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测控】2016春七年级数学下册 10.2.2 平移的特征教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共五篇]

时间:2019-05-13 03:22: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名师测控】2016春七年级数学下册 10.2.2 平移的特征教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名师测控】2016春七年级数学下册 10.2.2 平移的特征教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

第一篇:【名师测控】2016春七年级数学下册 10.2.2 平移的特征教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

第10章 轴对称、平移与旋转

10.2.2平移的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动手操作,探索确定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三个特征:(1)对应线段平行(或在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对应角相等,(2)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或在一条直线上)且相等,(3)图形在平移后形状和大小都不变;

2.利用平移的特征,能将一些简单的图形,按要求平移到适当的位置.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变换,让学生体会图形的平移现象,体验感受图形平移的主要因素是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探索它的基本特征.2.探索平移的特征,体验几何学习研究中的常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学环节,并从中获得成就感,获得数学的活动经验.2.在观察,思考,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与探索的能力,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探索性和合作性.3.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建立自信,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教学重点】

理解平移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能找出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根据要求做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2008年8月8日这一激动人心的日子,北京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奥运坏,奥运会的五环标志悬挂在大街小巷,学生对这一标志非常熟悉,开幕式展示的五环标志非常漂亮,将这些图片展示给学生,通过观察奥运五环的标志提出问题:奥运五环可以看作是一个圆平移得到,那么有什么样的规则才能将圆移动到指定的位置呢?学习完本节课的内容你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实例,学生回忆知识平移的概念: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二、新知探究 探索平移的特征: 1.动手做做:(课件演示)

(1)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有没有发生变化?(2)每对对应线段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 每对对应角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 归纳平移的特征:

经过平移,图形的大小,形状不变,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也可能在同一条直线上),对应角相等 2.观察探索:

△ABC沿着PQ的方向平移到

△A′B′C′的位置,除了对应线段平行并且相等以外,你还发现有哪些线段平行且相等?

归纳平移的特征:

平移后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并且相等

3.注意:

若把△ABC沿着BB′的方向平移到△A′B′C′的位置在平移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了不同于所概括规律的特征吗? 特征: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也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点拨补充,师生共同归纳平移的特征 试一试:

将图中的△A′B′C′沿着RS的方向平移到△A″B″C″的位置,其平移的距离为线段RS的长度.例: 如图,△ABC经过平移到△A′B′C′的位置,指出平移的方向,并量出平移的距离

三、知识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活动过程:

观察——分析——探索——概括 通过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通过本节课,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 通过本节课,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四、随堂练习

图中的四个小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边长为2cm,能通过平移

△ABC得到其它三角形吗?若能,请画出平移的方向,并说出平移的距离

FAEBCD 2

第二篇:七年级数学下册《6.2.2 用坐标表示平移》教案 新人教版

6.2.2 用坐标表示平移

教学目标:1.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能利用点的平移规律将平面图形进行平移;会根据图形上点的坐标的变化,来判定图形的移动过程. 2.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的意识. 3.用坐标表示平移体现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在数学中的应用.

4.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体会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重点: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

难点:利用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解决实际 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本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坐标方法的另一个应用.

二、新课

问题:教材第56页图.

(1)如图将点A(-2,-3)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1,在图上标出它的坐标,把点A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呢?

(2)把点A向左或向下平移4个单位长度,观察他们的变化,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3)再找几个点,对他们进行平移,观察他们的坐标是否按你发现的规律变化?

规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

教师说明:对一个图形进行平移,这个图形上所有点的坐标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反过来,从图形上的点的坐标的某种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出对这个图形进行了怎样的平移. 例如图(1),三角形ABC三个顶点坐标分别是A(4,3),B(3,1),C(1,2).(1)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后减去6,纵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1、B1、C1,依 1 次连接A1、B1、C1各点,所得三角形A1B1C1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2)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纵坐标都减去5,横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2、B2、C2,依次连接A2、B2、C2各点,所得三角形A2B2C2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按要求画出图形后,解答此例题.

解:如图(2),所得三角形A1B1C1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三角形A1B1C1可以看作将三角形ABC向左平移6个单位长度得到.类似地,三角形A2B2C2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它可以看作将三角形ABC向下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

课本P52思考题:由学生动手画图并解答. 归纳:

三、练习:教材第53页练习;习题6.2中第1、2、4题.

四、作业布置 第54页第3题.

第三篇:10.4平移教案-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第十章

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

10.4

平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平移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平移的性质,并能按要求作出平移后的图形.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平移的性质.

难点:能按要求作出平移后的图形.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四、相关资料

视频,图片

五、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如图,高铁在笔直的铁轨上向前运行,它的形状和大小发生了变化吗?

【探究新知】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如图,△ABC经过平移得到△DEF.点A,B,C分别平移到了点D,E,F.点A和点D是一组对应点,线段AB和线段DE是一组对应线段,∠ABC和∠DEF是一组对应角.你能找出其他的对应点,对应线段和对应角吗?

【新知运用】

探究点一:平移的概念

【类型一】

平移的概念

例1

下面生活中的物体的运动情况可以看成平移的是()

A.摆动的钟摆

B.在笔直的铁路上行驶的火车

C.随风摆动的旗帜

D.汽车玻璃上雨刷的运动

解析:选项A、C、D中图形的所有点不是沿同一方向运动,所以不是平移;选项B符合平移的条件.故选B.方法总结: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注意平移是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图形绕某一点的旋转不是平移.

【类型二】

平移的判断

例2

下列哪个图形是由左图平移得到的()

解析:选项A、B、D是由左图通过旋转得到,只有选项C是平移得到的,故选C.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图形的平移,图形的平移只改变图形的位置,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同学们容易混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或翻转,以致选错.

探究点二:平移的性质

例3

如图,三角形ABC沿BC方向平移到三角形DEF的位置,若EF=7cm,CE=3cm,求平移的距离.

解析:平移的距离可以看作是线段CF的长.

解:观察图形可知,平移的距离可以看作是线段CF的长.因为EF=7cm,CE=3cm,所以平移的距离为:CF=EF-EC=7-3=4(cm).

方法总结:平移既能产生线段相等,又能产生线段平行,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中,对应角相等,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类型二】

根据平移的性质作图

例4

将图中的三角形ABC向右平移6格.

解析:分别作出点A、B、C三点向右平移6格后的对应点A′、B′、C′,再顺次连接即可.

解:如图所示.

方法总结:(1)平移的作图要注意两个方面: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2)作直线型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关键是作出点平移后的对应点.

【类型三】

平移的性质的综合运用

例5

如图,将周长为8的三角形ABC沿BC方向平移1个单位得到三角形DEF,则四边形ABFD的周长为()

A.6

B.8

C.10

D.12

解析:根据题意,将周长为8的三角形ABC沿边BC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三角形DEF,则AD=CF=1,AC=DF,AB+BC+AC=8,故AB+BC+CF+DF+AD=10,即四边形ABFD的周长为10.故选C.方法总结: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平移后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随堂检测】

1.下列汽车标志图案中,设计时是利用平移得到的是()

答:B

2.如图,在ΔABC中,∠C=90°,∠ABC=30°,AB=4,将ΔABC

沿射线PQ的方向平移5个单位长度后得到ΔA′B′C′.

(1)A′B′的长为

;∠B′A′C′的度数为;

(2)A′A

与B′B有什么关系?

(3)四边形ABB′A′的周长为

答:(1)4;60°;

(2)平行且相等;

(3)18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呢?

1.平移的概念

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注意平移是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图形绕某一点的旋转不是平移.

2.平移的性质

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后所得的图形,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互相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平移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进行集中的梳理,归纳总结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板书设计】

10.4

平移

1.平移的概念

2.平移的性质

第四篇:10.4平移-教案-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10.4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回忆生活中物体的平行移动,经历物体平移的操作,了解平移的概念,理解平移的性质。

2.会欣赏生活中丰富的平移图案,感受数学美,会用平移知识进行一些图案设计。

过程与方法:

从生活中物体的平行移动引入平移概念,再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对平移有充分的感知,进而得出平移的性质。最后给出几组平移图案引导学生欣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动手能力,提高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平移概念,平移性质。

教学难点:对平移性质的理解,应用平移性质解决问题及进行图案设计。

教学过程:

l

l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通过展示观光电梯,篮球队员等图片,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平移。并引入课题――平移。

回忆本章作平行线时的操作方法,从物体的平移转移到平面图形的平移。并归纳平移的概念和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的概念。

图1

A

B

C

A’

B’

C’

在平面内,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种图形的变换叫做平移。(强调概念中的要素。)

请同学举出生活中平移的例子。

平移时,原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沿同一个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原图形上的一点A平移后成为点A’,这样的两点叫做对应点,线段AB和线段A’B’叫做对应线段,∠A和∠A’叫做对应角。

图2

二、自主活动

实践感知

多媒体演示P112中的操作,学生探究对应点连线之间的位置、大小关系,以及对应线段、对应角之间的关系。

结论:1.平移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图3

2.连接对应点的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

3.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用几何画板验证)

三、巩固练习

继续探究

1.如图4,三角形A1B1C1是将三角形ABC平移后得到的图形,其中A1点是A点的对应点。请找出点D1在三角形ABC中的对应点

作法略

2.(投影几幅大小不一的图片)这些图片能由一幅图片平移得到吗?

图4

它们的形状相同吗?大小相同吗?

3.如图5,将图中的小船向左平移四格。

第一次平移两船之间相距四格,第二次正确。注意应该通过找对应点的方法来判断。

图5

4.如图6,将AB平移,使A移到A1。

进一步研究;三角形该如何平移。

作法略

图6

思考题:.如图,某商场重新装修后,准备在大厅的主楼梯上铺设一种红色的地毯,已知这种地毯的批发价为

每平方米40元,已知主楼梯道的宽为3米,其侧面如图(4)所示,则买地毯至少需要多少元?

B

C

图(4)

2.8米

5.6米

四、归纳小结

1.看到了生活中存在的平移现象;

2.知道了平移的性质;

图6

3.学会了如何画一个图形经过平移后得到的图形。

第五篇:10.4平移-教案-七年级数学沪科版下册

课题:

10.4

平移

一、课型:新课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平移,掌握平移的性质,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会进行平移操作。

2、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平移性质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概括等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思考探索、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3、通过对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的观察、发现、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平移是平行线的应用,是一种全等变换。教材将平移安排在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相交线、平行线、平移》中的最后一节,既强化了学生对平行性质的理解和应用,又是给学生学习全等形做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注重将新知的学习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平移的性质,会进行平移作图。

教学难点:平移性质及利用平移性质作图。

四、教学思路:

先从身边学生不太在意却经常发生的平移现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引导学生利用网格进行平移作图,在平移的作图过程中与同伴交流和总结平移的性质,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平移进行图案设计,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情绪,导入新课:

教师推拉活动小黑板,推拉窗户玻璃,平行移动黑板擦,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我刚才的一系列看似杂乱无章的操作,实际上都有一个共同点,谁能说出这个共同点是什么?共同点是都将物体沿着某一方向平行移动了一定的距离)这种图形变换,叫做平移(出示课题:10.4平移)。

(二)组织学生课堂操作、探究:

1、学生活动一:认识平移现象

课本中的两张图片中哪个物体在平移?(纸箱和重物)

起重机的吊臂的运动是平移吗?(不是);开关门呢?(不是);电风扇扇叶的运动呢?(不是)那什么叫平移?

在平面内,一个图形沿某一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叫做平移。从定义上看,平移的要素:平移的方向、平移的距离。即往哪个方向平移,平移多远。

2、学生活动二:感受平移变换

请同学们和同伴一起利用手边的物体如橡皮,三角尺等做一次平移变换。

请同学们和同伴一起利用手边的物体如橡皮,三角尺等做一次非平移变换。

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现象是平移现象?

3、学生活动三:探究平移性质

(1)动手操作:如图,将网格中的四边形ABCD向右平移5个单位得到四边形A1B1C1D1

其中A平移到A1;B平移到B1;C平移到C1;D平移到D1。A与A1;B与B1;C与C1;D与D1分别称为对应点。

(2)

探索交流:通过平移四边形ABCD得到的四边形A1B1C1D1与原四边形ABCD的对应的边,对应的角有什么关系?

小结:平移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即:对应的边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对应的角也相等。

图中:AB∥A1B1,BC∥B1C1,CD∥C1D1,AD∥A1D1。

AB=A1B1,BC=B1C1,CD=C1D1,AD=A1D1。

∠A=∠A1,∠B=B1,∠C=∠C1,∠D=∠D1,(3)

探索交流:连接AA1,BB1,CC1,DD1。这些对应点所连线段的位置、大小分别有怎样的关系?

小结: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后所得的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4)

操作:再将刚才平移所得的四边形A1B1C1D1向上平移4个单位得到四边形A2B2C2D2;

思考:从四边形ABCD直接到四边形A2B2C2D2的变换是平移吗?(是)你是怎么判断的?(只改变了位置,没有改变形状和大小,并且每对对应点所连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三)知识巩固:

A

B

C

A1

平移△ABC,使点A移动到点A,画出平移后的△A1B1C1.(1)

若AB=4cm,BC=6cm,AC=3cm

那么A1B1=

cm;B1C1=

cm;A1C1=

cm

(2)

若∠ABC=35°,∠ACB=40°,∠BAC=105°

那么∠A1B1C1=

°;∠B1C1A1=

°;∠B1A1C1=

°

(3)若AA1=8cm,那么B1B1=

cm;CC1=

cm;

(四)知识应用:

平移在建筑、印染、雕刻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请欣赏课本P134图10-23中的图案,它们都是由基本图形经过平移得到的。

(五)知识小结:

有谁能将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归纳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通过操作、观察、探究,认识了什么是平移,以及平移的基本性质。)这节课的重点是平移的性质,希望同学们课下及时复习,并将平移性质应用于生活。

(六)布置作业:

1、课本P135尝试用几何画板软件作图形的平移。

2、设计一个基本图形,利用平移制作一组图案。

3、阅读课本P137《钥匙复制原理》,留意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下载【名师测控】2016春七年级数学下册 10.2.2 平移的特征教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名师测控】2016春七年级数学下册 10.2.2 平移的特征教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