,这是由输入到产出的最后一个阶段,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到六年级时要重在语言的个性表达,从而全面完成《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目标。这种构想,线条明晰,层次感较强,单元目标清晰,既有阶段性的特点,又有内在联系,可谓是直线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当然,每册教材要训练哪些语言能力,每个单元要以哪个语言能力为训练点,急需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对现代、当代语文教材中的全部陈述性知识进行筛选,筛选出对语文教学既必需又管用的语文知识,并加以整理;同时,组织有关专家以现有的科研成果为基础,借鉴世界各国优秀语文教材的先进经验,突击研究语文教学所必需的程序性知识,形成应用性的知识系统,并把这些知识分解到各个年级,各个时段。
以此体系编写的“实用型”语文教材,能突出三个基本功能:(1)定“点子”。即运用统筹和系统论原理,根据学生学习心理,根据语言运用的“简明、连贯、得体”的总原则,筛选出“最基本、最管用”的语文能力“训练点”,按 一定的符合科学的序列排列,使师生在一定阶段内“集中优势兵力”抓“点”训练。一课一小点(用一课时或几课时),一单元一大点,“点点相连”,到一定时候再来一个反复或者综合训练。这样,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主要阵地。(2)示“例子”。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得有凭借,不能“空对空”,这个凭借就是“例子”。根据训练的需要,作为例子的,可以是词句,也可以是段落,当然也包括整篇的文章。“例子”是从属于语文能力训练的,受“训练点”的支配。在训练某一个“训练点”时,也可以出示多个例子或多种例子,反复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悟得规律、原理、方法。(3)指“路子”。就是给学生指明分析“例子”达到训练目标和要求的方法。“语用型”教材中的“课文”除了包括“训练点”“例子”“练习”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训练方法指导”(或称“训练指津”)。“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作为“课文”一部分的“方法”要紧紧围绕“训练点”指导学生从“例子”到“练习”,实现其“举一反三”的迁移功能。总之,“语用型”教材以“点子”为纲目,以“例子”为凭借,以“路子”为桥梁,扎实、活泼、有序地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二)编排:以语言的学习目标为单元主题,形成“能级递进”体系
纵观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大都采用主题式编写形式,而这些主题,全是以文本内容或人文教育为指向,鲜见以语言学习、语言能力为主题编写的。不同的单元主题就会有不同的内容要求和价值取向,按人文性来组织单元,其内容千变万化,很难找到一种合理的单元组合点。就单元间纵的衔接而言,单元与单元之间缺乏明显的内在逻辑,前一单元所学很难为后一单元所用。纵的衔接工作做得不好,难以增强学习的连续性及单元间的有机融合,自然影响教学的成效,单元内容之间的随意衔接,使得单元的能力训练序列也有一些问题。这种编排形式,无益于学生言语能力的形成,很难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原则。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结构中,词汇不是像词典一样分条目排列储存的,而是以网络的形式储存的。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在构筑自己的语言网络系统,个体语言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个体语言网络系统不断丰富、深刻的过程。一 5 个人的言语能力,关键不在于他的词汇量,而是取决于这个人语言网络结构内部的系统性、丰富性和对外部的开放性、活跃性程度。决定一个人言语能力的语言网络系统,按图式理论,可称之为“言语图式”。
鲁姆哈特说:“图式就是积集在一起的知识单元,是认知的建筑积块。”从实质上说,言语图式是在一个言语接受过程中,主体根据文章及语言“类”的表象特点筛选,对许多同类文章共性提取,经过“压缩”和“选择”,最后根据“类”的表象特点筛选而成,并以一种“格”的方式积淀在主体的心理结构中,形成一种稳定的认知结构。而言语图式的获取,主要要靠学习主体的阅读实践。因此,要建立“言语图式”,必须经过大量、集中的反复阅读,需要同类言语作品若干次地强化心理联结,在主体神经组织的有关部位建立起暂时联系,在神经组织中留下比较牢固的、不易消退的“心理痕迹”,才能不自觉地形成一种“动力定型”。所以,一种某一类言语图式的建立,不能采用零敲碎打的方法,而应该在某一时间段里集中阅读,通过打歼灭战的方式,不断地给神经系统以强刺激,这样,才有利于“言语图式”的形成;否则,难以形成深刻的表象,留下清晰的印象。
“语用型”教材就是以“言语图式”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生语言学习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单元主题的形式,把小学阶段必须掌握和培养的言语能力编排在各个年级各个单元中,逐级递进,序化安排,螺旋上升。这样,一个单元或几个单元,都围绕某个语言能力点,编排与这个语言学习点有关的言语作品,让学生在大量、集中地阅读同类言语作品的过程中,内化与形成这一类别的“言语图式”,为今后的提取、迁移和运用提供丰富的语言库存。(三)选文:以特定的语言目标为重要标准,提供言语实践范本
一篇课文可教可学的内容实在太多,从文字到语言,从语法到修辞,从内容到情感,不一而足。这样一来,“教什么”的得当与否几乎完全依赖于语文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对学生需要什么的诊断能力,其致命的“软肋”就是对语文教师个体的完全依赖。如果教师的语文能力和教学能力达不到可依赖的水准,那么也就 6 不可能产生适当的教学内容;而教师不同,教学内容也就不同,演变成“随便教什么内容”也就不奇怪了。如此,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何在!看来,教材选文的功能必须明晰,绝不能玄妙笼统。王荣生教授独具慧眼的研究给了语文教材编写开启了一个新视角。他通过对中外语文教材的比较甄别,发现语文教材的选文不外乎“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种类型,类型不同,其功能也不一样。作为“定篇”的选文,本身就是语文课程的学习对象,教与学的目的在于传承文化,学习经典,掌握选文本身。“例文”则大致相当于理科教学中的直观教具,教学的目的在于掌握从众多诗文中提炼出来的概括性知识,学习其关于文章和文章读写的知识。“样本”大体相当于叶圣陶老先生说的“例子”,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握选文,进而养成阅读或写作同类诗文能力的目的。至于“用件”,主要是提供信息、介绍资料,有关知识短文、背景资料以及引出话题的文章。在这四类选文中,作为知识学习凭借的“例文”与作为写作范本的“样本”不妨多选一点。这样,不同的选文承担的不同功能,但都从不同的角度服务于同一语言训练重点项目;不同课型可以发挥刺激、巩固、强化的作用,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落实到螺旋上升的课程结构,从而改变现行语文教科书是“例文”的框子,“定篇”的姿态,“样本”的企图,搞成了怎样处理似乎都有道理,又似乎都不太到位的“例子”的弊端。这样选文,也为教学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即考查这些选文的学习效果,只根据不同类型的选文,立足这些选文本身,而不应旁及其他:定篇类的选文,只考教材要求掌握的内容;例文类选文,只考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样本类的选文,可选课外相类的文本进行考查;至于用件类选文,学生只要了解大概内容或掌握有关知识即可。这样,教有目标,考有方向,避免了考试内容漫无边际的状况,教师和学生怎能不喜欢呢? 在这四种类型中,必须做到“文学作品”与“实用文章”兼顾。一是文学作品,以诗歌、童话、故事、寓言、散文、小说为主,着重于名家名篇。在文学作品领域,有很发达的专门为儿童创作的儿童文学,如富有趣味性的传统儿歌、幻想故事、童话等,也有虽非专为儿童创作但小学生能读也需要读的“成人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如浅显宜读的《诗经》《论语》等片段,以 及安徒生、格林兄弟、托尔斯泰和任溶溶等名家名著,这两种文学作品都必须选取。这样,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精美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他们通过作品、通过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丰富当下的生活,充分享用儿童这一段美妙的时光;另一方面,要引领学生走进成人文学的殿堂,为他们开启绚丽世界的大门。二是实用文章。什么样的文章才算是“实用”,还没有一个定论。日本的实用性文章包括一切有关自然、社会、文化、环境、科学等方面题材内容的文章。还有些国外教科书也把网络信件、杂志报道、统计图表、药品说明、广告策划、人事单位的数据信息等当做“实用文章”选作学习材料。当然我们不必盲目效仿,但至少在选文思路上可以更广阔一些,并根据未来生活、工作所需,精选一些必不可少的“实用文章”入选教科书。在这一点上,王荣生、方卫平两教授编著的《新课标小学语文学本》(3—6年级)可资借鉴。他们对应用文的选择,不是局限在表扬书、通知、借条之类上,而是开拓了选文的疆界,让应用文阅读不仅仅为了获得“信息”或记住一些现成的事实性知识,而是为了加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这些文章有的着重于“知”,促使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有些则要求“做”,目的是引导学生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如《对不起 请原谅 谢谢你》《抓住文章的主题》《如何讲故事》(三年级),《如何使阅读化难为易》《兴趣促进记忆》(四年级),《阅读时的标记和批注》《看待事物的方式》(五年级)。
(四)练习:以语言的感悟运用为根本指向,提供语言实践平台
练习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恰当的练习题不但能巩固、拓展、深化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也能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发展。通过练习可以进行教学反馈、教学调控,促进预定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练习过程应该是学生继续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语用型”教材必须对练习系统的功能定位在“提供语言实践平台,促进语言能力发展”上,并以此做多样而系统的优化设计。
1.类型化练习设计。既然是按四类型选文,那么在练习设计上也应该有所侧重和体现;否则,按类型选文就失去了意义。总体上说,“定篇”文,多在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方面设计;“例文”重在读写知识的概括、掌握和迁移上;“样 8 本”文就要精心设计一定量的、有梯度的、富有情境的语言训练,让学生操作、运用,形成语言能力;“用件”文可让学生学着去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在动手实践的同时,丰富语文知识。以“样本”文为例,可做两种练习设计。
第一种是提示式设计。此又可分为三种样式:(1)以问题形式出现。即对一篇课文提出几个思考点。(2)以讨论题形式出现。(3)以活动形式出现。如根据课文让学生展开想象,编写一个小对话,说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等等。提示式设计大致相当于以问题方式提示的“阅读思路”。从形式上看,与我们的语文教材通行的“思考与练习”相似,所不同的是,它不像我们的“思考与练习”那样掺和着许多庞杂的东西,而是真正着力于解决“样本”难题,自觉地将“思考”定位于学生在读写中可能(或应该)遇到的问题。设计的关键是:第一,问题应该导源于选文,应该直接产生于选文的理解活动;第二,这些问题是学生在自主阅读的情况下可能提出或按一般的估计应该提出的;第三,提出这些问题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从这一角度去把握诗文,而不是为了得出“标准答案”。
第二种是搀扶式设计。就是借鉴我国传统的旁注评点样式的语文教材的设计思路,把教材版面分为两栏,左栏是原文,段落前标有序号,右栏则是教材编撰者设计的教材内容——导读和练习,每一条款与原文段落的序号对应。这样,学生可以边读课文,边根据“导读和练习”展开阅读思考,不仅促进有效阅读,深化阅读理解,而且对阅读品质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养成也不无裨益。2.认知型练习设计。即以认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研究教材练习设计。通常划分为六种类型:(1)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的作业;(2)扩大知识面的作业;(3)使所学知识和技能系统化的作业;(4)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给出的实例和情景中的作业;(5)要求学生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例和场合中并独立找出答案的作业;(6)引导学生进入新课题的作业。题型主要有:问答题、材料解析题、小论文以及分析、比较、综合、评价等类别的论述题。这样练习设计,指向于以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为核心,突出了作业的功能是要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独立地思考分析问题,特别是强调要在有一定的情境和场合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解答不同类型的作业,可以 9 发展或衡量学生高层次的综合性的思维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学力有所选择,真实做到“下有保底,上不封顶”。
3.层递式练习设计。一改过去“思考和练习”的提法,而是把训练分解为三个层次:(1)理解·分析:着重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2)揣摩·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推敲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巧妙所在,并进行动口动手的练习;(3)积累·联想:继前两项之后,巩固、扩展学习成果,进行熟读和背诵,抄录词语警句,选取与课文有关的文字材料与课文比较,以加深理解和开阔视野。三个层次的训练,一层深入一层,以深刻理解、切实把握课文的重点与难点,促进能力的培养与智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⑴周君龙.尴尬之后的沉思——语文教学的困境与突破[J].语文教学之友,2005,(1).⑵陆俭明.语文教学之症结与出路[J].课程·教材·教学,2006年,(3).⑶桑哲.语文:民族文化的薪火传承者母语规范化的责任承担者──访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曹文轩教授[J].语文建设,2005,(1).⑷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资料汇编[M].1990.79.⑸吴立岗.关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2006,(11).⑹夏丐尊,叶圣陶.关于《国文百八课》.⑺王荣生,倪文锦.论语文教材中的“定篇”类型选文[J].全球教育展望,2002,(1).⑻王荣生,方为平.新课标小学语文学本(3—6年级)[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⑼王荣生.“样本”类教材的两种编撰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本文发表于《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11期)识字教学要讲究“趣”与“形”
谢丽娟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新课程标准中对识字有这样一个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主要着眼于从情感态度方面来说的,正是传统的识字教学中所缺乏的,也是当前识字教学所必需的。因为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低年级识字量大,再加上方块字本来就不表音,教材中汉字的出现又无由易到难的规律可循,学生识记难度大。学生记不多记不好,就对学汉字产生畏难情绪,渐渐地也不喜欢上语文课了。究其原因,我以为是教师对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兴趣的调动与激发不够重视。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在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和识字能力上下功夫,重视识字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具体地说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从“趣”入手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好动,好玩,如果不恰当应用一些教学手段是很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要重视识字环境的创设,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1、形式多样,有趣识字。低年级学生对儿歌、猜谜、顺口溜、编故事、游戏等非常感兴趣,教师要根据字形的特点,利用这些形式鼓励学生识记生字,让学生从怕学到爱学,提高识字的效率。如用顺口溜:几只小舟就是“船”;用动作表演:把手放在眼前做看远方的动作记住“看”。有些形近字可采用一系列的猜谜:“人进门里”就是——闪;“大口装小口”就是——回;“口进门里”就是——问;“耳里门里”就是——“闻”;“木里门里”就是——闲,等等。学生在读和猜的过程中已经把字形深深地记在脑海中了,而且学得轻松愉快,情趣盎然。
2、学用结合,有趣识字。识字的最终目的是要会写会用,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学习,让识字与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不仅记住了字音字形还理解了字义。教学《小雨点》一课生字“飘、落”,可结合课文问学生雨点从哪里飘落的?看动画雨点怎么飘落的。出示“飘”,“飘”字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左边是“票”字,右边是风字,为什么用风字旁呢,因为有风才能飘落。出示“落”,“落”字是什么结构,先写哪部分,先写草字头,再写洛字,因为落是从上往下落,所以要从上到下写,三点水要躲在草字头下面。然后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可以说它飘落下来?(树叶、雪花„„)。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在语言的实践交流中延伸发展,激发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3、借助语境,有趣识字。在阅读教学中,把识字融合到阅读中进行,在文中所创设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字音字形,发展学生的思维,走入文本,走进作者的心声。如教学《司马光》一课中的“慌”字,这个字可是文中的重点,理解好了这个字的意思,可就能感受到司马光这个人物的形象了。当学生说到“慌”字所在的句子时,我相机教学“慌”字:这个字是什么结构,为什么是竖心旁?然后再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现大家慌的举动,从他们的动作中猜想他们心里在想什么?这样,学生不仅记住了“慌”的字形,理解了这字意,还把课文内容给读懂了,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从“形”入手
这里的“形“指的是形象化。根据孩子思维特点,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把抽象的字体形象化,将是识字教学的一大创新。如果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能激发孩子识字的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识字的效率。教师可以根据字的特点巧妙的使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给“字”配画。在识字教学中,一些很形象的字,让画面与字结合起来,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掌握字形就更容易了。如:教“篮”字时,我让学生看篮子是用竹子编的,所以篮子的篮是用竹字头。有学生马上质疑:篮球是皮做的,为什么也是竹字头?我表扬了他会思考,然后告诉学生,篮球在很早的时候也是用竹子编的,因此篮球的“篮”也用竹字头,这样,学生写“篮求”这个词时于也不会发生错误了。
2、比较异同。在教学中会经常发现孩子对某些形近字老是混淆,可以通过比较发现异同。如:“睛和晴”,我先让孩子们自己先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秘密?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得出的结论是:太阳出来天气就晴朗了,所以“晴”一定是与日有关,应该是日字旁。而眼睛也叫做“目”,理所当然是目字旁。比较,使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更为牢固。
3、加减换用。加减换用法就是数学中的加减法应用到语文课上,如:日+ —=目,服—月+扌=报,“好”“女+子=好”。还有一些意会字就更形象了:爪+木=采(手在树上采摘东西)、艹+田=苗(田间长草,植物幼苗)、宀+火=灾(室中失火,酿成火灾)、手+分+手=掰(用手分物,掰为两截)等,这种识字方法学生既形象又简便,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又能把字形和字义结合起来掌握。
4、联想识字。联想识字即在生活中识字。我在教孩子认字时,也常常会这样问他们,你们认识这个字吗?在哪儿见过?如:教学“车”,我一问,学生就纷纷举手说,我在车店的广告牌上见过,我在修车店的牌上见过,我见过摩托车,自行车,客车,轿车,出租车„„学生说的不亦乐乎,说中自然就把“车”记住了。
5、归类识字。根据某些生字的共同特点,我有意识地将它们进行归类,以便识记。如:识字课有“抱、跑、饱、炮、泡”等字,让学生仔细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学生马上就明白了:这几个字里都有“包”,只不过它们偏旁不一样,意思也不同。我告诉学生这样的字就是形声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想想,还有哪些字也是这样形声字?学生讲了一大串。如此举一反三,由一组带一串,既学会了新字,又巩固了熟字。
总之,只要老师用心扑捉每个汉字的特点,根据特点选择恰当的识字方法,注重从“趣”和“形”两方面入手进行教学设计,汉字识记就不再是任务,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识字教学也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师》2008年第5期)
只拣儿童乐处引
——指导小学生走进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例谈
滕锦华
摘要: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贵的瑰宝,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阅读四大名著,不仅能够适当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够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范围和空间,做到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享受到语文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达到真正的“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如何让小学生走进名著,让名著阅读陶冶他们的情操、唤醒他们的人性、启迪他们的诗思、焕发他们的“精神”,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精神“底色”呢?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方法指导;实践;延伸
今年,我省语文高考将首次把《红楼梦》等长篇小说类文学名著以及《论语》等文化经典著作列入考试范围。就此,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王立根老师在厦门一中新校区举行文化经典、文学名著教学研讨会上如是说:“„„因为语文教学的本真就是读书。我们通常把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叫做读书,这就昭示我们,一个人在学校十几年的宝贵时光,最重要的就是造就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语文充满人文色彩,其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名著,阅读名著,会让我们体验到人文的关怀,美的震撼,爱的温馨,情的涌动,思的沉静。----”可谓是一语中的!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贵的瑰宝,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阅读四大名著,不仅能够适当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享受到语文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达到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够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范围和空间,做到让学真正的“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如何让小学生走进名著,在《红楼梦》里美美地沉醉,在《水浒传》中静静地思考,在《西游记》里爽爽地游历,在《三国演义》里深深地震撼,让名著阅读陶冶他们的情操、唤醒他们的人性、启迪他们的诗思、焕发他们的“精神”,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精神“底色”呢?
一、诱趣,为乐读“助燃”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大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那么如何激发小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的兴趣呢?我们可采用的一些做法是:
1、以教师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古人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生因其身心发展幼稚,认知能力较差,最易产生的是模仿性,老师爱什么,学生也会爱什么,家长爱什么,孩子亦爱什么。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给学生以表率作用,产生强大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室的图书角上,放上自己喜欢的《红楼梦》,做出个“样子”让学生看;在学生晨读、做作业时,我们可以利用辅导的间隙看书;在每周一节的自由阅读课时间里,我们可以率先阅读,非常投入地读,让自己的阅读作用产生“阅读情感场”,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读书“磁场”的吸引力,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去。有时,还把自己阅读的趣事、乐事说给学生,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向往。
2、以读物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布鲁纳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学习的兴趣已经产生了,但是学习材料的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爱好特点,如果我们只注重阅读兴趣的诱发而忽视阅读材料的趣味性,那么,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难持久。要使学生的阅读兴趣越读越浓,越读越投入,必须让学生选择适合自我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的读物,这样,学生才会喜欢读,爱不释手,食不知味,废寝忘食。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爱好选择那些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情趣横生,具有吸引力的符合学生胃口的兴趣读物,让他们成为小学生的“精神快餐”,使他们随读物所描写的情节或喜、或悲,在忘我的陶醉中产生强烈的读书热望。就四大名著而言,最好选择带图画的儿童版的,这样学生读来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3、以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1)听读导入。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生长发育时期最容易产生的是对事物的直接兴趣,因此,小学生最喜欢的就是听大人讲故事,他们常常都会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我们要善于抓住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从四大名著中选取最有趣 15 味、最富感染力的精彩片段,声情并茂地讲给学生听,讲到高潮处故意“卖关子”,来个“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书中故事”,以制造精彩、紧张、诱人的悬念,借机向学生推荐这本书,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如为了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就讲诸葛亮八卦衣和鹅毛扇的来历。学生听了对诸葛亮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自然就进入到接受经典文学的“阅读期待”状态,迫不及待地问:《三国演义》还有哪些有趣的故事,我们就可以趁势鼓动学生自己去读。
(2)问题激疑。《水浒传》里武松打虎人人皆知,可还有谁也打过虎,知者甚少,于是,我们可以就以此为“诱饵”:“谁能说说,《水浒传》除了武松打虎之外,还有谁也打过虎?他们又为何打虎呢?”学生面面相觑。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一下子从心底里泛起想探个究竟的欲望,纷纷找书阅读,想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必担心是否囫囵吞枣,他们已经积极走进名著,这样开始阅读的第一步不是值得欣慰的吗?
(3)导读指路。《红楼梦》一书人物众多,而且许多人物的名字都富有深意。根据其特点,我们可以从人物名字入手:谁能说说《红楼梦》都写了谁?学生脱口而出:黛玉、宝玉、宝钗„„你们可知道,《红楼梦》里的故事都藏在人物的名字里头呢!《红楼梦》讲的是什么故事呢?宝玉和两个少女——黛玉和宝钗之间的爱情故事,看名字就可知道:“宝玉”中的“宝”给了“宝钗”,“玉”给了“黛玉”;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的命运如何呢?大家不读《红楼梦》就能略知一二。在学生诧异的目光中,我们可以请学生把他们名字的首字连起来读读,不就是“原应叹息”?„„
二、授法,为乐读“导航”
1、“囫囵吞枣”式——速读。古人在实践中得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亦会吟”。可见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不在于分析课文如何透彻,关键在于阅读量的增加,通过增加量来提高阅读的质。因此在阅读四大名著前,我们可以教学生如何跳读,如何一目十行,如何抓住主要内容进行扫读等等。这样的阅读或许也可以说是囫囵吞枣式的浏览性阅读,即“不求甚解”。“不求甚解”原出自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意指读书方法要灵活,不拘泥于咬文嚼字,而重在领会要旨、求其真谛。陶渊明的读书法对我们很有启发。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要想完全读懂四大名著,那简直是“难于上青天”!速读,16 是大量接受外界信息的必要条件。速读,也是小学生初读名著时必然采用的阅读方法。否则他们的读书热情将被这冗长的名著慢慢磨灭。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必担心学生“读不懂”或者“读不透”,这样囫囵吞枣式阅读终会使他们渐渐走近名著,走进名著。
2、“细嚼慢咽”式——精读。王立根老师说:“„„要注重名著精彩片断的提取„„教师可以运用录音多媒体展示等手段,让学生读起来饶有趣味,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的“提取”。让学生自己评说哪个片断最精彩?学生对话、交流,并思考一些问题„„如:为什么鲁迅称赞一直犯错误的关羽?哪一个情节最能说明张飞粗中有细?哪一句话最能表达李逵的粗鲁和率直?林黛玉为什么焚稿,仅仅如紫鹃所说:是恨宝玉吗?这些问题应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这些问题要回避文学理论的分析,让学生记住一些名句、名段、著名的细节,如林黛玉的葬花词……要掌握这些脍炙人口的语言、细节。”从这些讲话内容我们不难看出,阅读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学生只有积极地思考,才能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去理解和感受文章的内容,感悟人物的形象和文章内涵。这样才能逐渐在阅读的层次上有更进一步地提高,才能真正地走进名著。
(1)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鲁迅先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分析综合能力。在阅读课上,我们可以就具体指导学生如何不动笔墨不读书,例举:①圈点勾划。如阅读《三国演义》,可以在书的重点、难点或自己觉得特别精彩之处画线或做各种符号。②写批注。阅读中,在书的“天头”“地脚”或其它空白处写上自己的一些看法或体会。③做摘录。《红楼梦》诗词较多,可以让学生摘录书中的重点或名言佳句,历史典故,优美的词语或段落等,以便将来参考用。④列提纲。把每章节文章的提要写出来,概括出基本内容。⑤写心得。不必拘泥于某一固定形式,随时将自己遇到的问题、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或有感而发,或指摘错误,或补充论证。
(2)断章取篇来细读。与《三国演义》相比,《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它把塑造绿林豪侠英雄作为自己的最高艺术追求,开始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过渡。《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将,个个性情不同,17 人人描写传神。金圣叹曾谈到《水浒传》的人物塑造问题说:“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细读就从名著《水浒传》入手。如“鲁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子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柳树带根拔起。”我们可以让学生反复品读这一片断,让他们也来当一回英雄鲁提辖,演一演“倒拔垂杨柳”,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我们还可以把全书分为“林冲和鲁智深的故事”、“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武松的故事”、“李逵的故事”、“宋江的故事”等几部分,让每个学生细读其中一部分,然后利用每周的阅读课轮流介绍故事情节,赏析佳句,提高阅读的能力和水平。
3、“如牛反刍”——品读。“初次阅读一本书,有如初识一位朋友,交换名片、记得相貌而已;重读则像老友重逢,有渐成新知的可能。书本成为良友,其意亦近于此。”学课文《赤壁之战》时,我们班的孩子已经看过《三国演义》,就可以请学生来说说《三国演义》里的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学生议论纷纷之际,我们可以出示易中天的“品读”:曹操的形象内涵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你们能从小说里找出相关事例来说说吗?学生又一次满怀激情走进名著,跟随大师一起品读。这是学生单纯的心灵融入名著深厚浓烈的情感世界荡起的层层涟漪,是学生稚嫩的思想与作者的深邃广博的思维碰撞时产生的智慧火花,这样的阅读已经与学生自己的生命体验结合起来。
4、对比阅读。四大名著均已拍成电视,搬上影幕,这也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媒介。如告诉学生最近中央电视台第几套播放《西游记》了,大家看看电视剧的情节与书中哪个章节是相似的,找找异同点;或告诉学生中央电视太的“百家讲坛”要开播了,大家好好看书。谁能听得懂“百家讲坛”的讲座,说明你们书看得认真,新的视听结合式“阅读”,又让学生跃跃欲试,长葆阅读热情。
三、致用,为乐读“提速”
毛泽东同志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运用,可以通过“说”来用,也可以通过“写”来用,还可以通过“赛”来用。
(1)说。说话是对语言材料的一种使用,它能让学生一方面运用积累的语 18 言,另一方面进一步积累语言。说话处在一个不断建构的动态过程中,其终端就是所谓“内部语言”。说话在其建构过程中不断向“材料仓库”提取合用的材料,并不断前行,由含糊变得逐渐清晰起来,按照一定的顺序,用一定的“所有”语言表达出来。每当读完一本名著,很多学生都有说的冲动:有的想炫耀自己知道的,有的想解决自己困惑的„„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如模仿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做法,聘请我们班“易中天”、“于丹”上台为大家来讲四大名著片断,学生积极参与,兴趣盎然。又如开展课前五分钟系列演讲训练,让学生按座位顺序,每人一次,提前准备自己课外阅读的精彩片段;每周举行一次好词、好句欣赏会,让学生将自以为优美的词、句、段与同学一道仔细品味;每两周举行一次故事会,或诗歌朗诵会等。“说”的训练倡导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在阅读中获取的知识,谈收获,议看法,评瑕疵。这样,学生一方面体会到读书的成功喜悦,另一方面在“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况中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与渴望,同时也在说话中帮助学生积累了新的词汇、短语、句子,掌握了新的语言结构,既提高了学生说话的技能,又达到了巩固平时学习的语言材料的目的。
(2)用。常言道“听不如看,看不如写”,写是大脑总结、归纳、整理的过程,同时也是灵活运用已积累的语言形成知识块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常练笔,做到口头与书面结合、片断与成文结合、大作与小作结合、自由练笔与统一作文结合,可以分步练,如看完《红楼梦》,写写你最喜欢的诗词;或就香菱学诗写写你的启示;读了《水浒传》,写写《我心目中的英雄》等等。可以集中练,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这样,学生在不断的、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实现了语言的再积累。不过,教师在写的设计上要下功夫,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觉得写是一种负担。
(3)赛。小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特点,渴望自己成为优胜者,为此,可以采取竞赛的形式,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开展讲故事评比活动,按内容、语言、体态等多方面加以评选,并把讲的好的故事制成录音带,在学校、班级播放,回到家里给爸爸、妈妈播放。把讲的好的同学推荐到市、县参加故事大赛,多方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最终达到让学生喜爱读书的目的。除外,还有好词好句接 19 龙比赛、《水浒传》知识竞赛、《红楼梦》诗词大比拼、《三国演义》讲故事比赛、辩论会等。
(4)读书交流来探讨。萧伯纳曾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我们就各有了两种思想。”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它本身就是一种碰撞和融合,两种思想交流之后或许可以产生第三种甚至更多思想。由于名著的博大精深和耐人寻味,使得交流在阅读中成为一种必需。为此,我们可以采用了多种交流形式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如撰写读书心得、围绕主题展开辩论、摘抄精彩片段展览„„其中最精彩的是阅读课上的读书交流会。让每个同学都上台围绕一个主题讲述对该书的理解和思考,也袒露自己读书的困惑,有时还必须解决同学们的质疑和异议。记得在阅读《水浒传》的时候,我们可以要求大家围绕“我心目中的英雄”上台说说自己的看法。当时所有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之中,有的就同一个人物,不同的学生竟能从不同的事例不同的角度来说他的“英雄”,极大地拓展其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阅读质量,大力推动其阅读热情。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经典名著凝聚了世代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从小读经典名著,加以思考,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有很大的好处。我相信经过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不断探索、实践,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学生会变成一个个的“读书”人,我们的社会也将变成一个“书香”社会,名著必将会成为学生真正的名师。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史》 章培恒 骆玉明 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文获首届福建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
趣味并重
——让学生快快乐乐学语文
新课程如同一股春风,吹活了课堂。几年来,在与课改同行的日子里,笔者实践过、苦恼过,并不断地求索着。长期来,低年级课堂教学由于学生对象的年龄特点,容易出现“老师激情澎湃,学生无动于衷”的情况。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课堂教学就应在“味”、“趣”、“乐”三字字下功夫,无论是识字教学、拼音教学、还是阅读教学、说话写话训练,教师都应贴近学生,采用直观生动,富有趣味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中感悟语文内涵(即语文味),进而追逐学习语文的快乐。
一、兴味盎然----原来语文这么简单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语言教学,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的重心应落在语言这一思想内容的载体上。于是有些老师为了凸显语文课的特点,不停地解词、说词,反复地分析、强调,反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本意。因为这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无疑是生吞活剥,强行施教,于是乎学生害怕语文了。这一怕,吓得学生连学习的兴趣也失去了,语文课堂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活力。要想课堂有“语文味”,则要抓好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那么要注意以下两点:
1、抓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把握教才内容,降低学习门槛。
一些教育界的前辈很早就指出,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笔者将之理解为:从学生出发,根据学情用活教材。其中,不可忽略的一点就是针对学生实际,把握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学习语文。比如,二年级上册《识字8》仅8个词,如何有效识字及让学生感受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是本篇识字的难点。在教学中,笔者结合低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采用直观的形式,引导学生将学习字词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建立起字词同事物的联系,利用不同形式不断重复再现词卡、图片,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事物的表象,完成从语言文字到画面的转换,达到有效识记。由于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老师不失时机地播放我国嫦娥一号升空的壮观场景,画面一播出,学生立刻被吸引住了,“啊”声不绝,有的同学还小声地边观看边给同桌介绍。当孩子说的欲望被调动后,老师把画面定格在“神舟”号飞船上,以此创设对话交流的平台,把你知道的我国航天科技成果跟大家进行分享。在相互补充、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我国科技的进步,以及作为中国人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从学生出发,合理安排学生学法,学语文,不怕了!
2、抓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注意细节处理,提升学生水平
特级教师刘仁增老师也非常重视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他总是强调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要抓语言的训练点,扎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很幸运,能跟刘老师同校,听了刘老师的多堂课。纵观刘老师的课堂教学,他总能从一个个普普通通的词中拽出些“不普通”来。他的课,显得那么朴实、真实,不管是引导学生对词语的感悟、或是教给学生课堂做笔记的方法,还是指导学生赏析文本的角度,学生都实实在在的学到了知识,学会了积累,学会了提炼。那就是语文知识的扎实教学!他的课堂,却又总是精彩不断,富有语文味。如刘老师上《矛和盾的集合》一课,他抓住“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这句话,结合其中的“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大显神威”等词进行语言训练,并以这句话为原点,辐射整篇课文教学,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说明文立刻变得形象生动起来,课就上得有滋有味。当然,这样的精彩离不开刘老师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对语言训练点的准确把握,对教学过程的娴熟驾驭,更离不开这位优秀的特级老师对教学细节的妥善处理,“平凡”的教材“不平凡”的教学,这就是细节教学带给我们的魅力!
从细节出发,有效引导课堂教学,学语文,很简单。
二、激趣导学----激发快乐的火花
快乐是一根神奇的魔棒,把它用在课堂上,就会让枯燥的东西变得生动,乏味的变成有趣的。快乐的关键在于教师应根据学情创设有利于学生全员参与的学习条件和教学情境,从儿童乐学出发,变学习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既长了知识,又长了智慧,充分体验了参与之乐,思维之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使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引发学习的地方,真正体现了“课开始,乐趣生;课进行,乐趣浓;课结束,乐趣存”的宗旨。
1、开展游戏,用表演来愉悦教学
语文课的教学,倘若就凭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已远不能吸引住学生。小学生平时最喜欢玩游戏,因此把游戏引入课堂,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积极参与学习。在拼音、识字教学中,老师们经常采用游戏法。如在教学拼音时,可以利用拼音卡片进行“猜一猜”、“快找同伴”等游戏,帮助学生掌握拼音,学会归类; 再如在教学第二册识字《口、耳、目》时,可 22 以利用手中的图片、生字卡组织学生玩起有趣的“点鼻子”、“小老师教字”游戏。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大脑对文字有深刻的理解。
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一方面,他们的注意力易分散,且好动;另一方面,他们模仿能力强,很强的想象力和表现欲,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而且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组合了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且是整体的语文素质。
2、开展比赛,用竞争来愉悦教学
小孩子大都争强好胜,针对孩子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把比赛活动引入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如在“展示台”中比比谁识的字多,谁的画画的好,谁的小日记写的棒等,据家长的交流信息中得知,在“展示台”的带动下,每个学生都产生的竞争的心理,都不知不觉地要求自己,争着上榜,从而寻求成功的喜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猜谜语、读儿歌、绕口令等比赛,使其学会把一些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在课堂上通过仔细听,认真想、相互说、高兴做的比赛活动中,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是自己要学要说的活跃状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个性特征。
3、讲演故事,用情节来愉悦教学
低年级的学生最擅长形象记忆,他们非常喜欢听故事,并被曲折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注意力比较容易持久,于是课堂中的某个环节,如课文导入、课中情绪调动、识字等环节,老师可以联系教材进行编故事,创设情节,如教 “游”字,笔者借鉴了一本资料书上介绍的故事:“方”先生一个“人”带着儿“子”去游泳。教学时,老师先让学生注意观察,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它或者哪些地方需要提醒的?学生很容易就说出“游”字的右边与“放”字不同,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在认识和写字的过程有一定距离。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老师就引入了这个故事,听着听着,有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明白了,方先生的孩子我们不能把它弄丢。”于是老师就顺水推舟地说:“是啊,要是你们把方先生的孩子弄没了,他要找你们赔的呀。”学生听了,觉得很有趣,哈哈大笑,在接下来的写字中,有的孩子面带笑容,甚至有的孩子一边写一边念叨着:“方先生的孩子在这......”在以后检查中笔者发现,这个很经常写错的“游”字,学生居然全都写对了。再如《坐井观天》、《我要的是葫芦》《风娃娃》等课文既生动,又有趣,故事情节性强。老师们就可以组织学生讲故事活动,让学生讲文中的故 23 事,续编故事,看谁讲得好,编得好,以此促使学生认真积极学好课文。
三、寓乐于创----开启智慧的大门
1、创造性的进行教学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问题的阵地,放开孩子的手,让他们去实践;放开孩子的头脑,让他们去想;放开孩子的嘴,让他们去说、去交流。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抓住转瞬即逝的学习契机,开展创造性地教学。比如,鉴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在导入部分配合教师的讲解加入舒缓的轻音乐,在教材上我们也可给呆板的课题“改头换面”,使它变的更生动。如《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出示板书的时候,可用绿粉笔写“柳树”用红粉笔写“枣树”并把一个写得大些,另一个写得小些,这样学生一看,就觉得有新鲜感,注意力就跟着你集中了;另外,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教材中课本知识的传授,而要设法向课外延伸拓展。如《我是什么》一课,在教学中可以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我还会在哪儿,做什么?”为线,让学生在充分的想象、评说、写话中全面铺开,成功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开启智慧的大门,拓宽学生的思维。
2、创造性的进行评价
评价可以是教师的教学专利,也可以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可以是对教学活动的评价,也可以学习内容的评价,感受成功的情感体验,激起主动探索的信心,促使他们以愉悦的、高涨的、自主的情绪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我们认为,只有充分展开课堂评价这对美丽的翅膀,课堂教学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用孩子的价值去理解孩子,让自己评价的语言更丰富,更有色彩,力求做到:“准确得体,亲切丰富,婉转巧妙,独特创新。”成为我们教学评价中舞动的旋律。
总而言之,新课程给了我们一个实践、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我们享受到课改的魅力,在课堂教学上不断实践摸索;学生也享受到了课改的成果,在课堂的学习中快乐的放飞自己。我们也将努力充实自己,借鉴专家和其他老师的先进经验,在课堂教学上不断自我完善。相信,今后的课改能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更多的快乐和精彩。
(本文获首届福建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论文评选三等奖)“无为”境界潜心修 有效课堂自在求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点滴思考
王晓芳
缘起——纸上得来终觉浅
我对《易经》颇感兴趣,总爱闲暇之余翻阅,《易经》也主张“无为”是最高境界,这主要源于老子的道家思想。我很欣赏老子“中气以为和”,“无为而治”的经典思想。但细细琢磨,发现语文课堂教学如果能做到“无为”,不也是至高境界吗?在我看来,“无为”不是无所作为,无事可为,而是不做那些无效、无益、无聊、无意义之事。“无为”的第一前提是效率,那么,“无为”的课堂不就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佳诠释吗?
回溯——便觉春光四面来
我们生活这个讲求效率的时代,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了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正发生着悄然的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我们值得总结和反思的问题。有效课堂教学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应巧妙地把握课堂的四十分钟,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语文知识,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回顾自己近来的语文教学经历,也在努力地尝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下就谈谈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所得。
一、“无为”之境——巧妙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课堂教学中的创设情境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也是开阔学生眼界的关键所在,更是唤醒学生求知欲望的重要方法.所以创面设教学情境要符合课堂教学中的“情”字,所谓“情” 25 就是学生学习的现状、学生的基础、适应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态度;“境”就是你创设的情境要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其愿意参与学习、乐于学习、期待学习,这样的教学情境才是有效的教学情境。
前些时候,我在执教苏教版第十册《水》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缺水地方的村民们挑水的艰辛,先请学生读这段话,找出哪些地方看出挑水难,用笔划出关键字词、作批注,然后进行交流,了解挑水花的时间之长,泉眼之小,人之多,水之少。为了让孩子们有更深刻的感受,我又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
师:大家不妨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我们把文字变成电影里一个远远的镜头,你会看到什么?
生:人们排着长长的等水队伍,队伍在慢慢地移动着。
师:是啊,长长的队伍像一条蛇阵在慢慢蠕动。我们把镜头往前推,在炎炎的烈日中,你会看到什么?
生:在炎炎的烈日下,他们的脸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依然在焦急地等待„„
师:在呼啸的寒风中,你又会看到什么?
生:风呼呼的刮着,他们的嘴唇冻得发紫,手都被风吹地干裂了„„ 师:我们在拍到一个人的特写镜头上,看看挑水的村民是怎样在山路上行走?
生:山路崎岖不平,他挑着一担水,艰难地前进,不小心绊到了石块,担子剧烈晃动了一下,水又洒掉了一些„„
师:正是因为这样,村民们挑水显得十分(生:艰难。)
上述片段,我重在把学生带到一个拍摄电影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不在观望文字,而是走进文字的背后,走进一组组的电影镜头,把语言文字转化为了生动的情景,学生真实而自然地就感受到了人们挑水之难。随着镜头的不断深入,学生的脑中的画面逐渐清晰,对这段话的感受就更加深刻了。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二、“无为”之技——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技巧。
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技巧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课堂是我们师生共同的舞台,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的教学技巧,才能让学生和我们产生共鸣,最终调动他们的情绪和思维,自觉的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教学的技巧有很多,如:多种形式的入课技巧、课堂质疑技巧、课堂启发技巧、板书技巧、结课技巧等。恰当得使用这些教学技巧,可让我们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我在教学苏教版第十册《爱如茉莉》这篇课文的第七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妈妈的叮嘱“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这句话也透着妈妈对爸爸如茉莉一般平平淡淡的爱。我就注重课堂的启发技巧。在教学中设计了三次的层层推进的追问。
追问一:包饺子给爸爸吃,这是多么平常的事情,可就是这样一件平平常常的小事,妈妈还是记在心上,还叮嘱女儿——(生: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追问二:爸爸就算少吃一顿饺子又有什么关系呢?可妈妈还是一直惦记着,还不忘叮嘱女儿——(生: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妈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叮嘱女儿这件事呢?(生:得了急病,身体虚弱。)追问三:哪怕妈妈自己都已经生病了,身体很虚弱了,可她还是用虚弱的声音叮嘱女儿——(生: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小结:在妈妈看来,爱就是一顿普普通通的饺子,爱就是一声平平常常的叮嘱,就象茉莉一样,虽然平平淡淡,然而却真真切切。所以妈妈认为“爱如茉莉”。
启发技巧教学是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自解其难,领悟意思,开拓心智,拓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途径。是语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这个环节中,我没有进行太多的讲解,而只是在启发上用了追问这个小技巧,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追问中读妈妈的叮嘱,一次次地体会妈妈话语中饱含对爸爸的爱,读中也升华了情感,读中回归的课文的主题,感受“爱如茉莉”的平淡和真切。
此外,我还想简单提提板书的技巧,板书是课堂最通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口 27 语讲授、教具演示、实验教学,都离不开板书的密切配合。好的板书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和控制学生的思路。很欣赏著名特级王松舟在设计苏教版第十册《二泉映月》这篇课文的板书,极富有艺术性。
9、二泉映月 一段经历刻风霜 一片情怀付月光
如诗般的语言简练的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整课的教学顺序是先感受阿柄的一段坎坷人生经历。通过练笔写出阿柄遭遇的苦难生活后,了解他的一片情怀,最后,在无人在乎,无人理解的年代里,阿柄把这片情怀倾诉给了月光。多么精练的板书概括,王老师的板书技巧让人折服。
三、“无为”之度——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节奏就能使得课堂有张有弛,满足学生这种周期性的思维运动,适合于学生思维的需求。一节课四十分钟,或静静学习,或热烈对话,或写写练习,有静有动,有缓有急,奏响了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静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也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则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是教学上的粗线条,是写意;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则必须是“工笔画”,浓墨重彩,认真描画。“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有人把节奏当作是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
记得上学期上过一节公开课苏教版第九册《推敲》这篇课文,自认为课堂的教学节奏把握得不错。先让学生静静地回顾上节课所学,思考老师给的填空题要求每处空的地方都提炼成四个字,这个过程,学静静思考,梳理课文内容。然后交流感悟,围绕给出的四道填空题,潜心会文。其间,在引出《题李凝幽居》这首诗,让学生投入的诵读古诗,诗声琅琅,诗意悠悠,接着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走进了长安城”这句话,通过反复的回旋式复沓朗读,以读代讲。又指名学生上台演演贾岛 28 的样子,动静结合,学生兴趣盎然。最后,让学生讲讲《推敲》这个故事,既巩固的课文内容,有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整堂课重点突出,动静结合,疏密有致,张弛有度,较合理地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顿悟——化做春泥更护花
我想,“无为”境界与有效课堂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成熟的思考,我思故我在,有了追求的目标,才能让自己在有效性教学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才能让课堂焕发灵动的生机,才能还学生一片广阔的语文天空。潜心修得“无为”境界,自在求得有效课堂。
(本文获得2008年校级论文评选一等奖)对新课改“变异”现象的思考
冯
心
最近,笔者听了一些课,深刻地感受到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可谓是如火如荼、缤纷灿烂。但在这种轰轰隆隆、热热闹闹的表面现象之下,却有一股暗流在涌动——那就是“浮躁”且“华而不实”。也许,透过一些看似精彩纷呈、气氛高涨活跃的语文课堂教学,以下几种有悖于新课改“变异”的现象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思考。
一、片面关注课堂气氛活跃,忽视文本的理解感悟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得不是十分到位,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误区。一些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设计活动;煞费苦心地安排了演讲、辩论、采访、课本剧、即兴提问等活动,形式新颖多变,构思独树一帜。于是,只见学生将课本搁置一边,跃跃欲试、畅所欲言、才艺表演、淋漓尽致,课堂似乎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但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喧哗与热闹,不见课本的理解与感悟。许多学生下课后只沉浸在学生的精彩表演中,对于课本重点.难点.语言文字的亮点,仍茫然无知。
我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狼牙山五壮士》,在教“英勇跳崖”时,该教师为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全新理念,让五位学生分别扮演五位壮士从“悬崖”(课桌)上跳下。学生跳得不尽如人意,老师便一遍又一遍指导,逗得全体同学捧腹大笑。整个活动持续了十分钟,当教师想作点总结陈辞时,下课铃声已经响起了。于是,此节课在同学的哄笑声中宣告结束。这节课的具体效果可想而知。这种只关注课堂气氛的高涨热烈,忽视对课文本身的关注与挖掘,无异于在做一种“无益之功”,空有花架子而无实质内容。
课堂教学是扎扎实实的,需要给学生个体思考的时空,让学生用心去悟,去贴近、融合、揣摩、感悟文本。独思的静谧恰恰是动态的生成过程。
二、刻意追求自主学习方式,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学习方式上,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自主”主要是就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 30 的主客体关系而言,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现的主体者,把时间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往往多有偏颇。
众所周知,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理解文章关键的一环。可是,在不少公开教学观摩课中,经常出现“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老师话音刚落,教室内人声鼎沸,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学生读得摇头晃脑、面红耳赤,场面煞是热闹,教师颇为满意。这已日渐成为一种时尚。难道学生个个都喜欢高声朗读?仔细想想,答案非常明显。学生之所以都选择高声朗读作为“喜欢”的方式,不排除以下两方面原因。
1、受从众心理趋使。部分同学的放声朗读使其他同学身不由己,为给老师传达“我读得很投入”这一信息,就不惜扯着嗓门,摇头晃脑。
2、学生无其他方式可选。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放声朗读历来都是“用喜欢的方式读”的代言,成了学生固定的阅读思维程序。他们从未学过默读,更不知浏览是什么,以至于有学生在考试时还要出声读卷。
难道一定要“用喜欢的方式读”吗?我认为,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这种说法也未必恰当。因为默读、浏览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吗,这种高心智活动往往会让学生在自主选择时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即放声朗读,那么,其默读、浏览能力就会日渐萎缩。这种没有任何的指导,也没有任何的提示和要求,漫无边际地反复朗读,半节课一晃而过,重点难点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充分的展开和深入的探讨。这种浅表性的“自主学习”,不排除“假民主.假自主”之嫌。
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并不排除教师的讲解、恰当的引导、正确的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越充分,越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三、一味诊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
学生独特体验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对矛盾,但这矛盾的两方面都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很好地把握它,以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改的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当学生发表个人观点时,由于个人知识能力的局限,往往会出现与教材内容相佐,与教师预设的答案不相符,或者与时代、民族、社会倡导的价值取向相背离的独特体验。有的教师为显示对
“独特体验”的尊重采取的是不关于痛痒的肯定或置之不理、甚至不知所措。
如教学片段1:一位教师和学生一同学习人教版11册《小抄写员》。课文学完后,师:你认为叙利奥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生:他是一个体贴父母的孩子。
生:我觉得他很有责任感„„(孩子们动情的表达着)生:我认为叙利奥是一个怪孩子。(生发言让师大吃一惊)
生:(振振有词)第一、叙利奥为了赚那几角钱耽误了自己的学习,你说他怪不怪?第二、叙利奥在受到不知情的父亲的责骂下,为什么把自己的委屈说出来?你说他怪不怪?(不少学生鼓起了掌)。
师:你分析得有一定道理,让我们再次以掌声鼓励。
从以上的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眼下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地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而迷失了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
《小抄写员》一文围绕父与子之间矛盾的一次次冲突,表达出深切的、令人难忘怀的父子之爱,这种爱正是崇高的社会之美。要引导学生探求到文中人物身上所展示的美,就必须抓住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中去感知美、探求美。儿子的行动告诉我们:他情愿忍受父亲严厉的责骂和渐渐的冷淡,一次又一次地帮父亲抄写,他对父亲的爱多深啊!而父亲的感情变化,正是说明了他宁可自己受苦,也不愿占用儿子的学习时间,对子之爱多深沉啊!这是一对多么令人敬佩的父子啊,他们是那样执着地爱着对方,他们的心灵是那样美好而崇高„„如果说叙利奥是个怪孩子自然就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四、单纯追求探究式学习方式,忽视重难疑点的探究
虽然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运用得上探究工的学习方式。有些语言材料主旨简单明了,靠听讲、阅读、理解就能完全掌握,无须探究的地方都要去探究,势必会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形式化。
也许是一些知名教师在公开课中的多次重复,也许大家觉得比较时尚,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中,常常可以听到这样一些问话:你最喜欢学哪一段?你想怎么说
就怎么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高年级的老师在说,低年级的老师也在问,似乎这些话成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用语的经典。那么,这些话到底包含了什么呢?是真正体现让学生自主实践、探究,还是教师也在“赶时髦。”
有些老师在学生连课文都没读通顺的情况下就急于抛出一个大问题“在你体会深刻的句子旁边写上批注”。于是,经过一番“轰轰烈烈”的讨论后,似乎让学生自主探究这一目标已达成。其实,作为一个旁听者,只要你仔细去听,再把学生说的内容连起来整理一下,就会发现,学生刚才回答的内容重复很多,浮在字面表层理解的很多,而真正体现学生个体思维,有独特见地,较深刻内涵的精彩回答却是“难以寻觅”。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你体会最深刻的句子旁边写上批注”这个要求本身就是大而空的,它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面对这个问题,似乎什么样的回答都可以。启发学生与文本对话,以求更深的理解,这用意当然好,但启发不能空泛,不能漫无边际,心灵对话应该有实在的依托,有具体的突破口。
探究式学习方式要将探究的立足点置于重点、难点、疑点的问题上,我们关注的不是形式的如何多样化、新颖化,而是这种方式能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一些富有挑战性问题的探究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吸引力和兴趣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求异思维,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五、过分强调尊重主体,忽视积极有效的评价
学生因他们特有的生活经验和精神视角,对文本进行着符合他们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的重新解读。尊重具有个性的感悟、体验、思考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仅仅就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水平上对文本进行加工,教师不进行任何引导,这似乎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一另一个极端。“你很会动脑筋,见解独特”。“你的理解虽然不够恰当,但你敢说,值得表扬!”„„见解怎么独特?理解怎么不够恰当,正确的知识是什么?这些应该被看重的东西被含糊其辞、哼哼哈哈的评价所掩盖,美其名曰“尊重主体”。
教师的课堂评价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促进学生健康、持续的发展,这是我们应当秉持的评价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评价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有效的课堂评价,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33 调控功能,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向,学有方法,使教师教有主导,教有指向,教有成效。
我们可以在口头语言的评价上机智多变,平时做个有心人,多积累。好的导向性评价,将起到画龙点睛、总结学法、深化认识的作用。比如:“你很会学习,善于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来体会!”,“这位同学读书真细心,连老师没发觉的地方,他都发现了,老师要向你学习!”等等。还可以将口头语言的评价和体态语的评价相结合,爱抚他摸头、亲切地握手、有力的大拇指„„这更能传播一种情绪,交流一种感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改”要改的是不利于培养语文综合素养,与学生生活实际、能力水平相悖、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东西。不能为了标新立异而搭“花架子”。语文课堂呼唤创新,呼唤真与实!
(本文获得2008年校级论文评选一等奖)
有效朗读的教学策略
周性勇
朗读,是最经常的、最重要的、最具实效的阅读训练。以语文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有效朗读,落实 “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朗朗书声中感悟了文意,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得到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那么,怎样才能让朗读避免“虚情假意”,达到“情真意切”呢?怎样落实有效朗读的指导训练呢?
一、落实研悟,以悟促读
课程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只有经常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充分读悟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感情,提高朗读能力,内化文本语言。
小学语文课本是一篇篇内容、形式各异的课文,学生只有在阅读中不断揣摩、推敲和品味语言文字,他们才会对课文的字、词、句有深刻的,独特的感悟,胡才有了学生的个性化朗读。个性化朗读就是根据自身的心理特性对文本的接纳和清晰、响亮地把文章读出来。要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感情,读出个性,读出自我,让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在课堂中大放异彩,教师应捕捉契机,巧妙引导,落实研悟。《二泉映月》这篇文章真挚感人,适合感情朗读,而且是需要通过朗读来感悟的课文。当学到第四自然段的“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时,我首先让学生说说阿炳当时的感受。学生就联系到了阿炳的生平经历,如自己的生活贫困,师傅的离去,自己身患眼疾双目失明的经历等。让学生“倾诉自己的感情”,让学生走近阿炳,与阿炳对话,与文本对话,帮助学生奠定情感基调。然后让学生大胆尝试,通过自己独特的朗读来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一次次的试读、感悟、深入理解,学生对阿炳知道得更多,于是再次朗读便成为学生表达感情的需要,学生们通过朗读渲泄着内心内心深处对课文的欣赏,对阿炳的崇敬,对这首曲子的喜爱。当《二 35 泉映月》的二胡曲在教室里响起时,学生感受颇多。而音乐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感染功能。学生听着高低起伏、悲伤怆然、跌宕回旋的音乐,结合之前了解到的阿炳的生平经历,头脑中就会浮现出不同的画面,就会有一些难以名状的感情在心中生成。这样,学生就能深刻体会到阿炳创作这首二胡曲时的心境,感受到阿炳人生的坎坷,感受到乐曲中寄托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不公人生的挑战„„配乐朗读又一次地把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让学生在个性朗读中内化文本语言。
在深入的感悟之中,学生的内心充满了读书的欲望。此时的反复吟诵,学生“切已体察”,积累了语言、文章中的美词佳句自然也“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切身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二、创设情境,以情激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形象生动、充满情趣的事物是学生永远喜欢的。要让学生读出感情,首先要让他们入其境,才能体其味,表其情。一个老师在教学《三亚落日》一课时是这样开始的:“孩子们,海上日出的景象是十分迷人的,但是在作者的眼里三亚落日的景象美妙绝伦,一点儿也不比日出逊色。你们想去那儿看看吗?”湛蓝的海水,低翔的白鸥,挺拔的椰树,玉屑银末般的细沙„„课件中,一幅幅洋溢着浓郁的热带风情的画面,合着美妙的音乐,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孩子们被迷人的画面和我的激情所感染。从孩子们的眼神中,可察觉到他们向往这个美丽的地方,然后老师让学生带着向往之情去读课文。学生的阅读需求被激发了,很快沉浸到课文的情境中去,自觉地用声音动情地再现文字。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指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外,还要和学生对话,共同创设新的情境。教师要做教材的使用者和建设者,要引导学生把文本读进去,还要跳出来。一篇好文章就是一幅精美的图画,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一次次难忘的经历,特 36 别是一些写景抒情散文,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积累、设身处地的体验课文所描绘懂得情境,就会是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境。王崧舟《一夜的工作》教学中有这一片段:
师:总理的简朴的生活让我们感动;但是总理的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却让我们无限感慨!哪些句子让我们无限感慨?
生:“他不是普通的浏览„„”
师:的确,这个句子让你有无限感慨。不是浏览,而是书上的一个词——
生:批阅
师:不,比批阅还更准确的词,你找到了吗?你把它圈出来
生:审阅
师:同学们,你是怎么理解“审阅”这个词的?
生1:一句一句地审,一句一句地阅
生2:一句一句地阅读
生3:一边咨询,一边审阅
生4:十分严格地看着
师:刚才有同学说一句一句地阅读,但怎样的阅读才称得上审阅?
生1:认真仔细„„
生2:一个字也不放过
生3:非常严格
生4:不放过任何字和词语
(生齐读这句)
师:只有这样的阅读才叫审阅,但是同学们,总理这样审阅的仅仅是这样一份文件吗?第一组同学准备
师: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的总理坐在不大的写字台前,打开了他今晚要审阅的文件,只见他——(生接读)
师:夜很深了,只是时钟“嘀嗒嘀嗒”走动的声音,总理坐在办公桌前,继 37 续审阅文件,只见他——(第二组接读)
师:夜更深了,人们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而我们的总理依然坐在办公桌前。只见他——(第三组接读)
师:东方发白,夜色烂珊,总理坐在办公桌前审阅最后一份文件,只见他——(第四组接读)
教学这一部分时,王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审阅”一词的含义,让学生感受周总理的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然后立足文本,用自己声情并茂的语言为学生再现了一幅幅生动的情境开启学生想象的大门,让学生仿佛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并且这四个情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层层深入,一次又一次拨动学生的心弦。学生和教师、文本之间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百读不厌,越读越好。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通过一段段视频、一幅幅图片、一首首乐曲、一句句话语„„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怀着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声情并茂地朗读。这正是“课既行,趣正浓”。
三、注重范读,以范引读
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师语言的丰富性和感染性。李吉林教师说过:“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因此,教师特色的范读能披文入境,融情于声,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氛围,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共鸣。
从情感角度说,朗读的过程是读者通过“价值认识”感受作品的情感信息,从而形成自身情感信息的过程。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或有感受而自己又产生不了情感的体验,或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此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范读。
记得有一位教师在执教《花的勇气》一课时,在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千万朵小花在冷风冷雨中怒入的段落的时候,先入情入境地感情朗读了这一段,将那小花在风雨之中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的场景读得淋漓尽致,让那生命的勇气直抵学生的心田。接着以充满激情地说到:“我曾试图想找到一幅画面来体现 38 这些小花的勇气,但我发现很难点,因为这不仅仅是作者脑海里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画面,它更是一首流淌在作者及我们读者心中那对生命的勇气的赞歌。让我们带着对生命的礼赞来齐读这一段。”因为有了教师有范读及激情的引导,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情真意切。
还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长征》一课时,通过课件边展示了毛主席那刚劲有力、豪迈奔放的书法作品《长征》,边激情澎湃地朗诵了这首诗,使学生在课始阶段便立刻进入了诗的情境之中,感受到毛主席那伟人的胸怀和豪迈的情怀,为学生对这首诗的诵读垫定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的范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对文本兴趣盎然。高水平的范读不仅能够起到示范榜样作用,更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范读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文中字里行间跳跃的情愫,与文章的作者激情碰撞。阅读前的范读是兴趣的激发,是对文章的感知;阅读中的范读,是对文章的感悟;阅读后的范读,是对课文的赏析,对文章思想感情的升华。
四、巧用评价,以评导读
在课堂教学中,朗读评价至关重要。教师充满智慧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进一步提高。但评价一定要注重内涵,一味地“你真棒!”“太好了!”只会让学生觉得无味。在朗读指导中的,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做出有针对性、指向性的评价。
如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时,当学生读得不是很到位时,她幽默地说道:“你读得五岭似乎只在湖南境内。”当有学生读得更好一点时,她说道:“似乎已经绵延到了江西了,谁还能将这五岭绵延得更远些?”当学生读得很到位时,她又不失时机地赞扬道:“听了你的朗读,我似乎真能感受到那五岭山脉的绵延不断。”
再如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 „„
师: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来,孩子。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 39 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学生朗读)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生跟着读一遍,教师又读一遍,带一点感情,学生跟着又读一遍)„„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了,是觉都睡不好了,根本就没有梦,是吧。这一点的印象留给你特别深。同学们,对家乡的思念,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王老师的两处评价,都是指向性极其明确的。第一处不仅肯定了学生读的字正腔圆,而且点出了这句话中容易读错的地方,提醒学生注意,全班再齐读,这样的评价语,不仅鼓励了读书的同学,而且也指导了全班同学如何正确朗读。第二处老师并没有空泛的说有感情的来读这一句,而是用自己深情并茂的讲解,让学生感悟到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境,随后让学生走进句子的意境中,带着感受去读这个句子。
评价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同时相机告诉学生朗读的技巧(讲求轻重缓急,做到抑扬顿挫)。目前教学中的朗读技巧的指导似乎有种倾向,教师不愿甚至不敢提及该用怎样的语调、语速以及语气来读,惟恐有悖于“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这一理念,其实这是对课程标准的曲解。我们可让学生用“如果他在……等词句上读重(轻、快、慢)点就更能表现……”这样的句式来评价,或者换个人称以商量的口吻用上这样的句式:“××同学,我建议你在……等词句上读重(轻、快、慢)点,这样更能表现……你不妨试着读读,体会体会”。这样的评价具有针对性,能真正起到以评促读的作用。
当我们能因文因人而异,把“有感情地朗读”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之中时,良好的语感,善感的心灵,美好的品质将在朗读中渐渐积聚、凝炼升华,师生将一齐体验语文震撼人心的特殊魅力,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共同积淀深厚的文化修养。
(本文获得2008年校级论文评选二等奖)
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初探
叶 云
《现代汉语词典》对”开放”一词的解释为“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开放性教学是针对传统教学“三中心”(以课堂、课本和教师为中心)和“三惟一”(以课本为惟一的知识源,以教师为惟一的知识传授者,以课堂为惟一获取知识的场所)的弊端提出的。众所周知,教育不仅要符合人类社会经济是发展水平,而且要促进经济的发展。显然传统教学是根本无法做到。开放性教学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将教学置于立体多边的时空中,适应并促进时代的发展;它向社会生活系统开放,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它力求开放师生关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它将教学的全过程展示出来,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一、开放的语文教学目标
从传统的教学观来看,完成教学任务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根本目标。教师的备课和上课都是以学生是否掌握书本知识,能否通过考试为最高准则。而开放性教学的目标不仅要考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等显性目标,而且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独特的情感体验,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的隐性目标。
(一)显性目标尽可能让学生明确,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显性目标是指学科基础知识目标,学科学习能力目标,智力发展目标,思想品德目标等。目标是一个人行动努力的方向,对学生而言也是如此。显性目标越早让学生知道,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越高。如果上课伊始教师就能把制定好的目标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就会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一位教师教《大禹治水》第一课时,一开始就向学生出示教学任务:1学会生字13个,读准多音字“没”。2学会联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等词语,3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第1段,知道大禺治水的原因。由于学生第一时间知道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因而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他们时
时刻刻检查自己的学习行为和效果,时时在体验达成目标的喜悦。
二、开放的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如果仅仅依赖教材,那么可想而知学生的语文水平有多高?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开放性设计。开发性教学提倡教师拓宽语文视野,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内容,注意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相互提高,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
(一)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人。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学会选择是一种重要的生存能力。真正把学生置于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仅仅只是教学生学会选择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把主动权教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选择需要的、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才算是学生真正的“当家作主”。
1、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心理学表明,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达尔文在总结自己的成功时,就说过:“就我记得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作用之大。”开放性教学就要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位教师在教《小白兔画猫》。他本来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没有想到学生却被插图中那只外形奇特的小猫吸引住了。这时教师灵机一动,就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猫。由于 学生兴致很高,不但“说猫”活灵活现,而且“写猫”也是有板有眼。在课堂中,由于教师改变教学内容,和学生一起贯彻小猫,满足了好奇心。因此,学生完全处于积极主动,自动投入良好状态,从而产生共鸣,酝酿成“我要学”的强烈愿望。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的“教”真正成了为学生的“学”服务了。
2、让学生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
心理学指出,需要是学习的内驱力。过去,教师往往受教学目标的制约,过多地关注教学内容的落实,忽略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学得被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有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真正实现学生主宰课堂,就是要求教师在觉察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后尽量地充分满足学生。
(二)加强学科间的整合,凸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
《课标》强调,语文课程要与其它课程沟通。由此看来,小学语文内容可以超越严密知识体系的分门别类的学科的界限,着眼于学生整体发展的特点。开放性教学重视教学内容的横向联系,加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综合,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学习了以“鸟”为主题的文章后,组织学生开展以“鸟”的生存与发展的调查与研究。这样一来,有的学生就运用常识知识研究鸟的生活习性;有的学生就用数学知识统计数据;有的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撰写小论文;还有的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上网收集鸟的各种资料。这样开放性的设计,学生综合了多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实实在在体会了“八仙过海,各现其能”的快乐,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拓宽、开发教材,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开放性教学不仅要学生完成《课标》规定的教学内容,而且要了解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关注自然、社会和人生。因此教师必须对现有教材进行必要 的加工和补充。
1、课外读物与教材结合
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积累过程。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的仅仅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典型案例,它们只是语文课程体系中的一小部分。开放性教学就要扩展教材中的知识,联系课外读物,加深理解和感悟。
《登山》一课抒发了列宁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动脑,找名人克服困难的名言警句,进行阅读、感悟。在次基础上引导学生学做名人,给自己写
一、两句话,鼓励自己。还可以介绍课外读物,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著名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可持续发展。
3、实际生活和教材结合
《课标》指出,各地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教师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开放性教学一定要把教学带向社会,引向生活。如学习《家乡的秋白梨》,课前让学生收集家乡土特产的相关资料。在教学中设计“土特产推介会”。学生设摊向“游人”和“顾客”推介家乡的土特产,把学到的语文知识和形成的能力,在几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运用,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另外,教材的拓展还有许多形式。如写游记作文,带学生去郊外、公园玩;学到为“人民 44 服务”的课文,就带学生去社区服务等。
三、开放的教学评价
改革原有的评价机制,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体系日渐重要。开放性教学的教学评价是以人的原有基础为出发点,注重人的主体发展,体现学习过程,从有利于人的终身发展的高度去开展工作,全面关注人的终身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评价。
(一)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以学生评价为主
根据事物的变化是有内因与外因的交互作用引起的,其中内因起决定作用的哲学原理。在教学中必须引入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评的交互评价,以取代传统的教师单向性评价。
1、学生自评
这是学生自我激励与实现自然教育的主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及时对学习方法、学习质量进行自我反省,自我完善。在课堂上,教师要常用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自评:“你觉得自己读得怎样?”“你觉得自己的意见别人能接受吗?”“你觉得自己的回答还可以改进吗?”等等。经过引导,课堂会时时冒出这样的评价语:“合作学习室,我能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能认认真真与同学讨论,找出答案。”“这篇课文我读了好多遍,但始终弄不清这句话的含义,所以这句话值得研究。”“我有点紧张,所以读得不够好,今后努力”等等。这样长期训练,学生就会比较正确的认识自我,发现和调整自我成长的方式。
2、生生互评
生生互评是通过学生间的评价,相互发现、相互学习,扬长避短发展自我的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指出同伴的不足和长处,学生间真诚的评价,促进了学生间是相互学习,从而更加严格要求自我,这种借别人的长处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是现代人所必备的。
3、师评
教师评价学生要注意批评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相结合,突出激励性;批评性评价和建议性评价相结合,突出建议性评价。师评以表扬为主,不要吝啬对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反馈。尤其是对一些胆小的、自卑的、平时极少发言的学生评价时,一定要宽容。也许你的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句肯定的话语,就让他 45 们从此扬起自信的风帆。
(二)批评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突出激励性
俗话说:“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激励性评价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行为科学实验证明:一个人没有得到激励,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得到充分地激励,能力就能发挥到80%——90%。因此学生一旦得到教师的表彰和奖励,内心会充满喜悦,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更为充分地发挥。当然,有时也需要批评性评价。如违反纪律,扰乱秩序,不认真学习,就应该适当的批评,并加以引导。
(三)结论性评价和建议性评价相结合,突出建议性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是单一的结论性评价,而是要多运用建议性评价。前者只告诉学生是对是错,后者能启发学生怎样做会更好。
一位教师教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对学生的朗读采用富有特色的建议性评价语:“你读得很认真,要是能字正腔圆得读就更好了!”“你读得很响亮要是能带着自己的体验读肯定更精彩!”“你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体验,读出了不同的味道,值得大家学习”等等。这位教师的评价不仅是对个体的朗读提出建议,而且对全体学生也产生重大影响,不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而且评价的要求也是循序渐进的。可见建议性评价的作用之大。它能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修正自我。
(本文获得2008年校级论文评选二等奖)
范读:这样的体验也精彩
黄如耕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创设了“读”的情境和时间,引导学生或是 “动情诵读”或是“静心默读”,并在读中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碰撞中读懂文本,获得体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在指导学生经历自读体验时,我们发现教师的范读走远了,已淡出了语文课堂。其实,范读,也是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一种有效手段,也照样能成为阅读课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范读,是教师把自身对文本的体验之后的感悟以有声朗读的形式正确、规范地传达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手段。虽然它与录音同有着示范作用,同是朗读的信息提示。但是,教师范读的声音更贴近学生,更有形象性。学生听着范读,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借鉴。在阅读教学的不同环节中,范读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一、范读,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
我们都有这样的阅读体验,当我们读到情节的矛盾点时,心里就会做出这样的判断:下面出现的结果与我想的是否一样。这种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预测和设想,就是阅读期待。阅读期待可以使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向往和探究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文本,通过教师的范读,甚至是夸张的范读,为学生创造阅读情境,造成阅读悬念,引发他们的阅读期待,激活阅读欲望,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以及效率。
二、范读,在倾听中学会读书
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有限,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遇到长句子或学生不容易读好的句子,教师要多通过示范,以期帮助学生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初读效果。
如《燕子》一课中,“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嫩叶的柳丝。”这是长句,学生在朗读中经常出现破词断句的现象。在范读前,教师先引导学生梳理句子,弄清内容;接着,让他们自己读读,指名个别读,其他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就会产生疑义,这与他们平时的阅读积累的语感不吻合;而后,老师的范读,提
醒学生认真听,听出停顿处,用笔在文中做记号。这样,在对比中,学生明白了句子中何处停顿,“微风吹拂着 千万条 才展开带黄色嫩叶的 柳丝。”教师读时语调轻柔、舒缓,表现柳丝的柔美多姿。学生既学会把句子读通顺,又懂得在朗读中,运用朗读技巧表达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积累读书的方法。
三、范读,在情境中受到熏陶
学生要想象课文描述的画面和情景,进入课文描述的意境中去,才能实现和作者的心灵以及情感的交流。但是,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很难进入这种境界时,教师的范读就是最有力的引导。
《月光曲》一文重点就在于引导学生领悟贝多芬创作乐曲的意境一段,但文中并没有直接描写《月光曲》的节奏、旋律等,而是通过皮鞋匠兄妹俩听音乐时的联想表现出来的。课上,先让学生在认真观察文中的插图的基础上自由读课文的第八、九两个自然段,边读边在脑子里想象画面。在读中,学生体会到了第九自然段中描绘了三个画面。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是不够的。但是,学生又无法用他们的读来表达感情。
师:读得很用心!请先在脑海里浮现文中的插图(教师稍停几秒钟,给学生时间上的缓冲,为倾听文本做心理准备),听我读这两个自然段。
教师用平缓、柔和的语调朗读环境描写的语句,为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中的情境铺设了情感的基调——学生仿佛置身于茅屋之中: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流泻,万物披纱,四周是那般幽静。在这境界中,贝多芬手抚琴键,音符似潺潺流水,又如瑟瑟秋风,倾诉着人世间的真诚与善良,贫穷与希望„„接着,教师以声情并茂的范读,画面流动起来,把学生带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在大海边,月亮升起,海面平静;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浪涌。领略大海的雄浑壮美,从而领会乐曲旋律的迭宕起伏。
此时,学生感受着教师范读所带来的语言文字魅力,更进入了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的情境——从教师的范读中,学生体会到皮鞋匠兄妹俩的心情由平静到心潮澎湃,他们为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而兴奋,体会到贝多芬为他乡遇知音而激动,体会到贝多芬对兄妹俩深切的同情,以及贝多芬实现了自己所说的“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教师的范读,让学生在美得享受中理解文本,与文本实现真正的对话。
四、范读,在情感点产生共鸣
教师入情入境的范读,将带着学生走进文本的情境中去,与文章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受到情感与思想的熏陶,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化的境界。
在 《第一次抱母亲》一课中,教师以“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中的省略号为语言文字训练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想象。学生列举了母亲80多斤的身子在生活中可能要承受的种种的担子。学生的回答丰富了省略号的内涵,学生的回答把母亲的爱与那些具体的事情联系在一起。
接着,教师范读。使文中的母亲的形象立体了,感性了。母亲单薄的身子,背负着生活,母亲80多斤的身子扛起了艰辛的生活„„在倾听中,学生对“母亲”这一形象有了鲜明的体会——在具体的形象中感受到母亲的不容易,体会到母亲对家、对孩子浓浓的爱。
在教师范读所激发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写写:“我放学迟了,妈妈„„.”、“我病了,妈妈„„”等,回忆母亲对自己的爱的种种情景,拉近了与生活实际的距离。学生进一步明白母爱是和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紧紧相关的,这些具体的小事织就了伟大的母爱,丰满了文中的母亲的形象。把文本与生活相结合,找准学生情感的切入点,使他们和文本产生共鸣,对文本的解读就深刻了,学生的体验就厚实了。
五、范读,在质疑处点拨
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发展学生的智慧,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自身的范读,引导学生在倾听中思考,抓住重点词,步步深入,从不同的角度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内化文中的语言,丰富自己的情感积累。
《灰雀》一课,列宁与那个小男孩都喜欢灰雀,正是因为那只灰雀,两人进行了一次有趣的交谈。课文的重难点也就在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自读中产生了疑问,如:男孩受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的感动后,他每次说话的内容?教师以范读,帮助学生在倾听中理解对话,领会课文内容,引导他们体会到小男孩从原来想把真相告知列宁又不敢讲出来的矛盾心理,以及想要把灰雀送回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的变化。
六、范读,在体验中读有个性
在阅读课堂上,教师的范读运用声调的高低、表情的变化以及其他手势语的运用,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导他们凭着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去直接地感受、体味、领悟文本中的语言文字,从而产生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丰富自己的阅读积累。
教学《小稻秧遇险》时,在课堂上有这样的一幕——
师范读——“我刚搬到大田来,正需要营养,怎么可以交给你们呢?”(这是小稻秧在面对团团围住它的杂草时说的话。)
师:从我的话里,你们听出了什么?
生:委屈!我听出了小稻秧这时很委屈。(为什么?)明明是给自己的东西,杂草却来抢!
师:对!这是我们生长需要的,怎么能给杂草呢?太委屈了。小稻秧们,面对着气势汹汹的杂草,你们会怎样地说呢?
(教室里静了下来,一会儿,学生举手发言了。)
生1:生气地说!因为这是给我的,你们杂草还那样地来抢!(生1学着用生气的语气读了小稻秧说的话)
师再读——“我刚搬到大田来,正需要营养,怎么可以交给你们呢?” 师:这时,你又听出了什么?
生2:小稻秧会很难过地说。小稻秧多么希望自己吸收了这些营养,可以更好地生长,可是营养却被杂草抢光了。
(生2练习读小稻秧说的话。)
教师用不同的语气示范着读 “我刚搬到大田来,正需要营养,怎么可以交给你们呢?”学生从中听出了“害怕!一群的、蛮不讲理的杂草,他们气势汹汹的样子,小稻秧才搬到大田,哪里是对手。小稻秧心里怕极了。”听出了“大声!稻秧很大声地说。杂草欺人太甚,小稻秧无法忍受,所以很大声地说这句话。”学生不但还听出了教师范读中蕴涵的不同的体验,还在教师范读的启发下读出了自己的新的见解。
教师用自己的范读为学生的多元解读做了铺垫,把“一句话读成了一幅画”。让学生感受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 50
第二篇:小学语文语用梳理
小升初语文
1、声母、韵母、声调一般说来,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绝大多数汉语的音节是由声母和韵母组成的。起头的音节叫声母,声母后面的音节叫韵母。
声调是声音的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普通话语音里有四种声调,叫做四声,它们的名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调号是标记声调的符号。用ˉˊˇˋ表示。下面的口诀可以帮助掌握标调规则:有a不放过,无a找o、e,i、u并列标在后,单个韵母不用说,i上标调把点去,轻声不标就空着。练一练
(1)读读写写,认真复习下面的拼音字母及整体认读音节。声母:b p m f d t n I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y w 单韵母:a o e i u û
复韵母:ai ei ui ao ou iu ie ûe er 鼻韵母:an en in un ûn ang eng ing ong 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in yun yuan ying
3、变调
在普通话里,有些音节的声调起了一定的变化,而与单字声调不同,这种变化叫变调。其中
一、不的变调为特殊。
以表说明:阴平阳平去声轻声一yī单念或用在词尾以及用在序数中yí在去声前yì在非去声前在相同的动词中间不bú在去声前bù在非去声前
在小学阶段应掌握的还有一种变调现象是出现在ABB叠词中,后面BB二字均念阴平声。如:亮晶晶(liàng jīng jīng)
练一练
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看一看()
一下子()
一只()
一会儿()
不会()
不能()
说不说()
不能()软绵绵()沉甸甸()
毛茸茸()
湿漉漉()
4、拼写规则(1)韵母除了和声母相拼不能省略跟别的声母相拼,都要省去两点,如nǚ(女)、lǜ(绿)、jū(居)、xū(虚)、yǔ(雨)。
(2)a o e开头折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容易拼错的时候,就需要用隔音符号(")隔开,如:
kù‟ài(酷爱)--kuài(快)xī‟ün(西安)--xīün(先)练一练(1)给下面的词语注上拼音,注意隔音符号。
5、轻声和儿化
(1)轻声:汉语的每个音节都有一定的声调。有的音切在一定的场合里失去原调,变成一种既轻又短的调子,这叫轻声。轻声并不是独立的声调,而是从四种声调变化而来的。轻声音节不标调,要念得又轻又短。
为:(妈妈)müma(我们)wǒmen(你的)nǐde(2)儿化:在普通话里,韵母不能与声母相拼,它除了自成音节之外,儿还可以从目前一个字音里的韵母结合起来,并使这个韵母转变为卷舌韵母,这种现象叫儿化。带儿化的音节,一般用两个汉字表示,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这些儿化音切,只需在原来的音节之后加上r(表示卷舌作用)就可以了。
例如:门儿--ménr 馅儿--xiànr
6、啊的语音变化
语气词“啊”在不同的地方语音会有变化。作为叹词的啊,因为说话时不受语音的影响,所以仍念a音,为啊,你来啦!但是作为语气词的啊,用在句末时,受前一个音节末尾的音素的影响,会发生音变现象。列表如下:
前面一个音节末尾 啊的音变 u wa n na ng nga a o i û ya
二、汉字
小学阶段要求学会二千五百个常用字,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大部分会用,要掌握汉字的笔画名称、笔顺规则、偏旁部首,学会三种查字方法,并能熟练地查字典;能区别形近字,音近字,同音字及课本中出现的多音字,改正词句中的错别字。
一个字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叫做笔顺。汉字的笔顺有一定规律,一般是:
先横后竖十一十 先后捺人丿人 从上到下主亠 从左到右川丿 先外后里再封口田 先中间后两边山 从外到里向
此外,还要注意下列比较特殊的书写规则:
1、关于写点的顺序,应注意: 点在左上先写,如:斗、为、头 点在右上后写,如:戈、发、我 点在里面后写,如:瓦、丹、叉 汉字音、形、义的辨别
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不能写错别字。要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一是思相上要高度重视,不随便增加或减少笔画,要认真辨别汉字的音、形、义,勤查字典,多学多问。
三、词语
词语复习要做到能正确地读,写已学过的词语,理解学过的词语的意思,并能正确运用。能按要求给词语进生归类。
(一)、积累词语: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每篇课文后面要求说说写写的词语,都应该正确地读写及积累。
(二)、理解词语:理解词语的方法:
(1)弄清这个词语中,两个关键性的字的意思,然后考虑整个词语的意思。例凝神谛听这个词,其中谛是仔细的意思,整个词语的意思是集中注意力仔细地听。(2)有些词不能光从字面上去理解,要注意它们的比喻或引伸义。例:目瞪口呆这个词常常用来比喻惊讶的样子,而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
(3)要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这茶叶的香味吓煞人。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前一个煞是杀的意思,后一个煞是极的意思。
一、辨析词义辨析词义的方法:
(1)要搞清词语的感情色彩。例:团结和勾结,都有一个为了一个目的联合和结合的意思。团结用于好的方面,而勾结用于坏的方面,指进行不正当的活动而暗中结合。
(2)注意运用的对象。如:爱戴和爱抚,前者用于党、领袖、英雄,后者用于老一辈对后代。
(3)注意范围的大小。如:辽阔和广阔,都是指面积广大,但辽阔比广阔所指的范围更大。
(4)注意程度的轻重。如:喜爱和酷爱,都有爱好某事某物之意,但酷爱比喜爱的程度重。
(5)考虑词语搭配的习惯。如提高水平,改进方法,改善生活等。
二、用词造句要做到:
(1)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注意它的使用习惯,特别要留心这个词语用在什么场合,常跟哪些词语搭配。
(2)把意思表达完整。
三、词语的归类或排列,常见的可以从词语所代表事物的性质、特点、用途、概念大小,相关相对关系等方面来考虑。
四、修饰句子
在学过的课文中,我们要着重掌握以下几种修饰句子的方法:(1)比喻。
俗话叫打比方。一种是明显地打比方。
常用的比喻词有:象、好像、似、好似、若、如、如同等。例如,太阳象个红球,慢慢地升起来。另一种是暗暗地打比方,常用的比喻词有:是、成为、变为等。例如: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2)夸张。
运用丰富的想象,把所要描写的事物故意夸大或缩小的写法叫夸张。如:大虫怒吼一声,就象晴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山冈也动了。(3)拟人。
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的方法。
运用拟人的方法可以使人觉得生动、形象、亲切。如: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
(4)排比。
用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一些句子或词组排列起来,表达意义密切相关的内容,借以增强语气。
如: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5)对偶。
对偶句结构整齐匀称,读起来琅琅上口。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小学语文语用梳理
一、汉语拼音
1、给下列词语的拼音标上调号。
bing qing yu jie si kong jian guan lei ting wan jun mang ran ruo shi 冰
清
玉 洁 司 空
见
惯
雷
霆
万
钧
茫
然 若
失
2、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倔强()
山冈()强劲()
仍然()模样()
说服(血液()
游说(挨打()
门框(匕首()
穴位(逮捕()
殷红(创伤()
挣脱(惩罚()
殷切(讣告()
氛围(思忖()
笨拙(符合()
标识(3、把读轻的字圈出来
骆驼
椅子
咱们
那么 石头
衣服
木头
锤子
二、汉字
1、写出下列汉字的笔顺。
文:
徘: 脊:
凹: 舟:
凸: 火:
鸟: 秀:
厉:-
2、把下列字按结构分类:
裹 渺 恢 魄 册 阙 霖 趁 鸢 痴 虐 落 矗 句嚣 晶
独体字: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左中右结构: 上中下结构:
全包围结构: 半包围结构:
品字结构:
3、加偏旁写字组词
例:鬼(魂)梦魂(魄)气魄(愧)愧树
尞()_______()_______()_______ 秀()_______()_______()_______ 荒()_______()_______()_______ 良()_______()_______()_______ 甫()_______()_______()_______))))))))))国 圆缎
三、词语
1、写近义词并挑出4个进行辨析。
开拓()气魄()和蔼()
沉浸()暴躁()
害羞()忙碌()
惬意()
闪烁()嗜好()
2、写出反义词并挑选两对分别造句。
干燥()高尚()广袤()害羞(健壮()敬爱()浪漫()利索(四、句子 1.改写句子
(1)把下列句子改写成反问句。象桑娜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值得赞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把祖国建设得更强盛,我们应该努力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把下列句子改成陈述句。
人的聪明与愚笨,难道是天生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把下面句子改成用把字的句子。同学们交给我一项任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姐姐送给我一件最有意义的礼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面句子改成用被字的句子。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蚂蚁吃了一条大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陋(灵巧())))2.下面的句子,看看是用什么方法修饰的。
飞机排成人字形,像银燕一样飞过天空。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他是那么平凡,那么朴素,那么纯真,那么谦虚。
()茉莉花开,香飘万里。
()
3.修改下列病句,并指出问题所在
贯彻《小学生守则》以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沿着这条公路,不要一小时,就可到达县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伟大的祖国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班级的同学是全校开展学雷锋活动最好的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的教育下,他明确了学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下面这段话加上标点符号。
有一回 小朋友在树林里找到一只很小的松鼠把它带回家 松鼠还没睁开眼睛 不会吃也不会走 小朋友们把它跟猫放在一块儿 猫在小松鼠身上这儿闻闻 那儿舔舔 它就把它当作小猫来抚养 和松鼠睡在一块儿 松鼠觉得冷了 大猫就用自己的身体来暖它
《论语》
学而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里仁第四、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2、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2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古文练习
(一)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 “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 窃:()
② 儿痴如此 痴:()
③恬若不见 恬:()
④父怒挞之 挞:()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三)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 啖:()
②欲以去热也 去:()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四)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阅读理解
高贵的施舍
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整条右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
母亲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只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惟一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chuǎn)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几络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额头上。
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
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面和脖子擦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母亲又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的工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对母亲深深地(jū)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母亲让乞丐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他20元钱。
我不解地问母亲:“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放在屋前?”
母亲说:“这堆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
我嘟着嘴说:“那就不要搬了。”
母亲摸摸我的头说:“对乞丐来说,搬砖和不搬砖可就大不相同了。”
此后还来过乞丐,我家那堆砖就被屋前屋后地搬来搬去。
几年后,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电视上那些老板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个老板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老板用一只独手握住母亲的手,俯下身说:“如果没有您,我现在还是个乞丐;因为当年您教我搬砖,今天我才能成为一个公司的老板。”
母亲说:“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
独臂老板要把母亲连同我们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市人,过好日子。
母亲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
“为什么?”
“因为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只手。”
老板坚持说:“我已经替你们买好房子了。”
母亲笑笑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
1、注音或写汉字
气chuǎn()如牛
jū()了一躬
西装革履()
衣袖()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高贵——
慷慨——
3、造句
气度非凡——
美中不足——
4、母亲为什么不直接对那个可怜的乞丐给予施舍?
5、文中的“我”请求母亲,不要乞丐搬砖头了,母亲却说“对乞丐来说,搬和不搬可就大不相同了”母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6、读完全文,你认为文中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他人?请简要概括。
7、如何理解“高贵的施舍”这个标题?
风的故事
冬天的风衰老而疲惫,他的心正在变得越来越冷漠,他的脾气则一天比一天暴躁。冬天的风呼呼噜噜地喘着粗气,一路上将妨碍他的东西摔摔打打,弄得处处乒乓作响。人们都不理睬这个吹胡子瞪眼的怪老头。
风的心里很凄凉,也很愤怒,他气呼呼地追赶着那些来不及躲进家里的人,狠狠地扬起灰尘,迷住他们的眼睛……
每当风伤心悲泣的时候,便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往事。
那时的风是多么年轻啊,远远地听见人们的呼唤,便忙不迭地从东方奔来了。他四处传递着春天的信息,用自己温暖厚实的手把人们从寒冷中解放出来。重新获得了生机的人们虔诚地感激他。春风得意,不辞劳苦,又将大地吹得焕然一新。
夏季来临,烈日炎炎。人们烦闷焦虑,见面就打听:“咦?风到哪里去了呢?”
风来了!他推来了云,云里吸了水,沉得要命。风顾不得劳累,仗着自己有的是力气,他把云攥在手里,使足了劲拧啊拧啊。雨哗哗地落下来,干巴巴的土地得到了湿润,汗流浃背的人一身清爽。他们欣喜若狂地拥出房门,争先恐后地邀风儿到家作客。风忙得不可开交,夏天的风真是宝,到哪儿都受欢迎。
秋天,风到了中年,他既不是柔情万千的春风,也不是热情洋溢的夏风。秋天的风沉静和煦,他缓缓地在阳光和蓝天下悠然漫步,受到大家的爱戴和敬佩,人们啧啧赞美秋天是金风送爽,他走进了自己生命最光辉的顶点!
冬天渐渐到来,风一天一天老了,他抵御不住严寒,在冰冷的空气中瑟瑟颤抖,气喘吁吁。人们不再感激他、欢迎他,因为人们不再需要他。
孤独的风、衰老的风四处流浪,他不时气恼地推搡着屋门,摇晃着窗棂。人们装聋作哑,置之不理。
风在房檐下呜咽,在旷野上怒吼,在天空中嘶喊,在楼宇间悲嚎。
终于有一天,冬天的风停止了暴怒,也不再哭泣,他拥来了雪,雪静悄悄地落着,不动声色地掩盖大地曾经发生过的一切……
1、本文讲述风的故事,显得特别亲切感人,主要原因是它通篇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
3、春夏秋冬的风各有什么特点?请用文中的四字词语回答。(4分)
(1)春风:
(2)夏风:
(3)秋风:
(4)冬风:
5、人们对春夏秋冬四季的风各是什么态度?(4分)
(1)对待春风:
(2)对待夏风:
(3)对待秋风:
(4)对待冬风:
6、读了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3分)
另起一行
当搬运工搬完最后一把椅子,我环视了一下空空的屋子,关上了门,也结束了我熟悉的生活。
坐在北去的列车上,车上旅客很多,大都是些小商贩,浑身脏乎乎的,说话声音像吵架。我厌恶地把脸转向车窗外。如果说现在还有什么比没钱更不幸的话,那就是曾经有钱。
坐了一夜的车,没想到我居然顺顺当当地熬过来了。下了车,正要往外走,不知从哪儿冒出个人:你是王老师的孩子吧?我说我要去王家村的王文利家。他忙说:“我就是,我就是。”
大表哥推出一辆自行车,把我的包挂在车把上,一抬脚骑上车,等我坐好他就骑得飞快了。骑了将近一个小时,车子拐进一片散落的房子,他停下来说:到了。虽说才早晨5点多钟,可大嫂已经做好了饭。我进屋洗洗手,上了炕,学着他们的样子也盘腿坐在桌前,窗外不停地传来鸡叫声,我的乡村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吃了饭,我换了条牛仔裤,跟着大哥去田里干活。走在乡村小路上,一身轻装,没有电话、传呼机,也没带钱,这些现代人的生命线在这里派不上用场。乡村的空气甜丝丝的,道边的小草挂着露珠。我抬头望望远处的山峦碧绿的田野,深深地吸口气:这是一个真正的早晨!在城市已经享受不到早晨了,城市只有夜晚。带着满身的疲(bèi)和心痛的感觉来到这个偏远的乡村,好像到了世界的边原。仿佛就在昨天,我还陶醉在自己的梦里,为自己就要登上成功的顶锋而兴奋不已。却不知一脚迈进了山谷。
我坐在田埂上,大表哥把鞋扔在一边,卷起裤子下到田里插秧苗。他左手提一大把苗,右手一次拿几棵往田里一甩,那苗就稳稳地立在田里,没多一会儿就插到田那头。一行苗插完了,他又从头开始插第二行。田里的苗像用尺子量过似的,整整齐齐,高矮、距离均等。我为大表哥感到一丝悲(āi):生活的艰辛使他过早地苍老了。正在胡思乱想,大表哥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插完了一片田,在我旁边坐下,拿起旱烟袋吧嗒吧嗒抽了几口,闷闷地说:“你的事老师在信上说了,你的那个什么公司倒了。想开点,人这辈子不如意的事多着呢,哪能都顺心?”
我看看大表哥,想说什么,可又想他一个乡下人能明白什么?就把到嘴边的话又咽下去。
“大道理我不懂,我只知道咱老百姓过日子,靠的是这整片田,不能指望哪一株、哪一行苗哇!可插的时候却要一株株、一行行仔细来插。这苗插的时候都一样,可越长越不一样。不是所有的苗都能活,所以隔几天就要修补,多余的拔掉,没活的补上。赶上虫灾什么的可能一行都不能活,就得丢掉它们,另起一行重插。你呀,就当遇到虫害了,你这么年轻,守着田还怕没饭吃?另起一行重新干!”
大表哥本来不善言谈,他一口气说出这么多话,就不再言语了。我开始心不在焉地听,可听着听着忽然觉得眼前一亮:“另起一行”——一句简单的话就像一串钥(shi),帮我打开了挡住我的那扇门。
我骑着大表哥的自行车,一路风行跑到县城给妈妈打电话,我在电话里冲着妈妈大喊:妈妈,谢谢你让我来这里,等我学会了插秧就回去!
1、注音或写汉字
厌恶()
疲bèi()
悲āi()
钥shi()
2、造句
心不在焉——
胡思乱想——
3、找出第五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改正
4、找出一个反问句,把它改为陈述句
5、用“————画出描写乡村风光的片段,谈谈逃遁到乡村的“我”,是否洗去了身心的创伤与疲惫。
6、“我为大表哥感到一丝悲哀:生活的 艰辛使他过早地苍老了。”你认为“我”这样想对吗?请说明理由。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在第⑧段中,大表哥所说的话的含义吗?
8、小作文:阅读了上面的这篇文章,有什么关于你和妈妈的回忆,或者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内心的想法。字数:不少于400字
第三篇:小学语文“语用”型教学策略研究低年级阶段小结
小学语文“语用”型教学策略研究低年级阶段小结(2013-01-16 16:59:46)标签: 杂谈
本课题凭借语文的可仿性和可生成性,尽力挖掘教材的隐性功能。我们阅读课文教学中寻找规律性东西或拓展点,在“不变”中求“万变”,在“不变”中求异、求新,多角度、多元化的进行解读与拓展延伸,感悟文本,内化文本,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拓展,情感得到升华。在十校联动后,我们低年级组语文老师继续深入进行理论学习,结合在十校联动中取得的真经,进行了课例验证,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全体语文老师的研讨下总结出了低年级语文“语用”型教学策略:
1、注重语言运用环境的创设 可借助多媒体、音像、图片等手段,创设直观、生动的语言运用环境,让学生进行口语表达。
2、合理运用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内驱力,积极投入课堂学习,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3、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直抵文本要义,选准教学切入点,捕捉语言训练点,在感悟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的迁移和语用。
(1)让学生用文本中有优美词语进行造句,引导学生造长句子,造美句子;
(2)仿写言语范式,要注意两方面:①注意训练过程的层次性明确了训练的重点,就要注意训练的过程。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善于模仿,他们的原始知识积累少,具体表象少,对事物缺乏认识,缺乏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训练应由浅入深,注意训练过程的层次性,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一方面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他们对这种句式的印象。为此,我们把训练的过程设计为“理解、填空、造句”这三步,课文中的句子是范例。造句必须在理解原句的基础上进行,然后可以让以填空的方式仿照例句说话,最后再放手让学生用这种句式说话。②注意训练内容的丰富性同一种句式,教师应拓宽学生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训练学生说话内容的丰富性。如和都。可让学生从这几方面去说:谁和谁都怎么样?什么和什么都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不会形成思维定势,不会局限于其中的一个方面了。(3)创编诗歌。
4、加强说话训练
要求儿童写话,首先要培养儿童说话。初入学的儿童,说话不完整,但只要我们有意地加以引导,不断地进行说话训练,就能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把一句话说清楚,说完整。
识字教学要和说话训练密切结合。识字教学中,注重方法的引导,让学生谈自己独特的识记方法,组多个词,造句。识字教学还要注意字不要离词,词不要离句,不断地把练习口语表达。对二年级学生,可把常用简单易懂的字组成词来造句。此外,还采用扩句成段的方法培养儿童组织语言的能力。
5、针对文本运用评价语。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富有儿童化的语言能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让课堂活泼充满童趣。课堂中的及时评价对调控教学、激励学生起到调节与导向的作用,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评价当中受到启发,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今天的语文课堂上,老师能做到教学语言儿童化,对学生的评价及时、准确而丰富。
6、词语解读多样化,在读中积累词句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词句,并有一定的积累。而低年级孩子年龄小,认知水平低,对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突破难点,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实物演示、结合图片等方式,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词语。
7、留白处巧用插图,合理想象练说话 《语文新课标》指出:“应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形象生动的课文插图,内涵丰富深邃,如果就图讲图,学生的想象便会受到插图内容的局限。借助插图,诵读语言文字,想象其所表现的情景画面,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8、培养朗读背诵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个重要环节,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而朗读又必须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因此,要特别重视生字、生词、中心词、难词、难句的讲解,使他们把课文内容学懂弄通,还要启以他们想象,使他们能够具体而又清晰地想象出课文所情节和形象,他们领会课文内容越深,感染越深,朗读的感情就越好。八、九岁的儿童记忆力很强,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几遍很快就能背诵了。读得多,背得多,就能把书本上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再进行说话、写话时就能较为自如地运用词汇及恰当的句式,甚至由仿写到创写。
第四篇:对小学语文“语用教学”方法的相关思考
对小学语文“语用教学”方法的相关思考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语文教学成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理解思想转变到了解语言文字本身上,通过将教学目标落实到实际中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一、让学生在朗读中提高自身的语感
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经验的重要性,只有学生具备了足够的知识量,才会参与到学习中去,提高自身的表达欲望,所以可以说在学习语言运用的过程中,朗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中,要全面做好朗读教学,同时教师还要明确朗读是以学生朗读为主的,教师要站在辅助的位置上来帮助学生进行朗读。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都是比较优美的,因此也成为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材料。且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开口进行朗读可以让学生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只有让学生主动朗读,学生才会感受到朗读的乐趣,才能对文章的语言有所体验,体会修辞手法的美妙。在此基础上,才能理解语言文字的使用方法。且对于小学低年级来说,在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都是比较简短的。而在高年级中,所选择用的文章大多比较长,这样也就可以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朗读了。如学生在学习《秋天的图画》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可以感受到文中所描述中的秋天,并感悟到其中的美好。且在学习这一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选择自己习惯的朗读方式,如自由读、个人朗读以及齐读等,以此来保证自己发音的正确与顺畅,甚至是实现背诵。另外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让学生进行朗读以前,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秋天的图片,让学生对秋天产生出一定的印象,这样学生在进行朗读的过程中,就会在脑海中进行想象。其次,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朗读时,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并感受到文中的语气。最后,在学生进行朗读时,教师要让学生表达出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来阅读,并让学生阐述理由,以此来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
二、让学生在答疑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语言基础
在教师的本职工作中,答疑解惑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并认真地为学生进行解答,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真正实现语用教学。因此,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预设好学生的问题,对于不确定的问题要谨慎对待,不能出现信口开河。如学生在学习《日月潭》的过程中,阅读后,会向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如果教师也没有把握,就要引导学生,让学生共同查找相关资料,这样才能给学生最为准确的答案。且对学生来说,教师的严谨对待也可以鼓励学生,让学生认为得到了教师的尊重,这样也就更愿意学习语文知识了。
三、让学生在解析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在我国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语言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经过了长期的文化奠基,所以,将语文文字运用到实际中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从课文中来感受到我国语言文字的精妙。如学生在学习《秋天的雨》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让学生提问,教师在通过详细的讲解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也就有兴趣学习了。而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让学生分析古诗词,并从中感受到语言的独到之处。如学生在学习《泊船瓜州》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绿”进行分析,这样来让学生掌握到诗词中的语言魅力。
四、让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学会怎样进行语言修辞
在小学语文中,写作是极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且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正是打基础的时候,因此教师要抓准这一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模仿,通过模仿教材中的写作手法以及遣词造句等,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如学生在学习《鸟的天堂》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在这一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然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出写作作业,让学生朗读文中的句段,明确修辞手法的运用方法,这样学生也就可以在其影响下写出优美的文章了。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辨析语言文字,以此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语用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意义,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好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与方法。另外教师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蒋蓉.为孩子的成长铺就绿色通道――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应对中小学语文衔接问题[J].湖南教育:教育综合,2011(32):758-759.2.王爱荣.精心设计打造最优化课堂――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3.周永.实力来源于文化魅力来自于艺术――“七彩语文杯”第三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侧记[J].新课程(中),2012(06):584-585.(作者单位:吉林省梨树县白山乡中心小学)
第五篇:如何构建小学阅读教学语用型课堂论文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的学习更应注重语言文字的应用和实践。语文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不断发挥创造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和综合修养。本文将从语文阅读教学的寻点、感悟和迁用三个方面着手,重点在于构建语用型课堂,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用;寻点;感悟;迁用
“语用”即是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考试,而在于能否灵活运用,将我国的优美文字和经典文化发扬光大。小学生学习语文,就是研究文字、语言和积累基础知识的阶段,这样才能在灵活掌握的基础上提高应用能力。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阅读是主体和重点,构建“语用型”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找寻经典佳作供学生阅读,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对所学知识加以利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活学活用,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更是对内在品质的提升和历练。通过吸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和学生的道德思想境界。
一、寻点—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把握学习的突破口和知识点
文章的文体指文章体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和戏剧等等。构建语用型课堂,就要在充分了解不同文体的前提下,寻找语言训练学习的重要知识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综合应用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不同体裁的文章学习要点,具有语用意识,立足教学大纲重点,找准知识切入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突破口,开拓学生思维。例如阅读记叙文需要理清文章的开头、结尾和高潮,把握重点段落和核心思想;阅读散文,学习优美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情感,为写作积累素材;阅读说明文,通过学习重点字词,把握所描述事物的特点;阅读童话故事,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所运用的拟人、夸张手法等。在掌握文学体裁的特点和文章脉络后,体会重点字词的运用。因为,往往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不仅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也使文章境界升华,还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
二、感悟—阅读中感知语言魅力,提升语言知识,增强语感能力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使语言文字在具体的语境中表达特定的含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从语境中体会语言意思的能力,构建语用型课堂教学模式,将语言的理解和应用变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要深入理解“绿”的意思,为什么这一个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这个字怎样将江南春天的美刻画出来?作者在斟酌字句时,也用过“到”“过”“入”“满”等字,但是作者本人都不满意,都没能将眼前的美景和作者的心境表现出来,经过反复试验琢磨,最后当“绿”字脱口而出时,作者兴奋不已,“绿”不仅是春天的颜色,也是动词有变绿的意思,春风一吹,就把江南染成了绿色,多么叫人兴奋,春天多么美好,也把作者迫切归家的快乐心情渲染出来,可谓之妙!汉字具有其本身义,放到不同的语境中又会有引申义。同一个字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义不一样,这此知识点的积累和差别,需要学生在大量阅读中积累基础知识,并不断培养语感。教师在构建语用课堂教学时,要在课下做足备课准备,设置好课堂问题,同时让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带着问题上课,并在课堂上给子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谈论时间,让学生自己体悟语言意义,同时,通过老师的讲解,深化和内化知识。至于文章的修辞手法,也是需要学生慢慢领悟的。对于小学生可以将优美的词句摘抄积累下来,反复诵读,以此作为写作的材料积累,因为这是写作文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阅读一理解一体悟一模仿一造句”的过程,达到对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
三、迁用—理解辨析字词的音形义,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迁用顾名思义就是模仿利用。文字和语言的学习目的在于利用和创新,只有学生自己能灵活运用了,才说明将文章吃透了,学到了。语用也是要有由浅入深的过程,先帮助学生扎实基础知识,再遣词造句,一步步达到出口成章的目的。辨析字词的意义是第一步,小学生语文对于课文中字词的音形义需要教师认真讲解,除了掌握字词的写法还要明自字和词的意思,以及相近字词的区别,并能加以区分和应用。例如“花瓣”的“瓣”和“分辨”的“辨”字形相似,意义和读音大不相同;“弄虚作假”和“放假”都有“假”字,读音却不同,像这样的词语需要教师认真讲解,通过词语辨析,帮助学生完成词汇积累过程,并在运用和深刻体会中,吃透词语的含义。为了帮助学生进行语用课程实践,教师可以设计多元化的活动场景,让学生多读多写多练,把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其次,造句练习也是揣摩字词意义的良好方法,通过阅读文章找出相近词句,然后模拟练习,逐步达到自我创新的水平。再次训练学生分析理解课文的能力。通过对字词语义的理解,对句子语境的揣摩,逐步达到分析课文的能力并能模仿写作。例如在学习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就要把握童话特点和文章主题,找到作者通过描写怎样的情境和场景再现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从而引起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命运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