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临沂本地红色资源,开展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时间:2019-05-13 04:31: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用好临沂本地红色资源,开展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用好临沂本地红色资源,开展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一篇:《用好临沂本地红色资源,开展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用好临沂本地红色资源,开展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作者:刘

一、红色资源的意义

临沂是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经济全球化”,使国家疆界变得模糊,必然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使爱国主义情感淡化。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教育,可以使他们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升华、精神得到激励,更深切地体会和领悟爱国主义的情怀,弥补用传统说教的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足,二、临沂红色资源分布

红色资源包括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革命烈士陵园、文艺作品等。我市红色资源有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沂蒙革命历史博物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精神展馆、新四军军部旧址、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暨山东省政府成立纪念地、“银厂惨案”纪念地、大青山战斗遗址、“沂蒙山小调”纪念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以及一些革命歌曲等。

三、如何利用

(一)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一方面用红色文化资源充实课堂教学,把红色文化资源充分纳入到经常性思想教育、专题教育和其他相关课程教育的内容体系,使大多数文史类课程具备丰富的革命史背景和充足的红色论据,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感染力,以改变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枯燥、太多程序化教学方式、缺少吸引力等的状况。

另一方面,在鼓励在课堂教学中有选择地涉猎一些与教育主题联系紧密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同时,还要大力提倡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红色文化走进校园生活,让课堂教学得到延伸。以青年文化周、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节为主要载体,通过红色歌曲如《沂蒙山小调》、《谁不说俺家乡好》、《沂蒙颂》等:,红色故事如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等,以及红色文学、历史题材的舞蹈艺术表演以及摄影、美术作品展为主以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全面活跃大学生文化生活,让更多的红色资源及其蕴含的精神内涵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

(二)学生骨干和全体学生相结合

在红色文化的教育中,应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红色社团中的学生骨干以及学生党员的作用,通过组织筹划多种形式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的教育、纪念、娱乐活动,使广大青年学生在更加广阔的平台上,以较为自然、真切的方式,参观、接触、解读和体味红色文化,加快红色文化建设的步伐。同时又要注意把这种教育扩展到每一位同学,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受教育”的原则,让红色文化扎根到每一个学生的心里,避免出现那种“学生党员骨干教育多、全体同学教育少;在纪念节日时教育多、平时教育少”的局面,要形成传统、形成规模、形成系列、形成特色,向全体同学延伸。

(三)校内教育和校外实践相结合

既要“请进来”,又要“走出去”。可以聘请有亲身革命经历的老红军、老战士,或者是军队院校的有关专家、教授,或者是专注于革命史教育的专家、学者来学校讲课,让红色文化的传播者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把红色的深刻底蕴带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然后利用节假日或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调研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旅游、体验红色生活、重温红色历史等活动,也可组织大学生到社区、企业、农村宣讲红色精神,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为感性的氛围中自觉提升思想境界,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心灵的净化与精神的洗礼,以充分有效地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功效。

(四)现场体验和网络传播相结合

红色文化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有效载体,需要我们营造好红色文化传播和教育的氛围,创新红色文化育人机制,为青年文化的健康发展服务。我们从红色文化中挑选一些青年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文化元素加以提炼升华,创作红色文化精品,并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的原则,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红色文化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参与、讨论的方法,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又要注意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在青年文化建设当中,抢占网络制高点,利用青年对网络使用的频繁性的特点,开设红色资源网站,开发既有时代特点,又有感染力、吸引力的红色资源软件,构建红色资源网络文化,占领网络阵地,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引导网络阵地,使先进的思想文化成为网络阵地的导向,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导权。

第二篇:用好红色资源体会思考建议

用好红色资源体会思考建议

红色资源是我们的宝*财富,我们有责任用好红色资源。红色资源有多种使用方式,不同的使用方式会带来不一样的社会经济效果。从全国看,目前红色资源的使用方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方式是红色旧居旧址及红色场馆的常规使用。来访的参观访问者多是本地人,经济收入不高,红色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利用都很不足。

第二种方式是红色旅游。游客多是外地旅行社组织而来,本地所获主要是劳务费和吃住行等费用,对本地经济发展的促进有限。

第三种方式是红色培训。红色培训是目前社会效益最好、同时也是经济效应最高的使用方式,具有更强有力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一方面,资源活化利用后,本地收入明显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培训,可以带动来访人员数量呈现井喷式发展。运用这种方式使用红色资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将持续向好。为更好地利用*调查这个红色资源,有两个建议。

第一,围绕红色培训创新使用红色资源的方式方法。一是红色资源与户外活动相结合。开展野外宿营、定向越野、登山攀岩等各种户外活动。二是红色资源与农户生活相结合。利用乡愁元素,配合红色资源打造农家乐。三是红色资源与农耕劳动相结合。通过体验农耕劳动,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四是红色资源与研学旅行相结合。推动红色文化进校园,带领更多学生沉浸式感受红色教育。五是红色资源与新时代变化相结合。把中央各部委对口支援的内容,结合到课程中,形成建功新时代的*案例。把这五个方式串联起来,相信可以给*的红色资源利用注入新的活力,将我们的红色资源优势高质量地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第二,抓好*调查红色教育培训,建设本地的红色教育培训机构。*是中央苏区全红县,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一馆七址”(*调查陈列馆、*调查旧址、圳下战斗旧址、罗福嶂会议旧址、罗塘谈判旧址、澄江战斗旧址、菖蒲会见旧址、三二五暴动旧址)的建设,从红色培训的视域看,就是在“编著红色教材”,编著“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活教材”。这部教材不仅仅党员干部要读,全社会的人都要读。二是要打造课程教学体系。课程教学体系的实质就是一个纽带,把外地的学员和本地的红色资源、风土人情,甚至本地的发展连接在一起的纽带。联系得紧密还是松散,与课程教学体系的质量有很大关系。

第三篇:运用红色资源创新“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浅探

运用红色资源创新“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浅探①

骆文伟 黄满琴

(华侨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福建 泉州362000)

②【摘要】当前“90后”逐渐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机遇和挑战并存,红色资源是创新“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应及时更新“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才能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高校德育的功效。

【关键词】红色资源;“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谭冬发、吴小斌于2002年率先提出“红色资源”概念。近年来红色资源的研究已迅速成为德育新兴的研究领域。目前学界普遍认为:“红色资源是指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能够为我们今天所开发并具有重要价值意义的各种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的总和”。一般认为,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各种革命遗址、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其次是以精神形态存在的诸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等,其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中体现了这种精神的真谛所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布实施的《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部门要将红色旅游作为青少年思想

「2」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范畴。”因此,研究如何运用丰富的红色资源创新

「1」高校“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一、运用红色资源创新“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1.符合新时期“90后”大学生自身成长的迫切要求

90后泛指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所有中国公民。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对象普遍为“90后”大学生,相对于之前不同年龄段的大学生群体,“90后”大学生在思想、意识和行为等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90后”大学生 ① 本文系2010年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海西高校依托海西红色资源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研究》(项目编号:FJE10—005)阶段性成果。

② 骆文伟(1969—),男,福建惠安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红色资源、大学生基层就业研究

黄满琴(1987—),女,江西抚州人,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主要从事红色资源研究 的生活条件明显优于前几代人,他们的智力水平普遍较高,大学生更是他们中的佼佼者,智力超群,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思想活跃。二是挑战传统文化,部分学生追求非主流文化③。一个显著特征便是他们大量使用网络语言和“火星文”,个别同学迷恋上血腥和暴力的图片,不乏有伤感和颓废的情绪充斥其中,“官本位”、“商本位”、“钱本位”成了他们理想的代名词,相反,以前我们一贯追求的乐观、进步、积极向上的精神被抛之脑后。三是追求个人本位的价值观。“一切为了自己”观点大有人在,“我的地盘我做主”成为他们的行动的指针。这种以追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忽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的价值观,从根本上颠覆了爱国主义的集体主义观念,也严重影响着“90后”大学生的道德观以及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

2.符合新时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总体要求

新时期教育环境的复杂化对高校爱国主义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带来的中国利益格局的变化,导致个人利益本位倾向,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拜金主义盛行,直接挑战爱国主义教育的集体主义观念教育;利益多元化带来了一些病态人格现象,比如及时行乐、不择手段追求名利、告别理想、告别崇高等直接影响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艰苦奋斗、民族自强精神教育。其次,全球化消解了民族文化,中国文化正日益失去其民族特性,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正被“牛仔裤”、“麦当劳“、“可口可乐”等快餐文化和商业文化消解,社会共同价值观消弭,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动摇,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和挑战。第三,不可否认,互联网凭借其先进快捷的技术和对丰富信息资源的拥有,已经成为对人们思想行为影响颇深的重要手段,但也严重冲击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传统的教育资源、教育手段已经完全不能适应“90后”大学生。「3」

3.符合红色资源德育功能及其特征的基本要求

首先,红色资源鲜明的阶级意识奠定了“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我们所提倡的爱国主义不是爱任何性质的任何国家,而是爱由先进阶级统治的、合「4」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国家。红色资源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代表广大无产阶级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它的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具有天然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意识形态,这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 ③ 非主流文化是早期存在于韩日地区学生中的自我表现的年轻文化元素,是为了引起更多人注意而采取的另类方式。

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所强调的阶级属性是完全一致的。

其次,红色资源保证了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向。爱国主义教育实质上也是一种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则是信仰的两个侧面。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其中的杰出人物表现出来的对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矢志不移,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执着信念,可谓惊天地、泣鬼神。这引领了“90后”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政治信仰,有力地保证了“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向。

再次,红色资源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红色资源具有主题鲜明的特点,每一处红色资源背后都承载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有利于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情境中;红色资源数量丰富且分布广泛的特点,为全国的高校就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便利,而且它的类型丰富多彩,如:战争或重大事件的发生地,重要会议的会址,各种重要机构的办公地旧址,杰出人物的故居或纪念堂,革命烈士陵园以及各类纪念馆等,这极大地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二、当前高校运用红色资源创新“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及成因

当前,高校不断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红色资源作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宝贵资源备受教育者的青睐,高校在理论上也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红色资源运用思路,在实践中也探索出一些积极可行的运用方式,这些成绩是可喜可贺的,但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应及时引起我们的关注。

1.弱化红色资源精神层面的梳理。红色资源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内容。高校往往利用红色资源的物质层面开展活动,比如参观纪念场馆,瞻仰烈士陵园等,对于这些活动,大部分学生经常是抱着走走、停停、看看的心态,最后无非是“有参与无体会”、“有过程无感想”。而对红色资源所蕴含的精神内核、红色文化的凝练及时代意义的提炼升华,对红色精神、红色文化的内涵也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2.弱化教育客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当前高校在对红色资源的运用中主要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老师教什么,学生听什么”,学生往往缺乏自主选择的权利,丧失主动性,因此,难以

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其实,红色资源大多拥有生动的背景和故事情景,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同时与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相结合,以达到教育效果。

3.弱化红色资源整体效应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一是忽视了红色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的特点,在红色资源的运用上高校往往将目光投向本省(市)或所属地区,缺乏全局观念。比如江西、重庆、陕西、贵州等红色资源相对密集、成果相对丰富的省份与红色资源相对较少的一些沿海地区缺乏必要的合作。二是忽视了红色资源的区域差异性第资源特性「5」。比如,井冈山的红色资源主要以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主线,延安的红色资源则主要围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来展开,两者的教育内容不尽相同,而孤立地运用本地区的红色资源,也很难收到整体的教育效果。再次,忽视了红色资源的区间资源雷同性的资源特性。众所周知,很多红色资源在形成时间上具有前后连贯性,在内容上是一脉相承的,比如“红军长征路线”中的红色资源就应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而这种内在联系却被人为地割裂,使红色资源处于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状态甚至形成恶性竞争的局面。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红色资源整体效应的发挥。

4.弱化教育手段的更新。红色资源融入教学、教育教学环节中,手段较为单一。目前还是主要以课堂传授为主,借助的载体基本上是一间教室、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偶尔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地、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或相关的图片展览,活动形式极其简单,并未深入到“90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90后”是与网络共同成长的一代,“90后”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网络,网络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阵地。因此,传统的简单说教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应“90后”大学生。与此同时,“90后”追求新鲜,寻求刺激,传统的教育方式内容沉闷,信息闭塞、落后,远不能满足“90后”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

5.缺乏构建运用红色资源的长效机制。目前高校在红色资源运用方面缺乏相对规范、稳定的机制保障,致使红色资源的运用后劲不足。首先,在组织管理机制上,缺乏专门的组织架构对红色资源走进高校校园进行总体的规划和设计,统一的决策和管理,教学、教育、管理、科研、宣传各部门各自为营、单兵独斗;同时缺乏相应的评估考核机制对红色资源教学进行有效监督,老师对于红色资源的掌握程度如何、特色教学的技能如何、学生对红色资源的理论学习及实践运用效果如何都无从知晓。第二,在教研机制上,一是缺乏专业的理论研究团队对红色资源精神内涵的 4

提炼、红色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以及红色资源进教材、进课堂进行深入的研究;二是缺乏专业的教学团队精心组织红色资源教学,目前高校红色资源运用主要依托党团课教育、选修课、讲座等形式展开,却很少能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去建设它,队伍上也缺乏专职的红色资源指导老师配备。第三,在德育渗透机制上,没有把红色资源的教育内容渗透到高校文化建设中,没有将红色资源的德育功能运用到解决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中,没有将红色资源的教育手段渗透到思想政治工作乃至教学、管理、宣传等各个环节中,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第四,在保障机制上,缺乏经费和阵地保障,尤其是学生的实践考察缺乏专项基金,使学生实践考察受路线和场地的限制,目前实践活动基地的建设是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高校运用红色资源创新“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红色资源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运用现状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现实而紧迫课题。因此,高校德育工作部门应该努力探索多途径、全方位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创新教育模式,因势利导地对“90后”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深挖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

“90后”大学生在参观、游览红色资源的过程中,往往停留于表面形式和感性认识,加之红色资源的形成与他们的生活年代相隔久远,因此不能领悟到其真正的精神所在,更难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衔接,做到迁移运用。这就需要广大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必须以红色资源载体为依托,挖掘其精神内涵,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提炼为新形势下能被大学生有效理解和接受的时代价值;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某种红色资源,围绕该红色资源的产生背景及其承载的人物故事加以研究,体会其精神内核。

2.加强红色资源区域整合

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充分运用红色资源要立足本地,在充分挖掘本地红色资源的基础上,同时注意向外辐射,形成统一、完整、丰富的教学资源链。首先,高校之间要建立必要的对接和合作机制,交流和借鉴红色资源运用的经验,尤其是红色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可对口支援一些相对缺乏的地区,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原则,对他们开展红色资源教育提供必要的素材和理论指导。其次,加强区域联动,实现强强联合。即使在红色资源分布相对丰富的省份或区域,各地的红色资源仍各具特色,实现区域红色资源的交叉利用,不仅可以做到优势互补、相得

益彰,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降低教育成本。例如,闽赣两省可以充分利用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优势,成立闽赣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研究机构,以优良的革命传统文化为纽带,加强红色资源对接,推行高校师生无障碍红色旅游,实现资源共享。最后,推动“全国一盘棋,红色不分区”的红色资源建设局面。目前,由四川省社科院发起启动的“长征路线”以文化线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是全国红色资源加强合作的杰出范例。

3.丰富红色资源的教育手段

首先,占领网络教育阵地。“90后”是网络社会的主体,基于互联网技术传播教育资源深受这一群体的喜欢,网络教育也被认为目前最为理想的辅助教学方式之一。学校应改变传统的以课堂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以网络为切入点,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比如建立红色网站,通过发布红色资源的相关信息,增加大学生对重要历史和国家大事的关注,促进自主学习;同时利用校园BBS、留言板、QQ群等用户数量大、交流性强的特点,在师—生或生—生在交流互动中实现自我教育和自身价值观的转变。

其次,发挥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实践证明,优秀的社团活动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影响。“90后”中不乏红色影视的影迷、红色歌曲的歌迷及对红色文化的痴迷者,引导他们建立红色资源兴趣小组社团,既可以锻炼他们才能,还可以吸引更多的红色资源爱好者加入进来。同时邀请专业的老师对他们进行专业上的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资源收集、整理和讨论活动,真正实现把红色资源教育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第三,用红色资源装点校园景观。高校可以尝试运用建筑、园林、雕塑、碑林、长廊、喷塑等体现现代艺术装饰元素和手法把红色故事、书法、情景再现到校园景观的物质形态中,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传播载体。红色资源的潜在教育功能与校园景观的熏陶功能有机结合,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可以营造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最后,强化实践的育人功能。爱国主义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已然成为高校追捧的方式。然而,各高校在组织学生参观实践时,首先是活动形式比较单一,难以调动“90后”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满足他们的求异心理,因此,必须创新实践活动形式来提升实践育人效果。例如,大学生到井冈山参观实 6

践时,可以让学生担任讲解员,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同时组织学生亲身参与红军挑粮情景再现、黄洋界保卫战情景再现等活动,让学生在表演时体会革命先烈艰苦奋斗、视死如归的精神。其次,对于实践的主题、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如何开展、如何引导学生思考等都缺乏周密的考虑和详细的安排,严重影响实践的效果。高校教育者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把每一次的实践课当成课堂教学来对待,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课后进行必要的归纳和总结。

4.构建红色资源运用的长效机制

要保证红色资源的经久不衰,必须建立和完善红色资源运用的长效机制。具体应该贯彻以下几点:

首先,完善高校红色资源的组织管理机制。高校要形成党委领导、团学部门主抓、相关部门配合、院系实施落实的齐抓共管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管理架构,将红色资源的运用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和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中,组织编写有本区域特色的红色教材,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并促进红色资源的运用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的延伸。同时,制定科学的评估考核制度,将老师的思想水平、理论水平、教学水平等纳入考核体系,建立教师、学生学习成果汇报制度。

其次,形成科学合理的红色资源的调查研究机制。这是红色资源开发和运用的前提和一项基础性工作。比如,对本省、市发生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进行梳理,对伟大人物的先进事迹进行精心整理,对红色资源的类型进行科学分类和系统归纳,把红色资源的分布以图表的形式绘制出来并设计出性价比较高的符合符合大学生参观的红色旅游线路。

第三,健全红色资源的德育渗透机制。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且这种影响作用范围更广,时间更长,更容易让青年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红色校园文化就是当前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载体,高校要通过定期开展一系列有益的活动,如红色资源专题讲座、红色革命知识竞赛、“红色名言”书法摘抄比赛、读书征文比赛、成立“红学”研究会、唱红歌等,搭建红色资源学习交流平台,积极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用革命的乐观主义、勇往直前、艰苦奋斗精神进行积极引导并帮助克服 个别“90后”大学生容易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气馁、迷茫、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态度。

第四,深化高校地方社会协同机制。高校要依托地方政府、旅游部门、企事业 7

团体等部门的支持,争取政策上的优惠,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改善高校在参观考察、理论研究和人员进修等方面捉襟见肘的现象,大力发展红色实践基地建设,拓展红色资源队伍。同时,高校也可以为地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旅游精品路线的设计、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实现互利双赢。

参考文献

[1]谭冬发,吴小斌.“红色资源”与扶贫开发[J].老区建设,2002⑺

[2]参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办发[2011]10号)

[3]朱桂莲.爱国主义教育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4]刘瑞复,李红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5]骆文伟.海西高校依托红色资源创新爱国主义教育调查研究[J].2011年华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论文集

A Brief Analysis of Red Resources’Innovative Application on“Post-90s”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sm Education LUO Wen-wei Huang Man qin(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Huaqiao University School Quanzhou Fujian 362000)Abstract:Up to now, post-90s has become the main force of the college students.Patriotism education for the post-90s college students is facing both it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new circumstances.Red resources are important carrier to innovate patriotism education for the post-90s college students.Education methods and channels should be renewed in time so as to fully display the functions which red resources did in college moral education.Key words:Red resources, Post-90s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sm education

作者简介

黄满琴(1987-),女,江西抚州人,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主要从事红色资源研究 工作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邮政编码:362000 手机:*** E-maail:huangmanqin303@126.com 8

第四篇:用好红色资源专题党课:红色革命歌曲百年发展历程

Print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请勿照搬照抄!

用好红色资源专题党课:红色革命歌曲百年发展历程

红色革命歌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的产物,以歌唱革命斗争、革命领袖、民族团结、社会主义建设和祖国大好河山为主要内容。其既包括宣传革命的音乐作品,也包括人们从革命实践中收获的音乐果实,蕴含着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革命精神。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红色革命歌曲的发展历程,不仅可以重温旧日经典歌曲,而且对于我们在未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红色”精神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红色革命歌曲从一开始就是在革命需求下应运而生的音乐作品,它的历史发展轨迹离不开中国社会的变迁、革命与政治、党和国家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百年来红色革命歌曲的发展历程与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路径大体一致,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为每一个时代的革命与建设服务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着一个时代的主旋律。

红色革命歌曲的诞生

中国红色革命歌曲的孕育与中国早期工人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密不可分。从民歌、小调的旧调新词中新生的工人运动歌曲,是中国红色革命歌曲的雏形。1921年5月1日长辛店工人举行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和游行活动,工人们高唱《五一纪念歌》,这是当时影响较大的革命歌曲,歌词中明确提出“要把强权制度一切扫除净”,“不分贫富贵贱,责任唯互助”的革命目标。早期工人运动中产生的歌曲,由于尚缺乏专业音乐家参与,绝大多数是以当时学堂乐歌或者各地群众所熟悉的民歌小调曲调填词而成,如《农兵联合起来》《醒国魂》等歌曲,歌词多以团结力量,表达革命目标为内容。

此时,独立创作的革命歌曲开始出现,瞿秋白是中国红色革命歌曲最早的创作者之一。1923年,他以笔名“秋叶”发表了歌颂劳动、反对帝国主义的《赤潮曲》。随着共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些国外革命歌曲陆续引入国内,1923年在国内发表,并加上中文译配的《国际歌》就是其中之一。

根据地时期,山歌曲调和丰富的歌词创作为红色革命歌曲注入了更多活力。在根据地,利用红色革命歌曲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念、革命领导人、革命纪律、革命目标仍然是红军宣传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结合农村的社会文化环境,山歌的曲调也被吸收到红色革命歌曲的作品当中。不但工人运动时期的《国际歌》和《工农兵联合起来》被继续传唱,根据地的红军战士还自编不少山歌,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喜爱,比如《朱德来会毛泽东》。

这一时期,利用人民群众喜爱的曲调来宣传红军革命的工作方法进一步完善,革命歌曲的内容更丰富,革命工作的方方面面都通过新创作的歌词被重新填入山歌、民歌、小调和国外革命歌曲曲调中,以此向人民群众传播党的方针政策、红军作战事迹、军事斗争等各方面情况。除了宣扬红军纪律严明的《红军纪律歌》之外,还有记录红军革命斗争胜利果实的《八月桂花遍地开》,赞扬红军坚毅诚实品质的《送郎当红军》等。

红色革命歌曲创作的成熟

经过革命的不断洗礼,在抗日救亡和人民解放战争中,红色革命歌曲的创作逐步走向成熟。“九一八”事变日军入侵中国后,挽救民族危亡,团结起来反抗日本侵略的抗争精神在中国大地上广泛传播。1930年,中国共产党团结了一批拥有进步革命思想的人士,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下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这一文艺团体壮大了中国共产党在文学艺术领域创作和宣传的力量。进步的左翼知识分子们忧心于当时弥漫在中国城市中的“靡靡之音”,身处“明月歌剧社”的聂耳对黎锦晖的音乐艺术提出了批评,认为之前十几年来中国歌舞艺术的成绩仅限于:“香艳肉感,热情流露”。1933年,聂耳音乐创作的革命理念逐渐丰满,从1932年认为音乐需要“真刀真枪的硬功夫”那种抽象的意识,进一步具体为音乐要“代替大众在呐喊”。他认识到音乐在表现革命的同时,也要保持高度艺术水准,新时代的音乐家们要为革命音乐注入生命。在这样一种不断探索革命音乐内涵的努力之下,聂耳在弥漫着“靡靡之音”的城市中捕捉到了唤醒伟大民族觉醒的旋律,他与田汉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前进歌》等重要的红色革命歌曲,在雄壮激昂的旋律和坚韧不屈的歌词中,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帝抗战的时局,呼吁人们爱国、奋进,要有勇于担当的气魄和意志。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聂耳是第一位通过音乐创作准确表现人民群众苦难,灵活运用中国民乐表现方法,结合外国革命音乐曲调模式,从革命昂扬、不屈、果敢坚毅的革命需求整体去创作革命音乐的音乐家。

在抗日救亡的氛围涌现出一批音乐家,专门创作反映抗日斗争,团结一致,英勇抗敌的革命歌曲。他们意识到时代和国家需要气势雄壮、优雅动人的旋律,去激发解放人民大众,保家卫国勇气和决心。中国的红色革命音乐从老瓶装新酒的歌词创作阶段走上了真正的词曲整体创作道路。这些新创作的作品既有威武雄壮的进行曲,也有宛转悠扬的抒情歌曲,如冼星海的《战歌》《青年进行曲》《黄河大合唱》,贺绿汀的《游击队歌》《上战场》《保家乡》《春天里》《四季歌》,任光的《渔光曲》《采莲歌》,吕骥的《武装保卫山西》《毕业上前线》和向隅的《反投降进行曲》等等。

到了四十年代,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经验的不断丰富,人民音乐工作者对于音乐创作理论的认识进一步推进。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发表讲话后,将音乐与人民群众实际生活、革命斗争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音乐创作者们的普遍共识,具体表现为革命歌曲的创作体裁、内容更加丰富,贴近革命斗争和群众生活,革命歌曲的形式得到了扩展。如抒发革命理想,表达革命决心和乐观精神的《民主建国进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以民歌为基调,贴近革命斗争生活的抒情歌曲《南泥湾》《歌唱二小放牛郎》。在歌曲的表现形式上除了独唱歌曲,还创作了《凤凰涅磐》《淮海战役组歌》等影响很大的大合唱曲目。在音乐类型上,还进一步拓展了深受群众欢迎的秧歌作品创作,如《兄妹开荒》在曲调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歌词内容又具有革命时代的特点。另外,歌剧作为一种西方的音乐体裁也被成功地用以表现群众的革命斗争生活,歌剧《白毛女》中《北风吹》《太阳出来了》等唱段不但表现了极高的艺术创作水平,也在时光的洗礼中成为了经典的红色歌曲唱段。

红色革命音乐在新中国的发展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革命歌曲的创作迎来了新的高峰。红色革命歌曲仍是这一时期音乐创作的主体,是国家大力提倡的音乐体裁。

新中国成立初的前十七年是中国革命歌曲创作大丰收时期,在革命歌曲的内容上,由歌唱革命斗争、革命生活,团结力量进行斗争的内容向欢呼胜利,歌颂祖国,歌唱丰富多彩的新生活、歌唱社会主义建设,抒发民族、职业自豪感,团结一致建设祖国等方面转变,从各个层面抒发对新国家、新生活的热爱之情。在音乐旋律上,继承了聂耳、冼星海一代音乐前辈创造的革命歌曲曲调传统,以通俗流畅,朗朗上口的进行曲为革命歌曲的大基调,同时不断吸收民歌、山歌、小调中的民族音乐养分,塑造出民族特征鲜明的革命抒情歌曲。尽管“前十七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工作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政治运动,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红色革命歌曲的创作却为各种历史事件留下了鲜活的精神印记,见证了新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脚步。五十年代初期的革命歌曲以赞美祖国、歌颂社会主义精神为主,也糅合少数民族音乐曲调与汉族、西方民歌曲调元素的创新之作,如《歌唱祖国》《我是一个兵》《叫我怎能不歌唱》《社会主义好》《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1958年进入“大跃进”运动后,歌曲创作进入了一个小低潮,尽管如此,还是有《草原之夜》《社员都是向阳花》这样的优秀作品出现。进入六十年代后,周恩来总理多次讲话要求“艺术是要人民批准的”,文艺创作氛围再次活跃起来,以表现人民面对困难团结一致、坚韧不拔精神为核心内容的革命歌曲大量涌现,如《我们走在大路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学习雷锋好榜样》《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南京路上好八连》《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同时,在不同的音乐体裁中对革命歌曲的创作探索亦有新的收获,如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还有电影插曲《刘三姐》《英雄儿女》《上甘岭》《李双双》都是革命歌曲的优秀作品。

这一时期,革命歌曲的创作无论是内容和曲调上都有新的丰富和发展创造,在数量上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尤其是歌曲的具体内容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对打败侵略者,建立人民民主国家的欢喜和自豪,斗志昂扬地建设新社会的实际生活状况紧密相连,旋律整体较之以往更加舒展轻快,表现出在新生活中的幸福和安定。

进入“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艰难的探索时期,音乐创作也同样如此。尽管如此,被称为“样板戏”的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曲目还是取得了极大的艺术成功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新时期红色革命歌曲的传唱与传承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国家建设的重心开始转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音乐创作更加多元,风格多样,流派纷呈。由于社会建设和生活重心的变化,虽然新创作的红色革命歌曲不多,但以往创作的红色革命歌曲逐渐成为经典,不断被人们所传唱。在许多纪念革命历史事件的重要活动中,高唱革命歌曲已经成为仪式内容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朗朗上口的红色革命歌曲经常被人们不经意地吟唱。红色革命歌曲在当代的引吭高歌,或是低吟浅唱,都是对“红色”精神的延续和继承。

今天我们的生活已经远离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而砥砺奋斗、昂扬向前的“红色”革命精神,以及革命先烈和祖国前辈建设者们为国献身的事迹仍然鲜活地存在于红色革命歌曲中,被广为传唱。同时,歌唱祖国大好河山,抒发爱国情怀,歌颂改革、歌颂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作品,在继承红色革命歌曲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不断涌现,如《我爱你,中国》《大海啊,故乡》《在希望的田野上》《小白杨》《党啊,亲爱的妈妈》《走进新时代》等等。这些改革开放以后创作的歌曲作品和红色革命歌曲被人们统称为“红歌”。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路走来,在革命先烈浴血奋战中,在人民群众奋发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所创作的红色革命歌曲已经成为中国新时代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来红色革命歌曲的创作、传唱与传承发展,体现着红色文化与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的文化底色。

第五篇:浅谈如何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如何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摘要] 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在引导大学生知国、爱国、报国上下功夫,做到以了解祖国、学习爱国主义知识和有关理论为基础,以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为重点,着力培养青年投身祖国四化建设的雄心壮志和努力学习的积极行动。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基本环节。

[关键词]知国 爱国 报国1、1江泽民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坚持不懈地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辽沈战役纪念馆是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20多万来自祖国各地的观众,在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锦州有5所高校,每当新生入学的时候都要到辽沈战役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本人是一名讲解员,在讲解的过程中发现大学生们不但对革命史的了解甚少,而且讲到一些英雄人物比如梁士英舍身炸碉堡时,一些人会发出“真傻”、“这不是有病吗”的议论声,通过这些言语可以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逐渐的发生转变。江泽民同志在《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势新情况》一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增强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市场经济活动存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反映到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容易诱发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思想素质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的素质,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是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关系着四化建设的成败和祖国的兴衰。

1、2爱国主义是指在知祖国、爱祖国的基础上,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才、践报国之行。其有机统一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在引导大学生知国、爱国、报国上下功夫,做到以了解祖国、学习爱国主义知识和有关理论为基础,以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为重点,着力培养青年投身祖国四化建设的雄心壮志和努力学习的积极行动。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基本环节。

2、1知国才能爱国,“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当前大学生对祖国是否有深刻的了解呢?一些调查资料表明,他们对祖国的历史、对中华民族的传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确实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因此,他们对封建主义旧中国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本质缺乏认识,对历史和现实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时不能科学地分析、正确地对待,容易产生种种偏见。因此,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帮助大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认识祖国的现在,展望祖国的未来,以此激励大学生珍重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相信中华民族将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2帮助大学生了解祖国的途径很多。如结合班校会进行国情教育;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橱窗,介绍祖国的光辉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建设成就;指导大学生收看新闻等电视节目,开展社会调查,使大学生感受祖国四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特别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条途径,做到结合教学讲历史、讲传统;结合教学讲爱国民族英雄和科学家、艺术家的卓越贡献;结合教学讲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结合教学讲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无比正确;结合教学讲爱国主义理论、远大理想和奋斗精神,等等。

2、3不管采用什么途径都要引导大学生在生动的对比鉴别中提高认识。如,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使大学生认清新旧社会两重天和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的事实;通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比,使大学生认清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事实;通过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使大学生认清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强国之路、富国之本;通过阶级对比,使大学生懂得虽然我国目前剥削阶级已不复存在,但腐朽的思想依然存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阶级斗争依然存在;通过对比教育激发大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并把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增强实现四化的信心,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树立阶级斗争的观点和爱憎分明的情感。

3、1爱祖国是指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和荣辱兴衰,并随时准备为祖国的事业而献身的一种崇高而炽烈的道德情感。这种情感是爱国主义的基础。大学生的情感往往是和具体的人物、事件相联系的,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帮助大学生了解祖国壮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中华民族对人类世界的巨大贡献的同时,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帮助他们客观地分析我国近代所以落后的原因和未来美好的前景,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发愤图强的精神。

3、2在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时,还要考虑大学生情感的特点,帮助他们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克服情感的肤浅性、波动性,使他们懂得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民族的情感、阶级的情感,是一种极其深沉的情感。我们既要帮助学生树立热爱党、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感情,又要指导他们自觉地“调节”、克服脆弱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首先要以生动形象的事物、形成强烈的刺激,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青少年的认识特点一般是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壮丽的山河、雄伟的建筑、家乡建设新貌、热烈的劳动场面、欢快的节日盛况、奥运赛场的胜利都能使他们产生爱国之情。因此,我们要组织大学生参观祖国建设新貌、游览祖国名山大川,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引导他们进行今昔对比;也可开展他们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激发他们从爱家乡、爱学校的一草一木,扩大、深化、升华为深刻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3、3其次,要在马列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具有辩证哲理的晓理,激发爱国之情。晓理要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功夫,做到中肯而切合实际,深刻而不失含蓄。另外,我们要注意组织大学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结合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党史,帮助他们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念,特别是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问题。

4、1报效祖国是知祖国、爱祖国的发展,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党的教育方针和时代的具体要求。热爱祖国主要体现在是否有报国之志、报国之才和报国之行。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去育志、育才、导行。

4、2育志,即培养大学生树立为四化献身之志。其关键是教育大学生把自己的远大理想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把刻苦学习与祖国四化建设事业联系起来,使他们懂得学习绝不是为了个人升官发财,不是为了光宗耀祖,而是为了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因此,必须做到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时刻准备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这些年来,对上述这些内容我们讲得实在太少了,大有加强的必要。育志以激情为基础,目的在于利用情感这种内部动机,促其理想、信念和志向的形成。

4、3育才,即培养大学生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科学本领。一个人有报国之志而无报国之才,报国就是一句空话。当前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要实现祖国的四个现代化,把祖国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就必须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成为祖国各方面的有用人才。正如陶行知所说:“今天多做一分学问,多养一分元气,将来就能为国家多做一分事业,多尽一分责任”。

4、4导行,即引导大学生将报国之志付诸行动,把报国之才献给祖国。大学生在学期间就要确立报效祖国的思想,而且要认识到报国之行就是脚踏实地投身爱国主义实践,兢兢业业,身体力行。今天的爱国行动,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来就要利用所学的知识为祖国献计献策、尽职尽责。导行不能光说不做,要引导大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为国出力”的实践活动,如义务劳动,为他人为集体献爱心活动等等,使他们从小关心他人、热爱集体、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要教育他们一切行动都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誉,不做有损人格、国格的事情,并敢于和有损国格的事情做斗争;要教育他们积极服兵役,或在外敌入侵时挺身而出、勇敢参战、杀敌报国。一句话,即“闲情非吾志,甘心赴国行”。

下载《用好临沂本地红色资源,开展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用好临沂本地红色资源,开展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红色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湖南科技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绪论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

    经济全球化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狂潮对我国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经济上:97亚洲经融风暴,使大量企业和银行因为被挤兑了大量......

    重庆高校依托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重庆高校依托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 作者:朱辉荣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4期 摘 要:通过对重庆红色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形成......

    充分利用红色教育资源 扎实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定稿)(5篇)

    充分利用红色教育资源 扎实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塔耳小学 方莲英 我们木兰乡位于木兰山脚下,是一个革命老区。李先念、陈福初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战斗、生活过多年,这里的山山水......

    浅析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浅析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内容摘要:一个人的信念,成就一个人的未来;一代青年人的信念,成就一个民族的未来,让我们担当起青年人的责任,用同样的青春去书写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坚持红色资源教育促进大学生素质发展[5篇]

    坚持红色资源教育促进大学生素质发展 作者:夏绪仁 《党史文苑》2009年第2期 [摘 要] 上饶师范学院坚持利用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红色资源教育纳入学校党建活动、......

    我们是如何对青少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

    围绕主题 常抓不懈 努力开创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局面 ——瀍河回族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近几年来,瀍河区爱国主义报告团在开展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重大活动时,始终把对青少年......

    对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思考

    对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思考 我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以巩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成果为载体,以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为目标,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强市”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