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课时《中庸》第一自然段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中庸》第一自然段教学设计
设计单位:东城中心小学
教材分析:
《中庸》是国学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教学内容:《中庸》第一自然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背诵第一章的内容
(2)积累文言知识,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理解“天命、率性、、见、中、乎、节、致、和”这几个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的意思,理解课文第一章的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能熟读《中庸 》中的第一章内容,并做到当堂成诵。
3.情感目标: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培养学生能学而致用的精神,激发热爱文学经典的热情。
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对知识能学以致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素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齐背《大学》,引入学习《中庸》。
二、简单介绍中庸的作者及主题思想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期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
三、简单介绍《中庸》第一章,了解这一章的主题思想。第一章是全篇的主题,正面提出了“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人们生活就幸福了。本章具有全篇总纲的性质,以下十章(2-11)都围绕本章内容而展开。
四、诵读训练
1.播放《中庸》第一章的朗读视频,感受文言文的朗读韵味,注意正音。首先请同学们来听配乐范读,在听的过程中请认真的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生字生词及多音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3.学生齐声朗读。4.学生分小组朗读。
五、播放《中庸》第一章的翻译朗读视频,理解重点词语。1.小组合作理解第一章的重点词语。如“天命、率性、、见、中、乎、节、致、和”等。(学习方法指导:借助注释、听视频的翻译。)
2.小组汇报,师适时点拔、补充。
(1)天命:天赋。(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4)见(xian):显现,明显。(5)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6)中(zhong):符合。(7)节:节度法度。(8)致,达到。
3.读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六、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庸》第一章所阐述的意思。方式:在小组里说,同桌互相说,自己说。
七、师补充资料。(古人对中庸主题思想理解的资料)
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它注重人在处世的行为及态度上的“适度”。要求人们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以求在为人处事上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关键是对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构建,重在时时刻刻对人的灵魂进行洗礼,让灵魂保持纯洁、高尚以及正直!
中庸不是教人软弱,而是教人自立、自强、自信、自息!“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完美境界,所以它是无法达到的,但是可以无限地接近。
八、诵读欣赏。
九、学以致用。学生分小组讨论: 1.应该做一个善良的人?
2、在生活中怎样做到不偏不离,遵循一定的原则?(例如:乘车、吃饭等)
十、小结
十一、教学板书:
十二、教学反思:
第二篇:第(8----9)课时《中庸》第十三自然段教学设计
第(7---8)课时
《中庸》第十三自然段教学设计
设计单位:四会市东城街道陶冲小学
教材分析:《君子之道费而隐》出自《中庸》,全文主要讲述的是: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进行阐发,正因为道不可须臾离开,所以,道就应该有普遍的可适应性,应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理,发人深省。教学内容:《中庸》第十三自然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
(2)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要求学生了解《中庸》的基本思想。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2.过程与方法:
(1)默读与诵读相结合,细读与速读相结合。
(2)以教师的导读为抓手,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史书的兴趣。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 难点:对知识的学以致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素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中庸》第十三自然段: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①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②。’执柯以伐柯,睨③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④。忠恕|违道不远⑤。施诸己|而不愿⑥,亦|勿施于人。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道不可须臾离的基本条件是“道不远人”。因为人人按照自己本性行事,人人皆能知能行。就好比一条大道,所有的人都可以行走。相反,如果不从自己脚下走起,而是把道弄得离奇高远,道就无法实践了。所以君子只是从人身具有的本性出发,教化人能改正错误就可以了。从大处着眼,从小事着手,是我们处世的基本姿态。
2.①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②。’执柯以伐柯,睨③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④。忠恕违道不远⑤。施诸己而不愿⑥,亦勿施于人。
3.播放本文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及朗读节奏。
二、读通句子。
1.学生自由练读句子。2.指名逐句读句子。3.师范读正音。(板书:读准)重点指导:柯(kē)倪(nì)4.划分朗读节奏。(板书:读顺)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①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②。’执柯以伐柯,睨③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④。忠恕|违道不远⑤。施诸己|而不愿⑥,亦|勿施于人。
5.学生同桌练读,比一比谁读得准确、有节奏。教师巡视适时指导。6.检查朗读情况。
读准第一、二句: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介绍孔子。
个人读。小组读。齐读。接读。
三、读懂句子。
1.阅读【注释】
①《诗》:此诗引自《诗经·豳风·伐柯》,是赞美周公的诗。
②伐柯伐柯,其则不远:伐柯:砍伐木料,制作斧柄。柯,斧柄。《周礼》云:“柯长三尺,博三寸。”则,样式,标准,规定,法则。指斧柄的形式样板。③睨(nì):斜视。
④以人治人:以人固有之道来治理人。改而止:改正错误就行。⑤忠恕违道不远:能够以忠恕处世,那么距离中庸之道就不远了。忠,尽己之心。恕,推己及人。违,离开,违背。
⑥施诸己而不愿:别人施加给自己而不愿承受的行为。⑦君子之道四:指孝、忠、悌、信四个方面的行为。⑧庸德:平常的道德。庸言:平常的言语。
⑨有余不敢尽:有能力做到的方面也不敢随便夸耀。⑩慥慥(zào):忠厚诚实的样子。
2.逐句朗读理解句子意思。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句意:孔子说:“道是不能离开人的。如果有人实行道却离开人,那就不可能实行道了。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句意:《诗经·豳风·伐柯》说:‘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眼前。’握着斧柄砍削树木来做斧柄,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差异,但如果你斜眼去看,还会以为差异很大。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句意:所以君子根据为人的道理来治理人,只要他能改正错误实行道就行。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句意: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四、学以致用
听故事,说体会:听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以德感人
三国时北海人王烈,只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并没有做官,但在老百姓当中,却具有很高的威望。有一个人偷了别人的一头牛,被失主捉住了。盗牛的说:“我一时鬼迷心窍,偷了你的牛,今后绝不再干这种事。现在,随便你怎样处罚都行,只求你不要让王烈知道了。”
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立即托人赠给盗牛人一匹布。
有人问王烈:“一个做贼的人,很怕你知道,你反而送布给他,这是什么道理?”
王烈说:“做了贼而不愿意让我知道,这说明他有羞耻之心。我送布给他,就是为了激励他改过从善。”
一年以后,有一天,一位老人挑着重担,正在艰难地赶路,忽然遇见一个人,这个人帮助老人挑着担子走了数十里,到了老人家门口,把担子放下,不告诉姓名就走了。后来,还是这位老人,在赶路时丢失了一把宝剑,被一位过路人发现了。
为了避免让人任意取走,过路人便留下来看守,等待失主。待老人去寻剑时,发现那位守剑的人,正好又是上次替他挑担子的人。
这次老人得知了他的姓名,便去告诉王烈。王烈听后,很受感动。他说:“惭愧啊!世上有这样好的人,我却没和他见过面。”随即设法打听,原来竟是从前的那位盗牛人。王烈不禁大吃一惊,十分激动地说:“一个人受了感化以后,改过从善的程度真是不可限量啊!”
五、背诵中庸十三章上半部分。
1.指名背诵。2.小组背诵。
六、感情升华。
1.配乐朗诵。
2.学生说学习体会。3.教师小结。
传统文化哺育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子孙,是传统文化使古老中国荣获“礼仪之邦”的美誉。让我们一起学习传统文化,做个文明有礼仪的中国人。
七、教学板书:
八、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中庸》第十三自然段:“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造造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调节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
2.出示本节教学内容:“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造造尔?”
3.播放本文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及朗读节奏。
二、读通句子。
1.学生自由练读句子。2.指名逐句读句子。3.师范读正音。(板书:读准)
4.学生同桌练读,比一比谁读得准确、有节奏。教师巡视适时指导。5.检查朗读情况。
个人读。小组读。齐读。接读。
三、读懂句子。
原文:“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造造尔?”
译文:“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臣民应该对君王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弟弟应该对哥哥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朋友应该先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言谈却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说话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符合自己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
四、学以致用
听故事,说体会。听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以德感人
三国时北海人王烈,只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并没有做官,但在老百姓当中,却具有很高的威望。有一个人偷了别人的一头牛,被失主捉住了。盗牛的说:“我一时鬼迷心窍,偷了你的牛,今后绝不再干这种事。现在,随便你怎样处罚都行,只求你不要让王烈知道了。”
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立即托人赠给盗牛人一匹布。
有人问王烈:“一个做贼的人,很怕你知道,你反而送布给他,这是什么道理?”
王烈说:“做了贼而不愿意让我知道,这说明他有羞耻之心。我送布给他,就是为了激励他改过从善。”
一年以后,有一天,一位老人挑着重担,正在艰难地赶路,忽然遇见一个人,这个人帮助老人挑着担子走了数十里,到了老人家门口,把担子放下,不告诉姓名就走了。后来,还是这位老人,在赶路时丢失了一把宝剑,被一位过路人发现了。
为了避免让人任意取走,过路人便留下来看守,等待失主。待老人去寻剑时,发现那位守剑的人,正好又是上次替他挑担子的人。
这次老人得知了他的姓名,便去告诉王烈。王烈听后,很受感动。他说:“惭愧啊!世上有这样好的人,我却没和他见过面。”随即设法打听,原来竟是从前的那位盗牛人。王烈不禁大吃一惊,十分激动地说:“一个人受了感化以后,改过从善的程度真是不可限量啊!”
五、背诵中庸十三章下半部分。
1.指名背诵。2.小组背诵。
六、感情升华。
1.配乐朗诵。
2.学生说学习体会。3.教师小结。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七、教学板书:
八、教学反思:
第三篇:《数星星的孩子》第一自然段教学设计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师再指名读读带生字的词语:无数,第四声。
师:那这个字在课题当中读?
生:第三声,这是一个多音字。
师:说说有关的词语。
生:数学、数字随机指导“数”的书写
师:玉,王者有玉,王加一点,为“玉”字。玉盘,只皇家一般人才用的起。随机指导“玉”的书写
师:小朋友,这无数的星星撒在夜空是什么样呢?咱们做一个“撒”的动作。来,准备好(生做动作)。撒得再多一点(生做动作)。撒得再远一点(生做动作)。你们现在认识“撒"了吗?“撒”与手有关孩子们。你们“仰”起头来看一下,星星被你们撒到夜空中去了,瞧,多美呀!美得像无数的珍珠。见过珍珠吗?(出示珍珠的图片),谁想来赞美赞美这串珍珠?
生:珍珠是一颗颗的,很有光泽,珍珠是五颜六色的。
师:所以这里是把星星比作——珍珠。这么美的夜空,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师:珍珠这两个字都是要求我们掌握的会写字,老师现在把他们送进田字格,你来观察一下,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两个字都是王字旁
师:是啊,王字旁表示的就是珠宝、玉石,所以珍珠两个字都是王字旁。生:他们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师:你的观察真仔细,而且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咱们拿起小手在空中写一写。随机指导“珍、珠”的写法:师范写,生跟写,齐书空;生说注意事项,师总
结(提醒学生:注意左窄右宽,王字旁最后一笔为提);生在田字格上写三 遍(巡视指导);展示修改
第四篇:《数星星的孩子》第一自然段教学设计
《数星星的孩子》第一自然段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识字,体会张衡的坚持不懈和认真。
2、认识 “数”、“珍珠”、“撒”、“玉”、“仰”等几个字。
3、会写数、玉、珍珠。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欣赏图片,(星空图)
师:晴朗的夜空,我们一抬头就会看见什么?
生:有许许多多明亮的星星,一闪一闪的,有趣极了!
师:现在老师把美丽的星空搬到屏幕上来了,你们看,出示课件(美丽星空的画面)。想数一数吗?
在古时候有个孩子非常喜欢数星星,他还认为星星能数得清呢。今班我们来学习他的故事。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张衡
师:同学们真棒!板书课题:数星星的孩子 齐读“数星星的孩子”
2、识记多音字“数”
师:通过读题目同学们发现“数”的读音了吗? 生:多音字
师:出示词卡齐读词语“数(三声)星星、数(三声)不清、数(四声)学、无数(四声)”(教师正音,学习多音字。)
师:“数”字,在很多情况下他读四声,在做动词的时候,一定读三声。导读:天上有无数颗星星。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指导学生用“数学”和“无数”说句子)生:学生练习说句子
师:“数”在本课是生字,谁来说一说这个字你是怎样记住的?(加一加等)板书:“数”字,学生在课桌上书空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天上的星星能数清吗?你们有没有数过?
张衡小时候是怎么数星星的呢?课文的第一小节描写的很详细,同学们自由读读吧!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习第一自然段,在阅读中识字。师;这一段有几句话(三句),指名分句读。
师:这一段是写星星的样子和张衡怎么数星星的。晚上的星星什么样?请读有关句子。
生: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师:“无数”什么意思?谁能用“无数”说一句话;(学生练习用“无数”说句子)“珍珠”是什么?(出示亮晶晶的珍珠图片)谁见过?说说珍珠的样子。“珍珠”二字有一个共同点,谁能看出来?你怎样记住这两个字? 生:生答,师订正。(结构相同,部首相同,形声字)师:板书:珍珠 学生练习书空 师:“撒”字怎样讲?谁能用动作表示出来? 生:做动作
师:“碧玉盘”是什么?谁会解释?(教师帮着理解“碧玉”)。“碧”和“玉”字你是怎样记住的?请同学们说一说。
生:碧玉盘——碧玉做的盘。用加一加、换一换等方法记住“碧和玉” 师:“玉”怎么写?板书:玉 生:王字加一点,并书空。
师:再读这一句,闭上眼睛想象星空是什么样的,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们看到了深蓝色的天空像一个碧玉做成的大盘子,星星就像无数的珍珠撒在这个大盘子中,星星很多、很亮、很美很美,美丽极了。
师:同学们体会的真好,从“无数”、“满天”、“撒”字感受到星星的多,从“珍珠”能感受到星星的亮、美,从“碧玉盘”能感受星空的美。这一句是什么句式? 生:比喻句
师:星星像闪闪发亮的珍珠,星空像晶莹透亮的碧玉盘,真是美不可言哪!谁能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
师:如果星星,珍珠、碧玉盘能再读的亲切点,可爱点,那就更好了。练习说话:星星像——
师:是的,比喻句能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有感染力。以后可要学着用啊!
师:就因为星空如此奇妙,星星如此的多,张衡忍不住想数星星了,同学们划一划张衡数星星的句子,读一读,(指名读)
师:张衡那么爱数星星,我们也学着小张衡的样子,来数一数天上的星星好吧!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别太快,数清楚了。(师生一起数 大屏幕上的星星)师:谁来说说,刚才数星星,有什么感觉?(累)
师:我们刚才数了这么少,就有这样的感觉,而张衡却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他累不累啊? 生:累
师:天上的星星哪里数得清啊?可是张衡继续„„数的眼睛都花了,手都酸了,从这里,我们看出张衡是个怎么样的孩子?(是一个刻苦的孩子,认真的孩子,有决心、有耐心、坚强的孩子,还是一个不怕困难的孩子)
师:谁知道“仰”是什么意思?和哪个字意思相反?你怎样记住这个字? 生:“仰”是向上的意思,和低头的“低”意思相反;用加一加或换偏旁等方法记住这个字。
师:小张衡对星空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精神,让我们再一次朗读,把张衡坚持不懈,认真数星星的感觉读出来吧!
2、小结:同学们读得真棒!我们学了第一自然段有什么收获呢?你想对小张衡说些什么呢?
第五篇:数星星的孩子第一自然段教学设计
阅读中识字,轻松自然
——《数星星的孩子》第一自然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的字是:撒、玉、仰;
2、会写的字是:数、玉、珍、珠。
3、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4、引导孩子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星空的美。教学过程:
1、(课件出示星空图)
师:同学们,这星空美丽吗?你能用自己的话形容一下星空的迷人吗? 指二三个同学说。
生:晚上,无数的星星一眨一眨的,好像在和我们打招呼。生:夜晚。天上的星星亮晶晶的,一闪一闪的,真好看„„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看来美丽的星空的确让人喜爱,给我们的印象是这么深刻。课文第一自然段也描写了美丽迷人的星空,让我们来读读,看看它描写的夜空有多美。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画出描写美丽星空的句子。
请一生读读画出的句子,课件出示“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这句子太美了,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好吗? 指几名同学读,评议。
师:孩子们,星空真美,你们读得也很美,老师也来读一下,好吗?——“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感觉怎么样? 生:很美,比喻形象生动„„
生:无数的星星像珍珠一样,很漂亮。
师:说得真好,星星像珍珠一样很漂亮。在这句话中,把星星比作了什么?(珍珠)【课件出示“珍珠”】大家有好办法记住这两个字吗?组内讨论一下。生:“珍珠”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有王字旁。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记“珠”,朱德的“朱”加上王字旁就是珍珠的“珠”。师:同学们想的办法真好,观察得也很仔细。“珍珠”都有王字旁,因为珍珠是珍贵的宝石,古时候只有王公大臣王侯将相才会拥有,所以聪明的造字先生们就给带上了王字旁。大家想不想把这漂亮的写漂亮?那就跟老师写一写,看谁写得最漂亮。
随机指导“珍、珠”的写法:师范写,生跟写,齐书空;生说注意事项,师总结(注意左窄右宽,王字旁最后一笔为提);生在田字格上写三遍(巡视指导);展示修改
师:好,大家写的字也很漂亮。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这漂亮的句子。这个比喻句中哪个字把星星在空中的动感写了出来? 生:撒„„
师:对,是动词“撒”。老师这里把“撒”换做“放”(出示换后的句子),大家再读一读,感觉一下那个字更形象准确?(生各抒己见,最后统一意见,“撒”字好。)师小结:是啊,“放”只是把星星搁在那里写了出来,感觉死板板的,没有把星星在空中的动感及漫天的感觉写出来!感悟之后有感情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棒!同时这个“撒”字也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谁有好的办法记住它?
生:加一加,散学的“散”加上提手旁就是“撒”。生:根据意思来记,用手把东西散开就是“撒” 生:编顺口溜,散手撒。„„
师:同学们都说了很多好的方法,现在老师给大家编一个字谜,大家猜猜看看是这句中的哪个字?——“大王腰里戴一坠”。生:玉
师:对,大家还有没有好办法记住“玉”字? 生:加一加,王加点„„
随机指导“玉”的写法:注意最后写点(师范写,书空,注意事项,写与指导)师:“玉”字大家也写得很好,那大家知道“玉”是什么意思吗? 生:宝贝
生:珠宝,宝石
师:很好。这句话里把什么比作了白玉盘? 生:蓝天
师:无数的珍珠撒在了碧玉盘里,多美呀!咱们再齐读这句话,再去体会一下星空的美!
生齐读。
师:这么美丽的星空,文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生:数星星„„
指生读第二句——“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一直数到几百颗。”随机课件出示这句话。
师:这句话里有个多音字,是谁呢? 生:数 师:“数”是个多音字,谁来领读一下这里的音?
生读。
再给它组个词。
出示另一个音,指生读并组词!(对比中识字)
师:这个孩子是怎么样数的?谁能模仿一下他的动作?边模仿边读。
指生到讲台仰着头看上方,并读这一句。
师:刚才这个孩子做得非常好,大家一起来做仰头动作背这句话,一起来“数星星”。大家有好办法记住“仰”字吗? 生:仰很像一个人仰着头。生:用换一换,“迎”字走之旁换成单人旁就是“仰”。师:同学们真聪明,又想办法记住了“仰”字。“仰”是我们要认识的字,不要求写,现在我们来想办法把“数”字写好吧。
趁势指导“数”的写法:注意反文旁的第一笔“撇”插入左边“米”的下方“女”的右上方,使两个部件很好地组合在一起。
师范写,生书空,一边说着笔画。师再范写,强调注意事项,生再描红。生书写,巡视指导,展示修改评议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