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少小民族双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1
一、云南少小民族双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
双语教育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采用的一种教育模式,本文主要通过对云南少小民族双语教育现状的分析,了解少小民族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改进和发展少小民族双语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云南 少小民族
双语教育
一、前言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有25个少数民族,除回、水、满3个民族已通用汉语外,其他22个少数民族使用着26种语言。全省1400万少数民族人口中,以本民族语言为主要交际工具的有1014万人,不通或基本不通汉语的有610万人。其中有七个少数民族称为少小民族,即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阿昌族、怒族、普米族、布朗族。所谓少小民族,是指人口总数较小的少数民族,本文所采用的标准,是指在人口实际普查范围内人口总数不足一万人的少数民族。这些少小民族有自己的语言,但不一定有文字,且他们不通或基本不通汉语,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双语教育成为少小民族教育的有效模式,双语教育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双语教育泛指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育体制。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之间相互学习和使用对方语言的教育都可称为双语教育。狭义的双语教育特指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以少数民族学生为教育对象,使用其本族语和主流语(族际语)两种,本文所讲的双语教育特指狭义的含义。目前,云南的少小民族的双语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二、云南少小民族双语教育的重要性
(一)双语教育是保存与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双语教育可以通过传授母语使得民族的语言得以延续下来,同时,民族语言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传统等信息也得以在双语教育中传承下来;另一方面,双语教育有利于掌握主体民族语言从而更好地吸取、接受主体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优秀成果。民族语言是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是这个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是维系民族的重要纽带。作为民族特征的语言是一个民族交际的重要工具,是民族之间、民族成员之间交流信息、传承文化和知识经验、维系民族认同感的媒介,促使民族成员之间在认知、行为、情感等各方面产生同质性和一致性。如果一个民族的语言消失,那么这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就消失了,语言与文字是民族文化的灵魂。特别是对于云南的少小民族来说,他们特有的文化本身存在濒临消亡的困境,双语教育对他们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存作用更为重要。
(二)双语教育是少数民族现实生活的需要
汉语是中国各民族交流的通用语言,由其自身的社会文化价值等因素决定的,一个民族如果不通汉语,就无法与外界各民族交流,从而不利于自己本民族的发展,因此要加强汉语的学习,接受汉语言文化的熏陶,更好地为本民族的经济、文化建设服务,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本民族与时俱进。与主体民族语言——汉语的巨大功能相比,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均具一定局限性,显得势单力薄,容易造成一种母语不重要的假象。但民族语言是不可取代的,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仍将通过本民族语言文字开发智力,交流和学习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里民族语言仍要发挥其重要的交际功能作用。
(三)双语教育是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教育的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是无意识地形成语言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非常近似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母语的学习和第二语言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非对立的。本民族语水平越高,对学习第二语言的帮助越大。对少数民族来说,本民族语的学习有助于第二语言即汉语的学习和掌握。双语教育,能使少小民族更容易接受汉文化,产生文化认同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双语教育能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提高他们获取知识、交流信息与表达思想的能力,它还有利于开发少数民族儿童的智力。
(四)促进少小民族地区的经济的发展
所谓的教育发展了,科学文化水平就提高,从而经济自然就发展,双语教育提高当地的科学文化水平,培养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促进少小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
(五)双语教育也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进步的重要途径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汉语已成为我国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生活交往的通用语。处理新时期的民族语言和汉语关系的正确方法是在通用民族语言的地区以民族语言为主、兼学汉语,逐步达到“民汉兼通”。双语教育是我国民族政策的体现,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云南少小民族双语教育的现状
(一)双语、多语跨文化师资极为欠缺 在少小民族地区,能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几乎是本地本民族教师,而本地本民族教师占全县教师总人数的比例很低,且素质结构不合理,在对双语教师的培养上,投入力度不做,规模很小,导致双语教师严重短缺。
(二)双语教师的素质和待遇有待提高
就目前的双语师资队伍状况而言,低学历和聘任的双语民办教师占大多数。双语教师的质量普遍不高,聘用的双语教师多属于民办,工资待遇太低,加之少小民族地区大多自然条件较差,双语教师队伍极不稳定,从而影响了双语教育的教学质量和长期的深入开展。
(三)双语教育教学目的性不太明确
双语教育的目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双语教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地位的定位问题,这一点与双语教育的政策性不强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很多学校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教学在小学低年级搞一搞,能帮助理解汉文化、主流文化即可,没有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共同繁荣的高度看待双语教育教学的作用。
(四)政府及相关机构的重视程度不够
近年来,云南省在双语教育方面开展了许多工作,制定了和颁布了新的政策,但由于少小民族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是贫困问题,因此政府的支持和关注力主要在扶贫帮困,对少小民族主要给予物质援助,帮助少小民族解决生活问题,对教育的支持相对较少;并且云南省少数民族众多,双语教育的开展主要的彝族和白族聚居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的较少。
(五)缺乏统一的规范的教材和读物
少小民族地区双语教材紧缺和不配套,一直是困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育的难题,例如开展双语语文的教学,就没有相关的少数民族字典,成语词典等;另一方面,同一少数民族有不同的支系,不同的支系语言文字上会有一定的差异,给编写统一的增加难度,并且少小民族有的是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这一定程度上更加加大了双语教育的难度。
四、开展少小民族双语教育的对策
(一)加大双语师资队伍的建设,保障师资的充足。
扩大双语教师培训规模,培养一支长期稳定、高素质的、以少数民族教师为骨干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是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扩大双语教师规模可以采取以下途径:第一,采取长期培养和短期培养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高等学校和本地的师范学校开设双语师资的专业,培养双语教师。第二,招募特岗教师担任双语教师。第三,培训转岗教师。把董民族语言学科教师培训为双语教师。第四,招募志愿者,一次克服师资的不足。
(二)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
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师自身的语言素质、教学观念、教学理论水平、教学技能,特别是加强对民办教师的培训。
(三)根据不同少小民族的实际情况编写统一的规范的教材及配套读物
针对有文字的少小民族要根据该民族的教育特点编写适合的教材,为看着你双语教学打好基础,没有文字的少小民族,只能进行口传式的双语教育。
(四)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少小民族双语教育支持
政府对少小民族双语教育的支持不仅是资金上的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在政策和法规方面上的支持,为少小民族双语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鼓励发展双语教育。
五、结束语
双语教育对于我国民族地区以及我国多元文化教育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适当适宜的开展双语教育是可行的。在开展双语教育时,应注意到影响它的一些重要的因素。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顺利的开展。最后,少小民族双语教育任重道远,需要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参考文献】
[1] 戴庆厦等.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概论,[M].辽宁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2] 何志魁.云南贡山县独龙族怒族双语教育现状与对策思考[J].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成人教育与特殊.大理学院学报 2002.05.29-32 [3] 李丹.拉祜族小学双语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M] 西南大学2008 [4] 李福军.白族双语教育与传统文化探析[J]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文史哲·中国语言文字.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6.69-72
[5] 杜秀花.初探双语教育及其师资培养的途径[J] 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高等教育.中国高教研究 ,2002.01.91-92.[6] 滕星.凉山彝族社区学校实施彝汉双语教育的必要性[J].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民族教育研究 ,2000.01.5-25.
第二篇:浅谈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及对策2
浅谈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及对策
---巴丽达
[摘 要]本文主要浅析了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并对其发展做一定的阐述,首先对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进行总体概括,介绍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最后就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双语教育 ; 现状; 对策
“双语教育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它既是民族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1] 大力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是全面提高民族教育质量,推动民族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少数民子地区双语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在全国使用民汉双语教学的学校有1万多所,在校学生达600多万人,使用21种民族语言在中小学不同层次地开展双语教学。[2]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开展对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也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
一、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
新疆教育的显著特点是以民族教育为主,普通中小学采用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锡伯、俄罗斯等6种语言进行教学。据2011年统计,全区学前和中小学(含职业高中)少数民族接受双语教育和民考汉的学生达140.84万人,占学前和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学生的55.0%。其中:学前三年少数民族接受双语教育和民考汉的幼儿达40.99万人,占学前三年少数民族适龄幼儿的62.4%;中小学(含职业高中)少数民族接受双语教育和民考汉的学生达99.85万人,占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学生的46.9%。
全区学前和中小学(含职业高中)双语教育岗位教师6.73万人。其中:学前双语教育教师1.24万人,少数民族教师0.91万人,占73.4%;中小学双语教育教师5.49万人,少数民族教师4.8万人,占87.4%。[3].到近年为止,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主要是以少数民族的第一语言——母语作为教学语言,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双语教学模式。由于各地区的社会语言环境、语言使用状况和使用范围等方面的差异,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模式可归纳为:(1)、长期单一存在的双语教学模式;(2)、长期并行存在的双语教学模式;(3)、过渡双语教学模式等三种。
二、新疆的少数民族在人口分布、语言环境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根据民汉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新疆的语言环境可以分为:母语为主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汉杂居区、少数民族杂居区、汉语为主聚居区。城市与农村的语言环境、基础教育条件差异较大。通过对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语言文化生态环境是评价新疆双语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多年来,因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实际上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个别地区聚居程度极高的居住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疆城乡居民所处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差异日益显露。不同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产生了不同影响。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中,评价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就必须把实施双语教育的学校和课堂与周围的社会语言文化生态环境联系起来。
2、语言文化生态环境是影响和制约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差异影响着新疆双语教育实施对象的语言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双语教育实施过程与实施效果。
3、新疆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特点决定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类型与模式必然是多样性的。我区地理环境独特,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特殊,有高度聚集的地区,也有散居、杂居区,人口多少不一,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一种固定的双语教育模式难以适应实际需要。
4、双语教学是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主要途径,开展双语教育的重点在基础教育阶段。普及和巩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目标决定了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双语教学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重点。
5、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是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质量和水平的突破口。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影响着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普及程度,必须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运用汉语的能力以适应双语教育的需要。
6、双语教学师资紧缺,双语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双语师资的缺乏,双语教学能力和水平不高已成为制约我区全面推进双语教学的瓶颈,提高双语师资队伍的整体能力和水平是现阶段我区双语教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双语现状的对策
推进“双语”教学,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把加强对中小学“双语”教学1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克服和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困难和难题,逐步缩小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地域差异,使少数民族学生达到“民汉兼通”的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民汉兼通”的双语教师。在提高双语教育质量的过程中,提高教师双语能力至关重要。对汉语非母语的少数民族教师而言,不能仅满足于他们的汉语能力(发音、语法、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而且还要鼓励他们熟悉与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汉语为母语的教师应该具备用少数民族语言来讲解问题的能力。
2、观念更新,改进教学方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新疆的双语教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教学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针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也吸收了一些外语教学的方法,但由于研究不够,缺乏比较全面的理解。比如说,在教学中普遍提倡用直接教学法,而完全否定了翻译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汉语基础差、词汇量少的学生来说,直接教学法难以接受,适当的使用翻译法反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由于教师的发音不准、语言基础不强等原因,就是在学校接触的汉语也不够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语言教学环境,给学生创造享受优质语言教育的条件,解决新疆中小学远程教育的实施和普及或许能解决教学设施的难题。
3、重视教材建设,根据学生的汉语基础选择。教科书、教材问题是现行的双语教育中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教材的编写和选用必须适合本地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要符合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内在规律。因 为新疆长期以来是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师生们的汉语水平限制在日常用语的范围之内,大部分教师不具备使用作为教学媒介用语的汉语的水平。因此,完全使用汉语编写的教材,对教师来说是个很大的压力,也难以保障教学效果。对汉语词汇量少、不熟悉专用汉语(如数学用语、物理用语、化学用语等)的学生来说,会加重学习压力,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负面作用。为使双语教育健康发展,要尽快解决双语教材的空缺问题。
4、不能忽视母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母语的作用其实是不能低估的。在第二语言教学上,许多第二语言教学法,包括一些最新的教学法大都重视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母语作为理解汉语意思的媒介,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懂得如何灵活运用。可以说,肯定母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是有科学道理的。
四、结语
在强调多元文化的今天,针对如何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持语言多样性的问题时,学校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人类学认为,学校教育只是主流文化实现其社会目的的最重要的场所,它不能代替其他文化适应过程,而是使这些文化适应获得升华,抽象为文化的现实方式。学校里将始终存在着跨文化冲突,同时也存在着主流文化对各种文化的整合。在民族学校,由于多元文化的复杂性,这种冲突和整合就表现得尤为强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中国,汉语是各民族相互交际的族际语,在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教育等领域内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少数民族来说,掌握和使用汉语的程度如何,已成为影响其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可否认,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以使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得以弘扬,也是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类总体进步所不可忽视的。因此,如何科学地理解双语教育的目的,如何为实现此目的采取合理方法等问题正在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只有科学地解决了这些课题,才能体现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思想,克服双语教育中的偏见和狭隘,实施和发展更为开放、合理、和谐的双语教育及多元的文化教育。
[1]郭卫东.论双语教育的功能[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4,(3)[2]王鉴.我国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及政策研究[J].民族教育出版社,2006,(2).[3]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发展规划处,2012
第三篇:幼儿园双语教育现状及思考
幼儿园双语教学现状及思考
The Situation and Thinking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the
Kindergarten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老师:周念丽副教授 完成时间:2012年X月X日
目 录
一、问题的提出...............................................................................................................................3
(一)(二)研究背景.......................................................................................................................3 选题意义.......................................................................................................................4
二、相关理论研究...........................................................................................................................4
(一)(二)双语教学的定义和特征...............................................................................................4 我国学前双语教育发展...............................................................................................5
三、学前双语教学中的改革与创新...............................................................................................6
(三)(四)学前双语教学实践.......................................................................................................6 双语教育学习环境的重要性.......................................................................................7
四、父母在学期双语教育的重要性...............................................................................................9
五、我国学前教育的问题...............................................................................................................9
六、总结.........................................................................................................................................10
七、参考文献.................................................................................................................................11
幼儿园双语教学现状及思考
The Situation and Thinking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the
Kindergarten
[摘要]:什么是幼儿园双语教育,幼儿学习英语的目标取向、内容选择、学习的途径、方式,母语与第二语言的关系以及合格师资应具备的条件等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在社会上及幼儿园的幼儿英语教学中,仍存在一些误区。急需要端正一些看法和认识。只有在正确观念指导下,实施科学有效的幼儿园双语教育才能促进幼儿语言及身心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
学前双语教育
学习途径
目标取向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什么是真正的双语教育?双语教育在学前阶段有没有必要进行?从什么年龄阶段开始比较合适?这是围绕在学前教育领域的普遍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学前教育机构和家长们继续得到的答案。这凸显了在我国学前双语教学中的普遍争议。要回答上述的问题,学前双语教育的目标、价值取向、方法形式及合格师资条件等基本问题急需理清,它们关系着我国学前双语教学是否需要展开、展开的阶段等后续重要的问题。
在我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盛行,家长们往往支持学前双语教育,让孩子在小学之前就能接触更多的外语知识,从而先人一步。家长的普遍支持助长了学前双语教学的轰轰烈烈的开展,特别是在大型的经济文化水平更高的城市,更衍生出了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和强化班。在学前双语教学的开展是否合适等问题仍然存在争议的情况下,幼儿园的孩子无疑成为了各种英语教学的试验田。这种现象的利弊,学者们无从真正探讨,只能纷纷献言献策,帮助学前双语教学更加有序健康的发展,发挥双语教学的作用,真正帮助幼儿园的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二)选题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学前双语教学进行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理清有关双语教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学前双语教学的定义、特征、实践条件、其他影响因素等;同时对我国现阶段学前双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探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对策,对我国学前双语教育进行辩证分析。
二、相关理论研究
(一)双语教学的定义和特征
为了更好的理解双语教学,其定义首先需要进行理清。目前我国在实行双语教育中,主要出现以下片面的理解:(1)将双语简单地等同于“加强英语能力”,因此举办双语班即举办英语强化班或者尖子班。(2)将双语理解为两种语言的简单相加,即“汉语+英语”或者“计算机语言+英语”或者为第二门外国语,即“英语+日语等”。(3)将双语理解为在课外活动中加入英语兴起小组,因此双语教学主要为教授英语单词,学唱英语歌曲、童谣,让幼儿能说几个短语,几个句子。
以上这些理解都是望文生义的,片面的,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它们并没有真正掌握“双语教学”的核心,脱离了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交易的根本目的。双语教学,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如在加拿大,双语教学一般指在英语地区用法语授课的教学形式。在美国,双语教学一般指用西班牙语进行的学科教学。在澳大利亚,双语教学是指用非母语(英语)进行的部分学科教学。其目的大都是使这些拥有众多移民的国家能更好地体现其多元化的共融性。
而对于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了汉语外,用另外一门外语为课堂主要语言进行教学,通常情况是英语。由于中国不像新加坡、加拿大和印度等双语国家,语言环境并不是中文和外文并重,所以对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双语教学更符合“外语”教学范畴,而不是“第二语言”教学,所以,中国的教学仍然以汉语为主,英语等第二语言只是作为辅助性语言。
双语教学的特征在于通过良好的语言氛围,为学生塑造丰富的语言环境,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言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对于幼儿的学前双语教学,应实行幼儿自然习得的原则,让幼儿在一种浓厚的双语氛围中,有兴趣的、积极主动的去感受理解语言。这种双语氛围的营造,除了每周教师在集中活动时有目的地运用双语组织,还包括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有意识进行的双语渗透,鼓励幼儿开口,能有一定的英语意识和教师交谈,同时在其他多种活动中(如音乐、游戏、表演等)的双语渗透。无沦是汉语活动还是英语互动,教师都以“幼儿活动游戏化,游戏活动交际化”为指导思想,保证幼儿在每个游戏中获得不同的语言经验。(二)学前双语教学的争议
对于学前双语教学的争议主要存在于“是否应该开展”的问题上。近年,世界科教文组织对100多年前开始在意大利实行的幼儿园双语教学进行了否定。而我国教育部对小学低年级学习外语并不持倡导的意见,专家们更是对这个话题小心翼翼,并为大力支持相关做法。
美国一家研究机构的实验证明,12-14岁的孩子在学习外语方面,速度是最快的,记忆也最牢。而国外相关研究也证明,婴幼儿对语言在自然条件下是无意识的习得行为,当小孩子还很小时,进行双语教学会让孩子造成混乱,甚至会影响他们对母语的学习。因此,年龄对孩子学习语言的重要影响,可能有时候是适得其反的。(三)
近年来双语教育地被广泛引入幼儿园,成了许多幼儿园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珠三角等地出现了“不开英语不办园”的特殊教育现象。语言交往是幼儿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而幼儿期又是语言发展的敏感和关键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脑具有相当大的潜力,语言中枢正处于发展变化阶段,他们对语言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和领悟能力,听觉敏锐,心理障碍小,求新求异,思维活跃,较易培养正确的语音语调,而且学习上天真好奇无心我国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现状 理负担,喜欢玩语言游戏,学习的过程更简单,更直接。所以,人在幼儿期已经具备了学习母语的同时学习第二种语言的能力。
我国幼儿园英语教育是在家长对幼儿园的希望和要求、是现代社会对未来人才的求背景中应运而生,并迅速普及。大家虽然都称之为“双语教育”,但其理解是千差万别的有时甚至存在明显的功利性。各个地区的各所幼儿园在双语教育的课程安排上,在教材选择上,在双语教育的师资水平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都有各自的双语特色。
三、学前双语教学中的改革与创新(一)学前双语教学实践
在双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以儿童生活经验和幼儿感兴趣的材料、活动为基础制定双语教育目标。
幼儿双语教育是以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和其他方面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因而必须充分尊重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在制定目标时,要遵循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充分考虑幼儿的生理机制和语言最近发展区和可能发展区,制定出幼儿双语教育的目标。从这些基点出发,幼儿双语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让幼儿在生活等一切活动中,在发展母语的同时,第二语言也能获得发展,能够促进幼儿语言感受、理解、表达、运用等方面在能力上的发展,同时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情感、认知、思维及个性等方面能得到共同的发展。”
(2)从儿童认知和生活经验出发,“广而浅”地选择儿童双语教育的内容,以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进行幼儿双语教育。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幼儿是利用已有的经验来习得语言的,因此在双语教育中,注意将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内容相联系,或者说选择幼儿认知和生活经验中的一些内容作为双语教育的出发点,这样使得语言学习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又与幼儿的能力、需要和兴趣相适应,促进幼儿对两种语言的理解和记忆。
我们在幼儿的一日活动、游戏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渗透英语。重视对双语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注意让幼儿“玩玩、学学、说说、练练”中学习和运用双语。在双语活动的开始阶段,我们采用创设情景、设疑、故事、谜语、图片、实物以及音乐等多种手段,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如,改编成的体育游戏what che time,Mr.wolf(老狼,老狼几点?)。就体现了在游戏中渗透语言交际的内容。又如在区角话动中。幼儿就可尝试用中、英文与同伴沟通、在表演游戏中,幼儿自然大方地用英语与同伴交流,商量分配角色,有人说:I want to be a rabbit,what do you want to be?还有人说:I want to be tiger,what about you? Lets put our mask.等等。在活动的中间阶段,我们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利用提供材料、提问、师生互动等手段,让每个孩子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二)双语教育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1)创设双语习得的人环境。婴幼儿学习的基本方法是模仿。因此,教师的双语质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幼儿双语的发展水平。在这个环境中,教师有三个作用:A、语言示范作用。孩子是通过模仿来学习一切的,教师的口语是幼儿直接学习的榜样。双语的范例表现在:坚持按阶段要求讲双语,发音正确,词汇丰富,用词确切,口语清晰,富于表现力,表达地道,讲话的语调使幼儿感到亲切,讲话的快慢和声音大小,以幼儿能听清为准。B谈话伙伴作用。人环境是发展幼儿英语口语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教师要随时随地主动充当孩子语言交流的“亲密伙伴”,每一个人都要做到“主动示范”和“积极交流”。教师要每天“喃喃自语”,每天对孩子的每一个动作和行为给予积极的语言输入,而且不必要求孩子立即有回应。在日常生活中,是老师和孩子之间的亲密谈话或幼儿儿学习最好的环境,孩子们不仅可以从老师和同学学习双语词汇、句子和表达的技能,并且在他们的困难能得到及时的帮助。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孩子,教师重任在肩,自己多开口、开好口,孩子就可以学得多、学得快、学得好。C、指导监控作用。在幼儿园,教师有针对性进行个别指导,对沉默寡言的幼儿多鼓励,多给机会,对讲粗话的幼儿多教育,对有语病的幼儿多帮助。
(2)营造“会说话”的物环境。物质环境的创设应是灵活的、可变的、多彩的、新奇的和幻想性的,应与幼儿当前双语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幼儿园的每一个空间,让每块墙壁都能“说话”。利用室内外环境营造宽松活泼的语言游戏氛围,利用儿童感兴趣的东西来刺激儿童的大脑,这有助于孩子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如在教室里写上英语格言,贴上英语漫画,阅读英语连环画,观看英语动画片,学唱英语童谣等等。我们还可以给幼儿经常接触(或感兴趣)的物件标上双语标签,,同时呈现汉字和英语,便于双语互译及无意识记。
(3)营造宽松愉快的精神环境。双语学习仅有物环境和人环境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宽松、愉快的精神环境,因为紧张的环境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不利于孩子愉快学习,宽松和谐的环境能够让孩子大胆表达,乐于学习。所以我们老师之间,老师和幼儿之间,幼儿和幼儿之间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另外,教师对幼儿英语口语中的错误要有容错的态度。我们可以把英语作为日常交流的工具和教育活动的载体,可以鼓励幼儿自由交谈,把“不许说话”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创设条件启发幼儿的交际愿望,使其多听、多说、多实践,以丰富他们在不同情景中的交流经验。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想幼儿的开口意识一定更浓,更有开口的欲望。
(4)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语言不是空洞的声音,它总反映一定的思想或生活内容,思想活跃情感丰富时,才有表达的要求。活动环境的创设,我们有以下两个措施: A、创设活动区域:我们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娃娃家之类的角色游戏区和建构室、双语阅读室之类的功能场所,给幼儿提供一些仿真的社会生活环境,培养幼儿的语言交际能力。B、丰富语言活动:除了每天的教学活动内容、形式变换更新外,还充分利用幼儿园和社区的环境,让幼儿走出班级,走出幼儿园,让教育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环境。有了丰富多彩、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幼儿必然思想活跃、性格开朗,愿意与教师和同伴交往,谈论他们所见所闻,从而发展了语言交际能力。
总之,双语教育的目的是让幼儿从小,特别是在他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就能接触到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幼儿对语言,特别是对英语的敏感性,让幼儿了解英语文化中生活用语,培养幼儿能注意倾听,大胆开口的好习惯,培养其初步的英语交流能力和运用英语进行简单思维的能力,能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学习双语时,语言环境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要将幼儿置于一个完全开放的双语环境中,训练孩子用双语交谈,用双语思考。双语的环境应该是师幼共同创设,它应是教师促进儿童英语语言能力发展和满足幼儿自身言语交流要求的一个动态环境。这里的环境应包括人环境、物环境、精神环境和活动环境。有必要对幼儿双语教育进行价值澄清、认为双语教育在内容上应以听、说为主,将目标定位以兴趣的激发为主、初步掌握正确句子,培养幼儿的语感,能够完成鉴本的精景对话交流,鼓终实现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以及通过英语学习扩大幼儿视野,初步感知文化多性。同时,还应允分体现幼儿教育的启蒙性质,将双语教育与常规的保教活动相互渗透,捉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因此,幼儿园双语教育具有启蒙性、浅显性、科学性等特点。
四、父母在学期双语教育的重要性
1,父母要充分认识自身的素质,观念和态度在幼儿双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要提高自己语言水平。父母语言水平的提高将有利于幼儿双语教学更有效地进行,有利于充分发挥家长的引导作用和提高幼儿双语教学的质量。
父母有良好的素质和态度,更能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汉语环境,尽可能对幼儿进行多感官的刺激,使幼儿在没有任何压力、焦虑的情境下接受语言,使幼儿在模拟汉语环境中,积极主动的获得第二种语言。具体而言,就是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父母通过各种各样的灵活的教学形式,为孩子创造掌握第二母语的良好环境,让孩子置身于一个音乐化、游戏化、戏剧化、故事化的汉语氛围中。父母要摈弃传统的单纯认字母、强硬灌输单词及语法、背生字,学写字的方式。要做到这一点,父母可以通过定期学习汉语,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可以利用节瑕日,指导幼儿看汉语读物、观看汉语CD,用一种轻松,游戏化的形式让幼儿习得汉语。
2.父母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孩子学习汉语的兴趣对于孩子来说,就是首先要计他们觉得学汉语挺好玩、是有趣的,能交谈是有用的,只有当他们不断地被学习中的乐趣和成功所吸引着,才能坚持学下去,可能学好还想学得更好。如果家长急功近利,可能会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五、我国学前教育的问题
1.家庭教育薄弱,与学前教育脱节家庭教育薄弱的原因在于,一方而,大部分父母的文化程度较低,加之忙于工作和农活,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另一方面,少数家长对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愿望不够迫切。
2.管理水平低。由于观念、时间、任务等众多因素影响,从领导层到执行层,都没能对学前教育引起足够重视。
3.教帅专业素质差,教帅工资、福利待遇低。双语学前教师是从社会上招聘进来的,不是专业的幼儿教帅,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培训。与此同时,目前这些教师没有纳入到绩效工资范围,工资低,同时他们的职称不能正常晋升,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4.缺乏法律监管,学前教育费用过高管理混乱。由于学前教育尚未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因此,学前教育的管理和乱收费现象没有法律或规定制度加以约束,没有标准可以对照,组织、社会的监督力度也相当微弱,整个学前教育收费处于较为混乱的局面。
有一位名人说过,在我们社会的每个家庭里,都成长着未来的公民、未来的建设者、未来的战士。如果教育不好子女,由此所得的苦痛,不仅是一个家庭的,而是整个国家的。学前教育是大家的,通过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的通力合作,齐抓共管,上下一心,学前双语教育事业一定会蓬勃地发展。
六、总结
总之,幼儿期既是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又是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我们要把握幼儿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根据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和语用环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快乐和自信的语气使孩子,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大量的语言的形式语言的实践经验,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鼓励他们让性质采取其当然要学好英语,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只要我们幼教工作者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双语教育规律,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不断探索。一定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双语教育之路。
七、参考文献
[1] 期刊.学前教育.幼儿家庭教育.早期教育.上海托幼.2011-2013 [2] 余珍有.幼儿园英语活动指导 [S]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张明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修订版 [S]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朱家雄.幼儿园课程 [S]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 尚晓鹏.浅谈幼儿英语教育.科教文汇.2006 [6] 余正、张明红.学前英语教学活动方法 [S]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7] 张志远、高云智.儿童英语教学法 [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第四篇:小学德育工作现状及分1
小学德育工作现状及分析
草窝滩龚家湾小学:苟正源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经济结构、社会 结构、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生产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有形无形的变化,使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决 定了影响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因素的复杂性。而我们面对的小学生是在父母望子成 龙的热烈企盼中,在过分保护,极端溺爱,事事包办的一路顺境里成长,形成了唯 我独尊的自我意识心态,建立了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培养了好逸恶劳的自理能力,造就了娇脆不堪一击的心理素质,这给学校德育有效性的提高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为使农村小学生能健康成长,能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能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在农村小学的优势,使他们成为新一代“四有新人”。针对上述 情况,如何使农村小学德育工作走出低谷,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并急待解决的问题。
本人在从事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过程中,与老师们探讨促使学生思想品德变化 的方法,与学生交谈他们自己切身的感受和真实的想法,并随时记载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与认识。本文试图通过在对本校及周边十余所农村小学的德育工作现状的调查 及对本人认识总结的基础上,寻找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从而探求解 决问题的思路、办法与对策。
一、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
(一)德育工作认识不足,处于应付状态。调查结果表明,部分学校特别是
一 部分农村小学的领导,对新形势下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仍坚 持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导致学校德育工作处于消极应付状态,其表现为:一是 学校德育工作无计划,仅凭学校领导的感觉走喜好来。兴趣来了,今天集中报告,明天主题班会;兴趣没了,说到哪儿干到哪儿,无章可循。二是有计划、有措施,不抓落实,以空对空。若遇上级检查,立即造假编假,目的在于应付了事。三是标 准低,只求会上安排,课上布置,学校根本不求落实,常常以不出事为目的,整个 工作单调乏味没有吸引力。
(二)德育工作是短期行为,没有持续性。部分学校淡化德育工作的渐近意识,承认功能,否定过程,只讲效应,不讲方法。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进行选择性教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旦期望未成,信心丧失殆尽,试图通过一两次纪律教育,就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效果不明显时,就步步松驰,前功尽弃。对双优生重点培 养,对落后生,不是积极转化,而是通过讽刺、挖苦、瓦解、打击其上进的信心,采取劝其退学或逐出校门的做法,把“包袱”推给社会。使这些学生自暴自弃,浪迹 街头,成了社会上的“小混混”,虽然学校学籍划去了,但派出所却建档了,从而严 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和社会安定团
结。
(三)追求表面形式,满足于大声势。上级教育部门,内部机构繁杂,为显示 其自身重要性,挖空心思搞评比,文山会海成了抓工作的主要形式。发文件,搞活 动,周周不断,月月更新,只求订方案交总结,不求活动是否开展,落实是否到位。使下属学校特别是本来人员就紧缺的农村小学穷于应付,只好做表面文章,一味追 求“形式”而已,在实际的教育规律上不下功夫。更善于适应上级口味,赶浪潮的形 式,搞所谓的大活动等等。其实这一切只是装门面而已,其结果只会削弱政治思想 的有效性和长远建设。
(四)德育队伍不健全,只是班主任说教。班主任由于繁重的教学任务,社会 工作和家务劳动,使他们长期超负荷运转,从体力、精力和时间上无法保证开展耐心细致的学生品德教育。多数教师不愿做班主任工作,认为太累、费时、费力、不 讨好。有的科任教师认为学生思想工作只是班主任一人的职责,只重教书,不重育 人,遇到学生的违纪事情,只埋怨班主任。再者农村小学思想品德课被认为是副课,由于教师缺编,只好用“圣(剩)贤(闲)”人员来充数,造成德育队伍不健全,素 质不高,水平不齐。
(五)德育课的内容与实际脱节。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存在着简单的重复 和严重的脱离实际,有些内容与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严重脱节,不能很好 地回答学生所关心的问题。课堂上讲的助人为乐、一心为公、爱国主义与学生亲眼 目睹的上车抢座位、公车私用、表里不一等现象相矛盾,使学生感到很困惑。再者 学校对德育教师只使用不培养,加之个人努力不够,本身知识与观念老化,思想不 稳定,从而削弱了德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且教学方式单调呆板,照本宣科。而有 的干脆是在课上勾勾划划,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导致学生更加厌烦,试 考完了,记忆的东西也就原原本本交给教师了,从而影响了德育的效果。
二、农村小学德育工作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认识不足,观念陈旧近几年来,尽管口头上三令五申,但在农村小学依然没有摆脱单纯分数教育的 桎梏。还是每次以统考分数看高低为准绳。学校以统考分数排队,分数高就会有荣 誉、奖金,收入高,反之就什么都没有,别的方面再好也是不好。从领导到教师倾 向于“现实”“分数”导致出现教育教学“软”“硬”两张皮,认可“分数”教育。学校在片 面追求升学率的重压下,将学生置于沉重的升学压力和过重的课业负担下,过分强 调智育,忽视德育,这在客观上为德育工作的淡化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在学校 教育中,甚至出现了对学生做人教育和健全人格培养方面的空白,不仅限制了学生 的创造力和个性持久的发展,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导致了一些 学生缺乏远大理想,自私狭隘,缺乏脚踏实地,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精神。
(二)德育目标过高,缺乏层次性,现实性 首先是德育目标标杆过高,“没有顾及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和认识规 律,接受能力而搞‘ 一刀切’ 地硬性灌输,忽视了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和现实性”。究其根源在我国文化传统所在,一方面传统理论政治化的倾向将政治与道德混同起 来,使道德教育最终丧失了独立地位,而沦为政治思想教育的附庸。另一方面,我国传统伦理在价值取向上,坚持社会、群体为本位,忽视了人自身的存在与人的个 性的发展。
其二,目前学校德育目标总体上还停留在抽象的要求原则上,即一般笼统的要 求多,缺少各类不同时期和不同层次的师生思想实际的具体目标,强调共性有余,注意个性不足,可操作性不强,使德育目标的指示功能弱化。
其三德育要求陈旧,不少学校德育工作者,其世界观、价值观大多形成于上世 纪六七十年代,思想保持封闭,传统观念强,他们往往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价值标 尺来教育要求学生。比如:对谦虚美德讲得多,人与人的竞争意识讲得少,艰苦奋 斗精神讲得多,现代消费观念引导少,德育要求陈旧。
(三)德育内容滞后、空泛,缺乏针对性
第一、内容滞后。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强调利益 导向和竞争的经济理论与以奉献利他的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伦理发生强烈碰撞,而我国当前小学德育内容体系对此缺乏应有的回应。德育内容摇摆不定,表现出运 动化倾向,破坏了德育内容本身的有机整体,导致德育的低效和失效。
第二、内容狭窄。“许多反映市场经济和 21 世纪社会要求的内容及当代学生精 神发展需要的东西没有纳入德育的内在的体系,未完全克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 当做德育的狭隘观念”。即使是思想政治教育仍局限于理论的机械灌输,不重视受 教育者理论认识能力的培养。回避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的热点、难点,往往导致逆 反心理,德育课形同虚设,收效甚微。
第三、内容无序。德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没有形成科学性、层次性、稳定性 的内容体系,旋律散乱,德育工作“频道”常换,缺乏鲜明而又稳定的主题,运动式、形式化的影响仍随处可见,德育工作的力度,效果的持久性受到严重影响,难于营 造各具特色的良好的思想氛围和传统。
第四、德育过程简单化、形式化,缺乏实践性 学校德育所采用的基本方式是在课堂上传授有关的道德知识,由于缺乏有效的 实践,不能内化道德信念。德育活动的形式主义十分明显。一些德育工作者,花大 量的精力去组织活动,而不追求活动的效果。在总结时,往往注重于活动的次数和 过程的描述,而对通过活动,学生的觉悟究竟有什么提高,行为有什么变化,则往往轻描淡写,含糊其辞。
三、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确立德育为首的地位
过去农村小学德育工作之所以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是教师对德育工作
没 有足够的认识,措施得不到落实,所以今后必须重视德育工作,端正办学思想,因 为德育是关系到办什么样学校培养什么样人的大事。要真正从思想上提高加强德育 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能只抓智育而放松德育,真正把德育摆到素质教 育的“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来,坚持德育、智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学校领导要树 立对学生对未来负责的态度,组织教师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加强德育的方针政策。“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观,树立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 的人才观,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树立为学生的一生发 展和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在提高认识的同时,敢抓敢管,一抓到底,要顶住一切舆论,彻底取缔单纯按统考成绩评估学校的做法,学校内部其成绩 不排队,不公布,学校将德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各学期要制定专门的德育工 作计划,确定总体目标,提出具体措施,每个教研组、教师都要根据学校总体计划 制定各自具体计划,并要对德育工作计划进行论证,明确保证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二)加强队伍建设,充实和完善德育工作
学校应建立一支精干有力的德育工作队伍,即校长、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各学课任课教师等,并聘请离退休教师、老英雄或司法工作者为校 外辅导员,强化队伍建设,校内外结合,形成德育工作网络,齐抓共管,在条不紊 地充实和完善德育工作。
(三)落实责任制,强化德育管理
第一、实行目标管理。要根据小学德育大纲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签订德育目标 责任书。目标要逐项分解,能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做出定性分析方面的要 求。如通过什么形式,搞什么内容的活动几次,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通过怎样实践 感知。校长要对计划目标的执行情况、实施过程、效果进行巡回检查督导,发现问 题及时解决,平时检查要与期中期末考核结合起来,考核要严格标准,结果公开。
第二、落实责任制。校长负责德育考核的计划、组织,编制考评表格;核实好人好事,处理偶发事故及奖罚;收集各部门考核材料、数据,统计、公布考评结果 等。教研组负责课堂教学考试的考评。其次实行值日、值周考评制度,采取轮流年 级交叉检查的办法对到校、升旗、课外活动、离校、课余、集体活动的纪律、出勤 等方面进行考评。值周教师 对学生和班集体在课余生活、午休、晚休、自习课、课间操等的表现考核。再次,建立任课教师考评制,每个教师上课时,结合学科特 点渗透德育内容,管教管人注意学生的行为表现,课后填写《课堂情况实录》,这 样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能较好地解决德育考核各个环节的衔接,使考核过程行如流水,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三、充分发挥班主任作用。班主任是德育各环节的连接点。按“老、中、青” 两头轻、中间重的比例,挑选责任心强,有一定教学经验、素质、能力强的教师担 任,形成“校长、德育领导小组——年级组长——班主任”的主要德育工作体制。期 末单列评选先进班主任。根据班主任常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班集体考核得分高低,转化落后生的成效综合评估,分等级发放班主任津贴,调动了班主任在德育管理工 作中的积极性。
第四、定期进行德育研讨。学校要定期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让大家各抒己见,摆问题,找不足,明方向,订措施,加大对德育规律的认识力度,并处理好德育工 作中理论与方法,普及与提高,改革与发展方面的关系问题,分析研究确定学校对 各年龄段教育的“量与度”,进而增强德育工作者的自觉性。
(四)拓宽渠道,优化德育方式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也不是一次会 议、一项活动、一次谈话就能完成的。不同年龄的学生又具有不同的思想水平,道 德意识,认识能力和心理行为特征。所以要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样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训练,才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
第一、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主渠道作用。德育工作应贯穿于整个教学工作的全 过程,做到教书育人。首先思想品德课教师要认真研究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结构,吃透教材,研究学生改进教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找准教材教育点,注重思想品 德课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能动作用,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针 对性。再者其他科任教师要根据各学科特点,在上课时,深刻挖掘教材的内涵和外 延,教学时针对渗透德育内容,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
第二、加强阵地建设,营造育人环境。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校园文化阵地是学校 德育的载体和重要依托。学校要积极建立校园文化阵地、图书阅览阵地、广播宣传 阵地、少先队活动阵地和课堂教育阵地,让学生得到良好的熏陶,达到环境育人的 目的。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学校可开展常规活动,如每周的升旗仪 式,“一二九”演讲纪念活动,“六一”儿童节、体操比赛,秋季田径运动会,庆“国庆” 书画展,庆元旦文艺汇演,行为规范训练主题班会等等,学校通过针对不同时节不 同年龄的学生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受对与错,创造条件开展一些有 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捐款助学献爱心活动,每月义务清理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劳 动,定期请派出所司法所的同志作法制报告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能使学生有 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思考自我与社会,贡献与索取,关爱与摒弃的关系,不 断地修正人生价值观,使其从“小我”走向“大我”的转变,能达到实践育人,使身处其 中的学生自觉地受熏陶受感染,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工作效果。
班级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学校要设立家长学校,建立“家校联系卡”制度。定期 共同探讨教育子女的方法,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以长远的观点教育子女,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学校还应积极努力取得地方政府,乡村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及时与派出所等联手取缔校园周边的游戏厅、网吧、酒吧、娱乐室、舞厅等不利于 中生健康成长的场所,以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使家庭、社会、学校发挥各自优势,建设好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小德育”模式,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德育” 模式转变的德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尽量消除死角,提高德育效果。
第四、加强心理指导,构筑健康人生。当代的小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比以往更 为复杂,学校要创造条件开设心理健康课,心理教育讲座,青春期教育,心理咨询,人际交往训练,组织心理沟通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学生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质进行 综合培养和训练,将正面的人生哲理、生活智慧和社会道德观点、行为准则融化在 心理知识的传授中,使之内化为学生实现人格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
新世纪呼唤着我们培养出一代“四有”新人,《跨世纪的素质教育工程》为教育 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的形势要求我们战胜德育面临的种种挑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学校德育的地 位和作用,指出了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与管理改进的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又将对小学德育工作提出 了新的要求,也是这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这种呼唤与挑战的响亮回答,我们要面 对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大胆探索,认真研究,以便能更好地培养出祖国的建设人才。
第五篇:语言文字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分
语言文字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黄甫学校
张旭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要求,现今各个地区的教育工作者都十分重视语言文字教学,但是语言的历史悠久,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变化,究竟哪种教学方式是合适于当今学生的?根据教育部提出的“三纳入一渗透”原则:将普及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要求纳入培养目标,纳入教育教学和学生技能训练的基本内容,纳入学校工作日程和常规管理,渗透到德、智、体、美和社会实践等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各级学校就以引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注重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挖掘语言学习的活教材,引导学生在愉快学习中热爱语言、感受语言、运用语言,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领略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为理念开展语言文字教学。但这其中也存在形形色色的问题,我认为以下几种最具代表性:
首先是教师自身的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除本身一直就讲普通话的老师外,一般老师把普通话仅作为课堂语言、正式讲话语言,一旦离开课堂和讲堂,就又回复为四川话。还有部分老师来自较偏远的地方,方音严重,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生的听课质量。
其次,实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全社会共同的任务;学校作为传承文化的主战场,理应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理解,但在文字工作方面却受到一些较为严重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媒体不规范文字运用对学校教学的冲击。媒体本来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地方,它们不规范的文字运用会给整个社会造成一种误导。
二.新兴媒体语言的出现,也给学校教学带来干扰。特别近些年来网络的发展,为人们广泛的交流提供了诸多便利,也形成了一些特定的交流符号,这对传统规范语言形成冲击。如今在学生作文中出现“QQ”“MM”“886”“555”等网络语言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些词的新义和新用法,折射出网络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图景,却也是对传统语言的一种干扰。
针对这些现状,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的方法进行语言文字教学: 一.以学校组织为中心向外散发。
1.完善管理网络,学校高度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把规范用字用语的工作纳入到创优评先的具体工作中,把它当作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学校常规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索语言文字工作和常规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领导。每学期初召开领导小组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作,提出工作思路和总体要求,完善检查指导、考核评价、督促整改、表彰先进等工作措施,确保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操作,落实到位。各条线按会议要求制定工作计划,拟定工作措施,并按计划落实各项工作。学校学期末召开专项总结表彰大会,回顾一学期以来语言文字工作情况,表彰工作积极、成绩突出的先进个人和集体。
2.将教学用语用字规范纳入教学管理常规。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在课堂教学及日常教育学生活动中,要规范用字用语,将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融入日常教学中,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结合教学常规大检查,采取随堂听课,随机抽查教案、作业,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形式检查教师规范用字用语执行情况。发现问题,立即指出,并督促教师及时纠正。
3.将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纳入师资管理要求。学校立足本校实际,常抓校本培训,充分利用知识讲座、业务学习、知识测试等途径,加大对教师规范用字用语的培训力度;将用字用语规范化要求纳入教师业务考核、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等的基本内容和条件;实行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制度;积极引导全体教师参加普通话水平培训和测试。
4.将语言文字规范和应用能力纳入学生管理要求。学校对学生日常用语用字提出明确要求,并采取各种措施,狠抓落实。依托班主任、语文教师及其他科任教师通过各种形式在全体学生中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浓厚的氛围。
二.各学科教学积极参与语言文字建设。
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明确规定,各学科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有机渗透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在课堂教学、批改作业、师生交流互动各环节中要讲普通话、写规范字,要注意纠正学生不规范的用字用语现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能正确处理语文教学内部及其与其它各科教学的关系,使学生整个受教育的过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切实提高了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①加大宣传力度。学校加大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宣传力度,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校师生语言文字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意识,使推普工作深入人心。我校语言文字宣传工作共分为
四大板块
②丰富活动内容。认真组织好推普周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推普活动。紧紧围绕每年推普周的活动主题,认真制定活动方案,通过悬挂横幅标语,办专栏,出墙报,黑板报、手抄报展评,国旗下讲话,开展主题班会,建立推普园地,举行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朗诵比赛等,大力开展推普宣传活动。红领巾广播站也适时推出推普节目,积极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通过这些活动,营造出良好的推普氛围,增强了师生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促进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健康发展。
③创设浓厚氛围。重视环境的熏陶作用,在走廊、通道、楼梯口等公共场所和醒目处悬挂、张贴标牌、标语,努力做到让校园的每一堵墙说话,还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将用字用语规范化要求融入其中,注重日常渗透,使推普工作向更深层次发展。语文组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学科特点,每学期在各年段开展演讲、读书、征文、讲故事等各种竞赛活动,提高学生规范用字用语的积极性;校园文化艺术节开设书法比赛、队报展评、诗歌朗诵等许多项目,将规范用字用语的要求融入其中,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弘扬祖国文化瑰宝的意识;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课等课程优势,积极鼓励学生开展语言文字方面的调查研究,丰富语言文字知识;依托班队活动,引导学生在讲故事、征文、诗歌朗诵、演讲、读书节和红领巾宣传服务队的“争当文明小使者”活动的参与中,锻炼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师生共同培养语言文字功底。
学校作为传承文明的摇篮,承载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继承祖国文字已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工作。一方面,我们加强对教师语言文字规范意识与能力的培训,带领广大教师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了解方针、政策内涵,熟悉汉字规范标准,熟练使用汉字拼音,并能对照标准检查自己工作中的汉字运用情况,一发现有违规用字现象及时予以纠正。学校的专任教师均能掌握汉字规范标准,语文教师更是能熟练掌握汉字规范标准。专任教师在设计板书、编写教案、批改作业和制作试卷更是做到严格规范。另一方面,在提高教师语言文字规范意识与能力的同时,也努力地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与能力的水平。
四.从硬件建设上位语言文字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
学校设有固定的宣传橱窗和教研组黑板报。在教学楼、实验楼、图书楼、办公楼的楼道上粘贴有关于“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宣传警语,及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名人、名言、知名校友事迹等。为了强化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以及校刊校报等宣传阵地,积极推广普通话,介绍国家有关文字法的知识,倡导学生和教师把普通话和方言结合起来,进行比照性学习,有针对性地强化对自身方言的纠正和训练。通过宣传,努力营造一种气氛,创造一种环境,让学生和教师在这种气氛和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