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形象

时间:2019-05-13 07:32: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形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形象》。

第一篇: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形象

引言

在欧美文学史上,出现动物形象的作品数不胜数,但是他们所传达的内容却并非一致,不同的时代,动物形象所传达的意义是不同的。文学作品中的为何会出现动物形象,为什么历经了几千年,动物题材的小说仍具有不可小视的魅力呢?我们将以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为例,追溯动物形象出现的始源,探求动物形象在欧洲的历史性演变过程,从古希腊神话、伊索寓言、中世纪文学、古典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等方面加以研究,来浅析一下文学作品中动物形象的魅力所在。通过对不同文学时代背景下的动物形象的解析,我们以此为参考,来探寻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形象所阐释的特殊含义,及其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

在欧洲文学史中各具魅力的动物形象

以天赋的理性和人本主义精神著称的古希腊人,创造了迄今为止仍令世人感叹的希腊神话。而在古希腊神话中出现的动物形象大多具有神的性质。比如,在阿卡狄亚的目卡翁山,当地人崇拜的宙斯,其形象是一位接受人祭的又有降雨功能的狼神,阿卡狄亚人崇拜的谷物女神德墨忒耳,其形象为马头女神,雅典娜的形象与蛇有关,赫拉是阿尔哥斯当地的母牛神,[1]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希腊神话尽管动物形象颇多,但他们都是神的变形,都具有神的性质。

《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动物寓言,少部分以神或人为主。往往客观的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的揭示蕴含的道理。《伊索寓言》中的《狼和小羊》采用绝妙的讽刺笔法,揭漏了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农夫和蛇》的故事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2]《伊索寓言》中还有不少故事借动物形象讽刺人类缺点,像《蚯蚓和狐狸》嘲笑吹牛皮说大话,《蚂蚁和蝉》讽刺好逸恶劳,这些故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闪露着哲理性的光芒,这正是《伊索寓言》的魅力所在———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缺点。

到了中世纪,文学的代表则以《圣经》为主,《圣经》是西方世界流传最广、影响最深、发行量最大、拥有读者最多的一本书。在《圣经》中的动物形象大多通过圣经中的故事表现出来。例如在《羚羊与殃鸡》中,殃鸡的形象为万能的上帝。殃鸡有能力治病救人,也有能力致人于死地,就像圣经中的上帝一样,他能创世纪用泥土捏造出人类,也能用一场洪水淹没他所创造的万物众生。而殃鸡创造“殃鸡人”的场所“天塘”,同圣经中的“天堂”谐音,从而强化了殃鸡上帝的角色。[3]《圣经》中的动物形象具有指喻功能,通过一系列的动物形象,映射人间生活。

而后的古典主义文学,由于受当时的社会和文艺复兴的影响,古典主义文学具有主张民族统一、反对封建割据、歌颂“贤明”君主的特征,古典主义文学作家对于国内封建割据的混乱局面深恶痛绝,通过文学作品讽刺社会、揭露贵族丑恶罪行,便成为古典主义文学的一个政治性最为明显的特征。

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中,诗歌的意象表现得极其丰富,其中最常见的意象是“鸟雀”,浪漫主义诗人采用“鸟雀”意象,来展示人与自然心意相通的和谐。浪漫主义之所以多用鸟类为题材,是为了表现其对自由浪漫的向往。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也有不少动物小说,比如说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海狼》,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形象,着重强调的是那种富有抗争的精神,适者生存的道理。现实主义文学以理性为出发点,认为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重生活的发现,重有形的物质世界,这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动物形象的主要功能与魅力所在。

现代主义文学相对而言,则是以人本主义和生命哲学为基础,因此,便要用直觉去把握。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动物形象的作品数不胜数,是在前几个文学流派的基础上的演变,作品中的动物形象,大多被赋予了人的特性,如卡夫卡《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尤金•奥尼尔《毛猿》,在强调自我意识之时,使客体具有了一定的主观性,而主体无力控制客体、控制生活,是生活控制了人,主体由中心走向边缘,因此孤独与异化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但迷失的自我仍怀着不灭的希望苦苦地寻求。

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动物异化形象的背景分析

现代主义文学是资本主义垄断时代的产物。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战后频繁的经济危机、冷战,使西方各国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均失去和谐存在的必然性;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文明的发展形成与人相对立的状态;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西方价值观受到怀疑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由于受当时社会的种种的因素的影响,人们不能直抒己见,便将自己的想法通过文学作品抒发出来,动物便成为人们主要的工具。作家通过文学作品、通过动物形象,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4]基于这样的背景,现代主义文学便应运而生。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具体文本分析

下面我们主要借助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三部作品为例,来浅析一下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形象的独有魅力,首先我们看一些美洲文坛。

在美洲文坛里,我们以美国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毛猿》为例,尤金•奥尼尔是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和最重要代表,是美国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表现主义大师。他与莎士比亚、肖伯纳并称为英语戏剧界的三大剧作家,他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剧作家,《毛猿》是奥尼尔的代表作,《毛猿》完成于1921年12月,当时的美国科技发达、经济繁荣,但人类作为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工人阶级,都越来越明显的成为物质财富的牺牲品,沦为机器的奴隶。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而将人机器化、动物化、程序化,劳动者已经完全异化为动物,劳动者的精神已经完全被粉碎,劳动者的尊严也荡然无存。《毛猿》的主题就是探索人类的归属问题,主人公扬克是油轮的司炉工人,自认是超人,自信是这艘油轮的驱动力,但社会迫使他陷入困境,自信心不断受到打击,被绅士小姐们视为怪物,资本家的女儿米尔德里德,也把他看作毛猿,然后他就不停地寻找自己的归宿,他到世界产业工人联合会去,主张用暴力清除资本家的财产,产联的干部怕他搞无政府主义的恐怖手段,不敢吸收他入会,把他撵了出去。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都不是他的归属所在,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他走投无路的时候到了动物园,看见大猩猩,认为大猩猩才是自己的知心朋友,并像猩猩倾诉心中的不平,打开笼门放猩猩出来,而猩猩出来拥抱了他,但问题是猩猩的力气太大,竟然把扬克给夹死了。他最后说:“先生们、太太们,瞧瞧这个独一无二的地道的野毛猿吧。”[5]而猩猩对他的话茫然无知,把扬克扔进了笼子又关上了笼门,就这样,扬克最后在动物园的猩猩笼子里找到了自己归宿!

剧本表明,在冷酷无情的资本主义社会,像扬克这样的工人,只能忍受非人的待遇,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只会遭到更加悲惨的结局。人类的悲剧的根源往往在于不能清楚的认识自己并拒绝正视现实,在现代社会的巨大压力下,人类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变态心理,人心充满了各种可怕的冲动和不可预知的下意识,在这个人类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能控制自己的时代里,反而越发的不能控制自己了。[6]扬克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当他生活在自己的幻觉中的时候,总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强者,是世界的主人,而且这种幻觉也成了他的精神支柱,使得他在平时都显得生机勃勃,并滋生出一种盲目而偏执的自信,这也就是扬克孤独的根源之所在,面对米尔德里德的惊呼,扬克的自信心受到了挑战,他开始寻找答案,但是他又始终不愿意接受现实提供的答案,仍然坚信我就是力量,我就是一切,直到最后,他虽然想退回到动物的层面上,将自己认同为猩猩的同类,也仍然想落得一个好汉的结局。自信地要与猩猩握手,结果颈断骨折,然而即使在这一刻,扬克的自信心仍然没有完全丧失,而是告诫自己,“死也要在战斗中死去”,这种偏执的自信,使得他一步步走向死亡。奥尼尔说:“扬克不能前进,于是只有后退,这就是他与大猩猩握手的意义,不过他同样不能后退以求得归宿,因为猩猩杀死了他。”扬克的孤独不仅在于没有亲人挚友,更重要的是一种内心的灵魂的孤独,是完全丧失了信仰和信心、没有归宿的那种孤独。扬克是生活在困境中不知所措的现代人的代表,他不合时宜,没有目标也没有归属,就如同一个在陌生的土地上的匆匆过客。在奥尼尔看来,现代人的这种悲剧不可避免,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社会主义也无法解决,剩下的就只有死亡!这种困惑,这种迷惘,这种不可避免的偏执自信,但又得不到周围环境认同的、这种没有归属感的、最后死于自己寻找的知音的悲哀,正在慢慢地向我们走来!

《毛猿》就是一部由于人在社会中被异化,以“寻找自我”为主题的剧作,使人们体会出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失去精神归属的人们痛苦而扭曲的心灵,无可奈何的扬克,只好自我异化为毛猿,借动物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无奈。扬克象征着不断进取的人类精神,他是全剧的核心人物。邮轮、警狱、动物园的铁笼都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象征,扬克辗转奋斗于其中。他由自信到迷惘,由迷惘到抗争直至绝望与死亡。他的抗争先是在邮轮,继而在监狱,最后死于关猩猩的铁笼。全剧借这一基本情节隐喻了人类为摆脱苦难,寻找自身位置与价值,探索人生归属的过程,象征性地表现了现代人难以摆脱异己力量的悲剧命运。

接下来我们看看欧洲文坛。

在欧洲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卡夫卡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祖师,《变形记》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卡氏艺术上的最高成就,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之作,在西方现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二战后的欧洲兴起的“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和美国的“黑色幽默”小说都受到了卡夫卡的启发。

《变形记》的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干活,目的是还清父债,改善家庭生活。在公司,他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然而,一天早晨醒来,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大甲虫,小说由此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他惊慌、忧郁,他回忆过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累人的差使”,为还清父债而苦干。他清醒地想到起床,赶车上班去。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赶他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还不忘顺从父亲。第二部分,格里高尔变了,格里高尔失业在家,养成了甲虫的生活习性,只能爬来爬去,却保留了人的意识。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还想着给妹妹实现“美梦”。他想着,父亲老了,母亲生病,妹妹还只有17岁。他一听到家人出去做工挣钱,就“羞赧和伤心得浑身燥热”。[7]可是,一个月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改变了态度; 第三部分,为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挣钱,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妹妹一再说“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它”,终于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面对变形,面对亲人厌弃,面对死亡,格里高尔惊慌、痛苦、绝望,“然后他的头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人。他死后,父亲、母亲和妹妹开始过着自己养活自己的新生活。他遭亲人厌弃后的绝望、痛苦,无不展示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人的理解和接受的心理。格里高尔自始至终关心家庭、怀恋亲人,可是亲人最终抛弃了他,对他的死无动于衷,而且决定去郊游。作者描写这种人情反差,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人性扭曲。《变形记》的主题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此时,我们不禁发问:为什么格里高尔会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只甲虫?卡夫卡在《变形记》中,将主人公转化成动物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动物。它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孤独感与陌生感,即人与人之间,竞争激化、感情淡化、关系恶化,也就是说这种关系既荒谬又难以沟通。推销员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甲虫,尽管它还有人的情感与心理,但虫的外形使他逐渐化为异类,变形后被世界遗弃使他的心境极度悲凉。三次努力试图与亲人以及外界交流失败后,等待他的只有死亡。由此看来他的变形折射了西方人当时真实的生存状态。卡夫卡通过小说并不只是单纯阐述事实,而是抗除这个世界,追寻人类人性的完善。

在这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异化,《变形记》之所以在欧洲现代主义文学史上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第一次深刻的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异化”现象,作者卡夫卡之所以将人在一夜之间异化成动物,是因为他深刻的剖析了人类的死穴,紧紧的抓住了社会现象的本质。20世纪以来,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资本主义世界里,人们之间的生存竞争日趋白热化,然后正是在这种狭隘的空间里,过细的社会分工,高轻度、高重复的工作,又使许多劳动者的精神畸形乃至崩溃。由金钱、机器、生产方式等构成的“物”逐渐操纵了“人”,把“人”变成了“物”的奴隶,使“人”也最终变成了“物”,或者说使人最终异化成物性。从生理上看,人变成甲虫是反常的、虚妄的、荒诞的,然而在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社会里,人的原始概念早已被工业化的机器轰鸣声淹没。人们生疏了对自由的追求、对他人的呵护、对生命的反省、对精神信仰的执着,一旦失去了谋生的技能、资本和机会,就无异于一只甲虫。作者卡夫卡通过小说把这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用象征手法升华为生活的哲理,把这种常见的现象典型化,鞭辟入里的揭露了个体人被物化了人性后的可悲。没有永恒的人性,只有永恒的利益。《变形记》的变形即是一种间离性的陌生化技巧,作者想借以揭示人与人之间,包括伦常之间,表面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是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之所以亲亲热热,因为互相有共同的利害关系维系着,一旦割断这种关系,那种亲热的外观马上就消失而暴露出冷酷和冷漠的真相。正如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所揭示的:“维系家庭的纽带并不是家庭的爱,而是隐藏在财产共有关系之后的私人利益。”可谓一针见血。从社会学角度看,《变形记》揭示的是异化的社会现实,人变成甲虫自然是异化,但更可怕的更深层的异化是由此发生的家庭关系以及其它各种社会关系的畸变。

在欧洲文坛,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又一代表人物是罗马的尤金·尤涅斯库,他的小说《犀牛》写的是一个人变兽的怪诞过程。《犀牛》的剧情发生在法国外省的一个小城,在一座小城里,人们过着平庸无聊的生活,突然一头犀牛闯入,它不但搅乱了这里的一切,而且竟引起了一场变异的灾难:全城的居民一个个陆续都变成了犀牛,并趋之若鹜,以变为美,成为个人意志无法阻挡的大潮。只有平凡的校对员贝兰吉持着不肯变,要求他的女友苔丝和他一起繁衍后代,以“拯救人类”。但苔丝搞不清究竟是“变”有理还是“不变”有理,究竟是“犀牛”该被拯救,还是自己该被拯救,因而最终离他而去。孤独的贝兰吉陷入了极大地困惑,他开始感到“自己很丑”而“犀牛很美”,开始为自己未能和大家一起变异而后悔不已。他最后发出的“决不投降”的誓言,只不过是自觉无法变异后的无奈。这出戏,既以极端的夸张渲染了“恶”的膨胀、“恶”的无孔不入,又尖锐地指出了“唯一值得重视的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存在的犀牛”,[8]形象地揭示出这种群体盲目的从众心理的可怕与可悲。

《犀牛》给我们展现了人变兽的恐怖图景,对变异的过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表现,人在极短的时间内由人变成了兽,全城的人在一天之内几乎全变成了犀牛,从表面上看,这是极其荒诞的。然而,透过这荒诞的外形,我们看到的却又是极端的真实。《犀牛》把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异化,演绎得淋漓尽致。

由此,我们发现,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动物形象区别于其它时期动物形象的根源在于,他深刻的揭示了人们内心的孤独感与陌生感,紧紧抓住社会现象的本质,透视资本主义社会利益至上的现实,以及由此引发的人们的孤独、彷徨;它还阐释了当时社会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异化,处于黑暗现实中痛苦生存的人类,对资本主义失去信心又无力更改,人们处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于是人们便将对社会的不满跃然纸上,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此外,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动物形象区别于其它时期动物形象的又一因素在于,现代主义作家通过自身具体形象感知外部世界。他们拥有对社会、对客体认识的绝对自信,认为社会是可以和能够被认识和预见的。文学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类历史进程,也关注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这种外显的写作状态使社会现实及人物事件变得透明化、易于把握。现实主义典型的创作方法“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使客体具有自身的规定性而易于把握。现代主义的题旨则由社会层面进入哲学层面,开始由有形而下的物质世界找寻转向有形向上的精神世界探索。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具有三种模仿方式: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模仿,按照生活应有的样子去模仿,按照人们心目中的想象的样子去模仿。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便如第三种,是闭上眼睛看到了影子中的世界,它是按照生活的理想化原则去表现作者主观情感的浪漫主义,它意在传达超越生活本身的、作者主观感受世界中的现实。[9]超越现实主义对于客体规定性的把握,反而更真实地切近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本身状态,因而具有更强烈的内在关照性。现代主义文学虽不苛求故事情节的明晰、人物环境的具体典型、社会生活画面的丰富性,但求哲理的丰富和寓意的深邃。他们的作品以似是而非的状态,平淡中透露奇特,拙朴中显露深沉,对于社会人生的把握更深入、更接近真实。

学界一般认为,异化是人类社会,尤其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所谓“异化”就是事物离开或丧失了自己的本质,走向其反面;从人类方面说,人被“异化”了就是人丧失了人的本性或天性,人因此由人变成了非人。[10]动物的异化多数是由环境造成的,而且动物的异化是极其缓慢的过程;动物的异化有时也是“进化”。人的异化其根源主要是来自社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被异化者由于受到某种社会因素的刺激,而显示出与他人或常人的严重的相异之处;这时,他们便表现出异化倾向。在现代主义作家笔下,这种“异化”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异化。个人与社会的正常关系本来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异化了的人表现出全面反对社会的倾向;他们往往站在社会的对立面,以局外人、流亡者的身份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攻击。社会与个人关系的异化主要是社会对个体的人的异化,人在强大的社会面前显得渺小无力,个性丧失,这是社会对人的异化。在卡夫卡的小说中,人类社会的基本形式在深层意义上都是与人相对立的力量的象征,它们像一个强大而又无形的魔掌,掌握着个人的命运,并以不容辩驳的野蛮而强大的力量挫伤人的意志,扭曲人的人格,扼杀人的生机,最后把人逼上绝路,造成人的彻底毁灭。

作为一个人,面对社会强大的异己力量,他们都丧失了作为人的尊严、人的自我,而异化为一个非人。《变形记》以甲虫突变的视觉形象让我们震撼于社会异化力量的强大。这股社会异化力量的具体组成成分,或者说根源在哪里,小说并没有明确指出,但它明确地告诉我们,格里高尔之所以接受这份累人的差事,拼命工作并忍受老板的侮辱,是因为父亲破了产,他要满足妹妹上音乐学院的愿望并让全家重新过上幸福生活。由此可见,劳动、责任、法律、自由、权利、尊严、义务、欲望、生存及其它诸多莫名的外物,一方面像结实的绳索结成的网,死死地捆住了格里高尔,使他不能动弹,艰于呼吸,失去人的自由权利和自然状态,喘息着走向死亡;另一方面,这些外物又像一根无形的皮鞭,驱赶着格里高

[11]尔进行着超极限、无休止的劳动。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使拼命挣扎反抗,也是徒劳的,而这正是卡夫卡要为我们指明的人的生活状态,格里高尔正是在这张网中,正是在这根皮鞭的驱赶逼迫下,可怜而悲惨地异化成了甲虫,无声无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异化。被异化了的人往往表现出极端冷漠、残酷、自我中心等倾向。他们认为,个人与个人的关系的异化就是他人对个人的异化,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人与人之间根本不能理解或沟通,因为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为中心来考虑问题,“他人就是自己的地狱”(萨特)。非理性主义的本体论哲学认为,人是受欲望驱使的,生命的本能是利己的,这就从人性的本质上指出了人与人之间互相残害的关系,卡夫卡认识并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丧失同原有的行为准则后,完全根据与他人的利害关系来调整自己行为的现象,展现出一幅幅人与人之间冷漠甚至充满敌意的可怕画面。

在人异化的社会里,人与人的任何关系都不可能不发生异化。人们丧失了利益的一致性,唯利是图,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人与人的关系物化了,在这种非人关系的控制和支配下,人与人之间失去了本来的友善互助关系,轻则疏远冷漠、互不理解,重则视为仇敌,人与人相对时只感到陌生、孤独和不信任。人与人的这种关系不可避免地要体现在家庭中,父子关系即是典型的例子,现代家庭的主要标志是父权。强悍、甚至蛮横的父亲是卡夫卡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典型形象。父权是卡夫卡的人物来到世上后所面对的一个异己力量,父亲的绝对权威与儿子的惟命是从形成力量的对比。父子关系如此,夫妇关系也同父子关系一样毫无平等可言。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母亲操持家务,相夫教子,在任何情况下都极力维护丈夫的权威。她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唯唯诺诺,唯夫是从,在家庭中处于丈夫附庸的地位。夫妻关系在卡夫卡所描写的婚姻中几乎可以说是清一色的夫尊妻卑。为了维护男权主义,妇女长期以来被迫处于愚昧和压制状态,种种有形和无形的束缚,使妇女固有的人性和力量得不到施展的机会,她们常常被异化为男人的附庸,捧挤出社会之外。[12]此外,《变形记》也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问冷酷无情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真实写照。

三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这里的自然既包括大自然,也包括物质世界。浪漫主义诗人是热情歌颂大自然的,他们视自然为人类的同胞,而现代主义作家则对自然和物质界持敌视态度。现代主义作家多数认为人类与物质世界是对立的。人造了机器,机器却会毁灭人类;人造了武器,武器却给人类带来灾难。

四是人与自我之间的异化。个人与自我的关系的异化主要是指人在他人与社会压抑下人的个性的异化、自我的消失。现代主义作家怀疑自我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由于物质的丰富,人在物质世界面前越来越显得渺小,所以,丧失自我的悲哀,寻找自我的失败,成了现代主义文学表现的重要主题。[13]《变形记》通过描写格里高尔的人格分裂来表现人的自我异化。格里高尔讨厌这折磨人的职业,他讨厌傲慢的老板,但为了养家糊口,保住这个职位,不敢对老板说一句不满的话,甚至在他变形后,秘书主任找他上班时,他还极力讨好他。异化劳动和生活的重压造成了格里高尔人格的分裂、人性的扭曲、人的自我异化,造成了与自己本质的疏远和自身统一性的瓦解等。在失去了个性、自由和独立自主性之后,他像木偶或机器一样,只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在自我否定中感到人格上的凌辱和摧残。由于看不到出路,他时时感到苦闷、孤独、彷徨、焦虑、绝望,格里高尔后来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正是这种人格分裂的结果,使他变形后终于完成了灵与肉的彻底分裂。透过卡夫卡荒诞小说的异化世界,我们从反面窥到了实现另一个世界的必要性,也使我们从这种非人的状态中激起对人性彻底解放和充分展开的强烈愿望。

对异化主题的表现,并不是现代主义或荒诞派戏剧最突出的贡献。他们最大贡献在于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将这一主题极端地表现出来。同样表现社会问题,十八、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们强调的是用真实的方式,自然主义作家则是把文学真实推到了自然科学的真实的程度。当我们解读尤涅斯库的作品时常常会问:人为什么会变成动物?人为什么会变成犀牛?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都变成了犀牛?为什么是一下子全变成了犀牛而不是按自然界的进化原则缓慢地“演变”?

人再变,都不会变成兽;人再异化,也不至于变成犀牛。但在尤涅斯库看来,只能通过这种巨变,才能把人性的变异生动地图解出来。

变形必然会给人以荒诞的感觉,然而透过这种荒诞我们却又能窥见可怕的真实。安德斯在谈到卡夫卡的创作时认为,像卡夫卡那种对现实作极端变形处理的手法,似乎违背了真实,但是他们的目的是要获得对真实的更精确的感知,并认为,“这样的实验可以更深入地探究到现实的深处”。[14]马克思也在他的著作里谈到过异化问题,但那是哲学家在用思辨的语言讨论异化,而文学必须采用形象语言。既然我们说异化就是人性的位移,就是人丧失了他作为人的某种属性,而成了非人;那么,作家们在作品中把人变成兽或者虫便是很自然的一种处理方式。

此外,尤涅斯库在《犀牛》中不仅极其生动地表现了异化问题,同时还提出一个更发人深省的问题,那就是当所有的人都异化了的时候,没有异化的人是不是一个异者?当所有的人都还是人的时候,当一些人变成了犀牛,大多数人还是人的时候,变成犀牛是不自然的,是异化;可是,当几乎所有的人都沦为犀牛,究竟是做人显得自然呢,还是做兽显得更自然呢。《犀牛》中的人物狄达尔说:“还有什么比一头犀牛更为自然呢。”这似乎表明,当所有的人都异化了的时候,拒绝异化本身也是异化。

总之,由于资本主义的出现,人的群体关系化,个人从家长化的专制及等级制中摆脱出来,却付出了放弃群体联系这个代价。人们的相互关系失去道德义务感和情感特征,从而变成单一的经济利益来维持,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基于利益关系。这是一个一切人反对一切人,他人成为自己地狱的社会。面对这一残酷的社会现实,人们不仅怀疑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而且萌生了反抗情绪,对“自由、平等、博爱”的信仰产生动摇,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以理性原则为核心的人道主义,对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体系产生了怀疑。人们在人欲横流,唯利是图的社会中看到了人的不完美,人的本性并不是总是趣善,同时也是趋恶的。人们从文化哲理的层次上看,给人带来苦难的现实环境本身也是人自己造成的;人本能实现自身价值的终极原因正在于人本身。[15]在这种情况下,西方人的心灵悲观主义情绪和危机意识也由此产生。因此,一种更深重的恐惧、焦虑、痛苦甚至绝望的悲观主义情绪,吞没了西方世界,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是必然的。

结语 世纪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形象,给人们提供了关于动物、关于人与动物关系方面的许多思考。这种动物形象有两个显要特征:一是动物不在本体的意义上被审视,作家的思考并不聚焦于动物自身,作者主要也不是关注动物与人的真实关系;二是动物的形态特征为典型的兽形人格,形象虽仍以动物的外形外观出现,但物种的内在规定性被根本冲破;作家塑造它们时,不受事物客观形态的束缚,夸张、拟人等手法的运用无所拘限。[16]作者通过描写动物的一举一动,表面上看来是描写动物的遭遇,实则是通过动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及对社会的不满,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文学普遍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他们强调以反思的方法来寻找主体价值,找回迷失中的自我,他们用更独特的目光向人的前途张望。因此孤独与异化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但迷失的自我仍怀着不灭的希望苦苦地寻求。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优秀的动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为探索人的心灵、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动物小说的魅力是永存的!

注释:

[1]魏庆征译.世界古代神话[M].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68.[2]伊索.伊索寓言[M].北京:世纪图书出版社.2009:142.[3]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羚羊与殃鸡[M].韦清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2.[4]陈焜.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71:178.[5]尤金﹒奥尼尔.奥尼尔剧作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56.[6]熊沐清.孤独、绝望的现代人——论奥尼尔毛猿的主题[M].四川:四川外语出版社.1995:73.[7]孙坤荣.卡夫卡短篇小说选[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84.[8]尤金﹒尤奈斯库(萧曼译).犀牛[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69.[9]张首映.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92.[10]黄晋凯.变异的悲喜剧[J].外国文学评论.2005(3):16.[11]袁嘉.读卡夫卡变形记——对人的生存的深邃透视[J].外国文学评论.2008(2):49.[12]叶廷芳.西方现代艺术的探险者——论卡夫卡的艺术特色[J].文艺研究.1982(1):71.[13]张沁文.荒原上的城堡——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89.[14]索绍武.亦幻亦真好精彩——卡夫卡的变形记的艺术特色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2000(3):37.[15]袁可嘉等选编.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75.[16]朱宝荣.20世纪欧美小说动物形象新变[J].文学评论.2003(2):95.参考文献:

1.黄晋凯.变异的悲喜剧[J].外国文学评论.2005(3).2.孙坤荣.卡夫卡短篇小说选[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3.叶廷芳.西方现代艺术的探险者——论卡夫卡的艺术特色[J].文艺研究.1982(1).4.袁可嘉等选编.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5.尤金﹒奥尼尔.奥尼尔剧作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6.魏庆征译.世界古代神话[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7.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羚羊与殃鸡[M].韦清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8.袁嘉.读卡夫卡变形记——对人的生存的深邃透视[J].外国文学评论.2008(2).9.孙坤荣.卡夫卡短篇小说选[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10.陈焜.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71.11.熊沐清.孤独、绝望的现代人——论奥尼尔毛猿的主题[M].四川:四川外语出版社.1995.12.张沁文.荒原上的城堡——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13.罗杰·加洛蒂.论无边的现实主义[M].吴岳添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14.朱宝荣.20世纪欧美小说动物形象新变[J].文学评论.2003(2).15.尤金·尤奈斯库(萧曼译).犀牛[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16.蒋孔阳、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17.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谈创作羚羊与殃鸡[J].外国文学动态.2006(2).18.索绍武.亦幻亦真好精彩——卡夫卡的变形记的艺术特色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2000(3).19.何新.诸神的起源[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20.程娟.毛猿的悲剧意识[J].文学语言学研究(8 月号上旬刊).2007(1).21.何铿.人的归属和人的悲剧[J].鹭江大学学报.1995(3).22.维克多·弗兰克.人类对意义的追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23.张首映.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第二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高二年级组 郑思萌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性格:

2、激发学生课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拓展文学知识,修炼文学素养;

3、理解和探究中国古代女性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独立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不能类型的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制造人物命运的原因;

2、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探究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鉴赏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忆下曾经在课本中学过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并简要分析下这些形象的人物性格

二、初步感知

接下来用四个课时分四个方面归纳中国古代的女性形象

1、中国古代才女;

2、被誉为“红颜祸水”的女性;

3、聊斋中的女鬼;

4、中国古代妓女。

三、中国古代才女

卓文君

卓文君,汉代才女,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

卓文君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因家贫,复回临邛,尽卖其车骑,置 卓文君酒舍卖酒。相如身穿犊鼻裈,与奴婢杂作﹑涤器于市中,而使文君当垆。卓王孙深以为耻,不得已而分财产与之,使回成都。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又据《西京杂记》载,文君作司马相如诔文传于世;又载相如将聘茂陵人之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后世常将卓文君事用为典故。传说后来两人生有一女,唤名琴心。因正月初一生,故皇后赐名元春。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班昭

班昭(约45年?-约117年?)一名姬,字惠班。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史学家班彪女、班固与班超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gū)。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班昭为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班昭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 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清代女作家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蔡文姬

蔡文姬(177?-?)名琰,原字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东汉末年陈留圉(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精于天文数理,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

蔡文姬也确实非常有才气。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曹操把蔡文姬接回来,在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历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李清照是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婚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金朝大军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空怀满爱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艺术特色

四、被誉为“红颜祸水”的女性

妲己

商纣王征服有苏氏(今河南省武陟东)。有苏氏献出美女妲己。纣王迷于妲己的美色,对她言听计从。妲己喜欢歌舞,纣王令乐师师延创作靡靡的音乐、下流的健蹈,在宫中朝夕欢歌。妲己伴着靡靡之音起舞,妖艳迷人。于是纣王荒理朝政,日夜宴游。纣王还在卫州(今河南省淇县)设“酒池”,悬肉于树为“肉林”,每宴饮者多至三千人,令男女裸体追逐其间,不堪入目。九侯(封地在今河北省临漳)有一位女儿长得十分美丽,应召入宫,因看不惯妲己 的淫荡被杀,九侯也遭“醢刑”,剁成肉酱分给诸侯。

妲己喜观“炮烙之刑”,将铜柱涂油,燃以火炭,令犯人行其上,跌落火红的炭中,脚板被烧伤,不时发出惨叫声。妲己听到犯人的惨叫,就像听到刺激感官的音乐一样发笑。纣王为了博得妲己一笑,滥用重刑。

褒姒

褒姒(bāo sì),史记作襃姒,周幽王姬宫湦的王后,褒姒原是一名弃婴,被一对做小买卖的夫妻收养,在褒国(今陕西省汉中西北)长大,公元前七七九年(周幽王三年),周幽王征伐有褒国,褒人献出美女褒姒乞降,幽王爱如掌上明珠,立为妃,宠冠周王宫,翌年,褒姒生子伯服(一作伯般),幽王对她更加宠爱,竟废去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立褒姒为王后,立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叹气道:“周王室已面临大祸,这是不可避免的了。”

果然不出伯阳所预料,原来褒姒因为过不惯宫中生活,加之养父被太子宜臼所杀,心中忧恨,平时很少露出笑容,偶露笑容,更加艳丽迷人,周幽王发出重赏,谁能诱发褒姒一笑,赏以千金,虢国石父献出“烽火戏诸侯”的奇计,周幽王同褒后并驾游骊山,燃起烽火,擂鼓报警诸侯一队队兵马闻警来救,至时发现平安无事,又退兵回去,褒姒看见一队队兵马,像走马灯一样来来往往,不觉启唇而笑,幽王大喜,终于因此失信于诸侯,公元前七七一年,犬戎兵至,幽王再燃烽火,诸侯不再出兵救援,幽王被杀,褒姒被掳,(一说被杀),司马迁说:“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史记·周本纪》)意思是说,褒姒不喜笑,周幽王为了她一人的笑,天下百姓再也笑不起来了。西周遂亡。

西施

西施本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于中国绍兴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中的“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的经典传说。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西施也与南威并称“威施”,均是美女的代称。

西施发愤苦练,在悠扬的乐曲中,翩跹起舞,婀娜迷人,进而训练礼节,由一位浣纱女成为修养有素的宫女,举手投足间,均显出体态美,待人接物,十分得体。然后,又给她制作华丽适体的宫装,方进献吴王。吴王夫差大喜,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日与西施为水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放置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终于走向亡国丧身的道路。

赵飞燕

赵飞燕,原名宜主,是西汉汉成帝的皇后和汉哀帝时的皇太后。赵飞燕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传奇的人物和神话般的美女。在《汉书》中对她的描述仅仅只有少数几句,但关于她的野史却有许多。在中国民间和历史上,她以美貌著称,所谓“环肥燕瘦”讲的便是她和杨玉环,而燕瘦也通常用以比喻体态轻盈瘦弱的美女。同时她也因美貌而成为淫惑皇帝的一个代表性人物。

由于她的舞姿轻盈,人们反而忘却了她的真实姓名,而称呼她“飞燕”。当时,宫中有一湾清水,叫做“太液池”,中间有一个小岛,叫赢洲。汉成帝命人在上面筑起一个高40尺的台子。有一次,赵飞燕身穿美丽透明的薄纱,在上面跳舞,下有乐队伴奏,汉成帝亲自指挥,看着高台上的赵飞燕飘飘欲仙的样子,汉成帝格外高兴。玩得正在兴头上的时候,忽然一阵大风袭来,赵飞燕薄薄的宽大的衣袖随风飘舞,好像要随风飘去一般,汉成帝忙命人用力拉住赵飞燕的衣裙。自此以后,汉成帝真的怕大风把赵飞燕带走,特意为她建造了一个名为“七宝避风台”的住所。由此可见赵飞燕在汉成帝心里的地位。几年后,赵飞燕被册封为皇后

五、聊斋中的女鬼 狐女阿绣 狐女阿绣是爱情的缔造者、是家庭的保护神。她能够放下怨恨,帮助真阿绣和刘子固建立家庭,体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爱一个人不意味着强行占有,而是要让他跟所爱的人走到一起,要他得到自己的幸福。这是狐女的人生哲学,也是美的哲学。狐女在追求和修炼形态美同时,获得了内心美。她的人生哲学不管是在蒲松龄所处的时代,还是我们生活的今天,都是令人叹服的。

救夫君于水火的方氏和舜华

著名聊斋人物张鸿渐身边有两位女性:美而贤的妻子方氏和美而慧的狐妻舜华。如果不是这两位女性,张鸿渐连命都保不住。方氏,一个平时只知道相夫教子、飞针走线的少妇,临危不惧,沉着果断,是家庭顶梁注、主心骨。而张鸿渐两次逃亡脱难,全赖狐女舜华。舜华在张鸿渐落难时,给他一个温暖的家;在张鸿渐思念妻子时,大度地送他回家;在张鸿渐落入恶官之手、面临死亡时救出他。这两个女性的智谋和大度让人钦佩。

有智谋、敢反抗悲剧命运的云翠仙

贫穷无赖的梁有才登泰山时,几次非礼少女云翠仙,云翠仙的母亲却被其甜言蜜语哄骗,轻率地以女相许。梁有才骗娶云翠仙后,狐狸尾巴立即露了出来。整天赌钱喝酒,偷云翠仙的首饰去卖,他的狐朋狗友见到云翠仙后,让他把云翠仙卖了。翠仙对梁有才的种种丑态产生怀疑,知他必有所图,于是设计引梁有才开口。在试探中,云翠仙明白了梁有才的野心,彻底清醒。事实上,云翠仙娘家很有钱,自己也存有私房钱,可她并不让梁有才知道,也不回娘家。她觉得像梁有才那样无耻的人,一旦知道必然会榨取岳家财富,云翠仙要让梁有才早日露出庐山真面目。一位深闺少女能在不公平命运面前忍辱负重,审时度势,实在难得。利令智昏的梁有才随云翠仙归宁,在华严楼阁的岳家受妻子斥骂,为众人锐簪刺身,然后,云家的琼楼玉阁全部消失,梁有才被吊在削壁之上,面向万丈深渊……一直以民间普通弱女出现的云翠仙,原来是个女仙。蒲松龄让无数受害弱女的不幸,在仙女幻想中得到了补偿。云翠仙的故事警告了当今的女性,要独立,才能在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面对不公时不颓废,敢于抗争,幸福把握在自己手中。

为他人做嫁衣的封三娘

封三娘是个美丽的贫家少女,她跟富家少女范十一娘做了朋友之后,就为朋友的终生幸福操劳操劳起来。她去了解孟安仁的情况,让范十一娘当机立断,许以终身。范十一娘自己还在犹豫时,封三娘竟然拿着十一娘送给她的金钗,用十一娘的名义送给孟安仁。为了好朋友的爱情幸福,二八红颜的封三娘竟然夜闯孟宅,去为女友做媒。在封三娘的帮助下,范十一娘克服了“闺训”和内心矛盾,抛弃了以财富、门第论嫁娶的传统观念,直到以死殉情。最后又是封三娘以异药救活了以死反抗父母乱点鸳鸯谱的范十一娘,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封三娘这个美丽少女,但并不是传统爱情故事的女主角,而是为朋友终生幸福奔波劳碌、殚精竭虑的奇特女性,这个奇特的人物,给人强烈而难忘的印象,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六、中国古代妓女形象 杜十娘

杜十娘是明代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女主人公,曾为青楼女子,深受压迫却坚贞不屈,为摆脱逆境而顽强挣扎。将全部希冀寄托于富家公子李甲身上。然而她怎么努力也逃脱不了悲惨命运的束缚,李甲背信弃义,将其卖予孙富。万念俱灰之下,杜十娘怒骂孙富,痛斥李甲,把多年珍藏的百宝箱中的一件件宝物抛向江中,最后纵身跃入滚滚波涛之中。李娃

天宝年间荥阳世族郑姓的公子荥阳生赴长安应试,与娼女李娃相恋,资财荡尽,遂为娼家设计弃逐,流落成为代办丧事的“凶肆”的挽歌手。后其父因事入京,知道荥阳生堕落情形,恨他玷辱门风,乃毒打几致于死。虽得同伴救护,但仍沦为乞丐。一日大雪,他乞食恰至李娃住处。李娃感念旧情,不顾鸨母阻止,毅然赎身与之同居,并竭力勉励他奋志读书,以求功名。郑生遂连中高第,授成都府参军。这时,李娃却坚决要与他分离。恰好他父亲移官成都,父子如初,并为子娶李娃为妻,郑生后居高官。李娃亦封为拜国夫人。唐代士族婚配,极重门第。此篇写李娃求去时说:“君当结嫒鼎族,以奉蒸尝。中外婚媾,无自黩也。”她自以为出身卑贱,不能与高门相配。这正是当时社会门阀婚姻制度的真实反映。而在李娃的鼓励下,郑生通过读书应试,终于获取高位,享受富贵荣华,则体现了当时封建文人的普遍理想。

赵盼儿

赵盼儿是一个妓女,作为一个年轻貌美、热爱生活的女性,她曾盼望过能与一个理想的男性结合,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但是,多年的风尘生涯,使她深知这很可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多半兑不了现的:“待嫁一个老实的,又怕尽世儿难成对;待嫁一个聪俊的,又怕半路里轻抛弃”。因此,她对“从良嫁人”一事,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并在结拜妹妹宋引章(另一个妓女)要嫁给花花公子周舍时,极力劝阻。果然,宋引章一进周舍家门便先吃了五十杀威棒,以后又受尽各种虐待。赵盼儿为了救出宋引章,便利用周舍酷好女色又喜新厌旧的特点,假意答应嫁给周舍,让周舍写下一纸休书给宋引章,自己再宣布与周舍“拜拜”。当周舍责问她说:“曾说过誓”要嫁自己时,赵盼儿回答说,你不是老逛妓院的吗?咱们这些妓女,谁不是逢场作戏,对着明香宝烛,指着皇天后土,赌着鬼戮神诛!“若信这咒盟言,早死得绝户。”终于以其人之道还冶其人之身,用自己对周舍的欺骗,回敬了周舍对宋引章的欺骗,不但大快人心,而且充分展示了她的机智和勇敢。李香君

李香君是秦淮河畔媚香楼里的红姑娘,这媚香楼建得精巧别致,临水而立,站在楼上凭栏而望,烟水澄碧、画舫织彩的秦淮河尽收眼底。媚香楼的主人是李大娘,她年轻时也是秦淮河边的红妓女,年长后用自己的积蓄建了这座媚香楼,收养了几个干女儿,以诗酒歌舞待客,在南京城里颇有些名气。最给媚香楼撑脸面的就是李香君了。这姑娘自小在李大娘身边长大,诗书琴画歌舞,被李大娘调教得样样精通,性情上也学了李大娘的豪爽侠气,着实逗人喜爱。要说李香君的长相,别有她的特点,她身材娇小玲珑,眉眼儿俏丽生辉,小嘴唇微微上翘,显出几分俏皮,整个一个可人儿的模样,因她娇小而香艳,名字里又带个香字,所以客人们都戏称她是“香扇坠”,还真合她的那种韵味呢。

七、课堂小结

通过四节课,让学生初步感知了中国古代女子的各类形象,有利于以后文学作品的分析,激发他们阅读古代文学书籍的兴趣。

八、布置作业

课下查阅资料,写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古代女性人物,并对其形象加以分析

第三篇:关于欧美著名文学作品的读后感优秀

关于欧美著名文学作品的读后感优秀范文三篇

《文学经典读后感》

文学经典读后感

(一)《经典诵读》是一本非常好的书,里面包含了许多诗人在作诗时所流露出的丰富感情,还有很容易理解的诗意……我觉得《经典诵读》是一本能让不爱学习的孩子记得清清楚楚的一本书,每个诗意和注释都很通俗易懂,能让我们较容易记住。

《经典诵读》里的诗有的是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有的是让我们惜时如金,有的是教会我们要做一个有高尚道德品质、懂礼貌的好孩子……而且在有时背诗背累了还可以阅读《经典诵读》里的成语故事,这样既能让人放松放松,同时也能学到广泛的知识和道理。

在《经典诵读》里面的《独坐敬亭山》中,作者李白写出了他孤独的思想感情。“众鸟高飞尽”这句诗描写了敬亭山的景色,描述了鸟儿们已经高飞远去;“孤云独去闲”这句诗中的“孤”字写出了作者孤独、孤单的心境,仿佛作者就是天上的那一朵云彩十分自在,慢悠悠地越飘越远;“相看两不厌”这里是指现在只剩下我和敬亭山了,我们俩都彼此相望互不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情?“只有敬亭山”大概只有这座和我相望着的高大的敬亭山吧!此时,我也己陶醉其中,仿佛我就是作者正在与敬亭山相互对望着……我觉得作者写诗的主要意图就是要写出自己的孤独,从而赞美敬亭山。每次我背书时就会有一种快乐,既可以自我模拟一下,又学到了知识,这样不是很有趣吗?真是一举两得…我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名背诗爱好者了,我也希望自己能写出几篇自己的诗歌和散文,最好还能在各种征文中获奖!

(二)近段时间一直在拧一些乱乱的文字,看得乱流突袭,开始发觉在生活中讲话都失去语感。于是产生了懒惰情绪,不愿意再在艰涩晦深的问题中继续停留,转而回身读一些小时候所看的东西。第一本看的,便是《简爱》。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对于《简爱》,早先我是完全被它的语言所打倒。如痴如醉,魂牵梦萦,有段时间张口闭口都在学那种英国式优雅的口吻。小时候图个好玩,没对情节具体参悟,在心目中这就是一部完美华丽的诗歌。是记忆花园中最后的秘藏。但是重新读过一遍之后,语言的流丽依旧,却在情节与构思中发现了一些别的。

大凡喜爱外国文学作品的女性,都喜欢读夏洛蒂的《简爱》。假如我们认为夏洛蒂仅仅只为写这段缠绵的爱情而写《简爱》。我想,错了。作者也是一位女性,生活在波动变化着的英国19世纪中叶,那时思想有着一个崭新的开始。而在《简爱》里渗透最多的也就是这种思想——女性的独立意识。让我们试想一下,假如简爱的独立,早已被扼杀在寄人篱下的童年生活里;假如她没有那份独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罗切斯特生活在一起,开始有金钱,有地位的新生活;假如她没有那份纯洁,我们现在手中的《简爱》也不再是令人感动的流泪的经典。

(三)读完了这部小说,使我知道了:葛朗台他是个贪婪、狡猾、吝啬的人,金钱是他唯一崇拜的上帝,独自观摩金子成了他的癖好,为了钱,他可以六亲不认:克扣妻子的费用;要女儿吃请水面包;弟弟破产无动于衷;侄儿求他置之不理。直到他知道可以花费小笔资金解决弟弟破产的事情,同时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后,才肯出这笔钱,甚至临终前也不忘吩咐女儿看住他的钱。虽然,他是个守财奴却与别人不相同。他不仅热衷守财,还善于发财,精明计算,平时不动声色,看准时机果断出击。索漠城里,都尝过他的厉害,反倒佩服他,把他当成索漠城的光荣。

通过葛朗台使我明白了:金钱在当时社会具有无边的影响力,同时也揭露了当时资产阶级社会活动中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欧也妮,葛朗台的女儿,天真美丽的她喜欢上了破产的表弟夏尔,为了资助夏尔,她把父亲给的金币赠给他,这样的举动激怒了爱财如命的葛郎台,父女发生激烈的冲突,而她的母亲却因此一病不起,但最终欧也妮等到的却是个发了财的负心汉。与此同时,在她的身边围绕着许多金钱的奴隶。为了得到她的钱,拼命地在她的身边包围着。使我同情她,为什么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金钱“这东西的怨恨是那么深,那么重。

每个人都觉得她是一个吝啬鬼,因为她同她的父亲一样省吃俭用,精打细算。但是,一个个虔诚的机构,一所养老院,几所教会小学……却给了责备她爱财的人一记有力的耳光。从这本书中使我明白了:当时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就如上帝一般,让所有人侵倒,甚至六亲不认,但有的看似吝啬的人却不是一个吝啬鬼而是一个慈善的人。让我知道,看人不能只看外表,要多看人内心的世界。

第四篇:中日谚语中动物形象的比较

谚语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精华.学习和研究谚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中国和日本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但由于两国所处环境、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使谚语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本文试图通过对中日谚语的比较,希望能对增进中日两国文化的了解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关键词: 谚语, 比较, 异同, |

谚语是人们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从一个侧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通过对谚语的研究,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及审美情趣等。中日两国的谚语中,都有许多和动物相关的内容,它们生动地体现了人类的思想观念和感情喜好。本文通过粗略的统计,找出两国谚语中出现频率较多的动物,探究其中的原因所在,其次是探究两国在通过动物来表达生活经验、事物道理时所具有的使用特点,最后比较同一种动物在两国谚语中,人们对它们的感情色彩和评价是否一致,从而更好地了解中日两国谚语中对动物的使用偏好和动物形象,达到更好地掌握和使用两国谚语的目的。中日谚语中最常出现的动物

笔者通过对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的《新编谚语大全》的统计,整理出了该书所收录的近8000条中文谚语中动物所出现的频率。另外,日语方面统计了2002年9月上海译文出版社《新日汉成语谚语词典》所收录的8000条左右的谚语中动物出现的频率。

从上文表中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马作为与古代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特别是作为出行方面重要的交通工具,在谚语中最常出现。许多生活智慧和人生道理通过马来表达,这一点上中日两国都是如此,甚至在数量上也非常接近。

第五篇:五四文化革命以来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中关于女性形象的诠释

五四文化革命以来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中关于女性形象的诠释

不可否认,在对革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中,特别是现代以来,绝大多数学者都着眼于这些女性形象所表现出的女性意识缺失及被男性意识压迫的问题。对这一现象,研究者大多持批判的态度,这与我们传统观念里对革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崇拜、赞美具有本质的不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革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审视,在这一问题上笔者与绝大多数学者持相同的态度,即对革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是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的。同时,笔者发现,之前学者在对这些女性形象身上所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上,仍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革命文学中女性性别意识的缺失。那么在本论文中笔者将以革命文学中女性形象性别意识的缺失作为写作力求创新的方向,以此来探讨革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这一特殊群体中,所存在的女性性别意识缺失的问题。

一、革命文学概述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革命文学在中国流传时间长、流传范围广、存在庞大的读者群,特别是随着近几年红色经典改编剧的热播,它再次在中国获得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力。那么,到底革命文学的定义如何,在不同时期,革命文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在这里笔者将进行总结概述。

(一)革命文学的界定

对于革命文学而言,该定义由两部分组成,即“革命”和“文学”。何为“革命”,也就是被压迫阶级使用暴力手段去推翻压迫阶级,夺取压迫阶级手中的政权,以毁坏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进步的社会会制度。一般而言,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相对强烈,他们迫切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获得人身的解放。何为“文学”,文学是指以语言为依托,来塑造文学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书面文学是由口头文学发展而来,中国最早的书面文学当数《诗经》。

何为革命文学,一般认为,革命文学起源于1917年。这一文学样式产生于响应晚清的新文化运动的声势之中,当时,晚清的文学改良运动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萌芽并发展,力求适应思想革命的倡导,可以说,革命文学是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革命文学最初的矛头指向是对封建思想进行批判,紧接着,文学家们逐渐找到批判的重点,即对封建主义制度下的文学进行大力批判——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使得新文学的提倡变成了一场文学革命运动。着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树立了一道鲜明的里程碑,即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的结束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自此,革命文学在中国断断续续延续了将近一个世纪之久。新中国成立前,凌淑华、丁玲的许多作品被认为是革命文学的典范之作;新中国成立之后,梁斌的《红旗谱》、曲波的《林海雪原》、杨沫的《青春之歌》、吴强的《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是革命文学的代表之作。

(二)国内不同时期革命文学的特点

在中国,笔者在这里将革命文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一,五四时期的革命文学。五四时期是中国革命文学这一概念产生的起源时期,革命文学是响应新文化运动的产物,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一翼。这一时期的革命文学带有着深厚的启蒙色彩,旨在唤醒人们的觉悟,带领人们去改良人生,对现实的压迫进行反抗,以推翻惨无人道的压迫势力,建立属于自己的新生活。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如鲁迅、胡适、郭沫若、周作人、等人。代表作品如《狂人日记》、《女神》等,代表性理论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和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等。第二,五四革命后到新中国成立前的革命文学。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号召下,文学工作着纷纷拿起手中的笔作为战斗武器,与当权者、压迫者进行论战,革命文学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家如丁玲、张天翼、叶圣陶、矛盾、老舍、巴金以及东北作家群里的作家萧红、萧军等。代表性作品如《子夜》、《骆驼祥子》、《莎菲女士的日记》、《华威先生》等。第三,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结束前的革命文学。这一时期的革命文学围绕着文学是不是为社会主义政权服务而展开,文学作品是带着赞扬革命精神的色彩还是带着诋毁革命的反动色彩。代表性作家作品如吴强的的《红日》、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等。第四,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新时期革命文学。这一时期革命文学的主题主要侧重于对革命,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上,又被称为反思文学。代表性作家作品如冯骥才的《啊!》、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等。呈现出对革命埋没人性、损坏社会正常秩序的反思。

二、革命文学中女性形象分类

1949年以后,我国始终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保障妇女的权益,向人们传递“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思想观念,但是这种“自上而下”的解放,并不标志着妇女的自我觉醒和社会意识已经提高到了一个理想的水平,透过表面的现象我们看到的是,在当今的社会中男权主义的意识及观念并没有杜绝,男权化不断加剧,妇女自我意识的逐渐退化。本文的选题是建立在这样的现实基础上进行的。在革命文学所塑造的角色中,从来不缺乏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大多都以英雄的形象示人。例如前苏联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女干部丽达,国内红色文学经典《红岩》中的江姐、双枪老太婆,《青春之歌》中的林静道等等。那么,我们将把这些女性形象分为以下两类。

(一)革命女性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革命文学中的知识分子革命女性形象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叙事中,经历了左翼文学,以及延安文学再至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不断演进,革命知识分子女性逐渐从书闺空间中走出来加入到革命的大军。这一类型的女性形象如产生于左翼思潮时期的石评梅笔下的何雪樵。何雪樵是在革命新思潮的影响下从夫家、父家出走的女性典范。女性从此不再是只会在闺阁之中伤春悲秋的角色,当她遇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以后,马上被革命的热烈氛围所

吸引,对自己曾经局限的思想感到懊恼,想全身心的参加革命。但是,遗憾的是,石评梅笔下的何雪樵是自己想象的产物,带有虚幻的色彩,没有太大的说服力,而且当时出走的女性还是会受到许多方面的阻隔。之后,丁玲的《在医院中》塑造了一个女知识分子形象——陆萍。陆萍是一名抗日时期医院中的女大夫,她正直、一心向着革命,到了解放区后,她被分配到一家机关医院工作。由于她之前受过正规的医院训练,到了解放区医院后,在陆萍看来,这家医院里边问题重重——医院的护士缺乏正规的锻炼,医院的卫生条件太差,手术室的取暖设备也十分欠缺等等。于是,陆萍向医院的院长提出建议,但是院长是一位庄稼汉出身的干部,基本上是文盲,他和陆萍之间存在着交流障碍,陆萍的意见也难以被采纳。有一次,由于院长不同意在手术室内生炉子,导致了手术室里的炭气中毒事件发生,陆萍也险些在这个事故中丧命,从此,陆萍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革命俄顷和工作热情也大减。陆萍的形象也是女性知识分子参加革命婚后受到打击的典型。新中国成立初期,杨沫的《青春之歌》一时间受到极大的推崇,作者在作品中塑造的的革命女主人公林道静也是一位激情高涨的知识分子。林道静出生在一个大地主家庭,长大后被非亲生母亲徐凤英逼婚,不愿屈服于命运的她选择了逃婚,逃婚后的生活并不容易,缺少社会经验的她多处被骗,最后走投无路只能选择跳海轻生,后被北大中文系的高材生余永泽抢救。但是,林道静并不安心于和余永泽共度温柔缠绵的生活,后认识了爱国学生卢嘉川、许宁等。身上放射着青春色彩的林道静,最终选择了将革命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事业„„

(二)革命女性中的女干部形象

革命文学中也不乏女干部革命女性形象,如前苏联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女干部丽达,国内红色文学经典《红岩》中的江姐。在这里,我们以江姐为代表进行分析。江姐是人们对革命人士江竹筠的爱称,江竹筠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女干部,1948年在万县被捕,关押于重庆军统渣滓洞监狱,受尽了酷刑仍坚不吐实,后于1949年11月被敌人杀害并毁尸灭迹。敌人曾用辣椒水、电刑等逼迫江姐,逼她就范,但是她凭着对革命的忠诚,凭着一腔革命热情,誓死不屈。是革命女性中女干部的典范,为后来的革命者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三、女性主义视野下的革命女性形象分析

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革命的女性形象进行审视,观察革命女性的成长模式,则会发现这些女性形象存在着性别意识的缺失。

(一)革命女性的成长模式

革命女性并非一出生便具有了从事革命的决心与抱负,她们往往是在经历了坎坷命运的捉弄以后,从而激发了对原来命运的反抗意识,决心改变不堪的命运,对压迫者进行抵抗。在这些以革命女性为主人公的作品中,男权主义直接体现在了故事情节中,例如在《创造》这一作品中,男主人公君实一开始试图从精神思想方面来改造娴娴,但是这种改造并不是建立在为了使娴娴进步或觉醒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仅仅是为了使男主人公可以“装点门面”,在君实发现了娴娴真的具有了自主意识之后,又开始惶恐不安,对娴娴进行各种否定。有一部分学者对当

前热门的“红色经典”改编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对不同年代同一作品中的同一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指出了在这些改编剧的原作以及在改编之后的电影、电视、文本等作品中都存在着女性意识的缺失。在原作中,女性形象“经典”化、结构化,她们缺少了女性本该所具有的因素,她们只是具有一个女性的外壳,更多的以“铁娘子”、“花木兰”等形象示人,她们成为了“像男人一样的人”;而改编之后的女性形象则具有了“颠覆性”改变,例如,在红色样板戏《沙家浜》中的阿庆嫂,由智勇双全、坚强不屈的地下交通员形象,在改编剧中被塑造成了风流成性、处事圆滑的“狐狸精”式形象,不光“跟镇上的男人不干不净”,甚至和胡传魁及郭建光也有暧昧关系。毫无疑问,在作者的分析中,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无一不是以男性角度、符合男性价值观而塑造的,失去了女性的主体意识。

如果对对革命文学中女性有关于婚配择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会发现革命文学中有关婚配的问题也反应了女性意识的缺失,在作品中那些被选择的男性他们本身就有代表革命或者国家的功能,女性在选择他们的时候,就是选择了正义,因此这种“爱情”才被允许和接纳,而她们也可以借由这种选择而加入革命者的行列,这些婚配关系并不是单纯的由女性自身所选择或决定的。例如,小芹选择了在反扫荡中打死了两名敌人的英雄小二黑,又如刘桂兰痴情于被革命所认可的农村主任郭全海。但是实际上这种选择的本身并不考虑女性是否能够获得幸福,甚至这种选择还带有“弃旧迎新”的特点,如《青春之歌》中林静道在卢嘉川与余永泽之间的选择。

(二)革命女性形象性别意识的缺失

革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无一不充斥着英雄主义色彩,万分吻合我们倡导的“半边天”观点,她们独立自主、坚毅果敢,似乎都是最为完美的女性,但是透过这些文本表面的现象进行思考,我们不难发现她们身上总是缺少了一点什么。进一步思考之后我们会惊讶的发现,这些女性形象身上缺少了女性本来所具有的种种特点,她们变成了“无性人”。无论哪个时期哪种体裁,在故事中的女性形象身上都存在着女性意识向男权妥协的痕迹,再特殊的历史、地理时期,比如延安时期,也不例外。大多数作品中存在着男权主义对女性的压制,使得这些作品中包涵的呼唤女性主义的色彩甚至大于歌颂革命的色彩。

在女性作家的作品中,由于作家女性意识的缺失,以及由此而来的在她们作品中女性形象女性意识的缺失问题,是本文提出的有待更多读者一起思考的问题。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革命女性形象是一个新的需要不断丰富的研究领域,张云在《革命叙事中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中,向云富、田祥斌在《林道静的颠覆之路——从女权主义视角对<青春之歌>的解读》中,均是对革命文学中的女性知识分子进行研究的重要文论。当然,还有一些传统的观点也表达了革命文学中女性形象具有教育意义的观点,如矛盾先生在对《青春之歌》的评价就表明了这种观点,对林静道这一形象大加赞赏,认为他说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出路的探索。但是,革命女性形象的性别意识的确实是需要我们进行不断探索的领域。

结语

在对革命文学中所塑造的大部分女性形象观察之后,我们不难发现,那些被人们所广泛接受的、认可的女英雄身上,似乎缺少了她们本该具有的本质属性——那些女性所独有的柔美感荡然无存,她们身上更多体现出的是刚性的一面,她们被男性化,一切都以向男性看齐为标准,似乎这样才能符合革命的味道。再细细品味,我们甚至会惊恐的发现,这些女性形象是以男性为模板而创作的,她们空有一个女性的外壳而缺少了女性的灵魂,她们不是男性,但是却比男性更为男性,她们成为了特殊的“无性人”。但是笔者却认为,不应当将她们身上的女性意思抹除,她们不应当成为“无性人”,即使在最残酷的战场上依然应该有娇嫩的玫瑰绽放,她们的存在应当是为了真正唤起女性意识,而不仅仅为了成为一种标杆。综上所诉,本文选取了革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这一特殊的群体,试图通过对这一群体的分析,来探讨女性意识的缺失,引起当下某些社会问题的共鸣。

下载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形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形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欧美电影中的经典台词

    欧美电影中的经典台词 1.《卡萨布兰卡》 “Of all the gin joints in all the towns in all the world,she walks into mine.” -Humphrey Bogart,“Casablanca”译文:“世界上......

    欧美电影中常用的句子

    Thousand times no! 绝对办不到! Easy does it. 慢慢来。 Don't push me. 别逼我。 Have a good of it.玩的很高兴。What is the fuss? 吵什么? Still up? 还没睡呀?It doesn't......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行酒令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行酒令 篇一:古代娱乐 酒令古代娱乐 酒令 酒令的简介酒令,是酒席上的一种助兴游戏,一般是指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 游戏,违......

    浅析文学作品中排比句的翻译

    浅析文学作品中排比句的翻译 [摘要]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会发现无论汉语还是英语作品中都会通过大量使用排比句来达到一定的渲染效果。因此,只有译者对于排比的分类、能够达到......

    文学作品中动词的作用

    品味动词 一、认识动词 导入:法国作家莫泊桑曾经说过:“不论人家所要说的事情是什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这句话生动体现......

    从美国的文学作品中谈谈

    从美国的文学作品中谈谈“垮掉的一代” 作者班级:05级英语(1)班 作者:黄凤燕 李秋婷 许淋玉 指导老师:丛爱农 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出现了一批另类的青年男女。他们生活简......

    80年代以来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

    80年代以来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 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有不同的爱情观。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不衰竭的主题,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审美观念,演绎了丰富多彩的爱情故事。 80年代......

    要关于发现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美大全

    要善于发现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美 -----沈从文作品赏析 [内容提要] 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有很多,有纯写景的,有写人文风俗的,把二者融会贯通的,作品惟妙惟肖的,体现得如身临其境般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