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课教学如何体现新课改要求
政治课教学如何体现新课改要求
宋淳
一,在新课改条件下政治教师必须理解和把握好课改目标和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学理念,政治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前提、基础和最基本条件。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际,我们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应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即“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体现与人文的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我们知道,在学生培养方向方面,新课程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新课程十分强调要求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学习中重构自己的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与此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自我探索及学习能力。
所以,在新课改形势下,对于政治课教学来讲,最迫切的,最具根本性意义的就在于使政治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实现教育理念的现代化。传统的政治课教学认为只要满足了“让学生掌握一些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巩固”即可。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本人认为,政治课教学目标除了要满足以上内容外,还应该至少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培养学生养成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和良好行为习惯。也就是说,不但要让学生学到政治理论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用这些知识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政治、经济现象,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问题,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问题,用自己的实践去改变行为。我觉得教师都应当完成这个思想观念的转变,使政治课从知识传授型向知识实践型转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课改中政治教学改革的成功,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二、在新课中政治课必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这是政治新课程实施能否顺利实现其目标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而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念不转变,方式、方法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方法不转变,理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所以,我认为,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努力做到:第一,要结合政治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政治课感兴趣,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从而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第二,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谈自己于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大家一起讨论研究问题之所在,并从课本中寻找解决的办法。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我们的学生会遇到人民币与外汇的兑换问题,甚至于会涉及到外汇的“卖入价”和“卖出价”的问题,这在高一政治新教材中就能帮助学生找到答案。第三,政治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除常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图画演示、幻灯、录音、录像等直观感知的教学法,把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到政治教学中去,此外参观法、实际演练法、研讨教学法及情感体验教学法都可以尝试。第四,新课改的政治教学必须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高中政治新教材的内容和事例的设置很强调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性,这就要要求在政治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以此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通过群体教育个人,给学生以温暖和信心,使集体成员间互相激励,促进个人的进步。
另外,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尤其是高一年级使用着新教材的政治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转变政治课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在政治教学中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其实,这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是一直以来我们所倡导的,同时也是新课改教学方式、方法转变的重要条件和客观要求。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新课程改革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这种观念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而如果我们政治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民主、平等思想的话,是不可能实现这种转变的。
三、在新课改中政治课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是政治新课实施能否实现其最终目标的重要环节和关键。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和成功与否的显著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前提的。过去我们的政治课堂教学主要是以“灌输—接受”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主要是以“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政治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讲,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达到了目的。这样学生的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不仅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更严重的是摧残了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而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
因此,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突出表现出来,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引导学生以质疑问难、动手实践、调查探究、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甚至让学生走出政治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选择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以此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他们经历从问题的提出到自主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并获取结论的过程。并且通过这样的研究型、参与型、体验型、实践型的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多样化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以及亲身参与、发现和探究学习过程中,逐渐地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
总之,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政治教师必须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新课标、新教材为依据,以政治课堂为主阵地,不断深化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而实现政治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的政治课教学要求理念的体现
一、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的确,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淡化了很多理论性知识,而侧重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内容,但每框题都包涵着很重要的养成教育知识点。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二、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都在积极地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小品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我们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应该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避免出现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又比如:讨论几乎是我们每节课都要采用的教学形式..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不断更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我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记得听过一堂《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新颖的,一改过去课堂教学中的枯燥,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
四、学生主体地位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我们的共识。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大多数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们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例如,有这样一节课,老师在课前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把问题布置给学生,课前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可是在一节课里老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把权利从一个小组传递到另一个小组,就像一个置身于世外的旁观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
第三篇:高中政治课新课改教学反思
高中政治课新课改教学反思
韩 蕴
“在活动中学知识,在活动中求发展”是新教材的最大特色,这意味着我们再也不能搞“一言堂”,唱“独角戏”了。具体说来就是要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口号,但是我们所看到的课堂大多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聚精会神的听,生怕漏掉一句话:究竟谁是课堂的主人?谁是学习的主人 长期以来老师过多地注重接受式学习,注重的是如何把现成的结论和知识讲清楚,讲透!要求学生的是仔细听,认真记,用心背,这是一种典型的被动式学习,忽略了合作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新一轮课程改革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的角色也随即发生了变化。要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突破点就在于让政治课堂真正“动”起来,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呢为此,笔者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让学生“眼动”——教材的阅读活动
以往的课堂中,教师常常把教材读得太多,读得太透,其结果是学生“眼动”机会太少,听教师的讲解反而感到索然无味。现代教育在强调知识的同时更倡导素质和能力。因此,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应当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其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首当其冲。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因此,政治课上首先要让学生们的眼睛真正地动起来。在课堂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阅读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的读要大大减少,学生的读要明显增加。当然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机会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轻松。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起到一个指导阅读的作用,这样才能提高阅读的效率,达到让学生“眼动”的最佳效果。
首先,在时间安排上,可以把学生的阅读活动放在课堂教学之前,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这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也可以把学生的阅读活动放在课堂教学之中,这样可以让学生做到有针对性地阅读内容;也可以把学生的阅读活动放在课堂教学之末,这样可以起到总结和巩固课堂知识的作用。阅读活动无须固定,根据教学情况灵活处理即可。其次,教师可以选择重点内容让学生阅读。课堂时间很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时间都拿来阅读,也就只能阅读部分内容。这时,教师可以提示教材中的关键词,也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某个中心来阅读。阅读是政治课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教师的引,学生的动,学生的阅读活动才能真正的落实,其能力才能得到真正地提高。
二、让学生“心动”——课堂的讨论活动
在课堂教学工作中,不光要考虑如何去教,还要考虑学生应该如何学。要变传统的提问方式,(如:“对不对?”“是不是?”)为“谁还有不同的想法请大胆说出来?”,“谁想发表自己的看法?”之类的问题。这样,教师心中有了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给每一个学生营造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创设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让他们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
首先,从课堂讨论题的设计入手。问题的设计要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主题要适度超越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水平,但又能够通过学生个人的思考,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加之教师营造的良好讨论氛围,适当点拨,层层引导,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转化并提高学生个人意识与能力,从而起到辨是非、明真伪、炼能力、提觉悟的效果。
其次,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尝试角色移位。可以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自己教育自己,体会教师的艰辛;也可以教师当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活动,拉近师生距离融洽师生关系。通过角色移位,学生可以体会到自己才是课堂活动的主人。
最后,在课堂讨论活动的形式上,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吸引学生身心投入。可以进行主题式讨论,可以进行质疑式讨论,也可以进行归纳式讨论,等等。通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堂讨论,师生在双边互动的环境中更易领悟知识,增强能力。
三、让学生“手动”——学生的实践活动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脱离了实际的政治课教学是空洞的、枯燥的,更是缺乏生命力的。课改要求下的政治课应当是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政治课。如何才能做到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呢?这就需要学生在“眼动”、“心动”的基础上,手也“动”起来,而教师为学生创设各种“手动”的机会,即实践的机会是很有必要的。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认为实践活动只能开展在课外,其实学生的实践活动完全可以开展在课堂。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课堂上的实践活动可以以模拟现实、体验生活为主。在内容上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取一些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或与生活联系紧密,或紧跟时代步伐,有选择地组织开展活动。在形式上可以通过知识竞赛、小论文竞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专题对话、小品表演等展开。例如,在学习了股票、债券、保险等一些金融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根据各自家庭收入情况,制作一份家庭投资计划。这就无须走出课堂,在课堂上学生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动心”、“动手”相结合,同样达到了体验生活的实践效果。当然学生的实践活动更需要拓展在课外,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各领域,对实际存在的某些重要社会现象或人们思想认识问题,进行实地观察、调查访问。例如,在学习经济常识时,教材主要给学生介绍了国有企业等知识,而这几年一些地区的民营企业发展得很不错,学生对这一问题也较为感兴趣。于是围绕这一主题,我们组织了一批学生对本地民营企业展开了一次调查研究活动。这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开阔了视野,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而且拓展了教材内容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事实表明,实践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锻炼了学生敢于批判、坚持真理的胆略和勇气,让学生从小就树立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作为新时期的政治教师,仅仅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知识是不够的,应着力于学生的长足发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动”起来,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我们责无旁贷。
第四篇: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课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课教学
王华萍 宋玉琴
摘要:一线的高中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处理好教学进度与教学效果的关系、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关键词:平等和谐互动 领会课改的意图 三贴近原则 时政教学 正文:从2008年秋季开始,山西省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此时,全国已有不少省份进行了三年高中新课程实验。他们在这三年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后加入课改的教师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是高中政治教师,教的正是第一批学习新课改教材的学生,因此参与新课程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在这两年多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政治备课组不断学习较早课改地区的经验,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总结出了一些自己的教学体会,拿出来以和大家共同探讨。我们认为要顺利完成新课程政治教学任务,一线的高中政治课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不同的师生关系,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下,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要绝对服从,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学习激情,学习效率低下。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建立合作、和谐、民主、信任的师生关系,这有利于促进信息交流达到最优化,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等多种感官,确保学生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与能力。所以,政治课堂教学要重视师生交往,强调构建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
我们认为倡导建立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彻底转变教师的角色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将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为建立这种关系,我们主要从以下角度做了努力。
1、对学生抱一颗关爱之心、理解之心、宽容之心。
我们努力做到在人格上充分尊重学生,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对他们的缺乏和错误给予理解、宽容。除课堂和学生接触交流以外,我们课下花时间与学生沟通,对学生生活和学习过程多关心,以增强老师的亲和力,努力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也十分注意谈话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教师亲近学生,学生才能亲近教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2、转变观念,对自己的角色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所以我们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一切都是为学生发展服务。有了这种意识,有了这种学生观,新型的师生关系也就自然建立起来。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抱着对学生充分信任的态度,我们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我们认为教师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热情比直接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时,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支持。教师要对学生可能达到更高水平持有信心,并且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舞台。
新的时代,老师不再是知识的绝对权威。新教材以实践为逻辑构建知识体系,我们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积累生活经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和信息,老师要真正平等对待学生,必须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不能再以知识的唯一传授者自居。虽然我们认为,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努力改变就会有收获。
二、处理好教学进度与教学效果的关系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调整,新教材的课本虽然薄了,但从教学实际情况看,要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课时有些紧张。究其原因:课本虽然薄了,但知识点、高考考点却增加了,教材设置的活动栏目多,材料容量大;学生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中是开卷考试,学生积累的政治术语少,识记基本观点的方法没有掌握、习惯没有养成;教师存在思维定式,习惯于旧教材的教学要求,补充多,耗时长。为此,我们在工作中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第一、转变观念,用新的课改理念武装头脑。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新教材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还课堂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多看、多读、多思、多说、多动手。作为教师要掌握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千万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否则,会使课时更加吃紧。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我们要认真阅读,领会其精神实质,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教学工作的盲目性。教师应该根据课标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分类,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定位,分为了解、识记、理解、掌握、运用、情感、价值观等几个层次。这样教学时有重点,训练时有选择,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所有的内容都一样对待,即在课标要求的范围内做到精讲精练。如《经济生活》模块教材,相对来说知识点尚比较多,也比较杂,而且教学过程要留给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学时间比较紧。因此,教师应抓准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按照“淡化知识、注重情景、强化解析”的要求,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层次进行适度拓展。对教学难点,尽量补充一些背景材料,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尽量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第二、处理好新教材和旧教材的关系
现行高中政治新课程的《经济生活》部分,强化了教材的生活逻辑,弱化了学科逻辑;在内容上突破了以往的繁、难、旧等弊端,显得简单明了。有些在旧教材中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而在新教材中只是部分的提出并没有展开讲,有些内容在旧教材中讲的很条理,很详细,新教材中根本没有提到。
经济生活中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在旧教材中是重要的知识点,课本以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为标题,详细讲述了价值、使用价值的含义,各自的特点、二者的关系。新教材中并没有在正文中详细讲述,而是在辅助文中之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对于类似的问题还有货币的产生过程在旧教材中作为一个框题讲货币的产生分为四个阶段,新教材中在商品的含义讲了以后,就接着引出货币的产生,并且过程并不像旧教材明确、详细。哲学部分的知识,旧教材原理及相应的方法论一一对应,讲得很系统,新教材有些原理不明确,甚至没有方法论。如: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讲了以后性赢得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下一框讲。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都没有明确提出相应的方法论。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喜欢将新课程与旧课程进行比较,甚至将旧教材作为参考书。这些教师在课堂中往往有意识地对学生渲染新旧教材中观点的异同,并且将新教材中没有的知识点补充进来。有些教师就将旧教材中相关的内容补充进来。这样不仅会导致学生学习上的混乱,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也影响了教学进度。我们认为处理教材的主要依据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认真领会课改的意图,在课堂教学中要严格遵守新课程的理念,要恰当运用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内容。
三、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是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长期以来,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不感兴趣,甚至有学生把政治课看作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政治课上大多数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要想普遍提高成绩,就需放慢速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因此要按时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就应当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办法。
1、贯彻“三贴近原则”,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对于政治课程中理论性强、原理抽象、枯燥的知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选 择当前的学生感兴趣的能说明问题的材料,让学生理解其中包含的道理。材料的选取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学素材很多,不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而是要典型、贴切,一个能说明问题的,不要用两个,课本上的案例能说明问题的,就不要再舍近求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采用也要符合学生实际。方法恰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新的教学理念,倡导教师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课型、不同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恰如其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课堂活动要讲求实效,不能只图热闹,走形式。
2、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不感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法陈旧单一,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做了不少尝试。比如 4
尝试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学生比较独立的探究探求问题的答案、获得知识。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同时可以激发他们对学科的兴趣。对于高中政治教学来说,应用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当中,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这过程当中,通过他们的思考和讨论,对问题下结论,可以高度提高他们的参与课堂的情绪和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同时在这过程当中可以达到高中政治教学最直接的目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应该说是高中开设这门学科的目的所在。
尝试采用小组讨论法。这种方法是将学生三至八位分成一个小组,一同讨论课程中的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彼此分享各人的意见与独到的见解,然后作出对该问题的研讨结论,再和其它的同学分享。小组研讨可以提供每位成员较多发表意见的机会;对于那些害羞与不敢在众多人面前讲话的学生而言,小组研讨会让他们较有自信和发言的胆量。比如可以将高中哲学教学中的基本原理结合时事设置成有争议性的问题,让他们去进行讨论,最后进行总结。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情绪和兴趣,也可以在这样的过程当中让他们充分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获得正确的见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当中去解决他们认为深奥的问题,从中并获取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则是他们继续学习下去的强大动力。
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占用的时间少了,在课下花费的时间多了。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甚至会提出一些新问题。教师要在课前有充分准备,以解答学生的疑难。我们课堂像一件艺术品,教师要精心设置,精刻细雕,这需要教师用心,需要用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的每个环节都要有一定的预设。学生最有发言权。课前可以和部分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对本课知识的了解程度,困惑在哪里。政史不分家,政治课上的理论,引导学生课前搜集历史书上的事例来论证。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课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寻找课文中有教育意义的切入点,及时扫清学生头脑中存在的阻碍学生发展的绊脚石,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原动力。
3、运用时政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程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的统一,时政教育不仅与高中思想政治课互相补充,也是贯彻高中思想政治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高中学生群体”的需要。我在对学生进行的一次“我最喜欢的政治课”调查中发现竟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对“时事’感兴趣,这使我意识到加强时政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政治学科兴趣的重要途径,并且在时政教育中学生主体作用应该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我结合政治课堂教学特点,在每节政治课开始的前五分钟进行“时事简评”,让同学们对近年来发生的时事进行简要评述。例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开幕后,我要求大家关注会议的进程和内容,并要求同学们做好发表体会的准备。上课了,几位同学拿着事先准备好的讲稿轮流上台发言。使我感到惊喜的是他们能用政党制度的理论来阐述会议的重要性,而不是简单的情况通报,也有同学试着从经济生活的“消费”、“分配”等方面分的知识分析会议内容的意义。他们的发言都不长,分析也算不上精辟,但看得出事先都经过了精心准备,这个准备过程必然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必然会随着这样的思考而不断得到提高。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发言中所流露出来的人文精神和爱国情感。
如何上好政治课在当前新课程标准下是我们每个高中政治老师都应该思考的,不断对高中政治教学进行探究是通往成功的关键,作为高中政治老师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会不断努力。
2010年10月25日
第五篇:新课改思想政治课总结
新课改思想政治课总结
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的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紧扣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作为中学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应建立新型的教与学互动关系。
一、转变教学理念,把握课改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的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结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际,我们应建立这样一种理念: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体现与人文的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
新课程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特别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角度,对于弥补现行教学中“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等倾向有很强的针对性。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的“缄默知识”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中重构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
二、情景教学,细化教学过程
1、以问题为线索,设置创新教学情景。
创新教育要进入课堂,从要素上讲,教学必须做到以“问题”为主线,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要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教师应善于设置问题情景。
悬念式:精心设计一种孕育着疑难问题而又引人入胜的情景,使学生进入求通而不得的愤悱状态,使思维处于活化状态,然后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去追根寻源,进行探索,培养思维能力。
探究式:设置一系列彼此相关、循序渐进的探索性问题,通过连续提问,让学生思维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辐射式: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不同层次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寻找与此中心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激活学生思维,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渗透是:从不同学科知识的交汇点、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设置渗透式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渗透和综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认识,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技术为背景,实现课堂多元整合。
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运用的一种教学媒介。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综合化是以技术发展为前提。目前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最重大的。它为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教学内容,延伸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开创了新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
情景启发教学模式:通过网络把丰富的信息资源呈现给学生,突破课本局限,让学生从更广阔的场景、更多、更深更具体的角度来认识事物;化微观为宏观,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长为短、化静为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三、互动环境,实现协作学习
新课程下的教学特点可以概括为“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最根本的核心问题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学设计时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课堂教学的互动学习。
教学方式:应由以讲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要创设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学”。倡导学生多说、多问、多讨论、多交流经验、多合作、多参与;倡导教师多引导、多组织、多鼓励、多“无为”、多反思、多研究。
教学内容:应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经验,应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加工和组合,创造一个动态开放、内容丰富、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课堂教学内容。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获取知识,获得亲身体验;要让学生学会合作与分享,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学评价:由重结果评价转向多元评价。恰当准确、激励性的多元化评价,能保持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发展,激励每个学生走向成功。要倡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等。
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网络学习也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安排进度开展学习。同时,网上搜寻、信息筛选、比较应用是学生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是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保障。
协商合作学习模式:“学会合作”是21世纪每个人应该具有的素质。利用网络可以打破课堂有限的时空观,为学生的交流合作提供了丰富的形式。如可以形成形式多样的各种学习活动小组,开展学习交流,分工合作,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课题课总结(10年7月)
新课改思想政治课总结
山 河 一 中
刘 跃 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