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县主体功能区划工作的研究

时间:2019-05-12 23:50: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我县主体功能区划工作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我县主体功能区划工作的研究》。

第一篇:对我县主体功能区划工作的研究

主体功能区划是指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生态功能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空间单元。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一项事关我县今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全新工作,也是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课题组试从xx的实际情况出发,就我县的主体功能区划工作作点粗浅研究。

一、充分认识主体功能区划工作的意义与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报告中多次提到主体功能区内容。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出:“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明确主体功能区的范围、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区域政策”。主体功能区划是基础性的空间布局规划,是规范开发行为的约束性规划,是区域政策性很强的规划。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关系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县级主体功能区划主要任务是研究明确各类具体功能区块,并结合上级政府制定的区域配套政策,研究制定本级配套措施.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人口分布和经济布局等因素,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是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编制好xx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对于我县全面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正确把握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其它空间布局规划之间的关系

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其它以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空间布局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有相同之点,也有不同的一面。而不同的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规划的地位不同。客观地看,生态环境功能区划是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各项总体规划的龙头,是编制其它总体规划的依据。县域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

二是规划的要求不同。主体功能区规划除了要全方位划定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空间布局以外,更关键的一点在于,在此基础上,它还要同步配套不同区域所应采取的一系列不同政策。而县域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则仅仅依据县域的客观情况、地方政府的发展战略导向以及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制定各自领域的地域空间布局,而并不涉及任何政策性因素。

三是规划的作用不同。主体功能区规划对于不同的主体功能区相应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人口管理政策、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政策,因而主体功能区规划可以通过发挥政策杠杆的作用,有效地鼓励或限制政府机关、企业、个人以至于社会团体理性地作出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的行为。从趋势上看,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政府管理经济社会发展更具操作性和指导性。其它总体规划则不然,县域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通过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来硬性地约束政府机关、企业、个人以至于社会团体作出符合规划要求的行为,而不具有任何鼓励性的措施。

三、科学确定主体功能区的主要因素

主体功能区划与目的性单一的农业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等不同,在划分方法上更强调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综合评价,更注重综合性和前瞻性。要考虑三方面因素:

一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指在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危害并维系良好生态系统前提下,特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所能承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主要反映区域的自然属性。包括:资源丰度,主要指水资源、土地资源等不可贸易资源的丰裕程度;环境容量,主要指水环境、大气环境的净化能力;生态环境敏感性,主要指易导致沙漠化、石漠化、地面沉降、洪涝灾害、水土流失等的生态脆弱程度;生态重要性,主要指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湿地等生态功能的重要程度。

二是现有开发密度。指特定区域经济开发的强度,集中体现在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程度上。体现开发密度的指标比较宽泛,从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和影响考虑,主要体现在对水、土地等资源的开发强度,以及污染物排放等对环境带来的压力等。

三是发展潜力。在一定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条件下,区域发展潜力既受自然因素的制约,也受人文环境的影响,也与政策取向、战略选择密切相关。主要影响因素是,区位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科技教育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发展趋势等。

主体功能区划考虑的主要指标因素

分类

主 要 因 素

主 要 内 容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资源丰度

水资源、土地资源等不可贸易资源的丰裕程度

环境容量

水环境、大气环境的净化能力

生态环境敏感性

易导致沙漠化、石漠化、地面沉降、洪涝灾害、水土流失等的生态脆弱程度

生态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湿地等生态功能的重要程度

现有开发密度

土地资源开发强度

单位面积人口密度,建成区面积及占国土的比重,建设用地面积及占国土的比

重,交通用地面积及占国土的比重等

水资源开发强度

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等

资源环境压力

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等

发展潜力

区位条件

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地缘关系等

发展基础

经济结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科技教育水平、空间结构和路网密度等

发展趋势

政策取向、战略选择等

在明确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将国土空间细分为一定尺度的分析评价单元(如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进行1×1公里网格尺度的分析,也可以县或乡镇为基本单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分析技术和手段,将各类指标进行数量化,对每一单元进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三个维度的综合分析评价,以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

分 类

优化开发

重点开发

限制开发

禁止开发

承载能力

减弱

较强

较弱

很弱

开发密度

较高

不高

不高

不高

发展潜力

较大

很大

较小

很小

四、科学识别四类主体功能区

(一)优化开发区域的识别方法

优化开发区域是指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一定高度,但持续增长面临挑战,需要改进、优化发展模式的地区。挑战可能来自资源环境,也可能来自其他方面。以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立足点,优化开发区域有四种类型,分别从经济的自身持续增长、经济发展的社会分配效应、经济发展对增进社会福利的作用、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四个角度进行衡量。

——经济持续增长的角度衡量,优化开发区域的特征为经济发展水平较好且发展潜力仍然较大,但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环境承载能力已开始减弱。评价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可以选择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以及各指标的增长速度。

——从经济发展的社会分配角度衡量,优化开发区域的特征为经济发展水平较好,但居民收入差距过大。评价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一般采用基尼系数。

——从经济发展对增进社会福利的作用衡量,优化开发区域的特征为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但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评价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有各种方法,最简单的应当是位次排序。某地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县排序低于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县排序若干位次的为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可以选择就业率、社会保障覆盖程度、居住舒适度、万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数、万人拥有医生数、万人拥有律师数。

——从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衡量,优化开发区域的特征为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但增长粗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开始减弱。评价经济增长粗放程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指标可以选取主要资源价格、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优良以上的天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二)重点开发区域的识别方法

重点开发区域是政策重点扶持开发的地区,从区域协调发展和开发效益二个角度衡量,一般包括两类,即落后地区和发展潜力大的地区。重点开发落后区块,主要是基于公平考虑,以区块开发带动人民富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重点开发潜力大的区块,主要是基于效率考虑,增强地区综合经济实力。重点开发区域应当具有较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适合集聚人口和经济活动。

——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衡量,重点开发区域的特征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且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

——从重点开发的效益出发,重点开发区域的特征为经济增长潜力较大,且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评价经济增长潜力的指标可以选取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多年保持高位、人力资本投资有所超前、研发投资有所超前、可开发建设用地资源丰富、水资源承载力较强、污染物排放总量小。

(三)限制开发区域的识别方法

限制开发区域是经济发展有所限制的地区,一般包括落后地区和增长潜力大的地区,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不适于较大规模地集聚人口和经济活动。限制开发是一种战略的安排,也是一种现实的安排,是为了未来更有效率的开发,也是为了更科学地发展。限制开发的措施一般有总量限制和产业限制两种。

——从总量限制的角度衡量,限制开发区域的特征一般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需要在人口和经济集聚的总量目标上加以限制,同时加强资源环境改造和保护,提高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形成未来发展的战略储备地带,或者形成地区的生态屏障。

——从产业限制的角度衡量,限制开发区域的特征一般为经济增长潜力较大,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特别是在选择发展的产业项目方面,要有严格的资源环境标准。限制开发区域还包括地区开发中的战略预留空间。这是一种基于地区发展中长期战略考虑的积极的自发限制。

(四)禁止开发区域的识别方法

按照国家和我省“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明确定义,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省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域。禁止开发区域与其他三种主体功能区在特性上存在较大差别。一方面,禁止开发区域是单一功能区,不存在主体功能与次要功能的区别。另一方面,禁止开发区域是特定的地域,不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如果一个行政区范围内的禁止开发区域达到一定比例,这个行政区一般应定位为限制开发区域。

五、我县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总体构想

(一)基础依据

我们xx县位于浙江省南部腹地、丽水市东北部,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0%以上,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境内有好溪、新建溪、永安溪3条山溪性河流,分属瓯江、钱塘江、灵江三个水系,是浙江省重要的生态屏障。从国家“十一五”发展纲要课题研究资料和信息看,作为浙西南生态屏障的丽水市9个县(市、区)被划为限制级别较高的开发区域可能性较大,虽很不利,但从全国或全省的大局来看,无疑是合理的,但从我们xx县域的局部而言,必须充分考虑以下因素在主体功能区块规划上寻求新突破。

第一,xx县150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44.12万城乡居民,目前尚属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对滞后,如果不加快发展步伐,而仅仅依靠省财政的转移支付是不可能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作为欠发达地区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关键要立足于自身的发展,争取将我县的一些可开发区域尽最大努力列入重点开发区,为我县今后的发展留足空间。从全市看,xx县位于丽水市北大门,区位优势明显,发展空间潜力大,而且xx县是丽缙青率先发展的区域之一,是金衢丽产业带建设的重要承载地之一,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xx县的优先发展、率先发展,把xx县划为全市的重点开发区域进行考虑是现实的。

第二,我县是“浙江绿谷”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质量居全国2348个县(市、区)中第37位、全省第14位,据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的评价结果,我县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为优,地表水水质在ⅰ-ⅲ类水标准(优良)范围之内,城镇区域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农村空气环境质量优于一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97.8%。而且可开发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全县拥有壶镇、新碧、新建、舒洪四大盆地,尤其是低丘缓坡的开发利用潜力巨大,目前全县还有可开垦土地8.4万亩,其中可开垦荒草地1.3万亩、园地4万亩。从中可看出,我县的资源禀赋和生态状况是好的,环境容量是大的,是有大量空余的,区位特征是独特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强的。按照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要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确定主体功能区定位的基础依据,对于我县而言,大量空余的环境容量是完全能够承载加快发展的压力的。

第三,我县现有的产业结构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近年来,我县牢牢把握产业结构调整这一主线,进一步改善产业结构的协调性,致力于引导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能够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优势的产业项目,工业上以xx工业园区和壶镇工业功能区、五东工业功能区为三大平台,已形成了机床、工模具、摩配、厨具、照明电器、缝纫机、纺织服装等八大行业齐头并进且污染少、能耗低、经济效益高的产业发展格局,全力打造以五金机械制造为主导产业的“浙江五金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三产上以旅游业为龙头,以大投入、大景区、大产业为目标,加快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县到旅游经济强县的跨越,致力打造“浙中南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一产上以培育发展绿色农产品基地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主抓手,发展区域特色优势的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浙中南生态绿色农产品基地”。2006年,我县的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已由上年的11:54.4:34.6调整为10.1:55.8:34.1,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第四,从本县的投资需求看,投资需求仍然是现阶段推动xx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项目带动特别是大项目带动是促进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最直接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十一五”期间,xx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度计划为150亿元,坚持城市化和工业化并举发展,集中财力保重点,继续突出综合交通、能源保障、城市基础设施、水利防洪等重大设施项目建设,加快好溪水利枢纽工程、金温铁路xx段西移工程,42省道仙都风景区段改线工程等项目的实施与建设,投资的需求必将促进开发建设的投入和规模的扩张。

第五,我县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在谋划发展中,我县始终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方针,坚持建设项目审批六项原则,严格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认真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严把环保底线,把生产企业污染物的排放限定在可治可控范围内,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提前完成了水泥行业机立窑生产线淘汰任务,全县造纸企业实行废水循环回用,建成了县污水处理厂。

根据以上分析,我县今后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强的,发展空间是有余地的。

(二)区块划分

《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对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类主体功能区”划分已提出了一个总体框架:重点开发区主要包括县域中心城市、城镇工业功能区和其他工业区块等;优化开发区主要包括乡镇所在地的建成区以及城镇建成区外围地势平坦地区;限制开发区主要包括森林覆盖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多为各类林地、园地发展用地、地势相对较陡峭地区以及各流域的水源保护区;禁止开发区主要包括依法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具有保护价值的地区和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该划分框架为我们下一步明确具体功能区块的范围和具体功能定位奠定了基础。四类主体功能区块的具体划分构想如下:

1、重点开发区块

在规划中,要充分考虑重点开发区块这一发展空间问题,尽可能最大限度地留足发展空间,针对我们xx实际,首先要从金衢丽产业带、丽缙青率先发展区这一核心出发进行划分,拟将县域中心城市的新区、东渡区块(除五东工业功能区已建成区外)、七里区块、xx工业园区区块(除新碧镇及工业园区已建成区外)、城北区块、新建镇东川片、金丽温高速公路xx段和330国道两沿地势平坦地区,壶镇工业功能区块(除壶镇镇及工业功能区已建成区外)、舒洪镇工业小区(含螺蛳岩一片)、新建镇洋山至东岸至凝碧一带的地势平坦地区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的区块划定为重点开发区块。这些区块通过制定合理的工业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和各类功能小区建设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2、优化开发区块

优化开发区块主要由环境容量有限、自然资源供给不足、经济相对发达的乡镇、城镇工业功能区组成,按照xx实际,拟将县域中心城市的老城区、壶镇镇、新建镇、舒洪镇、东渡镇、东方镇、大洋镇、大源镇等乡镇的建成区以及建成区外围地势平坦地区和xx工业园区、壶镇、五东工业功能区、舒洪工业小区的现行建成区、东方镇工业小区、仙都农管处主景区核心区域外围等划定为优化开发区块。这些区块实行优化开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加快发展旅游等为主的服务业和特色农业,不断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和景区建设水平。

3、禁止开发区块

按照县“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禁止开发区”框架的思路,拟将国家4a级仙都风景区的核心区域、大洋山、括苍山省级森林公园(除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外)、河阳历史文化保护区、各城镇供水厂取水口上游的一定区域和海拔地势较高的生态公益林以及分布在全县各地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等划定禁止开发区块。对禁止开发区块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要求的一切开发活动。通过加大人口转移的力量,减少禁止开发区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

4、限制开发区块

拟将县内除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禁止开发区以外的所有其它区块统统划定为限制开发区块,限制开发区块在全县空间结构上所占的比重最大。这些区块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的原则,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有重点地选择污染少、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优势产业实行点状集约开发。要加大封山育林等,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三)政策配套

配套政策是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组成部分,政策的作用范围要与规划的范围相一致。根据县级政府实际具有的管理权限,制定引导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各类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人口管理政策、环境保护政策以及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体系等,逐步实现不同主体功能区块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产业、基础及社会设施、人口等空间布局的不断优化。

1、财政政策。要在积极争取省级财政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块、禁止开发区块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使当地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并为限制开发区块、禁止开发区块内的群众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促进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

2、投资政策。要鼓励和引导县内外经济主体到重点开发区块和各乡镇工业功能小区投资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符合我县产业发展规划和支柱性产业融合配套要求的产业项目;重点支持限制开发区块、禁止开发区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支持重点开发区块基础设施建设。

3、产业政策。要研究提出不同主体功能区域的产业指导目录和措施,引导重点开发区块按照我县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重点围绕八大工业主导行业产业链的上下延伸和旅游服务业发展思路,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增强吸纳产业转移能力;引导优化开发区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和竞争力;引导限制开发区块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业,限制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扩张;严格禁止在禁止开发区块内发展任何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和有污染的工业产业项目。

4、土地政策。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在保证基本农田和生态公益林不减少的前提下尽量扩大重点开发区块建设用地供给,对优化开发区块实行严格的建设用地增量控制,对限制开发区块和禁止开发区块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严禁生态用地改变用途。

5、人口管理政策。要制定顺应形势变化要求的人口管理政策,允许在重点开发区块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外来人口定居落户;鼓励和引导限制开发区块和禁止开发区块的人口通过下山移民脱贫等途径逐步自愿平稳有序地向重点开发区块转移。

6、环境保护政策。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环境承载能力,提出分类管理的环境保护政策。优化开发区域要实行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和环保标准,大幅度减少污染排放;重点开发区块要保持环境承载能力,做到增产减污;限制开发区块要坚持保护优先,确保生态功能的恢复和保育;禁止开发区块要依法严格保护。

7、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政策。要切实调整以往单纯以gdp和对财政贡献大小作为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标准的政策,对重点开发区块,要综合评价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等;对限制开发区块,要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评价,强化对社会稳定的评价;对禁止开发区块,主要评价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稳定状况。

(四)衔接协调

县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完成以后,能否真正成为指导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能否真正发挥统领所有县级规划的龙头作用,关键取决于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其它总体规划之间以及与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的状况。以目前的现状看,县级各总体规划之间以及县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市级、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工作亟需加强,必须深入研究,力求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切实加强县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县级其它总体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由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大大滞后于其它总体规划的编制,加之在编制总体规划时缺乏3s技术的支撑,这导致县级总体规划之间难以衔接和协调。解决县级各总体规划之间衔接、协调问题的办法主要有两个:一是在适当的时机,对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县域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功能保护区规划进行中期评估,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进行规划的修编,使各总体规划对主体功能区规划进行中期评估,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进行规划的修编,使各总体规划对主体功能区域的划分完全趋于一致,为规划的有效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在县级地方财力允许的前提下,充分应用卫星遥感、卫星定位和地理空间信息系统(3s)技术手段,为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以此来确保各总体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和协调。

六、编制我县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工作要求

(一)要确保工作进度。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2007年9月形成初稿,于12月报国务院审议。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2007年全面开展基础研究工作,2008年6月形成规划初稿。市级主体功能区规划2007年9月底前基本完成初稿,2008年6月底前报市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市人大报准实施。我县要按照省、市的要求,做到与其他县(市、区)基本同步,确保编制工作进度。

(二)要加强组织领导。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一项开创性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任务重。我县要从全局出发,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全力开展规划编制工作。要抓紧组建xx县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制订好工作方案和确定好合作编制单位,做好规划编制工作中的组织协调。

(三)要改进工作方式。要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充分借鉴各地的先进经验,不断深化对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研究,科学确定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要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方针,科学系统地安排规划编制各项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扩大公众参与,增强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四)要落实人员和经费保障。要选配知识结构好、业务能力强的骨干人员充实县规划编制办公室,并切实加强培训,提高规划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为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人才保障。要为规划编制安排必要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第二篇:主体功能区划序言

序言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依据,是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是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是其他有关规划在国土空间开发和布局方面的基本依据,各地区、各部门必须认真实施,严格贯彻执行。《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 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并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07—2020 年)》、《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2006—2020 年)》、《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广东省国土规划(2006—2020 年)》(送审稿)相协调。规划主要目标到2020 年,规划任务更长远,实施中将根据形势变化和评估结果适时调整修订。本规划将广东省陆地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生态发展(即限制开发,下同)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域,明确这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地域范围、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及目标、开发指引,以及区域政策和绩效考核等方面的保障措施。广东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本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和本规划另行编制实施。

第三篇:海洋功能区划复习汇总(范文)

第一章 海域使用管理技术术语

一、海域术语

1.海域

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的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2.内海

指一国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3.内水

指沿海国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至海岸线的海域。

4.领海

指沿海国根据其主权划定的邻接其陆地领土及内水以外的海域。亦即是在主权之下划定的领海基线向外延伸的一定范围的海域。5.领海基线

即该国领海与内水的分界线。

目前国际法中领海基线的确定方法:

1、正常基线(自然基线)

无论在大陆海岸旁,还是在半岛周围或岛屿四周,以海水落潮时海水退到离岸最远的潮位线——低潮线,作为测算领海的基线。

2、直线基线(折线基线)

在沿岸附近的岛屿上确立若干点作为领海基点,将相邻的两个基点连成直线,从而沿着海岸形成一条连续的曲折的直线,作为测算领海的基线。

领海基点:

我国采取的是直线基线法,已经确定的领海基点77个。大陆沿海部分的领海基点(49个);西沙有(28个)。

6.领海线

也称“领海外部界限”。是一条其每一点同领海

基线的最近的距离等于领海宽度的线。7.海岸线

海岸线是指平均大潮高潮时水陆分界的痕迹线。8.海域滩涂

亦称“潮间带”,即海、陆交界,潮水涨落的地带。9.海域使用

指使用某一固定海域3个月以上的排他性用海

活动。

10.海域使用管理

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

使用管理法》对海域使用实施的监督管理行为。

二、海洋功能区划

1.海洋功能区划

按照海洋功能区的标准,将海域及海岛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海洋功能区。是为海洋开发、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基础性工作。

目的是为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用海保障。

2.功能

自然或社会事物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具有的价值与作用。

3.海洋功能区

根据海域及海岛的自然资源条件、环境状况、地理区位、开发利用现状,并考虑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所划定的具有最佳功能的区域,是海洋功能区划最小的功能单元。

4.主导功能

主导功能也可以叫优势功能,这主要是针对在某一海域多种功能同时并存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是分析对比而选定的最佳功能。按该功能进行生产布局,能保证海域自然资源与环境客观价值的充分发挥,又能保证国家或地区重要战略资源的持续利用。

5.海洋功能分区

海洋功能分区是在资料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各单项资源分区资料,综合海域使用现状及发展方向而形成的。

分区综合考虑了地理单元的相对完整性和生态系统的相对独立性,有利于海域整体功能的维护,有利于海洋产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海洋生态环境的建设。

功能分区是最小功能单元的科学组合,功能分区也可以是一个功能单元、也可以是多功能单元的组合。如港口航运区,含有至少三个最小功能单元。

6.功能区指标

功能区指标也可称功能区指标体系,是对各种冠名的功能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质量和体系要求的一种界定。

如港口区,自然属性界定要具备深水条件,要有避风条件,确保有足够的仓储面积,具备船长几倍的调头区等,社会属性界定要具备一定的区位优势,社会经济条件,环境目标等要素要求。

三、海域有偿使用

1.海域使用分类定级

指沿海省、市根据海洋功能区划统一划定的用海类型,视其海域的区位、自然、环境条件、资源丰度、周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利用效益的差异,对同一类型用海划定不同的级别。

2.海域使用基准价

指不同类型、级别海域使用权单位面积的平均价格。

四、海域使用论证

1.海域使用论证

指通过科学的调查、调研、计算、分析、预测对拟开发海域进行用海可行性分析并给出相应的书面材料以达到科学用海、规范管理和可持续性用海的目的。

2.功能优化

指项目用海的相关条件和要求与区划中限定的各主要功能彼此衔接或符合水平的最佳优化选择。

3.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是指受到某项用海工程影响的其他海洋产业。在实际的用海工程论证中应该明确界定出利益相关者,明确用海工程对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

五、海域勘界

1.海岸界点

指陆地行政区域界线或其延长线与海岸线的交点。

2.有效岸线

指以天然岸线和2000年1月1日前建成的人工岸线为海域勘界有效岸线。

3.相向涉界方

指海岸线彼此不相接且被海水分割的涉界方。

4.相邻涉界方

指海岸线彼此相接的涉界方。

六、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

1.海域使用动态监测

海域使用动态监测是以海域变更调查的数据及图件为基础,通过“3S”(GPS、RS、GIS)与网络技术的综合运用,提取并提供海域使用变化信息,为海域使用管理与开发利用规划提供决策服务。

2.海域使用动态监测区

海域使用动态监测区的划分,原则上不应小于县级行政辖区,具体划分时要依据监测任务来确定。

3.基本监测图

指在监测区内,按行政辖区范围或特定区域分幅,标注有关海域使用及变化特征等要素的动态监测图。

4.3S技术

3S技术是遥感(RS, Remote Sensing)、地理信息系统(GI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的统称。因这三个概念的相应英文中都分别含一个S而得名。

5.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采集、处理、传输、存储、管理、查询检索、分析、表达和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

6.全球定位系统(GPS)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由美国国防部开发的一套基于卫星的无线导航系统。无论是陆地、海洋还是太空用户都可以通过GPS系统全天24小时、无论在全球什么位置都可以精确定位他们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其定位精度比目前以及可以预见的将来任何无线导航系统都要高。

7.遥感(RS)

指通过某种传感器装置,在不与被研究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获取其特征信息(一般是电磁波的反射和发射辐射),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提取、加工、表达和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

七、海域使用测量

1.海域使用界址线

是依据不同海域使用项目性质,以实际占用海域的位置为基础划定的海域使用的范围界线,一般是实际的用海外缘线外延50m。

2.海域使用面积

3.海域使用界址点

指海域使用权属界限的拐点。

4.海域使用位置图

八、海域使用统计

海域使用统计的基本任务是:

及时、准确地掌握海域资源的构成、利用现状和变化动态,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海域数据信息,更新完善资料,保证统计资料的现实性;

为国家制定海洋政策提供开发依据;为编制海域使用总体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为维护用海权人的海域使用提供法律保障。

九、海域使用管理信息系统

1.信息

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描述,称为信息。

2.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一种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高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的系统软件。

3.海域管理信息系统

海域管理信息系统是服务于国家、地方各级海洋管理部门进行海域管理工作的综合性信息系统,主要应用于海域使用申请审批、海域使用确权登记、海域使用权证书发放和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统计等海域管理工作,加速海域管理和决策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提高各级海洋管理部门海域管理能力和办公自动化水平。

第二章

海洋功能区划技术 第一节

海洋功能区划概述

一、基本概念

1.海洋功能区划是根据海域区位、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和开发利用的要求,按照海洋功能标准,将海域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功能区。

目的是为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用海保障。

2.海洋功能分区是在资料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各单项资源分区资料,综合海域使用现状及发展方向而形成的。

分区综合考虑了地理单元的相对完整性和生态系统的相对独立性,有利于海域整体功能的维护,有利于海洋产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海洋生态环境的建设。

3.功能区类别和级别

根据我国和国际海洋管理实践,对功能区类别和级别进行了科学总结和归纳,目前,海洋功能区类别有10种,级别有33个,也可以叫一级类和二级类。

比如港口航运区是一个类别,有3个级别,即港口区、航道区和锚地区。

二、海洋功能区划的发展过程

海洋功能区划自1989年始至2002年已进行了14年,分两个阶段编制:  小比例尺(比例尺为1:20万--1:300万) 大比例尺(比例尺为1:50 000--1:5 000)

全国小比例尺区划全面启动于1989年,国家海洋局组织了全国11个沿海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经过6年的时间,到1994年完成了区划工作,在全国划分了3 663个海洋功能区。

1995年,在推进已有区划成果应用的同时,启动了胶州湾、大连湾等4个海域的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试点,1998年全面开始了全国的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工作。

在小比例尺工作基础上,依据大比例尺区划4年试点经验,经过4年努力,于2002年基本结束。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划分海洋功能区5356个。

海洋功能区划的完成,标志着海域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阶段。

海洋功能区划是全面实施海洋综合管理的坚实基础,是海域可持续利用、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重要保障,是对国家海洋事业的历史性贡献和重大推进。

三、海洋功能区划的地位和作用

1.区划地位

国家对海洋功能区划历来非常重视,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并于1989-1994年、1995-2002年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海洋功能区划调查和编制工作。

2002年国务院全文批复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 》

《区划》和国务院的批复是国务院贯彻实施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而制定的政策性、规范性和技术性文件;是促进海域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

国务院在《区划》批复中强调:“海洋功能区划是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的依据,具有法定效力,必须严格执行。”这就将海洋功能区划提高到法的高度,作为一项制度加以实施。

从以下三个方面也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

 一是从海洋功能区划与其他区划规划的关系,体现了区划具有基础性和统领的地位。

二是从区划的编制过程来看,体现了的广泛性和权威性。 三是从区划原则上可以看出它的综合性和科学性。2.区划作用

(1)项目选址依据。海洋功能区划是制定海洋环境保护规划、选择入海排污口、设置陆源污染物深海离岸排放排污口、兴建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科学依据。

(2)统筹各海洋产业协同发展。《区划》指出要统筹安排各有关行业用海,保障交通用海、保障军事用海以及国家战略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用海需求等。

(3)控制、引导海域的使用方向。通过海洋功能区划的实施,可以科学指导和控制海域的使用方向,保护、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协调用海矛盾。区划可以综合平衡各部门各行业间的关系,协调解决用海矛盾。同时,这项制度的实施,也可避免和减轻各种海洋开发利用项目之间的有害影响。

总之,通过海洋功能区划,可以控制、引导海域的使用方向,保护、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海洋功能区划促进了海域使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促进了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推进了国家以及沿海其他涉海规划的编制工作。

第二节

海洋功能区划的内容、性质、特点和用途

一、海洋功能区划的内容

主要内容:是客观分析海域及依托陆域的资源状况、开发利用与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之后,按港口航运区、渔业资源利用与养护区、旅游区、海水资源利用区、工程用海区、海洋保护区、特殊利用区、保留区等10种主要海洋功能类型分区,提出每种海洋功能区的开发保护重点和管理要求。

同时,确定重点海域的主要功能,并制定实施《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区划》的主要措施。

一、海洋功能区划的内容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区划》文本由五部分组成: 

海洋开发利用与保护状况

 《区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 海洋功能分区

 重点海域的主要功能  实施《区划》的主要措施

在结构上分三个层次:

(1)文本的前半部分(含前言、海洋开发利用与保护状况),主要阐述海洋资源优势与劣势及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回顾了近些年来海洋开发工作取得的成绩,指出因缺乏区划与规划、无序无度开发导致的海洋资源环境问题,阐述未来海洋面临的挑战,提出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区划期内的主要目标。

(2)文本的中间部分(含功能分区、重点海域主要功能),是《区划》的核心部分。区划要确定港口航运区、渔业资源利用与养护区、旅游区、海水资源利用区、工程用海区、海洋保护区、特殊利用区、保留区等10种主要海洋功能区,要提出每种海洋功能区的开发保护重点和管理要求。

同时,对于地级市以上的行政区域还要给出重点海域的主要功能。

(3)文本最后提出有效实施《区划》的措施,强调海洋功能区在涉海行业、城市规划以及在海洋综合管理的重要性。

市县级区划分为四个部分,与全国和省级区划相比,除重点海域的主要功能不作要求外,其他内容与全国和省级区划一致。

二、区划性质和特点

海洋功能区划是海域使用的科学基础,是国家管理海洋的重要制度,是制定海洋环境保护规划,优化海洋环境和资源的配置,解决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上的矛盾,实施海洋综合管理的客观必然。

具有以下特点:

1.自然型区划

海洋功能区划要突出海域的自然属性。海洋功能区划的本质是以海域的自然属性为主,每一功能区客观上适合用于什么样的海洋开发项目,从而确定了它的社会价值、开发利用优势、方向和内容等,避免盲目用海和资源浪费。

海域利用的客观实际也是这样的,自然界有景观资源的一般辟为旅游区和保护区;有深水岸线的一般用作港口区;含泥量较大的潮间带多划分为养殖区和盐田区。

2.经济型区划

在目标中,提出要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用海需求,促进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另外,在区划中还应体现区划只是现阶段经济技术条件的一种区划。随着时间推移和经济的发展,区划还应作相应调整,区划是阶段型和动态型的。

3.规划型区划

在考虑自然属性的基础上,也考虑社会属性。区划不仅有空间属性,也要突出时间属性和社会属性。

4.协调型区划

区划必须综合考虑相关海洋产业的规划,突出重点领域,协调各产业的目前的投资能力和技术水平,并对各涉海产业未来发展留出发展空间。

5.制约型区划

区划要体现经济发展服从于环境保护的需要,经济发展目标要建立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基础上,以海洋环境建设为控制目标。

提出功能区环境目标管理,有时间性和强制性。既要提出阶段目标,围绕实现重点海域开发利用基本符合海洋功能区划,控制住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恶化等内容,还要提出10年以上的长远目标,围绕实现全海域如何开发利用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等。

6.生态型区划

根据我国海域自然环境状况,因地域差异和水文气候差异,形成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渤海和黄海处于北温带海的边缘,东海和南海属亚热带性质,各自具有独特的海洋生态系统。

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多样,需要划出区域加以保护,如海岛、海岸、海湾、河口等典型的生态系统,这样有助于保护、拯救、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科学使用海域,促进海域可持续利用。

7.管理型区划

提出功能管制的概念并作为一项制度加以贯彻实施。《区划》是管理指南和执法依据。国务院在《区划》批复中指出:海洋功能区划是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的依据。要依据《区划》确定的目标,制定重点海域使用调整计划,明确不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用海项目的停工、拆除、迁址或关闭的时间表,并提出恢复项目所在地海域环境的整治措施。

此外,海洋功能区划还应体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要突出资源开发与海洋生态系统建设

(2)要求要具体,目标要清晰

(3)文本要突出政府行为

区划是政府文件。其中区划文本、区划图件和区划登记表是法规文件。

三、区划用途

海洋功能区划用途十分广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海洋功能区划作为它援助项目的能力建设的行动目标之一;

(2)国务院批准的《中国21世纪议程》将开展和执行

海洋功能区划作为它的行动目标;

(3)《海洋环境保护法》将海洋功能区划作为海洋执

法的科学依据;

(4)《海域使用管理法》将海洋功能区划作为海域

使用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的依据;(5)推进海洋行政管理机构的建设;

(6)成为制定涉海规划和海洋政策的科学依据;

(7)调整和治理不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用海项目依据。第三节 海洋功能区划

一、区划依据

区划的依据是国家颁布的相关海洋环境保护、海域使用管理等法规和标准,国家及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计划等,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法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2.技术依据

(1)《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

(2)(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

(3)《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GB17108-2007);

(4)《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国函[2002]77号。

二、区划范围、指导思想及划分原则

1.区划范围

海洋功能区划的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海、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

依托陆域包括全部无居民海岛以及与海洋功能区划分有直接关系的有居民海岛和大陆沿岸一定宽度的陆域,其宽度视具体情况确定。

2.区划指导思想要突出三个主题:

 一是以开发与保护海洋资源、实施海洋持续利用为中心,调整不合理的海洋产业布局;

 二是以改善功能区生态系统、提高海洋功能的整体利用水平为目标,进行科学分区、统筹安排;

 三是实现对海洋开发活动的宏观指导,全面遏制海洋开发的无序、无度状况,恢复和发挥功能区的资源优

势,维护国家海洋安全。

3.区划原则

海洋功能区划按照下列五项原则编制:

 按照海域的区位、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等自然属性,科学确定海域功能;  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统筹安排各有关行业用海;

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海域可持续利用,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 保障海上交通安全;

 保障国防安全,保证军事用海需要。

这五条原则体现了国家在实施海洋开发战略上的总体要求:

(1)自然属性原则。

(2)社会属性原则

(3)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原则

(4)海陆统一原则

(5)保障海上交通安全原则

(6)保障国防安全用海原则

三、区划方法

1.指标法

依据《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功能区划分的指标体系和分类体系,针对每个海洋功能区自然属性,制定出划区的标准,判断、选择海洋功能区类型。2.叠加法

将相关资料编绘成图,并对图件进行同化和叠加处理,依据海洋功能区划指标和原则进行分析比较,科学划定海洋功能区。

3.综合分析法

按照区划原则,综合海域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协调各种用海关系,确定海洋功能区类型及功能的主次关系。

四、区划类型划分和指标体系

1.功能区类型划分

我国海洋功能区分为10种类别,级别有33个,10种类别为:

(1)港口航运

(2)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

(3)矿产资源利用

(4)旅游

(5)海水资源利用

(6)海洋能利用

(7)工程用海

(8)海洋保护

(9)特殊利用海域

(10)保留海域

2.海洋功能区指标体系

(1)港口航运区

1)港口区,2)航道区,3)锚地区

(2)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

1)渔港和渔业设施基地建设区

2)养殖区

3)增殖区

4)捕捞区

5)重要渔业品种保护区(3)矿产资源利用区

1)油气区

2)固体矿产区

①金属矿区

②非金属矿区

3)其他矿产

(4)旅游区

1)风景旅游区

2)度假旅游区

(5)海水资源利用区

1)盐田区

2)特殊工业用水区

3)一般工业用水区

(6)海洋能利用区

1)潮汐能区

2)潮流能区

3)波浪能区

4)温差能区(7)工程用海区

1)海底管线区

2)石油平台区

3)围海造地区

4)海岸防护工程区

5)跨海桥梁区

6)其他工程用海区(8)海洋保护区

(1)海洋自然保护区

1)海洋和海岸生态保护区

①红树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

②珊瑚礁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

③湿地和沼泽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

④上升流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

2)生物物种保护区

①珍稀与濒危动物自然保护区

②珍稀与濒危植物自然保护区

3)自然遗迹和非生物资源保护区

①自然历史遗迹保护区

②人类活动历史遗迹保护区

(2)海洋特别保护区(9)特殊利用区

1)科学研究试验区

2)军事区

3)排污区

4)倾倒区

(10)保留区

为将来发展留有空间

五、重点海域的确定

重点海域确定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保持地理单元和行政管理区界的相对完整,且与各省经济区划相衔接。

②海域优势资源突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③开发保护存在问题相似,整治、保护任务

相互联系。

④至少包括两种类型功能区,且功能区应符合以下标准:

吞吐量1000万吨以上或拟建设的枢纽港;

国家确定的重要渔业水域;

已开发或待开发的重要油气资源区;

国家重要盐业生产或盐化工基地;

国家级或省级风景旅游区;

国际海底电缆、光缆管道登陆点;

已划定或拟划定的国家级或省级海洋自然保护区;

其他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功能区;海岛市、县;

50万人口以上的滨海大中城市。

六、相关关系处理

作为实施海洋综合管理的客观准则和依据,在海洋功能区划中必须正确处理好相关关系,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

1.重叠功能之间关系的处理

(1)已经开发利用的功能和主导功能一致的,应保留其功能;

(2)已经开发利用的功能虽然不是区域的主要功能,但与主要

功能不存在根本矛盾,则这种开发现状在近期可以保留,在以后的海洋开发规划中适当限制其规模,转向主要功能的开发;

(3)当各功能间在开发利用时不互相干扰,有时还有利于发挥

综合效益,那么此区域为多功能同时并存;

(4)当多功能区各功能间存在矛盾且不能兼容时,依据区划原则

确定主要功能。

2.开发与治理保护的关系

按照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当区域自然环境因人为开发活动受到破坏并影响到未来的整体利益时,强调环境治理与保护。

区划要突出对环境治理、资源恢复功能的布局,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对污水排放区提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功能区水质目标管理。

3.整体与局部、长期与短期的处理

区划在考虑局部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要注重海域整体范围内功能区的布局、总体效益和需求,短期开发行为让位于长期发展利益。

区划注重为未来发展留空间,并对海洋各种生态系统的保全和培育提出了保护措施。

4.区划与规划的关系

《海域使用管理法》第十五条明确提出:“养殖、盐业、交通、旅游等行业规划涉及海域使用的,应当符合海洋功能区划。沿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港口规划涉及海域使用的,应当与海洋功能区划相衔接”。

七、海洋功能区的水质和沉积物质量标准

根据《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77)、《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确定了10个类别和33种级别水质和沉积物质量目标管理。

执行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港口航运区含三种功能类型,但水质不全执行四类标准。港池内的航道和锚地一般执行港口区的标准,但在港池外航道和锚地则不尽然。

八、海洋功能区划编制

海洋功能区划分四级编制。

(1)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由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编制。

(2)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由省、自治区或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3)市级海洋功能区划由市(地)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4)县级海洋功能区划由县(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跨行政区域的海洋功能区划由共同的上一级海洋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编制。

编制海洋功能区划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则,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准备工作、现状评价、需求预测、功能区划分、成果编制、听证审议、报批执行。1.准备工作

主要指组织和资料准备:

(1)领导机构

(2)技术指导(咨询)机构

(3)编制工作机构

(4)资料准备

2.海域开发利用与保护现状分析

分析确定本区域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研究确定海洋资源的供给能力,分析海域使用结构与布局是否合理以及海域开发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3.区划目标

海洋功能区划目标分两个阶段: 

近期目标 通常为5年,

远期目标 一般为10年。目标的确定

近期目标要围绕逐步调整不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用海项目,实现重点海域开发利用基本符合海洋功能区划,控制住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

远期目标则围绕如何严格实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实现海域开发利用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海洋经济稳步发展等。

4.海洋功能分区

海洋功能分区是在资料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各单项资源分区资料,综合海域使用现状及发展方向而进行的。

分区应综合考虑地理单元的相对完整性和生态系统的相对独立性,有利于海域整体功能的维护,有利于海洋产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海洋生态环境的建设。

5.区划成果 主要包括: 

海洋功能区划文本 

海洋功能区划图

海洋功能区登记表和海洋功能区划信息系统 

海洋功能区划技术报告等.听证审议

海洋功能区划各项成果需要与各涉海管理部门和各地人民政府广泛协商,编制组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认真研究论证,修改完善,最后形成征求意见稿。7.报批执行

海洋功能区划征求意见稿经海洋功能区划领导组讨论通过后,进行专家评审,接受上级的协调和验收。

在此基础上,经修订、完善,完成海洋功能区划送审稿,呈报相应人民政府审批执行。

第四节

海洋功能区划成果形式

海洋功能区划成果包括区划文本、登记表、图件、技术报告、编制说明等及相应的电子文档。

国家、省(区、市)、市(地级市)、县都应建立海洋功能区划管理信息系统。

一、区划文本 区划文本既是呈报审批的政府报告,也是区划的主体材料。

其内容包括:

前言;

海洋开发利用与保护状况; 

区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海洋功能区类型划分、功能分区与管理要求; 

重点海域功能区划;

实施《区划》的主要措施。区划文本编写大纲主要内容如下: 1.省级海洋功能区划文本编写大纲

第一章“总则”主要编写区划的目的、依据、目标、原则、范围、成果等;

第二章“海域开发保护现状与面临的形势”主要编写区划的地理概况和区位条件、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开发利用现状、面临的形势等;

第三章“海洋功能分区”主要编写海洋功能分区概述与分述,即综述一级类型的数量,阐述二级类型的数量和重点功能区;

第四章“重点海域的主要功能”主要编写重点海域的名称和划分依据,阐述重点海域的范围和主要功能,重点功能区的调整计划和整治计划等;

第五章“实施措施”主要编写区划的编制与审批、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宣传教育、技术支持等措施;

第六章“附则”编写区划效力、附件等。

2.市、县级海洋功能区划文本编写内容

市、县级海洋功能区划文本编写内容与省级海洋功能区划文本编写内容相比,没有第四章“重点海域的主要功能”,其他内容基本相同。

二、区划图件

海洋功能区划图是区划要素直观的科学表述,是报件的基本组成材料。

区划图件与区划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三、海洋功能区登记表

区划登记表是对区划中的全部功能区的面积、类别、划区依据、管理要求和功能指标等具体内容的登记。

它是审批中了解功能单元具体情况的不可缺少的材料。

四、区划报告编写大纲

海洋功能区划技术报告应当全面、系统地反映区划研究成果。

主要内容应包括:海域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概况、海域开发问题;功能区划的原则、方法、依据和功能区的分类和指标体系;海洋功能分区;重点海域主要功能;海洋功能区划的实施和管理等。

海洋功能区划技术报告编写大纲主要内容: 1.前言

2.基础条件评价

(1)地理位置与区位条件

(2)自然环境

(3)自然资源

(4)社会经济

(5)主要自然灾害及风险情况

(6)自然环境和海洋自然资源综合评价 3.自然资源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

4.海洋功能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5.海洋功能区分类体系和类型划分指标

6.海洋功能区划

五、区划编制说明

区划编制说明的内容应包括:

(1)区划编制的主要任务和指导思想,着重说明区划

的工作思路和特点;

(2)区划的主要内容,区划的编制过程及各部门、地方

政府的协调情况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重要问题等;(3)与上一级政府海洋功能区划及相关部门规划的衔接

情况;

(4)各级人民政府对区划的审核情况,附专家评审结论

和专家名单。

六、海洋功能区划信息管理系统

1.成果形式

(1)系统软件。

(2)数据光盘。

(3)系统使用手册和数据清单。

2.海洋功能区划管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定位

(1)空间参照系统

国家坐标系。

(2)投影

高斯---克吕格投影,6度分带。

(3)比例尺为1:25万。

3.海洋功能区划管理信息系统

(1)数据内容

(2)信息分类与编码

1)基础地理信息分类编码

2)海洋功能区划信息的分类编码

(3)数据分层及文件命名规定

(4)数据交换格式 4.系统功能要求

海洋功能区划信息系统应具备以下基本功能:

①数据管理;

②数据更新;

③信息查询;

④统计分析;

⑤功能区划图件打印输出。5.海洋功能区划信息系统图例

参照省级海洋功能区划成果要求中的图件制作部分。

各地可在本图例的总体框架内,根据选用的系统软件和当地实际功能区划情况,就图例的某些细节做适当调整。

第五节

海洋功能区划管理与措施

一、功能区的管理

1.功能的兼容性和排他性

这里说的兼容性和排他性主要指功能性兼容和排他。主要从六个方面去分析:

(1)功能的兼容性,双方受益(养殖与渔港,海

上观光与底播

(2)功能的排他性,相互冲突(突堤码头与沙滩

浴场)。

(3)功能的受益性,相互受益(旅游港与浴场)。

(4)一功能受益性,另功能损伤(港口与养殖)。

(5)多功能兼容性,多功能受益(跨海大桥,可以兼

作适当的底播和水面养殖,也可以兼作适当的底

播和海上航道,也可以兼作适当的电缆管线铺设

和适当的养殖活动等)。

(6)多功能排他性,多功能受损(近岸废弃物倾倒,选择近岸倾倒,本身不能实现它自己的功能,对毗邻资源区和近岸环境也造成多方面影响;选择不当的港口码头,不仅港口淤积或遭受侵蚀报废,对海岸沿线其他功能区也会造成深度创伤,如沿岸的沙滩浴场,近岸海域的水养、底播环境)。

下面列出几种主要功能区的排他性与兼容性的关系供参考。

(1)港口航运区

功能排他:水产增养殖、海水浴场、盐田、海水淡化、海洋制药、海底管线、海洋自然保护区等。

功能兼容:旅游观光、科学试验、纳污能力允许下的排污等。

(2)养殖与捕捞区

功能排他:工程用海(石油平台、采砂、海底

管线等)、排污、倾废、水下爆

破、洄游通道内建闸、纳污口等。

功能兼容:旅游、科学试验、海洋保护区等。

(3)海洋保护区

功能排他:港口、排污、倾废、保护区内的特

定渔场等。

功能兼容:旅游、增养殖、盐业等。

(4)旅游区

功能排他:排污、岛、礁、坨爆破、倾废等。

功能兼容:增养殖、科学试验、海洋保护区、海底管道、港口等。

2.功能区的维护

功能区的维护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自然属性维护;

二是功能区的质量维护;

三是对毗邻功能区的保护与培育。有几点需要注意:

(1)在使用时要阐明自身功能的变化过程,在施工和运营期背景条件的改变及环境参数变化的量级。

如目前水质背景条件是多少,施工和营运期会有多大的变化。再如构筑港口,现有水深条件是多少,运营几年后,水深条件可能变化多少等。

(2)对毗邻功能区的影响程度评估,应进行定量预测。

这里包括泥沙扩散影响范围和浓度,环境因子的浓

度变化,对毗邻功能区底质条件的改变,底质粒度、底质蚀淤程度,潮流场的流向流速等变化。

(3)功能区的社会系统维护。

应分析该功能区开发对于社会和人类的可持续贡献。

(4)功能区执行和控制的标准。

标准的选择,有7个功能分区国家做了相应的水质执行标准规定,还有些没有规定,如保留区、特殊利用区一些功能区等。港口区里的综合港、旅游港、渔港等水质标准如何定?锚地和航道如何定这都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总结和把握。标准定低了不符合海洋生态环境建设,定高了又达不到,要确切把握。要注意工程海域标准的控制,如项目施工区和营运期等。

3.区划管理应关注的内容

(1)按照海洋管理法规的规定和海域权益的保障规定,未经过批准的功能区划,用海和审批海域使用权是没有法律依据的,使用海的风险性也是很大的。

(2)港口预留区或港口区,建港一定要深水深用。实际用海中,我们经常遇到深水浅用的现象,极大浪费了国家的自然资源。

(3)要注意功能分区系统的完整性。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中的功能分区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的区划界定,管理中一定要确保区域地理和社会、环境以及功能系统的完整性,不能割裂。

如某某海湾,如果界定为港口航运区,在周围海域就不能设置有碍于港口航运的项目,否则就会对整个港口航运系统造成损伤。

(4)要注意重点海域的主要功能。

全国区划划分了30个重点海域,并对功能排序作了安排,保障这些重点海域主要功能的实施是海洋事业建设的重要途径。应注意这个排序,关注重点海域在本区的范围及管理要求。

如某某三角洲海域定为油气、养殖、盐田、海洋保护功能区,原则上就要突出油气功能的位置。不能将次要功能的开发占了主要功能的位置。

(5)区划不仅对水质管理目标作出界定,也应对沉积物质量标准作出要求。

(6)围填海管理。围填海应注意两大类的围填海工程:

养殖区的围海:多为短期行为,且工程质量低下,不但自身功能得不到维护,对毗邻海域自然属性也会造成损害,因此应注意地点的选择和工程质量的提高;

城市用地的围填海问题,应关注区域生态系统的改变。

(7)区划的技术管理内容。

保护区要严格海域使用论证,注意保护区毗邻海域的生产布局,排污口的设置与管理,海岸防侵蚀区的产业布局与管理。

(8)要关注国家和地方区划调整和整治的内容。

确保《区划》目标的实现,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有序、协调发展。

二、实施区划的主要措施

首先,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认真做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和县(市)海洋功能区划的编制或修订工作。

第二步,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经省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第三步,市(地)、县(市)海洋功能区划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家海洋局备案。

第四步,国家海洋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地方各级海洋功能区划编制或修订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各级财政部门要将海洋功能区划工作经费纳入预算,涉海各部门要依法协调或衔接好海洋功能区划与相关区划、规划的关系。

1.依法行政,认真组织实施海洋功能区划

2.监督检查,确保《区划》目标的实现

3.依靠科技,完善海洋功能区划的技术支撑体系

4.做好宣传教育,科学管海用海

三、海洋功能区划的审批

海洋功能区划实行分级审批。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报国务院批准;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功能区划,经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沿海市、县海洋功能区划,经该市、县人民政府审核

同意后,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报国务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四、海洋功能区划的修订

由原编制机关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提出修订方案,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未经批准,不得改变海洋功能区划确定的海域功能。

经国务院批准,因公共利益、国防安全或者进行大型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改变海洋功能区划的,根据国务院的批准文件修改海洋功能区划。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功能区的改变。

第四篇:南京市土壤环境功能区划调查报告

南京市土壤环境功能区划调查报告

土壤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环境要素,本身也应属于综合环境功能区划的一部分,是土壤污染防治规划的基础,现在介绍给大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南京土壤的环境功能,告诉我们怎么开发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

1、土壤环境功能区划

金陵小学二(7)班王梓萌2017-2-1 按照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土地利用方向,结合不同用途土地适宜土壤环境质量控制标准,南京市土壤环境功能区划体系,可以分为I、II、III、IV类。(1)I类土壤环境功能区。主要指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风景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和其它保护地区等对土壤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土壤区域。(2)II类土壤环境功能区。主要包括耕地、同地、牧草地等直接或间接为人类提供食用农产品和适用于林地、园地、牧草地中为人类提供非食用性农产品的土壤区域(包括分散的农村居民点)。

(3)Ⅲ类土壤环境功能区。指为了满足人类居住而建设和规划的城镇居住区、学校、宾馆、游乐场所、公园、绿化区和用于人类商业开发利刚建设等所在的土壤区域。

(4)Ⅳ类土壤环境功能区。指丁业园区、T业集中区和采矿场所在地的土壤区域。

2、南京土地概况与区划

南京市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最发达的地区,为江苏省省会所在地,位于北纬31°14´-32°27´,东经ll8°22´-119°14´之间,居我国长江三角北冀,一直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生产力布局与城镇集聚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是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市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该市面积658 231 hm2,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4%。该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景色壮丽秀美,有虎踞龙蟠之美誉。城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中间为构造盆地,长江自西流入南京,并形成向北突出的弧形,自此以下形成长江三角洲。中间构造盆地,除河流形成的阶地与冲击平原外,中部有自西至东连绵不断的岗丘,如狮子山一清凉山一鼓楼岗一北极阁一九华山等。盆地内山、丘、平原、河、湖交错分布的自然条件,不仅提供了优 美的自然景色,也为城市建设提供了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良好生态基础。

南京市土壤环境功能区划基本情况,分为以下4类。

(1)I类土壤环境功能区I类土壤环境功能区面积约113 243 hm,占南京市国土面积的17.20%,该功能区是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和保护价值,在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的,需要对土壤环境实施严格保护的自然区域。该类型区的主要问题是存在损害功能区保护对象、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的开发建设活动,人类活动干扰强度较大,土壤污染加重,生态功能正在逐渐衰退。(2)Ⅱ类土壤环境功能区Ⅱ类土壤环境功能区面积约429 195 hm,占南京市国土面积的65.20%,该该类型区的主要问题是农田被大量侵占、土壤肥力下降、水土侵蚀较为严重、化肥和农药施用不合理引发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生产生活以及中小型企业废弃物污染加重。

(3)Ⅲ类土壤环境功能区Ⅲ类土壤环境功能区面积约82 426 hm。,占南京市国土面积的12.52%,该功能区是满足人类生存需求的区域,该区交通发达,地势较为平缓,有较好的区位优势,人口密度较大,基础设施齐全。该类型区的主要问题是土地利用过度造成的土壤退化以及城镇建设和城镇人口生产生活带来的土壤污染。

(4)Ⅳ类土壤环境功能区Ⅳ类土壤环境功能区面积约33 367 hm。,占南京市国土面积的5.07%,该功能区是用于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原材料和能源,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交通发达,地势较为平缓的区域。该类型区的主要问题是工业生产带来的土壤污染。

3、结论

通过研究南京市土壤环境功能区划,可以帮助同学们了解怎么科学划分土壤环境功能区域。土壤环境功能区划的形成,有利于帮助我们进行土壤环境保护、维护区域土壤安全。可以让南京发展的更漂亮,天空更蓝,家园更美。

第五篇:青岛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规定

制发机关: 青岛市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1998-10-14

编号: 青政发〔1998〕168 号

标题: 关于印发《青岛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规定》的通知

各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现将《青岛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规定》印发给你们,望认真遵照执行。

青岛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规定

第一条 为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工作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

第三条 青岛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划分为一、二、三类区域,分别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一级、二级、三级标准。

第四条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一类区的范围

(一)崂山风景名胜区:从西麦窑—幸福村—梧桐涧—大河东—蛤蟆涧—黑涧—柳树台以东—柳树台—青峰顶—一水桥(沿公路向西)—大崂(向右经劈石口)—大涧(右拐沿山麓)—小山村—曲家庄—仰口湾(沿海边向南)—西麦窑;

(二)琅琊台景区:从北湾沙滩—王家台后南侧—陈家台后西侧(转东南方向)—中桃园西侧—前桃园东侧—海滨(含斋堂岛);

(三)大泽山风景名胜区:从平度与莱州分界线北侧—大泽山镇东侧—东桃山村北侧—黄山东头村西侧—龙山镇西侧—石灰陈家西侧。

第五条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三类区的范围

李沧区西区界以东—白沙河南岸以南—小白干路—唐山路—兴城路—四流北路—四流中路—四流中支路—李村河桥—四流南路—杭州路—杭州路立交桥以东200米—孟庄路—昌乐路—胶济铁路线—小港二路—海边以北。

第六条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二类区的范围为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一类区、三类区以外的区域。

第七条 青岛市环境监测站负责提供本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的监测数据。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方法及不同类别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内的监测点位的分布,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采取相应措施,配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有关工作,保证本辖区的环境空气质量在2002年前,按功能分区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第九条 本规定具体执行中的问题,由青岛市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第十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对我县主体功能区划工作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我县主体功能区划工作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8年区划地名课题研究

    2018年区划地名课题研究指南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研究分析当前我国行政区划和地名领......

    海洋功能区划评审会现场考察方案欢迎词

    在《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成果评审会 现场考察招待午宴上的致辞(2011年1月7日) 周 铁 根尊敬的阿司长、王司长、杨秘书长,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中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十分荣幸地......

    山西主体功能区规划

    39个县(市、区):重点开发区域 重点开发区域包括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省级重点开发区域和其他重点开发的城镇。按县域面积统计,全省重点开发区域占省域面积的20.15%。未来的功......

    城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城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安徽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主要是:物质积累不够丰富。全省物质积累指数介于0.08至0.72之间,总体水平较低......

    研究主体报告

    《高效课堂教学的评价和管理研究》课题研究 研究主体报告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校对新课程标准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并通过高效课堂实现了让学生高效学习的目......

    我国司法区划调整问题研究(推荐五篇)

    我国司法区划调整问题研究 摘 要:司法区划调整是指对司法层级、司法单位和司法区域等司法区划要素的调整,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实现司法区划与行政区划的分离,确保司法权能得到独立......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

    说文解字注 古文字学导论 不对称与标记论 古代汉语语法变换研究 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 汉语认知功能语法 系统功能语法导论 汉语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 上古语......

    期货市场经济功能研究

    期货市场经济功能研究 摘要:文章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建立起期货市场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模型,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系统分析期货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