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阅读能力

时间:2019-05-13 03:57: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阅读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阅读能力》。

第一篇: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阅读能力

如何提高一年级阅读‘少教多学’的阅读能力

常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足以说明读的作用。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形式的多样化,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往往也不能取得良好效果。怎样提高一年级阅读‘少教多学’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主线,同时结合其他训练活动。

一、在读中结合看图训练

一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按照老师的引导,有序的先看图,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说说图上画的什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一年级《操场上》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看书中的插图,再说说插图中介绍了学生们在做哪些体育活动。由于课文的插图就是课文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而且富有想象力,学生们懂得了体育活动的正确名称,更知道参加体育活动要注意安全。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同时又理解了课文内容。这种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也是大有好处的。

二、在读中结合思维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应该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一年级《在家里》一课时,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自己在家里做些什么。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总结。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让他们思考自己为什么帮助父母做事。这样在读中进行思维训

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讨论为什么帮助父母做事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各抒己见,达到了少教多学的目的,只有经历了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学生的认识水平才会发生质的变化,思维能力才能切实提高。

三、在读中结合说话训练

如果说“读”是信息的输入,那么“说”就应该是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一年级《四季》的第一节时,我让学生自由练读后,指名一生读,读后,我说:“你读得很认真,只是听了你的朗读,老师头脑中没有出现草芽对小鸟说话的情景。大家想象一下,春天,万物复苏,小鸟从南方飞来,你看到了会怎样说,心情是怎样的?”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旦打开,就会涌现出许多奇特的想法,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这样,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使他们由“局外人”变成“局内人”,这时再让学生读这句话时,学生读得很投入,读出了草芽对小鸟的心情。读书、说话、情感陶冶三结合,真可谓“一石三鸟”。其实就渗透出了少教多学的观点。

四、在读中结合表演训练

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富有童趣,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如,在教学一年级《四季》一课时,我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四季》,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的表演令我非常满意,把草芽、小鸟、小青蛙、谷穗、雪人的动作语言,表演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学生体会到了四季的美丽。

五、在读中结合画的训练

这里讲“画”有两层意思;一是边读边用笔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优美句段;二是把理解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语文学科要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教学一年级课文时,我就让学生自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在脑子里想象画面。想想作者的感受,自己会创造图文本吗?我将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评比。学生想象的内容五彩缤纷,有的在夏夜中贴上了许多树,有的在地上画上许多小草,有的还在图上画了几座房子,就像是小动物的家等等。我还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画。看着这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听着学生的讲解,我真为学生的想象能力叫好。学生通过这种形式,把抽象的文字,转变成形象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的内容表达出来,这真正体现出了阅读的少教多学的阅读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我让学生再拿起书本来学课文,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学生的态度就有所变化,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在读中结合画的训练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真可谓是“一箭双雕”。

总之,在一年级的语文阅读‘少教多学’的教学中,我觉得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丰富多彩的读书形式,培养学生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让每个学生喜欢读书,主动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第二篇:在生活化的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生活化的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思想品德有效教学改革初体验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和顺一中 江建繁

摘要:生活化教学和教学有效性两大问题已经为很多专家研究讨论了不少时日,已经不算是什么新鲜事。本文主要是依据笔者自己教学中的一些经验、体会、感悟,结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再加上自己对于思想品德教学理论的理解,阐述自己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工程中,通过哪些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手段、途径来促进教学有效性的实现。

关键词:教学生活化、有效教学、高效课堂

楔子:

2008年4月的一天,我办公桌上摆了一张小纸条,纸条的内容里有那么一段话:“老师,其实我觉得平时跟你讨论问题时都感觉能你很平易近人的,但不知道为什么,一到课堂就感觉你高高在上。你的讲解其实很详细,但是我总也没办法完全融入你营造的氛围中,感觉太严肃、太枯燥了„„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也像平时私底下跟我们解释习题时那么幽默、轻松、自在的话,我想我会更喜欢你的思想品德课„„”。

这是我的一位学生的留言,看完留言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联想到自己教学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再联想到我们学校近段时间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有效课堂的改革,我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纠结的“课堂不高效”问题的症结在于自己的课堂离学生太远、自己站得太高„„此后,自己在有效课堂的实践中大量地运用生活化课堂的一些方法,得到了不错的效果,也积累了一些粗浅的体会,乃总结出来与各位同仁共同分享。

正文:

古人常说的“师道尊严”,但是时至今日,我们不应该太强调这一点或者以此沾沾自喜、高高在上,而应该走进学生的同时也让学生走进你,才能使每一个教学环节的作用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发生作用,才能使有效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具体的贯彻落实。

思想品德课本身就是一门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事的学科,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做到学与用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为了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笔者认为教学必须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思想品德教学走进生活。因此我尝试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实践,让思想品德的教学生活化,注重实践、体验、锻炼,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感悟生活,加强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性。为此,我认为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通过生活化的备课提高教学有效性

我所谓的生活化的备课,其实就是先走进学生的生活、内心,了解他们的看法与观点,让备课也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不再只是老师独自一边备课,再独自再现教材,而是通过学生的参与和反馈,再决定自己的课堂策略。我们学校的教学改革有个特色,就是学生分小组编排成圆桌式座位,每个小组约6-8人,每个小组都有小组长进行管理,为的是提供条件调动学生的讨论、探究积极性和有效性,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更加深入。另外在我们学校“先练后教,层级递进”高效课堂模式下,我们的第一节课往往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的环节,这同时也就为生活化的备课提供了条件。在第一节课中,我就会给每位小组长安排不同的任务,让小组长组织本小组同学按照老师的要求先对课文进行预习,完成相关的预习作业,我在一旁巡查指导,组长负责把同学们在预习过程中的一些联想、感悟、疑问等等记录下来,然后集中向我汇报。通过这一节课,我让备课成为了我与学生教学生活的共同任务,而且我对接下来这节课要讲什么、要突破什么难点、要引用哪些实例,乃至要提问哪位学生等等,都有了一个详细的计划,真正让我的课堂做到有的放矢,为提高教学有效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有效性

其实,课堂教学生活化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而生活化的备课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手段。通过生活化的备课,等于让我把学生的生活和我自己的生活搬进了课堂,让我可以用我们的共同的生活情景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再次体验生活,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体验,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进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第一节课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节能减排的认识,我组织学生按小组分头走出了课堂,在校道、操场边、校园角落、宿舍周边、校园周边巡逻了一遍。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在巡逻的过程中把自己发现的一些与我们课文相关的现象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于是,回到教室后,我要的一些诸如“水污染”、“白色污染”、“”空气污染、“浪费”等等一些素材毫不费力地被学生带回来了。接下来,就是结合教材的知识,渗透进人口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这些现象说明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由于是学生亲自收集、亲眼目睹,而且很多问题还是学生自身导致,所以收到的效果非常的好。

通过我把教学内容生活化,在课堂教学中再现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体验的愿望与需求,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这种境界,置身于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进而达到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内化效果,我们孜孜以求的有效性不就是体现在这里吗?

三、通过生活化的课堂组织提高教学有效性

以往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往往被固定在课堂的某一位置上,不容许乱说乱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缺乏足够宽松的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不能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维和想象空间。但是,在我们学校的“先练后教,层级递进”高效课堂的模式下,这些 2 框框全部被打破,我们要营造的就是学生能热烈地参与,把自己当做课堂的主人的一种课堂氛围。因此,在这种模式的支持下,生活化的课堂组织成为我们每个老师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来开展教学活动,没有了高高的讲台,没有了插秧式的座位安排,以往课堂教学给学生施加的各种束缚得到了释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氛围。

如在复习“消费者权益”一章节的知识时,我拿走了课桌,把椅子围成了半圆形,仿造中央电视台来了个“实话实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他们熟悉得生活氛围,把课堂教学组织成了一次访谈节目,老师充当主持人,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当嘉宾,其余学生当现场观众,课堂中,嘉宾和观众分享了时下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时讯,作为消费者哪些权益容易收到侵犯,我们中学生该如何看待市场上的山寨产品,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学会维权,以及你能为保障消费者权益提供哪些建议等等。

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交流更真实,师生更融洽,学生说我思,谈我想,诉我忧,议我惑,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融洽的亲密朋友,课堂中弥漫的是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

如在教学“学会与父母沟通”一课时,导入的时候,可以先让一位位学生谈自己与父母相处过程中的各种烦恼,然后把他的家长请进课堂讲述家长的烦恼(当然这里要事先与该学生及家长沟通好),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寻找造成我们与父母沟通困难的原因,并在家长和学生互动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下,原先搁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那堵墙被推翻,慢慢地弥漫出让每个人都感动亲情,学生此时已经不仅仅在学习,而是一次真实的人生体验,教学效果有效与否显而易见!

四、通过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提高教学有效性

思想品德课的每一课课后都设置了课后探究活动,以往课堂教学中对此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就是纸上谈兵,还有部分老师把它当书面作业来做,纯粹追求提高学生机械答题的能力,可以说是与思想品德课的课标目的完全违背的。探究活动课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全体学生的参与社会生活,通过活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达到影响全体学生,让学生学会正确地了解社会、看待社会乃至参与解决社会问题。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活动课的生活化教学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可以说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的后续环节。课后探究也是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课后探究这一栏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

如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课后,我在学生在调查巡逻了学校与学校周边的 3 基础上,布置学生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去调查你所生活的村庄或小区有哪些卫生死角?找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后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从中我发现学生设计出了许多方案:有充分利用街道宣传栏进行环保宣传的,有一起合作写环保倡议书的,有写给化工厂厂长的信,信中诚恳指出危害的„„通过走出校园、参与社会生活,不仅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何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品德的学习本就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过程,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在这样的体验中,使学生能科学地认识自身的心理,掌握一些应付刺激、澄清疑惑、处理问题的技能,并满足他们对形成健康心理和健康人格的各种需求,以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在体验中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这,就是我们所在意的有效所在!

五、通过生活化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有效性

其实,前文提高的四个途径,都要求教师摆脱“师道尊严”的高帽子,弯下腰、蹲下身与学生交流、沟通,让自己在学生面前是生活中真实的样子,让学生在你面前展露他们真实的内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不再认为:思想品德课就是死记硬背的学科;学习思想品德课目的就在于中考的时候必须考这么一门(思想品德课如果仅仅成为教师提高升学率的科目之一,那就真正是我们中国教育的悲哀了)。所以,他们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就会得到加强,而让学生乐学、好学、爱学,成为达到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

你会发现,无论是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还是在教学“消费者权益”,抑或是教学“学会与父母沟通”,当时教师的角色似乎都成了一个“导演”,或是一个“监制”,又或是一个必须会与观众亲密交流的“秀场”主持人!不再是高高在上、严肃认真、只会纯粹教学生答题技巧并偶尔讲讲大道理的道貌岸然的说教者。

收到那张小纸条的启示之后的我,开始慢慢地学会与学生亲近,不再害怕学生打扰自己的生活,而是向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怀。比如2008年我儿子出生之后,自己初为人父的大量的感受、体验,都会时不时地与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分享,让他们看自己儿子可爱的照片,让他们去自己QQ空间上“踩一踩”„„学生对我慢慢形成“虽然很有原则、很严格,但是很可亲、很可信”的印象。而我自己也感觉到学生的思想在自己的教学中慢慢地发展、慢慢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我的课,我教学成绩也就逐渐得到了提高。此时我忽然发现,我之所以能慢慢成长,是因为我与学生走的越来越近、是因为我的课堂离他们很近„„我在生活化的教学中提高了自己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思想》 2.《陶行知文集》

3.《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低段学生读图能力的感想 2

数学教学中怎样提高低段学生读图能力我见

苍溪县文昌镇中心小学罗睿

联系方式:电话***

邮箱2217863576@qq,com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富于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主题图呈现数学信息,让学生学会看图、读图,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有助于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学生对图意进行有序的描述,可以弄清算理,顺利解决问题。以一年级数学内容为例,探究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读图、理解图意,使之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字】:小学数学教学小学低年级学生读图能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读图能力很差。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他们在幼儿园虽接触过大量的图画,但仍不善于读图。一年级学生在看图时,只注重色彩是否鲜艳、图中有些什么、在干什么等。就比如我班上的学生,在一次测试中,有这样一道题:看图提问题并列式计算。很多学生都没弄清题意,只看到图中的表面内容,他们在提问题一栏中,这样写:这些小朋友在跳舞,她们玩得很高兴(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他们的这种回答,在语文测试中可能是很好的回答,但在数学测试中便成了牛头不对马嘴了。在平时的上课中,当老师出示一幅图时,会听到很多学生说:这幅图好乖好漂亮。在一次上课中,我出示了“11~20各数的认识”的主题图,让生认真观察,从图中能发现什么。结果学生说了很多,但都不是我想要的东西。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因此,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读图能力至关重要,现以以下几方面简单谈一谈。

一、教师的引导是关键

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如何有效引导,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的课前备课

教师课前认真研究图,想一想这幅图应该怎样提问,才能更有效的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上。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听了一位老师的课,她课前准备很不充分,在引导学生看图时,自己有个问题未发现,结果被一学生

发现并提出来了,当学生问她时,她回答不出并否定了学生。教师都不善于读图,学生的读图能力怎能提高。不管是为了避免学生问到回答不出的尴尬,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在有图的情况下,教师都应该在课前认真研究图,了解图中的信息,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读图。

2、教师的提问方式

在看到一幅图时,教师的提问方式很重要。一些老师在引导学生看图时,经常会这样提问:图中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什么,是不是呀?这种“是不是”、“好不好”的提问方式等于没有提问,对学生没有多大的好处。教师的提问一定要直捣问题中心,一针见血,这样既节约时间,又留有学生思考的余地。同时,教师的提问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提问要简短精炼,比如: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3、教师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要准确。在这这么多年的教学中,我听了很多位老师的课,有个别老师的语言欠准确,导致学生误读题。不准确的语言,会误导学生思考,也会错误地读取图中信息。因此,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准确。

教师的语言不要太僵硬,僵硬的语言会让学生觉得很反感。前段时间,我听了一位老师的课,她整节课都是用命令式的语言在和学生交流,比如要请某某学生回答问题,她会说:某某同学,起立。感觉像是在训练士兵,而不是面对学生。还有很多类似的语言,这里不多说。

教师语言的描述具有示范性。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开始可以教给学生一种读图和回答问题的简单“模式”,让学生先模仿老师读图,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图意。比如,在教学7的加法时,我教学生这样读图:左边有4朵小花,右边有3朵小花,合在一起一共有多少朵小花?或者小红先画了4朵小花,她又画了3朵小花,她一共画了多少朵小花?在教15的减法时,叫学生这样读图:左边有一些香蕉,右边有3个香蕉,一共有15个香蕉,左边有几个香蕉?解决“已知总数和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这类题,学生的难点在于不知道要求什么,常常出现只要看见大括号就列式为3+12=15(个)的典型错误。所以讲清大括号的作用以及问号所在位置的含义尤为重要。在教学连加、连减法时,我引导学生用“有……添上……再添上……一共有……”与“有……去掉……再去掉……还剩……”这样的句式来读图。在叫加、减混合运算时,我引导学生用“先摆……再摆……拿走……还剩......”或者“数出……拿走……再添上……现在有......”这样的句式来读图。说解题思路时,我让学生用“我是这样想的:左边有……右边有……一共有……”或“我先算……后算……”的句式表述。经过反复练习,学生就逐步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读图能力有一定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

有一定的提高。

二、注重读图的情感培养

一年级数学教材中更多的是以一幅完整的图画呈现丰富的数学信息。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中用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图画展现了美丽的校园,图中画着1面国旗、2个小朋友浇水……7颗树、8朵花、9面旗、10只小鸟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数数的兴趣。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思想性等因素,同时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融入到图画中。比如,我在上序数第几的时候,有这样一副图:图中有山羊、大象、小猴、小兔等动物在赛跑。我给学生创设的情境是森林运动会马上就要开始了,有好多的小动物都参加了这次比赛,小动物们想知道自己跑第几,于是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去帮它们记录一下。我就这样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以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三、注重观察图的能力培养

观察能力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根据刚入学的儿童的年龄和注意力特点,他们的看图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表述要简练、清晰,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面,从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11~20各数”时,可指导学生先整体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幅插图所表达的意思。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提问:图中有多少只鸭子在游泳?(指导完整回答:图中有20只鸭子在游泳。)有多少棵小树?有多少个人在跳舞?有几张椅子?有多少棵大树?……引导学生感知自然数的概念。学生通过用眼观察、动手点数、动口读图,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数感。

四、注重读图方法的指导

1、研读单一的主题图。主题图中有很多非数学信息,目的是为孩子们创设一个有趣的故事情景,提高学习兴趣。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比多”、“比少”、填‘﹤’、‘﹥’、‘=’符号问题,以蜜蜂开生日晚会,需要采很多的蜂蜜,蜻蜓来帮忙为故事背景,蜜蜂采花,蜻蜓抬篮子,其中蕴含了蜜蜂和花朵同样多,蜻蜓比篮子多,蜜蜂比蜻蜓少等数学信息。在孩子们眼里,画面更多的是故事情节而不是数学信息,所以我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蜜蜂采蜂蜜,有几只蜻蜓朋友来帮忙?(2)3只蜜蜂采几朵花?(3)蜜蜂的只数和花朵一样

多吗?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图中蜜蜂和花一一对应,使学生认识到“同样多”的含义,引导学生说出,蜜蜂的只数和花朵的朵数“同样多”,“同样多”用“=”符号连接;进而再设计问题:(1)有几只蜻蜓来帮忙?(2)抬了几个篮子?(3)是蜻蜓的只数多还是篮子的个数多?再引导学生找出图中蜻蜓和篮子一一对应的部分,则剩余部分是“多”或“少”的部分,认识了“多”和“少”的含义;学生通过说“蜻蜓比篮子多,篮子比蜻蜓少”等充分认识“比多”“比少”的关键是弄清 “谁比谁多”用“﹥”符号连接,“谁比谁少”用“﹤”符号连接。这样长期坚持指导学生多读图、掌握读图方法,就能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2、研读图文结合的主题图。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大,图文结合的题目也相应增多了,但有的学生往往只注意看图而忽略读文字。比如,一年级上册一道作业题,图上描述的是前面有9辆小汽车在排队进停车场,后面又开来了来了一些小汽车,文字叙述“又开来8辆小汽车”,很多小朋友不去看文字,仍然像前面那样数辆数,数到5辆(还有3辆被停车场大门遮住),于是就列式为9+5=14,脱离了图、文的要求。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读图,了解图中的信息,再去读文字,接着分析已知那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知道图和文字是有联系的,要把图文结合起来读,结合起来理解。通过认真读图,说出图意,理清图和文之间的联系,解决问题就有理有据了。

3、研读蕴含大量信息的主题图。有些图蕴含的信息量较大,需要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全面理解图意。比如,图上画了我们村有4户评上了文明星,5户评上了五好星,10户评上了小康星,要求看图提问题并列式解答。我班的学生遇到这样的题,少数学生会将题或“看图提问题并列式解答”这几个字再抄一遍。这样的题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需要弄清图中各个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运用已掌握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当学生从图中知道“我们村有4户评上了文明星,5户评上了五好星后,再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村评上文明星和五好星的一共有多少户?评上五好星的比评上文明星的多多少户?”让学生再模仿提出其他问题,如“我们村有10户评上了小康星,5户评上了五好星,评上小康星和五好星的一共有多少户?”“我们村有10评上小康星,5户评上五好星,评上小康星的比评上五好星的多多少户?或者评上五好星的比小康星的少多少户?”等等。

总之,培养低年级学生读图的能力,打好读图的基础,既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也可以为中、高年级分析抽象的文字信息和画线段图打下基础。当学生解题遇到困难时,会想到用画图来帮助分析,使画图、析图的能力得到提升,增强解题的效果。

第四篇:在推进目标管理中提高行政效率

在推进目标管理中提高行政效率

●推行目标管理,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以目标管理统领政府工作全局,有助于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和“四个优先”的工作方针。

●推行目标管理,可以培育机关工作的执行文化,建立科学的干部考评机制,形成以制度推动工作的运行机制,从而丰富政府管理的内涵。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围绕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整合行政资源,加强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研究,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在提高行政效率的实践中,武汉市委、市政府把目标管理作为统领全局工作的中心环节,在政府和党群机关全面推行目标管理,初步建立了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城市管理体制和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的机关工作运行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的“三个文明”建设。

以目标管理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必须使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践证明,全面推行目标管理,把转变政府职能与创新管理方式结合起来,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推行目标管理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了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许多发达国家在政府公共事务管理领域开始推行以顾客服务、竞争理念、契约理念、绩效评估等为核心的目标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的特点是:从注重过程控制转向注重结果管理,从重视公共行政的投入转向注重政府管理活动的产出和结果,重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我国一些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如南京、苏州、无锡、宁波、青岛等,较早地实行了目标管理。实践证明,推进目标管理,有助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从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转向“绩效管理”,满足经济体制改革对行政管理体制提出的新要求。

推行目标管理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科学定位。要顺利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并有效履行这些职能,推行目标管理是一条有效途径。因为它可以明晰政府和党群各部门的职能,定量分解其职责,使部门职能制度化、具体化、规范化、科学化,有利于避免部门之间工作的交叉与错位,优化行政资源;有利于避免计划赶不上变化的被动局面,增强部门日常工作的可预见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充分调动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

推行目标管理是创新城市管理方式的需要。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特大型中心城市,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力巨大。实践证明,城市发展的后劲越来越取决于政府整合资源的能力。要发挥武汉的各种资源优势,把资源秉赋变成现实生产力,创新城市的管理方式至关重要。由于现代城市管理体系越来越复杂,自上而下的决策传导效应递减越来越严重,致使决策在执行过程中容易走样。目标管理作为现代政府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解决决策层与执行层脱节的问题,保证决策执行的通畅。目标是纲,岗位是节点,通过目标的细化分解,形成一个个环环相扣的责任链,实施机关科层的扁平式管理,有利于发掘在岗人员的工作潜力,确保城市管理理念的实现。

以目标管理统领政府工作全局

武汉市是全国较早实行政府目标管理的城市之一。2003年,市委、市政府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目标管理工作,在政府和党群部门全面推行目标管理,把目标管理作为统领全局工作的中心环节,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目标管理工作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体现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要求。加快发展,提升城市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各级政府最紧迫的任务。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武汉市委、市政府紧紧扭住发展这个主题,强调落实重大发展战略和解决关键性难点,将加快经济增长、科教兴市、扩大就业、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等作为工作的重点,把相应的目标详细分解到有关部门,使加快发展成为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每个干部的责任。全市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发展决不仅仅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是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部地区的特大型中心城市,武汉的城市化水平较高,但城乡差距较大。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市委在目标的制订上注意做好“减”和“加”两篇文章。“减”就是把农民的负担减下来。2004年全市六个远城区全部取消了农业税。“加”就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为帮助农民增收,103个目标责任单位为驻点村办实事470件。为使城市建设与管理同步,全面提高城市文明水平,市委、市政府坚持创建为民、为民创建的原则,大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市容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市民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必须坚持以“强市富民”为核心,将目标管理的着力点放在推进改革发展上,落脚点放在为全市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上。就业是民生之本。武汉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企业改革的任务很重。做好下岗职工的安置工作,对于保持全市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在推进目标管理的过程中,武汉把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作为有关责任单位的必达目标。经过努力,2003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0.5万个,安置再就业职工8万人。为了确保困难职工的基本生活,市级财政投入社会保障资金12.6亿元,确保了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安居才能乐业。为了确保一方平安,武汉把稳定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目前,全市共建成综合治理工作达标社区337个,创建星级安全小区208个,安全社区139个,安全小区达到3300个。

体现了“四个优先”的工作方针。武汉市在实施目标管理中,没有单纯追求经济指标,而是体现“四个优先”的工作方针,促进机关作风从管理向服务转变,努力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各项管理目标的设定中,充分体现了为企业服务、为基层服务,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原则。企业兴,则城市兴。按照“企业优先”的原则,市直各单位加大为企业服务的力度,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为了减少文山会海对基层工作的影响,市委带头大力精简全市性会议和文件。市政府主要职能部门广泛开展创建服务型机关活动,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2003年,全市共废止与贸易有关的文件5775件、修订1163件,修改地方性法规11件,废止地方规章和其它政策性文件604件。

以目标管理丰富政府管理内涵

目前,目标管理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广泛采用的一种管理形式,全国有20多个省市实行了省级目标管理,包括20多个省会城市在内的200多个城市实行了城市政府工作目标管理或党政群机关工作目标管理。在全面推行目标管理的过程中,武汉市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在管理创新中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管理内涵。

培育了机关工作的执行文化。推行目标管理,核心是“落实”两个字。我们的地方文化中缺乏持之以恒、追求卓越的文化要件,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就是不少好的决策理念难以落实,落实了也难以做到一以贯之。在目标管理实践中,市委市政府倡导说了就办、立了不改的管理理念。在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中,一改较为通行的百分制管理方法,实行达标管理,年终“结硬账”。一个单项目标构成一个确定值,单项工作不合格就意味着对整个目标的否定。这就要求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注意每一个工作环节和其中的每一个细节,真正把工作做实、做细。一种雷厉风行的执行文化在机关生活中初步形成。

建立了科学评价干部的考评机制。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要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创造性,必须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以往我们对干部的评价较多地看工作热情、工作态度、工作表现。这种偏向容易造成干部注重工作的过程而不关心工作的质量和结果。目标管理强调的是结果管理,把工作成果作为评价干部的客观性标准,摆在突出的位置,引入末位淘汰制,严格奖惩。这就重新定位了干部评价的价值导向:一个干部的政德政绩怎么样,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他完成目标任务的情况。目标管理为干部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也为其衡量自身价值提供了尺度。评价标准的客观和透明,避免了干部评价中领导者的个人偏好,有利于加强干部工作的群众监督,在干部队伍中形成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

形成了以机制推动工作的运转格局。在以往的机关工作中,往往是年初各部门提出全年的工作计划,并向上级领导汇报,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另搞一套,致使计划形同虚设。如果计划缺乏刚性约束,就会不可避免地带来日常管理的较大随意性,致使机关工作主要靠领导的意图推动,而不是建之于机制平台,机关工作人员也容易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实行目标管理以后,目标一经确定,就是立下了军令状;完成目标的时限,就是日常工作的日程表。每个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工作目标、完成时间清晰明了,目标管理成为改进机关工作的新机制。这种新机制既有利于培养机关干部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激发他们内在的活力和创造性,又有利于领导干部从烦琐的日常事务中摆脱出来,集中精力谋大局、抓大事。

第五篇:在拓展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在拓展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四分教改”课堂模式探究

东方明珠学校

内容提要: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不同学段的学生有着不一样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相同学段的学生也存在许多差异。教师如果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中能够因人而异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就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几年来,本人结合本校的“四分教改”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就如何有效地拓展延伸,让不同层次的学习的语文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进行了一些实践尝试,旨在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理念,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词:个性差异 分层教学 拓展 模式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如一篇优美的文章,首尾呼应,气韵贯通; 应该如一幅优美的图画,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还应如一首动人的乐曲,音律和谐,浑然一体。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因人而异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现行的班级授课制面向的是几十名学生,而我校又是一所民办学校,生源素质差异较大,如果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授课,既费时费力,又收效甚微。针对我校这种生源实际,学校实施了“四分教学”教学实验,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特点等因素,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使每名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我担任高二年级两个实验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根据分层教学的原则,我尝试从以下三方面来定位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

从教学对象来分层:

学生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根据中等生的水平进行教学,对学困生的教学加以辅导和补课实现教学目的,而对优秀生则通过提高作业的要求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在兼顾总体的同时也强调了特殊,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成功的体验。

从教学目标来分层:

分层次教学要求目标弹性化,我根据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分层次目标中基本要求:A层次学生最低限度地掌握教学大纲内容;B层次学生掌握全部的教学大纲内容;C层次学生掌握全部的教学大纲内容,加上拓展的教学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一个一个地逐渐攻破目标。

从学习的组织形式来分层:

课堂要求进行层次化合作学习。具体的做法是把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按照一定的比例组成一个合作小组,中等生和学困生负责讨论、交流、汇报工作,而优等生则主要担任记录、补充、总结等。这样能够在调动中等生和学困生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可以挖掘优生的潜能;既能够促进个体的进步,也能保证集体合作的开展。

分层次教学最关键是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分层次教学的方式,这实质上是要求教学为了适应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采取与学生学习可能达到的水平相适应的方法进行分层施教,从而使层次差异明显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好的发展。教学只有尊重学生的多样化,以学生为主,才能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才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此思想指导下,我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许多探究、实践,依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品味→探究→拓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尤其针对我班优秀生较多的特点,在拓展这一环节上,进行大量的尝试,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从语言品味处拓展

语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文本的语言教学要遵循认知规律,注重三个过程:一是言语感受和言语积累过程。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调动各种感官,感受美词佳句,逐步积累优美的语言材料。二是言语感悟和言语内化过程。学生在阅读课文时,目睹、口诵、耳闻同步进行,品味和感悟字里行句的情感与思绪。三是言语的模仿和言语表达过程。

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注重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训练,使之落到实处,同时还要加强形象的再现、意境的体验、韵味的品评、情绪的感染。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难点,由于诗歌这种体裁本身具有韵律美、意境美、语言美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音读→意读→美读‘三个环节,让学生能过朗诵、演唱、仿写、设计鉴赏题等形式,去品味诗歌语言的特色。尤其在“美读”这一环节,指导学生从诗歌鉴赏的角度,从纵、横两个方面去联系已学过的作品,设计许多拓展题目,分小组进行互答。教学片断如下:

生问1:品读《定**》,结合已学过的苏轼作品,写一段话,评价苏轼的一生。

生答1: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漩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东破知道,命运不济,仕途难料。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

生问2:柳永的《蝶恋花》情感细腻,感受人至深,你读了以后心里也有很多感受吧?请仿写一首“蝶恋花”来表达你内心的情感。

生答2:看红尘,几多愁,落落杨花洒满楼。倚窗南望,孤帆碧影,伊人独立。

叹世间,心犹寒,一曲小调吟江南。临江戏雨,萧声郁抑,落满花间。课堂教学中设计演唱、仿写、评价等环节,让学生在唱读中,体会诗人愤世嫉俗的不平之音;让学生在仿写中,体会诗人对亲人朋友的真挚之恋;让学生在评价中,体会诗人对国家乡土的热爱之情。课堂教学在语言品味中进行有效的拓展,使学生对语言表达与作者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使优秀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形成与发展。

二、从情感体验处拓展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的——总要在读者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领他们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去体验、捕捉作者瞬息万变的情感旋律,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个性阅读体验,描绘心中的景与物,倾吐自己的情与意。

学习《喀布尔人》这篇小说时,在学生自主品读、探究后,设计了一个情感体验的教学环节,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体会,用演唱、小品、朗诵、哑剧、情景剧等形式体验父爱的深沉与伟大。教学片断如下: 组1:(配乐诗朗诵)父亲的爱是安静的

安静如雨中静静守侯的身影 父亲的爱是安静的。

安静如过马路时宽厚手掌的相牵 父亲的爱是安静的

安静如半夜时轻轻掖好的棉被 父亲的爱是安静的

安静如儿女不争气时低低的叹息 „„ 组2:(配乐散文朗诵)

曾经,有这样一个雨夜。父亲孤单的身影在雨中静静守候晚归的孩子,任雨点大滴大滴地打在他身上,任寒冷与饥饿一点一点地侵蚀着他,看到晚归的女儿远远跑来,父亲用笑脸代替了焦虑,用关切的问候代替了责备,他拥着女儿只轻轻的问了一句:“冷不冷?”„„

组3:(小合唱):

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你鬓角露出了白发,不声不响你眼角上添了皱纹。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甘甜有十分,你只尝了三分。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做够,央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

学生们体验的形式丰富多彩。在动情的诵读中,父爱的深沉在延伸;在专注的表演中,父爱的伟大在重现;在优美的旋律中,父爱的无私在升华。看着同学们眼中晶莹的泪花,听着同学们嘴里深切的呼唤,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这一刻,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了共鸣,也深刻理解文本的主题“一样的父爱”。在此基础上,我让每一名学生给父亲写一封信,把对父亲的理解、关怀、深爱,带给父亲。这种从情感体验处拓展的方式,使情感教育如三月春风“润物细无声”,真正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体现了分层教学的活力。

三、从文本空白处拓展

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开放性要求教师将语文学习的内容向课外拓展,尤其对于优秀学生来说,在延伸过程中引导他们去探究,在比较、对照、引申、拓展的过程中拓展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的质量,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一种开放的、动态的教学流程,不仅要善于引进“活水”,更要善于把课堂学习内容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位成功的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更要在学生离开课堂时让他们带着新生成的,更精彩的问题探究。教师善于在文本的空白处挖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

在教学《一个文官的死》的最后阶段,我设计了一个辩题:对于切尔维亚科夫这样的小人物是否应该同情?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关注“弱势群体”的命运,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创作意图,明白“文学家不是做糖果点心的,不是化妆美容的,也不是给人消愁解闷的,他是一个负有义务的人,他受自己责任感和良心的约束。”辩论片断如下:

辩手1:这种小人物奴性十足,得势时,自轻自贱;失势时,摇尾乞怜,没有灵魂,没有尊严,为了一个喷嚏,反复道歉,担忧而死,对于这样的人物,我方认为不值得同情。

辨手2: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存在这样的群体,他们像切尔维亚科夫那样的小人物,他们生活在社会低层,他们所面临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远比大人物面临的要大,沉重的压力使他们在大人物面前十分自卑,十分害怕,导致他们出现一些常人无法理解的行为,我认为他们这样的小人物是值得同情的。

辩手3:像他们这样处在社会低层的小人物倍受压迫的确是不公平的事,但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鲁迅先生说:“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奴颜婢膝,逆来顺受,只能导致可悲可鄙下场。既然他们本身不愿意改变,我们又何苦自作多情去同情他们呢?

辩手4:精神上的推残比物质匮乏所带来的伤害更深,他们是不幸的,而他们同样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分子,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怀和保护,需要我们用宽阔的胸怀以及追求和谐完美世界的精神,去同他们一起面对现实的残酷和冰冷,给予小人物同情吧,这样才能让我们看到更多希望与幸福。

„„

教师小结:

《一个文官的死》的主题不仅仅在于描写小人物的卑微生活,而在于揭示小市民麻木、畏惧、奴性心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暗示人们不能再这样庸俗、无聊地生活下去。在今天,如果你仔细地照一照文学这一面镜子,我们或许不难从中发现自己的影子,我们的生活也需要契诃夫,还应像契诃夫那样把目光更多的投向弱势群体,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改变他们,让世界充满爱。

俗话说:“教无定法”,只有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我校实施的分层教学的方法,为每一名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也为每一名学生架设了成才的桥梁,充分体现我校“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要全面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就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创新,需要不断地变化和适应,虽然拓展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流行风”,但却要以“有效”为第一追求,要达到有效,就需要教师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发出,根据文本教学的需要,精心筛选拓展内容,悉心挑选拓展形式,适度控制拓展容量,准确把握拓展时机,把拓展融入到文本教学的环节中来,成为文本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拓展才能渐入佳境。

下载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阅读能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阅读能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小学生识谱视唱能力

    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小学生识谱视唱能力 摘 要:随着教育的改革、社会的发展,音乐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学科,在我国的教育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小学处于学习音乐的启蒙阶段,识谱是......

    语文教学能力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开始在全国顺利推进,这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对原有课程体系和课程价值观的重大调整。新课程提出的一些新的理念,比如以人为本,能力本位、学习方式变革、创新教......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的能力。【作者单位......

    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教学艺术学习心得(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教学艺术学习心得 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一个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时代,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但传统的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注......

    浅论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情商

    浅论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情商 摘 要: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情商水平,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情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即情感指数,它是一个度量情绪的指标,也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

    《浅论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情商》

    梅州市 中 小 学 语 文 学 科 发 展 规 划 ( 征求意见稿) (2004 - 2010 ) 梅州市中小学自2003年全面采用语文版新课标教材教学以来,多次成功举办了全省乃至全国中小学语文教育、......

    一年级语文工作总结高玉梅

    一年级(1)班语文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拟写人:高玉梅 这学期以来,我按照期初制定的教学方案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互相听课,认真听取指导老师的意见,不断改进......

    一年级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欣赏个性飞扬,放飞爱的希望。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经济的腾飞让很多家庭富裕而幸福,造就了如今生活条件优越的孩子见多识广,年龄小思维却很开阔,他们都是一个个鲜活而又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