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音乐教学新大纲中明确指出
中小学音乐教学新大纲中明确指出——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音乐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发展思维力和想象力,并让学生从音乐中得到美的陶、美的享受。下面,仅就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教学,谈几点个人的想法和做法。
一、善于挖掘音乐教材中音乐创造教育因素
音乐是生命和情感的艺术,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教育性、趣味性、实用性,不仅是着眼于学生掌握音乐知识的技能,更主要的是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丰富想象和创新能力,音乐作品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力,教师首先要善于挖掘,巧妙设计,精心构思,才能带领学生去开启智慧的大门。比如一年级教材中《谁唱歌》这一课,教师首先用CAI课件展示小鸡的图片,学生观看后听教师弹唱“谁唱 歌呀 叽叽 叽?”学生马上就会随琴唱出“小鸡 唱歌 叽叽 叽。”继而教师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唱出小猫、小狗、小青蛙等小动物;这样的教学打破了教师手把手教学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积极思维中学会了歌唱。随后,教师又启发学生自己创编歌词演唱歌曲,这使学生的兴趣就更常常浓厚了,课堂气氛也就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再如,一年级新教材中的《幸福拍手歌》,教师也可以提示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创编,将拍手动作换为跺脚、拍肩、耸肩、扭腰等动作,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功感。
在发声练习曲《月亮出来了》的教学中,教师先启发学生想象月亮从云朵中慢慢露出来的景象,有的学生就描述“月亮像一个害羞的姑娘,非常美丽”。教师再引导他们“你认为这首发声练习曲应该怎样演唱呢?学生就会很快的回答”声音轻柔,气息均匀。”由此可见,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发现、探索创新时,音乐既发展了他们的形象思维,又有效地培养了创造精神。
二、发挥分组合作学习作用,加强音乐创作教学
音乐教师在律动、唱歌、作曲、节奏、唱游等方面的教学中,都可以充分创作教学。这些创作教学如节奏改编、旋律创作、即兴歌舞等,如果能在小组合作讨论中进行,那么就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例如节奏创作,教师可先列举一组声音--有猫的叫声、火车的运行声、公鸡叫声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根据各种声音分别写出其对应的节奏。我在参与一个组的活动时发现,学生们非常善于配合,他们讨论出一个节奏后,就运用于实践,然后再理解,再讨论,再实践,在如此的反复中找到他们最满意的节奏。
再如高年级的旋律创作,教师通常给出一句旋律,让学生接下面的三句,学生们在讨论过程中有的用竖笛吹、有的哼唱、有的一边打节奏一边记录,最后有的小组竟创作出了好几组旋律。这时教师再给出一个意境,让学生创编歌词,学生在讨论中你一句、我一句,居然又创作出一个个佳作。这说明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的确有利于学生齐心协力去掌握知识技巧,共同进步,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器乐进课堂”实验,提高学生音乐能力
“器乐”在音乐教学中包含两种——课堂乐器(如竖笛、口风琴等)和小打击乐器。首先
谈一谈小打击乐器,小打击乐器在音乐教学中,比如在歌唱或演奏中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粗心的小画家》这一课的歌词时,教师可请一名学生用小木鱼敲击节奏,学生听出节奏后立即就会按节奏读出“丁丁 说他是 小画 家,彩色 铅笔 一大 把”。然后 学生在学歌曲时,就会很顺利的唱出歌词。还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表现风声、雨声、小鸟叫声、走路声等等,然后可以把它们连起来创编出一个简单的小故事,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打击乐器的认识。高年级教学中,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打击乐器,首先让他们自由选取几种适合歌曲情感和节奏的乐器,再编出节奏谱为歌曲伴奏,如:在学唱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时,教师让学生自由选择小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学生会根据歌曲情绪选择碰玲、木鱼、三角铁这几种乐器,并且创编的节奏谱也很简单,以此衬托出乐曲忧伤的情绪特点。这样的做法不仅使学生能充分理解歌曲情感,还可以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各种打击乐器的教学功能,提高对音乐的欣赏水平,增长音乐知识。
关于课堂乐器。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赛尔曾精辟地指出:“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在欣赏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用竖笛去吹奏那动听的主旋律,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感受乐曲的情感,在进行旋律创作时,竖 笛无疑又给他们对音乐旋律的感知提供了帮助。例如:当他们创作一段旋律时,可以用竖笛吹奏,使自己掌握正确的音高,同时又可以选择最优美的旋律,在掌握和弦时,学生可以利用竖笛去尝试哪些音放在一起是和谐的,哪些音放在一起又是不和谐的。学生通过课堂器乐的帮助,的确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
四、大力开展音乐活动课教学
音乐活动课是音乐课的延伸,音乐活动课这种特殊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空间更为广阔。活动课除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更多的是把活动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例如:我上的《森林奏鸣曲》这一节音乐活动课,由欣赏乐曲入手,感受和分析乐曲每一段的情感特点,再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说、演、画、打击乐器伴奏这四种方式来表现乐曲。这样的活动集中了文学、艺术的内容,学生通过活动就更能理解乐曲情感,同时也增强了环保意识。所以,活动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家柯达伊左尔坦认为:“创造能力实际是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只要有适合的环境和方法,就能开掘这种能力。”我们音乐教师只有多为学生创造环境,把音乐学习与创造性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才会学得生动、学得活泼,才能主动发展。
第二篇:新《大纲》在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阅读能力上
新《大纲》在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阅读能力上“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的表现形式是感性的、直觉的,它依靠直觉思维而不依赖分析思维。其实质是,感性中暗含着理性,直觉中沉淀着思考。
而语感教学,也就是一种以培养语感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语感教学要将语感实践与语感分析二者兼顾。语感实践,就是放手让学生去亲自接触、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语感分析,不是语言表面特征的分析,如这是什么词性,这是什么方式,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那里又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等等,而是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分析语言的使用。例如,“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这里是在赞颂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给人鼓舞,使人看到光明。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仔细体会语言的表现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力。
以往的语文教学实践也可证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自觉地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感受,或感受深浅与否,直接影响训练的质量和效果。对学生而言,由于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个体实践的产物。其感受深浅与否,也将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和语言感受能力的形成。数年前,外地某校对近千名中学生进行一次调查,他们发现,作文写得好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的语言形象感受(时间发展感、空间移动感、事物变化运动感等)强,语言逻辑感受力(条理感、主次轻重感、并列感、递进感、对比感、综合概括感等),以及语言内含的思想感情、态度分寸感受力等均较强。这些集中表现在作文上;语言干净、准确、生动
流畅;内容比较丰满、富有感情、想象力;结构清晰、条理清楚、主次、轻重、详略比较得当。而作文写得差的学生,这些语言感受力均显得薄弱。
语感是阅读的基本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加强语文课的语感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感能力,从而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有出路。
那么,如何进行语感教学呢?
我认为,语感教学的实施可以从两条途径走。一是要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课堂上要避免讲风盛行的现象,要指导学生自己学习语言,增强语言的感知力。如赵大鹏在讲授《榆钱饭》一课时,要求学生先扫除认读障碍,然后,通过自读谈谈“发现”,谈哪个词用得好,妙处何在?哪个句子写得好,好在哪?„„他让学生独立阅读、动手、动口、动脑,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指导、点拔,逐步让学生自己感知课文的语言。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在课内给学生创造读、说、写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学习课文语言的过程中增强语感。另外,课余时间也可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比如,收听广播,每日一诗,天天写日记,抄名人名言,办手抄报,搞小记者采访,等等。这些活动既增长了知识才干,又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增强了语感。
二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赖的,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因此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总是结合在一起的。怎样进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呢?
首先要进行正确理解和掌握语音语义的训练,这是培养语感的最基本的训练。譬如对于词语的理解,不仅仅是查阅字典、词典,还要细细品味辨析。这就要注意下列几种情况。第一注意一词多义的情况,如《小桔灯》练习五,揣摩两个“好”字的含义:
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第一个“好”字,显然指妈妈的病好了。这是承前文;而第二个“好”字是指“我们大家都过上好生活了。”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第二要注意辨析近义词。如《老山界》课后练习五第1题,这个练习引用文章中的一句话:“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用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问“如果把‘生怕’改成‘怕’,把‘不准’改成‘不要’,行吗?为什么?”这两组词表达的程度有差别,运用程度较深的“生怕”和“不准”才能更好地写出红军战士对人民财产的精心爱护。从而体现出红军是劳苦大众的军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借用同义词进行比较,就可以显示出原文中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第三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如:《我的老师》一文中“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查觉„„”这里的“狡猾”则是“机灵”的意思。贬义褒用。除这些外,还可能有其他情况。我们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时候,就通过启发、提问等方式让学生思考、比较、辨别、分析,直至深入理解,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其次要对语言有所“发现”。就是说,在文章当中,看哪个语言运用得好,要说明好在哪里,为什么用得好。在散文要注重发现它的形象性、生动性、抒情性;在小说中,要体会对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所起的作用;在说明文,重在分析其准确性;在议论文重在感受其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再次是应用语言的训练。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只有确切地掌握了语言的含义,色彩情味以及用法之后,才能正确地使用语言,因此应用语言的训练是一种培养语感的综合训练。
总之,语感的运用,就是要让学生一读一听,便知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情味等。从能力角度看,语感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离开语感,听说读写就无法进行。语感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形成一种技能。这是有别于一般技能的心智技能。当然,要形成这种技能必须以知识的领会为必要条件。这就像练游泳,先得懂得游泳知识,知道一些游泳的方法和要领,不然就会走弯路,不利于游泳的技能的形成。由此可见,训练语感,必须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加强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的学习;二是加强语言实践。
语感教学中,教师要有强烈敏锐的语感,这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语言对学生具有示范性,所以教师的语言,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特别是课堂语言,应力求做到准确、简练、形象、生动,有节奏、有美感,这是养成学生良好语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浅谈语感教学
第三篇:在现阶段中小学音乐教学中,
在现阶段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专业化”和“非艺术化”的不良倾向突出,使得音乐教育偏离了正确方向。
“专业化”──违背了中小学普通音乐教育的原则。中小学音乐教育属于普通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提高全体学生全面的音乐素质及修养的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总目标做了明确地阐述:“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可见,中小学音乐教育并非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或音乐家,而是培养学生具备应有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学不能以专业的音乐知识技能传授为主,知识和技能只是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手段而非教育的最终目的,不能本末倒置。我们只能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利用各种形式进行一些知识技能的训练,切不可按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非艺术化”──违背了音乐审美的规律。音乐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这就决定了它在教育教学上有着艺术教育的特征,而艺术教育是围绕美育展开的,它为达到美育目标服务。因此,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也要始终围绕着审美教育这一核心,走艺术化道路。然而,现今的一些中小学音乐课,并不象一门艺术课、美育课,而更像一门语文课、数学课或者思想道德教育课。把音乐课型尤其是欣赏教学上成语言替代型,这完全是不可取的。音乐与语言虽然都是艺术,但是音乐这种非语义的艺术,是语言永远都无法取代的。教师不能只是以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和表述音乐所要表述的形象、内容,而应更多地把有限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听,给他们以想象的空间,在音乐流动的音响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鉴赏能力,感受音乐塑造的艺术形象。
第四篇:浅谈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器乐教学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器乐教学
随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程要求每位教师以全新教学理念和新观念进行课改实验,因此,在音乐课上怎样进行器乐教学,让学生在音乐课上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已引起了广大音乐教师的关注。器乐进入中小学课堂后,一改过去只有教师才使用乐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近些年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也进行了一些器乐教学的实践和大胆地尝试,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器乐的兴趣,把器乐演奏与唱歌、欣赏等音乐知识结合起来教学,改变了以往在音乐课上单纯教唱歌的状况,使得音乐课中的器乐教学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以下为自己在音乐课中进行器乐教学的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激发学生持久的器乐学习动机。
根据音乐艺术特征和现代教育的要求,按照中小学身心发展特点和审美认知规律,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等崭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其中“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是新课标中的一个尤为重要的基本理念。兴趣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积极态度,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是学好音乐的先决条件。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教好音乐,就必须引导学生喜爱音乐,体验学习音乐的乐趣,获得学习的内驱力,从而推动他们不断探索和获取新知识、新技能。
在器乐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情境创设、技巧表现等手段来引导学生感知、想象音乐,在器乐演奏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学习音乐。我们要一改往日师示徒效的教学方法,采取兴趣诱发式教学。如在学习竖笛时,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先是示范演奏一曲,然后让学生马上学吹,吹不会就反复地教,直到吹会为止。这样,学生通常会觉得很难、很枯燥,会失去信心。若教师能善于引导,这个难题便会迎刃而解。我们不妨先拿出竖笛,吹奏一曲学生熟悉的优美歌(乐)曲,如《小星星》《四季歌》《雪绒花》《世上只有妈妈好》等,然后简介竖笛的结构、发声原理、演奏方法和音阶指法,并鼓励学生认识到学竖笛并不难,只要自己想学,就一定能学好。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不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调动了他们主动吹奏学习竖笛的兴趣。竖笛中的一些演奏技巧则可以把它趣味化、游戏化,如“三吐”练习,可以形象地变为“马儿跑” 的游戏,让学生在××××××的马蹄声中由慢而快的掌握吐音技巧。这样在轻松的游戏和有趣的学习中,使他们对器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变“要他奏”为“他要奏”,激发学生持久的器乐学习动机。
二、正确处理器乐教学与唱歌教学、音准节奏、律动教学的关系
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需要人们全身心地投入,这样才能有更好的感受。音乐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过程,一个音乐作品的体验常常要运用身体的多种感官的参与才能实现活动的过程,学生在唱唱、动动、听听、奏奏、讲讲等活动中感受音乐。器乐教学过程同样要运用多种形式,与其他音乐活动结合在一起,共同来参与对音乐作品的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同提高的。
(1)器乐教学与唱歌教学的关系。器乐教学与唱歌教学相比,唱歌教学更为重要些,器乐教学虽然有其自身的一些优点,但它很大程度上要为唱歌服务,器乐教学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是使学生歌唱得更好听,唱歌的能力更强。这个观点,连最讲究器乐教学的奥尔夫也是完全认同的。乐器演奏的节奏常常是演唱歌曲的典型节奏型,演奏的旋律也是演唱歌曲或欣赏作品的主要旋律。可以这么说,每一首教唱歌曲的曲谱都是我们器乐教学的演奏曲谱,同样的一个乐谱,我们既用于演奏又用于演唱。我常常把一首将要新学的歌曲让学生先预习,有的学生就能在自己演奏的帮助下,把新歌曲学得基本正确。教学中我常常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巩固,最好能把整个曲子背下来,不看谱也能正确演奏,到了这个程度,学生对歌曲的曲调非常之熟悉,唱歌音不准的现象也大大减少了。
(2)演奏与音准节奏的关系。
演奏与视唱练耳不仅在形式上可以替代,在实质上也有很大的替代性。视唱练耳的教学,在前几年一直是音乐教学讨论的热点,一个观点是必须加强,认为不识字是文盲,不识谱是音盲;另一个观点是识谱教学不是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要一味地做枯燥乏味的技术训练。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好多人音准节奏的能力并不是从视唱练耳上获得的,比如钢琴是和声乐器,学习钢琴后许多学生很快有了音高概念,有些学生很快就能分辨常用和弦,不但能唱好单声部,还能唱好多声部。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其实很少进行过多的唱谱练习,大量的工作完全是由乐器来替代的。通过使用打击乐器,学生能较快地提高节奏能力;通过使用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如钢琴、风琴、电子琴、口琴、竖笛、吉他等),学生能掌握音高、节奏、视唱及乐理知识,解决唱歌的音准问题。以往的音乐教学,视唱、听音、练耳训练要费很大的精力才能使学生学会,而现在借助乐器由学生自己来学习,就容易多了。所以,在开展课堂器乐教学后,视唱练耳的教学进行得很少,取代的是大量的节奏练习与背诵演奏。背诵一定量的曲谱极为重要,学生在大脑中把音响和符号同时储存下来,等有一定的积累后,学生一看到符号就产生了与音响的联系,学生的音高概念也渐渐形成了,其视唱、练耳的能力也逐渐地得到了发展。
(3)器乐教学与律动教学的关系器乐教学与律动教学常常同时进行,一边律动着游戏,一边手里拿着乐器,或打击节奏,或演奏旋律片断,演奏成了律动的一个方面,丰富了律动的内容与形式。我们器乐教学的开展也常常用律动的形式来进行,两者结合在一起使律动教学更具有音乐性,而器乐教学也更具有趣味性,这也是音乐教学从形式上到本质上都必须是艺术化的这一要求的体现。
三、精选乐器及练习曲目,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器乐的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常见的乐器可分两大类:儿童节奏打击乐器和有固定音高的简易乐器。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用合适的乐器。一般说低年级以儿童打击乐器为主,如:木鱼、碰铃、双响筒、铃鼓、三角铁等。让学生通过敲击、拍打、摇动等方法,使乐器发出声音,指导他们为课本歌曲配上打击乐,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相互协调的能力。中高年级和初中,可逐步加入有固定音高的竖笛、口琴、口风琴等易学乐器作为敲门砖,培养和建立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学习欲望,从而激发兴趣,最终达到通过演奏来表达音乐情感的教育目的。器乐学习不是单纯的学习演奏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学习通过演奏来表达音乐的情感,从而达到音乐教育与教学目的。所以器乐教学一开始就要尽快与演奏乐曲、表现音乐结合起来。对于少年儿童来说,生动有趣的教材应该以他们熟悉的题材为基本前提,我们要结合课本但不能拘泥于课本,精选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的练习曲目,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感到亲切、真实、有吸引力。比如《七子之歌》、电视剧《宝莲灯》主题歌、零六年春晚中《吉祥三宝》、流行音乐《嘻唰唰》等,一经播出,很受学生喜爱。这些旋律明亮跳跃、节奏紧凑明快、曲调结构简单易学的歌曲,作为器乐启蒙曲非常合适。还有一些精典名曲的主题音乐或是名歌片断(如《欢乐颂》、《我心依旧》、《友谊地久天长》、《梁祝》、《彩云追月》等),通过重新编配作为练习曲也很受学生的欢迎。于是,我把就把它们列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按小组形式要求学生在课下进行组合排练,并给自己组合取一个不错的名字,在 “班级演唱会”中演出,使每位同学的才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当学生们能演奏简单的乐曲或一段旋律时,在音乐课上,就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用乐器来学习歌曲、视唱,掌握音准、旋律,也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程度让他们练习一些自己喜欢的乐曲,教师再给以适当点拨。通过学生自己不断的尝试演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觉得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不断获得成功的、充实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大大增强。
四、根据学生能力进行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器乐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首先要有一个完整的器乐教学计划,从整体上把握好器乐学习的进度与节奏,切不可按成人的学习进度去要求学生,或照搬现成的演奏法。教师要把演奏技巧按学生的实际能力加以分析,进度放慢,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如图片等),把进度放在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程度。其次,在器乐教学的过程中,语言要简单明确,结合示范形象生动地进行,要从简到繁,难点分散,循序渐进,不可以机械式的训练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也不能急于求成,一次给学生提出许多要求,导致他们记不住、做不到,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产生烦躁、惧怕和反感。再者就是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学生的要求必须有不同的侧重,才能使学生逐步内化吸收各种演奏技巧,使演奏技能不断提高。
另外,在器乐教学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1)培养学生养成遵守纪律不乱讲话,不乱动乐器,不乱敲乱弹的良好习惯。(2)学会看指挥排练、演奏。(3)学会在演奏中相互配合、形成彼此照应的良好作风。(4)培养爱护乐器,轻拿轻放,保持乐器清洁的习惯。
总之,器乐教学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直接进入音乐之中,增强了学生再现音乐作品的能力,促进了知识的迁移,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视奏、视唱等识谱能力,丰富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和体验,扩展了学生接触音乐的范围。如何更好地开展器乐教学,把器乐教学与音乐课其他内容有机结合,建立音乐教学完整体系,为器乐教学跨上新台阶提供更多更好的经验和方法,还有待于我们所有的音乐工作者进一步深入地探索和研究。
第五篇:浅谈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长垣县赵堤镇中心学校 赵广路
学段、学科:初中音乐
内容提要:
在音乐教学中,寻求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依此发掘学生的潜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要转变教育观念,调整知识结构,创新教学方式,传统的那种传授知识和技能、训练技能,音乐教育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以其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的基本素质教育。营造“创造教育”环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相互信任的课堂氛围,创设师生共同参与、生生合作探究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在一种安全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学习和探究,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教育
创造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希望在于全民族创新素质的提高,在于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涌现。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音乐的想象是人类艺术创造和科学发展的思维宝库。多年来,在音乐教学中,我努力探索,寻求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依此发掘学生的潜能。
一、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个人素质、调整知识结构以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要转变教育观念,调整知识结构,创新教学方式,传统的那种传授知识和技能、训练技能,“匠人式”的音乐教师已经不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音乐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性质只能靠想象力去再创造。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那种传统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师徒式教学方式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2-
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只有在浓厚的创新氛围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才能实现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创造教育”环境是指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课堂教学环境,它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活动等要素构成的教学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的总和。在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耳、眼、口、脑、手“全频道”式接收,“多功能”协调,“立体式”渗透,培养他们的观察、独立思考、语言表达、动手、表演等多种能力,从而形成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实现音乐教育目标的主渠道。它不仅能有效地实施审美教育,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有选择、有重点地使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富于艺术性和创造性。
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参加艺术实践,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四、弱化教学考核,鼓励学生自主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期待的眼神去等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一方面,不要吝啬对学生真诚的表扬,使学生看到希望、增添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进而诱导学生发挥想象、释放潜能、尝试创新;另一方面,用延迟评价的办法,给学生一个再认识、再理解、再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忽略“结论”重视“过程”。因为对学生作出过早、过急的评价,都会抑制思维、禁锢想象、扼杀创造。
五、营造自由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造性的发挥和发展需要“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两个条件。自由安全是创造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相互信任的课堂氛围,创设师生共同参与、生生合作探究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在一种安全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学习和探究,因为,学生只有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体验到信任、理解、尊重和宽容,进而产生愉悦的情绪情感,才可能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的心态投入到创造性的活动中去,敢于说出疑惑、发表见解、提出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突破教学模式,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新课程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课后的问题和作业的设计具有开放性,答案多是非唯一的,不确定的,这样做就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考,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是有所不同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欣赏民乐《百鸟朝凤》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用画画、表演、讲故事的方式表现自己对这部音乐作品的理解,这些通过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的东西,自然而又富有创意。
创新能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它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一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音乐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对学生能力提高的束缚,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提供机会,发挥音乐学科教学在听觉、感受、联想、表现、创造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音乐教学这一主渠道,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