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环四步”在体育课堂中的实践探索
“五环四步”在体育课堂中的实践探索
【摘要】“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是重庆市中澳职业教育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是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谭绍华等人提出的以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建构的、适用于中职教育各类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与实施程序,是对其它成熟职教教学模式的继承和发展的优秀教学模式,它既适合于中职学校专业课,也适合于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在中职体育课教学中引入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能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及能力。
【关键词】五环四步能力本位;中职体育教学;课堂教学
“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是重庆市中澳职业教育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是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谭绍华等人提出的以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建构的、适用于中职教育各类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与实施程序,是对其它成熟职教教学模式的继承和发展的优秀教学模式,它不仅适合于中职公共基础课,而且也适合于中职专业课。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运用于我校各专业课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收集查阅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方面的相关资料,对其内容与观点进行深入分析。
1.2逻辑分析法:
根据中职学生的生理特性及体育教学的特点,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探讨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在体育课中的运用的途径与方法。
2.分析与讨论
2.1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
2.1.1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
五环四步中的五环指的是能力发展动员、基础能力诊断、能力教学训练、能力发展鉴定以及能力教学反思;四步指的是学生能力发展训练按照明确任务、小组协作行动、展示成果、成果评价的步骤进行。
2.1.2、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特点
结合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其主要特点有:
一、具备分组这一环节。
二、教师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应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特点,教师讲授内容时间不应过长,应以学生活动为主。
三、学前诊断学生的基本能力,学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评价鉴定。
2.2中职体育教学与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
2.2.1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
体育课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种类型,主要以实践课为主,体育课的基本理念是(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3)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体育教学的设计到最后的考核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能力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体育学习能力。这与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设计理念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如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是很适用于体育课教学的。
2.2.2依据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做好课前教学设计
体育课的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采用不同的组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合理而周密的课前教学设计是保证每堂课顺利完成的根本。“五环四步”中的“五环”是“能力发展动员――基础能力诊断――能力教学训练――能力发展鉴定――能力教学反思”,指的是教师在考虑课的设计时安排的教师活动的五个环节,“四步”是“明确任务――小组协作行动――展示成果――成果评价”,指的是教师在考虑课的设计时安排的学生活动的四个步骤,结合体育课的特点,我在设计教师活动时是考虑按“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提问――讲解、示范――指导――考核、评价、反思”这一思路进行设计,如我曾经看过一节非常好的示范课,一位小学体育老师课的内容是发展学生的跳跃身体素质,看上去内容很枯燥,但这位老师因为成功的运用了情景导入这一方法,将一堂原本枯燥的课上活了,他导入的情景是“小青蛙跳荷叶”,老师问“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小青蛙在荷叶上跳没有,你们想不想当一只可爱的小青蛙呢?”,配合剪成荷叶?畹牟噬?纸器材,一时间,课堂上的小朋友个个变成了一只只活泼的小青蛙,课堂气氛活跃,师生相处融洽,至今让人印象深刻。又如一位老师在上啦啦操新课教学时,她的情景导入是“同学们,你们去过健身房健身吗?今天,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健身房锻炼身体呢?”由此引入新课,然后教师拿着拉拉球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手上的是什么东西吗?”,采用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接触到新鲜事物都很兴奋,学习就格外认真,教学效果也就很好了。也就是在体育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尽量根据课堂内容,确立一个主题,导入情景,并围绕情景主题展开教学,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3抓好课堂教学组织,落实“四步”
体育课的课堂教学由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共同组成,教师通过组织方法安排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及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个人认为就体育课来说教师的各种组织活动都是以如何更好调动学生活动为目标的,如何安排好学生活动至关重要。“四步”:明确任务――小组协作行动――展示成果――成果评价为学生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模式,课前先让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查阅教学内容的相关知识,课上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教学内容、分组练习、展示练习成果、相互评价。如我在进行武术的军体拳教学时,由于我班有几位学生军训时参与了教官队的军体拳学习,因此军体拳动作掌握的很好,我就想看看学生自己教学生效果如何。上课时我按“四步”首先宣布了本节课内容:学习军体拳,然后进行分组,将全班分成五组,每组一个学生教官负责教军体拳,然后要求每组练习几节课后要分组展示,看哪组做得好,相互评价,教师考评。然后就让学生自主练习,我就分组巡视。结果几节课下来效果非常好,学生教官教得认真,同学们学得也认真,各组相互比较,都想做好,最后的评价考核自然也很好,通过军体拳这一内容的教学,即锻炼了同学们的身体,也锻炼了学生教官的组织、表达能力,培养了体育骨干学生,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可谓一举数得。它也让我认识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同一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效果也会不同。
3.结束语
由于体育课的实践课基本都在室外进行,因此教学组织方法较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动较多,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体育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及协作意识等,是我们每位体育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不断的摸索成功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每个体育工作者的愿望和责任,“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是对其它成熟职教教学模式的继承和发展的优秀教学模式,它一定能为职业教育体育教学的改革创新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良红.《“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年12期
[2] 王秀娟《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年6期
第二篇:四步五环 开创有生命力的课堂
四步五环 开创有生命力的课堂
——绿城实验学校翻转课堂 2017.11.7
瑞士的皮亚杰(Jean Piaget)是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以外的一位“巨人”。皮亚杰认为,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绿城学校实施的翻转课堂可以用“四步五环”来总结,实现了创造有生命力 的课堂。(以三年级五班数学老师李佳宁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
一、课前四步
1、课前自学。学生明确了“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学生提前一天自主学习课本,初步认识分数,将自己理解和不理解的内容做出标记。上课了,李老师请孩子们说一说,自己在预习中学到了哪些内容。(预习汇报)有的孩子说自己知道了分数线,有的说知道了什么是分数、、、(孩子们有了一些认识,但不够系统、完整)这时,李老师在黑板上
1书写了一个分数——
2,请孩子们注意她的书写顺序。之后,李老师让孩子们回答什么是分数线、分母、分子。(孩子现在认识就比较深刻了)
2、课上自学。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学生的主宰。学生观看了《熊大熊二分月饼》之后,了解了分数的应用。接着李老师就请大家思考,我们生活在还有哪些是用到分
1数的地方?孩子们想到了一个苹果分两份,一份就是
2了知识的迁移,举一反三)
。(学生学会
3、微课助学。苹果总裁乔布斯死之前曾预言:电子科技将掌控未来的教室,并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取得丰厚的利润。也就是说屏幕将成为学习的主要介质,人机交互占主要地位。借助相机、手机、录像机等设备,教师将一节课的重难点部分以视频或者动画在课下提前录制,上课的时候进行展示。(让课堂活了起来)
①课堂上,李老师借助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将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李老师自行制作了一个两分钟的视频——《分数的起源》。让学生了解分数的发展历史,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知识的深度。
②为什么要学习分数呢?李老师录制了一个小视频——《熊大熊二吃月饼》。一个月饼两个人怎么分?如果老师课堂上自己讲述这一知识点,会很枯燥,也很抽象,而利用视频非常轻松的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4、学案导学。遗忘曲线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描述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人体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循序渐进的直观描述,人们可以从遗忘曲线中掌握遗忘规律并加以利用,从而提升自我记忆能力。绿城学校实施了课前预习学案、课中当堂训练、课后及时回顾,三份学案层层推进,非常符合儿童的记忆规律。
二、课中五环
1、合作展示。解决“为什么”的问题。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个人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结束,团队合作提上了我们教育教学的日程。每个孩子手中都有一个任务单,任务单上设计有当堂练习。每个学习小组有四个人,同组的成员完成之后可以相互交流,最终形成统一结论。小组成员举手示意,老师邀请第一个完成的小组上台展示,极大的促进了团队凝聚力的形成。
2、探究拓展。解决“怎么用”的问题,生成性过程抓的非常到位。①认识了分数之后,李老师请孩子们认真观察电子白板上的一些图案(汽车标志、巧克力等)。它们首先是一个整体,那又被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代表了什么分数?
②李老师还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信封,每个信封里面有四种不同的图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让孩子们自己进行折叠,用彩笔图上颜色表示分数。这一环节设计的堪称本节课的一个高
3潮,一个孩子竟然用三角形折叠之后做出了的图案。这是我们在座
8的所有老师没有想到的,我们都非常感慨:孩子的创造力这是太神奇了。数学课上成这样,我们认为已经可以称得上完美了。
3、巩固练习。每个孩子手中都有一个任务单,任务单上设计有当堂练习,学生可以及时检测所学内容。做完的孩子可以举手示意,通过观察老师可以很好的掌握孩子们的知识把握程度,解决“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问题。
4、纠错提升。任务单上面的问题,有的孩子很快就完成了,但也有些孩子掌握的不适很好的,速度就会稍微慢了。老师通过孩子的反馈,可以非常清晰的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从而调整教学内容。在孩子出现错误之后,同组的成员相互帮助,共同把错题攻克。
5、总结反思。今天的学习内容我掌握了吗?学习任务完成了吗?李老师又为孩子们设计了课后学案,可以让孩子们比较准确的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
自夏商,便有了“庠、序”(就是学校)。孟子曰:“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学校一出现,便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为己任,进而出现为培养人才所采取的因材施教等教育之法,历史赋予学校的地位。“人之初,性本善”,刘清法校长认为每个儿童内心都是向善的。但是当今社会,我们的道德之塔出现了塌陷,世界观出现了扭曲。作为承载培养未来国家继承人和未来社会主人的历史重任 的学校,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应当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孩子拥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要达到这一教育教学的目的,我们应当思考怎么做才是比较科学的引导?
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翻转课堂体现了——学生可以自主学会的,老师不讲。学生通过思考可以达到的高度,老师进行点拨。任务单的使用,将学生从繁重的作业中解脱了出来,也让老师从忙碌的作业批改中解放了出来。老师有了更多的时间了解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学习更先进的知识,有了更多的时间思考教学。
第三篇:微课程在翻转课堂中的实践模式探索
微课程在翻转课堂中的实践模式探索
(一)微课程的概念梳理
关于微课有各种定义,我通过网络搜索后结合我的认识归纳整理如下。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对微课的定义是: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
美国微课做得最好的,是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的微课。可汗学院是一个非盈利教育组织,通过在线收藏了3500 多部可汗老师的教学视频,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该项目由萨尔曼·可汗给亲戚的孩子讲授的在线视频课程开始,迅速向周围蔓延,并从家庭走进了学校,甚至正在“翻转课堂”,被认为正打开“未来教育”的曙光。现在国内很多微课制做都以可汗学院的微课为范例。国内以李玉平的微课最有影响,李玉平老师是内蒙古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副主任,国内微课程创始人之一,他制做了大量的微课放到网上交流。在广东,在微课推广方面以佛山教育局胡铁生老师最有影响。
一般人对微课的误解是易把它理解为课堂实录片断,以为微课就是一段短小的教学片断。用黎教授的话来说,微课不是“瞎子摸象”,只看到局部,而应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课制做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可以是PPT,可以用手机录象,也可以用各种录屏软件录制。微课的生命力在于创意,没有创新的微课完全失去了微课的意义。微课要突出“微”以“微”见长,其长度一般不要超过5分钟。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的发展,传统的课堂不断的受到冲击,数字故事、电子书包、电子白板层出不穷,这些基于数字技术为我们的课堂带来生机和变革。而信息技术以其独有的特性,一直走在变革之中。微课因为符合学生学习碎片化的需要,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起到的重要的作用。
“微课”又被人们称为“微课”,老外则叫“Microcourses”,“Micro-lesson”,“Mini-lesson”,“mini courses”,“small lecture”等等。从去年开始,随着颠倒的课堂(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新概念的普及,微课作为颠倒的课堂的课前预习环节的重要载体,受到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微课在全国各地迅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2012年秋季开始,教育部面向全国中小学举行微课作品征集评选大赛。2012年11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正式下发通知,决定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至此,微课迅速地完成了从小学、中学、高校,直至社会大众的覆盖。
大家知道在传统授课时一节课的精华总是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教学点展开,精彩的、高潮的环节都是短暂的,瞬间的。学生视觉驻留时间普遍只有5-8分钟,若时间太长,注意力得不到缓解,很难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只将教学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精彩片段录制下来提供给学生,而且5-8分钟,50M左右大小的简短视频,也方便学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下载或点播。能重复使用,利用率高,较好的满足师生的个性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教学设计模式相关概念
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而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教学设计模式就是教学设计理论的简化形式,是组织化和结构化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3] [2]
。微课程在翻转课堂中的实践模式依托于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在加入微课程的同时根据翻转课堂的特征做了适当的调整与创新。
(三)微课程在翻转课堂中的实践模式探索
教学设计涉及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策略、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多个要素之间的组织化问题,以及如何将这些要素整合为一个模型。现有的教学设计模式很多,其中几种典型的教学设计模式,已在教育技术学领域沿用了很多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颠倒课堂的兴起,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显然无法适应现今的教学与学习环境。
所以根据之前的教学设计模式,并借鉴微课程开发模式,请老师们设计一个适合幼儿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模式。
第四篇:浅析五环四步教学法在中职机械钳工教学中的运用-张彪
浅析五环四步教学法在中职机械钳工教学中的运用
思南县中等职业学校 张彪
摘 要:钳工技能是中职学校机械类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学好该课程,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教学方法入手,探析了在中职机械钳工教学中如何运用五环四步教学法。
关键词:钳工技能 五环四步教学法 发展训练
钳工技能是机械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技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工种之一。但要学好、掌握这项技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钳工这个工种是既要技术,又要体力。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从五环四步教学法入手谈谈钳工技能实训教学:
一、能力发展动员
作为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还需学习文化课、专业课等其他课程,进行钳工实训的时间毕竟有限。再加上中职学校学生的成绩相对较差,素质普遍不高,自我控制能力一般不强。而钳工实训又是通过手工操作来达到学习目的的,工作条件差、劳动强度大,所以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样下去,根本达不到实习的目的和要求。
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我们首先应让学生了解技能的重要性。让他们清楚专业技能是其区别于普通学校学生的特征,同时让他们知道练好专业技能,具备较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对其今后的工作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意义,通过展示上一届学生做好的成品,让学生知道好好练也能做出这样的产品,使学生真正在内心觉得有必要学好练好钳工技能。
二、基础能力诊断
通过问卷回答的方式,一般是判断题,了解学生对本节钳工技能训练内容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或者让学生听完了老师的讲解,观摹了老师的示范动作演示,但由于个体差异性等原因,部分学生在实践时出现了各种各样不规范的动作。在纠正不规范动作时,我把学生实践时出现不规范动作的原因进行归类:第一类:因不专心听课而未掌握技能动作要领的,要及时补课。第二类:观摹示范动作不够仔细,再一次进行示范动作演示。第三类:动作迁延(即将以前所学动作应用到现学的动作上来。如学錾削时左手握錾子迁延到学锯割时左手握锯弓前端)要分析以前所学动作与现在所学动作的区别与联系。第四类:专业思想波动大,课内外联合班主任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据我校实习工厂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在开始练习新的技能时,实际操作10~20分钟就希望实习指导老师给自己的动作做一个“评定”,若教师在这段时间内不去纠正学生的不规范动作,学生会认为自己的动作是规范的而形成记忆表象,以后要纠正就困难多了。因此,教师应加强巡回指导,找出学生的错误动作并纠正,这样能使学生较快掌握该项技能的操作要领。教师可根据训练的实际情况,及时总结全班学生训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个别较难的问题,肯定学生训练成绩,巩固正确的动作姿势,使全体学生的技能水平不断提高。
三、能力发展训练
能力发展训练是五环四步教学法的核心环节,该环节分四个步骤来完成: ①明确任务
这里的任务是学习任务,它可以是根据工作任务要求的能力设计的学习任务,可以是根据工作任务要求的能力设计的项目,可以是根据工作任务要求的能力设计的活动明确任务,也可以不是根据工作任务,而是出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要求,对知识经验等的学习需要设计的学习任务。在钳工技能实训教学中,教师通过发给学生图纸向学生布置任务,也可通过幻灯片或者黑板板书的形式向学生布置、讲解任务,让学生理解任务,让学生知道我们这次课要做什么。②小组行动
在钳工技能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我做你看”、“你做我看”相互纠正,教师再演示示范动作。这一教学环节通常是由一位教师担任,存在着不能使每一位学生清清楚楚地观摩到老师的示范动作而影响形成记忆表象的弊端。因此,在钳工技能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分成5~7人一个小组,可以加强学生与学生实习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又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形成互帮互学的良好局面。分组行动时,一定要为每位成员一个角色。如:组长、记录员(可以兼任)、观察员(可以兼任)、发言人(可以兼任)、操作员、操作助理、资料员(可以兼任)等。
③展示成果
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把产品做出来之后,教师挑选一些比较好的钳工产品放在展示柜进行展览,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激发学生对这门钳工技能课的兴趣。④及时评价
对学生和成绩及时作出评价无论是单项操作练习,还是综合操作训练,每次都要建立一个评分标准。学生对照这个标准可以了解训练的要求,教师最好让学生参与实习工件的批改,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并指导学生改进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对于实习工件做得好的学生应及时给予表扬,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教师还应注意利用技能评价,引导学生进行相互比较,增加竞争意识,形成你争我赶的局面,提高学生积极性。
四、能力发展鉴定
在钳工实践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一节课或是连堂课,可以综合各项训练的成绩给出鉴定结果;如果是跨时间、跨空间的课,且教学的内容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涉及多个学习任务的五环四步,比如一个项目,一个单元的课,应综合各项学习任务要求进行鉴定。鉴定后,要与学前的诊断进行比照,分析其能力发展进步情况。这里也涉及鉴定工具的开发、使用及鉴定结果的分析问题。
五、能力教学反思
在钳工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反思这次教学设计方案是否科学、执行如何、预期成效达成情况如何?要求学生写出本次实践课的心得体会,学会了什么?哪些还不足? [参考文献]
1、杜传坤.钳工工艺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牛金生.机械常识与钳工技能.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3、谭绍华.五环四步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重庆
4、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五篇:小学体育教学中迁移性学习实践探索
小学体育教学中迁移性学习实践探索
王江泾镇中心小学秋玮
[摘要]人类对新知识的认知、学习和探究总是建立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的,迁移就是人类认知的一种普遍现象之一。心理学认为,迁移性学习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习得知识、获得技能或形成态度的影响。简而言之,迁移性学习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本文在分析体育课教学中影响迁移学习的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就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途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学习迁移能力培养
一、引言
迁移(transfer)是人类认知的一种普通现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而迁移性学习作为体育课堂中的一种广泛现象,是指已经学习、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新情境中的作用,并促进新知识的掌握和新技能的形成。我们知道《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提出:小学体育课堂活动必须建立在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技术、技能基础上。再者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经获得的动作技能或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而新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又会对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甚至学习策略等产生影响,这种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迁移性学习过程。所以说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
关于迁移性学习,古代人们就已关注了。如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还要求学生“由此以知彼”。“举一反三”、“由此知彼”就是学习中的迁移性现象。又如国外,早在1890年James在哈佛大学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关于迁移的认知结构说研究的实验。1903年,桑代克以大学生为被试,提出了迁移的相同要素说。贾德在1908年设计了水下击靶实验研究迁移,结果得出概括化理论是迁移性学习的根本条件等等。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迁移性学习可以避免对体育活动的死记硬背和动作技术、技能的生搬硬套,实现技术点之间的连贯理解和动作各环节的有效转换,有利于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并对活动充满兴趣和向往。但在实际操作和运用过程中,却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实现学习的有效迁移,在新的问题和情境面前往往表现出不知所措,或是对技术、技能的生搬硬套,直接影响了掌握技能动作的效果。体育课堂中有的学生还在练习中过于重视技术个体的孤立,机械性的模仿和练习、缺乏动作的融合性和连贯性运用。再者,作为小学生其心理、生理都处在尚未发育阶段,很多时候在技能练习和技术培养以及思考问题方面缺乏发散性思维,往往学什么不像什么,体育课堂只是学生的游乐园。因此,我们教师
1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迁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促使体育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
二、体育课堂上影响迁移性学习的因素
尽管在体育课堂中加强学生迁移性学习能力培养是必要的、可行的,但迁移性学习也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即前后两种学习活动相互影响。因此,学生学习之间的影响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凡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我们将之称为正迁移;凡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反之称为负迁移。影响学习的所有因素都会直接、间接地对迁移产生影响,如果不注意有关迁移现象产生的条件,就会发生负面的迁移作用,因此,了解影响迁移形成的因素很有必要。下面仅就对体育课堂上迁移性学习影响较为明显的几个因素作一一阐述。
(一)个人因素
1、智力
智力对体育课堂迁移性学习的质和量都有重要的作用,广义的智力包括一个人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等,智力较高的人能较容易地发现多种学习情境之间的相同要素及其关系,易于总结练习技术要领,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将以前习得的练习技术和方法运用到后来的学习中。桑代克1934年所做的有关学科迁移价值的实验也发现智力越高的学生,迁移性学习越明显。
2、年龄
不同年龄段的个体由于处于不同的思维发展阶段,学习间迁移产生的条件和机制有所不同。例如,低年龄段的学生,其学习迁移的发生有赖于具体事物的支持和协助,学习的迁移更多地表现在先后学习内容间较为具体的相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高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必依赖多种学习情境间的具体的相同要素的支持,就能概括出共同的要领、方法、规则,产生练习的积极迁移。
3、个人学生的态度
学生对学校、教师及同伴的态度会影响学习的迁移性,如果学生认为学校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能获得有益活动的地方,而且与教师和同伴建立了融洽的关系,将对他们在学习中迁移性有良好的影响。反之,如果学生养成一种害怕或厌恶学校和教师的态度,则对其学习及其迁移都是负面的影响。
4、学习的定势
学习定势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迁移性学习的心理背景,也可以成为消极迁移性学习的心理背景。关键在于学生能否具体地分析当前的学习情境,从中找出哪些是可以利用已有知识和技术,哪些需要打破已经形成的定势,灵活处理创造性地进行解决学习的迁移性。
(二)外在因素
1、练习动作的特性
包括练习技术、技能之间有无共同的要求或规则以及动作技术的实用价值等。如果那些动作包含了正确的要领、要求以及能引导学生概括总结的,就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动作或纠正动作时的积极迁移。
2、教师的指导
教师有意识的指导有利于迁移的发生。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动作之间的共同点,启发学生去概括总结,指导学生监控自己的练习或教会学生如何比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和迁移产生良好的影响。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简单地说,学习的情境,如学习时的场所、环境的布置、教学步骤等越相似,学生就越能利用有关的线索,提高练习或纠正动作中迁移的出现。
4、迁移的媒体
有时两个学习情境并不能直接发生联系或产生迁移,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体才能使两种学习间产生迁移。此时,能否选择有利于引起迁移性学习的媒体会对迁移的发生和性质产生影响。如学生在练习跳远中的起跳和跳高中的起跳活动,这两者都是加强学生助跑起跳动作连贯性和有力性。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共同借用的媒体就是起跳板,两者的练习要求就相互发生了迁移。
三、体育教学中迁移性学习实践探索
(一)避免机械性学习,实现有意义学习
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来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学生不受原有认识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相同或相似的动作技术结构,一定量的共同技术要领,为迁移的产生提供条件。有的同学在练习中重视对动作要领的机械性、生硬性记忆,其结果是一方面导致对技术掌握程度和学习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也将严重影响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挥。新课程的体育课堂中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调学生理解对动作要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为了实现学生对技术动作之间的贯通性应用而学习,这些均需要我们的学生变传统的“接受”式练习方式为“内化”式的练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对技能的掌握,为技术的迁移、应用奠定基础和准备。如果没有对技能的透彻和贯通性练习是无法实现技术间的迁移性。
(二)构建有效的认知结构
迁移性是体育课堂中动作技术点之间的灵活转换和应用。在体育课堂上,学生认识结构中动作技术概念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摄性和辨别性的高低,对迁移性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学生没有形成动作技术的广域网络结构,缺乏技术转换的场所和条件,那就不能有效地实现动作技术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都非常重
视学生对各种体育活动的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学得越好,掌握得越扎实,其大脑认知结构观念的储存就越丰富、越牢固,产生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加之,各种动作技能之间又或多或少有一些共同的要素和原理,当学生学习新的动作技能时,在大脑中可供他们利用的概念就越多,提取的共同要素也越充足。
体育教学实践证明,一些学生对田径项目中的跑、跳、投基本技术掌握较好,在球类项目的学习中动作技能形成也快。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还体会到,学生对已掌握的动作技术理解水平越高,其积累起来的认知结构概念层次越分明,概括性越强,分析度也越清晰,掌握新动作技能的速度也越快。因此,教学内容中必须要以那些具有高度概括性、包摄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以及基础性的内容为教材中心,如基本身体素质、基本运动能力等教材。这样,不但可以起到加强基础动作学习的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知识、技能的迁移。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经过不断的概括、对比、筛选、生生的认知与思想形成积极的互动。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迁移性学习的过程。
(三)转换练习情境,将练习类化
练习情境是学习的呈现方式。一个学习的呈现方式与构建的认知结构越接近,就越有利于动作要领的迁移和运用。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教师还要更多的实践。
1、对练习情境进行“变式”
“变式”是对练习情境的变换样式,“变式”的目的是转换练习的呈现情境和样式,以使其与学生所构建的认知结构相接近,为体育课堂中学技术的迁移和动作的模仿做准备。如在短距离跑中,我们教师要求学生加大步幅、提高脚掌着地做耙地动作,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最好让学生一组做跨步跑,另一组做小步跑,这种练习情境的“变式”,很好的为学生迁移性学习作了铺垫。又如行进间高抬腿教学中,目的是让学生体会高抬大腿,步幅小,步频快的动作特点。我们教师往往先让学生双手触膝,进行高抬大腿的行进间走,再规定一定距离内进行数步子跑,目的是约束学生的步幅,加快步频。这样每一层的练习情境“变式”,就是为了达到最终学习目的。
2、将练习进行“类化”
学生在学习中能否把动作技术概括为原理,使动作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达到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的效果,这与练习类化有关。所谓练习类化,就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把握住动作技术的要领,找到与之相应的动作的内在联系,从而使新的动作技术类化到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在遇到同类问题时能尽快予以解决。在课堂上,我们教师也要注重帮助学生全面、精确、深刻地分析不同动作技术中的同和异,对技术进行系统的类化,可以提供给学生全面、精细而深入地掌握新的动作技术。如体育课中的原地投掷垒球和上三步投掷垒球,这两个教学内容以转体挥臂为同一类别;又如立定跳远和蹲踞式跳远,这两者是以起跳和落地为它们的内在联系,体育课堂上学生可以将其练习进行类化。这样既可避免新旧动作之间的干扰,又有利于促进新旧动作技术之间的迁移性学习。
(四)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发散思维
思维定势是影响人们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所谓思维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对另一活动的特殊心理状态。它有时有助于对问题的解决,即所谓“轻车熟路”;有时也阻碍学生迁移性学习现象的产生。为了克服思维定势,我们教师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1、激发学生对问题的“辐射思考”
体育课堂上我们教师要对新授动作技术多进行侧面或逆向设问题,让学生挣脱思维定势的束缚而展开迁移的翅膀,让学生的思考之闸打开,新的要领、新的方法和新的规则不断涌现,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学生思考时,教师可采用语言暗示和动作引导的方法,减少学生解决问题的盲目性。当学生思考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可给学生提示或协助解决问题的思路,启发他们在反复练习时采用多方位的思考角度。如“优育水平2”的篮球运球教学中,为让学生明确手触球的动作技术,我们教师要进行不断质疑:怎样让篮球听我的话呢?我们该如何去控制篮球呢?为什么手运涂了颜色的篮球后,掌心没有占上颜色呢?如果“水平1”的前滚翻动作学习中,学生就要不断思考:身体为什么要团到圆?(是不是要像球那样)怎样才能滚得直?等等。这种“辐射思考”有助于动作迁移的产生。
2、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要消除思维习惯定势,减少对迁移效果的影响,应加强思维灵活性、随机性的训练。因此,在体育课堂中我们教师最好给学生分析新的动作技术时,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灵活运用基本原理解决问题。譬如,学习滑步推铅球动作技术时,教师讲解示范后,要求学生尽快地举出与这个动作技术有关的技术,如掷铁饼、投标枪等技术,说出他们的相同和不同点。学生在练习中经过多次这样有意识的训练后,对克服思维方式的固定化、呆板化和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有着积极的意义。
其实小学体育课堂中,学生无论是对知识、技术的学习,还是技能、态度的形成,无一不受迁移规律的影响和支配。实践证明认识迁移规律,在体育课堂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迁移性学习能力,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四、结论
心理学家M·L比格指出:“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大半依靠学生们所学技术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因而,迁移性学习是体育课堂最后必须寄托的柱石”。迁移能力的培养是教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手段,它是检验传授知识、发展能力以及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的最可靠的指标。因此,在体育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中,迁移性学习往往成为学生学习效果的科学评价,更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实施体育课堂中所必须充分运用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奚敏其,《体育教学内容的迁移性》,体育教学杂志2001年3期
[2]《如何把握运动技能的迁移规律》教育网王保成2003年1期
[3]《体育课堂上的教学结构的探讨》教育网张于河2005年
[4]《充足性、准确性、迁移性》小学教师之家作者:杨丁秀
[5]《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南阳出版社2006年
[6] 《体育课堂的教学理念》
中央出版社200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