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公共卫生与医疗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公共卫生与医疗问题”的调研总结
2006年7月30日,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所承担的国家985课题“关于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的子课题——民族地区的公共医疗与卫生——课题组(课题组成员:带队老师王纪芒,学生有本院2005级研究生张娜、孟志敏、姜伟,2006级研究生徐慧杰),来到此行的目的地——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开始为期一周的社会调查。
鄂托克前旗位于内蒙古的中南部,毛乌素沙漠腹地,面积1827万亩,所辖人口7.24万人,其中蒙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1%,是一个蒙族为主题,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2005年底,全旗地区生产总值为13.9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1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4796元,我们的调查采取了访谈调查的方式来收集我们所需要的第一手资料。
一、调查的主要对象
我们把此次调查分成了这样几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收集鄂托克前旗政府关于医疗卫生改革的有关政策、法规,政府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近三年之内的财政预算和决算的情况,财政收入的大致状况,卫生机构的设置等,这些资料主要由相关的政府机构来提供。
第二个层次:对有关部门及其领导进行访谈。我们首先访问了卫生局长,他向我们介绍了整个卫生系统的基本情况,包括地方病的防治、主要的地方性的疫情及其防疫措施,结核病的防治措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情况的进展,前旗的主要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制度、乡镇卫生院的标准化建设等情况,使我们对前旗的公共卫生和医疗事业发展的轮廓比较清晰。其次,我们访问了旗政府所在地的主要国有医疗机构,包括卫生防疫站的站长,鄂托克前旗医院院长、蒙医院的院长、妇幼保健院院长,对于每个医疗机构的领导都进行了长达2个小时的访谈,对这些医疗机构,我们主要了解每一个医疗机构的人员设置、设备的配备、每年的营业收入、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对于这些医疗机构的访谈调查,感慨颇多,收获很丰。
第三个层次:对乡镇卫生院的调查。由于我们要了解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问题,而目前在农村地区具体承担公共医疗卫生的是乡镇卫生院,所以乡镇卫生院是我们重点调查的重点。鄂托克前旗对乡镇卫生院在管理上主要实行了下列制度和措施: 11 严格说来,乡镇卫生院的称呼是不准确的,以前在“乡办乡管”的时代,乡镇卫生院在行政上隶属于各个乡镇机构,但现在是“县办县管”,和乡政府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事实上,它们就直接叫××卫生院。但我们在此继续沿用乡镇卫生院的说法,是便于让大家明白它的来历。
(1)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共投资201万元。重点建设4个中心卫生院,投资100万元,其中县级财政支持20万,鄂尔多斯市投入80万元,其中70%的资金用于基建、增加设备和人才培养。4个中心卫生院包括城川、昂素、布拉格、上海庙镇卫生院。该地区下辖9个苏木乡镇,基层卫生院9所,做到了一个乡镇一个卫生院,有嘎查村卫生院57所,个体诊所36个,卫生局下一步将组织村卫生室人员考试,加强村一级的卫生机构建设。
(2)组织乡镇卫生院院长的公开竞聘,实行院长负责制。
在当地领导的配合下,我们选择了4个卫生院:城川卫生院、珠和苏木卫生院、昂素卫生院、敖勒召旗镇卫生院,这4个卫生院非常具有代表性。其中,城川卫生院的服务半径最大,服务人口最多,达1.2万人,和城川交界的陕西定边、榆林的农牧民也到这个卫生院来看病,它们的经济效益在前旗的所有卫生院中是最好的,但他们对于承担合作医疗这一部分不是很情愿,但是既然政府对于乡镇卫生院的定位也是公共卫生,政府在卫生院的房屋、设备、人员工资等方面投入很多,所以卫生院不得不做这件事。
珠和苏木卫生院则代表了内蒙农村地区典型情况。这个地方地广人稀,服务人口只有2000人,在实行“县办县管”之前几乎倒闭,医生吃不饱饭,有的只能回家种地,现在在政策的扶持下基本可以维持下来,但所承担的医疗服务非常有限,设备老化,人才短缺。
敖镇卫生院在前旗政府所在地,由于要承担公共卫生的责任,所以是刚成立起来的,属于因事设置,目前人员不稳,设备不齐,政府的财政拨款仅能维持人员的工资;由于地处旗政府所在地,医疗机构众多,所以在提供医疗服务方面,不仅没有优势,反而成为它们的劣势。
昂素卫生院是最有特色、最有活力的。昂素也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院长非常具有开拓精神,各种事业搞得有声有色,他们既积极配合政府的合作医疗工作,同时又主动为农牧民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在做法上有许多创新,比如联诊联治,他们积极和银川的有关大医院配合,在昂素卫生院所作的检查,可以直接作为在银川进行治疗的依据,而不必让病人再做一次检查,这样既节省病人的金钱,又赢得了宝贵的治疗时间,深受广大农牧民的欢迎,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昂素卫生院院长高超的诊断水平。他们为许多农牧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并开通健康服务热线,由医院的医生定期访问农牧民,提出健康建议,而且这些都是免费的。此外,他们还开通了一个通道——生命救护绿色通道。
通过对基层卫生院(包括旗直卫生单位)的考察,我们发现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这样几个:
一、人员的编制问题。各卫生单位向我们普遍反映医院人员超编,人满为患,人浮于事,吃饭的压力很大,而卫生院没有人事权,没有权力把多余的人员辞退;
二、人才断档。由于条件艰苦、待遇低等原因,很难引入高级人才,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员在基层的乡镇22 牧区也统称农村。
卫生院服务。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情况。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各卫生院反映不一,有的卫生院认为开展合作医疗对于医院的运行和维持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情,如珠和苏木卫生院和敖镇卫生院,它们几乎全靠开展合作医疗的拨款来维持人员工资,以及靠合作医疗带来的病人来支撑门诊量;有的则认为合作医疗工作干扰了医院正常的医疗业务,如城川卫生院;昂素卫生院则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和激励方式,实现了合作医疗与基本的医疗服务的有机结合。
四、关于合作医疗的问题。新型合作医疗的开展只有一年多的时间(2005年开始实施),筹资方案为:国家20元,自治区政府15元(5元为追加资金),市政府、旗政府、及农牧民个人各出10元,每人的合作医疗基金总计65元。前期,主要通过发放宣传材料《致农牧民朋友的一封信》、电视台、旗报等进行动员宣传,至去年年底,全旗农牧区参合率为80.4%。新型合作医疗以大病统筹为主,去年的封顶线为2500元,加上二次补偿,2005年最高的报销金额将近5000元。今年的封顶线确定为6000元。旗领导介绍说鄂前旗的参合率是90%,但从基层了解的数据与此有所出入,低于政府提供的数据。不过,农牧民对于它的接受和相信有一个过程,相信参合率会越来越高。
第四个层次,对基层卫生院的住院病人的访问。在城川卫生院访谈时,我们对在这里住院或治疗的病人做了简单的调查,主要考察了他们的日常卫生习惯、对于治病看病的感受,对于合作医疗的参与情况与认知情况,访谈的对象共有5人。
第五个层次,对于敖镇个体诊所的访问。对于个体诊所进行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了解它们如何开展业务,如何生存。因为目前国家对于个体诊所的营业范围有一个很严格的限制,它们对于国有医疗单位的服务具有拾遗补缺的性质,同时,由于经营机制灵活,竞争激烈,这些个体诊所成为基层卫生医疗服务中非常活跃的力量。它们也希望承担起一些社区卫生服务及合作医疗的职能,但这个问题非常复杂,目前政府在这方面有严格的限制和规定。
二、所收集的资料及资料的处理
此次调研,我们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都是我们将来撰写调研报告的理论依据。目前,我们收集到的资料大致有三类。
第一类是我们直接和各有关人员进行访谈的访谈录音。对于每次所做的访谈,我们都用录音笔做了录音,目前录音资料的整理正在进行当中。
第二类是各医疗机构的基本资料。我们所调查的卫生医疗机构有卫生局、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院、蒙医院、旗医院、乡镇中心卫生院(旗直医院)、个体诊所,对于它们的资料,只要是成文的资料我们尽可能收集、拍照,这些资料非常丰富,有图片、简报、工作总结、机构的情况介绍、宣传材料等。
第三类资料是旗政府的有关资料,包括近三年的财政预算情况,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情况细则、基层中心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情况,旗政府的政府工作报告、旗统计年鉴、卫生防疫站的工作总结等等。
在调查进行的过程中,我们还及时总结,组织讨论,让学生从专业的角度,从各自感兴趣的角度,注意和所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以便在这些较为感性的材料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为将来的报告撰写做准备。
(执笔人:王纪芒)
第二篇:医疗问题
一、为什么医生老让我去医院对面的药房买?明明同一种药医院也有。我表示希望医院里配。医院说下次来吧。
答:
1、零加成以后,药品不能为医院直接创收,成了医院的负担
大型三级医院响应国家医改政策,所有药品进医院的价格和患者到手的价格一样,没有额外增加费用所以,医院对于药品的招标,购进,管理,分发,储存,人工成本等都需要付出成本,而不能产生一分钱利润,所以,可以想象,药品不仅不赚钱,还要倒贴钱,医院到患者的药品越多,医院亏损越严重。
2、有关部门强制规定了30%药占比
对于药品的限制,有一个专用名词,叫药占比,也就只患者总支出中,药品占比不能超过30%,那么其他70%可以是什么费用呢?检查,护理,诊疗费。既往这些体现人工成本的价值被严重低估,而现在虽提倡增加人工费,实际上,药品依然占了较大的比例。所以,最好的限制药占比的方式,就是少开药,甚至不开药,不要就要扣钱,倒贴钱。以往的出诊大夫,也不会随身带药,开个药房,你自己就近到药房买药,煎服。将来,大概也是这么个模式了。
3、医院药房,很多药品限量供应
单靠医生的个人自觉来管控药品,难免会失控,所以,大多数医院的做法就是限制药品进医院,医院没有药,想用药,只有到外面药店自行购买。
二、医保投入太少
答:我们先来看一下政府的投入情况。为了更全面详尽地考察,我们对全球189个国家连续十五年(2000年-2014年)的人均公共卫生费用和人均GDP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之前,我国政府的公共卫生支出有过不足;“新医改”实施以来,国家通过“补供方”、“补需方”双重财政补助增加公共卫生支出。在政府强投入的拉动下,到2014年,中国的人均公共卫生费用,已经追赶上相同人均GDP国家的平均趋势水平,这表明,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医疗卫生上的投入并不算少。
事实上,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十分复杂,比如没有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医疗服务行为不够规范等等,一味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况且,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医疗卫生的投入也要与经济新常态相适应。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国的医疗卫生投入不存在问题,只是这一问题并非投入不够,而体现为筹资结构不合理。
三、增加医务工作者人数,提高基层医疗水平,实行病人分流
答: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完善规范有序就医的引导政策,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要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在发挥公共卫生职能的同时,具备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服务能力。抓实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在农村优先发展县级医院,并向乡镇卫生院延伸,做到“大病不出县”。在城市,强化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分工协作,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做到“小病不出社区”,明显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把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竞争关系转变为分工协作关系,以促进资源的纵向流动、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能力和水平,增强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认可度。
四、服务态度转变
答:完善医务人员激励分配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实行以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增加对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扩大医师多点执业范围。加强正面宣传引导,优化医务人员执业环境和条件,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务人员的良好氛围。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城乡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培养输送合格的医疗卫生人才。
五、增加投入 答:构建统一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考虑到我国国情, 全民免费医疗这种横向的公平可望而不可及, 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纵向的平等, 以减少贫富之间健康状况的不平等。这意味着支付能力有限的广大消费者群体应该优先得到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分配。因此, 在私人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市场配置的背景下, 我们在保证国民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方面, 首当其冲的便是要构建统一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 在此基础上, 根据政府财力状况逐渐扩大保障范围, 提升保障水平。
六:看病过程难,整合乡间优秀医生资源
答:继续推进惠民政策,方便患者就医。开展便民门诊,采用购买服务和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等政策,实施三级医院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执业活动、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等多种形式,有效方便患者特别是在职患者就医,分流病人,同时通过鼓励和支持医务人员在基层执业,促进病人下沉。加大推行先诊疗后结算、志愿者医院服务、便民门诊等便民惠民措施力度,在全国推广优化医疗服务先进经验。继续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改变患者就医习惯,引导患者合理就医。
七:医保限制太多
为了遏制过度医疗、避免小病大治疗等现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2011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医保探索总额预付、门诊统筹按人头付费、住院及门诊大病按病种付费相结合的付费制度。目前中国大部分省市已经开始实施这项制度。
然而,医保限额政策在实行中也遭遇了一些问题,个别医院“见招拆招”地将限额转化到参保人员身上,甚至出现医生推诿服务或挑选病人的情况,引起了外界议论和质疑。
对于医保限额政策:首先,医疗保险的资源是有限的;第二,它是大家交的钱,不是政府拨的钱,所以要节约使用。第三,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看病花费会越来越多。
“这三个背景结合在一起,就导致一个问题:我们怎么在满足病人医疗服务需求和合理控制医疗费上,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最大的效应,在这个之间取得一个平衡。”如果一个群体花费超出了正常水平,他人获得医疗保障的机会就会减少。”
八、提供更多停车位或者便捷公交车
新建医院病床车位比升至1:1.8,对于未来新建的医院,在医院前端设计,交通咨询部门已经提早介入了解医院用地周边的道路现状、交通条件,以便及早规划。尽量把出入口布局得更加合理,与城市的主干道、次干道的关系做得更协调一点。与此同时,下一步深圳将完善周边公交、慢行设施,高峰期增加公交运力,提升吸引力,设置急救车专用绿色通道,快速衔接医院出入口与急诊,提高急救交通效率。另一方面,还将结合医院实际条件,科学设置包括出租车接驳场站、即停即走社会车辆专用通道等,配以必要的交通指引和管理设施,确保就医市民“先车一步”及时到达医院,而不是想方设法让车辆停进医院;同时,尽力完善院内慢行及配套服务设施等,提升慢行交通环境,提升就医体验。医院停车费或上涨提高停车周转率。值得注意的是,各大医院或将针对是否就诊停车、长时或短时停车,研究实施差别化医院停车收费标准,减少非就诊车辆占用医院停车资源,提高医院停车周转率。召集相关各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医院交通管理的工作方案》,作为医院交通改善的重要依据和参考。并加快推进现有医院交通改善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工作。
九、商业保险理赔困难
1、买保险前别冲动,认真总结自己的需求,主动去了解下这些需求应该用什么产品来匹配,以及不同产品的保障范围和责任免除范围,敲定合适的保险组合。
2、买保险时遵守投保流程每个环节的要求,涉及健康告知的诚信告知,涉及签字确认的,一定要看清楚确认的内容。不能单纯关注重疾有多少种、保额多少或者分红多少,还应该多了解保什么和不保什么,清清楚楚避免纠纷。对后续理赔流程也要有一定了解,保险不是简单的发生保险事故就可理赔。
3、买保险后一旦发生保险事故,应该及时向保险公司提出理赔申请。像寿险和意外险这两种产品,保险事故发生后,必须在约定内通知保险公司,否则将有可能影响最终理赔结果。遇到任何不公的待遇,要有法律意识,消协、律师、当地保监局都是消费者可以求助的对象。
第三篇:论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宗教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设计
论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宗教问题
摘 要:宗教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中有着重要地位。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政府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做好宗教工作,关系到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关系到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关系到我国的对外关系。全党同志必须从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政治高度观察和处理宗教问题,充分认识做好宗教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正确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对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稳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宗教政策;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发展
一、内蒙古宗教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少数民族地区,喇嘛教,汉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东正教以及原始宗教等不同程度地被各民族所信仰。
喇嘛教于13世纪初传入内蒙古地区,当时信仰喇嘛教的主要是内蒙古中的贵族阶级,民间仍普遍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一直传到今天,喇嘛教在传播过程中对内蒙古社会产生较大影响。一方面,黄教不允许喇嘛结婚,大批青壮年当了喇嘛后,蒙古人口数量下降,社会经济败退;另一方面,喇嘛教对蒙古族的文学、绘画、医药、雕刻、音乐、建筑等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伊斯兰教在元代时期在内蒙古有一定的发展在19世纪传播到内蒙古各地,主要在回族中传播。
基督教传入内蒙古约在元代,13 世纪称作景教,随着国家的发展,基督教在内蒙古不断被传播,建立了许多教并吸纳了很对教徒。
天主教传入内蒙古大约在1245年,罗马教皇派遣传教士持书前来内蒙古,之后得到了发展。东正教,传入内蒙古大约是10世纪中叶佛教在东汉时期逐渐传入内蒙古。道教于南北朝时期,在内蒙古有尊道反佛之争,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正当的宗教信仰得到了保护和尊重,道教也得到了发展。萨满教是由内蒙古的,一直延续到至今。
二、宗教的基本理论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实现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歪曲的反应。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们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产生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感到不能掌握自己命运,面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时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这种意识或自我感觉,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超自然地力量存在,并能够影响人们的命运,从而产生敬畏和崇拜的思想感情。
宗教的最大特点是让人信仰一种根本不存在的,纯属虚构出来的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主宰着自然以及社会的神秘力量。由于人们反映这种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神秘力量的形式不同,就出现了不同宗教。
现实中的宗教,它们都有自己的教条信条、神学理论、教规戒律、礼仪制度、组织系统。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构成宗教的基本要素,就人为宗教而言大体分为两部分:一是宗教的内在因素,包括宗教观念和思想,宗教感情和体验;二是宗教的外在因素,包括宗教行为和活动,宗教组织和制度。其中宗教观念和制度是核心。它反映了宗教的本质,是决定宗教之所以是宗教的基本要素。有了宗教观念,才会产生信仰者心里感受和体验,随之产生祭祀、祈祷等宗教崇拜和外在行为。而宗教组织、制度则是宗教观念信条化,宗教行为规范化的表现,它对宗教信仰者起到凝聚和团结的作用。因此,宗教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而宗教信仰者和宗教组织、宗教制度等外在因素,则是随着不同社会条件发生变化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不是一有人类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生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宗教的观念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地无知、迷茫、恐惧、是人类对于自然和自身的错觉认识的反映。
二、宗教信仰的基本特点
1、宗教的群众性。宗教存在的基础是广大教徒。我国大多数民族都不同程度信教,信仰各种宗教的人数达1亿多人,宗教具有群众性,说明必须正确对待宗教问题,否者会影响我国各民族间的关系,甚至影响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2、宗教的民族性。内蒙古地区大都信仰宗教,宗教对于这些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道德规范、心理素质乃至同仁们的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3、宗教的国际性。宗教的信仰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现象,而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各个宗教政策都有自己的国际性质,通过有组织的活动,强化宗教的联系。
4、宗教的长期性。宗教是人类社会发生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村早仍有它的客观基础,将会长期存在。
三、内蒙古地区的宗教问题
民族与宗教关系问题是当前国内外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宗教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宗教属于精神信仰形态,民族属于社会族群形态,因此,民族和宗教并不严格对应和同步发展,但二者又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离。作为传统的游牧民族,蒙古民族文化的核心即草原文化和宗教文化。作为民族文化载体,宗教融汇了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心理、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不仅传承着蒙古族的民族文化,而且也映射了蒙古社会历史的变迁。近代以来,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蒙古社会急剧变革,蒙古族宗教信仰随之发生了相当明显的变化。这个变化直接影响了蒙古民族后来的文化走向,也使其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可以说,蒙古族的宗教信仰,是以萨满教为基础,以藏传佛教为核心,辅之以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形式,呈现出了多元化特征。
内蒙古地区的宗教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在民族工作方面,少数民族聚居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学校设施陈旧,缺乏现代化教学手段直接影响到民族教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和干部队伍后劲不足。
2、在宗教工作方面,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活动进行渗透工作难度增大。宗教工作机构和人员配置不尽合理。部分宗教职业人员生活保障不足。
3、部分宗教信仰者会利用宗教信仰工作迷惑他人,甚至利用宗教活动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的身心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活动。
4、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力度小。
四、解决宗教问题政策
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是政府对有关宗教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实施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把宗教纳入法规化的轨道。
1、建立和完善宗教工作协调机制,健全宗教工作机构。
各地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和完善由党委统战部负责的宗教工作协调机制。统战部作为党委的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涉及宗教方面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协调。政府宗教工作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和行政执法主体,要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各有关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在职责范围内支持宗教工作的开展,形成互相配合、团结合作的良好局面。要加强宗教工作机构的建设。
2、做好少数民族中的宗教工作
第一,少数民族地区的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中的宗教工作,要着眼于民族团结和进步,警惕和反对任何利用宗教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第二,要高举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的旗帜,准确把握民族,妥善处理因民族、宗教因素引发的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第三,要坚决同利用宗教进行的分裂破坏活动作斗争。
3、加强农村宗教工作
做好农村宗教工作对于保持农村社会政治稳定、巩固基层政权、维护农民利益和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要加强农村基层党政组织建设,关心群众疾苦,做好思想工作,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改善干群关系,把广大群众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要建立和健全县、乡、村三级宗教事务管理网络,建立乡(镇)、村两级宗教工作责任制,依法加强对农村宗教事务的管理。要把宗教问题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4、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我们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大力加强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目标上来。会议强调,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方面要求尊重每个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对不尊重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和损害宗教界合法权益的错误行为,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另一方面要求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动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要把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承担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义务。宗教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宗教活动不得妨碍社会秩序、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信教群众的信仰,但这并不是说就可以放弃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弃在他们中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的工作。
五、宗教政策实行结果
通过上述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顺利实施,争取团结了绝大多数喇嘛教界人士,真正达到政教分离,宗教不干涉政治的目的,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彻底解决了内蒙古民族宗教问题,开创了内蒙古宗教工作的新局面。
1、政治方面,废除了寺庙和上层喇嘛的封建特权,彻底实施政教分离政策,取消了封建僧侣特权和封建剥削制度。由此,使内蒙古地区利用宗教手段干涉政治进程的现象基本杜绝,获得解放的广大下层喇嘛、阿勒巴特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产建设热情,对促进内蒙古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经济方面,对庙仓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互助组、牧业生产合作社、公私合营牧场过渡到了人民公社,基本与全国经济相接轨,融入国民经济当中,基本上消灭了召庙和上层喇嘛对农牧民的经济剥削。同时,各寺庙的很多青壮年喇嘛积极参加各项生产劳动,促进了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农村、牧区合作社之后,各地喇嘛逐步参加生产劳动和其他工作。据1961年对13000余名喇嘛的调查统计(实际当时全区喇嘛总数为17000多人),当时参加各种劳动的11594人,其中,参加国营工矿企业生产的354人;参加农业生产的2330人;畜牧业生产的6400人;其他生产劳动的1300人。
3、文化教育方面,通过各寺庙举办文化补习学校及送年幼的喇嘛去学校学习等措施,使青少年喇嘛都有机会学习文化知识,推动了内蒙古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使蒙古族群众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到1962年,经过我们15年时间的团结、教育、改造工作,除了现行反革命外,一个喇嘛没有杀,一个喇嘛也没有关,现在,喇嘛人数只剩下1.2万人了,绝大部分有劳动能力的喇嘛参加了劳动和工作,不少喇嘛已经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不仅信教的人不多了,而且喇嘛的念经劲头也淡薄了。这是我们共产党人为蒙古民族作的一件大好事。
总的来说,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施,使蒙古族人民群众的思想得到解放,以崭新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去面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同时削弱了宗教思想对蒙古人民意识和行为的束缚,动摇了宗教对蒙古民族进行精神统治的社会基础,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同时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于蒙古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游牧文明和佛教文化选其精髓,弃其糟粕,既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使之成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4页。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0页。
第四篇:内蒙古自治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
内蒙古自治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绩效考核办法(试行)
为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充分调动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效率,特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原则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考核重点,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履行职责;坚持综合评价、合理量化的考核方法,定期考核与不定期督查相结合,建立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两级考核体系;坚持绩效考核与社会效益挂钩,突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坚持考核结果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补助、工作人员收入待遇相结合。
二、考核内容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内容 1.苏木乡镇卫生院的考核内容(详见附表1)。(1)基本医疗服务:主要考核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医疗费用、合理用药,基本药物制度执行情况和药物零差率销售情况。
(2)公共卫生服务:主要考核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情况,卫生信息收集、监测与报告任务完成情况,应急处理、卫生监督等任务完成情况。
(3)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政策执行情况。(4)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情况。
(5)人事财务管理情况。包括岗位设置与人员结构,财务制度与管理、经费开支与使用等情况。
(6)院内建设与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与医疗设备使用,内部管理情况。
(7)群众满意度情况。
2.嘎查村卫生室的考核内容(详见附表2)。主要考核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情况,卫生信息收集、监测与报告任务完成情况,参与公共卫生管理、合理用药、药房规范化建设与群众满意度等内容。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考核内容(详见附表3)。(1)基本医疗服务。主要考核诊疗、护理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体检、家庭出诊、家庭病床护理等服务数量;医疗安全与质量、医疗工作效率、诊疗费用、药品使用、规范药房建设、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率销售的执行情况及群众满意度等内容。
(2)公共卫生服务。主要考核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情况,卫生信息收集、监测与报告任务完成情况。
(3)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主要考核财务管理、人员和岗位设置、规章制度、双向转诊、中心和站一体化管理等内容。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考核内容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劳动纪律、医德医风和居民(或职工)满意度。
三、考核主体和考核程序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考核主体和考核程序 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内蒙古自治区苏木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主要指标及分值表》和《内蒙古自治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主要指标及分值表》,于每年5月底和11月底前对辖区内的苏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集中考核,将考核结果(包括绩效分值)报盟市相关部门备查。
对于实行一体化管理的嘎查村卫生室和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所属的苏木乡镇卫生院和具备业务指导资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据《内蒙古自治区嘎查村卫生室绩效考核主要指标及分值表》和《内蒙古自治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主要指标及分值表》,于每年5月底和11月底前组织进行集中考核。实行一体化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由其所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进行考核。旗县级人事、财政等部门对考核结果进行审核后报盟市相关部门。
盟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于每年6月上旬和12月上旬对辖区内各旗县(市、区)的考核结果进行复核。对苏木乡镇卫生院的复核数不少于各旗县(市、区)苏木乡镇卫生院的5%;对社区卫生机构的复核数不少于旗县(市、区)社区卫生机构的10%。复核结果于每年6月底和12月底前报自治区相关部门备案。自治区相关部门不定期进行督查。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考核主体和考核程序
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岗位绩效考核标准,与职工工资待遇挂钩。苏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进行工作人员考核。苏木乡镇卫生院组织对嘎查村卫生室工作人员的考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进行考核。
四、考核方法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方法
1.查阅资料。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档案、统计报表、工作记录、疫情报告、免疫规划考核结果、处方、病历等相关文件、医疗文书、工作制度和规范。
2.现场检查。查看其内部设置、医疗设备、服务流程和美化、绿化、环境卫生等就医环境。
3.调查访谈。走访患者及辖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群众的满意度。
4.召开座谈会。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考核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现场检查等方法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劳动纪律和医德医风进行量化评分。通过走访患者、辖区居民及本医疗卫生机构职工,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群众的满意度。
五、考核结果的运用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考核结果运用
1.评分原则。考核实行百分制、扣分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结果分为两个等次:分值80分及以上为合格,80分以下为不合格。考核不合格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确定考核得分比,得分比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得分除以80。
2.考核结果运用。
(1)作为政府补助的依据。考核合格的政府举办的苏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政府按照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的原则核定补助水平。考核不合格的,政府按照考核合格确定的补助水平乘以考核得分
比确定补助水平。考核合格的一体化管理的嘎查村卫生室和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政府按照核定的标准给予补助;考核不合格的,政府按照考核合格确定的补助标准乘以考核得分比进行补助。
(2)奖励先进,惩戒后进。考核合格且得分位列全旗县(市、区)前三名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考核不合格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余的政府补助给予奖励,并对该机构及其负责人给予通报表扬。考核不合格且得分位列全旗县(市、区)最后二至三名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整改;连续3次考核均位列全旗县(市、区)最后一名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去其负责人职务。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考核结果运用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工作人员的考核结果,作为其考核周期岗位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作为晋级、奖励以及聘用、续聘和辞退的重要参考依据。
六、工作要求
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会同财政、人事等部门落实和细化《内蒙古自治区苏木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主要指标及分值表》、《内蒙古自治区嘎查村卫生室绩效考核主要指标及分值表》和《内蒙古自治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主要指标及分值表》,抓紧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岗位绩效考核标准,完善考核办法,创新考核方式,增强可操作性,提高
考核质量。
各地要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把绩效考核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抓紧抓好,明确专人负责,严肃考核纪律,严禁编造、篡改考核资料,严禁利用考核谋取个人利益,严肃查处弄虚作假行为,确保考核客观公正。对弄虚作假、截留、挪用、套取资金的单位和个人,一经发现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缴经费,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及责任人的责任。
本办法由自治区卫生厅、人事厅、财政厅负责解释。
附表:1.内蒙古自治区苏木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主要指标及分值表
2.内蒙古自治区嘎查村卫生室绩效考核主要指标及分值表
3.内蒙古自治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主要指标及分值表
第五篇:鄂托克前旗农村牧区妇女土地权益问题调研
鄂托克前旗农牧区妇女土地权益调研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保障妇女土地权益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积极的方面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的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自主意识也进一步增强,对自己应得的权利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受男尊女卑、从夫顺命封建思想的束缚也逐步减小。这些思想和观念的转变,使她们在争取自身土地权益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平等愿望,有利于自身权益的维护。不利的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新的情况是法律未曾覆盖的,往往易于对妇女土地权益造成侵害。为了进一步掌握这方面的情况,鄂前旗妇联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
一、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掌握真实情况,旗妇联扩大了调研面,全旗共4个镇,先分别了解了各镇的总体情况,每个镇又调研了1个嘎查村。1998年第二轮土地承包时的分配情况是这样:全旗68个嘎查村,在牧区因为草场面积大,人口少,分配草牧场是以户为单位进行分配,农区的25个村基本是以户籍人口即按照人头进行分配。全旗各嘎查村都严格执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原则。因此,我旗农牧民妇女依法享有土地承包权,2006年以来因土地权益受损而上访的妇女并不多见。但是这并不代表妇女的土地权益没有受到侵害。调研中我们发现:农牧区妇女的婚姻状况改变,对其享有土地权益的影响至关重要。一是因结婚丧失土地承包权。农村女性出生后,按照土地承包政策,由其户籍所在地分给土地,一般都能享受与男子平等的土地承包权利,而在结婚后户口会迁移到男方家庭,由于农村实行“三十年不变”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承包政策,加之绝大多数乡村在土地承包或延包过程中都没有预留机动地,也没有新开垦地或村民自愿交回的承包地,农村妇女结婚后在新居住地就很难取得承包地,同时也无法带走在娘家时分得的承包地,从而丧失了土地承包权。
二是因离婚丧失土地承包权。土地不同于一般财物,无法迁移转走。所以农村妇女在离婚过程中,很少有人对土地权益进行争取,法院判决离婚时一般也不把土地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即使对土地进行了分割,也很难执行。致使农村妇女在离婚后土地承包权难保。有部分妇女结婚后户口未迁仍在娘家,但是实际情况受“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等传统观念影响,表面上土地是有出嫁女的一份,但实际是98%以上的出嫁女并不能继续在娘家承包土地,离婚后更难落实;
三是丧偶妇女土地权承包权危机重重。最好的情况是:丧偶妇女年龄较大,在夫家生活时间长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子女已经成年或即将成年,妇女在夫家及家族中的地位不会发生很大变化,土地权益在这股力量的庇护下得到保全。而最常见的情况则是:妇女丧偶时,子女尚小,自己改嫁的可能行较大,原家庭或家族对其感情逐渐淡化,土地有可能被村集体收回,也可能被夫家兄弟分割;或者是丧偶妇女平常就与夫家家族摩擦不断甚至有纠纷,丧偶后,则完全没有了在婆家继续居住、安定生活的可能,不得不离开婆家的居住地,土地承包权也相应失去。
以下是一个典型案例:2003年,我旗昂素镇某妇女判决离婚,旗法院判决离异后夫妻双方共同享有草场的承包处臵权,但在具体执行中遇到以下尴尬局面:嘎查委员会认为:离异后妇女一般都离开嘎查,即使分给草场也是转包他人,近年来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如果离婚后都要求分割草场,从当前来看,避免了一些纠纷的发生,但从长远来看,因分割造成的面积较小、无力经营或因管理不善等因素导致质量下降的草牧场,不利于推进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势必造成集体经济的损失。如果男方同意分割可以自行协商解决,此案因男方不同意分割至今仍在协调中。该妇女只能以打工为生,生活非常艰难。
二、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分析
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纠纷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交融着历史和现实、法律和传统、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矛盾和冲突,我们认为主要有两点:
(一)相关法律政策缺乏性别视角。一些法律政策表面上看来是中性的,但是由于没有充分考虑中国现实的社会性别利益关系,法律法规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给女性带来不利,如我国现有的土地法律法规,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以户为单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但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基于不同性别利益上的差异,忽视了由于婚姻关系而流动的农村妇女的权益,造成对出嫁女、离婚女土地权益以及相关权益的保护力度不够,可操作性不强。
(二)保障措施不力。土地权益遭受侵害的农村牧区妇女在找村干部解决问题时,嘎查村干部往往以村规民约的规定和村民代表的反对而无能为力;找镇政府或街道解决,他们认为土地是村里的,村民思想做不通,是不能强制执行的。起诉到法院,由于法律条文中对妇女土地承包权缺乏详细的可操作性的司法解释,法院在受理、判决此类案件时难度很大。即便妇女胜诉,执行起来也很难。因此系统性的保障措施乏力是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受损的最重要原因。
三、解决农村土地权益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目前农村牧区妇女土地权益问题,已经不单纯是妇女权益问题,它涉及到农村户籍制度、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农民内部的利益分配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维护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要有法律、政策的制度性保护,也需要各级政府及部门的积极介入和有力的监督。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完善有关法律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妇女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土地征收或者征用补偿费使用以及宅基地使用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三十三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妇女未婚、结婚、离婚、丧偶等为由,侵害妇女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各项权益”。在此基础上,各地应尽快研究制定新时期农村土地承包权以及土地补偿和村级集体福利分配的实施细则,出台有关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障的规范性文件,对农村妇女特别是大龄女青年、“农嫁居”妇女及其子女、离婚妇女、居嫁农妇女等在土地承包、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福利保障、宅基地分配等方面的权益进行明确规定,使农村妇女不论结婚与否或婚姻状况改变后享有应有的户籍、居住地选择权及相应的土地权益。
2.明确职责,强化救济手段。应建立一套政府主导,政府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权限,形成一个多机构合作的工作局面。防止在落实妇女土地权益问题上,互相推委。同时,明确各级人民法院从法律基本原则精神入手,加强对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纠纷和案件的调查研究,能动执法,积极化解矛盾,为农村妇女维护土地权益构筑最后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