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110000新课程改革中后进生作文指导探索与实
新课程改革中后进生作文指导探索与实践
江都市仙女镇花园小学 韩云 邮编225200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系列变化-,学生的习作更开放、更丰富、更富有自己的独特感受。
困惑: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我在班上进行了一些调查,发现对于一些作文后进生来说,他们说了十几年的汉语,学了六年的语文,写了四年的作文,可一篇作文写下来,错别字、病句连篇,甚至完全胡编乱造,就更别提什么中心明确,重点突出了。这样的事实是震撼人心的,也是发人深思的。新课程改革,更注重的是全体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的关注与帮助。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这部分学生的作文水平呢?有的人说多读课外书,事实是,学生们百分之九十都喜欢读课外书,而这部分学生却不能真正从课外书籍中汲取营养,提高作文水平,他们更多的只是关注一个有趣的情节。有的人说勤动笔,每天写日记。事实是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如果没有老师的有效指导,对于大多数学生是不太可能的一件事。即使写了,每天记个流水账,不要说一天一篇,就是一天三篇仍然起不到任何效果,甚至将写日记变成了负担。还有的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有一次作文课,我见大部分学生都已写好作文,决定抽出十分钟,专门用于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五分钟之后,我在行间巡视,竟然发现不少学生虽虽手拿一支笔,盯着作文本看,却只字未动,完全是装腔作势,都是些南郭先生,特别是一些作文后进生,满篇的错别字、病句,可是他却视若无睹。
思考:
要想解决问题,首先要追根溯源,了解原因才能寻求教育蹊径。首先我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1、畏难情绪严重,自信心不足,缺乏成功的体验。,2、缺少写好作文的内驱力。
3、认为没有内容好写。
4、不知道怎么写。
我又让学生谈谈,为什么不修改作文呢,原来:
1、学生怕麻烦。本来就是“作文、作文,做得人头疼。”学生冥思苦想、绞尽脑汁,甚至是搜肠刮肚了半天,牺牲了多少脑细胞,减少了多少玩耍的时间,好不容易写出了一篇文章,再让他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去修改,对于百分之七十的孩子那简直是不可能的。
2、学生对修改的重要性认识不强。换句话说也就是学生没有尝到修改的甜头,当他没有对修改的重要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时,他怎么可能对每篇作文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修改呢?
3、不知道怎么改。
探索:
一、树立信心,培养兴趣。
后进生惧怕的是“作文难”,而“心里烦”,要想消除他们的这种心理,首先要对这个特别的群体“放宽政策”,即放小步子,降低难度。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以适应其“现人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的过渡。
首先,教师要给后进生讲清楚:作文无非是用笔说话,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其次老师要鼓励学生写“大胆文”,文章并不苛求每个词用得十分准确,学生想用什么词就用什么词,不怎么要求重点突出,只要求能连贯地把所见、所闻、所感说出来,写出来就行,就是不能“瞎编乱抄”,越是这样越写不出来,引导他们写自己的生活,把学生要说的话引导出来,让他们说自己的话,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让学生能逐行清楚的,有层次的写出自己要说的话或记载自己要记的事,先求平实,而后求文采。”总之,对作文后进生要求不能过高,要循序渐进。此外,我采取加分政策。即一篇作文,只要有一处好词、好句或亮点,我就给予加分的,以激发学生写好作文的兴趣。
二、精批细改,指导写法。
写作方法需不需要指导,当然。但如果泛泛而谈,对学生来说过于空洞,尤其对于作文后进生,纸上谈兵,无实际价值。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能结合学生的作文实际,进行相应指导这才是解决办法。而了解学生作文实际情况的最根本办法就是认真批改他们的作文。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称其重要当然是对学生作文水平的促进作用,不过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可能更突出的是其任务之重,因此作文要精批细改这个观点可能很多同仁并不赞同。确实这是一项繁重的劳动,我们也的确没有这么多的时间,而且甚至可能得到的结果是高耗低效,得不偿失。但是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因材施教,需要我们倾注更多的关注与帮助,如果不精批细改,就无法对症下药,一切只能是空谈。怎样让精批细改更具实效性,我进行了一下探索:
1、精批细改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问题。
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虽然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了批改,打了等第,甚至写上了一些评语,可对于一些作文水平低的学生,这些等第或者评语形同虚设,是因为这些评语过于空泛,学生看了你的等第,甚至是评语其实仍然不知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你的等第或评语对于他来说是一种空中楼阁,缺乏实际指导作用。久而久之,他甚至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拿到作文本能关心一下等第就很不错了。那么如果你能仔细的点评他作文中的用词、修辞手法、过度衔接、开头结尾等等,让他知道自己好在哪里,问题在哪里,也许他的收获会更大。
2、精批细改的作用是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我所提倡的精批细改其实是反对应付检查式的,反对泛泛而谈式的,而强调更具有指导性的现实意义的批改。每篇作文的批改其实也就是结合每位学生的不同作文水平,每篇作文的不同实例,不同问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让他知道我的问题在哪里,怎样修改,用哪些方法修改。
案例:
我和我妈是在一条船上的,我爸一人一条船。在艰难的度过了大漂流区后,我的心更加的激动起来了,我用在事先买好的特制超远的刺枪吸满水,对着我爸爸一阵的狂轰乱刺(评:用词不恰当,推敲一下换什么词更恰当呢?)之后,我爸爸已经变成了落汤鸡了(落汤鸡的爸爸平时一定不常见,这一定也是这件事让你难忘之处,为什么不写写着有趣的样子呢?脸上什么样子?什么表情?衣服什么样子?等等。此外,这里只有两句话,老师数了数,却有七个“我”,语言极不简洁)。我们来到了第三水区,第三水区的水最深了(评:有多深?你可以用列数字、打比方、夸张等多种说明方法写具体)。我们的船在一段大波大浪后翻了,这时我的责任就大了(评:船翻了!我想象一下都为你揪心,太惊险了。这一部分应该是最精彩的,可你却写得如此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为什么会翻船?翻船时你的样子、妈妈的神情、你的心理、你听到的声音„„都可以写呀,而且应该写得很生动),我急忙把妈妈救上船,自己也上去了。
对于这样的作文,如果只是打一个等第,写两句评语:文章语句不通顺,叙述不够具体、生动。学生可能根本不知道怎么修改,因为太空洞了。只有在有问题的地方给予他最切实可行的评价,他才能发现问题的症结,知道哪里该修改?怎样修改?才能真正起到修改的效果。同时,教师的精批细改也是在给学生示范,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为学生能更好的自主修改作文打下基础。
3、精批细改的语言注重启发与引导
我提倡批改作文的语言多采用启发式,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我们所努力的方向是“授之以渔”,不是告诉学生该怎么改,那学生永远离不开你,而是让学生在你的引导下自己把作文改好。比如有的学生作文中有病句,通常教师在改作文时的做法是帮他把病句修改过来。我认为不妥,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而非灌输者,我们应该更注重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你可以告诉他这个句子有语病,但一定要让他自己修改过来。这样的精批细改更注重的是在改的过程中进行方法的指导,不是简单告诉他应该怎样改,而是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将作文改的更好。案例:
大雅河漂流记
我们穿好救生衣,坐上了船。河水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一直带着船走。到了第一个大漂流区,我妈她吓死了(评:语言太口语化,想一想换什么词既可以表现妈妈的害怕,有切合实际,更书面语?)。只听见,“轰”的一声,船在一块大石头冲了过去(评:老妈为何会惊恐万状,是因为此时的情景太惊险,那就应该把这样惊险的过程写细致、生动,怎样才能写细致生动呢?问你几个问题:这块大石头有多大?石头倾斜多少度?溅起的水花有多高?此时你和妈妈的神情动作包括心理?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写的,后面不是有一个关键词“艰难”吗?此处就应该写出你到底如何艰难)。
这一段描写了小作者在漂流过程中一个惊险的瞬间,但他却写得极为平淡。在批改的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把这一幕写生动,我提了一系列的问题,其实在启发他回忆更细致的过程,学生在一步步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其实就是让当时的情景更为真实的再现,他的作文也就不知不觉更具体生动了。
4、精批细改与多种批改形式相结合
当然,精批细改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教师的时间与精力也毕竟是有限的,每一篇作文都精批细改这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应该将精批细改与集体批改、同桌互改、自主批改等多种批改形式相结合,寻求最佳搭配方案。尤其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掌握了相应的方法,可以为每位作文后进生专门配备一位习作指导小老师,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有培养了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三、反复作文,螺旋上升。
反复作文让精批细改的作用落到实处。所谓反复作文,即就一篇作文反复修改,再反复写,一直到写好为止。我认为这样的方法对于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较为适用。
有一段时间,本着“好文章是练出来的”这个原则,我让学生每两三天便写一篇作文,可是出现了这样几个问题:
1、我来不及改,更没有时间细改,常常只能粗略的看看,就打一个等地。
2、由于到了高年级,学习任务较重,自觉性较好的学生还能勉强认真完成每一篇作文,而一些自觉性较差的,作文水平较低的,简直就是马虎了事,而他们正是急需提高作文水平的,却又是最马虎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这种方法收效甚微,对于一些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简直就是毫无效果。因此我总结出了:写十篇烂作文不如将一篇作文写好,哪怕写十遍。
可怎样才能将一篇作文写好,事实说明实践才能出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上文中的学生作文为例,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为他精批细改,可他看都不看,或者浏览了一下便束之高阁,那根本起不到任何效果,只有让他在发现了问题,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之后修改、重写、再修改。再重写,才能真正将修改的作用落到实处。而在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学生的作文水平也随之螺旋上升。
反复作文并非重复作文,更不是重复劳动,而是通过老师循序渐进的指导,将一篇作文写得越来越好,让他从这一篇作文的进步中总结经验,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进而去指导他今后写作文。
比如,上文中那位学生将作文进行了修改、重写、再修改、再重写,下面我就摘录其中的精彩段落。
漂着漂着,水流越来越急,河水像脱缰的野马似的奔流不息。只听见爸爸对我们大声喊道:“注意,要冲下去了!我赶紧抓紧安全扣。只看见山涧中两个石缝中间,有一好大的急流呀!我心里又激动又紧张。只觉得臀部似乎有石头向我挤来,骨碌骨碌的。刹那间,皮筏上就像涂了超级润滑油似的,像滑雪一样“哗”地直冲下去。顿时,掀起层层雪白的浪花,水花飞溅。我们三个人惊叫了起来,妈妈已经吓得面如土色了。
四、主题片段,观察生活。
学习了12册教材21课《莫泊桑拜师》,我突然发现,这真是一篇极好的作文指导教材,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的一番话,不仅是在教育福楼拜,更是教育我和我的学生呀。我决定每一至两周给学生一个主题,让学生进行片段描写训练。之所以有一只两周的时间,是因为系列性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去观察生活,且可以互相启发,思维碰撞。之所以规定主题,是因为便于指导。之所以进行片段训练,是因为片段可长可短,没有篇幅限制,相应也就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反而易于发挥。且片断没有诸多限制,直奔主题,易于突出重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有益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
第一个主题片段是《马路素描》。因为学生的生活较简单,马路是联系家和学校的纽带,是学生去观察外面世界的重要窗口,也不浪费时间。效果非常好,学生的作文精彩纷呈。
总之,方法是多变的,但我们的根本宗旨只有一个,那就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作文水平。课改继续前行,困惑仍将伴随着我们,但我会牢记:课改之路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对格式的要求
知网学位论文检测为整篇上传,上传论文后,系统会自动检测该论文的章节信息,如果有自动生成的目录信息,那么系统会将论文按章节分段检测,否则会自动按每一万字左右分段检测。格式对检测结果可能会造成影响,需要将最终交稿格式提交检测,将影响降到最小,此影响为几十字的小段可能检测不出。都不会影响通过。系统的算法比较复杂,每次修改论文后再测可能会有第一次没测出的小段抄袭(经2 年实践经验证明,该小段不会超过200 字,并且二次修
改后论文一般会大大降低抄袭率)
第二篇:在新课程改革中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不能单单地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育人和促进学生“学”上。因此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新兴工业区》这节课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精神,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和教学重心的转移。
在本堂课,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主演”转换为“导演”,有目的有计划的将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如:经济学家、企业家、政府官员、新闻发言人、记者等角色的扮演恰如其分,分别代表了意大利新型工业区和美国硅谷高技术工业区的各自的特点和发展的区位条件,既梳理了知识要点,又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快乐的学习。
在本堂课,执教老师实现了教学重心的转移,由单纯的“教”,变为学生主动地“学”,并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较法。在学生进入角色自主学习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了如下比较: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和美国高技术工业区的比较;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和浙江温州乡镇企业的比较;美国高技术工业区和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区的比较。然后进行了列表总结比较,与学生达成共识。最后,老师又介绍了世界其他新兴工业区,要求学生课下认真分析比较其异同,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使我感受颇深,要向该老师学习,在今后教学中真正做到备课充分,教法新颖,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以致用,为新课程改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理论的审视与要素探索范文
教学创新的理论思考——
新课程改革理论的审视与要素探索
胡彦文
【内容提要】我国的教育改革,本质上是为了解决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许多新问题的。理论审视的结果是:要优化传统教育的文化内涵,吸纳新理念教学方式,提高学习的国际化水平。但是,首要的问题是解决教师教学新文化理念和新教学方式的构建问题,于是,便提出了以“三研”为主要理念的新教学要素。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审视 要素探索
背景导语:“今天,整个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世界性问题,面临着能否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与挑战。而世界性问题和危机的实质乃是人类自身的问题,解救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根本途径在于学习和教育。引导生成教育观的形成和发展,正是时代的要求和人类必须‘学会生存’的呼唤。”
新课程改革,主要是从课程层面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改革,但却必然引发学校教育理念与教学理念、教育方式与教学方式、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等一系列教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和探索,并在渐进式发展中影响着学校教育机制和教学机制的转变,最终通过渐进式的途径,引发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和机制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次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将会是深远的。同时,因为有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和纲要为政策背景的支持,本次课改的效能预期将比以往更具有科学的发展效能。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审视
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的新教育改革的设想,并首先进行了课程改革。本次新课程改革,是在两种教育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一方面,新改革方案仍然坚持以育人为本的理念为其内涵支撑,以“培养塑造人”的教育观为其内涵基础和深层文化底蕴,仍然把教育的本质视为“培养塑造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仍然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和国民素养功能,仍然秉承培养塑造人的教育思想理念,并在此指导下设计课程改革方案、进行课程建设并组织实施改革方案;另一方面,在具体的课程建设中,即在课程建设实体操作层面,又吸纳并引进了一些新的课程理论,而这些新的课程理论恰恰是在“引导生成人”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形成的,如后现代主义、杜威的实用主义、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主体行为自主化效能学习理论(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活动学习理念以及研究性学习理论等等)。比如建构主义就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后现代主义强调课程的生成性,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杜威主张在生活中学习知识;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使我们突破了长期以来只重文理智力的教育视野狭小天地的局限。本次课改的目的在于,新课程改革将经现代教育文化理念过滤后的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同现代实体教育方式进行新的融合,使新课改既要实现教育“培养塑造人”的人的成长理念目标,又要实现“功能活动引导生成人”的智能或效能目标,就是说它是以突出主体活动学习功能为特征的操作性教育目标,从而,构成了本次新课程改革内涵的新教育文化及相关背景。
本次新课程改革,通过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形成了国家课程、民间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多元化课程体系,突出强化了课程的功能、效能,重视突出课程的时代性、发展性和科学性,重视突出课程的现代化和学习方式的现代化,强调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重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同国际的接轨。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的发展上:一是表现在新教育理论的吸纳上,表现为对新教育理论、新教育内容及其功能的中国化和本土化开发;二是表现在对中国教育传统文化内容的反思和优化开发上,即在批判性、反思性思考中进行改造和重组,以优化中国固有的教育理念,促成教育理念在传统的根性文化底蕴的层面上渗入新教育文化因子,以发展传统教育文化。同时,在教学层面,在课程设计、课程理念和课程内容开发上,在学习途径、学习方式和教学效能的内涵发展上,注入了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教育文化模式的全新的教学基因,使课程体系、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开始进入了全新的时期。这种以中国理念为主体教育文化同新吸纳的操作方式,将以怎样的途径结合、怎样的方式优化,则是学校教育和我们作为学科教师在微观层面思考和探索的主要工作。
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审视性思考,从操作途径层面提出了如何实现新课改目标的微观层面的策略性思考,实现教研、学研和课研三要素优化措施。
优化教学品质三要素的新思考:“教研、课研、学研”内涵要素建设
“教研、课研和学研”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基于优化教学的需要而提出很有用的创新型概念。“教研、课研和学研”是新课标背景下,需要引起我们同时关注的三个新教学要素。因为它对优化教学品质,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力和作用。本文从优化新时期课改效能的高度进行了深入思考,首次提出了“教研、课研和学研”三要素,并对其内容、功能作用、优化价值及其关系等方面进行思考,表达个人对影响新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要素的探索,以此来推动新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和品质的优化。
首先,解读“教研”要素。“教研”是我们一直都说的一个老话题,但是,本文却赋予了新的内容。它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的研究、从课程理论和课程上对课程进行的研究、专业学习内容的更新性研究、学校微观教研途径和方式的探索等内容。这已远远超越了传统教研的内容。教研的功能主要是对教师进行岗位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师的业务成长,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能随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但是,“教研”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更侧重于课程学方面的发展。
它需要两种关注:一是学校基于发展的需要而生成的管理层面的关注,即将新教研工作纳入学校教学的日常管理,加大投入和运作力度,给予政策性支持,重点是加大教研组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教研途径和方式的开发力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学校教育发展积淀强有力的后劲,为学校社会品牌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内涵性和品质性支持,使教师深受管理机制的人文关怀、学术化、能效化与高品味学校文化的熏陶;二是来自教师自我发展空间和专业成长需要的自我关注,即教师个人在教学中身感进修和提升的需要,而进行的自我提升的自主化、主动性专业研修成长行为。由前者的政策机制,推动后一种个体发展机制的生成。
其二,定位“学研”要素。“学研”也是一个新概念、新话题,它主要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习的角度来研究学情规律的。它是以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行为为主要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其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心理学、学习行为习惯学、学习规律性和学习方式等层面的学情内容。它们各自有各自的内容:(1)学习心理学,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的兴趣、态度、意志等心理要素的研究,旨在为教学情景设计的有效性提供符合科学和艺术特征的主体性依据,使教师明确怎样的设计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或催生出相关的学习动力。其功能是进行情商教育和情商开发,推动生生、师生间的自然和谐的情感交流,实现审美教育和人格教育目标。(2)学习行为习惯学,既包括静态成果的运用,也包括动态的行为的发现、引导和推进,既包括一般学习习惯的培养,又包括对学习行为习惯的特殊化处理,以推动学习行为朝着科学化和艺术化方向转化,实现通过行为教育达成人格教育的目的和效果。(3)学习规律性,主要是研究怎样的设计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层层深入的设计,就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研究那些课文需要运用那些策略和措施来学习,才是恰当的和合适的,才是比较科学的,以实现智慧开发,进行智慧教育。(4)学习方式,主要是研究怎样的内容该用怎样的设计、怎样的内容该用怎样的学习方式,才是科学的和有效的,进一步而言,就是那些内容需要用那些通用的方式、类型化和那些具体的方式进行设计和指导,以实现智能开发,进行智能教育,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学研”要素的主要功能是为教学设计提供科学性、艺术化的设计依据。
其三,定论“课研”要素。“课研”是一个新概念、新话题。它是教研成果的隐性潜在的教学化转换,也是内涵式教学效能转换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它是以学习内容研究为目标、以学情研究为依据、以教学设计研究为途径、以学习效能研究为目的的功效研究,是直接针对课文进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操作的研究,以便最大化、最优化的落实人的成长效能和教学效益。它的主要内容是运用课程学理论、课程设计理论,进行微观应用设计,促进教学设计的科学化与艺术化的优化结合、促进教学效能的有效化与情趣化的优化结合。其功能是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转化为学习效能和学习效益,为应用层面的课时环节内容提供科学的可操作性设计。作为教学要素之一的“课研”本身又有自己的构成因素,它们是由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技能训练和情景创设(为落实教学目标,运用相关教法和学法构成的情景设计,即环节化情景)等因素建构的生成情景,具体表现化为课堂情景的艺术生成。这当然是“课研”的最好结果,也是最高境界。
第四篇:探索新课程改革面临的新问题
浅谈制约农村学校新课程改革的新问题
镇江市高资职业中学 冯明富
摘要: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文章重点从“硬件”、“软件”以及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入手,详细分析了制约农村学校课改的诸多因素,并呼吁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大力支持农村学校的课改工作,使得课改在全国顺利推进和实施。
关键词:制约农村学校新课改新问题
【材料】:去年我参加在市某学校举行的教研活动,听了一节复习课。在课后交流研讨时有老师提出为什么不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课堂容量又大,师生互动性又好,教学效果好。这位老师说我们很多教师都已投入课改之中,但农村学校条件有限,先进电教仪器买不起;同时也有很多农村教师认为部分领导和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接受不够积极,再加农村教师接受新信息比较困难,自身的素质得不到及时提高;也有老师说用新理念上课,教学效果确实好,但有时课上到中途会出现难以收手等现象;也有教师抱怨说难以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公正的评价。
大家知道新课程理念是理想,新课堂教学是现实。经过前一段时间的新课程实验,我们可以高兴地看到,过去一味由教师传授的教学模式开始“裂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行为正在逐步形成,课堂教学充分让学生的智力接受挑战,思维产生碰撞,情感受到熏陶,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一个由新课程理念影响和引导出的充满民主、和谐、激情的课堂已向我们走来。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从上面的事例也应看到农村学校课改的艰难。可以说课改给农村学校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某些方面也暴露出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正视和解决,农村学校新课程的进一步推广和实施将受到影响,甚至受到制约。下文笔者结合实际谈点浅肤认识:
一、教学手段的落后性制约着农村学校课改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而这些转变顺利实现的一个前提就是需要有现代化教学硬件做支撑。但是,目前有些农村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普遍面临着教学硬件“跟不上”的现象,有许多学校微机数量很少且配置差,更谈不上互联网的广泛运用。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教师无法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影响了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知识的更新;学校管理仍然是依靠“本本”管理,无法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学校缺少必要的实习室和必要的实习仪器,教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教学,学生无法动手实践体验;缺少多媒体教室,教师即使有好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也无法在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和落实。较落后的教学手段给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带来了挑战。
二、教师素质不全面性制约着农村学校课改
课程改革对教师思想、知识、能力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目前,从某些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构成上来看,呈现年龄偏高、学历偏低、实践技能水平不高,甚至还有代课教师等现象。这些将在以下几方面严重制约着农村新课程的实施:
1、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为实施新课程是年轻人的事,与己无关。在教学中没有针对学校学生以及学科的特点进行改革教学,而是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
2、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有些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 1
息的资源极为有限。教师自学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受到影响,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辅助资料。另外,由于学校学习资源的限制,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理解,不能内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3、新课程专业引领落后。部分教师由于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对新课程的组织实施感到困惑,有畏难情绪,所以,必须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尤其是农村学校更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农村学校普遍感到新课程实施的“明白人”太少,力量不足。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群体环境的影响,新课程的转化率不高,不能较好地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很难成为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骨干和带头人。另外,由于地域特点,农村学校课改工作缺乏上级业务部门经常、有效的指导。对课改实施引领的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村学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领导者对课改认识和重视程度性制约着农村学校课改
校长是新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没有校长的组织参与和引领,新课程实施很难推进。首先,部分农村学校校长对新课程的认识还存在误区,认为当前评价学校办学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还应该看学生的学习成绩,看试卷分数,看对口单招升学率,实施新课程是先进学校的事,是以后的事,有等待观望心理,实施新课改的积极性不高。还有部分校长认为实施新课程是教师的事,组织管理是主任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无需对新课程进行深入细致的全面了解。由于校长认识上的不到位,不能把新课程实施纳入校长行为,使新课程实施缺乏有效的领导和组织管理,致使学校新课程实施工作处于被动地位。其次,部分学校校长不是“业务型”校长,而是“事务型”校长,擅长和热衷于事务管理,不擅长抓业务管理,自身业务管理素质薄弱。面对新课程,缺乏系统的学习与研究,缺乏细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了解和掌握的也多是理论层次和观念层次的内容,而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实践参与不够、研究不够,不能与教师一道研究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能发挥有效指导和引领作用。教师实施新课程多数属于“自由”状态。
四、课程资源缺乏多样性制约着农村学校课改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效果。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两部分。就校外课程资源来讲,农村学校极为有限。没有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社区资源——图书馆;没有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学科教学形象直观理解的场所——科技馆;没有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教育的历史文化宝库——博物馆;没有改变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的优越条件——网络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的不足,给农村学校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挖掘、开发带来了难度,限制了农村学校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使他们为课程资源不足而发愁,教师只教教材、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
五、社会和家长的“重压”制约着农村学校课改
在新理念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农村学校老师和家长都担心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事实和现状告诉我们农村孩子要脱离农村,通过上学考取大学是出人投地的主要渠道。一般农村学生家长不注重孩子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而是看考试分数的高低;社会对学校好坏的评价也主要看升学率高低。这些都是学校进行课改受影响的内在和外在压力。
六、新课程改革暴露的一些新问题影响农村学校课改
1、曲解自主学习导致课堂失控
在新理念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农村学校老师和家长都担心课活了,学生能力提高了,但基础知识不能落实了,而基础知识点是中高考必考的内容。也有许多老师反映课改后课时不够用,强调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活动比以前多了,课堂很活跃,但容易失控。
新课改中一些学校的做法很容易导致形式主义,这是许多深入课堂听课的专业人士的看法。现阶段学生“自主学习”出现了变相“放任自流”的现象,有的学生用一种很笨的方法“自主学习”,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收获不大,自主学习应是一种理性的探索性的学习,不是一种“自发的学习”。
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指导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许多时候演变成了无效讨论。合作的目的是“1+1>2”,若个人学习效率比一起学习高,为何要与人合作?
2、教材衔接不严密
基础课新课程各学科教材衔接上存在问题,职业学校专业课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如一专业学科的某个知识点需要另一专业学科的某个知识点为支撑,但后者却还未教到,前者的老师只好充当二传手提前给学生开小灶,如计算机这门学科很多知识点需要电子这门学科支撑。一些专业教师指出:新课程对学科的综合要求很高,但在综合过程中,有许多知识点衔接上的疏漏,出现“脱链”。
3、大班如何做到关注每个学生
新课程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在五六十人一个班的大班里,老师能真正关注到每个学生吗?
教育界的有识之士认为,事实上,新课程更适宜的土壤是小班化教育环境。在目前农村学校普遍每班五六十人的环境下,“关注每一个学生”很难实践。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的适宜环境同样是小班。
4、对学生成绩如何评价
实施新课改,评价机制势在必改,但怎么改?到目前还没有一个定论。据说有关方面正在考虑一种解决方案:学校在保留试卷测试的基础上,增加素质评价和技能面试以及社会实践的内容,选拔考试和学校推荐相结合。许多教育界人士认为,后者在中国目前的现实背景中很难操控。如果少数几个人的主观行为可以决定多数学生升学的命运,那谁来监控这些行为的公平公正性呢?毕竟过去统一的升学考试,已是相对成熟的一种评价形式。一旦客观评价方式变更为主观评价方式,谁也不敢对这种变更盲目乐观。
应对现实挑战,促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是摆在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我国农村的人口远大于城市的人口,条件差的地方还很多,要想课改在全国全面的、顺利的推广和实施,只有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学校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他们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程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才会使学校的新课程实施工作真正呈现出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景象,才能使农村学校为地方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实施新课程的体会和反思芮和保
2、透视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误区刘慧霞
3、新课程与新理念
4、实施新课程中的若干认识和实践问题林少杰
5、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重构顾卫兵
本文在2006年新世纪园丁论文大赛中获三等奖。
第五篇:新课程改革中的收获与困惑
新课程改革中的收获与困惑
永年县实验小学秦自秀
新课程的实施,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的实施,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都必须对以往的美术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重新审视,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自觉适应新课程的变化。
收获:教材改变了过去课程结构单一的形式。和原来的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强调趣味性,内容新颖,色彩丰富,图文并茂,特别是注重了学生的美术活动,更贴近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探究气氛浓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扩大了教学的空间和自由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新课改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让教学更多的贴近生活,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更好的美化我们的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美术的价值和乐趣。新课程强调教学的有效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传统教学压抑学生兴趣,热情,影响学生发展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 1
过程,使学习能够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困惑:新课程全面实施至今,我仍然在教学中存在很多困惑。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中仍然存在“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这跟自身的业务水平与学生的原有认知有着不可分的关系。仍是教师讲,学生听,然后做作业。教师惟恐完不成教学任务,为此,探究内容常常被教师讲解所代替,使学生活动显得被动。教师除了正常的备课、上课、理论摘抄、教学反思,读书心得、网络研修,各种活动课外,还要负责许多专业教室的管理工作。总感到是课上轻松课下忙。根本无法静心教学研究,给教学工作带来不良影响。教学中,很多学生存在小学里不上美术课的情况,或者改成单纯绘画课,因此,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活动课又成了老师一人表演的“一言堂”。我想,学生只有在能有引发他们兴趣的课堂上才能发挥他们各自的主动性,才能有愉悦的心情与老师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教师也应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动教材,为他们创造性的思维插上翅膀。另外,教学中很多时候也存在教学资源紧缺与学校实际情况的矛盾。美术课是视觉艺术,借助多媒体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其优越性使每一个教师心里都清楚的。可是,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课都无法运用电化教学来实现。原来上课时教室还有投影仪、幻灯机,有配套的投影片和幻灯片,现在,投影仪和幻灯机早已下岗,连与教材配套的挂图和教具都没有,教师在进行常规的课堂教学时仍然是一本教材、一张嘴、一只粉笔,这种“巧妇难为”的情况不失为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我想,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适当的调整,重新安排设计教学内容。特别是手工制作课,随意性大,学生很容易没有组织性没有纪律性,课堂的气氛就难以控制,我们应该因地制宜的去给学生上一些适合咱们他们上的课,让学生有东西可寻,有东西可想,使大部分学生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让他们在实际的生活中、学习中寻找到美术的乐趣,体验到活动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