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析《刘姥姥进大观园》“笑”字的丰富意蕴
分析《刘姥姥进大观园》“笑”字的丰富意蕴
摘 要:初中语文课本把《刘姥姥进大观园》纳入了教学内容,成为学生了解鸿篇巨著《红楼梦》的一个很好切入点。文中由于个人的身份、修养、性格各不相同,他们的笑也各具情态,充分体现了文学巨匠曹雪芹的匠心独运,也表现了作者对每个人给予的不同情感。让我们逐一来分析每个人“笑”背后的不同意蕴。该文从《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的“笑”字入手,去分析不同人物的“笑”所包含的丰富意蕴,进而理解人物形象和作者赋予人物的情感。
关键词:刘姥姥 笑 丰富意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2(b)-0238-02
《刘姥姥进大观园》进入了初中语文课本,成为学生了解鸿篇巨著《红楼梦》的一个很好切入点。课文仅仅选取了刘姥姥在大观园吃早饭的一个小小片段,其中可谓笑声不断、欢乐无比。然而,一个“笑”字背后的丰富意蕴却值得我们每位教师的去探究。只有我们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分析,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方能驾熟就轻,更好地带领学生去理解文章内容。在此,我尝试着来分析这个“笑”字的丰富意蕴。
我们先看看课文的核心部分: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操攮一个。”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要操攮一个,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那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的,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笑。
此处,由于个人的身份、修养、性格各不相同,他们的笑也各具情态,充分体现了文学巨匠曹雪芹的匠心独运,也表现了作者对每个人给予的不同情感。让我们逐一来分析每个人“笑”背后的不同意蕴。
史湘云是寄居荣国府的“女中豪杰”,性格豪爽。在整部书里,关于史湘云的“豪爽”的描写甚多:女扮男装骗贾母、醉卧芍药眠、替邢岫烟打抱不平,被林黛玉批评为:充什么荆轲、聂政!同是寄人篱下,史湘云没有林黛玉的谨小慎微、小性多疑,她不拘小节、我行我素。因此,正在吃饭的史湘云,听到刘姥姥的一番话、看到她滑稽的“表演”“一口饭都喷出来”是率性的表现:没有侯门深宅的忌讳和过多的心理活动。作者在这个人物身上给予更多美好的期盼――打破封建枷锁的禁锢,释放人性的自由。
林黛玉因幼年丧母,寄居在外祖母门下。又因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熏陶和文化教育,大家闺秀的风范在此人身上最能体现。但她又生性要强、多疑,爱打趣别人、唯恐自己落什么把柄与人。因此,面对刘姥姥的精彩表演,林黛玉“笑岔了气,扶着桌子‘哎呦’”。她的笑充分体现了她大家闺秀的风范和谨小慎微的性格特点。古代对淑女的要求是“笑不露齿”。在这种极端搞笑的情形下,要做到“不露齿”很有难度。林黛玉恐怕早就意识到自己违背了淑女的做法,因此,伏在桌子上“哎呦”。一个“伏”字用的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林黛玉双臂环绕、脸冲下的情形。在这种情形下,脸都遮住,自然就做到了“不露齿”。这种聪明的做法,恐怕也只有林黛玉这种人能想得周全、做得到。作者在林黛玉身上赋予是一种“女神”的情怀。
贾宝玉在这座封建王府里地位独特:衔玉而诞的这位公子,上有被称为“老祖宗”的祖母的宠爱,又有作为当朝王妃姐姐的光环的笼罩,还有王夫人“独苗式”的呵护,外加外貌客人,受到上上下下主仆的喜欢。多重的保护使得这位公子“依宠而娇”。面对突如其来的“闹剧”,这位年龄颇不算小的“少年”竟然做出了小儿形状。作者通过这一举动,在向人暗示:这是一位没有任何能力应对外界应变的人,只能寻找贾母这座靠山。
王夫人出身高贵,接受过良好的封建家庭教育。出嫁后,又生活在“侯门深似海”的贾府。在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个时节,其丈夫贾政官居高位,长女贾元春是当朝皇妃,自身又是贾府当权的核心人物,喜怒不形于色既是其修养的表现,也是其身份的要求。因此,在这场闹剧中,别人都笑得失了态,只有王夫人仍然保持着贵妇人的雍容典雅。“说不出话”也写出了王夫人的意思尴尬:刘姥姥本事投奔她而来的,好歹也算是和她娘家连了宗,这对她本人也不光彩。这种尴尬和雍容兼有的成分,更写出了王夫人的修养之好、城府之深。
薛姨妈虽然和王夫人是亲姐妹,有着同样的成长环境,受过同样的家庭教育,但是,出嫁后生活在商人家庭,沾染了粗俗的习气,从薛姨妈丫鬟的名字(同喜、同贵)也能看出作者在这个人身上给予的情感。薛姨妈作为一个长者,又是以客人的身份出现,面对这场闹剧竟然到了失控的地步,将一口茶喷到探春的裙子上,可见其行为的粗鄙。
探春是贾政和赵姨娘所生,在封建时代被称作“庶出”,身份低于正室儿女。但是,探春却是贾府中既有才情又有心计、能力的女性,就连当家奶奶王熙凤都对其赞赏有加。探春性格刚强、不甘人后,即使面对当家奶奶率领众人检抄大观园,探春也有自己对抗的方式,充分显示其要强、不甘人后的性格特点。面对鸳鸯和凤姐导演的这幕闹剧,探春的笑发自其爽朗的本性,其将饭碗合在迎春也是笑得不能自禁的表现。这也从侧面表现出探春干脆、爽利性格特点。
惜春本是宁国府里贾珍的亲妹妹,只因母亲过世,被贾母接到荣国府和众姐妹一起抚养,因此,这个只有几岁的小姑娘虽然生活在钟鸣鼎食的之家,却总是形单影只,很少与姐妹们进行交流。荣国府复杂的人家关系,以及其中人们势力的嘴脸,导致这些人不可能真心去关心这个孤苦无依的小姑娘。她性格孤僻、内向,基本上没有向这些长辈撒娇、索求呵护的举动。所以,当这场闹剧上演时,小姑娘也被刘姥姥滑稽的表演逗得忍俊不禁,甚至笑到肚子痛。此时,她没有像宝玉向贾母索取呵护一样,向各位长辈和姐姐要求帮助,而是要她的奶母“揉一揉肠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姑娘的孤苦无依。这也为这位姑娘看透世态炎凉后出家打下伏笔。
贾母作为一家之主,高高在上,众人所作的一切都是为讨她的欢心。她的一切行为在众人看来都是那么理所当然。贾母虽然一直生活在有着严格封建礼教的家庭,但是由于其年龄和地位的双重关系,她的言行都能体现出高高在上的不可侵犯。在这一回里,她还曾经笑骂凤辣子,且换来凤辣子的撒娇撒痴。这场闹剧之前,在潇湘馆里,刘姥姥跌倒后,众人也是拍着手哈哈大笑。只有贾母笑骂丫头们:“小蹄子们,还不搀起来,只站着笑。”因此,在整个闹剧中,贾母很快就明白了这场闹剧的导演是王熙凤,且随口说出来,还劝刘姥姥别信她的话。整个过程中,贾母表现出既慈爱又随意的一种笑――抱着宝玉叫“宝贝”,笑出眼泪。从中我们能看到贾母的慈爱,看出对刘姥姥的“惜老怜贫”。
如果大家留心,会发现这段描写中缺了一个重要的人――薛宝钗。难道是作者疏漏了?绝对不会。作者是有意而为之,这样安排是大有用意的。宝钗作为一个少年老成、城府极深的人,也是这场闹剧的亲历者,她不可能冷眼旁观、不参与其中,但是她也不可能像其他人那样笑得失态。根据全书关于薛宝钗的描写,我们可以推测出她一定是微笑着看着这场闹剧。这种笑描写出来与整个场景时如此格格不入,于是,作者干脆不写,更人们留下想象的空间,也足见宝钗为人的不同一般和作者的用笔之妙。
总之,这篇课文所选内容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意蕴却丰富无穷。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每个人的“笑”,对帮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阅读《红楼梦》都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人物放到整部书中去理解,以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
第二篇:刘姥姥进大观园笑的赏析(范文模版)
对刘姥姥进大观园中不同人物笑的赏析
首先是摘抄原文描述第四十回写到刘姥姥在大观园进餐,故意寻开心的凤姐和鸳鸯为她准备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筷子,让她去夹那小巧圆滑的鸽子蛋。接下去就是一段个性化的细节描写,刻画各人的笑态:凤姐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子上。贾母这边说声“传”,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到:“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哎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姐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曲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第一个笑的是湘云,首先来看她笑的描写,撑不住,一口饭都喷出来了。从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湘云是一个性格豪爽话多活泼的人。
在结合身份来看四大家族史家的千金,贾母的内侄孙女,贾府通称史大姑娘。原籍金陵,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忠靖侯史鼎抚养。婶母待她不好,贾母舍不得她,接来园中居住。最后结合具体的事件在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卧芍药烟》中有一番精彩的描述“湘云真的在花众中的一个石凳子上睡着了,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 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花埋了。一群蜂蝶闹嚷嚷地围着她,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花瓣枕着„„” 怡红群芳开夜宴一节中,宝玉、宝琴、平儿、岫烟同日生日。湘云拉过他(她)们四人说,你们互拜一天才够。知道岫烟今天生日的不止湘云,岫烟想瞒过,却不料被湘云直口说出。还有就是一次看戏,王熙凤故意当着众人说台上演小旦的“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一笑不语,宝玉怕黛玉生气也不敢提,只有湘云口没遮拦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结果引发了一场大**。敢公开挑出来并加以指责黛玉“小性儿”的只有湘云,然而最终大观园内真正关心黛玉的,除了宝玉还是湘云。
1最著名的:搜索史湘云醉眠芍药裀 众女孩欢庆佳日 史湘云喝多了点酒 在芍药圃的一块大青石板睡着了 为全红楼梦最美的几幅画卷之一
2史湘云与翠缕论阴阳
3史湘云好穿男人衣服 有一回穿着贾宝玉的衣服在雪地里站着 弄的老太太以为是宝玉 让她小心点 别让灯穗子上的灰眯了眼
4史湘云与薛宝钗合计以螃蟹做东道 开诗社
5史湘云在家时十分辛苦 家中针线活几乎都让她们娘儿们做
6史湘云与林黛玉在凹晶馆凸碧塘联诗 后来引出妙玉续诗一节
7史湘云因嘴快说出唱戏的小戏子像林妹妹 导致贾宝玉与她和及黛玉的一系列纠缠不清的矛盾故事
8史湘云在家受的委屈 使他曾悄悄给宝玉说道 过几天就算老太太想不起来我 你也催着些 打发人接我去„„
9史湘云曾劝宝玉好好读书做些经济学问的文章 被宝玉拿脚就走 碰了一鼻子灰 还是袭人给打的圆场
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淘气,又不大瞻前顾后。
第二个笑的是黛玉,首先看她的笑的描写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哎哟,从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侧面写黛玉柔弱形象,不过能笑岔气,说明黛玉同志笑点还是很低的,或者说此人还是很有幽默感的巡盐御史当朝探花林如海与国公之女贾敏的女儿,因母亲去世,又无亲生兄弟姊妹作伴,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
①黛玉葬花:黛玉觉不忍心花落在地任人践踏,便独自把它们扫入锦袋中,埋入泥土。反映了黛玉的高洁。
②香菱学诗:香菱喜欢上作诗,向黛玉请教,黛玉悉心解说,一遍遍讲解,最终促成香菱的佳作。反映出黛玉的外冷内热,善良。
③周瑞家送宫花:周瑞家给贾府各姑娘送宫花,最后送到黛玉这里时,黛玉就疑心是别人挑剩下的才拿来给她。反应出黛玉的敏感多心。她幼而失母,继而丧父,因此,尽管贾母等万般怜爱,饮食起居,都同宝玉一样,比迎春姊妹等,还高上一等,但总是寄居他家。她得步步留心,时时在意,遂养成她的多愁善感。小心谨慎,心思细腻,多愁善感林黛玉出身于“清贵之家”,由于小时父母钟爱,比较任性。后因父母早丧,寄居贾府,孤苦伶仃。环境的龌龊势利,使她“自矜自重,小心戒备”,为保持自己纯洁的个性,她始终“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并且常以“比刀子还利害”的语言,揭露周围不合理的现象,第三个笑的是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
宝玉是嫡孙,加上之前贾珠已经离世。对这个肯定会宠爱有加
第二:虽然还有贾环,但是很明显不讨人喜欢。再加上赵姨娘就更没那么疼爱了 第三:衔玉而生。一看就让人觉得不一样啊。有福气啊
第四:红楼梦中也有提到,宝玉与他的祖父有几分相似。而且贾母也说了儿子孙子中就宝玉还像他的祖父。看着宝玉也能怀念往事吧
贾母性格中的乐观旷达是最容易让人察觉到的,小说《红楼梦》中对于贾母有很多的描写,前期的时候与儿孙们一同的嬉乐,毫无丝毫的芥蒂之心,不觉得自己已经年老了,而是想要和儿孙们一同嬉笑玩乐,可以看出贾母的心中活得很年轻。贾母同时也是一个十分善良大方的人,当刘姥姥走进大观园的时候,并没有嫌弃刘姥姥,而是对于刘姥姥进行了极为体面的招待,甚至当刘姥姥走的时候还给了刘姥姥很多的好处,由此可见贾母性格中有一个极大的有点便是心地善良,大方得体。贾母对大观园中的处境危机是时时刻刻都有的,对于前途的担忧从未止休,但是贾母表现的并不是十分的鲜明。
其一,贾母对贾政的几个儿女略微偏爱。书上说:那贾政自幼好读书,为人端方正直,谦恭厚道。惟失之于迂腐。他是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人物,他孝顺贾母,亦想严厉管教子女。这样的儿子自然格外受宠;又加上其妻王夫人系出名门,自然对王他们的子女另眼相看。
其二,贾宝玉比起贾府的其他男孩书读得多,也很聪明。这样男孩一旦踏入正途,自然是前途无量。和他相比,贾琏贪色且不务正业,贾环猥琐又不求上进,贾珠死得又早,孙女早晚都要出嫁,因此对贾宝玉格外疼惜些。
其三,贾宝玉模样长得像她当年的丈夫。书上说:“张道士叹道:“我看见哥儿的这个形容身段,言谈举动,怎么就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说着两眼流下泪来。贾母听说,也由不得满脸泪痕,说道:"正是呢,我养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一个像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像他爷爷。”的确,无论是“形容身段,言谈举动”都让贾母想起亡夫,这个才是贾母溺爱宝玉的原因,从这里可以推断出贾母当初与老公的感情是很深的,贾母是个真性情中人。
其四,宝玉落草时嘴里衔着一块雀卵大小的宝玉,这一吉兆自然就给宝玉的身世萌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而此时的贾府正需一位男性继承人继承高位,所以贾宝玉的出生给贾母和王夫人带来了希望,故十分疼爱他,护着他。世故精明的贾母。贾母是荣国公长子贾代善的夫人,是贾府第二代嫡亲中硕果仅存的老祖宗,是荣宁二府的太上家长。这位在贾家经风历雨、树老成精的老太太,对贾家创业初期的艰辛应该略知一二,而她经历更多的就是在贾府享受的荣华富贵,以及其晚年贾府的衰败。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大风大浪之后,她深谙仕途经济和人情世故之道,也希望子孙辈能做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她喜欢爱读书的小儿子贾政就是证明)。同时,“富不过百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样的历史规律,她也早就了然于心。而她更清楚的是:从荣、宁二国公起至代字辈、文字辈、玉字辈、草字辈,贾府已历五世,接近百年。贾府的衰败是不可避免的,非人力可以阻拦。正因为明白了这一点,所以她从来没有试图过以一已之力,挽狂澜于既倒。“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多情女情重愈斟情”一回中,神前拈戏,第一本为“白蛇记”,第二本为“满床笏”,第三本为“南柯梦”。对这三出戏文及其演出顺序,贾母深知其中三味,但她并没有要求改换,而是点头道:“„„神佛既这样,也只得如此。”在不能以一已之力去阻止、改变什么的情况下,她只能通过求神祈佛,希望这大厦倾倒的时刻来得晚一些。同时,在大厦未倒之前,抓紧享乐,及时行乐。了解了贾母的这一性格特征后,就不难理解贾母面对子孙及重孙辈的种种不肖行为的无动于衷,就不难理解贾母面对王夫人愚蠢至极的大观园搜检行为的沉默和冷漠。——慈祥仁爱的贾母。贾母的慈祥仁爱主要表现在对孙子女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细致入微的照顾,以至无原则的迁就、溺爱到是非不明的地步。贾母不仅对嫡亲中的迎探惜三春宝玉黛玉宝钗湘云宝琴凤姐李纨等疼爱有加,而且对远族中的诸如喜鸾、四姐、秦钟等也是极尽一个老祖母的慈祥和关爱。贾母这种对孙子女以下小辈的发挥到极致的慈祥和仁爱体现出的是一种母性的光辉。这种慈祥和仁爱完全是出于一个年老女性的本能,是一种极度感性的感情。正是这种本能的、感性的慈祥仁爱,使贾母在面对宝玉挨打时表现出是非不明以至颠倒黑白。在“手足眈眈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面对贾政跪下含泪说道:“儿子管他,也为的是光宗耀祖。老太太这话,儿子如何当的起?”贾母听说,便啐了一口,说道:“我说了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儿就禁的起了?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日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着。”刚开始读红楼梦时,以为贾母此话击中了要害,使贾政无言以对。后来,多读几次后才知道,贾母此话完全是颠倒黑白。在“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一回中,(赖嬷嬷)因又指宝玉道:“不怕你嫌我:如今老爷不过这么管你一管,老太太就护在头里。当日老爷小时,你爷爷那个打,谁没看见的!„„”在下一直认为,曹公安排这样两段对比鲜明的话,充分体现了其“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写作手法,其目的就是要说明贾母对孙子女辈的这种疼爱是没有原则的,是极度非理性的。进而也就说明贾母从来没考虑过怎样让她最疼爱的宝玉“学而优则仕”,怎样把他培养成一个精通仕途经济的家族栋梁,来拯救这个摇摇欲坠的家族。在“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一回中,当宝玉因听到“林”字误认为林家来接黛玉时,贾母忙说:“打出去罢。”又忙安慰说:“那不是林家的人。林家的人都死绝了,没人来接他的,你只放心罢。”“没姓林的来,凡姓林的我都打走了”又吩咐众人:“以后别叫林之孝家的进园来,你们也别说`林'字。好孩子们,你们听我这句话罢!”从上可以看出,宝玉就是贾母的一切,她的生命!因此,可以肯定,贾母决不会做违背宝玉心愿的事,不管这是对贾家还是对宝玉来说多么重大的事。
除了宝玉,贾母最疼爱的就是黛玉。贾母对黛玉的疼爱贯穿前80回,虽然曹公象贾母一样面面俱到,伏下了很多疑兵,露出了一些“喜钗胜过喜黛”的痕迹,但这些都是假象,是一些红学家强披在贾母身上的伪装。贾母对黛玉的疼爱,一是由于黛玉是贾母死去的最疼爱的女儿贾敏的孤女,这种出自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的疼爱是贾母这个慈祥仁爱的外祖母的天性;二是由于黛玉 “秉绝世姿容”和“天生的风流态度”、“为人作人配人疼”(薛姨妈语);三是由于宝玉原因使然,宝玉是贾母的一切,而黛玉又几乎是宝玉的一切,就算是爱屋及乌,贾母对黛玉的疼爱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另外,贾母对孙子女辈包括丫头、小子等下人的疼爱还表现出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她更疼爱“个性鲜明、言谈犀利”的小辈。凤姐、探春、湘云、晴雯、鸳鸯,无一不是如此,而黛玉也正好属于此列,这也可以说是贾母疼爱黛玉的一个重要原因。关于贾母对黛玉和宝钗的态度,下文还将作进一步论证,此处不再赘述。——善良宽厚的贾母。贾母的善良宽厚主要表现在她的“怜贫恤老”,同时也包含了对家族中各种对她阳奉阴违的势力的宽容与忍让。与来贾府“打秋风”的刘姥姥 “投了缘”,让贾珍带因剪蜡花撞到凤姐怀中被众女眷齐声喊打的小道士出去买果子吃等等,都是贾母“怜贫恤老”的集中体现。对家族中各种“敌对势力”的宽容与忍让也多有表现,比如她不喜欢的大儿子贾赦在中秋夜说笑话影射她偏心,虽然让她不快,但她也只是幽默地说了句“我也得这婆子针一针就好了。”而当她听说“大老爷葳了脚”时,急忙叫刑夫人回去并派两个婆子去探望。再如她分明不喜欢王夫人,但还是跟薛姨妈说“你这个姐姐,他极孝顺”,在王夫人搜检大观园,逼死晴雯的时候,她也只是淡淡地说了句“但晴雯这丫头,我看他甚好„„将来还可以给宝玉使唤的,谁知变了。”
——纵情享乐的贾母。作为一个封建大家族的太上家长,一个德高望重的诰命夫人,一个在“温柔乡、富贵场”中久经浸淫的“老祖宗”,贾母表现出了纵情享乐的一面。在贾赦欲纳鸳鸯为妾一事被揭穿之后,贾母对刑夫人说:“„„有鸳鸯那孩子还心细些,我的事情,他还想着一点子„„我如今反倒自己操心去不成„„”连她自己的事都不操心,当然就更不会为家族事务操心了,剩下的,就只有纵情享乐。贾母在享乐方面表现出了高超的水平:她可以找积古的村野老妇说话游玩取乐,到家庙打醮取乐,学小户人家凑分子过生日取乐,跟小辈们斗牌赢钱取乐,听戏掰谎取乐,跟孙子女们玩笑取乐,跟小辈们讲他们不懂的事取乐等等。“村老老是信口开河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一回中,贾母(对刘姥姥)道:“我老了„„不过嚼的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玩笑会子就完了。” “什么福,不过是老废物罢咧!”这段话,通过贾母之口,生动地表现出其纵情享乐的一面。——倚老卖老的贾母。贾母的倚老卖老书中随处可见,试举二例。“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一回中,贾政出灯谜“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请贾母猜,并叫宝玉将答案告诉贾母,贾母想了一想,果然不差,便说:“是砚台。”“呆霸王调情遭苦打 冷郎君惧祸走他乡”一回中,贾母与凤姐、薛姨妈等斗牌,她明知每次斗牌都是别人让她赢的,却在面对凤姐开玩笑欲将打出的牌收回时笑的已掷下牌来,说:“你敢拿回去!谁叫你错的不成?”,并对薛姨妈笑道:“我不是小气爱赢钱,原是个彩头儿”。——擅长言谈、风趣幽默的贾母。贾母的长于言谈,一方面出于她本人之口,“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一回中,贾母面对凤姐的玩笑,笑道:“你们听听这嘴!我也算会说的了„„”“白玉钏亲尝莲叶羹 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一回中,贾母(对宝钗)道:“„„当日我像凤丫头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他如今虽说不如我,也就算好了„„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另一方面出自作者的描述,同样是在“白玉钏亲尝莲叶羹 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一回中,贾母又道:“不大说话的,又有不大说话的可疼之处。嘴乖的也有一宗可嫌的,倒不如不说的好。”既赞美了能说会道者,又肯定了没嘴的葫芦,真是四角俱全,八面玲珑。“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一回中,面对贾赦影射她偏心的笑话,贾母半日笑道:“我也得这婆子针一针就好了。”既让贾赦明白自己说错了话,又表现出了一个母亲的大度与宽容。“村老老是信口开河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一回中,贾母(对刘姥姥)道:“我老了,„„你们这些老亲戚,我都不记得了„„不过嚼的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玩笑会子就完了”, “什么福,不过是老废物罢咧!”既表现出了贾母太上家长的特殊地位,又为自己记不住亲戚找到了充足的理由。贾母的能言善辩体现得最充分、最精彩的一回就是宝玉挨打。在这一回中,贾母能将贾政教训得“直挺挺跪着,叩头谢罪。”固然有其倚老卖老和蛮不讲理的因素,但勿庸讳言,其言语的犀利和尖刻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你原来和我说话!我倒有话吩咐,只是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叫我和谁说去!” “我说了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儿就禁的起了?”,“你也不必哭了。如今宝玉儿年纪小,你疼他;他将来长大,为官作宦的,也未必想着你是他母亲了。你如今倒是不疼他,只怕将来还少生一口气呢!”这样步步紧逼,气势磅礴的三句话,不要说是贾政这样的孝子,就是薛蟠这样的浪子,恐怕也只能“直挺挺跪着,叩头谢罪。”
通过以上对贾母性格的粗浅分析,不难发现,贾母虽然是封建家族的太上家长,但她更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祖母。她精明——什么事都了然于心;她世故——什么事都可以装聋作哑(即使是她最疼爱的孙子宝玉的婚事,她也可以乐得一拖再拖),而且能八面玲珑,什么人都不得罪;她感性——是非评价和得失取舍全凭个人喜好,从不考虑家族利益;她纵情享乐——极端的享乐主义者,什么事都不操心,乐一天是一天;她仁慈善良——完全出于一个年老女性的天性和本能,这样的天性和本能发展到极致就是是非不明,颠倒黑白;她能言善辩——个人特长决定了其喜好,她更喜爱“个性鲜明、言谈犀利”的人。通过以上对贾母性格的进一步梳理,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结论:在宝玉的婚姻问题上,1、贾母不可能违背宝玉的意愿,那就是选择黛玉;
2、从骨肉亲情和个人喜好看,贾母也会选择黛玉。只是由于贾母的世故和享乐,加上宝黛年纪尚小,才使宝黛婚姻一拖再拖。驳贾母“弃黛取钗”说 至此,在下认为有必要分析一下主张贾母“弃黛取钗”者的依据。主张贾母“弃黛取钗”者,大抵有如下两条依据:
1、贾母毕竟是一个封建家族的太上家长,在宝玉娶亲问题上,首先要考虑家族利益,即使她在个人感情上再喜欢黛玉,也要选择对家族有利的宝钗;
2、在黛玉和宝钗之间贾母的态度是“厌黛喜钗”,或者至少是更喜欢宝钗。
对第一条依据,在下认为,完全是阶级斗争的思想在作祟,是形而上学地理解贾母这一艺术形象的结果。试想一下,在一个男人主宰一切的社会,如果贾母真的要为家族利益着想,她又怎么会粗暴地干涉贾政对宝玉的教育?她又怎么可能对宝玉溺爱到是非不明、颠倒黑白的地步?她又怎么可能在宝玉挨打后将他保护在大观园里,三个月内“不准出二门,更不见客”?既然在决定宝玉及整个家族前途命运的宝玉成长问题上贾母都是一个纯粹的感性的老祖母,怎么会单单在宝玉婚姻问题上变成一个理性的封建家长?况且,就算贾母在宝玉婚姻问题上要扮演一回封建家长,试问,宝玉自己都不能成才,就算娶一个再能干、再贤惠的夫人,又能对宝玉及整个家族今后的前途命运有有多大作用?再退一步,就算贾母考虑到娶一个能干、贤惠的夫人对宝玉今后的生活会有所帮助,是不是贾母就认定黛玉不如宝钗能干、不如宝钗贤惠,恐怕也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对第二条依据,即贾母的“厌黛喜钗”,在下认为,也是中了曹公的“疑兵之计”。持贾母“厌黛”之说者,一般认为其理由主要有二:
1、黛玉多病,2、黛玉小性儿;而认定贾母“喜钗”的理由也主要有三:
1、宝钗健康,2、宝钗贞静贤惠,3、薛家有钱。
在下认为,以贾母的感性和慈爱,她对黛玉的多病只会倾注更多的疼爱;再说宝钗,其实她也不是没病,她天生一种热毒,发病时“不过只喘嗽些”,需要定期服用冷香丸。宝钗的病基本就是现在说的哮喘,那也是做不得事、操不得心的病。只是她的发病频率不如黛玉高,而且有现成的药,因此显得不如黛玉的病惹眼。而黛玉的小性儿则是由于一方面其寄人篱下,另一方面对宝玉爱得太苦所致。黛玉的小性儿表现得最严重的时期就是她感觉到来自宝钗的威胁最大的时期,而当她消除了对宝钗的戒备后(即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之后),她的小性儿就基本没再发作过。黛玉的这一性格变化,以贾母的精明和细心,她不可能感觉不到。而宝钗的贞静贤惠,贾母只是理智地肯定和接受,从她个人感情来说她并不喜欢这样的性格。
说到薛家有钱这一点,看起来好象是在个很现实的巨大优势,但其实也只是纸老虎。且不说贾母早在“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多情女情重愈斟情”一回中已明确表态,“„„不管他根基富贵„„就是那家子穷,也不过帮他几两银子就完了„„”就算贾母没说过这样的话,薛家又有多少钱可以支持贾家呢?不错,薛家是皇商,应该有钱。但别忘了,薛家初进京城时,“京都几处生意渐亦销耗”,加上薛蟠本是“天下第一个弄性尚气的人”,又“一应经纪世事全然不知”,经过他几年的折腾,已经是“内囊尽上来了”,连薛蝌与刑岫烟订亲都是因为她“家道贫寒,是个钗荆裙布的女儿”,将来能过苦日子。薛家都在为将来的苦日子作准备了,哪还有闲钱支持贾家?通过以上分析,在下认为,贾母“厌黛喜钗”的理由不成立,那么其结论自然也就无法立足。当然,这还只是推理,到底贾母是否“厌黛喜钗”,我们不妨再回到原著中寻找答案吧。
先说书中贾母“喜钗”的表现。比较有代表性的一般认为有三处:
1、第二十二回出资为宝钗十五岁生日做寿;
2、第三十五回当着薛姨妈及宝钗的面夸奖她 “从我们家里四个女孩儿算起,都不如宝丫头”;
3、第四十回为宝钗布置住房。
为一个住在自己家中的处于将笄之年的人人喜欢而自己也挑不出任何缺点的小辈亲戚过生日,这对世故精明、八面玲珑的贾母来说,实在说不上有多少特别的喜爱成分。而且她的表现也实在有些奇怪:“自己捐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他备酒戏。”既不是用官中的钱办,也不是大家凑分子办,而是贾母自己“捐资”来办,而且点明要有酒席,还要请戏班。凤姐虽是巧媳妇,但也做不出没米的粥来,区区20两银子,让凤姐办酒办戏,确实为难凤姐了,所以凤姐说:“一个老祖宗,给孩子们作生日„„这早晚找出这霉烂的二十两银子来做东,意思还叫我们赔上„„这个够酒的够戏的呢?”当然,也许有人会说:二十两银子不少了,贾母一个月的月钱才二十两呢,凤姐说不够那是她开玩笑嘛。到底二十两银子少不少呢,我们不妨来作个比较。第四十三回为凤姐凑分子过生日,“共凑了一百五十两有零”。贾母道:“一天戏酒用不了。”尤氏道:“既不请客,酒席又不多,两三日的用度都够了。头等,戏不用钱,省在这上头。” 从上可以看出,凤姐生日的规模并不比宝钗大很多(既不请客,酒席又不多),而且是在“头等,戏不用钱,省在这上头”的情况下,而为宝钗过生日则是外面请的戏班。通过比较,可以肯定,贾母“捐资二十两”为宝钗办酒戏庆生日,资金缺口确实太大。贾母不是吝啬之人,她也不是没这资金能力,以她慈祥仁爱的性格,既要出资为自己特别疼爱的小辈办生日,就不可能只出这既不够酒也不够戏的“霉烂的二十两银子”。因此,在下大胆得出结论:贾母只出20两银子,就是为了提醒大家,“我老太太为宝丫头过生日只是出于一种对亲戚的礼节,而并不是什么特别的喜爱”。
再分析一下贾母夸奖宝钗“从我们家里四个女孩儿算起,都不如宝丫头”的那句话。首先,我们不能忘了贾母说这话的前提。在下认为,贾母说出这句话,跟前面宝钗说的一句话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宝钗说的这句话就是:“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二嫂子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 每次看到此,都不得不在心底由衷地感叹:这个马屁拍得太有水平了!这么高超的马屁水平,怎么怨得人人都夸她好呢?以贾母的感性和倚老卖老,再加上她所处的地位,面对这么准确、及时、到位的马屁,她怎么可能不舒服到全身上下每个毛孔都酣畅淋漓呢?而贾母又是一个言辞爽利、四角俱全的人,别人投桃,她能不报李吗?而且,贾母这句话本来也是大实话,“三春”和黛玉什么时候说过让她感到这么熨贴和受用的话——翻遍全书,一句也没有。另外,贾母这句话还说明了一个问题:在她的潜意识里,黛玉早就是自己家的人了,而宝钗不过是住在自己家中的一个“会说话、会做人”的晚辈亲戚而已。因此,贾母在那种情况下说出的这句话也不能说明什么特别的喜爱之情。
最后,关于第四十回贾母为宝钗布置住房的事,由于那一回是明显的将宝黛对比起来写,因此,对这件事下文将与黛玉对比起来分析,此处不再多说。关于贾母的“厌黛”,翻遍全书找不到哪怕一丁点的痕迹,因此也不必赘述。贾母支持“木石前盟”例证
贾母对黛玉的疼爱,以至将黛玉许配给宝玉的感情流露,全书多得不胜枚举。由于文章篇幅所限,此处仅列几例。先来看看出自他人之口的间接描写。第二十五回凤姐跟黛玉开玩笑:“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第五十七回薛姨妈说:“„„我想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不如把你林妹妹定给他,岂不四角俱全?”第六十六回兴儿笑道: “„„只是他已经有了人了„„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从这几个人的话不仅可以看出贾母对黛玉的喜爱,而且可以看出贾母已经明确表露出了将黛玉许配给宝玉的意思。
再看看贾母疼爱黛玉的直接描写。全书中多次出现因各种原因的家庭聚会,黛玉几乎每次都跟贾母同桌(或挨贾母坐),而宝钗跟贾母同桌的次数则非常少。第29回宝黛二人拌嘴,急的贾母抱怨说:“我这老冤家„„偏偏儿的遇见了这么两个不懂事的小冤家儿„„真真的是俗语儿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了„„”自己抱怨着,也哭起来了。第40回贾母笑道: “„„只有两个玉儿可恶。回来喝醉了,咱们偏往他们屋里闹去!”第57回当贾母听说宝玉“眼也直了,手脚也冷了,„„已死了大半个了”仅仅是因为紫鹃哄他说黛玉要走时,流泪道:“我当有什么要紧大事!原来是这句玩话。”这句看似简单的流泪道,实在是大有深意。如果说以前贾母还没有下定决心促成宝黛婚事的话,这次她是彻底被两个小冤家的真挚爱情感动了,她流的泪是感动的泪。她为此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孙子和外孙女儿“有情人终成眷属”。次日一早,“便有贾母等亲来(宝黛处)看视了,又嘱咐了许多话。”当天,为薛姨妈过完生日后,“贾母等顺路又瞧了他二人一遍,方回房去了。”能得到贾母一天二次的看视,已经是非常特殊的待遇了,而且还“嘱咐了许多话”,到底嘱咐的什么话,曹公没说(其实也是不方便说),但他非常清楚,读者都已知道嘱咐的是什么话,再说出来反而画蛇添足了。不过他还是有点担心一些粗心的读者搞不明白到底嘱咐的是什么话,所以他紧接着又安排薛姨妈说了那段“不如把你林妹妹定给他,岂不四角俱全”的话。通过以上分析,已经基本可以得出结论,贾母不可能是拆散木石前盟,成就金玉良缘的元凶。不过,在下认为,在作出最后结论前,还有必要认真看看第四十回。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是非常重要、非常奇特的一回。一方面将大观园的游园活动推向了高潮,另一方面也将贾母对黛玉和宝钗的态度作了非常奇特的对比。对这次游园活动中的观光部分,曹公重点介绍了三站:潇湘馆、秋爽斋、衡芜院。第一站潇湘馆。贾母到潇湘馆问的第一句话就是:“宝玉怎么不见?”为什么开口就问宝玉,也许有人认为这是贾母随口问问,但在下牛心,坚持认为这是由于贾母的潜意识里总是把宝黛二人放在一处。接下来就是为黛玉换窗纱。窗纱本是小事,而且并不是破了损了非换不可,但贾母嫌原来的纱褪了色不好看,坚持要换。用料是连薛姨妈和凤姐都不认识的“比现在内造上用的纱更软厚轻密”的软烟罗,而且这么“历史悠久”的“绝世珍品”居然是凤姐“昨儿开库房”不小心找出来了的,时间安排也接连强调了两次“明天”就办。第二站是秋爽斋。贾母在秋爽斋说了句看似非常不合常情的话:“咱们走罢,他们姐妹们都不大喜欢人来,生怕肮脏了屋子。咱们别没眼色儿,正经坐会子船,喝酒去罢。”这句话既没有语言环境,也不符合贾母慈祥仁爱、能言善辩的性格,显得非常突兀,让人摸不着头脑。于是探春笑道:“这是那里的话?求着老太太、姨妈、太太来坐坐还不能呢!”贾母笑道:“我的这三丫头倒好,只有两个玉儿可恶。回来喝醉了,咱们偏往他们屋里闹去!”为什么曹公要安排这几句毫无道理的对话,初读红楼时绞尽脑汁也不得其解。后来,终于慢慢悟出,贾母说前一句话就是为了说后一句话,也就是说,前一句话是假,后一句话才是真。不说出前一句没道理的话,就引不出探春的回答,没有探春的回答,也就说不出最后的那句真话。迎探惜三春中,贾母最疼爱的是探春,但就是这个最疼爱的探春也只能作为“两个玉儿”的陪衬,“两个可恶的玉儿”在贾母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那么,为什么贾母一定要在这儿说出这句真话呢,她到底有何用意,还是先看看她在衡芜院的表现吧,答案就在其中。第三站衡芜院。还没进屋,贾母便问:“这是薛姑娘的屋子不是?”这句话说明什么——首先,贾母没到过宝钗的住处;其次,“薛姑娘”这个称谓跟“两个玉儿”相比,谁亲谁疏,孰远孰近,相信读者应一目了然。有了“薛姑娘”这句话,也就不难理解稍前贾母为什么一定要说出“两个玉儿可恶”的话了。接下来就是为宝钗布置房间,但是请别忘了贾母说的一段话:“„„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个亲戚,看着不像,二则年轻的姑娘们,屋里这么素净,也忌讳„„”这句话说出了为宝钗布置房间的两个原因:
1、害怕亲戚看见笑话(宝钗住在贾家,笑话的对象自然是贾家),2、害怕因房间太素净而出什么问题(亲戚住在自己家中出问题,脸上无光的还是贾家)。而为宝钗布置房间的材料,据贾母说是自己的“两件体己”,但鸳鸯却笑道:“这些东西都搁在东楼上不知那个箱子里,还得慢慢找去,明儿再拿去也罢了。”贾母道:“明日后日都使得,只别忘了。”既说是体己,却又不知在哪儿,还得慢慢找去,而且在时间安排上弹性也很大,“明日后日都使得”,弦外之音是“什么时候找出来什么时候办吧,实在找不出也就罢了”。这样一件事关贾府名节的大事,贾母在落实上却是“雷声大,雨点小”,跟落实黛玉的窗纱小事比起来,实在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原来黛玉和宝钗在贾母心目中的地位竟有如此大的差距,真不知道贾母“厌黛喜钗”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王夫人
她是故事主角贾宝玉和十二钗之一的皇妃贾元春之母,贾政之妻,是荣国府掌权管事的家长之一。她年事已高,把大权交给自己的侄女王熙凤。不过,一些大事凤姐仍须向她请示汇报。此人是个“善人”,时常吃斋念佛。可是她心并不善,甚至很恶,她虚伪残酷。丫环金钏和宝玉的一句玩笑话,就被她一个巴掌“打得半边脸火热”,还把她撵了出去,致使金钏儿投井身亡。金钏儿死后,她却流下伪善的眼泪,并向宝钗说,金钏儿前日把她的一件东西弄坏了,一时生气,打了她两下子而已。宝玉的丫环晴雯,只因她蔑视王夫人为笼络丫头们所施的小恩小惠,又遭到她的残酷报复,在晴雯“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情况下,硬把她“ 从炕上拉了下来”,撵出大观园,当夜就悲惨地死去。但王夫人向贾母回话时却说晴雯又懒又淘气,且得了女儿痨,才把送出大观园的。仅小小的绣春囊事件,她就指使抄检大观园,结果害死司棋、潘又安,逼走入画,赶走四儿,迁散芳官等十二个小戏子,“悲凉之雾,遍被华林”,青年一代遭到了巨大的摧残,王夫人实是元凶。此人又非常主观武断。邢夫人把绣春囊交给她,她不调查,不研究,就一口咬定是凤姐的。简而言之,她是封建社会典型的伪善人物的代表。
应该说,王夫人和王熙凤不是一个利益集团的。
王熙凤投贾母所好,而王夫人一直不被贾母所喜。
贾母要撮合黛玉和宝玉,王熙凤自然是顺着贾母,支持宝玉和黛玉的。而王夫人是金玉良缘的推动者。
再赤裸裸的说,王夫人乐见的是,宝玉成亲,王熙凤放权,薛宝钗当家。
王夫人和王熙凤的关系不好,可以从一个方面看出来:
抄检大观园的起因,是个春宫香囊。而王夫人拿到后,第一个想到的是王熙凤的。可想而知,她心里对王熙凤的定位。
而王熙凤对王夫人的质问,第一个反应是下跪,流泪,其实,王熙凤对王夫人还是存着敬畏之心的。
他们的关系,好不了。王夫人和王熙凤所属的王家在当时的时代是比较厉害的,所以家族联姻就会成为一种需求。王夫人自己代表了家族嫁进了园子,她为了维持自己的权力,需要娘家的人来帮忙。正是因为这样,所以王夫人就选中了王熙凤,她的侄女。
王熙凤也是的确没有辜负王夫人的希望,在嫁到贾家之后,王熙凤和王夫人相处的比较好,也巩固了王夫人在园子里面的势力。除此之外,王熙凤还很得王夫人的婆婆——园子最高掌门人的欢心。这样,王夫人也算是和王熙凤站在一个阵营里面的。但是毕竟是隔了一层关系的侄女,在王夫人的亲外甥女到来之后,王熙凤在王夫人那里就不是那么的讨喜了。王夫人喜欢自己的外甥女更胜过喜欢王熙凤,也是因为两个人的性格差异,大概是薛宝钗的性格更能讨得王夫人的欢心。总之,王夫人就开始暗中帮助自己的外甥女夺王熙凤的权。王熙凤是什么人,她虽然知道王夫人的心思,却还是笑着应承着。
最后王熙凤在家族中败势,王夫人也没有表现的太过悲伤或是怎样,因为她找到了替代品。从这一方面来讲,王夫人心肠确实狠。
贾琏的妻子,王夫人的内侄女,贾府通称凤姐、琏二奶奶。她的外貌美丽、华贵、俊俏,她的神态狡黠刁钻,她的言行伶牙俐齿、机敏善变。她善于察言观色、机变逢迎、见风使舵。她在贾府的地位很高,精明能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是贾府的实际施政者,她高踞在荣府几百口人的总理宝座上,有着八面玲珑之威,思维敏捷,口才了得,却又有些心狠手辣、笑里藏刀,是一位有计谋的管家奶奶。最终却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下场。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王熙凤最显著的性格特点:“五辣俱全”,即香辣、麻辣、泼辣、酸辣、毒辣 王熙凤的泼辣是出了名的。书中王熙凤的第一次出场是先闻其声,后见其人的:“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给黛玉的第一印象就是放诞无礼,因为当时个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王熙凤的狠毒比泼辣更令人心惊胆寒。书中通过兴儿的嘴给了她一个概括而又生动的评价:“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贾瑞只是偶然对她起了不轨之心,伤了她的自尊心,她就设计害死了他。,薛蟠和薛宝钗之母,王夫人之妹。丧夫后携带一双儿女寄居贾府的梨香院,谐音“离乡怨”,后因元妃省亲,贾府采买的小戏子们入住院中学戏,薛姨妈等又迁住与园中东北上一处幽静住所。、薛姨妈,是《红楼梦》中贾、王、薛、史四大家族中薛家的实际掌门人。她是一个性格多面化的人物,性格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1)她是态度笃定,身份显贵又低调的。她常常作为贾母的座上宾,和贾母对坐陪着聊天打牌,察言观色颇会凑趣儿,巧于辞令。比如她会在酒席宴上说文化色彩的酒令,诗歌对联也能应付一下,和别人从不起争论。因此她的性格特点之一是随和。
(2)她有慈母的性格特点。她对女儿宝钗爱惜有加,对呆霸王儿子薛蟠宠溺无度,却也怒其不争。受贾母之托照顾黛玉期间也很尽心尽责,让黛玉很感动,干脆直呼她为“妈妈”。所以说慈爱或母爱,也是她的性格特点之一。
(3)她很有心计。为了女儿的终身归宿,早早编织散布“金玉良缘”的流言,是彻底葬送宝黛爱情的始作俑者。所以说,工于心计也是她的性格特点。
(4)她又是懦弱的。得知儿子三番两次惹出人命来,除了求助贾家的势利,自己表现的六神无主,只会哭哭啼啼,还不如女儿宝钗镇定。在泼妇媳妇夏金桂面前,更是毫无招架之力。荣国府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的女儿,贾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贾府通称三姑娘。她精明能干,富有心机,能决断,有“玫瑰花”之诨名,连王夫人与凤姐都忌惮她几分,抄检大观园时她扇了王善保家的一巴掌;她工诗善书,趣味高雅,曾发起建立海棠诗社,是大观园中的一位大才女;她关心家国大事,有经世致用之才,曾奉王夫人之命代凤姐理家,并主持大观园改革,是一位雄才伟略的政治家、改革家。
作为贾府的小姐,庶出的身份颇为尴尬。赵姨娘和贾环的愚昧无知又经常令她很丢脸。天性好强又天资聪颖的探春,容貌出众,却为了摆脱这种尴尬处境,极力想要摆脱,从中又可以看出她的决断。很多方面她和王熙凤有好多相似之处,都争强好胜,都是口齿伶俐,都是一百个男人也比不过她。不过,探春不光有能力,也有一颗敢于创新的心,敢说敢干,力挽狂澜于即倒。可惜仅凭一己之力,又是女儿身,在那个年代,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带着一颗破碎的心,远嫁,金陵十二钗之一,她是贾家四姐妹中年纪最小的一位,宁国府中贾珍的胞妹。因她母亲又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抄检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环入画,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本家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便剃发为尼了。惜春判词:“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惜春性格比较孤僻乖张,比较葛,当然这主要也是因为见惯了贾府里各种肮脏的事情所导致的.还有可能因为她擅长绘画而作为一个艺术家性格比较另类可能也很正常„„我私以为还有些冷漠无情„„当时夜抄大观园的时候入画出了一些问题,但是解释清楚后已经没问题了凤姐都说没关系了,但是惜春依旧要坚持把她撵出去,入画可是从小服侍她长大的大丫鬟„„ 探春的评价就比较正面了.有主见,明事理,有才情,果敢干练.这些从她组建海棠诗社,对待夜抄大观园的态度以及帮助李纨协管贾府等事情就可见一斑.下人形容她是“玫瑰花”,美丽却手段厉害一般无人敢轻易招惹;凤姐对她的评价是贾府里唯一可以成为臂膀辅佐自己的;而她的优秀也在老太妃那里得到认可让她代替公主远嫁„„
是贾母的大丫头。父亲姓金,世代在贾家为奴,因是家生奴,甚受信任,因为这个缘故,她在贾府的丫头中有很高的地位。贾母平日倚之若左右手。贾母玩牌,她坐在旁边出主意;贾母摆宴,她入座充当令官。
第一,克尽职守,对贾母非常忠心。
第二,心细,事事都料想得到,不会有遗漏。第三,不贪财,不趋炎附势,不仗势欺人。
鸳鸯的这些优点,都是被身为“主子”的贾母等人所称道的,鸳鸯的确好,然而却是作为一个“奴才”的定位,这不能不说是鸳鸯的可悲之处。在红楼中,还有许多像鸳鸯这样的人物,
第三篇:关于笑字成语
生里面总是有所缺少,你得到什么,也就失去什么,重要的是你应该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追两只兔子的人,难免会一无所获。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表示笑的成语,欢迎大家阅读!
表示笑的成语1
打情卖笑 眉飞眼笑 眉花眼笑 眉欢眼笑 眉语目笑
卖笑追欢 拈花一笑 不苟言笑 冁然而笑 嗔拳不打笑面
传为笑柄 春山如笑 当面输心背面笑 抚掌大笑 付之一笑
回眸一笑 哄堂大笑 含笑九泉 见笑大方 哭笑不得
表示笑的成语2
笑里藏刀 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笑逐颜开 语笑喧阗 载笑载言 眉欢眼笑
笑傲风月 一笑倾城 言笑晏晏 哄堂大笑 破颜微笑 穰穰满家
一笑置之 打情卖笑 破涕成笑 先笑后号 依门卖笑 遗笑大方
言笑自若 追欢买笑 破涕为笑 一笑千金 拈花一笑 捧腹大笑
表示笑的成语3
音容笑貌 轰堂大笑 喜眉笑眼 付之一笑
笑比河清 投壶电笑 贻笑后人 眉花眼笑
宜笑宜颦 打情卖笑 笑骂从汝 先号后笑
似笑非笑 语笑喧呼 嬉皮笑脸 载欢载笑
贻笑大方 开眉笑眼 一笑了事 聊博一笑
迷花眼笑 谈笑封侯 强颜欢笑 不值一笑
表示笑的成语4
眉开眼笑 传为笑谈 谑笑科诨 阳城一笑
先笑后号 谄笑胁肩 贻笑千古 一笑百媚
买欢追笑 谈笑风生 哄堂大笑 眉欢眼笑
追欢买笑 谑浪笑傲 冁然而笑 有说有笑
遗笑大方 回眸一笑 强为欢笑 莞尔而笑
追欢卖笑 喜笑怒骂 为天下笑 胁肩谄笑
表示笑的成语5
买笑追欢 卖笑追欢 哑然一笑 一笑千金
言笑自如 含笑入地 载笑载言 嫣然一笑
付诸一笑 倚门卖笑 眉语目笑 抚掌大笑
破涕为笑 千金一笑 一笑一颦 相视而笑
嘻皮笑脸 眉笑眼开 不苟言笑 笑面夜叉
嘻笑怒骂 眼笑眉飞 破涕成笑 歌吟笑呼
第四篇:《把握散文的丰富情感意蕴》教案
高考散文阅读教案
《把握散文丰富的情感意蕴》教案
溧阳市竹箦中学洪超
教学目标:
1、体会散文的特点,把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技巧
2、探究文章饱含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探究散文的情感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散文,讨论了阅读散文的方法,比如(圈点勾划等),本节课再来探究散文的丰富情感和意蕴,请大家阅读《在风中长大》。
二、课堂研讨
请大家在读的过程中思考,在风中长大的风,主要有哪些风?长大是什么意思?
研讨
1、文中有哪些类型的风?这些风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海风山风
小乡扇风 村晚风 空调风 城大市台风
按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要椐结构,找物象----------研讨
2、在文中这些风各代表了什么,请指出?
主要代表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活 海风 山风
童年生活
扇风 晚风
朴素简单的生活 空调风
城市生活 台风
大自然
研讨
3、这些风又具有怎样的特征,给他们加上一个定语修饰词?并体会其中情感?(讨论交流)
可自主选择能体现情感的段落自由朗读。并作交流。
清新的海风山风
怀念 朴素温馨的扇风晚风
眷念 清冷生硬的空调风
排斥厌恶 狂暴肆虐的台风
台风
敬畏
战台风
批评
避台风
欣慰 顺便解决课后第四题
4、本文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予以探究。(6分)【答案】
①对朴素、简单的生活方式的留恋; ②对温馨的童年生活的怀念; ③对非自然的城市生活的排斥; ④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1
高考散文阅读教案
⑤对人类改造自然不自量力的批评;
⑥对人类摆脱愚昧思维、认识上获得进步的欣慰。(每点1分)
研讨
4、概括主旨
长大了(通过结构看结尾段把握主旨)顺便做第三题
3.文章题目“在风中长大”中“长大”的内涵有哪些?(4分)
【答案】①身体的成长(或“肉身的伸张”,2分); ②摆脱了愚昧思维(或“认识上获得了觉醒和进步”,2分)。
研讨
5、总结把握散文情感的阅读方法(讨论交流)
其一、找准物象,分析情感 其
二、分析结构,理清层次 其
三、关键句段,把握主旨
三、课堂训练
做《故乡草》第4题
4、本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探究。(6分)① 对故乡草的歌颂和赞美;
② 对简单而朴素、绵长而清贫的故乡生活的眷念; ③ 对和故乡草一样质朴的父老乡亲的悲悯; ④对正在消逝的村庄的慨叹。(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给6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高考散文阅读教案
例文.在风中长大
朱以撒
①说风,可以从我小时候居住的环境追溯过来。这个滨海小城,走几步就可以看到逐排推动的雪浪花;而城市的另一面,则是终年绿意披拂的高山。这个小城的古典气味,就在海风和山风的冲兑下回旋,漾来漾去。
②小城人家安然地度着夏日,每人一把蒲扇,指掌轻轻收住扇把,左右摇动。一个没有任何降温设备的居家生活,从夏日里探到了它的朴素和简单,同时充满了对于气候轮转的乐于接受,还有婉约的调整,调整到稍稍适应即可,用一把充满草香的蒲扇。这与如今终日在写字楼内,空调的制动使整座大楼冷飕飕不同,白领可以在夏日穿着笔挺的西服,却不知,一个人不感受夏日之炎热,是辜负了这个时节固有的赏赐。
③总是在晚饭的时候,借助夕阳的余晖品尝,每一口饭和菜,都充满芳香。一盏忽忽悠悠的煤油灯摆上了桌,火舌温柔、委婉,昏黄暗淡,却可以照见一家老小。在摇曳的火舌下,厨房里是母亲熟练运动着的双手,碗碟正在被涮洗,暗中反射着寒光。没有电灯通明的老宅,简陋中透着温馨,是一种干稻草堆那般的温暖。
④有一些人注定要离乡背井,到更广阔的空间接受风雨的扑打。我从风中的山野来到这个省会城市,已经二十六岁,又高又瘦如风中之丝。城市是乡村的怪胎,许多的空旷越来越紧密地被高层建筑挤占,似乎不占尽空间就不足以称城市。一座高大的建筑就是一面挡风的盾牌,盾牌多了,激荡的风难以穿越。城市闷热起来,蒲扇已经消失,电器降温设备在炎炎夏日的居室里制造着非自然的情调。有时也能巧遇故旧,当我放弃大路钻入小巷,风突然旋转而至,皮肤准确地判断它来自高空或者原野。即使城市生活久了,皮肤的感觉依旧,像一小节细微的芒刺拂动,有一点幸福的异样。
⑤台风是这个城市最大的威胁。当我们看到台风时,已经是这股力量穿行过后留下的破坏痕迹了——楼房倒塌,桥梁倾圮,林木拔起,船只颠覆。装点城市的无数大型广告,妖冶的美女花容失色,断成几节,只余一只煽情的眼。每一次台风过去,城市惊魂未定。对于大自然而言,只不过是它一次急促的呼吸罢了。
⑥曾经有一出戏代表了一个时代对于风的强硬态度,它的名字叫《战台风》。当几百万知青躬耕于大野,对于自然的力量不寒而栗时,这出戏的出现,增添了人们不自量力的胆魄,面对台风、暴雨、山洪、泥石流,以血肉之躯去抵挡的人不在少数。
⑦然而,自然界永远是一幅广阔高迥的相貌,深含超人的力量。人类无法拒绝风,无法改变风的走向,人的自尊自信受到了风的挑战。人在长大,除了肉身的伸张之外,更重要的标志是人的思维摆脱了愚昧,走上了正常的轨迹。我注意到,面对破坏力强大的风,人们已经从迎战转为躲避,避其锋芒、尖锐,不再侈谈人定胜天这类空话。渔船靠港、学校放假,举村迁移,这些都是认识上的觉醒和进步——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加紧要,人在大自然自然面前低头,并不是人类的羞耻。
⑧在风中,我们长大。(选自《十月》,有删节)
1.文章第③节描写了家庭生活温馨的一幕,请简说其表达特色。(4分)2.文章第⑥节写《战台风》这出戏有何作用?(6分)
3.文章题目“在风中长大”中“长大”的内涵有哪些?(4分)4.本文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予以探究。(6分)
高考散文阅读教案
1、【答案】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1分),采用拟人、比喻等修辞(1分),运用细节(1分),从视觉、味觉等多方面描写(1分),使人如临其境。
2、【答案】①写出了一个时代对于风的强硬态度,表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不自量力(2分);②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写到的台风肆虐,开启下文对于人在大自然面前低头的评述(2分);和下文人对风、对自然态度的转变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在风中长大”的主题(2分)。
3、【答案】①身体的成长(或“肉身的伸张”,2分); ②摆脱了愚昧思维(或“认识上获得了觉醒和进步”,2分)。
4、【答案】①对朴素、简单的生活方式的留恋;②对温馨的童年生活的怀念;③对非自然的城市生活的排斥;④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⑤对人类改造自然不自量力的批评;⑥对人类摆脱愚昧思维、认识上获得进步的欣慰。(每点1分)
故乡草
刘翠婵
①这个时节,草是村庄最新鲜的主人,它惬意地盛开,有点乍乍乎乎。各种各样的草竞相开放,比花儿还要热烈。有的草小得只有米粒大,挤挤挨挨偎在一起,一个春天长下来,还是那么小,看着人心生疼。有的草大大咧咧地长,一个晚上不见,就会蹿出老高。后院一堵不大的矮墙上,就有十几种草在这里聚会。
②村子是离不开草的,人和牲畜都离不开。如果没有稻草,就长不出稻谷,没有稻谷,一年的希望又在哪里?如果没有各种各样的草,牛吃什么羊吃什么猪又吃什么?鸡鸭鹅不怎么吃草,但有草的地方,就有它们肥沃的粮食,各色虫子、蚯蚓随时恭候着它们的到来。
③稻草香甜。稻谷在草叶上扬花、抽穗,凝结一年的希望,从嫩绿到金黄,村人忧心忡忡地牵挂着。当金黄来临,村庄就丰硕,香喷喷的气息萦绕在村头村尾,像村口溪流哗哗的碎语,止也止不住。稻草在我心里是一种有温度的草,它恰到好处地温暖了我童年的许多个冬天。那时夏天收割完,每家每户都会在稻草堆里挑出一些长得好的草杆,晒干后扎成草垫,待到冬天铺在席子下,就是暖了。
④盛开的草,漫山遍野站着,站成村庄一季一季的依靠。很多不知名的草,长在村庄之上,墙头、瓦顶、乱石堆,无处不在且长势良好。长在屋顶上的草带着一身的侠气,春归时醉享天涯春风,夏日里骄阳烈焰缠身,挺到秋来又要饱尝风霜雨雪,冬临就化作檐角的一撮泥土。这样的草,孤独地长在高处的瓦上,是藏在村庄深处的魂魄。死了一拨,瓦就黑上一层,村庄就在它们一次次死去活来中渐渐老去。
⑤一些废弃的墙头上,每年都有不同的草在长。生在废墟上,便是野草了。伫立风中,它们的命运并不会随村庄的命运起伏。除了神,只有野草可以在废墟上歌唱。
⑥有了盛开的草,村子就像有了一件压箱子的衣料,大太阳底下一抖,就会抖出许多难言的气息。
⑦草的一生是一个四季轮回,村人的一生是六七十年或七八十年。村庄的一生又是多长?我以为,所有的村庄都应该是长生不老的。可是我看着它渐渐不在了,最初是人声在这里低落下去,接着是牲畜开始稀疏,最后是草爬满了老屋的许多角落。在屋里盛开的草,丧失了平原上的芬芳,因为此时的它已是荒草。
⑧村子里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在沉睡中死去,这对他来说是一种最得体最幸福的死法,不用劳烦子女们奔波,不用拖着疲弱之躯苦等油尽灯枯。村庄又少了一个人,村上的草又多了一棵或一丛。老人们总说自己的命和草一样贱,到头来只有草可以做最后的陪伴,在灵魂没入土地的时候,一生的凄苦都化作了来年坟上青葱的草叶。
高考散文阅读教案
⑨草是有来生的,无论死得多么难看,春风一点染,它就又是芳草了。村庄和村庄上的人们没有来生,一旦离去,永不回头。
(选自《福建文学》2011年第1期,有删节)
1.文章第①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情景?(4分)
2.在作者笔下,稻草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说明。(4分)
3.文章第⑤段写生长在废弃墙头上的野草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4.本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探究。(6分)
1.运用了比喻(1分)、比拟(1)等修辞,运用了对比(1分)的手法,描绘了春天村庄里小草竞相生长的情景(1分)。
2.稻草香甜(1分),带给村里人一年的希望(1分);稻草温暖(1分,或“有温度”),温暖作者童年许多个冬天(1分)。
3.既写出了小村庄的破败(2分);又写出了村民的渺小卑微(2分),以及他们乐观面对命运的精神(2分)。
4.①对故乡草的歌颂和赞美;②对简单而朴素、绵长而清贫的故乡生活的眷念;③对和故乡草一样质朴的父老乡亲的悲悯;④对正在消逝的村庄的慨叹。(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给6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第五篇:分析《狂人日记》的启蒙意蕴
分析《狂人日记》的启蒙意蕴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鲁迅《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同时它也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基础;它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高度概括,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
对于鲁迅来说,《狂人日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狂人日记》是典型的鲁迅式的作品,最大程度地折射出鲁迅思想和文学气质。一方面是对封建文化的激烈否定和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的痛斥,另一方面也凝聚着鲁迅式的对人的终极自由的探索和思考;而且也表现了强烈的启蒙主义思想。
1、礼教吃人:对封建文化的深度批判
《狂人日记》的创作,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企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他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狂人日记》是日记体小说,全部都是狂人神经质的精神妄想。表面看好象很荒诞,不过是一些梦呓式独白,但是这种梦呓暗示着对封建文化的深刻否定。狂人是一个迫害狂,他对世界的核心感觉是恐惧:所有的人都是他的敌人,都在迫害他,都要吃他。走在街上,所有的人都要害他,都要吃他,他大哥也要吃他,医生给他看病,也是看肥瘦,也要吃他,最后发现,自己也是曾经吃过人的。总之,狂人感到他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人吃人的世界。在作品中有一段很经典的语言: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总是感到别人要吃他,同时也认为自己也是吃过人的人。甚至,吃过自己妹妹的肉。但是,这些肉体上的“吃人”却并不指向肉体吃人,而是象征着精神吃人。即封建文化对人的摧残。鲁迅说,中国人从来就没有争得人的资格。中国社会,就是一个吃人的筵席。中国封建文化是一个人性缺席的文化。鲁迅在自己的第一篇作品中就把整个封建文化的要害抓住,从根本上彻底否定封建文化。这是《狂人日记》作为第一篇白话小说所体现出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代理性精神。
2、对人的存在悲剧的探索
如果说《狂人日记》对封建文化的否定,是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所体现出一种时代理性的话。那么,在这种时代理性的背后,蕴涵着更为尖锐、深沉的文化意识和人性精神,就是对人的存在悲剧的思考。
狂人精神病一旦痊愈,精神恢复正常,成为正常的人,他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社会秩序、文化秩序之中。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封建知识分子,没有任何叛逆性、反抗性。而狂人一旦发狂,就没有了社会束缚和文化压抑,就会露出自己的本性,他只要依靠自己的本性就可以说出真理,就是一个反封建文化的斗士。鲁迅说,中国的“仁义道德”即中国文化“吃人”,连狂人自己也是吃人的人,中国人从来就没有争得过人的资格等,这就是人的生存的悖论,也可以说是人的生存悲剧 启蒙意义深刻
《狂人日记》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作者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礼教就是吃人,仁义道德是礼教虚伪的面具,这就是鲁迅对封建道德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和认识的结果,也是这篇作品最辉煌的成就。它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而且还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
作品开头,有这样一段话:“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作者按照一个迫害狂患者的思维特征来写人物的语言,其逻辑虽然常常很不清晰,但是,其含义却是相当丰富而且深刻的。所以,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和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精神体现的就是念念不忘对封建道德的批判、对愚昧国民的同性和鞭挞。
总之,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地揭示了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所以《狂人日记》,就其表层的社会意义而言,是一篇“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控诉书,是一篇充满启蒙理性的战斗檄文,是一声骇世惊俗的呐喊;而就其深层的作者的主观心灵投射而言,它又是一篇忏悔和绝望之作,是一篇对启蒙对象和启蒙主体感到双重幻灭的虚无主义小说,是一篇抒谴自我内心苦闷和寂寞的自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