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子商务专业的模块化教学与研究
电子商务专业的模块化教学与研究
广西柳州一职校 谭勇
摘 要:模块教学法是把操作技术和相关理论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的一种好方法,它在理论学习和操作训练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切入点。通过模块教学法的实施,可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促进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它有讲有学,循序渐进,边学边练,可以收到事半功
倍的效果。关键词:模块教学法
一、背景
电子商务发展速度之快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普及速度之快令人难以置信。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是教育科研部门还是新闻媒体,都将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电子商务,全球性的电子商务热潮必将一浪高于一浪。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当务之急。
(一)国外电子商务教育
美国著名的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电子商务专业主任Michael Shamos教授说:如果要经营网上商务,就需要了解许多商务知识,同时还需要懂得许多技术方面的知识。否则,你可能需要雇用太多的技术人员,你自己无法制订明智的采购计划,对建立网络一无所知,为别人所左右。该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对经济管理和技术课程采取并重的态度,力图使毕业生能成为未来企业中电子商务应用方面合格的经理、规划人、分析家和编程人员。
(二)国内急需电子商务人才
我国正处在电子商务的发展时期。而这个时期将对电子商务的人才提出新的需求,过去那些仅具有技术背景的人才或仅懂商务的人才已经很难满足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需求。根据国家工商局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企业已达到870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就有十万多家,以每家大中型企业需要引进一名电子商务人才来计算,就需要10万名,可见我国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潜在需求是极其巨大的。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还处在起步阶段,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开始升温,再过几年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将达到一个高峰。因此,人才的缺乏将是中国
发展电子商务的瓶颈问题之一。
(三)当前国内电子商务教育现状
由于电子商务发展的迅速,我国的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和一些企业已经逐渐开始意识到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强劲,都纷纷采取一些对策来满足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培训的需求。目前,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教育机构组织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需要,在教育部高教司综合处和财经政法处的主持下,2000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的13所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在南京审计学院召开了“高等院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建设专题研讨会”。经过专家论证研讨,就EC(电子商务的英文缩写)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要求、学制、核心课程等方面形成了共识。但由于EC的实践本身正处于飞速发展中,即逐渐定型或成熟,故在EC专业的可选专业主干课程(网络营销、电子商务技术基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网上支付电子银行、电子商务动作管理)及授予什么学位(管理学、工学或经济学)等方面仍然存在争论。
2.政府职能部门组织的培训
为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劳动保障部制定了相关的电子商务培训计划,专门为企业的在职人员提供培训服务。劳动部在1999年就着手制定电子商务师的新型职业岗位培训和论证标准。在制定的《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标准》中,将从事于电子商务相关岗位的人称为电子商务师,并将电子商务师的职业定义为:“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商务活动的专门人员”。根据企业的需要,将本职业设为四个等级,分别是电子商务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助理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2002年在全国推行了电子商务师培训和论
证工作。
(四)问题的提出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多层次人材的培养,大学的电子商务教育已经日趋定型和成熟,也有了很多的培养模式。但中职电子商务由于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及学习能力的特点,决定了对中职生的培养不能等同于大学生。所以,我们提出了针对中职学生的电子商务模块
化教学。
二、基本理念
模块教学法是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一种职业教育法。它实现了理论学习与操作训练的有机结合。它的推广和应用,对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促进职校生操作
技能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随着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现代的企业正朝着高文化、高科技含量的方向发展。中国的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为了参与国际竞争,为了不被“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无情地抛弃,现代的中国企业迫切需要现代化的设备和各种具有高文化高科技水平的人才,特别是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意识、能适应企业不断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多年以来,职校生在校人数不断下降,一些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普遍不受企业的欢迎。职业学校步履艰难,危机四伏,职
校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经常困扰着我们。
究其原因,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如国有的中、小型企业生产经营惨淡,全国大、中专学校及高中扩招等。此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职业学校延用了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合职校的特殊办学要求,培养不出“实用型”和“操作型”的技术人才,严重阻碍了职校的发展。职业学校办学宗旨的特殊性决定着职业学校既不能重理论、轻操作,也不能只抓技术,不讲理论;更不能重文化课,轻专业课,本末倒置;而应该统筹兼顾地处理
好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关系。
模块教学法是把操作技术和相关理论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的一种好方法,它在理论学习和操作训练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切入点。通过模块教学法的实施,可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促进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它有讲有学,循序渐进,边学边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项目的实施
(一)教改试验内容
电子商务模块化教学的基本思路,是将教学内容按培养能力型人才要求科学地划分为若干个可以有机的搭配和组合的模块,并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培养对象选择不同的模块内容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它要培养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又懂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人才,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根据专业特点、培养目标、学生就业方向,本着必需和够用的原则,筛选和重组教学内容,保证学生以较高效率修完所需课程相关内容并具备相应能力,从而达到毕业规定的标
准。
模块化教学的操作要点分为以下四步。
1.学生重组
我们采用动态管理方法,对学生进行重组。新生入学后,立即着手在新手中开展兴趣调查,根据学生不同兴趣,将学生编入不同的兴趣小组。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我们共开展三个兴趣小组:网站建设小组,针对的是对网站的编程技术有兴趣的学生;电子商务小组,针对的是对网络营销有兴趣的学生;办公软件应用小组,针对的是对商务文秘工作有兴趣的学生。编入小组后并不是不能改变,每个学期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可以调整改变加入其他的兴趣小组。2.教学内容重组
将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群和专业发展模块群,基本模块群是不论任何专业发展方向的学生都必须要掌握的内容,专业发展模块群是对这个方面有兴趣的学生才要求掌握的内容。例如:网络营销基本模块为基本的网络实操与寻找商机,而专业发展模块则为筹划中小型网上营销活动能力;网站建设中基本模块为编写基本的动态网页,专业发展模块为网站的规划建设。3.模块化施教
我们在兴趣小组的教学过程中,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步化,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一致化,针对每个学生的兴趣,开展教学,使学生感到所学正是所要的. 4.反馈评价
每次兴趣小组活动之前,教师都会提出本次活动的目标,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对每位学生在本次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反馈,没有达成目标的,利用业余时间,学生自我学习,完成目标,如果学生自我完成有困难,则在教师辅导下由学生完成。如果在这个模块的教学中,个别学生总无法完成目标,则证明这部分学生的理想与自身能力有比较大的差距,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对自身能力的重新认识的基础上重新界定目标,在下一个学期,参加新的兴趣小组。
(二)教改试验的支付条件
为保证教改试验的顺利实施,我校在试验管理、人员配备、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
1.管理
首先,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教改试验,多次与本课题组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新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课题组成员在思想上取得共识,确立教改试验的指导思想。其次,课题组成员分工负责,整体推进教改顺利进行。
2.设备
在学校领导安排下,将两个设备优良的机房安排给本专业使用,对科研组的设备要求,也是有求必应,对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3.场地
电子商务实验室一间。
(三)教改试验的过程管理
1.设计 在课题起步阶段,课题组多次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分析具体情况,制订了实验的总
体计划和实施手段。
2.实施
实验的每个学期初,课题组都制订详细的实施计划,每星期进行集体备课,分析情况,对实验效果作出及时评价,相互交流经验,改进方法,并做好数据和资料积累。每个学期末,参与试验的教师都有本班的阶段总结。
3.评价
成立评价小组,有意识地收集评价资料,科学分析测评结果,及时研究改进意见。将自我测评、评价小组测评、领导测评有机结合,将平时测评、阶段测评、终结测评综合考虑。
4.监督
学校校长办公室建立本课题的教研活动档案,并经常督促和检查活动开展情况,每学期课题组都要定期向学校负责教学的副校长汇报课题进展。
(四)教改试验的主要限制因素
1.硬件设备相对滞后
我校虽然拥有几百台计算机,但由于专业众多,因此完全由本专业使用的只有一个机房,并且物流实验室尚未建立,所以对物流方面感兴趣的学生,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在硬件方面不能够完全满足模块化教学的要求。
2.实验教材缺乏
在中职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中开展模块化教学,缺乏相应的教材,没有现成的教材、理论可以借鉴,部分教材还要靠教师自行编写。
3.教师经验不足
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大多是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四、教改成果描述
首先,培养了全面发展、技能水平突出的学生。全年级大多数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2001级127名学生参加全国电子商务师(中级工)的鉴定,通过率为98.8%;02级78名学生参加全国电子商务是师(中级工)的鉴定,通过率为89%。2001级毕业生就业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八左右。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通过率达到30%,一级通过率为100%。一批技能水平突出的学生脱颖而出,2002级11名学生2004年11月参加全国首届电子商务师大赛,在参赛选手不分学历和职业且参赛选手几乎均为本科生的情况下,在第二轮比赛中全部获得助理电子商务师(高级工),是我校第一次有如此众多的学生获得高级工,在第二轮比赛有一名进入全区前十名。2003年7月2001级2名学生代表柳州市参加全区计算机技能大赛“录入与排版”(非专业组)获团体第一、个人一等奖。2003年2001级学生参加团市委组织的全市网页大赛获一等奖一名,三等奖两名,而当时他们还只是二年级的学生。2003年2001级一名学生参加全市青工状元大赛,获技术能手。2004年7月2001级、2002级学生参加全市计算机技能大赛“录入与排版”(非专业组)获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一名、三等奖二名;参加全市网页大赛(非专业组)获一等奖。
在试验过程中,有一批与试验有关的论文及经验总结产生。其中,论文《谈电子商务“硬”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如何在会计教学中开展诚信教育》在广西职教论文评选中分别获得二等奖与三等奖,在这两年的电子商务教学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模块化教学的方案和操作规程,初步形成完整的课程教学计划,为指导本专业以后年级组织模块化教学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其次,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积极而又慎重地制定、修订、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合理地设置课程,并根据我们的培养目标,确定了清晰、高远并且可行的实施方案。依据就业市场对人才要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通过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实用化的实践环节,使课程设置更趋于科学、合理,形成了合理的商务技术和商务课程之间的递进关系,使理论教学与创业实践有机融合,为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创造条件。中等职校电子商务教学可以分为3个基本模块:网络营销、网站建设、电子支付,围绕三个模块从而进行一系列的课程设置。
五、实施模块教学的几点收获
第一,突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推行模块教学法,更突出了技能训练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在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标准上,与行业需要、行业考核标准紧密结合,摆脱了普教的传统模式,更加突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第二,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过去,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分别由不同教师担任。往往是专业理论课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差而实训课教师理论水平低。为了做好模块教学的准备工作,本教研组有目的地输送一些理论课教师到柳州市一些商业网站和网络公司,而且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化培训实训课教师的理论知识,并且将他们安排在一起备课,有目的地开展教学研究,交流经验,探讨问题,让他们知识互补。从而,增强了理论课教师的操作能力,提高了实习指导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为培养跨世纪的专门技术人才,为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加强了教材的专业性。采用模块教学,它有一整套完整的教学训练程序,而程序中的每个动作要领都有理论结合点。同一结合点上可能含有几门课(按原有课程)上的理论知识。显然,我们原来使用的专业教材不能完全起到上述作用。模块教学是专业课教材建设的一次大变革,打破了现有的教材体系,加强了专业性,正确地解决了学科体系的系统性
与生产实践所需知识综合性的矛盾。
第四,避免了讲授知识的重复性。原有的教育方法,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致使每科教学各自为政,内容重复,课时膨胀。如电子支付,在《电子商务概论》和《网络营销》中同时都讲,增加了课时数,教学效果却不一定好。采用模块教学,加强了同一结合点上相关科目的协调配合,避免了知识重复讲授,而且也适应于我国现在每周40小时工作制,30个学时的教学安排。
第五,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我校从2001年实行模块教学以来,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加牢固,特别是应用能力普遍提高,2003年及2004年电子商务四级工定级率分别为98%和89%,比采用模块教学前的2002年的64%分别高了34和25个百分点,而且学生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毕业生得到
了社会的普遍欢迎。
六、实施模块教学的困难和问题
采用模块教学法,教育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缺乏高素质、高能力的授课教师。采用模块教学,要求教师既要精通理论知识,又要熟练掌握实践操作技能;既要懂电子商务概论又要精通网站规划和网页制作;既能编写程序,又会在网上进行商务信息的收集、发布以及网上商机的寻找。所以,对各模块教师的各方面综合教学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高素质的全面型人才目前很少,这无疑使教育教学质量受到
影响。缺乏有权威的专业技术培训教材。模块技能培训法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每位教师根据不同模块自编单元化的培训教材。编写教材对于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说困难还是比较大的。它不仅仅是教师工作量的大小,而且受教师本身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第二篇:职业化院长与专业化院长比较研究
职业化院长与专业化院长比较研究
重庆医科大学管理学院医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郑万会 王 净(通讯作者)
基金项目:重庆医科大学创新项目“重庆市主城区医院文化的调查分析”
摘要:专家型院长和职业化院长,谁入主中国的医院管理,一直是倍受关注的焦点议题,尽管职业化院长具有诸多优点,却难以占据医院管理的主要市场。分析二类院长的特点及专业化普遍存在的原因,并阐述国内外现状和趋势,探讨职业化推进的诸多障碍及原因,最后提出推行职业化的建议。
关键词:职业化院长,专业化院长,研究
医院院长职业化长期以来倍受各界关注。据统计,我国目前医院院长90%是专家型院长。他们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管理教育。一项对全国21个省市的调查表明,96%的医院管理人都认为需要相关培训,却仅有28%的医院管理者接受过短期的专业岗位培训。尽管理论界和政府一直倡导院长职业化,但专家型院长仍然占有主要席位。原因何在?
1.专业化院长的优劣势及面临的办院环境
专家型院长是一个特殊的人力资源群体,其优势明显:文化 和学历高,一般都具有医学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专业水平突 出,大多是各医院的医疗技术骨干,已获高级职称;在各自的专业技术岗位上成绩显著,不少是学科带头人。诸多原因致使专业化院长存在潜在的感召力和无形的说服力,对医学知识的精湛更加迎合了公众的“内行管内行”的心理。因而专业化院长在医院管理中独占鳌头。
然而,专业化院长也存在很多不足,如:管理知识相对缺乏,处理复杂管理问题的能力与经验不足;有的自我感觉良好,认为 自己高人一筹,特别是看不起非专业的医院管理者;难以完全脱 离专业全心作院长。多数院长不愿心甘情愿放弃日渐辉煌的专 业,导致管理没作好,专业荒废了的局面;角色复杂影响能力发 挥。政府官员、学科带头人、医院CEO三兼其身,难以将有限的精力全部投入管理,致使管理效能弱化。
随着医改的逐步深入,医院间的竞争重点已从对病源的抢夺转入到管理、经营理念的较量。由于公立医院赖以为生的财政拨款水龙头骤然拧紧,更意味着中国医院的运行环境、经营机制等正发生悄然变革,技而优则仕的院长们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仅靠尖端设备和高超技术已经不能适应时代。日趋激烈的竞争要求院长据国家政策结合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积极应对医院发展面临的资金短缺、医疗风险等难题。.职业化院长的含义及优劣之处
何谓院长职业化?以经营管理医院为终身职业,以契约的方式接受医院产权人的聘任,取得医院法人财产的使用权,以经营者的合法身份经营管理医院,实现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自己的人力资源为资本获得个人收益,并取得职业业绩的人。
这类院长具有系统的管理知识。在处理问题时,易从整体出发,善于驾驭主动权;精力充沛。职业化院长不从事会诊、上手术台等工作,会专心致志当好院长;职业化院长本质决定其毫无退路可言。尽管也同样面临职位隐忧,但由于自身无医疗专业,只有一心一意把管理作为一个终生的职业来经营。
但是,职业化院长也存在如下不足,如:对医学知识的缺乏致使决策、管理时存在盲点;管理属软科学,其效能尚未被广泛认同,因而缺乏普遍的感召力;职业管理者容易把医院当作企业来运作,淡化医院性质以及供求信息的不对称和医患关系的特殊性。
3.国外医院管理模式与我国的差异
3.1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模式特点
在美国,医院的管理者大多不是学医的,95%以上的院长毕业于公共卫生、经济等管理专业。在英国,院长基本上都是管理专业毕业或经济、法学专业毕业并通过培训的专职管理人员。在法国,法律规定,国家综合医院的院长必须经过卫生管理专业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这些是职业化管理的典型范例。
3.2日本的医院管理模式
日本实行的管理体制是从理事会到院长直至一般管理者和 工作人员的直线式领导体制。日本的医院院长要全权管医疗,故不是医师出身就难以胜任工作。医院在管理体制上是以医师为中心,日本的“医疗法”就规定院长必须是医师。这种模式相似于我国的专业化管理。我国是效仿欧美模式还是照搬日本的模式呢?要根据国情而论。
3.3国内外办院环境差异
国外诸多管理模式都是政府扮演着经济支柱角色。美国虽实行企业式的管理模式,但由于全民医保体系健全,医疗费用多由保险公司支付,国民自付比例额度不高。在法国,医院被传统认为是福利事业,以方便病人为宗旨,国家投资巨大。在英国,国家对卫生经费资助占总卫生经费的97%一98%。独联体国家卫生经费也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总之,政府把医疗卫生事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而投以巨资。而我国,尽管一直倡导卫生事业性质不变,但国家对其投入不到4%,正常开支缺口靠医院解决。由此而产生的“看病难、看病贵”、医患纠纷大大增加,因而我国院长面临的办院环境尤其严峻,更需要一支职业化队伍才能应对日趋恶化的形势。
4.我国推行职业化院长的主要障碍
不论从卫生事业的远景目标,还是解决医疗卫生领域的棘手问题,都迫切要求职业化队伍的诞生。然而,推行职业化道路却困难重重!原因如下:
4.1政策、制度不完善
4.1.1选拔院长缺乏职业化界定
至今尚无明确的职业化院长的选拔规定,特别是对任职条 件、专业学历等方面。由于医院管理人才来源途径少,系统的管理知识欠缺,加上培养人才起步较晚,而且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最终成为院长,还需要一段时间的不断探索,客观上形成了继续沿袭从医学岗位选拔人才到管理岗位扮演院长角色的局面。
4.1.2无相应考核奖惩机制
医院院长实行几年一届任期,大多把管理工作看作兼职和短期工作,许多院长身在其位,却难以全身心投入管理。特别是当付出与收入严重不对等时,有的往往选择采取非正当措施来弥补缺失。对于曾经作出过特殊贡献的院长们,没有获得职业经理人及企业CEO相应的薪酬,更易滑人犯罪深渊。
4.1.3缺乏监督制约机制
院长由政府任命,政府是医院的最终所有者,院长的目标是 力保平稳过渡,无论绩效如何,收拾残局的最终还是政府。于是纷纷向银行大举借债,争相进购设备、互相攀建高楼。更有甚者,搞权力寻租,最为突出的是医药、设备购销中的商业贿赂以及基建中的腐败行为。
4.2卫生管理专业人员匮乏
4.2.1缺乏相应的素质
学习卫生管理的人员尽管具有相应的知识素质,但技能普遍不高,缺乏与时俱进的决策能力,特别是国家宏观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如何独辟蹊径求得发展,及时准确地分析、研判,并作出科学决策更令其束手无策。又因参工时间短,难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
4.2.2 缺乏相应的知识
职业化院长应具备医学、管理、经济等方面的知识。目前的教育体系致使生源大多从高中至大学再到研究生的学习,医学知识略知皮毛,管理知识纸上谈兵,他们进入相应的职位后只能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更难在短期内系统掌握各门综合性知识,当然更难以灵活运用之。
4.2.3择业上的供需矛盾
许多院校近年相继开办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但许多毕业生并未真正从事该专业。表现在就业形式巨大压力下择业多元化,特别是公务员招考中对该专业的设臵仅限于卫生部及省厅级机关少量的职位,广大医院并不接收该专业人才,使接受过正规专业学习的多数人员很难谋其职。另一方面,从事管理工作的学生缺乏运筹帷幄的能力,用人单位对其兴趣不浓,由此导致恶性循环。
4.3认识偏见
“主业当专家,副业当院长”、“专家是终身的、院长是暂时 的”、“外行管内行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认识普遍存在。“临床创造效益”思潮,使一线科室获得较多的政策倾斜。而管理被认为是没有产出的部门,因而不重视管理类人才引进。
5.发展院长职业化道路建议
5.1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使专家型院长顺利过渡为职业化
目前在我国的管理队伍中,有许多知名的院长:如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的徐德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石应康、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的徐克等都是专业型院长投身于职业化的典型,故国家应从政策层面上解决专业化院长的后顾之忧,使愿意从事院长工作并有领导才能的人充实到管理队伍,力争在短期内完成过渡。
5.2积极培养院长后备人才
从MBA和卫生管理专业引进专业人才,充实到医院管理工作中,让其熟悉院务工作运作,特别是对医疗知识的知晓,减少决策的盲目性,较快胜任院长角色。
5.3建立院长年薪制 国内前车之鉴已表明,许多在医院改革中的有功之臣,最后沦为阶下囚,一方面由于自身的自律意识逐渐淡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业绩不能像企业的管理者一样得到应有的体现,故寻求他法弥补。
5.4加大卫生事业的投入,逐步完善医保体系
国家应从政策层面上缓解外环境,而不是一味的让医院去承担诸多因素所致的多重压力。特别是在资金上加大投入。
5.5 建立院长智囊团
院长由具有丰富管理知识并知晓医务的人担任,智囊团由专家组成,并吸收中层干部和一线人员入团。既便于合理授权又全面调动职工积极性,避免决策的盲目性。
5.6借鉴医院管理公司模式
对托管医院实行全面经营,通过输出管理、技术等,对人事分配制度等进行改革,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并在医院重点学科建设、战略规划、薪酬管理等领域实现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不断提升,争取做到政府、病人、员工三满意。
摘自人文社会医学版《医学与哲学》2008年9月第9期
第三篇:班主任专业化研究总结
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工作艺术的研究
子课题:班级日常管理的研究
2010-2011学研究总结
宁城高级中学
本学年(2010-2011学)我参与了《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工作艺术的研究》——“班级日常管理的研究”,通过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现将这一学年的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情况
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应该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一个特殊方面,其研究对象是“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班主任既是研究对象的载体又是参与者。研究的重点是积极探索班主任专业化的标准,逐步掌握德育与班主任工作的理论知识,经过长期培养训练形成班级德育和班集体建设与班级日常管理的能力和技巧,提高班主任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全面有效地履行班主任职责。
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都会碰到种种问题、产生种种困惑。要解决这些疑难,成为一名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称职班主任,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是一条重要的捷径,这种专业性的结构要求不仅体现在对班主任的教育理论型修养上,更注重班主任在日常管理操作的科学性上,既体现在新时期青少年发展对班主任提出的新要求、新内容,又体现以对班主任基础性传统内容的新思考、新发展。
研究的主要步骤及过程。
1、2010年9月1日——2010年10月1日,研究准备阶段。做好研究前的学习和资料积累工作,撰写研究计划,确定本学年的研究过程及具体步骤。确定主要的研究方法及实施方法和手段。
2、2010年10月8日——2011年1月15日,第一研究阶段 开展好研究的初步调查和调查的分析工作,并且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纪律管理计划和实施的具体办法,初步实行班级座位调配和制度的制定与实施。
3、2011年3月1日——2011年6月25日,第二阶段研究 在上学期研究的基础上,对上学期的班级纪律管理及座位调配制度进行试行的效果进行反馈和调查,并且进行实施的调整,以期得到最佳的纪律日常管理办法和座位调配方法。
4、2011年6月26日——2011年7月15日
对本学年研究的两项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和修订,得到最佳的班级纪律管理办法和初步能应用于实际的座位调配方法。
对班级纪律管理和座位调配得到的经验进行一定的总结和归纳,得到很好的实施办法及实施管理过程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课题研究取得初步成果
班级纪律的好坏事关一个班级学生学习、生活是否能顺利进行的关键,班主任工作过程中对班级纪律的管理和研究在班主任工作艺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使学生纪律管理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形成良好的班风,学习科学的管理班级纪律很重要。班主任要把“说”的转化成学生“做”的,必须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渗透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味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班级纪律的管理就是要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办学思想等“外化”的东西“内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简言之,就是通过师生间相互心灵间的沟通使班级的纪律
管理取得更好的成效。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环境,座位是学生学习及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班主任日常工作过程中,调配好学生座位也是班主任工作艺术的具体体现。平等的座位安排有助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人文环境。同时也是班主任能在学生中顺利开展日常管理工作的先决条件。
成果体现:
1、班级纪律管理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附1)
2、班级纪律管理积分表(附2)
3、关于班级管理中学生违反纪律的案例分析(附3)
4、学生座位安排班级管理的重要环节(附4)
三、存在问题及困惑
在目前的班级纪律管理中,缺乏明确的班级管理目标,仅凭经验,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来管理班级。将班级管理定位于学生的应试成绩,围绕取得良好的应试成绩而开展班级管理。重视智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要求统一化、模式化,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内在潜能,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班级纪律管理中处于班级管理的绝对权威地位,从班规的制定,班委的确立,管理的实施,监督的进行,到学生的评价,都由班主任说了算,班主任充当着“管家”、“警察”的角色。学生成为被管制的对象,没有参加班级管理的机会,主体地位根本无法保障。班主任教育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成果。做了很多工作,但效果并不好,出现事倍功半的状况。这主要是因为不注重教育方法。学生评价是就学生现实的或潜在的价
值做出价值判断的活动,它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导向、激励、矫正、甄别等作用。目前对学生的评价存在着评价内容狭窄化、方式主观化、观点固定化等问题。
四、通过研究对今后班主任工作的设想
班级纪律管理中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复杂的,解决班级纪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密切配合。科学的班级管理来源于科学的思想观念的指导。只有正确的思想指导,班级教育管理才能走上科学化的轨道。为此,要通过学习,使班主任掌握班级管理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观念,即树立素质发展观、学生主体观和系统整体观。要有效地开展班级纪律管理,必须有明确的目标。班集体目标是国家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社会期望的综合反映,是班集体工作的出发点、评价标尺和班集体前进的动力。要让每一个学生参与班级纪律管理,建立学生自主管理的制度,通过制度保障学生参与管理的权利。主要包括增设班级管理岗位,实现人人岗位制;废除学生干部终身制,实行班级干部轮换制;改变班长任用制,实行值日班长制。增设班级岗位,岗位多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多了,参与以后,对班级认同感增强。岗位轮换后,学生角色适应能力加强,心态调适能力提高,对管理的认识加深。值日班长制既是一种锻炼的机会,又是一种为大家服务的机会。
班级纪律管理过程中多鼓励、少批评。中学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鼓励和认同,如果学生成绩不好就批评和指责,他们可能会失去信心,教师多用鼓励的话语支持他们,他们就能产生信心。因此,在班级纪律管理中,班主任要以鼓励、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努力发挥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通过及时、适度的表扬,使之变成走向成功的起点。
第四篇:学年班主任专业化研究总结
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工作艺术的研究
子课题:班级日常管理的研究
2013-2014学研究总结
宁城高级中学
本学年(2013-2014学)我参与了《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工作艺术的研究》——“班级日常管理的研究”,通过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现将这一学年的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情况
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应该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一个特殊方面,其研究对象是“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班主任既是研究对象的载体又是参与者。研究的重点是积极探索班主任专业化的标准,逐步掌握德育与班主任工作的理论知识,经过长期培养训练形成班级德育和班集体建设与班级日常管理的能力和技巧,提高班主任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全面有效地履行班主任职责。
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都会碰到种种问题、产生种种困惑。要解决这些疑难,成为一名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称职班主任,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是一条重要的捷径,这种专业性的结构要求不仅体现在对班主任的教育理论型修养上,更注重班主任在日常管理操作的科学性上,既体现在新时期青少年发展对班主任提出的新要求、新内容,又体现以对班主任基础性传统内容的新思考、新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学生的三操指导和管理。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保障,健康的体魄也是我们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要求。所以除了要求
好学生上好体育课和体活课以外,三操的指导和管理也是我们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一个总要内容。
做好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班主任所有工作的目的最终都是为了更好的为学生学习服务,而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除了自己认真学习和老师的认真教学外,对于一个班级而言,学生学习方法了解和掌握的参差不齐,使得学生的学习成绩千差万别。所以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一个专业班主任所应具备的能力。
三、研究的主要步骤及过程1、2013年9月1日——2013年10月1日,研究准备阶段。做好研究前的学习和资料积累工作,撰写研究计划,确定本学年的研究过程及具体步骤。确定主要的研究方法及实施方法和手段。
2、2013年10月8日——2014年1月15日,第一研究阶段 开展好研究的初步调查和调查的分析工作,并且制定切实可行的三操指导和管理以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实施的具体办法,初步实行三操指导和管理以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制度的制定与实施。
3、2014年3月1日——2014年6月25日,第二阶段研究 在上学期研究的基础上,对上学期的三操指导和管理以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进行试行的效果进行反馈和调查,并且进行实施的调整,以期得到最佳的三操指导和管理以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效果。
4、2014年6月26日——2014年7月15日
对本学年研究的两项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和修订,争取得到最佳的三操指导和管理以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效果,并初步能应用于实际的三操指导和管理以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对三操指导和管理以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得到的经验进行一
定的总结和归纳,最好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办法,最次也要做到能分析出研究过程中实施和所做的不足。
五、课题研究成果
1、“高中学习方法探究”主题班会(附1)
2、高一学生学习方法指导(附2)
3、高三学生学习方法指导(附3)
4、间操课班级跑步规定(附4)
5、“做好眼保健操,保护眼睛”主题班会(附5)
6、论文《深入沟通交流提高班主任工作实效》(附6)
7、论文获奖证书(附7)
六、存在的困惑或问题
学习方法虽然通过教育和交流,学生都能有所了解,但是个别学生对学习方法的使用和学习还是太过于死板,不能结合自己学习实际有针对性的进行修改,一味地生搬硬套,导致反而是学习效率更为低下。对于学生跑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现在学生是早晨住宿生跑,每天间操课跑,每周两节体育课及一节体活课跑,这样的运动强度对于学生是不是有些大。
七、研究后的反思和设想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知道不仅要只限于对学习方法的学习和交流,更要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辩证的去学习学习方法,选择和筛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于学校单一的跑步运动,协调学校探索更为丰富多彩并且行之有效的课件体育锻炼措施。
第五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与实践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与实践
新会区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简华觉
[摘要]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直接实践者,肩负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责任,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成败。信息技术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教学水平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随之也要求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笔者作为一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员,努力改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探索一条可行之路。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师 专业化发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和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被推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直接实践者,肩负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责任,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成败。信息技术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信息技术教师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信息技术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教学水平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随之也要求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目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程度不是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适新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的需要,为信息技术教育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一、信息技术教师的生存状况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教师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在学校中往往扮演着多种角色,既是信息技术教师,又是机房管理员,电脑维修工,还要维护校园网,给其他老师制作课件,甚至还兼着其他学科的课和其他杂务等等。以至于信息技术教师大都忙于应付这些“杂事”,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做好教学工作,更谈不上专业化发展,相信这是困扰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的一个难题。我区一些信息技术教师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自己辛辛苦苦的劳动只为别人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工作没有成就感;自己天天都在忙,到头来似乎也没有什么成绩。我们经常可以感受到信息技术教师的无奈:信息技术教师付出的比别人更多,却很难得到应有的回报和认可。虽然形成这种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但通过教师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是改变信息技术教师生存状况,实现自我价值,赢得尊重和认可的有效途径。
二、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全面的、整体的、持续的终身学习、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伴随教师生涯的永恒的追求。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是指信息技术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借鉴、探究、总结、反思、创新:在教育理念上树立正确的事业心、质量观、教学观、学生观;在知识结构上能掌握精深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在教学技能上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教学反思、教学研究、教学创新达到一定的层次;在教育规范上师德修养、敬业精神、学术规范、言行规范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教学生学将逐渐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这对教学而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合作建构;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相互理解、相互启发、教学相长;上课也不是单向度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因此,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持续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师就是在这不断提升、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成长和发展。
三、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可以参考的成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案例还比较少。我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突出特点是城乡师资水平差异明显,乡镇信息技术教师的数量较少、专业对口比例较低,市、区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都比较集中在城区的学校。我区通过信息技术送教下乡、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结对子、城区学校举办开放日与公开课等一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城区优质师资资源的引领作用,使乡镇信息技术教师有更多学习和借鉴的机会,再通过自身的总结、探究、反思、创新而获得专业化发展。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学习、借鉴、探究、总结、反思、创新。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自己的学习、借鉴、探究、总结、反思、创新,从而获得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1、在新课程改革的学习、培训、研修中获得专业化发展
通过新课程改革的学习、培训、研修,我们可以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全面认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课例学习如何落实课程目标,从而达到“正确认识课程目标,全面提升信息素养”的目的。除参加国家、省、市级的培训外,学校也可以组织自己的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培训,使培训渗透到教师的日常教学中,解决实际遇到的教学问题,强调教师的亲身体验与反思,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参与感。在形式上,校本培训要与课堂实践紧密结合,倡导以情境创设、典型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经验分享、合作研讨等多种形式的参与式教学和培训,注重培养教师在具体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训内容上不能仅限于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或空泛的理论指导,而应从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法研究等方面着手。多层次的学习、培训、研修是信息技术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2、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获得专业化发展
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最大的变化是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问题推动教学,努力实践“用智慧打造充满活力的新课堂”。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作深入的反思,反思该堂课的成功之处,巧妙之举或失误、疏漏的地方。通过反思去吸取精华,直面缺点,使之成为今后教学过程中改进、借鉴的资源,教学反思是自我成长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因素。
3、在集体备课活动中获得专业化发展
集体备课是实现经验共享,优势互补,开发潜能,生成智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当前,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时间还比较短,教师应紧紧抓住集体备课中互助合作的内涵,大力开展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活动,充分发挥每一个教师的积极作用,在实践中更加注意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可以互相诉说困惑、提出问题、展示案例、阐释设想,在各抒己见、共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产生灵感,达成共识,升华认识。这样,集体备课就从过去的以老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信息传递转变为在平等基础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交流,不仅可以用老教师的知识经验弥补新教师的缺陷不足,而且还可以用新教师的新理念和新观点撞击老教师的旧思想、旧模式。这样,集体备课就真正实现了新老教师的同伴互助、资源共享的共同发展目标,从根本上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竞争力,集体备课是信息技术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肥沃土壤。
4、从互动交流中获得专业化发展
信息技术教师拥有最便捷、最广阔的互动交流平台—互联网。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与专家、同行进行跨时空、跨地域的互动交流。通过与同行们开展平等、坦诚的专业切磋、交流、探究,互相学习,彼此借鉴,共同分享经验。通过参与这种最便捷、最广阔,多层面、多渠道的学习交流活动,信息技术教师足不出户就能接受到前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培训。互动交流是信息技术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捷径。
5、从参与课题研究中获得专业化发展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会有些感悟,有些反思,可能会是一些片段,不成篇章,系统持续深入反思的过程就是课题研究的过程。课题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增强教师的凝聚力;通过课题研究开发教师潜能,激发教师的创造力;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只要用心教育,用心钻研,相信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参与课题研究,一定会在专业上更大程度的提升自己,成为一名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实践成果
几年来,我区通过三级教研网络和信息技术大教研组活动坚持不懈地推动我区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全面发展、促进我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通过抓骨干教师以点带面的形式,积极选送骨干教师参加省的各类培训、学习、深造,让脱颖而出的骨干教师在区和自己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中起好辐射、示范作用。一大批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在各自的岗位上迅速成长起来,他们积极参加省、市、区的教学竞赛活动;积极参加区的优质课和示范课的执教活动;积极开展各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在专业化发展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如新会一中阳娇老师,通过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连续两年在广东省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二等奖,并成为信息技术科组备课组长;双水镇中心小学梁炳锋老师,积极参加中小学信息技术课题研究,使全镇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提升到新的层次。
五、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繁杂不易量化,使得许多信息技术教师职业认同感较差,工作热情受到打击。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明确工作职责,完善教师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信息技术设备设施维护等工作外包,使信息技术教师能专注于教学工作,激发信息技术教师内在的发展需求和欲望。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全面的、整体的、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涉及到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也要养成善于分析和审视各种因素的习惯,学会并制定自身发展的规划并逐步走上自我发展的道路。新课程的实施正在焕发教师的激情,发掘教师的潜力同时也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也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我们相信每位教师在这个变化当中都会发现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发出自己的声音。
参考文献:
[1]《未来与发展: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冯伯虎 [2]《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朱艳.吉林教育 2007.09 [3]《信息技术教师生存与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张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