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依托乡土文化,绽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之花
依托乡土文化,绽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之花
362261 福建晋江安海养正中心小学 福建泉州
【摘 要】安海,这个祖国东南沿海古镇孕育出不少文人墨客,沉淀了千年繁华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新课程改革提出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的背景下,巨大的本土文化资源是我们实施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依托乡土校本教材开发本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强化校园文化的影响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关键词】乡土文化;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启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一路走来,已化茧成蝶,以最美的风姿出现在我们眼前,给教育带来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何让这门新课程具有乡土文化特色,让其散发独一无二的魅力,绽放出绚丽的“花朵”?笔者就个人做法,谈几点拙见。
一、多种举措,采集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资源的共建和开发利用非常重要,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建设者、实践者,最能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并按学生的需要设计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安海是一个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古镇,历代人文荟萃,学风鼎盛,薪传不熄。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独特浓郁的民俗风情,众多的文物和遗址,为我们开发乡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丰厚的资源。
1.利用地方文献资料
《安海志》《风雨如磐话安海》《五里桥》等这些现有的丰富的文献资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与人文性,均可以从中挖掘出极好的乡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2.利用风景名胜资源
安海景色秀丽,名胜古迹众多,安平桥、瑞光塔、龙山寺、石井书院、星塔等景点均声名远扬。这些景点保存的楹联、诗赋、碑文等无疑为开发乡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资源。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将获得更多的知识,学会更多的方法,培养更多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美食资源
安海美食丰盛,走进央视的土笋冻、远近驰名的菜?@、风味独特的咸?@、代表吉祥的碗糕等小吃让人一听就会馋涎欲滴。学生在走进美食,品尝美食的同时,还可以研究美食的由来,亲自动手制作。在研究性学习中,又进行劳动技术与职业体验,既发展了能力,又深对家乡的热爱。
总之,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使乡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社会。
二、体验互动,实施灵动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乡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内容对学生而言,是亲切的,是日常的,就在自己的身边的,这样探究的欲望一定会更强烈。
1.实地体验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十分重视实地体验,乡土化课程的开发,使学生的实地体验成为现实。在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调查参观等活动加深其对安海文化的独特感受。如实地探访安平桥、龙山寺、石井书院等具有乡土特色的地点,了解它们的历史、传说、及相关轶闻,身为安海人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2.情景互动式
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活动提高课程实施效果。如上网搜索安平桥的相关资料、拍照或拍录像记录下你的寻访过程,转贴到本班的网页中,也可同时发送自己拍的照片或写的文章,在活动中与同学进行交流。在这个活动情景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互相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更为自主地感受家乡安海的乡土文化。活动情景设计重视了,乡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会更丰富、课程目标更集中、活动气氛更浓厚。
当然,活动实施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小组合作、角色变换、多媒体辅助、社会调查、科普教育、专家指导等都是可以根据研究的具体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各种方式之间没有明显的划定界限,它们往往是有机结合,灵活使用,交叉相融,动态生成,不断创新的关系。
三、植根需求,巧挖价值
乡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是培养学生乡土文化情感的需要,一言以蔽之,是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1.有利于创建生活化的课堂
乡土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认识和体验到本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更能认识到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因此,学生会越来越热爱学习,把学习与自己未来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有利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乡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出现也弥补了其他课程的不足,拓宽了学习和应用的领域,使课程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教室、校园,而是真正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真正丰富了学生的人生。
3.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安海本土文化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文化材料,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有利于调动、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习的自?X性,逐步自主地掌握了适合于自己进步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乡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材植根于现实,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使用过程中以本地的乡土文化为学习研究对象,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便于学习操作。
“课程是一种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使得学生获得知识、参与活动、丰富体验。从本质上说,它是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因此课程不仅是一种过程,一种结果,而且还是一种意识。”崔允?t教授曾这样说过。只有适时开发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教师才能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下一代。
综合实践活动之路是曼曼的,我们正上下求索中。今后,我们将依托乡土文化的风帆,擎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南针,为学生绚丽灿烂的明天勾画蓝图,奉献智慧与激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乡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之花将绽放得更加光彩夺目!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9.[3]中华读书报[N].中华读书报社,2001年10月17日.[4][德]埃德蒙德?胡塞尔.张庆熊译[M].欧洲科学危机和超越现象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35.[5]人民日报?海外版[N].2001年06月01日.第H版.
第二篇: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
《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
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农村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学设施陈旧落后、师资力量匮乏、学生数量锐减的现状,农村教育的希望在哪里?城乡一体化战略给农村学校教育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农村学校只要充分利用农村教育资源,开发凸显农村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农村教育就会迎来勃勃生机的春天。
之所以选择“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课题,是依据我校实际现状而提出的。和龙市八家子上南小学是一所有50余年历史的朝汉民族联校,原为林业子弟小学,2008年归地方管理。独特学校历史文化,为开发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提供了雄厚的基础。朝鲜族文化、林区特色、阳光体育、“弯弯腰”的养成教育等属于自己办学特色的办学路子,对开发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具有可行性。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全部的希望,只有根植于浓厚乡土气息的校本课程才有生机活力,营造“家庭氛围”,把童年还给孩子、营造乡村特色的生态教育环境,就能办出真正属于农村孩子的教育。二指导思想与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为教师的发展铺路、为学生的成功奠基”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独特的历史文化,创造有利条件,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营造学校特有的乡土文化课程,将学校办成“教师幸福工作的家园,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学生素养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宗旨,使乡土校本课程成为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乐土。
2、发展性原则。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挖掘乡土文化的资源,不断发展创新乡土文化校本课程。
3、开放性原则。根据学生不同的学情、不同的要求,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乡土课程,把学生是否进步和是否发展作为评价指标。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对“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探寻乡土文化课程的开发、使用、完善、拓展的有效途径,寻求农村教育发展的教育对策,为学校师生营造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学习乐园。希望通过实践研究取得如下效果:
1、开发出完整的乡土文化校本课程体系,具有可持续性、可操作性。
2、遵循教育规律,以学定教,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结构,教师敢于教、学生乐于学。
3、根植于乡土文化的校本课程,成为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共识。
4、找出开发乡土文化校本课的规律,营造乡村特色的生态教育环境。
(二)主要研究内容:
1、乡土文化校本课的发掘和利用的研究。根据学生的特点,对乡土文化进行适当的改编、补充或拓展,形成校本课程。既: 美丽圣洁的民族—朝鲜族 走进家乡—爱我多彩林区 活动育人—多元化阳光体育
弯弯腰工程—学生养成教育(拾起身边的垃圾)
2、乡土文化校本课评价与展示的研究。利用乡土文化校本课实践活动的评价和展示方式的研究,期望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互动性和多样性。
3、探索农村学校立足乡土文化开发校课程的最佳途径,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有机交融,实现课时与文本的整合。
本课题内容涉及三个方面,其中乡土文化校本课的发掘和利用的研究是课题的支撑点,探索农村学校立足乡土文化开发校课程的最佳途径是热点、难点。
四、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和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有关体现乡土文化课程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行动研究法。这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构建乡土文化与学科教学、学校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课程改革的校本课程开发新途径。
4、案例分析法。在乡土文化的开发和使用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5、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五、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2年10月29日至2012年11月10日)①制定研究计划,确立研究对象,形成实施方案。
②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系统学习,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③对“乡土文化校本课”的做出界定,对其进行分析,制定出促进其有效发展的具体措施。
2、实施阶段:(2012年11月11日至2012年12月20日)
①按照研究目标,初步实施方案,展开研究,边实践边收集资料,边总结经验,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操作方法。
②全面实施方案,深入展开研究,解决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③建立课题研究资料库,及时总结研究成果。并以此转化为教育常规,形成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
3、结题阶段:(2012年12月21日至2012年12月30日)
全面整理资料,总结相关经验,找出研究过程中的规律,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六、完成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的提出是在分析我校乡土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下提出的。前期的调查充分缜密,制定的方案清晰可行,研究的方法朴实灵活,研究的时间合理充分。
2、课题组成员系学校科研主要领导和骨干教师,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3、建立了完善的课题研究制度。课题组成员分工明确,能够有条不紊地把握研究过程,做好各阶段的收集整理、分析总结、修改跟进、交流推广等工作。
4、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硬件和软件支持,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七、研究成果形式
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基于乡土文化的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结题题报告》
第三篇:乡土文化综合实践实施方案改过完整
开发区沙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走进乡土文化》综合实践实施方案
(一)一、活动背景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主要是当地农村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的整体状况使学生不如城市孩子那样见多识广,教学设施不如城市学校先进、完善,家长素质与意识远不如城市家长,教师培训也与市区学校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但是,农村学生所处的环境、教师群体的协作氛围、学校与村庄的融洽关系等,恰恰也是市区学校所欠缺的“资源”。动植物是农村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最丰富,最鲜活,最富有野趣,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最富有教育意义的资源。
因此,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就必须走自己的路,因地制宜充分挖掘乡土性的优势,避虚就实,扬长避短,让学生了解认识农村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了解农村人们的生活、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农村环境的影响。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性校本资源,成为我校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有益尝试。
二、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在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思路上必须体现一个“农”字,在“热爱农村,认识农村,改造农村”上做文章。在内容上反映一个“新”字,以最新的农业科技知识作补充。在教学内容中落实一个“用”字,开发区沙河小学:韩颖 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三、活动目的
1、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使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实践来获得探究问题、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设计、开发、行动、体验乃至创造。
三、实施内容及步骤 ㈠活动目标
1、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初步认识、了解种子种类及其价值。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合作、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3、让学生走进农村生活,感受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农、悯农”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我们每个年级开辟了爱农实践基地。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进行劳动体验。
4、让学生体会田间农作物种植的艰辛与喜悦。真正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从而树立珍惜粮食、尊重农民劳动成果的意识,从小养成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开发区沙河小学:韩颖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他人、对自我的责任感。
㈡活动形式
1、组织形式
⑴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班级活动相结合; ⑵邀请家长参加活动。
2、实践形式。
⑴采集和查阅资料;⑵调查访问;⑶研究和劳动;⑷小组合作和交流;⑸规划、整理和反思。
㈢活动准备阶段
1、讨论确定研究的内容
因为“农物”这个课题的研究范围比较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主题,积极讨论发言,确定他们要研究的几个内容:走进种子世界、种子与我们的生活、让优良品种在家乡扎根、编写“悯农”诗文。
2、分年级段建立年级乡土文化研究小组: 三、四年级为中年级组:采集组、整理组、调查组、手工组、绘画组、摄影组 五、六年级为高年级组:采集组、整理组、调查组、手工组、绘画组、摄影组
㈣活动实施阶段
开发区沙河小学:韩颖 第一阶段 制定活动计划(2011年3月1日——22日)采用调查、访问、收集整理的形式,到农村去,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自己感兴趣的物品可以自己动手实践操作,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实践。
第二阶段 采集和认识(2011年3月23日——4月23日)第三阶段 调查和整理(2011年4月24——5月10日)第四阶段 种植和培育(2011年5月11日——7月12日)第五阶段 查阅各种资料,按照“农物简介、农物风情、悯农诗文、农物故事,”四个板块编写校本教材《悯农》。(2011年7月13日——8月31日)
五、保障措施
1.成立创学校特色领导小组,给活动以强有力的保障。2.切实加强对特色建设的领导。
组织年级组积极规划、协调、组织、实施和推进“乡土文化”特色的发展。做好此项工作的宣传和发动工作,让师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了解学校特色建设的具体领域和重要意义,促使他们关心、支持、参与学校特色建设,不断扩大特色建设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形成特色、全员办特色的良好氛围。
3.建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在创建学校特色的过程中,将注重建设能体现“乡土文化”特色目标的校园文化环境。
开发区沙河小学:韩颖
六、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有采集、整理、汇报、田间实践、成果或作品展示、评比等。
1、档案袋评定
档案袋评定就是收集学生从某项任务开始到任务这段时间内的典 型作品,以这些作品作为依据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1)反映基本过程的内容。如:有关课题研究及相关的计划、研究工作(活动)记录、调查问卷、反映过程的照片、研究事记等。(2)反映基本成果的内容。如:阶段性总结、个人心得体验等(3)反映最佳成果的内容。如:小组或个人研究的成果、研究论文等。小组或个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最佳问题解答方案、最好的实验记录、小组中写的最好的计划或总结材料等。
2、协商评价
主要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种评价方法,最终由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的结果,分年级组给出每个学生的学分与等级。
(1)学生自评
学生自评主要根据自己所在年级评价重点的不同,对自己做出中肯的评价。
(2)小组互评
开发区沙河小学:韩颖 参加小组互评的同学真是客观的对小组中其他的同学给予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结合各年级评价重点来进行。
(3)教师评价
按照要求与项目,结合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的结果,给学生做出个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要以及激励评价为主。
开发区沙河小学:韩颖
第四篇:《依托综合活动 走进闽南文化》综合实践案例
依托实践活动 亲近闽南文化
---三年级校本课程之《有趣的闽南童玩》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需要以校为本的研究。基于我校“走进童谣 亲近闽南”的校本课题,依托“有趣的闽南童玩”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亲近闽南文化,推动课题延伸的教育教学成效。
闽南童谣、玩具及游戏等传统的闽南童玩是聪明、勤劳的闽南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给孩子带来快乐,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心智的发展。本着外来学生占95%左右的校情,我校开发了“走进童谣 亲近闽南”的校本课程,《有趣的闽南童玩》成了我们重要的课程资源,并在一二年级下册的《品德与生活》的“闽南文化月”活动中进行学科的整合渗透,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选择以“有趣的闽南童玩”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但保护和传承闽南童玩,而且能分散沉迷于电玩中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受到闽南童玩的乐趣,并在学校这块乐土上健康、快乐地成长。【案例描述】
综合实践活动一般都以小组的形式来开展活动,而就一个具体的活动,又往往是由搜集信息、资料查询、走访调查、总结提炼一系列过程来完成,怎样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又快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呢?这就取决于各小组成员中的分工合作与个人任务的出色完成。通过成果的汇报与展示,能清楚学生在此次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能力提升程度及活动收获,检验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效,从而验证活动目标是否落实。
一、关注课堂生成,渗透闽南语言教学
在实践成果的展示过程中,戏谣小组成员通过走访老一辈闽南人,结合校本课程《闽南童谣》搜集相关戏谣的信息,有的用表演的形式念唱戏谣《捻称仔》《猪八戒》《炒米芳》„„;有的则自编闽南戏谣,然后写在自制的书签上。
该小组成员上台展示写着戏谣的书签,老师相机采访其中一位同学。
师:这首童谣是怎么来的?
生:爷爷教我编的。
师:你怎么会想要编这首童谣呢?
生:我在玩“献纸炮”时突然想到的。
师:你能现场再为我们展示一次献纸炮吗?
该生边展示“献纸炮”动作边念童谣:听着砰一声,逐个都青惊,其实你免惊,我是献纸炮,互你听!
师:哇,你真厉害,玩玩具时还能编出这么有趣的童谣,确实值得大家学习。你当小老师教大家念这首童谣好吗? „„
师:这首童谣里有一个“惊”,谁知道是什么意思? 生:害怕。
师:谁能用“惊”来说一句话? 生:今天的听课老师很多,我会惊。
师:你太了不起了,居然能用现场的情境说话,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跟“惊”相反的是什么呢? 生:唔惊。
师:谁又能用“唔惊”来说一句话呢? 生:雷嗔时,我唔惊。
师:看来你是一个勇敢的孩子,打雷时不害怕!„„
评析:面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课堂,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理应树立动态生成的课程意识,有效关注课堂细节,积极发挥教育机智,提升课程实施能力,敏锐地抓捕并重组各种信息,促进和利用好有效生成。在该小组的成果汇报中,我惊喜地发现有个同学在家长帮助下自编了很有创意的《献纸炮》戏谣,于是,我抓住这个新生成的细节,趁机让该学生当小老师现场进行闽南语教学,引导用“惊”“唔惊”学说闽南话„„这样,利用课堂上新生成的童谣,让学生进一步亲近闽南文化,激发对第二故乡语言的热爱之情。
二、现场快乐游戏,感受闽南文化魅力
游戏小组成员现场展示游戏玩法。
师:你们玩这些游戏时开心吗?
生:开心。
师:你们平时在什么时候玩这些游戏呢?
生:下课的时候,还有阳光体育活动的时候。
师:看到同学们玩得那么开心,我忍不住想加入你们了。你们猜老师小时候最爱玩的游戏是什么?(师边展示边念童谣)
生:跳皮筋。
师:你们小组哪些同学也会玩这个游戏的请举手。
随机指名同学作答。
师:你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生:敢!
师:你真自信,老师欣赏你!
师:台下的同学随意说出一首童谣,我们边念这首童谣边跳,顺利跳完算过关一级。每晋升一级,皮筋的高度从脚踝起相应上升一个身体部位,直至头顶。
„„
师:跳皮筋时,除了可以边念童谣边跳,花样也可以自己创编,老师期待你们课后玩出更多的花样。
„„
评析: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可以满足人自由活动的需要,是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培养和发展孩子创造力最好的途径。而闽南传统游戏不仅有趣,还是闽南文化瑰宝的一部分,依托此次综合实践活动,引领孩子们走进传统游戏,让学生在实 2
践、体验中创新,并与学校的阳光体育相结合,实现学校资源的有效使用和整合,且这样的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既是对闽南童玩的保护和传承,又符合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和实施的要求。
三、自制传统玩具,享受闽南童玩乐趣
师:一边做游戏一边念童谣这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呀,希望同学们能创编出更多的戏谣,让我们的游戏更有趣!比游戏更有趣的还有(玩具)请你们把带来的玩具高高地举起来。
随机采访小组成员。
师:你的玩具是什么?用什么做的? 生:我用写过的废纸折成了一个纸风车。师:这个纸风车怎么玩呢?
学生现场在教室跑起来,风车转动起来了„„
师:我发现你们今天带来的玩具,制作材料都是废物利用,有的是废纸做的,有的是空饮料瓶做的,有的是毛线做的„„非常环保。同时,我还发现每个同学都有个一样的纸玩具——“东西南北”(高高举起),谁能现场教大家折,并现场教我们玩吗?
„„
评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孩子玩的时间越来越少,户外活动也越来越少,现代化玩具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很多传统玩具逐渐消失,孩子们沉迷在手机、电脑等网络游戏中,不仅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严重者还导致性格的扭曲。在该实践活动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实践探索、亲身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学会自制传统玩具,在亲身体验中快乐玩耍,享受到闽南童玩的乐趣,实现了综合实践活动开发的价值。该小组成员自制的玩具,如毛线毽子,纸风车,纸电话筒,铁罐子做的踩高跷„„虽然有的较为粗糙,有的非常简易,但从每个孩子的笑容可以看出他们的快乐,我想这就是玩具的意义,给孩子的童年带去乐趣。
总之,在整个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到消失在生活中的乡土童年文化与童玩,重温精彩的童年生活,还通过动眼、动口、动手体验“昔日”的童年趣味,并从中深深感受到闽南童玩的历史与传承,激发学习乐趣,使绵延千年的古老文化在一双双小手中得到传承。同时,孩子们在有趣的闽南童玩中培养了团结协作意识,在分享中提升表达、探究、合作等学习能力,激发了对闽南文化的热爱之情。
【案例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的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应在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爱好、能力倾向、个性特征和思维方式的前提下拟定适合学生发展要求的活动计划,引导学生抓住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有趣的闽南童玩”主题活动深得孩子们的喜爱,也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因此,该主题活动的实践,老师只需引导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鼓励其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完成整个单元主题的实践活动。
此外,“闽南文化进校园”是我校的办学特色,“走进童谣 亲近闽南”则是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进一步亲近闽南文化,不使非物质文化瑰宝失去传承,我们依托此次综合实践活动,利用有趣的闽南童玩让学生潜移默化感受闽南文化的魅力。在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学会念唱几首朗朗上口的闽南童谣,学会制作几个有趣的闽南童玩玩具,学会玩耍几种有益身心的闽南童玩游戏„„切身地感受到闽南文化的魅力。特别是在成果汇报阶段,各小组能根据自己 3 的探究实践成果,小组合作,自编自演,有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戏谣创编节目,或是创编新戏谣;有的根据自己了解到的玩具选择喜欢的进行制作,或是改造旧玩具;有的实践玩耍喜欢的小游戏,或是创编新游戏„„一切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也许展示的成果较普通,形式较单一,但却是孩子们自编自演的劳动成果,而且每个小组在成果汇报时也各有出彩的地方,如戏谣小组能创编新戏谣制作成书签,玩具小组当场制作“东西南北”师生同乐,游戏小组把所学的闽南童谣带入“跳皮筋”游戏中,我想,这也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那就是学生敢于上台展示自己,树立自信,培养了动手、实践、探究等能力及团结协作意识„„相信,通过本次“有趣的闽南童玩”主题活动的探究实践活动,同学们对闽南童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些有趣的闽南童玩将陪伴他们度过美好的童年生活,不管来自哪里的学生,也将对闽南文化心存一份热爱之情。
第五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的必修课程,是由国家设置、地方指导和学校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它的设置是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以“劳而获,创而活”为宗旨,树立农村劳技教育新思维,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兴趣性、创造性为主,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的发展。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劳技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劳技教育基地等资源优势,认真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带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开发、管理、评价以及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总体目标
1、初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努力做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科学化、开设制度化、实施规范化,初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学校的课程结构,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成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新的增长点。形成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系,充分挖掘现有的课程资源,开发一批高质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要重点建设好包括劳动技术课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与以人为本相适应的评价和考核方式。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研究和课程综合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2、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增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增强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适应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不断改善,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尤其要注重:
(1)引导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激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2)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质难问疑;
(3)引导学生发展丰富的想象力、鲜活的直觉判断力、活跃的思维发散力;(4)引导学生发展顽强的学习意志力,增强耐挫力,提高心理调节能力;(5)引导学生学会分享成功与合作,培养尊重他人、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意志品质;
(6)引导学生关注人与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7)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充分认识到农村这一广阔天地是大有作为的。
3、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新的载体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的研究与实践,努力使全体教师全面把握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形成一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的积极分子和骨于队伍,促进教师队伍课程建设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1)促进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课程高水平的实施者,而且要努力成为课程的建设者、研究者、开发者。
(2)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由注重结论的“传承式、灌输式”转变为注重过程的“探究式、互动式”。
(3)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引导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研究、创造、发展、丰富教学方法,逐步形成具有个性的教学风格。
(4)促进教师提高科研能力。引导教师钻研教育理论,培养探究意识,积累课程资源,挖掘自身潜能,提升科研水平,提高创新能力,促进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
要努力抢抓课程改革契机,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力度,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办学层次的不断提升.使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示范辐射作用更为充分。
三、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是:
1、增进学主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形成初步的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共同工作;
(4)养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习惯,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1)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活动方案 ;(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4)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作为创业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等。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
1.整体性。世界具有整体性,世界的不同构成——个人、社会、自然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文化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也具有整体性,文化的不同构成——科学、艺术、道德也是彼此交融的。人的个性具有整体性,个性发展不是不同学科知识杂烩的结果,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不断探究世界与自我的结果。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应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是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4.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5.生成性。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所决定的。每一个班级、每一所学校都有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对活动的周密设计,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性的一面。但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却是生成性,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昂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步骤
1、成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领导机构
(1)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的管理决策机构,负责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的方案和具体实施计划,制订和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培训教师队伍;决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和课务安排,组织校本教研,审查和编著校本教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提供物质和人力保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组长:郑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主要负责人和决策者,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设计,总体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面研究和实施。);
副组长:王啸林(分管具体实施校长的决策及负责校本培训、督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协调各学科的工作、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安排教师有效实施课程计划、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进行指导、评估、调查、分析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需求情况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档案整理工作等工作。)
成员:彭生翔、周国云、张成明、刘文、赵海翔、朱德永、程顺平、郭峰。(2)工作小组:以校长室牵头,成立以全体行政科室及一线骨干教师参与的工作小组,倡导一种全员参与的的意识,全面开展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工作。
2、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网络
3、培训师资
我校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实际出发,以新课程为导向,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灵活运用理论学习、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骨干教师对话、说课、听课、评课、录象课观摩、专业人员与骨干教师合作研讨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对教师进行各种模式的培训,从而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1)培训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教师专业知识培训(学校对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
(2)培训方式:
①“讲座”模式。学校长期聘请有名望的学者,专家来校授课、带徒。这种模式让年青教师受益非浅。
②“研修班”模式。学校定期选送相关学科的骨干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的业务脱产培训,邀请有名专家对相关学科教师进行培训、专题讲座,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③“课题研究”模式。学校将新课程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作为课题来研究。
4、撰写课程纲要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课程目标: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3)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组规模等。
(4)课程评价:主要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5、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管理制度
逐步建立“龙都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申报与审定制度”、“龙都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研制度”、“龙都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授课规则”、“龙都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评价制度”、“龙都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评价制度”、“龙都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奖励制度”等,以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实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正常有序、规范进行。
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内容
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主要领域。另外,为了充分体现学校“劳而获,创而活”的教育特色,把班级活动、团活动、校传统活动纳入综合实践活动之中来加以开发和实施。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既对学生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但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主题和活动方式应跨越四大领域的界线,应体现综合性的特点。我校在课程内容的开发过程中以综合主题方式,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之中,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为切入点、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获取知识和研究方法途径、以基于小组合作的“研究性学习”为手段,实现四大领域课程内容的整合。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强调在系统学习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的基础上,更多地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主动探究来获得直接经验,提高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既可以由教师提供范围,也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可以是课堂教学和课本知识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各种现象的探究;可以着重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可以对某些综合性的问题开展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与一般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更广泛、更灵活、更富有弹性;它注重向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为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初中生喜欢进行丰富的、奇特的幻想,敢于提出大胆的设想,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强烈的探究和创造欲望。与现代科学发展趋势相联系的学习内容,是学生渴望了解的,也是传统的书本中不能及时容纳的。教师通过开设有关的科普讲座、订阅《科学大众》、多媒体展示、播放光盘等方式介绍科学人物,以激发兴趣,启迪思维;通过科技制作比赛、电脑创作科幻画等方式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设想。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如航空航天、生物工程、计算机技术、环境保护、新材料新能源等,增进学生对科学发展的了解和认识,有效地激发他们参与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开拓研究性学习的领域和思路。
进入初中阶段,学科门类逐渐增多,学习难度逐渐加深。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要注意创设各种情境和条件,加强与各科知识内容的联系,促使初中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在同一主题下,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都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我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注意将对文献资料的搜集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源的发掘结合起来。校内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现实的生产和生活中,都包含着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可资利用的丰富素材,这是研究性学习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我校与大中城市相比,可供选择利用的信息来源相对较少,但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环境特点比较鲜明。我们把东边沟农业生态园作为我校的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与劳动技术教育等结合起来,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校内外教育资源的状况,构建有学校特色的研究性学习内容系列。
教师在日常的各科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数学学科每册课本上都有5~6节课题学习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性质,通过这类课题学习把研究性学习融于各学科教学之中。以某一主题为中心开展学习研讨活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一是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进行相关内容的有关渗透,即以某一主题为基点,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二是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各学科的融合,重塑全新学习理念。多媒体教学为学生网上学习提供了便利。学生可以上网查资料,可以下载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将自己的调查报告做成电子投影片来显示,可以用电脑办各种小报。教会学生在网上查询、交流、欣赏、创作、展示。引导学生对经济、政治、法律、家庭、社区、民族、国家、国际等社会问题进行有选择地探究,掌握现代的科技研究技能,帮助学生掌握社会调查和社会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具体课题见附一:《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整合课题指南》
(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内容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基本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分析学校与社区资源及需求,确定活动主题。学校应综合考虑班级、人数、经费、学生意愿以及能够提供的时间或服务机会等因素,多种渠道考察支持开展社会实践的社会机构或团体,确定活动主题。
②制定方案。学校要加强与教师、家长、社会机构等相关人士的联系与合作,协商制定出详细的活动方案,以便于活动的顺利实施。
③开展相关培训。活动前,学校应对学生进行相关培训,让学生熟悉社会实践的内容,掌握基本的社会实践技能,树立正确的社会实践观念,学会处理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安全问题,并指导学生学会反思。
④实施活动。学校应认真组织实施各项社会实践。
⑤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并指导学生及时记录活动体验和活动反思,养成关注社会、反思社会的意识与习惯。⑥综合评价。学校根据学生的活动表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具体课题结合学校“劳而获,创而活”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特色(附二)
(三)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基本内容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1、在操作活动中进行技术探究和技术学习。
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亲历实践、亲手操作、手脑并用为基本特征。学生通过人对物的程序性、技能性运作,通过人与人的互动获得丰富的体验,实施操作性学习但劳动与技术教育并不只停留在单纯的操作技能的训练上,还应注重操作活动中学生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追思、学生对技术学习方法的体悟,以及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与技术能力的培养等。应注重技能训练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技能掌握、态度养成、能力发展的有机统一。
2、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
活动是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的主要方式,项目是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考虑到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性,提倡以具体的技术项目为单位来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活动。我们的“项目制”教学模式,以班级为单位,自主安排种植计划,充分发挥多学科老师的特长,培养学生的经济素养、信息素养、科学素养、创造能力和创业意识,体现“创而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就是财富。
3、立足学生所处的现实世界,注重教育内容的生活取向。劳动与技术教育一般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为背景,在现实生活中选择那些对学生发展有益、对未来生活有用、与科技发展趋势有关的内容,作为核心来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引导农村学生摒弃那些自我满足、安于现状、学手艺打工拿工资传统保守观念;树立大胆创业、艰苦创业、诚信创业、开拓创业的理念和信心。通过现实、生动的案例学习,理解创业的意义、学会把握农业创业的机遇、用现代经济观念规划农业产业的创业项目;关注职业领域,增进职业认识,形成初步的职业选择意向和初步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作为创业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等。
4、劳动与技术教育既是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跨学科的学习领域,它强调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艺术等学科基本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也强调融合社会、经济、环境、法律、伦理、心理与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视野。它注重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及其在此基础上的技术探究,强调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不仅是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它强调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探究新的技术原理,获取新的技术能力。
具体内容见《龙都中学“劳动与技术”课程计划》
(四)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内容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信息素养即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而必须具备的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信息的素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所以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分为六大基本模块:
(具体内容见附四)
课时安排: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初
一、初二每周1节、初三根据需要和学生选择开设)。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
1、授课教师的评价
(1)对教师开发的枚本课程方案的评价 教师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内容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纲、授课内容、授课计划、教案。课程方案评价分为:
①课程开发目的意义
密切联系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
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切实帮助提高学生技能和创新意识
②课程目标的确立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具体
能考虑学生特点,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③课程内容
体系完整,教材框架清晰,层次分明
编排科学、启发性强,突出能力
新科技、新观点、新方法含量高
(2)对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评价
①指导思想: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注重德育渗透和情感熏陶。
②目标内容:体现三维目标内容要求 ③指导过程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善于设疑激趣,讲练适当
面向全体,反馈及时,注重学法指导,启迪思维
(4)教师素质
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规范,善于驾驭 善于使用各种电教辅助手段,板书科学、新颖、美观
(5)教学效果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勇于质疑,富于创意
2、学生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对学生评价主要是三看:一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作好考勤记录。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学习态度、积极性、参与情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的评比条件。三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管理
1、督促、检查教师教案,教学随记,随堂听课等管理方法贯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及时总结表扬,能促进教师积极性的保持,指出不足,可使教师改进,提高更快。
2、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岗位职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激励制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制度》。为了激励教师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建立了校内的支持系统,提供沟通的机会,保障开发的时间,给予一定的奖励。
沟通:教师经常与校长、主任、学生、家长及课程专家、社区人士进行交流。
时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教师需要开发时间,学校每月可以给一天的时间让老师自由支配。
奖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情况直接与教师晋升职称、考核、评优评先挂钩,对开发工作做得好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3、建立教师档案袋(1)教师自己收集有关在教学和素质发展方面的资料,包括各种教学资料和文件等,存入档案袋中。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教师获得校方的认可,并提供证据证实。
(2)学校管理者,除收集整理教师档案袋中的资料,还要收集教师在教学和素质发展不足方面的有关资料,帮助教师确定发展基线,进而考查教师在下一段努力后是否取得进展。在收集各类资料的时候,可以采用观察、访谈、检查教师的教学资料和文件等多种方法。
4、综合评价
在掌握了大量关于教师发展优势与不足的资料和证据后,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和素质发展进行分析,根据评价量表,给出终结性评价,并做出客观的描述。
5、每学期召开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
评价是为了促进教师的提高。因此,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是面向未来的评价体系,重在信任和激发教师追求不断提高的内在需要和动机,倡导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在民主、上进和开放的评价氛围中,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