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实践与思考读书心得

时间:2019-05-13 04:05: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实践与思考读书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实践与思考读书心得》。

第一篇: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实践与思考读书心得

读《小学科学教育》心得体会

朝那中心小学 仇惠娟

赵学漱教授主编的《小学科学教育》前言部分有这样一句话:“当您开始阅读这本书时,人类已经迈入了21世纪。这是一个变化难测的世纪,这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替日新月异。希望、困惑、机遇、挑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之中。抓住机遇,寻求发展,迎接挑战,适应变化的制胜法宝就是学习-----依靠自己学习、终身学习。„„”这本书我读完了,这句话却时常萦绕在我的耳旁。的确,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就应该不断地学习和研究。要学习和研究什么呢?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当务之急是研究小学教育过程的教法和学法。只有不断地进行学习和研究,我们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

这本书包括科学教育概述、科学教育的理论基础、科学教育的课程、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科学教育评价等内容。其中在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这部分内容中,主要讲了实践活动教学的方法,读了这部分内容我感慨良多。下面针对这部分内容并结合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实践活动的指导和教学,仅就如何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对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思维品质以及劳动技能等素质的形成,谈几点认识和感想:

一、创设情境,促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并非朝夕之功,而是要经过长期培养和教育。数学实践活动同其它课堂教学一样是学校教育的渠道之一,也是全面育人的重要阵地,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将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去激励、诱发学生,激发其浓厚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主动的进取和创造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得到健康的发展。

1、创设和谐氛围,培养良好的心境和兴趣

数学实践活动的成功与否除了课堂知识结构的合理安外,很大程度是看能否创设和谐的情境,去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使之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情。其中“数学活动”课的开设,便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一种形式。如五年级一节数学实践活动,可以由学生主持开展讲“数学家的故事”活动,课堂上有的可以扮演祖冲之老先生,上台向大家介绍“自己”当年是怎样计算出圆周率的,有的可以扮演现代数学家陈景润,当年是怎样受到老师的启发的。学生肯定情绪高昂、气氛热烈,在搜集整理资料、表演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会受到崇高理想的熏陶,从而有效地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心境和兴趣。

2、引进激励机制,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情感

数学实践活动中引进成功的激励,如知识竞赛、技能竞赛等,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兴趣,还能激起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强烈愿望。小学生天性好胜,都想显示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希望得到大家(特别是老师)的承认,而成功开展激励活动正是顺应这一心理的一种举措。因此,在设计以激励为主的活动课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把同一内容分为难易程度不同的层次用分类推进的方法,使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目前倡导的 “分层教学”,“分层练习”正是让所有学生都能体尝成功的好方法。

3、开展自主活动,锻炼学生独立思考意识

数学实践活动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让学生在有情、有趣的活动中,满足自我需要,较好地启动自己的内驱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各种智力因素,从而锻炼独立意识,培养创造精神。如在学习“圆柱、圆锥的体积”之后可以开设“动脑筋”活动课,主要内容有:(1)不用计量工具怎样判断圆柱形玻璃杯中的水多于一半、等于一半、少于一半?(2)怎样利用量杯和水计量出不规则石头、土豆的体积?(3)用量杯和水怎样计量出酒瓶的容积?每一个小的问题,都是一个小的实践活动的课题,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成功的开展实验研究,并记载实验研究的过程和自己的发现,形成一篇篇较有质量的数学日记或数学小论文。使之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二、正确引导,促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1、引导明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有着同样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不但要具有促进思维品质的形成的效用,更应达到思维品质的发展和提高的效果。在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理,引导学生去操作、感受、比较、发现,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深刻思考的习惯,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可以组织这样一次实践活动《怎样围面积大一些》。活动分3个层次:(1)、给每个学生提供3根长24厘米的细铁丝,要求学生4人一个小组,用一根铁丝围一个长和宽都是整厘米的长方形,算出它的面积。并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实验结束后,学生会很快发现,用同样长的铁丝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的面积大一些。(2)、还是用这3根24厘米长的铁丝,一面用墙代替,用铁丝围3面,怎样围面积大一些?学生分组实验,将实验结果纪录下来。实验结束后,学生又会发现,这时不再是正方形的面积最大了,而是宽是长的一半时的长方形的面积大一些。(3)、如果借助一个墙角,还是用同样的铁丝围,怎样围面积大一些?实验结果表明,这时仍然是正方形的面积大一些。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用长24米的竹篱笆,围一块菜地,怎样围面积大一些?教师长此以往的这样训练,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引导观察,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活动课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全面观察问题,诱发学生的直觉灵感,不仅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第八册教材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的难点是怎样将梯形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计算公式。在教学时,可以不受课本的束缚,而成功地组织一次数学实践活动:先引导学生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像推导三角形公式那样,通过重叠、旋转、平移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书上的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将一个梯形像推导平行四边形公式那样,通过分割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这样经常性地引导学生全面而灵活地思考问题,探索新的解题途径,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引导多解,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活动课的教学,既与学科内容紧密联系又不是学科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根据实际在学生可接受的基础上实现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拓宽,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活动课教学时,有针对性设计多种求解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如在教学《测量和估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猜测和估计“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全国每天借阅的米相当于_______”。这一开放性的问题,由于学生猜测的角度不同估测的方法、策略也不尽一致,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不仅掌握了运用测量以小估大的方法,而且得到了不同的体验,尤其是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在这里,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特别是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做到了认知和情感的交融,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三、注重参与,促学生应用意识的形成

1、鼓励学生使用学具,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中,要非常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使用学具,让学生在拼拼、折折、剪剪、量量的操作中获取知识。如第六册数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推导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用单位面积(通常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一个长方形,看看这个长方形中一共可以摆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形,面积就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建立了这一空间观念后,教师出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自己借助学具去测量它的面积。学生在测量时,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测量方法,但最终的结果都测出了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每排就可以摆 5个这样的小正方形,宽是3厘米,可以摆3排,一共可以摆15个这样的小正方形,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5平方厘米。从而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仅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还进一步理解了公式的来由,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的教学,思维始于实践,实践促进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有意义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去实地亲身体验,使之感受到数学在实践活动中的乐趣与作用,并帮助他们找到数学知识的生长点,或用“经验”来解决数学问题的规律。如学习了多边形面积计算后,可以组织学生测量学校操场的面积,花坛的面积,草坪的面积等;教学“公顷的认识”实践活动课,可安排在室外进行,由全班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其围成的面积(约100平方米)大约只占1公顷的百分之一,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1公顷的实际大小,估测一下学校的占地面积大约有多少公顷。又如《买东西》、《设计旅游路线》、《测量身高》、《铺地砖》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课都增强了学生参与实践的意识,帮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一般包括两种类型:一是辅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所进行的各种操作、实验等活动,如通过摆小棒,帮助学生掌握进位加、退位减的算理,通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等实践活动。一是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时所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交流、反思、抽象、概括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运用数学,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享受数学、领悟数学、反思数学,以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当然,这是一个变化难测的世纪,这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替日新月异。希望、困惑、机遇、挑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在每一个教师的生活之中。对于我们来说,只有抓住机遇,寻求发展,迎接挑战,不断学习-----依靠自己学习、终身学习。

第二篇: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一、“综合与实践”的基本定义

综合实践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是聆听教诲和听取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个生态化空间里,只是一个绝对的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

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现状

1.存在精英主义取向

许多学校只在成绩比较优秀的班级中开设该门课程,致使它成为优等生的专利,成为成绩不良学生的奢侈品。许多教师固执地认为成绩不好的学生不能胜任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因为他们“学好课标课程还来不及,哪有时间和精力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呢”。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个学生都有进行学习的权利,况且,综合实践活动一般会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们在互帮互助中能共同进步。由于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参与,对合作行为的关注减少了学生的“自我中心”,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往往转化为内驱力,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技能。

2.教学目标仍打上“知识本位”的烙印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为知识的综合、能力的综合以及情意的综合。但是,在实际开展过程当中,许多教师没能处理好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重知识轻能力,其目标导向是为掌握知识而发展能力,而不是为了发展能力而掌握知识。例如,在课题成果发布时,校领导、教师一般注重的是学生是否做出了漂亮的模型、精彩的电子作品等,却忽视了学生的合作、交往等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教育。这其实是抛弃了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科课程难以关照的两大目标领域──情意发展和实践能力培养中所具有的弥足珍贵的教育价值。换句话说,一个冠以“综合实践活动”名称的具体项目若缺失了这两大目标是不合格的。

3.学习内容出现偏颇

在实施过程中还出现了厚此薄彼的现象,研究性学习受到青睐,而其他领域备受冷落,综合实践活动有四大领域,分别为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这四大内容领域都蕴含着丰富的理念和内涵,它们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作用着的,要想切实达到课程目标,应该将四者结合起来进行。

4.对学习活动的指导不到位

对学习活动的指导是否到位,是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若指导不到位会使学习活动难以顺利

1进行,导致学与教的脱节。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许多教师不知道该如何指导学生活动,甚至以为让学生玩玩说说,动手制作即为综合实践活动课,而且,在活动中摆不正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易走极端,要么对学生事事过问,越俎代庖;要么是放任自流,过分“民主”,造成了学生主体性的缺失。这一现象折射出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两点,一是许多教师并未真正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旨趣,二是教师还没树立起主体性的学生观,其固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与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学指导的要求存有较大差距。

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新鲜事物。在以分数为指挥棒的评价制度下,学生受眼前利益驱动也会产生抵触情绪,对该课程的学习常常敷衍了事,就曾有学生质问“这课这么花时间,其他课程学不好,考试考不好怎么办?”。此外,他们长期处在分科学习的状态下,在学习方式上习惯于被动接受,习惯于听“教师指令”行事,在思维上也比较容易陷于某些固定模式。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并调整和改变他们一贯的学习方式。

三、数学综合实践的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提倡把这种教学形式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四、数学综合实践的主要目的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要重视结果,但更要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在初中里就让学生接触到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自己选取课题,收集信息和数据,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数学实践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真正地感受一下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学生通过特定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可以直观地了解非常抽象的数学内容,了解它的应用背景,化枯燥为有趣,这个过程会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实验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挫折和失败,这会使学生体会到研究的艰辛;让他们以小组合作方式来做实践,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会充分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数学的和人文科学的来解决正在研究的问题,知识在他们眼里不再是相孤立的,而是相互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数学实践获得上述感受和体验,正是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五、数学综合实践的主要目的1.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题学习”不仅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实验、探索、交流的过程,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它迫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从生活中收集、整理、运用与数学有关的知识,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真正主人,通过合作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应有的发展.通过课题学习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在实质上都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课题学习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的联系,让学生在课题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有研究和探索价值的题材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数学、了解数学,使数学在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课题学习使学生知道数学无处不在,生活离不开数学,学好数学又能应用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拉近数学与学生和自然的距离,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

3.有利于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初中数学的任务之一.课题学习过程中,首先面对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需要通过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一过程集中体现了转化思想与建模思想;再通过猜想、假设,再推翻假设,重新建立猜想,验证猜想,修正猜想,一步一步探索,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问题解决过程中往往需要综合运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等多种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是用到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分情况讨论思想以及统计与概率思想等.应该说课题学习过程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它为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供了重要机会.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题学习可以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接受性学习相比,课题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对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数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是发现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能过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得出结论、找到答案.这样的学习成果,只有在课题学习的基础上才会出现,自然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题学习中也得以培养和提高.

六、数学综合实践的内容标准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

能力;同时,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前两个学段的基础上,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提出课题、积极地思考所面临的课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

具体目标为:

1.结合实际情境,经历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的过程,体 验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尝试发现和提出问题。

2.会反思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形成报告或小论文,并能进行交流,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3.通过对有关问题的探讨,了解所学过知识(包括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发展应用意识和能力。

七、课标中对数学综合实践的教学建议

(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四)应关注证明的必要性、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

(五)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八、综合实践活动的选材

课题学习的素材最注重实践性和问题性.因此,选择课题学习题材时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践性出发,通过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实际的现实问题,加强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数学应用的意识,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主体的掌握.同时,具有现实背景的课题学习题材,也容易体现课程的人文精神和德育价值.课题学习的实际目的是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就要求这一学习形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对学生的兴趣、才能、志向的理解和尊重.选择的课题既要含有通过探索才能解决的未知问题,又要有一定的梯度或层次,满足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需求.

基本原则:

(1)实践性和操作性:课题学习的素材应联系实际生活,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以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学习要求.

(2)探究性和问题性:课题学习的素材及案例应该以解决问题为主题,以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具有探究性和问题性.

(3)思想性和方法性:课题学习素材及案例中要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关注数学的本质,以提高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在“做中学,学中做”.

九、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常态教学相结合1.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是以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接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数学教学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如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实践的过程

2.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体现学生活动的生成性,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把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并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学习。

数学教学活动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生成的过程,如果说在数学教学中某些知识与技能、情感和态度,以及价值观还可以通过“告诉”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是不能以“告诉”的方式来传递的,它必须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亲历和体验,才能不断地生成。

3.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在活动方式和过程上,学生可以根据现有的课程资源、自身已有的经验,采取不同的方式如课题研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而调查、访问、考察、实验、制作、劳动、服务等都是综合实践活动中基本的活动,通过这种开放的活动过程,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发展创新精神。

数学教学的开放性,一方面要使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群体交流的开放的活动环境,成为师生思维活动双向暴露的过程,通过合作讨论,让学生的思维见解、情感体验、意志欲望、行为方式受到尊重,引发他们的积极进取和自由探索;另一方面要在教学问题设计和讨论中时时保持开放状态,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使思维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第三篇:小学数学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教师结合小学生的有关数学方面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从广义上讲,实践活动包括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形成,建立数学概念过程中亲自进行的动手、动脑、动口等一切操作活动,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实践活动是综合应用的基础,综合应用是实践活动的归宿。在实践活动中往往要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可见在“实践活动”中就自然蕴涵“综合应用”。因此,研究“实践与综合应用”,就应该重点研究怎样为学生创设有数学研究价值的实践活动。

一、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思维起飞的乐园

课堂实践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课堂内围绕着问题情景进行的实践活动,主要有操作型、模拟型等形式。

1、操作型实践活动是为解决某一抽象的知识点,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化难为易的一种形式。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形成思维的工具的镜子”(苏霍姆林斯基语)。操作型实践活动能很好地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地劝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它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某一教片段应用较为普遍。如在教学“数的认识”,让学生通过数小棒的圆片、拨数位顺序表的珠子等大量的具体学具的操作过程抽象出数的概念;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让学生通过折纸、画圆等操作方式主动认识分数,都属于这种形式。又如在“认识物体”教学时,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搭一搭鞋盒、牙膏盒、茶叶筒等自备学具,并进行“摸物体说特征”的游戏活动,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说,再引导学生将这些自备“学具”分分类,总结出物体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很好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等基本几何图形的特征。这样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通过各种感官获得数学知识,不仅对知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其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态度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模拟型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有数学价值的模拟情景中进行操作,以感悟体验主动获取新知,同时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生活性。

人类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将“处理”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景的实践活动中应用数学知识和经验,主动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根据房间的平面图设计使用方案;运用统计图表分析NBA篮球技术统计;还可让学生设计旅游中租车购票方案、铺地砖的方案、物品的包装方案等。学习了几何图形之后,让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设计出美丽的图案,装饰自己的教室、房间。孩子们边画边想,这样不但巩固了几何图形的画法,还培养了数学美感。

模拟性实际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比较灵活,可以是一二个片段,也可以贯穿整个课堂;既可以安排在某一阶段,也可以单独设计为生活实践课。

二、让校园实践活动,成为学生知识运用的舞台

当实践活动内容在教室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时,就需要更大的空间,这时我们将活动空间自然延伸到校园中。校园实践活动主要有测量型、体验型、调查型等形式,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课堂难以描述解释的数学概念,通过校园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如较大单位千米、公倾的认识等。以千米概念的建立为例,可以先让学生到校园去走一走,知道一米约有两步,再让学生用步测的方法知道“100米有多长”,从而估计操场的一圈有多少米,1千米大约需要围操场走几圈,感受“1千米有多长”,最后进行实地测量验证。还可以让学生用目测的方法估计学校到哪里有“1千米”。

2、帮助学生确立方向感,形成空间表象,到校园环境中亲身感受效果更好。如在“方向和位置”教学中,让学生绘制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也可以在效游后让学生通过回忆,画出郊游路线,促进学生形成方向与位置的感受。

3、调查校园中可利用的实践活动教学资源。

一是财产资源,如藏书量、占地面积、水电费数据等等;

二是生命资源,如学生成长数据、睡眠时间、运动时间等,让学生用调查数据了解自己的成长,还可以让学生调查统计全校学生的上网时间、学习时间等,用数据分析同学们的学习习惯;三是活动数据资源,我校每学期都要开展许多如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等大型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有许多可利用的数据(参与人数、获奖人数等),学生通过调查整理利用分析数据来思考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如通过设计“科技作品的分数展出”这一问题,学生就需要综合运用空间几何知识和分类思想等。

通过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能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如“植树问题”的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对封闭的、不封闭的路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两端都不植树、一端植树另一端不植树等类型很难分清,导致容易出错。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可以利用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园寻找植树问题的生活原型,并合作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由于校园里这类生活原型非常多,学生很容易找,如跨楼梯、花坛四周的护栏和插红旗、防栏栅、排队伍等问题都是各种植树问题的生活原型。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轻松地做出正确解答。

校园实践活动比提炼出来的“纯”数字问题更具综合性、开放性、体验性和挑战性。因为校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非常熟悉校园环境,学生在校园实践活动中能自常见地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等,在生活情景中使学生能容易切身感受到数学的优越性以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的真正价值。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校园资源,加强校园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真正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理念。

三、让校外实践活动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天地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应用于生活实践。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教师应创设条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区,加强校外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社会情景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校外实践活动形式比较广泛,主要包括制作型、调查型、测量型和课题型实践活动等几种形式。让学生制作一个正方体或长方体属于制作型实践活动。在学习“利率”之前,让学生做以下几项实践活动:查看银和地利率表;把自己的部分零花钱存入银行或提取自己或家庭的存款;请教家长或银行工作人员讲解存款单和利息清单上的有关内容,了解利率的相关知识。这就是调查型实践活动。教学“计量单位”,可以进行测量型实践活动。学习面积单位之后,就可让学生测量自家客厅、卧室的面积和估测社区、院子、广场的占地面积。学习体积单位后,可让学生估计小到教室大到医院门诊大楼、火车站主楼的体积。

课题型实践活动也是校外实践活动的好形式。小学阶段课题型实践活动易采用小课题研究,让学生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以数学小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体现。比较常见的是学习了某一系统知识之后,组织引导学生的马所学的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既可以使数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又可以促进学生探索意识、发现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式。如学了“可能性”组织学生分析社会上的一些摸奖、买彩票的中奖概率问题;学习“百分数”后,引导学生去超市调查,寻找有关商品降价、打折或其他促销手段的信息,想想怎样购物最合算。再如我校新校区建设,针对“怎样使新校区设计得更合理、更美丽?”这个问题,设计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实地测量、展开想象、科学规划,最后起草方案,向学校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又如数学实践活动“可怕的白色污染”,让学生到社区通过调查统计塑料袋个数的活动,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加强对不同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并且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到乱丢塑料袋的行为会对大自然造成污染,以此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这一实践活动大大超越了数学课堂的范围,它既需要学生有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又需要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无形中促进了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及实践交往、创新能力的协调发展。在低年级记数学日记也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当学习了某一单元的知识后让学生自己到生活中找一个能用这单元知识的问题加以解决,并记录下来。实践证明:I字生发现生活中数学的触角可谓无处不在,有的学生根据书本的难题引申到实践生活中并加以拓展,有的学生提出新的数学方法(如一位一年级学生就在自己的数学日记中写“乘法凑十法”),有的学生记录生活中一次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历……真是丰富多彩,孩子的数学视野真是宽阔无比!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良好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的意识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主动提出和解决问题,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只要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校园资源、社区资源,整合教学内容,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创设有数学研究价值的实践活动,组织课堂、校园和校外等多层面的实践活动,才能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我们放开教师“呵护备至”的双手,让学生在数学的殿堂中找到连接活动的通道,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吧。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心得随笔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心得随笔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实践课的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一点体会。

小学数学教育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搞大量的题海战术,只重视学生的合格率、升学率,致使学生中普遍存在“分数第一”的错误思想。这些作法不仅不适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已成了每一个数学教师必须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这一问题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有以下几点体会。

摘 要: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明儿童活泼好动,善于动动手动脑;二是加强儿童的动手操作,能锻炼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创设平台、环境和奈件,注重对儿童实践操作的训练和培养,促使他们在手脑合用的心智活动中不断提升综合学习能力和基本素养,逐步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认识的完整过程,从而为促进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我已经从事教育工作25年了,在这25年教学生涯中,我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活动.《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有效教学是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 是教学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呢? 如何在新课标理念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点滴看法.现代信息技术以开放性、综合性、及时性和高效性等优势进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成为各个学校提升教育科研内涵的重要举措。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教学由静态变成动态、由抽象变为具体,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较好吸 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得到整合,有利于促进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 堂氛围,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

第五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落实上述理念,新教材改变了传统应用题单独编写、集中教学的做法,把“解决问题”教学分散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教学过程之中,并将数学问题置于对话式的语言、生活化的情景之中,使应用题充满生命活力。作为一线教师,从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到新课程下的“解决问题”教学,我们应该对传统应用题教学怎样“扬弃”,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准确把握,以提高“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理性的思考。

一、问题情境创设需务本

许多教师对课标中要求“改变情境的呈现方式,让情境与生活紧密结合”已能很好把握,而对问题情境的核心要求“具有数学味与富有挑战性”突破不大,有的甚至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追求形式,而忽视数学本质。要改进这些问题就需要教师重视数学本位与学生本体。

数学本位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第一切入点。无论哪一种教材,其例题的编制都是经过专家、学者认真思考,并结合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有序发展合理安排的,因此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其基点是要清楚问题情境的知识点和这一知识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改进教材情境或重新创设问题情境也应在不改变其问题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其次,问题情境必须是现实的、简约的、整合的,教师应该对各种基于生活的情境进行加工,让问题的数学信息便于学生观察,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尽快激活,而不是让情境牵引学生走向语文类或其他学科类的思考,这也是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意所在。

学生本位是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要以学生为本,能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创设的问题情境已经贴近学生的生活了,那就是以生为本。诚然,这是吸引学生自主学习十分重要的一方面,从心理学上说有认同感。然而,好的情境更应关注的是能否让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冲突,对学生具有挑战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教师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条件和机会,这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而让学生长期停留在低起点的问题情境中,只能说是一种低层次的“生本”。

把握了“本”才能创新,才能让教师的创造性工作从形走向质。我在执教《分数应用题》时,先对教材进行了认真分析,发现教材中的两个例题基本数量关系类同,都是求一个数与它的几分之几的差(和)是多少。但相对来说,后一个例题比前一个例题要难理解一点,掌握了后一例题,也就突破了整堂课的难点。所以我把书中的两个例题进行合理调整,把重点放在了与例5类似的问题研究中,而把与例4类似反映部分与总量关系的问题放在练习中,这样集中精力打“攻坚战”,既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又能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然后我又对学生进行了分析,发现书中的例题对学生来说难度不高,而且单一化、封闭型的呈现方式容易封锁学生的思路,为使教学内容对学生充满挑战性,我结合当时情境(去师宗县上公开课)设计了如下例题。

1、出示信息。

这次全乡有许多老师来到了师宗,来之前,在选择旅行社时,发生了意见分歧,起因是由这样两组信息引起的(课件演示):

师宗县五一旅行社

师宗县国际旅行社 凤凰谷七日游

凤凰谷七日游 每人3200元

每人3700元 现降价1/5 现降价3/10

2、解读信息。

(1)看了这些信息,你都知道些什么?(学生口答)(2)现降价1/5表示什么?(学生口答后课件演示)(3)现降价3/10又该怎么说?(学生口答)

3、猜测。

根据上面的信息,请你猜一猜,咱们师宗县的老师会选择哪一家旅行社?

以师宗县老师参加大会为主线,既富有现实意义,使学生在对情境的探索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了数学和实际的联系,形成了数学应用的意识,更重要的是,整个过程始终对学生具有挑战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解决过程重求实

比较传统的“应用题”与现在的“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其中的两个亮点。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把解决问题向前推进了两步:从收集信息、发现和提出问题开始,使学生经历了一个收集信息、发现和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完整的过程,以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各种能力,而不是原来单纯的解题技巧和应试能力。二是问题解决过程更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强调学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应用意识的提高。在笔者为这些新变化大声叫好之时,也发现了我们有的老师过于“喜新厌旧”,出现了一些不良的教学倾向。主要表现在:

1、重开放轻提炼。

许多教师会放不太会收。如教学连乘应用题时,一教师首先呈现例题:

在对例题信息进行分析后,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方法。不一会儿学生畅所欲言,展示了各种解决方案: 方法1:8×10×3=240(人)。方法2:10×3×8=240(人)。

方法3:8×10=80(人),80×3=240(人)。方法4:10×3=30(人),30×8=240(人)。

可有一种教师预设的解决方案学生没能展示出来,教师又让学生探究再探究,学生还是想不到,教师只好自己搬了出来:8×3×10=240人,以此来展现方法多样化。得到众多方法后,学生就在教师引导下重点讨论每一步算出的结果表示什么,这些方法正确与否。最后使学生明白一个问题有许多种不同的方法可以解决,但都是用连乘的。课至此转入巩固阶段,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可以发现,上课教师已经具备了开放的理念,但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以及这些方法的共性与差异、优点与不足在上课过程中缺少提炼,而这些,恰恰是过去传统题教学中最为坚实、最有成果的一环,也是我们当前教学中所应坚持的、继承的宝贵经验。没有提炼的课堂是浅显的课堂,是没有重点的课堂。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过眼云烟,而其中的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时的分析、推理、归纳方法是形成学生认知体系的核心,是其以后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基础所在。

2、重形式轻内需。

有的教师为合作而合作,为操作而操作,只重外在形式,忽视学生的内在需求。在日常教学中,有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建立一种概念的表象,会让学生被动参与一些操作,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时,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应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需求感。如当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不明确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或画一画图来理解,在学生想说又说不明白时,让学生先相互讨论、交流,再来表述,而不是学生在教师指令下,为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形式需要,为了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而被动地去操作、去交流、去合作。

教学艺术无止境,但实实在在始终是教学艺术的精髓所在,让我们在理解课改理念的同时,不断地思考如何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得到发展。

三、问题解决训练要有度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少不了的是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巩固与发展,对于练习的内容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做到环环紧扣,逐步提高。既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又要有一些变化式习题,以利于新旧知识的沟通,拓展学生思路,还要设计一些综合性较强的思考性练习,以利于学生加强实践,促进知识向技能、智能方面转化。同时还应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因材施教,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这也就是说,练习要有一定的梯度、量度、效度、难度。

训练有度,说起来容易,实际操作起来却是非常困难的,当前课堂教学中对这四个度的把握有一些明显的缺失:

1、时间不够,当堂练习成学生课后负担。教师们都知道,要有一定量的练习,才能促进学生技能的形成,但新授时间过多了,在课上匆匆解决两题后就只好把后面的习题交给学生课后解决,这是现在许多问题解决课的现象。有的教师认为,现在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出现这样的现象很正常。我认为一两次可能正常,经常出现就说明教师缺少时间与效率意识。我区扬思中学以教学常规的形式规定课的新授时间与练习时间,并持之以恒,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合理安排时间,加强当堂训练,必有厚报,这也是减轻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

2、书中习题不用,以自编高难、开放题为荣。在许多公开课中,教师对书中的习题弃之不用,甚至让学生连书都不用打开,只发给学生教师自己设计的练习纸,让学生完成自己编的习题。教科书是最直接的教学资源,一般情况下,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习题的处理上,重点思考在紧扣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如何来选择、整合与改编。如我在教学“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对书后的练习进行了调整:先让学生完成习题4,解决“单价4元的书,23元、25元最多能买几本,还多几元”。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书中没有的问题,最少增加或减少多少元,能正好把钱用完而没有剩余?从中让学生感悟有余数除法与整除除法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余数与除数之间关系的理解。而后又让学生解决书中的习题3,变动手做为抢答:四月份有30天,有几个星期还多几天?学生有的从日历观察直接得到答案,有的用口算解决„„气氛热烈。接着让学生抢答五月份有31天,又有几个星期还多几天?这时除了刚才两种方法以外,学生又想出了总数加1,余数也加1的新方法。这个练习使学生充分体验了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包括运用原有信息解决新问题的策略,也让学生初步感知了总数与余数之间的关系。像这样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既抓住了本课的重点,又有机地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3、把情景串当成习题梯度。主题式应用题教学在现在的课堂中常常见到,它能让学生比较容易得到信息,减少学生思维的时空跨度。但每一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情景串习题往往容易引起习题难度、梯度设计上的困难,教师需费更多的心思去考虑其习题安排的合理性。但是我们绝不能把一个情景串就当成习题梯度,让学生在简单的重复中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时代赋予教育的新使命,掌握一定的解决问题教学策略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它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下载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实践与思考读书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实践与思考读书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当前,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速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

    关于初中数学活动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初中数学活动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摘要】《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设计的探索和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设计的探索和思考 ——课题实验总结 铜陵市淮河路小学 周国新 “做中学,学中做”是知行统一的学习方式,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

    小学实践活动总结与心得最新20205篇范文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往往出真知,更是要从小培养实践的习惯。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小学实践活动总结与心得,请笑纳!小学实践活动总结与心得1开学初,为了美化教......

    浅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浅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全新领域,在新一轮课改中备受关注。实践与综合运用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是数学知识技能的一个重要内容......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贪玩是他们的天性,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来说应该很好地利用学生的这一天性,把这种天性投入到课堂中,教师会利用这种贪玩的天性引导学生,那就......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实践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实践 ——从学习中体验“做数学” 金台区刘家台小学孙正义 一、问题的提出 “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

    实践活动心得

    实践活动心得 劳动最光荣。利用课余时间体会了劳动的辛苦,也体会了劳动的快乐。 周六我们全班同学去参加了校园实践活动,学生会的负责人吩咐我们去B区荷花池旁边发传单。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