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l历史教学一点感悟
l历史教学一点感悟
回首这十几年的教学历程,与学生在一起,我总的感觉是非常的快乐!同时我也感到要教好历史这门学科,应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我们都知道,初中阶段是学生一生的行为习惯、性格品德的重要形成期。作为教师,我们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的养成。看着他们在我们身旁茁壮成长,由幼稚到成熟,我感到非常的高兴。我热爱学生,喜欢他们的活泼乱跳、童言无忌,也能包容他们的一些过错,莽撞行为。因为热爱学生,我获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我的学生也大都喜爱历史课。现在的中学生自尊心都很强,他们都想获得别人的尊重。你尊重他们,他们就会听你的话。要相信学生,不要随便放弃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我们都知道,每一个学生,背后都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几个家庭的希望。你的信任、鼓励,会使你的学生信心百倍、百折不饶,有时会创造奇迹的。成功每一个,幸福几家人!每每想到这些,历史的责任感、教师的职责感,都让我感到老师责任的重大!
二、认真备课,平时多看与历史有关的期刊杂志、影视作品,还有网络资料。开学前,我总是先把整本教材通看一遍,了解每个课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具体备好某一课。这样讲课时,就能瞻前顾后、前后贯通、前呼后应。平时多看与历史有关的期刊杂志、影视作品(注意虚构成分)和网络资料,有助于我对某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更全面、更具体的了解。这样讲课时就能使学生视野开阔,更好地感受活生生的历史。如果有些学生正好也看过那部影视作品,那你的讲课就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就更浓。
三、多参加校内、校外的教研活动,多向组内、组外经验丰富的教师(班主任)请教。当今时代,学生在变,教材在变,当教师最忌闭门造车、孤陋寡闻。多参加校内、校外的教研活动,认真听课,听专家讲座,可以及时吸收、借鉴他人优秀、独到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也可以了解其他学科的最新知识(因为历史与其他学科都是有联系的),便于我们上课时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多向组内、组外经验丰富的教师(班主任)请教,可以学到他们宝贵的课堂教学经验和对突发问题的处理方法,还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联手对问题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四、多关注国内外发生的一些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历史课讲的是过去的问题,有些学生不一定感兴趣,他们只对现实问题感兴趣。但今天社会上发生的许多问题都是与历史事件相联的或者相似的,如当今巴印矛盾、俄格冲突、台湾问题、国际金融危机等。如果我们教师了解了这些热点焦点问题,再带入课堂结合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水平。
五、注重自身形象,提高个人修养;同时严格要求学生。很难想象,当一个蓬头垢面或穿着随便的历史老师无精打采地走进课堂,教学语言又毫无抑扬顿挫,学生会好好地听课?相反,当一个历史老师面净发整或穿着整齐,精神抖擞地走进教室,即使教学语言平淡无奇,学生恐怕也会好好听一段时间课的。所以我们老师应该注意自身形象。要提高个人修养,只有多看社会学书籍和教育教学书籍,“腹有诗书气自华”。另外,平时多关心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努力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这样的历史老师自然会深受学生的敬畏,他的历史教学自然也就好进行了。
六、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新课改的理念。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学生也有很大的变化,国家新课程改革正在进一步推进,教材、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评价机制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教师仅凭以往的教学经验,是难以适应现在的教学。所以我们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更新教学理念,进行教学研究。努力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态度转变。由注重识记历史知识到注重提高历史思维水平和理解运用能力的转变。
只有做到这些,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的喜欢历史,主动去探究历史、感悟历史,才会喜欢上历史课。我们的历史教学才会继续焕发生机,充满活力。我们自己才能成为快乐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九十年代后出生的学生,他们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和世界观,价值观等实际状况与我们当年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一定要尽量了解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只有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讲授内容如果超出学生知识水平太多,学生基本上很少感兴趣,那就更不用谈教学的有效与否了。这一点笔者深有感触。
二、有效教学需要教师精心设问诱发思考
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坚持由浅入深、启发诱导的原则,紧扣教学三维目标,结合具体对象,层层设问。使学生可以“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启发引导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去探究知识,让这些知识逐渐迁移同化为学生的认知。
三、有效教学要注意讲解内容有所取舍
教师讲解和学生探究之间存在着固有的矛盾。多年的学习,学生习惯的是接受;多年的教学,教师习惯的是讲解。新课程下,教师应该做好引导着、指导者的角色,多给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机会。讲解内容一定要精心取舍,内容如果太难、太深,学生不容易理解,这样的结果多数情况下是教师“吃力不讨好”。反之,历史教学内容太简单,学生误以为历史很简单,没有认真听讲的必要性,从而也忽略了教师讲解中涉及的重要知识点拨,这样的教学也是无效的。教师的讲解主要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重难点知识,语言要求精炼、准确。对许多学生通过思考能够解决的问题、对学生乐意自己去尝试解释的历史现象即使教师能够讲得很精彩很清晰也一定要把机会留给学生,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运用技能。当然,有效的教学需要成果来检验,现阶段最直接的检验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检验标准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笔者所带班级的成绩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个人认为其中一条就是落实不够,有些知识能讲到,讲清,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真正掌握并能牢记。教学有效性的检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真正的检验阶段要注意采取有效措施夯实学生基础知识。
有效的课堂,或者说高效的课堂需要师生通力合作,共同创造,我们从学生对选听的一节高效课的感想中可以看到学生的努力、学生的诚恳,也能看出学生对高中教学的逐渐适应。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个人认为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重点知识要讲到,难点知识要讲清,考点知识要提醒,课程重难要点明。要讲到,更要保证落实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真正掌握。
第二篇:历史教学感悟
历史教学故事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是第一要素。有了兴趣,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初中历史课尤其如此。因为,我们知道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不存在于今天,给人以陌生感;而学生年龄又小,对事物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空洞说教或抽象地理论灌输,或者单纯画几条杠杠,写几句结论,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产生烦腻情绪。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知识,完成历史学习呢?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谈几点感想。
一、设计精彩的导语:
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参与教学的程度及其学习的效果,都与我们教师的导语有很大关系。所以一堂成功的历史课,首先须看课堂导语是否精彩。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语具有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和启发诱导作用。授课前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语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在上课的时候要因材施教地选择材料,设计导语。设计的导语要精,简洁明快,不能过长;要巧,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准,找准切入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顺势进入新课的轨道,新颖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我在讲《鸦片战争》时,设计了这样一个
导语:我们知道1997年7月1日,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因为这是香港回归祖国的日子,从此中国政府对香港行使主权,结束了英国统治香港百年的历史。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香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英国是如何进一步步侵占香港的?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如果在教学中能运用电视、投影、录音、电影录像剪辑、微机等多媒体手段,由无声变有声,由无色变有色,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能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积极思维,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如我在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利用多媒体把邓小平的南巡讲话的影片给放了出来,使使理论比较强的一课很轻松愉快的让学生接受、理解和掌握了。最后在董文华的《春天的故事》歌声中让同学们到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政策给总国人民带来的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生活和思想意识上的巨大变化。
三、注重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
由于历史学科具有时间性的特点,所以对历史既不能直接观察,也不能作实验;而初中学生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用优美、生动、形象鲜明准确的语言,讲述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这样就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我在讲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出示投影片“秦
始皇”,我对秦始皇的刻画如下:“秦始皇目光炯炯有神,两眼虎视眈眈,一手指向前方的威严而傲慢的神态,流露出了他当年威征六国,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他头戴挂满珠子的皇冠,身穿绣花龙袍、腰佩宝剑,这身打扮显示了他那唯我独尊、居高临下的帝王身分;他面带微笑,仿佛为自己功高盖世、流芳万代而流露出洋洋自得的满足感。”短短几句话的描述,把秦始皇的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四、插入故事教学:
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授课过程中,我经常巧妙地插入小故事,调节一下学生的情绪,课堂气氛顿时就会活跃起来,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在讲初一《春秋战国的纷争》时,我插入越王沟践“卧薪尝胆”,最后灭掉吴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的故事,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讲鸦片战争清朝政府腐败无能时,我插入了一个“马桶御洋兵”的故事,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五、有趣地设问:
历史本身看不见,摸不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把一些较为枯燥的文字变成有趣地提问,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版图辽阔的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版图渐渐变小。我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鸦片战争前中国版图象一头肥猪,为什么鸦片战争后就变成了一头瘦骨嶙峋的小猪了?
六、巧妙设计和完成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是巩固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常规的历史作业往往形式单调,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作业时,要注重趣味性、多样性。作业设计完成以后,根据初中生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采用分组或个人抢答、抽签等多种形式,最后对优胜的小组或个人进行奖励,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的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这样,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愿意去学,去探索,去求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牢固掌握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
第三篇:感悟历史
感悟历史,感谢先驱,感慨今朝-----一大会址观后感
管院 李建银 1313491128
或许教材上的历史只能是提供给我们了解的平台,而真正要感受历史的厚重感,就不得不去历史纪念馆亲身感受,不仅是建筑的历史感,更有历史古迹本身的那种近似的真实感.2013年11月9日下午,我们一行几人循着路标指示来到”一大会址”,这个有着青灰色砖墙,有着深沉的历史,有着开天辟地的意义的历史遗迹.她如同一个年过花甲的母亲,隐匿在新天地的一片繁华之中,但不似四周的喧闹,她以她特有的沉稳,向我们诉说了那个艰苦卓绝的曾经,那些充满斗志的华夏赤子.进入一大会址,我会在不知不觉中放慢脚步,而停步在那些展品与资料前,静静地端详,然后心被不知名的感觉触动,或许那就是红色革命的洗礼.课本上的历史仿佛就在眼前,而那个蜡像展厅真实的还原更是让我身临其境,毛泽东正在慷慨陈词,旁边董必武倾身聆听……就是这十三个青年,于1921年7月23日,在这个上海法租界的老式石库门简陋的客厅里, 秘密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使得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自身解放的光明的道路,也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征程.至此,我不禁为中国庆幸,佩服老一辈革命工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高瞻远瞩的决策能力,竟然能在当时那么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看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看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看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会适合中国的发展.事实胜于雄辩,这些年我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的发展与富强是国际社会有目共睹的,我们加入了WTO,成为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举办了诸多国际盛事……因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我国必将步步富强.走出一大会址,回望一眼老式的石库门和青灰色的砖墙,又感受着新天地的一片繁华,我国的艰苦过去与繁华今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也从心底更加敬重那些为了新中国而奋斗的革命老前辈们,就是因为他们,我们才有了今天这样美好的新天地!
通过这次参观,我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撼。革命的先驱为了寻找真理,为了解救劳苦大众,他们缔造了中国共产党。当时的形势是那样的险恶,斗争是那样的残酷,他们没有考虑个人的安危,没有在乎自己的得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有了今天的幸福,万万不能忘记昨日的艰辛。我们还得发扬艰苦朴素的精神,努力克服种种困难,更好地去服务需要服务的人们。同时也促使我更加急切地加入到共产党的行列之中。
第四篇:我的历史教学感悟
关于历史教学的一些感悟
榆次四中 高媛媛
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小则关乎一个学生的高考成绩,关乎他的历史素养,大则关乎一个国家的命运,一个不知道自己历史的民族永远不会进步。现在的大学课程中,《中国近代史》已经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由此可见国家对历史教育的重视,而高中历史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素养的重任。它既是对初中历史学习的深入和完善,更是一个学生历史素养的奠基。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也逐渐有了自己对历史教学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为了更好第实现历史教育目标,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历史事件)的整体感知。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学生学习历史必须首先对历史从宏观上把握,必须要有通史意识。首先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内容和线索。依据岳麓版教材的编排特点,其遵循了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的原则,如在政治史中的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夏商讲到明清的专制制度的空前加强,纵向整体讲述中国古代政治特征,在学习这一单元前,如果学生能对这一单元内容整体感知,明确其线索,就能将这部分知识都联系起来,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又如在经济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每课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全面地叙述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每课之间都是横向联成一个整体,而在课文内部,则是侧重从纵向角度讲述,构成一个整体。文化史也是如此,讲到中外的艺术的特点时,以时间阶段为主线,纵向整体叙述。
第二,有利于弥补教材的不足,应对高考。
近几年的高考,逐渐重视学生的通史意识,重视学生在宏观把握历史的基础上,从小切口入手设置考题,而岳麓版的教材以文明史观为指导,虽然注重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三大角度解读历史,却割裂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纵向历史发展脉络,学生不能从直观上感受。这就造成了教学与考试的脱节,怎样弥补这一不足?对学生的通史教育非常重要。
从以上两点来说,让学生整体感知历史非常必要。
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结合教材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认真研读目录、单元导读,把握知识结构。在学习必修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学习本模块目录,明确本模块内容的整体性和每单元内容之间的联系;在进入每单元学习时,引导学生通过单元导读整体把握单元讲述线索,明确每课的具体地位和其涉及的历史事件的独特作用。
第二,教师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在教师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之前,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历史知识(或事件)形成整体认识,否则深入认识无从谈起,历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联系的普遍存在,学习历史必须要前后联系,形成整体意识。此外,问题的设置也须遵循建构主义的原则,遵循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生对教材的认知规律。
如笔者在讲授改革史时,首先引导学生学习本书的目录,明确本书大致从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块讲述人类改革史。在古代讲到中外不同类型的改革;在近代,讲到西方和东方的改革,这些改革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影响;在现代,讲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具体讲到第四单元时,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主要讲述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各国的改革,明确历史大背景。在具体到《俄国农奴制改革》这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俄国现代化历程,明确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位置,然后引导学生明确当时历史背景,俄国改革是全球工业文明发展的一个产物,接着教师设置了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梳理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这个历史事件。笔者设置的问题如下: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改革的呼声、改革的内容、改革后的政治经济情况(即改革的结果),如何评价改革。我认为历史学习必须依托对历史知识的基本认知。
第三,可通过一些多媒体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整体感知历史。在平时的自习课上,我会精心挑选和剪辑一些视频材料,帮组学生整体感知历史,这种方式可以抓住学生的兴趣,比起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结果证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我先后组织学生观看了《中华文明五千年》,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甲午海战》、《辛亥革命》、《建党伟业》、《建国大业》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剪辑播放,让学生对近代史整体感知; 观看《大国崛起》使学生了解世界近代史等。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提高历史素养。
二、注重引导学生把握历史知识(历史事件)的特质,帮助学生把握每一课的灵魂和主旨。在近年来的高考中,越来越重视学生对历史事件特质的考查。如在2012年新课标卷中有如下一道考题:
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正确答案选择D
这个题主要是考查宋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即宋代市民阶层的兴起以及伴随着这个阶层兴起的经济文化的表现。虽然我们课本上没有对这一问题的明确表述,但这一问题在学习经济史和文化史时都应该涉及到,在讲述经济史第一单元《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这一课时,宋代城市的特点为:“空间上来说: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出现夜市、晓市、草市等,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出现一些民众娱乐场所,如瓦舍勾栏等。”在分析其原因时,众所周知是由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深入引导学生:商品经济的繁荣使得市民阶层壮大,进而为满足其精神需求,出现了一些限制极少的集市和娱乐场所。文化史中对于宋代文化中表现出的明显特征市民文化的考查。如果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能对宋代社会的特质有所了解,这个题便很容易作答。
而在现在的教学活动中,大家都特别重视一些“显而易见的”重难点问题,而对于这个隐性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的特质问题,很少强调和深入引导,甚至一些老师也容易忽视。而高考恰恰是考查某个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和其他的区别所在,从学生的终身成长来说,我们要深刻认识和记住某个事物,肯定是由于它的特殊性。
我们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教师对某个历史知识(事件)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对其特征的明确和深入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类书籍之外,要不断地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如钱穆先生的《国史新论》,其中对于井田制的分析就是很深入明晰,如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黄先生的书从大历史的角度解读历史的时代特征,对于我们搞好教学非常有帮助。我们还应该多参加一些培训,开阔视野。
第二,深入挖掘课标。如在必修三《近代科学技术》的课标中,有如下一条内容: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根据课标,我们很容易和课本知识相对应,经典力学的内容和地位作用很明确,可是当我们在深入研读课标时,我们可以发现,还应该明确“经典力学是如何改变近代科学的发展轨迹的”,即它改变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其“实验化、数学化”,即“近代科学的研究手段是建立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的实验科学,而且广泛应用数学方法。同时发展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和以归纳推理为主要手段的研究方法,从实验定律上升系统的科学理论,确立了一系列定量的科学定律”。在研读课标后,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如在讲述宗教改革的内容时,必修三和选修中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必修三《挑战教皇的权威》一课中,把它放在人文足以发展的主线上看待,宗教改革在解放人性的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而在选修中,则要侧重讲解宗教改革对欧洲近代化历史的推动作用——“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欧洲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三、重视教学中贯穿史学理论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正确认知的同时,也应该贯穿一些史学理论和方法,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及现在流行的多元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等)。如教师在讲述先秦的历史时,应该让学生明确,历史结论是考古发现和史书记载共同映证的结果;在评价历史事件时,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来从正反两方面看待历史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辨析并简单运用多元史观。
岳麓版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主要采用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多元史观;在高考中,对于多元史观的考查出现也比较频繁。在平时的教学中,首先我们应当引导学生运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分析教材结构,明确学习思路。文明史观最初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岳麓版教材的必修即按照此方式编写;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在必修教材的内部,又按照上述分类标准进行划分,而且注意不同文明间的脚裂、借鉴、碰撞、融合。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时一个整体,是人类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在经济史中,从新航路的开辟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欧美国家与落后国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教师备课时,我们应当学会运用多元史观认真备课、上课。笔者在讲述选修《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时,运用了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做指导。由于学生对俄国历史的认知程度较低,所以我先组织学生观看了大国崛起中关于俄国近代史的视频剪辑片段,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俄国的现代化历程,了解俄国的国际环境,了解俄国工业文明的发展特点;在讲到改革的背景时,注意运用全球史观,在教学设计中,对比西欧和俄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明确背景; 分析彼得一世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时,以现代化史观做指导;围绕俄国工业化道路上的特点,运用文明史观分析,在现代化来临的18世纪中期,俄国是一个传导型的现代化国家,有着以下特点:在现代化进程中国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现代化侧重于工业化而为改变其专制制度,反而专制有所加强;富国强兵是其目标;改革中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教师要把史学理论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以上就是我对历史教育的一些粗浅的想法,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共同进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必须是有着很好的历史准也知识和素养,有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开阔的视野,有对工作的热忱。这也是我不断努力的方向。
第五篇:历史学习感悟
浅谈初中历史课改心得体会
王德宝
2月16日参加荣成市历史学科研讨会,聆听三位老师的经验交流,深受启发。
一、教学具有开放性
将历史教学变成开放的体系,重要的是以课程标准为核心,更自由地发挥老师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而展开教学。更好的开展研究性学习,将发展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不要越俎代庖,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引导和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注重三维的历史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课堂成为关注学生实际体验的课堂,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应该让学生参与学习历史的活动。例如“大变革”这一课,教材知识要点如果让教师讲述,是用不了多少时间的。课堂教学完全可以调动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既获取了知识,又有了对历史的亲身体验和感受。
二、教学方法多样性
新的教学法是应该不要求有模式的东西,而只根据知识需要自主自由的安排教学,寻求多种教学方式和途径,打破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讲为主,单向授受”的传统法。像对话,讨论,较色扮演等等都是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这些方法的运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角色扮演活动:就是选择教材中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让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境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如以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为例,让学生扮演29军将士,激起学生的爱国热忱。角色扮演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之一是学生应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合作性”,也是学生历史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途径。课程改革提倡学生建立主动探究式学习,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把教学的过程变成一个合作,互动,民主,开放的过程。如讲授“红军不怕远程难”时,我提前将学生分成小红军、地理专家等小组,确立不的学习探究目标,指导他们分头去搜集资料。然后,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学习探究目标,完成相关发言。让学生在自主讨论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四、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长和能力,鼓励以多种形式表述历史问题
以往的历史课堂,总是以语言文字贯穿始终,顶多再有一幅历史地图。而不善言辞的学生在这里只会更加沉默。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仅限于一张大卷。学生的个性受到了禁锢,他们特有的专长无用武之地,反而令其方案厉害课程,因其枯燥无趣而在历史课上做其他科作业。
而这次课改,恰恰要求老师要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于是,在历史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旁人认为是“不务正业”的现象。如,有些学生在画房屋,这是学生根据书中文字介绍进行再创造所描绘的半坡聚落的村庄,河姆渡人的房子。在课上,学生们发挥想象,设计历史大事年表。学生么再用他们擅长的方式叙述着历史。演话剧,讲故事,撰写小论文,绘画,等等。都是他们施展特长的渠道。在历史课堂中,更加注重的是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全程评价,是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浪潮犹如一缕春风吹遍了祖国神州大地,给姐与改革注入了一股崭新的活力,通过学习和实践我知道,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斗较原来的课程,有着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学生更愿意上历史课了。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在课堂中,教师给学生种族的时候去讲述硅谷,比尔盖茨等故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在欢声笑语中上完一堂课。还有历史探究活动课,这可是学生们活动的天地,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当得到老师的鼓励式,别提有多高兴了常常是下了课,学生们还围着老是问这问那,意犹未尽。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要求老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习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充分备好备一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充满生机。有事需要语言的激发;有时需要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有时需要教师知识的储量大。总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在课改实践中,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往往是上了一课又要忙着准备下一课的内容,有时为了一个探索性的问题的设计而绞尽脑汁,二总觉得不尽人意,总觉得自己只是太贫乏,迫切的需要去学习、去充实自己。渴望了解更多课改的知识,渴望指导,渴望交流,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