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素质教育关乎你的切身利益吗?——大学教育深度分析5
求学、择校不得不想的系列问题之四
素质教育关乎你的切身利益吗?
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典礼上,李培根校长关于“记忆”的致辞“真实、谦虚、时髦、热情”,引发了校内院外的“根叔”热。
冷静地梳理一番:记忆多的是“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社会现象”,记忆少的是“人才培养,刻苦学习”;答案肯定的是“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答案模糊的是 “根叔,你为我们做成了什么?”。当然还有鼓励:“我知道,你们不喜欢“被就业”、“被坚强”,那就挺直你们的脊梁,挺起你们的胸膛,自己去就业,坚强而勇敢地到社会中去闯荡。”。
诸如华中科技大学的“211”院校是幸运的:学生学习能力好,虽记忆宽泛,不致于影响学习效果;学生基本素质好,不致于谩骂母校、校长、老师;学校师资优良、就业口碑良好,学生有勇气去闯荡社会。可是,如果“生源质量差、师资力量差、教学质量差、就业口碑差”的学校,一味照搬“根叔”,将会是何等情形?
“根叔”热,热自何处?如果仿效“根叔”的大学,将“记忆”看作一次素质教育,何不将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如果追捧“根叔”的学生及家长,将“记忆”看作一次时髦的道别,何不自问“素质教育关乎你的切身利益吗”?
一、育才而不育人,徒让爱心喋血
留美博士卢刚因嫉恨残杀同门师兄、博士生导师、副校长;昔日高考状元马志强酒后奸杀无辜女邻居、煮尸灭迹;女大学生张超、罗卡娜杀人案„„反映出缺失“尊重生命”、“健康心理”、“成熟性格”、“法制观念”。
大学生黎力挟持人质、抢劫银行;大学生、研究生从事“天上人间”的跪式、有偿陪侍服务;女大学生频繁涉入付费裸聊、卖淫嫖娼案件„„反映出缺失“正确价值观”和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抽查三所大学2000名大学生8人感染艾滋病;频繁发生的大学生“裸照门”、吸毒、同性恋事件;大学生竟然被农村妇女拐卖„„反映出欠缺“认知社会”、“适应社会”、“生存生活”、“自我保护”的能力。
震惊全国、引发深度讨论的的在校大学生马加爵杀害多名同学的起因,反映出欠缺“尊重他人”、“求同存异”的态度和“人际关系”能力。
„„
我们不禁要问:如此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是人才吗?或许他们有才,但绝不是人才!人才,故名思意:先成人,再成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定义是:“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教育育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发展工作方针之一。并将“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定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我们可轻而易举地提炼出人才的关键要素:“合格的人,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较高的素质,较高的能力,创造性劳动,作出贡献”。
但是,人才摇篮的大学,却没能将一些学生摇成人才,而是摇到了奈何桥!父母们的爱心徒自喋出鲜血,自然要问:谁该为此承担主要责任?
二、教育育人为本,大学责无旁贷
教育育人为本,理应推进素质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其主要表现之一是“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并规划: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
我们不妨以切身体会分析素质教育的现实:
1、学校教育现实:基础教育(小学、初中、高中)以应试教育主导,以政治教育替代德育教育以少数成绩优等生为核心,大多数学生退居边缘进而成为教育的牺牲品。大学独立自治而不致力于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集研究与教学于一体、专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极少涉及素质教育和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生活的能力。
无可厚非的是基础教育,学校的毕业生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学校受升学录取率的指标考核,且可指望后续学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则是85%的毕业生“从学校到社会”,却又为何也不注重素质教育呢?实在难以理解!
好在是,国家政策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家庭教育现实:部分家长对孩子溺爱有余、严厉不足,部分家长自身素质达不到引领孩子的要求,部分家长因生活压力、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而疏于教育孩子。家长们——特别是文化程度不高、经济条件较差的家长们,只能不顾学校教育的现实,一厢情愿地奢望学校教育的改革,同时也寄希望于社会教育。
更让人担忧的是:小学生、中学生能从班级里找到较多的学习榜样,经过层层选拔后,一些大学的班级里基本上都是选拔剩下来的学生,交叉感染的影响愈深,这些大学更应首先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学生及家长在择校时,却很少能考虑到,或因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被动、无奈地做出选择。
3、社会教育现实:社会将比学校严厉得多!正如比尔.盖茨说“在学校,老师会帮助你学习,到公司却不会。如果你认为学校的老师要求你很严格,那是你还没有进入公司打工。因为,如果公司对你不严厉,你就要失业了。”
在市场竞争、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用人单位完全可以“不招聘、不录用、甚至是淘汰”并非人才的求职者,而不是将培养、提升员工素质为己任。
三、人才以用为本,学生理应重视
社会渴望人才,人才以用为本!学生自然希望成为“被用好用活”的人才,“用好用活”意味着“受尊重、待遇好、机会多、发展快”。
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我国目前的人才工作三大问题之一是“人才不被用”。更有“2009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辞职率高达约40%”的事实。我们不禁要问:拥有“较高的素质,较高的能力,作出贡献”要素的人才,怎会“不被用”? 问题极有可能出在“人才”自身上。让我们大胆设想:
如果人才是“负责、忠诚、感恩、孝顺,认同价值、融入文化、遵守规则,积极主动、自我驱动”的人;
如果人才是具有“合作、沟通、规范意识,踏实、耐心、守时习惯,抗压、适应、学习能力”的人;
如果人才是具有“人际关系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人。
用人单位明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实属不易,又怎会不用这样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是,学生及家长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素质教育关乎学生的切身利益”,并克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的现实,努力成为用人单位乐意“用好用活”的人才。可行的方法是:加强家庭素质教育,坚持自我素质培养,并将“学校素质教育”作为择校考察的重要项目。
学生求学的目的在于“成为人才”,成为“被用好用活的人才”!
学生处于青春期:心智不成熟,鉴别能力、抵御能力尚弱;学生极易交叉感染,易受传播的不良信息侵蚀;学习、生活的同伴档次尤其重要!
城市普通家庭、农村家庭的学生,因家长生活压力、时间精力、引导能力、经济条件的限制,更应选择“重视素质教育、学生结构良好”的学校!你们的父母经不起孩子的变故和失败!
古有“孟母择邻而居”,现代家长更富智慧,理应慎重地指导孩子的择校!
第二篇:台湾问题的深度分析
关于台湾问题的深度分析
台湾何时回归?如何回归?一直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也是我国面临有关国家统一的问题。首先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我们反对那些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相信台湾回归是迟早的事。对于台湾问题我国在2005年3月14日颁布了《反分裂国家法》,该法明确规定“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我国收复台湾是合情合理的。早在13世纪时,元朝曾设立澎湖巡检司,将澎湖纳入中国版图,但这并未涉及对台湾岛的主权或统治。后来的明朝也曾两次重设澎湖巡检司以治理澎湖,但随后都因闭锁及海禁政策而撤销。1662年,南明将领郑成功战胜荷兰人并在台湾建立对抗清朝、在大陆恢复明朝的基地。后来清朝政府派出由施琅率领的清军攻占澎湖与台湾,并于1683年使郑氏政权归降,将台湾全岛,包括钓鱼台列岛等附属岛屿,首次纳入中国版图。从那时起台湾就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在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清朝战败后于1895年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及澎湖永久割让给日本。1912年,清帝退位,中国主权及政权由中华民国继承。1941年12月9日,中华民国正式对日宣战,宣布中日之间一切条约、专约、协定、及契约均属无效。
1946年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就二战后统一、民主之中国的谈判破裂,国共内战再度爆发。1949年,中华民国国军节节败退;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12月7日,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正式迁往台北市。两岸自此进入对立与分治状态,中华民国政府继续有效统治台湾岛、澎湖群岛、金门、马祖、东沙群岛、以及南沙群岛的太平岛,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有效统治了中国大陆的绝大部分。从此台湾与大陆的对立局面一直持续到现在。
虽然台湾还没有实现与大陆的统一,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经济往来与文化交流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其经济关系的迅速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中期,由于长期受台湾当局限制和阻挠,发展历程可谓曲折多变。但在经济规律作用下,两岸经济关系不断突破台湾当局的各种限制,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至2006年底,两岸贸易已达到1078亿美元,台商实际投资累计达430亿美元。从以往来看,两岸之间的经济关系自2008年马英九就职以来,已经趋向和平稳定的大道,尤其是海基会与大陆海协恢复协商以來,已经举行过6次会谈,签署15项协议。这15项协议包含的范围甚广,从交通、经济、法制、人民健康等层面,与两岸人民权益与企业经营关系密切。现在两岸海空直航,大陆观光客来台,食品安全,经融,邮政,智慧财产权保护,医药卫生合作等协议,以及大陆企业来台投资,都已经相继实施,有效解决两岸交流所衍生的各项问题。两岸关系改善后,台湾经济大步向前,不但台湾经济表现靓丽,连外商与台商也看好台湾未来经济发展。台湾的经济于大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已经形成了对大陆的依赖。在这一点上对台湾回归是有利的。
台湾由于长期不能回归祖国,其社会体制与政策与大陆也有所差异。大陆为了实现对台湾的和平统一,实施了特殊的政策。2005年是20多年来大陆对台政策调整幅度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的一年,也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领导集体展现对台政策新思维,积极、务实调整对台政策,有效遏制了“法理台独”,增强了主导两岸关系的能力。两岸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祖国和平统一展现新的前景。
大陆对台政策新思维是两岸关系出现微妙变化的政治基础,全国大会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大陆主动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两岸交流、促进台湾民众利益的措施,诸如简化台湾同胞往来大陆的出入境手续、放宽台胞来大陆就业限制、宣布开放大陆民众赴台观光、来大陆就读的台湾大学生与大陆学生同等收费、对原产台湾的15种水果给予零关税、为大陆台商提供300亿元人民币的开发性贷款等,想台湾同胞之所想,急台湾同胞之所急,受到热烈欢迎。这些政策作为,充分体现了大陆对台政策的新思维,主要表现在:
一是原则坚定、目标务实: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和平统一的原则、立场、方向不动摇。十六大把实现国家统一作为本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胡锦涛总书记访问加拿大期间强调,反对“台独”、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这表明,遏制“台独”、维护台海和平与稳定,是现阶段大陆对台工作的重点。
二是以法遏“独”、以法促和:形成以《反分裂国家法》、胡锦涛“四点意见”为纲领的对台工作法律、政策框架。
三是以民为本、惠利台胞: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充分尊重、信赖、依靠台湾同胞,千方百计解决台胞关心的问题,照顾和维护台胞的正当权益,这是大陆对台工作的核心。四是扩大交流、深化经贸:积极落实两岸党际交流共识,加强与反对“台独”、主张发展两岸关系的台湾各党派的对话与交流,扩大两岸民间交流与往来,致力于促进建立稳定的两岸经贸合作机制,培植与夯实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民意基础与经济基础。
五是主动灵活、全面推进:“软的更软,硬的更硬”,务实灵活,掌握主动;操之在我的部分,主动拿出具体实施方案。同时,大陆对台政策涉及两岸关系的方方面面,兼顾岛内不同的地域、党派、族群、阶层、行业等,全盘规划,整体推进。维护战略机遇期、争取岛内民心,是大陆调整对台政策的主要动因。首先,服从服务于国家总体战略目标的需要。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陆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拆除“台独”战火的导火索,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
台湾与大陆的经济往来如此密切,大陆又对台实行了特殊的优惠政策,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台湾迟迟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呢?对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最大的障碍就是其他国家的干涉。而日本和美国是对台湾回归影响最大的两个国家。
首先美国的影响巨大。中美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同中美之间台湾问题处理的好坏紧密相关。因台湾问题引发的中美关系危机的责任在美国政府。中国人民最后完成和平统一大业的信心绝不会动摇.由于美国等外国势力的阻挠和台湾当局抗拒统一,两岸分离状态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
归根结底,台湾问题绝不是二战遗留问题,而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历史显示,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自从出现的那一刻起就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最主要障碍。由于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长期奉行世界主义和霸权主义,事实表明,美国可以放弃许多原先确定的利益目标,但不可能放弃干涉主义,所以注定了美国会插手中国的内政问题。台湾问题主要责任在于美国,美国长期奉行单边主义,多次违反中美之间的三个联合公报规定。如:中美建交不过三个月,美国国会竟通过了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并经美国总统签署生效。这个《与台湾关系法》,以美国国内立法的形式,作出了许多违反中美建交公报和国际法原则的规定,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权益,美国政府根据这个关系法,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和干涉中国内政,阻挠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统一。而在《八一七公报》签订之后的十多年来美国政府不但没有认真执行公报的规定,而且不断发生违反公报的行为。1992年9月,美国政府甚至决定向台湾出售150架F—16型高性能战斗机。美国政府的这一行动,给中美关系的发展和台湾问题的解决增加了新的障碍和阻力。所以,只有美国减少并最终终止对台湾问题的插手、干涉,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的重要性才会减少并消失。
其次日本对台湾回归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历史上日本曾经占领过台湾一段时间。在日本占领台湾期间对台湾的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知道如今走在台湾街道上也能感觉到日本对台湾深远的影响力。小到人们的日常用品大到住房汽车等有很大一部分是从日本进口。尤其是汽车,在台湾看到最多的车就是日本生产的汽车,数量惊人。所以日本在台湾问题上一举一动我们都要留意。日本一直在领土问题上与中国摩擦不断,前一段时间的钓鱼岛事件曾引起很大的波动。对于台湾回归问题,日本处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一直都在干涉。首先台湾的地理位置优越,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台湾处在中国大陆和日本之间,一旦中日之间发生战争,大陆军队如果从台湾出发就会大大缩短攻击距离,在很大程度上对日本造成威胁。而倘若台湾不能回归,我国军队就要绕道而行,而日本似乎可以借助台湾来攻击中国大陆,这在战略上对我国是极其不利的。日本的资源是极其匮乏的,为了满足国民的需要日本总是从其他国家进口石油等资源。如果台湾属于中国,那么日本的海上运输路线就会大大加长,从长远来看这对于日本的经济发展是及其不利的。所以日本肯定会对台湾回归进行干涉。
无论如何中国一定会收复台湾,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我国政府曾经表示对于台湾我国不首先考虑使用武力,但在必要的时候也不放弃使用武力。这就说明哪怕是采用强硬措施也要让台湾回归。如果大陆与台湾发生战争大陆有多大胜算呢?海峡两岸军事力量对比越来越不平衡,中国的优势愈来愈明显。据香港媒体报道,美国国防部19日公布的中国军力报告,对台海两岸的军力有详细的比较。报告说,由于中国的经济成长、外交影响及人民解放军的战力提升,两岸军事平衡正在向北京倾斜,提供北京除了全面入侵以外的其他选项。台湾如要避免被快速击溃,必须发展反制力量。而中国方面,解放军的作战能力远超台湾:近几年来,解放军海军的作战力量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新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即将服役,且其携带的“巨浪—2”型潜射弹道导弹射程有可能达到8000公里,有能力直接对美国本土产生威胁。此外,新的核动力攻击潜艇、大型两栖登陆舰和水面战斗舰艇的服役使解放军海军拥有了更多的现代化战舰,而且随着解放军海军航空兵的不断成熟,及未来解放军有可能发展航空母舰,还将大大提高解放军海军的空中战斗力。解放军海军拥有大量能力惊人的反舰巡航导弹和对陆攻击巡航导弹,这些导弹足以挫败台湾海军的“基德”级驱逐舰及其停泊的军港。在海上,在解放军海军大力强化大吨位驱逐舰、护卫舰的同时,台海军近年来仅仅增加了4艘已经从美国海军退役的“基德”级驱逐舰,这无形中再度拉大了台海两岸海军的实力差距。解放军海军发展的特征是在1999年,只有1艘051B级驱逐舰、1艘965E型导弹驱逐舰超过6000吨满载排水量。而到2007年,超过6000吨满载排水量的大型水面舰达到11艘,护卫舰已经朝向“驱护舰”的吨位发展,2艘054A驱护舰的满载排水量已经超过了4000吨。而台海军超过7000吨满载排水量的导弹驱逐舰只有4艘“基德”级驱逐舰。可见大陆一旦与台湾发生战争,绝对有把握胜利的。
虽然台独势力依然存在,大国干涉仍然不断。但我们相信台湾始终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肯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三篇:教育案例分析.你不对!
教育案例分析:你不对!球是要从上面传的!
实况记录:
体育活动课上,看着放在地上的五颜六色的皮球,孩子们立刻显得格外兴奋、激动。让他们安静后,我就与孩子们共同讨论皮球可以怎么玩?多数孩子提出皮球可以滚。然后我让幼儿以自己的方法玩球。自己在一旁观察他们是怎么玩的。一段时间后,我集中了幼儿,这时我赶紧抛出这节课的活动内容及要求:“今天我们都是去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我们参加的项目叫《皮球快快跑》,是来比赛传球!当老师拍手的时候,你们开始从头上一个一个传球,老师手一停,球在谁的手里,谁就要表演双手交替拍球,听明白了吗?”游戏在大家的兴致勃勃中热烈的展开了。突然,韩成凯和袁野竟大声地吵了起来,“韩成凯,你不对!老师说了球是要从上面传的!你不对!”于是,我马上暂停游戏,我示意让韩成凯传一次让我看看,原来,韩成凯的手是举起来了,可能由于是怕老师突然之间停止拍手而球留在手里,于是韩成凯就迫不及待地想把球传过去,再者可能是因为韩成凯人高马大的缘故,把手举过头顶会觉得太高,所以导致动作不是很标准。我轻轻地拍了拍两个孩子的小脑袋,说:“你们是怕老师停止拍手停了球留在自己手里要表演节目吧?其实老师会拍一段时间的,不会那么快停下,所以不用紧张,好吗?另外,老师今天给拿到球的小朋友准备了一个小礼物哦!一会你们就会知道是什么好礼物了。”经过解说之后,孩子们再也不怕接到球,传的时候不着急了,动作也标准了,韩成凯也传的又稳又准确!
分析与思考:
皮球是幼儿既熟悉又喜欢的玩具之一,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玩具,却蕴涵了很多的知识。我班的孩子尤爱玩球,在上这一节体育课时,通过观察,我发现,孩子们的确很喜欢滚球,但是几个小朋友手部的肌肉力量较弱,两臂用力不够均匀,控制球滚动方向的能力较差。后来当孩子们拿到皮球时,有滚着玩的、有抱着扔的、有向上抛的、有用脚踢的、还有个别干脆抱着不放手的。如何利用皮球发展我班孩子们的运动技能达到锻炼的目的呢?后来我设计了一个《皮球快快跑》活动,通过这个活动,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还提高了孩子们动作的协调性。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传球仅仅是玩球方法中的一个玩法而已,老师应做一个
有心人,玩球的花样是百变的,鼓励幼儿探索各种玩球的方法,然后把孩子零散的玩球经验借助集体活动辐射给全班幼儿,把幼儿玩球的方法组合起来,区分难度,按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逐渐开发,从而激发幼儿对玩球的高度兴趣,保证课时的顺利完成。在玩球过程中,一定的规则和要求是必须的,如何让幼儿自觉得遵守就取决于老师对活动的如何组织及安排,我认为,无负担的玩耍显而易见肯定是首要的。
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倡导在玩中乐,玩中学。在这节体育课上,提供幼儿自由玩球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主动的玩球,另外还引导幼儿共同分享经验,相互交流不同的玩法,在玩的过程中丰富了幼儿玩球的经验,也体验到了其中的乐趣。但是我也有不足的地方:
中班的幼儿双手交替拍球的本领还不怎么熟练,在我不了解的情况下,我却要求孩子们这么做,怪不得有些孩子要把球快快的扔出去,也不管我的要求了。以后,去到一个新的班级,要先做好功课,了解一个班孩子的基本情况,这样对自己的教学才会有帮助。
第四篇:大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大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因此而取得较为大的进步,然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大学生在接受素质教育以及选择校园或社会活动项目时,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变革,部分师生更加注重于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而某些高校为了得到高口碑,便迎合这种趋势,让学校在素质教育课程功能定位、素质教育评价方式和结果和人才培养方式上,往往一切以“利”作为施教和受教的出发点。
从解放后到60、70年代,我国高校扩展很快,但波动性大,暴露出较大的随意性的特点。大学扩招之前,国家实行的是精英教育,这与世界高教发展的周期性现象不同,表现出一种政治性的增长,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的影响大。扩招政策首先导致的问题是教育质量的下滑和基础设施的不足。同时,师资力量的缺乏导致了学校教学质量的大幅下滑。
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逐渐被人们所关注,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但近几年所出现的学术造假及学术腐败问题却折射其背后的学术道德水准下降、科学精神缺失的令人担忧的状态。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负面作用将直接影响到在校学生,进而影响到整个未来社会的道德水准及社会诚信。
社会在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然而教育是一切发展的主要原动力,高等教育优势我国教育的主要命脉,面对着我国高等教育存在如此诸多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问题我们应该从政策放方面入手,加强每一个人对教育的重要意义理解,同时我国教育局应该建立一个严格的教育成果检验,将原来的“严进宽出”的现象变为“严进严出”式的每一个大学生可以真真正正的学到知识技能。具体来说:
1、教学应回归大学教育本质、明确教育目的、改变教育评价机制和教学内容。
2、教学方面尽量节省开支、避免浪费,多方位、多渠道筹集经费,适当控制我校教育发展规模,缓解资金压力,另外要使助学贷款制度得到有效的落实。
3、为了解决盲目扩招带来的基础设施缺乏和教学质量的的问题,很多高校在扩招之后大规模扩建,掀起了高校基建热。
4、为了解决高等教育自身的道德与科学精神问题,很多高校展开了精神培育活动。
第五篇:大学教育教学互联网+影响分析
大学教育教学互联网+影响分析
摘要:“互联网+”概念的提出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冲击和影响,高等教育行业同样如此。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进步,给高校的各个方面带来了一场革命,高等教育面临空前的机遇和挑战。文章分别从教师、学生、教学方式三个方面阐述了“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影响和转变。
关键词:“互联网+”;高等教育;教学;影响
近十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认知、语音识别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风起云涌,各种颠覆式创新、跨界创新和跨代创新层出不穷,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应用又成为新一代创新技术、商业模式创新和创新人才启蒙的巨大孵化器。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概念的提出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冲击和影响,高等教育行业同样如此。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中国的高校教育迎来一场变革,高校教师、学生、教学方式将面临空前的机遇和挑战。
一、“互联网+”对高校教师的影响
(一)“互联网+”促进高校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互联网+”时代下,教师职能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师从学习资源的提供者转变为资源整合者,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收集各种学习资源和信息,并对资料加以整理和分析,将多媒体和网络的形式有选择地呈现给学生[1];在课堂上,其从课堂的管理者转变为组织者,组织学生学习、交流和讨论;在教学方式上,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启发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从传统的填鸭式或满堂灌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自主学习,促使其创新能力得到最大发挥,同时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要转变只“教书”的教学观念,树立全面“育人”的教育思想,进一步促使师生之间形成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
(二)“互联网+”促进高校教师思维的转变
“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高等教育在社会的变革中也会受到冲击,因此处于主体地位的教师不能将自己固步自封,面对“互联网+”避而不战,而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强“互联网+高等教育”的相关思维。从实质上看,“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从传统一个优秀老师只能服务几十个学生扩大到能服务几千个甚至数万个学生。另一方面,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让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低水平的重复,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的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将逐步被缩小甚至被填平。因此,高校教师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其不仅仅作为一种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研究性、前沿性质的职业,而是应该重新调整自身定位,接受新的挑战,教师只有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才能走在学生的前面,起到启发、引领学生的作用。
(三)“互联网+”促进高校教师知识的转变
以往,可能一位专业老师可能存在“一本教材交十年”,知识点的掌握仅限于教材。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展开教学活动,保证教学品质的必备条件。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教学活动,教师的知识已不能再仅限于教材,这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吸收海量的相关信息,同时能在海量的信息下找出有价值、可利用的教育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课堂,提高课堂的效率;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在线开放信息平台的操作能力和对数据的分析和整理能力,才能不断地丰富教学方式。
二、“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
(一)“互联网+”促进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
高等教育是最为保守的行业之一,传统的高等教育最大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指导思想以灌输式为主,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点仅限于教材;传统的学习模式和教学要求均是在课堂上执行,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学生的学习地点不再仅限于教室,学习的内容不再仅限于课堂。未来的教学发展中,将会有新的教学标准来代替以上传统的教学要求。学生的学习会更加自由,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习,慕课、微课等网络教学将吸引大量的学生,只要有电脑或手机及互联网就可以学习,不再有明确的时间和空间的界限[2,3]。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模式不再是单一接受老师对知识点的灌输,而是能够不断自我补充,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模式进一步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
(二)“互联网+”促进学生学习资源的转变
随着网络课程的不断普及,学生可以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内容和需要的内容来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书本、专业。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开放的大数据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秀的高等教育资源正在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
三、“互联网+”对教学方式的影响
教学方式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者的中介和桥梁,是把已制定好的教学内容付以实施的动态性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段和方式。教学是否成功与教学方法的选用是否得当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互联网+”下教学方式的变革有着很强的实践意义,极大地影响着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一)“互联网+”促进教学方式功能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以课本为主,以注入式教学方式给学生灌输知识点,这是长期历史形成的习惯及某些现实基础;此外,教学方法是受教育目标制约并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的,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智能的培养,这已经成为传统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其严重阻碍着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教育质量的提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接触的媒介逐渐增多,其不光光是在课堂上接受知识,同时依靠“互联网+”下的大数据额外接受知识的来源,而这些知识哪些真正为其用,如何用。这就要求在今后的教学方式中将传统的“注入式”“灌入式”转变为“启发式”,将教学方法的重点从教师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转向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地探索和获得知识,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而不是一味接受知识。这种教育目标下所形成的教学方法,其主要功能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和灌输,同时也顾及对学生进行方法论的教育与能力的训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在“互联网+”冲击下,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4],而且更重视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思维。现代教学不仅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全面地掌握教学内容,更要让教师引导学生借力“互联网+”,积极探索新事物、努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更好地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觉地培养自身的能力。
(二)“互联网+”促进教学方式手段的转变
传统教学以语言、文字为传递信息的主要媒介,因此,在很长时期内,教材、黑板和粉笔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此后,幻灯机、投影仪、VCD机、DVD机、计算机等逐步进入课堂,作为直观教具应用于各学科教学领域,随着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知识信息量猛增,上述教学手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只有采用更加科学、更加现代化的技术设备来服务教学,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教学设备越来越先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更多多功能、多媒体的现代化科学技术设备在教学中被越来越多地使用。这些现代化科技设备作为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系统,更富有吸引力、直观性和科学性,而且使学生的多种分析器官协调活动,智力得到充分开发。除了教学设备的进一步现代,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学方式也进一步多样化,授课不再局限在课堂,课外也可继续学习,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产生,进一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可以多样化,学生的学也可以多样化。“互联网+”时代带给教师、学生、教学方式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但是高校也需冷静面对,不能盲目跟风,以网络技术为万能,为核心。高等教育始终要以教育为核心目标,而互联网只是用来提升和变革的技术手段,高校要从教育的核心需求出发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抓住机遇,进行合理性改革,让高校教师、学生在“互联网+”时代能够呈现出崭新的“教”与“学”。
参考文献:
[1]周旭.大数据时代下的教师职业发展———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J].辽宁教育,2015,(1):5-7.[2]吴萍.“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教育的冲击和影响[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32(2):76-77.[3]朱建平,李秋雅.大数据对大学教学的影响[J].中国大学教学,2014,(9):41-44.[4]赵茜,王佳.论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J].教育科学研究,2012,(2):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