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信息化时代如何烹制语文味道的探索
关于信息化时代如何烹制语文味道的探索
王小玲
(华师附属梧桐湖学校 鄂州 436044)
摘要:信息化时代如何将信息技术合理有效的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在现代化教学中不失小学语文的原汁原味?首先要致力于小学生最初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突出语文科特点。合理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的情动起来;促学生能力发展,让学生的手动起来;适当以书为本,让学生的心品进去。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语文味;
探索
应当承认,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技成果进入学校后产生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在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方面的确功不可没,尤其是在我所处的农村学校,最近两年国家加大对农村边远学校的投资力度,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新型的课堂让视野不很广阔的农村孩子眼前一亮,让他们在多样化的课堂中一度倍感新奇,很大程度上的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我目前所处的学校应该算是农村中条件最好的了,电子白板双板班班通,基本上老师如果想用多媒体上课的话,每一节课都可以用到,一篇课文,PPT将问题出示,接着再出示答案,配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图片、音像资料,于是一节语文课就在“声”“色”“光”中华丽地结束了,结果呢?对于文本的阅读是否到位,语文课的味道是否出来?我在思考。作为一个工作18年的语文老师,我经历了从一支粉笔一张嘴到熟练运用多媒体的这个过程,首先我想说什么是语文课,在我看来,语文课要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产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情,进而积累语言练就丰富的想象力,形成全面的写作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语文课只有上出语文味,学生才会走进文本有所体验,很欣赏“诗意语文”倡导者王崧舟的观点:语文味要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写”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那么如何 在信息化时代将这种语文味合理烹制出来,让学生大快朵颐呢?我认为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的情动起来
教育的起点在于关注学生的心灵、生命,教育的过程在于唤醒学生内在的激情,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与历史的或现代的文化事件的亲密接触和交流,让儿童的生命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生命相沟通,那么我们的教学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大脑,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能够进行心灵的接触,让学生的情动起来,这个时候多媒体可以起到很好的渲染作用,实现情感与认知的相互渗透,一段抒情的配乐开课导语,一段奋发激昂的朗诵背景音乐,一个延伸课本知识的小视频都能够起到锦上添花的教学效果,恰当运用声音、画面视频因素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的美,激发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在情不自禁中读出语文味,此时的信息化资源的确是起到了很好的烹制语文味的作用。六年级《山中访友》这篇文章,作者奇特的想象力、优美的语言文字、美好的情怀如果全靠老师的讲解恐怕会将这样一篇美文弄得支离破碎,美感全无,而在抒情的音乐中,精美的画面中学生一遍一遍地去朗读,美景美情会悄然在学生的心头扎根,不仅仅是这一篇,该单元所有的散文都可以让学生动情诵读,在声与色中读出语文味,除了写景的散文,叙事性的文章同样如此,记得华师附小的一位老师来我校送课,讲授《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一课,为了体现李博士的精神,老师播放了一段地震中地动山摇的视频,在如此危险的环境中,学生深深感受到身处其中危险是多么大,而李博士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只为快点将骨髓移植,这一刻,无需老师多言,李博士的高尚精神,海峡两岸的情谊自然流露出来了。而我记忆犹新的是讲授《千年梦圆在今朝》这一课,当学生读到科学家们夜以继日的工作,不少人华发早生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时,我仅仅放映了一张幻灯片,酒泉发射中心,有一处陵园,里面安眠着数位为了国防事业、科学事业而献身的科学家们,没有音乐,只有一张图片,所有 的孩子都沉默了,此刻真的是无声胜有声。
二、促学生能力发展,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多媒体的有效使用,并不是一味地老师使用,教育还有一个本质出发点那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是为了不教,教材是我们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个例子而已,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里感受语文的语言、情感,达到与作者很好的共鸣,长此以往,学生的新鲜感一过,恐怕我们的教学还是穿新鞋走老路,师生的互动得不到很好的体现,那么能否尝试让学生自己在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平台自己创造性的进行学习呢?传统的对于课本知识的圈点批注是否可以加上自己搜索关于时代背景、文本延伸阅读、课本知识的拓展等知识的预知呢?对于我所任教的农村小学,说实话,学生并不能保证家家都有电脑,但是这并不能够阻止我让他们合理利用互联网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学习任务的布置,在六年级第二单元学习完后,我让班上有电脑的学生自己搜集中国的民风民俗,并且制作成PPT,在这一项任务进行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表现很积极,搜集了包括服饰、饮食、节日习俗诸多方面的内容,在整合这些资源的时候,我做了帮助,提示他们选择其中一项抓住民族特点进行说明,将解说词尽可能地表达清楚,语句可以优美,结果在上展示课的时候,很多同学将自己搜集的相关图片、文字资料以简洁的方式呈现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他们熟练地操作多媒体熟练地介绍民俗知识,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在这样的的时刻,语文课的味道足以体现。不仅如此,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我都会让学生提前上网搜集资料,进行删减,在课堂上让他们展示,可以说在我们学校这样的信息技术教学氛围下,农村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真正得到了提升,语文的大世界他们可以自己走进去了。
三、适当以书为本,让学生的心品进去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课堂的确是多元化的,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确实有着 独特的作用,那么是不是每一节课都用上多媒体,语文课才会真正有味呢?传统语文教学经过了那么多年,是不是一无是处呢?在我看来,也未必。其实看现在很多的公开课,课件可谓精美至极,可是一堂课下来,学生似乎穿梭在美丽的画面里,在一张张幻灯片里游离于书本之外,看似热热闹闹,实则什么都没有学到,记得有一位老师讲《美丽的小兴安岭》,课件里呈现的全是小兴安岭的美景,老师问:小兴安岭美不美啊?学生都说美,好,美就继续欣赏,结果老师问:小兴安岭美在哪里呢?学生看着PPT,你一言我一句,对于这样一篇经典的美文,只是肤浅地读了一两遍课文,试想看到的只是表象,课文中大量描写小兴安岭的好词佳句学生如果没有细细品味,嘴巴里说出来的美无外乎是应付老师得了,而在十年前听到一位语文特级老师同样讲授这一课,一张幻灯片都没有,那时候还没有多媒体,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记得这位老师将“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中的抽出换成常见的长出,让学生对比其中的区别,结果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无形中感受到了抽的妙处,还有学生说还可以用冒出,接下来老师说,课文里还有好多这样用得好的词语,你们认真读,一定能够发现的,结果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就读课文品文字,照样精彩。选编进我们教科书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一词一句皆有妙处,作为老师很有必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品词析句。六年级《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出自于大诗人何其芳之手,一位激情澎湃情思瑰丽的诗人竟然写出来一篇读来平淡朴实的写周总理的文章,可是他实在是一位写作高手啊,“这是一座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试想,宫殿可以去掉吗?高大可以去掉吗?学生尽可能的品进文本去,猜想这曾经的富丽堂皇,而对比出作为一个总理的“简朴”。
时代的发展造就了信息化科学技术,而我们的语文作为一门传统的学科,如何在信息时代将语文味散发出更浓郁的香味,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人思考。参考文献 【1】罗国英 《对小学语文教育中技术主义的反思》 [J] 《语文教学研究》 2010年第8期 22-24 【2】郭 栋 《高效运用多媒体,努力优化语文课堂》[B] 《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上旬刊 46-47 【3】王崧舟 《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 《诗意语文》
109-116
作者简介:王小玲 女 本科
中学一级语文教师目前任教小学语文兼班主任工作
第二篇:信息化时代的素描教学探索
信息化时代的素描教学探索
中卫市黑林学校 王丽娟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渗透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在现今的教育改革风潮中更少不了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身影。尝试信息化在美术学科的教学应用是很重要的,素描是美术中首先要学习的科目内容。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素描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感到非常困惑,虽然学习过程中很努力,然而画到最后却仍是一头雾水,甚至总在不断重复自己的错误。这种现象就使得美术教学活动进行得非常被动,很值得反思。
笔者觉得这正是由于老式的教学弱点所导致。传统的素描教学中是单纯教与被教的关系,教学手段单一,学生死记硬背的机械训练,使他们很快便感到苦累乏味,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而把信息化技术引入素描教学中,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参与意识,并勤于思考,激发创新思维。下面笔者结合在以往素描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信息化在素描教学中的应用经验与大家共交流。
传统的素描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学生对素描的含义认识不清 在传统素描学习中,第一阶段的教学是教师讲授技法与学生练习相结合的模式,而学生在刚学习时往往流于机械,对其中的绘画原理、绘画的重点处理以及最后要达到的最佳效果都不习惯深入去思考。这种情况就造成教师与学生互动结合不起来,学习进程很慢。这都是学生在绘画学习中对素描含义认识不够,没有明确目的性,对绘画缺少主观认识等原因造成的。
线条与画面体积无法融合与协调 画面中的体积是点、线、面相互结合而造就的效果。
画面中物体固有色与素描关系混淆不清 学生在绘画时对素描关系理顺不清楚。通过系统深入的学习探究,可采用以下三种信息化教学方法
分阶段、分类信息化研究教学法
1)在刚开始学习素描静物时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等设备,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把文字,图形、图像、音乐、声音等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的多样感官参与学习,分阶段深入讲解素描含义及其所包含的内容,其中包括三大面、五大调子的单个定义、明暗交界线、作画步骤、物体质感与画面调子的对比与融合等。并结合实物进行比对,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创造出真实的绘画教学环境,把学生的学习内容分类别、分阶段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分阶段的学习指导以解决存在问题。
2)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手段在学习素描时分类详细介绍,比如物体的形状、结构、处理层次等都要一一讲解,并对物体固有色与画面整体调子处理加以重点讲解,使学生获取素描理论信息并逐步把这些已理解的知识在绘画时加以融合运用。在这三种方法引导下要解决的几个重点
线与面的协调关系 线条的形状、长短、粗细、强弱等都有 一定的要求,线的不同排列方向都会形成不同的面,会体现不同的体积,而且线是最基本的过渡元素,要掌握其在不同情况下不同的变化。
强化物体固有色的本质,解决单体和整个画面的层次关系 物体固有色决定整个画面的色调。亮调、灰调、重调等的呈现都来源于画面中物体的固有色,所以固有色显得尤为重要,单个物体颜色的对比变化与整个画面的调子紧密相关,所以要注意画面整体调子的对比协调,把整体画面黑白灰关系归结一下,形成几个大的区域,注意整体色调的统一,使画面效果统一起来。
解决整幅画面的素描关系 素描关系要求黑白灰得当,使每一个物体或物体的每个部分都恰当地运用其固有色、环境色协调画面整体效果,同时还要注意处理画面虚实等一系列的艺术特性,使整幅画统一完整起来。解决这些重点问题可通过多元化评价方法引导学生,加强学习主体和客体的互动关系,通过自评、互评,达到素描绘画的教学要求,完成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几种教学方法,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完美结合,通过系统的素描理论学习和严格的艺术思维技法能力的训练,才能有效地积累素描的理论知识和表达的技术能力。素描是一种理性结合感性的艺术形式,是所有造型艺术的基础,是人们认识生活、认识大自然的特殊手段。它还能极富有创造性地表现生活、表现大自然,使之升华成为艺术。伟大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米开朗基罗曾给予素描高度的评价,他说:“素描是绘画、雕刻、建筑的最高点;素描是所有绘画种类的原源和灵魂,是一切科学的根本。”所以要更好地研究适合素描教学的教学方法,把素描教学活动处理得更有效,培养学生的素描审美素质与素描基本功,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将来的艺术创作。
第三篇:论文:信息化时代
当今社会已进入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人类所面临的是瞬息万变的以及渗透到生活各个领域的复杂的文化。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在高中阶段,对学生传授的知识是有限的,学校教育不可能让学生学的知识用上一辈子。人们在获得生存与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具有社会性、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人们所必需的知识范围与能力素养的范围急剧扩大。而我们的学校教育滞后于现代科技发展,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是很不够的,是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的。正因为如此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在普通高中数学课中设置“课题研究”,即“研究性学习”,说明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这是我国高中数学课程的一项重大改革,是我国教育走向世界的具体一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认识知识探究与问题探索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探究、发现和改造等一切活动中进行决策的基本能力。
数学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是不断发现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的数学问题,并不断询问‘为什么’,研究的目的是提出新问题。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提出新问题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经指出:“教育力图达到的目标不是完备的知识,而是充分的理解。”我国古代教育家说得更精辟且形象:教学中应“授之以‘渔’”,而不仅是“授之以‘鱼’”。
所以在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主要目的不仅是我们教与学方式的一个重要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育模式。强调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学会探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总之一句话就是培养人类生存的必备条件--学会学习乃至终身学习能力。这也就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目的。
教师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呢?我认为研究性学习教学可分为两个层次,开始是知识探索型学习,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研究能力、组织合作能力、社会阅历较丰富后,再进行综合性课题研究性学习。
一、课前准备
教会学生如何去学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可以课前提出一些研究性问题,让学生先行探究。通过自己收集资料,甚至进行数学实验,要求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进行想象和猜测,然后再去进行检验和证实,用严谨的数学语言去表达所发现的数学事实.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转向“主动的建构”。如:在引入弧度制这一节的学习前,先布置学生利用平几知识研究:角度制在运算过程中有什么不便?圆心角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从中能找出一种新的角的度量单位吗?甚至让学生设计、实践一些数学实验。又如:学习概率前,先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研究硬币正反面出现的频率等。再如在学习“统计和概率初步”前布置学生自学课文内容,分实验小组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抽样调查研究,搜集有关数据并整理。结合研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一步学习本章节内容,随着学习的深入,不断完善调查设计方案,使调查更科学,结论更可靠,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二、课堂教学
(一)善用课本
新教材很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很多章节附有相对应的阅读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学习,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互相交流等方法继续深入学习。教材中也增加很多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如:数列中数列知识在储蓄、贷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等。这些都是很好的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又如:教材的每一章节前言部分都以一个实际应用的例子引入,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通过学习自己寻找答案,再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其它实际问题中。不能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粗略带过场,甚至将高考不考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删掉。这样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拓展课本 课本中的例题、习题应该说是比较典型性的,它将把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与应用结合起来,教会学生如何去运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起着指导和穿针引线的作用,在例题的教学中,可以留下空间让学生自己进行多角度探讨,总结多种解法,这就使得课本内
cosx1sinxcosx,可以让学生自容具有拓展的可能。如例题:求证 1sinx己讨论归纳,尽量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结果学生自己就可以归纳出多种解法。讨论的过程可以小组讨论,自由发言,一问一答甚至抢答等多种形式。一道比较简单的例题,通过自主的探索、讨论,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等式的证明实质就是由异化同的过程,在变形的过程中要有目标意识,逐步凑出目标。作差、作商是证明等式或不等式的常用方法,而化归则是数学中很重要的思想。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讨论和展示一些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误区;模仿课本例题编一些习题、应用题等,从而融会贯通拓展思维。
(三)走下讲台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总是恨不得一下子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识全部向学生灌输,不知不觉就把教学过程变为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无形中剥夺了学生发现、探索知识、体验发现过程的机会。到头来好象讲了很多,其实效果不一定好,有时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的余地,效果可能更好。所以,在教学中尽量不要将课本现成的知识结论硬性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体验发现与创造的过程。给学生创造一个“观察、试探、猜测”的情景,模拟数学家的活动,去体验数学家是怎样由实验而归纳,由类比而猜想,由发现到证明的艰难思维、认识活动的经历。现代课堂教学的理念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充满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师生的互动。在教学活动中,我努力尝试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例如,“正弦、余弦定理的图象和性质”第二节课,我就曾采用走下讲台,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主的方法。先用多媒体平台显示正、余弦曲线的图象及其变化情况,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其定义域、值域、最大值、最小值及其对应的X值,当sinx≥0、sinx<0、cosx≥0、cosx<0时对应的X的解集。然后请学生代表上来汇报他们观察分析的结果,其他同学补充,并对不明白的地方提出质疑,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学生对曲线的相关性质作了深入的思考,思维活跃,印象深刻,把性质归纳整理后,我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例题和练习。也是由学生来充当小老师,作解题示范并讲解,回答同学们的质疑。在这过程中,我则以学生的身份倾听,和学生一起学习,体验他们的思维过程,关键时候则通过提出质疑、建议等方法,有序地控制课堂教学深度、广度、进度,以保证教学的质量。学生们学习的兴致很高,从开始没有人敢上台,逐步到很多同学主动要求上讲台当小老师。在这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同时,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四)走出课室
就中学数学教学内容来讲,不能只考虑代数、几何、三角之间的联系,还应该研究数学与现实世界各种不同领域的外部关系和联系。如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货币流通和商品生产经营等的联系.这样才能使学生一方面获得既丰富多彩而又错综的“现实的数学”内容,掌握比较完整的数学体系.另一方面,学生也有可能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中去.课本有些跟实际结合比较紧密的内容,学生必须经过自己动手、动脑的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此时,若再局限于课室内从理论到理论的学习,显然不能满足学习的要求。如学习解三角形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大胆尝试让学生走出课室,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带上简单的测量工具,在校园内自己寻找一个测量目标(有障碍物或不便于直接测量的两点间距离),利用所学的解斜三角形的知识,自己设计测量方案,转化为数学模型计算。然后互相交流学习方法和体会。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数学的“有用”和“用数学”的方法。
(五)跨学科整合
新教材还有一个比较显著的改变是增加了一些跨学科内容。如学习习近平面向量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结合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这对我们数学老师是一个新的挑战,为了让学生能真正掌握这部分的内容,并实际应用于物理学习中。我尝试与物理老师合作,把学生带到了物理实验室,让学生利用物理器材进行相关实验,如力的合成、平抛、斜抛运动等,取得原始数据后再用数学方法建模求解验证。课后再让学生思考总结,还有哪些数学方法可以应用于解决物理或其它学科遇到的问题。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在实践应用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课后提高
研究性学习在课后的延续也是很重要的,把握好了,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有一个质的飞跃。在实践中,可以尝试了以下的做法:(1)要求学生写反思小结,对每一章节的知识进行串联,典型例题、典型方法、典型错误等进行归类总结,写出心得体会、小论文等。(2)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动手制作一些模型、教具。如用硬纸折叠出各种柱、锥、台体、简易经纬仪等。(3)配合课堂教学进行一些课外的研究性学习,如:高一上学期结束后,我建议同学们在寒假利用本学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一些研究性的学习,自定课题,写出调查报告。下学期开学后发现每一位同学都进行了一些研究性的学习,而且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从交来的研究报告可以看到,既有常规的函数模型,如:物质溶解的速度和时间的函数,物体影长与时间的函数关系等,又有数列模型类问题,如:银行存、贷款利息、分期付款问题,各类分红保险的特点的调查比较等。甚至还有一些奇思异想,如:金鱼的生长速度和时间的函数关系、出租影碟的付款与租期的函数关系,香的燃烧速度的研究等。让我很有感触的是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智慧是无穷的,其中不乏闪光点。尽管他们的研究方法可能还简单、幼稚,他们的研究成果很还粗糙、肤浅,还有一些是借鉴了现成的资料,原创的成分不是很多。但是最关键的是他们从中体验了学习的乐趣,体会了独立研究一个问题的方法,养成了动手求证的习惯。真正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假以时日,也许他们中就会产生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研究性学习”理念是新教材中比较重视的教学理念,是教学观念的更新,学习方式的革命。与传统的教学观念,学习方式比较,“研究性学习”由于注意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体验,从而从根本上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且注重了学生认知结构的自我建构与发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通过一段时间的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引入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很有收获,对新教材,甚至是未来的新课程的改革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期待学生通过学习不但掌握了数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真正学懂了数学,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学会“用”数学,并且能延续到他们以后的数学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能有长远的影响,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创造的快乐。因此,我会在以后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坚持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引入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并且不断探索更好的方法和途径,坚持教中学,学中教。
第四篇:信息化时代下党务公开问题的探索
摘 要:在信息化时代快速发展的当下,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不断的向前推进。而党务公开作为我国政治中的重要内容,其公开的内容、程度等等多个方面都是发展党内民主的时代要求以及保障党员权利的必然要求。因此,对于信息化时代下党务公开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实行党务公开制度的必要性,并对信息化时代下党务公开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旨在为进一步的推进我国党内民主与监督机制不断完善的水平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党务公开;政治透明;党内民主;党的建设
一、实行党务公开制度的必要性
在我国的政治发展中,党务公开是一项保证政治有序发展、社会可持续运转的重要制度。因此,实行党务公开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必要性。笔者在此对其必要性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总结:
(一)是企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党的民主建设的重大措施
党务公开的目的就是加强党的工作的透明度和党内事务的开放度,使党员了解党内事务的范围扩大,拓展党和群众交流和沟通的方法。它不但是对改进和加强党自身的领导的有益探索,也是全力开展党内民主的一种积极实践。党内民主是党的重要生命,稳步地推进党务公开制度,对于发扬党内民主制度,规范决策过程,使得党员和人民群众能够充分行使自身的民主权利,使企业的党员领导干部能够充分正确使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既而使党的各项工作能够满足大部分职工的心意,不断地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的稳固、党的执政能力得到不断地提高。
(二)是快速加快企业经济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发展是企业所有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实行党务公开、加强党的建设,目的是为了增加党的领导以及发展的能力。因为实行党务公开,必定将会形成以制度管理权利、以制度管理职工、以制度管理事情的良好机制,不断增强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必定将扩大职工和党员在完善思路、发现目标、发展重点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以及选择权,在参与发展方面,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必定将会进一步使得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为创造和发展较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环境,形成全心全意谋发展、全神贯注搞建设的超大的合力,实现社会和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是企业推进廉政建设、创建惩罚治理和防止腐败行为的具体行动
开展反腐倡廉工作,不但要坚决惩治腐败行为,而且更要抓住源头治理,有效防止腐败行为的出现。从一些违法乱纪案件里可以看出,企业当中的某些干部出现违法乱纪问题的一个最主要原因就是权力使用不透明,缺乏监督性和制约性,然而公开是实行监督的前提条件。实行党务公开,有益于加强党的工作的透明度,使得权力的运用放置于大部分党员和广大职工的监督之下,促使党的各个阶级领导干部为广大职工掌握好权利、用好权利;有益于加强各个级阶党组织和大部分党员的责任意识,在参与监督方面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益于促进监督,及时防止和纠正党内部的不良风气,从源头上抑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新时期党务公开的突出问题
由上述可知,党务公开在提高党的行政能力、加强党的建设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我们在认清党务公开必要性的同时,也必要清楚的意识到我国当前党务公开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妥善、有效的解决,那么对于我国政治方面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笔者在此对新时期、信息时代下党务公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希望可以为党务公开方面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一)党务公开与党的建设整体布局的关系问题,要紧紧围绕新时期党建布局来推进党务公开
因为党务公开不是孤立,而是党内民主建设乃至整个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务公开也不是能够单兵突进的:只有放眼党建全局、在党的建设整体布局中找准党务公开的位置,方能科学有效地推进党务公开、以党务公开推进党的建设的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主题与灵魂,对新时期党的建设整体布局作了明确规定,可简单称之为“一、二、三、四、五、八”的党建战略布局:“一条党建主线”即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两大历史课题”即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三型政党”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四自能力”即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五大建设布局”即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八项现实任务”即坚定理想信念、密切党群关系、发展党内民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集聚各方人才、创新基层党建、坚定不移反对腐败、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新时期实行与推进党务公开,我们必须贯彻党的建设科学化精神,放眼全局,注意整体与部分、大系统与小系统的关系,紧紧围绕“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来展开,紧紧围绕新时期“一、二、三、四、五、八”的党建战略布局来展开。
(二)党务公开与政务公开的关系问题,要以党务公开推进我国政治透明化与民主政治发展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惟一的领导党与执政党,是政治权力中心,没有党务公开的引领与推动,其他的政治公开难以持续推进。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党务公开与政务公开、权力运行公开等紧密结合起来,把权力运行公开作为党务政务公开的落脚点,在政治体制改革部分强调要“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党务公开”虚与实”、“宽与窄”问题,要突出党务公开的重点内容,避免“避实击虚、避重就轻”
党务公开的总的要求是力求全面、真实,党务公开的内容涉及到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群众工作、党风廉政建设等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的全部内容。但在现实执行中,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一是“虚与实”的关系问题。有的单位与领导沿袭传统思维,认为干群有别,对党员群众“能公开的就公开、该公开的就公开、不好公开的就不公开、能保密的就保密”:习惯于将无关痛痒的内容详细公开,将事关群众利益的核心与敏感问题如公共财物的支配、利益分配、人事任免等,或者是“轻描淡写”,或者是以抽象方式、模糊方式、“打包”方式公开,或者以“保密”“条件不成熟”等为借口干脆不公开,这样的公开使广大党员群众“难观其要”,有走形式、走过场甚至愚弄群众之感。二是”宽”与”窄”的关系问题。有的单位与上述情况相反,将所有党务“事无巨细”地公开,项目繁琐、内容众多、方式陈旧。这样的公开,不但使广大党员群众“不得其要”、甚至饱受“垃圾信息之害”,久而久之会失去对党务公开的观感与兴趣;而且会对广大党务干部造成不必要的负担。甚至无谓地浪费财力、人力与物力。
(四)党务公开的“内与外”“上与下”问题,即党务公开的范围与对象问题
有的党员干部认为,党务就像家务、属于党内私事,党内党外应该有别,党务公开应该只限于广大党员。实际上,这是对党务公开的一种片面理解,也是对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的“不理解”。在我国.党的领导不仅体现为对党员的领导、更体现为对人民群众的领导;党的各项工作不仅面向党员,更多的是面向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公共政治属性等决定了,党的事务不是“家事”,也不是私人事务,而是公共事务:党务公开的对象应该是所有相关人,既包括全体党员,也包括广大人民群众;党务公开不仅意味着党内公开。也意味着内外公开。
(五)党务公开的战略实施与阶段步骤问题
世问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有一个发展过程:立足现实、放眼长远乃科学发展之道。对党务公开也是如此,我们必须长远规划、循序渐进、分阶段分步骤进行。这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党务公开必须以党的建设为基础,以党的建设规范化、制度化为前提。因此,实行党务公开首先必须有一个准备阶段,先建设后公开,而不能“先公开、后建设”或者准备不好匆忙公开,这样会导致工作混乱与无序。概括说,党务公开的准备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加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与完善党组织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已有规章制度、材料的归档整理等,使党务公开建立在党建制度化、规范化基础上。否则,无序、混乱的党务工作是难以公开的。另一方面,实行党务公开要循序渐进、明确发展阶段与战略步骤。缺乏长远规划与战略步骤的党务公开,是难以持久有效的。概括说,党务公开的发展阶段与战略步骤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步,可以先就党务公开本身进行认真思考,弄清“从公开什么到怎么公开”。第二步,深化党务公开、从党务公开到扩大党员参与度,认真思考“从参与什么到怎样参与”,做到以党务公开推动党员参与党建发展。
(六)党务公开的发展动力与长效机制问题,要为党务公开提供持久的推动力与科学的制度保障
在信息化时代下,党务公开工作除了存在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外,在发展动力与长效机制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是发展动力方面的问题。发展动力是一个国家前进的重要保障,对于党务公开而言,同样是不可缺少的。笔者在此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党务公开的发展动力进行了研究:第一,自上而下的推动。也就是书中央一级上级组织要加强对党务公开的重视,同时加强在下级组织中开展与推动党务工作。第二,自下而上的推动。党员是我党的绝大多数,只有广大的党员积极主动的推动党务工作的进行,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推进该工作。三是民众压力。广大民众对加强与改善党的领导、实行党务公开、政治透明、民主政治的政治诉求与时代要求,这对执政党无疑是一种压力。四是世界政党政治民主化透明化的压力。当今时代,政治民主、政治透明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协商民主、参与式民主等在世界上方兴未艾,这对我国党内民主与国家民主都具有一定影响;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不可能独立于世界体系之外,政治与政党发展也不可能独立于世界发展潮流之外。
(七)党务公开必须坚持自上而下的指导和自下而上的探索相结合、内力与外力协同推动
另就党务公开的长效机制而言,其核心问题是制度建设与制度保障问题;无论是对党的领导还是党的建设而言,制度都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健全的党务公开制度保障体系是党务公开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考核评价制度三个方面的统一,既包括使党务公开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方面的制度建设要求,如建立与完善例行公开制度、申请公开制度;也包括建立与完善党务公开的监督检查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另外,全党务公开制度保障体系还必须与整个党内民主制度体系相辅相成,如党务公开制度要与党员权利保障机制、党内选举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等相配套、相协调,党务公开才能持续发展。以上仅仅只是笔者对当前党务公开方面提出的几点主要的、突出的问题。而事实上,在信息化时代下,党务公开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因此,对于信息时代下党务公开问题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相关领域专业人士的进一步研究。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下对于党务公开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党务公开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更有利于党的建设、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因此,对于信息时代下党务公开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当前党务公开方面涉及的问题还比较多,同时每一个方面也比较复杂,再加之我国当前对于信息时代下党务公开问题的研究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入程度,因而不利于问题的归纳与总结。因此,在今后的政治发展中,要不断的加强对党务公开问题的重视和研究,并且要从信息时代的多个角度,从党务公开的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从而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党务公开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第五篇:语文作文《味道》原稿
家的味道(原稿)
高一3班 韩燕洲
家里有没有味道?
我的家中有6位成员,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和露露(一只几乎与我同龄的狗)。我们6个世界上普通的个体组成了一个整体,我的家。
要说家里的味道,爷爷煮的茶水可算为冠。很认真的说,只要爷爷开始煮茶,全楼的人都能闻到我家的茶香。一天早上我下楼上学,对门的王爷爷笑着说:“昨儿你爷爷又煮茶了吧?嘿,赶明儿去你们家喝一杯!”我笑着说欢迎。爷爷煮茶的工序繁复,光是泡洗茶叶就要好一阵子,可爷爷知道我爱喝,每天下午都为我煮一壶香茶。放学回家后,一杯下肚,口齿留香,舒缓了一天的疲惫。爷爷奶奶也时常在阳台喝茶倾谈,颇有竹林七贤之致。爷爷的茶独一无二,充满了家的味道。
奶奶在家里是大厨,专管一日三餐,奶奶的手艺虽不比五星级大饭店的大厨高,可奶奶炒的菜温度总是刚刚好,米饭总是我最喜欢吃的水多的那一种,菜的咸淡总是符合我的胃口,虽然她自己是南方人吃不惯盐多的菜。每每看到厨房玻璃拉门后奶奶忙碌的身影,心中总是会涌起一股酸涩的味道,奶奶每每炒菜时,家中的菜香弥漫在整个房间。我的小狗露露最爱这味道,每当此时,它都会从它的“席梦思”中跑出来,一溜烟的跑到厨房门口汪汪地叫着。奶奶这时便会给它倒出一盆狗粮,笑呵呵地看着它摇头晃脑的吃着。当它心满意足了,它会扭着肥肥的身躯回去休息。奶奶曾说,家里有了露露,家便有了家的味道,我和你爷爷白天寂寞了就逗它,看着奶奶笑了,我也笑了。
爸爸在家时,家中总是充满了书香,爸爸热爱阅读,他的书摆满了三个大书柜,每当爸爸读完一本好书,便会推荐给我,与我分享交流收获,与爸爸一席话令我总是受益匪浅。
其实我最喜欢的是妈妈身上的味道,妈妈从来不喷香水,也不刻意地使用洗衣液使自己衣带芳香。可是每当我和妈妈一起坐着看电视,一起谈心,一起玩的时候我都能闻到那淡淡的香味,也许这就是爱的味道。作为一个曾与她一体长达十个月的我怎能不爱她,只要妈妈一回家,妈妈身上那虽淡的爱的味道就会充盈全家,进入我的内心,令我幸福。
茶香、书香、菜香,爱的味道组成了我的家的味道。因为这些味道,我爱我的家,也爱我家的每个人,当然还有与我共处十年的,常趴在我身上撒娇的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