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教学的现状审视及其策略选择
阅读教学的现状审视及其策略选择
文学院2班 2012015145 叶方碧
阅读,对于每个人的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阅读,我们继承了人类最为优秀的传统文化,阅读让我们幸福,让我们成长,阅读从古至今都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既然阅读如此重要,也决定了阅读方法、阅读教学的重要性。现在在我们的课堂上,阅读教学已经成了一个主要的教学方式了,但是通过一系列的观察、研究,阅读教学的现状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其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的,这条路还不是很平坦,需要我们现代人去努力开拓。
阅读能力可以区分为认读能力、解读能力和鉴赏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最为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现实情况是我们的学生在解读能力和鉴赏能力上还是很薄弱的,面对一篇课文,只能是读懂表面的意思,不能够力透纸背,往深一个层面挖,他们对小说的兴趣要高于诗歌,散文,诗歌散文这些需要细品的东西,他们往往读不出什么东西来,也体会不出作者那种纤细入微的思想,他们往往对一些重点段中的重点句有所忽略,对一些稍难句的解读能力往往不是很到位。但这原因出在哪里呢?我想这跟语文任课老师的工作不到位很有关系,他们只是通过教参、来备课,而没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对课文解读,一些老师他们自己是昏昏然的,然后想在课上给学生授课,将问题讲懂、讲透,他们讲的都是学生知道的东西,而学生特别想知道的东西他们却不讲,学生在课上得到的不是他们想要的答案,在学完一篇课文后,他们对课文,尤其是重点段落最终仍是一个一知半解的状态。长期的这种“囫囵吞枣”,不细嚼文中字词句,不细品作者深意的解读方式,对学生解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作用是很小的。一些学生往往在上了高中的时候还不懂什么是语文,对语文的功用完全不懂。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觉得没有意思,觉得语文课堂乏味,进而对语文也就失去了兴趣。
在一堂课中,老师们往往能把阅读教学的方法贯彻得很好,有默读、有讲述、有师生之间的问答,有课堂讨论、还有阅读提要,但是在现实教学课堂上,我们却很少发现老师的示范朗读,一些老师在遇到一些特别适宜朗读的课文篇目时,自己或是因为觉得自己能力不足,或是觉得自己朗诵不好,有些老师甚至是“难于启口”,所以往往会采用播放一些名家的朗读来替代自己的范读。我想这是不适宜的,这对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形成良好的班级朗读风尚有很大的阻碍,录音始终是录音,与学生的距离太远了,不能够替代老师自己的范读,录音朗读是死板的,唯有我们老师用自己喉咙发出的最优美的最婉转的现场范读,才会引起学生最大的注意力,调动他们最大的朗读积极性。
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问答法是一项古已有之的教学方法,它对于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思维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一堂课上会出现“满堂问”的现象;一些简单的问题老师往往会叫好几个同学答,而一些重要的问题,学生极想了解的一些问题,老师却不细化,一带而过;我们都有过做学生的经历,老师一堂课的满堂追问,学生往往处于云里雾里的状况,对于一个问题稍稍有所想法,但是囿于时间有限,往往教师在一个问题上的停留时间很短,同时“满堂问”使得课堂被切割得四分五裂,一堂课下来,学生往往得不到什么收获,教师传达的信息很多,但是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却很少,他们的兴趣没有被广泛的调动起来,我们的阅读教学也就自然达不到我们心中所想的理想状态。
针对上述所存在的阅读教学问题的审视,我们了解到阅读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我们应该要溯泳而上,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完善我们的阅读教学。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和思路。
阅读教学需要老师拥有很强的解读文本和阅读鉴赏能力,但是现状是老师解读和阅读文本能力不足和学生对这种浅层次教学现状不满两者存在极大矛盾,现在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媒体和书籍的机会在急剧的增多,他们头脑中所积聚的知识,往往是一些老师都闻所未闻的新知识,他们思维活跃,头脑灵活,一些问题问出来往往老师都解答不了,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老师和学生还是引领者和被引领者之间的一种关系,学生接触的事物少,懂得的知识并不多,他们对学识渊博的老师有一种绝对的崇拜之情。学生知道的东西,老师都知道,所以学生问的大部分问题,老师能够给学生解答,给出满意的答案。老师与学生的知识对比关系就像数学里包含关系一样,老师的知识储备能完全把学生所知道知识包含在内。但是现在老师的知识储备和学生的知识储备是一种并集的关系,老师知道的一部分和学生知道的一部分可能相重合,另一部分老师知道,学生不知道;还有一部分学生知道,老师不知道,这样学生问一个问题,老师要是答不出,学生往往会和老师产生一些隔膜,甚至不尊重,轻视。老师上课讲的一些知识,学生往往都已懂了,但是老师却反复强调,这里尤其是以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和阅读鉴赏这一块老师做的还远远不够。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呢,我觉得我们的语文老师尤其是语文教学研究组应该组织语文老师适当的看一些优秀语文老师的视频,看看钱梦龙、余映潮、邓彤这些优秀的语文教育专家是如何解读文本的,是如何引导我们学生走进语文,感受语文的。老师看完视频之后,应该要立马组织讨论,吸取有益营养,将这些有益营养用在自己的课堂之上。我们的语文老师应该在备课的时候,不应该是仅仅参照手里的教参,更重要的事要有自己的思路,要有自己对这一个字、对这段话,对这篇课文的一个独到理解,不能教参上说什么,我们就照搬什么,把自己的阅读体会,把一些在字缝中所领会到的一些东西跟学生分享,这样,教师在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中,不自觉的就培养起学生的文本细读之功,而且也提高了自己解剖文本的能力和水平,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要有这样的本事。在备课过程中,尤其是一些文言文、诗歌教学中,最好是自己能够看过原著,再参看一些学术论文,相信这样的阅读教学课上起来应该会是很精彩的。
至于朗诵,我认为应该从我们年轻一代的师范生入手,我们年轻人可塑性还是很大的,先培养其朗诵的能力,通过我们这一批,带动学校里的老教师,从而形成一股良好的朗诵教学的风气。在大学课堂里,应设置相应的朗诵课,并在普通话考试和教师资格证考试中设置相应的考试内容,让我们师范生学习吟诵,能够吟诵,孟子说过“以意逆志,应声求其,涵泳诗韵”,让我们学会吟诵,去从容的去引导我的小孩子们去朗读。
关于阅读教学中问答存在的现状,我们老师应该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注意了,这些值得提问的地方,老师一定要往深里挖掘,自己一定要多做准备,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不能将教辅书上的东西原封不动的搬到我们的课堂上,硬塞给我们的学生。如果有机会的话老师最好能将自己的一堂课泳录像机录下来,清点一下自己一堂课上到底用了多少次提问,其中有多少次提问时“有效提问”,能够真正问道学生心里,哪些问题是可问可不问的,哪些问题难度太大了,教师还没有进行适当的点播,就来问你我们的学生,要反思一下是否超出了我们学生的能力范围;要看看自己所问的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引导了学生的思维。揣摩自己在学生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给予学生的评价是否恰当。只有这样,教师的提问能力才能够有所提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有目的的教,有目的的进行学习的迁移,考虑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比如说在阅读教学中教到朱自清先生的《春》这一片课文的时候,里面涉及大量的比喻手法,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简单的把课文里面的比喻句拉出来,给同学们说这是比喻句,这是本体、喻体,学生往往只是知道,三维目标中达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项,但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却没有达到,教师应该在涉及一些重要的概念时,设置阅读教学的一些整合课、专题课,比如开一节比喻的专题课,不仅教会学生什么是比喻,还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用比喻的手法习作,提高学生对生活的审美感受,学会用比喻来描述生活的现象。授学生鱼,更是授学生以渔。
阅读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这需要我们老师、众多的师范生共同努力,认真反思,因困然后知不足,我们应该共同携手,每日进步,完善我们的阅读教学。
第二篇:审视自己,选择单位
审视自己,选择单位
求职择业不能摸着石头过河,在选择职业和确定职业生涯目标时,要能够将自己本身的条件,包括学历、能力、年龄、性格、爱好、特长等,与环境的制约条件和给予的机遇相比较,认真地审视自己,检查自己是否具有某一职业所要求的必备条件。学会从多角度判断、选择就业方向,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而且于己于人都有利。为此事先有必要认认真真地对自己做一次自身条件和潜能的测评,测评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人格、职业能力、职业知识等。通过测评,正确判断自身价值,避免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帮助自己确定职业目标,但其参考价值却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要充分考虑自身的教育背景,以所学专业为出发点,以专业知识为核心,选择职业方向和就业单位。由于所学知识与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紧密切合,因此,面试成功率较高,而且学有所用、干起来得心应手,是大多数求职者的理想选择。但是,目前总体就业形势是供大于求,因此一味地追求专业对口是不现实的。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日益迫切,即使专业对口也需要大量的相关知识才能做好本职工作。因此在选择职业和就业单位时,不应完全拘泥于所学专业,要善于发现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最佳结合点,搞清楚一本专业为基础自己还可以向向那些相近专业发展,拓宽就业方向,使自己更加适合社会的需要,并自觉得参加培训和进修,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其次,要善于挖掘自己的长处和潜能,分析一下自身的性格、气质适合做那一类工作,自己对什么样的企业和领域更感兴趣,把眼光放开、放远、敢于接触全新的领域,千万不要盲从,不要一味的追求热门工作。要敢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甚至要独辟蹊径,去争取属于自己的成功。可口可乐公司前总裁唐·基奥在艾默里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说:“我刚刚从可口可乐公司的总裁位置上退下来,也没有了工作,正在找工作。我猜想,你们当中有不少人也做着同样的事„„我的忠告是:不用慌。我在大学学的是哲学。”如果唐·基奥在40多年中,一直在希腊看到一条招聘哲学家的广告中等待的话,那他一定不会有以后的成功。同样,我国著名歌唱家朱逢博在上大学时,是学建筑的而不是学声乐的,但她却在歌唱事业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当然,对于从事某一职业多年的人来说,调换职业可能是一件最糟糕的事情,在新的职业中可能保不住原来的薪水,而且要花5到10年的工夫才能恢复现有的工资水平。因此,应慎重对待。
第三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审视和实践选择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审视和实践选择
摘 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紧迫而重要的任务,通过对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进行调研,对总体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从学校、社会、个人三个角度提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247-0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4年10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印发了《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为了全面把握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更好的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探讨有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本课题组以广州市某民办高校为例进行了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调研。现将调研的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推进、复杂多变的世界和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对我们的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价值的取向和选择上产生了诸如困惑、矛盾、冲突和价值模糊化等现象。这些变化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部分大学生的浮躁心态和正确思维,也会影响着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理解。对大学生进行“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形成正能量,是当前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1]。2015年10月本课题组对广州市某民办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调查,本次调查共分为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大学生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本次调查目的就是对广州市某民办高校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解,得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探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本次问卷共发放500份,收回问卷459份,回收率为91.8%。
问卷具体分布如下:从性别上,男生192人,占41.83%,女生267人,占58.17%;在年级分布上,大一40人,占8.71%,大二408人,占88.89%,其他年级11人,占2.4%;在政治面貌分布上,中共党员6人,占1.31%,共青团员222人,占48.37%,入党积极分子193,占42.05%,其他18人,占3.92%。从学生干部上,学生干部327,占71.24%,普通学生132,占28.76%。总体而言,学校抽样对象的性别比例、年级分布、政治面貌、学生干部等均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二、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分析
对于党中央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调查,广州市某民办高校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基本了解,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总体认同,对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大体满意。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了解
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情况调查中,大部分学生是“基本了解”,占73.2%;“很了解”占12.85%,两者总和占86.05%。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致是了解的。
要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对三个部分的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调查中,对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了解最多,占93.9%;其次是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占80.61%;第三是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爱”占76.03%。可见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各个层面有所不同,要加强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的总体认同
在对加强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无必要的问题调查时,259名同学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占调查对象总数的56.43%;其次认为“有必要的”同学占42.05%;只有1.31%的同学认为是“没必要”。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您日常学习生活联系的程度如何”调查中,认为密切联系的有213人,占调查总数的46.41%;有联系但是不多的有230人,占调查总数的50.11%。总体来说有96.52%的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学习生活有联系。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成长的实际作用问题调查中,有65.58%的同学认为“有很大作用,应大力宣传”;30.07%的同学认为“作用有限”;仅3.49%的同学认为“不了解,所以回答不出”。对于这3.49%的同学学校应积极跟进,了解原因。
而在对在日常生活中能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中,有78.21%的同学认为自己“基本能践行”;20.7%的人选择“完全能践行”。
(三)大学生对学校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基本满意
在调查中,有262人表示学校“比较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占调查总数的57.08%;150人认为学校“很重视”,占调查总数的32.68%。
对于开展教育活动的形式,调查对象选择比例最大的是主题竞赛活动,占59.91%;其次是党员、团干培训,占58.39%;再次是讲座论坛,占54.03%;第四是思政课程,占51.63%;第五是主题报告会,占33.33%;第六是典型表彰活动,占38.56%;其他占14.81%。可见,主题竞赛、党团干部培育、讲座及思政课仍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渠道。
“五进”活动(进课室、进图书馆、进实验实训室、进体育场馆、进社会)是广州市某民办高校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脚点。近年来,学院开展以“五进”活动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品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打造了坚实的平台。在“‘五进’活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作用”调查中,认为“作用很大”的占调查总数的49.46%;认为“作用非常大”的占39.22%;认为“作用不大”的占9.8%;有1.53%的人认为“没有起到作用”。由此可见,同学们对“五进”活动的开展,大部分持肯定意见。
在学校开展的“五进”活动中,大家认为“进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形成和践行作用最大,占61.22%;其次是“进图书馆”“进课室”“进实验实训室”“进体育场馆”分别为50.76%、30.94%、25.27%、10.46%。
在更愿意通过哪种途径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中,61.22%的学生选择“进社会”的方式;50.76%的学生选择“进图书馆”的方式;第三是“进课室”,占30.94%;第四是“进实验实训室”,占25.27%;第五是“进体育场馆”,占10.46%;其他的占3.92%。
三、大学生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状况良好,但还是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一些培育者专业素质不高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加强高校教师的言行示范作用及人格魅力影响,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面对面的重要一环。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会直接起着教育作用。但目前许多高校往往强调学术背景和科研能力多,而不够重视教师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为世范、神圣职责和重要使命。在全球化时代和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社会思潮及价值观的影响,使一些教师不能做到“以开放的心态审视自身的定位,在继承中弘扬文化传统,在变革中坚守核心价值。(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语)”对当下的一些不合理现象不能理性的、客观的分析,在讲课中口无遮拦,甚至会出现误导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识,存在着教书不育人的现象。这些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产生了很大的阻力。在对学生调查中,有26.36%的同学认为,在学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学校的培育者中有一些专业素质不高。
2.培育不能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形式。在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务必坚持课堂与课外(社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和实现教育目标的实效性。
当前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主要以思政课课堂为主阵地展开。而当前的思政课教学主要采用大班课堂讲授制和满堂灌式教学,虽有实践课时,但形式化的东西较多,从而陷入了重课堂理论教授、轻社会实践锻炼的误区,学生缺乏“行”的机会。在对这个问题的调查中,有38.78%的同学认为存在这个问题。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还要进一步加强和增大。
3.培育方式不够创新、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调查中,有25.93%的同学认为学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式不够创新;1.96%的同学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学习生活没有联系;3.49%的同学不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所以不知道是否对大学生的实际成长有用。这些数据说明了,我们开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还存在个别空白点,没有完全普及到每个学生,应引起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加大教育的力度和形式,通过更多的教育方式使所有接受教育者了解、熟悉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思政课教学的主阵地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发挥实效
思政课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场所之一,但在对“哪种形式对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的作用更大”调查中,只有237人选择了思政课,占调查人数的51.63%。这说明了,还有48.37%的学生不认同思政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阵地作用,因此,思政课教学应该全面检查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的问题所在,真正发挥其主渠道的应有作用。
(二)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当今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然而,当代中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向现代的飞速转型之中,当代青年大学生也受全球化时代和复杂多变的、转型的社会的影响,所以,青年大学生不仅有其自身的弱点,如:接触社会少、思想单纯、世界观不够成熟,还会在思想和行为上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出现问题。
1.个人价值观不明确
在调查中,有10.46%的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观不明确,4.58%的学生不清楚自己的价值观。虽然是少数,但也应该引起重视。个人价值观的不明确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2.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认识不到位
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日常学习生活联系的程度”调查中,有30.07%的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不大,50.11%的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日常学习生活联系不大。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熟悉、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够,同时,也暴露出当前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如“自我意识”,更加关注个体生存状况、个人发展前景和个人利益等,而漠视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对自己人生的意义。
3.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途径认识不到位
“五进”活动是某民办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方式,但在对学校通过开展“五进”活动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中,有9.8%的人认为作用不大;1.53%的人认为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影响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很多,包含各种环境因素、社会、学校、个体等多个维度。调查对象中有332人认为是“网络信息时代各种媒体传播的负面信息的作用和影响”,占调查对象的72.33%;其次是“社会变革,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的影响”,有326人,占71.02%;第三有244人选择“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反差非常大”,占调查对象的53.16%;第四有242人选择“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冲击”,占52.72%;第五是“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有235人,占51.2%;其他的如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家庭教育的缺乏、社会现实生活中会吃亏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产生一定的影响,应引起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视。
四、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分析
(一)强化学校主渠道功能
1.优化校园文化阵地
校园文化是校园意识形态管理的重要阵地,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养成大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而且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在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践行影响最大的活动调查中,77.78%的学生认为是校园文化活动。由此可见,保证校园文化的健康、向上、和谐,用主流价值观来引领校园文化,将主流核心价值教育融入到校园的文化建设中,用校园文化来展示主流核心价值的文化魅力、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重要,而且一定要认真抓好。
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例次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创新和发展励志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来陶冶学生身心,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和道德水平。并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爱国、平等、和谐、友善的价值取向,在学生中形成爱国主义的文化氛围以及一种勤奋、诚实、奉献的做人标准,确保校园文化阵地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
其次,校园文化建设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结合起来,积极倡导“以德为行 以学为上”修养和“进课室、进图书馆、进实验实训室、进体育场馆、进社会”的“五进”实践活动,创造健康向上、和谐融洽的校园文化氛围。
再次,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校园网、学刊、校报、宣传栏、以及互联网、QQ等等媒体的作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深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快速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中并转化为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让优秀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自然”,并树立典型,积极传播校园正能量。
2.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
思政课是培育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总书记曾指出:“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来抓”[2]。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启发学生思考各种社会现象及自身价值困惑,引导学生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后将之具体化到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中。同时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比如联系改革开放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联系大学生思想认识中的困惑谈多元的社会思潮;联系“中国梦”谈“三个倡导”的内在联系等,使思政课堂传授的知识在大学生实际生活中得以融会贯通,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追求。
3.发挥辅导员的“骨干力量”作用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最要一环,他们是与学生打交道最频繁、最基层的群体,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政治引路人,他们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教育并引领大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3]。要建构服务型的班级管理模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项管理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比如在班委会成员选定、入党、奖学金方面要做到公平、公正,有利于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平、正义的认知。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贫困资助等学生管理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现实学习、生活的意义。
4.积极开展“五进”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今大学生虽具备书本知识和感性知识,但由于理性和实践的欠缺,对问题的分析往往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且主观性较强,在价值观认知上难免会出现模糊和失误。“五进”教育实践活动是一个统一体,从不同的方面强调了大学生必备的多种素养,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历史使命紧紧联系在一起,是培育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措施和重要途径。“进课堂”可以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进社会”通过社区志愿服务、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帮助大学生对国情有个全面而真实的了解,增强发展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以及时间感,帮助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以及发扬奉献自我的精神;“进图书馆”引导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进体育场馆”引导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加强体育锻炼活动,增强体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进“实训室”,把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利用实验实训室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通过实践能力的训练,形成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大学生敬业精神的提高。
因此要加强“五进”活动,增强学生对“五进”活动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优化社会环境
大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完善阶段,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要高度重视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邪教、腐败现象及复杂多变的西方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第一要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对于当前存在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报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精神文明建设中,切实发挥大众媒体的影响力,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宽度和广度。
第二是传承和发扬好我国传统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纷至而来。而社会的竞争、就业的压力等都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产生了强大冲击。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更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4]。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要从历史出发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教育方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新的参考。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是外因,个体自我教育才是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过程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因此,要让大学生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的现实意义,通过教育引领,让他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和当前社会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分辨是非、美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用所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和解释当前的社会生活以及出现的问题,通过课堂教学的潜移默化和举办有意义的课外活动,有意引导学生形成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正确认识,并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通过“慎独”教育,让学生采取积极参与、主动反思的方式进行自我教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校要形成稳定良好的德育氛围,不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强化学生的内外教育,使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自觉和个人品质,并自觉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韦滢,李开学,袁尚伟.论国家核心价值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3):181-184.〔2〕http://news.sohu.com/20140225/n395635807.shtml?adsid=1.〔3〕陈永福,陈少平,郑铮彬.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状况调查[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4〕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303/c1024-20655810.html(访问时间:2015-12-18).(责任编辑 赛汉)
第四篇:选择策略解决问题
选择策略解决问题 里庄中心小学 黄益群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28~29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五第4~5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画图、列举、假设等多种策略的解题过程,能灵活地选择不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说明应用策略的思考过程。2.使学生在选择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和应用过程,提高应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分析、综合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逐步养成主动探索、回顾反思等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运用不同策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灵活选择策略。【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步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根据题里的数量,选择不同的策略解决,而且进一步了解了不同策略的特点和作用。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应用策略 1.出示例2。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指名说说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提问:联系学过的策略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选择什么策略?用你选择的策略可以怎样得出问题的结果?自己先用选择的策略试一试,看用你选的策略可以怎样想。
学生独立思考,选择策略分析、尝试。2.交流策略。
提问:你选择的是哪种策略?你所选用的策略应该怎样想、怎样做? 按照不同策略交流相应的想法,帮助学生理解过程。
(1)画图的策略。
提问:你是怎样画图来解决的?呈现学生画的示意图,让学生解释,引导理解:
先全部看成大船,10只大船一共坐了多少人,多出几人?为什么会多出8人呢? 多了8人,就要把大船换成小船,每只大船上去掉几人?(每只大船画掉了2人)这样小船是几只,大船是几只? 明确:当我们把10只船都看作大船时,其中的小船也成了大船,一共可坐50人,这样就多出8人;一只小船看成一只大船多出2人,多出的8人正好画去4个2人,也就是有4只小船,这样就是大船有6只,小船有4只。(2)列举的策略。
提问:你是怎样用列举策略找到结果的? 呈现学生的列举过程或列举的表格,让学生解释,引导理解列举方法:可以从大船有9只,小船就有1只(或从小船有1只,大船有9只)开始列举。每次算出乘坐的总人数,到乘坐人数是42人为止。
提问:你也能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求出问题结果吗?(呈现书上列举用的表格)列举时要注意什么?(有序列举)
呈现课本上列举的表格,让学生说说列举过程,教师板书过程和结果。
明确:通过有序列举,也得出大船有6只,小船有4只时,乘坐人数正好是42人。
(3)假设的策略。
提问:用假设策略解决时,可以怎样假设大船和小船的只数? 呈现学生假设、调整的过程和结果。
引导:我们也用假设策略试一试。(出示课本上的表格)假设大船和小船的只数同样多,大船和小船都是5只,算一算可以坐40人,少坐了2人。想一想,要坐42人可以怎样调整? 提问:这里可以怎样调整?(在出示的表格里调整、填写)
说明:假设大船、小船都是5只,可以坐40人,这样少2人。把一只小船调整为一只大船就多坐2人,所以大船6只,小船4只。3.列式解答。
提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选用了哪些策略? 用画图、列举和假设策略解决问题时,有什么类似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都是先看成几只大船和几只小船,再按大船和小船每只相差2人思考、调整到有几只大船,几只小船。
谈话:如果要列式解答,你想看成几只大船或小船计算人数,再根据什么求问题结果?自己观察刚才的策略过程,想一想,在课本上列出算式解答,并且检验结果是不是正确。
学生解答、检验,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
这样解答是怎样想的?(指名学生说明每一步表示的意思)
提问:如果把10只船都看成大船或小船,可以怎样解答?(板书算式,说明思考方法)
指出:列式解答比较方便的做法是先全部看成大船或小船,算出总人数;再用减法计算比42人多了或少了几人;然后按每只船相差2人,用除法算出另一种船是几只,从而得出结果。
三、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提问:同学们,回顾刚才我们解决问题所用的策略,你对于应用策略解决问题有什么体会? 引导学生小结:画图、列举、先假设再调整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分析和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根据具体问题灵活选择策略。
四、巩固练习,提升策略 1.完成“练一练”。
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你能根据下面的提示,选择一种方法找出答案吗?先独立填写在书上,再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并与同桌交流。
全班反馈,分别呈现学生画的图和填的表格,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提问:这里各是用的什么策略? 如果列算式解答,可以怎样想?说说你的想法。(板书算式并计算)
说明:这里可以选择画图策略或先假设再调整的策略解决。如果列式解答,可以先全看成鸡,共有土6条腿,少6条,这6条是兔的腿。每只兔要多2条腿,所以有3只兔,5只鸡。2.做练习五第4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如果用假设的策略通过调整解决问题,你能完成吗? 出示表格,说明假设两种展板的块数分别是5块和4块,让学生在课本上调整,填表完成。学生独立填表,教师巡视。
学生展示,集体交流,说说怎样通过假设、调整,得出结果。3.做练习五第5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出示表格,让学生明确先看成几枚1元硬币和几枚5角硬币,要求接着想一想,填一填,并找出答案。
学生列举或调整,教师巡视。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通过列举或调整来推算出结果的。(教师根据交流在表格里板书)
五、全课总结,分享收获 1.引导总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什么新的认识或收获? 2.布置作业。
学生列式解答第4、5题。
第五篇:低年级儿童诗教学现状与策略
低年级儿童诗教学现状与策略
一、儿童诗教学现状
当前,儿童诗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当做“阅读课”教学。
低年级儿童诗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巩固汉语拼音,认识汉字,进行言语训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部分教师把儿童诗当成普通课文进行阅读教学,当做文章来分析讲解。教学中讲得过多过细,过于追求解释诗中原本朦胧、模糊的用词,将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破坏了诗歌的意境美和整体性。
2.缺少童趣
教学时,教师常常以成人的理解代替学生对儿童诗的感悟、体验。在教师的一连串提问下,学生不得不说出让教师满意的答案,而忽视了儿童诗是以儿童的视角去诠释世界,去表现世界的,即不能理解诗中所体现出来的儿童情趣,而以成人的审美趣味取而代之。
3.过于注重技巧。
教师常常把儿童诗当成古诗进行教学,朗读时过于注重技巧的指导,总是先过多地读,再让学生机械模仿,然后根据教师的思路写,方式过滥,不能凸显儿童诗特有的节奏与韵律。
4.当做“作文课”教学。
儿童诗的语言是浅显的,是孩子的话。台湾诗人黄基博认为:“儿童诗有韵没韵没关系,念起来很顺口,音调优美,文字有节奏感就好了。´‟而有些教师却把儿童诗当做作文课的“范文”进行教学,把儿童诗的模仿当成“文艺创作”,以高标准要求学生,如:内容要新颖、与众不同,构思巧妙,语言优美生动等等,而忽视了儿童诗语言的“儿童化”。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儿童诗也就丧失了兴趣。
5.积累少。
教师仅仅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了几首儿童诗,而没有让学生对儿童诗有更广泛的接触。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形成对诗的整体感受,更不能在语言上有所积累,语感上有所培养,想象上有所激发。
二、儿童诗教学策略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提出如下目标:“诵读儿歌、儿童诗(新增)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儿童诗教学,如何达到课标提出的有关“语言、情感、想象”的目标?教学中,我们又应当关注什么?下面,笔者就以《鲜花和星星》为例,谈谈儿童诗的教学策略。
1.指导孩子阅读,感受诗歌节奏。
儿童诗的阅读对象是儿童,它们读起来会让人感到朗朗上口,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阅读时让人产生和谐快乐的体验。因此,在教学时,让孩子感受到诗歌的节奏、音韵显得尤为重要。
《鲜花和星星》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儿童诗,它简短凝练,节奏明快,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两样事物——鲜花和星星,并将二者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体现了儿童生活的情趣,抒发了广大儿童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纯真情感。诗歌语言的韵律和节奏很优美,语言的色彩也很美。在教学时,要抓住重复出现的“满地”“满天”“这里”“那里”“比……还多”等词语指导学生阅读,体会这首诗在结构上的旋律美,让学生在摇篮曲般的节奏中感受对自然的热爱。同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花儿与星星,地上与天上奇妙地联系在一起。白日——星夜,繁花——密星,两个不同情境的对比,天衣无缝地糅合在了一起,真是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这样的结构就形成了一种旋律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感受到了语言的音韵美和节奏美给朗读带来的独特体验,体会到了诗歌语言的精妙。
2.透过语言文字,走进诗中意境。
“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童诗亦然。作为适合孩子欣赏的童诗往往截取生活中最典型的场景、画面,用鲜艳的色彩、形象的动作、生动的语言来塑造文学形象,传达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物我相忘的境界。
《鲜花和星星》是一首意境优美的诗。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满地的鲜花”,这是一个多么五彩缤纷的世界啊:色彩斑斓,芬芳四溢……鲜花活了,如一个个美丽的精灵,从那绿叶丛中或探或伸,或张或望地显露着自己的美丽,甚至能听到她们“咯咯”的嬉笑声。读着“这里一朵,那里一朵”,你就不再是画外人了,你已经身在其中了。你刚被“这一朵”的绚丽所吸引,“那一朵”的舞姿又吸引了你的眼球,然后是再一朵……无尽的美丽,无尽的欣赏,无尽的发现……于是你也就有了“比天上的星星还多”的甜蜜。“到了晚上,花儿睡了,”一份迷醉的安详随之而来,而且如梦般进入了另一个境界:“我数着满天的星星:这里一颗,那里一颗,”有多少朵花儿就有多少个梦,有多少个梦就有多少颗闪亮的星星。那“一闪一闪亮晶晶”的星星不也是孩子们脑海中那“一闪一闪”的智慧吗?它们不仅“比地上的花儿还多”,也和“地上的花儿”一样充满着芬芳。
诗歌是流动的画面,是动感的旋律,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透过语言文字去感受文字的画面美,去想象诗歌呈现出来的意象,激起孩子对诗歌的审美体验。
3.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想象。
儿童是最富有想象和联想的,在他们想象的世界里,大自然的一切都有了生命,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因此,在教学儿童诗时,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融进自己的情感去想象诗句中“留白”的部分,丰富诗歌的内容,以“我”之心去体察诗人之心,以“我”之情去感悟诗人之情。从而使学生的心达到共振,情感产生共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鲜花和星星》第一自然段时,学生在欣赏了那一幅“满地鲜花”的画面后,配上优美的音乐,教师深情地说:“这时,一阵微风吹过,满地的鲜花像一个个小精灵翩翩起舞,不时还发出„咯咯‟的笑声,蜻蜓飞来了,蝴蝶飞来了,你不知不觉地来到花丛中,你想干什么呢?”这时,学生们的眼前仿佛都有了一个奇妙的世界,都被这满地的鲜花陶醉了,因此也有了飞驰的想象:“我仿佛也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我低下了头,花儿好香啊!”“我觉得自己也是其中的一朵,在风中摇摆呢。”……学生在奇妙多姿的世界里,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感受到了儿童诗想象的独特美感,感悟到了诗的主旨。
4.引导观察感受,发掘创作潜能。
金波老师说得好: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写诗是他们自由天性的表现,他们因快乐而写诗,因写诗而快乐。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让他们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诗意,在平淡的事情中感受诗意,在瞬间的感动中发现诗意。
儿童诗的教学就要关注儿童,课堂上要让学生体会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发学生对身边事物和大自然的关注与热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作了这样的设计。
课前,我带领孩子们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把自己观察到的“又美又多”的事物画下来。课堂上,我首先展示了这样一张合影:我的学生走进大自然,个个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们在大屏幕上见到了自己,个个情绪高涨,一首优美的小诗自然就生成了。
我最喜欢
小朋友满脸灿烂的笑容: 这里一个,那里一个,真比地上的花儿还多。
接着,我让学生们拿出自己的绘画作品,争做“小诗人”。因为这是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们情绪高涨地写下了一首首小诗。
我最喜欢
满地奔跑的小鸡: 这里一只,那里一只,真比小河里的蝌蚪还多。我最喜欢
满树粉红的樱花: 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花丛中的蝴蝶还多。
当然,儿童诗的教学,单单依靠课堂,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儿童诗融入到日常的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如举办诗歌朗诵会,为学生推荐优秀儿童诗作品,在报刊上发表学生自己写的诗等等,让学生沉浸在浓厚的诗意中,以提高学生对儿童诗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