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中小学教研转型与教学方式变革实践策略研讨会》心得
崇教致美 笃行致远
——《全国中小学教研转型与教学方式变革实践策略研讨会》
心得体会
兴安学校
蒋加强
“十三五”期间,教育部将全面启动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实施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加强学校课程建设研究、推进教研转型及教学方式、考试制度的变革,越来越成为中小学教学研究工作的热点和焦点。进一步提升全县中小学教研员、教学管理人员、教导主任的领导、组织实施校本教研的能力,县教体局组织全县教研管理干部于7月17日至20日参加了由笃行教育培训中心在南昌举办的《全国中小学教研转型与教学方式变革实践策略研讨会》。本次学习由教研室副主任徐恩泉同志带队,我和兰风兴、汪强等一行5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这次培训共聆听了四场专家报告:
18日上午的第一场报告聆听了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师训部主任、特级教师;全国校本教研项目组专家张丰的《教师的研修策划与改进》。报告围绕教研工作的转型思考;改进教学的三个分析维度;有效教研的观察视角;提高活动参与性的关键四部分阐述,指出了当前学校教研中重展示、轻研究缺乏问题意识;重预设,轻生成,错失研修时机;重接受、轻参与,流于单向传递;重模仿、轻机制,关注表面处理;重“输血”、轻“造血”忽略学会学习等五种常见问题,指明了今后课堂由“对话式课堂”到“任务式课堂”变革方向,提出了教师在课堂中最重要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学校教研活动的核心是促进教师报进入研修的状态等核心观点,特别强调了教师研修要围绕自身专业素养、执教能力、学生意识三方面提升,强调了教师备课应独立思考在先,参考资料滞后的基本原则。
18日下午聆听了浙江省塘栖中学副校长、教育部教师培训中心特聘专家、全国教科研优秀教师吴江林的《有效教学——教学评一致性的意涵与设计》报告。他分析了当前低效课堂的现象、原因;提出了五步转化法制定教学目标,(第一步:基于内容标准,分析教材、构建知识体系;第二步: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确定重点和难点;第三步:根据教材和血清分析确定行为程度;第四步:根据教材和血清分析确定行为条件;第五步:综合呈现三围教学目标)理解教学目标意涵的科学解决办法;
19日一天聆听了“国培计划”专家,全国模范教师、特级教师,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兼实验中学校长龚雄飞的《学本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于突破》专题报告。报告分学本教学中深度自学的难点与突破;学本教学中有效合作的问题与改进;学本教学中高阶展学的困境与对策三部分,强调了以学为中心,学为主线的教学模式,阐述了“自学”、“互学”、“展学”的卓越理论;龚院长引经据典、以鲜活的案例,激昂的语态为所有在场的校长、主任、教研员上了一堂“学本教学”的生动课堂。在学生自学阶段,他指出了单前我们扫射式讲授、浅表化问答的课堂现状,提出了“主问题”设计策略“的解决办法,特别是在合作中谈到了改进合作的两种情况:一个是把假合作改进为真合作;一个是把浅合作改进为深合作。假合作与真合作的区分主要是由合作的问题决定,问题的质量就是决定合作学习的智能含量。他说:“一节好课70%是教学设计决定,只有30%是随机生成的”,在深合作中,他强调了学生全员参与、深层分享的重要性,强调了要发辉组长的职能,要组织有序的交流,引领深度对话原则(后进生先讲、中等生补充、优秀生概括),在高阶展学的困境与对策中他谈到了加强学评指导,走向展评一体,在生生互动中实现展学的增值和活化导学方式,走向展导一体,在师生互动中实现展学的增值的策略。最后他总结了教学改革最终归于一点——那就是以学定教,以教促学,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他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段话“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结束了这场精彩的报告。
20日上午我们聆听了上海市建平中学副校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语文教研所教研员郑朝辉的《当今教育发展与教研变革》专题报告,他围绕“核心素养”话题,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教育管理方式三个方面阐述了自身观点,他指出教研活动不是一个单纯的组织管理行为,更应该是一个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感受到专业水平的提升与发展的过程。
此次培训内容丰实,专家以实践为平台,问题为导向,聚焦教研改革,直击课堂现状,次层高、实用性强。培训会场上学员互动交流,经验分享,让每个参训者领会着教研转型与教学方式变革前沿之地的诸多经验及做法。通过本次学习使我们对“教研转型及教学方式变革”有了一定意义上的理解,如何从科学的角度规划、推动、反思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进而提高教研组的研究和领导水平、组织和管理能力,掌握教研组的管理策略和方法,构建集教、研、训于一体的校本研训团队,强化教研组的枢纽地位,已经成为学校管理的中心;如何设计导学案,如何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逼近知识的“核心地带”,实现“学习的突破”,开展基于“自学”、“互学”、“展学”将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
“ 崇教致美,笃行致远”,让我们一起努力!
第二篇:学习方式变革的策略与实践研究方案
《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与实践研究》课题
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体现,各种层次的学生也因自身素质不同,很难得到充分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有个性有特长学生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许多教师大多着眼于如何使学生对知识与技能学得更多更好,如何促进与之相应的个体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发展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都十分强调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几乎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发生在学生群体人际互动的环境之中,因此重视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相互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潮之一,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接受一个共同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去行动;学会与别人相处,敢于表现自我,并能虚心学习;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学会合理分工,有序行动;善于自立。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一员。
在教育理论界,人们提出教育的交往起源说和交往的本质论认为“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共同活动中的需要,在交往中得到发展”。我国古代教学理论中也指出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等等,这都说明相互合作、交流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教学中应当充分体现这一特点,顺应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同时,“学会合作”。
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创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正是在充分借鉴集体动力理论的前提下,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思想。
合作学习理论的概念并不难理解,但是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把强调竞争性学习和个人化学习的课堂转到以合作学习为主流的课堂上来,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合作的方式也要因具体的情况具体的确定。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转变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改革呆板、沉闷的教学,探索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总结出新的、更有实效的教学方法,为师生减轻不必要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真正推进课程改革。
(二)研究内容:
(1)小组合作学习中科学分组的研究;(2)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指导策略研究;(3)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生生关系研究;
(4)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研究(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5)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四、课题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1.全体性原则:在研究中应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自主性原则:在研究中应着眼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提高,着力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3.实践性原则: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在反复的训练中才能得以提高。
4.合作性原则:就是要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构成一个学习整体,为完成共同的任务开展互助性合作学习。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和课堂观察等相关调查,进行结果统计分析,弄清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尤其是各学科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真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诊断原因,寻求矫正对策,指导研究活动。
2.比较法:边行动、边研究,边比较,在小组合作评价实际操作中比较不同评价方式,不同评价时间、地点,不同评价强度,同一评价对不同评价对象等对评价效果的影响,筛选最佳评价标准和机制,努力发挥评价的正向功能,追求评价的最佳效果。
3.文献资料法:广泛收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国内外理论与信息、资料,分析研究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情况,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用他山之石来拓展研究视野,优化评价过程。
4.个案研究法:搜集、研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的评价对象和案例,对某一小组(或个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分析,并概括、提炼出其中对评价其他群体或个体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的信息,用以指导评价研究和评价实践。
5.量表评价法: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制定出小组合作学习发展性评价的量表,评价主体在听课、观察的过程中,对被评对象(含自己)进行打分的评价,根据量表上的所陈述的各项评价指标,并不断完善和发展评价标准和机制。
六、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题研究推进的前提条件。学校通过强化教师学习,加大宣传力度等,力促教师形成新时代课程改革所需要的教育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组织学习与培训,按课题进展要求为研究教师创造学习提高的相关条件;不断提高研究者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3.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组织和制度,形成积极向上的研究队伍,学校在评优评先等方面向优秀的实验教师倾斜。4.围绕课题研究,聘请专家引领,并经常组织研究活动辅导和学术研究活动,切实提高研究质量和研究水平;5.指导小组成员每周深入实验班的听课、评课,及时向教研室和年段分管领导反馈实验情况,并在年段会、教研活动会上向所在年段、教研组教师通报实验的现状,广泛收集教师意见,让全体教师为课题的推进出谋划策。学校每月组织一次阶段性研讨会,对课题研究进行交流、小结与反思,做到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不断调控改进研究工作。
6.编辑小组合作学习的学案,实验教师通过学案去指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合作交流,并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
七、课题研究指导小组成员
课题研究指导小组成员:美泉小学听评课小组成员
八、课题研究实验班级和实验教师
实验班级: 四年级
实验教师:何瀚鑫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4年3月——2014年4月)。课题研究的前期论证,确定课题研究内容,查阅文献资料,制定实施方案。2.具体实施阶段(2014年4月——2014年9月)。启动实施,开展研究,不断总结,形成阶段性小结。
3.总结鉴定阶段(2014年9月——2011年10月)。分析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敬请专家评测指导。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呈现方式
1.课题研究报告(含调查报告)、论文等。
2.建构一套“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标准和机制”。
3.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的系列案例、光盘、图片等。
4.课题研究成果集。
5.具操作性的典型案例集。
6.真实有效的记录学生发展过程的资料。
第三篇:“聚焦核心素养,变革教学方式”教学研讨会感想
2016年9月23日,我有幸和米程明主任参加了重庆市第一届当代教育大讲堂.渝州之秋小学数学“聚焦核心素养,变革教学方式,构建有生命温度的课堂”教学研讨会,观摩了多为老师的优质课和各位专家的精彩点评,真的是感受颇深,受益匪浅,让我充分领略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无穷艺术魅力,深感自己的专业素质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现结合这次学习,感想如下:
一、学习收获
1.专业理论学习要跟得上,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人们所掌握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折旧率”越来越快。如果一天不看书、两天不看报,三天不上网,几天不学习,就会感觉“out”了,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了。这次学习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和培训老师的最大不同是,人家在培育人才,我只是机械地教知识。培育人才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知识更倾向于怎么解决老师教过的问题。我觉得人家站得理论高地比我要高!人家是从专业的素养出发,着眼全局,而我只是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是片段的、支离破碎的。你别小看这一点,这对孩子的兴趣培养影响很大,师大的孩子是“我要学”,我的孩子是被我逼着学。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这就要求我要钻研所带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比如研读新课程标准,上五年级长方体的知识,就要知道一至四年级学生对长方形及长方体的了解程度,每节课侧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等等。说到这儿,这次教学活动的主题是“聚焦核心素养 优化课堂教学”,数学的核心素养有六个: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统计。三节课都是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知识,第一节侧重于逻辑推理,第二节侧重于数学抽象,第三节侧重于数学建模。这就是教学理念的新提法,所以出去观摩学习比在学校闭门造车受益要快要多,要来得直接。那这些专业理论及理念从哪儿学?向专家学、从一些教育网站上学、同伴互助--向专业教师学。
2、真实——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在以往的公开课教学中我总是觉得自己雕琢,耍花架子,刻意准备的痕迹太过浓重,虽然按部就班成功的完成了一节看似完整的课堂教学,其实却缺少了真实性,多了几分虚假。欣赏了几位教师的课后,我觉得在教学中他们做到了真实的教学,首先教师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暴露思维的真实,例如深圳育才三小的刘占双老师的那节课,在他的教学中没有直接的教学,而是拓展了思维的空间,这样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即时生成的答案各式各样,让人找不到雕琢的痕迹,很真实。其次,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凸显个性的真实。整个课堂氛围很轻松、愉悦,不像是听课,好像是在享受中学习。(刘占双老师那节课的最后,孩子们自己激烈的讨论着一张纸有没有体积的情况,赢得了全场参加学习的教师们的热烈掌声)
3、情境——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有效的手段
我记得某个数学教育专家说过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注重来自于生活,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设置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情境,而是尽量贴近于生活,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便于思考操作,同时也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特别是像我们学校的学生更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手段方法,掌握技能。所以情境的创设需要我在生活中、教学中多观察,多思考,多操作,让数学变得简约而不简单(如教研员刘延革老师上的《认识周长》这节课的情景创设,就很有想法,在和孩子们聊天相互了解的时候,让孩子们猜她家住哪,然后说出自己家的对面住的是小明,小明的爸爸生了病身体不好,需要锻炼,需要去操场跑步,直接引入到操场的周长上,从生活实际中创设情景,孩子们更容易理解。)
4.教师为引领,学生为主体。
这几节课,老师都以生为本,教师引领学生猜想、动手、发问、比较、讨论、归纳、总结、谈收获。(如俞正强老师的课)这节课是在有些学生自己在辅导班已经学习过这节课的基础上完成的,但是,俞老师采用的完全就是另外一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们自己学,自己在探索体验中获取了知识。学生也都有自己的主见,真正地在思考、提问、讨论、交流,而不是等待、沉默、闲聊、玩耍,学生思路清晰、表述准确、清楚,是我们期望中的学生应有的样子。其实,相对地说,差距最大的就是学生。这其中有城乡差别的因素,但另一个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养成教育包括很多好的学习和在校生活习惯,和我前面谈的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我在想,我的课堂也并不是每一个学生没有动脑子思考,而是我剥夺了孩子的尝试和想法,我可以尝试着做、坚持做、给他们的是一种思维和方法,而不是算式和答案。
二、个人反思
1、作为青年教师,我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要让学生勇于提问,让学生善于提问,让学生乐于提问。
2、改变自己能改变的。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一定要注重方法。
三、努力方向
今后,我要虚心学习,潜心研究,静心思考,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用“骨干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立足于校本培训与岗位研修,学用结合、学思结合,力争做一名“学习型、科研型、创新型”的骨干教师。
以上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感受,我会牢牢记住这次教研活动给我的启示,并把自己学到的东西运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去,让孩子们真正能够理解数学学习是很有趣的,让孩子们学会学数学,爱上学数学。
教师: 王爽 2016年10月20日
第四篇: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变革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变革
1.学习内容:改变脱离语境的知识学习,将知识学习与技能发展融入主题、语境、语篇和语用之中,促进文化理解和思维品质形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指向核心素养培养。
2.学习方式:走向整合、关联、发展的课程,实现对语言的深度学习(即语言、文化、思维的融合)。
3.教学方式:融育人目标于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之中。如何整合课程内容?
要理清并抓住主线,将主题引领作为整合的起点。建立六要素(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整合的学习活动观。
对教学设计的再思考
教学从“知识教学和技能教学”转向“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加深对学科本质和价值的认识;重视对语篇意义的解读;在设计活动时关注内在逻辑和关联,注意提炼和整合内在的知识结构。因此,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关键。
从文本解读到活动设计教师还需要思考: 1.创设何种情境?与学生共同解决什么问题? 2.学生需要获取什么信息,建构怎样的知识结构?
3.如何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获得文化体验,汲取文化精华,提升思维品质,运用学习策略,实现创新迁移? 要改变教学方式,教师需要:
1.认真研读和分析文本,梳理语篇主题意义。
2.确保教学设计情境化、问题化、活动化,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关联性的学习过程。
3.在主题意义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整合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发展,体现文化感知和品格塑造,发展思维品质和语言学习能力。4.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王蔷教授最后总结:
教育要回归原点,关注人的发展;教学要走向服务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从意义出发,推动深度学习;研读文本、重视情境、梳理主线、构建结构化知识、关注内化提升、迁移创新,是实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条件。
为了全面体现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关核心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现实需求,修订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待颁布)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1.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语言能力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它既包括过去常说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也包括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包括语言意识、交际身份意识等。具体地讲,语言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英语和英语学习的一些意识和认识,例如,对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的重要性的认识,对学习英语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对英语与文化、英语与思维之间的关系的认识;(2)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特别是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建构和表达意义的能力;(3)理解各种题材和体裁的英语口语和书面语篇的能力;(4)使用英语口语和书面语进行表达的能力;(5)通过语言建构交际角色和人际关系的能力。
关于语言能力的内涵,有几点需要特别关注。
第一,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知识。语言知识不局限于语音、词汇和语法层面的知识,还包括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Bachman和Palmer提出的语言能力模型就包括很多重要的语言知识,其中包括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尽管语篇知识、语用知识等概念大家并不陌生,但这些概念的真正内涵并不容易把握,特别是对于一线英语教师。
第二,语言能力的界定不仅强调了语言知识的学习,而且特别注重语言知识在建构和表达意义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是说,语言使用者究竟是如何利用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语用等方面的知识来表达意义的。
第三,在语言技能方面,特别强调对语篇作出的反应。过去更加强调对语篇的理解,即知道语篇表达了什么意义,而不太重视读者对语篇表达的意义应该作出的反应。也就是说,我们读一篇文章之后,应不只停留在理解上,还要对语篇内容有自己的思考、判断和分析。
第四,要注意语言能力描述中反映不同思维层次的目标,如“阐释和评价语篇中的主要信息和观点”“评价事实与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和比较语篇中的主要信息和观点”“理解事实与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区分语篇中的事实与观点”“找出语篇的主要信息和观点”。要准确把握这些目标描述中使用的“阐释”“评价”“分析”“比较”“理解”“区分”“找出”等描述词语的内涵差异。
第五,强调语篇的人际意义。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与其说是读者与文本互动,不如说是读者与文本的作者互动。既然是互动,那么作者与读者总是以一定的角色进行互动。换句话说,作者在创作语篇时,总要直接或间接地体现自己的角色,也会为期待的目标读者设置角色。这就是语篇的人际意义。对很多英语教师来说,这些概念可能有些陌生,但其中的道理应该并不难理解,只是在过去的英语教学中不太重视。2.文化品格
国际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21世纪公民的必备素养。学习外语,特别是英语,是实现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但是,很多人只看到了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流中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的作用,而没有意识到学习英语的过程本身也是增进国际理解和形成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过程。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习大量的英语语篇(包括口语语篇和书面语篇)。在学习这些语篇的过程中,学生要接触大量的英语国家社会现象和文化背景。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小学的各个学科都对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重要的影响,英语学科也不例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各种形式体现在语言和语言使用中。学习母语以外的语言,能够使我们了解其他民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文化品格核心素养不仅仅指了解一些文化现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包括评价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解释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比较和归纳语篇反映的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与态度、文化认同感和文化鉴别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品格的内涵超越了以往所说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虽然文化品格的某些方面显得抽象和宽泛,但文化也是可教授的,教授的重心在于通过学习者对获取的信息加以思考,为不同的文化信念寻找合理性解释,从而增补、丰富自己的知识信念系统。3.思维品质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学习和使用语言要借助思维,同时,学习和使用语言又能够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学习和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可以丰富思维方式,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英语教育界人士广泛认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很多活动能够促进学习者思维能力的发展。程晓堂尝试性地结合英语语言的特点和英语学习过程的特点,探讨了有可能通过英语学习促进发展的十种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既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思维能力,也不同于语言能力核心素养中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是与英语学习紧密相关的一些思维品质,例如,理解英语概念性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把英语概念性词语与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根据所给信息提炼事物共同特征,借助英语形成新的概念,加深对世界的认识;根据所学概念性英语词语和表达句式,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用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培养通用思维能力(如识别、理解、推断),而且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英语使用者(不一定是英语本族语者)独有或擅长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4.学习能力
21世纪的公民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发展英语学习能力尤其重要。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对中国的中小学生来说,学好英语并非易事。因此,掌握英语学习的要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显得尤其重要。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核心素养的学习能力,并不局限于学习方法和策略,也包括对英语和英语学习的一些认识和态度,例如,对英语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和持续的兴趣,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成就动机,能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另外,处理使用学习方法和策略以外,还要能够监控方法和策略的使用情况,评估使用效果,并根据需要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
用“学习能力”的概念取代以往几个版本英语课程标准中的“学习策略”,进一步突出了学会学习的重要性。学生不仅需要在学英语、用英语的过程中使用学习策略,而且要形成学习英语的能力,为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第五篇: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第五章: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我国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变了传统教育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第一节: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
一、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单
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和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也是为了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转变了“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就能够自觉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学生除了知识的掌握外,还能够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并动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二节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目前,在我国的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学习方式,归纳起来,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或研究性学习)。“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识、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
自主学习就是要使学生,不再被动地跟着教师走,跟着教材走,而是发挥其个体能动作用主动地、独立地、有目的地去进行学习。
自主学习应该是贯穿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之中。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自己要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自主学习又是具有内在规定性的,它应该是“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坚持学’”。
(二)自主学习的特征
(1)学习者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三)教学实践中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独立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多时候是由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的作用则在于有创建性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提出的富于个性的独到见解,教师应积极赞赏。
二、学生的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多边”的合作,其中既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又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它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实际上,合作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学会合作的过程。
(二)合作学习的模式与基本要素
目前世界上合作学习的模式主要包括:学生团队学习模式、共同学习模式、团体探究模式、结构方法模式、复杂指导模式、合作方法模式。在我国的长期教学实践中,也创造了许多合作学习的模式和方法,如分层次目标教学、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分层次分组竞赛合作学习教学法,异质合作、同质选学的教学模式,协同——接受型合作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模式都应该具有如下几方面的基本要素。
(1)混合编组:小组成员的异质互补将确保小组成员各具特色,取长补短。
(2)互相依赖性:小组成员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
(3)个人的责任: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4)小组的自我评价: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三)教学实践中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如下问题:(1)在混合编组时,应力求组内异质、组间同质。(2)为合作学习创设环境条件。
(3)合作学习只是学习方式的一种,必须适时适度地应用。(4)注意的是合作学习并不能完全替代接受式学习与传统的教学,要注意合作学习与接受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结合。在合作学习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和合作品质。
三、学生的探究学习
(一)探究学习的定义
探究学习又被称作研究性学习,广义的探究学习泛指一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作为一种学习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对所有学习活动的学习;狭义的探究学习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综合运用已知去获取新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学习活动。
(二)探究学习的特征
1、问题性
探究学习必须从特定的问题入手,这是探究学习的典型特征。
2、实践性
探究学习不再是单纯的理论化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它把学生带到鲜活的现实生活当中,在学生亲身参与问题的选择、研究与解决的实践过程中学习。
3、综合性
探究学习的综合性表现为一种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它超越了传统的课堂、学科、传统评价制度,所涵盖的内容涉及到自然、社会、文化以及人类自身。
4、开放性
探究学习的开放性也是它区别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开放性,一方面表现在学习资源的开放性上,另一方面表现在问题选择、研究与解决方式的开放性上。
(三)教学实践中的探究学习
1、探究问题的确定
探究学习实质上它只是人为创设的一种教学情境,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问题研究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态度与情感。学生的探究学习与科学家的探究有着本质的区别,有效的课题研究必须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
因此,教师在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学习的同时,必须对所选择的课题进行认真思考与研究。
2、重视探究过程
探究学习的过程与科研人员的研究过程有着很大的不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应注重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不应该有了结论就中止,还应该使学生回顾、审查自己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四、各种新的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并不是三种独立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主要是从学习的内在本质出发,表明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与传统的被动学习、他主式学习不同的;合作学习则突出了学习的合作性,它与“个体学习”相对;探究学习从知识获得方式的角度,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直接相对。只有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者的优化组合,才能实现由传统的学习方式向新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第三节 协同教学、讨论教学、创意教学和探究教学
一、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的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十条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学生观
1、由“知识的容器”到思想者、创造者的转变
在新的学习方式中,教师必须将学生看作是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主体,与学生共同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与学生共同地分析、研究、讨论甚至是争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看法与观点,尤其是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教师更应该给予适当地鼓励与赞赏,使学生充满自信地去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与想像力。
2、由关注学生整体到关注学生个体
新的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养成是与学生的个性发展息息相关的,因此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体状况,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更好的条件,并结合学生的个性对其学习进行科学的引导。
(二)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师观
1、由“知识权威”转变为共同的学习者、合作者
教师与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如何学习知识,如何探究、创新,而教师要学习的则是如何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学习活动,这两种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是互动的、发展的。师生的互动合作是学习方式改革与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表现。
2、努力成为反思者、研究者
教师在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应该不断地研究和反思。既要研究每一个学生,又要研究自身;既要总结教学中的收获,又要反思自己的教训与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自我发展。
(三)新的学习方式与评价观
新的学习方式促成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尤其是学习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可以参与制定评价的指标,并参与自我学习的评价。另外,在新的学习方式中,评价的意义也与以往有所不同,新的评价旨在通过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促进学生探索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二、协同教学
广义上讲协同教学有三种基本形式: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师合作。所谓“师师合作”就是要实行小组协同教学策略。
协同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整体功能,使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有利于教师之间形成优势互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与革新能力,以适应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有利于减轻乃至消除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和涌现提供民主、宽松的环境。教师的协同教学是实施综合课程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
以班主任为核心,各科任课教师既分工又密切配合,这种教学形式旨在全面、协调、高效地培养全班学生的素质,构建学生优化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个性特长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讨论教学
讨论教学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非常吻合,其宗旨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有效地自我表达的能力。
四、创意教学
创意教学也是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创意教学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情激趣,以情引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让富有情趣的课堂吸引学生,更注意将微笑带进课堂,与学生共同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因而,创意教学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教师在设问、点拨、举例、讲解每一个环节,都要充满机智,甚至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创意教学中,教师将大块的时间和空间留给了学生,刻意为学生营造发展的环境,让他们自主参与,充分发挥创造性,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体验使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增强了自信心。
五、探究教学
所谓探究教学,其实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它强调教师要创设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与发现来解决问题。探究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把少数学生培养成科学精英,而是要使学生成为有科学素养的公民。设疑激趣是前提。质疑探究是基础。辨疑解难是关键。释疑检验是重点。生疑发展是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