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畅言教学让音乐课堂有声有色
畅言教学让音乐课堂有声有色
摘要:随着对畅言智能语音教具系统越来越多的了解,我深刻地体会到它给我带来的便利。
一、操作简单方便,提高教学效率
二、使教学手段多样化,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
新世纪的音乐教师,任重而道远。要想取得较好的欣赏教学效果,我们必须转换教育观念。尽自己所能为学生创设一切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全方位置身于课堂教学,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而智能语音机也确实让我们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迈开了坚实的一步。
关键词: 智能语音机 畅言教学 音乐课堂 正 文:
第一次接触到畅言智能语音教具系统,最吸引我和让我心动的是它没有任何杂质的声音效果,有人说“音乐是用声音思维的艺术”,美丽动人的音乐,能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心灵,使人们于侧耳聆听间得到美的滋润,心灵的慰籍,作为音乐教师的我在教学中最希望的就是给学生听到音效好的音乐,而这是以前使用录音机很难达到的,现在我和我的学生们都能安心的享受音乐带来的美,再也没有了使用录音机时音乐“走音”的难堪。
随着对畅言智能语音教具系统越来越多的了解,我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它给我带来的便利。
一、操作简单方便,提高教学效率 以前在音乐课堂上,录音机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用具,但在使用录音机时,我需要站在录音机旁操作按键,这不仅限制了我的活动范围,而且在需要重复聆听或更换磁带时,得自己倒带或调换磁带,由于掌握不好倒带速度,很难能一次成功将磁带倒到想要的内容,时间会在快退、快进中慢慢流失,学生的听课节奏会被打乱,听课情绪也会受到影响。更有时还会出现绞带的现象,只能无奈的跳过内容或自己唱给学生听。
现在用了畅言教学系统,以上问题就轻松的解决了,教师可以在教室任意地点控歌曲范唱,只要教师需要,随时轻轻一点,就可以进行聆听、复听,暂停或更换乐曲了,真正做到了想唱哪就唱哪,想听哪就听哪,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我上课再也不用被无奈地捆绑在一体机机旁了,也不必为了不断控制范唱快进或快退而烦恼,更不必因为范唱格式不支持需要转换文件格式而烦恼。
二、使教学手段多样化,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语音教具辅助教学法是通过智能语音机教具系统所独有的语音合成功能和语音教具制作功能为依据制作的教学辅助工具,并利用自制语音教具进行教学的一种新方法。目的是将语音教具应用与教学中,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使用语音机这么长时间,这种辅助教学法(还有听说法、对比分析法)是我在音乐课中应用最多的,打开畅言智能语音教具系统软件,进入教具制作模块,利用“打开文件”或“自己录音”的方法获取声音,然后对声音文件设置隐形识别码并将文件保存到相应的存储卡上,这样便制作成了生动的有声教具。当然也可对声音文件进行剪切、复制等制作成教师所需要的内容再设置隐形识别码,将文件保存到相应的存储卡上。
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利用智能语音自制教具的功能,通过剪切的方法,把歌曲的每一个乐句制作出来,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记得那首歌是日本歌曲《邮递马车》,在进行歌曲教学时,我首先用识别笔轻点歌曲条形码,引导学生欣赏这首歌曲一二遍,接下来就提出问题了,这首歌曲,你最喜欢那一句?你认为最难唱的是那一句?你觉得这首歌曲那一句最好听?以前我们利用这种方法教学时,当学生找出乐句后教师进行范唱,或用电子琴带领学生学唱(目前我校电子琴已全部报废),时间久了,学生难免感觉枯燥,我在这节课上就充分利用了智能语音机的优势,并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语音机的奥秘,当他们手执识别笔动手点一点他喜欢的乐句、他认为难唱的乐句、他感觉好听的乐句时,语音机里就会立刻演唱出这一乐句,学生们情绪高涨,情不自禁的跟着学唱这些乐句,不仅觉得很奇妙,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出来,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同学们全身心投入到歌曲的学习当中,教学中的重难点也迎刃而解,一首歌曲很快就学会了。本来枯燥的歌曲教学在语音机的帮助下显得生动活泼起来。
此外,打开声音文件或者新建声音文件后,还可对声音进行调整语速的后期制作,一般我会把歌曲的速度调整得慢一些,这样,在学习一首新的歌曲时,对于学生,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歌曲的速度放慢后,学生能更加清晰的感受旋律的高低、节奏的变化、歌词演唱的正确位置,当歌曲慢速唱得比较准确后,再用原速演唱,这时,学生演唱歌曲时经常出现的音准、节奏等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三、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
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首先离不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所以多听还包括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多给学生听各种各样的音乐和尽可能多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不断扩大自己的欣赏面。
随着畅言教学系统进入课堂,这些问题用一张小小的存储卡便轻松解决了。我们可以在以教学大纲为中心的基础上,在网上适当地选择下载活泼动听、健康向上的课外歌曲,如低年级的《刷牙歌》、《健康歌》,高年级的《童年》、《歌声与微笑》、《同一首歌》等。这些歌曲学生较熟悉,也比较喜欢。他们一听到音乐,兴致就比较高。教师再加以适当的引导,便能轻松的达到教学目标。再如,六年级第三课《do re mi》,这个单元主要就是欣赏并学唱著名音乐电影《音乐之声》中的唱段之一《do re mi》,我在进行的教学时,不仅利用语音机为学生提供了中文版演唱的《do re mi》,还提供了电影原版演唱的《do re mi》,更为学生下载制作了电影中的另外两首著名唱段《雪绒花》和《孤独的牧羊人》。智能语音机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作用已日显突出,我们通过网络下载、智能语音机制作,不仅可以给学生欣赏到世界各国著名音乐大师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更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脍炙人口的民族荟萃。
新世纪的音乐教师,任重而道远。要想取得较好的欣赏教学效果,我们必须转换教育观念。尽自己所能为学生创设一切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全方位置身于课堂教学,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而智能语音机也确实让我们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迈开了坚实的一步。
最后,我谈一谈在使用智能语音机后的一些想法
1、智能语音机仅能支持mp3格式的音频文件,而在网上下载的音频文件不一定都是mp3格式,如果使用,还要进行格式转换,比较麻烦,如果语音机能支持各种音频文件,那就更好了。
2、识别笔有根挂绳,上课时教师可挂在脖子上,但课后,识别笔与语音机还得分开摆放,我就出现过上课时忘带识别笔的经历,如果主机上有安放识别笔的位置,取放起来就方便了。
使用智能语音机才短短半年时间,但它无疑已成为我教学的好帮手,怎样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还有待于我们教师的积极摸索与思考,相信只要我们对智能语音机合理的加以利用,就能更好的发挥它的各项功能,使它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第二篇::教学语言,让课堂有声有色
教学语言,让课堂有声有色
桐北中心小学林巧红
都说语言是一种艺术。是的,语言是一场唇枪舌剑,让凶恶的歹徒放下了手中的枪;是一声温存的问候,温暖你冰冷的胸膛;是一句鼓励的话语,能让人成就一番伟业„„教师的语言更有一种创造人才的魔力。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语言就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武器。教师的特色语言表达,能更加有力的吸引学生,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灵魂,从而使学生热爱学习,达到“不需要教”之最高境界。如何做到课堂教学语言有声有色呢?
一、言语导入,激发兴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充满情趣的语言引导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使学生学习时感到轻松愉快,不会造成心理的负担,使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整个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如特级教师张祖庆教学《我盼春天的荠菜》的导入片段:
师:相信大家一定看过很多书吧?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的知识是不是很丰富,肚子里装的是不是全是墨水。老师要向你们大厅几个人的名字,如果大家知道,就大胆自信地举手,告诉我他的情况。好吗?
师:谁知道张飞?生:张飞是三国时的一员猛将。
师:再问大家,谁知道张继?
生:是《枫桥夜泊》的作者。
师:大家来背背这首诗吧!(生齐背)
师:谁知道张良?
生:张良是汉朝刘邦手下的一位文臣。
生: 张良是黄巾起义的一名首领。
师:真的难不倒大家。再问,谁知道张学良?他可不是学张良的哦!
生:好像是西安事变中和杨虎城将军一起劫持蒋介石的一个名将。
师:他是西安事变的发起人。你瞧,这孩子多会说话,他用了一个“好像”——自己没把握的话,就用“好像”。孩子们,最后我还要向大家打听一个人,这个人也姓张,(板书:张洁)知道她吗?
生:是写《我盼春天的荠菜》的作者的作者。
师:不是“写《我盼春天的荠菜》的作者”,是“《我盼春天的荠菜》的作者”。她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女作家。他呀,有一个保持了多年的很特别的习惯:每到春暖花开的时候,她总挎着一只小篮子,带着全家人,到乡村田野去挖野菜,这种野菜就叫荠菜。(教师出示课件,介绍荠菜。)但是,对于母亲的这个习惯,儿女们一直不理解:现在生活富裕了,母亲为什么每年都要带他们去挖野菜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我盼春天的荠菜》。
张老师课前别具一格的引导,亲切自然,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让学生成为表达和表现的主体,学生无形中就会放松心情,主动参与交流。同时,这样的引导即巧妙的介绍了作者,又建构了阅读话题,激起学生交流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而教师语言的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的重要源泉。
如支玉恒老师教学《晏子使楚》一文,导入:
师:今天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们紧张吗?
生:不紧张。
师:不紧张?好,谁敢到黑板上写几个字?(学生无人举手)
师:你们不是说不紧张吗?(有一个学生举手)
师:好,你过来。我就喜欢勇敢的孩子!请你把今天要学的课题写在黑板上。(学生写字,但“晏子使楚”四个字写的大小不均,台下学生哄堂大笑)
师:你们别笑,也许他这样写是有所考虑的。我们今天学的这一课里的主人公是谁?(生答“晏子”)所以嘛,他把“晏子”两字写得很大!你讨厌不讨厌楚王这个人?所以他把“楚”字写得小!(众笑)
支老师的妙语轻松地为学生解围,又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轻松的课堂中,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学习中。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应用趣味语言多给学生“兴奋剂”,少制造“疲劳剂”,从而使教学妙趣横生,学生欲罢不能,进而“寓教于乐,寓庄于谐”。
二、言语点拨,激活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应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点拨学生,激活思维。如特级教师霍征教《月光曲》时,学生对贝多芬为什么要给茅屋里的姑娘弹琴和姑娘为什么能从琴声中听出素不相识的弹琴人的问题无从作答,老师就给学生讲了一个典故:古代有两个人,一个叫俞伯牙,一个叫钟子期。伯牙喜欢弹琴,弹得非常好,钟子期在旁边听着,十
分欣赏。又一次,伯牙弹到描写高山的一段的时候,钟子期就情不自禁的说:‘弹得真好,山高峻得像泰山一样。’当伯牙刚弹到描写流水的一段的时候,钟子期又说:‘妙啊!盛大得像滔滔的江河!’伯牙非常高兴,觉得世界上没有像钟子期这样了解自己的人,他是自己的知音。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就不再弹琴了。因为„„“不等老师说完,学生就举手说:“老师,盲姑娘像钟子期一样,是贝多芬的知音,她能从琴声中听出弹琴人。贝多芬同情盲姑娘,又看到他是自己的知音,所以心情激动,愿意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一曲。多么美妙的点拨呀,教师的言语点拨,使学生恍然大悟,领会其中的真谛。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三、言语激励,催人奋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我教学《四季的脚步》的片段:
师:哪位小朋友,最喜欢去迎接秋天的脚步?
生:我最喜欢去迎接秋天的脚步。我喜欢秋天。
师:是吗?老师也和你一样喜欢秋天。秋天,她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礼物呢?
生: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有许多水果吃。
师:你爱吃水果?咱们可是知音。你真是个热爱生活的孩子。生:秋天来了,我可以把落叶捡起来当书签。
师(摸着该生的头):多么富有情趣呀!你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孩子。
教学中,教师亲切而热情的话语,传递着教师真诚的爱心。沐浴着爱心的“吹面不含杨柳风“,学生不仅获得激励,享受被赏识的喜悦,而且心扉洞开,与老师心心相印。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而儿童这一方面的需要更为强烈。
四、言语渲染,人、文融合。
教学语言是师生交流信息的津梁,是立美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与老师、与闻本、与作者之情产生情感“共鸣”,那么,这教学活动便是干瘪空洞,枯燥无味;像机器人一样虽有声而无情,虽有行而无内涵。这无激情的教学,必然得不到有激情的听课。这样的教学活动,台上台下死水一潭,教学效果必然不尽人意。教师是教与学活动的煽情人,要以教师的激情言语处处激活学生的系喜、怒、哀、乐,荡漾起学生心中的涟漪。如我在《鸟的天堂》的教学中,文中“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句,每次读我都感觉眼前一亮,仿佛那片片绿叶像精灵般在跳动,愈读之愈爱之。我就把这种感受告诉学生:
师:同学们,老师每次读这句话时,仿佛那片片绿叶,已不是绿叶,仿佛那片片绿叶,那是一个个精灵!(教师语调激昂)
生:老师,我们也有同感。
师(惊讶而兴奋):太棒了,我找到知音了。一起读读如何?
师生合作激情朗读。
众生:太美了!太美了!我们也想读„„
师:来吧,可爱的精灵们。(全班齐读,学生情绪高昂)
教师激情的话语,撩拨学生的心弦,让他们走进文本,感受文本的美。
又如我在教学《大瀑布的葬礼》一课,在学生品味完大瀑布前后不同的景象后,我这样引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情感达到共鸣。师:惆怅满怀,失望而去啊!因为谁也无法忘记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学生齐读“汹涌„„欲聋”。
师:然而今天,青山依旧,往日的巨人无奈地垂下了头。滚滚热泪啊!洒在巴西和巴拉圭任命的心理,几年过去了,塞特凯达斯瀑布逐渐衰竭了。——生读“它在群山„„奄奄一息”。
师:因为它曾经的壮观是那样令人刻骨铭心,人们常常深情地想起,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生读“汹涌„„欲聋”。
师:听吧,往日巨响已经不在,看吧,形容枯槁的它已奄奄一息。深深地惆怅印在世界各地游人的心里,几年过去了,塞特凯达斯瀑布逐渐衰竭了—学生齐读“汹涌„„欲聋”。
师:塞特凯达斯瀑布,昔日是那样的壮观,可如今,却形容枯槁,奄奄一息。纳闷,到底是谁在一点一点残忍地比多它的生命?
生——是我们人类。
教师的激情言语对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学生面对情感丰富的老师,身处充满激情的氛围,获得了情融融、意切切的心灵感受。老师的教学语言,激情澎湃,情文并茂,似清泉浇注心海,如玉手拨动心弦,让学生走进作品生命、走进作者的心灵津梁。
五、言语启智,发展思维。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哪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教师语言的生动含蓄、发人深思、循循善诱,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同过教师言语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中“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移动也不动”一句: 师: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千斤巨石?生:表现邱少云顽强的一直和牺牲精神。
师(步步追问):我们学过的课文曾把董存瑞、黄继光比作威武无比的巨人或钢铁巨人,充分表现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可是这篇课文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石头?
生:(沉思)
师:想一想,烈火中的邱少云和石头有哪些相似之处?
生:邱少云像石头一样不动。
生:邱少云像石头一样没有声音。
生:像石头一样顽强不屈。
师:那么,又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千斤”巨石?
生:强调出邱少云在火堆里“移动也不动”。
师:隐蔽在草丛中的邱少云身体并不显眼,为什么把他比作格外醒目的“巨”石呢? 生:突出邱少云精神的伟大、崇高和永垂不朽。
教师简洁的话语,使学生的思维与情感都在教师的诱导之中尽情地得到发挥。让学生披文入情,走进课文的生命,走进作者的心灵。
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的一门语言艺术,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令人心旷神怡;犹如欣赏一首名曲,随已曲终却余音在耳,学生则犹如被磁石吸引住一般。教师语言充满魅力,它让人享受妙处横生的无穷乐趣,它让人享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它激励人走向山外青山楼外楼的信心,教师的魅力语言,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有声有色,参考文献:
1、《福建教育》2007(2A)李怀源《用智慧浸润课堂》
2、《福建教育》2002.(2A)黄桂林《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第三篇:《让自我介绍有声有色》教学设计
《让自我介绍有声有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WPS演示中插入声音、视频的方法和技巧;掌握声音、视频图标调整的方法;掌握声音、视频在播放中的设置方法。
2、声文并茂地播放效果,感受媒体效果带来的冲击。让学生能够根据主题对声音和视频进行合理的设置,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健康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 插入声音、视频的方法。教学难点 声音、视频插入后的调整与编辑。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幻灯片中插入影片的方法与插入声音几乎是一样的。
二、新课
首先增加一张幻灯片。
1.在“开始”功能区中单击“新建幻灯片”中的下拉菜单按钮,根据你的需要选择要增加的幻灯片版式。
2.用艺术字或都文本框给幻灯片增加一个标题“欢迎参观我的成长历程”。3.利用与插入文件中声音类似的方法,单击“插入”功能区中的“影片”,打开“插入影片”对话框。
4.在文件列表中找到需要插入的影片文件,单击选中它,单击“打开”按钮,会出现提示对话框,让你选择播放影片的方式,选择“在单击时”按钮,把影片插入到幻灯片中。
在“幻灯片放映”功能区中,单击“从头开始”按钮,从头开始播放幻灯片。当影片出现时,单击影片开始播放,再依次单击将停止播放,单击影片以外的其他位置放映结束。
三、课堂练习
在演示文稿中插入声音文件和视频文件。学生上机实践,完成课堂练习。
四、小结
插入了“成长历程”的自我介绍演示文稿是不是变得“有声有色”了?同学们通过学习,也可以制作出更多精美的演示文稿了吧!
第四篇:如何让历史课堂既“有血有肉”又“有声有色”
如何让历史课堂既“有血有肉”又“有声有色”
株洲景炎学校
陈伟俊
关键词:历史课堂
有血有肉
有声有色
内容摘要:要让学生喜欢历史课堂,历史老师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潜心备课,钻研教材,多听公开课,多上公开课,让课堂“有血有肉”;更需要驾驭课堂的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全方位的解放学生,使课堂“有声有色”。
作为教育工作者,普遍有这种共识: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现在的课越来越不好上,现在的老师越来越不好当。这种认识其实质也就是把教师没有职业归属感和成就感归结于现代社会对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负面影响。事实上,往往是我们教师的职业倦怠造成了不与时俱进而逃避责任自欺欺人找借口搪塞。为什么我们不能换位思考:学生“不好教”是不是当老师的点金乏术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呢?课“不好上”是不是当老师的让课堂枯燥乏味呢?老师“不好当”是不是当老师的抱残守缺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呢?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关注自己的声音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声音。比如,我们历史老师会听到学生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我喜欢历史书籍,但我不喜欢历史课;我喜欢历史人物,但我不喜欢历史老师。”是什么让学生处于矛盾与困惑中?是什么让学生害怕历史课?是什么让历史以及老师都和学生的距离越拉越远?每位历史老师都应该扪心自问:自己的历史课为什么不能像历史书籍那样引人入胜回味无穷呢?自己在历史课的角色为什么不能像历史人物那样流光溢彩顾盼生辉呢?自己演绎的历史课为什么不能像历史大片那样高潮迭起荡气回肠呢?我想,每位历史老师手里都有同样的一把钥匙——让历史课堂既“有血有肉”又“有声有色”。
怎样才能“有血有肉”,不局限教材,丰富知识,谓之“有肉”;不盲目堆砌知识,不能一盘散沙,要有精气神,让学生遨游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中,谓之“有血”。
首先,要广泛阅读,不断“充电”,形成广博和高深的历史专业功底。“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一方面,可看历史史籍,可看历史小说,可看历史杂志,也可看历史学术论文,当然也可参加历史专业的各种培训,说白了也就是继续教育。历史教师的继续教育既可满足历史教学当前的需要,比如知识补缺、更新等;但更着眼长远从根本上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尤其近二十年来,历史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展,社会史、人口史、家庭史等史学著作日渐增多,史学与社会学、自然科学及其他学科交叉的新研究正方兴未艾。历史研究既注重从多角度作细致的微观分析考察,也提倡用“大历史”的观念,即宏观地由前后、中西的往复观照,审视历史。历史研究的这些新变化必然对历史教科书的编撰产生重大影响。事实上,我国近年出版的历史教科书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历史教科书加大了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的篇幅,写进许多生动、丰富、新鲜的内容,使历史教科书真正体现史家所津津乐道的“全方位”和“立体”的历史。高中历史教科书突出高层次的和理性的历史知识,例如典章制度史、科技史、思想史等。同时还编写了大量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以加强历史教科书的信度,培养学生的理解、思考和分析能力。“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的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要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历史教师惟有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方能使历史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性还体现在较强的研究能力方面。近年来,“教师是研究者”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口号。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该是研究者。只有当教师的教学与研究交融在一起,教学才有了更富理性的内涵。
其次,要钻研教材,潜心备课,做到给学生一杯水之前先自己装满一桶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教师的职责和应遵守的规则。因而,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不知道如何备课,不能不研究备课艺术。“有备无患”,无论要完成什么工作,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劳而无功,教学亦然。为使教学工作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认真、充分、精心地准备。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即使备课,有时还教得不成功,不备课就更无把握。因此,备课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讲什么?怎样讲?事先都要周密考虑,精心设计。教师好比导演,如果对剧本不了如指掌,对演员不彻底了解,也就不会导演出内容生动、剧情感人的好戏来。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经过深思熟虑,了然于胸,才能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备好课不仅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师不断丰富自己教学经验和提高文化水平、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如同老话说的“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再次,多上公开课,多听课,集体研讨,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达到“兼撮众法,备成一家”的高度。我们听过“闭门造车”的故事,也听过“夜郎自大”的故事,上课也是同样的道理。再“高深莫测”的学问,再“呼风唤雨”的本事,如果只会“孤芳自赏”、“顾影自怜”,估计也只会落得个“井底之蛙”的名号。若不想成为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身为教师就要有极目楚天舒的开放眼光,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有去芜存菁的创新智慧,欣然“请进来”,高兴“走出去”。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
一方面上公开课,可以展示自身才华,丰富教学历练,“即使是不成熟的尝试,也胜于胎死腹中的策略”;对于授课班级,可以打破一些陈规旧约,玩一种较先前开放得多,也另类得有趣的师生交流活动,有助于班级学生的学习心态的调整和学习兴趣的激生;当然,经过老师苦心经营的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历史教学公开课也是给听课的领导、教师甚至学生家长提供了咀嚼品味、借鉴探讨和修正弥补历史教育教学的契机,更是给自己一个不断历练不断提高的凤凰涅槃的舞台。另一方面积极听课,不仅可以增长知识,丰富教学经验,还可以加强修养,陶冶情操,听老教师的课,他们的生活中与知识相关的故事,不知觉中变成了自己的,然后又去吸引自己的学生;听那些讲课很幽默的老师的课,他们的幽默不知觉中渲染了自己,有时,幽默也不知觉中走进了我的课堂;听有经验老师的课,感觉可以用较之以前要少的时间备课,但课堂中的效率却有所提高;当然也有时候,觉得老师们所用的方法取得的效果非常好,可是自己在用这个方法的时候却没有取得类似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这在于教育教学方法与技巧的运用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如果缺乏相关的因素而只是照搬照抄,自然就会效果不佳。所以,学来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使用时必须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如何才能“有声有色”,不惟教师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声音,但闻学生敢于质疑和热烈讨论解决问题的声音,谓之“有声”;不固定教学模式,不单一教学手段,不局限教学内容,但也不唯形式,不唯作秀,不制造审美疲劳,一切为了学生学习的轻松愉悦,谓之“有色”。
首先,善教利导,充满教学机智。“智慧是不会枯竭的,思想和思想相碰,就会迸溅无数火花。”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历史教师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是影响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越来越多的教师积极投入新课程改革,努力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在教学中加入新元素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而不少教师对此问题缺乏理性思考,以致在教学实践中陷入了片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忽视了教学效果的误区。强调其主体性,并非任其自己随意掌握课堂,而是需要教师间接地引导和帮助。此时对教师的要求比以往更高,以前只要教师掌握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就可以完成教学。现在则要求掌握扎实的历史学科教育知识,包括历史学科知识和历史教育学科知识。除此之外还要懂得管理学相关知识,把课堂交给学生来表演,教师这一导演就得把表演安排的井井有条,才能既活跃课堂,又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否则课堂将变成放羊式教学。在调动学生发挥主动性的同时,教师需更留心课堂的各个环节以免其课堂变得华而不实。课堂问题的安排上,一方面要优化教师提问,对知识性问题的提问,主要涉及的心理过程是回忆。一般可以安排在一系列问题的开始,因为这些问题的答案一般是具体的,或者答案只有一个。这类问题是对树立学生信心有帮助,特别是对那些平时课上不积极、比较内向的同学来说,更应倾向于提问他们。对认识性问题而言,其回答通常是开放的、多样的。在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等分析时,教师可以不拘泥于课本现有的结果,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观点。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提问,教师可以设置具体历史情境,重现历史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下,把问题引向深入,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这需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并且及时表扬送出赞美也是鼓励学生提问的良策,教师的教学机智在此时就往往起到了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作用。
其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有法,指的是教学活动是有着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有着一定的法则和模式,有着一定的基本方法。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发挥教学智慧,不妥的方法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教学又无定法,教学方法必须机动灵活。教无定法,指的是教学的模式、方法、技能等不是机械的、教条的,而是灵活多变的,富有个性、充满灵性的。也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根据教学内涵、学校条件、教师特点,更重要的是根据学情来合理地使用、选择适用于学生的方法。教学需要把握一项重要原则,课有常而教法无常。“贵在得法指的是教师将各种教学方法、手段、技巧等恰如其分、灵活巧妙地应用于具体的教学情景中”。
从无法到有法,这是进步,从有法到无定法,这是突破,从无定法到创新法,贵在得法,这是飞跃。变无法为有法,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劳动,使有法为无定法,需要我们抛洒辛勤的汗水。我们在强调教学模式重要性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用模式方法研究教学的局限性,不要作茧自缚。同样,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教学模式时,应当不断进行研究与创新,从“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到“无法之法,乃为至法”,以真正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收到实效。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曾有肺腑之言:“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再次,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大师郭思乐教授所建立的生本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生本教育强调: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本能,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激扬生命自身去发展自己;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依靠学生,是教育成功的秘诀。这种理念自觉或不自觉地符合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它有利于人的发展,可以直接地为教育创造成就;它可以促使人以改变教育行为的方法来发挥学习者的能量,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等;最直接的意义在于,它取代了“以形补形,以考养考”的教育方式,它通过生本带来的巨大学习能量,使“以学养考”成为可能;它更是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学习,教师喜欢教育教学工作。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历史课堂既“有血”又“有肉”,才会饱满,才会通畅;历史课堂既“有声”又“有色”,才会丰富,才会灵动。这样的课堂既会有魅力,又会有魔力,就能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参考书目:
《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著
《中学历史教学》2009年6-7期
第五篇:牵手影视,让习作教学有声有色
牵手影视,让习作教学有声有色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媒技术的不断提高,电视电影无处不在。而影视作品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影视作品以强大的冲击力占用学生的时间,也以强大的冲击力左右着他们的思想,我们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眼光,汲取影视艺术的精华,利用影视作品点燃创作的欲望、培养观察能力、积累习作素材、在想象补白中运用语言、悟得习作方法,让影视服务于文,让他们在其中找到写作的灵感,发挥影视作品的优势,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让他们在“有声有色”中进行习作训练。【关键词】
影视元素习作 创作的欲望 观察能力习作素材 想象补白习作方法
【正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媒技术的不断提高,电视电影无处不在。影视作品以其生动具体的银屏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面貌、本质,集多种媒介的优点于一身,声图并茂、视听兼备,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影视作品以强大的冲击力占用学生的时间,也以强大的冲击力左右着他们的思想,在当今时代制止学生接触影视作品是不切实际的。影视资源有着视觉极佳的画面、跌宕起伏的情节、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这都是我们进行写作可以借鉴的“ 范本”。我们不妨换一种角度,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眼光,汲取影视艺术的精华,让影视服务于文,那么影视元素就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一片新天地,使我们的习作教学有声有色。
一、借用影视,在有效情境中燃点习作的欲望
影视资源具有主题性强、童趣盎然、视听冲击大、儿童易于表达等特点,更能创设真实、丰富的教学氛围,更容易让学生进入情境,激起情感的涟漪,点燃创作的欲望。如我校黎老师指导五年级学生第二单元的的想象作文“二十年后回故乡”时,她播放了科幻片《特警判官》的一些镜头,学生看着屏幕上的新奇的画面,眼中都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教师先让学生交流片中的新奇的建筑物、交通工具后,再让学生想象20年后的家乡应该是什么样的。有了电影创设情境,开阔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学生脱口而出的话语充溢着个性的智慧。三年级下册我指导学生编写童话故事时,先播放了学生喜爱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绿野仙踪》《猫和老鼠》的一些片断,再让学生说说片中的动物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学生的思维被生动的画面、精彩的情节、刺激的视听打开了,趣味盎然地写了起来。
实践证明,影视作品经过教师精心选择、组合、剪辑后,为课堂营造了一个特有的情境场,有效地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拓宽了习作天地,创设了自由表达,展现了生命灵性的平台。
二、巧用影视,在广泛视听中积累习作素材
影视作品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库,如果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心人,扬起手中的金钥匙,去打开它的大门,一定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奈,相反还会发现作文素材犹如滔滔江水,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1.拓展视野,广开材源
内陆的孩子无法亲身感受大海的博大,南方的孩子无法切身体验北方冰雪的乐趣。影视突破学科知识和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了解世界和大自然,积累知识、启发心智、陶冶情操,为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如《猫和老鼠》《玩具总动员》《西游记》《探索与发现》《蓝猫淘气三千问》《动物世界》„„这些童趣盎然、视听冲击力强的影片,凭借画面、语言、音乐的复合刺激,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儿童通过多种感官全方位、多渠道地去感知、理解、体验所呈现的各种事物,有效地激发儿童观看的兴趣,提高儿童注意力,激发思维,在孩子心中留下难忘的印象。久而久之,学生的习作素材不再是扶老人过马路,拾到钱交还给失主等老掉牙的材料,取而代之的则是广州亚运会、中日钓鱼岛之争、芦山地震等鲜活的素材。学生从看到写,看的电影多了,可借鉴的素材就多了,同时学生看世界的敏感度也高了,自然能够较容易地从生活中寻求灵感,学生有了对生活素材的丰厚积累后,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自由表达,题目可以自拟,体裁可以自定,内容可以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教学形象化,让习作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从而打造出有生命力的文章。
2.丰富听说,积累语言
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只有不断丰富、完善,作文时才能厚积薄发,得心应手的抒发心里所想所感。第一学段以读、说为主,我们可以录音故事引路。要求学生在收看少儿节目的同时,把最喜欢的内容讲出来,录下来,在每周一次的“故事会”中进行交流,评选出“小小故事大王”,这一活动极大地调动学生们的热情,他们在听故事、讲故事的同时,既训练了听说能力,又能积累大量的规范语言,为习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二、三学段主要以写影视观后感、引导学生对有关栏目进行鉴赏评析。于是,我常引导学生观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海峡两岸》、《纪实》、《走进今天》等栏目,记一条主要新闻。语文课前安排短时间的“小小新闻发布会”,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每周末畅谈世界真奇妙”,充分利用电视片《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的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面,以解说员的身份向小伙伴介绍在电视片中了解到的动物。从学生喜爱的影视节目中找到切入口进行听说能力的训练,形式多样,富有趣味性,教学效果很好。
三、善用影视,在七彩镜头中训练观察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想使自己的作文内容丰富多彩,就必须有一双慧眼,善于观察生活,并养成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好习惯。例如:在引导学生写人写事时,要写具体,必须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来写,可是,我们怎样引导学生去抓,每个活生生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不同于别人之处,并不是这些特点在一人身上都能体现出来,这就提醒我们,凭空说话是不行的,要发现特点,必须鼓励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不同之处,学生观片的过程就是观察的过程。如让学生观看剪辑自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片断,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亲身感受作家笔下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养成他们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细细品读的习惯。学生通过音频、影像的效果来体会王熙凤的性格特点,并以此告诉学生在写人物时,如果这个人物的外貌有特点,而且能体现人物的性格,那就要细写。对于人物的语言则不是所有的语言都写,而是能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值得推敲的句子才能给文章增光添彩。
由此可见,影视作品在逼真地显现这些对象的同时,也可以让它们丰满起来:在播放的时候,特别是镜头的推、拉、摇、移,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由中间到两边等角度的观察;也可以对一些不易觉察的、细微的定格,引导学生进行更细致的观察„„所有这些,都很自然地吸引着学生的眼睛随着画面的变化而饶有兴趣地进行观察和感知,从而得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特点。这种引导不仅可以使学生养成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习惯,也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习作的能力。
四、妙用影视,在想象补白中运用语言
对一些文学性较强的课文,善引影视丰富学生的感知,充分利用作品中的“空白”去召唤学生思考、想象,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来“补白”。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时,引入电影《城南旧事》。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中关于疯女秀贞和妞儿的悲剧,是通过宋妈和英子妈小声交谈流露的,写得非常含蓄。有些同学看到这部分,觉得被火车压死的不一定是秀贞和妞儿。因为秀贞和妞儿的命运已经够惨的了,母女刚刚相认,结局不应该是这样的,于是,我让学生补写了《秀贞妞儿回来了》。当看完《小兵张嘎》后,学生列出以下镜头:“扎轮胎”、“堵烟囱”、“关禁闭”、“卖西瓜”、“烧炮楼”,再让学生从罗列的镜头中选一个最能表现张嘎勇敢、机智或倔强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家里人听,最后用笔重现故事。
有的故事结局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甚至不愿意接受的。于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结尾。比如,当学生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我让学生观看《卖火柴的小女孩》动画片,看到“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结局,本着人本关怀和关心弱者的情怀,我引导学生改写故事结局,让小女孩“活在幸福的世界里”,这就需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加工改造。习作的过程是一次想象加工、提炼、再造的过程。
五、利用影视,在类比迁移中悟得习作方法
利用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在主题、立意、结构等方面的相似相通,在作文课堂上看影视,学写作技巧。从影视中可以学到设置悬念、环境切入、开门见山之类的表现方法;从中可以学到材料的合理选用;当中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得以借用。如让学生观看《开国大典》,选好抓拍镜头,阅读相关文字资料,并引导学生学习它的结构布局、详略安排:
①镜头从哪里扫描到哪里?
②整个故事有多少个场景,它们有主次之分吗? ③哪些情节可以略去不写,哪些对话可以缩减?
以上的问题可引导学生把影片转化为作文,在实际作文指导中也可运用。比如,作文《快乐校运会》让学生用电影情节的分镜头的方法来构想:
镜头一:同学们期待运动会的到来。镜头二:运动会开始了,同学们畅谈心情。
镜头三:各项比赛激烈地进行,同学们时而屏息凝视,时而欢呼雀跃,时而唉声叹气。
镜头四:运动会结束,大家意犹未尽。
把这些镜头的羽翼丰满起来,就是一篇翔实细腻的文章了。循序渐进的记叙文和说明文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比起死板的讲解取材、选材、习作技法等等一些原则让学生云里雾里,似乎要强多了。影视— 阅读—作文,三者之间本来就应该有一条相通的渠道,当我们教给了学生一种沟通这条渠道的方法, 学生也许就能从中悟出一些道理, 获得一点灵感, 而在作文中灵活运用。
实践证明,影视作品经过教师精心选择、组合、剪辑后,为课堂营造了一个特有的情境场。欣赏优秀影片的过程是儿童对影片进行理解、感悟和意义建构的过程,评价和体验影片的过程则是对影片进行解构和重构的过程,这样能有效地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拓宽了习作天地,创设了自由表达,展现了生命灵性的平台,实现影文互动,张扬儿童个性。因此,面对汹涌的影视文化潮流,我们应当珍视社会与时代给予的这份馈赠,大胆地把影视资源这股“活水”引入课堂,让习作教学合上时代的节拍,让习作课堂变得有声有色,从而打造出有生命力的文章。
【参考文献】
1、王晶《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广东科技2010.1 总第229 期
2、张鲁明《挖掘影视作品中的写作资源,让作文鲜活起来》 课改前沿
3、顾可雅《让影视资源成为优质的语文课程资源》 课堂前沿
4、朱金华 从《放牛班的春天》谈儿童电影主题写作 2010.11 [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5、吴勇 《化习作教学于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