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样例5]

时间:2019-05-13 11:2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第一篇: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教研办 [1998]1 号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

为实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育委员会 1997 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研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进一步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效益,适应 21 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对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对各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为指导各单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修订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正确把握《专业目录》的内涵,本着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学科特色、提高办学效益、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原则,开展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以《中华人民人和国学位条例》和国家有关文件规定为依据,反映国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体现本单位的办学优势和特色。、要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认真总结本单位的研究生培养经验,积极吸取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各项研究成果,大胆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和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要努力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发挥研究生的个人才能和特长,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方案应为制订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留有足够的回旋空间,使研究生的培养在满足培养方案基本要求的同时,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可对课程选择、科研实践及学位论文选题等进行不同的安排。

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按照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规定制订。

二、修订培养方案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的关系

培养方案原则上应按照《专业目录》的二级学科制订;不设二级学科的一级学科按一级学科制订;设二级学科但已获该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可以按二级学科制订,也可以在一级学科范围内统筹考虑,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原学科专业与相应新学科专业的关系

对专业目录修订出现的多个原学科专业调整归并为一个新学科专业的情况,培养方案应按新学科专业进行调整修订。研究方向、课程设置等不应为原学科专业的简单叠加、组合或删减,应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角度,真正体现新学科专业的内涵和发展趋势,同时应保持原有的优势和特色。研究方向的设置不以求全为目标。、博士研究生培养与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关系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须处理好博士、硕士在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及其他环节上的相互关系,不但要体现层次的区别,而且要注意两者间的联系,优化培养过程,提高研究生培养效益。具备条件的单位,在合适的学科和一定的人才培养类型上,提倡实行硕—博连读。

三、关于培养方案基本内容的意见

培养方案是培养单位进行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依据,一般应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学位论文工作、培养方式与方法及各培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其他内容(如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学术活动等)。培养方案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考核、核查。、关于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应根据国家对学位获得者的基本要求,结合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培养以及本单位的特点,阐明对本学科专业博士或硕士学位获得者在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方面应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科学研究能力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能力,以及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关于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的设置要科学、规范、宽窄适度、相对稳定,数量不宜过多。应考虑本单位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密切关注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或深远意义的领域,努力把握本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使研究土的培养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所设研究方向应确属本学科专业范畴。、关于学习年限

研究生的学习年限在达到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前提下由培养单位自行确定。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 2 至 3 年: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为 3 至年;硕—博连读的学习年限一般为 5 至 6 年。并且可根据实际情况允许研究生提前或延期毕业。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 4 年;非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 6 年。、关于课程设置

政治理论课程和外国语课程的设置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政治理论课要重视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要结合我国国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的培养。外国语课程应重点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硕士生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博士生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基础理论课的设置应根据各学科专业、各层次、各类型的研究生培养的具体要求,注意课程体系的优化、课程内容的合理性和整体功能。课程设置可按一级学科范围内相关的;级学科进行拓宽,要体现二级学科本身的特征和学科应有的知识结构。

专业课的设置要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适应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高、精、深的要求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反映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新发展并应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硕士生阶段的课程内容要与本科生阶段的课程内容拉开档次,面 向 博士生阶段的课程内容也要与硕士生阶段的拉开档次。具备条件的单位,可以实行博士生、硕士生课程贯通设置,整体优化研究生课程结构和教学过程。

对于培养方案内确定的课程,应编写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应包括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要求、预修课程、考核方式、参考书目等。研究生课程的考核方式可采用不同的形式,但一般应有一定量的笔试。、关于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应引导 博士生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突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应鼓励硕士生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注意选择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学位论文要有新见解。

培养方案应对学位论文工作的全过程,如开题报告、论文工作检查、论文评阅和答辩程序等环节和要求作出具体规定,切实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关于培养方式与方法

研究生培养方式应灵活多样,应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应强调在培养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可规定研究生参加必要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对于除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以外的其他培养环节,培养方案也应有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考核方法。

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一九九八年四月二十八日

抄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高教厅、学位委员会,国务院各有关部委教育(科教、人教)司(局),中国科学院教育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军训部、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有关司(局)

第二篇: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指导意见

太原理工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进一步做好我校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依据教育部教研[2009]1号文“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学校决定制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整体规划、统筹协调、规范管理、分类指导、协同发展,以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准确把握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够较快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各培养单位应充分发挥本单位各专业的优势和特色,积极探索和开展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专业实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规范,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体现特色和差异。

二、培养模式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要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共分三个主要环节,即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其中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环节采用学分制进行量化考核,要求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环节不低于27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其中实践环节3学分)。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一般实行“双导师制”,即每名硕士研究生由1名校内导师和1名校外导师共同指导。

三、培养环节

(一)学制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3年.(二)课程分类与学习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分类与结构参照现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执行。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总学分(不含必修环节)最低要求27 学分,分基础理论课、专业课程、公共课程三种:

(1)基础理论课:以数学课程为主,全校设6门课程,由硕士生根据需要选修2门。

(2)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学位”和“专业选修”两类。其中专业学位类设若干门专业基础课程、若干门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专业选修类设置若干门课程,由硕士生根据需要选修。

(3)公共课程:分为“公共必修”和“公共选修”两类。其中:公共必修类课程

包括:政治理论课2门,外语1 门;公共选修类课程设置若干门,由硕士生根据需要选修。

(三)课程设置原则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有别于我校现行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突出“应用型、实用性”的特点。为方便教学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名称原则上不应相同,名称相同的情况下,应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区别。

(四)教学要求

(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教学要有特色,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2)教学过程要重视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五)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教学和科研训练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各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现场实践工作,主动与厂矿企事业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或联合培养基地,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为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奠定基础。

(1)专业实践时间

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应届毕业生应不少于一年。专业实践阶段可以在研究生完成全部课程学习计划后方开始,也可与课程学习穿插进行,但累计时间必须达到要求。

(2)专业实践组织方式

专业实践工作要贯彻和体现“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专业实践可采取以下的几种方式灵活进行。

① 由校内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现场科研课题,安排学生的专业实践环节。② 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利用现场的科研资源,由校外导师负责安排相应的专业实践环节。

③ 研究生本人结合本人的就业去向,自行联系现场实践单位。

④ 依托于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基地,由学校统一组织和选派学生去现场进行专业实践。

研究生应于第1学期结束前与导师一起制订并上网提交《太原理工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和选题计划表》(简称“专业实践计划表”)。导师网上审核通过后方能开始实践环节。

(3)专业实践考核方式

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考核采用学分制,总学分为3学分:实践计划与选题报告(置换选题报告)1学分,技能训练与专业实践(置换成绩单中的“教学实践与科研技能训练”)2学分。

专业实践活动结束后,研究生应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并填写《太原理工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训练与专业实践”环节考核登记表》。

学院应组织由校内外专家、现场实践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专业实践专题报告会,由学生本人汇报本人的专业实践工作,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现场实践工作

量、综合表现及现场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按“百分制”评定并在网上录入成绩。

专业实践环节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特色和重要环节,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六)学位论文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字数,可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特点和选题,灵活确定。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四、其它

(一)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规定的培养环节且满足要求,由学校颁发硕士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

(二)各培养单位应组织本单位导师及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和领会教研

【2009】1号文《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为培养方案的制订奠定基础。

(三)各单位主要负责培养目标的确定、主要专业及研究方向介绍、专业课程的设置等。学制、公共课、论文选题及学位论文工作等由学校统一规定。

(四)时间安排

2011年12月23前,启动布置

2011年12月26日-2012年3月23日,各单位制定

2012年3月26日-3月28日,各单位上报数据

2012年4月1日-4月30日,研究生院汇总数据

(五)本培养方案从2012级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起开始执行。

2011年12月19日

第三篇:重庆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范文)

重庆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试行)

重研院[2009]29号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教育部决定从 2009年开始招收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积极开展学校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依据教育部教研[2009]1号文“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学校特制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及制订原则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整体规划、统筹协调、规范管理、分类指导、协同发展,以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准确把握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充分发挥各培养学院的专业优势和特色,积极探索和开展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专业实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规范,体现特色和差异,在确保与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持同一水平的基础上,探索和积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经验。

二、培养模式及培养目标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应用型研究生,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以满足其适应社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品行端正、身心健康。

2.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面向企业服务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3.掌握所从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能力。

4.掌握一门外语,掌握和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要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或“导师组

制”,每名硕士研究生由1名校内导师和1名校外导师共同指导,或由多名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组成的导师组共同指导。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后,应在1个月内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并与导师一起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确定培养学制。

三、学制及总学分要求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学制为2~3年,具体学制在研究生入学选定导师后,由导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本人商量确定,并经所在学院批准。在学制时间内,课程学习环节一般为一年,专业实践环节和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一年。该类研究生在校最长学习时间为3.5年。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分为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三个环节,均采用学分制。总学分要求至少5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环节不少于28学分,专业实践环节不少于12学分,学位论文不少于12学分。

四、课程学习

(一)课程设置原则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与结构可参照2008版全日制普通硕士生培养方案,按一级学科设置。各培养单位应根据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和需要,改设部分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公共课程可采用全国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自然辩证法、外语与数学等教材,也可与校内学术型硕士要求一致;专门技术课程可根据领域的不同行业或工作性质设置;学院应保证为学生开设一定的面向行业实际的专业课程,安排一定学时的行业实践训练。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学位(必修)课程(含基础必修、专业必修、公共必修)至少18学分,开设专业讲座课程至少两门,每门1学分;应设置不少于2门(4学分)应用性强的行业特色课程。

(1)学位课(不少于18学分)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3学分)(课堂讲授2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

第一外国语(3学分)

数学基础课或专业基础理论课(3学分)

专业应用基础课(2~6学分)

专业应用技术课(4~8学分)

其中应用技术课应适当安排实验环节。

(2)选修课及实践教学(不少于10学分)

选修课主要应结合本学科主要应用研究方向及本领域工程实际中的重要问题设置。选修课可采用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辅导研究生进行研讨或实践为辅的方法进行学习。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具有较好理论水平的企业界人士承担部分课程。选修课应包含2学分的人文管理类课程,供学生选修。选修课一般为考查课程。

非本专业报考的硕士生根据实际情况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1~4门本专业本科的主干课程进行补修,该类课程不计学分。

(二)课程教学要求

(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教学要有特色,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2)教学过程要重视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每个专业领域应指定2门应用性强的专业课程由校内教师和现场专家共同完成课程的讲授。其中校内教师的授课时间不得少于1/2,一般以授课和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校外专家一般以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累计时间不超过总学时数的1/3。

五、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教学和科研训练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各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现场实践工作,主动与厂矿企事业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或联合培养基地,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为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奠定基础。

(1)专业实践时间

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应届毕业生原则上不少于一年。研究生必须在完成全部的课程学习计划后方可进入专业实践阶段。

(2)专业实践组织方式

专业实践工作要贯彻和体现“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专业实践可采取以下的几种方式灵活进行。

① 由校内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现场科研课题,安排学生的专业实践环节。

② 充分发挥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作用,利用现场的科研资源,由校内外导师负责安排相应的专业实践环节。

③ 研究生本人结合本人的就业去向,自行联系现场实践单位。

④ 依托于学校与董事单位建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专业实践基地或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由学校统一组织和选派学生去现场进行专业实践。

研究生应于第2学期结束前与导师一起制订并填写《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表》(简称“专业实践计划表”)。研究生应将“专业实践计划表”及时报所在学院,由各单位汇总后于第二学期结束前2周内报研究生培养管理办公室。

(3)专业实践考核方式

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的考核采用学分制。该环节累计工作量不得少于360学时(每周30学时,按12周计算),计算总学分为12学分。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专业实践应做好专业实践活动的登记工作(填写《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活动工作日记》)。专业实践活动结束后,研究生应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并填写《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考核登记表》。

学院应组织由校内外专家、现场实践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专业实践专题报告会,由学生本人汇报本人的专业实践工作,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现场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现场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按“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评定成绩。此项成绩在及格及以上的学生均可获得12学分,不及格者不计学分。

专业实践环节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特色和重要环节,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六、学位论文

(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内容和形式可采用应用技术研究、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规划设计、产品开发、实际管理课题(案例分析、项目管理、调研报告)及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字数,可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特点和选题,灵活确定。学位论文可以在校内或相关企业完成,具体由导师和学生自主确定。

(2)学位论文撰写规范按学校的有关要求执行。

(3)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和进展;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等。

(4)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七、其它

(一)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规定的培养环节,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成绩合格,完成实习、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提出学位申请,通过论文答辩,经过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审定达到培养目标,可获得硕士毕业证,并被授予相应专业学位,由学校颁发硕士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

(二)各培养单位应组织本单位导师及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和领会教研

【2009】1号文《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为培养方案的修订奠定基础。

(三)各单位应按照以上要求做好相应培养方案的制定,工程硕士按专业领域制定培养方案,风景园林硕士、会计学硕士及法律硕士按专业大类制定培养方案。各单位主要负责培养目标的确定、主要专业及研究方向介绍、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程的设置,及部分新增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等。学制、学习年限、论文选题及学位论文工作等按学校统一规定执行。

(四)时间安排:各有关单位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应于7月8日前报送到研究生院培养办。

(五)各单位所制定的培养方案从2009级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起开始执行。

研究生院

2009年6月23日

第四篇:教育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关于转发《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 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

为切实保证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的委托,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组织专家制定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现将该指导性培养方案转发给你们,希望认真研究,在培养工作中落实执行,并结合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出本单位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于2008年3月底前报秘书处备案。

附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十日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在遵循翻译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借鉴、吸收国外高层次翻译专门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特别是结合我国翻译实践领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方法

招生对象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具有良好的双语基础,有口笔译实践经验者优先考虑;鼓励具有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生源报考。

入学考试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统考(或联考)及招生单位自行组织的专业复试,结合工作业绩择优录取。

(三)学习年限

实行弹性学制,可以脱产学习,也可以半脱产或不脱产学习。全脱产学制为两年;半脱产或不脱产学习者视其修满学分与完成论文情况,最多不超过五年,最少不低于三年。

(四)培养方式

1、实行学分制。学生必须通过规定课程的考试,成绩合格方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修满规定的学分方能撰写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可按学位申请程序申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2、采用研讨式、口译现场模拟式教学。口译课程要运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如卫星电视、同声传译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等设备开展,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译员为学生上课或开设讲座。笔译课程可采用项目翻译的方式授课,即教学单位承接各类文体的翻译任务,学生课后翻译,教师课堂讲评,加强翻译技能的训练。

少数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研究生,修个别课程时可采用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通过学校统一的课程考试方式取得学分,或者已经掌握某门课程,通过本人申请经过考试准予免修,取得学分。

3、重视实践环节。强调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翻译实践贯穿教学全过程,要求学生至少有10万字以上的笔译实践或不少于100小时的口译实践。

4、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导师组应以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并吸收外事与企事业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翻译人员参加;可以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教师与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研究水平的资深译员或编审共同指导。

(五)课程设置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

一、必修课

1、公共必修课:

(1)政治理论3

(2)中国语言文化

2、专业必修课:

(1)翻译概论2

(2)基础口译2

(3)基础笔译23、方向必修课:

(1)口译方向:

交替传译4

同声传译4

(2)笔译方向:

文学翻译2

非文学翻译2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3二、选修课(各培养单位可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与师资特色确定选修课,其中“第二外国语”为限定选修课)

1、第二外国语2学分

2、中外翻译简史2学分

3、翻译批评与赏析

4、跨文化交际25、中外语言比较26、文体概论27、国际政治与经济

8、模拟会议传译29、专题口译210、视译2

11.商务口译212、法庭口译213、外交口译214、经贸翻译215、法律翻译2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 学分2216、科技翻译2学分

17、传媒翻译2学分

18、计算机辅助翻译2学分

19、中国典籍外译2学分

三、实习2学分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写作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学位论文可以采用以下形式(学生任选一种,字数均以汉字计算):

1、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中外文本进行翻译,字数不少于10000字,并根据译文就翻译问题写出不少于5000字的研究报告;

2、实验报告: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就口译或笔译的某个环节展开实验,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写出不少于10000字的实验报告;

3、研究论文: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翻译研究论文,字数不少于15000字。

学位论文采用匿名评审,论文评阅人中至少有一位是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必须有一位具有丰富的口译或笔译实践经验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

(七)学位授予

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修满30学分;按规定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授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第五篇:关于制订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关于转发《关于制订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

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文号:学位办[1999]7号发布时间: 1999-01-20

有关单位: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已于 1999年 1月在清华大学召开。现将会议讨论通过的《关于制订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和《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全体会议纪要》转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

一、关于制订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二、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全体会议纪要

附件一:

关于制订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 一九九九年一月十三日)

为促进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入学要求、培养方式、学位授予等环节的规范化,确保培养质量,特制订本《指导意见》,供各培养单位参考。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培养要求:

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所从事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入学要求

1.招收对象主要为:取得学士学位后,从事3年或3年以上工程实践工作,经所在单位推荐的优秀在职人员。

2.报考人员须参加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入学考试。考试科目为外语、数学和专业综合考试。专业综合考试的重点是考核考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但要求在校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 6个月。

2.学位论文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内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联合指导。来自企业的导师由学校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

3.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 5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应针对工程特点和企业需求按工程领域设置。教学内容应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反映当代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其中外语课程的要求是比较熟练地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数学课程的要求是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专业课程应强调本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学习与实践。

2.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获得总学分不少于 32学分。

3.课程设置框架及必修环节:

(1)必修课程(至少 1 7学分)

① 政治理论2学分

② 外国语(含基础部分和专业部分)5学分

③ 基础理论类课程4学分

④ 专业基础和专业类课程(不少于 4门)10学分

(注:专业基础和专业类课程由学校与企业协商,并报学校相关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后确定。)

(2)选修课程〔至少 3 门〕l1学分

计算机应用类课程

经济、管理、法律和环境保护类课程

行业发展概论类课程

相关学科课程

(3)必修环节

① 开题报告

② 论文工作中期报告

五、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策划、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

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论文形式:

(1)工程设计;

(2)研究论文。

3.评审与答辩

(l)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3)学位论文应有 2位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 3—5位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 2位专家不是学位论文作者的导师);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均应有来自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六、学位授予

通过课程考试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由培养单位学位评定会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附件二: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

暨第一次全体会议纪要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全体会议于 1999年 1月 13日在清华大学召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同志到会讲话并为各位委员颁发了聘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国家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主任赵沁平同志主持开幕式并就指导委员会今后的工作作了讲话。

周远清同志在讲话中回顾了二十年来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指出了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工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阐明了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程硕士和成立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重要意义,以及开展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他指出,虽然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的持续发展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但长期以来,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等单位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不能取得长足进展,其主要原因在于:在既有的工学学位授予和评价模式下,不利于突出工程类型研究生培养的目标要求;授予统一的工学学位,缺乏与职业资格的明确联系,不利于形成面向企业的从业导向作用;以脱产进校为主的学习方式,使企业难以选送安心于企业工作的技术骨干攻读学位;学校基本上按照与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相适应的模式进行招生和培养,忽视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特点,不能适应企业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和培养工程硕士,在制度建设上,丰富了学位类型;在培养环节上,要求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和学位论文选题紧密结合企业需求,使企业能够根据自己的产品发展规划和技术现状,培养急需的和储备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在办学模式上,实现校企紧密型合作,将人才培养与解决企业技术问题结合起来,发挥了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的双重优势,使产学研结合真正落到实处。

赵沁平同志在讲话中强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今后开展工作时要注意做到:把握好一个标准,即要确立一个合适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指标;防止两种倾向,即既要防止降低质量要求又要避免回到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老路上去,要注意工程硕士的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在培养特点和要求方面处理好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之间的关系,二是处理好校内培养和校外培养的关系,三是处理好课程学习和工程实践的关系。

来自高等高校、企业的委员们就如何开展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充分发表了意见。主任委员王大中同志在发言中强调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殊性。副主任委员郭廉高同志介绍了宝钢集团培养工程类型研究生的经验和企业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要求。

委员们讨论、修改并一致通过了《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章程》。讨论、修改并一致通过了《关于制订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关于1999年指导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委员们认为,应主要开展以下几项:(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召开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研讨会,总结和交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经验,研讨质量保证措施;(二)制订关于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使培养工作更加规范化;(三)制订国家计划内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逐步开展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工作;(四)筹备组织编写外语和数学两门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联考科目的考试大纲和指南;(五)组织编写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部分课程的教学大纲,初步确定的课程包括:英语课程、数学类课程、经济和管理类课程、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六)研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的具体提交形式及评价标准。(七)等措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开展有关工作所需的经费。(八)建立、完善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机构和工作制度。

关于指导委员会组织开展有关工作所必需的经费,委员们建议先从工程硕士培养单位筹集并汇集使用,即采用交纳会费的形式,由各工程硕士培养单位每年根据本单位录取工程硕士生数,按不同量级交纳会费。具体办法由指导委员会秘书处提出报主任委员同意后实行。

下载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培养青年教师指导意见

    培养青年教师指导意见 杨洞中小学教师:杨艳 青年教师应该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努力熟悉教学业务。青年教师要快速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为学校的教育......

    陕西师范大学关于修订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

    陕西师范大学关于修订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文件,是有关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的具体体现,是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估......

    苏州大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意见(精选五篇)

    附件1: 苏州大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意见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各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的具体体现,是指导研究生科学制订研究生个人培......

    教育部: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教育部: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人民网北京11月26日电 (记者林露)今天,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意......

    教育部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学〔2006〕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有关研究生招生单位: 复试工作是......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教研2000l号)(共5篇)

    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 教研[2000] l号(二○○○年一月十三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教育厅,广东省高教厅,国务院有关部委教育司(局),中国人民解放军......

    研究生培养(样例5)

    甘肃 肖正军骨伤专业班 一、总则 高等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实行研究生培养和授予学位制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要保持和......

    培养指导青年教师方案

    培养指导青年教师方案 兴隆镇中心小学 高联菊 青年教师陈定凤,大专毕业,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能力强,由于刚刚参加工作,教学经验不够丰富,为了能尽快的让他适应教学岗位,成长为一名合......