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破医改难题关键在如何管理医生
破医改难题关键在如何管理医生
中国提出用中国式的方法解决世界性医改难题,这是改善民生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领域。
中国医改难题
医改是世界难题,但中国医改难题与世界上的医改难题有些不一样:一是在中国,政府直接管理或间接创办的公立医院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份额,却没有完整的财务制度和补偿机制;而对民营医院则缺乏支持、监督机制和信任基础。
二是医生受雇于医院,不是独立从业者,政府养不起那么多公立医院,却让医生开检查大处方偿还医院建设贷款,并要求医生吃饭靠自己(2002年时的政策)。
三是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快速推进,成绩世界瞩目,但个人医疗卫生支出占全国总支出的34%以上(应当小于20%,经济合作组织国家均在10%~15%),社会支出仅占35%(应当大于50%);人均医疗费用增长率约为14%(2012年达到20%),远远高于GDP增长率的7.8%;药品占医疗费用的40%以上(国际标准为15%),检查项目和医用耗材占比越来越高。一系列数据显示,确实存在过度医疗问题,看病仍然很贵。
四是8700亿元资金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患者则继续涌向大医院,人满为患,医生和患者的负担都很重,在如此陌生和焦虑的环境里难免发生医患冲突。本就不富裕的老百姓,还要为药品的高档包装、不规范的流通费用和官药医联手的腐败埋单。
导致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在价值取向上将健康管理混同于一次性交易;二是在宏观调控上基本医疗服务范围过宽,难以被公共品覆盖,公立医院过滥,难以生产公共品;三是忽略了医生的人力资本和价值,医生被妖魔化,难以得到患者的理解;四是管理体制有缺陷,政府办医院、管医生、管医保基金,热衷于做运动员,不善于做裁判员;五是医保机构重视监管基金和控制总费用,而忽略了对医院和医生的指导与服务,对医患勾结欺诈基金也缺乏有效治理;六是缺乏科学的、公认的第三方评价机制。
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问医生
在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救死扶伤的文化受到尊崇。笔者以为,只要纠正价值取向和管理体制的偏颇,承认医生的人力资本和职业风险,建立激励和医生收入分配机制,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笔者认为要建立几个观念:
第一,分两类管理医生,包括独立从业和医院聘任。企业生产有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四个过程,需要四个部门,医疗服务全部由医生和他的辅助团队完成,所以,医生应当以独立从业为主,公立和私营医院聘任为辅。在英国,与健康管理大区签约的占70%以上,社区医生(GE)为独立开业医生。在美国,集体行医的占50%,个体行医的占15%,受雇于医院的仅占18%,从事教学研究的占17%。要依法支持医生开办私人诊所,举办医生公会,以集体协议决定薪酬的方式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各类医疗机构服务。但是,务必要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和统一收费标准,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和定期审计报告制度。
第二,公立医院不应该需要很多医生。目前,公立医院的市场份额占比在逐年下降,但床位数和医师数量仍占大头。政府的责任在于进一步明确公立医院的职责和完善补偿责任。
公立医院应当以疑难杂症科研、目录内基本医疗服务和医疗救助为主,为社区中心、诊所和老年护理中心提供支持,逐渐减少门诊,减少特需服务,并根据服务需求和财政预算两个原则限定公立医院规模,确保其依赖财政预算、医保结算、服务收费甚至药品合理加成进行经营,收支平衡不盈利,做到财务公开,接受定期审计和第三方评价,向同级人大提供财务报告,向社会公布年报。公立医院可以直接聘任医生,可以根据协议使用有组织的医生(简称“协议制医生”)。目前,一些医生从公立医院辞职进入私营医院或者举办私人诊所,应当是有利于医生人才流动的好事。
第三,建立良好的医生薪酬制度。医生人力资本很高、职业风险很大,理应获得高报酬,高于教授和公务员,成为薪酬体制中的标杆。笔者认为中国历次医改的主要缺陷就在于忽略了这一点。公立医院聘任医生的工资水平是个标杆,可分两部分补偿。一是最低工资,建议医生最低工资等同社会平均工资,由此提高医生补偿的起点,约占医生工资的30%由财政支付。财政责任十分清晰,即公立医生人头×当地社会平均工资=财政支付公立医院薪酬总额(含五险一金),超出财政预算之外的市场份额,是私营医院机构的发展空间。二是绩效工资,医保
基金的60%用于医生绩效分配(包括聘任制医生、协议制医生),40%用于医院行政和发展,以此支付医生另外70%的工资(含五险一金),总之要让主治医生的工资高于同地同级的教授和公务员,不满足于这个待遇的医生可以独立从业。要彻底隔离医生行为与医院建设和药品营销的关系,严格惩戒违规者。
第四,社区医生不是个人行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值得信任的、达到一定规模的社区医生队伍(全科医生、首诊医生),就等于没有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在缺乏医疗信息、物质资源和专家支持的条件下,社区医生很难满足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不可能得到迅速发展,因而难以得到居民的信任,而没有这种信任就不可能推行首诊和转诊制。
笔者曾在某市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见到一组组由主治医生、中医师和护理师组成的团队,分布在网格式管理的居民群体中,分片负责健康管理,辅之以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保健服务、慢性病管理、老年医疗护理和中医堂的支持,老中青三代组成的医师和护理人员队伍在这里工作,队伍相当稳定。那些生活不能自理,在大医院占床的慢性病、老年和临终护理的患者,在社区得到了良好的医疗护理,费用不到大医院的1/10。目前,该地区的卫计部门、医保部门等正在协商慢性病管理和老年护理的政策支持问题,首诊制和协议管理问题。这就是社区医生的成长之路。卫计部门的政策、财政部门的资金、医保基金、发改委的规划,应当打包向这里倾斜,公立医院不能只顾自身发展,一味扩展门诊,应当建立为社区和诊所提供服务的网络。
第五,医疗保险要与医生对话,并为医生服务。世界上65%以上国家选择用社会医疗保险购买医疗服务的医疗保障模式,因为这是基于社会契约关系建立的公共治理机制。中国建立全民医疗保险的选择是正确的,但医保的主要功能不仅是分担患者的经济负担,更在于抑制医患道德风险和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目前,杭州、苏州、广州等地的医保机构已与商业性专业机构合作,借鉴美国经验研发中国技术,在医保和协议医院的信息系统内嵌入智能审核系统,治理效果十分明显。
首先,事后监督可以转向事前指导。当智能审核系统嵌入医院信息系统后,医生行为只能发生在现行卫生、药品和医保政策范围之内,并100%接受监督,如有违反能即刻发现和及时纠正。数据显示,起初问题单据超过70%,4个月后低于50%,8个月后低于30%,有效规范了医疗行为和促进了医院管理。其实,政府办公立医院的管理模式主要是任命院长,院长监控科室和医生的能力十分有限,智能审核系统帮助了院长。而且这种情况不分公立医院还是私人医院。其次,医保人可与全科医生对话。医保不仅查处违规,更加尊重医生的处方权,一旦医生提出越规用药的合理要求,会立即得到网络响应和归集,医保局及其有关部门将定期组织专家论证,对医生或对药品放行。政府、医保和医院不再盲目限制医师诊疗行为,各类诊疗标准可以与时俱进。
现在,医疗保险已经可以从容应对如下挑战:从住院到门诊,从公立医院到私营医院和私人门诊,从本地医院到外地医院,只要嵌入智能审核系统,做到心中有数,即可及时结算;并为大力发展私营医疗服务、方便异地就医与结算提供了技术支持;此外,还可为处理医疗纠纷提供数据。我们可以期待,医保改革可能成为中国走向公共治理的标杆。
第二篇:破难题 抓关键
破难题抓关键
切实提高农村妇女培训工作水平
梨树县妇女联合会
培训是提高妇女素质最为直接、快捷、有效的方法,也是开展妇女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农村妇女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十分严峻的挑战。近几年来,我们按照省妇联的要求,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妇女需求,在一无经费、二无师资、三无场所,没有培训资源的情况下,积极争取和利用社会资源,项目化运作,高站位、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展妇女培训工作,为提高妇女参与社会经济发展能力创造了良好条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积极争取项目,破解经费难题
经费是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我们开展培训工作中遇到的最大难题。面对保工资的财政,要想干工作就得自己梦自己圆,自己想办法找钱,拓宽筹资渠道。
一是争取国际项目为我所用。2000年我们订阅了《农家女》杂志,通过杂志社多次参加全国性会议。在增长见识的同时,结交了各方面的朋友,也逐渐了解到国内国际可利用的资源和有关
妇女儿童发展的项目都比较多,只要我们的项目设计的好,就有机会得到支持。自2002年以来,我们先后设计了妇女参政、农民合作社、妇女就业培训等项目,争取项目资金30多万元。通过实施国际项目,我们有这样的体会:争取国际项目的核心是示范与创新。如争取妇女参政项目。妇女参政是实施妇女发展规划的重要指标,也是妇女运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我们认真分析本县实际,找出通过努力应该并能够解决的问题。将“梨树是全国村民自治实行‘海选’的发源地”作为切入点,积极申请妇女参政项目。第一次争取国际项目之际,正是“非典”流行之时,但由于我们项目设计的好,仅通过电子邮件就申请到了国际项目。于2003年8月至2004年9月,执行了美国福特基金会支持的“推进农村妇女参选参政”项目。时隔三年,我们再一次申请到美国福特基金会“提高女村民代表治理能力”项目,共争取项目经费
3.7万美元。
二是利用好财政政策干有钱的活。近几年国家财政扶持力度
大,政策好,特别是利用就业政策,可以做很多我们没有钱却必须做的工作。但前提是必须建立良好的工作基础,具备政策要求的相关硬件。如就业培训补贴不能直接拨到妇联帐户,而我们就利用牵手家政服务中心落实就业培训补贴政策。我县牵手家政服务中心是经县人事局批准、县劳动局下文,具备职业介绍、劳务输出、就业指导培训资格的事业单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有独立的银行帐户。因此,将补贴落到牵手家政服务中心,既不违
反政策规定,也有效地利用了政策资金,加大了妇女培训工作力度。我们先后承办的家政服务、计算机等就业技能培训,都享受了财政补贴。
三是与企业合作实现双赢。妇联历来有与企业合作的光荣传
统,或者说是拉赞助。其实妇联有其它组织不能比的独特的宣传优势,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也许就不会处于被动。只有双赢,才能让企业欣然投资。我县移动公司等企业每年都主动与我们合作,联合开展大型活动,每年扩大筹资万元以上。2006年4-6月,我们与陕西汉丰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全县范围内举办了“做健康知识女性,建和谐文明家庭”女性保健知识讲座30多场,受益妇女1500多人,在提升企业知名度的同时,也提高了女性自我保健意识,实现了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几年来,共与企业
合作项目4个,增加工作经费3万多元。
二、整合社会资源,壮大师资队伍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几年来,我们
利用实施项目的优势,不断挖掘社会资源,壮大师资队伍,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一是聘请专家学者讲学。几年来,我们多次请专家、教授到
梨树为广大妇女传经送宝。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赵颖、荣维毅,中华女子学院韩贺南、知名人士吴青、《中国妇女报》副主编谢丽华、国家民政部范瑜、北华大学沈健、四平市奇谋律师事务所所长贾中化等20多名专家、教授先后来我县授课。不仅讲课水平高,而
且运用参与式培训方法,有效地调动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学员与教师的互动,大大提高了培训质量。
二是建立本地的培训者队伍。我们先后选送20多名县委党校、组织部、县民政局干部及妇女骨干到北京免费参加培训者培训班;最近又在梨树举办了社会性别与妇女参政培训者培训班,对30名乡镇局妇联干部进行专题培训,之后她们将深入到乡镇村屯为妇女群众讲课。
三是成立促进妇女发展志愿者协会。吸收司法、计生、畜牧、农业、民政等13名县内专家参与到协会中来,深入基层义务讲课,实现了基层妇女与专家的直接对话。同时,调动了多方面力量支持妇女培训工作,对提高妇女综合素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把握关键环节,确保培训实效
几年来的培训工作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取得预期的培训实效,必须是定位准确、针对性强。
在培训对象上,突出农村妇女骨干和下岗失业妇女两个群体。2002年以来,我们先后实施了“335(三年时间对3000名农村妇女骨干进行实用技术、法律常识、卫生保健、参政等五方面知识培训)培训工程”、“万千百十(对万名农村妇女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千名致富女能手、建设百个双学双比示范基地、创建十个巾帼文明示范村屯)行动”,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
在培训内容上,突出农村致富实用技术和就业创业技能。几乎每期培训班都安排了至少一项实用技术课,而且提前做好需求
调查。2006年11月,我们针对下岗失业妇女创业和就业困难,请长春市劳动保障局张鹏飞同志进行SYB创业培训,激发了妇女的创业热情,拓宽了创业思路。
在培训方法上,突出“教”“学”互动。采取集中上大课和参与式教学相结合、案例分析与典型交流相结合、专家讲座与学员讨论相结合,充分调动参与者的学习热情。在刚刚结束的社会性别与妇女参政培训者培训班上,不仅采用参与式,而且利用半天时间选出5名参与者进行模拟讲课,既锻炼了学员,发现了问题,又积累了经验,成效显著。
在培训效果上,突出“适时”与“高效”并重。为确保培训效果,一方面,我们适“时”培训、因“势”培训,追求立竿见影,学了就会,学了就用,学了就见效。如村委会换届前培训,主要目标是提高竞选意识和能力;换届后培训,主要是提高村务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我们重视“效果”评估,科学制定评估指标、评估方法,以评估促进培训质量提高。
几年来,我们通过项目化运作,以妇女需求为导向,开展各类培训,增强了妇女的发展意识,把妇女从旧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引导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提高了妇女参与社会发展的能力;同时,培养了一大批妇女骨干,提高了各级妇女干部的素质,也改善了妇联办公条件,为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妇联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三篇:乡村医生医改建议
乡村医生医改建议
多年以来乡村医生一直是医改的难题,解决不好会直接影响到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根据国家医改方案结合我们本镇情况,我院领导和职工根据多年以来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多次与乡医座谈,对这次乡医改革提出些建议。
一、工作问题:药物的 0差价实惠于民,大家都赞成问题是没有药物的收入乡医的收入怎么来。我镇现有诊所33所,人员名他们解决了村名一般的常见病、多发病缓解了大医院的压力,符合国家提倡就近就医的原则,假如这些诊所没有药物利润来源就的关闭人员就会重找职业,现在的10名乡村医生是不是能解决村民就近就医问题,值得深思。
二、时间问题:各村都建起了卫生所有的村是2人有的是1人,1个人的诊所是不是的办家诊所,病是没有时间的乡村医生要不要休息,要不要离开卫生所有没有上下班时间,假如村民在卫生所找不到人出现意外这些情况应该好好考虑一下。
三、医疗事故:出现医疗事故该咋处理。
四、待遇问题:按我们本地人普通一年1—2万的收入乡村医生以后能不能达到这个标准,有没有补尝机制,养老保险是不是健全
以上几点建议希望局领导在医改时能认真考虑。
第四篇:借医改东风 破公益难题 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情况介绍
借医改东风 破公益难题
——定远县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情况介绍
2010年9月1日,随着安徽省基本药物制度的实行,我县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全面展开。这次医改对于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加快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近年来我们在医疗卫生体制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2008年被中国医院协会确定为全国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试点县。这种探索和改革主要是解决基层医疗机构投入不足、机制不活、运行困难等问题,虽然也取得保基层、活机制的效果,但与公益性的要求存在很大反差。这次医改要恢复基层医疗机构的公益性,一些难题集中表现,需要下大力气进行破解。我们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发展、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得到保护和提高”这一目标,按照省市部署,坚持整体推进,着力营造氛围,使医改步调快节奏。同时紧密联系实际,积极探索创新,破解公益难题,使医改结果高质量。
一、加强领导,着力破解体制转轨难题。过去我县大多乡镇卫生院采取租赁方式经营,实际上是把基层医疗机构推向了市场。为了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我县又采取了“宿迁模式”,成立了乡镇防保站,与乡镇卫生院并立,形成了医疗服务和卫生服务两个体系。这次基层医改,需要废除租赁经营、合并两个体系,必然会带来经济利益纠葛、债权债务化解、人员关系磨合等问题。针对基层卫生队伍在原来营利性环境中形成的角色定位、收入格局和价值取向,防止因公益性回归而产生的思想混乱,导致队伍不稳,我们实行了“三导”:政策指导——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把改革的方案做细做实,使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理解,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舆论引导——利用各种媒体,开辟宣传专栏,开通咨询专线,宣传手册发放到每个基层卫生人员;一线开导——县领导和各包保组分头深入基层卫生院,宣讲医改政策,掌握一线动态,及时发现问题,主动进行化解。改革氛围浓厚,队伍心态稳定,医改推进以来,全县没有发生一起因医改引起的群访事件。我们通过收、并、分、管四项举措,收回租赁经营、合并防保体系、设立乡镇卫生分院、实行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实现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回归。
二、加大投入,着力破解机构保障难题。在医药不分、以药养医期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上是自收自支,全靠药品差价和医疗收入来运转。过去县财政对乡镇卫生院实行定额补助,但每年只拨付乡镇卫生院离退人员工资的65%。医改后,取消药品加价,基层医疗机构运转主要靠财政支付和医疗机构的业务收入来保障,经收支核定,县财政每年净支出就需增加3000多万元。作为农业大县、财力弱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坚持把基层医改放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进行谋划,宁可少上一个经济项目,也要把这项关系到全县农民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落实好,保障到位。在实行国库统一支付的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对两个薄弱环节实行重点确保:一是确保村医工作有保障。这次基层医改,受损最大的是村医,为了保证村医收入不降低、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漏底,我们在省级财政补助的基础上,县财政每年再增加补助500万元左右,保证村医月基本收入不少于1500元,每个行政村卫生室的月办公费达到300元。参照行政村干部的标准,为村医办理新农村养老保险。同时以县为单位建立村卫生室医疗风险基金,从村卫生室的总收入中按1.5%比例提取,用于医疗责任保险和医疗风险支出。二是确保医务骨干收入不降低。在乡镇卫生院实行“首席医师”和“服务标兵”制度,给乡镇卫生院技术骨干特殊补贴,首席医师每人每月补助1000元,岗位服务标兵每人每月补助200元,由财政发放。对乡镇中心卫生院院长、一般卫生院院长、副院长分别给予每月1000元、800元、600元岗位补贴。
三、剥离后勤,着力破解减员增效难题。此次医改,全县核定编制902人,实际在岗人员738人。虽然编多人少,但在岗人员结构不合理,再加上过去管理权限的几上几下,人员管理混乱,造成人员身份混杂。经过身份确认,需分流人员达222人,占职工总数的30%。我们在进行人事制度改革中,按照优化医疗队伍结构要求,主动分流人员,同时积极探索公益医疗机构减员增效的路子。将22家乡镇卫生院与5家分院的后勤管理工作从医疗机构中剥离出来,统一交由一家后勤社会化服务的公司来承担。县卫生局、乡镇卫生院负责对企业的服务数量、质量进行考核,服务费用由财政部门统一与企业结算。机构公益化,后勤社会化,全县乡镇卫生院后勤队伍由原来的141人减少到44人,平均每个院一年只要花5.5万元就能得到各种专业性的后勤服务。
四、整合资源,着力破解条件改善难题。我县医疗卫生水平整体落后,每千人床位数为1.26、每千人医疗卫生人员为2.1,低于全市、全省平均数。回归公益性后,要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和卫生服务,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按照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化要求,全县业务用房面积约差13660平方米,相应的医疗设备投入约需300多万元,两项合计约1800万元。我们以这次医改为契机,进一步强化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在全县范围内,整合资源,把更多的财力、物力、人才、技术向基层倾斜。在做大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这个龙头上,投资3亿多元建设总面积为10万多平方米的定远县总医院,即将投入使用。总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疾控中心今年底也将投入使用。在做强乡镇卫生院这个主体上,投资2000余万元,新建、改扩建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26000平方;投入759万元,为乡镇卫生院购置医疗设备。从县医院选调4名技术精干中心卫生院任职,又从中心卫生院选派3人到一般乡镇卫生院,为乡镇卫生院注入新的活力。在夯实村卫生室这个网底上,今年利用民生工程又开展了98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连同业已建成的15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全县村卫生室标准化基本实现。
五、强化考核,着力破解机制创新难题。基层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性以后,为避免管理走老路、重吃“大锅饭”、再捧“铁饭碗”,我们在实行聘用制和绩效工资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细化办法,强化考核。一是实行动态管理。对重点工作岗位如首席医师和服务标兵等,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从个人业绩、群众满意度、院领导班子意见三方面进行考核、评定。首席医师和服务标兵,每年评选一次,不搞一岗定终身。二是提升奖励权重。我县在省绩效工资方案的基础上,将绩效工资分为月绩效工资和半年绩效工资,各占50%,对应月考核和半年集中考核结果及时发放,以“低保障、高绩效”的收入分配制度,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实施规定的绩效工资基础上,对乡镇卫生院收支结余部分,按3:2:5的比例确定为乡镇卫生院发展基金、院领导班子奖励和工作人员的奖励和福利。新的绩效考核办法实施后,拉开了技术骨干和一般工作人员的收入差距,绩效工资最高的达1160元,最低的为640元。三是改进考核方式。我县运用已经建立的乡镇村医疗机构信息化平台,开发建立了绩效考核系统,考核系统和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系统、公共卫生数据库实现完全对接,突出了客观性,做到了及时性。首先,对客观考核评价数据,采取系统实时抓取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数据,自动生成科学、合理、客观的考核结果。其次,对主观考核评价数据实行科室负责人考核、分管院长复核、院长审核的三级考核,按月录入。实行考核信息化,运用及时化,实现了“每月一考核、每月一挂钩、每月一兑现”。
六、集中配送,着力破解药品供应难题。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以后,药品的供应出现了两头分散现象,生产厂家遍及全国各个地方,药品销售遍及全县每个角落。厂家不论需求多少,也要送到每个院家;院家不论供应怎样,也要进遍每个厂家,供应和销售之间缺少集中分送环节,导致配送成本高、配送效率低、支付工作量大、保障不及时等问题。我县利用南药集团天星药业定远有限公司的物流基地,发挥其药品仓储、配送功能,整合药品生产企业的配送资源,建立了基本药物配送中心,负责全县乡镇卫生院的药品配送。配送中心利用全县医疗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建立全县统一的基本药物配送、使用、储备和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对乡村医疗机构药品库存和需求状况及时掌握,按品种、数量和时间要求,合理安排配送,有效地解决了由中标企业直接配送到乡村所产生的药品供应难题。配送中心运作以来,全县的基本药物配送及时率达86.3%。
改革全面推进,各项任务基本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得到了恢复,医疗卫生队伍结构得到了优化,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主要表现为“两升两降”:即基层医疗技术人员比例上升,由过去79.3% 提升到90.8%;基层医疗门诊量上升,由医改前平均每月33971人次提升到47198人次;药品价格下降,实施零差率销售后,全县基层医疗机总体降幅达50.6%;医疗费用下降,门诊次均费用由52.2元下降到35.4元,乡镇卫生院次均住院费用由1221.8元下降到1108.6元。医改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国务院医改办的肯定,央视《新闻联播》、《新闻30分》、《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等节目作了报道。我们深知要保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还需做很多的努力。我们决心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定方向不动摇,遇到难题不回避,争取加大政府投入,切实把这项惠民的改革实施好,使群众切切实实享受改革带来的实惠。
第五篇: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难题
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难题 看病还是很难。2009年以来,一方面,国家投入8700亿元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在部分地区和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但是,社区可用的药品很少,社区医生缺乏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公立医院不断扩张人满为患,医患冲突时有发生。
看病还是很贵。2011年以来我国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达到总人口的90%以上,职工医保缴费和居民医保补贴在不断增加。但个人医疗卫生支出仍占全国总支出的34%以上(应当小于20%),药品占医疗费用的40%以上(国际标准为15%),检查项目和医用耗材占比越来越高。一系列数据显示,确实存在着过度医疗问题。
中国医改难题是什么?
导致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职责定位不清:
1.价值取向问题。医疗服务属于健康管理,无论在公立医院还是私营医院,医生的每次处方都要对患者的终生健康负责,经得起长期评估,不是一次性交易。
2.宏观调控问题。基本医疗服务范围过宽,难以被用公共品覆盖;公立医院过滥(规模过大、数量过多、补偿不足、财务不透明等),难以生产公共品;亟待基于服务需求和财政预算规模限定公立医院的范围和数量,并建立完善的补偿机制。
3.理念问题。只有承认医生价值、尊重医生人格、建立适合医生的收入分配制度,才能打造好医生的生存环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管理体制问题。政府办医院、管医生、管医保基金,热衷做运动员,不会做裁判员,部门之争多于部门合作,缺乏医患保等利益相关人之间的公共治理,缺乏医药保之间的联动。
5.医疗保险管理机构能力建设不足,缺乏有效的精细化管理手段。注重监管基金和控制总费,忽略对医院和医生的指导和服务,医疗保险基金有效使用不足,诱导医院推诿患者和挤出目录用药,增加大医院就医人数和患者负担,尚存医患勾结的欺诈现象。
解决医改难题的中国式办法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面临着更系统化和更深层次的巨大挑战,必须深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工程。但中华民族文化饱含救死扶伤的天使色彩,只要以人为本,纠正价值取向、理念和体制的偏颇,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1.建立医疗服务体系的第一要义是可及性。“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反映最为强烈的社会热点问题,其本质就是反映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较差问题。在工业化早期看病即看医生,在信息时代看病即医疗服务,即指将医疗信息、医疗资源和专家指导送到患者身边的服务体系。需要建立以信息共享和数据分析为基础的支持网络,对医疗数据持续研究和有效性分析,1
引入基于临床指南和临床实践模式的决策支持等技术,帮助公立医院积极应对支付方式的转变、社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2.建立有效的医生考核激励机制,调动医生积极性。
付费制度改革的目标不是要让医疗保险的资金能够控制不超支,而应该发挥的作用是要在有限的资源内,最大限度提高医疗质量,调动医院和医生的积极性,提高医疗保险资金使用效率。医生是人力资本最高、职业风险最大的群体,理应获得最高的报酬,是薪酬体制中的标杆。中国历次医改的主要缺陷在于忽略了这一点。
因此,首先要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和统一收费标准,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和定期审计报告制度;其次,根据财政供养能力界定公立医院和人员规模,以基本医疗服务和医疗救助为主,依赖财政预算、医保结算、服务收费甚至药品合理加成进行经营,收支平衡不盈利,但必须做到财务公开,接受定期审计和第三方评价,向同级人大提供财务报告,向社会公布年报。第三是建立合理的医生薪酬制度。
发挥医疗保险的监督服务功能
3.引入医疗保险智能审核功能,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医疗保险是分担参保患者经济风险和抑制医患道德风险的制度安排,不仅有规模巨大的基金,更是社会契约型团购医疗服务的支付方,具有公共治理的重大意义。中国医疗保险事业发展近20年,医疗保险基金分担基本医疗和大病医疗费用的40%-80%,但人均医疗费用增长率年均12%,远远高于GDP增速。伴随人口老龄化和不断提高的医疗服务需求,强化医疗保险费用审核功能,从控费到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抑制过度医疗和欺诈医保基金现象,是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传统的医疗费用审核包括事后审核、事中审核、事前审核,目前各地医保审核基本停留在为控制总额而进行事后审核的水平上,事中只能进行抽查。这种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很难调动医生和患者的积极性,漏洞很多,难以抑制过度医疗和欺诈现象。
精细化的管理要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需要具有足够的动力、技术、资金和人才与医生对话,强化指引、监督和服务能力。但是,社保中心每月要处理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条划卡数据,受财政预算、人员编制和专业水平等条件的约束,这项工作无法进行,医保机构能力建设遇到瓶颈。
而智能审核系统是针对中国诊疗标准、药品目录和医保政策而研发的具有事前引导和约束、事中协商和监控、事后处理和总结三大能力的智能审核系统,并在归集大数据的基础上帮助经办机构提高精细化管理和改善决策能力。
4.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发挥医疗保险的监督服务功能。
信息化时代的医疗体制改革对管理监督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费用和成本控制、医疗服务质量监控、成本核算等提出了更加精细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同时行政体制改革
2也为实现高效的医疗保险管理明确了方向和创新要求。世界上65%以上国家选择用社会医疗保险购买医疗服务的医疗保障模式,即基于社会契约关系建立公共治理机制;我国建立全民医疗保险的选择是正确的,但医保的主要功能不仅是分担患者的经济负担,更在于抑制医患道德风险和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目前,部分城市借鉴美国经验,在医保和协议医院的信息系统内嵌入了智能审核系统,治理效果十分明显。
首先,智能审核系统的应用,可以将事后监督可以转向事前指导。当智能审核系统嵌入医院信息系统后,医生行为只能发生在现行卫生、药品和医保政策范围之内,并100%接受监督,如有违反即刻发现和及时纠正,这比政府行政手段管理公立医院更有效。
其次,智能审核系统的应用为医保机构和医生建立了沟通通道。不仅查处违规,更加尊重医生的处方权,也为规范医疗服务和处理医疗纠纷提供数据分析,智能审核系统还可以在更大的领域进行扩展和延伸应用。
第三,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管理能效。放宽医疗保险管理服务的准入和政策性限制,允许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医疗保险的费用审核、费用结算和支付、基金监管等业务;或将这些业务内容外包给第三方专业机构。这样的公共服务外包不同于公共服务私有化,是指医保经办机构将自身职责体系内的事项委托非政府组织办理,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来强化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核心是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以市场活动来弥补经办机构服务提供能力的不足。
医疗保险审核功能外包是指在政府经办机构的指导下,的技术层面将诊疗行为和医保基金使用的审核等功能委托非政府组织,甚至是商业机构,包括研发、安装、操作、维护、统计、分析、咨询和二次开发等,从而提高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监控能力。
技术创新是管理创新的保障,医疗保障管理服务需要跨学科和跨领域的知识结合,需要与经办机构长期的磨合,并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最大发挥管理效应。这符合当前机构改革的要求,也符合世界公共管理的发展方向。最终,探索出医保改革的中国式办法,并成为中国走向公共治理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