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狠抓民生五项工程努力构建社会管理新模式[小编推荐]
狠抓“民生五项工程”努力构建社会管理新模式
岳阳县柏祥镇党委
岳阳县柏祥镇辖2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3.12万人。近年来,镇党委紧紧围绕中央“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市委“民本岳阳九项工程”的发展战略和县委“以大智促发展、以大爱保民生、以大气强基础、以大德壮队伍”的工作思路,坚持把“人民需要是第一追求、人民满意是第一职责”作为乡镇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狠抓“民生五项工程”,全力提升人民群众社会安全感和幸福满意度,努力构建社会管理新模式。
一、坚持政策惠民。一是切实加强领导。成立了惠农减负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常务副组长,纪检、财贸、财政、经管、办公室及各涉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二是严格落实责任机制。镇党委、政府与各村、相关部门签订了惠农减负责任状,印发了具体的实施方案,行政联村干部为所联系村惠农减负工作第一责任人,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并从各村转移支付中、涉农部门津补贴中各提起5000元作为责任金,联村干部在津补贴中拿出2000元作为责任金,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减负工作新格局。三是确保惠农资金发放到位。按照“一卡通”管理办法,对所有强农惠农政策资金全部纳入信息化发放范围。在“三补” 资金上,坚持村级造册、农户核对、财政打卡。在退耕还林补贴上,以林权制度改革为基础,坚持核算到户,打卡发放。在生猪大户补贴上,坚持标准,上门核查,张榜公布。在社会保障上,坚持农户评议,上门核实,如实申报,打卡发放。2010年度,全镇共发放各项国家惠农补助836万元,其中:种粮直补37万元,粮种补贴93万元,油菜补贴10万元,化肥补贴36万元,农业综合补贴221万元,退耕还林46万元,家电下乡补贴131万元,农业保险38万元,一事一议32万元,养殖补贴151万元,新农合受益补助39万元。
二、坚持恳谈亲民。积极开展以“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帮扶一户困难户、帮带一户致富户、帮教一户意见户”为主要内容的“三问三帮”民心恳谈活动。在恳谈活动中,按照“双三带”模式,要求干部职工带感情下去,带政策下去,带工作任务下去,把影响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和推进发展的好建议带上来,把大多数群众直接关心的利益诉求带上来,把计划生育的真实底子和各项中心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带上来。同时,按照每村一名县联点干部、一名乡镇联村干部、一名部门联村干部、一名政法系统干警的“四位一体”恳谈模式,认真落实好“干群联心卡”、“ 倡议书”、“民情恳谈手册”和“干部联三户帮扶表、村干部和党员联十户恳谈登记表和各村矛盾问题周排查表”工作。推行恳谈活动两年来,全镇干部职工共走访农户12118户,发放宣传资料41120份,收集整理意见936条,解决具体问题182个,密切了党群干群众关系。
三、坚持服务便民。为切实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有效解决人民群众“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办事难题,围绕“便民、利民、亲民、爱民”的宗旨,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以创建群众满意站所为目标,镇党委政府投资60余万元,于2010年底建成了柏祥镇便民服务中心,内设财政、计生、司法、民政、劳动、国土、规划等7个窗口,建立服务承诺制,实行首问责任制,推行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等“一站式”服务工作机制,公开办事程序,简化办事手续,为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尽力解难题。服务中心自运转以来,先后接待办事群众1500多人次,进一步提高了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同时,作为县、镇行政职能向农村的延伸与拓展,在有条件的村逐步建立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进一步拉近了干群联系纽带。
四、坚持稳定安民。一是坚持源头息访。全力推行“两种方法、三项举措”。在工作方法上,坚持主动出击,变“上访”为“下访”,坚持换位思考,变“堵访”为“疏访”。在工作举措上,成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领导小组,健全镇、村、组三级排查网络,全面推进“情况汇报、案情分析、领导交办、事后回访”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三会一访制”。今年1-8月份,全镇共接待、化解群众上访48批(次),调处矛盾纠纷21起,无一例越级上访发生。二是坚持集中整治。在偷盗、涉赌、涉毒、涉黑等违法犯罪行为打击上,加强镇、村治安巡逻,镇综治办设立举报信箱、举报电话,安排专人、专项工作经费,下达破案任务,对为破案提供线索举报人员和有功人员予以奖励表彰,每增加一起摩托偷盗案破获,奖派出所现金5000元。今年来,共破获盗窃案件二起,抓捕盗窃、吸毒人员7人。在安全生产上,建立了全镇安全生产隐患定期排查机制,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专项活动四次次。今年5月,联合县安监局、派出所,对吉福星炮厂私建工房进行了强制拆除,将法人代表赵远飞拘留5天,为全县烟花炮竹安全管理起到了震摄作用。
五、坚持发展富民。一是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来,我们先后硬化集镇十字路、大渡线、求索路、文胜路、七一路等主干路段22公里,硬化村级公路54公里。完成岳坊南北二干、付宝支渠护砌30公里,实现农业综合开发投资1200万元,平均每年超过400万元。完成农村低压电网整改村17个。在“五创提质”工作中,387个集镇店面违法搭建棚架全面拆除,投入38万元对菜市场进行了全面改造,强化了集镇安全,提升了集镇品位。二是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在项目建设上,镇党委、政府坚持“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得了”的工作方针,充分发挥人文资源优势,实施异地招商、乡友招商,岳阳林特机电有限公司、岳阳森鑫胶合板厂、岳阳浙桑蚕丝绸有限公司、岳阳中正电子有限公司、深圳文科园艺发展有限公司岳阳花卉苗木生产基地等多个项目相继落户柏祥。特别是今年引进的湖南竣博建材有限公司,总投资3000万元,预计投产后年解决劳动力就业300人,实现年税收200万元。在农业产业化上,坚持大户带动、协会推动、企业拉动。在柏祥生猪养殖合作社的带领下,全镇养殖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进一步提高,全镇共发展养殖大户300多户,其中万头大户2户,千以上大户17户,元至九月,全镇共出栏生猪13.5万头。2011年6月,岳阳县雷公藤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柏祥镇蒋渭村成立,计划建立中药村种植基地1500亩,使我镇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上又迈出了重要的步伐。同时,大力推行“订单农业”,建成了古越楼台黄酒糯米生产基地10000亩,引进了隆平米业20000亩生产基地建设项目。2010年,全镇共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585万元,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2657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530元。
第二篇:各地创新社会管理新模式
各地创新社会管理新模式
2011年07月15日 10:18:34 来源: 《时事报告》
今年2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以“社会管理创新”为主题;3月,全国“两会”上,“社会管理创新”议案提案被高度聚焦;5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创新社会管理成为当前各级政府最重要的日常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如何精细化管理居民社区社区?如何利用网络问政?如何形成合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本刊特选择北京市东城区城区、广东省惠州市、江苏省南通市三地,介绍他们创新社会管理成功经验,供大家学习借鉴。
北京市东城区:网格化精细管理
说起“网格”,人们不难想到,爬格子的稿纸,羽毛球的拍子,打渔的渔网,盛物品的网兜。纵横有致,丝丝相扣,节节相连。设想,把网格用在社会管理上如何?北京市东城区经过实践有了结果。领导说,这是社会管理的一种创新,使管理精细化,操作起来也更加精准;专家说,社会网格化管理作为最小单元,是对基层工作的延伸,是基层政权建设的提升;百姓说,网格化管理真是以人为本,我们从中得到了实惠。
自去年8月开始,东城区试行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以来,已将区属17个街道205个社区划分成了589个社会管理网格,建立了以“人、地、物、事、情、组织和房”为核心的7大类、32小类、170项信息、2043项指标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了“人进户,户进房,房进格,格进图”的工作目标。
一、细化网格亲情服务 管理更精细
东华门街道南池子社区是个历史风貌保护区,自从修缮改造后,实施了物业化管理,安装了磁卡门,居家安全有了保障,但居民与社区却日渐隔离。通过网格化管理,该社区被划分为4个网格,管理细了,工作内容就多了。
社区党委为掌握居民的基本情况、了解居民需求,充分发挥网格作用,破解“进门难”。给各网格制定并实施了亲情服务“6S”工作法,凡在网格内的居民都能享受“新婚送祝福、满月送生肖、生病送关怀、困难送温暖、生日送寿面、亡故送挽联”等六项亲情服务。通过“6S”工作法,网格管理员、网格助理员在服务过程中掌握了居民基本情况和服务需求等第一手资料,完善了社区网格基础 信息档案,也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
网格化管理,就是构筑区级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指挥中心、街道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指挥分中心、社区社会服务管理综合工作站“三级平台”和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管理”体系,推进社会管理的精细化。东城区在推行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在每个网格均配齐7种力量,包括以社区工作者为主的网格管理员;以社区民警为主的网格警员;以社会工作者为主的网格助理员;以街道处、科级干部为主的网格督导员;以网格党员中选出的网格党支部书记;以法官、检察官、司法干部为主的网格司法人员;以消防员为主的消防力量等,七种力量按照职责分工承担了解社情民意、维护安全稳定、开展环境监督、整治治安重点、做好群众工作,排查化解矛盾,落实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等职责,同时开展好社区困难群体、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工作。
早在2004年,北京市东城区在城市管理上搞了个万米单元网格,就是以万米为单元,将各种物件加以统计规范,诸如灯杆、井盖有多少,一一记录在案,井盖丢没丢?生活垃圾清没清?发现问题迅速弥补或纠正。在中央要求社会管理创新的大背景下,在城市管理上再飞跃一步,进行社会管理,确实是一种提
升。社会管理网格化,要比城市管理网格化复杂得多,通俗地说,由管理城市部件静态“物”到服务管理以“人”为主体的动态转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社会管理的革命。
目前,东城区的社区网格划分工作已经完成,基础信息数据库也已建立,三级平台已搭建,七种力量均已到位。按照每个网格“一格一助理员”的要求,从区流动人口、计生、工会、人保、司法等方面的850名协管员力量中,经过考试,选拔出196名作为网格助理员,又从社会招聘404名大学生,组成一支600人的东城区社会服务管理的新型队伍,覆盖全区17个街道205个社区589个网格。
二、反馈及时精准指挥 事件处置快捷高效
去年10月下旬,和平里街道西河沿社区3号网格5号楼一居民户发生煤气中毒,值班网格人员得知信息后,赶往该居民家中,将其迅速转移到门外通风良好处,并立刻电话通知负责该网格的街道干部,街道领导接报后及时组织公共安全、综治、流管干部赶往现场,对其居室采取通风措施,积极做好善后工作,从而避免了一起严重煤气中毒事故的发生,实现了网格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的高效能。
永外街道充分发挥社会管理综合指挥分中心的综合优势,依托专业力量,在化解进京重复信访案件工作上形成合力,经过多次反复努力工作,政策讲清,道理说透,终将1993年的积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使涉法涉诉信访人在领到法律援助款2.2万元后,在《息诉罢访承诺书》上签了字,提前完成了“事要解决、案结事了、息诉罢访、人民满意”的工作目标。放在过去,像这类陈年积案,只能是互相推诿扯皮,一拖再拖。
为使调解工作也能做到快捷高效,龙潭街道制定了《人民调解进网格工作制度》、《人民调解进网格工作流程》,按照“三定期、三不出”的原则,即:“网格助理员定期巡查,小事不出网格;网格管理员定期汇总,一般纠纷不出社区;街道指挥分中心定期分析,复杂纠纷不出街道”,使基层人民调解工作更加深入,化解矛盾更加高效。
三、服务精心综合执法 管理讲实效
去年10月,北新桥街道辖区居民群众对胡同内私装停车装置问题反映日趋强烈,街道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指挥分中心了解情况后,网格工作人员找到当事人了解情况,进行劝说,希望其自行拆除,以免影响其他居民的正常出行。可当事人有的拒不拆除、有的采取观望的态度、有的表面上答应却没有实际行动。在协调未果情况下,按照网格社区的程序,将情况上报到街道综合指挥分中心,分中心立即召开协商会,决定组成以城管分队牵头的联合执法组,联合公安、交通等部门执法人员和社区居委会干部,对辖区胡同内私装地锁逐步进行强制拆除,共拆除违规地锁49处。通过三级社会服务管理组织体系综合协调开展工作,有效地监督治理了城市环境,还路于民,得到了广大居民群众的欢迎。
通过精细管理,精准指挥,精心服务,北京市东城区真正发挥了网格化模式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今年春节期间,全区的火灾、火情下降数创历史新高;全国“两会”期间,全区110刑事类警情、刑事手段类警情和刑事立案数均实现了大幅下降。
从2008年8月开始,惠州市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网络问政工作。随着实践的深入,网络问政成为了一项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的“惠民工程”,升华为实现“惠民之州”、“文明城市”、“幸福惠州”等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惠州网络问政工作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 7
项,并被《人民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作为“惠州样本”广为宣传报道。惠州因此获评“2009年广东网络问政城市”、“2010中国互联网与社会管理创新城市”。
广东省惠州市:网络问政打造“惠民之州”
一、建立领导用网机制,促进主动问政
惠州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做好网络问政工作对于新时期执政的重要性,坚持“不回避、不忽悠、不作秀”和“真问互信,真听实干”的原则,借助网络问政平台,由主要领导带动各县(区)、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积极上网、触网、用网,主动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让群众声音得以传到“庙堂”之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业斌亲自担任惠州市网络问政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亲力推动问政工作。如2008年6月,市委书记黄业斌对网友“hzhqzxs”有关呼吁开通惠州到淡水公交车的帖文作出第一个批示批示,要求相关部门适时开通公交线。两年多来,市委书记黄业斌和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汝求分别通过人民网、奥一网、今日惠州网等网络媒体与网友交流近10次。此外,黄业斌、李汝求等市领导还通过3次网友见面会、网友座谈会,面对面听取网民的意见、建议。在主要领导的带动下,各县(区)、各市直职能部门先后成立网络问政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网络问政工作。
二、建立全方位互动机制,做到便捷问政
惠州市打造了四个富有特色的网络问政平台,实现了全方位互动。第一,编写《惠民在线信息摘报》全方位收集民意直达决策层。从2008年8月开始,市委宣传部将网民关注或较为突出的意见、建议和问题进行收集整理,编成每周一期的《惠民在线信息摘报》上报市主要领导批示,批示 批示 由市委督办和市政府督办转各部门办理,结果统一在本地三个主要网站上公布。第二,开
设“惠民在线”论坛——全媒体在线即时交流。每月各安排一名市领导和一名市直职能部门负责人在“惠民在线”论坛上线,进行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网民可以现场提问和发表意见,与上线领导直接交流。“惠民在线”论坛2008年8月开播至今,已有60多位市领导、县(区)领导和市直部门负责人上线,成为网民参政议政的“网上议事厅”。第三,创建网络问政综合信息平台——全天候受理网民问题。2008年11月,在政府门户网推出网络问政综合信息平台,为群众提供24小时的意见受理渠道,群众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电话提交意见和建议。群众提交的信件通过政府电子公文交换平台分送相关县(区)和市直职能部门,各部门通过该平台予以回复,实现前台受理、后台办理的“一站式”网络问政方式。第四,开通“书记微博”——市领导与网民的“直通车”。2010年3月22日,黄业斌书记在奥一网开设“黄业斌微博”,成为了广东省第一个开通微博的地市级领导。他每周发表一篇微博文章,与网民进行直接、快捷的网络“交谈”。通过不断完善这四个平台建设,引导民众有序地、便捷地参与政治生活和公共事务。据统计,从2008年8月至2011年5月31日,黄业斌书记在126期《惠民在线信息摘报》上批示批示 交办并办理问题519个。
三、建立严格考核机制,确保有效问政
首先,综合信息平台设置“红黄绿”灯和评分制度。提出回复网民问题的“四部曲”,以及“红黄绿”灯和评分制度。要求各部门回复信件按照“立即回复、按程序办理、及时派员处理、办结情况告知”等四个步骤进行。一般性问题5个工作日内回复,比较复杂的问题15个工作日内回复。5个工作日内按时回复的,平台将自动标以“绿”灯,未回复的标以“黄”灯,超过15个工作日仍未回复的标以“红”灯。提交信件和浏览信件的群众,都可以对部门回复做出评分,评分结果公开,并作为网络问政工作的考核指标之一。
其次,定期开展各项检查、监督。一方面,市领导在《惠民在线信息摘报》上的批示批示,市领导上线时没有解决的问题,由市委督办、市政府督办交相关县(区)、职能部门限时处理和回复,统一向网民反馈。另一方面,由市纪委会同市委督办、市政府督办、市委宣传部、市经信局组成检查组,每月进行检查监督。
再次,三项考核评价问政成效。将市直各部门的网络问政工作情况纳入“行风评议”和“万众评公务”考评范围进行考评,对县(区)网络问政工作纳入了县(区)委书记、县(区)长及市直部门正职目标责任考核,考核中低于80分(100分制)的,给予黄牌警告。通过“三管齐下”,严格考核,推动网络问政工作有效运作。网络问政已成为排解民忧、化解矛盾的“直通车”,也成为网络反腐、行风监督的“千里眼”。
四、建立媒体联动机制,实现明白问政
一是在“惠民在线”论坛播出前,本地所有媒体进行预告,在通过网站征集意见的同时,传统媒体派出记者线下收集问题。二是在线上交流结束后,传统媒体对上线交流情况进行大篇幅的跟踪报道。三是本地主要网站首页突出宣传网络问政,市领导在摘报上的批示批示、处理情况等都在重要位置及时公布。四是传统媒体专门开设“惠民在线报网互动”、“惠民追踪”等栏目,对网络问政工作全程跟踪报道。通过全媒体互动,网络问政工作已家喻户晓、深入民心,越来越多的党政官员与网民群众一起,共同参与到社会管理当中。惠州网络问政品牌正以不断高涨的人气和参与度,转型成为一个响亮的社会管理品牌。
江苏省南通市:大调解形成大合力
2003年,南通市实现经济总量超千亿、财政收入超百亿的双超目标,经济发展整体跃上腾飞的新起点。与此同时,经济高速增长下,各类潜在的、突发的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因利益格局调整带来的人民内部矛盾逐渐上升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矛盾。如何探索出一条化解新时期社会矛盾的新路子?
2003年以来,南通市在全国率先构筑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八年来,全市各级累计调处各类矛盾25.8万件,化解民转刑案件、越级上访案件、群体性事件10600余件,全市连续13年无重大刑事案件、重大群体性事件和重大安全责任事故;连续四届12年被中央综治委表彰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地市,并被授予“长安杯”,2010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
一、用大整合的机制提升大调解实效
南通市在创新发展大调解体系中坚持以大整合的机制实现社会调解资源整合的最大化,以更加多元化、社会化和开放性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化解机制,不断构筑起“一综多专”的大调解工作新格局。
专业资源和行政资源大整合。2008年2月,南通成立全省首家由政府主导管理下的独立第三方的医患纠纷调处中心,实行市、区、医院三级联动,构建多方联动的资源整合机制、客观公正的事故鉴定机制、规范有序的调处预防机制和科学合理的纠纷理赔机制。一般性医疗纠纷以医院为责任主体调处,重、特大或疑难纠纷由调处中心负责调处。医患纠纷调处机制的运行,使原来常见的患方在医院大吵大闹现象,转而变为医患双方自愿到调处中心协商解决。据统计,2008年以来,全市累计化解医患纠纷558件,为患方兑付理赔款2586.2万元,其中零赔付6件,所调解纠纷实现“零反悔”,被媒体誉为“打开了化解医患纠纷的第四扇门”。2009年12月,首届中美法治与人权研讨会在南通召开,美国参会人员在实地考察市医患纠纷调处中心等单位后,他们一致认为
医调中心很好地维护了患者的权益,调解过程是客观公正的,体现了对生命权的尊重,对美国化解此类纠纷提供了借鉴。
在创新实践的引领下,拆迁纠纷、劳资纠纷、环保纠纷、消费纠纷、交通事故、土地流转纠纷等系列化专业调处机制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哪个领域矛盾多发、高发,调处机制就延伸到哪个领域”。专业调处机制在依法调解的前提下,通过建立政策调整、司法救助、行政救济、保险理赔、社会援助等手段,来实现群众利益的协商化解和诉求实现,使调解更富人性化。
政法资源和社会资源大联动。长期以来,公检法部门一直是各类矛盾纠纷的汇集地,案多人少矛盾日益突出。南通市创造性地推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与法院、公安局、检察院职能工作的有效对接,推动调解逐步上升为政法部门执法办案的主体手段。
公调对接机制实行县调处中心与县公安局、乡镇调处中心与派出所、村居调处站与警务站三个层面的对接,设立专业机构,安排专门场所,落实专职人员,以及规范矛盾纠纷移交的类型、程序和方法,真正实现无缝对接。2007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通过公调对接调解纠纷45843件,调解成功率97%以上,同一矛盾纠纷重复报警率由原来的12.5%下降到目前的2.3%,由矛盾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和越级上访分别年均下降15.8%、24.6%。
如东县张某在骑摩托车带同学惠某回家途中发生事故,致惠某死亡,公安机关以交通肇事罪将该案移送检察院起诉。承办检察官认真做好惠某父母的心理疏导工作,被取保候审的张某也主动与惠某父母接近,常到被害人家中做农活,双方关系得以缓和,检察机关积极促成双方达成和解,惠某父母原谅张某并主动将赔偿数额从40多万元降到16万元,张某跪在被害人父母面前,表示
将视惠某夫妇如亲生父母。最后,如东县检察院依法对张某作出了不起诉决定,使张某重新返回校园。这只是数百件检调对接案件中的一个。
公调对接、检调对接、诉调对接等为主体的对接调处机制,使大调解不仅成为百姓群众解决问题、维护权益的首选渠道,而且减少了矛盾纠纷进入司法渠道的流量,缓解了政法部门人少案多的矛盾。
二、用大建设的投入激发大调解活力
强化平台建设。按照“强化县级龙头、完善乡镇主体、夯实村级基础”的思路,着力做实大调解组织平台。9个县(市)区调处中心全部按正科级事业单位单独列编,主任由党委分管领导担任,实行机构专设、编制专列、人员专职。在乡镇一级,把调处中心作为政法综治中心的核心办事机构,乡镇政法委书记坐阵办公,配备440名专职人员。在村居一级,2255个村级调解组织与村(居)综治办、警务室三位一体,配备2名以干部为主体的专职调解员。
强化功能建设。突出县级调处中心矛盾纠纷排查、重大纠纷调处、组织听证对话、社会舆情研判、稳定风险评估、对下管理考核等八大综合功能。乡镇调处中心主要负责调处自身受理、上级指派的矛盾纠纷和村居协调解决不了的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并对本辖区内各类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等工作实行统筹。村居调处站依托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设立,与村综治办、警务室三位一体,赋予其预防、排查、调处、回访“四项职能”。这样,全市矛盾纠纷的化解呈现“金字塔”型格局,75%左右的矛盾纠纷在村居、12%左右的矛盾在乡镇、8%左右涉及跨行业、跨地区的矛盾在县(市)区级得到化解。
强化制度建设。规范绩效考核制度。把矛盾纠纷的调处率和调处成功率、民转刑案件的下降率、越级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管控率、人民群众的满意率等八项指标作为各级干部和调解员的考核重点。建立激励机制。市委、市政府每2年进行一次“十佳调处中心”“十佳调解员”表彰活动,已连续表彰3届。市综治委已连续四年组织开展“三无”(无民转刑案件、无群体性事件、无越级上访)乡镇评选。8年多来,全市大调解战线有110多名干部得到提拔使用。
强化科技建设。去年以来,南通市投入120万元自主开发大调解信息管理系统,覆盖市、县、镇和村居,实现了大调解滚动排查、信息流转、矛盾预警、绩效统计等工作的及时、畅通、便捷、高效,实现大调解体系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迈进。同时,各县(市、区)建立了大调解视频系统,实现重大矛盾纠纷实时进行远程指导,开展远程业务培训、提供在线法律咨询等。
专家点评:创新社会管理应“以人为本”
□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竹立家
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发生了重大转变,以“民生为本”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具有非常紧迫的意义。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核心是建立“良性的社会运行体制”,消除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体制机制障碍,锻造符合新时期“社情民意”的“民心工程”,让人民过上心情舒畅、幸福美满的好日子。
目前,我国的许多地方和部门,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广东惠州的“网络问政”、江苏南通的“大调解”体系、北京东城区试行的“网格化社会服务”,都对通过社会管理体制创新锻造“民心工程”具有重要的启示。为了深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我们还必须进一步从“社会结构性改革、社会组织建设、政府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加大社会管理创新力度。
首先,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基础是“社会结构性”改革。社会结构性改革是指社会资源与价值在社会公众之间公平分配的改革,其政治和道德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团结”和“社会合作”,实现社会稳定的、持续的和良性的运行。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重要资源和价值被一部分人乃至少数人所占有和垄断,或被强势利益集团和利益联盟所瓜分,那么,社会的“发展链”就会断裂,社会就会失序并进而陷入混乱状态。
其次,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关键是“社会组织”建设,是实现社会的“有效分权”。分权有“纵向分权”和“横向分权”两种,纵向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合理的权限划分;横向分权是指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政府与个人之间的权限划分。特别是政府与社会组织和个人之间的权限划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前现代社会”,政府权力是唯一的社会管理权力,是社会治理的唯一主体,但在“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随着社会管理复杂性的增加,社会由“政府治理”向“社会共同治理”的转变成为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
最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使社会处于一种良性运行状态,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管理能力的提高的核心环节是“政府自身建设”,而政府自身建设的重点是防止“特权腐败”,实现“权力约束”,使公共政策的制定能够回应人民群众的愿望与要求,能够体现公共精神和公共价值,从而在根本上建立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信任。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重大的“战略转型期”,转型的关键词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目的是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在继续关注如何把“蛋糕做大”的同时,未来30年,必须把关注的重点放到如何把“蛋糕切好”上来。
第三篇:狠抓安全管理 构建和谐校园
狠抓安全管理 构建和谐校园
——台矿子弟校创建“平安校园”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各级主管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在县教科局的直接领导下,我们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围绕“绷紧一根弦,织好一张网,重要除隐患,严查保平安”的工作思路,通过明确责任,完善制度,落实措施,努力营造安全、文明、健康的平安校园环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我就有关工作向各位领导作一简要汇报。
一、群防群治,建立健全安全工作机制
为抓好安全工作,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平安校园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了校领导、班主任、值日教师、值周学生和专职保安人员组成的交叉管理网络,坚持每天24小时值班,使安全工作人人关心,处处把关,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学校把安全工作纳入了学校总体计划,制订了安全工作考核条例,认真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原则,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将校园安全工作实绩与各班级、教职工评估相挂钩,实行安全责任事故一票否决制,确保了各项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安全方面的各种规章制度一应俱全,通过建章立制,严明了学校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使学校安全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不留盲点、不出漏洞,实现了群防群治、全员参与的安全工作局面。
二、预防为主,加强安全防患教育
安全工作,重在预防,将一切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师生人身、财产安全,是学校安全工作追求的终极目标。为此,我校要求全 体教职工要树立“六种意识”、克服“四种心理”、坚持“四不放过”。六种意识:即“大于天”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第一”意识、“防范”意识、“共管”意识;克服四种心理,即“凑合”心理、侥幸心理、麻痹心理、粗心心理;坚持“四不放过”,即问题原因不查清不放过、问题责任不明确不放过、问题处理无结果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并充分利用横幅标语、班级墙报、主题班会、国旗下演讲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营造“人人讲安全,处处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浓厚氛围。
其次,我校定期组织班主任、教师学习有关对学生实施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的内容,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广泛搜集关于校园安全的信息,及时在班主任例会、教师会上通报、学习,使全体教职工克服麻痹思想。
再次,加强学生的安全行为规范和安全知识教育,做到多管齐下。一是加强学生安全行为规范教育。我们将每学期开学的第一个月,确定为安全行为规范教育月,并确定第一周为安全教育周,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台矿子弟校学生一日常规》、《班级量化考核细则》等。通过教育,学生的纪律观念得到了加强,日常行为习惯也得到较好的约束和进一步的规范。二是加强安全知识教育。结合各年级安全教育实验教材,每周开设一节安全教育课。另外,通过举办安全知识竞赛、国旗下安全主题演讲赛、安全教育讲座、创办安全教育报、突发事件的疏散演练等安全专题教育活动,既落实了防盗、防火、防震、防触电、防交通事故的“五防” 知识教育,又提高了学生自护自救能力。三 是加强安全警示教育。在课间操训话、国旗下讲话中,及时以周边案例和同学们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训导,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安全第一,警钟长鸣的观念。
三、关注细节,落实安全工作措施
我校认真落实“人防、技防、物防”三位一体的防范措施,坚持“从细微处着眼,从最小处抓起”的原则,加大安全工作人力、物力的投入。学校严防细查、速改快整,现安装防盗报警器30多个,覆盖了学校所有楼房及办公地点;在师生活动集中的地方安装应急灯10盏,新购消防器材17具,维修消防器材60具,安装更新防盗门5处,新安装防护网20余处,加固体育活动器械13处。此外,在以技术防范为主要手段的同时,加强了人防安全,在2010年5月份,新增了两名保安人员,增加人防的力量。修改了教师值班制度和夜间值班巡逻制度,完善了值班预案和节假日领导带班制度。这一系列措施,确保了学校师生财产和生命安全,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持续、稳定地发展。
四、多措并举,抓好学生安全管理
1、严格校纪校规。要求学生进入校园(包括节假日)必须佩戴校徽,不能骑车,每天早中晚学生进出校门时均由值日教师和值周学生在校门口进行检查;并且严格学生家长接送制度,确保专人接送。
2、加强课间管理。课间操和上下课间,每个楼层都有值日教师在楼道拐弯处及各班巡视,杜绝学生在课余时间滋生事端。
3、加强学生上学、放学管理,每天放学都有值日老师站岗监督学生的路队情况,确保学生的交通安全。
4、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定期联系家长,齐抓共管,不断提高家长对安全工作的认识。配合有关部门,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了治理。
5、加强食品卫生管理,经常进行检查,杜绝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6、班主任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和特殊学生档案,对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学生,有心脏病、心理疾病的学生和行为不规的学生进行特别关注,建立跟踪档案,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7、对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进行了专项摸排检查,杜绝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8、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每月进行一次矛盾排查,对发现的问题正确引导学生的情绪,杜绝校园暴力的发生。
10、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育职工遵守职业道德,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五、警钟长鸣,巩固安全工作成果
抓好安全管理,对于学校来说,是一项持久性工作,只有常抓不懈,常抓常新,警钟长鸣,才能打好安全工作攻坚战。
我校建立、完善了《学校安全检查制度》,落实了长效管理机制。目前,学校已形成了科室自查、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的安全检查制度,每学期初、学期末和每年雨季前,学校后勤人员都将所有楼房、水电线路检查一遍,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并召开安全工作专题会议,将隐患和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重视对门卫的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学校,对学生实行离校 请假登记制度,并由家长亲自接送,学生方可离开校园;严格值勤值班制度,成立了“学校安全巡逻队”(由门卫和值班人员组成)和“学生安全宣传督导队”(值周班级学生组成),对学生入校、放学、在校安全,实行全方位、无间隙监控。
建立了安全工作日报告和安全整改通知书制度。制定了《学校安全巡查表》,在全校各班级、各科室中设立了安全负责人,要求每天对各自范围内的学生动态、教学生活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并由值班人员不定时对学校各个环节进行巡查、记录,如有问题并向班主任和各科室责任人汇报,最后上报校长,然后由校长签署处理意见,限期整改;进一步落实了《台矿校安全岗位责任制》和《台矿校安全“一岗双责”制》使学校安全管理网络覆盖到校园的每一个区域,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时段。
多年来,我校坚持安全工作检查、报告制度从未间断,学校一切活动的开展和安排,首先考虑的第一因素就是安全,每次大会小会,布置的第一件工作也是安全。正因为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高度重视安全工作,时刻保持警惕性,我校安全责任零事故,被县教科局评为“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安全无小事,责任重如山。我们在学校安全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工作中还存在不足。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强化责任,落实措施,以更扎实的工作、严格的管理和精心的关爱,为师生撑起一片安全的蓝天!
2011.12
第四篇:构建学习共同体 探索管理新模式
构建学习共同体
探索管理新模式(范文)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规模不大的农村初中,几年
前教学质量平平,在全县十多所初中学校中位居中下。
穷则思变,几年前我们大胆实施了以“构建班级学习共
同体”为核心的课程改革。但在改革的实践之中,我们
发现那种传统的班级管理完全依靠班主任的管理模式
阻碍了班级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我们才逐渐意识到,课
改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把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同班级管理
模式的创新结合起来。因而,我们在实践之中开创了“班
级组”班级管理制度,目的在于构建班级教师全员参与
班级管理的新模式。
一、构建班级学习共同体,为建立班级组制度奠
定基础
班级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我校这几年课改的核心,我们确定以构建班级学习共同体为学校课改的核心缘
于农村初中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的不利现状。农村家庭
家长文化程度低,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留守儿
童的比例大,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多,家庭教育不足,甚至出现“真空”。
我曾对所在学校的学生家庭情况作
了调查统计,全校不到
400
名学生中,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比例竟占到了总数的57.5%。其中留守儿童的比例
占
17.5%,组合家庭的比例占
37.5%,单亲家庭的比例
占
22.5%。我还对学生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作了调查统计,小学毕业的比例占
20%,初中毕业的比例占
72.5%,高
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占不到
10%。这一组数据让人
触目惊心啊。这严重制约着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鉴于这种不利的家庭教育现状,我们充分调动并
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作用,在班级中构建学生与学
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帮、互助、互学的团体,分享各
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共同活动
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并对这个团队具
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样的团队就是我校这几年
课改着力构建的“学习共同体”。
在课改中,我校各班所有的学科老师都参与到不
同类型的学习共同体中,去担任指导老师。这些教师,在共同体的学习和生活中不仅在“教书”,更在“育人”。
他们行使了班主任职责,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班主任角
色。
二、建立班级组制度,构建教师全员参与的班级
管理模式
我校“班级组制度”建设的具体做法是:
取消“班
主任”这一传统称呼,由一个班的全体教师组成班级组,班级组作为一个集体,对班级实施管理,共同承担责任。
班级组成员民主推选班级组组长,负责作好班级管理的统筹和协调工作。班级组建立好之后,在班级组组长的统一分工和
协调下,班级组成员分工到班级中不同的学习共同体
中去担任指导教师。
我校各班在课改中构建起了不少的有助于激发学
生学习动力,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学习共同体。其中,学生参与面最广的学习共同体是“学习小组”,参与面
达到了
100%。我校各班的学习小组一般由
5~6
人组成,每个班大约有
6~7个学习小组。班级组的建立,在组
长的统一安排和协调下,把班级组成员分配到每一个
学习小组中当指导老师,由一个或两个教师负责和指
导一个学习小组。这样,我们完全有精力和时间把班
主任工作做得更加精细。
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
较大。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中的“学困生”
较多。他们学习基础差、习惯差,还往往厌学。在传统的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情况下,对这些家庭教育严重缺
失的留守儿童的关爱是不够的。毕竟班主任一个人管
理几十个学生的一个班级精力是不够的。针对这种农
村学校特有的教育现状,我们在课改中的班级学习共
同体的建设中,每个班均成立专门帮扶留守儿童的“关
爱学习小组”。并让班级组中的每一个成员指定辅导、关爱一位“关爱学习小组”的留守儿童。这种“一对一”的关爱和帮扶大大地弥补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滋润了他们干涸的心田。
三、推进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突破习惯
几年前,在我们实施班级组管理班级的制度之处,除了受到不少老师支持之外,还免不了某些老师的抵
触。针对这种部分老师在对待班级管理中的推卸、观望、迟疑心态,学校想了不少的办法。老师的这种对班级
管理责任的推卸,其实是长期以来“只教书,不育人”
习惯的延续。鉴于此,学校开展了大量的宣传与动员
工作。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分年级动员,学校领导
干部也带头加入班级组。慢慢地,这部分迟疑的老师
心甘情愿地投入到班级组的工作中去了。
要改变一种传统与习惯仅凭思想动员工作是不够的。为了让学校全体老师参加到班级组的工作中来。学
校通过教代会,制定了班级组工作制度,规定每个老师
都要参加到各班的班级组中来,并明确了班级组组长、成员的具体职责。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几年下来,学校老师的观念、心态发生了巨大转变。以前,在班主任管理制度下,面
对班上的“问题学生”,学科老师总会在班主任面前抱怨,求助。但当我们的学科老师融入班级组之后,面对同样的问题,老师都会相互商量着如何帮助学生。同样的问
题,学科老师的表述从“你班”变为了“我们班”,从“你
还不管管”变为了“我们商量,看有什么法子”。这里
变的是学科教师的观念和心态,他们已由以前“只教书,不育人”班级管理旁观者转变为了班级管理的主人。
(二)融合与探索
班级组制的建立让学科教师充分地参与到了班级
管理中来,但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却往往会因教师
个人的教育理念和风格的不同而产生一些分歧。王老
师为人幽默,管理学生喜欢循循善诱;
张老师雷厉风行,刀子嘴,豆腐心,对学生要求严格;
黄老师做事仔细,对学生关心细微入至,对学生的思想工作也做得点滴
不漏……这里没有对与错的问题,只是风格不同罢了。
但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班级组成员时常会出现分歧,甚至有时还会让班级组成员之间彼此不悦。我们在建立班级组之初,还需加强对班级组的培
训,要让班级组成员在思想的碰撞中形成共同的价值
观,让班级组在学校办学目标的引领下确定好班级组的教育理念和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除此以外,学校还
应定期召开班级组交流会为班级组成员之间经验的交
流与分享搭建平台。最终要让班级组成员在班级管理
中求同存异、既分工又合作、并能发挥各自的特长,形成强大的班级管理合力。我校突破班主任管理班级的传统模式,建立班级组
制度,让所有教师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这种班级管理
模式的改变给学校带来了不少积极的变化。它集中了教
师的智慧,优化了教师资源,形成了强大的团队合力。
最重要的是学生被全面关注,便于分层教学,大大激励
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弥补了农村学校家庭教育的缺失。
第五篇:构建学习共同体 探索管理新模式
构建学习共同体
探索管理新模式
摘要:
班主任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但因工作压力和责任太大,而让现在不少
中小学陷入“班主任管理怪圈”,尤其是农村学校更为严重。鉴于此,本文在构建班级学习共同体
基础上,建立班级组制度,目的在于构建班级教师全员参与班级管理新模式。让班级组成员分工担
任学习共同体的指导教师,这样优化了教师资源,形成了强大的团队合力,学生被全面关注,弥补
了农村孩子家庭教育的不足。
关键词:
学习共同体
班级组
团队
校的基本单位是班级,一所学校班级管理水
学
平直接决定着这所学校的办学水平。鉴于班
级管理的重要性,当前各中小学在学校管理中特别重视
班级管理。据我所知,不少学校尽管非常重视班级管理,但就班级管理模式而言却显僵化。若去考察我们当前的中小学班级管理,你会发现很多学校基本上采用的是以
班主任制度为核心的班级管理模式。但现在这种单一的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管理模式却慢慢地表现出它的弊
端。自教师绩效工资实施以来,为确保班主任权益,各
校建立了班主任工作津贴制度。可随着班主任待遇的提
高,不少学校却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即“班主任怪
圈”:
班主任管理制度—实施班主任津贴—更多任务量
—提高津贴—再加大工作量—教师不堪重负,不想当班
主任—再提高津贴—工作量再次变大。结果是班主任责
任被无限放大,几乎是一个人“包班”管理,而学科教
师“只教书,不育人”这一现状已经影响到了不少优秀
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升,制约了不少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规模不大的农村初中,几年
前教学质量平平,在全县十多所初中学校中位居中下。
穷则思变,几年前我们大胆实施了以“构建班级学习共
同体”为核心的课程改革。但在改革的实践之中,我们
发现那种传统的班级管理完全依靠班主任的管理模式
阻碍了班级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我们才逐渐意识到,课
改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把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同班级管理
模式的创新结合起来。因而,我们在实践之中开创了“班
级组”班级管理制度,目的在于构建班级教师全员参与
班级管理的新模式。
一、构建班级学习共同体,为建立班级组制度奠
定基础
班级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我校这几年课改的核心,我们确定以构建班级学习共同体为学校课改的核心缘
于农村初中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的不利现状。农村家庭
家长文化程度低,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留守儿
童的比例大,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多,家庭教育不足,甚至出现“真空”。
我曾对所在学校的学生家庭情况作
了调查统计,全校不到
400
名学生中,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比例竟占到了总数的57.5%。其中留守儿童的比例
占
17.5%,组合家庭的比例占
37.5%,单亲家庭的比例
占
22.5%。我还对学生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作了调查统计,小学毕业的比例占
20%,初中毕业的比例占
72.5%,高
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占不到
10%。这一组数据让人
触目惊心啊。这严重制约着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
鉴于这种不利的家庭教育现状,我们充分调动并
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作用,在班级中构建学生与学
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帮、互助、互学的团体,分享各
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共同活动
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并对这个团队具
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样的团队就是我校这几年
课改着力构建的“学习共同体”。
在课改中,我校各班所有的学科老师都参与到不
同类型的学习共同体中,去担任指导老师。这些教师,在共同体的学习和生活中不仅在“教书”,更在“育人”。
他们行使了班主任职责,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班主任角
色。
二、建立班级组制度,构建教师全员参与的班级
管理模式
我校“班级组制度”建设的具体做法是:
取消“班
主任”这一传统称呼,由一个班的全体教师组成班级组,班级组作为一个集体,对班级实施管理,共同承担责任。
班级组成员民主推选班级组组长,负责作好班级管理的统筹和协调工作。
班级组建立好之后,在班级组组长的统一分工和
协调下,班级组成员分工到班级中不同的学习共同体
中去担任指导教师。
我校各班在课改中构建起了不少的有助于激发学
生学习动力,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学习共同体。其中,学生参与面最广的学习共同体是“学习小组”,参与面
达到了
100%。我校各班的学习小组一般由
5~6
人组成,每个班大约有
6~7个学习小组。班级组的建立,在组
长的统一安排和协调下,把班级组成员分配到每一个
学习小组中当指导老师,由一个或两个教师负责和指
导一个学习小组。这样,我们完全有精力和时间把班
主任工作做得更加精细。
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
较大。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中的“学困生”
较多。他们学习基础差、习惯差,还往往厌学。在传统的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情况下,对这些家庭教育严重缺
失的留守儿童的关爱是不够的。毕竟班主任一个人管
理几十个学生的一个班级精力是不够的。针对这种农
村学校特有的教育现状,我们在课改中的班级学习共
同体的建设中,每个班均成立专门帮扶留守儿童的“关
爱学习小组”。并让班级组中的每一个成员指定辅导、关爱一位“关爱学习小组”的留守儿童。这种“一对一”的关爱和帮扶大大地弥补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滋润了他们干涸的心田。
三、推进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突破习惯
几年前,在我们实施班级组管理班级的制度之处,除了受到不少老师支持之外,还免不了某些老师的抵
触。针对这种部分老师在对待班级管理中的推卸、观望、迟疑心态,学校想了不少的办法。老师的这种对班级
管理责任的推卸,其实是长期以来“只教书,不育人”
习惯的延续。鉴于此,学校开展了大量的宣传与动员
工作。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分年级动员,学校领导
干部也带头加入班级组。慢慢地,这部分迟疑的老师
心甘情愿地投入到班级组的工作中去了。
要改变一种传统与习惯仅凭思想动员工作是不够的。为了让学校全体老师参加到班级组的工作中来。学
校通过教代会,制定了班级组工作制度,规定每个老师
都要参加到各班的班级组中来,并明确了班级组组长、成员的具体职责。
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几年下来,学校老师的观念、心态发生了巨大转变。以前,在班主任管理制度下,面
对班上的“问题学生”,学科老师总会在班主任面前抱怨,求助。但当我们的学科老师融入班级组之后,面对同样的问题,老师都会相互商量着如何帮助学生。同样的问
题,学科老师的表述从“你班”变为了“我们班”,从“你
还不管管”变为了“我们商量,看有什么法子”。这里
变的是学科教师的观念和心态,他们已由以前“只教书,不育人”班级管理旁观者转变为了班级管理的主人。
(二)融合与探索
班级组制的建立让学科教师充分地参与到了班级
管理中来,但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却往往会因教师
个人的教育理念和风格的不同而产生一些分歧。王老
师为人幽默,管理学生喜欢循循善诱;
张老师雷厉风行,刀子嘴,豆腐心,对学生要求严格;
黄老师做事仔细,对学生关心细微入至,对学生的思想工作也做得点滴
不漏……这里没有对与错的问题,只是风格不同罢了。
但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班级组成员时常会出现分歧,甚至有时还会让班级组成员之间彼此不悦。
我们在建立班级组之初,还需加强对班级组的培
训,要让班级组成员在思想的碰撞中形成共同的价值
观,让班级组在学校办学目标的引领下确定好班级组的教育理念和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除此以外,学校还
应定期召开班级组交流会为班级组成员之间经验的交
流与分享搭建平台。最终要让班级组成员在班级管理
中求同存异、既分工又合作、并能发挥各自的特长,形成强大的班级管理合力。
我校突破班主任管理班级的传统模式,建立班级组
制度,让所有教师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这种班级管理
模式的改变给学校带来了不少积极的变化。它集中了教
师的智慧,优化了教师资源,形成了强大的团队合力。
最重要的是学生被全面关注,便于分层教学,大大激励
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弥补了农村学校家庭教育的缺失。
参考文献
[1]
薛焕玉
.对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初探
[J].中国地
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