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研究(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3 11:22: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研究》。

第一篇: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研究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研究

作者:中共靖江市委党校王纪顺 来源:《江苏建设》 添加日期:11年08月15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步伐也大大加快。然而,由于一些城市规划建设的决策者缺乏科学发展观,致使城市建设中出现了忽略城市水系建设、城市绿化缺乏实效、城市生活污水被随意排放等严重问题,给环境已经并将继续造成巨大的破坏,危及百姓生活和经济发展。因此,解决城市建设中出现的严重问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建设就显得极其重要。

1目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水系建设被大大忽略。水是万物之源,城市水系是城市的一大动脉。一个城市如果仅仅有陆路交通,而没有一定数量的水系,就像人缺少眼睛,这个城市必然缺少灵性。并且通畅的水系有利于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还可大大减少城市陆路交通的压力,又便于百姓休闲旅游,增添市民的生活情趣。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今天全国许多地方在进行城市建设时往往都忽略了水系建设,不仅如此,有些城市甚至还出现了破坏固有城市水系的现象。从表面看,忽视城市水系建设涉及的仅仅是城市面貌、城市形象的问题,其实不仅如此,忽视城市水系建设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利于人民的生活和健康,阻碍了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更殃及子孙后代。因此,可以确切地说,忽视城市水系建设是违反科学发展观的愚昧行为。

城市绿化缺乏实效。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各地各级政府也已经开始意识到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相继采取行动开展环境整治,城市绿化就是被普遍采用的治理和改善环境的一种手段。观察目前各地的实际情况,城市绿化仅仅体现在栽种些花草树木方面,至于是否

科学合理几乎没被考虑。因此,现在的城市绿化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首先在绿化格局方面,许多城市的绿化缺乏整体格局,城市内各区各片各个单位在绿化时各自为阵,随心所欲。其次也是更重要的问题在于进行具体绿化时违背科学。主要表现如下:其一,绿化形式比较单调。目前全国许多城市的绿化大都显得千篇一律,往往是种一片草坪,其中间植些以灌木为主的花木,而草坪与低矮灌木占据了绿化面积的绝大部分。其二,绿化品种缺乏科学配比。目前许多城市的绿化,在绿化品种方面都存在一个普遍缺陷,即只偏重于观赏品种的种植,如桂花、月季、腊梅等,而忽略了用材树种特别是乡土用材树种的种植。其三,种植的树木有的不适应当地的土壤气候环境。近些年来,有不少城市在进行绿化时不切实际地引种一些与本地土壤气候不相适应的树种,结果由于土壤气候环境的改变致使树木大量死亡。这种做法,既浪费了资源,又浪费了人力财力,尤其是移植数十数百年的大树更是严重破坏了原生长地的自然环境。其四,绿化中盲目攀比。现在一些城市建设的决策者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在进行城市绿化时往往凭个人喜好和一时热情,致使城市绿化出现了严重攀比的错误现象。一方面造成绿化市场的不正当交易,而主要危害是致使一些树种在一个地方的枯竭。其五,城市绿化重栽不重管。若干年来,不少城市每年都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绿化,然而绿化的成效甚微,其根源在于重栽轻管。一些领导喜欢做表面文章而不注重实际效果,其带来的危害不仅是对社会财富的浪费,而且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活污水随意排放。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伴之而来的工业废水废气废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这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各地各级政府也开始采取措施对工业污染进行治

理。然而,长期以来很少有领导重视对城市生活污水进行治理。在今后几十年里,我国城市人口必定会迅猛增加。急剧增加的城市人口自然会产生数量更庞大的生活污水。如果这些生活污水仍不作任何处理直接注入江河,其造成的污染必将更为严重。有朝一日,江河将不堪重负。那时百姓的生活和健康将会受到更大损害,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2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上述主要问题,我认为从现在起各级党和政府应该立即清醒认识、转变观念,应认真学习和领会胡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恢复并开通城市水系。为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我们的城市建设必须站得高看得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尽可能地把城市水系建设纳入到整个城市规划建设之中,把陆路交通建设与水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既抓好陆路交通建设,又做好水系布局,达到水路陆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在进行城市水系布局时,尽量营造一个沟渠通河港,河港通大河、大江、大海的纵横交错的水系网。就目前情况看,各个城市要着力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首先,对现有河道进行全面疏浚整治,确保现有河道的畅通。其次,严禁封堵现有河道的错误做法,对已被填埋封塞的河道要追查缘由、问责到人,并尽力尽快恢复其原貌。第三,对已经断流的河道要尽快疏通并开挖延伸使其与整个城市水系网连接。第四,各个城市还应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科学分析周密论证,在必要情况下新开若干纵横交错的河道,丰富充实现有水系网。密布畅达的水系不仅是对城市面貌城

市形象的改观,而且改善了空气质量,有益于百姓身心健康,还能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方便群众生活,又适于休闲旅游,还能应对洪涝等自然灾害,真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由此看来,恢复并开通城市水系确实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城市绿化应重实效。城市绿化是一门科学,它绝不是像一般人所认为的栽点草坪、植几株花木那么简单。从严格意义上说,城市绿化不只要注重美的观感,更要注重综合的实际效果,要将城市绿化与美化环境、经济效益科学结合起来。为了让城市绿化真正成为造福社会造福子孙的有益之举,我们的城市绿化一定要努力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首先,绿化要有大局意识。就一个城市来说,绿化应该是一盘棋,整个城市的绿化格局要完整统一,绿化场地的具体分配布臵要均匀合理,各个绿化场地之间要彼此协调、相互映衬。其次,绿化形式要丰富多样。丰富多样的绿化形式是更接近于自然的表现,因此,城市绿化形式必须呈现出多样性。目前,尤其要摒弃那种以草坪或低矮灌木丛唱绿化主角的城市绿化格局,而代之以优良乔木唱绿化主角的城市绿化新格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营造出一片片葱郁的城市森林,使我们的国家处处呈现出一座座清新自然的绿色城市家园。那种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城市环境更适宜人居,人和自然的关系将会更亲近更和谐。第三,绿化品种要科学搭配。城市绿化既要重视观赏花木的种植,更要重视用材树种的种植,尤其要多栽形态好、具观赏价值又有很高经济价值的用材树种,特别是乡土用材树种中的优质树种。比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不少优质树种像香橼、榉树、香椿、银杏等。这些名贵乔木不仅树形美,而且材质上乘,很适宜这一地区各个城市广泛种植。除了优质乔木外,各地还可根据实际在城市绿化时选种些形

态好材质佳的果木,如枣树、枇杷、橘树等。科学搭配绿化品种既遵循了植物多样性原则,又使整个城市的绿化回归自然;既令人赏心悦目,又能收到很高的经济效益;既造福当代,又惠及子孙后代。何乐而不为?第四,选种的绿化品种要适应当地的土壤气候环境。城市绿化必须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环境选种相应的树种,尤其要广栽优良的乡土树种。如江苏中部城市绿化可以大力栽种香橼、榉树、银杏、香椿、楝树、梧桐、枣树、枇杷等。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环境选种适宜的绿化树种进行城市绿化,既使树木的成活率有了保障,又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减少了浪费,节约了成本。这种顺应自然的绿化手段极其有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符合科学发展观。第五,不应盲目攀比。城市绿化绝不应盲目攀比,因为那样的绿化很显得单调,并且由于攀比往往造成大家对某个树种的竞相追逐而造成一些地方这一树种的枯竭,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并且在攀比移植中,一些树龄几十甚至几百年的大树往往很难成活,这又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在停止盲目攀比的同时,各个城市应根据本地的自然环境选用相应的合适树种进行绿化,张扬各自的个性,彰显各自的特色,使我国的城市绿化真正呈现出百花齐放、争齐斗艳的繁荣局面。第六,城市绿化要注重管理。实际上,多年来城市绿化年年搞,栽种的树木并不少,可就是成活率低、长势差。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重栽种轻管理。因此,各地各级主管部门一定要把科学进行绿化管理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管理的方式可以多样,但以达到最佳效果为目的。例如可以对绿化场地实行包干,责任到人。如街道两旁的绿化可以谁家门前谁家管,小区绿化可以实行自愿或招标方式落实到专人负责。管理不支付费用,但可由政府与管理者签定协议,明确将来的经济效益由双方按比例分成。政府要加强对绿化管理的监督。对管理不符要求的,应对相应的责任人予以处罚。城市绿化注重了管理,无疑确保了树木的成活率和健康生长,节约了资源,提高了效益,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

科学处理生活污水。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产生的生活污水也将成倍成倍地猛增。科学处理这些污水也就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中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前面曾提到,目前国内几乎所有城市的生活污水都是直接由各落水管进入下水道汇入总下水管道后流入江河湖海。这种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必然对所注入水系的水质造成污染,危害百姓健康。因此,当务之急是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如何考虑将城市生活污水经过科学处理后再行排放。实际上,城市生活污水主要分为洗涤污水和粪便污水两类,因此可以把这两种污水分别进行处理。首先将城区各家各户的马桶下水道以及公共厕所的下水道单独成线通过各个小管道汇集到大管道,再把大管道直接通到城外农村,在农村砌上大的沼气池把这些粪水聚集起来集中处理。产生的沼气可供给居民作生活燃气,经过无公害处理的粪肥可以提供给农民种植蔬菜和谷类。这样对于农民来说,既节约了生产成本,又减少了过多使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农田使用得到了良性循环。同时沼气的使用还可节约社会大量能源。其次将洗涤用水通过另一支管线汇集到另一总管通到城外固定的排污池进行严格处理后再排入江河湖海。科学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大大地保护了生态环境,节约了资源,造福了百姓,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湖南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湖南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姜霞 夏喜衡

摘要:生态环境是一种为人类提供各种服务的特殊资产,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基本生产条件,农业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市场的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介绍了我省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农业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我省今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农业

湖南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农业大省,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湖南省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湖广熟天下足,湖南作为农业大省一直在国家农业发展格局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农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农业结构调整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农产品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农民人均收入有了较快的增加。但随着我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已成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主要行业。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把生态和谐放在重要的位置。实现农村生态和谐是基于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农村,在生态平衡和环境良好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一、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随着人们对农业自然环境过度的干预、大量农业人工环境的出现,使农业生态环境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长期利益,掠夺性开发农业资源,农业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一)自然灾害频繁,灾害强度提高

由于湖南省的地域特点,自然灾害不断。水旱灾害已成为影响湖南农业发展的首要障碍。以洞庭湖区为例,洪涝灾害发生频率逐渐加大,危害程度不断加大,且洪涝历时明显延长;外洪内涝交织,每年给湖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资料表明,湖南省水旱灾害的频率增高,周期缩短,灾情加重。洪灾发生频率是4年3遇;旱灾平均1.12次、年。近10年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水旱灾害发生。自然灾害的平凡发生,使得农业生态环境早大严重破坏,从而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

(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工业“三废”: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业投入、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乡镇企业小而散的企业模式,以及地方政府单纯追求GDP而忽视对其综合治理的政绩观,造成了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并日益破坏着农村的生态平

衡。目前的农村,工业污水随处排放,工业烟尘排向空中,工业固体废物占用农田、侵占河道、随处焚烧等现象屡见不鲜。我国乡镇企业涉及的行业很多,但以工业企业污染为甚,排放的污染物种类也很多,包括废水、废渣、废气等“三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含氯、氟、汞、铅等的有害气体,石材、砖瓦、水泥等建材企业的粉尘污染也严重危害环境。水环境污染是乡镇企业中最严重的环境问题,许多乡镇企业例如技术水平低的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和小冶炼的大耗水工业,大量的污染废水未经任何处理或简单沉淀后直接排入乡村河道,造成水体大面积污染。在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水体水质普遍是四类、五类甚至是劣五类。水体污染已严重影响到农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农田土壤退化:农田化肥胃口增大;工业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一些污染地区生产的农产品重金属含量已超过食品卫生标准数倍。一些除草剂的过量应用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了影响。

另外,又缺乏基本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监督机构,污染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城市产业化结构的调整,使得一些耗能高、污染严重的企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给农村环境带来严重破坏。现阶段,全国80%以上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造成1/3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进而引起农灌水水质恶化;90%的城市垃圾是在郊外填埋和堆放,不仅占有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还给农村水质和土壤带来二次污染。

(三)农业自然资源耕地资源不断递减

湖南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特色农产品量多面广。稻谷产量居全国第一,生猪、棉花、油料、茶叶、甘蔗、烟叶、蔬菜和淡水鱼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居全国前列。桂阳烤烟、湘潭湘莲、临武鸭、永兴四黄鸡、沅江银鱼等优质特色农产品驰名中外。长期以来,由于在经济发展中重数量轻质量,忽视了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和人文效益,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乱占滥用,大量使用化学制品,以及城市、工业的“三废”污染等,已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相当严重,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资源供给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耕地数量持续减少,后备资源不足。目前,湖南人均耕地只有0.84亩,仅为全国的60.2%,仅为世界人均耕地的25%。,从1980年到2011年,每年以450万亩的速度递减,人口与耕地呈逆向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压力越来越大;农药、化肥、地膜等的使用量急剧上升,近十年来年均递增4%以上,这些物质超量使用,造成水质污染、土壤板结、土地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导致不少地区的农田生态平衡失调。

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要实现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的快速发展,一定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可为农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发展生态文明促进农业良性循环刻不容缓。目前的农业生产状况表明,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成为了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处理好人和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提高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一方面,要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把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分管领导,安排专人负责,制订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另一方面,要进行广泛宣传,增强环保意识。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广泛开展宣传,宣传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重大意义,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环境保护的氛围。

(二)针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科学研究

针对环境整治与农业产业化等热点问题展开科技攻关,研究建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监测体系;研究建立农业生态工程与环境保护体系;研究建立合理的农业生产体系、农村经济结构体系;研究建立持续高效发展的典型样板。

1.研究避灾与减灾农业技术。其重点探索旱涝灾害、低温冷害的发生规律,研究预警与防治技术;研究重点区域避灾种植制度与农业布局;研究洞庭湖区避洪农业与农业生态工程设计等。

2.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农业调控体系。例如,研究不同类型地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途径、模式与技术体系;集约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生态保障体系与经济管理体系;以提高单产为基础的可持续高产农业技术;以资源节约为导向的资源高效利用型农业技术;以稳定增产为目的的可持续的耕作制度体系;以培肥地力为宗旨的可持续的施肥制度;以持续高效为目标的农业模式与技术;以环境保护为原则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技术。

(三)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实用技术,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在生态文明框架下的生态经济优化的农业体

系,是指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作为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是将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又是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1.构建人地协调的高效农业生态系统。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在不同类型区域构建人地协调的高效农业生态系统。其主要目标是应用生态农业实用技术,依据不同自然条件,进行高效农业生态系统建设,达到提高生产率并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我国广大农民和科技工作者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和归纳出许多生态农业实用技术,例如,立体生产技术、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种养加结合的生态工程技术、生物能源开发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生物养地技术、生物固氮技术、生物肥料技术等等。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将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实行无公害生产,走有机农业之路。在农业生产中,全面推行科学施肥,大力推广施用有机肥、绿肥、沼肥。按照《农药管理条例》的规定,严禁使用剧

毒高残留农药和国家名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以及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上,不得使用或限制使用的农药,引导农民使用安全、高效、经济农药,推广应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制剂,大力提倡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实行无公害生产。无害化处理农业废弃物、人畜粪便,实施废弃物资源化生态工程。利用沼气池将农业废弃物和人畜粪便发酵后产生的沼气,用于炊事、取暖、照明,同时将沼渣、沼液作为优质有机肥,形成良性循环,既可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又降低了生产投入,使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产生的废弃物得到资源化利用。

3.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是减少水旱灾害的根本措施水土流失治理是减少水旱灾害的根本措施。加强森林培育,提高森林质量,可以增强森林调蓄、削减降雨径流。乃是根治洪水的根本所在。因此,治理水患,在战略上,应将山、河、湖、库,即洞庭湖水系集水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治湖必治山,治湖先治山;治山为本,标本兼治。短期效果(堤防)与长期行为(治理山河)相结合。在山地治理上,要特别重视保护天然林,改造低效林;同时退耕还林,发展速生丰产林。在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同时,重在提高森林植被的质量,以充分发挥其涵养水源,保水防洪的功能。

(四)加强管理和执法力度

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和教育等综合手段,对农业生态环境地实施系统保护,减少破坏和危害环境的行为,使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同时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和环境质量调查,在各县市地设立监测网点,密切注视水资源和土壤的污染状况。建立农业环境质量状况报告制度,定期公布环境质量动态,严厉查处污染和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确保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一种为人类提供各种服务的特殊资产,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基本生产条件,农业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市场的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应该更好的保护和协调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杨友才、刘正文,湖南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06)

[2]王金爽、杨玉明、赵丽丽,盘锦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现代农业,2011(11)

[3]刘立军、彭亚琼、彭方平、汪美玲、李霞姣,湖南省衡山县循环农业现状及建议[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05)

[4]李光祥、赵静,关于生态农业的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J],绿色科技,2011.(2)

作者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城市生态环境林建设模式初探

城市生态环境林建设模式初探

生态环境林建设的主要原则,是遵循“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建设理念,模拟地带性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及演替规律,科学营造人工植物群落,构建乔、灌、草多层次复合的生态环境林建设模式,增加城市森林绿量和景观层次,提高人居生活环境质量,创建生态文明城市。

生态环境林建设的主要规划模式有3种:

1.生态观光型模式

遵循地带性植被的生物学规律,应用植物生态位互补、互惠共生的生态学原理,科学配置人工植物群落,体现生态环境林的文化特色和地方风韵。主要树种有垂柳、银杏、碧桃、梅花、紫薇、玉兰、桂花、杜鹃、马褂木、香樟、观赏竹等形体优美或花朵艳丽的树种。

林木栽植以群落组合为主,疏密有致,高低错落。植物结构一般控制为乔木(含竹类)与花灌木的比例为3∶1,落叶树与常绿树的比例为3∶1,阔叶树与针叶树的比例为8∶1,地被草坪覆盖率达85%以上。

2.生态保健型模式

依据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光合作用功能和某些树种分泌植物杀菌素的生物特性,运用拟生造林学原理,配置生态保健型的人工植物群落。主要树种配置有白皮松、罗汉松、香樟、肉桂、丁香、合欢、悬铃木、臭椿、白杨、榆树等。

其模式结构要求加大复层立体绿化,突出生态保健功能,兼顾景观质量要求。群落结构主要为释氧、分泌杀菌素效应强的,地带性特色明显的树种集合。其中,大乔木、小乔木、花灌木的比例为5∶2∶2。

3.生态环保型模式

主要针对工矿企业密集或交通流量较大的区段,强化森林植被吸收有害气体、吸滞粉尘、削减噪音等生态环保效应,减轻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植物配置主要强调发挥森林植物的生态环保功能,以改善人民环境质量为主,适当考虑景观效果。

选配主要树种时,基调树种可选择垂柳、合欢、紫薇、厚皮香、大叶女贞、广玉兰、棕榈、侧柏、龙柏等,骨干树种可选择国槐、冬青、黄杨、杜鹃等。行道树栽植,可采用栾树与大叶女贞,臭椿与广玉兰,枫香与大叶冬青,合欢与厚皮香等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组合形式,既增强林带的生态环保功能,又能兼顾生态景观效果。

第四篇:城市低保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

城市低保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

【摘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个特色,自建立以来保障了很大一部分城市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低保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1)低保对象的确立缺乏弹性,无法体现动态变化;(2)低保对象的不同需求无法得到满足;(3)低保对象的审核不科学、不规范,且程序僵化;(4)低保标准低与养懒汉并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认为应促进社会保障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提高低保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实行分类救助,要避免与其他社保项目重叠;低保标准的制定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低保与促进就业相结合。【关键词】低保对象 低保制度 分类救助

一.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现状

1993年上海市首先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后全国各省市相继效仿,1999年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把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镇居民作为救助对象,具体包括以下四类:一是三无对象,即无固定收入、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民;二是家庭中虽有在职人员,但因赡养、抚养系数高,或所在单位经济效益差,收入降低,生活困难的居民;三是失业保险期满仍未重新就业,符合社会救济条件的居民;四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生活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其他居民。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渐完善,低保标准根据物价变化,适度提高救助水平,相对稳定地保障了2270多万城镇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2007年底,全国共有1064.3万户、2272.1万城市居民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低保资金277.4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人员中:在职人员93.9万人,占总人数的4.1%;灵活就业人员343.8万人,占总人数的15.1%;老年人298.4万人,占总人数的13.1%;登记失业人员627.2万人,占总人数的27.6%,未登记失业人员364.3万人,占总人数的16%,在校生321.6万人,占总人数的14.2%,其他未成年人223万人,占总人数的9.8%。(数据来源:《2007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现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入了平稳运行时期,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标。

二.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确立及问题

我国低保制度的建立,在理论上应该遵循覆盖全体国民的原则,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城乡差别,在实际实施时城乡低保制度也有很大的区别,在农村无法做到普遍覆盖。即使在城市,由于低保制度管理的不完善,一些应该受到保障的对象被排斥在低保之外,使得应该受到保障的人没有得到保障,而享受低保的人中,也有一些是不符合低保资格的人,而没有将他们剔除,这些问题都是普遍存在的。虽然《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低保制度的规范化,但是在实际操作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低保对象的确立是依据家庭平均收入来确定,即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镇居民都应该纳入低保范围之内,各地在具体对低保申请人进行审核时,又添加了不同的标准,而且审核程序更加繁琐细致。另外,家庭经济收入很难核实也是确定低保对象的一大难题。以下就低保几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第一,低保对象的确定缺乏弹性,低保人群没有体现动态变化。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社会调节机制,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最后一道安全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制定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居民的生活水平、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关,所以相应的低保人员也会有所变化。最初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预期是,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变化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变化,一部分低保人员应该慢慢退出低保范围,新出现的城市贫困人口应该被纳入低保的保障范围,低保人员是一个处于动态变化中的人群,而不是固定不变的,低保的最终目标是使城市中的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城市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加,物价大幅上涨,原来一些收入水平处于贫困线边缘的人落入了低保范围,低保制度是否能及时地将这一类人群纳入了低保范围有待实际调查。根据《条例》规定,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城市居民收入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申请办理停发、减发或者增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手续。但事实上,一旦被确立为低保对象,就很难再退出低保,所以就形成了低保对象只进不出的现象,低保人数居高不下。洪大用在谈到低保制度实践中的延伸效果时,认为低保制度在实践过程中会“制造”一个长期的低收入群体。

第二,低保对象不同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低保人口的构成是很复杂的,其中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占很大一部分,他们都是社会保障制度所主要关注的人群,但是他们的保障需求有很大不同,老年人对医疗保障需求更急迫,而未成年人需要更多的教育和生活保障。一份对低保对象的调查报告显示,低保对象具有“三高三低”的特点,“三高三低即收入低、文化程度低、社会保障低、待业失业率高、高位家庭比例偏高、慢性病患病率高。”可以看出,低保对象的需求情况是不同的,应该对低保对象的家庭需要进行分类了解和调查,给予特殊的补贴。

第三,低保对象审核不科学,不规范。现在大部分城市在对低保申请对象的 ①

①苗春霞,覃昭晖,张训保,卓朗,谷玉明.城市低保与非低保对象社会支持现状分析.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12):259 审核上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主要是依靠低保工作人员对低保申请对象的主观判断,这样就造成了许多“漏保错保”现象。

其实出现“漏保错保”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低保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低是很重要的因素。现在处于低保工作最基层的人员,一般受教育程度不高,没有社区工作和低保工作的专业方法和知识,对低保政策的理解也不充分,有的社区低保工作人员几乎全都是中年或老年妇女,她们没有经过职业培训,无法使用量化的方法对低保家庭的收入状况进行审核,在确定低保对象时,主要依靠主观经验,所以对低保对象的审核一点也不科学,不规范。如“在武汉市江汉区复兴社区,领取‘低保’的有1342户,但其中却有493户已不符合领取低保标准。据调查,‘问题’低保涉及三类人群:有房有车者,双份低保者,还有部分领低

②保者“查无此人”而另一方面,许多本该等着低保救急的人却领不到低保。”可以看出,低保资金浪费现象严重,许多不应该救助的对象吃着低保,而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这些不具备低保资格的人是如何进入低保保障范围的,是低保实践工作应该及时关注的问题。在国外,社会救济一般都是社会保障组织的专业人员来负责。虽然我国早就已经开始培养社会保障工作的专业人员,但是具体实践上还比较落后。

此外低保对象的审核程序僵化,没有灵活性也是一大问题。一般而言,申请低保的程序主要有以下四步:居民申请—居民小组长—单位负责人—居委会核查—街道复查—市民政部门审批—派员调查。但在具体操作上,各地又有所不同,有些地方的审核程序非常繁琐复杂,有些标准缺乏合理性,但还是照常执行,虽然这是为了严格审查低保资格,但这样的做法也将一部分人应保对象排除在低保范围之外。

第四,低保标准低与养懒汉并存。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我国低保制度的建立保障了很大一部分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但是低保标准偏低是几乎所有人都普遍承认的一个现实,低保救助标准与低保人群的实际需要有差距,难以满足其基本需求。与此同时,养懒汉现象也普遍存在,很具有劳动力的人吃着低保就不再愿意出去找工作。所以一方面都在呼吁加大低保资金的投入,提高低保标准,一方面低保人员只进不出,低保人数居高不下,低保资金缺乏,而低保对象就业意愿不强。

三.低保问题的政策建议

城市低保制度是社会最后一道安全网,低保问题如不能合理解决,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针对以上几点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1.促进低保工作人员专业化。

② 武汉复兴社区乱吃城市低保问题重重.东方网 仔细分析,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低保政策的具体实施没有做好。现在我国的低保工作主要由民政部门负责,社区居委会是最终实施的机构,这种机构的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对低保对象的审核主观性太强,使得低保工作实施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所以低保工作人员的专业化要求非常紧迫。参照国外的做法,社区工作者是应该是低保工作的实施人员,他们具有社区工作的专业知识,能够用科学的方法实施低保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善“漏保错保”问题,还能对低保人员的整体状况做深入细致调查,为低保政策的制定提供实证依据。上海是全国社会工作者专业化最早的城市,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工作是必然趋势,他们的介入将提高低保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此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城市社区工作是解决现在社会就业压力的一个良好途径。现实是,由于社区工作者的工资水平太低,难以吸引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到基层社区工作,所以一方面基层社区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压力巨大。这就需要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平,吸收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从事低保工作。专业从业人员的增加也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一个重要部分。

低保工作监督机制的完善也是低保实践的紧迫要求。现在普遍存在“低保”资格审查中照顾关系问题,将自己的亲友纳为低保对象,而排斥真正的低保对象。所以低保对象的确立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这就需要来自各方面的监督,群众对低保对象的监督,对低保工作人员的监督。

2.针对低保对象需求不同的情况,我国城市积极推行分类救助措施。“分类救助是指各地根据城乡低保对象的家庭结构、身体状况、劳动能力、困难程度等情况,实施不同的救助标准。” ③这项举措考虑了低保对象不同的需求,分别给予不同的救助。分类救助无疑是我国低保制度的一大进步,尤其给低保人群中的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带来了很大实惠。

很多人提出要区分低保对象的不同需求,对特殊需求进行特殊补贴。如吴世敏等人认为应该综合考虑贫困家庭的需求,在医疗费用、学杂费和培训费、房租三个方面提供补充性的救助。但我们所要思考的是,分类救助的标准是否体现了公平原则,各地分类救助标准是否应该统一。笔者认为这样的举措如果实施好,肯定会有利于保障低保对象的生活,但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成熟,许多保障项目还处在建设中,要处理好低保与其他保障项目的协调关系,避免保障部分重叠,造成社保资源浪费,在社保资金紧缺的情况下,还是应该先保障基本生活。3.城市低保标准确立应该遵循最低生活保障原则。

③张时飞,唐钧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形成.社会科学报,2008(3):2 在社会保障理论中,将贫困划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是指基本生活没有保证,温饱没有解决,简单再生产不能维持或难以维持;相对贫困是建立在将贫困者的生活水平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低生活水平对比上的,是指比社会成员平均生活水平低的生活状态。” ④我国现在国情决定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应该是遵循最低生活保障原则,即保障处于绝对贫困的居民的基本生活。如果低保标准太高,会影响在职人员的劳动积极性,还会产生福利依赖。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尤其是低保标准的制定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因为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刚性,给付标准一旦建立,就不能再随便降低,否则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现在就制定过高的低保标准,会给低保制度以后的发展带来负担。当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物价上涨,低保标准肯定要逐渐提高,让低保人员能够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国外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和完善的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也要吸取他们的一些教训,如福利标准过高引发的福利问题。所以,低保标准的制定要合理,既要保障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又要避免养懒汉现象的出现。

4.低保应与就业政策相结合。前面提到的分类救助,对于老年人和未成年人提高救助标准,给他们以很大的实惠。但对于具有劳动能力的成年人,应该将低保救助与促进就业相结合。这一点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德国实行的失业救济,在给失业人员提供失业津贴的同时,更注重对他们进行就业培训,以促进再就业,这一方面可以保障失业人员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出现失业救济给付标准太高而产生“养懒汉”现象。如果失业人员因为不正当理由拒绝接受工作,将逐渐减少失业救济金,如果多次拒绝就业将取消其失业救济资格。我国在实行社会救助时,也应该实行这样的政策。事实上,有些地方已经在积极推行这样的做法,但是力度还不够。对那些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实行这一政策,在给他们最低生活保障的同时,积极鼓励他们再就业,如果拒绝,将逐渐减少低保金,直至取消低保资格,一方面防止养懒汉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可以使低保人员自力更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长久之计。

④ 马斌主编.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7):263

参考文献:

⑴张燕.城镇低保制度现状评估与对策分析——以山东省济南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例.社会工作,2007(6):40-42 ⑵杨玉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和对策.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8):38-40 ⑶洪大用.当道义变成制度之后——试论城市低保制度实践的延伸效果及其演进方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3):16-25 ⑷张时飞,唐钧.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形成.社会科学报,2008(3):1-4 ⑸谌立平,吴世敏.中国西部中小城市低保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怀化学院学报,2006(11):47-49 ⑹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⑺马斌主编.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⑻郑功成主编.社会保障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第五篇: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和某县的自然地理现状(一)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切旨在保护、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工作的统称。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起因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如滥垦、乱捕、滥伐、工程破坏及污染物质排放等等,其后果影响到大气、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生物资源等许多方面,其中植被破坏是关键所在,因为其他多方面的变化都与植被状况密切相关。自然,要恢复改善生态环境,植被又处在关键地位,因为植被既能对近地小气候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又能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是一系列污染物质的吸收者和积存所;植被还能缓冲地表受外力冲击,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壤,是一切陆地生物种群的贮藏库、避难所。只有恢复建设好植被,才能使生态环境中各个方面协调起来进入良性循环。因为森林植被体量高大,结构完备,所以森林植被建设处于植被建设的主导地位。(二)某县的自然地理现状 某县土地面积4056平方公里,临近珠江源头,有着十分重要的生态环境地位,是珠江部分上游和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屏障,养育着113万多某县人民,影响着珠江流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某县最高海拔2861米,最低海拔740米,山高坡陡谷深,山地面积501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82.4%),25度以上的坡耕地有83.6万亩。全县有林地11.6万亩,疏林地1.3万亩,灌林地54万亩,未成林地101.4万亩,无林地(包括荒山荒地、半石山地、岩山、开荒地)64万亩,森林覆盖率25.6%。石漠化面积23.6万亩。某县生态环境脆弱,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二、某县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一)大气受到污染 某县城关四周的四家水泥厂,产煤区的改良焦厂、火电厂等,昼夜不停地排放烟尘,还有其它生产生活中不停地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直接或间接造成了某县上空大气的污染。据某县环保局报道,某县烟道气烟尘浓度最大值为827毫克/升,最小值为286毫克/升;雨水的最高ph值为4.53,某县各地的大气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大气平均环境质量为二级。(二)水资源危机

1、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近些年来,某县河流流量严重减少,甚至出现了很多河流断流。一些农田因水资源短缺得不到灌溉;一些村寨因水资源短缺,一年只有约4个月吃上人畜引水工程的水,其余时间要到数里外的地方背(挑)水吃。

2、局部地区水环境恶化 某县的一些地区水体受到污染。其中污染最严重的是乌都河(某县段)、拖长江(某县段)。乌都河的污染主要是有机物污染,是看不见的污染;拖长江的污染主要是无机物的污染,是看得见的煤粉污染。(三)固体废弃物排量日益增多,处理率和综合利用率不高 某县固体排放物主要是煤等矿产资源开采利用的废弃物和生活垃圾。这些废弃物处理率不高。它们既占用土地、影响市容,又破坏生态环境。这些固体排放物存在的环境问题,矿区和人口密集区的人深有感触。(四)植被破坏严重 由于某县人口多,农民为了获得粮食,大量毁林开荒,农作物从坡脚种到坡顶;过度放牧;各种工程建设活动日益增多,造成植被的严重破坏,现森林覆盖率只有25.6%。(五)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的难度越来越大

1、人地矛盾突出 人口多,土地少,有限的土地既要植树造林,又要种粮,还要放牧,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马依镇、大山镇的一些村寨,除了农民居住地周边几块土地的坡度在25度以下外,其余土地的坡度都在25度以上。如果25度以上的土地退了耕,就无耕地可种,而生态移民又难以做到。

2、未植树造林的土地难以植树造林 某县植树造林活动已经开展了近二十年,容易植树造林的荒山、荒坡、水边、地角、路旁已经种上树,剩下的是沙化、石漠化程度非常高或容易被人畜侵害苗木的土地。这些土地难以植树造林。

三、建设好某县生态环境应采取的对策(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和宣传的力度,增强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 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法》、《森林资源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除了对有关管理人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教育外,应着重对公众开展环境教育,不断增强公众的法制意识,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舆论氛围,使他们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参与。逐步在某县中小学有计划地增设和开展一些生态环境保护课程和宣传教育活动,使中小学生知道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己,从小养成良好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 生态治理必须体现保护与建设并重的思想,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下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研究(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研究(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与对策 作者:张勤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5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效应日益凸显,林业产业是规......

    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和某县的自然地理现状 (一)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切旨在保护、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工作的统称。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起因于......

    研究工程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城市水利工程建设论文(5篇)

    水利工程建设可以解决水害带来的诸多问题,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可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为人们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生态环境建设范文合集

    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提出的、旨在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主要通过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等方式,建设祖国秀美山川。 生态......

    生态环境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中国作者:水中闲 于 2012-12-03 14:53:07 发表只看该作者 分享2012年11月8日,全国人民盼望已久的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上做出了《......

    建设森林化城市 优化太原生态环境

    建设森林化城市 优化太原生态环境 摘 要:本文通过对太原市目前园林绿化现状的分析,提出系统地全面推进全市森林化建设的主旨,并在操作层面予以具体阐述。 关键词:太原市;系统;森林......

    关于加快沈阳智慧城市发展建设的对策研究

    关于加快沈阳智慧城市发展建设的对策研究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

    城市生态环境学期末总结

     城市的三个基本因素:人、物(生物、非生物)、空间(理化环境)  城市的根本性质:以人为主体  城市生态环境  在特定城市区域中,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的统一体,以及这个统一体中进行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